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變革商業—Ebay投資研究報告 qwer惠星
http://xueqiu.com/9241169410/24756113Ebay(電子灣)是一家與Amazon(亞馬遜)齊名的全球化電子商務巨頭,由皮埃爾·奧米迪亞創建於1995年9月,1998年3月梅根·惠特曼出任公司CEO,同年9月,Ebay在納斯達克上市,2008年3月,為Ebay效力十年的惠特曼離職,接任者為2005年進入公司的約翰·多納霍,多納霍擔任公司CEO至今。
截至2012年,Ebay和Paypal平台產生的總交易額為1750億美元,Ebay的營業收入從1998年的4700萬增長到141億美元,淨利潤從1998年的2400萬美元增長到26億美元,截至2013年8月7日,Ebay的總市值為695億美元,市盈率為27倍。
本報告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Ebay的歷史和移動互聯網帶給Ebay的新機遇,第二部分為Ebay集市和Paypal支付兩大核心業務的分析以及企業估值,最後一部分是對當前股票市場整體情況的分析。
查看原圖 第一部分:Ebay的歷史
一:2008年之前,惠特曼領導下的Ebay — 崛起和危機
Ebay從創建到2008年這一段時期的核心業務是以C2C為主體的電子集市拍賣業務,形式上與淘寶基本相似。在2002年Ebay以15億美元收購了Paypal在線支付公司,之後在線支付業務也成為Ebay的重要收入來源。
Ebay的商業模式是對賣家收取商品展示費和從交易中收取佣金,在收購Paypal之後網絡支付佣金也逐漸成為Ebay的重要收入來源。因為無需亞馬遜B2C模式的前期大量的倉儲物流投資,也不需要承擔庫存風險,所以這一商業模式決定了Ebay的利潤率非常之高,在2008年之前,Ebay的毛利潤率常年保持在75%—80%左右,淨利潤率保持在20%以上。
在1998年上市後,Ebay股價因為互聯網泡沫的原因一路瘋漲,Ebay也進行了再融資和數次拆股。在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時,Ebay的股價也曾一路下跌,但之後迅速反彈,Ebay是網絡股中反彈最快最好的股票之一,原因在於Ebay不但營收增長迅速,而且Ebay的淨利潤也實現了60%-70%的高速增長。
超高速的用戶數、營收和淨利潤的增長讓華爾街和投資人為之瘋狂,再加上Ebay2003年1.5億美元收購了在中國C2C市場佔據90%份額的易趣,這些因素導致了投資人對Ebay抱有極高的期望,在2004年末-2005年初,Ebay股價達到118美元每股的歷史最高價位,市值超過700億美元,市盈率接近100倍,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網絡股。(2005年Ebay進行了一次拆股)
從2005年開始,就在投資人和管理層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時候,之前幾年春風得意的Ebay突然陷入危機。
首先是業績和用戶數增長放緩,在競爭對手亞馬遜的物流配送體系逐漸成熟之後,固定價格模式的B2C對用戶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導致越來越多的用戶從Ebay流失到亞馬遜,Ebay的增長突然之間放緩了。Ebay的拍賣集市在某種程度是一種時尚潮流,當用戶在新鮮勁兒過去之後,B2C模式對用戶更有吸引力。在2007年四季度,Ebay的活躍用戶第一次出現了同比零增長。
其次是Ebay在中國市場的失敗,全資收購的易趣面對馬云率領的淘寶節節敗退,易趣的市場份額從Ebay收購時的90%下跌到2005年底的34%,而淘寶市場份額為57%,投資人對中國市場的希望破滅。
第三是Ebay在2005年9月以13億美元+13億股票總價26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年營業額只有5000萬美元的skype,這一收購被市場認為是一大敗筆,收購價格過高,而且skype對於Ebay的核心業務不會有太大幫助。後來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skype的發展並不理想,Ebay在2007年計提了skype的14億美元商譽減值,Ebay的管理層也公開承認這次收購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用戶迅速流失、國際市場擴張失敗、管理層在收購上犯下大錯,多種因素導致Ebay股價不斷下滑,投資人開始對公司CEO惠特曼施加壓力。實際上惠特曼已經意識到公司面臨的困境,但是她的優勢在於公司文化和人才的管理,而不是具體的業務,當Ebay在05年之前業務模式發展順利、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的時候,她的管理能幫助Ebay如虎添翼,整個Ebay公司所有的員工能在她的管理下一心向前,但是當公司業務模式發生轉變,公司原有發展方向受阻,需要新的業務、新的方向的時候,惠特曼在具體業務上的能力缺點被顯露出來,從05年到07年這三年,Ebay嘗試過很多調整方案卻都無法扭轉頹勢,公司營收增速下降到30%以下,淨利潤增速隨之放緩,在2007年還由於對skype的減值導致淨利潤從2006年的11億美元暴跌到3.5億美元,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司股價的一路下滑,在2008年初,Ebay的市值只有2005年初的一半,約為350美元。
幸好惠特曼在人才方面早有佈局,2005年初她從自己的老東家挖來了自己以前的同事約翰·多納霍。2008年1月,效力十年之久的惠特曼宣佈離職,多納霍接任CEO,Ebay進入多納霍時代。
(一段題外話:惠特曼現在是IT巨頭惠普的CEO,惠普在過去十年犯下不少錯誤,惠特曼之前的三任CEO都是以不光彩的結局離開了惠普,公司內外交困,市值從1500億跌至目前的500億左右,惠普原有的業務受到新技術的衝擊,急需開發出新的產品走出困境,惠特曼為惠普制訂了五年計劃,但是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惠特曼能率領惠普重回正軌,不過現在的惠普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如果惠特曼做得足夠好,能夠開發出新的業務,惠普的市值有希望重回千億美元以上,不過開發新業務對於惠特曼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二:2008年之後,多納霍領導下的Ebay — 轉型和復甦
多納霍運氣不佳,接手Ebay之後就發生了金融危機,2009年初,Ebay的股價下跌到歷史低位10美元。不過多納霍展現了自己的才能,帶領Ebay進行了產品上的創新和業務上的轉型,實現了Ebay的復甦,總體來說,2008年之後Ebay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其中第二點非常重要,所以我會特別重點展開說明一下)
1:從拍賣網站轉型向固定價格零售網站轉型,吸引有實力的大賣家進入Ebay,提升B2C的重要性,增加固定價格商品的交易比重。這一點類似於淘寶推出天貓商城(TMALL)的舉措,兩者的時間和戰略如出一轍。在2012年末,固定價格商品的銷售額已經佔Ebay集市總銷售額750億美元中的近70% 。
2: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的機遇。2007年發佈的iphone開創了智能手機的時代,人們的消費習慣隨之發生改變,2009年Ebay在手機上實現了6億美元的銷售額,雖然數額只佔Ebay總銷售額很小的比重,但是Ebay管理層敏銳地發現了移動互聯網的趨勢,多納霍決定將移動交易和移動支付作為Ebay未來的戰略重點。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帶給Ebay的成功遠遠超出了Ebay管理層的預期,2010年Ebay的移動客戶端交易額為20億美元,2011年Ebay管理層預期是40億美元,最終數字是50億美元,2012年管理層的預期是80億美元,最終數字是130億美元,管理層預計2013年這一數字將突破200億美元。
Ebay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成功說明了新時代下互聯網用戶需求的變革,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些移動終端改變著用戶在商務,消費、娛樂等多個方面的習慣,科技讓用戶行為和習慣再一次發生明顯的變革,全渠道、多屏幕將是未來的主要方向,過去人們主要是使用台式機和筆記本插入網線上網,而現在人們可以使用手機和平板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
