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橡樹資本創始人:正確時間足夠激進 投資就不需要技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37

投資者在做財務規劃時會遇見兩個選擇:儲蓄或者投資。針對儲蓄,投資者會思考自己到底能儲蓄多少錢;針對投資,很多投資者思考過投資中運氣和投資技巧的問題。

橡樹資本聯合創始人Howard Marks在總結自己成功投資經驗中稱,短期而言,成功的要素包括進取心,時機和技術。“如果你在正確的時間有足夠的進取心,那你就不需要任何技術。”此外,他也談及了投資中運氣和投資技巧、第二層次思維、市場預測等問題。

首先,關於個人儲蓄率的問題:研究顯示這或由基因決定。

中國國際商學院金融學教授Henrik Cronqvist和華盛頓大學金融學副教授Stephan Siegel最近在《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發表論文顯示,投資者儲蓄多少錢或由基因決定,至少部分由基因決定。在對雙胞胎們2003年至2007年底凈財富進行追蹤後,他們得出結論: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的儲蓄行為比異卵雙胞胎的明顯更加相似。實際上,基因差異解釋了大約33%個人儲蓄率的差異。

其次,投資中技巧、運氣和第二層次思維的問題。

投資者可能聽說過猴子扔“飛鏢”的故事:把一只猴子蒙上雙眼後讓它向報紙的金融版擲飛鏢而選中的投資組合,和那些專家小心謹慎選擇的投資組合相比,盈利性一樣好。

財經專欄作家Morgan Housel也撰文稱,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首席策略師們預測的糟糕程度超過想象。華爾街策略師們對標普500指數預測均值和實際值差異如圖:

無標題2

既然策略師們的預測不太靠譜,那麽投資者該怎麽辦呢?橡樹資本聯合創始人Howard Marks對投資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市場難以預測

Marks說,市場預測專家的表現非常差,並且一直如此。

2013年最重要的是美聯儲開始討論削減購債規模。所有預測專家2013年夏天都表示,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開始討論削減購債規模後利率就會走高。然而,利率走低證明大多數專家的預測是錯誤的。

2014年最重要的事情是油價暴跌,幾乎沒有專家預測對。Marks建議,放棄預測市場的遊戲。當有人問他油價將如何變化時,他說,唯一正確的答案只有“我不知道”。石油不是能夠產生現金流的資產,也不以自由市場價格交易。因為石油價格是受管制的,因此他知道油價是不可測的。

雖然他警告了預測的問題,但是Marks稱,投資者不能在對未來沒有一些判斷的情況下進行投資。橡樹資本專註投資不良資產。過去四個月,石油或油服企業股票屬於“不良資產”。“價值投資者會依據未來現金流折現價格為基準傲慢的投資”。Marks警告稱,不要投資未來業績嚴重依靠油價的公司,因為油價太難預測。相反,“由於油價環境如此奇葩的不穩定”,他建議投資那些即使油價波動再大也依然能夠生存的公司。

市場波動不大的時候,大多數投資者大部分時間都能判斷正確,但這並不能使他們賺到任何錢。能夠預測石油等資產價格“大逆轉”是非常珍貴的,但大多數人都預測不對。因此,預測變得無用。市場巨變時,有些人也會預測對,但Marks就會問自己,此人能夠在市場巨變前後把其它事情做對麽,或者說他能夠把自己的投資倉位控制在極端水平麽?

Marks引用馬克·吐溫的話稱“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你不知道哪些事情,而是你確信錯誤的事情。

第二層次思維的重要性

8年前,Marks的兒子建議他去投資福特股票,因為他們將有很棒的新產品開發出來。“誰不知道這事兒!”Marks回答。

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並不能夠使你占得任何優勢。

如果你思考的跟別人一樣,那麽你的行動也會和別人一樣。如果你的行動和別人一樣,那麽你的業績表現也跟別人一樣。如果想要業績表現出色,那麽你需要更高級的思維,並用它支配行動。

第一層次的思維是:投資者認為一個公司很好,然後就會去買它的股票。第二層次的思維是:投資者認為這家公司很好,但不像人人認為的那樣好,那麽賣掉股票。

Marks表示,成功投資源於“不同思維”,即如果市場預期被計入資產價格,那麽你需要對該預期有不同的觀點。如果你獨到的觀點是正確的,那麽市場預期最終也會趨同於你的觀點,市場價格也會按著有利於你的方向波動。如果你認為投資很容易,也沒有看到它的複雜性,那麽你也是不會成功的。

在當前利率環境下的投資

Marks認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投資者不再能夠從流動性和安全性的資產獲得回報。Marks稱自己是喜歡“流動性和安全性資產的保守派”。2008年金融危機前,他所有橡樹資本或其旗下基金以外的資金都投資了各類國債。這個有規則的國債投資組合給他帶來了6.5%的回報。

金融危機後,Marks問自己,為何一個人能夠投資絕對安全和高流動性的資產,並且獲得不錯的回報呢?當時,投資者都被“嚇壞了”,他們甚至願意在負利率都環境下損失一些錢來把資金投資到安全且流動性好的資產上。投資者現在能夠投資安全且流動性好的資產,卻不能從中獲利。

盡管他認為自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可能發揮最好作用,但Marks稱,我們現在並不處在一個自由市場的環境中,“目前的資金成本比一年前的油價更加缺乏控制”。他不認為市場狀況的變化程度足以支撐10年期美債收益率從8年前的6%下降至目前的2%。由於美聯儲的介入,利率被人為的拉低。但是,他不認為目前市場條件足夠糟糕,或者通脹足夠低以支撐當前2%的利率。 

投資成功的因素

Marks稱,短期而言,成功的要素包括進取心,時機和技術。他說,如果你在正確的時間有足夠的進取心,那你就不需要任何技術。

大家也樂意炒作預測對油價下跌或者某些年份收益率最高對人。短期來講,人們不可能知道成功是源於運氣或是技術。但是,長期看就會明顯,因為好運不會持續20年。

他用2006年對沖基金Amarnath倒閉的案例更深入地闡述了運氣和技術對於投資的影響。Marks說,對沖基金Amaranth 2006年虧損了90%的資產,這不因為其2006年糟糕的押註,而是因為他們2005年的成功,當時他們獲得了100%的收益。Marks指出“如果不存在投資技術,那麽虧損100%的資產只是獲利100%的對立面。”對沖基金 Amaranth 在2005年做了一些“瘋狂”的押註,並且運氣不錯。接著在2006年進行了類似的押註,但是運氣不好。

