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要學里約走省錢路線?日本擬縮減東京奧運會成本

繼“花小錢辦大事”的里約奧運會後,下一屆奧運主辦城市日本東京也要走“節儉風”了。

據共同社9日報道,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與2020年東京奧運會及殘奧會組委會主席森喜朗在都內舉行上任後的首次會談,雙方就削減奧運會運營成本達成了一致。

森喜朗在會談後表示:“削減成本是好事。我們一直都在考慮盡可能少花錢、進行精簡。”

據悉,日本奧運相丸川珠代也將調整日程與小池會面。東京都、奧組委、中央政府三方就重審會場建設等費用分攤的框架達成了一致,小池表示,要盡快並謹慎地推進。

東京不願意“燒錢”,相比之下,里約則是沒錢可燒。2012年,巴西經濟陷入蕭條。GDP增速從10年巔峰時期的7.5%,驟降至0.9%,2015年甚至進入負增長。2009年申奧時開出的139.2億美元支票,巴西再無力兌現。

此次里約奧運會成本大幅削減,開幕式從最初的1.139億美元預算,被削減至5590萬美元,不足倫敦奧運會的十二分之一。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的研究顯示:相比於倫敦和索契奧運會,里約奧運會的預算回落到歷屆奧運會的平均水平。

縱觀歷屆奧運會,運營成本的最高紀錄是俄羅斯索契冬運會,高達218.9億美元,其次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成本為149.6億美元。而早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成本也高達96.9億美元。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本為68.1億美元。

以上數字資料源自2016牛津奧運研究,不計機場、鐵路和公路的投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38

體育總局:國足現在要學“女排精神”?早幹嘛了

中國女排里約奪冠前,已多年沒人提“女排精神”了。沒拿世界冠軍、奧運會金牌,中國女排就“沒精神”了,一拿冠軍就“來精神”了?類似的還有中國女足,成績一好,就“鏗鏘玫瑰”;成績一差,“鏗鏘”就不知道去哪兒了。

最了解“女排精神”的當然是郎平,她對女排一奪冠很多人都來了“精神”很反感,她在場邊接受采訪第一時間糾正說,“光憑精神拿不了冠軍,中國女排奪冠是由很多細節決定的”。

里約之後中國體育的最大熱點,即9月1日一觸即發的國足12強賽首場客場對韓國之戰。幾天來,“國足急需好好學習女排精神”之聲鋪天蓋地,但國足應如何學,“女排精神”細節都有什麽,“女排精神”到底從何而來、始於何時?始於袁偉民率隊奪冠、中國女排五連冠時代,那之前有沒有?中間隔那麽多年到陳忠和再率隊奪冠,“女排精神”去哪了?再到郎平12年後兩連冠,還是同一個“精神”嗎?……都沒弄清楚,學什麽?只嘴上說,純是“嘴貨”。

從8月20日中國女排奧運奪冠,到9月1日國足對陣韓國,不到兩周時間,“臨上轎,現裹腳”、國足學“女排精神”來得及嗎?

“中國女排精神”最早應始於1965年來中國援教的大松博文,更早則可追溯到木蘭從軍、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征西”……中國婦女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一直是中國文化最絢麗的瑰寶。

其實中國女排在大松博文來華前、已在與前蘇聯、東歐國家女排的交流中有了很大進步,但大松博文帶來了更適合亞洲人的“魔鬼訓練法”和快攻技術。靠這種訓練法和技術,日本女排已連奪世錦賽和奧運會冠軍(世界杯首創於1981年),並保持了175場連勝的“奇跡紀錄”。袁偉民“文革”後帶中國女排重新起步,基本繼承的是大松博文的“魔鬼訓練法”。中國女排有與日本女排不相上下“練到吐”的訓練強度、有最先進的快攻戰術(背飛、加塞、短平快等戰術皆男排出身的袁偉民等在中國女排首創成功),但又比日本女排有更好的身高和強攻能力。

非日本女排後來“精神不行了”,而是她們“身高越來越不行了”——若力量乃男子三大球中一個切不可忽略的因素,那身高、摸高就是女排中至關重要的實力之一。

中國女排先有這兩點,就打下躋身世界女排前列的堅實基礎,然後才有郎平“輸、也要讓對手害怕”的細節,及決賽對塞爾維亞最後一球換人發球、對方就手忙腳亂被打探頭的“奇跡”。

中國男子三大球缺“練到吐”、缺力量,缺了多少年?男足20年前剛練了個全民健身標準的“12分鐘跑”就將早飯全噴出來後、慘被叫停;男排身高蹭蹭見長、卻個個胳膊像麻稈;男籃擊敗伊朗拿到亞洲冠軍和奧運會入場券那會,貌似訓練已夠刻苦,但里約場上與“渾身肌肉疙瘩”的歐美隊一碰撞,才知道之前訓練根本是“娘娘腔”。跑被落下好幾米,大力扣球像拍蒼蠅,一撞被撞出幾十厘米,你心里想、或嘴上喊“輸、也要讓對手害怕”,有用嗎?“女排精神”早在幾十年、甚至上千年前就形成了,中國男足欲兩周內學到手?門都沒有,早幹嘛了。

郎平率女排奪冠只是這兩年的事,但她訓練場、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細節貫穿了她整個生活,包括她在不同國家執教、生活。有個故事說,郎平一次看到女兒很小時日記里的一段話後、深受觸動。女兒白浪說“不喜歡媽媽是個女強人,不喜歡媽媽當教練場上訓隊員的樣子”,所以郎平執教美國女排的第一件事是和隊員一起包餃子。看看如今郎平指揮比賽,無論形勢多麽險惡、生死攸關,從來都氣定神閑,賽後還與隊員一一擁抱、每人說幾句“悄悄話”。決賽擊敗塞爾維亞奪冠,郎平還擁抱了一名塞隊隊員。

光說學“女排精神”是空話,還要學細節,細節來自郎平、及女排訓練、生活的點點滴滴,你更沒法學了?學了也是皮毛、照葫蘆畫瓢。

“女排精神”源自亙古,與日本人大松博文有密切關系,郎平既師從袁偉民,也有自己在意大利、美國摸爬滾打的經驗總結,現中國女排訓練既有“練到吐”,也有高效率、高科技和豐富多彩的業余生活……“女排精神”實際上早已國際化,“女排精神”就是“體育精神”。

國足現在才嘴上學“女排精神”,打韓國、伊朗肯定已“遠水解不了近渴”、來不及了,只能打哪算哪了。但若真正從“練到吐”的“女排精神”精髓開始學,將來必管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716

