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另類ETF探營:KNOW,管理層買的股票,我才買! 美股基金策略

來源: http://xueqiu.com/3917237536/35994871

$阿里巴巴(BABA)$  $蘋果(AAPL)$  $京東(JD)$  $道瓊斯指數(DJI30)$  $Facebook(FB)$  $百度(BIDU)$  $特斯拉電動車(TSLA)$  $諾亞財富(NOAH)$  

Direxion可謂美國ETF發行商的最具創新,或者市場意識的公司之一,在杠桿ETF上自不必說,2倍、3倍,直到最近還搞出個1.25倍,而同時他們也設計了幾款定位為長期投資的ETF,當然視角也是非同尋常,比如最近他們就在力推其一支已被晨星評為5星上選的ETF:KNOW。

看這個代碼感覺就有些意思,“知道“,知道什麽?實際上,這支ETF的立足點還真跟這個代號有關系。這支ETF全稱是”內部人情緒“ETF,有意思吧,當然,很多人一聽”內部人“,總是有不祥之感,這支ETF難道靠打探小道消息為生?其實不然,其策略是:關註標普1500中各家公司的內部人持股和交易情況,從中選擇100支左右的股票構成組合。說白了,其“價值觀”就是,內部人對公司情況最了解,如果一家公司,其管理層都不願意持有,那麽一般投資人買它幹啥?通常,KNOW的標準是,該公司的如高管、總監等內部人持有該公司股份得在5%以上,這些股票才會納入考慮的範疇。

這支ETF持倉風格總體看大中小皆有,稍微偏大中盤股票,各個時期收益和參照對比情況如下,因為KNOW定位為一籃子全規模混合持倉風格,所以我們選擇了相似定位的VTI,以及標普500的SPY作為對照: 


看上去還不錯,畢竟晨星5星選擇,對其成了三年多來從風險到收益整體評價還是很高的,從晨星官網上也可以證實。
而Direxion這樣長期被定位短期投資,甚至投機工具制造商的ETF發行商有了這麽一支被主流認可的ETF,那可不賣力宣傳嗎:


基金檔案: 
名稱:All Cap Insider Sentiment Shares(KNOW) 
發行商:Direxion 
成立時間:2011.12.08 
費率:0.65% 
市值:51.9 mil 
今年以來回報率:0.12% 
近一年來回報率:20.51% 
近三年來回報率:71.23% 
晨星評級:五星 
ETFDB評級:B 

持倉:  
Travelers Companies Inc TRV: 2.63%
Hanover Insurance Group Inc THG: 2.54%
Chubb Corp CB: 2.51%
Huntington Bancshares Inc HBAN: 2.49%
Hartford Financial Services Group Inc HIG: 2.46%
Consolidated Edison Inc ED: 2.34%
Ford Motor Co F: 2.28%
W P Carey Inc WPC: 2.26%
Gaming and Leisure Properties, Inc. GLPI: 2.23%
KeyCorp KEY: 2.22%

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A0ODM2OA==&mid=202659506&idx=2&sn=91060f2eb714c7bcbb5ffe6c704d7bee#r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62

“剁手黨”里還有它!安邦這次買的是美國信保人壽保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9616.html

“剁手黨”里還有它!安邦這次買的是美國信保人壽保險

一財網 楊芮 2015-11-10 12:47:00

臨近“雙十一”,安邦保險集團宣布以每股26.80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信保人壽保險公司,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收購美國人壽保險公司。

買買買,安邦保險集團(下稱“安邦保險”)已成“剁手族”。

臨近雙十一,安邦保險集團宣布以每股26.80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信保人壽保險公司(Fidelity & Guaranty Life Insurance Company),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收購美國人壽保險公司。

安邦保險集團表示,對信保人壽保險公司的收購,是服務於國內客戶走出去的金融需要,也是服務於國際客戶進入中國市場的需要。安邦保險集團將致力於兩家公司長期穩定的合作,發掘更多協同效益。未來,安邦保險集團還將繼續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按照既定的全球化戰略,搭建更為完善的網絡體系,逐步整合全球資源,為全球客戶提供優質的綜合金融服務。

據了解,信保人壽保險公司成立於1959年,2013年12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擁有50個州的保險銷售牌照,主要為客戶提供年金和壽險服務,公司2014年的固定年金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美第六。

2014年以來,安邦保險集團陸續通過國際並購,初步搭建了覆蓋歐洲、亞洲及北美的保險金融網絡。隨著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密切,安邦保險集團將為企業客戶及個人客戶在全球範圍內提供相應的金融保險服務。信保人壽保險公司在美國市場提供專業、前沿的壽險和年金產品。

編輯:於艦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67

還沒被買的人說......

