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未來互助因人數不足停運,網絡互助平臺路在何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7/157258.shtml

未來互助因人數不足停運,網絡互助平臺路在何方?
劉雪兒 劉雪兒

未來互助因人數不足停運,網絡互助平臺路在何方?

因參與互助的人數沒有達到預期,未來互助決定自2016年7月7日起停止運營。

i黑馬訊 77日消息 今日,網絡互助平臺——未來互助公告稱,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運營,因參與互助的人數沒有達到預期,導致未來互助正式運作後,參與的會員平攤費用可能會高達1000/年,這違背了他們想為會員提供一個低成本的保障的初衷。於是平臺決定自201677日起停止運營未來互助項目。

另外,所有充值加入的會員,充值款將全部退回。充值會員需要登記銀行賬戶或支付寶賬號,五個工作日內會退款會完成。

隨著國家在網絡互助政策上的逐漸放開,特別是批準信美人壽等三家相互保險社籌建後,越來越多的創業者瞄向了這個市場。但當下,針對網絡互助平臺並沒有明確的監管方,資金池管理與用戶信任度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像這樣容易夭折的網絡平臺也就可以理解了。

未來互助 網絡互助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43

【周年特刊】從人口紅利到人口負債,經濟持續增長路在何方

2016年必然會在中國人口史上留下濃重一筆:這一年,實行了三四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宣告終結,全面二孩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這一歷史性轉變將如何影響中國人口的數量和結構,又將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什麽樣的影響?曾經有著耀眼光環的人口紅利,還能推動中國經濟列車快速奔馳嗎?

告別人口紅利

多年來,人口紅利成為中國學者津津樂道的話題。即使不懂人口與經濟的普通群眾,不少也有一個模糊的認知:人口紅利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影響巨大。

人口紅利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從而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人口紅利只是一個機會窗口期,能不能把紅利收割到自己籃子里還需要體制改革等多方面因素。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確受益於人口紅利,但是實際影響並沒有媒體廣泛報道的那麽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曾測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GDP增長率中有27%的貢獻來自人口紅利。這一研究結果廣為傳播,但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王豐與夏威夷大學教授安德魯·梅森的聯合研究發現,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沒有這麽高,只有15%左右。

中國的人口紅利還有一個特點,由於嚴格的生育限制政策迅速壓低了生育率,中國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轉變過程,使得人口紅利的窗口期大大變窄。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5年,中國人口總量為13.67億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1%。0~15歲的少兒人口2.4億人,占比為17.6%。中國雖然仍是一個人口大國,但是人口結構扭曲,快速老齡化與嚴重少子化並存,勞動年齡人口老化,遠遠算不上一個人口強國。

王豐認為,人口紅利是有效生產者與有效消費者年增長率之差,它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根據王豐的研究,2013年,兩者增長率水平相同,之後,有效消費者的增速快於有效生產者的增速。這意味著,從2013年以後,中國的人口紅利就已消失,不再存在了。

蔡昉的結論是,2013年到2015年前後為中國人口紅利的轉折點,從這時起,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將使人口紅利轉為人口負債。

此外,人口學者陳衛、彭希哲、陳友華等認為,中國的人口紅利期可能到2025年或2030年結束。但是由於類似觀點主要是依據總撫養比(0~14歲少兒人口、65歲以上老年人口之和與15~64歲人口之比)來確定人口紅利期,還存在較多質疑。

質疑主要集中在,按15歲到64歲人口作為分母來計算總撫養比,沒有對其進行細分,導致結果在較大程度上偏離實際。從青年人口來說,由於高等教育普及,進入職場的年齡明顯推遲,大大超出15歲;而中國目前平均退休年齡只有54歲,比64歲小十歲之多。為數眾多的勞動年齡人口處於退休後未就業的狀態,這必然導致對總撫養比以及人口紅利期的推算不準確。

與推算不準確相比,更為關鍵的是對人口紅利認識存在誤區。人口學者黃文政認為,由於人口紅利是生育率從高往低降低過程中導致撫養比下降造成的,這很容易形成一種誤解,即生育率降低有利於經濟發展,事實上從長遠看來,恰恰相反。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同,所謂的通過降低生育率促進經濟只是暫時降低了撫養負擔,但這個效果與其說是人口紅利,不如說是人口高利貸,孩子減少在當前減輕了撫養負擔,會導致未來的勞動力減少,老齡化加劇,巨大的人口負債必然要還的。中國正在加速的老齡化就是一個明證。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已經享受了可觀的人口紅利,現在需要應對的新問題是,如何在人口負債期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

全面兩孩難改人口頹勢

2016年1月1日,中國開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在雙獨二孩、單獨二孩政策先後實施之後,全國近2億非獨夫婦也正式走進二孩時代。

根據中央及衛計委官員對全面兩孩政策的表述,實施這一歷史性生育政策調整主要來源於三大動力:滿足群眾生育意願、增加未來勞動力供應和緩解老齡化。

從理想的狀態來說,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年出生人口增加,這些孩子未來成長為勞動力和納稅人,同時,新增加的出生人口又可以稀釋老齡化程度,並成為養老保險繳納者,減輕未來的養老負擔。

全面二孩政策無法改變我國老齡化的趨勢,從全面二孩目標人群的年齡結構和生育意願綜合看,緩解老齡化的效果也將十分有限

但根據不同學者對全面兩孩政策效果進行的測算,這一意在增加未來勞動力供應的改革措施,其效果可能並不樂觀。

此前,有學者預測,中國放開全面二孩之後,最高每年可增加出生人口數千萬。這一預測讓不少人陷入可能出現“巨大生育堆積”的恐慌。

按2015年10月29日全面二孩政策公布計算,目前新政公布已經一年有余。從各機構進行的二孩生育意願調查和各地匯總的出生人口數據看,形勢並不樂觀。
2016年3月,騰訊進行了10萬人的二孩生育意願調查,發現有二孩生育意願的僅有三成,絕大多數因為時間精力不夠、經濟壓力等原因表示不生二孩。

中國社科院人口學者鄭真真曾在江蘇省進行五年跟蹤調研,她發現,明確表示生育二孩的,後來只有三成左右真的生育了二孩;明確表示不生二孩的,則基本上都沒有生。

騰訊的調查跟官方調查發現的全國性生育意願走低相吻合。據衛計委調查,目前我國城鄉群眾的生育意願為1.93個孩子。這已經明顯低於全面二孩的政策生育率。考慮到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的落差,實際的生育行為更低。

人口學者陳友華認為,“調整政策就是盼望出現一個出生堆積,如果沒有明顯的出生堆積,反而不正常,就更需要反思和警醒了。”

今天出生的孩子如果低於預期,也就意味著未來增加的勞動力低於預期。同時,全面二孩減緩老齡化的程度可能也將低於預期。

根據衛計委的估計,到2050年,因為全面二孩政策,老年化的程度會降低2個百分點。一位不願意具名的人口學者告訴第一財經,這一預期過於樂觀。

他分析,老齡化的趨勢已然如此,全面二孩政策無法改變這種趨勢。至於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所緩解,從全面二孩目標人群的年齡結構和生育意願綜合看,效果將十分有限。

三舉措應對人口新常態

王豐與安德魯·梅森在2006年合著的《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人口因素》中判斷,在經歷了人為加速的人口轉變之後,中國將有很長一段時間面臨勞動力供給萎縮以及老齡人口迅速膨脹。而這種趨勢難以在短期內被扭轉。事實證實了他們的判斷。從2012年開始,中國的勞動力規模已經連續四年下降,與此同時,老齡化程度迅速提升。

伴隨著這一人口轉變的,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下降。今年前三個月,中國GDP增速為6.7%,繼續處於“L型”底部。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周天勇剖析了人口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增長率過快下滑,人口結構過快少子化、經濟主力人口規模(22到44歲)萎縮和老年化,由此形成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中等收入陷阱不同的、特有的中等收入“人口坑”陷阱,並使中國經濟產生排浪式下行波動。人口變化影響了勞動力供應、消費、投資等多方面,再加上人口遷移中的梗阻,共同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下行。

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人口對經濟發展的促動作用?多位人口學者提出,當前一方面是迅速出臺鼓勵生育的政策,使得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有效增加出生人口。另一方面是盡快放開對三孩以上生育的限制,因為這批人口數量有限,對其繼續進行限制不僅減少了出生人口,而且耗費了巨大的行政成本。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亞洲人口學會副主席顧寶昌認為,中央對少子老齡化的人口大勢認識得很清晰,繼續追罰三孩以上其實是有悖於人口大勢,應該盡快加以改變。

黃文政認為,人口影響經濟不僅僅在結構,更在規模。根據他的測算,人口規模萎縮對經濟的影響遠遠高過人口結構。他通過對遼寧等地區經濟人口數據的計算發現,當人口相對減少時,人均GDP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統計數據顯示,從1980到2015年,遼寧的人口增長大大低於全國水平,其人均GDP增速也比全國平均速度低20%。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經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規模巨大的勞動力轉移在中國式經濟奇跡中起到重要作用。學者認為,下一步通過進一步打通城鄉勞動力流動的障礙,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將可以提升人口對於經濟的促動作用。

蔡昉認為,過去人口紅利的主要實現手段是借助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從農村、農業這些生產率低的部門轉向生產率高的城市和非農產業。目前看,城鎮化趨勢下的新移民,其年齡構成上更具生產力人口性質,所以,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可以有效推動生產力的提高。

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勞動力質量是發揮人口促動經濟正向作用的第三個對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包括就業比較充分,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如果這些目標可以順利達到,將可以充分挖掘勞動力資本的創富源泉,推動經濟增長。

從人口紅利到人口負債,中國正在經歷這一無法逆轉的重大轉變。與其無奈嘆息人口紅利的消逝,不如立即采取行動,通過相關改革,努力釋放人口作為消費和生產主體的潛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的良性互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58

從人口紅利到人口負債,經濟持續增長路在何方

2016年必然會在中國人口史上留下濃重一筆:這一年,實行了三四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宣告終結,全面二孩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這一歷史性轉變將如何影響中國人口的數量和結構,又將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什麽樣的影響?曾經有著耀眼光環的人口紅利,還能推動中國經濟列車快速奔馳嗎?

