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耶路撒冷專訪 《創新企業之國──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作者 掃羅.辛格:三種子造就以色列的創新

2011-7-18  TWM




水科技創新、替代能源創新……,「創新」在以色列,是最古老的名詞。

為了生存,從建國第一天起,以色列就只有這條路能走。但這條路並不好走,從社會文化到政府決心,不畏失敗,在險境中找到第一。

撰文‧楊卓翰 攝影.吳東岳二○○八年,以色列建國六十年,美國道瓊旗下財經網站﹁MarketWatch﹂以專文報導該國六十年來的經濟奇蹟。文中形容,以色列荒漠奇蹟的成因,幾乎無法解釋。

的 確,在資源極度匱乏、鄰國敵意「有志一同」的環境中,以色列的處境豈是「四面楚歌」足堪形容?然而依據IMF(國際貨幣基金)數據,自二○○○年至去年, 以色列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累積成長率將近四成,IMF並預估,今年以色列的人均GDP更將首度突破三萬美元大關。

更神奇的是,以色列的失業率從○五年就開始連續下降,○八、○九年金融風暴最烈的時候,失業率甚至從七.三%降到六.一%,完全無視國際動盪不安的環境。如此令人困惑的現象,到今天都不斷被提出討論。

趨 勢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書中指出,「一國競爭力的來源,在於本國產業的創新和升級能力」。走進以色列,我們發現這個國家的經濟奇蹟,正是把創新的能量發揮到極 致。

第一顆種子

被迫創新 鼓勵失敗、練苦功的文化「以色列沒有資源,所以,被迫創新。」說話的人是掃羅.辛格(Saul Singer),以色列最具影響力的財經作家,他在去年的著作《創新企業之國── 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Start-up Nation),甚至被敵視以色列的回教國家譯成阿拉伯文發行,在《經濟學人》雜誌去年的一篇《解密以色列經濟》的文章裡,也大量引用了本書內容,而文章 的標題,就直接引用了辛格的書名:創新企業之國。

在辛格眼中,科技宛若以色列賴以生存的利劍,而揮舞這把利劍的背後,則是以色列的創新能量。他以台灣人最關心的水資源產業為例表示,目前二百五十多家的水科技公司,有七五%在初期接受政府的創業基金投資,他們和其餘三千多家科技初創企業一起帶動整個國家的經濟動能。

他 並強調,在全球經濟被金融風暴席捲的○八年,以色列的創業資金(Venture Capital)流入卻逆勢成長。每人平均創業投資金額是世界最高,比美國高出二.五倍,比歐洲高出三十倍,更比中國要高出八十倍。光是以色列的創業投資 這個金額,就等同該年外國流入德國和法國投資金額的總和。而以色列的人口,卻只有德、法兩國的二十分之一!

為了了解以色列創新能量的來源,《今周刊》特別來到最古老的耶路撒冷城拜訪辛格。今年剛滿五十歲的他,英語流利,畢竟是在紐約出生,移居以色列前,更曾經擔任過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透過辛格的觀察,我們發現了以色列種出創新奇蹟的三顆種子。

「以色列在水資源、新能源等科技的創新,不是因為我們的點子比較多。創新需要的決非比別人更多的新點子(idea)。我們能有科技的創新,是因為我們從文化環境、軍事訓練、到政府政策一連串的因子,才可以把創新具體化,把點子商品化。」辛格說。