Marks總結自己的成功因素如下:1.不押註那些可能造成巨大虧損的公司;2.減少虧損;3.始終如一,而不是讓令人沮喪的失敗超過精彩的成功。他強調,把投資策略與個人性格特點相結合是十分重要的,並指出他保守的性格特點促使其在債券市場的成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15

劉強東: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京東終究會超過阿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9/157500.shtml

劉強東: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京東終究會超過阿里
劉強東 劉強東

劉強東: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京東終究會超過阿里

“我覺得所有的互聯網商業模型都跟三件事情有關,用戶體驗、成本和效率。”

對話 | 劉強東、牛文文、徐新、李誌剛、尹生   整理 | 楊博丞

7月17日,央視《對話》節目播出對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的訪談。

在訪談中,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今日資本總裁徐新、《創京東》作者李誌剛、《福布斯》雜誌中文版前副主編尹生受邀為嘉賓,點評京東這幾年發生的變化。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認為,對於京東自建物流的質疑,一直沒有斷過,因為這是一個跟錢有關的話題。“好多投資人剛剛開始搞不明白,現在大部分都知道了,京東做的物流跟市場上快遞公司並不一樣,我們的物流是提供供應鏈服務的。”

他同時講到前幾年和國美、蘇寧的價格戰,“京東確實是給現有的玩家造成了沖擊,讓他們真心感覺到痛才會罵你,如果沒人罵你,說明我們的商業模式並不如他先進,那才是悲哀的事情。”

對於劉強東來說,也曾有過讓他覺得最艱難的時刻。2008年金融危機,三四十位投資者拒絕向京東融資,他們認為這種模式是不可能賺到錢的。

但最終事實證明,劉強東所開創的模式是正確的。

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認為,當下並非互聯網改造了中國,而是產業在改造互聯網。天派和地派是牛文文對創業者的兩大分法。“地派的人,對產業的理解大於對互聯網的理解,對管理的理解大於對融資的理解。”

今日資本總裁徐新覺得,零售的核心,就是物美價廉低毛利。“京東和淘寶最大的區別是自營和平臺,自營能控制整個用戶體驗,通過一體化的方式,而平臺不能。”

最後,當主持人問到京東距偉大公司還有多遠距離時,劉強東回答:“我們已初具模型,但離終極目標還差十萬八千里。”

以下為現場實錄:(經i黑馬編輯刪減)

能活過百年的一定是實體企業

主持人:那麽多平臺都沒有采用自營模式,你為什麽做?

劉強東:互聯網過去二三十年都追求虛擬經濟。但虛到一定程度就會對實體企業造成盤剝,並沒有真實地給實體企業帶來額外價值。而京東做的是互聯網中的實體經濟,我堅信世界上能夠活過百年的企業一定是實體企業。

主持人:無論是家電還是百貨,甚至圖書等等,京東都越做越大,你不擔心這樣一個重的模式,某一天會把你壓垮嗎?

劉強東:不會,其實技術投資已經快接近尾聲了。接下來的重點是新物流網,包括冷鏈、冷藏、生鮮。到那時,我堅信會有更多人真正明白京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麽。

主持人:其實自營這件事眾說紛紜,包括馬雲曾經也在很多場合說他不太看好這種過重的模式,我得問問徐新,做自營時,當時給你內心的反饋是什麽?你看好嗎?

徐新:開始京東要做自營,要有自己的倉儲,它跟淘寶不一樣,但是當時老劉只鋪了兩個系列——手機和數碼。後來他又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自建物流,這意味著燒錢會更多。我覺得做自營從來沒有動搖過,他每個決策,都是從消費者的需求來看的。

體驗、成本、效率是京東3件大事

主持人:當初做那個決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互聯網有所不能的地方?你就那麽篤定說,我把它開到網上去一樣能成?一定能成為比線下店賣得好的家電賣場?

劉強東:當時做網上賣家,幾乎所有投資人都反對。因為全世界包括亞馬遜,也沒有在網上把大家電賣出去,全球幾乎沒有成功的案例。為什麽我們來做?除了要保證用戶體驗、豐富產品,還有很重要的是,我們分析了國美、蘇寧的財報。那時國美、蘇寧大家電毛利高達35%。當我們算的時候,我覺得電商來賣大家電,成本能降低60%-70%。

主持人:你是算了一筆細賬之後進攻的。

劉強東:很多人看到我們毛利率極低,其實這恰恰是我們覺得非常驕傲的地方,在低毛利的情況下,還可以實現盈利。只是金融和其他新業務在虧損,低毛利率還能賺錢,這是整個京東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徐新:其實零售的核心,就是物美價廉低毛利,效率跟成本是最核心的。賣出去的東西,最後是比成本跟效率,高毛利很危險,為什麽?京東做10%的毛利照樣賺錢,但蘇寧國美做到16%還虧錢。

劉強東:我們內部有個倒三角表,就三件事——用戶體驗、成本、效率。我認為在做出任何商業判斷時,只要能夠降低和提升效率,或者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就要堅決去做。反之,我們從來不做。

“創業中有2次使我感到恐懼”

主持人:當年劉強東的決心和口號,也引發了價格戰,當時京東被線上線下的各種機構群毆,甚至有很多負面。

劉強東:的確,那時80%都是京東負面。有這麽多負面新聞,應該覺得非常榮幸,因為說明京東給現有的玩家造成了沖擊,他們覺得痛才會罵你,反之才是悲哀的事情。

主持人:徐新總,在你看來那段是否可以稱為劉強東本人,甚至是京東發展史上特別致命的一個危險時刻?

徐新:我覺得最困難是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想融資很困難。當時見了三四十位投資者,都說毛利低,不賺錢,見那麽多投資人都不投。那時候我們覺得沒什麽能把企業做死,但只有一件事會死——沒錢就會死。

劉強東:整個創業歷程中有兩次使我感到恐懼,覺得公司可能會倒閉。

第一次是2003年非典時,我把所有店都關了,但店一關生意全沒了。大概半年時間,就把過去所賺的錢全部賠光,那次有恐懼感。既然店關了,我們索性就通過網上銷售產品。

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危機,公司急需用錢,但找不到錢,我們最多見了7個基金,問了一樣的問題:你什麽時候能賺錢?我說好幾年都賺不了錢,一聽到這個就都不談了,很痛苦,也很恐懼。

主持人:那是什麽樣的感受?流過眼淚嗎?

