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發展理念下的城市樣本:成都用留得住人的“天府綠道” 探尋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路徑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11/1192228.html

綠道絕不僅是一條綠化通道,也不只是實現開敞空間可達到性的通路,而是承載著塑造城市形態的重要作用。

綠道不是靜態的,綠化空間潛藏的是無可限量的創新接口,以及經濟與生態連接的巨大可能性。

城是人的,所有的落腳點都回到人身上。在多位受訪學者的眼中,成都正在用留得住人的“天府綠道”,探尋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的路徑。

成都天府新區智谷綠道 張建 攝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姚祥雲

新發展理念下,中國城市正尋求著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共生。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如何創新理念和機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考驗著城市治理者的智慧。

作為正在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成都一直走在探尋的路上。去年,成都發布了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規劃。截至今年1月底,成都已編制多層級規劃和方案50余項,開工建設綠道1178公里,建成785公里。

眼下,“天府綠道”雛形初現,成都的思路也浮出水面——以市域綠道系統塑造城市形態,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城市功能。同時,天府綠道也是成都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的體現。

清華大學人居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毛其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城市生態系統的構建,關鍵是擴大居民的活動空間。

成都的樣本意義在於,讓目光重回人的身上。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當城市發展回歸人本邏輯,綠道為人而建,更要建成留得住人的綠道。打通城市綠色血脈,為城市發展創造新場景,在中國城市轉型發展這場巨大實驗里,顯得越來越重要。

綠道旁的智能運動樂園 CFP圖

“綠道是關乎系統的事”

2月的成都,春寒料峭。沿步道賞花,踏晨光鍛煉,展悠閑社交,是成都居民典型的生活狀態。而1.69萬公里長的市域綠道即將展開,在成都人看來,這條綠道即是對理想城市形態的承載。

今年,“天府綠道”將改造新建綠道1765公里,初步形成互聯互通、成網成片的三級綠道體系。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成都“天府綠道”項目的開展是在新發展理念的推動下,尋求生態與經濟共進的可行之策。中國城市發展與生態要素的聯系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綠色資源的可獲得性已成為城市宜居的重要指標。

美國規劃協會秘書長蘇解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綠道作為重要的開敞空間,將為未來城市發展預留空間,並實現更多城市功能疊加。

“綠道是一件關乎系統的事情。”蘇解放認為,“包含了自然系統、交通系統和開敞空間系統。它不僅有連接功能、生態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將城市的綠色基建相聯通,這也是打造海綿城市的基礎。”他舉了一個例子,2007年,紐約推出一項25年規劃,旨在將紐約建設成一個綠色環保都市。6年多時間里,該市增加229個社區公園,在完善原有綠道系統的同時,也形成了一套綠色基建體系,實現了城市蓄水功能,變成真正的海綿城市。

世界城市發展經驗表明,科學規劃建設的綠道是塑造城市形態,提升生活品質,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城市形態的改變也會帶來更長遠的效益。大規模城市綠地和開放空間,會吸引大量高素質人才到這里尋求有質量的生活,這也是紐約現如今獨特的競爭優勢,谷歌、臉書等500強企業總部設立於此,真正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平衡。

綠道公園成為小朋友的新去處 圖據成都商報

讓目光重回人本身

對於城市經濟與生態的平衡,中國已展開探索。

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和《城鄉建設統計公報》數據顯示,中國城市綠地面積從2006年的132.12萬公頃增長至2015年的266.96萬公頃,增長102.0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也從2006年的35.11%提高到了2015年的40.12%,增長5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城市綠化規模化效益已開始形成氣候。

同時,對綠道這類開敞空間的認識,也提到新的高度。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有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開展綠道規劃和建設工作。城是人的,所有的落腳點都回到了人本身,正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的,城市發展要遵循規律,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

像成都這樣的城市,便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綠化基礎和規模。去年,成都規劃了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核心理念折射出成都規劃、建設、治理從“產、城、人”到“人、城、產”的觀念之變。“城市生態系統的構建,關鍵是擴大居民的活動空間,所以目光還是要回到人。”毛其智也表示。

綠道為人而建,其挑戰也在於如何建成一個留得住人的綠道。

根據騰訊位置服務聯合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團隊於2017年發布的《京滬公園使用大數據及規劃啟示報告》,大部分公園在不同時間均出現了較大的人流量差異。以上海23座公園2015年數據為例,15座公園利用率僅不到人民公園的10%。

如同城市規劃觀察者拋出的疑問,無論是公園還是綠道,如果無人青睞,沒有居民使用,它的價值究竟幾何?能夠吸引人流才是開敞空間價值實現的基礎。

成都在這一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有能力根據成都本地特色來打造綠道,在毛其智看來,“成都有那麽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有成都人自有的生活方式,如何適當延續,在建設中表達出優雅的生活情趣,值得研究。”

記者也註意到,成都已打造出包含熊貓造型灌木等元素在內的熊貓綠道。在多位受訪學者的眼中,成都正在用留得住人的“天府綠道”,探尋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的路徑。

綠道上安放的“書櫃” 圖據成都商報

“綠道+”為“綠色經濟”賦能

城是人的,“人”應是城市發展最終的落腳點。實際上,2016年住建部組織編制的《綠道規劃設計導則》也特別提及,綠道在生態環保、社會與文化、旅遊與經濟等方面的綜合功能有待完善提升。

而在成都的規劃中,綠道絕不僅是一條綠化通道,也不只是實現開敞空間可達到性的通路,而是承載著塑造城市形態的重要作用。它包含了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主體骨架搭建的綠網,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

在成都的理念中,綠道也不是靜態的。近1.7萬公里長的綠化空間,潛藏的是無可限量的創新接口,以及經濟與生態連接的巨大可能性。

此前,《南方日報》曾報道指出,總造價約3億美元的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換言之,對城市本身而言,綠道既是賞心悅目的風景,同時也是一種經濟資源,其本身還具備可待發掘的價值。

這也是為什麽成都提出,要把綠道打造成新的消費場景,將人流轉化成消費流,將消費流轉化成商業流。通過讓新的業態進入綠道,形成新的應用場景,並以此培育新的產業形態。

目前,成都對於綠道建設的部分探索已經落地。在“空港中央公園綠道”,智慧路燈將智慧城市的理念引入綠道系統。據介紹,路燈能夠實現安全監控、城市廣播、WIFI連接、井蓋監測、停車監測等功能。運用時新的語音識別技術,使得路燈能夠準確識別出“救命”等特定詞匯,並迅速向警方報告事發地點的坐標。

在成都建設理念中,通過思想再解放、社會再動員、功能再疊加,讓城市功能再提升,才是打造綠道的關鍵所在。

“事實上,綠道可以實現的效益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堅持下來,久久為功。”毛其智說道。

相關內容:

成都用一張新名片,告白全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1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