首 先,以色列天生環境就造成他們創新的原動力。「因為我們沒有國內市場、沒有水源、沒有石油資源,我們四面環敵,所以我們被迫創新。如果我們不研發海水淡 化,就會渴死;如果我們不發展新能源,就沒有電可以用。」「再加上,我們的文化鼓勵失敗。」辛格把以色列的文化形容成失敗的熔爐。「如果你想要靠自由市場 推動創新,就一定要鼓勵失敗。只有失敗,才能夠讓自己再爬起來,從失敗的痛苦中學習。」辛格接著說:「在以色列,履歷表上的創業失敗是一項亮眼的經歷。我 們不在乎你的失敗,而想知道你從失敗中得到什麼經驗。我們的總統西蒙說過,最需要小心的就是大膽。有這種文化作後盾,以色列的年輕人才能大膽去失敗。」以 色列的創新之路也是一條「天堂路」。他指出,在一九八○到九○年間,獲得申請政府補助金的科技公司,最後有六成是倒閉收場,無法回收利息,十年間淨損失超 過十億美元。但我們會看到,政府持續投資,鼓勵創業,最後得以結出豐碩的果實。

第二顆種子

另類軍事管理 培育出創業頂級人才提到以色列男女皆兵的軍隊文化,我們很快就聯想到嚴格的管理和絕對的服從,但辛格卻告訴我們另一個故事。

「以 色列軍隊的人力不足,所以我們每個人既是士兵,也是士官、軍官,勤務和階級分層並不明顯。」在以色列,每一個單位都是實戰單位,每一天都在作戰。因此,在 以色列的軍隊裡經常可以看到上級和下級討論勤務及戰術,因為「大家唯一的共識是生存,而不是命令。 」也因此,「挑戰」和「爭辯」可以說是以色列文化的主調。退伍後的每一位年輕人上大學、進社會時,也帶著這種批判性思考,保有個人的野心。「這種精神是創 業的根本,你在其他地方看不到。」辛格說了一個真實故事:一位以色列的年輕人到美國公司面試,他告訴面試官,他服役時在伊拉克作戰。面試官反問,這些都很 棒,但你做過什麼「真正」的工作嗎?「西方企業,在乎的是一般職場上的歷練。」「但是在以色列,情況和全世界都相反,我們的CEO只想知道你在軍隊裡做了 什麼。當然,我們的國防科技眾所皆知,在軍隊裡受到高科技的訓練很正常,但大家所不知道的是,我們的孩子在十八歲時就要進軍隊訓練。在心智還沒成熟時,他 們就被教導成為戰場上的領導者。」辛格說,他曾經和一位在約旦邊境駐守的上尉訪談,這位指揮一百多人的連長才二十三歲。「你能想像,一個二十三歲的孩子, 擔起一百多人性命的壓力嗎?那種獨立性和責任感,不是企業中可以學到的。」

第三顆種子

政府掌舵 比磐石還穩定的創投政策有了文化和人才,最後一隻推動奇蹟的手來自政府。

「以 色列的政府掌握要點。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需要什麼,建國的國父班古里安在任時就把水資源和新能源作為國家開發的要點,要用研發和創新來達到目標。七十年後 的今天,我們的目標從未改變。」以色列從一開始就走在鋼索上,而它把所有賭注放在研發科技上。二○一○年國家投注在R&D(研發)的項目金額占GDP的 四.六%,比台灣的二%多了一倍以上。

除此之外,它從九○年代就開始持續地為創投市場注入資金活水。

「我們的經濟快速成長, 是九○年開始。像日本,我們其實也有所謂『失落的十年』。那是在七○年代到八○年代中期。我們剛打完一場大戰(註:一九七三年贖罪日戰爭),整個國家基礎 受到動搖,私人企業活動幾乎停擺,初創企業的失敗率也很高。」就在這時候,以色列政府拿出在旱天造水的精神,硬是在沙漠中開出花田。

「一九 九○年,國家開始推行政府再造,情況稍微好轉。但讓整個國家的經濟起飛,在於初創企業大幅成長,而其中關鍵是我們和美國合資的研發基金會BIRD。」這個 基金會主要投資美國、以色列合作企業案,將以色列的初創研發公司和美國的行銷公司結合在一起。根據辛格提供的數字,到今天BIRD總共幫助了七二八家初創 企業,帶來的收入超過八十億美元。

事實證明,以色列當初的堅持是對的。創投市場經由政府活化,二○○○年到○九年,以色列有二五○家私人創投基金,沒有這些創投基金,像TaKaDu這樣的全新IT水資源公司,也無法出現。

以色列的水科技奇蹟,並不是老天的點石成金,而是它憑著荒漠中的生存意志,自己闢出一條路。

如今,以色列走在全球水科技的最前端,不但讓這個缺水國度得以長存,更開發了無窮的商機。沙漠中的創新種子,何時能在台灣種下並發芽?

