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政府6日公開了一份關於美國在海外戰場使用無人機的政策文件。
2015年3月,民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以信息自由法案為依據,向包括司法部在內的多個政府部門提交了一份申請,要求奧巴馬政府公開關於無人機使用情況的文件,闡釋執行定點清除行動的法律基礎,以及政府用來評估在特定情況下采取致命打擊的標準和程序。
遮遮掩掩的無人機戰略
無人機戰術一直是奧巴馬在中東和北非地區執行空中打擊行動時的最愛。原因在於,雖然中東地區目前對美國來說已成泥淖,但無論出於對地緣戰略的考慮還是反恐行動的需要,美國都不可能完全從此退出該地區。於是,撤出絕大部分地面部隊,運用盟友的空軍基地在該地區保持空中力量,在美國本土遙控無人機展開空襲,最大限度減少美軍傷亡,成了奧巴馬的平衡術。
夜空中的“全球鷹”
但令不少美國民眾不滿的是,奧巴馬政府對其無人機行動的政策和相關細節一直保持神秘。而且,無人機打擊經常導致誤殺平民。因此,盡管奧巴馬政府堅稱美國的海外無人機行動並不違憲,但此事一直遭到許多律師和民間團體的強烈抗議,要求公開更多細節信息。
2013年,奧巴馬曾承諾提高其反恐活動的透明度,其中就包括海外無人機行動。
今年7月底,白宮對奧巴馬在任期間對西亞、中東和北非戰場以無人機為主的空襲結果作出一份聲明稱,從2009年到2015年12月31日,奧巴馬政府共在巴基斯坦、也門、索馬里和利比亞四地發動了473次以無人機為主的空襲行動,共消滅了2372到2581個恐怖武裝人員,但一共誤殺了64~116個平民。
但是,輿論認為美國政府的這份聲明嚴重低估了遭濫殺的平民數量。而獨立非營利組織調查新聞局(BIJ)同期對誤殺平民給出的估計是380~801人。
無人機“全球鷹”
總統政策指南
2013年5月,美國政府首次公開承認其海外無人機行動誤殺了3名美國公民。2011年9月,美軍無人機定點清除了“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重要頭目、出生於新墨西哥州的美國公民奧拉基,但與此同時,另外兩名美國公民薩米爾·汗和奧拉基之子阿蔔杜勒—拉赫曼也在襲擊中喪命。另外,美國政府的聲明也提到了美國公民祖德·凱南·穆罕默德在巴基斯坦的一次美國無人機空襲中死亡。
也就是從2013年開始,ACLU開始代表被誤殺的美國公民起訴美國政府,對美國把海外無人機行動列入絕密信息提出質疑。
今年2月,美國一地方法院要求司法部公開相關文件,並列出了政府在海外發動有針對性的打擊和逮捕恐怖分子嫌疑人時需要依據的法律法規。
美國政府公布的文件包括18頁的“總統政策指南”(Presidential Policy Guidance)和國防部的部分文件。美國歷屆總統都有自己的“國家安全指令”,主要用以在國家安全事務上向各行政部門的有關負責人發出指令,大都涉及國家安全和軍事方針等敏感的機密信息。PPG可以被認為是奧巴馬的國家安全指令,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麽白宮對此諱莫如深。
但是,美國政府配合地公布機密文件的做法,被ACLU視為里程碑事件,該組織的法務副主任賈弗(Jameel Jaffer)稱,政府公開一些新細節,讓外界得以一窺政府在抓捕或使用致命武器擊斃目標的過程。“政府目前公開的文件將為就政府反恐政策的合法性以及是否明智的討論提供參考。”
在此前對政府的訴訟中,ACLU要求政府提供關於如何選擇打擊目標的信息以及證實致命打擊行動合法性的法律和政策。
被公開的這份PPG文件顯示,美國政府只會向那些“對美國人構成持續和迫切威脅”的個人進行致命打擊,具體時機是,當“幾乎可以確定”該目標出現,不會傷及平民,並且此打擊對於“達到美國的政策目標”來說是必需的時候。
奧巴馬政府曾為其無人機行動辯護,稱在打擊位於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也門等地的基地組織和其他被美國列為恐怖組織的武裝組織時是一個必需的手段。
“奧巴馬總統強調美國政府需要向美國人民盡可能透明地公開反恐行動和結果,這也是政府正在做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普賴斯(Ned Price)在上述文件公開後表示,“政府的反恐行動是有效而合法的,令民眾知曉更多關於這些行動的信息並為其他國家建立透明的標準正是這些行動合法性的體現。”
騷亂期間,FBI的無人機在巴爾的摩上空監視
無人機監控國民遭疑
除了美國在海外使用無人機的情況,ACLU還關註美國在國內使用無人機進行監控的行為。向有關當局明確提出幾點關切:無人機資金從何而來?無人機有哪些技術能力?通過無人機搜集了哪些監控數據?誰能獲得這些信息?美國政府在國內使用無人機監控的政策和程序有哪些?