anytime(任何時間)、anywhere(任何地點)、anyway(任何方式)是移動互聯網帶給這個時代的變革,三個any賦予互聯網新的定義,人們希望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辦公、消費或娛樂,用戶行為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所以抓住了移動互聯網機遇的Ebay成功了,不僅是Ebay,創業公司Dropbox也成功了,這家2008年創建的提供在線文件存儲服務的公司去年11月用戶數量為1億,今年7月已經達到1.75億,(
http://www.dostor.com/article/2013-07-10/4794118.shtml) 並且仍在快速增長,當我們擁有更多設備、更多屏幕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希望自己使用的產品和網站提供完美的無縫體驗,在將來Dropbox(或者其他存儲產品)提供的網絡存儲會成為我們的云端硬盤,當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移動設備的時候,我們就會越來越多地依賴云端硬盤,Dropbox的價值就會不斷提升,云端硬盤的重要性將來會超過我們的台式機硬盤和筆記本硬盤,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一塊硬盤」,Dropbox未來有希望成為一家非常重要的公司,這是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變革和機遇。
在娛樂領域同樣如此,去年我在分析Netflix的時候犯了錯,認為掌控內容源的傳統巨頭更有話語權,事實證明並非如此,掌握了三個any的Netflix才更擁有未來,因為人們的需求已經轉變為希望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觀看視頻。根據艾瑞的數據,優酷土豆只用了半年的時間,移動端的每日視頻點播量就從今年1月份的每日1億次翻了一倍,達到7月份的每日2億次,這充分說明了移動互聯網影響人們的生活有多麼迅速。下圖為研究機構eMarketer對美國成年人媒體消費情況的調查,使用移動設備消費媒體的時間逐年增加,而且增速非常之快。
查看原圖從三個any的角度出發,投資者也能夠很清楚地看到蘇寧云商的商業模式並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從而避開這個「價值陷阱」,當然蘇寧云商的情況有些複雜,如果要說清楚就需要另一篇文章了,這裡不做詳細討論。
3:Paypal在線支付快速增長,成為公司現在和未來最重要的戰略核心。Paypal的詳細情況將在報告第二部分進行分析。
4:積極推進跨境貿易。 跨境貿易是2007年之後Ebay 快速增長的業務之一,2012年,Ebay的跨境貿易交易總額達到150億美元,已經佔Ebay 總交易額750億美元的20%,而且年均增速超過20% 。Ebay中國區的表現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說明跨境貿易的發展:中國區是Ebay跨境貿易戰略的一個重要地區,在2006年徹底輸給淘寶之後,Ebay中國區沉寂了數年,從2008年開始,多納霍決定把跨境貿易作為Ebay未來的重點業務之一,Ebay中國區也隨之開始轉型,業務模式轉變為扶持中國區的賣家將自己的產品銷售到世界各地,這個戰略頗有成效,根據Ebay大中華區總裁林奕彰提供的數據,2012年大中華區賣家在eBay在美國、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主要站點的家居、時尚和汽配類產品的年交易額較2011年分別增長了86%、55%和49%,雖然Ebay沒有給出2012年中國區賣家具體的銷售數字,但是業內估計中國區賣家通過跨境交易實現的交易額比2011年增長了60-70%左右。
根據尼爾森近日公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 中國、澳大利亞、巴西、德國、美國和英國等國的跨境互聯網電子商務規模在2018年將增至3070億美元,遠遠超過今年的1050億美元,而這三千億的交易額中將有三分之一是通過移動設備完成的。
跨境貿易目前仍處於蓬勃發展、快速增長的藍海時期,中國最近幾年湧現了很多外貿B2C電商,年成交額過千萬美元的為數不少,不過從長遠來看,市場主要份額最終還是會被Ebay和Amazon這類跨國電商巨頭佔據,因為跨境交易的不斷發展,買賣雙方對誠信、物流、以及支付體系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只有大型電商才有實力能夠滿足各種不斷提升的需求。
(成立於2007年並在今年6月於紐交所上市的蘭亭集勢的核心業務就是外貿B2C,這是一波跨境貿易的風潮,如果從股票市場角度來看的話,蘭亭集勢很有可能會像之前的唯品會一樣股價飆漲,但是從長遠的企業經營方面來分析,蘭亭集勢未來很難成為一家有影響力的企業,也不太可能掙得和市值相匹配的利潤和現金流,所以是否投資蘭亭集勢要看投資者自身是選擇市場還是選擇企業。)
5:出售Skype 獲得儲備資金。Ebay在2005年以26億美元收購Skype之後,這項收購未能對Ebay起到太大幫助,發展情況也不佳,在2007年Ebay還因為Skype進行了14億美元的商譽減值,導致當年淨利潤暴跌,之後Ebay在2009年以19億美元出售了Skype大約70%的股份,2011年,微軟同意億85億美元整體收購Skype,Ebay手中剩下的30%股份作價26億美元賣出。出售Skype 讓Ebay原本失敗的收購峰迴路轉,不但沒有虧損反而獲得了大約50%的收益,同時也為多納霍進行收購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儲備。
在領導Ebay的這五年多時間裡,多納霍表現非常出色,率領Ebay成功轉型,走出低谷,堪稱職業經理人的典範,Ebay的股價從2009年初的10美元一路上漲到現在的52美元,而且Ebay的業務主線(移動、支付、電商)發展戰略清晰,復甦的Ebay正在路上,未來還有很好的增長空間。
第二部分:核心業務的分析和企業估值
查看原圖Ebay現有三大業務:集市(Marketplace)、Paypal在線支付和GSI ,其中GSI為Ebay在2011年以24億美元收購的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公司 ,GSI主要為Ebay平台商家提供電子商務代運營服務,向品牌商提供網站技術支持、物流及客服服務、互動營銷服務等,GSI服務的客戶包括阿迪達斯、levi's、惠普等。
由於GSI業務2012年營業收入和經營利潤分別只有10億美元和1億美元,佔Ebay總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比例較小,而且增速緩慢,2013上半年同比增速為5% ,所以本報告不做詳細分析。
查看原圖 核心業務一:集市(Marketplace)Marketplace業務是Ebay創建和早期發展的核心,2008年之前Marketplace商業模式主要從以C2C為主的拍賣業務中收取交易佣金和商品展示費,在2005年之後,Marketplace業務受到以亞馬遜為首的B2C電商的衝擊,增長逐漸放緩,在08、09年甚至出現了零增長和負增長。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多納霍接任CEO以後,將Marketplace的發展重點變為「吸引大賣家,提供更多固定價格的商品」,並且積極推進跨境貿易,把移動端作為未來發展核心,降低甚至免去部分商品展示費以提高商品品類數量,這些舉措使得Ebay重新恢復活力,Ebay用戶數也回到增長軌道。截至2013年6月31日,Marketplace活躍用戶數為1.2億,同比增長13% 。
(註:下圖用戶數單位為百萬)
查看原圖Marketplace業務也重新恢復增長,不過增速不像亞馬遜那樣驚人,在10-13年這幾年裡,Marketplace業務實現的總交易額實現了年均10%的增長速度,Marketplace業務產生的收入年均增長為12% 。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Marketplace競爭對手Ebay在電子商務領域的主要對手是貝索斯領導的Amazon,貝索斯從上市之後便開始打造龐大的倉儲物流體系,在體系成形之後,推出了第三方賣家開放平台,給予了Ebay比較大的衝擊。更高效的物流和更低的價格總是更受消費者青睞,Ebay上一任CEO惠特曼的離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此。