孕育高科技的搖籃

從民間研發投資到國家研發投資,以色列都是世界第一就算邊境爭擾不斷,經濟穩定度還是全球第四名!

全 球排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民間企業投資R&D金額 以色列 瑞典 日本 南韓國家總投資R&D占GDP比率 以色列 瑞典 芬蘭 日本工程師占國家人口數 新加坡 以色列 智利 台灣產學技術移轉程度 新加坡 以色列 瑞士 美國創業資金取得容易程度 美國 香港 以色列 新加坡IT技術成熟度 瑞典 新加坡 以色列 美國經濟穩定度 澳洲 丹麥 瑞士 以色列資料來源:洛桑IMD國家競爭力排名,2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2

拚政策就不要擔心圖利之名 政治決心 新加坡金融奇蹟的關鍵

2012-6-18  TCW




二○○一年,新加坡決定以資產管理業為主軸,打造國家成為亞洲金融重鎮;十年後,這裡成為全球競爭力第四強的金融中心。打造金融重鎮的過程中,政府或許祭出不少政策手段,但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拚經濟的決心。

撰文‧楊紹華

新加坡比台灣晚六年喊出要成為亞洲金融重鎮,卻比台灣提早達陣。新加坡能,為何台灣不能?

對比於台灣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喊出「亞太金融中心」計畫,新加坡政府直到○一年,才正式以「成為亞洲金融重鎮」為政策目標。儘管喊出口號的時間比台灣晚了六 年,但十年之後,新加坡已被國際譽為「東方瑞士」,當年明訂「以資產管理為主軸的金融中心」政策任務,儼然已經達陣。

以一○年的資料,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數據,當年度新加坡資產管理總值達到一.一兆美元,自○六至一○年的五年時間,資產管理總值以每年平均一六%的速度成長。

除此之外,台灣至今仍未開放的避險基金,在新加坡,一○年已有三○二檔,資產總值約達五三○億美元,這個數字,已逼近台灣投信業者發行共同基金的總規模。 同時,新加坡也在○九年即已成為亞洲第二大不動產信託投資(REITs)基金市場,以及第二大的衍生性商品交易市場。根據今年三月由倫敦金融城發布的全球 金融中心指數,新加坡名列第四,僅次於倫敦、紐約、香港三地。

台灣央行在○九年曾經派員至新加坡考察,報告中提到,「政府強而有力的決心,明確定位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所有政府單位全力配合擬訂各項配套政 策……,成功發展資產管理中心的經驗,應可作為台灣借鑑。」「新加坡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台灣政府究竟該向新加坡學些什麼?」這是許多國內資產管理業者的共 同心聲。

政府當金主 引進國際專業人才「以我的觀察,新加坡與台灣兩地的資產管理業,最大的差別在於政府介入的程度。」曾任星展銀行資產管理部總裁、現任巴克萊銀行東南亞區高 級主管的何玉珠表示。二○一一年,何玉珠曾獲《亞洲投資者》雜誌選為亞洲資產管理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她首先從大方向來看新加坡的資產管理中心奇蹟。「簡單地說,一開始就是政府給錢,並且,想盡辦法吸引國際人才。」資產管理業是「管錢」的產業,成功的條件 其實並不複雜:有足夠的資金可供管理,也有足夠的專業人才能夠管理資金。從零開始的新加坡,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第一步,就是用「政府當金主,引進國際 專業人才」開始著手。

