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TCL四板斧促艰难蜕变:重生之鹰能否穿越冬天


http://tech.sina.com.cn/e/2009-01-20/02362764802.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7

光学行业艰难触底王文鉴仍愿做“隐形巨人”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714/20090714024814687.html


每经记者  夏子航  发自上海

        “活着的光学企业现在是靠同行死去带来的产能削减,才获得在经济寒冬中的喘息机会。”光学制造行业全球前五强——舜宇光学科技(02382,HK)董事长王文鉴昨日表示出他对光学行业正艰难触底的预判。

        舜宇光学科技在2008年遭遇极大阵痛,股东应占溢利7838万元,同比倒退65.23%。这个业绩的背后,是更多光学企业的艰难处境。

        “光学企业和手机等下游产品直接相关,加上主要供出口,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王文鉴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诸多同行陷入减产、停产、倒闭,“这对活着的企业是个好消息,但实质需求的复苏目前还看不到。”

        以单月产量计算,舜宇光学科技已经占到全球1/5,但王文鉴执意坚持的仍是  “隐形巨人”身份,“实力还不够,5年、10年里,还要做诺基亚等‘名主角’的‘配角’。”

“光学行业是重灾区”

        在舜宇光学科技2007年IPO时,王文鉴也借机登录胡润富豪榜,而在昨日的采访中,王文鉴却更喜爱“余姚草根富豪”这个称号。

        王文鉴已在光学行业摸爬滚打25年,“1984年创立舜宇光学科技前身——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时,仅依靠8名高中生、4间平房和6万元贷款起家。”

        “光学行业实际上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灾区,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年初,整个光学行业色彩都十分黯淡。”王文鉴回顾指出,当时光学行业订单基本皆骤降50%以上,“舜宇光学科技感受到的冲击也是1984年成立以后最大的一次。”

        舜宇光学科技2008年年报披露,舜宇光学科技营业额跌8.31%至12.68亿元,而股东应占溢利则同比大降65.23%,由2.25亿元降至7838万元。

        王文鉴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洗牌”趋势十分明显,“光学的终端产品需求将越来越向具有更强竞争力的佳能、诺基亚等知名厂商汇聚,而它们又将重新规划供应商资源以期渡过寒冬,从这方面来讲,规模以下企业遭遇到的艰难更可怕。”

        光 学下游产品——手机、照相机等为人所熟知,但作为其上游的光学企业却一直处于隐形状态。王文鉴表示,实际上,光学企业减产、关停、倒闭的现象十分突出。“ 我们的大致判断是,光学企业现在是艰难触底的关键时刻,优胜劣汰法则让活着的企业有了较大市场空间,这也促使订单形势略微好转。”

        舜宇光学科技投资人关系管理部负责人昨日表示,基于上述预期与半年运营形势,她倾向认为舜宇光学科技2009年将维持2008年的业绩水平。

千方百计“过冬”

        “佳能它们最终都主动找到了我们,要求为其供应产品。”王文鉴为此喜悦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尴尬——诺基亚、三星认可舜宇光学科技,但其他人对它却十分陌生。

        舜宇光学科技总裁叶辽宁表示,“由于市场需求仍然下降,因此预计2009年毛利率形势将比较严峻。”

        据悉,舜宇光学科技提出在2009年将原材料价格同比下降10%,整体营运成本下降5%,并希望厂房使用率能提升至80%。

        舜宇光学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其采购原材料70%来自中国,余下30%来自日本,“我们对原材料供应商都提出降价10%的要求,日本的供应商并未完全达到,但国内的基本已经达到了,目前我们倾向于选择能达到上述要求的供应商。”

        王文鉴告诉记者,营运成本的降低主要通过对其和CEO等高管降薪20%和对中层管理人员降薪15%来达到。

        “ 我们也主动降低产品价格来争取更多订单。”舜宇光学科技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上述行动已基本达到预期。此外,舜宇光学科技提出,将2009年资本开支由 去年的1.46亿元减少至8000万元,其中1000万~2000万元用于研发费用,并减少扩张计划。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62