2015-12-21  TCW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趙偉國)倡導兩岸半導體業合作,與聯發科的立場不謀而合。」

這樣看似虧錢的生意,他卻願意做,關鍵,就是清華大學的官方色彩。「全世界都是這樣,人脈,誰也不能迴避。另外,我和清華合作還有原因,為了我自身安全,因為這樣,我不必通過非正常的手段去和政府拉關係。」

畢業二十多年,他持續捐款給清華大學,取得互信,光是今年,便捐贈超過新台幣七億元,名列中國網路媒體統計「中國大學最慷慨校友排行」第十名。

現在的台灣廠商,就是在跟這樣一個知道抓重點,找到一個最佳施力位置,便大膽槓桿的對手打交道。

交手,他談股價而非技術三年看成效,若經營不善恐變棄子

趙偉國跟台灣企業交手時,常談股價而不談技術,因為看透國際化購併時代來臨,棋局重點逐漸轉往資金,「你知道其實資本永遠是隻看不見的手,幾乎是最有力量的手。」

當台灣人還認為炒股價追逐資本,是旁門左道,他直指:「企業家成功以後忘掉了資本對他所起的作用,認為都是自己幹出來的。」

台灣賣家對他的完美想像,也是他槓桿大家的恐懼與期待後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的追蹤採訪過程中,幾乎沒有廠商說出任何可能的合作風險。

但是,天底下沒有完美的交易與合作對象。

經手紫光入股力成與矽品案的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說:「人家的鈔票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給你白花?只能說各取所需,大家各展神通,看到底最後是誰吃虧,誰佔便宜?」

我們不反對開放,也理解產業目前面臨的生存壓力,但任何抉擇,都有必須付出的成本與風險。台灣的企業家們必須有心理準備,自己是在跟誰合作。

面對自詡資本家跟企業家混合體的趙偉國,一位熟悉購併的金融業副總經理提醒,被財務投資人入股,最常見的風險有兩種:一是三年的私募股權閉鎖期屆滿後,「你怎麼知道他不會把你的股份賣給江蘇長電、南通富士通或其他中國封測廠?」

第二類風險,則是若台灣廠商的營運績效不如預期,大股東隨時可能聯合其他股東,要求公司分拆、改選董事會,或甚至撤換經營團隊。例如全球手機晶片龍頭高通因獲利下滑,遭激進投資人要求將公司一分為二。

就像是趙偉國談的好魚與臭魚論,他現在給得大方,但若競爭力不如預期,他也會棄如敝屣。

台灣最大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控制晶片廠群聯董事長潘健成說:「反正三年後就知道了,所有策略入股,成敗三年就看得出來。」

但未來,當中國挾國家資金走向海外,會有越來越多打著完美形象的「趙偉國們」出現。唯有看見完美背後的真實,台灣在這個與中國半導體共舞的競合賽局上,才能走得長久。

群聯董事長潘健成:「台灣本益比太低,如果有人願意買,把本益比拉高,我們有更多資金可以做更多事,對台灣沒有不好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333

注資夏普,卻否決Google超想買的公司日本新創基金 淪魯蛇救濟金

2016-01-25  TCW

為了不讓夏普、東芝等跌入經營谷底的企業垮掉,日本政府把用於育成新創企業的錢,拿來搶救電子業,一個獲機器人世界冠軍的新創業者說:我實在不想繳稅。

在經營危機中掙扎的夏普(Sharp),將切割主力產品面板事業,持續朝向和官方色彩濃厚的日本顯示器公司(JDI)整併的方向進行協商。JDI的大股東 是出資兩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五百七十六億元)的產業革新機構,這是一個由日本政府出資的「國策基金」,又被稱為「經濟產業省的機動部隊」。

電子大廠陸續「國有化」!

