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職業在走向瓶頸之前,成為一個同樣紮根於淘寶的網紅女裝賣家,做一門長久的生意。網紅當然不是單一選項,但轉型勢在必行。
文/天下網商記者 孫姍姍
因誕生於淘寶平臺,這群模特有個統一的名字——“淘女郎”。
風格多變的屬於“萬能模特”,銷量高的則被稱為“爆款模特”,背後是無數動輒銷量上萬的爆款產品。
僅以拍照這一項業務來看,如果按照平均一件衣服200元,每天拍100件,一年至少拍攝200天計算,生意好的淘女郎,年凈收入大概能達到400萬元。這足夠媲美於一家小型公司的凈收益。即使是底層模特,也有遠高於城市白領的正常收入。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眼中,模特拜金、淺薄、愛慕虛榮,但正是她們,在過去幾年電商歷程中,讓一群並不起眼的店鋪、商家呈現在臺前,撬動線上經濟的迅猛發展。
而在這個流水數量巨大的商業戰場中,她們多是獨立的個人經濟體。本質上,她們與體力勞動者並無二異,產生的唯一成本就是時間,多勞即多得。不同的是,“美麗”是她們基本的準入門檻,也是最大的生產力。除此,接單、拍照、收錢,金錢鏈路直白且單一。
2010年,伴隨淘女郎平臺大批量電商模特誕生,2015年開始,這一群體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入公共視野——她們不再活在修圖軟件之下,而是以更直接的方式面對消費市場,做直播、成為網紅賣家、餐飲老板,甚至是互聯網投資人。
在獲得金錢和知名度的同時,這些獨一無二的個體正構建出一個隱秘而龐大的美麗王國,成為電商世界下的代表性產物。
金錢誘惑
滕雨佳便是其中之一。很難想象,這個25歲、素顏、紮著馬尾的普通姑娘曾是2012年年度淘女郎,如今,她更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擁有百萬粉絲的微博網紅,一家金冠淘寶店的店主。
19歲的滕雨佳第一次作為模特站在鏡頭前,她長發披肩、水汪汪的大眼睛,身高不高,但比例恰到好處,舉手投足間沒有絲毫扭捏。這讓攝影師誤以為是從業多年的職業模特。
2010年夏天,滕雨佳剛考完大學,偶然間看到瑞麗要在杭州舉辦一場模特比賽,膽大的她想都沒想就報了名。結果在計劃之外卻也意料之中,滕雨佳一舉獲得瑞麗之星杭州賽區季軍。
而除去比賽結果帶來的肯定,另一方面,滕雨佳也需直面現實——家人因投資失敗欠債200萬元。賺錢成為滕雨佳走上模特道路的原始動因。2011年上半年,她用一張甜美的自拍照註冊了淘女郎賬號。
生逢其時的滕雨佳就這麽開啟了屬於她的淘女郎時代。
傳統模特分兩類:一是單打獨鬥,但訂單不穩定;二是簽約經濟公司,收入需被分成。淘女郎平臺的誕生實現了模特批量化生產、個人化經營。
2010年成立以來,平臺逐漸打通模特、商家和攝影三者間的信息不對稱,達成合作、擴大業務,而隨著淘寶業績猛增,一大批有誌成為模特掘金的女孩紛紛湧進淘女郎平臺。
在野蠻生長時期,商家需求量大,通過平臺接單賺錢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日均酬勞少則三五百,多則數千。
不出三天,滕雨佳就接到了第一筆訂單。接下來,她通過電話、qq、微博等方式與商家建立聯系,並將作品四處分發給攝影師,擴大業務範圍。她在大二時便毅然退學,從學生到職業淘女郎,滕雨佳清楚自己要走什麽路。
為了增加更多的曝光機會,2012年,初出茅廬的滕雨佳參加了第二屆淘女郎大賽,即獲得年度冠軍。
幸運的是,此時淘寶女裝店掀起哈韓狂潮,從淘寶時光機的數據顯示,迄今有超過1億人在淘寶上買過韓版商品,相當於每五個中國網民就有一個追過韓流。
身材纖瘦、長相甜美的滕雨佳當屬韓版模特行列,自然成為商家爭搶的目標。在2013年淘女郎最火的一段時光,滕雨佳這樣描述當時的工作常態:
早晨4點起床化妝,晚上8點收工,期間需要拍攝兩場外景和一場內景,連續工作了55天。拍一張照片需要幾秒鐘,每一件拍30張左右,加上換衣服和造型的時間,一個30件的單子大概需要1.5-2個小時,一天拍3-5單,一年工作200天是家常便飯。
這甚至還不是圈內的最高紀錄。另一位淘女郎曾在知乎上介紹,周圍有一個朋友一天拍了427件,直接入賬十幾萬元。
在努力和決心面前,沒有人還會懷疑金錢誘惑會是一個貶義詞。
與財富相比,身體上的苦並不重要。一次去三亞拍泳裝,在連續拍了三天後,滕雨佳被曬得脫皮,每次穿脫都是煎熬,到最後一件時,她戴著墨鏡,臉上保持微笑,眼里卻早已噙滿淚水。
正是這樣的高強度工作,不到兩年,滕雨佳給自己買了一輛寶馬MINI車,還順利地幫家里還了債,將父母親接到杭州生活。
為財富而來的遠不止滕雨佳一個。因為供應鏈管理不當,女裝店主王羞羞生意失敗,直接虧損近百萬元。身材、面容姣好的她經由朋友介紹,誤打誤撞進入模特行業,伺機等到資金充足時重新開店。
在淘女郎崔辰辰看來,只要自己想拍,模特仍然是目前最能實現財富理想的職業。“我要買一幢別墅,但太貴了,所以還得繼續拍。旺季一個月休息兩三天,淡季休息一周,按件算,越辛苦錢越多。”她接訂單幾乎從不挑服裝風格,銷量過萬的爆款比比皆是。
“沒有大家所想的黑幕,這是一個比較公開透明的競爭世界,拼體力賺錢。”滕雨佳雙手交叉,一字一字地吐出這些話。
什麽樣的模特可以造就爆款?
