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港股:四環醫藥(一) 阿牛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2949
460四環醫藥,以HKD3.88至HKD4.6上市,從十月十五日起至二十日招股,二十八日上市。

呢隻股票引起阿牛注意,喺因為溫總位公子,溫雲松的私募基金,新天域於接近上市前入股,以每股RMB1.01的超筍價買了公司9%,結果該交易給香港聯交所否決,認為交易太接近上市,質疑觸犯《上市守則》有關「上市證券的所有持有人均會受到公平及平等對待」的原則。結果四環賠償溫雲松先生RMB3.7億,取消交易。
四環的基礎投資者還有國壽,建銀,阿里巴巴,和索羅斯的Quantum,粒粒都是巨星。

但如果計市盈率,四環就只有PE = 33,非常貴。
究竟四環喺做乜嘅呢?
佢話自己做心腦血管藥物,國內市場佔有率約喺7.4%。至於國外佔有率,阿牛揾勻全本招股書都冇,我估怕且都喺0%囉。
四環主要做生產,然後經2000個分銷商,賣去31個省份,10000間醫院。其中心腦血管藥物佔銷售量83%,其餘17%就是賣抗生素,羊癇症,止暈等等的二線藥物。
83%的『揾食傢伙』,包括十四隻心腦血管藥物。當中的皇牌是三隻藥:克林澳,安捷利,和鹽酸川芎嗪。

三隻藥都是國家注冊,領有生產專利的藥物,專利會一直達到2024年。即喺仲有14年。專利期限,在藥物業喺重要資產,因為專利一完結,任何其他廠家都可合法生產,產品簡稱『雜廠』generic medicines。一般藥物的零售價,都會在專利完結時下跌七、八十個%,所以專利一過,產品就無利可圖,僅足糊口。呢三隻皇牌,據說現時佔全國醫治心腦血管病的17%市場,而且銷售連續三年,以每年30%逐年遞增。2010年,銷售額約三億元人民幣。

咁咪好發!
究竟啲藥醫乜嘅呢?
投資港股:四環醫藥(二) 阿牛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2952
乜嘢叫做心腦血管病呢?
原來,心臟同腦部嘅血管,size喺差唔多闊窄嘅,屬於中小型血管。佢地一個共通嘅疾病喺『閉塞』。如果個心嘅血管閉塞,就叫做心肌梗

如果個腦嘅血管閉塞,就叫做中風。

或者有人會問:乜中風唔喺爆血管咩?點解喺閉塞呢。原來我地平常見嘅中風,80%都喺血管塞左,只有20%真喺爆左火管。
咁點解無啦啦啲血管會塞呢?答案就好複雜。有時因為血管俾膽固醇塞左大半,跟著有血小板黐左落去,塞晒佢,有時因為高血壓令血流量改變,所以血小板凝固,塞左,有時因為心律不正,引至塞左。總之最終都喺條血管俾凝結嘅血塊塞左。
塞左血管,個損害喺乜呢,就喺條血管供應的心臟肌肉,或者腦部細胞,冇左血液供應,冇氧氣,冇營養。跟住幾個鐘之後,就會漸漸壞死,咁個人就喺咁先喇。
所以雖然兩個器官風馬牛不及,醫起上嚟,其實個目標都相近,就喺盡快通番條血管,俾啲血過番。
四環賣嘅克林澳,同安捷利,基本上喺同一樣嘢嚟,就喺:馬來酸桂哌齊特 (cinepazide),兩隻藥嘅唯一分別,就喺一隻含有80mg一瓶,一隻含有320mg一瓶;喺含量的不同而已。隻藥嘅作用喺令到血管壁嘅肌肉放鬆,血管抗張,讓原本俾血塊塞到實嘅地方鬆開番少少,俾啲血液盡量流過,回復番氧份供應俾啲細胞,等個器官唔好壞死;咁個病人有望生存。
另外一隻王牌藥物,鹽酸川芎嗪嘅作用喺減少血少板凝固,唔俾個血塊增大。減少閉塞,令血流量得以保持。
幾隻藥都喺西藥,在中風同心肌梗塞,都喺以西藥為主。因為個病人都已經危怠,就嚟死,如果慢慢去煲苦茶,喂佢飲,睇怕都窄窄地喇!所以招股書話,西藥佔呢個市場接近九成,中藥僅佔一成。

睇到呢度,呢間公司喺咪幾好呀!