告別人口紅利

多年來,人口紅利成為中國學者津津樂道的話題。即使不懂人口與經濟的普通群眾,不少也有一個模糊的認知:人口紅利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影響巨大。

人口紅利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從而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人口紅利只是一個機會窗口期,能不能把紅利收割到自己籃子里還需要體制改革等多方面因素。

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確受益於人口紅利,但是實際影響並沒有媒體廣泛報道的那麽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曾測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均GDP增長率中有27%的貢獻來自人口紅利。這一研究結果廣為傳播,但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王豐與夏威夷大學教授安德魯·梅森的聯合研究發現,人口紅利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沒有這麽高,只有15%左右。

中國的人口紅利還有一個特點,由於嚴格的生育限制政策迅速壓低了生育率,中國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人口轉變過程,使得人口紅利的窗口期大大變窄。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5年,中國人口總量為13.67億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1%。0~15歲的少兒人口2.4億人,占比為17.6%。中國雖然仍是一個人口大國,但是人口結構扭曲,快速老齡化與嚴重少子化並存,勞動年齡人口老化,遠遠算不上一個人口強國。

王豐認為,人口紅利是有效生產者與有效消費者年增長率之差,它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根據王豐的研究,2013年,兩者增長率水平相同,之後,有效消費者的增速快於有效生產者的增速。這意味著,從2013年以後,中國的人口紅利就已消失,不再存在了。

蔡昉的結論是,2013年到2015年前後為中國人口紅利的轉折點,從這時起,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將使人口紅利轉為人口負債。

此外,人口學者陳衛、彭希哲、陳友華等認為,中國的人口紅利期可能到2025年或2030年結束。但是由於類似觀點主要是依據總撫養比(0~14歲少兒人口、65歲以上老年人口之和與15~64歲人口之比)來確定人口紅利期,還存在較多質疑。

質疑主要集中在,按15歲到64歲人口作為分母來計算總撫養比,沒有對其進行細分,導致結果在較大程度上偏離實際。從青年人口來說,由於高等教育普及,進入職場的年齡明顯推遲,大大超出15歲;而中國目前平均退休年齡只有54歲,比64歲小十歲之多。為數眾多的勞動年齡人口處於退休後未就業的狀態,這必然導致對總撫養比以及人口紅利期的推算不準確。

與推算不準確相比,更為關鍵的是對人口紅利認識存在誤區。人口學者黃文政認為,由於人口紅利是生育率從高往低降低過程中導致撫養比下降造成的,這很容易形成一種誤解,即生育率降低有利於經濟發展,事實上從長遠看來,恰恰相反。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認同,所謂的通過降低生育率促進經濟只是暫時降低了撫養負擔,但這個效果與其說是人口紅利,不如說是人口高利貸,孩子減少在當前減輕了撫養負擔,會導致未來的勞動力減少,老齡化加劇,巨大的人口負債必然要還的。中國正在加速的老齡化就是一個明證。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已經享受了可觀的人口紅利,現在需要應對的新問題是,如何在人口負債期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

全面兩孩難改人口頹勢

2016年1月1日,中國開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在雙獨二孩、單獨二孩政策先後實施之後,全國近2億非獨夫婦也正式走進二孩時代。

根據中央及衛計委官員對全面兩孩政策的表述,實施這一歷史性生育政策調整主要來源於三大動力:滿足群眾生育意願、增加未來勞動力供應和緩解老齡化。

從理想的狀態來說,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之後,年出生人口增加,這些孩子未來成長為勞動力和納稅人,同時,新增加的出生人口又可以稀釋老齡化程度,並成為養老保險繳納者,減輕未來的養老負擔。

全面二孩政策無法改變我國老齡化的趨勢,從全面二孩目標人群的年齡結構和生育意願綜合看,緩解老齡化的效果也將十分有限

但根據不同學者對全面兩孩政策效果進行的測算,這一意在增加未來勞動力供應的改革措施,其效果可能並不樂觀。

此前,有學者預測,中國放開全面二孩之後,最高每年可增加出生人口數千萬。這一預測讓不少人陷入可能出現“巨大生育堆積”的恐慌。

按2015年10月29日全面二孩政策公布計算,目前新政公布已經一年有余。從各機構進行的二孩生育意願調查和各地匯總的出生人口數據看,形勢並不樂觀。
2016年3月,騰訊進行了10萬人的二孩生育意願調查,發現有二孩生育意願的僅有三成,絕大多數因為時間精力不夠、經濟壓力等原因表示不生二孩。

中國社科院人口學者鄭真真曾在江蘇省進行五年跟蹤調研,她發現,明確表示生育二孩的,後來只有三成左右真的生育了二孩;明確表示不生二孩的,則基本上都沒有生。

騰訊的調查跟官方調查發現的全國性生育意願走低相吻合。據衛計委調查,目前我國城鄉群眾的生育意願為1.93個孩子。這已經明顯低於全面二孩的政策生育率。考慮到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的落差,實際的生育行為更低。

人口學者陳友華認為,“調整政策就是盼望出現一個出生堆積,如果沒有明顯的出生堆積,反而不正常,就更需要反思和警醒了。”

今天出生的孩子如果低於預期,也就意味著未來增加的勞動力低於預期。同時,全面二孩減緩老齡化的程度可能也將低於預期。

根據衛計委的估計,到2050年,因為全面二孩政策,老年化的程度會降低2個百分點。一位不願意具名的人口學者告訴第一財經,這一預期過於樂觀。

他分析,老齡化的趨勢已然如此,全面二孩政策無法改變這種趨勢。至於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所緩解,從全面二孩目標人群的年齡結構和生育意願綜合看,效果將十分有限。

三舉措應對人口新常態

王豐與安德魯·梅森在2006年合著的《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人口因素》中判斷,在經歷了人為加速的人口轉變之後,中國將有很長一段時間面臨勞動力供給萎縮以及老齡人口迅速膨脹。而這種趨勢難以在短期內被扭轉。事實證實了他們的判斷。從2012年開始,中國的勞動力規模已經連續四年下降,與此同時,老齡化程度迅速提升。

伴隨著這一人口轉變的,是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下降。今年前三個月,中國GDP增速為6.7%,繼續處於“L型”底部。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周天勇剖析了人口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增長率過快下滑,人口結構過快少子化、經濟主力人口規模(22到44歲)萎縮和老年化,由此形成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中等收入陷阱不同的、特有的中等收入“人口坑”陷阱,並使中國經濟產生排浪式下行波動。人口變化影響了勞動力供應、消費、投資等多方面,再加上人口遷移中的梗阻,共同導致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下行。

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背景下,如何充分發揮人口對經濟發展的促動作用?多位人口學者提出,當前一方面是迅速出臺鼓勵生育的政策,使得全面二孩政策真正落地,有效增加出生人口。另一方面是盡快放開對三孩以上生育的限制,因為這批人口數量有限,對其繼續進行限制不僅減少了出生人口,而且耗費了巨大的行政成本。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亞洲人口學會副主席顧寶昌認為,中央對少子老齡化的人口大勢認識得很清晰,繼續追罰三孩以上其實是有悖於人口大勢,應該盡快加以改變。

黃文政認為,人口影響經濟不僅僅在結構,更在規模。根據他的測算,人口規模萎縮對經濟的影響遠遠高過人口結構。他通過對遼寧等地區經濟人口數據的計算發現,當人口相對減少時,人均GDP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統計數據顯示,從1980到2015年,遼寧的人口增長大大低於全國水平,其人均GDP增速也比全國平均速度低20%。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經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流動。規模巨大的勞動力轉移在中國式經濟奇跡中起到重要作用。學者認為,下一步通過進一步打通城鄉勞動力流動的障礙,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將可以提升人口對於經濟的促動作用。

蔡昉認為,過去人口紅利的主要實現手段是借助城鎮化,特別是農民工從農村、農業這些生產率低的部門轉向生產率高的城市和非農產業。目前看,城鎮化趨勢下的新移民,其年齡構成上更具生產力人口性質,所以,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將可以有效推動生產力的提高。

提高勞動參與率和勞動力質量是發揮人口促動經濟正向作用的第三個對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要達到的主要目標包括就業比較充分,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如果這些目標可以順利達到,將可以充分挖掘勞動力資本的創富源泉,推動經濟增長。

從人口紅利到人口負債,中國正在經歷這一無法逆轉的重大轉變。與其無奈嘆息人口紅利的消逝,不如立即采取行動,通過相關改革,努力釋放人口作為消費和生產主體的潛力,實現人口與經濟的良性互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84

住宿行業深度測評:未來酒店短租路在何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3/163750.shtml

住宿行業深度測評:未來酒店短租路在何方?
棠溪 棠溪

住宿行業深度測評:未來酒店短租路在何方?

這場標準住宿和非標住宿的戰爭,誰將會是最後贏家?

中國的住宿市場,5年之前是酒店的天下,但是今天,民宿短租卻成為後起之秀,與酒店二分天下。時代不同,市場環境風雲變幻。共享經濟傳入中國,經過五年的融入與發展,幾乎遍布了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那麽,搶占市場多年的酒店和共享經濟火熱之下的新興民宿,這場標準住宿和非標住宿的戰爭,誰將會是最後贏家?

第一部分 宏觀角度

隨著旅遊消費升級,用戶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轉變,短租市場持續走熱。市場大勢所趨之下,究竟是酒店還是民宿更受消費者青睞?