如果沒有網紅的曝光,淘女郎的生活或許仍鮮為大眾和消費者所知,就像一個封閉且獨立的平行世界。而褪去標簽,這群年輕的生意人們到底在怎樣經營自己?
微信朋友圈的淩晨5點鐘,依然有一些人在熬夜工作,或是已有人早起。
天微微亮,10月的秋風吹得人清醒,坐在飛馳的汽車上,滕雨佳發了一條朋友圈,寫道“勤勞的人才能看到的風景”。曾被外界稱為模特圈“千萬姐”、現轉型網紅店主的余瀟瀟隨後留言,“剛下班回家?我要出門了。”
在成為一個爆款模特之前,代表作必不可少,這是訂單敲門磚。而在這個生意場上,模特長得多好看、照片拍得多文藝倒是其次,衡量的唯一指標就是銷量。
除了遇到明星品牌的運氣,大多數模特需要自我修養,摸清門道,通過自己的演繹實現爆款。
滕雨佳清楚自己的模特定位,“我比較適合街拍,酷一點不愛笑,走路帶風。但臉又是甜美的,所以年紀大一點就拍韓版輕熟女。”她的第一個爆款是一款韓版風衣,一下子賣了10萬多件。
在滕雨佳看來,真正專業的模特可以長得不好看,但一定要通過眼神、動作保證圖片吸引人,最關鍵的還要凸顯服裝版型。
她以當天的穿著舉例,粉色棒球衫可以配個棒球帽,穿小裙子或是牛仔褲,如果要有氣場,就要穿上馬丁靴走動;休閑一點穿運動鞋,帶個耳機在機場。如果是呢子大衣,需要稍微蹲一下,硬挺一點,露一點腿;羽絨服就要表現得溫暖一點,做出哈氣的手勢。
“這都是套路。什麽衣服該蹲,什麽衣服該坐,站著還是走路,這是經驗,拍多了腦子里就有畫面。”以淘女郎的身份打造著爆款,成為滕雨佳日後轉型網紅不可或缺的經歷。“這個跟學習好不好沒有關系,需要靈性。”
平均下來,滕雨佳每天都能接到5個左右的訂單,然後根據輕重緩急安排好行程,紀錄在檔期本上。作為模特,搭配本不是份內的事情,但滕雨佳專門在車後備箱里放了一個箱子,每次拍照前都會提前準備好搭配道具,“帽子鞋子包包墨鏡,幾乎變成了口頭禪。”
而在爆款的邏輯之下,還會看到一些因模特而產生的有趣的連帶作用。
如何以品牌力本身帶動銷售,而不是模特?這或許是高梵一直以來的煩惱之一。這個創立於2004年的羽絨服品牌,幾年以來一直都找余瀟瀟拍照,銷量一直領銜。但另一方面,久而久之,模特與品牌的關系已對消費者形成捆綁印象,變成品牌認知的一部分。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高梵曾多次嘗試換掉余瀟瀟,但都會影響銷量。如今,余明確表示不再接拍,高梵如何減少更換模特帶來的品牌傷害或許是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現象是,一個爆款模特常常會承包整個產業帶,“在拍完一個品牌之後,那家批發檔口所在的一層樓都是我的照片。”
每年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崔辰辰的檔期全被棉服、羽絨服占滿:從6月集中拍攝安徽蕪湖的羽絨服,7、8月廣州、北京的棉服,再到9、10月開始給嘉興平湖拍羽絨服,幾乎從未斷過。
為什麽商家甘願冒同質化的風險,仍高價找爆款模特?事實上,這其中的預判邏輯很簡單——畢竟誰都不願意為一張毫無數據依據的新臉買單。“有銷量保證,我幹嘛要去承擔其他風險?”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商家反問。
盡管同屬淘女郎,但圈內還有另外一種派系。
身高172厘米的古優嘉曾是一名職業模特,在2009年獲得“新思路”模特大賽華東區冠軍之後,被明星淘品牌七格格重金收之麾下,成為線上品牌的獨家簽約模特。這種“模特-品牌-攝影”三方長期捆綁的合作方式,讓她並不需要為訂單的不穩定而煩惱,而是更註重視覺上的品牌化包裝。
淘女郎向左,網紅向右
滕雨佳算是最早一批轉型的淘女郎。就跟當初毅然決定退學一樣,她有著同齡人少有的決斷和遠慮,“模特畢竟只是青春飯,還不如自己開店賣貨來的長久。”彼時,網紅孵化器剛剛萌芽,大部分淘女郎還沈浸在原來的商業模式中。
2014年中,滕雨佳嘗試轉型,開始經營一家“SHOCK AMIU”的淘寶女裝店鋪。
開店初期,滕雨佳將一個月分成兩部分,一半接拍淘女郎的工作,另一半經營自己的店鋪,拿貨、拍攝、修圖、上架、發貨、客服都由她一人完成。
不過,兩者兼顧讓滕雨佳備感吃力。半年後,滕雨佳決定徹底告別模特生涯,這讓她一度陷入從頭再來的境地,卻意外地被“卷進”網紅崛起的浪潮中。她借助微博積累粉絲,完成由拿貨到全部自制的轉型,親自把控供應鏈和產品本身,之後逐漸組建起50多人的核心團隊。
微博粉絲的增長是幫助淘寶店鋪成長的重要基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她便實現了從10萬到200萬的粉絲積累,“抓住時機,設置微博人格屬性,並堅持生產原創內容。”
眼下,她擁有超過284萬的微博粉絲數,店鋪收藏粉絲數達到180萬,年營業額過千萬元。談及轉型原因,滕雨佳說:“從我開始走出學校,接觸的社會就是淘寶。從哪里來,轉型自然到哪里去。”
除了網紅身份,她需要找到銷量背後的運轉邏輯。短短兩年時間,網紅店主滕雨佳歷經了無數次嘗試與摸索,而粉絲卻一次次讓她驚喜。
“粉絲們的購買力太強大,我低估了她們的接受度。”滕雨佳一邊嘀咕著,一邊一遍遍地刷新著淘寶頁面,並在幾個微信群間急促地來回切換。幾個小時前,她才發布一條微博征求粉絲意見,在做了部分調研之後,她隨即決定對一款高單價的產品追加200件,預售長達25天,晚上8點定時上架。
