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你的豆瓣再不加速,我們都老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3/144905.html
i黑馬:豆瓣的十一款應用無疑肢解了網站的綜合性。不過相比之前的蝸牛速度,這款綜合應用只花了一個月就開發完畢。可惜還是相對簡陋,差強人意,但是如果能根據那些忠實用戶的反饋來完善自己,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對於廣大文青偽文青而言,“豆瓣”APP的上線或許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看看豆瓣之前陸陸續續發布的11 個獨立應用,是不是大家的第一個反應都是:終於不用再糾結到底下哪只是好了!
不過很快,我們都發現了這個想法的幼稚,因為這款被賦予過多期望的綜合應用,功能簡陋,甚至滿足不了豆瓣任何一款獨立APP用戶的完整體驗。雖然探索長達三年才換來今天的大一統,最終面世的產品多少有些差強人意。而開發只用了一個月的APP就匆匆忙忙上線,還真不像豆瓣創始人楊勃(阿北)的處女座個性。
阿北發表的博客稱,這是一個靈魂深處搜尋的過程。然後就有了網友們授予的“史上最強文青約炮工具”這一美譽。阿北希望它是“為手機而生的應用”,而不是一個“手機版的豆瓣”,更希望它是“有更寬更遠未來的東西”。於是就有了類似即時通訊,類似群組討論,類似興趣社交,又類似大眾點評的四不像的APP。對於在移動端戰略中因為判斷失誤而喪失先機的豆瓣,能否重新挽回被自己親手打散的用戶心?
醜爆的圖標怎麽來承載文藝的信念?
“請從吐槽網站改版移步吐槽應用更新”阿北或許在推出它時,就做好了迎接四面八方批評的準備。如果說,豆瓣在網站改版中曾經因用戶的諸多指責而“返璞歸真”適可而止,那麽“豆瓣”APP上線伊始的漏洞百出,或許也是為自身聚集用戶反饋丟下的一塊試金石。不過,這樣一個開始,確定真不是為了引起“人神共憤”?
首先,對於一個逼格向來很高的網站來說,即使推出十一款APP尚不足以為其應用圖標的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可“豆瓣”APP圖標上這一朵長得神似國旗換色的五角星,到底是幾個意思?都說人活一張臉,代表著廣大文藝青年審美的豆瓣,至少在門面上,不能給自己的逼格降級吧。當然了,圖標上的敗筆還是有好處的,至少它讓我相信了這個App的設計和開發真的只用了一個多月時間。
說好的文藝呢?
那好,我們就當做自己並不是一個“膚淺”的人,是一個註重“內涵”的有深度的人。於是,滿懷激動點開那一朵奇葩的應用圖標,當時我就震驚了,占據了首頁幾乎所有篇幅的“近期熱門”,圍繞電影、電視、書、唱片、活動五大板塊,把最熱門的影訊書訊等排列在最重要的位置。這樣看來,還真有點小激動,以為“豆瓣”APP融合了所有旗下APP的內容功能於一身。可是冷靜下來,細細點開,每一類內容的體驗都是不完善的,比如電影類,有評分有影評,卻沒有了“豆瓣電影”獨立APP上的購票功能,也依然沒有寫長影評的功能。
當然了,也不是毫無亮點,討論的功能算是不負眾望,成就了大家“群約”的夢想。除了發文字,連續不斷地發文字,就再也沒有什麽方法能夠找到自己在上千人熱鬧討論中的存在感了。而這種即時交流的模式,似乎更應該出現在人數較少的小組貼中。還就是這麽湊巧,APP中完全不涉及備受追捧的“豆瓣小組”內容。
旗下獨立APP未來何去何從?
“不被打開的體驗其實是最差的體驗。”阿北如是說,“手機上每個人面臨成千上萬App選擇的時候,有用但打開次數不多的App成了所有人的裝或不裝的糾結。”在他說出這些時,就已經承認了當初分類獨立App戰略的失敗。也有很多人都會困惑,曾經堅持不做統一移動端的阿北,怎麽就hold不住了?
如上文所述,綜合版的“豆瓣”並沒有將旗下所有APP內容與功能統一到這個平臺,而是半遮半就地納入了些許,一切從精簡出發。就如阿北在博文中所寫:“這個整合的‘豆瓣’App服務於所有人在手機上最普遍的那些需要。更加深入、專門和網站沿襲的用法,會繼續由豆瓣下分領域的App來提供。”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就目前“豆瓣”APP上的內容來看,很大一部分都與旗下獨立APP相重合,如果豆瓣內部都沒辦法保證未來的“豆瓣”應用中不會更多挪用它們的內容,那麽獨立APP的生存能力將岌岌可危。在一個應用重合度過高的公司,就難免引起利益上的沖突。但換一種思維,如果阿北能夠舍棄多年來商業化上完美主義的偏執,或許可以在獨立APP應用上走出試商用的道路。再拿“豆瓣電影”來舉例,在購票以及電影宣傳上,完全可以加強與片方、支付方或者電商及團購網站的合作,而將文藝範兒的任務交給本就動用其資源的“豆瓣”應用。
微群組、陌陌和時光網的合體?
阿北做這款APP的出發點是“在手機上重新構建圍繞個人興趣的發現和討論”,從“跨豆瓣各頻道、最多人共通的用法”入手。當豆瓣應用把網站同步的評分評論作為一個起點和基礎,在手機上重新構建圍繞個人興趣的發現和討論,並把討論功能做得神似幾款流行的社交產品時,就在無形中留下它們的影子。
與騰訊的微群組相比,“豆瓣”APP多了評分評論;與陌陌相比,它又少了附近顯示這一“約炮”利器;而與“豆瓣電影”極像的時光網,與之相比只是欠缺了豆瓣電影外內容上的豐富。但再琢磨一下,又會發現“豆瓣”應用極簡風格之下,又有那些旁人無可比擬的小創新。比如“心願單”,這一對你所關註內容的動態顯示,“豆瓣”應用似乎藏著很多想法,至少從“有降價、上映、在線可看等,會收到提醒”這一解釋來看,想象空間很大。
“它還比較簡陋,有些地方是殘缺的,離我們自己的滿意標準還很遠。但我們希望你能第一時間就能開始用。”身為處女座的阿北,這次在產品尚未完善時就豁出去了上線,大家還真有些不適應。也許對於“今天開始我們會用至少兩周一次的速度不斷更新和完善”這一承諾,我們抱有很大期待,但從其上線背後的諸多問題,反應出豆瓣整體思路的不確定,那個我們心心念念的偉大產品,如果還是以豆瓣過去這些年的蝸牛速度,最終換來的或許還是種種錯過。
誠然,在大家都爭先恐後轉型“洗白”自己的時候,“豆瓣”APP卻大踏步“特立獨行”,也給了用戶不小的新鮮感。事實上,從“小而美”的獨立APP,到今天“大而簡”的整合平臺,對這個品牌始終不離不棄的用戶群體,即使吐槽連篇,那也是——因為愛啊。
走訪騰訊、百度、豆瓣、陌陌:陌生人社交格局已定?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10/145581.html
小Q君近期走訪了幾家國內社交社區的頂尖公司,收獲良多,與大家分享。
1. 百度貼吧
(上圖數據來源於2012年騰訊CDC用研組《上海白領生活調查》項目)
從上面的數據,大家可以看到白領人群過的日子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麽美好,特別是在社交需求上急切需要改變。而作為熟人社交平臺的微信和QQ,也深知這些人群雖然與熟人交流頻繁,但是熟人太少,社交需求無法全部釋放。所以騰訊在各個緯度探索出了熟人社交之外的陌生人社交產品功能:搖一搖、漂流瓶、附近的人、附近的群、興趣部落。這些功能大部分是從即時通訊緯度滿足用戶的陌生人社交需求,實際情況下的成功率較高的大多是目標性很強的“特殊需求”。簡而言之,社交如果缺乏場景帶入感,信任基礎無法快速建立,溝通成本就會比較高。
3. 豆瓣
我始終堅信那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在聽到陌陌團隊“無加班”文化的時候,我再次想到選擇的重要性。選擇切入什麽樣的用戶群、選擇什麽樣的用戶場景、選擇什麽樣的功能叠代、選擇什麽時間加入商業元素,看起來陌陌走的每一步都踩準了點,但其實陌陌當時選擇了陌生人社交,就決定了需要抓住2個突破點來延展社交的用戶需求,那就是90後人群對於個性的追求和興趣圖譜的接受度。翻看一下陌陌的用戶消息數就能發現場景化強的社群會非常活躍,如果只是LBS或興趣標簽的二者其一存在,都不能實現社群的高活躍。這就好像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微博上悠哉的點評:在機場瀏覽陌陌很容易打發時間。
上述幾家社交產品都在探索社交的某一個細分領域——場景社交。而在龐大的用戶群中如何切割出符合場景化定義的族群,是一個需要時間和手法的過程。前兩天遇到一位在海外生活十多年的朋友付強,做著投行的banker,穿著西服革履,突然和我說要做社交藍海app,而且公司名叫大夢。我一聽就笑噴了,果然是big dreamer,社交在中國已是紅海,陌陌這樣的產品從巨頭的夾縫中掙脫出來已實屬奇跡,而他卻說社交還有藍海!真是瘋了!
不過在聽了他的一個故事後,我感覺或許社交的紅海深處還有未知的藍海等待我們去探索。咨詢大亨麥肯錫每次坐飛機都買頭等艙,並不是展示他的富有,而是在VIP候機室與每一位乘客交換名片,自我介紹並尋找雙方的合作點。這就是場景社交。限定的時間,限定的人群,限定的場合,就制造出獨特的社交氛圍。這就是付強認為未被互聯網化的社交藍海,而他認為巨頭做這個細分市場很難舉重若輕,比如說場景社交需要地面活動做運營支撐,巨頭的人力成本、運營成本和KPI導向都不足以支持這類模式的持續性開展;而豆瓣這類算法至上的平臺很難推薦給你一個你明明不想去但為了擴展人脈又必須去的活動(比如Chinajoy);陌陌雖然有附近活動的場景社交功能,但是產品“約炮”的原罪,讓很多純潔社交的用戶群不好意思玩起來。
那什麽人群會喜歡場景社交呢?付強和我分析了國外年輕人的生活:work hard,play hard;come fast,leave fast。他們的社交非常的直接高效,無場景也可社交。而反觀國人,尤其是大學生群體,雖被尊崇為金字塔群體,但他們在之前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人引導他們如何去交友,依靠什麽途徑去交友。而這些靦腆的大學生恰恰又是最需要享受青春年少的時光,如果能有一款方便組織線下活動的社交app,不僅可以他們提高交友的效率,也能減少陌生人溝通的尷尬。這就是付強想要實現的場景社交夢想。但大學生群體如何快速地覆蓋是一個巨大的門檻。而付強和團隊已經實踐著一種奇葩高效的用戶獲取套路,或許再過一個月這個效果就能初見分曉。
比獲取用戶的奇葩套路更讓我瞠舌的是這位大夢科技CEO付強居然用投行的標準化工作流程管理著互聯網初創企業。作為一個不懂技術、毫無產品經驗的CEO,帶領著一群BAT十年經驗的UI、RD,苦逼地雕琢著產品,每天晚上10點例會review當日進度,完不成的熬夜搞定,每個RD的需求list都是逐項分解,CTO逐步引導RD在限定的時間節點完成限定行的代碼編寫,同時團隊還實行殘酷的末位淘汰制,被fire員工的當月薪資馬上轉給同事,同事只要完成離職員工的工作量就能拿到他的薪資。這樣恐怖的環境還有誰能受到了?但當我走進大夢辦公室的時候,每個人卻都是榮光滿面的,有人還和我分享著前兩天CEO帶著碼農喝whisky搞搖滾Party,他們還都說CEO對他們其實蠻好的,專門請了做飯阿姨,早中晚隨時餓隨時點,下午茶時間阿姨還把切好的水果送到每位員工桌上;CEO還給每個員工辦了健身卡,強迫他們在下午困倦時去鍛煉;CEO還給每個員工買了最好的人體力學椅子,而桌子卻是買的最便宜。一切的核心都是把錢花在人身上,讓團隊有舒適的環境去迎接艱苦的戰鬥。據說中秋節他們也沒休息,直接搞起了O2O的大學生戶外燒烤免費活動,讓這群陌生人在陌生的場景下盡情地釋放社交的能量。
陌生人社交,聽起來有背中國人含蓄性格的人性需求,或許可以依靠場景社交走進藍海世界,而這一過程的爆發不一定是巨頭幹掉巨頭,有可能是這樣一只螞蟻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下絆倒大象!
本文作者是騰訊即時通信部商務副總監,騰訊學院講師劉碩裴。以上觀點屬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歡迎關註公眾號:小Q逗你玩。
文青阿北的九年,不得不“慢”的豆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13/145654.html
i黑馬:2005年3月,豆瓣網上線。現在,豆瓣距離它的第10年已經越來越近。這家曾經為大家所公認為典型的UGC(由用戶生產內容)社區,在移動創業大爆發之際承受著業界萌生的質疑:它是否走得過慢,它的商業模式是否有問題?在登上選秀節目之前,《董小姐》這首歌的作者宋冬野活躍在豆瓣的音樂人小站里。圖/成都商報
應用心理學博士,網名為“動機在杭州”的知乎用戶曾經寫道:
如果用一種理想身份來表示這三個網站,豆瓣、果殼和知乎對應的分別是:“文藝青年”、“科學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個詞來表示這三個網站的核心內容,它們對應的分別是“情感”(文藝的本質是情感)、“知識”和“觀點”;相應的,它們所激發的動機分別是“情感交流”(難怪會變成YP聖地,YP也是情感需要一種嘛),“知識傳播”和“觀點分享”。
只不過,這三種人在2011年那樣的時間節點上,曾經是齊聚豆瓣的。三種人彼此的區別也沒有那麽涇渭分明,在外界看來是一樣的人群,因為他們是同一個年齡段為特征——80後。
這些人里,有出色的民間書評、影評、樂評人,有直接的創作者,有潛伏其中的廚師,咖啡館店長和星探。在“小組”開通以後,更多人根據興趣愛好,給自己貼上了行走著的活的標簽。
從2011年這個算不上節點的年份到現在,不同的人群根據興趣愛好,擴散到了其他新興的據點,豆瓣少了一分專業人士,少了一分意見領袖,只有披著“文藝青年”外衣的,最早被豆瓣氣質吸引而來的用戶,依舊留在那里。而以“小組”為核心之一的豆瓣,儼然成為這些人的精神家園。
小組:熱鬧但不賺錢
打從娘胎里生下來,豆瓣就沒怎麽為推廣犯過愁。《外灘畫報》記者在描述豆瓣草創時期的景象時這樣說:
楊勃沒有為豆瓣做過任何推廣計劃,因為如果毫無區別的推廣到那些不愛好讀書、音樂以及電影的用戶那里,“會造成浪費”。可是,豆瓣有一種力量,不顯山不露水卻能讓人為它著迷。
後來,豆瓣還是著實地做了一回廣告。2013年12月,豆瓣發布了一支宣傳視頻,首次以動畫形式對豆瓣、用戶及豆瓣各產品線進行了頗具趣味性的介紹。除此之外,還著重強調了豆瓣作為興趣營銷平臺的屬性。
這個視頻當中把讀書、電影、音樂和小組並列為網站最核心的功能,也是這些功能圈住了網站的核心用戶。這確實不假,但是和書影音不同,小組事實上是沒法作為豆瓣向廣告主炫耀的財富的。豆瓣小組所創造的是一個用戶自發形成的閉環交流空間,豆瓣難以從這些用戶身上得到多少好處。
圖書,電影和音樂的交流,以及隨之而來的數據庫,讓豆瓣可以成功地利用它們,給合作媒體提供稿件,和內容生產商進行組合營銷。對文字資源的轉化創造了豆瓣閱讀,對於音樂的發掘也催生了豆瓣FM。
但是和它們相比,小組當中的熱鬧的生態卻一直沒有轉換成對豆瓣本身的價值。想要複制豆瓣FM成功道路的東西和小站,都不是特別成功的。
和其他需要“運營”的用戶社區相比,豆瓣小組的自組織能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官方都沒有多少插手的機會。在小組當中,用戶有一套成熟的人際交往和市場交易機制。管理員,組員之間的交流少有百度貼吧那樣的爆吧亂象出現,極少機會需要豆瓣官方出面調停。官方所做的更多是以“違規”為理由封停可能挑戰審查制度的小組。