劉強東:那種恐懼感並不是財務金錢喪失,最重要的是很多員工跟我拼了快十年,如果公司倒閉,你會覺得非常愧疚。眼淚從來沒流過,但是你不敢想那種場面,非常痛苦。

標品適合自營,非標品適合平臺

主持人:是什麽樣的一種判斷?或是什麽樣的前瞻,可以讓我們看到平臺的未來?

徐新:其實我覺得無論自營還是平臺,終究還是和品類屬性有關系。京東做3C,大家電這些都是標品,而標品非常適合做自營。如果非標品,比如服裝類產品,如果自營就會做死。

劉強東:幸運的是在2008年時,雄牛資本兩位創始人都做過零售,對零售行業了如指掌。因為他們跟著國美、蘇寧十幾年,清楚各種數字,所以他們敢在艱難的情況下投資京東。其實大部分投資人沒做過零售,他們對零售行業不懂,也很難做決策,我覺得可以理解。

主持人:另外兩位嘉賓,尹生和李誌剛,你們的評價是什麽?你覺得他敢去做自營,底氣是什麽?

尹生:他從一開始就抓住了,不是說畫多大餅,而是從成本和收入的角度,能否找到突破口。京東一開始選擇IT到數碼3C,標品類產品就應該自營,而京東做服裝就不敢做太多自營,還是做平臺,我覺得這是一個品類的機會,正好被京東抓住了。

李誌剛:關於自營本身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因為劉強東堅信做零售,他內心覺得踏實,所以他做自營是很自然的過程。

主持人:但我還有一點不太理解的地方,僅僅覺得踏實就去做,我覺得還不足以說明問題。

劉強東:跟兩個最主要的因素有關。一是2004年我們做電商時什麽都沒有,但事實上有很多巨頭,已經拿到巨額投資。在那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再做得跟淘寶一樣,沒有任何價值。

第二,這和我們的商業信仰有關系,我堅持認為零售行業,最後一定是自營。只有自營的零售,才能帶來行業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

互聯網模式輕重有別

主持人:當前共享經濟概念很流行,有人會問京東為什麽不用輕模式,而反其道而行之,用自營的重模式,互聯網的模式到底應該是輕還是重?

尹生:我認為未來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會消失,互聯網公司會變成工具,與傳統的各行各業產生對接,才能發揮真正的商業價值。

牛文文:在早期的互聯網中大家都是輕公司。在輕互聯網時代,只是殺手級應用把大家集中起來,它沒給用戶創造任何價值。京東打入互聯網後,是對整個零售業的再造。當你做零售時就不可能輕,一定會很重。電商最大的問題是假貨,其次是效率問題。

劉強東:未來所有的互聯網企業,如果想長久持續成功下去,都會逐步朝重模式進行變化。比如滴滴出行,現在有8萬輛自己的車,他們也在往重的方向走;百度連接人和服務,做外賣;包括谷歌、臉譜這些公司,其實都在不斷研發很多實的技術。

主持人:實的東西和重的東西,才能夠真正體現和完善你所謂輕的理念和輕的設想,尹生先生怎麽看?

尹生:我覺得輕和重可能是相對的,不同階段需要輕和重的比例是不一樣的。目前階段來說,我認為京東物流必須要跟這些公司去競爭,不然對手就會有優勢。京東下一步需要解決自營效率,解決社會碎片化的物流能力,這可能要相對輕一點的方式。所以輕和重慢慢開始到一個行業,未來需要提升整個產業鏈的效率,而不是在某一個環節。

劉強東:最初有很多投資人搞不明白京東為什麽自建物流,其實現在大部分投資人都知道了。京東做物流,並不是跟市場上的快遞公司相比,而是為供應鏈服務的。

現在市場上所有的快遞公司,設計的初衷是讓物品不斷的搬運,這樣才能賺錢,而京東物流,追求的是減少商品的搬運次數,這才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必須把它放在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上思考,這才是京東物流真正的價值所在。

主持人:在你之前全世界沒人做過把倉儲和物流分得很清楚,憑什麽你可以做一個吃螃蟹的人,這件事有多難?前期燒了多少錢?

劉強東:這也是為什麽京東在全球電商界樹立了一個新標。對於物流投資,真正花錢是倉儲,倉儲有兩種模式,一種租賃庫房,另一種自己買土地建庫房。而大型物流中心必須自建,但這並不像互聯網公司真正的燒錢,因為它基本變成公司的固有資產了。

燒錢一定要燒出核心競爭力

主持人:牛總,您覺得他當時面臨什麽樣的困難?

牛文文:自營之後,做物流是必然的選擇,只不過很多人不敢做。你能花多少錢建多深的護城河,你到底要做一個什麽樣的公司?

畢竟在中國,物流基礎並不好,幹線運輸產業和倉儲本身都不發達,如果京東已經做了大體量零售公司,不做物流的話走的會很艱難。所以京東做物流和倉儲是一個必然的邏輯,做物流對劉強東不是什麽考驗,考驗的是一直虧損的問題。京東到現在燒出了兩個字:真和快。

劉強東:所有投資人都相信一點,只要京東用戶體驗比別人好,就可以超過任何一個競爭對手。當年當當網比我們大,李國慶說自建物流是很愚蠢的做法。但我相信只要用戶體驗好,我們一定會超越當當,包括未來超過淘寶。

主持人:我剛才特別願意和牛文文先生站在一道,他燒了那麽多錢終於燒出一個新世界,有多少人燒著燒著就燒沒了。

劉強東:燒錢一定要燒出核心競爭力,任何一家公司燒出核心競爭力你就可以成功,如果燒錢沒有建立任何競爭壁壘,沒任何核心競爭門檻,我認為你的錢燒得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主持人:如果當時你沒有自建物流,而選擇類似於亞馬遜這樣的做法,今天的京東會是什麽樣?