上架僅三分鐘,便售罄。讓滕雨佳驚訝的是粉絲對價格的接受程度,這款雙面毛呢大衣售價高達1099元,而店鋪平均客單價只有200元左右。
滕雨佳坦言有些後悔,“應該多追加一些。”正是一次次的嘗試,讓她不斷更新對粉絲的認識及對店鋪的定位。
雖然滕雨佳已經成功轉型,但在心態上,滕雨佳表示並沒有太大變化。
“當模特挺被慣著的,現在做網紅也被大家捧著,穿漂亮衣服,誇你好看。”習慣站在臺前,這是滕雨佳多年來保持的姿勢。
但近年來,滕雨佳明顯感受到了壓力,漂亮的人太多了。“當模特挺慘的,真的會因為心理壓力大而去整容。所以很多模特都會和我有一樣的經歷,為了更上鏡,不免要去微整一下。但有時候一不小心會失敗,風險也很大。”
網紅並不是淘女郎轉型的單一選項
在轉型大潮中,滕雨佳無疑是幸運的,她幾乎踩準了每一個時間節點——在淘女郎平臺剛搭建的時候進入,成為最火的淘女郎之一;在個性化店鋪興起之時,又及時轉型成為網紅,趕上了網紅經濟的風口。
2015年,網紅成為新生勢力開始崛起。
店主即模特的女裝電商模式,讓店鋪趨於個性化、人格化轉型。區別於淘女郎,她們直接與消費者互動,並基於人格本身建立起認同感,進而帶動消費,呈現爆發式增長。
這成為日後淘女郎轉型最常見的選項之一:模特職業在走向瓶頸之前,成為一個同樣紮根於淘寶的網紅女裝賣家,做一門長久的生意。
在美空網杭州分公司CEO莊千山接觸到的成千上萬個模特里,幾乎80%以上的都想轉型為網紅,但目前真正轉型成功的不到30%。
在他的觀察中,淘女郎轉型網紅有三點本質原因:首先,一個模特最紅的生命周期一般只有2-3年,之後一定會被新的模特所替換,自身需要尋找出路;其次,從模特鏈路上,她們已經積累了部分粉絲和客戶,初具一個小網紅的規模;最後,浸淫電商生態多年,長久以來接觸時尚搭配、服裝款式、店鋪運營等,相對來說,網紅賣家是一個工作性質比較接近的出口。
看上去,淘女郎平臺就像是一個新生代的網紅孵化器。起初,依靠模特帶來的第一桶金,開淘寶店變現的商業模式清晰,但她們普遍缺乏供應鏈支持,不擅管理團隊,粉絲導流路徑單一,難以持續性擴大規模。
少數有供應鏈和資金支持的網紅自建工廠,自組團隊;絕大多數網紅則選擇將自己不擅長、顧不上的環節外包給專業團隊,脫身出來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一些市場嗅覺敏銳的創業者迅速入場卡位,做起網紅孵化器。
網紅當然不是單一選項,但轉型卻勢在必行。幾乎每一位受訪的淘女郎也都在談論轉型,只不過有的已經成功,有的還在路上。
古優嘉轉型後開了一家模特經濟公司,剛剛起步;“敲鐘淘女郎”何寧寧抓住運動健身市場的藍海,創立了自己的運動服飾品牌;崔悅開了一家實體甜品店,要構建“網紅+蛋糕”的新概念……
毫無疑問,起碼在財富、名聲和人脈積累上,淘女郎經歷為她們的轉型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比起淘女郎,網紅的身份給了滕雨佳更多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的機會。過去一年,滕雨佳在上海出席《嘉人》雜誌的時尚活動,又飛往法國走戛納電影節的紅毯。
這時候,臺前的滕雨佳依舊光鮮、美麗、眾人環繞;但一旦將身份切換為賣家,這些令人羨慕的天賦卻日漸變成她最大的包袱。
“我是為了工作而生的人。我真的不是網紅屬性,我不愛穿高跟鞋、不愛化妝、不愛自拍,無奈做網紅。這個時代一定讓我選擇,我更想要踏踏實實做事賺錢。”
1月1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獲得比利時根特大學以及天主教魯汶大學共同授予的聯合榮譽博士學位,表彰她在移民問題上作出的貢獻。
在授位儀式上,默克爾表示她和德國傳統盟友都一致認為“美國和歐盟的親密關系得不到長久保證”,因此歐洲國家和歐盟必須學會在全球事宜中承擔更多責任。她還表示,歐洲鄰國的發展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每一個國家都必須團結來共同解決難題,“長期依賴他國解決周邊國家的問題是非常幼稚的表現”。
針對頻繁發生在布魯塞爾、柏林和其它歐洲城市的恐怖襲擊,默克爾認為“這是對我們的社區以及生活方式赤裸裸的挑釁”,她呼籲歐盟必須團結起來,竭盡全力保障歐洲人民的安全自由。
此外,關於缺席了英國的歐盟未來該何去何從,默克爾認為,他們應將目光放在移民、恐怖主義以及地區安全這三個方面。
出席授位儀式的還有比利時首相米歇爾。他在典禮上發表講話稱,“如果我們害怕自由,我們就會失去和平和繁榮”。
狼人殺遊戲本身,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消失的,但是狼人殺遊戲目前這麽火熱的現象,是有大概率在短時間內消失的。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ID: woshipm)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崔植源。
狼人殺火了,但不會持續火下去。之所以下這樣的判斷,是因為現象級產品沒有經過市場經濟考驗,非自然選擇的結果,那麽市場經濟對產品的選擇是什麽?狼人殺的走紅,又折射了關於娛樂方式的哪些問題?