根據Amazon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Amazon的第三方開放交易平台增速大約在40%左右,遠遠超過Marketplace集市交易額10%的增速,這是Amazon優勢的體現。現實地說,Ebay在相比Amazon的時候還是底氣不足,不過Ebay仍然在一些領域擁有自己獨到的競爭優勢,這些優勢是保證Ebay集市業務未來仍能平穩增長的關鍵。
1:移動端的優勢。Ebay現在是全世界最好的移動電商,Ebay的移動客戶端是全球下載最多的電商客戶端,截至2013年6月31日,Ebay的移動客戶端總下載量超過1.79億次,Ebay的用戶2012年在移動端實現了130億美元的交易額,這兩個數字都是全球第一,而Amazon2012年移動端的交易量只有30-50億美元。從企業戰略上來說,Amazon把自己的重心放在物流體繫上,而Ebay是把移動互聯網作為自己未來的核心戰略,不同的戰略重點會讓兩個企業走向越來越差異化。
2:跨境貿易的飛速增長需要完善的支付體系,Paypal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支付工具,而Amazon缺乏足夠優秀的支付工具,這是Ebay的另一個優勢。
3:更全的品類。Ebay上出售的物品種類目前超過了4億種,是世界上商品品類最全的網站。消費者 總是期待能有更多的品類、更多的選擇,這是電子商務戰勝實體零售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是Ebay相比Amazon的優勢之一。
不同的戰略重點,不同的發展方向讓Ebay相對於Amazon擁有一定的差異化,雖然增長不如Amazon那麼強勁,但是通過移動端的成功和推進跨境貿易,Ebay的活躍用戶數量和交易額從2010年以後都呈現穩定增長的勢頭,而且在線零售目前仍然是一個正在增長的行業,未來數年,在線零售可以實現15%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作為電商巨頭的Ebay ,擁有自己的競爭優勢,能夠享受到整個行業增長帶來的紅利,Marketplace的交易額和營業收入在未來數年裡可以保持10%-15%的增長速度。
風險關注無論是Amazon還是Ebay,今年上半年的收入情況都是美國本土好於預期但是歐洲和亞洲低於預期,Amazon二季度國際部分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只有13% ,遠低於美國部分,兩家公司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都向分析師表明歐洲和新興市場下半年的情況不容樂觀,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果這兩個經濟體的宏觀經濟進一步惡化的話,將會對兩家公司的業績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這一點值得投資者關注。
核心業務二:Paypal
Paypal創建於1998年,於2002年被Ebay以15億美元收購,之後的Paypal依託Ebay電商平台,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一的網絡支付工具,目前Paypal服務於全球約190個市場,與超過15,000家金融機構合作,並提供跨境交易功能,目前Paypal超過一半的營收來自海外市場,截至2012年6月31日,Paypal的活躍註冊賬戶1.32億,同比增長17% 。
查看原圖2008年10月Ebay以9.5億美元收購信用支付工具 Bill Me Later,為Paypal用戶提供一定的信用額度,提升購買力;為了和移動支付新秀Square競爭,Ebay在2011年7月以2.4億美元收購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Zong,填補PayPal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空白。
多納霍在2009年就宣稱,Paypal將取代Marketplace成為Ebay未來最重要的核心業務,之後的發展情況也確實如他所說,2012年Paypal處理的交易總額為1450億美元,同比增速22% ,是Ebay集市平台交易總額750億美元的1.9倍。
查看原圖被收購後的Paypal發展速度一直快於Ebay集市業務,但營收規模與集市業務差距較大,2007年之後Ebay集市業務增長放緩,但Paypal卻保持了不錯的增長速度,其收入佔比也在Ebay的總收入中不斷提高,2013年上半年,Paypal佔Ebay總收入比重已經超過40% 。
查看原圖移動支付的核爆炸式增長移動支付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呈現了核爆炸式的增長,2010年用戶通過Paypal移動端處理的交易額只有7500萬美元,而這個數字在2011年是40億美元,去年的交易額是140億美元,而公司管理層的預期是70億美元。預計今年Paypal移動端處理的交易額將和Marketplace一樣突破200億美元。
增長的原因Paypal能夠持續快速發展的背後因素是金融的互聯網化和移動化,金融向傳統互聯網轉化的過程正在進行當中,而智能手機推動的移動支付讓金融向電子世界的轉化速度大大加快。根據Gartner的研究報告,2013年全球移動支付交易值將達到2,354億美元,與2012年1,631億美元的交易價值相比,增長達44%。2013年,移動支付用戶數量將達到2.452億,高於2012年的2.008億,到2016年,全球移動支付預計將達到7,210億美元,擁有4.50億移動支付用戶。研究機構的預測數字不一定準確,但是能夠告訴我們大的趨勢方向,手機支付未來不會完全取代現金和信用卡,但是會成為和它們一樣重要的支付手段,這就已經足夠了。
就目前而言,我們仍然處於移動支付的起步階段,隨著智能移動終端對我們的生活重要性的不斷提高,移動支付未來將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競爭對手目前Paypal在傳統網絡支付上沒有對手,一家獨大,這是投資Ebay的關鍵理由之一。
但是剛剛興起的移動支付上,Paypal是有競爭對手的,它目前最大的對手是由Twitter聯合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創辦的移動支付公司Square。Square創建於2009年,主要商業模式為向用戶和商家以幾乎免費的價格銷售讀卡器(售價10美元,賬戶內贈送10美元),用戶在店舖結賬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匹配刷卡消費,它使得消費者、商家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付款和收款,並保存相應的消費信息,從而大大降低了刷卡消費支付的技術門檻和硬件需求。2012年12月Square旗下應用Square Wallet針對美國地區用戶添加了Gift Cards功能。用戶可以在應用裡購買禮品卡發送給朋友。
Square的優勢1:成本低。讀卡器幾乎是免費的,而商家們使用的傳統的POS機或信用卡終端要花數百美元購買。
2:手續費用低。Square對每筆交易只收取2.75%的交易佣金,幾乎是全美最低費用。
3:Square對商家是按天結算,而銀行對商家是按月結算。使用Square最多的是中小型商家,這些商家因為規模較小,所以對現金流非常關注,Square的結算週期是吸引它們的關鍵。
4:支付流程簡單,而且不受位置限制。崇尚極簡主義的傑克·多西在創辦Square的時候注入了和Twitter一樣的理念:支付過程必須非常簡單,簡單到你非常喜歡它。
5:可以幫助商家存儲消費者信息。
獨特的優勢讓Square的發展速度非常之快,2011年處理的交易金額已經突破了40億美元,2012年突破了100億美元,簽約的商家已經超過250萬家。在2012年8月,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公司星巴克向Square投資2500萬美元,這一輪投資中Square的估值是32.5億美元,今後在全美所有的星巴克店內都可以使用Square來結賬支付。(需要說明的是在Square 2012年處理的100億交易額中並不包括星巴克的交易額)