「日本的半導體、面板產業之所以競爭力薄弱,都是因為以民間企業的力量,難敵韓國和台灣以產宮合作所創造的優勢。」日本經濟產業省(以下簡稱經產省)出手主導國內面板業重整,其背後思維不外乎上述原因。

但是,不能直接出資給企業的經產省,只好利用旗下育成新創企業的革新機構,持續將官方資金挹注到電子業。例如半導體公司瑞薩電子,以及JDI和索尼、松下電器等公司的OLED事業整合後所成立的JOLED,還有東芝收購的智慧型電表大廠Landis+Gyr等。

到目前為止,革新機構已斥資近四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五十億元)參與日本國內電子大廠的整併行動,雖然該機構主張{這是民問資金」,但追本溯源,資金是來自稅收。所以透過革新機構注資給電子業,就是一種「國有化」的過程。

二0一一年經產省創造JDI的時候,曾經希望夏普也參與,但是夏普斷然拒絕,時任會長的盯田勝彥說:「夏普是全球面板業界第一名,沒必要跟魯蛇混在一起。」

雖然當時夏普的業績已經開始走下坡,但是町田認為向官方求助是一種屈辱。於是在二O二一年,與承攬iphone訂單的鴻海合作,將最先進的大型液晶面板廠堺工廠一半賣給郭台銘。

不過町田在二0二一年退休後,繼任會長的片山幹雄並不喜歡鴻海,整個經營團隊也一面倒的反對與鴻海合作,於是町田曾經寄望郭台銘能像日產汽車執行長高恩 (CarlosGhosn)帶領日產脫胎換骨一樣,將夏普帶往重生之路的構想,就在一群害怕改變的「上班族心態二高層的阻撓之下戛然而止。

等救援的夏普,瀰漫安心咸然而這個團結一致擊退鴻海的上班族團隊,對於如何重建夏普卻一點頭緒也沒有,因此資金日漸匱乏。片山之後繼任社長的奧田隆司與高橋興三,主要工作就只剩下向主要往來銀行及經產省求援。

高橋面臨著二0一六年三月底的五千一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四百七十億元)的還款期限,在無法向銀行借新債還舊債的情況下,只好決定將旗下最大的資產、 同時也是集團最大負擔的面板事業出售。買方究竟是JDI還是革新機構?一點也不重要,因為兩者的背後都是政府,「國有化」已成定局。

根據剛離職的夏普員工表示,即將「解體」的夏普,公司上下正瀰漫著一股不可思議的安心感。

無獨有偶,爆發假帳醜聞的東芝,一位曾被主管脅迫「想辦法」而竄改財報數字的中問管理職,語出驚人的說:「與其說是罪惡慼,不如說是達成任務的慼覺。」

革新機構連這樣的企業也出手援救,某位市場人士透露:「假如東芝真的窮途末路了,可能連它的核電設備事業也會『國有化』吧?」

原本應該扶植新創企業的革新機構,卻成了「電子業救濟機構」,對於新創企業反而冷眼對待,在美國奪下世界機器人大賽冠軍的日本新創公司Schaft,就曾吃過閉門羹。

拚創新的小公司,募資被拒曾在東京大學擔任助理教授的中西雄飛、浦田順一,二0一二年相繼辭去教職,投入擬人化雙足機器人研發,成立了Schaft,當時已經是企業家的加藤崇因為被兩人熱中研發機器人的熱情所感動,也加入團隊擔任財務長。

二0一三年春天,加藤自信滿滿的前往經產省,希望能獲得注資以進入下個階段的研發,但接見的課長說:「我們只有規畫看護用的機器人投資額度,沒有餘錢投資 你們這種類型。如果你們真的想做,不如去美國吧!」隔週,加藤抱著微薄希望來新機構,出面的專務執行董事一臉不悅的說:「老實告訴你,我們是民間資金,不 賺錢的案子不會做,所以無法投資你們。」

一開始就完全插不上話的加藤,聽了整整一小時的說教。

Schaft想申請三億日圓的研發經費,然而擁有兩兆日圓資金的革新機構,卻無視他們。全世界第一次發現雙足機器人的重要性,是在二0一一年三月福島核電 廠的搶救行動上。面對分秒必爭的冷卻作業,人類被高輻射阻隔在外無計可施,這時候所有人都在想一件事:「機器人呢?」只可惜雖然有那麼多大企業在研發機器 人,但直正能因應現場環境的技術卻一個也沒有。