1、市場占有分析

共享經濟傳入中國以來,房屋共享的在線短租形式一出現就站在酒店的對立面,成為分羹住宿市場的最大競品。由於種種原因,民宿在中國的發展並不順利,但是近兩年來,市場環境變化為民宿發展提供了各種利好條件,民宿經濟迅速擡頭。

A、民宿

圖片34

(數據來源:《2017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調查報告》)

圖片35

圖片36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整理)

從2012年—2016年中國在線短租投融資情況表來看,2015年的11次達到頂峰,2016年的12次創下新高,新的投融資就代表新平臺或者新項目入市,增加市場占比的同時,為交易增長貢獻力量。另外,艾瑞咨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調查報告》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在線短租市場交易額將達到125.2億元,在線短租今年的交易規模直線增長。

B、酒店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截止16Q2全國星級酒店數量為10741 家,同比減少4.8%,數量為近5 年來最低水平;實現營業收入500.23 億元,同比減少2.7%,季度營業收入長期徘徊於500 億元水平,缺乏增長動力。

2012-2016年星級酒店客房出租率和同比增長率

圖片39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2015 年我國星級酒店客房出租率首次同比增長,至16年Q2 客房出租率為55.3%,但其出租率仍低於往年的正常值。

2016年全國樣本星級酒店RevPar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

2016年1-11月全國樣本星級酒店RevPa(平均客房收益)為199-243元,均低於14年和15年對應月份水平。

從以上數據來看,酒店發展並不樂觀。根據國家旅遊局統計數據,中國約有35萬家酒店,單體酒店超過80%。但是僅2016年,單體酒店的大型收購案就高達13起。2016年整個酒店市場,酒店的生存壓力正在逐漸增大。同時,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酒店行業經營整體處於低迷狀態,星級酒店數量在逐年減少,收入增長乏力,同時酒店業的RevPar依然低迷,酒店行業發展進入一個瓶頸期。

2、民宿的關註度和曝光度

(來源:《大數據解讀民宿》)

從民宿和酒店關註度和曝光度對比來看,2016年8月開始,民宿與酒店的關註度已經持平,但是曝光度遠不及酒店。酒店的關註度和曝光度居高的原因,自然少不了與酒店悠久的歷史和長時間培養出來的用戶習慣的功勞。

(數據來源:《2017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調查報告》)

但不容忽視的一點,2016年中國用戶對在線短租平臺的總體滿意度、忠誠度和推薦度居高,從側面可以反映出用戶對於短租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較好。

結論:雖然酒店在住宿市場占據龍頭地位多年,但是隨著民宿短租新形式的出現,搶占市場份額的同時為住宿市場註入新鮮血液,也讓整個住宿市場充斥著更多變數。目前來看,酒店和民宿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民宿這個後來者大有趕超酒店的勢頭。面對民宿這個勁敵,暫時領先的酒店切不可掉以輕心。

第二部分 微觀角度

1、酒店VS民宿產品對比

A、房屋類型

酒店:單人間、雙人間/標準間、大床間、三人間、套間

民宿:一室-四室、別墅、客棧、四合院、窯洞、農家院等。

圖片44

酒店基於出差、約會、旅遊的用戶考慮,房間類型多為標準化的單人間、雙人間、三人間、套房為主,而民宿大多是個人房源,以國內三大短租平臺之一的木鳥短租為例,其平臺房源類型一室到四室齊全,更有別墅、農家院、客棧、四合院等特色房型,住宿之余可以滿足用戶的娛樂獵奇需求。

B、房屋設備詳情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酒店行業最大的特點是標準化,通過打造硬件設施和軟性服務,實現標準化運營。例如,如家酒店統一配備客房物品,如床品、洗漱用品、電視、空間等,保證房屋設施標準,顏色、調性一致;同時,酒店通過規範前臺客服的服務和微笑,統一開房的效率,形成比較規範的操作體系。

相對於酒店而言,在線短租非標準特色突出,其民宿房源在裝修風格、房屋設施配備、房屋功能劃分、房東特色服務方面千差萬別。據上所知,國內非標準住宿平臺木鳥短租有海量特色民宿,裝修風格各有不同,不僅有法式、意大利、西班牙、北歐、英倫等豪華歐式風格,也有日式、宜家風的極簡主義風,同時還有頗具地域、民族、電影、娛樂等主題民宿。民宿除了風格特別之外,還有客廳、餐廳、廚房,可以滿足房客住宿之外的其他生活需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宿房東正在成為住宿業的一大亮點。隨著旅遊消費升級和人們觀念的開放,人們出遊目的越來越自主化、休閑化、本地化。而房東兼具民宿主人和當地人雙重角色,不僅能給遊客提供獨具特色的居住生活環境,還可以提供租車、預訂門票、導遊等服務,讓外地遊客擁有深度化、本地化的旅行體驗。

2、用戶畫像

A、用戶年齡

(數據來源:《2016中國酒店市場大數據分析報告》)

(數據來源:《木鳥短租2016年度數據報告》)

從上述兩個圖表中可以看出,酒店的主要消費人群年齡分布在19-45歲,其中26-35歲占比過半,高達61%;而在短租民宿預定的年齡分布來看,35歲以下占比過半。通過對比可知,酒店和民宿的預訂人群均以80、90後為主,消費主力人群年齡基本吻合,民宿分羹酒店市場意圖明顯。

B、用戶預訂價格

(數據來源:《2016年在線酒店用戶消費行為分析報告》)

(數據來源:《2017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調查報告》)

據圖表顯示,酒店單價150-600元的用戶占比高達75%,短租200-500元的間夜價占比80.5%,如此來看,酒店和民宿的日均價格重合度高,用戶偏愛預訂中檔價位房間。

C、用戶出行目的

(數據來源:《2017年中國在線短租行業調查報告》)

如圖所示,酒店滿足的是出差和旅遊約會等目的,而在線短租可以滿足用戶更多樣化的出行要求,旅遊、出差、訪友、聚會等等。

D、住宿方式偏好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

在民宿短租行業中,整租房源占比達到76%,合租房源占比24%,大都以整租為主、合租為輔,而酒店則是100%的單間合租形式。兩者在出租方式上差別巨大。

實際上,這種對比差是由產品特性決定。民宿大部分來自社會閑置房源,不僅包括少數與房東同住的單間,還有數量豐富、種類多樣的整租民宿,房客既可以和房東同住,也可以整租民宿。而酒店是由品牌商整體租賃毛坯房,統一打造成單人、雙人或者家庭類型的單間,並且以單間出租的形式為主。

從居住舒適度而言,整租舒適度更好。和酒店相比,房客整租民宿會享受到更具有私密性的居住環境,受到外界幹擾較少,群體居住也更有家的氛圍。

E、預訂渠道偏好

(來源:途牛《2016年旅遊住宿報告》)

途牛公布數據顯示,近86%用戶選擇App下單,較去年上升約10個百分點;同樣,在進行民宿短租預訂咨詢時,消費者更多偏好通過手機App進行篩選和預訂,其次是PC電腦端。由此可見,用戶在住宿產品偏好渠道上呈現相同趨勢:移動手機端是主要預訂渠道。

手機預訂住宿產品成主流現象的出現,和中國當前的技術、經濟、文化因素關系密切。

從技術層面來講,21世紀以來,智能手機品牌不斷增多,手機制造成本持續降低,使得中國智能手機的使用越來越普及。公開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3月,中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達到58%,高於俄國的45%和印度的17%,約有6.9億用戶。智能手機類電子產品的普及,導致“互聯網+”移動產業紅利期到來,因此,移動手機端也成為民宿和酒店等產品預訂的主要渠道。

總結:不管是從年齡、價格還是預訂目的來對比酒店和民宿的用戶群體,不難得出二者的用戶重合度奇高。手機的推廣普及帶來了APP的預訂高峰,同樣是80、90後的主力消費群體,在基本出行目的得以實現之外,民宿能滿足用戶更加多樣化的需求,如此來看,民宿似乎略勝一籌。

第三部分:住宿行業走向

綜合來說,酒店仍然占據著中國住宿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是民宿作為新生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崛起,開始和酒店角逐住宿市場。並且,在酒店和民宿頻繁過招中,兩者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

1、酒店“遇冷”,尋求轉型,立誌向民宿看齊。

從近年趨勢對比不難看出,傳統酒店市場標準化運營模式固化,市場趨於飽和,加上人力、土地成本提高,甚至部分地區的品牌酒店出現老化現象,業績持續下滑,因此,創新發展、向民宿看齊成為其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具體來說,酒店的轉型必須在保證原有標準運營的基礎上,走個性化發展道路,一般會通過兩大途徑:第一,產品特色化。酒店進軍非標準住宿領域,結合當地地理位置、交通情況、景點優勢等,打造特色鮮明的主題酒店、公寓和民宿,從源頭打造自身獨特之處,2016年如家啟動的“雲上四季民宿”項目,2017年璞華酒店管理集團簽約地方民宿,再樹酒店業發展里程碑。

2、服務特色化。

學習民宿房東的本地服務內容,酒店為房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接送服務和送餐服務,深挖酒店周圍景點、餐飲等,打造以住宿為核心的“吃喝玩樂遊娛購”產業鏈。

以文化為載體的民宿開辟新型旅遊模式。其實,民宿不只是旅遊過程中酒店住宿的補充,也不只是一種純粹的商業行為,而是一個承載著文化和傳統的獨立業態,也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也越來越成為一種新型的旅遊模式。

許多民宿主人在設計時,從實現自己的文藝夢想或者為住客打造一個像本地人一樣的生活空間出發,逐漸搭建出一個從構想走進現實的客棧。同時,民宿主人還會為房客提供特色服務,讓房客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待客之道,擁有更加理想化、本地化的主題旅行。例如,當房客住進咖啡主題民宿時候,不僅可以享受到咖啡主題風格裝修的住宿空間,還可以和房東建立社交關系,跟著房東參觀咖啡文化,學習制作美味咖啡,品嘗咖啡美食等,如此一來,房客住民宿由單一住宿行為,演變成咖啡文化之旅。

