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因《壹周刊》報道深陷“致癌風波”的霸王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霸王”)近日應該開始寬心了。
中國香港高等法院5月23日宣判:於2010年7月14日出版的《壹周刊》,指霸王洗發水含有可致癌的二惡烷,被霸王控告誹謗,索償逾5.6億港元。案件經39天的審訊後,裁定被告壹周刊出版有限公司敗訴,須向霸王賠償300萬港元,並須向原告賠償八成訴訟費。
法官在判詞中指,被告嚴重破壞原告聲譽,令原告難以銷售宣傳其產品,造成長期影響,但法官又認為,賠償額不能定得太高,否則妨礙言論自由。
5月24日,霸王國際主席、執行董事陳啟源及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陳正鶴近年來首次面對媒體,講述過去六年的霸王狀況。對於法院的判決,陳啟源表示,感到沮喪和不平。打官司是一件耗時耗錢的事情,至於霸王是否會上訴再提索賠,將經董事會討論決定。
深陷致癌風波
很多人都還記得霸王當年的輝煌。電視里播放著代言人成龍給霸王拍的廣告,一提到治脫發的洗發水,所有人第一反應都是霸王。超市里,霸王經常擺在顯眼的位置,還有許多促銷人員熱情地讓你嘗試下霸王的新品。
霸王的光芒在2010年突然黯淡了下去。這一年,《壹周刊》以“霸王致癌”為標題,報道一位中國香港陳姓消費者向媒體投訴霸王洗發水含有二惡烷。報道刊出後,整個日化行業為之震動,當時風頭正勁的霸王洗發水幾乎面臨滅頂之災。
鑒於影響巨大,為查明真相,相關主管部門迅速介入。三天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其官網上通報稱,通過抽檢樣品發現,霸王洗發水樣品中二惡烷的含量水平不會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任何危害,霸王洗發水健康安全。
同時,通過對比美國食品藥品監控局(FDA)、澳大利亞國家職業衛生和安全委員會下屬專業機構等權威機構關於二惡烷含量的限定,霸王洗發水的二惡烷含量遠低於限定標準,亦能證明霸王洗發水的健康安全性。
雖然有權威機構的澄清和證明,但消除誤解和恐慌絕非一時之功,為維護自身權益、挽回損失並證明清白,霸王集團不得不狀告《壹周刊》誹謗,並索償逾5.6億港元。香港高等法院受理了此案。
霸王內部人士指出,《壹周刊》“霸王致癌”的報道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失實調查報道,背後其實是競爭對手的惡意誹謗。在《壹周刊》刊出涉案報道後,某洗發水公司開始大登廣告,聲稱自己的品牌不含“二惡烷”成份。事後發現,這家公司的老板正是前述報道中的陳姓消費者,正是他投訴了霸王洗發水。
據前期報道的庭審資料顯示,《壹周刊》致癌風波事件的記者在接受法院聆訊時坦承,涉案報道“現在看回來是不公道”。當時,法院提出盤問,霸王競爭對手O'Naomi曾在《壹周刊》旗下另一份報紙刊登廣告,其內容所顯示的化驗報告,與投訴人向記者出示的報告一模一樣,《壹周刊》是否被利用?該記者回應時聲稱:“現在看回報道同廣告內容,覺得是。”
圖為陳啟源為記者介紹他們家族的中醫方面的藏書
“很多消費者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陳正鶴說。這期事件一出來,消費者對霸王的信任度降到了冰點。這場惡意誹謗造成的信任危機持續時間很長,就在前一、兩個月,霸王某位員工去超市里問起霸王的銷售情況,還有促銷人員回答說:“那個會致癌啊,現在沒什麽人買。”
自這起事件起,霸王集團業績出現大幅下滑。2009年,霸王集團還盈利3.64億元,但從2010年起霸王集團就開始連續虧損:2010年虧損1.18億元;2011年虧損5.59億元;2012年虧損6.18億元;2013年虧損1.44億元;2014年虧損1.16億元;2015年虧損1.11億元。
波折的多元化之路
這場風波對霸王的影響是巨大的。銷量迅速下滑後,霸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縮減開支。比如,轉變銷售模式,以前霸王的銷售模式以直營為主,直接對接各大賣場。現在大部分改成經銷商模式。
人員方面也有精簡。2萬余名龐大的促銷員隊伍幾乎全部裁掉。霸王的員工從最輝煌時期的有600多人到現在差不多100人左右。曾經多年以高價請港星成龍代言的霸王,也於去年終止了合同。
