|
||||||
暌違十多年,全球最大的國際租車公司安飛士(AVIS),今年重返台灣市場。國內汽車租賃業每年超過二百億元的市場大餅,向來大多由本土租車雙雄和運與格上分食,如今外國軍團來勢洶洶,究竟誰才是最終贏家? 撰文‧燕珍宜 台北租車高雄還,和運租車讓你輕鬆遊台灣!」「出去玩何必那麼辛苦,格上租車讓你歡樂出遊!」近來,國內租車雙雄和運與格上租車的廣告一波接一波強力放 送,表面上是為了迎接暑假旺季,但熟知內情的人士都知道,其實讓租車雙雄繃緊神經加碼宣傳,是一場山雨欲來的土洋大戰。 全球最大的國際租車公司安飛士(AVIS),六月底正式進軍台灣。這是繼十多年前,赫茲(Herz)黯然退出台灣市場後,第一個重返台灣的國際級汽車租賃品牌。 在此期間,國內一度維持了十多年清一色由本土業者當家的太平盛世,但九○年代後期從台灣鎩羽而歸的安飛士,挾著全球市占第一、五十萬輛車以及五千二百個據點的勢力回鍋,讓本土業者嚴陣以待。 重返台灣 靠跨國服務吸客不過,最令各界好奇的是,安飛士為何會再度登台?背後穿針引線的關鍵人物就是台灣安飛士董事長彭仕邦。雖然高掛董事長頭銜,但貼身剪裁的灰色西裝、紅色斜紋領帶,腳踩亮棕色尖頭皮鞋,一副型男打扮的彭仕邦,今年才三十六歲。 原本擔任安飛士中國副總經理的彭仕邦,是福特六和新苗汽車經銷商的第二代。二○一○年,他的父親特地從台灣飛到上海,希望彭仕邦回台接管家族事業,他立刻 提出辭呈。彭仕邦掛冠求去,讓他的老闆傷透腦筋,將辭呈壓了六個月之久,才勉為其難地告訴告訴彭仕邦:「辭職可以,但要先負責創立台灣安飛士。」於是彭仕 邦開始蒐集資料,深入研究台灣租車產業,最後提出一份報告。這份報告讓安飛士拉丁美洲暨亞太區總裁Patric Siniscalchi讚賞不已:「他的計畫非常詳細,到目前為止,報告中所提到的事情,他都有確實一步一步去實現。」首先,彭仕邦洞悉,安飛士在全球擁 有龐大營運據點的經濟規模,是台灣業界最缺乏的元素,因此台灣安飛士若能整合資源,讓台灣的消費者到海外也能享受到安飛士租車服務;相對地,海外人士來到 台灣,只要是安飛士會員也能享有優惠,「這種『一站式』單一窗口服務,是跨國企業或海外經商洽人士的最愛!」雖然安飛士擁有強勢的經濟規模,但相對本土雙 雄背後都有集團的龐大奧援(和運為和泰汽車轉投資,格上為裕隆集團旗下子公司),台灣安飛士初期資本額五千萬元,論本錢實在難以抗衡;甚至業內人士分析, 若按格上及和運規模,安飛士至少要準備十億元的資金,才足以應戰,這成了安飛士在台發展的一大難題。 借力使力 成本降低展店快然而彭仕邦老神在在,他採取「借力使力」解決,計畫與國內最大停車場業者中興嘟嘟房異業結盟,運用嘟嘟房全台約兩百個停車場據點作為租車門 市。也就是說,安飛士只需極低成本即可展店,光是今年年底前,就計畫開設十個門市,甚至還能進駐一櫃難求的桃園國際機場。 這一舉,對於已經在地深耕一、二十年,目前各擁有三十六、二十五個短租據點的和運及格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中興嘟嘟房停車管理處處長江馥年表示,「我們 也一直嘗試開創新的附加價值,因此雙方一拍即合,希望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另外,對於眾人聚焦和運、格上的優勢,彭仕邦認為,這兩家競爭對手的母公 司為汽車製造廠,雖然擁有品牌、貨源和資金,卻往往也是包袱,因為格上及和運的租賃車,大部分得向母公司購買。反觀安飛士則無此負擔,可以任意採用各家品 牌,產品線更齊全,例如,安飛士在歐洲市場一年採購的賓士車就高達二萬輛。 面對安飛士的來勢洶洶,格上租車總經理許季睦表示,「我不認為會有什麼威脅,台灣租車市場已經很成熟,許多好的地方與據點都已被占據。誰進來都不是問題, 關鍵在於提供的服務、車子、租金等,是否能提供消費者最好的性價比。」親自飛來台灣支持彭仕邦的安飛士亞太區總裁Siniscalchi則信心十足,他語 氣堅定地說,「Andy(彭仕邦英文名)過去能在中國市場打下一片江山,讓安飛士成為中國汽車租賃業第一,我相信台灣安飛士也一定會成功。」 安飛士(AVIS) 成立時間:1946年於美國底特律據點:遍布全球175個國家,逾5200個服務據點 車輛規模:50萬輛 2011年營收:59億美元(此為Avis Budget Group的數據) 彭仕邦 出生:1976年 現職:台灣安飛士董事長 經歷:中國安飛士副總經理 上海晶緹化妝品總經理 學歷:澳洲昆士蘭大學企管碩士 |
