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愛無疆!中國身障藝術家站上林肯中心讚:台灣很美

1 : GS(14)@2016-10-16 08:19:59

「我去過40多個國家演出,也去過台灣,台北、台中、台南都去過,我覺得那裏很美,那裏的人也都很熱情。」來自中國的年輕人李雲飛雖然看不見,但談起台灣,他笑得很開心,「我總是能聽到很多摩托車(電單車)的聲音,特別有趣。」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李雲飛日前(14日)與「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一起受美國紐約慈濟分會的邀請來到美國演出。他自出生起就雙目失明,只能隱約看到光影。「母親在懷我的時候由於使用了過量的青黴素(盤尼西林),導致我一出生就看不見了。但小時候看不出來,直到六歲時才有人發現我視力有問題。」因此,直到小學,他才被轉到盲人學校,「母親沒有立刻讓我和其他孩子一樣住校(寄宿),她那時還不能接受這件事,常常暗自抹眼淚。」不尋常的經歷讓雲飛早早懂事,而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也日益顯現出來,精通古箏、結他、鋼琴等樂器的他,17歲時被殘疾人藝術團發掘,自此開啟了自己的藝術人生。即便自己的隊友都是殘疾人,雲飛從未覺得在藝術團裏排練辛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和另一位聾啞姑娘演繹的一支探戈,叫做『聞香識女人』。我們兩個雖然一盲一聾,但合作起來卻相當順利。因為她是我的眼睛,幫我掌握方向,而我是她的耳朵,領她感受節奏。」說到這裏,他竟笑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沒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挺好的,不累。」10月16日他將在紐約的林肯中心與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一起參加募款音樂會,而16日也剛好是他的生日。來自台灣的慈濟團體給了他一個大驚喜,不僅準備了蛋糕,更用慈濟人的方式為他唱起生日歌:「祝福你,無量壽!」今年是慈濟團體成立五十周年,邀請到中國殘疾人藝術團來到紐約表演。藝術團的大部分孩子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90後,平均年齡在二十歲左右。最著名的節目是由21名聾啞演員演繹的「千手觀音」,2004年在中國首演便技驚四座,一炮而紅。如今領舞已經變成十八歲的年輕演員柳宜丹,自幼雙耳失聰的她只能通過手語翻譯和記者交流,「練舞時要跟着手語老師的指示才知道節拍,下一步要往哪邁。」雖然對她來說這是極大的挑戰,但面對鏡頭她始終笑意盈盈,正所謂「大愛無疆,大美無言」。話你知:紐約慈濟募款音樂會活動時間:十月十六日7:00PM活動地點:紐約林肯中心 David Geffen Hall, Broadway at65th Street聯絡方式:mailto:[email protected]緊貼選情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6/198026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252

極似蘇菲瑪素靚女藝術家帶你「懸浮」時代廣場天空

1 : GS(14)@2016-10-20 08:05:30

來自古巴的26歲靚女藝術家Rachel Valdes Camejo,周二(18日)現身紐約時代廣場為自己最新當代藝術作品揭幕,引起轟動!身材高挑的她除了漂亮、氣質神似法國女星蘇菲瑪素(Sophie Marceau),另外她還身兼模特兒、畫家身份,吸引現場大批圍觀遊客爭相拍照,不知情的遊客還以為是哪位國際超級模特兒來這裏拍照!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三組巨型鏡面矗立在時代廣場中央,如同一個巨大的萬花筒,將繁華的廣場包羅在其中,讓人眼花撩亂,地板的鏡面設計,更讓人有如懸浮在時代廣場的天空中。Rachel對《蘋果》記者表示:「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個作品,我想會是懸浮!」在藝術界小有名氣的Rachel第一次來紐約,首展便在堪稱世界中心的時代廣場,她坦言:「十分幸運,有種做夢的感覺!」她說:「紐約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不僅這裏的建築很特別,這裏的人更奇妙,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這是我覺得這裏最酷的地方。」不過,比起這組藝術作品,現場的圍觀遊客似乎對這位美女藝術家更有興趣!Rachel本人氣質不俗,一身黑色的她在人群中相當醒目,引得遊客紛紛爭求合影。來自古巴的她雖然年僅26歲,但已身兼模特兒、藝術家等多重身份,並早早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她自小學習油畫,以塑造空間感見長,運用鏡子、不鏽鋼平面、投影螢幕打造多維度的效果。來紐約之前,她的作品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巡展。談及此次在時代廣場展出的作品「末端的開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她說:「鏡面可以給人一種不同的視角來觀察世界,我希望當人們看到反過來的自己時,心中可以產生一段對話。」時代廣場的藝術總監Sherry Dobbin表示,這是他們第七度與古巴藝術家合作,之後還會有新的作品陸續登場。緊貼選情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0/198068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868

藝術家狂想曲特朗普白宮首日的淫亂生活

1 : GS(14)@2016-11-11 08:07:17

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共和黨代表特朗普順利勝出,名人藝術家杰克遜(Alison Jackson)早前找來與他外貌神似的演員拍攝一輯照片,叫人會心微笑。照片主題圍繞特朗普上任首日白宮生活的點滴,尺度大膽。特朗普一身不自然的橙色肌膚,不難令人聯想到他是靠到美容院噴上假的健康膚色來營造。「特朗普」上任首日,當然要在橢圓形辦公室找人為他噴上假的健康膚色扮靚。杰克遜又幻想「特朗普」找來裁縫製作獨裁者的軍服。特朗普對美女的熱愛人所共知,在杰克遜的幻想世界中,他上任後當然不放過酒池肉林的機會-與僅穿內衣的美女在橢圓形辦公室玩輪盤、與巨胸女依偎暢飲狀甚親暱,甚至與墨西哥小姐做愛,放浪形骸。「特朗普」更由白宮內玩到白宮外,在街上嘗試抓比堅尼美女的下體。杰克遜表示:「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界線從未如此模糊,我的照片就是尋求探索兩者之間的空隙。」英國《每日郵報》/《都市報》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11/198304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994