2010年,“廣告門”網站走訪豆瓣網辦公室。文章寫道,“第一次見到公司前臺也配備蘋果電腦”。
借著這個話題,我們也采訪了一個豆瓣前員工,他向我們講述了在豆瓣工作是一番怎樣的感受。
在豆瓣工作幾年去BAT等國內超大型互聯網公司工作的人,不少反應說公司氛圍沒有豆瓣的好,重新回到豆瓣工作的人也大有人在。加班,在互聯網公司已經成為了一個常態,但在豆瓣,加班只是偶爾的事。
豆瓣會讓員工自己訂立在某個節點完成某項任務,但沒有嚴格的考核制度。如果在某個時間節點上任務沒完成,豆瓣員工會提交一個百分比。畢竟,很多項目都是長期的事。
豆瓣的員工多數都是豆瓣用戶,甚至是豆瓣深度用戶,每天要刷三四次,偶爾在上面吐槽一下公司產品。公司同事之間也大多互相稱呼豆瓣名,或者其他綽號,很少會叫真名。
相對其他互聯網公司來說,豆瓣的員工會比較文藝。很多人喜歡電影、圖書等。每周四豆瓣會組織放楊德昌等人的電影,有的同事還會作影片講解。豆瓣甚至還有內部的吉它班,因為在豆瓣,身邊不少同事的另一層身份就是豆瓣紅人、搖滾樂手、作家。
豆瓣的工作氛圍也比較好。每周豆瓣還會組織一次踢球,在2013年之前,阿北還經常參加每周一次的踢球賽。就算從豆瓣離開,大家仍會定期組織踢球、飯局。就算不是同一時期的前同事,彼此也聽說過。私下聚會的時候大家也不會討論公司的事,都會聊去哪兒玩,電影之類的。離開豆瓣創業也是結伴創業。
阿北球踢得不錯,踢球之前他會先看一下全場的局面,不會像一些人一樣拿到球只管自己踢。
其實這里面沒有什麽特別的,不是嗎?
可以說豆瓣的“輕”與“慢”隱含了一種神秘感,這讓它的員工離職創業,就算並不是因為怨恨這家公司,也足以造成一定的猜測和過度解讀。但是與此同時豆瓣又沒有擴招的打算。目前豆瓣在官網掛出的招聘職位一共有33個(未查到職位限定的人數)。
Douban.net
一直以來豆瓣的盈利來源,都被認為公認為是與圖書銷售商的分成、電影的推廣費用、與院線的分成,以及品牌展示廣告、互動廣告。據公開信息,豆瓣2010年的營收近千萬,主要是賣書分成和廣告投放。據稱,在2010年,豆瓣廣告收入每季度增長速度達到100%。到2012年底,單購書單一個產品就給各圖書網站帶來每年兩億的圖書銷售額。
2006年,豆瓣完成第一輪融資,投資方是聯創策源,金額為200萬美元。2009年底,豆瓣獲得摯信資本和聯創策源總額近千萬美元的第二輪投資。2011年(就是那個並非節點的節點),豆瓣完成第三輪50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分別為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和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
那麽,拿著這些錢,豆瓣做了些什麽?
豆瓣在2012年推出了很多付費項目,比如付費電子書業務豆瓣閱讀,豆瓣電影推出的在線選座功能,以及豆瓣FM付費版。在這些盈利項目中,廣告成為一個亮點。豆瓣第一個大的合作品牌是匡威。
豆瓣英文版和中文版版式完全一致,但我們無法找到當時的截屏。這是2005年底的豆瓣首頁。圖/豆瓣用戶 孬爺爺
現在如果要問“有類似豆瓣的外國網站嗎”,會有人給出不少例子:GoodReads,LibraryThing,Anobii等。但是豆瓣如果堅持在國外做起來的話……想想看,這個問題其實跟詢問“為什麽大眾點評沒有早點國際化”是一樣的。
2011年7月,《時代》周刊撰文描述中國LGBT(少數性取向)人群現狀,其中提到豆瓣是“曾受中國不斷成長的同誌社群所歡迎的線上平臺”。豆瓣的世界首秀,由此定格在這樣的位置上。
尾聲
人們之前一直稱豆瓣為慢公司,在這個稱號的背後,是對它日後可能會厚積薄發,發展為龐然大物的希望。但是已經到了十年關口,豆瓣依然遵循著原來的節奏。這在我看來,更容易理解為,它是遇到了真正的瓶頸,導致最多只能夠養活這麽一些人,而沒有辦法擴大規模。這不能簡單地用阿北的“情懷”來概括。
快要走入第十個年頭的豆瓣,應該不會黯然接受死去或者被肢解式收購的結局。但是這樣尷尬的業務規模可能會始終困擾著它。最近幾年,巨頭從原來的山寨抄襲,逐漸轉為並購中小型企業,使得一些規模不大不小的創業公司紛紛站隊,BAT派系的站隊日趨清晰。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堅持獨立的公司。可能比較難有回旋空間。不排除豆瓣未來接受三大巨頭之中其中一家融資,並且與產品和服務深度整合。
可以說,如果在所有獨立的創業公司當中,豆瓣是最後一個歸入三大陣營其中一個的,那也應該算是這幾年獨立運作生涯當中的一大成功了。
來源:動點科技
對微信朋友圈已心生倦意?可以去豆瓣、網易雲音樂找新朋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02/153055.shtml
導讀 : 當親戚、同事等強關系人物越來越多進入微信時,人們反而越發不願意自如地在朋友圈發布內容了。
自互聯網誕生以來,社交一直是互聯網上的強需求。盡管QQ、微信、微博等大眾社交平臺已經足夠強勢,但並不意味著社交領域沒有機會。近來,垂直社交,尤其是基於興趣的垂直社交,被認為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巨大的風口,Instagram(圖片社交應用)、Linkin(職業社交應用)在全球頗受關註並獲得高估值足以證明。
在國內,如果說PC時代的百度貼吧、QQ群、婚戀網站等曾掀起過興趣社交的第一輪高潮的話,那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今天,興趣社交正在迎來第二輪高潮。與第一輪高潮中大多數蜂擁而至之後曇花一現的產品不同,這一輪興趣社交產品顯然已更為理性成熟,且具備了持續生存和商業化的可能。代表產品如知乎、QQ興趣部落,以及豆瓣和網易雲音樂。其中,又以社區沈澱深厚的豆瓣和將“社交+”發揮得意外成功的網易雲音樂最值得關註。
興趣社交的大機會
社交是什麽?人與人的連接,只要滿足這一點都可以算是社交產品。社交產品層出不窮,有依照關系強弱分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有按照人群或主題分為垂直領域社交、興趣社交,也有按照信息承載方式分為文字、圖片、視頻社交等。
目前來看,以QQ、微信為代表的大眾熟人社交已強勢到難以超越。但是,人們越來越發現,大眾社交發展到最後,即時通訊的功能越來越強化,而社區功能則難逃粘性下降的魔咒。比如微信,當親戚、同事等強關系人物越來越多進入時,人們反而越發不願意自如地在朋友圈發布內容了。
陌生人社交趁機而入。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陌生人社交產品發展多年,並沒有發揮人們創造性的本能,而只是激發了荷爾蒙驅動的本能,陌陌、微信搖一搖、漂流瓶等產品最終最脫“約炮神器”的標簽,甚至連一些婚戀網站也成為網友眼中“一夜情的溫床”。
除了“約炮”,陌生人還會因為什麽而相吸相識?好在人與人相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共同的興趣愛好”。因為共同喜歡的一個明星,共同喜歡的電影、音樂、書籍甚至一張圖片,這種偏於精神層面的需求其實非常巨大,粘性也超乎想象。有人說,興趣正成為新時代下的第一生產力,百度貼吧以及PC時代的豆瓣,早前抓住了興趣社交的第一輪機會。
資料顯示, 2003年百度貼吧正式上線,憑借獨特的“興趣聚合”方式,在BBS、Blog、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叠代中獨善其身長盛不衰,成為中國用戶興趣社交的典型代表。據國外知名科技網站Re/Code報道,截至2014年底,Twitter的月度平均活躍用戶數為2.84億人,活躍度下降7%,而被稱為“中國Twitter”的微博則已經持續低迷多年,相比之下,貼吧月活躍用戶超3億的數字非常好看。分析認為,基於興趣聚合的群體互動具有極強的用戶粘性,中國用戶對興趣社交的強需求,凸顯了貼吧平臺的長尾優勢和商業價值,使其能挺過生命周期的考驗。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垂直社區更被認為將成為主流社區形式。有業內人士指出了其中原因:一、從PC的流量概念到移動的用戶概念,每一個人都能夠更加精準地被描述和定義;二、90後、00後新一代互聯網原住民,更加註重個性化和小眾化,更加熟練地在網絡中表達自我;三、移動購物和移動支付的成熟,使垂直社區也具備持續生存和盈利的可能。
這其中,基於書影音的豆瓣、基於音樂的網易雲音樂,以及基於圖片的Instagram、LOFTER成為各垂直興趣領域的代表產品。2014年底,QQ興趣部落的推出,更是把興趣社交推至第二波高潮。近期,騰訊、搜狗投資知乎,騰訊投資B站,以及京東要投資豆瓣的傳聞,巨頭雲集的局面都證明著這個領域已成為新的風口。
豆瓣以及興趣社區的商業化價值
還是從傳統的興趣社交產品百度貼吧說起。百度貼吧發展十多年,其實一度也陷入被唱衰的窘境。好在獨有的長尾優勢和強興趣社交產品特質為貼吧帶來了可觀的商業潛力。除了貼吧企業平臺和“貼吧合夥人”模式,百度貼吧在信息流廣告上的探索也值得借鑒。