3、住宿日益多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消費升級催生了多樣化的住宿業態需求,無論是對標準化的酒店還是對非標準化的民宿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現在的傳統酒店經營壓力大,一座星級連鎖酒店,房間數量多,風格單一,集中堆疊在同一地點,效益直線下降。這種業態下的經營會越來越困難,但鑒於它仍有一定市場和存在的意義,短時間內並不會消失,轉型或許是其發展的當務之急。

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之下,民宿短租步入發展春天迎來機遇:小而精的房子,星羅棋布在各個城市和位置良好的地點,滿足用戶個性化的入住需求,填補細分市場的空白,這種模式的生命力更強。但是,市場發展和用戶不斷更新的需求,不僅僅對酒店來說面臨巨大挑戰,對民宿來說也並不輕松。集裝箱、膠囊房、帳篷房等更多細分方式,非標住宿方式迎來多樣化、圈層化趨勢,在未來會對民宿提出更高要求。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大自然的生存法則同樣適用於住宿市場。民宿等非標住宿方式的興起,其實是酒店行業結構調整的結果。這是酒店行業趨向成熟和健康發展的必經階段。2017年的非標住宿行業發展不可小覷,住宿行業格局重塑的結果,或許是非標住宿的大獲全勝,或許是酒店行業的浴火重生。不管是任何一種結果,都將為消費者帶來更好的住宿體驗。

住宿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940

IDG資本孫宇含:新零售,路在何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finance/2017/0628/163845.shtml

IDG資本孫宇含:新零售,路在何方?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IDG資本孫宇含:新零售,路在何方?

以線上為主的電商開始,中間經歷了O2O的過渡期,到現在又重新轉回到線下

6月28日,由IDG資本主辦的“新消費時代峰會”在北京舉行。峰會聚焦“新零售、新品牌、新服務、新媒體”四大主題,邀請到27位行業重磅嘉賓,共同探討消費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其中,對於新零售的發展態勢,IDG資本孫宇含做了《新零售,路在何方?》的主題分享。

她認為在零售業上,大家的關註點從線上轉到線下,主要在於線上線下流量成本趨近,通過線上技術的賦能,可以給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產品、更多元的體驗場景。而在未來,新零售也會出現幾個明顯的趨勢,其中很重要兩點是餐飲化和小面積業態。

演講 | 孫宇含

整理 | 張曉軍

1.線上為何轉向線下

從過去十幾年,大家對零售產業上關註的熱點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由最初單純是以線上為主的電商開始,中間經歷了O2O的過渡期,到現在又重新轉回到線下。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03

從線上到線下的轉變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是現在流量成本基本趨同。在線上滲透率、到達率基本飽和時,出現了很明顯的集中趨勢,絕大部分流量都掌握在前面幾家巨頭手里,流量成本比較高,線下獲客是比較便宜的。尤其對特定人群來說,線下過客優勢非常明顯。

第二是在運營方面。比如生鮮品類,雖然消費頻率很高,但是單次客單價很低,所以完全的線上方式很難實現規模與效率,結合線下資源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第三是在體驗方面。傳統的電商通常只能滿足消費者對於商品層面的需求,對於體驗式和服務式的需求很難滿足。滿足這樣的需求需要線下的場景來承載,比如像盒馬、超級物種這種輕餐飲模式。線下商家可以給消費者從服務、設計到環境等完整的因素結合在一起,可以給消費者一個很完整的體驗。

我們看到與傳統的線下零售相比,在現在的環境下,零售里面的人貨場這三個主要的因素,擁有了線上技術的賦能,所以這些因素產生了很大的升級,變成了更精準的消費者、更豐富的產品、更多元化的體驗場景。

從以前人們只能簡單地找貨,到現在貨找人也變成了可能,整個零售效率都能有非常大的提升。在追求零售效率上主要有兩個方向可以做:一個是追求供應鏈效率,比如像折扣店或者7-11這樣的店,零售業態與制造業態結合在一起,產業鏈向上延伸。

還有一個是追求消費者效率,比如像盒馬鮮生這類,他們都是通過比較複雜的線下門店的運營,給消費者帶來很強的差異化體現,給消費者創造更多的價值。追求消費者效率也是另外一個方向,所以無論是追求供應鏈效率還是消費者效率,這兩個方向都應該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新技術對零售業的提升

總的來講,我們覺得新零售的一個重點就是在於結合了線上的技術,重回線下,讓線上和線下的優勢能夠充分發揮出來,來實現零售所追求的效率和規模。

我們看到新零售有很多新技術也在伴隨發展起來,這些新技術的發展也是新零售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根據這些技術所實現的效果,可以把這些技術分為三類。對於零售來講,最主要是三個成本,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獲客成本。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18

對於提高人效果來講,我們現在看到有各類無人販售機在很廣泛地推廣,賣瓶裝飲料、咖啡、果汁等,因為有移動支付,消費者的接受程度很高。在賣場出現自動收銀,還有無人門店,大家使用主流的技術有兩類,一類是RFID技術,貼一個小標簽,成本在下降,降到幾毛錢水平,這個水平跟人去收銀在成本上已經在同樣的數量級。

雖然現在人的成本還是比較便宜,我們看到RFID商業化的可能性也在逐漸變大。另外是亞馬遜使用的視頻識別技術,邊際成本比較低,但技術本身的挑戰會比較大。這類的技術都是用來節約人力成本的。

在提高坪效方面,我們看到很多門店在做O2O上門送貨,包括有些人嘗試做前置倉方式,這些技術的核心還是在於希望能夠提高單位平米的銷售產出。

對於提高消費者黏性這塊,因為有了移動端的發展,所以它使得商家和消費者能夠產生更緊密的聯系,通過大數據分析也能夠充分挖掘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能夠讓整個的會員體系變成活的,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提高消費者黏性也能夠非常好的實現。總的來看,這三類技術對於零售效率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3.餐飲化、小面積業態等新趨勢

我們在研究零售發展的時候,也發現現在的零售有幾個很明顯的趨勢:

第一是餐飲化趨勢。現在各個業態都是結合餐飲,比如像宜家里有餐飲,日本的鳥屋書店也結合了咖啡店的形式,便利店有盒飯的部分。這些消費者有很明顯的共同特點,小家庭,女性受教育程度很高,這些社會特性跟日本很相像。

日本在很多年前恩格系數是23%,最近幾年已經漲到26%,餐飲成本的增加,不做飯的人越來越多。這就產生一個概念叫做中食,日本的中食市場在過去十年內基本上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加。

在家吃飯又不想做飯的需求有四種:第一是商店里的速凍食品,第二是大賣場里的餐飲成品,第三是便利店里的成品,最後一個是外賣。不同的地區由於情況不同,所以選擇的方式也會有所差異,比如在美國沒有便利店成品,比如在日本外賣不流行,我們覺得在國內這四種方式應該都會有比較大的潛力。

第二個是趨勢小面積業態。我們看全球的零售發展時,發現在最近的五年內有兩個業態的增速最快,這兩個業態都是小面積業態,經營面積在幾百平米。它們一個是折扣店,還有一個是類似於7-11的便利店,門店很小,但門店的標準化程度非常高,具有非常強的規模化能力。

這些門店在運營時,基本上是單純、統一的總部意誌,門店端基本上就是簡單的複制功能。並且這些門店有非常強的變化性,可以隨時調整,這種零售業態是非常具有互聯網屬性的零售業態。大面積門店其實也有機會,核心在於體驗化和差異化,通過相對複雜的運營去建立運營門檻,總的來講,標準化的小面積業態和相對運營複雜的大面積應該都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23

IDG資本關註零售很多年,在還沒有提出新零售概念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做到了廣覆蓋。比如在線下和O2O這邊,我們投資了物美和多點,在移動電商這塊有我買網和拼多多,在零售的供應鏈公司我們有宋小菜和鏈商,另外還有很多垂直化的電商的品類。

我們IDG資本在零售行業的各個細分品類、各種零售業態,包括運營的各個環節,都做到非常好的覆蓋,所以我們未來可以持續進一步加大我們對零售行業的覆蓋和投資。

* 本文系野草新消費整理,演講孫宇含,編輯張曉軍。如需轉載,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29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消費產業VIP群

IDG資本 新零售 新技術 線上線下 新趨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481

這個O2O行業:沒錢,沒人,沒未來,路在何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4/164148.shtml

這個O2O行業:沒錢,沒人,沒未來,路在何方?
獵雲網 獵雲網

這個O2O行業:沒錢,沒人,沒未來,路在何方?