一位曾在國內某外資集團投信公司任職的資深經理人回憶,○二年時,總部忽然決定派人到新加坡設立資產管理公司,「這個決定下得很快,因為新加坡政府告訴我 們,要直接撥出三億美元讓我們管理,條件只有兩個,一是必須到當地設資產管理公司,二是讓新加坡政府官員到我們公司實習。」不久之後,新加坡政府果然派了 一名「菜鳥」,分別到這家外資集團的香港、台灣據點實習一個月,「來台灣時,他就坐在我後面,什麼都不太懂,看起來笨笨的。」資深經理人說,當年那群被政 府外派實習的菜鳥,如今很多都已在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位居要職,有人甚至掌管五百億美元資產。「我現在,能管個五億美元就很不錯了。」政府開了第一扇門, 吸引國際重量級資產管理業者陸續進駐之後,接下來,就是人才大量湧入,金融產業群聚效應逐漸成形。

「我們常說,新加坡政府對老外比對本國人更好。」何玉珠半開玩笑地說,本地人力長期不足的新加坡,在引進海外專業人力上,本來就有提供許多優惠措施,「當 國際集團在這裡布局,加上原本的優惠,老外自然更願意來到這裡。」事實上,國人熟悉的國際級投資大師如吉姆.羅傑斯、墨比爾斯等,目前都是以新加坡為根據 地。

改變稅制 刺激資產管理市場除了快速建立資產管理機構與人力之外,新加坡也透過稅制上的改變,不斷刺激整體資產管理市場,不只祭出「境內資本利得免稅」,包括「境外投資收益匯入新加坡」,也享有免稅優惠。

相較於台灣在稅制上的討論執著於「公平正義」,在新加坡,政府則是把「稅」當成讓經濟政策成功達陣的重要工具。○八年金融海嘯發生,重創全球資產管理業,新加坡政府為求資產管理業持續成長,立即在○九年推出新的稅賦優惠制度。

○九年,新加坡決定將資產管理業者的營業所得稅調降至一○%(一般為一七%),「在台灣,這樣的制度可能被評為圖利特定產業;但在新加坡,由於政府對租稅 優惠的對象設有條件要求,反而進一步的達到興利效果。」業者解釋,適用租稅優惠的條件,包含公司至少必須雇用三位月薪超過三千五百元星幣(約八萬一千元新 台幣)的專業人才(基金經理人、研究員、交易員),基金管理據點必須在新加坡當地、董事會必須在新加坡召開等等。

「降稅的結果,除了讓業者快速從金融海嘯之中走出低潮,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樣的稅制,讓業者更深化對於新加坡市場的經營。」業者感嘆,對比於台灣主管機關 只要提到「租稅優惠」就怕擔上「圖利」之名,新加坡政府的彈性積極作為,的確能把「圖利」變「興利」,﹁最具體的效果,是讓境外基金轉變為境內管理。」從 教育著手 營造全民拚金融氛圍「除了這些有形的補助或優惠之外,我認為,很重要的一塊是教育。」何玉珠表示,「走在新加坡的大學裡,你很容易感受到,學生普遍對於金 融業是非常嚮往的。」她感覺,在政府刻意營造「全民拚金融」的氛圍底下,「這裡的學生,似乎是以學習金融為傲。」根據調查,新加坡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約合 新台幣五萬六千元,金融系畢業生的起薪則約五萬八千元,相差並不多,就未來預估的薪資成長空間來看,金融系也不算名列前茅,「但這個國家的人民很清楚,發 展金融產業是國家方向,國家未來最需要的人才就是這一塊。」何玉珠表示。因為對金融業的前景充滿信心,因此新加坡的年輕人積極投入這個產業。