“現在基本上是從頭再來。”陳正鶴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霸王為了重塑當年輝煌還曾嘗試做過涼茶,在5月24日的媒體溝通會上,陳啟源承認這是個錯誤。“之前認為涼茶跟洗發水的渠道是一樣的,後來發現涼茶在大賣場賣得少,在士多店賣得多,無法借力洗發水現有的渠道,而是要重新開拓新的渠道。”涼茶的嘗試最終導致霸王虧損了幾億。2013年,霸王果斷地砍掉了涼茶的業務。
盡管有不少人的非議,霸王依舊在走多元化之路。最新的一項嘗試是嬰童類洗護用品。據陳正鶴介紹,嬰童類的產品包括嬰童的洗護用品、護膚霜、洗衣液等。這些是在目前的生產條件下很容易實現的。新品類並不會以“霸王”作為品牌,而是會推另外的品牌。現在正在做規劃,預計今年下半年正式上市。
目前霸王的產品結構為三塊:洗發用品、護膚品以及嬰童類洗護用品。洗發用品依然是重中之重。陳正鶴表示,這三類產品的共性就是依然圍繞中草藥、天然健康的主題,並且渠道是可以共用的。
在霸王今年的發展策略中,銷售增長不是關鍵詞,增加利潤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能夠活下來最重要。”陳正鶴說。增加利潤的方式包括,推出毛利潤更高的中高端洗發水,把相對於洗發水來說毛利潤更高的護膚品品牌本草堂做起來,以及把以前失去的銷售網點激活、優化。這些都是霸王這兩年的工作重點。霸王自去年開始推出中高端洗發水,據稱市場反應還不錯。
霸王還希望嘗試直銷。從2014年起,陳啟源就不斷在為直銷的牌照做努力,比如赴泰國收購公司、將總部遷去廣州南沙自貿區等。
霸王的管理層看上去似乎對未來還是有信心的。他們給今年定的目標是平穩,不虧損。從第一季度的情況來看,大環境非常糟糕,零售市場的數據基本是下跌的,霸王第一季度銷售目標是達成的。
“霸王利潤好的時候,每個人都相信我。公司要怎麽發展都相信我。而現在霸王賠了六年,有什麽新動作股東們都擔心會賠本。因此轉型的步伐不能太大。”陳啟源說,“有盈利了,管理層才能相信我。”
民間資本的移動轉售業務普遍虧損,但寬帶業務則普遍盈利。如果民營寬帶運營商帶來的競爭影響大於合作價值,也很可能遭遇與移動轉售企業相同的局面。
時隔六年之後,國務院再次發文強調在基礎電信行業引入民間資本。
這是應對民間投資增速回落的舉措。7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抓緊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放開民用機場、基礎電信運營、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準入。
而在上個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也強調,要進一步放開民用機場、基礎電信運營、油氣勘探開發等領域。
針對在上述領域可能存在的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的附加條件和歧視性條款,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各省政府、有關部門全面“自查”,並於2016年8月15日之前將自查情況報送國務院辦公廳。
而在電信行業,民營資本普遍對政策變革寄予期待,現實中,民間資本進入基礎電信行業仍存在不同的困境。
電信業開放進程一波三折
基礎電信業民間資本的誕生事實上遠早於政策出臺。
2000年前後,基礎電信運營商剛剛開始從電話向寬帶轉型,一批國有、民營資本也開始湧入寬帶領域,其中包括各地廣電公司、長城集團創辦的長城寬帶,以及當時第一批的民營寬帶泰龍通信。
2001年6月,當時的信息產業部下發《關於開放用戶駐地網運營市場試點工作的通知》,並選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13個城市作為首批試點城市,由各省通信管理局組織規範試點工作,當時,從用戶小區內到最近的電信機房在內的線路網絡被稱為駐地網。
從現在來看,這是國內首個開放基礎電信業務的政策文件。但在當時,該文件主要是用來管理規範迅速擴張的寬帶市場。該文件發布之後,13個試點城市之外,所有非基礎電信運營商的駐地網項目均被要求停止建設和運營。其後,該試點業務也並未擴大。
不過,即便如此,高速增長的電信市場給民營企業提供了足夠的發展空間,駐地網、數據中心、增值電信業務等領域不斷湧入民營資本。