艰难的央企房地产重组:中交建设或入主中房集团?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7/4NMDAwMDE3OTI4Ng.html
5月24日晚,*ST中房(600890.SH)和ST重实(00736.SZ)同时发布公告,澄清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以下简 称中交建设)将重组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以下简称中房集团)的传闻。 公告称,两公司就有关事项向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房集 团)发出了书面问询函,中房集团书面回复称:“关于集团公司的重组事项,到目前为止,集团公司未收到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关于重组的正式文件。”此 后,记者致电*ST中房证券事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是否重组由国资委决定,目前只能披露这么多。本报记者多方求证,中交建设确实有意重组 中房集团。但重组方案仍在探讨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企地产公司高管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未获央企主营房地产主业的牌照,但中交建设一直 很关注房地产的投资机会。另据接近人士透露,这场整合主要是由国资委主导发起的,第十七张央企从事房地产业牌照很难颁发。如果可以选择,中 交更希望直接获得牌照,而不是整合中房集团。此外,中交集团整合中房集团的另一背景是央企之间的大量重组,到今年已是必然趋势。2006年 12月,国资委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表示,到2010年,央企将调整至80-100家。而央企数目已由 2003年的196家减少到2009年的129家。中交建设的野心今年4月13日,中交股份 (1800.HK)董事长周纪昌在香港表示,集团正与16家允许从事房地产的央企之一,以及国资委进行洽商,期望通过全资收购方式收购这一央企,从而使其 以中交建子公司的身份从事房地产业务。但他并没有透露是哪一家央企。中交建设控股的上市公司中交股份2006年12月1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 所主板挂牌上市交易,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国有基建企业。中交股份在设计和承建的众多国家重点项目中,创造了诸多国内乃至亚洲和世界水 工、桥梁建设史上的“第一”、“之最”。例如,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洋山深水港等工程。中交股份2009年全年纯利润72 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18.5%,期内营业额2269.2亿元,上升26.8%。信达国际分析师赵曦文在报告中指出,中交集团正与16间可 以从事内房的央企的其中一间,商讨不涉及任何资金的合并重组,方案也与国资委商讨中,期望今年上半年可以完成重组,然后将房地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参考同 业中铁集团的情况,旗下房地产业务占总收入不足3%,虽然2009年上半年利润率接近15%,较基建业务同期的2.2%为高,但对整体业绩贡献不大,后续 要靠主营业务拉动收入及纯利拉动增长。周纪昌此前曾公开表示,目前相关事项正处于洽谈阶段,国资委对此抱支持态度,主要是由于中交集团的专 业团队及技术水平符合房地产发展,投入物业市场有助国家的遏抑楼价飙升政策。资料显示,房地产开发属于中交股份的经营范围。据周纪昌透露, 此次收购将以划拨方式进行,不涉及并购资金,相关重组有可能在今年上半年落实。第一阶段,这一从事地产业务的央企会被划拨至中交建集团名下。如果条件及项 目发展成熟,可能会将地产业务注入上市公司。周纪昌另称,未来集团旗下房地产业务计划形成每年20亿元以上的利润。他透露,目前集团拥有土地储备约 2000亩。“中交又有钱,又有资源,通过修路的方式获得土地储备很容易,却没有牌照。”前述央企高层认为,整合中房集团成为名正言顺开发 房地产业的最佳途径。中房模式行将落幕传闻被整合的中房集团,曾是中国房地产业界的“巨无 霸”。中房集团前董事长孟晓苏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自豪地回忆1980年代的中房集团,“整个中国只有1亿平方米的开发总量时,中房的 开发量就有1800万平方米-2000万平方米,占全国开发总量的五分之一。” 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房集团逐渐走向没 落。2005年1月29日,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所属的华能房地产总公司正式整体划转给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此次划拨,被称为2004年6 月国资委发出《关于中央企业房地产业重组有关事项的通报》后的“央企重组第一单”。时任中房集团总经理助理、中房新闻发言人韩旭升说出了彼 时中房的野心,“第一步,我们经过第一批房地产资源的重组,组建一个资产规模在1000亿左右的房地产股份制的集团企业,由国资委和国资委所属中央企业共 同参股的方式成立的股份制企业。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更大范围地整合,包括地方房地产资源的整合和其他房地产资源的整合,发展成为 总资产在2000亿左右的房地产的更大型规模的企业。第二步的2000亿左右基本接近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就是长江实业的资产规模水平。第三步,在这 个基础上增强国际竞争力,引进战略合作者,包括混合制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真正房地产的一个航母。”但此后,因为复杂的利益关系,央企房地产业的重组几近停滞。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华能集团当时为了响应国资委号召,政治上 “表先进”,将资产无偿转让给中房集团,而转让出去的项目在中房集团的操刀下,业界对其评价并不高。一位央企同行认为,中房集团的净资产很 少,其下属子公司多属于“挂靠性质”。一位国企同行向本报记者指出,这些下属公司同集团之间既没有股权关系也没有人事关系,只是大家都共用一个名字,中房 集团更像一个连锁公司。他更相信,孟晓苏所指的该集团拥有1亿多亩土地储备更多是概念上的,只是将所有子公司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土地储备相加得来。实际 上,号称300多家全资、控股或参股企业中,与中房集团建立资产联系的只有不足40家。孟晓苏也曾希望借助央企的重组完成中房自身的重组, 收回子公司的产权。而央企同意无偿划转房地产资产是遵照国资委“专注于做大做强主业的思路”,但中房集团显然未能实现这一目标。中房旗下子公司*ST中房 顶着中国最大房地产央企上市平台的荣耀,却始终在亏损和退市边缘徘徊。中房集团的开发能力也饱受业界质疑。在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薛迥文 眼里看来,中房集团管理松散,主要从事保障房建设利润率偏低,缺乏品牌,没有分区管理以及统一采购等管理模式,已经逐渐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重组已成必 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32

民营房企险招:一手艰难融资一手抢时拿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6-24/xNMDAwMDE4MzUxNw.html


去年土地市场争夺激烈,在国企、央企等大型开发商的哄抢中,大部分中小型房企一地难求,有公司甚至寸土未得,如今,终于有他们拿地的机会了,问题 是,时机合适么?