醫藥業併購三國勢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1681&time=2011-04-23&cl=115&page=all
國藥股份、華潤北藥、新上藥,雄心勃勃地以併購做大規模,但整合後的效率是更大挑戰
財新《新世紀》 記者 鄭斐
儘管估值有所回落,醫藥業的主角們正在厲兵秣馬,希望借資本市場助力,掀起新一輪併購狂潮。
4月14日,新上海醫藥(601607.SH,下稱新上藥)完成香港聯交所聆訊程序,H股上市計劃提速。新上藥董事長呂明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H股融資將主要用於併購與發展。市場預測,新上藥此番融資將達百億港元。
就在一個月前,國藥股份(600511.SH)發佈公告,稱實際控制人、業內老大中國醫藥集團(下稱國藥集團)將在未來五年內解決國藥控股(01099.HK)和國藥股份的同業競爭問題,這意味著國藥控股也將在合適的時機回歸A股。
至此,包括華潤北藥在內的醫藥商業領域三大巨頭,都提出「十二五」期間完成整體上市,打造千億藥企集團的宏大目標,藥業三足鼎立勢成。
醫藥業因不受經濟週期影響、背靠中國的巨大內需而備受資本市場青睞。在中國的新藥研發尚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當下,藥企的整合渠道優勢更為現實。但 在醫藥流通企業多為國企的大背景下,這注定了是國字頭藥企的遊戲。目前所謂三巨頭加起來的市場份額不足20%。國內醫藥市場仍有3000餘家大大小小的醫 藥分銷企業,這種高度分散的狀態有可能在幾年內突變。「未來三到五年,前三名的市場佔有率有望提高10到15個百分點。」呂明方說。
收入規模業內排名第四的南京醫藥(600713.SH),本身也成為幾大巨頭的併購目標之一,但南京醫藥現任管理層已將叩門者拒之千里之外。民 營背景出身的九州通(600998.SH)素來被認為干的是醫藥流通低端領域的「苦力活」,收入規模僅次於諸位巨頭,在去年11月2日登陸主板之後,也展 開了一輪小範圍的併購,但仍被業內認為是不具希望的挑戰者。
以追求規模為目標的併購,最終效益如何,是否會重蹈南京醫藥2010年在併購狂飆後利潤率大幅下降到千分之一的尷尬局面?比起併購本身,整合是幾大巨頭面對的更為嚴峻的難題。
短兵相接
醫藥業三巨頭均已或正在籌備赴香港上市。國藥控股香港上市發行市盈率僅20倍左右,去年醫藥股大熱,最高市盈率不過40倍。而A股上市的九州 通,發行市盈率高達65倍。為何醫藥巨頭們還要捨近求遠,舍高求低?一位投行人士表示,香港市場機制靈活,在公司再融資和換股收購方面,企業有很大的自主 權。
「A股已經成了產業整合的障礙,失去給企業正確定價的功能。比如南京醫藥這樣的低效率公司市盈率高達100多倍。」某券商併購部資深人士稱。
呂明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H股整體上市預計在上半年,「希望能提前完成。」自2008年7月上海實業(集團)開始以老上海醫藥為平台整合 上海醫藥行業開始,到2010年3月新上藥掛牌,「上實系」出身的呂明方帶領的「空降」團隊在20個月內,完成了這一涉及300餘億元資產的大交易,並有 望成為首家A+H醫藥類上市公司。
此次新上藥對中信醫藥總計35.6億元的收購案被作為H股上市的募投項目之一。2010年10月,新上藥對中信醫藥的併購達到了25倍的高市盈 率(相對於2010年業績),創下了醫藥行業併購市場的新高。「國內醫藥併購市場市盈率多為個位數,國藥控股上市之後併購市盈率迅速提高到10倍以上,而 新上藥再次改寫了這一價格線。」一位醫藥行業資深研究員表示。
但是,某券商併購部門負責人認為這個價格「合理」。他認為,新上藥通過收購中信醫藥打入華北市場最核心的北京區域,戰略意義重大。
新上藥此舉亦得到了競爭對手的認可。一位接近國藥的知情人士表示,早在2004年,國藥就曾接觸過中信醫藥。在當時風投火爆的大環境下,中信醫 藥選擇了百奧維達、NEA、北極光等數家風投,並欲啟動赴美上市進程。2009年上半年,中信醫藥赴美上市未能成行,國藥控股又與其接觸,並「討價還價」 確定了12倍的併購市盈率。但中信醫藥最終接受了新上藥開出的高價。