每年地鐵投資超3000億 解決資金難題要學香港

每公里投資7億元人民幣,每年投資超過3000億元,正在突飛猛進的地鐵建設,遭遇著資金難題,籌資渠道和主體也相對單一。錢從哪里來?香港的“軌道+物業”模式,可以為一二線城市借鑒,但也需要配套的土地政策跟進。

每公里造價7個億

國家發改委日前組織召開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司長費誌榮說,近年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國家已批準43個城市建設規劃,總里程8600公里,目前已通車里程3400公里,在建里程約3000公里。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這43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4個直轄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5個計劃單列市;大部分的省會城市(部分經濟和人口規模較小的省會城市除外);蘇州、東莞、佛山、無錫、常州、徐州、南通、蕪湖、洛陽、包頭等經濟人口規模較大的地級市。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絕大部分的一二線城市已囊括其中,甚至連徐州、南通、蕪湖、紹興、洛陽這些傳統意義上的三線城市也已入列。

在這些城市外,未來修造地鐵的城市還將增加,越來越多的三線城市將加入到軌交的大軍中。去年4月,新華社的一篇報道稱,預計到2020年,符合國家建設地鐵標準的城市也將增加到50個左右。這其中,改革開放後人口流入較多的沿海三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不少原來主城區人口規模較大的城市,獲準修造地鐵的可能性不小,如泉州、煙臺、淄博、柳州、宜昌等。

貴州省政府參事胡曉登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在城鎮化速度加快的情況下,數億農民進城,中心城市傳統的地面交通模式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在穩增長仍需要投資主打的情況下,城市軌道交通是與供給需求契合度最高的領域。因此修造軌道交通不僅能拉動經濟,同時可以滿足老百姓的需求。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上述會上介紹,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城市軌道交通投入運行里程要超過6000公里,“從幾個城市介紹情況來看,各地實際上是在加快推進,可能比我們的規劃規模還要有所擴大,最近很多城市正在調規劃、修編。”

他說,城市軌道交通技術比較複雜,投資比較大,平均每公里大概要7億人民幣,所以建設推進軌道交通建設需要籌措巨大的資金。按照規劃測算,一年就要超過3000億元,如果規模繼續擴大還要超過這個數。

龐大的規模之下,“錢從哪里來”成了重中之重。“目前我們的籌資渠道和主體都比較單一。如何籌措資金來保障建設任務的完成已經成為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胡祖才說,軌道交通是具有公益性的,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補貼,這樣也會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所以投融資機制創新勢在必行,也是實現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要加大力度來推進這項工作。

軌道+物業如何複制

港鐵的沿線土地開發經驗一直備受關註,其軌道+物業的方式近年來也逐漸複制到深圳、廣州、上海等城市的地鐵開發建設過程中。

這個模式主要是把軌道交通建設帶來的沿線增值效益,通過一種適當的開發方式反哺軌道交通建設。數據顯示,香港地鐵收益中票務是14%,物業開發等其他的溢出收入占了絕大部分,所以它是全世界唯一一個盈利的地鐵公司。

港鐵中國業務首席執行官易瑉在會上介紹了港鐵的“鐵路+社區”的模式,主要包括了與政府一起計算資金缺口、取得土地、支付地價、合作開發等幾個步驟。“政府能夠把資金缺口全補齊的話,我不一定用土地補齊,因為全生命周期軌道是有資金缺口的,所以政府用土地的方式。在香港可能這個方式更便利、更有利於項目的發展。”

他介紹,“鐵路+社區”模式的前20年是“線跟人走”,到了80年代以後,港鐵和香港的城市規劃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叫作“人跟線走”,也就是先把軌道交通修好,用線帶動人的增長,帶動整個社區,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逐漸把人口引到人比較少的地方。

胡祖才說,軌道交通作為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實際上政府是承擔主要責任的,如果不進行創新,就是政府財政,無論是建設時的籌資,還是運行中的補貼,只有政府承擔。地鐵開發帶來的收益反哺地鐵,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同時也兼顧了社會效益,這是一舉多得、共贏的方案,所以,香港的理念和經驗最重要的就是在這里。

港鐵的這種模式,近年來也逐漸被內地的不少城市所模仿。比如,廣州市地鐵集團公司總經理何霖介紹說,廣州地鐵一直采用香港的“地鐵+物業”的發展模式,來努力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累計為運營提供補虧資金超過27億元,大力推進6個車輛段及11號線沿線的開發,預計可開發物業總規模約550萬平方米。

南京地鐵也學習了港鐵“人跟線走”的理念,實施以打造“地鐵特色小鎮”為主的一級開發策略。從2010年開始規劃了青龍健康養生等七個特色地鐵小鎮,規劃總面積達98平方公里。2013年8月,首先啟動了第一個地鐵小鎮。2016年初,青龍地鐵小鎮首次成功出讓兩幅開發用地,溢價率都在130%以上。

中國城建院交通院院長秦國棟認為,“地鐵+物業”的模式,不僅僅是投融資模式,更是一個城市發展的理念,應該是軌道交通主導城市發展的理念。這里面,南京提出的地鐵小鎮的模式,深圳提出的建地鐵就是建城市,包括上海提出的產城融合,實際上都是城市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的理念。

土地待解難題

目前內地城市在軌道物業開發方面與港鐵仍有巨大的差距。秦國棟說,香港地鐵全網有87個站點,港鐵開發了43個站點,內地去年年底通車的軌道交通大約有2200多個站點,“我們有幾個站點是按照這種理念開發的?”

“總體來看我們做了一些實踐和探索,但是面還不夠寬,深度還不夠。”胡祖才說,如果和香港來比,我們場站的開發利用從數量到質量都有比較大的差距,實際上只有少數的車站進行了開發,占比較低。

這里面的一大問題在於,香港的軌道+物業模式,其軌道交通的建設的主體也是房地產開發的主體,但內地目前房地產和軌道交通是分開的,在機制建設上就會遇到很多問題。

這其中最大的障礙仍是現有的土地政策。由於目前內地對於劃撥用地的範圍和用途均做出了嚴格限制,劃撥用地不可能用於經營性開發,因此內地地鐵公司不能像港鐵公司一樣能獲得政府的劃撥用地,地鐵公司要獲取土地,仍需走招拍掛的途徑,往往無法拿到沿線土地的開發權。