360推出綜合搜索次日,百度聚合多家知名安全廠商組建安全聯盟,以作回擊。 南都製圖:陳芳
從8月21日起,360自主搜索引擎替換谷歌,成為360網址導航的默認搜索引擎。
8月16日,奇虎360低調推出綜合搜索,引起行業震動。8月22日,360董事長周鴻禕在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360全站推自主搜索引擎以來, 流量增長遠遠超出預期。不少業內人士寄希望於360能改寫中國內地搜索市場百度一家獨大的局面,但也有觀點認為,非搜索公司在搜索領域難以成功。
與騰訊的「3Q」大戰,與搜狗的瀏覽器爭奪,與小米的智能手機口水戰,周鴻禕這個互聯網「鬥士」,現在又將戰火引到了搜索市場「3B」大戰正式拉開序幕,這場大戰會走向何處?
360攪局搜索市場
兩年前,谷歌退出中國內地市場,中國搜索市場平靜了兩年多。上週四,360推出綜合搜索,而從8月21日起,360自主搜索引擎替換谷歌,成為360網址 導航的默認搜索引擎。在一些版本的360瀏覽器搜索框中,360搜索也已經被設置為默認搜索引擎。不過,相比此前推出新業務時的高調,這次360在搜索業 務上表現得卻異常低調,既沒有舉辦新聞發佈會,也沒有刻意在媒體上進行炒作。360公司公關部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版本只是測試版,有些 還要繼續改進,因此根本沒有做什麼宣傳推廣之類的活動,更沒有召開新聞發佈會。
儘管360方面刻意保持低調,但360進軍搜索市場的舉措,還是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
360董事長周鴻禕昨日在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360全站推自主搜索引擎以來,流量增長遠遠超出預期。這說明中國用戶已經被培養了在瀏覽器和導航 站上使用搜索的習慣。「用戶對已有的搜索相當不滿意,我相信只要持續改進,360搜索就會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周鴻禕解釋說,雖然谷歌的搜索結果 體驗很好,但是中國用戶很多時候無法訪問,或者訪問被中斷。
多家網站數據顯示,360搜索業務推出之後,立即顯露出強勁流量增勢。知名站長吳洪聲表示:「這幾天360的流量和排名猛漲,周鴻禕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做搜索,不需要技術,也能穩穩幹掉那些拼技術拼了幾十年的哥們。」
受360進軍搜索市場的衝擊,百度週二紐約股價大跌5.7%,創下10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
搜索市場格局改寫?
根據艾瑞發佈的數據,2012年第一季度中國搜索引擎市場規模54.9億元,百度市場份額增大,一家獨佔77.6%,排名第二的谷歌中國的市場蛋糕不斷萎縮,而搜狗則佔據12.7%.不過,隨著360的加入,中國內地的搜索市場格局很可能被改寫。
百度官方,暫時未對奇虎360進軍綜合性的搜索引擎做出回應。但目前雙方似乎已進入擦槍走火的階段。在奇虎360推出綜合搜索的次日,百度聚合多家知名安 全廠商組建安全聯盟,建立中國互聯網史上首個以搜索引擎為中心的安全聯盟,打擊釣魚、違法、詐騙等網站,被業界看作是防止奇虎360在其強勢的安全領域備 下的一道關卡。從週二開始,百度開始通過對奇虎360網址導航導入的搜索流量進行提示,建議用戶將百度設置為首頁。很快,奇虎360作出反應,將原本「問 答」搜索默認的「百度問答」設置為奇虎360的「奇虎」問答。
目前在hao.360 .cn的13個垂直搜索中,「網頁」、「視頻」、「問答」、「學習」的默認搜索引擎都是奇虎360.而「新聞」、「M P3」、「地圖」仍然採用百度搜索,而「機票」則採用了百度旗下的垂直旅遊搜索「去哪兒」。百度方面向南都記者表示,百度和360沒有搜索方面的合作。搜 索大戰仍在醞釀,站長們已經在密切留意事件進展,「曬流量」倒是成了新鮮事。丁香園的技術負責人丁大輝表示:20號丁香園的流量來源,百度的量是360的 七倍,不過360的已經是搜狗的三倍。科技資訊網站「站長之家」和手機交流社區「安卓論壇」公佈的數據也顯示,360搜索已經成為超過搜狗,成為僅次於百 度的第二大流量來源。