資本的熱度消退和冷卻的速度比想象來的更早一點。

來源 | 獵雲網(ID:ilieyun)

作者 | 徐刪刪 

現在打開APP store,輸入關鍵字“美甲”,排名靠前的應用中,更多的是像“窩趣美甲”、“美甲達人”等專註於內容社區的應用,而專註於上門美甲O2O這一垂直領域的APP的身影卻寥寥無幾。這樣的蕭條景象,與2015年的“熱捧”形成了令人唏噓的鮮明對比。

“曇花一現”的熱鬧非凡

曾經的2015年見證了市場對美甲O2O的“偏愛”。

據2015年的公開數據顯示,就中國整個美業市場劃分來看,美容占比為57.7%,排名第一;其次是美發,為24.4%;雖然美甲僅占9.8%,但從用戶體驗過的美業O2O服務類型來看,美甲占比最高,達到40.9%,行業滲透率明顯高於前兩者。

22.webp

在O2O概念大火的時機,2014年3月,江湖人稱雕爺的創始人孟醒喊著“解放天下手藝人”的口號,河貍家橫空出世。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資本瞄準了美甲O2O的領域,表現出“超高速駕駛”的行為傾向。

雕爺剛剛創辦河貍家時,產品還未上線,僅僅靠一個創業想法,前IDG資本合夥人李豐就給出了1.5億元的估值。而在2015年2月,河貍家拿到C輪5000萬美元的融資之後,估值上升至3億美元。

河貍家的“橫空出世”掀起了一場以美甲為首的美業O2O投資熱潮之後,眾多APP緊隨河貍家之後陸續上線。

2014年6月創辦於上海的嘟嘟美甲上線5個月後獲得來自紅杉資本和源碼資本的共計千萬美元級A輪投資。可以預約交易和上門服務上門美妝O2O平臺“美到家”,2015年春節期間,也完成約千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上門美妝APP美麗多也在2015年3月獲得了500萬種子輪的融資……在資本的催化下,許多美甲O2O的企業,如雨後春筍,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而這樣大規模的融資行為,被看作更像是資本驅動之下快速跑馬圈地的玩法,像極了團購網站勃興時的“千團大戰”、打車軟件的“補貼大戰”的局面。只是資本的熱度消退和冷卻的速度比想象來的更早一點。

除了自身的燒錢屬性,外部環境和壓力的步步緊逼,讓整個美甲O2O行業都陷入了很被動甚至極度尷尬的境地。

嚴重依賴資本的“燒錢”屬性

一組美甲行業調研數據顯示,中國美甲沙龍的的定價情況是:標準美甲70-120元,法式美甲100-200元,漸變、花色、貼甲片等則需300元以上。然而,這些花費數百上千元做出的美甲,其實成本可能只有幾十元甚至更少。有媒體曝光,美甲業平均毛利率超過90%。一瓶15毫升、進價20元的OPI指甲油至少可以給20個顧客用,毛利率高達98%,而光療甲的收費更高,成本卻僅有廉價的光療膠和光療燈,毛利率高達99%。

在如此低成本高利潤的狀況下,美甲O2O燒的錢都去哪了?

嘟嘟美甲的創始人王彪曾在采訪中提到,“顧客的付費100%給美甲師,平臺暫時不收錢。這就是互聯網風格,就像打車軟件剛出現的時候一樣,前期瘋狂燒錢,吸引大量客戶,後期再挖掘客戶的價值,思考盈利模式。”

前期為了爭搶流量以及留住優質的美甲師,“燒錢”成為了美甲O2O的企業不得不、或者說是必須選擇的道路。

美甲是一個低價、高頻、標準化程度較高、受價格影響較大的產品,比較容易依靠補貼及優惠券的方式獲取用戶。爭搶流量的方式更多體現在了“用戶補貼”上。除了價格上的補貼,還有地推的成本:從商場到寫字樓、從明星到普通白領、從線上到線下,幾乎所有的美甲APP都在搞諸如“一分錢做美甲”等名目繁多的推廣活動。

在O2O行業2015年迎來資金額巨大的燒錢大戰中,58同城官方曾對外表示,要在58到家“先燒1億美元”。為了迎戰,河貍家亦表示要在河貍家上燒5億元人民幣。就在5月底,河貍家宣布拿出1億元資金補貼用戶,並開始19.9元美甲、49.9元美睫的長期低價服務。孟醒承認,燒錢補貼的一個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客人和美甲師留在河貍家。

23.webp

另一方面,為吸引美甲師入駐,各大平臺也下足了“血本”。河貍家每新招一名美甲師,會為其配置價值3000元的美甲工具箱,並給他們3個月的過渡期,並給予分為8000~10000元不等的補貼。月流水業績排在前三名的美甲師,還有機會享受國外免費培訓、專車接送等“福利”。

58到家在北京的招聘廣告宣稱,美甲師可獲得最高12000元的保底工資,80%全流水提成。另外有交通補助、高溫補貼、餐補,有完善的評級體系、帶薪培訓,並有各種高額獎勵“拿到手軟”。

實際上,幾乎所有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公司燒錢的目的都大體相同,美業O2O平臺們也是為了跑馬圈地,先把用戶牢牢把在手中。只是如此高成本的“跑馬圈地”,讓資金鏈斷裂的小公司,要麽茍延殘喘,要麽一腳“踏空”,最後,也只回歸到了幾家頭部大公司的戰爭。

 無情斷裂的後續融資

如果說“燒錢”的屬性是造成整個行業尷尬境況的內部的原因的話,那麽最致命的外部因素莫過於後續的融資,被截斷了後路。

在經歷了2015年的“火爆”的之後,資本對美甲O2O都很默契的選擇不再“偏愛”。

除了美甲幫在2016年還獲得了一次融資之外,能在網上獲取到的關於上門美甲O2O行業的融資記錄,基本都停在了2015年。值得註意的是,這些項目中,除了河貍家超過了C輪左右,其他曾獲得融資的上門美甲的O2O項目大部分都集中在天使輪或者A輪左右。

這樣的輪次對於嚴重依賴融資的美甲O2O項目,並不是一個好的信號,甚至資本從這個戰場的撤退,讓這個垂直行業的大部分入局企業面臨著生死的挑戰。在沒有創造可盈利的商業模式的情況下,很顯然,這些上門O2O創業者在資金鏈方面面臨著隨時死亡的可能。

事實上,在曾經獲得融資紀錄的應用中,“美麗多APP”背後的廣州曖尚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所顯示的狀態是“已註銷”;“嘟嘟美甲”也在2016年爆出被58到家收購的消息,還有一些應用,已經在APP store中無法再搜索到。

目前仍然相對活躍的還有“秀美甲”以及已經向全美業轉型的河貍家。曾經的繁榮隨著資本的退出而成為了走不通的“死胡同”,為了活下去,平臺或選擇“等死”,或選擇“被收購”,或者只能孤註一擲的“轉型”,另辟蹊徑。

 大平臺都無力回天的頹勢

除了內部原因和資本的困境,大的平臺也對這個行業虎視眈眈。

美甲幫的創始人余劍楠曾表示,美甲不是剛需,尤其是單一的美甲業務,很難支撐一個用戶持續打開消費,因此消費者端要鏈接大的流量平臺。

美甲O2O行業中的大新聞莫過於此前58到家對嘟嘟美甲的收購行為了。2016年2月17日,58到家方面宣布並購美甲O2O平臺嘟嘟美有傳言稱,收購的價錢在200萬元左右,但是58到家稱,金額遠高於這個價格。完成合並後,嘟嘟美甲品牌仍將保留並且獨立運營,兩家將對美甲業務進行整合,在美甲師、美甲樣式、美甲工具等方面進行資源打通。

24.webp

值得註意的是,在2015年,被爆出裁員風波的嘟嘟美甲,可以說是元氣大傷,而58到家卻在這時全盤接受。有業內人士分析,58到家是為了和嘟嘟美甲一起對抗河貍家在O2O美業上的強勢發展。

其實,在收購之前,嘟嘟美甲就已經對於應付平臺的“爭搶能力”,感到力不從心。這種爭搶,主要體現在美甲師的爭奪上。後起之秀58到家是58同城在2014年初上線的O2O項目,發力在家政、美甲等上門服務上,預計一個月內要搞定6000名美甲師。

嘟嘟美甲創始人王彪後來對媒體表示:“我當時覺得,我們搞了三四個月才200名美甲師,58一來就6000個美甲師,我們壓力都好大。當下我和聯合創始人都蔫了,這是想死的瞬間之一。”

雖然,資金實力雄厚的58到家的“挖人”行為也讓河貍家感到壓力,然而,大比例補貼型的高薪挖人似乎並不順利。2015年3月,58到家美甲師向媒體透露企業降薪。在更換領導後,此前美甲師與58到家簽訂一年的《協議》突然被公司宣稱為“無效協議”,新《協議》中,工資制度、獎金發放制度以及公司制度均有所變化,“可以說是有所下降了”。58到家稱,由於前任領導失職,給員工的承諾過高導致公司無法兌現,使公司蒙受了損失。

這樣的“收購”並沒有展現出1+1>2 的效用,讓人不禁思考的是,究竟是公司們自己的原因,還是這一個曾經被視為風口的行業,自身的基因,讓它成為了一個連大平臺在挽回局面上都力不從心的偽風口?

  雪上加霜:人員大規模流失

美甲師的流動凸顯了O2O行業短兵相接的現實,而收入成為美甲師們重點考慮的因素。在經歷完跑馬圈地、美業O2O燒錢大戰後,上門美業現在正面臨著美容師向傳統門店回流的危險,留不住只為圖一次新鮮的顧客,美甲O2O已然成為美容師的“中轉站”。

25.webp

美到家的創始人曾莞晴曾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美到家是以美妝作為切入口,整合多數原本就是自由職業者的化妝師資源,解決傳統化妝服務信息不對稱等消費痛點。”以河貍家為代表,C2C的以單個的美甲師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從側面反映出了這一垂直領域對於美甲師資源的很高的依賴程度,因此面對資源的流失,上門美甲的平臺也可以說是“元氣大傷”。

另一方面,雖然O2O解決了美甲業的一些老毛病,但是人員管理同樣困擾著O2O企業問題。美甲業市場更新非常快,人員的流動性大,美甲師的素質參差不齊,有的美甲師更擅長推銷而非美甲。盡管早在2003年8月,《美甲師國家職業標準》就規定,美甲師必須經考核合格後,持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上崗。但考試費用上千,美甲業對此很冷淡。

規範管理的問題,一直是美甲O2O的最大瓶頸。難以標準化的本原問題激發了更多的“蝴蝶效應”,這些不穩定的因素,讓越來越多的美甲師寧願選擇回歸線下。而作為高度依靠美甲師個人技能的獲取更高“複購率”和“存留率”的企業而言,這無疑讓他們更加雪上加霜。

接下來的路能怎麽走?