劉強東:我相信走不到今天,如果我沒有這麽高壁壘的話,那麽京東存在對這個行業就沒有帶來額外價值。你的公司能否成功,很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為這個行業創造價值。

因為我有龐大的物流體系,也是品牌商的服務者,能夠創造巨大價值。他願意給我們做一些利益分享,所以這個邏輯非常簡單。反過來如果沒有自己的物流體系,即便你能夠幫助廠商降低成本,但對他供應鏈沒有任何幫助,憑什麽你能夠獲取你的利潤。

徐新:我們一直講,你的價值和護城河是什麽?當時做物流,大家都看不到曙光。後來,我把零售業偉大的創業人物傳記都看了,包括沃爾瑪、711,看了之後我覺得他們有3個共同點:第一,以用戶為上帝;第二,創始人親歷親為;第三,創始人對員工都很好。所以這三點都很像,我們也在試圖尋找規律。

主持人:在納斯達克敲鐘時你是怎麽抑制住喜悅,還畫了那麽漂亮的遠景?

劉強東:因為終於每季度可以把財務報表公布出去。有一段時間外界都說京東資金鏈將斷裂,所以上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公開財務數據,讓合作夥伴、員工都能放心。

“除了金融業務,京東不會分拆任何業務”

主持人:今天有兩位在不同的階段采訪過你的人,我要借由他們的視角挖一挖你的內心,在你們采訪過程中感覺到他內心曾經有過動搖嗎?在這麽巨大的外力面前。

李誌剛:我覺得連續六年,他內心都沒有動搖過。這幾年,壓力最大的一次,是815電商大戰,這件事我沒有感覺他特別嚴重的焦慮,第二天我參加晚宴時,他談笑風生,看不出剛剛正在一場大戰正在廝殺。

尹生:2010年,當時京東一年交易額100億不到,經常有人跟我說,現在去看當時的文章,還是會發現當時他說的那些,現在依然在做。包括怎樣時刻保持控制權,他說我從開始就要設計一套方案,能夠牢牢控制這家公司,如果不能控制這家企業我寧願把公司賣掉。

主持人:其實關於自建物流這件事,我們現場的各位互聯網業界的觀察員,你們有沒有什麽問題想要問劉強東先生的?

徐新:以前淘寶不自建物流,而現在好像淘寶也開始做菜鳥,是不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京東的方法有可能是對的。我想問假如淘寶也打過來,京東跟淘寶菜鳥在時間上有多少優勢?

劉強東:不應把京東物流獨立看成一個物流,我們是為品牌供應商服務的,所以怎麽降低品牌商渠道成本,這是我們最巨大的價值。菜鳥網絡本質上要在幾個快遞公司之上搭建一個數據系統,說得好聽點,是提升快遞公司效率,說難聽點,幾家大公司的效率都會被菜鳥吸走。

主持人:未來整個物流布局和競爭,跟你之前的預想是一致的嗎?

劉強東:因為我們是做供應鏈服務的,菜鳥其實還不是供應鏈,它是快遞公司。而京東是供應鏈服務,如果最後真正能夠讓我覺得有競爭威脅,是阿里全面轉向自營,只要淘寶不做自營,就不會給京東帶來威脅,因為二者的商業模式沒有直接的競爭關系。

牛文文:當年京東做了很大的物流和倉儲,但現在有個新局面出現。在物流上,是否會有很大資本價值獨立拆分IPO?

劉強東:很多投行找到我們,說京東可以拆出來好幾個上市公司。比如倉儲、快遞,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資本遊戲,只能夠從資本上圈出更多的錢,我們從來不會考慮。京東金融為什麽要獨立,主要因為金融牌照,其他所有的業務我們永遠都不會拆。

未來京東是什麽樣?

主持人:今天所坐的四位嘉賓,應該是很了解劉強東先生本人的,對京東的發展很熟悉的,那麽京東到底應該走一條什麽的發展之路。來聽一聽他們是怎麽說的。

徐新:從未來角度講,我希望京東要占領消費者心智。現在整個移動電商已經到達拐點。另外,整個零售品類最大的是商業超市,我們希望拿下超市,如果這個品類丟掉,就等於最大的品類沒有了。

牛文文:我在想京東是否有可能在它的生態上下很大功夫。京東對投資非常謹慎,我們經常感覺京東是水缸,但是池子不夠大,在京東用戶之間停留時間不夠長。我想一個剛強的劉強東和一個豐富的劉強東,有沒有可能在生態建設上多投點錢。

李誌剛:我會把人才創新放在第一位,因為京東現在雖然過去很成功了,但是未來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我會在新業務探索和創新上花比較大的精力。第二,如何將覆蓋全中國的地面網絡發揮更大的商業價值?這個我肯定要考慮,而不止是現在完成京東自身的理念行為。

尹生:我會關註幾點,第一京東在行業的地位,未來五年以後會不會繼續強化?第二,在品類上,是否會加快把3C或大家電之外的產品融合進來?第三,未來盈利的趨勢在哪兒?我們總提亞馬遜,但實質上亞馬遜是技術公司,而京東目前還是一家零售公司。

主持人:為什麽總有一種感覺,京東既不時尚也不性感呢?

劉強東:京東對商品的運營能力很缺失。全世界所有的時尚商品在京東都能找到,而我們沒有很好排列,這是本次組織結構調整最核心的內容。

主持人:當時有沒有想過京東會和互聯網連在一起,能夠在互聯網江湖上掀起巨大波浪?

劉強東:最早所有的事情都強調價值創造,最後誰能為行業,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就一定可以成功。從1998年擺櫃臺,我就是按照這樣的商業流程所設計的,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價值,堅信創造價值就可以成功。

主持人:其實我特別想知道,互聯網對一個年輕人的改變究竟是什麽?

牛文文:我一直對創業者有一個分法——天派和地派。現在有很多互聯網創業者最會融錢,但不會賺錢。地派的人,他對產業的理解大於對互聯網的理解,對整個管理的理解大於對融資的理解。不是互聯網改造了中國,而是產業在改造互聯網。我相信互聯網對中國的改造,能夠讓中國人明白,天派互聯網的時間已經過去。

風口不會過,永遠都有更新的商業模式

主持人:劉總,您希望京東將來會是一家什麽樣的公司?

劉強東:其實從創業那天到現在,我看過無數公司的案例,但在我內心從來沒有希望我的公司有一天像哪一家公司,京東就是京東。希望它能成為最得到消費者信賴的、尊敬的公司。

主持人:不久前阿里和蘇寧宣布聯手合作,他們互持股份,在業界引起非常大的震動,不知道像這樣一種聯手,對你會有多大的阻礙?

劉強東:從商業講,我永遠不希望把京東公司做成一個王國或者一個帝國,不管我們多大,我們跟合作夥伴依然是平等的。所有想成為王的公司,反而會更快速被瓦解。

主持人:京東跟沃爾瑪的聯盟入駐一號店,在里面有沒有抱團取暖的可能性?