狼人殺現象是否可以持續
現象級產品為何難以持續
大眾娛樂方式的匱乏
未來可能的娛樂方式
狼人殺現象是否可以持續
狼人殺遊戲本身,在短時間內是不會消失的,但是狼人殺遊戲目前這麽火熱的現象,是有大概率在短時間內消失的。
狼人殺遊戲是市場經濟的結果,從國外(有說起源於法國)傳至國內,並在國內流行傳播下去,經久未衰。在讀大學時,集體活動中最多的,除了唱 K 就是去轟趴館玩狼人殺了。但是狼人殺現象並非如此,其突然火爆的背後不是市場經濟的自然積累所引起質變,而是由其他外力催化放大的:
大流量網生綜藝節目
遊戲直播平臺
對於“大流量網生綜藝節目”,這里主要指米未傳媒的《飯局的誘惑》。盡管《飯局的誘惑》每期播放量非常大,但我認為其在狼人殺現象的形成中只占很小的作用。本打算梳理出做出這一判斷的邏輯,不過最後我發現省事兒了,得感謝馬東老師,因為《飯局的誘惑》在去年 12 月就已結束第一季。
圖:百度指數:狼人殺(藍)VS天天狼人殺(綠)VS飯局的誘惑(橙)
《飯局的誘惑》第一季最後一期於 2016 年 12 月 11 日更新,“狼人殺”關鍵詞的百度指數則是從 2017 年 1 月起開始大幅攀升,而且從圖中的百度指數趨勢來看,飯局的誘惑對狼人殺本身並無特別影響。那麽我們看下在飯局的誘惑百度指數最高的時間段里(2016 年 11 月上旬),用戶同時在需求什麽。
需求相關度最大的是”鬥魚“和”狼人殺“,所以我們更多的可以理解,作為大流量網生綜藝節目的《飯局的誘惑》,對狼人殺更多的是”啟蒙“作用,”啟蒙“了狼人殺在遊戲直播平臺上的生長。
所以,對狼人殺現象起主要放大作用的是遊戲直播平臺。我們可以類比同樣兩個被遊戲直播平臺放大的遊戲(由於我們討論的是國內市場,故 twitch 不納入分析)。
1)黎明殺機
圖:黎明殺機
黎明殺機是一款非對稱對戰遊戲,憑借其出色的可玩性和觀賞性,在去年 6 月份迅速成為各大遊戲直播平臺的熱門直播遊戲。對於遊戲直播平臺,直播內容的觀賞性甚至高於遊戲本身的可玩性!