8月4日,ACLU在其網站稱,FBI回應該組織要求並公布了一份長達18小時的監控錄像,顯示了FBI在2015年4月29日到5月3日期間在巴爾的摩上空至少執行了10次巡視飛行。
2015年4月12日,25歲的非裔青年格雷(Freddie Gray)在街頭被捕,後由於脊柱嚴重受傷死亡,格雷葬禮之後,當地民眾對警察使用暴力的不滿演變成一場大騷亂。
ACLU認為,根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賦予的遊行集會自由,示威者的行為不應該受到大規模的監控。
由此來看,美國民間對於反對政府海外無人機行動似乎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從白宮以往的做法來看,機密文件的公開部分往往是已經過時的或者對美國現行安全政策無關痛癢的部分信息,公開文件的“誠意”也大可以理解在司法程序上的交差和對民眾不滿的安撫,能否真正縮減海外無人機行動或其他軍事行動,更多地取決於美國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在這方面,依靠手里掌握的非公開信息,白宮、FBI和五角大樓更希望民眾相信政府,“聽話”就好。
在上市公司股東的“減持潮”之下,仍然有一些公司股東選擇了增持,Wind統計數據顯示,11月份以來,一共有85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增持公告。
盡管上市公司股東增持總是被解讀為利好,但是具體來看,不同公司股東的增持“誠意”還是大不同。
11月份以來,一共有8家公司獲得1000萬股以上的增持,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多家公司股東幾百股的“迷你增持”,最少的兩家公司獲得增持的數量僅為100股。
“迷你增持”進行時
一般認為,因為公司股東相對投資者而言,對公司的業務發展情況、盈利前景等各方面的了解更加深入。因此,上市公司股東出現增持行為通常被認為公司股市股票的價值已經逐漸體現出來了,值得投資者關註。
但事實上,還是要看上市公司股東增持的“誠意”到底如何。據了解,在這85家發布了增持公告的上市公司中,既有大手筆增持者,也有“迷你”增持。
在已經發布了增持公告的公司中,有11家公司股東的增持市值在1萬元以下,其中,一些公司重要股東的增持數量僅為幾百股。
如西山煤電的高管近期就增持了100股,成交價9.5元,而另一家主營業務為鋰電池等業務的雄韜股份也獲得了公司董事增持100股。
東方能源、沙河股份、天舟文化、巨龍管業則分別在近期獲得了200股的增持。其中,東方能源董事李固旺子女增持了200股,均價15.78元,沙河股份的監事許誌忠子女也增持了200股,成交價為22.25元,天舟文化監事李劍配偶也增持了200股,巨龍管業獲得監事羅李鵬配偶增持200股,成交價21.89元。
另外,金明精機、東華軟件、嘉凱城等股東增持金額也相當少,分別為0.61萬元、0.71萬元和0.73萬元。
“雖說增持是好事情,但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些公司增持數量那麽少,可能公司高管也只是買著玩,並不能說明什麽問題。”上海市某私募人士表示。
8家公司“誠意”增持1000萬股以上