秦國棟說,香港地鐵之所以成功得益於香港的土地出讓制度,也得益於香港軌道交通主導城市發展的理念。這種模式制度化是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融合的基石。要做到這種融合,在城鄉規劃的編制、管理體制、土地出讓制度上進行創新。現在提出了土地分層規劃、分層出讓、土地作價註資到軌道交通的經營主體等,這些方面能不能從政策和法規上制度化,然後在全國推廣。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副會長陳建國也認為,土地取得方式方面,比如協議出讓或者招拍掛, 香港有這方面的法規和制度上的保障,相比之下,內地城市仍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如果我們也建立了這種制度上的保障,我相信土地獲得的模式會能夠確保或者促進兩個業主的一致化,兩個規劃開發業主的開發主體的一致化,如果能夠達到這一點,社會資本的進入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

“地鐵是公益性的,現在開發要增加物業、住宅、酒店、購物中心等,所以配套的土地政策也要進行創新,順應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創新的需要,兩者要配套協調起來,認真研究,盡快完善。”胡祖才說。

另一方面,軌道+物業的模式,對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和武漢、南京等二線大城市來說,人口多,土地升值空間大,因此這種模式可借鑒度比較高,但對三線城市和人口流入減緩的二線城市來說,由於人流量相比一線城市要小很多,因此基於人流量基礎上的物業運營價值也較為有限。例如,很多三線城市往往只有一兩個集中的商業中心區,這就不可能像一二線一樣擁有多商業中心形成地域延展,做沿線上蓋開發也就難以反哺建設與運營。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告訴本報記者,在一二線大城市之後,未來普通的三線城市要造地鐵還是應該更謹慎一些。因為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由於其對周圍的輻射吸引力有限,人口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在向一二線城市移動,因此不可對未來的城市人口增長過於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839

摩拜單車要學ofo?計劃從學校入手 進軍新加坡

11月1日上午消息,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摩拜單車計劃於明年進軍新加坡, 同時新加坡市場將用上最新的電動自行車,用戶無需費力蹬車了。 該公司目前已經在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開展業務。

與紐約公共自行車Citi Bike項目類似,摩拜單車的用戶也可以短途租用自行車,不過用車結束後無需尋找固定的公共停放點,直接將車放在街角或路邊就行,用戶可以方便快捷的就近取車,這比有些城市的公共自行車要方便的多。摩拜單車新加坡市場主管伯內特表示,摩拜單車內置GPS模塊並擁有聯網能力,因此它們可以實時對外廣播自己的具體位置,以便附近的用戶取用。

摩拜單車新加坡總經理弗洛里安·博納特(Florian Bohnert)表示,該公司正在與新加坡的大學和技術學院展開溝通,計劃在他們的校園里推出這項服務,但拒絕透露具體的地點和時間。

博納特稱,學生可以在不同教學樓間騎車,也可以從校園前往附近的公交站,甚至附近的小鎮。

摩拜單車在中國的價格是30分鐘1元人民幣,但需要支付299元人民幣的押金。博納特表示,該公司仍在研究新加坡市場的具體定價。該服務2016年4月正式在上海推出,吸引了騰訊、新加坡淡馬錫全資子公司Vertex Venture Holdings等機構的投資。

在中國,與摩拜單車商業模式類似的還有名為ofo的公司,後者是拼車巨頭滴滴出行推出的業務,它們在20個城市里已經擁有7萬輛自行車。而與其相比,摩拜單車規模就要小得多,眼下它只進入了4個城市。不過,在多家巨頭的支持下,摩拜單車正醞釀著新一輪擴張。此前有消息稱,摩拜單車今年9月完成了1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投資者包括騰訊、高瓴資本和Warburg Pincus,之前還曾在8月份獲得1000萬美元融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578

蘋果也要學谷歌了?蘋果正逐步布局運營商話費支付市場

根據CNBC報道,蘋果公司現在向歐洲、亞洲以及中東的七個市場提供“運營商話費支付”服務,此前阿聯酋最主要的電信服務商在周四也宣布可以使用話費支付來購買所有在蘋果手機上的娛樂服務。

在俄羅斯,蘋果已經和該國三大移動運營商之一的MegaFon達成交易,將提供運營商話費支付服務。MegaFon在俄羅斯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了44%,是該國第二大移動運營商。

去年12月份,蘋果已經和另一家移動運營商VimpelCom旗下的Beeline展開合作,開設了話費支付業務。加上MegaFon的這項協議,蘋果現在已經和俄羅斯三家主要手機供應商中的兩家在話費支付業務上達成了合作。

今年8月份,蘋果已經開始在瑞士、臺灣、日本和沙特的電話公司引入這項業務。該業務允許顧客購買音樂、遊戲、電子書籍以及其他應用,並將費用添加到電話賬單上。iTunes、Apple Music、iBooks和Apple TV也支持蘋果的話費支付服務。

根據研究機構Ovum,運營商話費支付業務將進入繁榮,2015年該業務銷售規模達到32億美元,在截至2020年時該業務銷售規模將增長逾40倍,達到1420億美元。但該項業務發展的阻礙在於,手機運營商將通過該交易征收高額業務費用,遠超信用卡公司的收費。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蘋果的老對手,谷歌目前是話費支付市場的最大領跑者,當前已經和45個國家的供應商簽約支持通過Play Store付賬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99

銷量大滑坡背後:小米沒有想清楚到底要學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0/161139.shtml

銷量大滑坡背後:小米沒有想清楚到底要學誰
王新喜 王新喜

銷量大滑坡背後:小米沒有想清楚到底要學誰

小米銷量暴跌36%,跌出了前五,小米到底怎麽了?

本文系微點熱評(微信 ID:redianweipi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王新喜。

一直是手機界迅速增長的明星—小米銷量暴跌36%,跌出了前五,眾多業內人士都為小米找了原因,開了藥方。小米銷量大滑坡,業內總結了饑餓營銷、性價比失效、供應鏈與線下渠道困境、品牌難以上行等因素,但從商業模式來看,還有哪些原因?