中西和浦田研發的機器人「S1」,步行時無論從前後左右哪個方向踢它,都不會跌倒,即使在瓦礫堆中,也可順利前進。如此優異的重心控制技術,後來被全球機 器人研發工作者稱為「Urata Leg}(浦田腳)。為了繼續研發可因應當地環境的機器人,這兩人才會成立Schaft。

就在這時候,美國和韓國正大舉投資雙足機器人的研發,反觀日本,卻刪除了研發預算。加藤心想:「在日本可能沒辦法了。」但是為了讓中西和浦田能繼續研發,便隻身前往矽谷。很快的就有許多投資家表示「有意了解詳情」Google也是其中之一。

二0一三年六月,三人和Google進行第二次視訊會議,對方表示相當喜歡Schaft的技術,希望能親眼看到實體。Schaft也大表歡迎。

前去日本視察的名單中,赫然發現安迪.魯賓(AndyRubin)也名列其中。他是全世界最普及的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Android的開發者,也是當時Google技術部門的副總裁。

它被日本放棄,卻賣給Google

「你們的機器人實在太棒了!要Google投資並不難,這個規模的投資案,我現在就可以馬上決定。但是由於仍有些技術不足的地方,你們也可以選擇加入Google,與其他優秀的技術人員共同開發,端看你們如何決定。」

就這樣,他們決定把公司賣給Google那一年底,在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所主辦、號稱世界機器人大賽的擬人化機器人競賽中,Schaft漂亮的擊敗美國太空總署及麻省理工學院的隊伍,贏得第一名。

現在,中西和浦田以Google機器人部門的員工身分在日本工作。兩人的直屬長官是Google創辦人之一佩吉(Larry Page)。把公司賣了,頓時身價不菲的浦田,有一天不經意的這樣說:「我實在很不想繳稅。」

「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日本放棄了我們,現在我們卻得繳稅給日本政府。而且這些稅金還會透過那個曾經完全否定我們的產業革新機構,注資給那些經營失敗的大企業......。」結果浦田並未採取任何節稅方案,全額繳了稅金。

過去,三洋電機被松下電器收購之後,原本的十萬名員工中有超過九萬名被分散各處。

前會長野中知世曾說,在企業面臨經營危機時,那些上班族集團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而到處奔走,簡直就像「鐵達尼號快要沉船時,還在甲板上拚命排列自己椅子的人。」

認為「國家會出手支援」而戚到安心的夏普員工,或者參與做假帳的東芝員工,他們都一樣,在龐大的組織中,只要確保自己能占有一席之地就行了。組織要走向什 樣的未來,他們一點也不在意。即使身陷難關,大部分的人還是無法跳脫上班族共同體的思維。

(Nikkei Business (c)2016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Ine)

柳井正:我看不到領導下個世代的經營者

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Past Retailing)長兼社長柳井正,對於日本的現況抱持高度危機感。這個在全世界不斷迎接挑戰的男人,主張應該徹底破壞日本企業的上班族心態,以下摘選《日經Business》總編輯飯田展久專訪柳井正內容。

飯田展久問(以下簡稱問):近幾年,社會瀰漫著一股「安倍經濟學」帶動日本成長的氣氛,安倍晉三還發表了,要把最低時薪提高到一千日圓(約合新台幣二百八十八元),接連向企業提出各種要求,你怎麼看?

柳井正答(以下簡稱答):根本擾民。政府想提高最低薪資我可以理解,但提出具體的金額和加薪比率等目標,就做得太超過了,簡直就像社會主義。

問:面對政府的舉動而不抗議的財團及產業界,是否也有問題?

答:與安倍持同樣觀點的經營者,大多是有大企業主義等老舊觀念的人。政府向來視製造業為重心,以基礎建設相關企業為優先,寄望靠基礎建設出口帶動經濟成長。但事實上目前支撐日本經濟的是中小企業,是像我們一樣的零售業和服業。

所以,一定要思考如何振興內需景氣。企業的成長力唯有仰賴能活化新陳代謝的政策。

依靠出口大企業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就連中國也正在轉型為內需導向的經濟模式。

問:是否有覺得「這個人很優秀」的經營者?答:我能想到的只有永守重信(日本電產會長兼社長)和孫正義(軟銀集團社長)。

但是他們算和我同一個世代,所以下一個世代的「指標人物」,我實在找不到。看不見下一個可帶領日本的經營者,這是個大問題吧? (譯.張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408

近期買的東西

1月22日以0.45增持355世紀城市國際, PB 0.168倍, 歷史股息率5.84%.