近日,“慢公司”豆瓣發布新版本3.0的消息引起各方關註。其中尤以“豆瓣小事”這個新功能獲得的關註度最高。豆瓣小事內在邏輯脫胎於書影音條目下的即時討論與豆瓣小組,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在小組題目,也就是興趣名義下的,脫離書影音的即時討論。也就是說,豆瓣的策略已經從書影音社交轉向到了大眾興趣社交,即百度貼吧化。其中更強化了興趣社交概念。
在商業化上,熟悉豆瓣的用戶都清楚豆瓣曾經在圖書導購(向當當、亞馬遜、京東等平臺導購比價)、豆瓣閱讀(推出電子書)、電影購票、逼格廣告、豆瓣東西等商業化上做過嘗試,但表現平平。改版後的豆瓣,似乎透出了更大的商業化價值,它已不僅是一個匯集文藝青年的產品,而是擁有過億用戶的興趣社區,倘若與興趣掛鉤,不論是走營銷還是電商模式都有更大空間。近期豆瓣投資藝術品電商平臺藝客,未來會精準地幫助藝客導流,瞄準藝術品以及家居興趣用戶群。與生活掛鉤,未來可能還與資本熱捧的O2O結合起來。
有業內人士腦洞到,基於興趣社交,豆瓣未來還可以做興趣營銷平臺,生活點評平臺,生活電商導購平臺……做興趣社交,豆瓣將擁有更廣闊的商業化未來,想象空間還是很大的。
近期,傳聞京東1.5億美元投資控股豆瓣,雖然被雙方否認,但是相信這並非空穴來風——已發展到一定瓶頸的京東,試圖借助豆瓣的社區屬性獲得新的增長動力,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向。
網易雲音樂及“社交+”的長尾優勢
曾有人分析,知乎、豆瓣、網易雲音樂、B 站有什麽共同點?為什麽他們都擁有一致的高用戶粘性?答案是,他們都是擁有社交基因和UGC 屬性的產品,具有長尾優勢。
對於任何一款互聯網產品來說,社交基因都是增強產品活躍度和用戶粘性的關鍵因素。由此,“社交+”成為“互聯網+”浪潮里最具潛力的一個分支。網易雲音樂在音樂+社交上的成功,就是一個有力例證。