小米的發展過程是其商業模式不斷對標,不斷演進的過程

我們重點來看小米的商業模式的演變過程。從一開始,小米是效仿蘋果軟硬一體化的商業模式,推出基於MIUI定制系統為核心的軟硬一體化戰略。

由於其拼價格戰贏來了市場用戶之後,其軟件生態的商業模式的價值卻並沒有得到釋放,小米畫了另一個餅,即小米的未來是亞馬遜,雷軍在2014年曾經表示小米更像亞馬遜,小米賣移動電話就像亞馬遜賣Kindle一樣。

小米認為自己是國內第三大電子商務公司,而小米和亞馬遜,都以低價和性價比策略,在硬件上做了廣泛的布局。另外,小米和亞馬遜都是以應用平臺為核心去搭建屬於自己的第三方生態系統。

後來,在2015年的“烏鎮論道·數字中國”論壇上,雷軍不避諱希望成為“中國索尼”的想法,表示一方面小米業務會聚焦手機、電視和路由器三大核心業務,讓“精品低價高口碑”的小米思維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可和傳播,繼續保持對生態鏈企業的投資布局。

2013年雷軍啟動“小米生態鏈”計劃,預計在五年之內投資100家硬件創業公司,隨著小米的產品從手機向筆記本、電視、路由器、自行車、平衡車、插線板、燈泡、手表、手環、移動電源、無人機、智能攝像機、電飯煲、空氣凈化器等諸多硬件鋪開的時候,小米成了一家電子百貨公司。

擴大利益鏈條,把更多的廠商跟自己捆綁在一起,這個時候小米提出要做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

再後來,雷軍一直談的是Costco,小米提出要學Costco的模式,實現效率革命,Costco的低SKU帶來的是低庫存周期與資金效率的提升與經營成本的下降,通過拉高客流量與品牌忠誠度來達成足夠的用戶轉換率。

科技產品學日用品銷售模式的誤區:缺乏領先的技術與創新勢能對用戶形成消費沖擊

手機只是電子產品中的一種。小米手機能依靠互聯網思維與性價比打法成功,那麽將手機的打法延伸到其他硬件行業,保持著一定的品質水準,再輔之以價格殺器,必然也能成功。這可能是小米要做無印良品的一種重要思路。

但無印良品的核心理念是設計。無印良品的深澤直人,原研哉等大師在這家公司一直保持著一種延續的設計理念,包括極簡設計,環保理念,無標簽的產品、“無,空”等理念,他們在日本設計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小米雖然每一代手機都有亮點,但再其產品的叠代上,卻沒有明顯的設計語言上的延續。小米系列產品快速擴張品類也難以保持著一種品牌上的張力,目前還是以性價比取勝,而不是一家設計驅動的公司。

雷軍一直表示人們不理解他做的事,他要提升國貨的品質,希望通過小米和小米生態鏈企業,改變大眾心中對於“國貨”低價劣質的固有印象,讓國人享受物美價廉的產品。

但事實上,當小米主業手機平庸化品牌溢價還處於低端的時候,要學無印良品搞百貨公司,小米根基還不夠。

小米生態鏈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品牌調性和產品規劃,小米商城的產品雖然跨品類運營,卻沒有形成統一的品牌調性和產品規劃與完整的生活方式與統一設計理念,人們依然基於高性價比訴求買小米的“爆品”。

小米一直強調做的是科技界的藝術品,科技產品學日用品銷售模式的誤區在於,人們購買科技產品不僅僅是去買生活方式,而科技品的生活方式的支撐是需要科技領先的創新力形成的產品逼格調性,短時間內大量硬件鋪開很難形成領先的技術與創新勢能對用戶形成消費沖擊。

所以我們看到,小米在除手機之外的產品,其他硬件產品普遍存在價格低、可替換性高的情況。

從索尼到無印良品到Costco,小米目前的模式可以說都能與他們扯出一些類似點,但它們各自的核心優勢卻是迥異的,這也導致了小米的迷茫與定位的混亂。

而小米當前硬件攤子越鋪越大,卻逐漸與當年的索尼敗局越來越類似。

小米的模式可能要步入索尼的後塵

索尼當初的成功是因為技術,它本質上是一家硬件公司,索尼的產品線布局相當廣泛,索尼有超過1000種產品,涉及到手機、遊戲設備、電視機、攝像機、電腦、音樂播放器、電子書和玩具,電影工作室和音樂品牌等等。

在索尼輝煌的時候,標誌性成功產品Walkman曾經也是代表一個時代生活方式的產品。Walkman的暢銷源於其技術創新領先,讓高音質立體聲打破地域的局限。

而索尼曾經的Playstation遊戲機,一面世也是“革命者與顛覆者”的形象,它確立了行業標準,其獨特的工業設計與技術也讓索尼打響了視頻遊戲品牌。

索尼生產的特玲瓏彩電、BRAVIA液晶電視等等無一不是由於其硬件上高性能與高品質所帶來的品牌溢價,它符合技術趨勢與發展規律,在綜合體驗上能夠超越同期產品,進而帶給了索尼輝煌。

但索尼後來的失敗卻在於,根據《死於技術:索尼衰亡啟示錄》一書中描述:“索尼自斯金格擔任CEO以來,便已經開始放棄電子業務,計劃轉型為一家涵蓋內容以及網絡業務上的娛樂公司。

索尼試圖搭上互聯網的便車,構建軟硬件融合模式,輕視硬件與產品本身的價值,導致索尼繼walkman、特麗瓏彩電等產品之後,再無讓世人驚艷的產品問世,這導致索尼最終步入平庸,繼而衰敗。

而小米的產品從手機向筆記本、電視、路由器、自行車、平衡車等諸多硬件一應俱全全方位鋪開的時候,小米成了一家電子百貨公司,但卻沒有一款拳頭產品能提升小米的品牌溢價,也缺乏類似索尼前期標誌性科技產品,對應著索尼後期要走軟硬件融合導致硬件攤子的平庸之路。

索尼當初硬件產業鏈廣泛鋪開能夠成功,是因為其推出的諸多產品在品質技術創新方面領先。

而索尼的失敗,也源於其追求軟硬件生態,輕視硬件價值,導致硬件產品從品質頂端滑落變得平庸,喪失了核心競爭力,導致軟件與硬件兩端都缺乏競爭力,並陷入了同質化與價格戰的泥潭。

而小米則在硬件產品廣泛鋪開的時候,小米生態系統的核心支撐手機出現了被同行趕超的局面。用戶還未享受到百貨公司科技的樂趣,主業就開始面臨沖擊,生態鏈也會面臨失控風險。

而小米在軟件生態上的突破卻有些乏力,導致手機上的投入乏力繼而競爭力下降,同質化越來越明顯導致其品牌勢能的下降。

有人說到,小米整個2016年度的產品保持著一貫的家族臉孔,厚大的機身、生硬的線條,紅米note3發布以後,也有不少人去追逐上一代。在顏值、拍照、充電、流暢度方面,華米OV都做得很好。但小米卻給大眾的印象逐步走向平庸。

我們看到,小米生態鏈的產品越來越多卻並沒有引領科技趨勢的拳頭產品出現拉升整個品牌高度形成合力,反而由於產品多而散亂牽扯了主業的精力與質量。去年《財富》雜誌就指出,質量問題可能是導致小米銷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總結可知,小米與索尼由於其基因不同,成功的路徑不一樣。