Paypal和Square的競爭和比較兩者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戰爭已經打響,Paypal在2011年用2.4億美元收購了移動支付公司Zong,Zong是一家可以讓你輕鬆使用手機號碼進行支付的網站,有著強大的支付人脈,它的用戶可以在45個國家,使用21種語言,通過超過250家金融企業來進行支付。緊接著Paypal又在2012年3月推出Paypal Here服務,Paypal Here和Square類似,也是手機+讀卡器+信用卡或借記卡的支付模式,Ebay還利用自身的國際化優勢,將Paypal Here支持的國家擴展到美國以外,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香港。2012年5月,Paypal與軟銀合資成立公司「Paypal日本」,共同開發日本市場。2012年7月,Paypal收購了移動支付公司card.io,Card.io是一家為智能手機提供基於軟件的信用卡支付解決方案的公司,該公司的技術可以通過對信用卡拍照,然後進行光學識別,進而完成支付。
為了推進自身在實體零售方面的戰略,PayPal還宣佈與美國金融服務公司Discover Financial達成協議:從2013年起向其在美國的5000多萬活躍用戶發支付卡,該卡允許PayPal用戶在已經使用Discover支付網絡的商家購物,Discover支付網絡在美擁有700多萬個零售點。
Square也不甘示弱,先是在2012年3月從PayPal挖走一位高級副總裁,然後在8月與星巴克結盟,今年5月又推出Square Stand,這是一款基於ipad的收銀系統,商家可以直接把安裝了Square軟件的ipad當作收銀的出納機。7月,Square推出Square Market的在線集市,目標直指Ebay。
Paypal和Square就像兩個同時衝向移動支付王座的人,Paypal的優勢是自身在傳統互聯網支付上的1.3億全球用戶數量和統治地位,以及良好的國際化佈局,而Square的優勢是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起跑點,發展速度驚人。目前來看在移動支付領域還是Paypal的優勢更多一些,畢竟有10年網絡支付的海量用戶底蘊,未來最有可能的結果是Paypal繼續領先佔據最大市場份額,Paypal在國際化和電子零售上的領先優勢過於龐大,而Square將佔據第二的位置,將來獨立上市或被收購。
從總體上來說,Paypal和Square的競爭,當然也包括其他進入移動支付領域的企業,現在還是屬於「做大行業蛋糕」式的健康競爭,這些競爭的出現,讓商家和個人消費者都獲益匪淺,而這場支付領域的變革會讓傳統銀行業的重要業務—信用卡和借記卡的重要性不斷下降,傳統銀行業才是感受到危機的角色。
風險關注移動支付行業的激烈競爭會導致業務利潤率下降,美國銀行近期也推出了一款類似Square讀卡器的服務,服務佣金更低,只有1.75%,為全美最低,這個勢頭需要投資者密切關注。
Ebay的企業估值
核心業務增速如上所述,Ebay的兩大核心業務目前還都有比較好的增長空間,只不過因為自身體量較大而且歐洲和新興市場宏觀經濟較差會影響Ebay的增速。對於Marketplace 集市業務,我的預期是未來幾年的年均交易額增速在10%-15%之間,營業收入增速保持在10%-13%之間;對於未來最重要的業務Paypal,我的預期是未來幾年的年均交易額增速在20%-25%之間,營業收入增速保持在20%左右。
交易額和營業收入預測
多納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者,率領Ebay從逆境中成功轉型,走出低谷,他之前對Ebay業績提出的目標非常務實,超過90%都已經實現,在今年的Ebay分析日上,他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Ebay平台處理的總交易額將從2012年1750億增長到3000億,年均增速20%,營業收入達到215億-230之間,根據Ebay兩大核心業務的發展情況來看,我相信他能實現這個目標。
資產和負債截至2013年6月31日,Ebay持有現金、現金等價物和短期投資共117億,長短期負債共45億,負債中包含2012年7月發行的有效年利率2.3%的30億債券,這30億債券將在未來5年中分批支付。
過去5年的現金流
查看原圖估值
2012年Ebay公司營業收入為141億美元,淨利潤26億美元,淨利潤率為18.4% ,根據2013年上半年的財報和發展情況來看,公司2013年營業收入將達到160,淨利潤將達到29-30億美元之間。根據8月7日的信息,Ebay股價為53.7美元,市值為695億美元,除以2012年淨利潤的市盈率為27倍,除以2013年預期淨利潤29億的動態市盈率為24倍市盈率。
未來3-5年,我預測Ebay的營業收入可以實現15%-18%的年均增長,淨利潤可以實現年均15%的增長,再加上公司股票回購對股價產生的影響,給予Ebay 股價17-20倍市盈率的估值,乘以2013年預期29億美元的淨利潤,估值為500-580億美元之間。按照此估值,Ebay在當前市值695億美元的基礎上下跌20%-30%會出現很好的買入機會。
投資回報如果按照當前695億美元的市值投資,投資者長期的投資回報預期值為10%左右,這不能算是一個很理想的回報率,如果股價下跌20%-30%,那麼公司市值將進入合理範圍,長期的投資回報率將在15%-20%之間,用巴菲特的話說就是:用合理的價格買入優秀的公司。
第三部分:對當前市場整體情況的分析從2011年10月到現在,美國股市的三大指數道瓊斯、標普500和納斯達克都上漲了50%左右,道瓊斯從10771點漲至15658,上漲幅度為45% ,標普500從1131點漲至1709點,漲幅為51% ,納斯達克從2400點漲至目前的3689點,漲幅為54% 。
美國經濟相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增長更加穩定,失業率逐步下降,美國大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非常健康,這些因素導致資金不斷流向美國市場,再加上量化寬鬆政策,導致過去21個月美股幾乎全部都是在上漲中度過,目前看來,美股整體估值已經偏高,已經「一腳泡沫門外,一腳泡沫門內」,如果根據對投資者是否有利來把股市估值分為「非常好、比較好、合理、比較差、非常差」的話,現在的美股已經進入了「對投資者來說估值環境比較差」的階段,在目前的階段下投資美股的話從長期來看投資者的回報率不會很好。
從IPO的數量上來看更是如此,截至今年7月,美股中共有118家公司IPO上市,而去年只有87家。據估計,今年IPO上市的公司總量有可能接近甚至突破200家,創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07年美國股市有近240家企業進行了IPO融資。
從具體的企業角度來看,大量的小盤股從去年到現在翻了幾番,市值一飛衝天,這些小盤股只要沾了新能源、新科技的概念,股價就會瘋漲:
唯品會從4.5美元漲至44美元,增長了900%,市值24億美元。
Netflix從56美元漲至246美元,增長了340% ,市值145億,市盈率308倍。
特斯拉(Tesla)從30美元漲至138美元,增長360% ,市值160億,市盈率180倍。根據特斯拉目前的估值,這家公司需要每年至少售出10萬輛電動車,但是根據它的產能增長情況,要到2016年才能達到這個數字。
奇虎360從14美元漲至67美元,增長380% ,市值82.7億,市盈率177倍。
噹噹網從4美元漲至10美元,增長150% ,市值8.67億,仍在虧損中。
中國手游從3.6美元漲至13.7美元,增長280% ,市值3.23億,仍在虧損中。
歡聚時代從10.5美元漲至41.8美元,增長300% ,市值23億,市盈率144倍。
Yelp從17美元漲至57美元,增長235% ,市值34億美元,仍在虧損中。
Linkedin從64美元漲至235美元,增長267% ,市值222億美元,動態市盈率近200倍。
另外兩家中概股企業蘭亭集勢和優酷的股價很有可能即將會大漲,蘭亭集勢上漲原因和唯品會相似,而優酷在移動端的增長有可能會成為股價暴漲的導火索,實際上優酷最近幾天就已經在放量大漲了。
從企業經營角度來看,有一些企業的質量大多還是不錯的,但是市場給予的預期實在是太高了,這些中小企業中的絕大多數都很難實現投資人預期的回報,就像比爾·蓋茨所說的那樣:「人們總是短期高估科技的影響,長期低估科技的影響。」就市場目前的氛圍來看,人們對小盤股的預期正處於高估的狀態,尤其是小盤科技股。比爾·格羅斯的蜉蝣理論放在此處正合適:「中小企業股價的不斷上漲表明整個市場生態系統的繁榮和樂觀」。可是對於投資者來說,樂觀是最大的敵人。
不僅僅是中小企業的估值,從大型藍籌企業來看,市場也過於樂觀了:
亞馬遜的在線零售業務增速放緩,云計算還處於積累過程中,但是股價卻一路上漲突破300美元,市值突破1400億美元,雖然我非常看好亞馬遜的長期價值,但是目前的市值對投資者實在是不夠友好。
可口可樂去年淨利90億美元,市值1800億美元,20倍市盈率,但是可口可樂今年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很有可能是零增長,未來幾年可口可樂的年均利潤增長也很難突破10% ,給予一家如此增速的企業20倍市盈率,肯定是有些貴了。