比達咨詢(BigData-Research)2015年8月發布的《2015年上半年中國手機音樂APP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網易雲音樂人均日均打開3.8次排名第一,緊隨其後的才是酷我音樂、QQ音樂排名、百度音樂等。在近期知微發布的《移動音樂應用品牌影響力報告》中,網易雲音樂在用戶評論、分享等互動方面亦表現突出。
與豆瓣某些方面相似,都有著過億忠實優質用戶的網易雲音樂,也是近兩年興起的興趣社交的典型代表。不過與豆瓣稍有不同的是,網易雲音樂本質上是一個移動音樂應用,它的興趣社交是基於音樂上的社交。成立較晚的網易雲音樂近兩年通過“音樂+社交”的差異化定位,建立了自己的競爭門檻,成為業界不可小覷的新銳產品。
優秀的科技產品會改變人們做事的方式,iPhone和iPad就是這幾年來最好的例子,Twitter也是,這些產品都創造了新的用戶體驗或者改變了人們原有的一些習慣。在音樂產品中,網易雲音樂的優秀之處即是,通過社交元素的加入,改變了人們聽歌的固有習慣。在網易雲音樂出現前的音樂播放器時代,用戶聽歌都是打開後放口袋里,然後去幹別的事,而網易雲音樂培育了人們“聽歌看評論”的習慣和氛圍,掀起了“無評論不音樂”的潮流。
除了評論區,網易雲音樂上的社交屬性還體現在“朋友動態”和“附近人”上,以及可以連接人與人的UGC歌單制作和分享上。這些功能都增加了用戶目光停留在應用上的時間,這才是網易雲音樂最大的商業化價值所在。試想,如果用戶聽歌時都把你放在口袋,除了向用戶付費,你還有多少商業化可能,你總不能在每首歌前都加個前貼片廣告吧?而活躍的評論區和朋友圈,恰似百度貼吧和微信朋友圈,可嫁接信息流廣告等各種商業模式。事實上,已有業內人指出,網易雲音樂每首歌的評論區都相當於一個小貼吧,聚集起了同喜歡這首歌的一群用戶,“刷網易雲音樂評論”已成為用戶新興的社交行為。
除了網易雲音樂的社交+音樂,其實在各個興趣細分領域都可複制“社交+”模式,比如社交+圖片,社交+運動,社交+電商。以跟商業最接近的社交+電商為例。分析認為,社交型電商對於長尾產品有著較強的掃射能力。通過口碑傳播和眾包的挖掘機制,能夠將一些小眾商品的銷售渠道迅速通過亞文化和社群的連接,鋪到潛在的消費者面前。
長尾理論說到,在富足經濟(economics of abundance) 下,科技發展使得商品生產、庫存和銷售的邊際成本大幅下降,出現範圍經濟,從而為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可能;能夠規模性地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聚合大量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的公司,其占據的市場份額能夠與傳統的大公司相匹敵,甚至更大 。可見,“社交+”充滿機會。但是依然要說,機會很大,而能做好尤其做持久並不容易。殘酷的是,很多圖片社交App僅僅曇花一現。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何鳳丹,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前阿里總監、豆瓣VP放棄數百萬年薪,只為寶寶們打造一個成長記錄平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0/155725.shtml
前阿里總監、豆瓣VP放棄數百萬年薪,只為寶寶們打造一個成長記錄平臺
牛投網
文|牛投網
你知道你忙碌工作,是為了什麽嗎?你知道你的孩子,最快樂的時刻是什麽時候嗎?我是鄒臣亭,一位8歲孩子的父親。和許多父母一樣,我們每天都會記錄下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我們不願錯過孩子成長的每一瞬間,我們不願這一切只是簡單停留在我們的腦海中。

於是,我不定期的會花大量的時間整理孩子的相片,嘗試使用了一些專業的雲相冊和不同的親子記錄軟件,但體驗卻不是特別理想。我想,精美的記錄應該像小孩繪本一樣,如詩如畫般的優美,極為方便地支持親朋好友之間的共享、同步和記錄,它應該是簡單到一秒內的操作。

這是我的女兒Ashley,今年8歲
13年4月,我們帶著Ashley 到司馬臺踏青,看看盛開的野花。本為了圖個方便,報了個團,可萬萬沒想到的是……
早上5點起來,匆匆忙忙趕到10公里外的東直門坐大巴,9點在密雲車站心懷忐忑地坐黑車,晚上9點再從東直門打車回家……相信大多數家長也有同樣的經歷。

這一次出行雖然充滿歡笑,但女兒和老婆都相當疲憊,回程路上,女兒在我懷里睡著了,老婆在我肩上睡著了,我覺得我應該為她們做點什麽。
據統計,北京有300萬0到7歲的孩子,每月參加付費遊玩的不到10萬!到郊外摘草莓踏春的不到2萬,但有去的想法卻超過了70%!
我不斷在思考,這個生態鏈條完全沒有運作起來,市場需要有平臺把家長們和資源作良好的對接,並提供相應的服務!
在深入調查後,我們發現,媽媽們是個獨特的人群,她們有天然的社交強屬性,和其他社交人群有本質上的區別,她們的社群根源來自孩子特性,孩子們的活動範圍和成長需求造就了媽媽們社群的兩大特點:地域範圍和孩子需求。就如同樣有5歲女孩的媽媽們會很容易聊起來,孩子都在學鋼琴時就更有共同語言。
在深入考慮之後,我決定放棄在大家認為的體面工作和高薪厚祿,“順理成章”地全身心為媽媽們、更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新的母嬰平臺,只為了給孩子一個沒有遺憾的童年。
我們的理念和趙福軍(久其軟件董事長)與郭劍鋒(華夏麒麟董事長)不謀而合,一次的詳談就簽署了投資協議,第二天資金就到賬。
產品很快上線,在2014年上線了寶寶秀秀app,核心是成長記錄和分享。精美的成長記錄吸引了許多的用戶,同時得到了蘋果官方的精品推薦。

這是Ashley在寶寶秀秀上的成長記錄
但有三個難以解決的問題:1)需求對媽媽們來說剛性不足2)不支持高頻的訪問3)記錄是內斂性的,難以支撐社區互動。
在搜集了大量用戶的反饋後,2015年10月,我們調整了戰略,更名為“寶貝半徑”,產品轉型後,明確了產品的三大特點。一是提供最為優惠的親子遊樂和最全面的早教信息服務。二是提供精美成長記錄功能,完整記錄寶寶成長,增強媽媽們的分享互動和親子育兒交流,引導高頻使用。三是社區化的運營,線上和線下的運營都圍繞著大小社區深入進行。

2016年1月,我們開始在北七家進行區域化運營,平臺快速地實現50單/天的平臺支付,並且在4月將運營中心轉移到回龍觀之後,依然保持著自我滾動。
目前在北七家保持30單/天的量,其中70%為老用戶,30%為用戶傳播的到單。4月,已經把北七家的成功模式在回龍觀進行了複制,快速實現100單/天!
這一次的轉型,效果明顯,也得到了媽媽們的高度認可。通過她們之間的分享和推薦,我們在沒有進行付費推廣的同時實現了每天1000新增,10000的DAU,和100+的到單。
目前業務有了良好的進展,這是我們團隊執著追求的結果!

聯合創始人王明,阿里巴巴9年的老兵,是原阿里巴巴北方大區的副總經理、阿里北方團隊的開拓者和拓展的負責人;曾任團車網CSO,一手創立了團車網全國地推業務;他是中國頂尖的O2O專家和實踐者。
運營主管李靜,2014年7月加入,她是原魔方天空的運營經理,曾經在6個月內實現註冊用戶從10萬到100萬的增長。
技術主管樊穎,公司成立時加入,有5年APP開發經驗,曾獨立開發了愛看新聞、佰草集等知名APP。

團隊目前13個人,全部的開支為15萬/月,我們做到了其他30人團隊需要40萬月開支的效果。團隊拿著市場70%的薪水,全員參與線上線下的運營,長期犧牲周末!包括開發工程師,周末也全員參與地推運營和活動!這一切,是因為成功的夢想支撐著我們。
從5月開始,我們將逐步把現有的模式對整個北五環地區進行覆蓋,包括沙河、霍營、西三旗、回龍觀、天通苑、龍澤、北七家和北苑等, 並在豐臺和朝陽進行點狀輻射。

為了支撐新的發展,團隊需要擴充到20+人來支持線上和線下的運營;同時公司的開支從15萬增加到30萬。
這次在牛投網上的股權融資,首先得到了劉耀軍先生的大力支持,作為前昌景投資有限公司(BVI)的合夥人執行董事,他對互聯網新興產業有獨特的認識。他高度認可我們的模式和發展方向、目前的進展,特別是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他個人領投50萬。與此同時,我個人也將增資50萬,希望大家能認可我們並大力支持!
通過這次在牛投網上的融資,我們將實現幾個目標:
1、 業務到單在1-2個月內實現每天500 的單量。
2、 平臺DAU實現2萬+。
3、 實現A輪的融資目標,實現每股從1元提高到1美元。
孩子的成長如春天盛開的花兒一瞬而過,我堅信,美麗的風景和父母的陪伴,是我們能給她的最好的禮物。