在經歷了資本的冷卻之後,整個行業在總體上都趨於沈寂,除了被收購的企業,還幸存的企業紛紛開始尋求轉型,轉型之路的思路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有一點是,大部分企業都放棄了只單純的做美甲O2O的業務的想法,或離場,或向全美業轉變。

最常見是將美甲作為業務的一個切入口,進而轉型成全美業的平臺。而這部分的代表就是河貍家。對於平臺型項目而言,“流量為王”的互聯網鐵律依然有效,由信息交換帶動的流量市場,美團平臺之上有商家和消費者為其流量買單,大眾點評同理。這種平臺模式和流量思維撐起了BAT及各個平臺在中國互聯網界的絕對地位。這個邏輯也許在美業也行得通。

河貍家雕爺講美甲視為“不賺錢的棧道”,千億級市場的“全美業”,才是暗修的“陳倉”。“讓每一個有技能有才藝的人,將認知盈余共享出去”,將河貍家打造成手藝人的平臺,是雕爺擴展平臺的戰略手段。而手藝人這個平臺是否夠大,足夠撐起流量的“天”,還需靜待市場驗證。而有沒有D輪的資本願意陪著河貍家燒出一個“未來”?也需要等待。

第二是開始向B端的用戶尋求轉型的可能。代表是美甲幫。在絕大部分美甲O2O企業的融資記錄停留在2015的時候,美甲幫宣布在2016年完成了一筆1000萬美金的B輪融資,此輪融資由美團大眾點評(新美大)領投,大眾點評前創始人團隊創立的點亮資本跟投。與河貍家,秀美甲,58美甲 2C 業務切入點不同,他們做的是圍繞美甲師的生意,也就是B2B2C,目前其核心業務包括:資訊(圖片+社區)、在線教育、在線商城(供應鏈)、招聘等板塊。而至於這部分的業務的開展是否能真正幫助行業實現想象中標準化的“烏托邦”,也需要時間來驗證。

最後一種,是被越來越多人多看好的是模式,即“輕線上,重實體”,也是一種反O2O的模式。代表是Innail.Innail以線下店為主,將實體店作為背書,擴展O2O業務。這樣的模式,讓InNail可以將原有的一套培訓和產品挪用到上門服務中去,保持高端調性,解決以往上門美甲客單無法做高的痛點。為高端用戶建立足夠的信任感。

但是基於傳統店面的形式,不得不面臨著模式偏“重”的困擾,而且,對於中低端用戶而言,市場呈現空白的狀態,這一部分的市場是否能用這個邏輯“激活”依舊是個丞待解決的問題。

就像滴滴投資人朱嘯虎在一次采訪中提到:

“我本人不看好美甲O2O,比如說,一個美甲師工資通常是比較高的,讓他上門給一個收入在四五千的小白領去做服務,這並不能提高行業的效率,如果沒有平臺的補貼,這個商業模式是不成立的。縱觀整個中國市場,低收入人群肯定在為高收入人群提高效率,不可能反過來高收入的人跑過來為低收入人群提高效率。”

即使部分企業都已經選擇了各自轉型之路的方向,但依舊需要時間和市場來檢驗他們的想法是否真的切實可行,在“她經濟”被越炒越熱的當下,如何精確把握“她”用戶的真正需求,而不再盲目的一腳踏空,是整個行業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O2O行業 美甲O2O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35

被過度消費的區塊鏈,加速突破應用路在何方?

眼下,區塊鏈當之無愧成了最火爆的詞匯之一。

未來,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也將加速突破應用。

然而,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何落地應用仍是目前面臨的最主要難題。打著區塊鏈旗號的虛擬貨幣和ICO野蠻生長,乃至成為不法之徒圈錢、“割韭菜”的工具,使得這項新技術蒙上了一層陰影。婦孺皆知的區塊鏈已經有明顯被過度消費的趨勢。

“區塊鏈未找到大規模商用場景,仍處炒概念階段。”今年年初,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首席執行官井賢棟在公開論壇上指出,如果沒有真實的應用場景,當下火熱的區塊鏈技術將失去生命力。

第一財經記者摸底銀行等金融機構後發現,在浮躁、泡沫的背後,客觀審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並不多,仍處於初級探索階段。備受關註的區塊鏈,究竟如何加速突破應用才是當務之急。

銀行零星業務率先落地

京東金融研究院近期發布的《區塊鏈金融應用白皮書》指出,區塊鏈技術目前在10大金融領域顯示出應用前景,分別是資產證券化、保險、供應鏈金融、場外市場、資產托管、大宗商品交易、風險信息共享機制、貿易融資、銀團貸款、股權交易交割。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多家銀行、互聯網金融機構後發現,區塊鏈技術目前在金融機構真正落地的不多。

有利網風控中心總監王威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目前在網貸領域,基於信貸業務的深度學習和機器算法已經足以支持運營,而區塊鏈“目前還用不到”。“公司沒有布局區塊鏈,感覺區塊鏈與網貸業務聯系不大。”有利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就傳統銀行而言,第一財經發現,區塊鏈已經在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同業業務等領域有相應落地。

浙商銀行信息科技部臧鋮博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浙商銀行自2016年開始關註區塊鏈技術,經過大量研究與論證,對場景進行分析和篩選。在2016年末投產了區塊鏈技術平臺,並實現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移動數字匯票場景,對區塊鏈進行了技術驗證和業務初探。

他表示,未來,浙商銀行將逐步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供應鏈金融領域,結合特色的供應鏈金融與池化融資類業務產品,充分發揮區塊鏈傳遞價值的特性。浙商銀行2017年年報顯示,該行推出的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收款鏈平臺,專門用於辦理企業應收款的簽發、承兌、保兌、支付、轉讓、質押、兌付等業務,通過該平臺,可以將企業應收賬款轉化為電子支付結算和融資工具。

而另一家十分註重金融科技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也將區塊鏈作為金融科技推動的重要方向之一。 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總經理周天虹在銀保監會例行發布會上指出,一方面招商銀行對區塊鏈有一些基礎性的技術方面的研究,另外在應用場景方面,招商銀行對區塊鏈在貿易融資方向已經做出一些探索。

他指出,去年1月份這個項目已經落地,招行系統內各家海外分行之間跨境的資金清算,截至去年年底的交易金額超過了50億港元。此外,區塊鏈在資產管理平臺方面也有應用,例如基於區塊鏈跨金融機構之間進行相互協作完成的資產證券化(ABS),同業簽約平臺上已有超過20家金融機構,保證信息傳遞的安全、可靠。

技術局限與學術突破

雖然區塊鏈在金融行業已經有零星業務落地的案例,但與萬億資產規模的銀行體量相比,這些落地的項目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完全無法和目前其概念的火爆程度相匹配。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主要受限於技術的不成熟等諸多因素。臧鋮認為,首先聯盟鏈技術還不成熟,在效率、數據保密性、異常管控能力等方面還存在較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金融行業為了自身業務的穩定性考慮,不能貿然大面積應用。其次,目前區塊鏈應用領域未能形成有效的行業聯盟,因而不能將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發揮出來。

他指出,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行業聯盟逐步建立,區塊鏈技術將會改變金融行業業態。一方面作為基礎技術架構,區塊鏈將改變現有的金融行業信息系統的服務模式,另一方面也將從信任傳遞、價值傳遞的角度,給傳統金融行業的組織形式、業務模式、資金流轉模式、客戶服務模式帶來深入的變化。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各大高校,針對區塊鏈的學術研究已經緊鑼密鼓展開,各大高校的區塊鏈研究室更是像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

以北京為例,4月26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區塊鏈金融研究中心正式啟動。5月27日,清華大學又成立了區塊鏈教育與產業聯盟“青藤鏈盟”,並發布中國首個區塊鏈創新實驗平臺“青藤鏈”。

北京大學也不示弱,4月7日,北大光華區塊鏈實驗室正式成立。北大光華區塊鏈實驗室相關負責人指出,實驗室旨在為區塊鏈行業提供理論指引和實踐指導,做好區塊鏈行業的深入研究,推動區塊鏈行業的發展、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區塊鏈技術與監管科技的結合等。

互金協會多次警示風險

雖然前景廣闊,但事實上落地項目不多,學術研究機構也處於剛剛成立階段。不過,試圖炒作區塊鏈概念而謀取利益的機構卻越來越多,從打著ICO旗號行非法集資之實的民間機構,到蹭區塊鏈熱點以提振股價的上市公司,不一而足。

區塊鏈概念股近期一度表現搶眼。迅雷、人人、暴風等互聯網公司紛紛宣布引入區塊鏈技術。例如,1月2日,人人公司(NYSE:RENN)發布RRCoin白皮書宣布將涉獵區塊鏈,在1月2日和1月3日,其股價連續兩天累計上漲76.3%;去年10月,迅雷(NASDAQ:XNET)宣布開挖“玩客幣”後股價一路飆漲,最高達27.00美元/股。

不過市場也對玩客幣產生了一些質疑的聲音,稱玩客幣與監管打擦邊球。1月12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就發布防範變相ICO活動的風險提示,並點名迅雷“鏈克”(原名為“玩客幣”)模式存在風險隱患,將“鏈克”定性為變相ICO。

互金專委會表示,虛擬數字貨幣作為新技術與新經濟模式的融合產物,因其本身的發展以及各界對其認識尚不充分,交易價格易受各國政策、技術更新、人為炒作等因素的影響產生劇烈波動,請投資者註意防範風險。

“我們看到最近區塊鏈技術蓬勃地發展,但是我在這里借著這個機會也希望所有發展區塊鏈的企業一定要關註好風險、控制好風險,一定不能造概念、造模式來欺騙金融消費者。”1月25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長霍學文在2017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上指出。

今年以來,互金協會、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已經多次提示廣大金融消費者,認清虛擬貨幣、ICO、虛擬數字資產交易以及相關業務本質,增強金融風險防範意識。