說到教育,除了政策主軸明確帶動全民意識之外,政府也有提供實質且極為優惠的補助措施。當金融機構進行內部員工專業訓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可提撥五○%至七○%的高額補助,若是由「金融業資格標準(FICS)」認可的訓練計畫,則政府的補助空間甚可達到八成比重。

補助措施 員工專業訓練最高八成從政府主動釋出資金、以巧思創造「興利」效果的稅制調整,到積極補助產業投注於人才培育,新加坡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成功之道,說 穿了,其實並沒有太高深的策略門道。○九年央行人員赴新加坡的考察報告中即明白寫到,新加坡的金融改革得以有成,「取決於政治決心」。

什麼叫作政治決心?某國內資產管理業者提供一則鮮明案例。

據了解,某國際大型金融集團的新加坡資產管理業務,曾經連續數年出現虧損,一度決定退出新加坡市場,但是新加坡政府只說了一句話,「如果你的資產管理業務要退出,可以,但是你的保險業務也要退出這個市場。」這句話,讓這家重量級國際集團立刻打消了離開新加坡的念頭。

「在台灣,看不到政府有這種發展產業的魄力。」業者表示,美國商會曾在○八年建議政府,對基金投資人提供一定的稅率優惠,藉此鼓勵長期投資,也有助於民眾 的退休規畫,但主管機關的回應是,「針對某一特定產業予以租稅優惠,將造成租稅不公。」公平與效率,往往難以兩全其美,但從新加坡成功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 心的經驗不難體會,用魄力與效率讓重要政策順利達成,最終的受惠者,仍是全民。

10年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新加坡是這麼做的??

第一步:

快速吸引業者進駐

由政府投資公司(GIC)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提供資金,委託「以新加坡為據點」的基金管理業者投資。以此為誘因,快速吸引國際資產管理業者進駐。

第二步:

修改法規,引進資金活水對境內資本利得及境外投資收益匯入新加坡者免稅;修改信託法,使機構法人得以投資私募基金;取消境內機構法人投資基金限額不得超過30%及50%的規定。

第三步:

面對金融海嘯快速因應

金融海嘯發生後,2009年新加坡政府對符合條件的資產管理相關業者調降營所稅,優惠稅率為10%,比一般業者的17%優惠許多。

第四步:

積極教育訓練培植人力

由金融管理局(MAS)提供訓練補助,金融機構的員工受訓補助可達50%至70%,若是「金融業資格標準(FICS)」認可的教育訓練,補助更高達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34

藏身古蹟的600大軍 把矽谷「買」進來

2013-11-11  TCW  
 

 

以色列網路新創產業,憑什麼把一票矽谷大企業全都吸引到以色列設點?秘密就藏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Tel Aviv)建城的發源地,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大道上。

頗富歷史的老街上,四百棟矗立在街區的「包浩斯」風格老房子,於二○○三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斑駁的白色外牆、長型玻璃窗、圓弧狀陽台,在這些極簡近乎無裝飾的老建築群中,根據特拉維夫市政府統計,方圓一平方英里的區域內,竟設有六百多家新創公司!是以色列新創公司最集中的寶地。

這裡儼然是美國矽谷的復刻版,新創公司、創投、大企業研發中心櫛比鱗次。羅斯柴爾德大道四十五號,是互動影音平台業者Interlude,甫獲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投資;十三號則是美國拍賣網站eBay以色列創新中心;美國知名創投Benchmark也前進三十二號卡位獵捕以色列小金雞。

亞洲首富李嘉誠旗下創投維港投資的二十多家以色列公司中,影音新聞自動產生App公司Wibbitz就坐落在此,「創業家們集中到這裡,是因為建築老舊、租金便宜,但是現在租金都已經漲上來囉!」Wibbitz創辦人戴洋(Zohar Dayan)笑著說。