[本文作者牛投網,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niutou_001)授權。本文圖片由鄒臣亭本人提供。]
創業
夢想
贊(...)
分享到:
豆瓣睡醒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4/158349.shtml
豆瓣睡醒了?
吳丹
8月23日下午七點,當黑馬哥在外面采訪完準備回家時,主編一個電話打過來:豆瓣要做影業公司了!快回來寫稿子。
雖然剛才就有人在群里艾特哥,但哥想裝作沒看到。“豆瓣”,一個對科技媒體們來說多麽無感的名字。從不露面的阿北(豆瓣創始人楊勃別名),外界終年不變的標題,豆瓣,你想怎麽商業化。寫來寫去……但不可否認豆瓣用戶的粘性,從PC轉移動,掛掉了那麽多網站社區,豆瓣十幾年的忠實用戶都還在用它。
盡管豆瓣失去了一些活躍度,但最核心的東西至今還保留著,比如,電影評分。盡管在幾年前,曾有大波水軍擾亂過豆瓣的影評秩序,但近年又恢複正常。大家也在心里形成一個默默認知:豆瓣用戶對電影評價苛刻,但評分高,呈“P”型的,一般都是好電影,如《精靈王座》出品人張青昨天就在微信上寫道,“雖沒有取得預期票房成績,但豆瓣評分7.4……”豆瓣依然是對電影水準有要求的觀眾第一時間會去關註的打分平臺。
而且豆瓣不依附於任意一個售票網站的事實,也讓它的打分顯得更客觀。前不久萬達收購時光網,還記得評論是怎樣的嗎,以後時光網的評分會如何迎接萬達發行的電影……
除了電影這個核心,豆瓣讀書和閱讀也是重要業務。有人會說,這倆不是一碼事兒……豆瓣讀書是豆瓣網最早期的業務,也是豆瓣成立最重要的一件事兒,為書籍評分,為豆友薦書。電影業務甚至是後來才有的。閱讀則是後期伴隨著豆瓣網發展,它所拓展的一項閱讀收費業務,也支持作者在上面發布自己的電子作品進行售賣。這些年一直都在進行著。在各大網文平臺中,豆瓣閱讀屬於偏文學性的。前不久獲雨果獎的《北京折疊》,很多人是在豆瓣上看到的免費全本。
這兩塊業務在網站上看不到有什麽交集。直到今天豆瓣阿北發了一封信,要成立影業公司了。聽到這個消息,哥腦中瞬間過了一個畫面,以後豆瓣閱讀上的IP就要變成電影了,然後放到影評界面讓觀眾打分……這算不算豆瓣的商業閉環?
其實還不好說,雖說豆瓣想打通的是從早期文章到投資、制作的一系列鏈條,但畢竟沒幹過電影這件事,豆瓣能不能順利實現這個閉環,還是未知。現在只是證明,豆瓣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地里長出來的莊稼不能再任別人去收割了。
此話怎講?
《失戀三十三天》最早就是豆瓣上一個網文,後來被導演滕華濤看到,買了版權,原作者改編,後來有了高票房。
前段時間的網劇《我的朋友陳白露小姐》也是最早在豆瓣上連載的一個日記系列。(查資料發現這片的監制又是滕華濤先生。看來刷豆瓣,是他一大業余愛好。)
豆瓣上的原創故事太多了!從早期的豆瓣大V(當然,後來流失了不少),到現在的豆瓣作者,個個都是能寫的手。豆瓣上關於誰抄襲誰原創的事件也是不斷地發生……
豆瓣上故事多,但在保護版權方面顯然沒有後起之秀知乎重視。知乎保護版權到什麽地步,你在知乎上複制一段話到微信,它都給加上,這段話來自知乎的誰誰。但豆瓣,是在今年才開始在作者日記上加上版權標識,著實有點兒晚。
豆瓣作為一個小清新網站,估計靠廣告電商也活得不錯,(到底怎樣當然無從得知,網上的八卦爆料也多不可信)但肯定也想找更舒服,更符合調性的變現方式。廣告畢竟也有天花板,太多就騷擾用戶。
做電影這件事當然是一舉多得。一方面鼓勵作者創作,一方面有了和上遊一起的投資機會,拓展了業務,摸到了文娛現在最賺錢的金礦邊邊。也不會傷害互聯網上的用戶。
那麽,按照科技媒體一貫的寫作手法,問題在哪?
問題一,能不能形成閉環?
也就是,豆瓣能不能把這件事和之前的所有事完美地銜接起來,鼓勵好作者寫好東西,和制作方友好合作,平臺宣傳到位,評分……評分這就是個難點了。自有和平臺,球員和裁判,你能不能把持住?不失調性(或許意味著就要失去銀子?)?
如果能夠循環地轉起來,投資基本成功,豆瓣這一環新的業務就加得巧妙。
問題二,豆瓣影業會不會僅僅變成IP庫?
邏輯上來講,這還是第一個問題的變種,只是這個問題有些突出,所以單獨拎出來。
豆瓣會深入到影片從故事到上映的哪些環節,還有待觀察。如58同城近期也成立了影業公司,據采訪資料是,其會跟58的宣傳資源、客戶資源等打通。(據黑馬哥的觀察,他們目前的步驟是先給投資的電影上戶外廣告的宣傳。)
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黑馬哥翻了一下朋友圈,談論這件事的人並不多。豆瓣的小眾化定位和調性決定了它不是一家充滿談資的公司。但黑馬哥必須承認,豆瓣用戶粘性很高。他們罵豆瓣,但還是來刷豆瓣。互聯網公司大佬們,研究什麽是消費升級類型的剛需,可以研究下豆瓣。
外界可能無感,但阿北的這個動作,絕對是豆瓣的一大步。
在信的末尾他也說了,豆瓣會走得很遠。黑馬哥一點也不懷疑這一點。它抓住了一部分人的剛需:文學和電影,是必需品。豆瓣只要牢牢抓著這兩點,它就是一家好公司。正如一篇文章標題寫的,“豆瓣十年,沒有改變世界,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只是,青蔥的豆瓣現在要殺入一灘渾水的電影圈,它能不能講出一個關於票房的大故事?或者10個清新的小故事?
豆瓣能否順利地收割自己地里長出來的莊稼呢?(黑馬哥沈思狀)
附楊勃內部信全文:
DearAll,
豆瓣閱讀經過半年多的試水,現在正式進入電影制作。豆瓣要開始做電影了。
豆瓣閱讀在原創寫作上努力了四年,已經積累了兩萬多名作者和八千多部獨家作品。新的寫作者不斷湧入,每次征文兩千多篇投稿里有超過一半的新作者。電子書出售之外版權經營也已經是閱讀日益核心的營收來源。伴隨今年開始豆瓣在文化和內容方向的努力,閱讀也從在豆瓣旁邊獨立發展回歸為豆瓣主線業務有機的一部分。
過去一兩年里,影視公司和制片人不斷來找豆瓣閱讀購買原創小說,希望把它們拍成電影。到七月底我們有十部小說售出了影視改編權。但我們還想把這些故事真的變成電影,有一天能在大屏幕上被大家看見。作為一次成功試水,閱讀的第一部短片《一日英雄》已經在上海電影節上放映,得到同行的廣泛關註。
閱讀的“影視改編”項目上線之後,已經有數百家影視公司和更多的編劇加入,關註和孵化新的編劇和影視制作項目。
科幻小說《追逐太陽的男人》的權益以百萬價格售給新麗影業,但這次我們會和他們一起聯合開發,並享有部分優先投資權。我們會參與電影聯合制片,和新麗一起努力把這部征文的科幻組首獎作品搬上熒幕。
正如豆瓣閱讀是寫作者的平臺,我們也想給電影的創作者提供平臺,希望編劇和導演,特別是其中年輕的創作者,圍繞在旦瓣原創故事的周圍,做出一部部好電影來。這個平臺是豆瓣閱讀的自然延伸,和原創寫作對豆瓣的未來同樣重要,也是一個全新的方向和開始。
我自豪地宣布,今天我們終於邁出了這一步。由戴欽推動和負責,從豆瓣閱讀將延伸出一個新的團隊和組織。新的影業公司將選擇好的豆瓣閱讀小說,組織編劇、導演和主創,並參與後續電影的投資和開發。這一步的基礎是閱讀在過去幾年里在作者創作方向的不懈努力和紮實的內容積累,也是閱讀在內容商業方面探索和先鋒的繼續。
豆瓣閱讀源於豆瓣的用戶社區,新的獨立的電影品牌也會是源於豆瓣的一個長久的事業。和整個豆瓣在內容和出版方向進展之中的新的努力一樣,所有這些的源頭是創作和創造者。豆瓣是他們和用戶之間的橋梁,不斷把產品和商業的連接服務做得更好,豆瓣會和他們一起走得很遠。
一阿北
[本文作者吳丹,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豆瓣
贊(...)
分享到:
“水軍”作假猖狂 微博打榜豆瓣刷分直播加粉無所不能
他們能瞬間讓你的公眾號閱讀量過10萬,也能短時間內讓你的視頻觀看量過百萬。雙十一來臨,他們還能為你的店鋪創造巨大的流量,吸引消費者。每個直播平臺熱搜榜上,都有他們的影子,他們是罵名不斷的“水軍”,是互聯網繁華和泡沫的制造者。
據廣州日報報道,提到水軍,梁曉(化名)不以為然,24歲的他大學時便開始兼職做網絡推廣,如今已是一家互聯網推廣公司的負責人,盡管團隊不大,只有十幾人,然而只要客戶需要,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找到十幾萬水軍。
隨著互聯網的繁榮,“灌水”這種行為逐漸被發現有利可圖,這部分人搖身一變成為網絡推廣兼職者,發帖,回帖,頂貼,回答百度知道,點開某個視頻,打開某個鏈接,下載一個APP,為某部電影評分,與某位女神互動,所有這些普通的行為,都能帶來收入。
於是,一個個規模不等的網絡推廣公司、公關公司逐漸成立,他們,通過無數人輕輕地點擊,引導了互聯網潮水的走向。
“水軍”自稱營銷者
被稱呼為水軍,梁曉並不覺得尷尬。他語速奇快:“我覺得自己就是在做新媒體啊,和做廣告是一樣的,只是幫助企業去宣傳。”
在記者提到水軍等同於數據造假時,梁曉雖不是很服氣,語速卻慢了下來,“數據造假?這個…這個…比如高德地圖說他有7億用戶,某個軟件經常說他有多少閱讀量,無非要價的時候好要一點,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嘛,可以理解。”
“哪有不做水軍的,比如某個領導在臺上演講,下面的人就刷刷地鼓掌,這不也是水軍嗎,誰知道提前有沒有打過招呼。我們只是把線下的事情做到線上而已。”梁曉顯得頗為不在乎地補上一句。
談到水軍不太好的名聲,杭州一家網絡推廣公司的運營總監白建也強調自己 “營銷者”的定位:“我們只是作為一個助推器,從營銷的角度幫他有更好的曝光,但是最終怎麽樣還是看他自己的產品。我們並不為他的產品背書。”
微博話題榜打榜 豆瓣電影刷分
在梁曉的公司里,一切涉及刷量的業務都是可以做的:微信刷閱讀量、微博刷話題榜、微博加粉、豆瓣電影刷分、視頻網站刷觀看量,直播平臺加粉等等。
9月底,騰訊微信團隊通過打擊軟件刷量造成許多公眾號閱讀量跳崖式下降,眾多公眾號涉嫌刷量。記者聯絡一些互聯網推廣人員,他們均打出“暫時不接受微信刷量”的通知。
梁曉的團隊也受到了影響,“微信包月閱讀量穩定嗎?沒有什麽穩定的,騰訊管一下就不穩定了。”而在此之前,只要花上一兩千塊錢,就可以通過軟件使一篇文章的閱讀量達到10萬以上。
白建告訴記者,微信閱讀量充水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可以通過發布時間、高峰期、留言數、點贊數等判斷。如果一篇文章過了十萬加,點贊數超過3000的話,基本上都是有水分的。如果留言的數量沒有達到30條左右,評論里的點贊數也沒有達到相應比例的話,那也是有水分的。”
不止如此,通過閱讀量的增長速度也能判斷是否註水,“一般真正的高閱讀量,在你看到的那一秒它的閱讀量已經很大了,出來的那一秒應該就有幾千的閱讀量,不可能從幾百突然變到10萬。”
而作為互聯網里最為活躍的社交平臺之一,盡管2015年微博宣稱它的月活躍用戶高達2.36億,但在白建看來數據並不可靠。“微博里面水軍其實是最多的,因為他的粉絲,本來很多就是僵屍粉。微博某些大號的水分至少超過30%。”
每個小時更新的微博話題榜,在梁曉看來,“前十里面基本都有通過水軍刷上去的。”在某個公司提供給記者的報價表里,微博話題榜按照排行明碼標價:前三9500,前五8500,前十6800,前二十5200。
不僅話題榜可以買,大V們的軟文後者轉發都可以買。“有些名字起得很好的,什麽全球之類,可能粉絲都是買的,這種便宜一點,一兩千可以買到。真正有影響力的可能價格要幾萬。”
在推廣公司提供給記者的報價表里,微博上常常出現在熱門榜單的一些大號赫然在列,價格並不以粉絲數為準,一個粉絲超過千萬的大號,一篇軟文僅僅只要1060元,而另一個粉絲不到千萬的大號,價格卻過萬。
涉及多種業務的梁曉團隊卻不怎麽做電影刷分業務,在他看來,這類業務比微信微博刷量難得多,效果也不能保證。
不僅效果難保證,豆瓣知乎等用戶特征比較明顯的平臺賬號價格也更貴。如今互聯網上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賬號買賣市場,通過淘寶,便能以每個幾毛錢的價格買到大批論壇賬號,同時,有公司專門通過註冊、盜號等手段獲取大批各類平臺的賬號用於出售。
而豆瓣等平臺的賬號卻更難獲取,白建告訴記者:“豆瓣有老號和新號,用了三年以上沒有違規的老號,可能幾十塊錢一個。便宜點的0.5~5元的,應該是以前通過郵箱註冊的賬號,這種號很可能是通過盜號來的,可能很快就被盜走了。安全性是不能保證的。”
創造泡沫和就業
水軍隊伍的龐大也創造了大量的互聯網泡沫。
“其實這是一個惡性競爭。”白建無奈道,“比如APP下載量,中小企業好好做的話可能做個幾千,撐死做個幾萬,可是別人輕輕松松一刷,一兩天的時間就幾十萬、上百萬,量越大的話排名就越靠前。”
而這種趨勢下,中小企業的生存變得更加艱難,“這個市場被瓜分得太厲害了。”在行業內打滾多年的白建盡管知道行業弊端,仍找不到出路,“如果企業想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斷打磨,之後再有用戶,就必須投入非常多的錢,還要有很強的融資能力。如果你想在你沒什麽用戶的時候,讓投資人看到你的價值,幾乎是不可能的。”
梁曉公司頁面首頁顯示,他們三個月收入達到40萬,而這,僅僅是他們的線上收入。龐大的水軍早已與互聯網發展綁在一起,共同繁榮,共同衰落。然而水軍行業的繁榮,無疑擴大了互聯網的泡沫,表面上繁榮的網絡,背地里充滿水分,並沒有看上去那麽無堅不摧。
但梁曉並不覺得自己所從事行業擴大了互聯網的泡沫。“像水軍基本上都是一些殘疾人,還有大學生在做,我們這個行業也養活了至少十幾萬人吧,一個兼職每天都做的話一個月可以掙兩三千,這個行業徹底沒有的話,可能會有很多人失業吧。”
人民日報客戶端點名批評豆瓣貓眼:惡評傷害電影產業
12月28日消息,人民日報客戶端日前發布評論文章稱,正在全國上映的賀歲檔3部國產影片《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都正面臨巨大的輿論風波。先是《長城》上映後,微博大號“褻瀆電影”踐踏評論底線,發布“張藝謀已死”進行惡意人身攻擊,引發口誅筆伐;後有豆瓣為《擺渡人》惡意刷一星事件,再次掀起軒然大波。
雖然這些影片確實在藝術質量上尚存缺陷,但不可忽視的是,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發布惡意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
進入互聯網尤其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諸如豆瓣、貓眼等一批網站密切對接觀眾、為觀眾提供上映新片信息、觀影指導和購票服務,在推動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今年歲末賀歲檔市場到來之後,豆瓣、貓眼對於3部主打檔期新片的評分,則令人大跌眼鏡。以12月27日19點左右的評分來看:
在豆瓣上,《長城》評分5.5分(101551人評價);《擺渡人》4.4分(43311人評價);《鐵道飛虎》5.7分(12623人評價)。
在貓眼平臺,《長城》觀眾評分8.4分(40.1萬人評分),專業評分4.9分(45人評分);《擺渡人》觀眾評分7.8分(10.9萬人評分),專業評分4.9分(22人評分);《鐵道飛虎》觀眾評分8.5分(5.9萬人評分),專業評分5.2分(21人評分)。
在這些低評分的引導下,不少觀眾對賀歲檔國產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絕觀看國產影片。但事實上,這些評分是否客觀?評分形成的背後又暗藏怎樣的玄機呢?
豆瓣電影評分,讓我如何再相信你?
截至12月27日19:00,在豆瓣上,共有4.33萬人評價《擺渡人》。其中,40%網友給出1星,22%的網友給出2星,21.8%的網友給出3星,9.6%的網友給出4星,6.6%的網友給出5星。
關於豆瓣網的評分機機,豆瓣網創始人楊勃曾解釋:“比方說一部電影有42萬用戶打分。我們的程序把這42萬個一到五星換算成0到10分,加起來除以42萬,就得到了豆瓣評分。這個評分會自動出現在豆瓣各處,中間沒有審核,平時也沒有編輯盯著看。每過若幹分鐘,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見包括進來。”
然後,《擺渡人》23號零時開始公映,影片片長128分鐘。可在影片第一場排片放映還沒有結束之前,豆瓣就出現了上千個1星評分。更為蹊蹺的是,一些高權限真實賬號的4星、5星的好評“被”消失,1星卻完整被保留,總共有200-300條電影評論被清理且封號。
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介紹,“撞庫”“肉雞”是一些黑客在幹擾互聯網正常秩序時的慣用手段。
所謂“撞庫”,指的是黑客通過收集互聯網已泄露的用戶和密碼信息,生成對應的字典表,嘗試批量登錄其他網站後,得到一系列可以登錄的用戶。很多用戶在不同網站使用的是相同的賬號密碼,因此黑客可以通過獲取用戶在A網站的賬戶從而嘗試登錄B網址,這就可以理解為“撞庫攻擊”。
“肉雞”也稱傀儡機,是指可以被黑客遠程控制的機器。黑客通過誘導客戶點擊或者電腦被黑客攻破、用戶電腦有漏洞被種植了木馬,黑客可以隨意操縱它並利用它做任何事情。
據了解,利用“撞庫”“肉雞”等網絡作弊技術,一個團隊甚至幾個人就可以輕而易舉進行“刷分”。大量的影評通過收集各種大V、小V、大號、小號的信息,軟件自動生成,而且可以做到抓取的信息不重樣。業內人士透露,豆瓣等網站上非常活躍的“水軍”也就是這麽來的。
微信公眾號娛樂獨角獸稱:“《擺渡人》在一天之內豆瓣評分變化幅度較大,而且零點場以後,集中放出了大量一星的豆瓣評分,疑似慘遭水軍惡意攻擊。”
豆瓣否認被電影局約談;微信退出春節紅包大戰;人民幣遭遇破7烏龍|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29/160585.shtml
豆瓣否認被電影局約談;微信退出春節紅包大戰;人民幣遭遇破7烏龍|黑馬早報
i黑馬