劉強東:抱團取暖,肯定是被凍得不行。其實,我們並沒有趕上所謂的寒冷,更多的還是雙方對未來中國零售行業清晰一致的認識。與其雙方在內耗,不如合在一塊,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價值。

主持人:您認為互聯網的本質究竟是什麽?

劉強東:我覺得所有的互聯網商業模型都跟三件事情有關,用戶體驗、成本和效率。

主持人:您覺得京東離價值偉大的公司還差多遠?

劉強東:我們已初具模型,但離終極目標還差十萬八千里。

主持人:有人說互聯網的風口已經過了,在你看來對京東而言,下一個會是什麽?會在哪里出現?

劉強東:我覺得風口永遠都不會過。我相信總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出現,總會有更好的用戶體驗模式出現,更低的成本模式出現,更高的效率模式出現。

京東 阿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04

這塊蛋糕足夠大!報告稱明年中國手遊市場規模達83億美元

9月7日消息,據科技博客VentureBeat報道,亞洲市場研究公司NikoPartners發表了一份有關移動遊戲市場調研報告,預計明年中國手遊市場規模將達到83億美元。盡管今年7月份,廣電總局《關於移動遊戲出版服務管理的通知》正式施行,但此舉預計不會顯著延緩中國手遊行業的發展。

83億美元的收入相當於數字遊戲總收入的31%,數字遊戲包括手遊、電視以及在線PC遊戲。這家調研公司認為,今年,中國手遊開發商將通過向其他市場出口手遊額外創造13億美元收入,到2020年時將增加近一倍至21億美元。Niko還預計,在中國市場所玩的移動遊戲占整個數字遊戲營收中所占的份額已經從2013年的11%增加到2016年的29%和2017年的31%。與此同時,中國移動遊戲開發者今年出口其它市場的營收將達到13億美元,預計2020年時將增加一倍達到21億美元。

根據手遊新規,無版號的遊戲將無法上線運營。而且正常程序下,不涉及政治、軍事、民族、宗教等題材內容,且無故事情節或者情節簡單的消除類、跑酷類、飛行類、棋牌類、解謎類、體育類、音樂舞蹈類等休閑益智國產移動遊戲審批將至少需要38個工作日;除上述以外的其它類型的移動遊戲審批時長大概需要80個工作日。並且,移動遊戲內容必須在公測運營至少20個工作日前,報送相關省級出版部門。

新規另外一個最受詬病的要求就是遊戲中使用了英文就無法過審。遊戲中不允許遊戲中出現“missionstart”、“missincomplete”以及“GO”、“Lucky”等等,另外還被要求在遊戲有更新時,不允許使用“new”來作為提示。此外,繁體字以及帶有暴力色彩的字眼如“擊殺”等也屬於嚴禁範圍。

“新規定令人氣餒,但是遊戲開發商依舊可以發行遊戲,只不過速度放慢了,”Niko創始人兼管理合夥人麗莎· 漢森(Lisa Cosmas Hanso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的是,研究中國玩家的習慣,與發行商建立關系,對遊戲本地化進行投資以反映對本地文化的理解,而不是只加入中文。”

Niko認為,從今年7月開始實施的新規定將延緩新遊戲的上線,加快小型遊戲開發商的整合,從而壓制遊戲供應。但是,新規定不會抑制市場需求,需求依舊旺盛,可供中國玩家玩的手遊達到數萬款。

在中國市場,騰訊和網易目前明顯是中國手遊市場的領頭羊。根據最新財報數據顯示,騰訊和網易兩家公司手遊收入仍在繼續擴大它們的領先優勢。2016年上半年,騰訊的收入增長主要依賴於手遊的增長。騰訊第一季度手遊收入為75億元,第二季度為約96億元,上半年總收入為171億。網易遊戲2016年上半年總收入為124,53億元,網易第二季度遊戲收入同比增長76%,環比增長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886

科技繁榮帶來了一切,唯獨沒有帶來足夠就業

在短短15年的時間里,技術革命為我們帶來了谷歌搜索、Facebook好友、iPhone應用、Twitter“咆哮”,以及亞馬遜網站上無所不包的商品。

唯獨沒有帶來大量就業。

截至去年年底,Facebook和谷歌Alphabet合計雇傭員工74,505人,比微軟少了1/3,盡管兩者的合計市值是微軟的兩倍。2012年,Instagram被谷歌出價10億美元收購,當時,這項照片共享服務還只有13名員工。

在美國企業將硬件生產轉移到境外以後,計算機和芯片部門的招聘便大幅縮水。新興科技巨頭所需的員工相對較少。科技初創企業不像以前那樣大量湧現了。生產率和工資增長放緩。隨著中低收入的常規性人力工作被機器取代,收入不平等現象也日益加劇。

科技繁榮了,但沒有美國工人的份

計算機和電子公司的就業繼上世紀90年代出現攀升以來,至今已下滑40%以上,少數科技部門的就業出現增長,但幅度較小。

這一結果與上一代政治領袖、科技企業家和經濟學家的預測相去甚遠。2000年,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在他的最後一份國情咨文中表示:“美國將領導世界走向共同和平與繁榮,走向科學和技術的最前沿。”他的經濟團隊宣稱,“迅猛的技術變革”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人們對科技繁榮的美好期許和實際結果形成巨大落差,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全美民怨沸騰。在今年的美國大選中,政治局外人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之所以能異軍突起,與此不無關系。

相比於中國進口所帶來的影響,以及美聯儲等政府機構經濟指導不力所引發的民憤,科技引發的失望顯得更加微妙。通過這些令人驚嘆的新機器和創造它們的企業,美國人原本指望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結果等來的卻是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

“這一代人看不到父母輩和祖父母輩所經歷的那種進步,這讓他們感到越來越沮喪,”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埃里克·布萊約夫森(Erik Brynjolfsson)說,他的研究工作記錄了技術對貧富收入差距的拉大作用。“這種挫折效應溢出到了政治舞臺。”

1997年,《時代》雜誌將計算機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公司CEO安德魯·格羅夫(Andrew S. Grove)評選為年度人物(格羅夫已於2016年3月去世)。1999年當選的是亞馬遜公司CEO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當時,各企業為應對千年蟲,斥資數十億美元將計算機重新編程,樂觀的投資者給尚未開始盈利的網絡初創企業賦予了巨額估值。