索尼以技術性的硬件產品打響口碑,輸在後期硬件產品平庸化。

而小米則從一開始以手機界的互聯網品牌打響口碑,走到最後,原本應該強化的優勢與差異點:互聯網軟件生態布局卻逐步弱化,並過於信奉自身在手機領域的成功運營模式與教條,走上了一條與其基因迥異的硬件百貨公司的路子上。

小米與索尼兩者成功的路子不同,但最後卻有點殊途同歸。

互聯網平臺戰略逐步被荒廢

我們看到小米此前一直宣稱自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事實上,從一開始,小米的“互聯網平臺戰略”包括小米軟件平臺和生態平臺的構建,為小米構建了優勢護城河,包括米聊應用在內的小米軟件創新以及遊戲生態對合作夥伴的利潤貢獻,這些互聯網方面的基因是小米區別於華為、三星等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但後來小米卻在軟件生態上的發力與突破不太明顯,卻把硬件攤子越鋪越大。到後來,隨著蘋果軟件營收已經進入了財富100強,而中國的蘋果漸漸不再多提軟件營收的事兒。

而小米最初高調學習蘋果的軟件生態戰略,後來逐漸淡化這一點,在於其軟件層面卻始終未拿出有效可持續性增長的軟件服務生態模式,也沒有突出性的亮點與創新以及高速增長的潛力與趨勢。

這也源於早期圈占的低端用戶事實上也很難去持續為其軟件應用服務買單,依賴軟件生態賺錢的故事越來越難講。

但說到底,小米在硬件雜貨鋪上牽扯的精力太多,導致互聯網平臺戰略這點有區隔性差異的核心優勢逐步荒廢了。

因此小米的手機故事從中國的蘋果到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再到學習Costco。

從無印良品到學習Costco:產品基因對標渠道帶來混亂

在雷軍看來,小米的定位絕不僅是一家手機公司,而是要在中國社會掀起一場“效率的革命”。因為中國企業以往花在營銷、渠道、店面等環節的錢太多,而在生產效率和質量上則嚴重欠缺。

因此小米還需要學習Costco,未來5年打算開1000家“小米之家”,做到全球一流的零售集團,向美國Costco看齊。

acfedcb1d4aaf8c889be9ccf9fe1ba67

但雷軍沒有看到的是,以手機成功的小米它的基因來自產品,到最後卻在一味的學渠道,講效率講如何壓低利潤率,最後導致產品本身的功底與創新喪失了達到了最頂端的持久驅動力,導致產品的勢能從風口滑落。

前面說到,當產業鏈與技術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尚未建立,尚未在一個品類中占據領先優勢的時候,盲目擴張品類帶來的負效應可能是極大牽扯原有的核心品類的創新與技術投入,它會分散一家公司對於核心主業的人力、資金與物力的投入。

將科技公司對標零售店的後果是產品成為渠道戰略下的一顆螺絲釘,核心產品手機本身喪失了正確的定位與戰略驅動。

而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弊端就是,優勢和劣勢全部包裹起來,一旦出現問題,也根本不知道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往往會造成巨大包袱。

對於小米手機銷量暴跌,雷軍此前便說,不再公布手機銷售額。手機只是小米“百貨公司”整個生態鏈中的一角。事實上,根基未穩盲目擴展產品品類的危機就在這里,就是生態鏈任何一款產品的暴跌,你都很難理順其中的因果。

小米沒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學誰

雷軍曾經說,人們看懂小米的商業模式需要15年,小米是一個商業模式極其複雜的公司,難以用極為簡單的語言描述。雷軍也曾說,小米的商業模式,是要做品牌產品+零售的垂直一體化模式。

但如果小米手機這款關系品牌、用戶與利潤成敗的核心產品一旦失勢或者倒下,還能拿什麽為它的百貨公司輸血去支撐百貨公司的運轉?拿什麽去維持小米生態鏈合作夥伴的穩定關系?小米品牌產品+零售的垂直一體化模式業務如何維持?

比爾蓋茨曾經說:“微軟公司離破產只有18個月”。而雷軍卻非常自信自己的思想已經超前15年,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科技世界,又有多少大佬能夠確保自己的公司15年之後還能健康的存活於世?

我們知道,優秀的商業模式都是清晰、簡單而有效的。就好比騰訊主業曾依賴相關的平臺遊戲與QQ會員服務等模式盈利,阿里主業依賴通過針對電商生態平臺上幾百萬商家的服務與廣告來盈利,蘋果就是依賴軟硬件封閉的盈利生態模式,谷歌與facebook就是依賴廣告盈利,Costco是依賴會員模式盈利。

如果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需要人們15年之後才能看懂,只能說明這種商業模式可能更多是一種想象。

我們發現小米的商業模式不斷變化,學習對象越來越多,在這背後,小米更多可能是一種戰略上的迷失,其背後的本質是,小米隨著每階段的發展需求提出不同的口號與概念來講自己的故事,盡量讓自身與眾不同來推動估值與銷量,但很難掩蓋小米對於未來增長不確定性的焦慮。

這世上有很多優秀的公司,有很多優秀的商業模式,從蘋果到亞馬遜、從索尼到無印良品到Costco,但離開它的核心根基、生存環境、歷史背景、基因土壤之後,未必都能適合別家拿來用。

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它的基因,小米如今的焦慮與迷茫,可能就在於學的太多太超前,想象著吸收各種世界頂尖的商業模式的長處為已所用,到最後卻導致戰略方向與路子的混亂,喪失了戰略聚焦點,說到底,小米還沒有想清楚自己的本源優勢基因在哪里,到底要學誰。

小米 雷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42

為何要學懂閱讀財務報表?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02-19

也許不少人覺得讀會計(Accounting)有點沉悶,但我卻認為它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想學習股票基礎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的股民不得不讀。回想當年我也是寒窗苦讀幾年,才考獲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會員資格,對自己擔任股票分析員的工作有莫大的幫助。

簡單來說,會計是一種商務語言,通過公司提供的財務報表,讓不同人士(包括股東、債權人、管理層、政府部門或投資者)了解一間公司的經營表現、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情況等,從而進行相關的決策。

投資者閱讀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Financial Statements)時,一般會集中研究綜合收益表(Consolidated Income Statement)、綜合資產負債表(Consolidated Balance Sheet)及綜合現金流量表(Consolidated Cash Flow Statement),分別評估公司的盈利表現、財務實力及現金流是否充足等。

舉個例子,如果投資者想尋找一間擁用經濟專利的公司來投資,就必須要懂得閱讀該公司的財務報表。我之前的文章 <如何尋找擁有經濟專利的公司?> 說過:

「一家擁有經濟專利的企業,由於沒有太大的競爭, 通常會享有較高的定價權(Pricing Power)、邊際利潤和資金回報率。而且不需要很多的資本性開支,現金流強勁,以下是它們的財務特點:

- 高核心經營利潤率(Core Operating Margin)
- 高股東資金回報率(Return On Equity)
- 強勁的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
- 低淨負債率(Net Debt/Equity)
- 龐大的研發支出(R&D expense)(適用於科技公司)

因此,投資者可以從公司的財務報表嘗試尋找具有經濟專利的企業。」

學懂閱讀財務報表後,投資者便可以從中計算相關的財務數據,例如:

(1) 核心經營利潤率,相當於核心經營利潤除以營業額;
(2) 股東資金回報率,相當於淨利潤除以股東權益;
(3) 自由現金流,相當於經營現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減去資本開支(Capital Expenditure);
(4)淨負債率,相當於銀行負債減去現金,再除以股東權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34

要學財技,需要看會計書嗎?