政府補助沒多少秘訣在用簡單方法獲得複雜成果

高度聚落化是網路新創產業的一大特徵。以色列網路公司是在這三、四年才聚集到這裡的,比起老大哥矽谷聚落形成的時間短了許多。事實上,包括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德國柏林等大城市,都忙著提供優厚補助複製小矽谷,但阮囊羞澀的以色列政府甚至沒花太多錢輔導,以色列網路產業就在這短短期間迅速壯大。

原因很簡單,網路產業強調創意、快速的特性,簡直就是為以色列人量身打造的。在維港投資創辦人周凱旋看來,以色列人的成功,是能在資源條件限制下,利用簡單的方法,得到所需的複雜成果。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行動地圖公司Waze。Google靠經年累月大筆投資所建立的地圖,穩坐全球龍頭,連蘋果公司(Apple)想推自家地圖時都敗得一塌糊塗。但是Waze透過一個簡單的概念,利用App使用者日日夜夜留下行動軌跡,沒花太多經費,就自動畫出免費又精準的地圖,還附上Google地圖沒有的社群討論、即時路況通報功能,成立五年就讓Google甘願出高價以十一億美元購併。

購併後堅持留家鄉國際大廠,因此注入更多資源

這群猶太創業家以小搏大的能力,甚至連購併他們的大廠也「中招」。Waze拒絕嫁給臉書(Facebook),轉而答應Google的求婚,是因為前者要求將公司遷往美國矽谷,後者承諾把一百一十多名員工留在當地。面對態度強硬的以色列新創公司,臉書扼腕之餘,在購併Onavo時只好讓步,同意讓該公司留在以色列,成為臉書在美、英以外的第一個研發據點。

今年,IBM因購併,增加了第二個以色列據點。蘋果也不例外,去年購併以色列新創公司Anobit時,為了留住人才,在以色列設立了美國加州以外的第一個研發中心,到現在,蘋果已經一口氣在以色列設了三個研發中心。

以色列新創公司透過把自己嫁掉,反向把矽谷大企業「買」進以色列,讓他們持續對這塊土地投入資源,相當高招。相較之下,其他國家創業者一旦獲大廠青睞後,莫不盼望著舉家搬到創業聖地矽谷,或是輕易被倫敦、柏林的優惠創業條件吸引而搬家,以色列創業家顯然更願意為國家創造就業機會。「我想,是因為愛國情操吧!」戴洋說。

當兵同袍變創業夥伴服役時的訓練成創新能量

愛國情操除了有猶太人多舛命運為背景,創業團隊的組成來源也是原因之一。比起矽谷人創業,主要透過大學校友、同學串聯出創業家、創投的緊密人脈網。但在特拉維夫,卻是當兵同袍做背書保證,牽起創業機緣。

以色列採全民徵兵制,高中畢業後女性一律服役兩年、男性三年,退伍後才攻讀大學學位,最優秀的人才還會被延攬加長役期,施予最先進的科學訓練,這些知識是以色列創新能量的重要來源。

有了這些淵源,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以色列新創公司面對購併時,對於「留下來」這件事特別堅持。

羅斯柴爾德大道獨有的寬敞林蔭安全島上,兩年前正是以色列人抗議高房價、薪資凍漲時,搭帳棚示威的核心地點。而現在房價更高,以色列產業仍在經歷轉型陣痛,但往露天咖啡座一瞧,不時可見到年輕創業家們正激動的討論企畫案。隨著他們持續以小搏大「買」矽谷,建立起本土新興網路產業,以色列的轉型火苗正在茁壯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23

他84天特訓,結束台灣之光八年探底職涯 獨家專訪 幫王建民找回奇蹟的教練

2016-04-18  TCW

「建仔回來了!」這是台灣球迷近來最激動的一句招呼語,36歲、八年低迷,大家以為傳奇到此為止,他卻沒讓故事畫下句點。

「唰!」一顆快速伸卡球竄進捕手手套,打者揮棒落空遭到三振,耳邊響起的,是美國主播喊著:「Welcome back! Chien-MingWang!(歡迎回來,王建民!)」