業內的共識是,360推出搜索,受影響最大的會是谷歌,估算谷歌約有超過70%的中文流量來自360導航,如果失去這些流量,其市場份額將要跌到低谷。搜 狗C E O王小川也表示,360推出後,谷歌流量將大跌,百度小跌,搜狗受影響最小。他指出,搜狗有瀏覽器的圍牆,流量來源主要為搜狗瀏覽器和渠道購買,與360 的重合度不高,對其市場份額影響不大。
| ||||||
H7N9疫情拉警報,但台灣防疫系統從上到下,卻為了誰該出席會議、誰不該而吵翻天,一場充斥著利益算計的搶單攻防戰,活生生在全民面前上演。 撰文‧賴筱凡 未知,是人類最大的恐懼。這是十年前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啟示錄;十年後,未知再度籠罩,新形態病毒H7N9來勢洶洶,但台灣人還沒感受到恐懼,可能就已經被一場疫苗投產口水戰,搞得暈頭轉向。 攤開報紙,斗大標題寫的不是「基亞是不合法規業者」,就是「疫苗風波未熄」,外界霧裡看花,搞不懂兩家廠商怎會搶投產疫苗搶得這麼難看。然而,熟知詳情的人不諱言:「問題就出在一紙國家衛生研究院(以下簡稱國衛院)和基亞簽訂的三五○○萬元技轉合約。」話說從頭,得自四月十二日由衛生署召開的「疫苗備製討論會議」說起,原本計畫邀請國光生技與基亞生技,誰知開會日還沒到,國光生技前一天下午就率先發難,拒絕出席。 「會開車但沒駕照能上路嗎?」儘管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解釋,只是希望先蒐集資料,「防疫作戰還沒開始打,總得知道我們能有多少武器啊。」因此,投產意願、產能、技術都是詢問重點,「我們也向國外四家疫苗廠詢問,國內兩家也問。」四月十二日,衛生署的「疫苗備製討論會議」沒開成,倒是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先高分貝開記者會,直指基亞是不合格的廠商,理由很簡單,「基亞沒有疫苗證照,也沒有CGMP認證過的疫苗廠。」你可能會疑惑,基亞沒有證照的話,稱得上是疫苗廠嗎?關鍵就在於,二○一○年國衛院與基亞簽訂了一紙三五○○萬元的技術授權合約,將國衛院研發的H1N1新型流感與H5N1禽流感等疫苗生產技術,授權給基亞。而這部分的技術,「目前我們一期臨床已經做完,準備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基亞發言人歐朝銓說的,正是基亞得以擠進這次疫苗大戰的重要關鍵。 這紙合約內容載明,除了技轉總授權金為三五○○萬元,成功取得上市藥證後,國衛院還可在銷售階段收取六%權利金。由於基亞並無疫苗廠,國衛院為此還將其中一條產線租借給基亞,甚至簽訂生產合約,替基亞生產三期臨床試驗所需要的疫苗。 最近,基亞與國衛院兩年一簽的生產合約正好要在四月三十日到期,搭上H7N9的防疫列車,「我們與國衛院討論,要將H7N9疫苗的生產列入新的合約中。」就是基亞的這項舉動,直接踩中詹啟賢的大地雷。 這麼說好了,基亞就像一個正在學開車的人,而國衛院就是教導基亞開車技術的駕訓班,以目前基亞臨床試驗僅進行至一期,駕照考試才考了三分之一。「一個還沒拿到駕照的人,你就要他開車上路,還要挑戰開大貨車,這樣能上路嗎?」業內人士直言,安全疑慮才是最大問題。 H7N9是全新形態的病毒,連擁有H1N1疫苗生產經驗的國光生技,都得靠著模擬生產(mock-up)的方式,進一步製造出H7N9的疫苗。基亞H1N1與H5N1的疫苗藥證都還沒入袋,就要小孩開大車地挑戰H7N9疫苗,自然淪為詹啟賢口中「不合格的廠商」。 疫情成商機,疫苗廠見縫插針但事情也非一面倒地發展,會讓基亞與國衛院有機會見縫插針,問題出在於,「現在疫情還不明,就算衛生署要採購,第一批需要施打疫苗的高危險群,如雞農、第一線防疫人員等,差不多是二十萬人。」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長蘇益仁估計,現在還不到大量採購疫苗的階段。 知情人士透露,依照國光生技的生產規模,要將線上排定時程的流感疫苗製程停掉,改投入生產H7N9疫苗,「訂單量沒有超過五百萬劑,對國光來講,根本沒有經濟效益。」「其實,衛生署大可將這二十萬劑的需求,直接委託國衛院生產,就沒有兩家公司爭論不休的問題。」蘇益仁話說得直白。