1 : GS(14)@2011-04-21 16:29:53

如題
2 : 龍生(798)@2011-04-23 01:02:48

這問題我一直想問...如果要讀, 要讀到那個程度才夠呢?

我先說明, 我只是中五程度的會計
3 : GS(14)@2011-04-23 09:52:05

水平不重要,我覺得最少都要識睇份報表點解
4 : freecow(1747)@2011-04-23 11:36:25

3樓提及
這問題我
一直想問...如果要讀, 要讀到那個程度才夠呢? 我先說明, 我只是中五程度的會計


我覺得睇黃玲book, then read the accounting standard, then apply the concept to other 報表/case.
5 : hehehaha(4466)@2011-04-23 11:47:14

黃玲好強呢...聽閒未係大事上失手過0.0
6 : GS(14)@2011-04-23 11:48:11

6樓提及
黃玲好強呢...聽閒未係大事上失手過0.0


對佢D客熟囉,但對細股唔熟
7 : onesee(1238)@2011-04-25 17:59:46

商務有本會計入門書非常好架

"你沒有錯財務報表原來這麼簡單易懂"

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4196
8 : 亞力士(1473)@2011-04-25 23:58:19

咁加多本 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9 : GS(14)@2011-04-26 20:59:45

9樓提及
咁加多本 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我成日講,但是我未睇過
10 : monday18(10821)@2011-05-28 01:16:18

7樓提及
6樓提及
黃玲好強呢...聽閒未係大事上失手過0.0
對佢D客熟囉,但對細股唔熟
咁黃玲係邊個?我上網只係查到個教師。。。
11 : monday18(10821)@2011-05-28 01:20:25

1樓提及
如題
要識財技,又點可以唔識會計知識呢。正如要做假又難被識破,最好都係對正規好熟,咁先可以避重就輕,易於假裝。
12 : GS(14)@2011-05-28 11:20:37

11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黃玲好強呢...聽閒未係大事上失手過0.0
對佢D客熟囉,但對細股唔熟
咁黃玲係邊個?我上網只係查到個教師。。。


一本叫上市公司易容術的書的作者,要文我可寄給你
13 : GS(14)@2011-05-28 11:21:21

12樓提及
1樓提及
如題
要識財技,又點可以唔識會計知識呢。正如要做假又難被識破,最好都係對正規好熟,咁先可以避重就輕,易於假裝。


但考會計師唔易,不過學條文就易,所以學識不但可識破騙術,還可自做騙術
14 : monday18(10821)@2011-05-28 11:29:35

13樓提及
11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黃玲好強呢...聽閒未係大事上失手過0.0
對佢D客熟囉,但對細股唔熟
咁黃玲係邊個?我上網只係查到個教師。。。
一本叫上市公司易容術的書的作者,要文我可寄給你
哦,原來。。。。呢本你都有睇。。。哈哈!先謝過大大,我都有呢本書,不過只睇左少部分,佢真係一本好好既財務書黎。

大大唔知有冇呢本書既soft copy?等我可以同d 好有興趣響呢方面既朋友分享一下。
15 : GS(14)@2011-05-28 11:30:22

15樓提及
13樓提及
11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黃玲好強呢...聽閒未係大事上失手過0.0
對佢D客熟囉,但對細股唔熟
咁黃玲係邊個?我上網只係查到個教師。。。
一本叫上市公司易容術的書的作者,要文我可寄給你
哦,原來。。。。呢本你都有睇。。。哈哈!先謝過大大,我都有呢本書,不過只睇左少部分,佢真係一本好好既財務書黎。

大大唔知有冇呢本書既soft copy?等我可以同d 好有興趣響呢方面既朋友分享一下。


其實大部分都是剪報來的,你需要我可給你
16 : monday18(10821)@2011-05-28 11:35:04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3樓提及
11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黃玲好強呢...聽閒未係大事上失手過0.0
對佢D客熟囉,但對細股唔熟
咁黃玲係邊個?我上網只係查到個教師。。。
一本叫上市公司易容術的書的作者,要文我可寄給你
哦,原來。。。。呢本你都有睇。。。哈哈!先謝過大大,我都有呢本書,不過只睇左少部分,佢真係一本好好既財務書黎。 大大唔知有冇呢本書既soft copy?等我可以同d 好有興趣響呢方面既朋友分享一下。
其實大部分都是剪報來的,你需要我可給你
報紙係咪信報既?於2010年之前架?
17 : GS(14)@2011-05-28 11:35:56

17樓提及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3樓提及
11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黃玲好強呢...聽閒未係大事上失手過0.0
對佢D客熟囉,但對細股唔熟
咁黃玲係邊個?我上網只係查到個教師。。。
一本叫上市公司易容術的書的作者,要文我可寄給你
哦,原來。。。。呢本你都有睇。。。哈哈!先謝過大大,我都有呢本書,不過只睇左少部分,佢真係一本好好既財務書黎。 大大唔知有冇呢本書既soft copy?等我可以同d 好有興趣響呢方面既朋友分享一下。
其實大部分都是剪報來的,你需要我可給你
報紙係咪信報既?於2010年之前架?