在中國國內監管日益完備的環境下,部分平臺將業務活動轉移到中國境外,有部分社交平臺、非銀行支付機構為這些業務提供服務便利,公開誘導不具備識別能力的公眾繼續開展高金融風險業務,甚至出現演變為跨境非法集資、跨境洗錢、跨境金融詐騙、跨境傳銷、非法交易、侵犯個人隱私、操縱市場、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發售代幣票券等犯罪行為的傾向。隨著各國政府監管力度加強,部分境外機構存在被所在國政府強制取締的風險,部分境外機構因存在明顯的技術風險、合規風險已被限制訪問。在這種背景情況下,境內金融消費者轉向境外機構參與的業務將面臨確定的風險。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提示廣大金融消費者,依法合理規避金融風險,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充分了解相關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理性評估投資風險,不得參與跨境非法集資、跨境洗錢、跨境金融詐騙、跨境傳銷、非法交易、侵犯個人隱私、操縱市場、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發售代幣票券等犯罪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39

德國提高外商投資壁壘,中國資本路在何方

依據德國2017年修訂的《對外經濟條例》,當歐盟外實體企業收購德國企業達到25%股權時,若涉及能源、金融服務、交通及關鍵基礎設施等領域,投資者有義務向德國聯邦政府報備,德國聯邦政府有權審查該收購是否威脅公共秩序或國家安全,並否決收購。

2018年8月7日,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部表示,目前德國正擬法案將審查門檻降低至15%,並且更加密切地審查軍工行業、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和與安全相關的民用技術(如IT技術)的收購行為。正式法案有望在今年年底生效。

雖然德方回應稱該草案不具有針對性,但有德國媒體評論稱中資赴德投資將受到較大影響。

中資收購德國企業頻頻受挫

中國投資在德國頻頻受阻已成為中德密切經貿往來中的“不和諧音符”。7月27日,德國政府指示國有開發銀行——德國複興信貸銀行(KfW)收購德國高壓電網運營商50Hertz20%的股權,以阻止中國國家電網的收購。8月1日,德國政府還以“出於安全考慮”為由叫停了中國煙臺臺海集團通過旗下的法國安諾有限公司間接收購德國萊菲爾德金屬旋壓機制造公司(Leitfeld Metal Spinning)。之前中國宏芯基金收購德國半導體芯片企業愛思強受到美國的幹涉,最終也以“威脅德國國家安全”為由被叫停。

在7月11日發表的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中,兩國強調“歡迎雙向投資,並為此提供透明、非歧視的規則”,但德國政府卻言行不一。

反觀十年前,金融危機給歐洲留下了約3300億歐元的投資缺口。中國利用這一時機,對歐盟28國的投資額從2009年的3900萬歐元激增至2016年的350億歐元,其中,德國2016年接受中國投資110億歐元,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投資對象國。中國對希臘、西班牙等南歐國家的投資,以及在“16+1合作”進程中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有效促進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彌補了其資金短缺。

正是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機械制造業等領域亮眼的投資業績引起了德國政界與經濟界的警覺:2016年,美的以近40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企業庫卡;海航集團收購德國萊法州的哈恩機場。去年,吉利汽車以70億歐元價格購買戴姆勒集團約9.7%的股份,成為戴姆勒集團最大個人股東。但好景不長,德國政府逐漸提高投資門檻。2017年中國對德投資占德國吸收的外國投資比例和占中國對外總投資比例實際上只有5%和1.2%,但德國政府對中國資本的強烈反應卻遠遠超過這兩個數字。

德國為何擔心中國資本

德國加強對中資收購德國企業管控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兩點:首先,德國認為中國收購核心產業獲取先進技術會威脅德國高科技方面的國際領先地位,對德國“工業4.0戰略”和國家安全構成挑戰。

其次,德國認為中歐雙方的投資關系並不對等。德國方面認為,中國對海外投資開放的領域有限、已開放的領域存在外資股比限制,同時抱怨投資審查繁瑣、在華經營受到不平等的歧視政策、被迫以技術換市場等。

無獨有偶,對中國資本的排斥同時以相似的理由、相似的手段在美國、英國、法國等國蔓延。

美東時間13日下午, 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了《美國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FIRRMA)。該法案旨在對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進行改革,擴大其在金融和能源領域對外國資本的審查職權。這使得美國對華貿易保護擴散到金融保護領域。同日,英國商務大臣格雷格·克拉克(Greg Clark)發表了《國家安全與投資白皮書》,建議政府對企業並購的幹預門檻下調至100萬英鎊,並且只要交易涉及50%資產(包括知識產權)出售或25%的股權轉讓,都要接受英國政府的審查。歐盟成員國已經將對外資的戒備傳導到歐盟層面。

2017年9月歐盟委員會表示,應德國、法國、意大利三國經濟部長的要求,歐盟正著手建立歐盟統一外商投資審查機制,目前該法案尚在立法程序中。實際上,在對外投資過程中,中國往往在歐盟和美國之間進行比價,即一方壁壘較高時轉向另一方市場。而西方主要經濟體對中國資本的連鎖封鎖意味著這種平衡策略將會更加困難。

中德兩國應爭取合作共贏

西方國家和媒體對中國海外投資的汙名化,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刻意漠視中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制造業等領域所作出的努力。

依據貝塔斯曼基金會的報告,在2014~2017年,中國對德投資中國有資產僅占到18.3%,64%的投資來自私營企業。中國作為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後發國家始終以積極的姿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這不僅為中國帶來豐碩的經濟發展成果,也使得中國越發追求更高水平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在剛剛實行的2018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中,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已從63條減至48條,取消專用車和新能源汽車、銀行業等領域的外資股比限制。但中國與國際其他經濟體在市場規模、產業結構、政策法規等方面有差異,西方國家以所謂“對等”之名要求他者消弭這些差異既是不切實際,也違背了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經貿往來原則。

事實上,德國政策收緊可能會嚇退外國投資者,同時也會促使其他國家收緊自身的投資門檻。德國政府和歐盟應當致力於促進全球範圍內市場開放和經濟平等原則。

中國在德投資占外資總額並不高,德國擔心中國買光德國技術是多余的,因為根據現有政策,真正的高新技術並不會賣給中國企業,而且中資並購德企往往需要付出高於市場的平均價格。

在貿易保護主義與逆全球化回潮的今天,中歐經貿合作是為促進全球經濟複蘇、捍衛國際經貿秩序樹立典範。投資壁壘雖然是中歐貿易合作中的一股逆流,但也是雙方自我矯正、自我修複的契機。各個國家固然有自行界定本國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自行謀劃經濟發展方案的主權權利,而資本的嗅覺往往是最為敏銳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一方面無需對西方國家的投資壁壘過度反應,“打鐵還需自身硬”,增強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吸引力是對謬誤的最好回應;另一方面,中國仍需增強在國際貿易與投資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提高市場開放的自主性與規範性。

在過去18年間,中國對歐投資總額已追平歐盟對華投資總額,均達到1320億歐元。中歐雙方的合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德關系所強調的,中德兩國要做合作共贏的示範者、中歐關系的引領者、新型國際關系的推動者、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合作者。中德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應超越簡單的數字,為中歐乃至全球經貿體系增添新的註解。

(作者系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中心、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編:孫維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288

告別螞蟻金服,趣店路在何方?

近日,趣店集團在披露二季報,並宣布不再與螞蟻金服續簽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協議,對於此次螞蟻金服與趣店的“解綁”原因,引發外界猜測與關註。

由於此前趣店嚴重依賴螞蟻金服導流獲客,業界普遍認為,合作協議不再續簽後,將對趣店在風控及營銷獲客方面造成影響。

對此,雙方均對第一財經表示,“這是正常的商業決定”。

根據趣店發布的第二季度未審財報顯示,趣店第二季度總營收達到人民幣22.437億元(3.391億美元),同比增長124.7%;調整後凈利潤為7.376億元人民幣(1.115億美元),同比增長42.0%。

“分手”螞蟻金服

在趣店中報披露的前一天,有消息稱,螞蟻金服計劃不與在美國上市的互金公司趣店續簽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協議。受此消息影響,趣店股價在盤前跌幅達到19.79%。

次日,趣店公布二季度財報,並確認了上述消息,與螞蟻金服的合作在8月到期後不再續簽。對此,雙方均回應稱,“這是正常的商業決定”。

某接近趣店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自2017年11月以來,趣店絕大部分用戶均在趣店自有獨立App上完成交易,協議到期對趣店經營沒有實質影響,也不影響全年業績目標達成,預計未來公司推廣成本將有所下降,“除‘App接入協議’之外,趣店與支付寶還有多方面的戰略合作,協議到期不影響雙方戰略合作。”

螞蟻金服稱,螞蟻金服與趣店達成共識,不再續簽相關商業協議,這是正常商業安排。作為趣店的股東之一,我們對趣店的發展一如既往地保持關註。

據悉,螞蟻金服與趣店的合作協議將於本月到期。合作協議終止後,趣店將無法通過螞蟻金服旗下支付寶的應用界面接觸潛在借款人,也無法利用芝麻信用評分系統對客戶進行分析。

去年10月,趣店上市後,曾引發對現金貸的熱議,監管對現金貸也於彼時開始了整治風暴。此後不久,螞蟻金服就收緊了對趣店的導流:去年12月,有關現金貸整頓業務的通知下發後,螞蟻金服對相關合作方提出了年化利率不超過24%的要求,其中也包括一些銀行系的消費金融公司。

作為趣店的重要戰略合作夥伴,2015年9月,螞蟻金服全資子公司API(香港)投資有限公司入股趣店。趣店上市前,螞蟻金服是它第四大股東,占股12.8%。

據悉,自2015年11月起,支付寶開始成為趣店的流量入口,為趣店開放了數個獲客入口,提供了絕大多數的活躍客戶,顯著助推了趣店業務的快速增長。同時,芝麻信用分幫助趣店篩選客戶,提高風控能力;審核通過的客戶,借款和還款均需通過支付寶進行。其活躍借款人主要來自支付寶App中的"第三方服務"和服務窗。引入螞蟻金服這一戰略股東並獲得其流量後,趣店2016年實現利潤5.77億元。