油價三連漲,你還好嗎?
Good morning,艾瑞巴蒂~
什麽?連硬座都沒有!正在看早報的你搶到春運的票沒?從以往的經驗看,車票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春運路上的艱辛你懂的……再過3天,又是一年一度的自欺欺人許願節了,小編2017年的願望是沈迷工作,日漸消瘦!
想好許什麽願了嗎?先來看看今天的早報吧~
1、豆瓣稱未因電影評分問題被電影局約談
昨日,發表於人民日報客戶端的一篇《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文章引發熱議,後網傳豆瓣等因評分過低被電影局約談,貓眼專業評分在首頁下線。對此,豆瓣CEO阿北(楊勃)在朋友圈回應稱,沒有被約見,同時表示,還有很多改進和溝通工作要做。而電影局局長張宏森也在朋友圈回應,稱電影局沒有與豆瓣有過任何接觸,也不認識豆瓣任何人,很想有機會接觸,大家共商和探討促進電影進步的話題。此外,人民日報評論部晚間發文稱,多少靠“小鮮肉”等博眼球的電影,即便買了一萬個“五星好評”,也不過是淪為笑柄。與其跟網友較勁,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態度或水平。
@謎之大迷毛:爛還不讓說了?
@一只大山羊的羊:好在,鍵盤俠在怎麽噴,也不會影響電影的進步。
2、微信之父張小龍:今年春節取消“搖一搖”紅包
在12月28日的騰訊大學微信公開課Pro版演講中,騰訊高級副總裁、微信之父張小龍表示,微信作為工具不能有太多節日運營的活動,微信應該是日常使用工具而不是通過節日而變動,如今,“搖一搖”紅包歷史使命完成,今年不再有這樣的活動。張小龍還回答了關於小程序的九個疑問,稱希望它的啟動來自掃二維碼,並透露小程序計劃於1月9日正式上線。
@D_谷谷谷谷谷谷:紅包功能也取消了吧,留下一個轉賬就夠了。
@Hope_很尋常:越來越看好微信……可以很純粹的作為聊天工具,也可以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商業市場,好想學微信小程序開發。
3、關於樂視的兩則消息:
樂視引入百億戰略投資,股票繼續停牌
28日晚間,樂視發布公告稱,樂視網聯合賈躍亭、樂視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已與戰略投資者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本次重大事項涉及交易規模預計超過100億。樂視網對戰略合作範圍、合作方式等進行了協議約定,且戰略投資者支付了一定數額的誠意金。公告稱,公司股票將於2016年12月29日上午開市起繼續停牌,停牌時間原則上不超過十個交易日。
@大數據庫:又停牌……局勢不明朗啊。
樂視體育總編敖銘確認離職 任職未滿7個月
28日消息,據懶熊體育報道,樂視體育前總編輯敖銘已於12月上旬辭職,並於本月底加盟暴風體育。針對此消息,樂視體育方向對外回應稱,敖銘近日出於個人職業規劃原因提出離職。
@你是減肥:樂視體育在這次危機中首當其沖了。
4、東方早報確認停刊,澎湃新聞融資6.1億
28日,上海國資戰略入股澎湃新聞簽約儀式在上海報業集團舉行,六家國有獨資或全資企業對澎湃新聞運營主體——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戰略入股,增資總額6.1億。增資完成後,上海報業集團對東方報業公司的持股比例由100%變更為82.2%,仍保持對東方報業公司的絕對控股地位。目前澎湃新聞估值超30億。此外,上海報業集團決定,從2017年1月1日起東方早報休刊。
@叫對方那句:轉型是必然的,希望澎湃能趟出一條路來。
5、國家拋出航天重點工程包鼓勵民資進場
12月27日,國務院發布《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與上一版本、5年前發布的《2011中國的航天》不同的是,民間資本、民營企業在該版白皮書中有了更清晰、更突出的角色定位。在繼續明確“健全完善航天多元化投入體系”基礎上強調,進一步完善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航天投資項目清單管理制度,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信息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發展商業航天。
@方象易經:順天趨時的產業政策!
6、人民幣遭遇破7烏龍 央行維穩稱運行平穩
28日晚間彭博社交易系統爆出人民幣兌美元破7的消息後,引發市場爭論。對此,央行半夜通過微博對人民幣進行了“維穩”,稱目前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平穩。央行稱,12月28日,境內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匯率在6.9500-6.9666元區間平穩運行。但卻有個別不負責任的媒體報道“在岸人民幣兌美元突破7整數位心理關口”,對此行為我們表示譴責,並保留進一步追究責任的權利。彭博社也緊急發布聲明,承認人民幣破7屬於報價系統出現的烏龍。
@老羅羅:不要再跌了,真的是心理關口。
7、阿里宣布視頻戰略升級,未來三年大文娛要投500億
12月28日,阿里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宣布啟動“視頻UPGC戰略升級”。阿里巴巴大文娛董事長兼CEO俞永福稱,未來三年阿里大文娛投入將超過500億人民幣。他表示將采用一站式接入統一開放平臺的模式,多產品平臺流量支持,並公布了兩大階段的平臺矩陣。第一階段接入的平臺為優酷、土豆、UC、UC頭條、神馬搜索、豌豆莢等;第二階段擴展到淘寶、天貓、支付寶等平臺。
@僅僅:阿里試水《擺渡人》,口碑撲街了吧。。。
8、全球關註中國治霾 外媒:比其他發達國家做得好
霧霾問題不僅直接影響未來中國經濟走向,也吸引了世界的廣泛關註。據彭博社報道,專欄作家泰勒•柯溫刊文稱,中國汙染問題固然嚴重,但卻比歷史同期的美國以及其他發達國家要做得好。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稱,相關人士曾展示中國4600多家企業的實時廢氣排放監測圖,僅有270家企業廢氣排放超標,數據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JimmyPu0822:270多家企業就能搞成這副模樣!!真厲害呀!
9、Facebook安全檢查功能發布假警報:稱曼谷出現爆炸
去年Facebook曾受到假新聞的困擾,現在 “安全檢查(Safety Checks)”功能也發出了假警報。27日,安全檢查自動工具失去控制,它發出警報稱泰國曼谷出現爆炸,工具還引用媒體消息稱事件屬實。據悉,警報在一個小時之內解除,因為泰國曼谷並未發生爆炸事件。
@河馬:這屆AI不行呀。。。
10、韓國反壟斷機構重罰高通8.54億美元,刷新該國歷史記錄
12月28日消息,據路透報道,韓國反壟斷監管機構宣布,美國芯片制造商高通公司因壟斷行為,將被罰款1.03萬億韓元(8.54億美元),這也創造了該國企業罰款的歷史新高。此前在2015年2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出中國反壟斷歷史上金額最大的罰單,美國高通公司因壟斷行為被罰60.88億元,並被責令整改。這也創造了中國反壟斷調查的歷史之最。
@安永五金 :三星也被美國重罰了。。。
11、大眾汽車收購移動支付公司PayByPhone
近日,大眾汽車的金融子公司收購了一家加拿大移動支付公司,收購交易的金額未予透露。據悉,PayByPhone向用戶提供通過手機應用、電話或短信支付停車費的服務,該公司創建於2000年,稱每年處理交易額達3億美元。不久前,大眾汽車在柏林成立了Moia子公司,旨在拼車和其他移動服務領域競爭。
@就A你:傳統汽車廠商入局移動服務了!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微信
豆瓣
贊(...)
分享到:
你的看片指南來了!豆瓣發布2016高分佳片電影榜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30/160615.shtml
你的看片指南來了!豆瓣發布2016高分佳片電影榜單
每日豆瓣
本文由每日豆瓣(微信ID:每日豆瓣)授權i黑馬發布。
i黑馬訊 12月28日,豆瓣發布年度榜單,豆瓣稱榜單由豆瓣用戶對電影條目的評分、標記和訪問數據生成。其中,《驢得水》獲2016年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2016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是《血戰鋼鋸嶺》。2016最受關註的院線電影前三名分別是:《瘋狂動物城》、《美人魚》和《你的名字》。
全榜單如下:
▼