1月22日以2.19增持617百利保控股, PB 0.186倍, 歷史股息率5.3%.

1月27日以5.72增持88大昌集團, PB 0.342倍, 歷史股息率5.3%.

1月28日以8.61增持878金朝陽集團, PB 0.147倍, 歷史股息率3.48%.


1月29日以23.6增持54, PB 0.452倍, 歷史股息率5.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172

今個星期買的東西

2月4日以22.45元增持54合和實業, PB 0.43倍, 歷史股息率5.35%.

股價便宜, 有餘錢便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777

3月份買的股票

1. 以2.57元和2.58元買入一些242信德集團, 以買入價計算, PB只有0.297倍
2. 以1.39元和1.38元買入一些271丹楓控股, 以買入價計算, PB只有0.335倍
3. 以0.12元買入一些1125麗豐控股, 以買入價計算, PB只有0.144倍
4. 以2.4元買入一些219順豪科技, 以買入價計算, PB只有0.293倍
5. 以8.9元買入一些287永發置業, 以買入價計算, PB只有0.458倍
6. 以7.76元和7.8元買入一些45大酒店, 以買入價計算, PB只有0.3倍

7. 以0.395元買入一些677金源米業, 以買入價計算, PB只有0.523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37

【萬科電話會議摘錄】買的不是資產而是未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440.html

6月19日夜間,萬科高級副總裁譚華傑、董秘朱旭臨時召開投資者電話會議,詳解萬科引入深鐵的資產重組預案。

以下為電話會議部分內容摘錄:

預案的背景、意義和影響:

從城市化角度看,2015年底達到56%。相當於美國1945和日本50年代水平。因此,中國城市化遠沒有結束。就房地產本身而言,空間仍具備。其次在城市化超過50%-80%後,進入城市化第二階段。

城市化第二階段主要發展都市圈和城市群、城市帶。城市圈和城市帶的興起是最大特點。因此,第二階段城市劃分應該是圈內城市和圈外城市。至於是不是1、2、3線並不重要,在城市圈內就有發展。按照以上模式,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長江中上遊城市帶、川渝城市帶,可能以上區域就是重點發展區域。單一發展時代,城市發展就是攤大餅發展模式。城市圈時代,城市發展是軸向發展,主軸就是軌道交通。因此,基於以交通為發展的城市發展是最好的。

譚華傑(資料圖)

東京在1960年出現嚴重大城市病,交通擁堵,城市空氣下降,房價擴張都存在。當時日本政府想到的就是疏散人口。希望能遠離東京、進入腹地城市。但20年發展看,目前兩大都市圈形成,人口沒有分散而是聚集。1980年代,東京城市病問題基本解決,靠的就是軌道交通組團式軸向發展。

目前全世界人口超過2000萬城市,大部分在發展中國家,只有紐約和東京是發達國家。兩個城市最大特點就是高效交通。

巴基斯坦卡拉奇2000萬人口,但建成區域小,單位面積人口遠超東京、紐約。未來只有通過TOD軌道模式來拓展城市邊界。

未來中國大量人口會進入城市帶,未來只有通過軌道交通拓展都市帶來發展城市新區。也說明,未來房地產發展機遇也同樣在於誰能更好占領城市帶。可以說,軌道交通時代是類似98年房改一樣的重大機遇。所以如果能和軌道交通企業建議密切關系,開發商將具備極大優勢。各大都市圈中深廣惠區域潛在優勢明顯。軌道交通對公共交通分擔率很高,東京、香港超90%。目前北京42%、上海51%,深圳28%。深圳是目前軌交分擔率最低城市,未來建設規模最大。未來預計要合計1000公里地鐵距離。東京在1960年1990年增長了2000公里軌道交通,人口也接近增長1倍。