面對已經打到家門口的新上藥,有關國藥人士稱:「他們在北京市場也就切走了五分之一的蛋糕,不足為慮。」
早在2000年就高調宣佈要打造央企醫藥平台的華潤集團,在2006年啃下重組華源集團的硬骨頭,2010年4月牽手北京醫藥集團,成立華潤北 藥。「華潤當時更心儀的是上藥」,一位接近華潤的知情人士透露。在更早的時候,華潤還曾打報告要求收購國藥集團而不得,反而加快了後者股改上市的進程。
呂明方則表示,「(無論併購)案子被誰拿走了,都要有很好的心態」。
在經歷了2010年的併購狂潮後,醫藥業的併購案仍層出不窮。前述券商併購部門負責人表示,僅他們一個團隊手上就有四五個醫藥行業的併購案在同步進行,而且不乏交易額過億的大案子。
規模為王
新上藥總裁徐國雄去年此時上任,立下三年任期內稅後利潤增長不可低於20%的軍令狀,「不然管理層就要下課」,呂明方說。根據年報,新上藥2010年底的營業收入達到374億元,利潤近18億元。
華潤旗下,則有北藥、雙鶴藥業(600062.SH)、萬東醫療(600055.SH)、華潤三九(000999.SZ)、東阿阿膠 (000423.SZ)等多家藥企有待整合。根據華潤北藥總裁李福祚透露,華潤北藥2010年預計完成營業額近400億元,利潤約25億元。
在牽手北藥後,華潤南下北上,將戰火燒到新上藥的家門口,並前後五次奔赴東北,完成了黑吉遼佈局。但這樣的速度和力度,仍被一些醫藥行業分析人士橫向比較後認為「動作有些面」。
以醫藥流通起家的國藥集團併購手筆更大。在過去一年多里,國藥集團以國藥控股為平台完成了多達90起、收入總規模100餘億元的收購,銷售規模 在2010年底膨脹至886億元,並提出,未來三到五年內要打造兩個1000億元收入規模的醫藥平台。但如此擴張速度,也被業內批為「為了規模而規模」。
新上藥對國藥一家獨大的局面虎視眈眈。呂明方曾放下豪言壯語:「未來地方國企也有整合央企的可能性。」他在此次專訪中表示,新上藥目前最引以為 豪的是完成了整體上市,實現了上市平台股東結構、業務結構、管理結構的一致性,為新上藥打造「全產業鏈」的商業模式提供了必要保障。新上藥在2010年還 先後收購福建省醫藥公司、山東商聯等多家公司,以加強在華東地區的優勢;收購眾協醫藥,佈局高端醫藥直銷領域;收購廣州中山醫藥、中信醫藥和愛心偉業,實 現華南及華北地區分銷網絡的佈局。不少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新上藥的併購是將內部重複的資源分配到各個重點區域,相對更具有產業整合和佈局的戰略意義。
投資哈藥集團的中信資本合夥人張懿辰表示,中國醫藥業目前還處於較低端的狀態,流通環節的利潤空間相對確定,規模擴大對利潤增長極富意義。流通領域的整合非常必要,能緩解醫藥流通過於分散致使藥品價格扭曲的現象。
和君創業合夥人李肅曾擔任有關醫藥併購項目的顧問,他認為,目前國內的這一輪醫藥流通領域的大併購,更多是「規模衝動」,真正意義上的比拚物流水平的醫藥流通企業還沒有出現。
整合之憂
新上藥目前被認為是三巨頭中內部整合最有希望的一家。但有醫藥行業分析師「眼尖」地發現,新上藥交出的首份年報中,並沒有按照產品線細分收入。 分析師們據此認為,「新上藥」的內部整合還有待時日。國藥則提出了按照日本壟斷型藥企的技術構架改造自身網絡的想法,但上述人士認為快速收購來的企業消化 起來也會比較困難。而華潤醫藥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整合,涉及多個公司不同的股權關係。到目前為止,北藥和華潤醫藥的內部整合,即使在會計上也尚未最終完 成。
傳統的國企思維、老舊的管理層選拔機制、缺位的薪酬體系設計以及管理人員隨意兼職、甚至利益轉移等問題,比重組本身更令新團隊頭痛。
「儘管新上藥的內部整合還沒有完全完成,但是公司的機制有所轉變。」一位醫藥行業資深分析師觀察認為。