2010年,國務院發布《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支持民間資本開展增值電信業務。2012年,工信部出臺《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鼓勵民間資本開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開展接入網和駐地網業務等八大重點領域。其中,移動通信轉售系首次開放,每年收入上萬億的移動市場吸引了大量民間資本關註,其中包括蘇寧、聯想、阿里巴巴、小米等公司,引發的媒體熱議也超過了半年之久。
2014年,工信部又出臺了《關於開放寬帶接入市場的意見(征求意見稿)》,首批在16個城市試點寬帶業務開放,並許可自建自營、轉售、建設出租等三種業務模式。
截至2016年5月,共有42家民營企業獲得移動轉售試點批文,181家民營企業獲得寬帶接入網試點批文。移動轉售企業共發展約3000萬移動用戶,民營寬帶企業在2015年至今的總投資也已經超過100億元。
寬帶、移動兩極化
但是,移動轉售與寬帶業務卻呈現截然不同的兩種局面。
“2013年至今,沒有任何一家轉售企業是盈利的,我們全都虧損。”一位轉售企業高層告訴記者,“虧損最多的,一年虧損2億以上。”
造成轉售企業虧損的原因,主要是“批零倒掛”。轉售公司自建計費系統,但需要從三大運營商的號碼庫中申請號碼資源,並且從運營商批發流量,然後以零售的形式開展業務,承載業務的網絡、基站也均由三大運營商提供。但是,從試點開展以來,“流量批發的價格,要遠高於零售價”。業務開展之初,工信部要求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給予轉售企業的批發價格水平應低於其當地公眾市場上同類業務的最優惠零售價格水平。“但實際上,扯皮的空間非常多,運營商給我們批發價是按照市場價8折,但實際上,運營商自己經常推出3折、5折的業務,比如校園市場,現在就有118元/年的業務,”上述轉售企業高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2014年開始,我們就找工信部呼籲改變批零倒掛,但工信部至今沒有表態,且告訴我們‘這是常態’。”
2016年1月,工信部發布《關於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批發價格調整的指導意見》,要求基礎電信運營商對批發價格進行聯動調整。但是,“從批發到現在,運營商一次都沒有調整過價格”,上述人士介紹,但運營商自己的售價卻一直在下降,不久前,工信部公布,三大運營商流量資費已經降低了30%,“現在我們已經被套住了”。
但民營寬帶企業卻普遍盈利。2015年,收購了長城寬帶成為最大民營寬帶運營商的鵬博士實現寬帶用戶超過1000萬,年收入79.62億元,同比增長14%,凈利潤7億,同比增長34%。
寬帶接入試點開放一年以來已經覆蓋61個城市,民間資本參與的建設項目超過2萬個,且規模日益擴大。網宿科技、亨通光電等上市公司均已申請牌照,且通過增發不斷投資寬帶市場。
開放的局限
“造成差距的原因有兩個,移動市場競爭太激烈,沒有太多民營的空間,但寬帶業務卻因為物業門檻等原因長期處於局部壟斷狀態。”內蒙古金田科技創始人杭勇如是分析,“另一個原因在於,民營寬帶可以建設基礎網絡資源,而轉售企業不能,跟運營商的代理渠道沒什麽區別,沒有議價能力。”杭勇2010年離開電信行業創辦金田科技,在小區、樓宇建設基礎網絡並租用給所有運營商,目前該公司業務從內蒙古擴展到多個省份,且已在新三板上市。
2014年,4G業務正式商用,中國電信(微博)將超過70%的寬帶投資轉投到4G建設,這導致中國電信重點發展的鄉鎮寬帶市場陷入了資金緊迫的困境,“後來,電信就開始找一些村支書、當地有實力的個人,希望由民資負責建設,通過運營分成形式合作。為了讓這種模式受認可,中國電信力推工信部啟動試點。”目前,在大部分鄉鎮市場,運營商與民營資本都采取此類合作形式。
但是,移動轉售企業卻因為被視為“跟基礎電信運營商搶錢”而不受重視。“已經兩年多了,到現在移動都沒有解決互聯互通的問題,在部分省份,跟移動合作的號碼就不能用。”上述轉售企業高層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移動,沒有專人負責轉售業務的對接,都是兼職的。電信、聯通都有專門的團隊,成果納入KPI考核。”目前為止,國內2800萬轉售用戶中,2400萬是與中國聯通(微博)合作。