結果2000年年初,網絡泡沫破滅,2001年,經濟陷入衰退,全球化趨勢進一步深化,使技術經濟迎來轉折點,它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由此轉向。

美國科技公司加快改組,將供應網絡轉移到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那些充滿增長潛力和廉價勞動力的地方。硬件制造商將生產集中到海外,繼而將產品供應美國和外國的計算機制造商。

據美國勞工部統計,上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計算機和電子公司的總就業人數從2001年的187萬減少到了2016年的103萬。同一時期,半導體廠商的就業人數減半,降至35.9萬人。

20世紀90年代,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成了科技產業超越矽谷小圈子的成功典範。美光公司位於愛達荷州博伊西市,由愛達荷農民和商人創辦,其中包括已故億萬富豪J.R.辛普勞(J.R.Simplot)。麥當勞公司大部分的冷凍薯條都由他提供,辛普勞的皮卡車牌照號還是“MR SPUD”(土豆先生)。

從1994年到2000年間,美光員工人數翻了兩番,達到18,800人,增長主要來自美國地區。80年代,該公司還與日本打官司,以限制芯片進口,保護其在美國的大本營。

如今,美光已經成了科技公司將就業出口到其他國家的範例。截至2013年(最近一次公布的數據),美光在美國雇有11,300名工人,少於2000年的14,000人。美國以外的員工人數則從4,800人飆升到了19,600人,主要是在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

證券申報文件顯示,同一時期,美光公司美國區員工的百分比從74%下降到了37%。該公司於2014年停止披露這一數據。美光發言人稱,美國以外地區的增長很多都來自收購。

“我們旨在替換資源,以支持不斷增長的客戶群,其中既包括在中國利用低廉勞動力成本的跨國公司,也包括中國本土制造商,”2004年,時任美光銷售主管的邁克·薩德勒(Mike Sadler)告訴分析師。此人現任美光戰略總監。

半導體行業協會稱,半導體仍是美國的重要產業,是美國第三大出口項目,僅次於汽車和飛機。

越是科技巨星,越不擅長創造就業

首次公開募股(IPO)可以促進企業增長,有助於催生更多職位,但如今,舉行IPO的企業寥寥無幾。若將2000年網絡泡沫破裂前五年上市的公司算作一個整體,那麽,他們雇傭的員工比後來上市的所有企業的員工總和都要多。

蘋果公司就遵循了類似的軌跡。在蘋果職業生涯的早期,在創建另一家計算機制造商NeXT之後,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就將重振美國制造業作為一項使命。布倫特·施拉登(Brent Schlender)與人合著了一本喬布斯傳記,他說,在一家蘋果工廠里,從生產線上下來的Macintosh電腦“就像假日酒店出爐烤面包圈一樣快”。

2011年喬布斯去世之時,蘋果公司幾乎所有產品的生產都在美國以外,主要是在亞洲。蘋果於2004年停止在美國生產產品,一直到2013年,美國本土的生產活動才得以重啟,蘋果開始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生產Mac Pro電腦。

蘋果表示,它在美國雇用了約8萬名員工,占公司員工總數的2/3。在美國區員工中,約半數從事零售工作。

蘋果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正在“一些新興行業創造就業機會,就比如App經濟中(即為iPhone開發的應用)”,並通過采購美國制造的組件和材料,成為“美國制造業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喬布斯傳記作家施拉登說,2001年iPod投產時,在美國境外組裝iPod完全說得過去。“組件很難制作,把它們組裝起來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因為所有東西都很小,他說,“你必須手動將它們拼接起來。”

計算機硬件生產的外流趨勢很快蔓延開來。IBM誕生於紐約州的恩迪科特,並在那里建立了第一家工廠,當初正是它使計算機變成了一項大生意。

然而,從2001年到2015年,在恩迪科特所在的布魯姆縣,其周邊地區的計算機和電子制造業就業人數減少了約2/3,只剩下3055個職位。紐約州勞工部分析師克里斯蒂安·哈里斯(Christian Harris)說,很多被裁員的工人都被倉儲和運輸公司招去,而那里的工資只有科技制造業的一半。

美國科技產業工人從經濟餡餅中分到的份額變小了。據美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14年,計算機和電子零部件制造的員工報酬相當於該行業產值的49%,遠低於1999年的79%。

雖然軟件出版等行業創造了一些新的科技就業,但這方面的增長小於科技制造業就業的流失。

自2002年以來,科技初創企業的數量開始減少,波及就業創造。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經濟學家哈維爾·米蘭達(Javier Miranda)、約翰·哈爾蒂萬格(John Haltiwanger)和伊恩·哈撒韋(Ian Hathaway)表示,科技初創企業貢獻的新增就業從1992年的64,000增長到了2001年的113,000。但自2011年下降到79,000以來,這一數字就一蹶不振。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翰·哈爾蒂萬格說,全球競爭和美國國內監管收緊都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

另一個問題是,上市可以讓科技公司的早期員工獲得豐厚回報,並促進公司增長,進而催生更多的工作,但如今,選擇上市的科技公司變少了。

佛羅里達大學沃林頓商學院教授傑伊·里特(Jay Ritter)稱,2001年到2015年間,共有548家科技相關企業舉行IPO。相比之下,從1990年到2000年,這樣的企業共有1853家。

最新一代的熱門科技初創企業吸引了大量的風險資本融資,並被賦予巨額估值,其中Uber獨占鰲頭,截至今年6月份,該公司估值已上升到680億美元。

源源不斷的財富使得矽谷欣欣向榮,但卻成了經濟兩極分化的典型,如今,這一趨勢已經波及全美。

2014年,Facebook斥資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時,該消息服務在全球擁有超過4.5億用戶,創始人揚·庫姆(Jan Koum)一舉成為億萬富豪,身家達到幾十億美元。在收購當時,WhatsApp只有55名員工。

經濟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技能偏向型的技術變革”。增長的戰利品落入了極少部分人手中,這些人有技能、運氣好,且在新技術利用上近水樓臺。

當前,美國股市市值排行前五的科技公司分別為蘋果、Alphabet、微軟、Facebook和甲骨文,市值共計1.8萬億美元,比2000年的五巨頭高出80%。

其雇員人數則比當年少了22%,截至去年年底,當前五巨頭共雇傭員工434,505人,而2000年時,思科系統公司、英特爾、IBM、甲骨文和微軟總共雇傭了556,523人。