從里程和人口關系看,1000公里軌道交通,能支撐1600萬-1700萬人。所以深圳發展軌道交通,將具備重要意義。抓住軌道交通核心抓住軌道企業,抓住深廣惠。

地鐵和房地產結合看,第一個是凱德。主要是上蓋綜合體,基本上不是上蓋就不做。但目前看成本會很越來越高,獲取能力逐步減弱。第二個是港鐵模式。港鐵基本是自己建地鐵,通過招拍掛賣給開發商,自己保留部分地鐵商業和廣告。在香港評價開發商上不上檔次,核心就看有沒有港鐵的招標資格。未來這類型情況在中國會重演。能否參與地鐵上蓋開發是評價企業能力優勢與否的核心。

此外,東鐵模式也值得關註。東鐵的地不賣,完全自己開發或者找人開發。以上模式好處在於不會有地王,且效率更高。

去年地王還在少數1線城市,目前地王現象已經蔓延到國內1、2線大部分市場。要拿到價格合理土地已經非常困難,開發商進退兩難。京滬深房地產市場好,但地價太貴。部分內地城市地價便宜,但是庫存高,又不敢買。其次,賣的好的城市到底拿不拿地?也存在兩拿,不拿地被擠出,拿地經營風險又很大。如果要保持擴張和增長,類似東鐵模式就是很好方式。開發商類似輕資產模式進入,企業風險低、回報率大。綁定軌道軌道交通企業,對公司發展都存在利好。

深圳地鐵目前具備唯一性:1)唯一軌道交通建設、運營、上蓋開發全部打通公司;2)唯一一個有外地項目和外地訂單的公司。因此如果能綁定深圳地鐵,對公司未來發展至關重要。關乎萬科未來發展。

方案介紹:

擬每股15.88元向地鐵集團發行2872355163股A股股份,購買地鐵集團持有的前海國際(456億預評價值)100%股權。本次交易不涉及重大資產重組,不構成借殼上市。

方案的部分問題:

1、為什麽用股票而不用現金買?

交易必須是雙方自願。公司當然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願意用現金,但交易對手預計用這個價格賣的可能性基本不可能。其次,公司也不願意就和深圳地鐵僅做一錘子買賣。公司希望能夠建立長期合作的股權關系。

2、15.88元/股的定價邏輯

公司自然希望發得越高越好,但核心是要雙方自願。基本價就是20、60、120日均價三個標準,目前能爭取的結構就是60均價基礎上94折。過去5年平均PB乘以2015年凈資產,大致也是15.87元。

投資者提問的部分問題:

1、現在股東大會投票,是A股和H股分別需要2/3通過才能算通過嗎?未來地鐵公司擁有的地還是需要政府先把地給他,他再給到你,這個流程具體如何?

是需要A股和H股分別2/3通過。政府不太可能全部地鐵上蓋都給你,只會拿出部分土地作為支持地鐵建設的費用,其實就是用土地作為支付方式給地鐵公司的對價,所以給多少對價是看修地鐵多少錢。土地是政府無償劃撥的,地鐵公司有兩種方式處理土地,一種走招拍掛流程賣掉,另一種留在自己手里自己開發或者找開發商合作開發。

深圳地鐵目前計劃采取東鐵模式。東鐵屬於後一種。

2、之前A股複牌可能不會晚過7月4日,如果華潤有異議導致訴訟的話,是否影響複牌?複牌之後,寶能賣出和買進技術上限制是否有問題?第二次董事會是些什麽議程?2/3通過是否對反對票有要求?

複牌時間由交易所決定。關於寶能買賣股票,首先,寶能在今年12月18日之前不能賣股票。如果複牌後他繼續購買股票,沒有什麽不允許買的限制,只是需要披露相關信息。如果再買股票,那一年內不能賣股票的時間要順延。第二次董事會通過的就是正式的方案,這個方案也就是後面提交股東會、證監會的方案,不能再修改。這是個分類表決事項,A股和H股必須有2/3出席股東大會有投票權的股東通過。

3、這個議案對於公司有多重要,如果不成功,是會有很大打擊還是只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事情?

我之前說過,房地產行業已經是白銀時代,但是軌道+物業處在爆發前夜,是媲美1998年國家取消實物分房改為貨幣購房的大機遇,這是事關公司未來發展機遇的重要事項,絕不是什麽錦上添花的事情。

公司會排除一切困難,爭取方案通過。我們相信交易對萬科股東的價值非常大,相信萬科股東最終會從自身利益出發,會支持企業。

4、這個公司預案通過之後,是否有寶能那邊溝通過,他們什麽意見?如果通過,深圳地鐵成為第一大股東,如果他去了一個萬科認為不合適的城市,會不會強制要求萬科參與?