除了一些公司的“迷你增持”之外,還是有不少公司是大手筆增持的,截止到11月份,一共有8家公司獲得1000萬股以上的增持,這一類的增持,往往對於公司的股價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如中技控股、東方金玨、金路集團、莫高股份、瑞貝卡這幾家公司在11月份分別獲得了2634.66萬股、1225.04萬股、1090.72萬股、1872.26萬股的增持,均屬於大手筆的增持。
瑞貝卡於11月12日發公告稱,截至11月11日,公司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認購的“國海證券瑞貝卡員工持股1號定向資產管理計劃”通過二級市場已累計買入1872.26萬股公司股票,占公司總股本的1.98%,耗資共計1.4216億元,成交均價為7.59元。
今年9月初,瑞貝卡決定實施總資金規模上限為2億元的員工持股計劃,涉及持有人包括公司部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員工,其中員工自籌資金不超過1億元,瑞貝卡大股東河南瑞貝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另按照1:1向員工提供借款。
9月19日,在公司股東大會表決通過本次員工持股計劃後,對應的資管計劃即可進場購買瑞貝卡股票。不過,由於瑞貝卡定於10月17日發布2016年三季報,為了規避窗口期(定期報告公告前30日內不得買賣自家股),該持股計劃不得不將建倉時點推後至三季報發布後。
目前來看,盡管此前規定員工持股計劃可在股東大會通過後半年內完成股票購買,但是,該持股計劃僅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便快速完成了建倉,可以說是“購股心切”。
瑞貝卡近期的股價處於上升通道之中,一度上漲到了8.4元的近期高點,截至11月17日,公司股價報收8.18元,下跌了0.97%。
近日,廣生堂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奧華集團11月15日、16日通過集中競價合計買入公司15.46萬股,增持金額為1001.02萬元,占公司總股本0.1%。
受此利好消息影響,廣生堂在11月17日開盤,股價一度上漲了2.58%,隨後,廣生堂的股價走勢有所回落,全天報收65.75元,股價上漲了1.61%。
原來世界上真的會有這樣一群癡人——在每秒 24 幀的概念下,為了電影中的每一秒,人工擺拍 24 次。
本文由經緯創投(微信ID: matrixpartnerschina)授權i黑馬發布
今天是新海誠《你的名字》在中國上映的日子,這部動畫收獲了無數好評,挺值得大家去看看的。但我們今天聊的不是這個,我們想聊的是另外一部“低調”誠意之作。
一秒有多長?如果每部電影都按秒來制作,那將是一個怎樣的天文數字。銀幕上的一秒,也就是觀眾眼前的一晃而過,什麽印象都留不下。
也許你會詫異,在這個 CG 技術橫行、特效漫天的時代,還有人笨到固守著按秒來拍電影?
如果你熟悉萊卡工作室的話,那麽就會相信。原來世界上真的會有這樣一群癡人——在每秒 24 幀的概念下,為了電影中的每一秒,人工擺拍 24 次。每一次都要改變人物的神態和動作,且要保證連貫和精準,可想而知這是怎樣無法估計的工作量。
他們的最新力作《久保與二弦琴》,共計 101 分鐘,前後一共花費了 5 年時間才完成。片子里的每一秒鐘、每個細節,都有無數個模型。其背後凝聚的是工作人員的心血,以及藝術家們嘔心瀝血的雕琢設計……
今天,我們就想要為大家介紹這部不火爆,卻誠意滿滿的作品,來自萊卡動畫工作室的《久保與二弦琴》。以下,Enjoy:
你聽說過這部動畫片嗎?