然而,一旦衛生署要再擴大採購,建立在國衛院H7N9疫苗生產經驗上,依照基亞與國衛院簽訂的授權合約,基亞是有優先技轉權的,屆時,基亞就算手邊H1N1與H5N1等疫苗臨床試驗還沒做完,也有機會爭取衛生署的招標訂單。如此一來,基亞也沒有了臨床試驗還沒做完的障礙,直接走捷徑、拿到H7N9的疫苗投產門票。這對投入多年耕耘疫苗研發的國光生技來說,當然不是一件好事。 對此,「這是一種商業謀略,但我們投入H7N9,絕對不是基於商業考量。」歐朝銓也不諱言,確實存在這條捷徑,同樣的問題,蘇益仁也證實。 疫苗大餅有多大,光看○九年H1N1疫情吃緊,國光生技緊急投入H1N1疫苗生產,當年度就翻身轉虧為盈,大賺五.八八億元,逾八成獲利都是H1N1疫苗的貢獻,自然讓投入疫苗研發多年的基亞眼紅。 蘇益仁就評估,若以一劑二○○元計算,一次採購五○○萬劑的成本就高達十億元,「是否要現在就採購這麼多H7N9的疫苗,衛生署要好好評估。」H7N9防疫大戰還沒開打,口水就先漫天飛,看在經歷過H1N1疫情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眼裡,除了搖頭還是搖頭。「台灣有沒有能力可以同時負擔兩家疫苗廠,這是很難、也很需要擔當的決定,但我可以說,如果台灣遇到任何事,都先利益算計,台灣政府沒有能力、沒有這個guts(擔當)來做決定。」因為台灣疫苗市場小,政府要扶植疫苗廠,除了能配合政策,自身還要有走出海外市場的能力。看著兩家疫苗廠未戰先鬧內訌,楊志良感嘆:「疫苗投產不是用錢來算、用成本來算,是要用人命來計算。」否則,等到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就不是向國外藥廠買疫苗就能解決。 |
| ||||||
六月開始,麥當勞(McDonald's)在美部分門市開始提供「午夜後早餐」(breakfast after midnight),從午夜十二點到凌晨四點的時段亦提供滿福堡(McMuffins)等早餐產品,打算在《廣告時代》(Advertising Age)報導的五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五千億元)早餐市場中再下一城。 據《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雖然麥當勞的早餐僅占全天候產品營業額四分之一,卻是速食早餐業老大:美國士嘉堡商情研究公司(Scarborough Research)去年調查即顯示,在速食餐廳用早餐的消費者中,將近一半人選擇麥當勞。 甜甜圈專賣店也賣早餐 因此各家速食業者莫不集中火力、花招百出。《時代》(Time)線上新聞披露,塔可鐘(Taco Bell)正在南加州三家門市測試販賣鬆餅塔可(waffle taco)早餐;這是塔可鐘繼去年八月在美西十州、八百多家門市推出內含炒蛋、起司、薯餅及培根的「第一餐」(FirstMeal)墨西哥捲後,再度挑戰美國人早餐習慣。 甜點、冰品業者也想分食早餐市場大餅。各式早餐中,「三明治」式的商品最受歡迎:《廣告時代》報導,餐廳賣出的早餐產品中四成六都是三明治,較前一年成長二%,更是一九八九年時的一倍。 於是唐先生甜甜圈(Dunkin' Donuts)推出夾著煎蛋及培根的「培根甜甜圈三明治」(bacon doughnut sandwich)。《彭博商業週刊》記者試吃後評論,甜鹹合一的口感,就像吃法國土司配培根及楓糖漿,沒有想像中怪異。 洛杉磯起家的優格專賣店粉紅莓(Pinkberry ),則推出希臘式優格搭配水果,成為第一家進攻早餐市場的優格業者。 十八到二十九歲的Y世代,是速食早餐市場成長的主力之一。根據士嘉堡商情研究報告,Y世代喜歡速食早餐的人口比其他成年族群高出一六%; 該研究機構主管約瑟夫(Alisa Joseph)點出,不少速食業者在門市推出免費無線網路服務,大量推出線上優惠券,就是為了贏得這群每週上網超過二十小時Y世代的心。 《彭博商業週刊》認為麥當勞若要延伸為全天候商品,關鍵在於設備、後勤及人力安排,在定價上也須避免和自家午晚餐產品正面衝突。 |
放眼中國的互聯網江湖,能改變BAT競爭格局的戰略性變量已經所剩無幾,大眾點評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家。對於大眾點評,BAT的態度基本一致——收之而後快。
但是為什麼最後,最可能的卻是騰訊和大眾點評聯姻?