自動化的威脅

2014年12月,在位於加州特雷西的亞馬遜倉庫中,機器人正在幫助執行訂單。亞馬遜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倉庫使用機器人。

亞馬遜美國約有三分之一的倉庫使用機器人,這些小型機器人共計4.5萬臺,負責自動化的訂單處理。這些機器人形似裝有輪子的面包箱,可以舉起裝滿商品的模塊化貨架,把它們運送到分揀員跟前。

亞馬遜發言人稱,自2012年初開始使用機器人以來,該公司已經新增員工約20萬名。亞馬遜在全球範圍內雇有26.8萬名員工。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布萊約夫森說,目前的機器人還不夠靈巧,不能識別不同尺寸的包裹、選擇正確的包裹,並將它們安全裝箱。這些是倉儲工作中的基本技能。如今,研究人員正試圖讓這部分工作也實現自動化。

未來幾十年,機器很可能取代各種新型的常規工作。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從1991年到2001年,秘書人數減少了約35%。紡織服裝工人數量下降了37%。

長期以來,面對自動化帶來的裁員,那些擁有科學學士學位的人似乎都高枕無憂,因為他們的認知體系對計算機來說頗為複雜。另外,受教育程度較低、提供個人服務的相關從業人員,比如家庭保健助理或按摩師,似乎也很安全。

但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大衛·德明(David Deming)估計,2000年至2012年間,程序員、圖書管理員和工程師等領域的就業也開始遭到侵蝕。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估計,未來幾年,由於已有技術(如亞馬遜的機器人)的普及,價值高達2萬億美元的人類經濟活動將被自動化。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Knightscope公司出產守夜機器人。目前投入執勤任務的約有三十多臺,巡邏地點包括商場和企業園區,比如微軟的山景城和薩克拉門托國王隊的新場館。每個機器人每小時租金7美元。

“機器人不會抱怨,”Knightscope聯合創始人兼營銷和銷售副總裁斯泰西·斯蒂芬斯(Stacy Stephens)說。“你不用給它們繳納養老金。也無所謂工傷賠償。”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852

韓長賦:農民可依法有償退出承包地 ,但需足夠長歷史和耐心

“‘三權分置’的核心問題是要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11月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稱,未來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大趨勢。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下稱《意見》),將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下稱“三權”)分置並行視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韓長賦認為,《意見》把承包農戶、新型經營主體雙方在承包地上權利厘清了,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化解流轉中產生的糾紛,確保農業的健康發展和農村的社會穩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關於三權中的承包權、經營權性質所屬以及農民是否能退出承包地,韓長賦做出相關回應。

六成承包地完成土地確權

在發布會上,韓長賦稱,十八大以後,中央部署在農村全面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是為了“確實權、頒鐵證”。

確權有兩方面的好處。韓長賦說,一方面是讓農民放心,土地承包權是農民的,而且是長久不變的,不會因其出去打工就失去這個權利,這能夠讓農民放心地轉移就業、流轉土地;另一方面承包農戶和流入土地的新經營主體心里都有底,流轉時間可以長一點、穩定一點,也便於新主體拿到土地進行生產經營的長遠預期。

韓長賦表示,確權跟“三權分置”配套,都屬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目前已在2545個縣(市、區)、2.9萬個鄉鎮、49.2萬個村開展,完成確權面積7.5億畝,接近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0%。不過,無論土地的經營權如何流轉,承包權都屬於農戶,這個基本原則是搞“三權分置”和土地流轉過程中必須要繼續堅持的。

在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中,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界定為用益物權。那麽由土地承包經營權派生出來的承包權、經營權又應該屬於什麽權利?《第一財經日報》在會上進行了提問。

對此,韓長賦回應稱,農戶的承包權屬於用益物權。農戶流轉土地給新的經營主體,把經營權轉讓出去,現在實行合同管理,承包農戶和流入土地的新經營主體雙方要簽訂合同,簽訂合同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來規範運行,農民集體以及政府的農業經營管理部門可以加以指導。

他認為,這個制度安排可以從法律和政策上使多方的權益得到保障,特別是承包農戶的權益,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強迫或者限制他們流轉土地,但是需要按規定備案。

農民退出承包地需歷史耐心

在日前頒布的《意見》中,盡管提到過“有權依法依規就承包土地經營權設定抵押、自願有償退出承包地”,但是進一步強化承包權仍然出現在字里行間,如“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取代農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都不能非法剝奪和限制農戶的土地承包權”。

那麽農民是否可以退出承包權?本報對此進行提問。

韓長賦回應稱,依據文件和政策,如果農民確實有這個真實意願的話,可以依法有償退出。現在全國的一部分縣搞試點,試點涉及的農戶也不多。

而且在農民退出承包地的問題上,“現在只有少部分農民有這個意願。進城農民退出承包地,要有足夠長的歷史過程與足夠的歷史耐心。其中原因在於,農村人口多,農民舉家進城是少數,多數是年輕人在城市打工,父母、孩子在農村生活。特別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城市的就業也不那麽寬松。農民進城就業,在他還沒有足夠穩定時,還要保留其承包地,使得他能夠進退有據,所以探索也應當是審慎的。”韓長賦說。

局部土地流轉增速放緩

在“三權分置”後,土地流轉比例是否會提高?韓長賦表示,土地經營權流轉戶數和面積逐步增加是大趨勢,不過近期局部地區的增速會有所放緩。

現在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占承包地面積的比例約為三分之一,沿海發達地區約二分之一。土地流轉的比例要從實際出發,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決不搞行政命令、不下指標、不搞一刀切。

對於各地方土地流轉的比例出現差異,韓長賦分析,由於有些地方城市化進程較快,二、三產業的就業渠道多,流轉得快一些;有些地方不夠發達,可能就慢一點。總體來說,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程度,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

而局部地區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則在於農產品價格方面的變化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確實有少數經營主體的經營狀況出現了虧損,也有個別出現了退地現象。最近農業部門已經開展調研,一方面引導經營主體更好地應對風險,一方面通過指導合同履行減少糾紛,韓長賦說。

近年來大量農業人口轉向二、三產業,家家包地、戶戶種田的局面已發生改變。土地承包權主體和經營權主體分離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業生產者的構成也發生了變化,2.3億農戶雖然是土地承包者,但很大一部分已經將承包的土地流轉出去。目前全國已有270多萬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它們不一定擁有土地承包權,但流入了較大規模的土地搞農業,擁有土地經營權,它們才是真正的農業生產經營者。