据本报记者调查掌握的情况,以目前多家企业的举动来看,不管是不是最佳时机,这些中小型房企已经出手。不少此类开发商的高 层告诉本报,虽然市场调整在所难免,但长期的行业发展空间没有问题,因此,及时补充土地储备,合理配置中长期发展的存货结构,是第一位的。

“抄 底不是最主要的,抄底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现在能够拿到底价的土地,为何不拿?”一位刚刚在苏州拿下一幅土地的民营开发商高层向记者坦言。

旭 辉集团董事长总裁林中告诉本报记者,“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积极增加土地储备,为下一步超车提供可能。”

林中的想法在许多期待有所突破 的中小房企负责人中具有代表性,而眼前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融资压力。“例如最近拿地的新湖中宝、天地源等多家公司,都采取了边积极拿地边通过股权质押等渠 道融资的策略,动作频频。”一位房地产券商分析师指出。

央企打盹 民企“补地”

据公开信息统计,今年前4月万科新增土地建筑 面积达913万平方米,居各房企之首,5月份,万科在此基础之上又新增8个土地项目;前4个月,保利则在土地市场投入159亿元居首,5月份,保利又以 31亿元分别在上海、成都和沈阳共获取4宗地块,建筑面积为89万平方米。

与商品住宅市场成交量瞬间萎缩的情况不同,在新一轮调控中,不少 企业频频拿地。

去年大部分时间里,国企、央企占据土地市场主力位置,而中小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几乎没有机会拿到像样的土地,如今,除了少 数几家全国性大型房企还在拿地外,更多的土地被这些中小房企、民营房企拿下。

“2009年10月份至今年3月份,旭辉谨慎地面对市场,‘作 壁上观’。4月份调控以来,旭辉反倒积极参与了拿地,参加了十余场的土地招拍挂,还有几次离中标只是一步之遥。”林中向本报记者坦言,旭辉对于地块本身有 自己的评估和判断,比如上海江桥地块,8000块的楼板价公司认为是合理的,超过8000块就有些离谱了。

在具体的拿地方法环节,旭辉主要 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去运作。2009年旭辉一共拿了8块地,其中有6块是通过公开的招拍挂来获得,有1块是通过联交所挂牌转让获得的,还有一块是二手收购 的。

林中强调,旭辉一直本着“积极参与、谨慎拿地”的态度去参与土地竞争,但真正到了拿与不拿的节点,旭辉会做出自己的评估,谨慎对待。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最大的公司决策莫过于投资决策,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不当的投资决策,有可能会成为企业的包袱,甚至事关企业的生存。”

眼 下,许多中小型房企正是采取类似旭辉的策略,积极进入土地市场。

6月21日,新湖中宝公告,公司与浙江中房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以8.01亿元 联合竞拍获取嘉兴市一商住地块,土地面积18.63万平方米,各占项目公司51%和49%的股权。此前的5月初,该公司刚刚以21.62亿元获取浙江丽水 市三幅地块。

重庆金科地产、荣安地产、禹洲地产、江苏新城等公司,近期也在踊跃拿地。一位正忙于四处看地的浙江中型地产商负责人告诉本报, “近两年的土地市场,或许也只有当前的市场形势下,众多中小型房企才有较为充分的拿地机会。去年是很热,但没有我们的机会。”

换言之,调控 来袭让土地市场退烧的当口,恰恰成为许多开发商眼中补上去年未能实现的土储量目标的良机。

地市趋于理性

如 上述中小型房企得以顺利补充土地储备,除调控背景下许多企业选择观望的因素外,国企尤其是央企被从政策层面引导不过度参与地块争夺也是另一个关键因素,而 如万科、保利等依然在购地的大型房企,由于正逐步改变土地购入渠道,也令住宅土地的争夺不至于太过激烈。

例如,保利今年在北京、上海、广 州、天津等地所购的数宗地块,多幅为商住用地,有意加强了商业用地的力度。

此外,市场降温,为配合调控基调和保证出让成功率,地方政府主动 下调出让地块的底价,对这些房企的购地行为有明显鼓励作用。“对于土地出让方而言,眼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推迟推地,另一种则是调低价格。”上海一位土地 一级开发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原地产的最新统计显示,从成交价格来看,土地市场逐步趋于理性。5月土地市场渐趋平稳,特点是流标率较 低,拿地溢价率继续回落。5月全国12个被监测城市的土地成交面积为1323公顷,环比增长18%。居住用地的溢价率继续明显下滑,除上海多幅热点地块成 交,溢价率高达123%,其余城市均未超过40%。

与溢价率明显下调对应的,则是二三线城市的土地成交量比重明显增加,购地企业重点在这些市场新增土储。据测算,如新湖中宝所购嘉兴地块,楼面地价仅 约4300元/平方米;重庆金科所购苏州地块楼面地价6473元/平方米、底价成交。

“有价无市并不是真实的价格。”林中直言,如今的地价 水平存在低成本增加土储的较大机会,“这就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

一步险棋:资金链不能断

然而,风险也随之而来。“企业 自筹资金在加大,融资压力加大。”东兴证券分析师郑闵钢指出。

林中也坦言,目前政府对于土地的期待普遍偏高,在房价未动的情况下,地价也难 有所迅速反应。换言之,即使眼下是个增加土储的时机,也需要应对不小的风险,其中资金链的安全显然是最为关键的。

新湖中宝6月份公告,第一 大股东浙江新湖集团先后将公司股份质押给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和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古荡支行,截至目前,新湖集团持有的公司股份中用于质押的股 份占公司总股本高达59.69%。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江苏新城先后与国元信托、中诚信托、爱建信托合作,融资达12.7亿元。

6 月19日,天地源也公告称,同意对两家子公司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额度4.5亿元的项目开发贷款提供担保。至今,该公司累计对外担保总额为5.96 亿元。

中 银国际报告披露,房企资金来源分类指数已出现高位回落。2010年1-5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27288亿元,同比增长57.2%,较1-4月 回落2.7个百分点。