估值18~20億美金
大眾點評由張濤於2003年4月創立,此前曾獲得4輪融資。
2006年1月,大眾點評網第A輪融資,投資方為紅杉資本,注資金額未公佈。2007年5月,大眾點評網獲得來自Google的第B輪融資。
2011年4月,大眾點評網對外宣佈獲得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啟明創投、光速創投四家風險投資機構的聯闔第C輪投資,金額超過1億美元,估值近10億美元。
2012年8月大眾點評以不低於上一輪估值的價格,獲得紅杉資本等多家投資方6000萬美元D輪融資。
消息人士向i黑馬透露:「騰訊將5億美金入股大眾點評,獲得25%股份」。
按估算,目前大眾點評獲得約2億美元的注資,估值大約在18~20億美金之間。
十年慢公司,一朝突擊O2O
2003年,大眾點評以本地生活消費信息平台,以及獨立第三方消費點評起家。對比起互聯網公司,三、五年一輪上市潮的節奏,走了10年的大眾點評是個慢公司。
在創始人張濤看來,「大眾點評網的商業模式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在一兩年內迅速騰飛」。
「自始至終,大眾點評做的都是一個本地化的生意,本地化即意味著只能一個城市一個城市慢慢做,每個城市都要重新開始。從建立社區,引導氛圍再到讓社區用戶持續產生內容以及通過機制保證點評的公正性,沒有兩三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做好的。」
看起來,不是大眾點評想慢,而是本地生活消費信息平台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但這也恰好是大眾點評的核心「護城河」之一。
而在歷經10年,積累大量信息和用戶資源之後,O2O的風口也到了。張濤不會錯過這個好機會。
張濤在年會上演講表示,「2014年將是大眾點評最不平凡的一年,我們要快起來!」
在2014年新年致辭郵件中,張濤寫到:
「我們定位本地生活消費,希望通過互聯網連接消費者和商戶,提高消費者的生活品質,促使線下服務業的良好發展。這個定位和願景我們堅持了十年,也讓我們擁有業內最多的資源和優勢。這個行業的代名詞 O2O 在 2013 已成為互聯網熱詞,在 2014 年及將來還會繼續升溫,因為通過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來深度改變線下服務業是互聯網下一個大趨勢,下一個互聯網巨頭也一定會從中誕生。」
O2O的風口已經到來,而目前這陣O2O風口,也可以概括成「本地生活服務」,這兒正是大眾點評的主場。
O2O大戰,騰訊佔儘先機,但還缺(大眾點評)
移動互聯網的洪流裹挾之下,O2O(本地生活服務)的卡位時機凸顯,BAT誰不願意放過這個機會。
因為微信,騰訊最有潛力成為中國O2O的霸主。現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已經成了微信推誰,誰就牛逼的節奏。無論是遊戲「天天跑酷」,還是O2O滴滴打車。豌豆莢創始人王俊煜說,「移動互聯網特質之一就是直達行動」。微信如此強大的用戶黏性,使得他能讓用戶輕易的「直達行動」。微信無疑是目前「直達行動」最好的移動互聯網入口。
(i黑馬註:王俊煜所說的「直達行動」,指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每個需求都能立即獲得可消費的內容。)
騰訊入股華南城,狂推嘀嘀打車,都是為了構建自己的O2O高頻消費場景。2014年全年的互聯網,將會有兩個關鍵熱詞「移動支付」+「O2O」。而移動支付也與O2O融為一體的。因為O2O的閉環,本質上是「用戶→信息→支付」的過程。
為什麼是騰訊?