是呀,2009年至2010年啦

仲有個高仁都幾好睇
18 : monday18(10821)@2011-05-28 11:40:19

18樓提及
17樓提及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3樓提及
11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黃玲好強呢...聽閒未係大事上失手過0.0
對佢D客熟囉,但對細股唔熟
咁黃玲係邊個?我上網只係查到個教師。。。
一本叫上市公司易容術的書的作者,要文我可寄給你
哦,原來。。。。呢本你都有睇。。。哈哈!先謝過大大,我都有呢本書,不過只睇左少部分,佢真係一本好好既財務書黎。 大大唔知有冇呢本書既soft copy?等我可以同d 好有興趣響呢方面既朋友分享一下。
其實大部分都是剪報來的,你需要我可給你
報紙係咪信報既?於2010年之前架?
是呀,2009年至2010年啦 仲有個高仁都幾好睇
黃玲既已經出左書,我買左未睇,而有朋友問過我有關既問題,所以只睇左少少黎作參考。

高仁既?咁唔知係咪又可以寄或用其他方式拎呢?smiley
19 : GS(14)@2011-05-28 11:41:05

都是剪報來的,我可以給你,你等我呢兩日得閒就寄出去
20 : GS(14)@2011-05-28 11:41:22

不如你短訊給e-mail我
21 : monday18(10821)@2011-05-28 11:47:00

21樓提及
不如你短訊給e-mail我
已pm 了~smiley
22 : onesee(1238)@2011-05-28 13:23:21

湯財, 我都想要高仁的文章, 可以嗎?
23 : GS(14)@2011-05-28 13:46:29

23樓提及
湯財, 我都想要高仁的文章, 可以嗎?


give me e-mail and later give you
24 : 清風詩人(3217)@2011-08-09 00:20:58

24樓提及
23樓提及
湯財, 我都想要高仁的文章, 可以嗎?


give me e-mail and later give you


i want too~~thanks!

我看左黃玲的三本書~
25 : 清風詩人(3217)@2011-08-09 00:41:19

湯兄係米print 份年報出來看的?定係網上面?
26 : GS(14)@2011-08-09 23:41:19

26樓提及
湯兄係米print 份年報出來看的?定係網上面?


27 : 清風詩人(3217)@2011-08-12 00:27:14

27樓提及
26樓提及
湯兄係米print 份年報出來看的?定係網上面?



看一份平均要用幾耐時間? 詳細看?
網看好tire =.="""
28 : GS(14)@2011-08-12 07:35:25

28樓提及
27樓提及
26樓提及
湯兄係米print 份年報出來看的?定係網上面?



看一份平均要用幾耐時間? 詳細看?
網看好tire =.="""


just few minutes
29 : 清風詩人(3217)@2011-08-13 12:02:38

29樓提及
28樓提及
27樓提及
26樓提及
湯兄係米print 份年報出來看的?定係網上面?



看一份平均要用幾耐時間? 詳細看?
網看好tire =.="""


just few minutes


厲害....smiley
30 : GS(14)@2011-08-13 12:46:46

你記得有甚麼重點,初步睇下間公司健唔健康,然後先睇下佢D應收應付,所峴以好快
31 : 小俠客(6504)@2011-08-13 13:00:43

如果要睇重點,sale and ar growth個比例,cash同debt比例同變化,有無miss?
32 : GS(14)@2011-08-13 13:05:23

32樓提及
如果要睇重點,sale and ar growth個比例,cash同debt比例同變化,有無miss?


銷售都重要,但實際上都要比較利潤存貨同應收、應付的共聯...

現金減晒除應付款同遞延稅項的負債
33 : GS(14)@2011-08-13 13:05:46

講到底,最重要都是睇落太靚都要懷疑下
34 : 清風詩人(3217)@2011-08-14 20:29:02

31樓提及
你記得有甚麼重點,初步睇下間公司健唔健康,然後先睇下佢D應收應付,所峴以好快


ic..但甘樣只能看出間野的負面野? 如果想看值不值得投資就應該更詳細甘看了?
35 : GS(14)@2011-08-14 20:35:34

睇野當然是睇負面先,計了輸面先,先後先慢慢計贏面
36 : GS(14)@2011-08-14 20:36:01

計了個底數,然後同現價比較,然後先計目標價
37 : 清風詩人(3217)@2011-08-14 20:39:47

36樓提及
睇野當然是睇負面先,計了輸面先,先後先慢慢計贏面

ok thanks
38 : qt(2571)@2013-06-11 22:59:40

有冇人share下D EBOO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031

要成功先要學懂捨棄 黃國英

1 : GS(14)@2012-08-14 12:17:33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1416
臼井由妃女士,是日本著名的生意人,在郵購業界首屈一指,此外又出書又上電視,完全是成功人士的模樣。但她自言在三十三歲前,最大的「成就」,就是與企業家丈夫結婚。當然,她後來的成就,絕非靠「夫」蔭,否則作為另類富二代,也不值得大書特書。臼井的遭遇剛好相反,其成就可謂由連續劇式的悲慘情節開始:婚後不久,丈夫竟被確診末期癌症,又無人接手,臼井惟有夾硬上場。
坐正後,發現公司表面風光,原來成班內鬼趁亂穿櫃桶底,公司負債三億日圓,衰到有單都無錢買料造。日日撲水、留客,疲於奔命,起初的解決辦法是怨天尤人,當然無料到,後來悟出最佳方法是「捨棄」。不是放棄公司出家修道,而是將身邊無助改善困境的事物、人際關係、性格,不論有型、無型,盡行捨棄。最終臼井用了三年時間,成功將公司起死回生,還把經驗教訓結集在「要成功,先學會減法」一書。
別讓無謂事霸佔地盤
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玄。臼井的中心思想,是現在不成功,原因不外沒有接觸到能讓其成功的人、事、(貨)物。接觸不到的原因,就是有太多不相干的人、事、物,早已「霸了地盤」,耗盡寶貴的時間和金錢。例如花盡心思,湊一個飲茶灌水多多、幫襯少少的細客,便無法結識、招呼新客、大客;又例如一屋、一寫字樓都是資料、書本,有用的部分便很難浮到面前,寶山變成垃圾山。所以捨棄並不等於失去,反而是騰出位置,去迎接好嘢。
對於投資,也是精於捨棄者,優於貪多騖得。最簡單的例子:(幻)想像力無窮,資金卻有限,不肯捨棄不值搏的點子,最終便會一倉蟹貨;不肯捨棄蟹貨,便沒有「空間」去迎接好貨。投資、投機成功的門派,多有一套捨棄的法則。股神便是以捨棄投資機會聞名。每日有無數上市、私人公司埋身,引誘股神落注加持,他亦自嘲道:「有錢的傻瓜,到處受歡迎。」如果沒有能力圈這套捨棄的「鐵布衫」護身,破產十次都唔掂。
自尊放入垃圾箱
說來容易,但很多時不能捨棄,並非技巧問題,而是面子、習慣,又或是回憶等無形因素阻礙。「那位客人識於微時,雖然混橘多於關照,還是應酬一下吧!」「那些資料當年使盡人力物力班返嚟,唔係唔要啩?」放下無謂框架,金融大師向來都是箇中能手。例如索羅斯捨棄原先觀點,好似落街買棵菜咁易,絲毫不為面子所困。達利奧(Ray Dalio)更加離譜,雖然連年叱咤「缸」湖,仍然一手打破光環,建立全天候組合(All-weather Portfolio),還講明風險常有,Alpha(超額回報)不常有,也沒有操作心經留給子孫,只能任其隨水漂流,穩陣地獲取正常回報。兩位一代天驕,不約而同將自尊放入垃圾箱,換取數以十年計的持續正回報,正是有捨方有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42