“這一(合作協議終止的)變化對我們的運營不會產生任何顯著的影響,我們已經有8個多月的結果來證明。”趣店CFO楊家康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2018年第一、二季度的數據,大約96%的借款交易都是通過我們自己的獨立應用來完成的。但他同時表示,此前,大約30%的新借款人是通過這個(與支付寶的)合作協議下的某項具體合同來註冊的,這一部分(由於合作協議的終止)將會發生變化,“但是我們有信心,剩余的60%的新註冊用戶將會繼續來到我們的平臺”。

楊家康同時提到關於信用評估的問題,“將繼續和螞蟻金服在數據分析方面進行合作,這一點現在沒有改變。“另外,他說,“我們已開發了自己的數據技術來衡量用戶的信用質量”。

收入凈利雙增,股價卻一路下跌

8月24日,趣店發布截至2018年6月30日第二季度未審財報。財報顯示,趣店第二季度總營收達到人民幣22.437億元(3.391億美元),同比增長124.7%;調整後凈利潤為7.376億元人民幣(1.115億美元),同比增長42.0%。

受營收大漲的影響,趣店在開盤前股票大漲5%左右,但隨後又快速下跌。截至目前趣店股價已跌至6.02美元,而此前其最高曾漲至35.45美元,發行價則為24美元。

中國的消費金融行業正在經歷一場由監管驅動的蛻變,根據趣店披露的業務營收分類來看,其服務金融機構的消費金融業務收入增長至14.59億元人民幣(2.20億美元),與一季度相比增長明顯,但與去年四季度的14.91億元相比,則處於停滯狀態。

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趣店集團新增了8家持牌金融機構合作夥伴,“很明顯我們並沒有很多P2P公司現在面臨的問題。關於監管政策,我們是完全合規的。與持牌機構進行合作,我們的風險轉移的方式是讓我們合作的資金提供方自己做風險評估。”楊家康稱。

而根據二季報顯示,趣店集團旗下汽車新零售業務——大白汽車實現汽車銷售收入7.85億元人民幣(1.19億美元),一季度為5.46億,環比增長43.7%,成為拉動公司營收的新動力,但與此同時,新零售業務的發展戰略則由激進變保守。

此前,趣店表示大白汽車2018的目標是銷售10萬輛汽車,但截至目前,這一目標被降低到了2.5萬-3萬輛,上半年累計交付僅1.5萬輛。對此,楊家康表示調低目標指引的原因是基於對風險的判斷。

值得註意的是,趣店集團同時還披露了股權回購計劃進展。2017年12月1日,公司董事會批準了最高3億美元的公開市場股權回購計劃。截至2018年6月27日,公司共執行了約1.5億美元的股權回購。趣店表示,由於公司市值和基本面存在明顯差異,公司會持續在公開市場回購股權。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於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34

良子健身:路在“脚”下

1 : GS(14)@2010-12-10 17:50:09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208/172374.html
    2004年前,中国人不了解这个行业,以为里面就是卖淫。不过从那时开始,足底按摩已经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心力交瘁的朱国凡在2004 年放弃了自己在良子健身50%的股份。当时,全国有上千家良子足底按摩店,身为创始人的他在离开的时候,手上却只有3 家。很多人都觉得,成立7 年的良子将会就此画上句号。
  良子曾是中国最知名的保健品牌之一。《商业周刊》国际版在2004 年年底将其做为封面故事,高度称赞了34 岁的朱国凡如何让良子“席卷整个中国”。尽管有这种国际性的认可,但良子的品牌声誉后来却频受打击,深陷卖淫等指控的困扰。当时良子在上海的一家大型门店经营失败,损失高达400 万美元。现年40 岁的朱国凡如今坐在北京豪华舒适的办公室里,回忆那段岁月,他说:“我们一瞬间回到了起点。”
  事已至此,朱国凡做出一个大胆的决策。当时有1,100 家连锁店尚能盈利,他把这些股份全部转交给了分店经理,自己不要分文回报。同时,他在北京郊区设立了一个基地,实行军事化管理。新员工身着工作服,在基地接受数月培训,学习按摩技法、如何搭配草药和精油,同时还要锻炼耐力,以应对每天最长10 个小时的工作量。老员工每年都要回基地呆上10天左右,以训练新员工,培养同事感情。从目前来看,这一举措颇有成效。由于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中国的足底按摩市场发展很快,在这个领域里,朱国凡的北京台联良子保健技术有限公司最受顾客信赖。良子保健现在有47 家直营店,据朱国凡说,现在的盈利能力好过以往任何时候。2009 年公司总收入为6,000 万美元,利润达到1,500 万美元。朱国凡拥有公司55% 的股份(他的“一些朋友”分散持有余下股份)。
  新店的规模大过以往的连锁店,在扩张的同时也更容易对质量进行把关。良子的员工人数在不断增加,虽然不能和2003 年高峰时期的3.7 万人相比,但现在也已经超过了7,000 人。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王一江刚刚做完良子的案例分析,他说:“放弃连锁经营模式是良子发展的关键一步,对整个行业来说,连锁经营一直都是问题的根源。朱国凡当时基本上无法掌控局面,所以必须要‘清理门户’。”
  朱国凡1997 年在老家河南新乡开设了第一家良子洗脚店。在那之前,足底按摩一直都是传统中医治疗的一部分,将其分离出来做为一项休闲活动还是个新生事物。不过,该行业的名声一直不好。中国保健协会的张明在河南省开办了一家按摩培训学校,他表示:“90 年代中期,60%的足底按摩店都存在卖淫现象。”
  良子从一开始就要面对这样的指控。1998 年北京展开严打,包括良子在内的3,000 多家按摩店因此关门。朱国凡说,他当时亲自邀请当地领导来良子店里视察,向他们证明良子是合法经营,之后才得以重新营业。同时,他还在每家店的门口贴出告示,但凡有人举报良子店内有卖淫活动,即可获得3,000 美元奖金(朱国凡表示他从没有接到过任何举报,也从未被刑事控告)。
  朱国凡出身贫寒,自幼辍学,他与那些常见的公司首席执行官大不相同。接受采访时,他身穿短裤和T 恤衫,不停地抽烟,抽的都是他去各地出差带回来的当地名烟。他说:“我每年都要抽出足够时间去放松,享受生活中的种种美好。”
  朱国凡2002 年在北京大学完成了EMBA 课程,2009 年又在长江商学院进修了一段时间。不过,他自幼就开始经商,大部分的商业知识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他13 岁时经营过一间小卖部,之后迅速发展,很快就在新乡市开了好几间分店。朱国凡说,那时他要兼顾10 间餐馆,每天从早忙到晚,非常疲惫,只有下午可以休息片刻。有一天他无意中经过一家美容院,发现里面提供洗脚的服务,就这样他便与足底保健结缘了。
  朱国凡看准了足底按摩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于是他卖掉餐馆,投资1.43万美元,聘请了100 名员工。第一家店面有280 平米大,可以同时招待36 位客人。但是,初创期员工流失率很高,毕竟没人愿意每天给人洗脚,忍受那种难闻的气味。几个月后,只剩下3 名女按摩师还在坚持。朱国凡带着这3 位按摩师,还有一位他亲自挑选的按摩专家,开始钻研能让客人满意的按摩技法。他说:“早期按摩师们会给彼此按摩,从而找准穴位,训练手法。”他们还会尝试加入草药和传统中医等元素。“客人的反馈让我们能够不断提高按摩技巧。”
      如今的良子瞄准了高端市场,店内装潢细腻考究,潺潺流水很有情调,充满佛教特色。良子的员工都要经过全方位的培训,和从前一样,大部分按摩师是女性。男性按摩师数量很少,主要为女性顾客提供服务。
  1997 年,良子足浴店在河南新乡推出后立即大受欢迎。李强生是第一批入职的经理,他回忆说:“那时候真的很赚钱。”他加盟良子之前曾在河南省做过餐饮业,如今在广州经营自己的足底按摩店。“我们从一开始每天接待的客人就超过200人。”
  1998 年朱国凡投资110 万美元,在北京开了两家规模较大的门店。从那时起,良子的分店就开始在全国遍地开花。朱国凡表示,当时每年新增店面的数量多达70 到80 家。不过,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跟风者,还有假冒的良子按摩店。由于中国的版权法不健全,朱国凡对那些假冒店无能为力。另外,特许经营的方式也让朱国凡鞭长莫及,品牌形象每况愈下。在这种压力下,朱国凡的身体承受不住了,他想要重新开始。他对公司名称稍作调整,改为北京台联良子保健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标志也做了改动,以示区分(以前的连锁店还沿用良子健身这个品牌名称)。
  朱国凡现在最关心两件事,顾客信任度和员工满意度。他表示,良子按摩师的薪水比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同行业工资高20% 到30%,比小城市的工资水平要高出50%.他说:“高工资是维持高水准服务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你开出的工资能让员工和他们的家人有一个好的生活水准,他们会更忠心,也会更努力地工作。”这套策略还是比较奏效的,但许多人仍然对按摩行业心存疑虑。朱国凡的竞争对手张明说:“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绝大部分人都把按摩和卖淫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这种状况很难改变。”
  朱国凡希望这一次可以实现有序扩张。他说:“我们从2007 年开始又在增加店面数量,不过这一次速度放慢了很多。”朱国凡计划在全国开设120 家分店,在这样一个水平上,他相信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2004年前,中国人不了解这个行业,以为里面就是卖淫。不过从那时开始,足底按摩已经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生意人来这里谈生意,朋友们来这里放松,还有人在特殊日子里带母亲前来体验。今后足底按摩的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9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