韓長賦認為,在實行“三權分置”之後,需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基礎上,處理好傳統承包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二者的關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994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有足夠能力維持港元穩定

4月12日,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稱,重申金管局會在7.85水平買港元沽美元,保證港元不會弱於7.8500。視乎資金的走向,未來港元有可能會再次觸發“弱方兌換保證”。

陳德霖強調,金管局有足夠能力維持港元匯價的穩定和應付資金大規模流動的情況,大家毋須擔心。

數據顯示,周四亞洲交易時段開始時,港元兌美元再度跌至7.85,觸及弱方兌換保證,是自2005年當前強弱方兌換保證水平設立以來的最低水平。

根據香港聯系匯率制度,在港元跌至7.85時,香港金管局保證在該水平買入港元。香港金管局今日買進8.16億港元,此為2005年推出聯系匯率兌換保證區間以來首次買進本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218

國臺辦回應解放軍將在臺灣海峽實彈演習:有足夠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和行徑

解放軍4月18日8時至24時將在臺灣海峽水域進行實彈射擊軍事演習。兩岸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大陸針對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近期“臺獨”言論以及島內“臺獨”組織推行“臺獨”分裂活動發出的警告。

對此,國臺辦發言人表示,我們已多次表明堅定反對“臺獨”的嚴正立場。我願再次強調,我們有堅定的意誌、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和行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320

未作足夠評估 致令缺氧 瑪麗又出事醫生亂拔喉 婦變植物人

1 : GS(14)@2010-08-14 12:54:41

AD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4343575
【本報訊】瑪麗醫院發生醫療事故導致病人慘變植物人。該院上月初為一名鼻咽癌病人進行手術時,一名麻醉科專科醫生被指為病人完成麻醉及插喉輔助呼吸後,便離開手術室,直至手術尾聲才折返,懷疑該醫生在沒有足夠評估病人情況下,為病人拔喉,令病人缺氧,變成植物人。
記者:陳沛冰 陳凱迎

該名患鼻咽癌的女子年約 50歲,上月初因鼻咽癌復發,在瑪麗醫院進行鼻咽切除手術;由於她需要全身麻醉,故要插喉輔助呼吸。本報收到投訴,指手術約於下午 1時開始,當時一名麻醉科專科醫生為病人完成麻醉及插喉後,就離開手術室,其間由一名仍接受麻醉科訓練的醫生負責監察病人,另有外科醫生如常進行鼻咽切除手術。
直至外科醫生完成切除手術後,該麻醉科專科醫生才返回手術室。有指麻醉科專科醫生沒有足夠評估病人狀況,如考慮病人是否有氣道腫脹,就為病人拔出用來輔助呼吸的喉管。拔喉後病人慢慢出現呼吸困難,要非常用力呼吸;約兩分鐘後血含氧量下跌至危險水平。該麻醉科專科醫生即時用藥及再次為病人插喉,希望協助病人呼吸及補充氧氣。
但病人因氣道腫脹未能成功插喉,且心跳進一步減慢,血含氧量再下跌。約 10分鐘後另一名外科醫生到場協助,為病人在喉嚨位置開一個造口插喉,令病人可以呼吸。病人疑因大量缺氧而導致腦細胞死亡變成植物人,要轉送到加護病房治理。
瑪麗:醫生沒長時間離開

瑪麗醫院發言人昨晚表示,據紀錄該名麻醉科專科醫生並沒有長時間離開手術室,只曾離開很短時間,手術程序與一般情況相若。病人手術尾段出現呼吸困難,麻醉科醫生嘗試為她插喉輔助呼吸,但因咽喉及口腔腫脹而不能插喉,結果為病人在氣道開了一個造口插喉,幫助病人呼吸。
其間病人的心臟曾停止 8分鐘,腦部出現缺氧,要進行心外壓搶救。搶救期間所有醫護人員包括該麻醉科專科醫生均有協助,病人是出現罕見的併發症,現時仍然留醫,情況嚴重。事發後院方已即時向病人家屬交代事件,並將事故向醫院管理局總部呈報。
今年曾發生多宗嚴重事故

香港麻醉科醫學院發言人周雨發表示,腦部缺氧數分鐘已可嚴重受損,或會變成植物人。手術中病人的氣道出問題對麻醉科醫生來說可謂噩夢,顯示病人情況非常危急,必須盡快判斷病人不能呼吸的原因,及作出相應的搶救。
他說,手術期間麻醉科專科醫生長時間離開的情況並不常見,因醫院通常會讓醫生同一時間只照顧一名病人。
瑪麗醫院今年曾發生多宗嚴重醫療事故。一名懷孕十多周孕婦 6月中在該院進行微創手術,其間一枚長約 1厘米的彎形針留在孕婦肚內。一名 60多歲女病人在 3月在瑪麗接受胸腺瘤切除手術,一塊手術紗布遺留在體內,要再做手術取出紗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280

七成人投資前無預留足夠應急錢

1 : GS(14)@2011-08-29 21:39:3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10829/News/ec_ghc1.htm
明愛向晴軒與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合作,於去年3月至今年5月,訪問了99名受雷曼事件影響的投資者及154名借貸投資失利者,了解他們的財務及投資習慣。調查發現,不少雷曼事主在金融海嘯後理財趨向審慎,不過其他投資者仍忽略風險管理,當中近四成借貸投資失利者,從不檢視月結單;有逾七成人沒足夠金錢應急。
2 : GS(14)@2011-08-29 21:39:58

http://www.hket.com/eti/article/ ... bb1ca0ef184b-268859
明愛向晴軒深入財困輔導計劃督導主任郭志英指,投資失利的求助者會出現焦慮、徬徨、內疚等情緒,特別是退休人士,本打算靠投資繼續生活,而毋須子女供養。

此外,求助者往往會減少興趣活動或參與重要事情(64%),又或自責容易被哄或被騙(61%),甚至產生「人是不可信」的想法,久而久之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容易受驚,在日常或夢境中再次出現困擾片段。

撰文:杜潔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844

甲公司完成非常重大的出售事項後,會否擁有《上市規則》第13.24條所指足夠的業務運作或資產 (LD88-2015)

1 : GS(14)@2015-09-06 22:51:33

http://www.hkex.com.hk/chi/rules ... nts/ld88-2015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1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