芒格最愛的好市多,好市多是一家極好的企業,也是現在為數不多的還值得投資的傳統零售企業。好市多去年淨利潤17億美元,今年預計淨利增長20%,達到20-20.5億美元左右,數字很棒,但是市場給出的市值是520億美元,動態市盈率26倍,好市多管理層預期未來的年均增長是15%-18% ,如果按26倍的價格買入,毫無疑問投資者的長期投資回報率不會很高。
Facebook在7月25日的二季度財報公佈後,因為移動廣告營收超出預期,股價一夜飆漲30%,之後連續上漲,目前股價和市值已經回到當初IPO的價格,38美元每股和917億美元。不過,雖然Facebook的移動廣告營收超過預期,股價也快速上漲,但實際上Facebook不值目前的市值,這家公司在企業戰略上有很嚴重的問題,從企業經營角度來說,過去推出的產品決定了現在的收入,而現在推出的產品將決定未來的收入,Facebook在上市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幾乎沒有推出任何有影響力的產品和服務,唯一的亮點是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如果Facebook未來無法推出好的產品,那麼它的吸引力很快就會下降,股價也會再次下滑。
通用電氣過去四年營收幾乎沒有增長,現金流情況逐年變差,今年上半年經營態勢沒有太大改變,但是目前市值2515億,市盈率近18倍,對於一家營收停止增長而且現金流狀況變差的大型企業來說,這個市盈率過高了。
谷歌(google)目前的股價為900美元,市值3000億美元,動態市盈率23倍,從長遠來看,谷歌值4000-5000億美元,但是投資者如果在當前價位買入谷歌的話,長期的收益同樣不會太好,如果市值能夠下跌25%-30% ,那麼谷歌就具有很好的投資價值了。
IBM、INTEL和惠普,把這三家公司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面臨著各自行業的轉型,IBM和惠普受到新興云計算企業的衝擊,INTEL因為錯判移動互聯網機遇受到蘋果、高通和ARM的衝擊,但是市場似乎忽略了這些企業正在面對的困境,反而對這三家企業頗為看好。
總體上來講,市場現在充滿了樂觀的情緒,一個看上去很好的消息就能讓股價大漲,而人們似乎並不在乎企業實際經營上短期和長期將要面對的困難。新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7月19日新浪發佈「微銀行」,將涉足支付和理財產品領域,受此消息影響,新浪股價當日大漲8% ,對於這個消息,市場明顯是過於樂觀了,試問會有多少人使用新浪的理財產品和支付產品呢?而且新浪本身最核心的業務—門戶廣告業務,正在受到移動互聯網的強烈衝擊,用戶正在快速地轉移到移動端上,而移動端廣告無論是展示位置大小還是展示頻率都遠低於傳統PC端,而且新浪新聞在移動端的佈局也讓人擔憂,目前在移動新聞客戶端上排名前幾位的分別是網易新聞、網易云閱讀和搜狐新聞,新浪新聞的移動端流量排名並不像PC端那樣領先,在未來新浪的門戶廣告收入會停止增長甚至負增長,不過投資者似乎對這種長期經營上的困難視而不見。
8月6日,麥考林一夜之間暴漲70%,理由僅僅是一條非常不靠譜的可能被收購的傳言,其他一些中概股股價也隨之大漲,這實在是太離譜了!這些公司的股價已經遠遠超過了自身的實際價值,這種無理由的暴漲表明現在的股市就像一個內部能量已經滿載的火球,不斷向外噴出火焰,這樣的火球有可能繼續膨脹,但是也有可能隨時爆炸。
從市場的估值來看,目前小市值股票已經不再具有投資價值了,市場對於這些公司已經有些瘋狂。大型藍籌股整體的增長情況不錯,資產負債表健康,但是市場給予的預期過於樂觀,整體高估了15%-30%左右,如果這些公司的股價能夠下跌20%-30% ,那麼就是比較合理的價位了,在這個價位水平上投資的話,投資人長期來看可以獲得15%-20%甚至更好的回報率,用合理的價格買入好公司才是投資人應該做的。
市場的一隻腳已經踏進泡沫區域,腳步有可能會停下來,也有可能繼續大步向前,市場究竟走向哪裡是很難判斷的,投資者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市場先生給出好的價格。
營銷大師眼裡的的營銷變革和未來方向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6/56602.html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不僅是因為要討論營銷大師唐·舒爾茨,更多的是網絡整合營銷因互聯網自身的劇烈變革而快速演進,我在6年前認真讀過舒爾茨的《整合營銷傳播》,受益匪淺,大師的研究和作品通俗而深刻、詳盡而嚴謹,舒爾茨的第一本整合營銷書籍也是我的第一次系統的營銷理論體系學習和思考。當上週唐·舒爾茨先生出現在百度的MOMENT營銷盛典時,不知不覺間,他已經七十多歲了,然而他對整合營銷的洞察卻絲毫沒有減弱,新推出的SIVA營銷理論又將引領整合營銷(特別是網絡整合營銷)的新方向。
如果你是一位專業的營銷公關人士,你的營銷字典裡一定不斷重複「定位理論」、「4P」、「4C」、「USP理論」、「品牌形象理論」等等,這些營銷理論背後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系列營銷大師,比如特勞特、舒爾茨、奧格威、波特、科特勒等等。也正是這些大師們的努力,讓營銷學成為一門有趣的學科,同時,營銷學永遠在市場裡,永遠在不斷產生新的案例,營銷成為推動企業前進的重要動力。因為不同的場景和產生時代,營銷理論在不同維度地發揮著作用,不斷有符合新時代方向的新營銷理論出現。
整合營銷的前世今生
1992年,全球第一部IMC(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簡稱IMC)專著《整合營銷傳播》在美國問世。作者是在廣告界極富盛名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唐·舒爾茨及其合作者斯坦利·田納本(StanleyI.Tannenbaum)、羅伯特·勞特朋(RobertF.Lauterborn)。羅伯特在1990年提出4C理論,而在這部書裡,舒爾茨和他的夥伴們已經將4C理論推到了前台,取代了4P理論,並且舒爾茨教授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來構建了整合營銷的方法論,後來,又延伸為4RS體系,自此以顧客為中心的整合營銷成為營銷界的潮流。不要驚訝,是1992年,是的,可能你會經常發現或遇到還不知道4C重要性的企業老闆們,別忘了,我們在中國。
舒爾茨教授在《整合營銷傳播》裡講述了細胞式傳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病毒營銷傳播,精細地講解了傳播發生、接觸、發展、爆發的過程和要素,每一個案例剖析的非常逼真。我在2007年精讀此書的再版時,依舊驚嘆舒爾茨的整合營銷理論的強大生命力,作為一個理科生,不由感嘆其理論體系的精緻,很多時候就像數學公式一樣凝練簡潔。這是西方哲學的勝利,營銷學在我看來本應是一種思想,但是,西方的舒爾茨等教授們用西方的分析哲學將營銷理論結構化和系統化,使之成為幾十年來營銷人的思考手冊,我認為這是哲學的勝利。
在中國互聯網發展過程中,也許你注意到一群借低俗、惡劣事件炒作的某些營銷人,為了自己的生意,鼓吹自己成xx營銷之父,你是否覺得這很搞笑。因為他們自以為翻江倒海的神級表演,無非是整合營銷中的一小個模塊,在1992年出版的書籍裡就寫好了方法論,所以,在這裡,我建議有志於長期從事營銷或公關行業的年輕人直接去讀這些大師們的原著,因為我發現很多中國人出版的營銷書把本來簡單的東西寫的超級複雜,,湊字數的太多了。
隨著互聯網的發達,整合營銷出現了一個新的領域-網絡整合營銷,融入了互聯網的特色,互聯網的媒體屬性、可檢索、可分享都讓網絡整合營銷越來越成為一個獨立的營銷分支。當然,從純碎的營銷傳播基礎理論層面,除了搜索營銷外,基本還在舒爾茨教授整合營銷理論的框架下運行。在舒爾茨第一本整合營銷書籍出版時候,google、百度還都沒有出生,在後來的書籍裡,舒爾茨談到了搜索營銷,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全球化的部分。在最近的十年裡,網絡整合營銷的中心從網絡新聞完全轉移到了搜索引擎,在歐美是google,在中國是百度,今天全國網民數億規模的時候,大家才猛然發現最強大的營銷利器和賺錢機器居然是百度的一個搜索框。另一位營銷大師-菲利普·科特勒也將研究的視角移向了互聯網,研究了電子商務企業amazon,他同樣提出了互聯網時代的市場營銷中「以客戶為中心」、「提高客戶忠誠度」的重要性。
舒爾茨說,「過去的營銷者喜歡控制一切,他們控制包裝設計、廣告、促銷、公關和新聞媒體,但是今天我們已經無法再這樣控制下去了,因為借助互聯網,……整個市場的控制者已經由品牌變成了消費者,我們無法全盤控制也就意味著營銷需要改變了。」此時,善用搜索,善用數據,運用科學的行為模型分析消費者行為和需求,已經成為廣大企業營銷工作開展無法迴避的事情。
大師之間:唐·舒爾茨的理論和科特勒的理論
年輕的同事問我,唐·舒爾茨的理論和科特勒的理論,哪一個更好,應該學習哪一個?