IMDb 8.2 分,爛番茄新鮮度高達 97 %,豆瓣評分 7.7,幾乎零差評,贊譽滿滿。也許這部電影還沒有刷爆你的朋友圈,但一切數據都證明,這部動畫片的非同凡響。
那麽這部名字看起來十分“中二”的電影,究竟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說來也簡單,“西方寶蓮燈”幾個字便可概括其大致劇情。
《久保與二弦琴》以古代日本為背景,故事的主人公久保是一個生活在海邊的小男孩。他從小和母親一起生活,直到一位來自過去的怨靈將他卷入複仇之中,打破了寧靜的生活。
小小的久保在神靈與妖怪的追殺之下毫無畏懼,與猴子、甲殼蟲組團踏上了奧德賽式的尋父征程——因為他唯一的制勝法寶便是找到父親生前曾經披戴過的魔力鎧甲。旅途上等待他的不僅僅是久遠的家族秘密,還有一系列為了結束這段古老仇恨而展開的英勇抗爭。
這並不是一部僅僅面對兒童的動畫片。《久保》的導演說道:“尊重觀眾的智商對我們來說一直很重要,我們不能淩駕於觀眾之上,我們不會制作流行文化的甜點。我認為《久保與二弦琴》是一部關於失去、治愈和寬恕的電影,不過它也是一部偉大、令人興奮的史詩。它非常有趣,不過也別有內涵,這是我們一直重視的東西。”
尊重觀眾智商最好的招數是什麽?——無套路,用心做。
如果你恰好有關註到這部電影,那麽一定對大家給予它“上萬種表情”的標簽不陌生。作為一部定格動畫(一種歷史悠久的動畫門類,一般由黏土偶、木偶或混合材料的角色來演出,然後通過逐格拍攝表演對象,並使之能夠連續放映的動畫片),《久保與二弦琴》首先要突破的便是如何以靜為動。
這意味著為了使每一個情景、畫面連貫順暢,瘋狂的定格動畫師們必須在細節上下足功夫。僅僅主人公就有 60000 多個臉譜,一共能組成上萬種表情,其背後是 3D 打印與純手工雕刻並用的技術支持,最終效果令人嘆為觀止。
如果僅僅需要顧及人物表情是否真實自然,並不是一個團隊堅守 5 年時間的全部理由。真正困難的是,那些宏大場景、自然現象,以及片中涉及到的大量打鬥場景,如何通過手藝人打造出來?
答案很簡單,細致到每一秒,鉆到故事里去摳、去克服。如此,才能創造出比尋常動畫更加真實、有層次感的震撼動畫,帶給觀眾無與倫比的奇妙觀影體驗。
觀眾們的反應是這樣的:
“當看到海浪湧起的瞬間,眼眶不自覺地濕潤了。”
“這也許才是藝術之巔。”
“致敬萊卡工作室,費時費力不掙錢也要堅守在定格動畫上。”
導演曾說過:“我一直在尋找具有史詩般格局,同時訴說人生真諦的故事。我從小就很喜歡奇幻文學,瘋狂閱讀各種書籍,也超愛看電影,特別是史蒂芬 · 斯皮伯格、喬治盧 · 卡斯等人的鉅作,我記得第一次到電影院,就是看《星際大戰》。萊卡從來沒拍過奇幻大片,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拍起來並不容易,定格動畫幾乎都在桌上完成,但奇幻冒險電影要有一定的格局。”
這部幾乎是屋子里、桌上完成的電影,平均每天只能拍攝 2 - 5 秒的鏡頭,最終導演為自己和觀眾們都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久保與二弦琴》堪稱萊卡工作室的一次自我突破,是走出小格局的集大成之作。
萊卡工作室是何方神聖?
成立於 2005 年的萊卡工作室,在成立至今的 11 年時間內,只有細致打磨的四部作品面世。除了《久保與二弦琴》之外,還有《鬼媽媽》、《通靈男孩諾曼》、《盒子怪》。
出片率如此之低的萊卡工作室,卻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內容與品質——前三部動畫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堪比皮克斯。
萊卡工作室的作品也許也能算作動畫界的一股清流,除了之前提過的始終堅守在定格動畫的陣地,還包括了堅決 100 年不賣萌的目標。
萊卡主打的是玩偶定格動畫,影片一貫色調陰冷、畫風清奇,充滿著童趣的怪誕風格。幾部作品也一直延續著陰森高冷的畫風,導演的初衷是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講述一個又一個溫情故事。它們關乎於家庭和愛,十分嚇人,卻又異常迷人。
創造一個如此奇幻的動畫王國的,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讓我們試著從一些關鍵點出發來下定義:
不與主流動畫技術並肩前行,堅持只做定格動畫;數年如一日的苦逼工作室日常;還有不得不提的傳奇掌門人—— Travis Knight 。
耐克公子&動畫匠人Travis Knight
也許你對萊卡工作室這位首席動畫師兼 CEO 並不熟悉,但你一定聽說過他的父親—— Nike 創始人 Phil Knight。
從富二代到頂尖定格動畫師,後來又經營了行業領先的工作室,Travis Knight 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常常有人開玩笑說道:“幸虧 Nike 公子不聽話,我們才有了這樣的好動畫。”
往往有個名人老爸,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身份認同危機:我究竟是我自己,還是某某的孩子?Travis Knight 也不例外。從少年時期,他就面臨著各種常人無法理解的困惑與抉擇。