不過,“除了批發價之外,每個聯通的號碼,我們要額外給聯通交3元/月,批100萬個號,一年就是3600萬。”該人士表示,“即使這個號消費者不用了,銷號了,這3塊錢也要一直交。”
如果民營寬帶運營商帶來的競爭影響大於合作價值,也很可能遭遇與移動轉售企業相同的局面。2015年,廣州市啟動“三線”改造,長城寬帶、艾普網絡、聚友e家等民營寬帶業務運營商在網絡改造後數萬寬帶用戶斷網,且民營寬帶網絡無法切入被改造區域,網絡無法恢複,而三大運營商並不受影響。大多數民營寬帶在北方選擇與弱勢的電信合作,而在南方則更多與電信競爭,與聯通合作。
從這種對比情況來看,民營企業在基礎電信業務開放的生存邏輯在於“是否能夠給三大運營商創造價值”,而非“能否促進電信市場競爭”。
3月20日,德意誌銀行如期發布其2016年年報。年報顯示,該行2016年繼續虧損14億歐元,連續兩年凈虧損總計達82億歐元。利潤為300億歐元,比2015年下降10%。稅前支出為294億歐元,比2015年下降24%。
年報的發布致使該行當日股價大跌3.42%,截至當日收盤,報每股18.38歐元。相比金融危機前,德銀股價至此已跌去近90%。
在寫給投資者的信中,德銀首席執行官John Cryan表示,“2016年對德銀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盡管發展環境相對惡劣,我們還是集中精力發展業務,大幅提升了我們的核心資本率。未來,我們不僅要繼續使德銀的服務更安全便捷,同時也要使德銀更加數字化。”
致使股價下跌的還有德銀前日發布的折價增發新股籌資計劃。3月19日,德意誌銀行於官網發布公告稱,將以每股11.65歐元的定價發行6.875億新股,籌資80億歐元,充實資本。發行價低於上周五收盤價19.03歐元,約35%。此公告導致德銀股票盤前下跌近3%。
德意誌銀行在連續兩年出現虧損之後,將員工去年的獎金規模大幅削減了80%。以不變匯率計算,2016年的獎金規模將至5.46億歐元,2015年為24億歐元。2016年包括固定薪資和獎金的總薪酬為89億歐元,較2015年的105億歐元減少15%。
雖然年報中顯示成本相比較前一年已縮減24%,但遠趕不上營收的萎縮,因此,除了削減獎金,裁員勢在必行。年報顯示,2016年德銀員工總計減少1360人。去年10月,在已裁撤9000名員工的基礎上,首席財務官馬庫斯·申卡克在公司高層會議上表示,為繼續削減經營成本,德銀可能還需要再裁撤1萬個工作崗位。
該行於3月5日宣布其融資重組計劃,除了發行新股以籌資80億歐元外,該行還計劃出售其資產管理業務的少數股權和其他資產,以進一步籌集20億歐元。同時,德銀還將重組其業務結構,將證券交易部門重新與企業融資業務整合。
對於該計劃,Cryan再次做出聲明,“我們的目標是鞏固我們歐洲銀行業領先的地位,如果我們要在未來的戰略上取得成功,堅實的資本基礎是必不可少的。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銀行管理委員會才決定籌資80億歐元。
此前據彭博報道,卡塔爾皇室前首相Hamad BinJassim Bin Jabr Al Thani以及前埃米爾Hamad bin Khalifa Al Thani正考慮提升在德銀的持股,中國海航集團也計劃參與認購該行這80億歐元的配股,但最終的投資規模尚未確定。
四年業績連虧的*ST吉恩(600432.SH)在2017年報披露後的第15個工作日,如期迎來了交易所的“退市令”。
5月22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對*ST吉恩做出股票終止上市的決定。“觸及了凈利潤、凈資產和審計意見等三項退市指標。”上交所表示,*ST吉恩在連續三年凈利潤虧損之後,2017年度凈利潤和期末凈資產均為負值,且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根據規定,*ST吉恩將於5月30日進入退市整理期,股票簡稱將變更為“退市吉恩”,交易30個交易日,期滿後5個交易日內將被摘牌,股票終止上市;在摘牌之日起四十五個交易日內,*ST吉恩股票可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下稱“股轉系統”)進行掛牌轉讓。
上市近15載的*ST吉恩在A股市場即將落幕,這對於在冊的7.0658萬戶投資者而言,將可能因退市而受損,其中曾斥資約60億元定增認購股份的3家基金公司又將如何應對退市危機?