答曰:和而不同。
事實上,我也沒有將兩位大師的營銷書籍全部都讀完,我只閱讀了他們的幾部最經典的作品,不能武斷地說大師們之間的理論到底誰好誰壞,對我個人的工作實踐而言,兩位大師的理論體系都很棒,在不同維度對我的幫助都很大。
唐·舒爾茨和科特勒都是美國西北大學的教授,都在營銷界鼎鼎大名,公認的大師級人物,都影響了營銷界數十年。科特勒教授大多數時間還是在做教育和諮詢工作,給很多全球大企業做顧問,所以,科特勒教授的營銷管理理論變得極其重要,科特勒告訴大企業的老闆們營銷是多麼的重要,從而歷史上地把營銷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了。我過去一直以為舒爾茨是學院派,事實上,舒爾茨比科特勒更屬於實戰派,舒爾茨在長期大學任教之前就已經是一些大型營銷公關機構的副總裁了,可以說唐·舒爾茨是帶著自己一線工作的經驗、問題、願景來做研究的,所以,細讀舒爾茨的《整合營銷傳播》,你會發現裡面說的方法論大多數你可以直接用於你的日常營銷工作,並快速感覺心情愉悅。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當你是從事營銷工作的基層或中層,你應該認真地讀唐·舒爾茨的書,舒爾茨的理論和方法論結合在一起,很容易學以致用;當你是營銷的高管時,那就各位大師的書都讀讀吧,當你要開始營銷工作的時候,我建議還是以舒爾茨的理論體係為主導更好一些。我的理解是科特勒的理論偏管理和宏觀,而唐·舒爾茨的理論更趨向於應用和執行的微觀,但是舒爾茨關於營銷效果的可測量方面是目前逐步被行業採用的營銷管理方式。
唐·舒爾茨的新營銷理論(siva理論)–為互聯網而生
2012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孫冰有一篇標題為《唐·舒爾茨:大多數市場營銷規則已過時了》的採訪報導,舒爾茨教授提出了「互聯網和新媒體的崛起,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衰落」、「消費者主權的遷移」、「營銷策略失效」、「從說服到傾聽」、「利用大數據」等觀點。在上週的百度MOMENT營銷盛典上,唐·舒爾茨教授在中國正式推出SIVA理論的著作中文版,正式向中國營銷界公佈他的siva理論體系和細節部分。

舒爾茨教授的最新的SIVA理念包含解決方案(solutions)、信息(information)、價值(value)、入口(access),簡稱「siva」,舒爾茨認為傳統的營銷理論應該被新的SIVA理念代替。而在這之前,舒爾茨的整合營銷理論從4CS為主體升級的4Rs營銷新理論(即關聯relevance、反應reaction、關係relationship、回報return)。我個人理解,從4RS到SIVA是一個從微循環到大的營銷閉環的進化。4rs本身已經比較先進,符合現在的互聯網搜索營銷和社交營銷的趨勢,社交營銷雖然一直被行業看好,但是適用於大規模的大中小企業的社交營銷解決方案並沒有出現,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個別大公司的砸錢、刷臉、拼轉發。
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搜索營銷還是被企業和廣告主認可的最有效的廣告營銷模式,4rs的微循環系統在社交體系和搜索體系裡都被呈現出來,在搜索營銷裡被行為分析技術和背後的大數據支撐而完成,在社交體系裡更加複雜營銷效果難以評估。舒爾茨結合百度的大數據營銷解讀了siva理論,value被提出了,讓營銷不僅僅數字化,更重要地是實現價值營銷,數據挖掘和消費者行為分析成為solutions能否實現營銷價值的關鍵能力。百度的CEO李彥宏剛剛發表文章說,百度未來將要平台化和接口化,百度營銷大數據能力很可能以接口的方式開放給生態系統。

Siva營銷理論作為唐·舒爾茨的最新營銷理論體系,比過去的理論更加凝練,更凸顯了網絡營銷的價值,明確了營銷從決策到策劃實施的四大關鍵點:如何制定策略、消費者的行為和場景分析、為消費者提供的價值、從哪裡啟動營銷。
拿山東旅遊局的例子來說,他們要為提高山東旅遊的文化印象和景點收入,需要可觸達消費者並促進轉化為客戶的解決方案。此時就需要根據旅遊的淡旺季、旅遊人群流動特徵、旅遊目的地選擇因素、旅遊決策周邊因素等很多數據來制定一個solutions,並且選擇媒介來傳遞出價值和信息,進而幫助轉化為來山東旅遊的客戶,最後,山東旅遊局選擇在入口(access)上選了百度搜素營銷的合作,而百度給出的也是一個超越普通關鍵詞廣告的大數據分析和價值信息挖掘,從而讓營銷從解決方案的產生、執行、測量、完成,實現了基於消費者行為分析的營銷閉環。
唐·舒爾茨教授和科特勒教授都年紀不小,在大師輩出的20世紀裡,他們和奧格威、特勞特等大師們一起,讓營銷、公關、整合營銷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的重要利器,讓營銷人擁有了自己的系統價值觀和方法論,讓營銷學越來越像一門真正的科學。感謝舒爾茨的努力,感謝他為營銷界指明下一步的方向,讓我傾聽大師的聲音,一起去經歷21世紀這個不太容易出產大師的互聯網時代,去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去發現消費者的需求。(文/柳華芳)
【趨勢】法律服務變革:從古老傳承到法律電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1/57041.html今年8月份,黑馬企業綠狗網宣佈獲融資1150萬人民幣,投資方為晨興資本、真格基金及戴志康。今年10月份,老牌法律服務網站黑馬會會員中顧網宣佈獲得由劉曉松的深圳青松資本領投,融資額度數千萬元,這是在線法律服務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融資。今年10月份,法律行業的比較搜索工具法鬥士網獲得黑馬導師、2013年10大「年度創業家」莊辰超等人的清流資本100萬美金的融資,誓要打造律師界的去哪兒網。今年10月份,此前《創業家》雜誌報導的中國最大的律師事務所盈科宣佈戰略性投資律云網站,要在今後兩到三年的時間內持續投入1億元人民幣,圍繞律云打造一個集網絡服務、法律電商、線下呼叫中心於一體的全國優質律所共享的在線收案平台。另有多家法律服務公司獲得融資或正在融資。
與融資相對應的是併購市場的瘋狂,外資公司加快了佈局中國法律市場的步伐。世界上最大的法律數據庫公司LexisNexis(律商聯訊集團)儼然成了這個行業的大買家。今日清晨時分,LexisNexis 宣佈收購中國法律服務網站 LegalStudio 公司。LexisNexis公司表示這筆收購只是其在中國持續投資的一部分。
如果仔細研究這些獲得融資的企業的特點,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企業都是一些圍繞「法律電商」進行模式與產品創新的公司。正如一位投資者所說的那樣,「我們看好法律電商的原因是因為法律電商將過去難以標準化的律師服務產品化,標準化,給了我們足夠的想像空間。"
本文來源於《法學家茶座》,介紹了法律電商對整個法律行業的意義。
法律服務行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三名律師合夥人,籌集一筆不菲的註冊資本,租賃一間豪華的寫字間,裱一塊金字招牌:律師事務所,這便是一家傳統律師事務所的雛形;然後各自借助所掌控的既有資源,抑或各顯神通將六度人脈理論運用到極致,去拓展客戶資源渠道,將潛在客戶資源變為當事人,直至將自己的法律智識變為服務獲得對價,這便是最典型的律所運營狀態。如果這家律所業務拓展不錯,再招募一些志趣相投的律師成員,然後,每個人再去重複上述運營流程,師傅教會徒弟,高級合夥人告訴團隊律師,複製再複製,日復一日,永遠停不下疲憊的腳步。