「今年我們提出兩個轉變,一是經營模式上的,即從上海的上藥轉變為全國的上藥;二是從傳統國企轉變為市場化的企業。如果實現了這兩個轉變,上藥的競爭力一定會大幅度提升,關鍵是制度安排。」呂明方說。
「如果整合得好,未來兩到三年新上藥的協同效應可能會發揮出來。」和君創業醫藥諮詢部門負責人馮燁表示。一位A股醫藥行業分析師則認為,新上藥在華東的「絕對權威」來自普遍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對此,呂明方表示,「我們的運作堅持市場化,才會持久。」
國藥則明確了分塊發展的戰略思路,「國藥的優勢在流通、生物醫藥和器械。」馮燁表示,「分塊發展較容易分別管理;一體化則對團隊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目前按照銷售規模排名第五的南京醫藥,屢次傳出被併購的消息而無果。一位接近南京醫藥的知情人士表示,幾大巨頭都曾接觸過南京醫藥,但「南京醫 藥明確表示不願意嫁給他們,根本沒有坐下來談判。」該人士表示,南京醫藥近年來也曾多次併購,但拖累了效益,2010年底近200億元的收入,利潤不到 3000萬元,利潤率只有千分之一。
「這恰恰是國字頭企業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後都應該擔心的問題:效率何在?」他說。
誰能挑戰
國藥、新上藥和華潤北藥儼然已成三國之勢,呂明方對此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三大航空公司,有打有鬧,但是關係也很好。」
不過,隨著新醫改政策中獲利的二線以下城市、縣域經濟體醫療需求的猛增,醫藥流通已經呈現「網絡下沉」的局面。三巨頭都已開始在這些地區佈局, 這樣一來,他們將直接面對民營背景的醫藥流通上市企業九州通的挑戰。九州通在2010年獲得出身地湖北省基本藥物配送資格後,在當地已經小試併購整合的牛 刀。
「九州通已擁有全國的網絡佈局,只是苦於無法進入高端市場。但在中低端市場,它比國企巨頭們更有經驗,費用控制也更出色。」一位醫藥行業資深人 士表示,九州通多年來撿缺補漏,在毛利率較低的藥店渠道和二級以下的醫院渠道耕耘,通過極力控制期間費用,在做到與南京醫藥相當的200億元規模的同時, 保持了3%左右的行業平均淨利潤率,殊為不易。
一位國藥人士並不掩飾:九州通在高端市場還無法對其構成有效競爭。
「國藥的主要優勢是央企背景和全國性網絡的結合」,一位醫藥行業資深研究員表示。他認為,儘管沒有明文限制民資藥企的准入領域,但迄今九州通尚 未與國資藥企巨頭們正面競爭。國藥作為計劃經濟時代一級站的管理者,這些一級站在體制改革之後大多成為了地方醫藥企業,這使得國藥在併購地方藥企時佔得先 機,並可以利用央企的資源優勢向地方政府「施壓」。
「政策性資源在併購中往往比資金更重要。九州通想要在同等條件下競購是不可能的。」一位併購業資深人士表示,「雖然九州通加南京醫藥是個富有想像力的組合,但現實中絕無可能。」
「對於地方政府而言,賣給國企即使出事了或者垮掉了,多少錢賣的,都無所謂,不會被追究責任的。」上述券商併購部門負責人表示。
本刊記者劉衛、畢愛芳對此文亦有貢獻
醫藥消費行業的溢價太高了?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7c.html
有朋友提出醫藥消費股的估值在遠期的未來可能會出現類似銀行地產的情況,即業績增長而估值中樞不斷下降,回落到二十倍,撇開具體數據這是理性投資者 應該思考的問題。但到底醫藥消費企業合理估值應該為多少,為什麼是二十倍,而不是十五倍或者五十倍,這不應該主觀臆測,長期而言合理的股價取決於企業的內 在價值,通過DCF估值法可以對醫藥消費類企業的合理估值區間做粗略測算。
1、高壁壘的醫藥消費類企業通常資本性支出較低,這裡做簡化處理。假設第一年每股收益為1元,長期增長率20%,貼現率取9%,永續增長率2%。(貼現率與永續增長率已經是偏保守的數據)
第1年
|
1
|
1.0
|
第2年
|
1.2
|
1.1
|
第3年
|
1.4
|
1.2
|
第4年
|
1.7
|