連續虧損4年走上退市路
“公司在連續3年虧損後,第4個會計年度有3項指標(凈利潤、凈資產和審計意見)觸及了終止上市的標準。”上交所回應*ST吉恩退市依據時稱。
今年4月28日,*ST吉恩發布2017年度報告,凈利潤虧損23.63億元,期末凈資產為-1.98億元;同時會計師事務所對該公司2017年度財務會計報告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上市近15載的*ST吉恩,從2012年度開始走上業績虧損的道路,當年虧損2063.29萬元;2013年雖然盈利9854.05萬元,但是非經常性損益達到2.05億元,扣非後的凈利潤仍舊虧損逾1億元;2014年度~2016年度則開啟連跌模式,分別虧損5.38億元、28.7億元、21.86億元,先是因連續兩年虧損,被*ST,之後因三個會計年度連續虧損,該公司股票於2017年5月26日暫停上市。
*ST吉恩到底為何連年虧損?該公司所屬行業為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主營業務為鎳金屬采礦、選礦、冶煉及其相關化工 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查閱該公司2014年度~2017年度對業績虧損的解釋,除了受宏觀經濟影響以及行業低迷之外,影響該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持續不能改善的一大原因是流動資金緊張,項目建設資金源於銀行貸款,債務高企且多數逾期,導致財務費用大增。
2016年4月29日,*ST吉恩一份關於金融機構債務逾期的公告將債務危機引爆,此後陷入舊賬未還新賬又增的境地,債務如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今年5月22日,該公司公告稱,相較今年4月27日的數據,截至年5月22日,新增逾期貸款本金金額共計0.12億元,新增欠息0.56億元;本金累計逾期金額72.87億元,欠息累計金額15.16億元。
同時,債務逾期的負向影響也不斷發酵。自2016年8月份開始,*ST吉恩關於其及控股子公司債務逾期的相關訴訟公告便不斷,其中不乏已訴未開庭、敗訴等。根據*ST吉恩以往公告,*ST吉恩逾期借款及欠息涉及20余家銀行以及租賃公司、資管公司等。
*ST吉恩表示,截至2018年5月21日,已有渤海銀行大連分行、招商銀行深圳時代廣場支行、國家開發銀行吉林省分行、吉林省吉煤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等15家貸款機構對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提起訴訟及采取保全措施,涉訴金額累計為46.16億元(不包括無法計算的相關違約金、滯納金和罰息等)。
從*ST吉恩的整體債務情況來看,截至去年年末,該公司短期借款約71.96億元,長期借款9.08億元,累計借款約81.04億元,總負債合計約129.14億元,借款金額占負債總額的62.75%;而該公司總資產128.24億元,凈資產為-1.98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100.70%。同期,該公司貨幣資金7.06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5.9億元。這意味著,*ST吉恩面臨著巨大償債壓力和償債風險。
在這樣的背景下,已暫停上市的*ST吉恩也曾嘗試過自救,以恢複上市,然而未果。根據該公司此前的公告,在2016年時,該公司曾嘗試非公開發行股票再融資、資產重組,以改善困境、緩解償債壓力,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2017年,股票被暫停上市之後,該公司也采取多種舉措自救,其中,最為受市場期待的是破產重整。
2017年3月2日債權人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請,然而因外部重組方退出,之後也未找到具有重整意向的重組方,最終去年12月14日,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對重整申請不予受理。這讓*ST吉恩連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失去了。
60億定增誰買單?