眼下拿地的企业,几乎均有不同方式的融资动作在同时进行。一手拿地一手融资,安全是第一位的。林中向记者透露,旭辉注 重货币资金与总资金的控制,现金流要保证占总资产的20%左右,同时也要控制轻资产规模。快速开发,快速销售,保障现金流的畅通,保障公司的滚动开发。

福 兮祸之所伏,这也是其他类似规模的房企眼下拿地险棋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6

艱難的零售業 – 格仔舖 (一)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732

最近看見一些本地零售股大升,並開始引起人注意,越炒越激烈,好像有點兒非理性。我不敢下判斷它們是否過高,我沒有每一只也仔細研究,因此沒有權利作出批評,但是所有零售股都一併上升該不會是“價值集體被發現”之類的罕見現象吧。本地零售股之前的確很“抵”,買了I.T.(999.HK)的人已變了暴發戶,之前自己也從漢登(448.HK)手上撿了便宜,算是喝過了“頭啖湯”,現已將它交托給一些樂觀的投資者(現已不再持有)

此篇其實是想談談本地零售業當中格仔舖的艱難情況(因暫時還未有格仔舖上市,因此只著重“股票”的人可不必理會。)

 

表面風光

先舉個例,一間開於鬧市的格仔舖如果實用面積為100尺大約租金2萬元,可設150格,每格平均租500元。

 

 

 

補充

收入

HK$

75,000

500(每格租金)x150(格數)

租金

HK$

20,000

 

管理費

HK$

2,000

 

店務員

HK$

6,300

30(時薪)x7(工作時間)x30(日子)

其他雜費

HK$

10,000

 

/

HK$

36,700

 

 

 

 

 

投入資本

 

 

 

裝潢

HK$

40,000

 

其他費用

HK$

10,000

 

流動資金

HK$

76,600

兩個月所有支出

 

HK$

126,600

 

 

 

 

 

回報

 

348%

 

減去自己人工回報

 

158%

假設自己人工為2萬元

這就是表面風光。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20

發達容易、搵食艱難 Jay

http://hk.myblog.yahoo.com/jay_cwc/article?mid=1567

今個星期最大件事嘅係美聯署所謂嘅QE2同美國中期選舉,講下第一件先。

QE,講 到明買國債,話比全世界知要壓低利率,好讓重訂利率維持低水平,間接減低負資產出現同阻止樓價下跌。同時間,利率低企,醒目資金會因息差而外流,造成美元 滙價下跌,希望振興出口,但我覺得反而係為左製造輸入型通脹。若果通脹可以達到聯署局所定下嘅目標,即資產市場上升所造成嘅財富效應,會加強左人民嘅消費 信心同意欲,從而借錢消費、投資,帶動資金流動,加上企業投資會增加在職者薪金、開創新職位等都會令美國本土失業情況有明顯改善,最後職位會慢慢向好。再 推落去,就業市場向好 --> 消費、信心會繼續上升 --> 資金流動率增加(V),cost driven 嘅通脹會演變成demand push 嘅通脹 --> 企業增加投資 ---> 帶動就業同薪金上升,不繼循環落去。

以上係我認為聯署局作出QE嘅原因,若今次唔得,咪再QE 3、4,不到黃河心不死。

無 疑,以上係學術上嘅嘢,真實情況有無誤差,好難講。但可以肯定嘅係,製造輸入型通脹時,熱錢流出美國/發達國,流入新興、商品市場,係海量資金嘅驅動下, 相關市場會脫離基本情況而上升,同時間波幅會擴大,進入所謂嘅泡沫市。匯率上,會因貨幣強勢而削弱出口競爭力,巴西、馬來西亞、中國、越南、南韓、澳洲、 印度等都先後以加息、稅項等條件防範資金流入,可見將來「戰」況會越演越烈。

作為資金自由進出,無 獨立匯率、利率政策,輸入型通脹,加上背靠中國嘅香港,無疑是熱錢嘅天堂,亦都最受惠於QE,所以近日港股係強到無朋友。通脹預期下可以講係局賭,無產者 會被剝削,所以小弟認為,作為藥引嘅QE,會推動市場進入非理性階段,亦即所謂嘅牛三。係泡沫市場中,想浸泡泡浴,但又唔想係退潮時裸泳,必須製定一套甚 至幾套應對方法,務求令自己係財富轉移嘅「遊戲」中,能做到全身而退。

小弟股齡尚淺,初踏股場,係上一次波浪被人剝光豬。經過呢次教訓,希望作出步署,係參加PARTY同時,能有風險意識;亦都借此平台,能集各家策略,強化自身經驗值。

以下係我嘅睇法同策略,會不時修改:
1. 現正係泡沫初期,會以正股出擊,至於咩股,我淨係諗到一定有「賭場」份,其餘要視乎市場焦點落係邊。
2. 到各指標(P/E、股息率、P/B、港滙)及環球情況(發達國通脹成形、實體經濟復甦)等顯示資產市場過熱及有資金回收情況出現下,會減持正股鎖定利潤,同時間以衍生工具(主要期權,但都係初學)參與最後盛況(預左輸哂)。
3. 若好彩,能在逆轉情況前保住利潤,係逆轉時會努力工作,盡量KEEP CASH。
4. 留意市場情況,待退潮後,希望能買入一生第一間樓。

小弟其實見識不多,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各位如有咩見識、見解、方法、策略,希望能留一留言,給小弟作一個參巧。
============================
呢排多人講買金,其實想發表呢方面嘅睇法,但好似唔夠班,所以都係算吧啦!但我想講一講銀紙/貨幣,維基咁講:

