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阿北你的豆瓣再不加速,我們都老了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13/144905.html

i黑馬:豆瓣的十一款應用無疑肢解了網站的綜合性。不過相比之前的蝸牛速度,這款綜合應用只花了一個月就開發完畢。可惜還是相對簡陋,差強人意,但是如果能根據那些忠實用戶的反饋來完善自己,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對於廣大文青偽文青而言,“豆瓣”APP的上線或許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看看豆瓣之前陸陸續續發布的11 個獨立應用,是不是大家的第一個反應都是:終於不用再糾結到底下哪只是好了!

不過很快,我們都發現了這個想法的幼稚,因為這款被賦予過多期望的綜合應用,功能簡陋,甚至滿足不了豆瓣任何一款獨立APP用戶的完整體驗。雖然探索長達三年才換來今天的大一統,最終面世的產品多少有些差強人意。而開發只用了一個月的APP就匆匆忙忙上線,還真不像豆瓣創始人楊勃(阿北)的處女座個性。

阿北發表的博客稱,這是一個靈魂深處搜尋的過程。然後就有了網友們授予的“史上最強文青約炮工具”這一美譽。阿北希望它是“為手機而生的應用”,而不是一個“手機版的豆瓣”,更希望它是“有更寬更遠未來的東西”。於是就有了類似即時通訊,類似群組討論,類似興趣社交,又類似大眾點評的四不像的APP。對於在移動端戰略中因為判斷失誤而喪失先機的豆瓣,能否重新挽回被自己親手打散的用戶心?

醜爆的圖標怎麽來承載文藝的信念?

“請從吐槽網站改版移步吐槽應用更新”阿北或許在推出它時,就做好了迎接四面八方批評的準備。如果說,豆瓣在網站改版中曾經因用戶的諸多指責而“返璞歸真”適可而止,那麽“豆瓣”APP上線伊始的漏洞百出,或許也是為自身聚集用戶反饋丟下的一塊試金石。不過,這樣一個開始,確定真不是為了引起“人神共憤”?

首先,對於一個逼格向來很高的網站來說,即使推出十一款APP尚不足以為其應用圖標的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可“豆瓣”APP圖標上這一朵長得神似國旗換色的五角星,到底是幾個意思?都說人活一張臉,代表著廣大文藝青年審美的豆瓣,至少在門面上,不能給自己的逼格降級吧。當然了,圖標上的敗筆還是有好處的,至少它讓我相信了這個App的設計和開發真的只用了一個多月時間。

說好的文藝呢?

那好,我們就當做自己並不是一個“膚淺”的人,是一個註重“內涵”的有深度的人。於是,滿懷激動點開那一朵奇葩的應用圖標,當時我就震驚了,占據了首頁幾乎所有篇幅的“近期熱門”,圍繞電影、電視、書、唱片、活動五大板塊,把最熱門的影訊書訊等排列在最重要的位置。這樣看來,還真有點小激動,以為“豆瓣”APP融合了所有旗下APP的內容功能於一身。可是冷靜下來,細細點開,每一類內容的體驗都是不完善的,比如電影類,有評分有影評,卻沒有了“豆瓣電影”獨立APP上的購票功能,也依然沒有寫長影評的功能。

當然了,也不是毫無亮點,討論的功能算是不負眾望,成就了大家“群約”的夢想。除了發文字,連續不斷地發文字,就再也沒有什麽方法能夠找到自己在上千人熱鬧討論中的存在感了。而這種即時交流的模式,似乎更應該出現在人數較少的小組貼中。還就是這麽湊巧,APP中完全不涉及備受追捧的“豆瓣小組”內容。

旗下獨立APP未來何去何從?

“不被打開的體驗其實是最差的體驗。”阿北如是說,“手機上每個人面臨成千上萬App選擇的時候,有用但打開次數不多的App成了所有人的裝或不裝的糾結。”在他說出這些時,就已經承認了當初分類獨立App戰略的失敗。也有很多人都會困惑,曾經堅持不做統一移動端的阿北,怎麽就hold不住了?

如上文所述,綜合版的“豆瓣”並沒有將旗下所有APP內容與功能統一到這個平臺,而是半遮半就地納入了些許,一切從精簡出發。就如阿北在博文中所寫:“這個整合的‘豆瓣’App服務於所有人在手機上最普遍的那些需要。更加深入、專門和網站沿襲的用法,會繼續由豆瓣下分領域的App來提供。”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就目前“豆瓣”APP上的內容來看,很大一部分都與旗下獨立APP相重合,如果豆瓣內部都沒辦法保證未來的“豆瓣”應用中不會更多挪用它們的內容,那麽獨立APP的生存能力將岌岌可危。在一個應用重合度過高的公司,就難免引起利益上的沖突。但換一種思維,如果阿北能夠舍棄多年來商業化上完美主義的偏執,或許可以在獨立APP應用上走出試商用的道路。再拿“豆瓣電影”來舉例,在購票以及電影宣傳上,完全可以加強與片方、支付方或者電商及團購網站的合作,而將文藝範兒的任務交給本就動用其資源的“豆瓣”應用。

微群組、陌陌和時光網的合體?

阿北做這款APP的出發點是“在手機上重新構建圍繞個人興趣的發現和討論”,從“跨豆瓣各頻道、最多人共通的用法”入手。當豆瓣應用把網站同步的評分評論作為一個起點和基礎,在手機上重新構建圍繞個人興趣的發現和討論,並把討論功能做得神似幾款流行的社交產品時,就在無形中留下它們的影子。

與騰訊的微群組相比,“豆瓣”APP多了評分評論;與陌陌相比,它又少了附近顯示這一“約炮”利器;而與“豆瓣電影”極像的時光網,與之相比只是欠缺了豆瓣電影外內容上的豐富。但再琢磨一下,又會發現“豆瓣”應用極簡風格之下,又有那些旁人無可比擬的小創新。比如“心願單”,這一對你所關註內容的動態顯示,“豆瓣”應用似乎藏著很多想法,至少從“有降價、上映、在線可看等,會收到提醒”這一解釋來看,想象空間很大。

“它還比較簡陋,有些地方是殘缺的,離我們自己的滿意標準還很遠。但我們希望你能第一時間就能開始用。”身為處女座的阿北,這次在產品尚未完善時就豁出去了上線,大家還真有些不適應。也許對於“今天開始我們會用至少兩周一次的速度不斷更新和完善”這一承諾,我們抱有很大期待,但從其上線背後的諸多問題,反應出豆瓣整體思路的不確定,那個我們心心念念的偉大產品,如果還是以豆瓣過去這些年的蝸牛速度,最終換來的或許還是種種錯過。

誠然,在大家都爭先恐後轉型“洗白”自己的時候,“豆瓣”APP卻大踏步“特立獨行”,也給了用戶不小的新鮮感。事實上,從“小而美”的獨立APP,到今天“大而簡”的整合平臺,對這個品牌始終不離不棄的用戶群體,即使吐槽連篇,那也是——因為愛啊。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