1.3
|
第5年
|
2.1
|
1.5
|
第6年
|
2.5
|
1.6
|
第7年
|
3.0
|
1.8
|
第8年
|
3.6
|
2.0
|
第9年
|
4.3
|
2.2
|
第10年
|
5.2
|
2.4
|
|
|
16.0
|
第11年
|
6.2
|
|
|
永續價值
|
37.4
|
|
每股價值
|
53.4
|
計算得出每股內在價值53.4元,理論上53.4倍為合理的估值,保守取七折股價37元,對應PE為37倍,估算股價合理估值區間為35-40倍。
2、假設第一年每股收益為1元,長期增長率15%,貼現率取9%,永續增長率2%。
第1年
|
1
|
1.0
|
第2年
|
1.2
|
1.1
|
第3年
|
1.3
|
1.1
|
第4年
|
1.5
|
1.2
|
第5年
|
1.7
|
1.2
|
第6年
|
2.0
|
1.3
|
第7年
|
2.3
|
1.4
|
第8年
|
2.7
|
1.5
|
第9年
|
3.1
|
1.5
|
第10年
|
3.5
|
1.6
|
|
|
12.88
|
第11年
|
4.0
|
|
|
永續價值
|
24.41
|
|
每股價值
|
37.29
|
每股內在價值37.3元,保守取七折股價26元,對應PE為26倍,股價合理估值區間為25-30倍。
即對於長期增長率為20%的企業,估值中樞為35-40PE是合理的,15%的企業25-30倍的PE是合理的。過去十年茅台、白藥複合增長率都超過了 30%,由於基數變大,未來很多優質企業難以保持如此高的增長率,但維持15%-20%的增長率並不困難,部分能達到25%以上。
3、沃爾瑪近十年利潤持續增長,但股價卻幾乎沒漲,也可以通過DCF估值法找到原因。
沃爾瑪最近十年的增長率基本為個位數,假設為8%,貼現取9%,永續增長率2%。
第1年
|
1
|
1.0
|
第2年
|
1.1
|
1.0
|
第3年
|
1.2
|
1.0
|
第4年
|
1.3
|
1.0
|
第5年
|
1.4
|
1.0
|
第6年
|
1.5
|
1.0
|
第7年
|
1.6
|
0.9
|
第8年
|
1.7
|
0.9
|
第9年
|
1.9
|
0.9
|
第10年
|
2.0
|
0.9
|
|
|
9.60
|
第11年
|
2.2
|
|
|
永續價值
|
13.03
|
|
每股價值
|
22.62
|
每股內在價值22.6元,按七折計算股價為16元,對應PE為16倍,考慮零售業競爭激烈同時資本性支出相對較高,股價合理估值區間約為10-15倍。沃 爾瑪十年前估值為40多倍,現價對應14倍PE,從而導致業績持續增長股價卻不漲的結果,但估值卻是合理的,成熟市場很多大象型醫藥消費企業情況類似。
4、港股中醫藥消費類企業估值整體似乎低於國內市場,這也與其基本面和內在價值相關。港股中很多消費股屬於體育用品類、鞋類企業,消費者品牌忠誠度低,市 場競爭極度激烈,長期增長率不穩定,波動性較高,這樣的特性對應較低的內在價值(較低的長期增長率,較高的貼現率)。另外一些消費股以及醫藥股也大多缺乏 壁壘,或者為二三線企業並非市場龍頭,競爭優勢不明顯,業績成長缺乏持續性,獲得較低估值並不奇怪,國內也並非所有消費醫藥股都能長期獲得較高的估值水 平,只有少數真正優質的企業才能長期獲得溢價。
這種估值中樞的計算方法只適用於能穩定增長且資本性支出不高的企業(其實與行業無關,只是醫藥消費具有較多這類特性的優質企業),而不適用於一般性企業及 週期性行業。在足夠長的週期中股票的估值中樞一定與其內在價值相對應,幾年的偏高或偏低僅僅是市場心理和一些額外階段性因素引起的波動的結果,市場長期而 言是有效的。醫藥消費優質企業獲得了一定的溢價,表面上是PE、PB的差異,但本質上溢價並不溢,其實是內在價值的真實反映,銀行地產和其他週期性行業相 對較低的長期平均估值則包含了市場對其業績的波動性、不確定性、複雜性、高槓桿及其他不可預見風險(例如金融危機、大量壞賬、產品價格大幅下降等)的補 償。
梁軍儒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