貨幣用來交易買賣、價值儲存和記帳單位的一種工具,是專門在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的五種職能:
  • 價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支付手段
  • 貯藏手段
  • 世界貨幣

脫離金本位後,貨幣背後只得國家信用作為支撐。理論上嚟講,貨幣基礎增長率同經濟增長應該同步,但經過多年來經濟危機,各國都不斷利用貨幣政策去救經濟,結果貨幣增長超過GDP增長。根據供求定理,貨幣價值會下跌,及以通脹形式出現。

所以若經濟增長率低下(如發達國),而貨幣基礎增長率高,有資產者財富會因通脹而越升越高;但係有得必有失之下,無產者購買力會比蠶食,造成貧富懸殊。呢個亦都係現金香港社會要認真面對嘅問題,但好像未能有一個好好嘅辦法去解決。

作為小市民及草根者,唯一可做嘅事只可以係求己,盡量擁有資產去力求維持購買力。其實仲有好多嘢想講,不過思緒較為復雜,要理清先,有機會再談一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77

西南證券艱難併購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9000&time=2011-04-16&cl=115&page=all

倚靠地方政府推手強勢出擊,西南證券應能如期完成對國都證券的整合,但貌合神離的重組最終效果如何?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范軍利

 

  歲末年初是金融機構跳槽的高峰季節,各機構習以為常。但今年3月以來頻頻傳出的離職事件,則令北京國都證券的員工們心有不安。從普通員工到中層、高層,或去或留,均取決於5月初即將出爐的一份重組方案。

  正在進行的國內首例上市券商併購案中,國都證券屬於被併購方。

  4月6日,本是西南證券(600369.SH)公佈併購重組方案的日子。西南證券發佈了延期停牌公告,至此,西南證券已經停牌超過一個月,停牌前,西南證券收報11.87元/股,其30日均價為10.95元。

兩種模式抉擇

  西南證券在4月6日發佈公告稱,「經與相關各方協商,已初步擬定與國都證券重組的框架性方案,並確定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採取吸收合併方式,但因該 重大事項尚須向有關部門進行政策諮詢,並獲得相關部門的同意,相關程序比較複雜。因此,為維護投資者利益,盡力促使本次重組順利進行,自2011年4月6 日起該公司股票繼續停牌。」

  此次擔綱西南證券併購重組的財務顧問為招商證券。

  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圍繞如何重組,相關部門曾出具兩份方案。

  方案一,是以西南證券為平台,打造西南證券控股有限公司。具體步驟為將西南證券的資產完全裝入國都證券,繼而由西南證券控股公司控股國都證券,在此基礎上,繼續收購重慶國投、重慶商業銀行及保險公司,最終完成重慶國資打造大金融控股公司的夢想。

  2009年西南證券在年報中表示,經營中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資本實力略顯不足,公司的創新業務(融資融券、股指期貨IB)拓展受到限制;二 是網點數量有待提高,當時,公司擁有證券營業部29家,證券服務部4家,在建證券營業部4家,網點數量在同業中處於中下游水平。

  針對上述反省,西南證券在2010年通過定向增發完成60億元的再融資;獲直投業務資格並成立西證股權投資公司;在長沙、蘭州等地區增加營業部,粗略統計已超過10家;融資融券業務獲批;同時公司還在嘗試參與西南期貨的增資擴股,完成後將持有西南期貨70%的股權。

  重慶市國資委已將西南證券定為重慶金融整合平台的旗艦,並為其定下目標,2012年末成為國內市值超過千億元的證券公司。

  投行出具的第二個方案,是以西南證券為主導,吸收合併國都證券。利用國都證券地處北京、全牌照及A級A類券商資質,完成營業網點的全國佈局,最終實現1+1大於2的目標。

  接近交易的人士稱,目前各方更傾向於第二種吸收合併的方案,因為相較而言,第二個方案操作性更強,易於實現。目前,業內對此番交易價格估值,多認可為2.5倍-3倍的市淨率(PB)。

國都內部動盪

  從3月6日重組公告發佈以來,在國華投資大廈B1層會議室內,國都證券曾兩次組織公司業務骨幹召開會議,每次均七八十人參加,會議時長達三四個小時。議程中,公司中高層均對與西南證券進行重組事宜表示明確反對。

  反對理由集中於國都證券級別、牌照、營業網點優勢均勝於西南證券,沒有必要屈就重組。然而,管理層的反對無法扭轉大局,股東們顯然早已下定決心。

  國都證券一位中層員工表示,起初公司多數人士對雙方合併很贊同。如該案得以順利進行,將成為A股市場首例上市券商併購案。

  對國都證券而言,順利合併為上市券商,意味著公司整體形象、業務量、市場份額均得以提升,這將使得國都證券原計劃2013年推進的IPO事宜提前兩年實現。

  對國都證券多數股東而言,此次合併無疑一個較好的套現機會。2008年7月,國都證券註冊資本由10.7億元變更為26.23億元,增資後國都證券淨資本增至約55億元,僅次於中信證券。

  這次增資擴股使國都證券股東從10家增至44家之多,股權較為分散。第一大股東中誠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持股15.53%,剩餘股東持股均不足10%。其餘三十多家中小股東多數為民企背景,希望盡快推進國都證券上市以完成套現。

  但在公司管理層面,上至業務整合、下至薪資增減,均令國都證券員工們憂慮。從普通員工角度,總部駐紮重慶的西南證券各部門薪資待遇普遍低於長期處於首都金融重鎮的國都證券一半以上。

