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誰在推動朝鮮經濟變革

http://www.infzm.com/content/96823

冷戰結束後,朝鮮持續出現開放變革-收縮求穩的波動,其背後是朝鮮主體治國體制求穩定與求發展之間的衝突。隨著朝鮮對華貿易依存度的增大,這一波動與中國的關係更為密切。

2013年12月12日,有朝鮮「二號人物」之稱的張成澤被處決。作為長期負責中朝經貿的朝鮮領導人,他的死似乎讓中朝商貿進入一個觀望期。

鴨綠江另一側的調整都落在有心眼中。丹東一名邊貿商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最近丹東的朝鮮商社換了一茬新領導,原來的老人們都回朝鮮了。

這個觀望期是暫時的,會持續多久,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確切回答。現在,人們所能做的就是等待。

新中朝合作 金正日啟動

最近的中朝經貿合作是由朝鮮已故領導人金正日發起的。2009年至2011年,朝鮮以實現經濟強盛大國為主張,宣佈啟動新一輪經濟變革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貨幣改革,升級羅先市為特別市,成立大豐國際投資集團和國家開發銀行等等。

中朝商貿往來也因此變得密切起來。2010年和2011年,金正日兩年內3次訪華,除與中國領導人會面,還前往吉林與遼寧視察——這兩個省與朝商貿往來最為密切。在領導人的推動下,中朝迅速達成共同開發、管理羅先經貿區以及黃金坪、威化島的開發項目意向。

金正日去世後,這一合作並沒有停滯,反而更為快速,朝鮮表現出史無前例的開放姿態。

2012年8月,時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行政部部長張成澤率團訪問北京和吉林等地,其間,張成澤與中國有關領導共同出席羅先經貿區和黃金坪、威化島經濟區管理委員會的啟動儀式。

金正日時期設立的大豐國際投資集團並不成功。這一集團負責人為中國朝鮮族企業家朴哲洙。該集團主要負責為朝鮮招商引資,曾向日本兜售過開發8座朝鮮城市的融資計劃,但結果並不理想。2013年年初韓國統一部公佈新的《朝鮮權力組織圖》,大豐國際投資集團和朝鮮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已經從中消失。

從2011年起,朝鮮高調在中國吸引投資項目,除了在北京、瀋陽、丹東等地舉辦招商洽談會外,還在北京、杭州等地建立了引資辦事處。南方週末記者在北京的朝鮮投資事務所展示的動態中,至今仍能看到有關中國領導與張成澤會面的消息。

在張成澤接手的中朝合作項目中,羅先特別市顯然更為重要。羅先特別市由羅津-先鋒兩市和羅津港合併而成。早在1991年底,即由前領導人金日成設立為自由貿易區。1996年,朝鮮舉辦羅津-先鋒地區投資博覽會,吸引了26國投資,總額達到3.5億美元。

在歷任朝鮮領導人改革中,羅津-先鋒地區都是重中之重,它也是朝鮮首個取消糧食分配製度、市場自由合法化、工資待遇優越的試點。2010年1月,朝鮮將羅先自由貿易區升格為特別市,下派經貿相任責任書記,出台《羅先經貿區法》,並特供每天2萬千瓦時用電,為之出台了三十多個新政策規定。不僅如此,為營造開放引資的環境,朝鮮軍隊與強力部門一併撤出。

實際上,早在日佔朝鮮時期,羅津便已經被開發成為連接中國東北、朝鮮和日本的樞紐,至2010年中朝合作開發時止,羅津港依然保持著1933年建港時的300萬噸貨物吞吐能力。

2012年,羅先經貿區實現定位,即重點發展原材料工業、裝備工業、高新技術產業、輕工業、服務業、現代高效農業,逐步建設成為朝鮮先進製造業基地、東北亞國際物流中心和區域旅遊中心。

相對而言,黃金坪、威化島的開發經濟價值並不大。兩島由鴨綠江泥沙沉積而成,並不利於建大型廠房。中央黨校朝鮮研究學者稱,黃金坪、威化島與其說是商貿合作不如說是中國對朝鮮的援助項目。

朝鮮變革離不開中國

自蘇聯解體以來,朝鮮歷代領導人均曾有過啟動經濟變革的舉動。金日成時期,朝鮮曾推出羅津-先鋒自由貿易區。同期,中朝兩國簽訂中朝貿易協定。這標誌著中朝社會主義陣營內易貨貿易的終止,中朝貿易進入主權國家間現匯貿易階段。但在自貿區宣佈成立2年後,金日成去世,朝鮮重提先軍政治和主體思想建設。羅先自貿區近乎停滯。