對比起百度與阿里,騰訊現在唯一弱勢的是什麼?是信息。而大眾點評的核心資源是什麼?是(本地生活消費)信息。
正是O2O「用戶(直達行動)→信息→支付」的閉環,也決定了阿里為什麼更喜歡高德,阿里最缺乏的是能「直達行動」的移動互聯網用戶。高德有。
而百度實際上也並不缺商務信息資源。
騰訊才是最渴望大眾點評的那一家巨頭
騰訊微生活做了一年沒做成,缺的就是足夠的商家信息,騰訊會全力以赴的爭取大眾點評這個戰略合作夥伴。
並且,大眾點評現在的關鍵是要從「本地生活消費信息平台」轉變成為「本地生活消費平台」的轉變,擁有大量「直達行動」移動互聯網用戶,和完善移動支付系統的騰訊是最好選擇。
雖然消息還未證實,事情很明顯,大眾點評只有去騰訊,才能獲得足夠的戰略重視,獲得最好的資源補充。
業內分析人士說:「這將是影響整個行業的重大事件」。
i黑馬認同這句話,如若收購成真,騰訊已經佔得先機。這是BAT巨頭在O2O領域天王山之戰的開端。阿里入股美團全資收購高德,騰訊或許將拿下大眾點評,都是在為自己補缺。相比之下,百度的收購還有些迷迷糊糊。
| ||||||
台灣之星殺出五九九元4G吃到飽資費,激起電信三雄新一輪4G搶客大戰,市場預期待年底亞太電信開台,資費競爭將更激烈,消費者固能從中受惠,但業者想藉由4G走向分級收費制度的美夢,則越來越遠。 撰文‧何佩珊 打從4G頻譜競標開始那天起,各家電信業者心裡都很清楚,接下來勢必有一場硬仗要打,但大家可能沒料到,開台才不過三個月,資費肉搏戰已經開始。 五月底,中華電信搶先開台,遠傳、台灣大紛紛搶進,但初期體驗之後,4G覆蓋率不佳的質疑陸續傳出,也意外導致電信業者一頭熱、消費者卻不心急的對比。 即使如此,電信三雄畢竟都是市場老手,各自也有一定的基本盤,所以策略上,遠傳、台灣大就是抓著中華電這個老大哥打,彼此也有共識地守住優惠底線。只是這樣的好日子終究沒能維持太久,台灣之星以新進業者之姿,八月二十五日開台,不意外地殺出價格攻勢,五九九元上網吃到飽不降速的4G資費,宛如一顆市場震撼彈。 五九九元流血價! 台灣之星 逼老大哥推促銷當然,三大電信也不是省油的燈,老早就備好多個劇本,沙盤推演過各種情況,時隔不過三日,中華電就宣布推出新一波促銷案,不僅提供一一三六元4G吃到飽不限速方案,更加碼網內互打免費。同一天下午,遠傳、台灣大立即跟進,遠傳甚至把最低門檻下殺至九九九元。 「其實這些促銷方案我們早就準備好,只是看市場狀況再決定要不要推而已。」遠傳個人用戶業務暨行銷事業群執行副總暨營銷長鄭智衡強調,遠傳希望當理性的競爭者,不想打價格戰,「但如果要拚,遠傳也絕不會縮手。」簡單地說,這一波廝殺的結果,就是背離了電信業者想藉由4G走向分級收費制度的規畫,重回吃到飽老路。而這個吃到飽且不限速的方案一出,也等同於牽制其他創新資費的可能。 拓墣產業研究所資深經理謝雨珊指出,日、韓電信業在激烈競爭下,其實也打出吃到飽方案,但只要超過一定使用量就會限速,所以還是可以透過提供消費者「加價換取不限速」等附加選項,賺取更多收入。反觀台灣目前的資費設計,就做不到這點。 也有電信業者透露,「原先內部計畫仿效國際電信商,推出家庭分享資費等多元方案,但在吃到飽資費出來後,這些方案就顯得不具意義了。」其實吃到飽的資費設計在3G時代就是電信業者的最大夢魘,因為消費者數據用量不斷增加,支付費用卻不需要跟著提高;反之,電信業者則得不斷擴大投資建設,以設法維持網路順暢,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笨水管」。 所以原先業者殷殷期盼進入4G時代後,可以有個全新開始,將消費者導向分級收費,以利先前以天價標得的4G頻譜費用能夠快速回收。但沒想到事與願違。台灣之星一出手就是五九九元吃到飽的超低價,迫使電信三雄做出回應。 不過,中華電信行動通信分公司總經理林國豐強調,相比於台灣之星資費帶來的威脅,這次擴大吃到飽方案,主要是反映過去三個月來聽到的消費者聲音,他表示,「用戶習慣改變不易,只好把緩衝期拉長。」林國豐強調,吃到飽只是短期促銷案,長期仍會走向分級收費;但也有業者私下表示,「一旦推出吃到飽,要再回頭就不容易了。」無奈的是,對電信業來說,用戶數就是一切,小小的台灣要想養活五家電信業者,明顯太過擁擠。新進業者有以價格戰突圍的壓力,但電信三雄也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用戶流失。在目前的競爭態勢底下,電信業者別無選擇。 亞太開台未爆彈 回收4G成本得拉長時間 因此林國豐就直言,「4G要回收,沒客戶就免談。」所以他強調,「現階段一定要以衝客戶數為優先。」暫時無暇顧及資費促銷戰可能帶來的後遺症。 甚至也不只是推出上網吃到飽的資費促銷案,各家電信商同時也大大提高4G智慧型手機的補貼費用,因而出現多款高階手機才剛推出就打出可以不到千元,甚至零元帶回家的特殊景象。 國際數據資訊(IDC)電信通訊研究部資深分析師葉振男形容,如今台灣的電信戰場彷彿是記憶體產業的競爭,「最後就是比誰口袋深、撐得久。」他估計,未來一到兩年恐怕都還會處於高度競爭狀態。 在這樣的狀況下,問題也已陸續浮現。除了電信業者獲利下滑,外資也出現連日賣超電信股的現象。 