  比如,西南證券一個營業部經理的月薪僅六七千元,這與地處北京的國都證券營業部經理近2萬元的月薪相差甚遠。西南證券一位工作三年的普通研究員薪資大致為6000元,而國都證券同等職位薪資至少翻倍。

  國都證券部分業務骨幹逐漸萌生去意。

  3月9日,國都證券公開信息顯示,「國都2號-安心理財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原投資主辦人王躍文從2011年3月9日起不再擔任該職。」王躍文2005年加入國都證券,任投資主管。其在金融業有15年市場投資經驗,其中七年期貨投資、八年證券投資經歷。

  緊隨其後,國都證券北京一營業部經理亦跳槽同行部門。

  「這些離職者都是在國都工作六年以上的。」前述中層員工表示,國都證券業務骨幹們先後辭職影響到基層人員的穩定。「國都證券地處北京十幾年,沉浸了大量資深金融業人才,此次震盪可謂損失嚴重。」

  更大的不確定在於國都證券高管們。依照金融企業合併重組管理,合併雙方多為各出董事長、總裁一名。然而,直到4月6日,西南證券發佈延期停牌公告時,高管人事層面的安排仍無動靜。

融合貌合神離

  西南證券地處重慶,註冊資本23.23億元。業績快報顯示,西南證券2010年實現淨利潤8.02億元;截至2011年2月底,西南證券淨資產為113.5332億元。西南證券在全國18個城市設有37家營業部。2009年,西南證券通過借殼*ST長運實現A股上市。

  按照證券業協會的排名,西南證券的各項排名均在40名之外,整體實力與國內一線券商相比仍有差距。但是,重慶市的鼎力支持,是西南證券對重組志在必得的基礎。

  3月10日,西南證券董事長翁振傑在接待證券業協會人士時表示,2010年公司逆市完成重慶有史以來單筆規模最大的60億元A股市場融資,創造 了經紀業務市場份額增長率在上市券商中位列第一的業績,更一舉拿下了融資融券、資產管理、直接投資、場外交易四塊業務牌照。今年,公司又與國都證券謀劃重 大資產重組事宜,如果整合成功,將有望發揮1+1大於2的協同效應。

  目前,西南證券41%的業務量集中在重慶,而國都證券43%的業務集中在北京。如果西南證券成功吸收合併國都證券,在經紀業務方面,西南證券的股票交易市場份額將從2010年的0.74%提升至1.26%,排名從行業第40名上升至第22名。

  相形之下,地處北京、股東分散的國都證券更為低調。

  國都證券是2001年12月28日在中誠信託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原有證券業務整合的基礎上,吸收其他股東出資成立的綜合性證券 公司。公司註冊地為北京,註冊資本26.23億元。截至2009年底,淨資產為60.32億元,2009年的淨利潤為2.79億元。目前在全國10多個省 市設有23個營業部。

  2010年,國都證券取得A類A級的評級,而西南證券不過B類B級。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人事安排和業務重組以誰為主?多次交鋒之後,目前各方對業務模式的整合已確定初步原則,即各項業務,強者主導。

  事實上,西南、國都均為中等體量券商,除投行、研發業務外,其他業務難分伯仲。

  接近交易的人士稱,妥協之後的方案或定為,投行部門以西南證券為主實行整合,正職西南出、副職國都出。研究部門以國都證券為主,正職國都出、副 職西南出。經紀、資管業務,兩條腿走路,即一方面以國都為主成立獨立的經紀、資管業務子公司,另一方面,西南證券的大本營——重慶的經紀、資管業務仍隸屬 新公司業務部門,正常運行。目前僅自營業務尚無定論。

  業內表示,此番西南證券倚靠地方政府推手強勢出擊,或可順利完成對國都證券相對弱勢股東的整合。然而,證券行業資源整合、做大做強該如何實現,貌合神離的重組模式最終能否如各方所願獲得1+1大於2的效果,仍需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2

佳能日本艱難復產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24/4NMDAwMDIzOTk4NQ.html

大地震對於日本這個全球電子產品生產大國的影響,仍在慢慢發酵。

5月23日,本報記者從佳能(中國)公司內部獲悉,受「日本大地震」影響,佳能部分新品在中國市場的上市時間表,可能會因此修改。「有一些產品的發布時間會有所推遲。」一位佳能(中國)公司高層說。

而在兩天前,佳能(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小澤秀樹在上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則表示,因日本大地震的衝擊,佳能部分上游配件的供應也受到影響。

「佳能要生產數碼相機大概需要800個左右零部件。如果生產商用複印機需要2000到3000個零部件。」小澤秀樹告訴記者,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零部件,都不能生產出產品,「即便是一個微小的零部件缺乏,也不可以」。

事實上,此次日本大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區域,正好波及佳能的部分配件供應生產基地。小澤秀樹告訴記者,佳能在福島、宇都宮等東日本地區的工廠,受到影響較大。但經過超過一個月的恢復措施,佳能所屬的所有日本工廠4月底已經全部恢復生產。

但產能恢復的瓶頸出現在配件供應商。「佳能的很多產品配件,是由外部供應商提供的。」小澤秀樹表示,佳能有不少配件供應商集中在地震較為嚴重的東日本地區,「這些供應商在5月份有一部分仍然沒有恢復生產」。

對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日本來說,其電子製造業受到自然災害的衝擊已非首次。包括佳能在內的日本諸多電子製造工廠,早已開始產能的外遷,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地震等災害帶來的消極影響。