台灣時間四月十日週日上午,皇家隊投手王建民本季正式登板,我們熟悉的那個台灣之光,又回來了。賽後,王建民一如以往平靜的表示:就把教練給你的工作,盡量做到最好。重返大聯盟投球,王建民整整等了九百五十九日。

時間拉回到今年三月十五日,美國亞利桑那州驚奇市,皇家隊的春訓球場,記分板上球速顯示是九十五英里(約一百五十三公里),引起球迷陣陣驚呼,對大聯盟球員來說,不是個多了不起的數字,但對三十六歲的王建民而言,上次能有這種表現,已是八年前,還是個小伙子的時候了。

魔法教練,曾是失意投手

「王建民就像當時的我」

近八年來,王建民的表現可說是一路「探底」,輾轉待過數支球隊,甚至一度落到次級的獨立聯盟打拚。去年,王建民在小聯盟更經歷了職業生涯最慘澹的一季,網路上充斥「他不行了啦」、「又老一歲」、「快回台灣吧」種種酸言酸語,所以,可以理解,當今年王建民展現超人意志般的表現時,為何令人如此吃驚。

「當然是嚇到啊!這是相對反常的事情,」FOX體育台球評王雲慶直言。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旗下的體育頻道,專文報導這名洋基前王牌,也對他的復活慼到不可思議。

誰也沒想到的是,最後救起王建民的,是一位從來沒有當過職業球員的私人教練,這在棒球界是相當罕見的事情,他如何讓王建民重返大聯盟?

德州棒球農場(Texas Baseball Ranch)是一家私人訓練機構,兩間簡易的訓練中心的教練連同助理不過十餘人(編按:王建民多數的訓練在佛羅里達州分校完成),既不像大聯盟的球團動輒上百人,更沒有上億美元的產值。創辦人,也是王建民訓練計畫的主持人沃佛斯(Ron Wolforth),是位「非典型」的教練,但卻有著出人意表的成績,因此,對於有著百年歷史的美國職棒大聯盟來說,德州棒球農場無異於「邪魔歪道」,然而,偏偏就是這裡,幫助王建民東山再起。

「建民絕對是我所教過的學生中的Top 5」沃佛斯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越洋專訪時,對王建民的敬業態度給予非常高的評價。有人稱他的訓練營是座「魔法學校」,但他表示,這一切並不是奇蹟,而是王建民以堅毅的決心並做好每一件事,才獲得的回報,一開始他就認為王建民絕對會回到大聯盟,但沒想要比他預期的早了好幾個月。

德州棒球農場創立於十三年前,至今已經有超過一萬名以上、來自世界各地、各年齡層的投手在此提升球技,有像王建民一樣的大聯盟球星,也有業餘選手、學生,而其中有八十四人,最後登上大聯盟,像是二〇一一年的選秀探花鮑爾(Trevor Bauer)。

沃佛斯大學時是一個普通至極的投手,學業表現甚至比球場表現還要好得多,因此他非常想搞懂「投球」到底是怎 一回事,於是開始攻讀相關學科如肌動學、運動心理學等。

「王建民就像當時的我,」他感嘆當年沒碰到一個好教練,所以對王建民四、五年來求助無門的情況感同身受。

逼球速,竟用便當激將法

振奮的五球!速度上來了

沃佛斯認為,以王建民的投球形態而言,伸卡球的球速至關重要,要維持在九十三英里(約一百五十公里)左右,才能在大聯盟生存,而王建民去年均速僅約九十英里。

這「三英里」,成為王建民近八年來最重要的功課。

在初步會診後,沃佛斯就和復健師同事蘇利文(RandY Sullivan)列出三大訓練重點:改善減速問題、前臂不正確動作、增強下盤力量的效率和分配。沃佛斯花了兩天示範正確的投球動作,同時團隊中也有教練則負責力量的重建,更有健身、營養總監負責提高移動能力和瑜伽課程等。