2016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
驢得水、 湄公河行動 、 樹大招風
百鳥朝鳳 、幸運是我 、羅曼蒂克消亡史
路邊野餐 、七月與安生 、追兇者也
踏血尋梅

2016評分最高的外語電影
血戰鋼鋸嶺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完美陌生人 、薩利機長 、大空頭
初戀這首情歌 、神奇動物在哪里 、X戰警:天啟
奇異博士

2016最受關註的院線電影
瘋狂動物城 、美人魚 、你的名字。
湄公河行動 、美國隊長3 、大魚海棠
神奇動物在哪里 、七月與安生 、X戰警:天啟
魔獸

2016最受關註的非院線電影
釜山行 、死侍 、完美陌生人
樹大招風 、小姐 、踏血尋梅
遇見你之前 、自殺小隊 、隧道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2016年度中國大陸獨立佳片(未全面發行劇情長片)
不成問題的問題 、李文漫遊東湖 、岡仁波齊
河 、喜喪 、中邪
八月 、國界 、詩人出差了
德蘭

2016年度冷門佳片
海蒂和爺爺 、總有一天 、地雷區
感化院 、飛不起來的童年 、心房客
處子之山 、追捕野蠻人 、天空之眼
神奇隊長

2016評分最高的韓國電影
釜山行 、季春奶奶 、酒神小姐
小姐 、隧道 、局內人
男與女 、春夢 、鬼鄉
哭聲

2016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
比海更深 、少爺 、瀨戶內海
為你取名的那一天 、家族之苦 、早死早投胎之地獄搖滾篇
澄沙之味 、食夢者 、我被爸爸綁架了
瑞普·凡·溫克爾的新娘