從小 Knight 就不得不被貼上各種 “Nike” 標簽,他十分厭煩這一切所帶來的紛繁壓力,甚至到了反對一切體育運動的地步,並竭盡所能地和父親的事業撇開關系。
為了證明自己,17 歲那年,他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大學,然而卻叛逆地選擇不去報到,要追逐自己心中的夢想——當一名說唱歌手,這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但是好景不長,在 Knight 發覺到原來連自己感覺良好的第一張唱片,都是父親重金購買的時候,內心的說唱夢想走到了盡頭,且和家里的關系日趨緊張——為什麽我總要活在別人的影子下?就這樣,迷失了方向的 Knight 回到學校,完成了四年的學業。
叛逆並沒有止步於此,Knight 在畢業後拒絕了父親提供的工作機會,隱姓埋名一頭栽入一家廣告公司,成為一名普通的動畫實習生。
從小喜歡動畫的 Travis Knight 在看完一部名為《伊阿宋與金羊毛》的動畫後,為其中動起來的粘土士兵所著迷,由此第一次產生了要親手做屬於自己的動畫的念頭。在實習的過程中,Knight 真正了解、喜歡上了定格動畫。
在父親眼中,憑借著一腔熱血想要做定格動畫的 Travis Knight 讓人頭疼。但想象中會爆發在父子間的沖突也並沒有發生,在一次平靜的談話後,父親選擇支持他為自己喜歡的事業去奮鬥。
好景不長,2002 年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Travis Knight 所在的廣告公司瀕臨倒閉。一直在默默關註著的父親為了支持兒子的理想事業,大手一揮,用 10 億美金救下了這家公司,並安排 Knight 成為公司主要負責人。
Knight 並不認為這一切理所當然,他認為父親再一次插手了自己的人生,父子間關系一度降到冰點。
直至 2004 年,Travis Knight 的哥哥在一次活動中意外身亡。這個晴天霹靂打破了整個家庭的沈寂,此前刻意逃避家庭的 Knight 再也沈不住氣了。被這場悲劇徹底擊垮的父親,此刻也褪去了所有叱詫風雲的成功光環,只是神情憔悴的孤獨老人。
Knight 將一切都看在心里,這一次他選擇了去面對、去承擔。他進入 Nike,暫時放下定格動畫的夢想,幫助父親處理各項工作。直到 2005 年,一切運轉維穩,Travis Knight 決定正式出任廣告公司的 CEO,並將公司更名為“萊卡”。
萊卡是第一只登上太空的流浪狗的名字,Knight 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夠去開辟新天地,不斷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Travis Knight 並不喜歡被貼上 Nike 總裁之子的標簽。在他的世界中,他只是萊卡工作室的負責人,也是一名專註定格動畫的匠人。
每天早晨 7 點,Travis Knight 準時來到萊卡動畫工作室,開始一天的工作。他一點一點去調試木偶,賦予他們生命。各種道具,小到一個瓦片,大到一座城市,都要親手搭建、上色。所有的場景幾乎都需要做到比例還原,這要求匠人全神貫註於其中。聽起來苦極了,但他偏偏樂在其中。
“我們挑了最費勁的一種動畫形式,因為它具有別的動畫所不具有的美感和溫度,我們的所有努力,都是出於對定格動畫的喜愛。”
作為首席動畫師,Travis Knight 參與到幾乎所有主角、場景的設計當中。公司成立之初,他每天工作 16 小 時,廢寢忘食,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由他經手的每一步動畫,他都反複斟酌、修改主角的設計,最終才敢放心交付同事手中。
無論多麽複雜細碎的道具,在準備加工過程中,Knight 都會親自監督過目;作為首席動畫師,每一次的拍攝他都要在現場,與導演一起討論,如何布景,鏡頭燈光的擺位,每個玩偶的動作等等,每天還要協調整個團隊的運作,大大小小的會議不斷……
幾年如一日,無論遇到了多少困難,Travis Knight 的熱愛並沒有被日常的瑣碎所消磨。
2013 年美國知名雜誌《Fast Company》,發布了“世界最具創新能力的十家娛樂公司”名單:萊卡和 YouTube 、Netflix 一起名列其中。
“我們想制作好電影,把動畫技術向前推進一大步,我們將繼承優良的敘事傳統,無論是大家圍著篝火的時刻,或是身處古希臘時代,亦或是莎士比亞所生活的英格蘭,集體聽故事都堪稱是歷久彌新的傳統,如今我們紛紛走入電影院,觀賞有關我們自己的故事。萊卡工作室想給觀眾帶來新事物,帶來全新意義的視覺體驗,讓他們永遠記得,終生難忘。”
Travis Knight 始終相信“ Small details can tell a big story. ”
最後讓我們再次回歸到《久保與二弦琴》,如果你足夠細心觀察,便會發現久保手中明明是一把三弦琴。執拗於二弦琴的導演究竟想表達什麽含義?片名中的“二弦琴”不僅僅指琴的兩根弦,還由母親的頭發、父親的弓弦共同組成的情之琴。你看到的是什麽?