至於黎明殺機當時如何火,以及之後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百度指數中知曉:
圖:百度指數:狼人殺(藍)VS天天狼人殺(綠)VS黎明殺機(橙)
黎明殺機在6月份爆火,之後隨時間推移,由於各直播平臺用戶向主播表示“看膩了殺雞”,黎明殺機開始淡出直播平臺視野,該遊戲迅速降溫,回歸一定正常水平。
2)H1Z1:king of the kill
圖:H1Z1:king of the kill
同樣,H1Z1(專指 king of the kill)以更高的可玩性和觀賞性,成為遊戲直播平臺的新寵。對比 H1Z1 與狼人殺,我們會發現二者是在同一時間點開始爆火的,這一時間點是 2017 年 1 月。
圖:百度指數:狼人殺(藍)VS天天狼人殺(綠)VSH1Z1(橙)
而這一時間點,也正是各大遊戲直播平臺的主播開始將 H1Z1 、狼人殺列為日常直播項的時間點。此前,遊戲直播平臺本身有 PGC 狼人殺的直播節目,但此時平臺上的主播並未自發的將狼人殺列為自己直播間的日常直播內容。同期還有平臺 PGC 的德州撲克競技節目,但未成勢頭。
圖:alexa:douyu.com
我們取周平均、月平均的一個均值,800 萬 UV,近似相當於 800 萬的 IP 、用戶。該遊戲直播平臺的長尾小主播我們無法去嚴格考證到底有誰播過狼人殺或者沒播過,但平臺的大主播則一定直播過狼人殺,我們按照一個其實很保守的比例估算,即平臺流量的 80% 由大主播貢獻,那麽狼人殺的流量在該平臺我們近似可以估算在 640 萬 IP /日。
簡單說,就是在鬥魚平臺上,狼人殺線上遊戲每天大概曝光給了 640 多萬人看。而且由於觀眾老爺們在觀看狼人殺直播中,處在的是上帝視角,而且可以通過彈幕跟大夥一起分享對局勢的判斷,對遊戲選手的判斷,所以直播效果非常好,觀眾用戶體驗很高,甚至超過自己本身去玩。
但當遊戲主播因為觀眾老爺們對 H1Z1、狼人殺審美疲勞,重新將直播的 timeline 改回之前的直播內容後(英雄聯盟、爐石傳說、DOTA2、守望先鋒等),上述兩個遊戲將快速降溫,至一個較低且相對穩定的核心用戶活躍度。
我們找再找一組相似的其他產品來類比,當年一度火爆,各路VC追捧的陌生人電話聊天應用:比鄰、陪我。
圖:百度指數:比鄰(藍)VS陪我(綠)
因為很多人跟我說跟我講,把狼人殺線上遊戲跟社交掛上鉤,所以就找了陌生人電話聊天應用的例子來佐證。至於再有人深究什麽二者(狼人殺、比鄰)不一樣,什麽遊戲化社交的,則可以私下我們再交流。
現象級產品為何難以持續
現象級產品難以持續,我們按這麽一條邏輯線分析:
現象級產品未經過市場經濟考驗,非自然選擇的結果;
未經市場經濟成長的熱門產品,為何不能保持活躍。
我們先來看兩款在自然選擇中脫穎而出的成功產品:
1)陌陌
2)王者榮耀
前者陌陌是一個相對標準的周期,後者的王者榮耀,則是還處於產品上升期且市場可能已趨於飽和。兩者在發展過程中,雖然都進行過各種市場營銷活動,也有各類用戶需求爆發點,但從長期時間的結果來看,其發展是在相對穩定中增長過渡的。
DOTA 其實是最具代表性的自然選擇產物,DOTA 曾經有多麽的火,甚至一度代表了 MOBA 遊戲,但其僅僅只是源於 war3 的一張地圖,在玩家的持續使用和遊戲制作人的不斷更新叠代中,走上一個輝煌。
那麽,為什麽未經市場經濟成長的熱門產品,會比較難保持持續活躍?或者換句話說,所謂市場經濟對產品的選擇,選擇的是什麽?
新產品對用戶原有生活/工作/娛樂方式的某種替代甚至創造。
我們舉幾個正反例子來說明:
正例:英雄聯盟(→ DOTA);遊戲直播(→其他娛樂方式);微信(→短信)
反例:除美圖秀秀外的圖像處理軟件,包括臉萌、魔漫相機等;足記
這里面有這麽一個前提:互聯網2C的機會不多甚至幾乎沒有了,也就是說把線下的某種生活、娛樂方式在線上找到一種產品去實現,這種機會目前基本找不到了,所以新的產品機會,大概率只會發生在對其他線上產品的替代(以及創造新需求)。
至於產生這一替代過程,用戶是要付出成本的,成本最高的主要有兩塊:
用戶習慣的轉移成本
用戶的可支配時間成本
用戶習慣發生遷移,比如我之前打 DOTA 現在打 LOL,之前叫外賣直接打電話給商家或微信叫餐,現在用餓了麽/美團/百度外賣。用戶可支配時間成本,這個實際上是成本最高的。除工作上班和休息睡覺時間外,用戶的可支配時間並不多,而且是有一個絕對限量的。你遊戲直播平臺火了,一定是替代了用戶打遊戲和看視頻網站的部分時間,換句話說,用戶喜歡遊戲直播平臺的內容,並為此放棄了打遊戲或看視頻的部分時間。
我們再看狼人殺,狼人殺創造了新娛樂需求?沒有。狼人殺 App 是借這波勢,將線下的狼人殺遊戲搬到了線上。
那麽我們再看:線上狼人殺遊戲替代了什麽的時間?
首先狼人殺有個非常不利的因素,就是它的單局遊戲時長很長,目前每局 12 人參與的人數,是很合適的,若減少人數,遊戲娛樂性則會減弱(身份變少)。這麽長的單局遊戲時長,在目前移動碎片化時代,我很難找到場景去替代。
相比目前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單局遊戲時長在 20 分鐘~ 30 分鐘,而直播平臺則是隨時可看隨時可離。從遊戲上來看,無論是 MOBA 遊戲還是其他常見的頁遊端遊手遊,其對用戶的正反饋激勵都非常強,也有許多上癮性的機制。但對於狼人殺,大家遲早會玩膩(而且很快),尤其是之後主播們不直播這個了。
大眾娛樂方式的匱乏
狼人殺火了我知道,但能這麽火,意想不到,這也反應了大眾娛樂方式的匱乏。
在看起來什麽都有,娛樂方式非常多元化的今天,我們發現,其實大眾的娛樂方式是比較簡單的。在物質和經濟還不發達的過去,大家都忙著養家糊口,不怎麽去考慮娛樂、考慮精神生活,所以很少的娛樂方式即可滿足那個時代大眾的需求。
我們將現有人群分三類,學生、職業人、退休人。作為退休人員的大爺大媽,大爺逗鳥遛彎、散步下棋,大媽拎著音箱出去跳廣場舞,其樂融融,我們暫且不論。對於學生及職業人,我們以線上、線下作為兩條線歸納:
線上:遊戲(手遊頁遊端遊)、遊戲直播及秀場、視頻網站(含短視頻)、媒體及社區
線下:網咖、棋牌室、轟趴館、KTV、酒吧、餐飲(聚餐)
在去年及前年,文化娛樂是非常熱的一個主題。這個行業火熱,至少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大眾對娛樂的需求和向往在快速增大。
面對迅速增長的娛樂需求市場,創業者們給出的解決方案大多是提供更多的內容以及內容本身更精良,但是如此,從娛樂方式本身上,就是我們玩什麽怎麽玩上,並沒有什麽大的變革(遊戲直播及秀場算是一種)。
未來可能的娛樂方式
那麽未來的娛樂方式會是什麽樣呢?