2000年和2001,金正日訪問中國以後,朝鮮提出「新思考」,並推出了一系列「改善經濟管理措施」,這一措施又被稱為「7.1措施」。除了改進貨幣的市場功能外,該系列措施還試圖減少政府對市場的控制與干預。

同期,開城工業園區、金剛山旅遊項目以及新義州特別行政區項目啟動。新義州特別行政區曾指定由中國人擔任特首,未能實現。但開城工業園和金剛山至今仍讓朝鮮受益。

2006年,朝鮮首次核試驗引起國際局勢緊張。就是這一年。朝鮮經濟改革出現急剎車。2006年10月,作為「戰略物資」的大米在朝鮮全國禁止買賣,朝鮮政府要求工人回到國營工廠,並宣佈他們將重新通過國家配給體係獲得物資供應。

不過,這一努力未能阻止朝鮮地下黑市的生長。2009年,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主持推動了新一輪經濟改革的舉措。

在金正日時代的朝鮮經濟變革,與中朝關係的增長密切相關。

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包括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溫家寶、李克強在內的至少9位政治局常委訪問朝鮮。2011年底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去世,中國領導人溫家寶、賈慶林、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曾到朝鮮駐華使館弔唁。中國在朝鮮投入的外交資源之重可見一斑。

而無論從2000年以來朝鮮前領導人金正日的歷次訪華,或中國領導人的出訪朝鮮,勸說朝鮮求變幾乎是兩國領導人會面時的必談話題。

2006年,金正日訪華時,時任總理的溫家寶曾表示中方將一如既往支持朝鮮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願意向朝方介紹中國改革開放和建設的經驗。至2009年溫家寶訪問朝鮮,中朝間的經貿合作開始大幅增長。黃金坪、威化島等項目漸入公眾視野。

在2009年以來的朝鮮經濟開放中,中國逐漸對對朝商貿政策進行了調整。就在2012年張成澤訪華的同月,據《中國日報》報導,中國商務部官員稱隨著朝鮮致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中國對朝投資將在未來幾年迎來快速發展勢頭。

2012年10月,中朝羅先經濟貿易區管理委員會在朝鮮羅先掛牌,全長50.3公里的朝鮮元汀至羅津港二級公路正式通車,中國延吉(琿春)至朝鮮羅先國際客運班車實現互通。

2013年年初,中國國家海關總署又批准了開展對朝出境加工復進境業務。吉林省琿春市四家服裝加工企業成為首批試點,可利用朝鮮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進行面向國內市場的加工製造業。

如果朝鮮內部政局穩定的話,中朝商貿顯然將有更大的發展。

經濟合作不會冷卻

丹東和延吉的商人總是能最先感到來自朝鮮的寒流。據他們對南方週末記者的描述,現在對朝邊貿已經進入冷卻期。延吉的商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上半年中國商人到羅先的投資轟轟烈烈,現在大多已經撤了。坊間現在到處都是類似羅先市的朝鮮主管幹部被召回之類的傳言。

許多人都相信,觀望不會持續太久。畢竟,伴隨中朝貿易的增長,朝鮮對華依存度到2011年已經達到70.1%。無論是羅先地區的新樓盤還是平壤的大型超市,背後都有中國商人的影子。

自2000年以來,中朝貿易始終處於單方面依賴狀態,除了2004年兩國進出口貿易曾接近1︰1之外,中國對朝出口大略是從朝鮮進口的兩倍以上。延邊大學學者曹志剛在其《當代中朝貿易發展研究》的論文中提到,2005年以後中國從朝鮮進口的包括鐵礦、無煙煤、木材等資源類商品增加,增進了中朝貿易的互補性。

不過,礦產資源不可再生,受到朝鮮方面的控制。據南方週末記者觀察,2009年以後,朝鮮向中國輸入勞務進入快速增長期。尤其在2010年以來,朝鮮來華人次出現跳躍式增長,從2010年的不足12萬人次增長到次年的15萬人次,並在2012年衝破18萬人次,其中半數為勞務輸出。

相對於中朝經貿,最不確定的是,朝鮮的新一輪經濟改革是否走到尾聲。對朝鮮而言,歷次改革均受其政治體制約束。在冷戰結束以來,開放變革-收縮求穩的波動總是持續出現。只不過,隨著朝鮮對華貿易依存度的增大,這一波動與中國的關係更為密切。

有趣的是,中朝貿易的基礎設施情況卻遠為落後。中朝貿易使用的10座國境橋均存在嚴重的破損,危橋等級均在三級以上。除了2010年連接琿春與羅先的跨境大橋進行了加固和尚在修建中的新鴨綠江大橋以外,朝鮮方面並沒有打算改變這一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