自《無極》之後,陳凱歌執導的電影一直是毀譽參半。
籌備6年,拍攝5個多月,後期制作近一年,《妖貓傳》終於登上了大銀幕。這是陳凱歌時隔12年之後,再度挑戰奇幻題材的電影,被認為是《無極》口碑撲街之後的雪恥之作。
自從《無極》之後,陳凱歌執導的電影一直是毀譽參半,難以延續《黃土地》和《霸王別姬》時期的輝煌。但不可否認的是,有《霸王別姬》這樣的珠玉在前,觀眾仍然對陳凱歌的電影抱有極大的期待。那麽,《妖貓傳》能夠成為陳凱歌的翻身之作嗎?
《妖貓傳》有誠意,但還算不上“翻身之作”
十二年前,陳凱歌的首部奇幻電影《無極》上映後,胡戈把電影剪成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掀起了網友對陳凱歌的群嘲。這位曾經站在票房之巔,因《霸王別姬》獲譽無數的導演,一夜之間被拉下了神壇,陷入了“千夫所指”的尷尬境地。
時隔十二年,陳凱歌再次推出了一部奇幻題材的電影——《妖貓傳》。說他不是為了爭口氣,恐怕都沒有人相信。那麽,《妖貓傳》是否能夠成為陳凱歌的“翻身之作”呢?
《妖貓傳》改編自日本作家夢枕貘的魔幻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講述的是一只會說人話的妖貓攪動長安城,詩人白樂天與僧人空海聯手調查,最終揭開楊貴妃死亡之謎的故事。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確是一部誠意之作。
這部電影最令人稱道的是它的畫面。為了讓影片再現盛唐風貌,陳凱歌不惜花費6年時間建了一座唐城。因而影片大多是實景拍攝,僅用少許特效。僅從視聽語言層面來看,《妖貓傳》堪稱完美。尤其是影片的重頭戲極樂之宴,場景畫面堪稱視覺奇觀,將如夢似幻的盛唐氣象呈現在了觀眾面前,視覺效果只能用“震撼”二字來形容。
故事方面,《妖貓傳》也是頗有新意的。這部電影采用了懸疑片的拍攝手法,講述的卻是一個古代傳奇故事——楊貴妃的死亡之謎。影片編劇王惠玲是李安的禦用電影編劇,曾創作過《飲食男女》、《臥虎藏龍》、《色戒》等作品,這也保證了電影故事方面的完整性,整體來看沒有什麽大的硬傷。
演技方面,這部電影集結了黃軒、染谷將太、張雨綺、秦昊、張榕容、劉昊然、張魯一、阿部寬等多位中日影星,全都演技在線。尤其是影片中妖貓附身的張雨綺,就連聲音都有種“附體”之後的妖媚感,令觀眾印象深刻。
盡管有了一流的畫面制作,頗有新意的故事,以及全員在線的演技,但《妖貓傳》仍然難以稱之為陳凱歌的“翻身之作”。與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無極》不同,《妖貓傳》講的故事觀眾都能看懂,但細想之下,卻又不知道陳凱歌到底想要表達什麽。
從前半部分白居易和空海調查黑貓之謎來看,你會認為這是一部探秘楊貴妃死因的懸疑電影。但等到影片回顧盛唐氣象之後,你又會認為電影在感慨歷史興衰、繁華易逝。看到楊貴妃的死因幾次反轉,你會以為自己是在看一部愛情片。最後妖貓揭曉自己的身份,你又會忽然意識到——難道這是在講少年(白龍)癡心可貴,中年人(唐玄宗)只看利弊?