投資要學懂愛上跌市 林少陽

1 : GS(14)@2015-04-20 16:52:0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d0_ed0a1.htm


【明報專訊】假期寫財經文章的好處,是作者可以抽離每日喧囂的市場噪音,將心神聚焦於更有意義的事務上。就以這個周末為例,中證監一聲令下限制證券融資,港股夜期急挫,外圍兵荒馬亂,我仍然有心情在電腦上打文之前,到樓下星巴克買杯espresso,嘆咖啡寫這篇閒文。

做人要活得舒泰暢快,遇事先要學懂不要慌不要急不要亂。即使再難的事情,也總有辦法解決,臨危不亂較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假如真的不幸解決不了問題,即使荒失失急忙忙同亂糟糟,亦一樣於事無補。

昨晚有老友WhatsApp我,話港股夜期急插705點,問我點算?當時夜期都已經打了烊,答案淺顯不過:梗係個好覺,等星期一大清早先慢慢算!

正如我們廣東人常言:吊頸都要氣。即使市氣勢如虹,在登山的旅途中,亦需要中途飲餐茶食個包,夠氣再往上爬。

全世界的投資者,不論種族,都有一個共同喜好,幾乎是普世價值:就是喜歡升市、愛看熱鬧。因此,即使我們早已進入智能手機時代,睇股市行情落柯打買賣股票,大可以安坐家中或行街途中進行。但是,當股市突破多年阻力,過去一周銀行分行報價機久違了的爭機情再次湧現。一大班人看股市日日升一千幾百點一齊嗌上上上,總比獨坐家中睇《創富坊》主持來來去去都是訪問同一批熟口熟面的財經專家氣氛好多一丁點。

一般心態 都愛物價高漲

我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世人這麼喜歡升市?跌市有什麼不好呢?惟有跌市,買家才能以便宜的價錢買到心頭好。在消費市場,消費者(尤其是女士們)最愛就是跌市──我仲記得,年幾兩年前新地(0016)減價速銷天璽貨尾時,引來大批佬同富太,將整個九龍站售樓處擠到水洩不通。

奇怪的是,同一批人,當他的角色由消費者變成投資者之後,他們的心態,卻出現了微妙的變化,物價愈是高漲,他們就愈高興。跌市來臨之時,全城股民灰頭土臉面目無光。

惟有跌市 才可以撈貨

然而,要在投資市場中獲利,必須具備與普羅大眾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要學懂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轉危為機。這句說話大家可能聽得太多了,多到大家早已忙卻轉危為機思維模式的精髓所在。這一招最佳的示範,就是要學懂愛上跌市!因此,假如星期一港股真的大跌700-800點,大家應該很高興才是,因為終於可以趁低撈貨了。

你可能會說,跌市只是滿手現金投資者的福音。我在跌市之前早已滿倉持貨,很難沒有大難臨頭的心理威脅。

此刻,我不得不搬出美國股神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說話:「價格(price)是你所付出的代價,價值(value)是你買貨所得的回報。」付出了購物的代價之後,價格早已與你無關,因為那是已出之物。你購物所獲得的貨品(物業股票債券消費品或服務)能夠提供價值(每年收取的租金股息利息或實用價值),並沒有因為價格的上落而有實質的變化。

買或賣的一刻 價格才有意義

因此,到了跌價才感到肉赤,其實已經太遲,因為米已成炊。肉赤的感覺,應該是在買貨當刻認真衡量貨品是否物有所值,而不是事後價格回落時才後悔當初買得太貴。對於真正了解貨品價值的買家來說,市場無時無刻閃亮的價格,不過是一大堆數字而已,直至你決定買入或賣出的一刻,當時的價格,才對你有實質的意義。其餘的時間,那不過是銀行帳戶上一堆無聊的數字而已。

對於積極樂觀的人來說,即使在大跌市之前已經滿倉持貨,我們仍須有擁抱跌市的大勇。因為每逢大跌市,往往是一個換馬的好機會,事關每當市場兵荒馬亂之時,市場便有錯價的機會。

捱過窮日子 珍惜擁有的

假如星期一開市真的跌700-800點,而你若不是慌失失不知所措,就是急急腳連忙沽貨,那很可能顯示閣下在這項即演化成全民運動的工餘活動中,仍然欠缺足夠的心理培訓。

我人生頭三十個年頭,捱過一段不短的窮日子。對於貧富,有不少切身體會。有些人因為對於貧窮的經驗太過痛苦,成年之後賺到錢,年少貧窮經驗的積極意義在於,這批人往往更懂得身邊已擁有的一切,但是消極的意義卻可以變成是做人孤寒與計較,將財富排其他一切人生價值之前,包括親情友情與愛情。

我的經驗卻是,窮日子固然好難過,但是如果有一大班臭味相投的同伴一齊捱窮,再窮的日子,亦一樣過得很快樂。我很幸運,擁有一班與自己相近家庭背景的朋友,與我共度過十幾二十年的貧窮但快樂的時光。

賺錢與朋友 你會點揀?

人最怕的,其實是寂寞。假如要你揀A餐同B餐:A餐是你可以賺得到全世界的錢,但卻得不到世人一丁點的尊重,身邊一個朋友都沒有;B餐是工作僅夠餬口,每日都要為口奔馳,但放工依然就有一批相識於微時的死黨,可以十年如一日的跟你踢完波行山兼吹水。你會點揀?

這時,我家中那個永遠不甘於被安排只得A餐同B餐揀的怪物小王子,即時插嘴道:「我揀C餐:賺好多錢,仲有成班朋友日日陪我玩。」

「你真識揀。」我不好氣地答。我心想,世事都這麼完美,就好了。

此子經常說話無正經,偶然還氣得父母七竅生煙,但有一點可取的,他似乎天生擁有跳出框框思維的能力,只盼他日後能夠恰如其份地運用這天賦。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林少陽 細味投資]
2 : steven546(46930)@2015-04-20 17:27:26

很可能顯示閣下在這項即演化成全民運動的工餘活動中,仍然欠缺足夠的心理培訓。
很認同這句,若能做到賺蝕不容於色,便是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6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