我沒寫過科幻小說,所以只能就我眼前看到的,簡單聊聊我想象中未來會有的一些東西(以下 YY):
1)VR 娛樂館
跟現在這個時代的網吧類似,未來會有基於 VR 的娛樂場所,也可能本身就是由網吧升級而成的場所。
與頭戴式的 VR 頭盔不同,未來可能是如《納尼亞傳奇》中的衣櫃式的硬件,“衣櫃”當然不是穿越到另一空間,而是內部六面壁全部由顯示屏構成,全黑暗環境,人在其中通過某種儀器或駕駛艙操作,操作有六面壁所構成顯示的“世界”中的內容。
2)虛擬智能“生命”
這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突然火遍大江南北又突然不知道什麽時候起消失在人們視野中的電子寵物。因為 3D 全息技術的提升和一定 AI(先不要想像太高)的水平,可以創造出很多虛擬的智能”生命“作為我們的小夥伴….甚至是女朋友哦~
國內外已經有公司開始朝著這個方向去做了,雖然目前來看這類產品與我們所想象和期待的還相距甚遠,但我覺得技術一定不是門檻和難題。
3)虛擬偶像
這個概念大家已經很能接受了,畢竟第一公主殿下(初音未來)在這方面做了蠻不錯的開頭。但是,虛擬偶像會以怎樣一種形式,通過什麽樣的方式能夠面向主流社會,被主流人群喜愛或接受?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也想象不出,可能真就要靠運氣和一點點試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虛擬偶像不僅僅是這個”偶像“變成虛擬人造的了,更重要是整個娛樂產業鏈也會因此發生變革,傳統藝人經紀的模式發生變革。
未來的娛樂方式,一定是由高科技驅動升級所產生的,是信息技術以及其他非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突破,最後落地商業化。對於未來真的特別有期待和暢想的創業者或投資人,我推薦看一部動漫——《攻殼機動隊》,盡管是 90 年代的作品,但是其對未來的設想,真是挺震撼的。
5月11日,第十三屆文博會在深圳開幕。部分業內人士表示,與二三線城市相比,一線城市更適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文化產業園要找到自己的地域優勢。
自2004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都達到了15%以上,大大高於GDP增速。“十三五”規劃也明確提出,“十三五”末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本屆文博會主會場在深圳會展中心,展覽時間持續至5月15日。總展位面積10.5萬平方米,主展館設文化產業綜合館和8個專業館,包括文化消費時尚文化館、影視動漫館、新聞出版媒體融合館、文化科技館、藝術品館、“一帶一路”國際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工藝美術館。
開幕前一天和當天,多場論壇在文博會現場舉行,多位業內人士暢所欲言。中文發集團文化有限公司CEO馬建平在主題為“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的論壇上說:“在北京朝陽區或者通州,我們看到很多類似於798藝術區這類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要特色的產業園區。這些產業園區大家去看的時候,都覺得特別好,大家感覺出欣欣向榮,無論是園區的擁有者還是園區的運營方,大家都賺得很好,園區的所有企業也活得滋潤。”
他接著發問:“但是當我們真正放眼全國去看的時候,是這樣嗎?我們做了很多的調研,發現真真正正能夠做到像北京的798這樣文化創業產業特別聚集的城市少之又少。”
他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目前來講更合適在一些產業基礎比較適合的地方去開展,而二三線城市或者四五線城市如果要做文化創意產業園,更多的應該是房地產的思維模式。
德威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沐嶼在上述論壇上則認為,文化產業園一定要找到自己地域的優勢,找到自己生存和未來能夠長久盈利的點。
他說:“文化產業園是需要有很多內涵的,要經營一個幾十萬平方米的地方,要註入很多,要把文化靈魂植入進去,這個產業才能生存下去。”
他以自己所在的企業為例:“我們一方面探索中國動漫的國際化,同時借助我們的優勢發力。我們離航站樓非常近,在首都機場旁邊,所以我們就按照國際標準建立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演播廳,讓演播體系為社會服務,因為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全國的電視臺都是在北京錄制節目。為了發展這個,我們自己試水了三年找到了一些經驗,這樣采用雙重保險讓企業能夠生存下去。”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康斯坦丁
隨著王思聰在微博宣布“我撒幣、我樂意”,一款叫“沖頂大會”的App沖到了大眾面前。緊接著“芝士超人”攜10億元獎金從天而降。瞬間之內,在線答題火得一塌糊塗,促成了中國網民新一輪的狂歡,而且狂歡地心安理得。