凱基證券分析師廖家偉指出,電信業者強打吃到飽費率,帶來最直接的衝擊就是阻礙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一用戶平均收入)成長。若長期陷入促銷戰,勢必會影響獲利,拉長4G成本回收時間。 葉振男也表示,原先預期進入4G時代,各家業者ARPU至少可以成長一成,但這一波資費比拚,不只大推吃到飽,甚至不到千元也可以有6G以上傳輸量,如此一來,一成以上的ARPU成長恐怕更難達陣。 而且台灣之星的開台只是第一刀,更讓市場擔心的,恐怕是由鴻海所主導的亞太電信這顆未爆彈。業界擔心,年底亞太開台後,台灣電信市場的競爭恐將更形激烈了! 比便宜、還要比優惠—4G吃到飽資費方案4G吃到飽不降速最低門檻 相同費率附加優惠中華電信 購機方案:1336元單門號方案:1136元網內互打免費台 灣 大 1399元 網內互打免費遠 傳 新申辦或攜碼:1399元老客戶:999元 網內互打、簡訊免費台灣之星 599元網內互打免費註:亞太電信將於今年底開台 資料來源:各大業者提供 |
人民幣今年表現強勢,風頭甚至蓋過美元,但未來人民幣是否會繼續牛下去恐怕要打個大大的問號。彭博專欄作家William Pesek最近走訪了很多地方,包括法蘭克福、悉尼、紐約等地,他遇到的很多經濟學家都在擔心中國會在未來幾個月內加入貨幣戰,讓人民幣貶值。
英國Lombard Street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Charles Dumas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很快將使GDP增速降至5%以下(不管中國是否承認),如果人民幣不大幅貶值,中國無法重啟強勁經濟增長。
Dumas認為,中國經濟持續的下滑對全球經濟、金融市場都會產生“重大緩慢的沖擊,”將拉低所有的商品價格,也會對日本、德國等國的增長帶來壓力,更重要的是會讓中國從投資、出口型經濟向消費、服務型經濟轉變的努力付之東流。
有人說,中國像歐美國家一樣搞大規模經濟刺激不就行了嗎?那麽,請看下面的數據:
根據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中國的企業債務達到14.2萬億美元,超過美國企業的水平。
2008年危機之前中國的投資在GDP中的占比就已經達到達到42%,而在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之後,投資的比重已經達到了畸形的48%,而美國這個數字為32%。Lombard Street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很難長期維持消費占比只有36%而投資接近50%結構。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影子銀行系統已經達到6萬億美元的規模,中國央行對此也表現出了擔憂,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限制這個行業。
政府債務問題也十分嚴重,去年年末的審計結果為17.9萬億人民幣,與上一次審計署2010年底計算出的債務總額10.7萬億相比,不可否認,其擴張速度過快。
所以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長期依賴投資和借債,經濟結構已經畸形,靠政府和央行的刺激勢必加重這一趨勢,所以這個選項是不成立的,債務一定要削減。
GDP的組成部分包括消費、投資和出口,第一個選項效果慢,第二個不能選,最簡單也是唯一的辦法此時也就浮現出來,那就是貨幣貶值刺激出口,讓出口重新成為中國經濟動力的引擎。
雖然中國領導人沒有給出過會讓人民幣貶值的暗示,但是,這個選項是合乎邏輯的。當習近平主席掀起新中國史上第二次大規模改革浪潮時,讓人民幣貶值可以成為很好的緩沖工具。
中國在消化過度投資的同時需要維持一定速度的增長,以保證居民支出不至於下降,這樣才能慢慢向消費型經濟轉變。更多的凈出口將成為聯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很難找到替代選項,除非中國願意承受經濟硬著陸的代價。
由此,在全球主要國家仍在大打貨幣戰爭,競相比拼誰的貨幣貶值快的背景下,中國政府需要有意引導人民幣的貶值,就像今年上半年做的那樣,而不能放任自流。
人民幣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應升值了11%,這對於一貫愛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的美國來說已經算“給足了面子”。並且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也擴展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比如人民幣更加國際化,還有中國在國外的投資增加)。中國或許此時不應太過顧及歐美和日本的想法開始自己的貨幣貶值。