整個訓練過程共十二週,初期王建民的主要課題是增強運動能力,包含長傳球、準確度、重量和肩膀穩定度訓練,以及接受徒手的物理治療,接著循序漸進增加投球技巧的訓練,最後則有近似實戰的練習,每次投六十至七十五球左右。整個計畫詳細的繪製成冊,讓訓練團隊與王建民都可以按表操課。而最重要的,每週還會有一天驗證成果的催球速日。

第一次球速日,王建民全力投了十五球,最快只有八十四英里。這個球速,距離他顛峰時期,整整差一大截。

據蘇利文表示,王建民相當沮喪,為什麼球速反而更慢,蘇利文一邊安慰他、要他再努力,一邊卻暗自祈禱自己是對的。沃佛斯則認為,若王建民在室內穿一般的慢跑鞋測試,能丟出八十七英里以上,實戰球速便能達九十英里以上。

兩個月後,又是球速日。

這次也僅八十五英里。

教練團想了一個主意,找來訓練營內一個小聯盟球員,和兩個大學投手跟他比球速,輸的人要負責去買便當。這是一個有趣的嘗試,因為他們想測試王建民的鬥志有多高昂。

五球之後。

九十英里!王建民與教練團振臂高呼,在室內測試能投到九十英里,表示實戰的投手丘上,王建民很有機會投到九十三英里以上;而且,到春訓時,王建民球速有機會再提升,事實也的確如此。

整合訓練,特製復健菜單

「找出問題,才是最難的」

「高度個人化」是德州棒球農場所強調的訓練方式,指的是雖然核心理論不變,但針對每一個人都有一套特殊的訓練內容,「任何人都是unique(獨特),」沃佛斯說,甚至小孩子參加的棒球訓練營,他們都會量身訂做課程。介紹王建民前往德州的中信兄弟隊投手鄭錡鴻也說:「其實沃佛斯的訓練都很基本,但就是運用在適當的時候,」這表示沃佛斯的訓練方武雖不奇特,但卻總能對症下藥。

整合性的團隊也是德州棒球農場的特點,沃佛斯認為,大聯盟球隊之所以無法幫助王建民找回過去的狀態,是因為每個人的工作缺乏整合,他舉王建民也曾效力過的芝加哥白襪隊為例,白襪隊有很好的隊醫和教練,但隊醫幫他治療、教練教他投球,他們的工作是分開的,彼此並不會「越界」。而德州棒球農場則是團隊合作, 一起設計出王建民的復健菜單,並持續討論與改進,除了球速外,控球和進壘角度也是訓練重點。

小型團隊由於人少、資源少,相對溝通更有效率,相對於大的球隊,由於內部的明星太多,王建民能得到的關注有限,反而在農場的全心呵護下找到他的節奏。

德州棒球農場的成績單確實驚人,完成十二週訓練後,所有選手的球速平均提升超過四英里,有些人甚至能提升到八英里。鄭錡鴻也表示,接受完沃佛斯的訓練後,投球的感覺更輕鬆,現在是近年身體狀況最好的時候。

而除了王建民與鄭錡鴻,不少大聯盟大咖球星,諸如獲大聯盟「賽揚獎」的名投瓦蘭德(Justin Verlander)、年薪兩千萬美元的天使王牌威爾森(C.J. Wilson)都曾求助德州棒球農場。

雖然重返大聯盟之路踏出了第一步,不過挑戰才正要開始,對於王建民接下來的路,沃佛斯希望他能維持穩定,而王雲慶也點出兩個關鍵,一是王建民必須適應中繼投手的節奏,二則是要在有限的出場機會中證明自己的實力。

「找出每個選手不同的問題,再用結構化的方式訓練,就是我的工作,也就是最難的地方,」訪問最後,沃佛斯自信的說。

撰文者趙維孝、吳和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