其實,直播答題App的產品邏輯非常簡單:由真人主持人出題,用戶在線選擇,參與者需要在10秒之內完成答題,超時或者答錯,立即退出遊戲。12道題目結束之後,答對所有題目的人就可瓜分獎池獎金。
相信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模式非常熟悉,這簡直就是在線版的《開心辭典》和《幸運52》,兩檔全民節目,是那種周六熬到22點看首播,周日早上11點還要忍不住看重播的節目。
這兩檔節目也衍生出大量好的話題,比如李詠的大臉如此之長,他適合出現在春晚舞臺嗎?王小丫如何躋身央視最受歡迎主持人,而李嘉明的存在顯得有些多余,他又有怎樣的辛酸歷程……
更關鍵的是,憑借央視的影響力,他們能搜羅到全中國最權威的專家,出最專業的題目,同時會考慮普通觀眾的接受程度等。於是,央視的這兩檔王牌節目長盛不衰,讓人覺得舒服。即便現在停播,也是壽終正寢,而不是暴病而亡。
顯然,日前爆紅的在線知識問答平臺,尚不具備《開心辭典》的精致,它們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爆紅,更得益於紅彤彤的獎金,100萬元、101萬元的現金擺在直播間,能充分調動人類最本質的沖動。
但眾所周知,靠沖動做的事兒,終不能長久。如果在線知識問答平臺找不到新的興奮點或者穩定的盈利模式,那麽,它們只會是一場狂歡和一連串稍縱即逝的醜陋流星。
用戶消耗時間,企業獲得流量
最開始,智能手機只是“碎片時間清理機”,現在人類已經成為手機的高級配件,我們隨時隨地都在瀏覽網頁、刷朋友圈、打遊戲等。這種情況越發地嚴重,更是有人沈淪其中,於是,癡迷手機的人開始思考,到底該不該繼續沈迷手機,偶爾地也需要讀書和運動。
但類似直播答題App的出現,又給了大家最新的“熱愛手機”的理由:網上答題,不僅能賺錢,還能增長知識。
其實,這充其量算是低層次的心里安慰罷了,筆者不喜歡類似的答題直播,看到紅彤彤的獎金而不得,簡直是煎熬。更重要的則是,網友投入大量時間,換來的只是碎片化、零散的知識點,留到腦袋里,只是智商的脂肪而已。更何況,99%的參與者都要承受“挑戰失敗”的尷尬和沮喪,這種負面的情緒會進一步加劇人們對“學習”的嫌隙。
相關報道顯示,確有真人領走了百萬元大獎,這本質上是一種新的“彩票”,正因有如此極少數的幸運兒,才吸引了大量的關註。
關註即流量,這是如今的商業世界中最重要的事兒。現在,企業要開發一個新用戶的成本,早就超過了十元錢。為了管控成本,互聯網企業不再執著於傳統廣告,請明星代言,付出天價的代言費,卻不敢保證效果。
如今企業更樂意采用一種“參與式”的廣告宣傳,比如說滴滴、快的網約車大戰,雖說燒掉了14億元,但僅僅用不到20元的成本就能獲得一個用戶,同時,培養出用戶“移動支付”的習慣。要知道,當司機和乘客把零錢存入網約車App的時候,這些就成為企業可支配的資金。
現在的知識問答直播App也采用了相同的模式,他們沒有請鹿晗、吳亦凡等小鮮肉做百萬代言,卻把百萬獎金按照相對公平的方式分給了用戶。這種良好的參與感,充滿了希望,愛占便宜的用戶自然會口口相傳,從而形成巨大的免費資源。
隨之而來的則是巨大的流量。相關數據顯示:一場百萬元的獎金,早已換來了百萬流量,單用戶推廣僅消耗1元,簡直是業界良心價。
相比之下,參與狂歡的消費者則沒有太多收獲。表面上看,消費者沒有損失掉任何東西,但細細想來,當你口口相傳這款App,當你為了答題不斷地搜集知識點,消耗的是寶貴時間,這幾乎是最值錢的東西,結果卻只能換來零散、碎片化的知識。
事實上,手機App最惡之處正在於把時間殺掉,比如遍地的遊戲和新聞客戶端,會不斷推送內容,從而形成持續性的新刺激。一旦打開,用戶就再也無法停下來,不知不覺中消耗了大量時間。關於知識的App,我們更需要高效、系統的學習工具,給一些時間不夠用的人,提供更有價值的服務,這種服務比起所謂的獎金要正向得多。
知識如何帶來滾滾財源
平心而論,在線問答直播App或者叫其他什麽知識競賽之類的平臺,真正的脊梁絕非知識本身,幾乎沒有用戶是帶著“渴望知識”的心態來參與這場狂歡的,這個熱烈的過程,開始於金錢,肯定也會結束於沒有金錢。
在直播平臺內,最美妙的體驗莫過於參與獎金分配,僅僅是20元的獎金,亦能讓用戶玩得不亦樂乎。花椒平臺甚至出現過人均4萬元的盛況,以及“領走百萬大獎”的神秘女孩,這些都是巨大的刺激,引導著用戶持續地將“流量”投入進來。而其中三元、五元的分錢則確保了這種刺激會一直存在。
不要嘲笑錢少,要知道連幾分錢的紅包或者敬業福之類的東西,都能讓用戶瘋狂,更何況是這麽直接而赤裸裸的模式。
毫無疑問,有獎金的地方就會有流量,這簡直是真理和鐵律,但要想把這個模式持續下去,問答直播App需要盡快完善自己的盈利模式,且需要在成本燒光前完成“盈利驗證”。
其實,面對巨額的流量,最常見的盈利模式就是插入廣告,用戶在參與答題前免不了先要欣賞一段廣告,關於網絡遊戲的或者關於天貓店鋪的。而問答直播的特殊屬性,決定其還能在問答直播中植入一些廣告,比如直接問,某品牌的智能手機,逆光也清晰,請問它的售價比iPhone X低多少?當然,這些都是最表層的盈利思考,知識平臺或許能喚醒公眾對知識的渴望,也能衍生出線上線下之培訓,或者幹脆靠金牌主持、網紅主播來吸引人氣也未可知。
知識就是力量,或許,應該直接說知識就是金錢。在這個娛樂為王、金錢至上的年代,誰也不要否認自己喜歡錢,但在誘惑面前,用戶仍然需要冷靜思考,與其沈溺於被人持續提供的刺激中不可自拔,倒不如思考“知識變現”的本質規律,做一個駕馭知識的人。
(作者為科技、財經專欄作家)
大年初五,迎財神!