第一個問題不屬於今天的主題。第二問題是問他進的地方是不是我們都得做。事實上,深鐵進的城市比萬科進的城市少很多,基本上他進的城市我們基本有業務,所以他的項目我們基本能做。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也會據理力爭。

5、公告里面提了很多次除了深鐵以外,有個潛在交易對手,什麽時候和投資者公開?交易模式?

我們和投資者報告的方式是公告,除了公告內容外,不可以透露任何細節。這次交易就只有前海國際一個標的。

6、如果有第二個交易對手,到時候是要重新做方案? H股10%的公眾持股比例的要求的解決時間大概會是多少天?地鐵上蓋建安成本一般比較高,公司核算的每平米建安成本多少?

第一個問題,確實是這樣子。第二個看香港聯交所的回複。地鐵上蓋建安成本不一定比普通房子高。

7、寶能現在持股比例比寶能之前公告有所增加,是為什麽?深圳地鐵和萬科的合作在其他城市的合作模式是怎麽樣,如何落地?

萬科去年做過一次回購,分母發生了變化。在外面做業務秉持一個原則——共贏,一方面也會和當地公司合作,並非貿貿然殺進去,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對當地經濟發展做貢獻,利好當地經濟也利好自身。

8、這個兩個項目,萬科購買了100%股權,未來會不會拿這個項目引入其他投資者,做小股操盤?

認可您的邏輯,合作開發、小股操盤一直是萬科項目運作的方式,不排除未來引進其他投資者,目前並沒有引入其他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27

什麽都愛買的三胞集團又出手了!這次瞄準麥當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496.html

麥當勞引入戰略投資者的事件愈演愈烈,目前市場公開消息顯示,已經有多家企業參與競標麥當勞股權。對於已經被曝光的提交了標書的企業名單,麥當勞中國公關總監Regina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麥當勞中國確有引入戰略投資者計劃,但是對於外界傳聞的競購者名單,受到信息披露相關規定,不予置評。

餐飲巨頭要引入戰略投資者,當然引發諸多企業的興趣。

而第一財經記者6月23日從三胞集團獲悉,該集團確定參與此次麥當勞的競購,而且三胞集團並非一家“孤軍奮戰”,其將聯合數家相關企業一起競購。有傳言稱,與三胞集團聯手的包括首旅等。

緣何引入投資者?

今年3月,麥當勞宣布其將在亞洲主要市場引進戰略投資者,以充分釋放市場的發展潛能,並進一步推進公司的未來發展。而麥當勞所說的亞洲主要市場是指中國市場(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

對於麥當勞引入戰略投資者的原因,麥當勞發給第一財經的回複稱,麥當勞將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提升競爭優勢及增加資源,實現更本地化的發展策略。未來資本投入的增加,也將推動餐廳擴張與升級。

目前,麥當勞在中國和韓國共經營超過2800家餐廳,目前大部分為直營。上述市場屬於麥當勞的高增長市場,即發展速度較快,有較高特許經營潛力的市場。麥當勞方面稱,未來五年,上述市場預計將新開超過1500家餐廳。

事實上,不僅是麥當勞,其“老對手”肯德基也在尋求引入戰略投資者甚至上市。

去年年底,肯德基的母公司百勝集團宣布打算分拆中國區業務,讓百勝中國在紐約證交所或香港上市。隨後又傳出多家企業計劃購買大部分或全部百勝在中國分公司的股份。

業界指出,麥當勞、肯德基在中國多地大規模放開特許經營,甚至將股權出售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按照其全球運作的慣例加大特許經營的比例,另一方面也是迫於來自運營方面的壓力。

食品行業研究專家李誌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方面,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巨頭在中國發展多年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也到了轉型的關鍵時期,過去簡單地將海外的模式搬到中國來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中國年輕一代消費者的需求。在他們心中,麥當勞和肯德基的品牌形象已經不及老一輩心目中那樣“高大上”,他們對餐飲有這更高的訴求,甚至很大一部分在遠離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洋快餐,認為屬於“垃圾食品”。