2016評分最高的歐洲電影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完美陌生人 、初戀這首情歌
神奇動物在哪里 、飛鷹艾迪 、將來的事
畢業會考 、托尼·厄德曼 、45周年
她

2016年度LGBT電影
小姐 、尋:電影版 、同誌寶貝
與外婆同行 、被拒人生 、出櫃第4格
當我們17歲 、同船愛歌 、抱緊他
離別是美麗的

2016評分最高的喜劇片
完美陌生人 、瀨戶內海 、家族之苦
托尼·厄德曼 、電擊女孩 、希特勒回來了
與外婆同行 、BJ單身日記3 、最爽的一天
死侍

2016評分最高的愛情片
你的名字。 、初戀這首情歌 、尋:電影版
45周年 、七月與安生 、BJ單身日記3
我的國王 、遇見你之前 、已經開始想你
他是龍

2016評分最高的科幻/動作片
釜山行 、X戰警:天啟 、奇異博士
魔獸 、美國隊長3 、危機13小時
火海淩雲 、死侍 、硬核亨利
諜影重重5

2016評分最高的恐怖片
招魂2 、無名女屍 、中邪
哭聲 、屏住呼吸 、恐嚇運動
女巫 、關燈後 、陰影之下
死亡占蔔2:惡靈始源

2016評分最高的動畫片
瘋狂動物城 、你的名字。 、同級生
明月守護者 、航海王之黃金城 、阿薇爾與虛構世界
功夫熊貓 、海洋奇緣 、魔弦傳說
逗鳥外傳:萌寶滿天飛

2016評分最高的紀錄片
不了神話 宮崎駿 、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擇 、超音速
大路朝天 、洪水泛濫之前 、沖天
生門 、BIGBANG MADE 、舌尖上的新年
我們誕生在中國

2016評分最高的短片
鷸 、閃亮 、熊的故事
沒有宇宙我們無法生存 、禮物 、你看起來很可怕
事事答是 、娼妓與野獸 、桑傑的超級戰隊
我們的精神角落

2016評分最高的大陸電視劇
一起同過窗 、最好的我們 、鬼吹燈之精絕古城
遇見王瀝川 、余罪 第一季 、靈魂擺渡3
小別離 、如果蝸牛有愛情 、歡樂頌
法醫秦明

2016評分最高的英美劇(新劇)
我們這一天 、百年酒館 、王冠
年輕的教宗 第一季 、西部世界 第一季 、怪奇物語 第一季
倫敦生活 、罪夜之奔 、億萬 第一季
美國犯罪故事 第一季

2016評分最高的英美劇(非新劇)
無恥之徒(美版) 第七季 、權力的遊戲 第六季 、無恥之徒(美版) 第六季
風騷律師 第二季 、疑犯追蹤 第五季 、毒梟 第二季
矽谷 第三季 、生活大爆炸 第十季 、紙牌屋 第四季
行屍走肉 第七季

2016評分最高的韓劇
我親愛的朋友們 、信號 、心里的聲音
孤單又燦爛的神:鬼怪 、青春時代 、又是吳海英
W-兩個世界 、嫉妒的化身 、太陽的後裔
回來吧大叔

2016評分最高的日劇
火花 、重版出來! 、我的恐怖妻子
家族的形式 、寬松世代又如何 、深夜食堂4:東京故事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我的家里空無一物 、賣房子的女人
別讓我走

2016評分最高的其他地區劇集(港臺泰等)
羞恥 第三季 、瑪嘉烈與大衛 綠豆 、一年生
荼蘼 、凡爾賽 第一季 、一屋老友記
城寨英雄 、EU超時任務 、律政強人
幕後玩家

2016評分最高的大陸綜藝
極限挑戰 第二季 、奇葩說 第三季 、歡樂喜劇人 第二季
明星大偵探 第一季 、我是歌手 第四季 、火星情報局 第一季
極速前進 第三季 、非凡搭檔 、真正男子漢 第二季
爸爸去哪兒 第四季

2016評分最高的動畫劇集
馬男波傑克 第三季 、夏目友人帳 第五季 、咱們裸熊 第二季
靈能百分百 、昭和元祿落語心中 、齊木楠雄的災難
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 、冰上的尤里 、暗殺教室 第二季
亞人

2016評分最高的紀錄劇集
地球脈動 第二季 、人間世 、辛普森:美國制造
我在故宮修文物 、同行 第一季 、超級工程II
尋味順德 、本草中國 、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
法醫密檔

2016最受關註的男演員
孔侑 、埃迪·雷德梅恩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河正宇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馬特·達蒙
詹姆斯·麥卡沃伊 、湯姆·漢克斯 、堺雅人
布拉德·皮特

2016最受關註的女演員
長澤雅美 新垣結衣 斯嘉麗·約翰遜
伊娃·格林 艾麗西亞·維坎德 娜塔莉·波特曼
瑞秋·麥克亞當斯 鄭有美 蒂爾達·斯文頓
蓋爾·加朵

2016最受關註的導演
李安 新海誠 伍迪·艾倫
是枝裕和 大衛·芬奇 周星馳
蒂姆·波頓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巖井俊二

2016離開我們的電影人
艾倫·瑞克曼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喬任梁
安德烈·祖拉斯基 安東·葉利欽 安傑依·瓦伊達
雅克·里維特 夏夢 埃托爾·斯科拉
1月最熱門電影
神探夏洛克:可惡的新娘 老炮兒
唐人街探案 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
尋龍訣
2月最熱門電影
美人魚 功夫熊貓3
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他是龍
澳門風雲3
3月最熱門電影
瘋狂動物城 荒野獵人
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 葉問3
房間

4月最熱門電影
奇幻森林 火鍋英雄 墊底辣妹 死侍 倫敦陷落
5月最熱門電影
美國隊長3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百鳥朝鳳 踏血尋梅 憤怒的小鳥
6月最熱門電影
魔獸 、 X戰警:天啟 、 驚天魔盜團2 、 獨立日2:卷土重來 、 樹大招風

7月最熱門電影
大魚海棠 、 寒戰2 、 遇見你之前 、 完美陌生人 、 路邊野餐
8月最熱門電影
盜墓筆記 、 愛寵大機密 、 諜影重重5 、 使徒行者 、 小姐

9月最熱門電影
釜山行 、 星際迷航3:超越星辰 、 七月與安生 、 追兇者也 、 隧道
10月最熱門電影
湄公河行動 、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 爵跡 、 驢得水 、 瑞士軍刀男

11月最熱門電影
奇異博士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神奇動物在哪里 、 我不是潘金蓮 、 請叫我英雄
12月最熱門電影
你的名字。 、 血戰鋼鋸嶺 、 長城 、 羅曼蒂克消亡史 、 擺渡人

2016上映10周年的電影
當幸福來敲門 、 致命魔術 、 穿普拉達的女王
瘋狂的石頭 、 香水、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竊聽風暴 、 陽光小美女 、 潘神的迷宮
紅辣椒

2016上映20周年的電影
猜火車 、 甜蜜蜜 、 食神
英國病人 、大內密探零零發 、 勇闖奪命島
獨立日 、碟中諜 、 燕尾蝶
古惑仔之人在江湖

2016上映30周年的電影
天空之城 、 英雄本色 、 異形2
伴我同行 、 壯誌淩雲 、 芙蓉鎮
巴黎野玫瑰 、野戰排 、恐怖分子
霹靂五號

2016上映40周年的電影
出租車司機 、 感官世界 、 洛奇
魔女嘉莉 、追捕 、卡桑德拉大橋
半斤八兩 、 怪房客 、 電視臺風雲
一九零零

2016上映50周年的電影
虎口脫險 、黃金三鏢客 、放大
假面 、偷龍轉鳳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大菩薩嶺 、大醉俠 、安德烈·盧布廖夫
嚴密監視的列車

2016開播10周年的劇集
武林外傳 、交響情人夢 、士兵突擊
IT狂人 第一季 、白夜行 、英雄 第一季
搞笑一家人 、法證先鋒 、不能結婚的男人
嗜血法醫 第一季

2016開播20周年的劇集
悠長假期 、一吻定情 、笑傲江湖
天地男兒 、紳士刑警2 、人人都愛雷蒙德 第一季
900重案追兇 、偽裝者 第一季 、白線流
塞外奇俠

2016開播30周年的劇集
西遊記 、葫蘆兄弟 、聖鬥士星矢
七龍珠 、是,首相 第一季 、企鵝家族
羚羊號歷險記 第一季 、黑爵士二世 、福爾摩斯歸來記
狄仁傑斷案傳奇

2017最值得期待的外語電影
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 、攻殼機動隊 、敦刻爾克
異形:契約 、猜火車2 、神奇女俠
正義聯盟 、銀河護衛隊2 、失重
雷神3:諸神的黃昏

2017最值得期待的華語電影
西遊伏妖篇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嫌疑人X的獻身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無問西東 、悟空傳
妖貓傳 、記憶大師 、春嬌救誌明
乘風破浪

2016-2017北美頒獎季熱門佳片
愛樂之城 、海邊的曼徹斯特 、血戰鋼鋸嶺
沈默 、薩利機長 、赴湯蹈火
夜行動物 、月光男孩 、降臨
第一夫人
回顧2016,很多電影帶給我們歡笑與感動。
豆瓣與你一同見證,幫你發現更多好電影,提供更有價值的評分和評論參考。
新的一年,讓好電影伴你同行。
[本文作者每日豆瓣(微信ID:每日豆瓣)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訂閱號(ID:iheima)。]
電影
豆瓣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