據小澤秀樹介紹,早在1971年,佳能就開始在中國台灣地區設廠,其後在泰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等都有生產基地。而在全球化的產業分工下,佳能亦不可能單獨生產所有的配件。目前跟佳能有供貨關係的零部件供應商,其中有10%是在受災較為嚴重的東日本地區生產。

「關於零部件企業向海外轉移的問題,因為這些公司不屬於佳能,所以他們是不是要轉移到海外去,佳能沒辦法做主。」小澤秀樹直言,上游配件企業也會考慮生產的分散化和海外轉移的問題,「但有些產品的生產需要很高的技術,因此只能在日本生產」。

而據本報記者瞭解,包括芯片等部分日本上游配件的生產,涉及到部分日本企業的專利和獨有技術,導致其在產能外遷上,存在一定限制和障礙。

本次地震會不會讓佳能考慮改變生產佈局?對此,小澤秀樹直言:「關於這個問題,目前我們沒有這方面的考慮。」

事實上,地震過後的近兩個月時間,日本電子製造工廠對於產能的恢復工作,可謂不遺餘力。

據小澤秀樹介紹,佳能的上游配件供應商已經開始加緊恢復生產,與此同時,佳能還派遣了相應的團隊去提供相應的支持,「我們預測在6月底供應商能夠完全恢復正常,7月份(佳能)恢復正常的生產」。

但據本報記者瞭解,日本電子製造業的產能恢復尚存在一定變數。一個重要的阻力是,地震引發的「日本核電危機」所帶來的電力供應不足。

iSuppli中國研究總監王陽就認為,電力供應不足對於上游芯片生產線帶來的影響尤為嚴重。

小澤秀樹告訴記者,現在日本總體的電力供應不足,日本政府要求各個企業必須節電,「這種節電的要求也會對我們生產帶來一定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98

鐵路產業基金艱難籌建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1/100316279.html

 飽受資金飢渴之苦的鐵道部,近日又開闢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

  財新《新世紀》9月28日獲悉,鐵道部募集產業投資基金的申請已獲國家發改委批覆,未來鐵道部可以通過設立鐵路產業投資基金,以私募方式向工商企業、銀行、社保基金、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募集資金投向鐵路建設。

  目前,國內產業基金設立事宜由國家發改委主管,實行兩次備案制:一是基金管理人確定後進行管理人備案,二是基金募集完成之後再次備案。

  現在的問題在於:誰會有興趣在現在這個時候投資鐵路?

鐵路資金飢渴

  「現在鐵道部只是獲取了許可,要真正設立基金還得先確定基金管理人,融資完畢後發改委才會批准基金設立,今年內很難實際完成。」上述業內知情人士表示,目前鐵道部並未拿出具體的基金募集計劃,基金管理人、未來的基金投向等問題尚未提上議事日程。

  早在2008年,鐵道部曾召集一些機構研究設立產業基金,但後來沒有下文。「當時信貸寬鬆,銀行爭著給貸款,搞基金只是完成領導交代的融資多元化的任務,所以並不迫切。」上述知情人士稱,由於資金缺口太大,債台高築的鐵道部「這次是真想做了」。

  9月15日鐵道部公佈的全國鐵路主要指標顯示,今年前八個月,鐵道部累計固定資產投資3577.2億元,同比減少466.8億元;其中6月-8 月分別為581億元、443億元、353億元,呈逐月下降趨勢。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獲悉,2010年底以來,鐵道部資金逐漸吃緊,原本正 常的工程結算被迫多次延期。

  招商證券10月10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銀行貸款為鐵道部資金的主要來源,並且佔比隨著高鐵發展迅速上升。2008年,鐵道部資金來源中僅有 1217.18億元來自銀行貸款,在鐵道部當年資金來源中佔比33.8%;到2010年,銀行貸款增至6852.37億元,佔比高達64.7%。

  今年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前任鐵道部長劉志軍「落馬」,尤其鐵路領域事故頻發,讓鐵道部的負債問題浮出水面。來自鐵道部的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鐵道部負債總額為2.09萬億元,負債率達58.53%。

  招商證券預計,僅考慮現有負債,2011年-2015年,鐵道部還本付息的資金需求大約在2400億元、1700億元、1000億元、1200 億元和1000億元的規模,今後五年的資金需求總量將維持在每年7000億元的水平上。雪上加霜的是,隨著監管政策趨嚴,鐵道部通過貸款籌措資金的空間也 在收窄。

  無奈之下,鐵道部於9月下旬向國務院求援。兩位副總理召集銀行座談,希望對鐵道部和鐵路相關企業給予適度傾斜,保證已經簽署合同或承諾的貸款資金及時到位。財新《新世紀》記者獲悉,在高層親自出面協調後,各家銀行的貸款有所鬆動,但未見大規模行動。

  某銀行信貸高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目前銀行面臨的兩大約束並未發生根本變化,一是信貸規模,二是集中度管理。年關將近,信貸額度已近用 完,需要支持的領域又層出不窮,到處都要花錢,銀行難有餘力。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總額不超過商業銀行資本餘額15%的集中度紅線,也讓銀行從自身風險管理 和未來監管達標的角度不願鋌而走險。