不僅如此,這幾年食品安全事件屢有發生,麥當勞、肯德基也屢屢被卷入,也加劇了麥當勞、肯德基轉型的壓力。

“麥當勞或者肯德基下一步亟需轉型,扭轉形象,但單靠自己是很困難的,需要尋找強有力的戰略投資者幫助扭轉形象,完成轉型,並分攤風險。”李誌起表示。

競購者的算盤

麥當勞中國擬引入戰略投資者的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眾多投資者的青睞。

有消息稱,麥當勞目前已經收到幾份收購提議,有意買家包括北京首都旅遊集團(Beijing Tourism Group)、三胞集團(Sanpower)、和中國化工集團(Chem China),價值約30億美元。作為交易的一部分,麥當勞將為買家提供期限20年的盟主特許經營協議,但同時設置了條件,阻止一些私募股權公司參與收購。其他競標者也準備在6月27日之前提交首輪競購,這些公司包括麥當勞的中國合作夥伴北京首都農業集團(Beijing Capital Agribusiness Group)以及格林豪泰酒店集團(GreenTree Hospitality)。目前尚不清楚這兩家是否已經推進了競購。知情人士還表示,一些全球收購公司包括貝恩資本(Bain Capital)、TPG資本(TPG Capital)、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已進入競購程序,他們考慮與某些中國戰略買家結盟。

三胞集團方面6月23日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其的確參與了麥當勞的競購,且不僅僅是三胞集團一家單獨競購,而是其聯合數家相關企業一起競購。至於是否包括聯手了首旅,則三胞集團表示暫無信息可透露。

被曝光加入競購麥當勞股份的企業之一首都農業集團相關負責人則表示,目前官方渠道尚未表示參與競購,具體情況目前還不方便披露。

緣何三胞集團等如此青睞麥當勞呢?

盡管遭遇轉型挑戰,但不可否認,無論是百勝還是麥當勞,在中國的運營還是很順暢的,其品牌影響力也屬於餐飲行業的佼佼者。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近年來洋快餐遇到一些影響,其個人還是看好這些巨頭在中國區業務的前景。

“且對於三胞集團而言,要做的就是大消費產業和吸引人流的有效營銷,麥當勞的餐飲業務可以很好地補充三胞集團的大消費產業鏈,並吸引客流。”接近人士透露。

記者註意到,三胞集團一貫的風格就是“買買買”,此前三胞集團收購南京新百、英國老字號百貨“HOF”,之後又以億元收購南京IFC 打造南京新街口最大百貨,去年年底,三胞集團悄然收購了美國Brookstone(博斯通),如今,三胞集團正謀劃整體零售業轉型。麥當勞也算是三胞系整體產業鏈的一大補充。

但是,消費者更信賴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品牌,若是百勝變成了中國公司,是否會帶來消費者的流失?

對此,邊疆表示:“不排除消費者會有一些想法,但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洋快餐巨頭被中國公司收購,一般來說,只會是股東發生變化,原有的業務模式以及人員都會保留,並不會增加食品安全風險。消費者不應過多擔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84

一年來收入持續下滑 韓國人買買買的勁頭跌至同期最低

22日據韓聯社消息,韓國統計廳今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7-9月全國兩人以上家庭的食品和非酒類飲料開支同比減少3.2%,連續四個季度呈現減少勢頭,降勢創下自2003年開始進行相關統計以來的最長紀錄。

考慮到物價因素,食品和非酒類飲料實際消費額在第三季度同比減少5.1%,連續一年保持跌勢。具體來看,蔬菜及蔬菜加工品消費額的實際降幅為17.3%,連續8個季度減少。糧食消費(-7.9%)也連續8個季度減少。肉類消費(-5.5%)連續四個季度減少,水產品(-11.4%,連續7個月減少)、乳制品及禽蛋(-2.2%,連續16個季度減少)也不例外。咖啡和茶等嗜好性食品消費連續15個季度呈跌勢。

據報道,韓國實際國民收入去年第三季度以來一直下滑,導致服裝消費也減少。今年第三季度,全國居民服裝和鞋類消費同比減少0.7%,跌勢已持續14個季度。

數據還顯示,韓國第三季度居民消費傾向為71.5%,與去年同期持平,處於歷年同期最低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3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