*ST吉恩退市結局已定,這意味著在冊的7.0658萬戶投資者將可能因退市而受損,其中此前斥資約60億元定增認購股份的3家基金公司則遭遇悶殺。
根據*ST吉恩過往公告,2014年9月份,*ST吉恩實施了約60億元的定增方案,以7.57元/股向東方基金、長安基金和興業全球基金發行約7.93億股,共計融資約60億元,鎖定期三年,到期日是2017年9月22日。東方基金、長安基金和興業基金分別認購2.97億股、2.97億股和1.98億股,認購金額分別為22.5億元、22.5億元和15億元。
但是,在解禁前的2017年4月29日,*ST吉恩突然停牌,而不到一個月後的5月26日又被暫停上市,這讓上述3家基金公司的定增專戶在2017年9月22日解禁之後無法在二級市場交易流通。
公開資料顯示,上述3家基金公司是通過專戶的7個資管計劃參與了定增認購,其中東方基金有3個,興全基金2個,長安基金1個。根據*ST吉恩2018年一季報,上述7個賬戶的股份數目前尚未有變動。
不過今年5月8日和5月9日,*ST吉恩相繼公告了興業基金和東方基金管理的賬戶減持計劃。其中,因投資管理需要,持有5284.0158萬股的興業全球基金-興業銀行-刁靜莎和持有1321.0039萬股的興業全球基金-興業銀行-張宇計劃通過集中競價或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不超過4811.1717萬股;東方基金定增優選2號資產管理計劃和東方基金定增優選3號資產管理計劃擬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方式同樣減持不超過4811.1717萬股。兩家基金公司解釋的減持原因均為“投資管理需要”。
除上述擬減持的股份外,上述2家基金公司還有大筆的股份在減持開始的連續90日內不能減持。而長安基金的2.97億元股尚未減持計劃。不過,在暫停交易前*ST吉恩股價為6.74元/股,就已低於定增價7.57元/股,進入退市整理期,3家基金公司旗下專戶產品虧損可能將大幅增加。
對於上述3家基金公司和其他投資者而言,退市整理期無疑是在A股市場上的最後逃生之路。根據相關規定,*ST吉恩將於5月30日進入退市整理期,除特殊情況外,股票價格的漲跌幅限制為10%,交易期限為30個交易日,期間的全天停牌不計入退市整理期,但累計停牌不得超過5個交易日。
個人投資者買入退市整理股票具有一定的門檻,應當具備2年以上的股票交易經歷,且以本人名義開立的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內資產在申請權限開通前20個交易日日均(不含通過融資融券交易融入的證券和資金)在人民幣50萬元以上,且需簽署《退市整理股票風險揭示書》;不符合以上規定的個人投資者,僅可賣出已持有的退市整理股票。
在退市整理期滿後,上交所將在5個交易日內對*ST吉恩股票予以摘牌,被摘牌後,其股份將轉入股轉系統,四十五個交易日內可以掛牌轉讓。
而在上市公司退市過程中,投資者有哪些途徑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上交所表示,一是終止上市後,公司股東仍然可以依法行使股東權利;二是股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措施維護股東權利,比如,公司存在信息披露違法被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投資者因此造成損失的,投資者可以自己受到虛假陳述侵害為由,通過司法途徑尋求民事救濟或賠償。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5月18日,上交所對*ST吉恩及董事會秘書王行龍做出監管關註的決定。緣由在於*ST吉恩未及時披露其孫公司增資擴股一事,直至今年3月3日才首次予以披露,逾期披露時間達3個月,這一行為違反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 》的相關規定。
對於*ST吉恩退市後能否重新上市,根據《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實施辦法》規定,公司退市後如申請重新上市,應在其股票進入股份轉讓系統轉讓之日起屆滿12個月;此外,還需要滿足一些條件,主要包括公司股本總額、股東分布、無重大違法行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盈利、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現金流量、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期末凈資產、最近三個年度的審計報告、最近三年公司主營業務等方面的要求。
不過,據了解,目前鮮有公司在A股市場退市之後重新在A股市場上市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