但要註意的是,目前歐洲、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都在有意無意的引導本國貨幣貶值,一旦中國加入這場貨幣戰,可能會刺激貶值競爭愈演愈烈,有造成最後“雙輸”的可能性。此外本國貨幣貶值也會造成輸入型通脹,獲得最後勝利的代價是巨大的。
最後,習近平主席要想帶領中國十三億人進行史無前例的大改革,並且不能讓社會出現動蕩,那麽一切能獲得勝利的方案都將是極具吸引力的,既然中國政府已經多次表示不會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那麽貨幣貶值看起來已是可能性非常高的選項。(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7月22日,垂直母嬰社區寶寶樹正式宣布完成由聚美優品領投的總計3億美元(約合18.6億人民幣)融資,其中,聚美優品投資2.5億美元(15.5億人民幣),多家國內知名投資機構聯合投資5000萬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投資為目前中國母嬰行業有史以來金額最龐大的一次融資。
“公布大事件,一天花了15個億。聚美戰略投資寶寶樹15億,最強母嬰社區+最強跨境電商+燒不完的錢,母嬰電商格局已定。”22日晚間,聚美優品CEO陳歐發出了一條這樣的微博,正式宣布“攪局”母嬰電商,並放言“雙方在各自領先領域的結合,將終結母嬰電商的戰爭。”
事實上,深耕行業八年的寶寶樹早在去年就有了做電商將流量“變現”的想法,而寶寶樹CEO王懷南表示,此前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供應鏈的整合以及物流”。而對於跨境電商聚美優品來說,“母嬰海淘”更是一塊不可丟失的肥肉。
“和聚美的合作是一個會在極短時間內讓寶寶樹電商成為業內第一的選擇。”王懷南對記者表示,“兩家合作融入了寶寶樹巨大的母嬰用戶流量以及聚美最完善的跨境電商後臺支持體系,這是一個令人驚艷的組合。”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本輪融資正式宣布的當天,聚美優品與寶寶樹方面宣布,寶寶樹電商即將於兩天後,也就是7月24日早晨十點開始,進行24小時進口紙尿褲大促銷。
看來,紙尿褲已被雙方鎖定為此次“終結母嬰電商戰爭”的第一戰。根據寶寶樹與AdMaster共同發布的《2015年度母嬰行業白皮書》,童裝、玩具、紙尿褲成為了網購最多的母嬰用品品類,其中,紙尿褲的網購比例超過72%,而另一類嬰兒必需品奶粉的網購比例卻僅占22%。事實上,不僅僅是聚美和寶寶樹,在各大綜合性以及母嬰垂直的電商平臺,紙尿褲都已經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奶粉屬於食品,對媽媽來說比較敏感,它更多要的是貨真價實,而不是便宜,一旦貨源出現問題對母嬰電商來說風險很大。”一位母嬰行業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而且奶粉是不能屯的,奶粉和輔食都是離出廠日期越近越好,所以多數的媽媽奶粉都是現吃現買,只買夠2-3個月的,紙尿褲無論在囤貨比例上,還是銷售的安全性上都比奶粉要有吸引力。”
而對於新生兒媽媽來說,紙尿褲確實也是一個非常“費錢”的存在。“其實在寶寶的所有用品中,最費錢的並不是奶粉,而是紙尿褲。”一位新生兒媽媽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無論是母嬰垂直電商還是綜合性電商早就對紙尿褲展開了廝殺。今年3月16日,上線僅一年的進口母嬰用品電商蜜芽寶貝斥資1億大打價格戰,多款進口紙尿褲降價到歷史最低點,為以前市場價的一半左右。其後京東、蘇寧、一號店、洋碼頭等多家電商也紛紛跟進。
以4包82片的S碼日本花王原裝進口紙尿褲為例,國內市場價為752元。在此次“紙尿褲大戰”中洋碼頭售價396元,蜜芽寶貝售價390元,網易考拉海購則只要386元。而在京東新推出的全球購業務中,將花王紙尿褲同規格每包的最低售價拉低至99元(新生兒號),天貓則打出了最低59元的口號。
“紙尿褲在電商領域的平均毛利是3%,今年各家更是不準備在紙尿褲和奶粉這兩個母嬰標準品上賺錢,甚至都是賠錢的。”該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就是因為它的購買率非常高能給網站帶來流量,而且又不容易出問題,所以大家打紙尿褲價格戰其實等於是花錢做廣告、搶流量。”
“海購的第一剛需是母嬰,媽媽對孩子的商品是最在意的。作為一個新進入者,要想追求銷量規模,拿這個作為切入點是最好的,這也是為什麽大家都一窩蜂地去做母嬰。”寶寶樹市場部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