總之看完電影,你會感慨這真的是一場視覺盛宴,但也真的不知道陳凱歌到底想要表達什麽。或許這也是電影口碑平平的最大原因。截止到目前,《妖貓傳》的豆瓣評分為6.9分,雖然超過了《無極》的4.9分,但相較於豆瓣9.5分的“神作”《霸王別姬》仍有很大差距。票房方面,《妖貓傳》3天拿下2億票房,但票房走勢明顯不及《芳華》強勁。
陳凱歌的電影毀譽參半,是因為故事沒講好?
每當陳凱歌推出一部新電影,總會有觀眾將其和《霸王別姬》對比,得出陳凱歌“江郎才盡”的結論。對此,陳凱歌並不是不在意,從他這幾年推出的電影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在努力嘗試,一直都在嘗試證明自己仍有才華,仍然能延續《霸王別姬》的輝煌。
但事實是殘酷的。陳凱歌首次試水奇幻大片《無極》,結果遭到了群嘲。試圖複制《霸王別姬》成功之道的《梅蘭芳》,最終口碑平平。聚焦現實問題的《搜索》,除了撮合了趙又廷和高圓圓,沒有引發太大的水花。怪力亂神的《道士下山》,口碑更是慘遭滑鐵盧,一部分觀眾認為電影不知所雲,一部分觀眾則認為電影在故弄玄虛……
這一次的《妖貓傳》,雖然視聽語言出色,但整體還是不功不過。相較之下,同檔期的《芳華》雖然也不是馮小剛最好的作品,但勝在有情懷、有噱頭,更容易引發觀眾的觀影熱情。這也正是《芳華》上映第二周,實時票房仍然能夠超過《妖貓傳》的最大原因。
看起來,陳凱歌這一次的“翻身之作”似乎又失敗了。文創資訊認為,問題或許出在陳凱歌的自我矛盾上。他一方面想努力迎合時代,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做一個商業片導演,總想在電影中表達些什麽,但這表達又顯得遮遮掩掩、語焉不詳。
十二年前的《無極》就是這樣。原本觀眾對《無極》的期望只是一部商業大片,但沒想到這是一部“有深意”的電影,處處滲透著陳凱歌的哲學思考。這讓電影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說是商業片,卻無法令觀眾感到愉悅,說是文藝片,卻不明白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麽。
這一次的《妖貓傳》也不例外。這部電影是大IP改編,屬於時下流行的奇幻題材,既有實力派演員坐鎮,又有“小鮮肉”加盟。為了拍這部電影,陳凱歌也下足了功夫,生生造出了一座唐城,讓影片的場景畫面極盡震撼。從外表看起來,《妖貓傳》具備所有成為爆款的因素,但同樣是陳凱歌的“語焉不詳”讓這部電影難以成為爆款。
作為一部商業大片,《妖貓傳》完全可以拍成一個簡單粗暴的探案故事,帶著觀眾穿越回盛唐過把探案癮。只要邏輯上沒有硬傷,觀眾頂多會說句“俗氣”,就好像他們對待張藝謀的《長城》那樣。但不會感到如此困惑,走出電影院,仍然感到很費解——故事能看懂,畫面也很美,但導演到底想說什麽呢?
實際上,陳凱歌完全不必這麽糾結。觀眾期待他的電影,是因為他能拍出有批判、有反思的《黃土地》和《霸王別姬》。但這並不代表,觀眾期望陳凱歌每部電影都能拍出這樣的高度,這也是不現實的。畢竟,對於一部商業片來說,首先要講好故事,其次才是導演的風格化表達。如果故事都讓觀眾不明白,觀眾怎麽才能理解導演在電影中想表達什麽呢?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任珊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