蝸牛妹避開高峰來給大家拜年啦!
特別給掌管二級狗命運的五位財神好好拜一拜!
祝願大家狗年投資大吉,不管公司賬戶還是PA,買啥漲啥,全年旺旺旺!
感謝各位在2017年對蝸牛妹的支持
去年蝸牛妹做了一些特色視頻
大家在吐槽本人越來越月半的同時
也表示視頻還是應該常拍常有
港股過去一年辣麽好,蝸牛妹帶你們講過中港炒股有啥不同
帶領大家共同建設和諧中港二級市場。
也響應群眾呼聲,給大家講了講如何鑒別港股老千股
(這倆視頻放在一起,已經可以準確反映出,一個網紅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月半了多了,點擊圖片看胖子,QAQ~~)
也順嘴吐槽了二級狗們都是怎麽找借口滴,所謂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這期有點瘋癲,點擊圖片請謹慎)
當然,苦逼的一級狗生活也有存貨。比如,誰做誰驕傲的投行。
比如,誰拿的發改文條條,誰哭著也要把境外債券發完。
最後,還有生活感情類博主對大家感情生活的關懷,怎麽找對象這事,我也說過的!(點擊圖片主要是去看包的)
新的一年
我會努力瘦下來
拍出更多更好的視頻
有哪些話題想看我拍成視頻
留言告訴我吧
最近,有關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挑戰以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討論不少,涉及角度眾多,而提振內需作為長久之計,必須受到重視。
國家發改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聯合印發《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圍繞深化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應用,以信息消費升級充分釋放內需潛力並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涉及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養老、虛擬/增強現實和智能網聯汽車等中高端消費領域。
事實上,不限於信息技術領域,以消費升級釋放內需潛力可以說是中國經濟未來應該主要致力的方向。當前,中國經濟雖然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今年上半年GDP增速達到6.8%,但也面臨了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國內消費增速有所放緩,國際上因為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對出口構成一定壓力。
面對頗為複雜的形勢,中國經濟如何突圍成為了各方關註的焦點。從傳統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目前投資對經濟拉動的邊際效用偏低,出口受貿易爭端影響一時難以突圍,唯有消費潛力很大。而且,擁有14億人口的內需市場,正是中國經濟的巨大優勢與潛力。
中國內需的提振空間也不小,目前居民消費GDP占比雖然因不同的統計口徑有所差異,但較之發達國家的80%左右低不少,如果剔除房地產,則遠遠比不上發展階段較為類似的日本70年代和韓國90年代。
此時,如何提振消費就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回顧過去幾十年歷經的1998年和2009年兩輪擴大內需,前者通過住房制度改革成功釋放了城鎮居民的消費潛力;後者將重心向農村傾斜,通過家電、汽車下鄉,提高農民補貼和設立新農保等一籃子舉措拉動農村消費增速快速回升。現如今,房地產行業由於房價過高對經濟影響越來越顯負面,中低端制造業在中國也呈現飽和態勢。而當下欲提振內需,同樣得從提高消費意願和提升消費能力兩個方面發力。
讓居民有更強烈的意願,需要從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著力。此番兩部委關於信息消費的三年行動計劃,無疑也是希望通過將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應用到相關產品之中,讓消費潛力釋放和產業轉型升級共同影響。這種方法也適用於諸多中國相對落後的高端制造業以及居民“海淘”較多的領域,帶動消費潛力和產業升級互相促進。
與此同時,服務型消費也是應該致力的方向。有機構預計,隨著國內消費結構穩步升級,預計到2020年,城鎮居民服務型消費比重將由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50%左右,形成一個“新消費時代”。而且到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可能由2017年的36.6萬億元擴大到50萬億元左右,足見服務型消費潛力之大。
至於提升消費能力,除了讓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這個顯性的因素外,降低居民負擔、緩解民眾後顧之憂也不容忽視。其中,盡快將提升起征點和增加抵扣項目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落地,能夠比較明顯地降低中等收入階層負擔;而將積極的財政政策傾斜於養老、醫療、教育等關乎民生問題的領域,則可以緩解居民的後顧之憂,讓民眾敢消費。同時,通過大幅降低企業社保費率也有助於促進消費,目前單位和個人繳納五項社會保險費率之和為39.25%左右,居全球前列。
更為重要的是,內需不僅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還是科技進步和產業轉型的源泉,因為一個領域的需要一旦釋放,市場往往可以讓供給不斷優化。因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不管是應對內外局勢的變化,還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需求,都應該把握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