時機不利

  事實上,2010年底以來,鐵道部已開始嘗試多種渠道進行融資,主要手段是發行短期融資債券。

  2010年12月,鐵道部成為國內首批三家試水發行超短融券的機構之一,拿到了800億元的超短融券註冊額度。截至目前,鐵道部共發行5期超短 融券,累計發行量650億元。但今年7月21日鐵道部招標發行的一年期200億元高信用等級短融券,罕見地出現招標未滿的現象,最終不得不由主承銷商餘額 包銷了剩下的10多億元,顯示出外界對鐵道部的償債能力已有疑慮。正常情況下,這種高信用等級債券大都能全部順利賣出。

  飢渴難耐之下,鐵道部又開始試水「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即俗稱的私募債,僅針對銀行間債券市場特定機構投資人發行、流通,其投資者大多數為銀行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

  8月18日,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正式批准鐵道部發行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據悉,鐵道部定向工具註冊金額為50億元,由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 銀行擔任聯合承銷商;此次註冊額度在兩年內有效,在此期間鐵道部可分期發行定向工具。該協會網站發佈的「鐵道部定向工具發行情況」公告顯示,鐵道部於9月 7日發行了2011年度第一期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募集資金50億元人民幣,發行期限為5年,計息利率按年付息,票面利率為5.93%。

  在一位基金業內人士看來,鐵道部之所以選擇私募債,亦是出於融資成本的考慮。「私募債發債方式是市場詢價,可以私下融資,許多市場人士不會得到 相關發行情況的信息。」他說,「如果這種非公開定向融資方式的發行利率偏低,則可以避開估值較高的銀行間市場的競爭。所以未來也不排除鐵道部會採用此種方 式繼續發債融資。」

  但在國內資金面持續吃緊的形勢下,原定於9月28日發行的200億元鐵道部企業債券被推遲。直到10月10日,國家財政部才發佈通知,對企業持 有2011年-2013年發行的中國鐵路建設債券取得的利息收入「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意在通過稅收優惠增加鐵路企業債的吸引力。隨即,上述200億元 固定利息鐵道建設債(企業債)於10月13日在銀行間債市發行,消息稱,100億元的「11鐵道01」(7年期固定利率品種)中標利率為5.59%,另外 100億元的「11鐵道02」(20年期固定利率品種)中標利率為6.0%,中標利率均低於預期。

  「要是『十一』前發,中標利率肯定不會這麼低。」上述基金人士稱。

  但從長期來看,隨著鐵道部債務進入還債高峰期,資金飢渴仍是鐵道部面臨的一道難題,而邀請有實力的機構組建更看重長遠發展前景和資產增值的投資基金,不失為一種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融資途徑。只是,目前的形勢對鐵道部設立產業基金頗為不利。

  分析人士指出,從管理角度而言,鐵路目前實行「統收統支」的清算制度,整個過程並不透明,投資者不敢輕易介入;從投資回報角度來看,鐵路投資週 期相對較長,與一般的PE回報不可同日而語。也正是出於以上種種原因,銀監會、保監會等對銀行、保險公司的鐵路投資管理都比較嚴格。

  或許更為關鍵的一點在於鐵道部自身。「7·23」事故後成為眾矢之的的鐵道部正忙於內部整改,保障安全運管與重啟鐵路改革已讓其捉襟見肘,更有 多方猜測鐵道部可能在下屆政府中併入大交通部。無論鐵路產業投資基金是定位於公司型還是契約型,都涉及各基金投資者之間的股權關係或信託責任,自身前途未 卜的鐵道部很難輕易敲定。

  財新《新世紀》記者楊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77

艱難 百萬倉 - Start from One Million

http://www.philipleung168.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html#comment-form


今年買得勇, 輸得更勁, 計埋畀花旗抽啲通脹稅, 未曾輸過咁慘烈, 雖則好似無零八咁誇張, 但年頭個個睇二萬八創新高, 咁入, 啲危機意識真係無零八個時咁狠, 本地跌廿個, 再加十巴仙通脹, 無咗三成資本, 都唔好話唔痛. 但今之視昔, 到下年尾睇番, 唔知又點評而家啲人既悲呢, 怕且都要中庸番啲, 希望在人間嘛.

做咗個簡表睇下各市場表現:


2011/12/30 2010/12/31 Return
hsi      18434        23035 -19.97%
sse     2173.56    2808.08 -22.60%  (中國)
dia   12287.04   11577.51 6.13%      (花旗)
ni225 8398.89  10228.92 -17.89%   (日本)
vgk        41.3           49.09 -15.87%    (歐)
bnd         83.41        80.27 3.91%        (債)
gld      150.34      138.72 8.38%        (金)

平均咁買就輸 8.27 巴仙, 如債金股各三份一, 就輸 0.6 巴仙, 都唔好話唔頹, 乜股債估神都要死哂.

睇路紙啲錢都係去番花旗去守, 而歐洲同新興都收番自己啲水去防通咁話. 但如慳住個荷包咁去填既話, 雖則王道, 但怕且要用起碼三年以上先會有啲起色. 但啲人日日嗌黑天鵝, 咁即係啲人都預咗打折, 咁仲係黑嘢嗎? 所以而家都係已折矣, 係咪全部, 咁怕且只有天知, 但話要沽咗係低位撈去大勝或即沽去贏, 都要預防撞番零九咁被人夾, 贏係次要, 持續生存先至係最要緊喎.

斷估篇先前乜位都破哂, 再講都係無謂, 啲位點 set 點都會講得通既, 最重要係位前後點因應, 同你係咪可以持到賺既啫. 睇番強積金同恆指主趨勢線, 回報為 6.75 及 8.9 巴仙 (含息), 以而家呢個位計, 如跌落去都可以預點溝啩, 如仲有水既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