這一切,似乎都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常識,十年、二十年過去了,儘管每天都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律師在抱怨,暗自訴說自己來自內心深處的疲憊,即使在絕大多數律所都面臨瓶頸限制而無計可施時,仍罕有人質疑這一傳承已久的服務模式。直至美國知名在線法律服務提供商Legalzoom申請IPO,法律服務網站Rocketlawyer成為包括谷歌風投在內的多家硅谷風險投資機構的寵兒,這個古老行業的耕耘者——律師事務所開始被震撼了:標準化的法律服務,諸如法律文件的審核和創建、法律意見等業務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時,可以創造如此巨額的財富,更為重要的是,創造巨額財富的工作,都是在律師和當事人素未謀面的前提下輕鬆、高效進行的,這幾乎是對傳統法律服務模式認知的顛覆。
在西方法律電商日益興盛並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時,一些老牌的法律服務網站相繼推出自己的法律電商產品,如黑馬會會員中顧網就推出了法律盒子這款產品。法律盒子的特點有三個,一是平台化,它不是律師事務所,其本身並不切入法律服務本身。它是律所的平台,不與任何律師搶業務,相反它幫助律師銷售自己的法律產品。第二是產品化,它呈現給消費者的不是律師,而是一個個標準化的法律產品,用戶可以用比委託律師更便宜的價格購買這些服務。第三,只與大所、中顧品牌所合作,讓這些律所以商譽做保證,確保法律產品的服務質量。未來有望上線第三方支付,進一步保護消費者的交易安全。
法律電商是大勢所趨,在趨勢面前,或選擇,或被選擇,惟智者先行天下。在趨勢面前,法律從業者應該主動做出選擇,將互聯網與傳統法律服務行業無縫融合,讓律師事務所的服務變得再無疆界。中顧的律師事務所應順應傳統法律服務模式升級改造的這個大趨勢,去挖掘法律電商的市場藍海。從產業和經營的角度講,今天的問題不再是律師服務應該上網,不再是律師可不可以賺錢,而是律師要思考如何能在「網律時代",在中顧法律盒子這樣的法律電商平台上賺到錢。
記得在一次多名律師和互聯網人士組織的一個創新沙龍上,大家討論,法律電商藍海市場究竟有多大。相信數據更能說話。2012年,全國律師行業創造的營收是800億元,而中國5000萬家中小企業99%都沒有自己的法律顧問,被法律風險嚴重侵蝕著他們的商業肌體,這背後,恰是我們的律師英雄用武之地。根據第三方數據統計,這背後蘊藏著5000億以上的法律服務市場藍海。另外,讓人驚訝的是,有300億的個人非訴法律服務市場沒有進入主流法律服務市場的領域,這是一個尚未開發的金礦。十年來的經驗證明,傳統的法律服務模式,已不具備開拓這兩塊藍海市場的能力。西方成熟的法律電商模式,提供了一種進入並有效挖掘法律服務市場藍海的進路和選擇。當互聯網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每家企業運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情況下,標準化法律服務這一與互聯網具有天然結合基因的服務類型,便成為了法律電商的內核。毋庸置疑,法律盒子等法律電商產品是迄今為止,將西方的法律電商的內核發揮得最為淋漓盡致的,他們的適合國情的創新解決方案,為律師事務所的全面升級法律服務模式提供了契機。
當我和一家知名的律所主任談及法律電商時,他的前衛與遠見讓我驚嘆。他說:「希望年輕律師不要重複我們老一輩律師的艱難創業歷程,在他們已具備較強專業素質的情況下,我們更希望他們能快速的將業務格局打開,讓自己的智慧能夠惠及更多的人。這時,傳統的法律服務模式,已經不再適用於他們。一些法律電商提供的法律服務解決方案,讓我非常驚訝,這是我們所沒有的創新能力。現在我們律所已經和他們達成了戰略合作。借助合作,我們可以彌補自己在互聯網領域的短板,集中優勢力量打造業務核心競爭力。」
互聯網正在改變幾乎所有的服務行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化,已經是大勢所趨。當超級大所借勢互聯網對法律電商藍海市場虎視眈眈時,古老傳承而來的法律服務模式,或選擇者改變、轉型,抑或選擇墨守成規。這已是一個無須討論的命題,變則通,不變則衰。今天律師面臨的問題不是上不上網,而是盡快轉型,推出法律產品,贏得未來的競爭!
黑馬評論:
法律電商的出現是一個必然。因為法律電商產品是消費者、律師和律所共同的需求。造成法律產品熱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價格更便宜,產品體驗能升級,更有市場競爭力。其次,是傳統的律師服務太依賴律師本人,服務不穩定。再次,就是律所很依賴某個律師,如果律師一走,律所往往會失去客戶。而法律產品則是,消費者知道有產品,不知道有律師,如果認可,會推薦給朋友。
那麼為什麼這些過去十年賺著錢的黑馬企業中顧要去開發法律電商平台呢?
利益驅動。
首先,法律電商產品市場潛力巨大。中國律師只有20萬,賣律師推廣服務空間很小,雖然美國律師人數是中國律師3倍還要多,考慮到中國社會體制的轉型和經濟容量等因素,表明中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是這個市場成長速度有限,賺律師錢必須深挖需求才行,且可能是長久戰。因此,過去賣律師服務的法律服務網站都在找新的路。而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法律電商恰恰就是一個有無限想像空間的領域。
其次,有流量優勢。以黑馬營5期學員霄勇的找法網為例,該網站過去多年從事律師展現業務,靠收取律師營銷費和中介業務盈利,黑馬會會員高度強的中顧網與之模式相似,做律師推薦服務已經8年之久。兩家如同律師界淘寶一樣。無論是流量和數據積累在垂直網站方面都是非常高的(兩家網站差不多,中顧日均ip80萬,PV400萬)。實際上,它們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收案入口(流量來源 搜索引擎、直訪用戶、微信等)。中顧現在推出法律電商產品,很以複製淘寶養天貓的方式。
資本市場和競爭對手的影響。有一位投資者就對i黑馬說過,垂直領域的網站只有深挖市場一條路,不往產業鏈的上遊走,就難以獲得更多的變現機會。另外,一些提供本地化服務的網站如58、趕集網相繼上線律師檢索業務;百度等巨頭接二連三地上線法律產品的做法;再就是一些垂直市場的法律電商品牌如黑馬企業綠狗網相繼獲得融資,這些都對傳統的法律服務網站的模式有一定的衝擊。
當然,難度也不小,首先不是每一家律所都懂得如何開發法律產品。也不是每一家律所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法律電商產品弄到中顧、找法這樣的平台上去。所以做網商的方法和搞平台地推的方法都很重要,而這些訣竅,盡在黑馬營的導師分享中。歡迎大家密切關注《創業家》雜誌的相關報導,關注黑馬營、黑馬會和黑馬大賽創業導師的私貨分享。
總之,我們很認同文中的一句話所說的那樣:"今天律師面臨的問題不是上不上網,而是盡快轉型,推出法律產品,贏得未來的競爭"。
誰在推動朝鮮經濟變革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823冷戰結束後,朝鮮持續出現開放變革-收縮求穩的波動,其背後是朝鮮主體治國體制求穩定與求發展之間的衝突。隨著朝鮮對華貿易依存度的增大,這一波動與中國的關係更為密切。
2013年12月12日,有朝鮮「二號人物」之稱的張成澤被處決。作為長期負責中朝經貿的朝鮮領導人,他的死似乎讓中朝商貿進入一個觀望期。
鴨綠江另一側的調整都落在有心眼中。丹東一名邊貿商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最近丹東的朝鮮商社換了一茬新領導,原來的老人們都回朝鮮了。
這個觀望期是暫時的,會持續多久,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回答。現在,人們所能做的就是等待。
新中朝合作 金正日啟動
最近的中朝經貿合作是由朝鮮已故領導人金正日發起的。2009年至2011年,朝鮮以實現經濟強盛大國為主張,宣佈啟動新一輪經濟變革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貨幣改革,升級羅先市為特別市,成立大豐國際投資集團和國家開發銀行等等。
中朝商貿往來也因此變得密切起來。2010年和2011年,金正日兩年內3次訪華,除與中國領導人會面,還前往吉林與遼寧視察——這兩個省與朝商貿往來最為密切。在領導人的推動下,中朝迅速達成共同開發、管理羅先經貿區以及黃金坪、威化島的開發項目意向。
金正日去世後,這一合作並沒有停滯,反而更為快速,朝鮮表現出史無前例的開放姿態。
2012年8月,時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行政部部長張成澤率團訪問北京和吉林等地,其間,張成澤與中國有關領導共同出席羅先經貿區和黃金坪、威化島經濟區管理委員會的啟動儀式。
金正日時期設立的大豐國際投資集團並不成功。這一集團負責人為中國朝鮮族企業家朴哲洙。該集團主要負責為朝鮮招商引資,曾向日本兜售過開發8座朝鮮城市的融資計劃,但結果並不理想。2013年年初韓國統一部公佈新的《朝鮮權力組織圖》,大豐國際投資集團和朝鮮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已經從中消失。
從2011年起,朝鮮高調在中國吸引投資項目,除了在北京、瀋陽、丹東等地舉辦招商洽談會外,還在北京、杭州等地建立了引資辦事處。南方週末記者在北京的朝鮮投資事務所展示的動態中,至今仍能看到有關中國領導與張成澤會面的消息。
在張成澤接手的中朝合作項目中,羅先特別市顯然更為重要。羅先特別市由羅津-先鋒兩市和羅津港合併而成。早在1991年底,即由前領導人金日成設立為自由貿易區。1996年,朝鮮舉辦羅津-先鋒地區投資博覽會,吸引了26國投資,總額達到3.5億美元。
在歷任朝鮮領導人改革中,羅津-先鋒地區都是重中之重,它也是朝鮮首個取消糧食分配製度、市場自由合法化、工資待遇優越的試點。2010年1月,朝鮮將羅先自由貿易區升格為特別市,下派經貿相任責任書記,出台《羅先經貿區法》,並特供每天2萬千瓦時用電,為之出台了三十多個新政策規定。不僅如此,為營造開放引資的環境,朝鮮軍隊與強力部門一併撤出。
實際上,早在日佔朝鮮時期,羅津便已經被開發成為連接中國東北、朝鮮和日本的樞紐,至2010年中朝合作開發時止,羅津港依然保持著1933年建港時的300萬噸貨物吞吐能力。
2012年,羅先經貿區實現定位,即重點發展原材料工業、裝備工業、高新技術產業、輕工業、服務業、現代高效農業,逐步建設成為朝鮮先進製造業基地、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和區域旅遊中心。
相對而言,黃金坪、威化島的開發經濟價值並不大。兩島由鴨綠江泥沙沉積而成,並不利於建大型廠房。中央黨校朝鮮研究學者稱,黃金坪、威化島與其說是商貿合作不如說是中國對朝鮮的援助項目。
朝鮮變革離不開中國
自蘇聯解體以來,朝鮮歷代領導人均曾有過啟動經濟變革的舉動。金日成時期,朝鮮曾推出羅津-先鋒自由貿易區。同期,中朝兩國簽訂中朝貿易協定。這標誌著中朝社會主義陣營內易貨貿易的終止,中朝貿易進入主權國家間現匯貿易階段。但在自貿區宣佈成立2年後,金日成去世,朝鮮重提先軍政治和主體思想建設。羅先自貿區近乎停滯。
2000年和2001,金正日訪問中國以後,朝鮮提出「新思考」,並推出了一系列「改善經濟管理措施」,這一措施又被稱為「7.1措施」。除了改進貨幣的市場功能外,該系列措施還試圖減少政府對市場的控制與干預。
同期,開城工業園區、金剛山旅遊項目以及新義州特別行政區項目啟動。新義州特別行政區曾指定由中國人擔任特首,未能實現。但開城工業園和金剛山至今仍讓朝鮮受益。
2006年,朝鮮首次核試驗引起國際局勢緊張。就是這一年。朝鮮經濟改革出現急剎車。2006年10月,作為「戰略物資」的大米在朝鮮全國禁止買賣,朝鮮政府要求工人回到國營工廠,並宣佈他們將重新通過國家配給體係獲得物資供應。
不過,這一努力未能阻止朝鮮地下黑市的生長。2009年,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主持推動了新一輪經濟改革的舉措。
在金正日時代的朝鮮經濟變革,與中朝關係的增長密切相關。
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包括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溫家寶、李克強在內的至少9位政治局常委訪問朝鮮。2011年底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去世,中國領導人溫家寶、賈慶林、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曾到朝鮮駐華使館弔唁。中國在朝鮮投入的外交資源之重可見一斑。
而無論從2000年以來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的歷次訪華,或中國領導人的出訪朝鮮,勸說朝鮮求變幾乎是兩國領導人會面時的必談話題。
2006年,金正日訪華時,時任總理的溫家寶曾表示中方將一如既往支持朝鮮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願意向朝方介紹中國改革開放和建設的經驗。至2009年溫家寶訪問朝鮮,中朝間的經貿合作開始大幅增長。黃金坪、威化島等項目漸入公眾視野。
在2009年以來的朝鮮經濟開放中,中國逐漸對對朝商貿政策進行了調整。就在2012年張成澤訪華的同月,據《中國日報》報導,中國商務部官員稱隨著朝鮮致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中國對朝投資將在未來幾年迎來快速發展勢頭。
2012年10月,中朝羅先經濟貿易區管理委員會在朝鮮羅先掛牌,全長50.3公里的朝鮮元汀至羅津港二級公路正式通車,中國延吉(琿春)至朝鮮羅先國際客運班車實現互通。
2013年年初,中國國家海關總署又批准了開展對朝出境加工復進境業務。吉林省琿春市四家服裝加工企業成為首批試點,可利用朝鮮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進行面向國內市場的加工製造業。
如果朝鮮內部政局穩定的話,中朝商貿顯然將有更大的發展。
經濟合作不會冷卻
丹東和延吉的商人總是能最先感到來自朝鮮的寒流。據他們對南方週末記者的描述,現在對朝邊貿已經進入冷卻期。延吉的商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上半年中國商人到羅先的投資轟轟烈烈,現在大多已經撤了。坊間現在到處都是類似羅先市的朝鮮主管幹部被召回之類的傳言。
許多人都相信,觀望不會持續太久。畢竟,伴隨中朝貿易的增長,朝鮮對華依存度到2011年已經達到70.1%。無論是羅先地區的新樓盤還是平壤的大型超市,背後都有中國商人的影子。
自2000年以來,中朝貿易始終處於單方面依賴狀態,除了2004年兩國進出口貿易曾接近1︰1之外,中國對朝出口大略是從朝鮮進口的兩倍以上。延邊大學學者曹志剛在其《當代中朝貿易發展研究》的論文中提到,2005年以後中國從朝鮮進口的包括鐵礦、無煙煤、木材等資源類商品增加,增進了中朝貿易的互補性。
不過,礦產資源不可再生,受到朝鮮方面的控制。據南方週末記者觀察,2009年以後,朝鮮向中國輸入勞務進入快速增長期。尤其在2010年以來,朝鮮來華人次出現跳躍式增長,從2010年的不足12萬人次增長到次年的15萬人次,並在2012年衝破18萬人次,其中半數為勞務輸出。
相對於中朝經貿,最不確定的是,朝鮮的新一輪經濟改革是否走到尾聲。對朝鮮而言,歷次改革均受其政治體制約束。在冷戰結束以來,開放變革-收縮求穩的波動總是持續出現。只不過,隨著朝鮮對華貿易依存度的增大,這一波動與中國的關係更為密切。
有趣的是,中朝貿易的基礎設施情況卻遠為落後。中朝貿易使用的10座國境橋均存在嚴重的破損,危橋等級均在三級以上。除了2010年連接琿春與羅先的跨境大橋進行了加固和尚在修建中的新鴨綠江大橋以外,朝鮮方面並沒有打算改變這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