【關仁隱事】「藝術家」改劇本得罪「朱朱」

1 : GS(14)@2016-11-13 11:32:41

朱朱同藝術家兩個出咗名喺片場多意見,好多導演都怕咗佢哋,避免搵佢哋合作,之不過最近有個新導演就搵朱朱同藝術家開戲,聽聞新導演拍到幾乎有抑鬱症!今次朱朱好克制,唔多聲氣,當朱朱喺現場,藝術家都會收斂,但朱朱唔在場,藝術家就喺現場改劇本,要個導演聽佢講點拍,後來有人將呢啲事話番畀朱朱知,搞到朱朱對藝術家好反感,喺現場除咗講對白演對手戲外,平時都唔願同佢講多兩嘴。撰文:關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113/198317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350

【水果當顏料】藝術家砌畫 失敗無壞食埋咪嘥

1 : GS(14)@2016-11-13 11:33:07

平面水果畫「肥公主撲蝶」,最難是用水果做眼耳口鼻和蝴蝶,蝴蝶下的奇異果籽更是逐粒挑出來,很花心機。



八十後的Joanne現職社工,亦是香港首位水果藝術家,原來她曾因皮膚問題困擾多年,一直尋找辦法根治,自四年前接觸不經高溫烹調的生機飲食(Raw food)後,吃大量水果及蔬菜再配合適當治療,皮膚才還原靚靚,亦令她愛上吃水果。她讀書時修讀藝術,便想到將水果和藝術結合:「希望自己吃的時候更開心,也吸引更多人吃水果。」她隨後成立「Go Fruit Girl」群組,大晒水果作品藉此宣揚水果藝術,她說曾試過教班時有小朋友不吃某種水果,可是用水果砌完幅畫之後就肯乖乖吃,可見排得靚靚的水果可引起大家興趣。



關於營養學的生物筆記上的腦袋圖案,令她靈機一動設計這個人腦作品,原來是用雕刻刀在水晶梨上刻出坑紋,血漿就是紅菜頭加紅石榴汁。

最簡單的就是用刀仔在士多啤梨上沿四邊切開,再向外反成花瓣狀,女仔實鍾意。

唔好以為有刀就可以玩水果藝術,單是雕刻刀都分很多種,以便雕出不同大小細節。

水果藝術家Joanne

對於創作水果藝術的困難處,她說:「水果是創作的顏料,不能自行調色,所以挑甚麼水果、甚至乎大小也很講究,當然最好選自己喜歡的水果啦,即使失敗都可吃掉它!相反最難的應該是切水果、批皮、拆果肉,因為很多人都不懂。」



記者:畢慧婷攝影:周芝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13/198318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372

以作品訴中國社會問題藝術家「隱形人」用生命創作

1 : GS(14)@2016-11-21 00:04:55

「中國有兩種藝術家,一種是體制內,挖空心思希望參與官方展覽;另一種像我們,用自己生命去創作,我覺得很自由」,近年在國際漸露頭角、題材常圍繞中國社會問題的藝術家劉勃麟,在紐約個人展覽上接受《蘋果》專訪。這位被西方藝術界喻為中國「隱形人」的劉勃麟表示,透過作品表達社會議題,是藝術家使命,毋須害怕被打壓,「藝術品怎樣才算有價值?除了才華,最重要有人的思考」。駐紐約記者:鄭柏齡今年43歲的劉勃麟,擅長用顏料塗上身體,再把自己隱身於不同場地內,被西方藝術圈喻為中國「隱形人」。作為中國新生代藝術家,他到過亞洲及歐洲等十多個國家舉行個展,三年前他獲邀到TED演講,影片瀏覽量至今超過120萬人次。紐約個展開幕當日,是劉勃麟踏上「隱形之路」的第11年。11年前11月17日,修讀雕塑出身的劉勃麟,位於北京索家村工作室被城管強拆,有感單單靠雕塑品難以表達不滿,他拿起顏料塗在身上,隱身在一片頹垣敗瓦的工作室前,「藝術家本身甚麼都沒有,生活特別苦;我只好用自己身體的消失,抗議藝術區被拆,感覺來得更直接」。作品使劉勃麟一舉成名,之後他放棄大學教職,全身投入藝術工作,多年來作品圍繞中國環境污染、城市發展、教育等問題。去年,天津化學品倉庫大爆炸,劉勃麟有感而發,找來包括自己在內數十人,重新拼湊出災後現場畫面;雖然中國創作禁區處處,但劉勃麟指,政府對天津事故也有問責,不用擔心創作被打壓,「用另一種方式討論而已,沒有甚麼問題」。他續指,藝術之所以有價值,除了創作者天份才華,更重要是「用圖像討論人性、災難,帶出『人的思考』」,劉勃麟說,「他(藝術家)應該要有使命感,把自己對社會的思想表達出來」。在大學任美術科教授多年,劉勃麟曾經是體制內一員,「但需要學外語、挖空心思參加五年一度的全國美展,出來之後(離職)發現很自由」,自由代價是失去穩定收入,「全世界藝術家皆面對這個問題,如果小孩長大後要做藝術,家長肯定說『不成,太瘋狂』」。因此,劉勃麟不時參與商業活動,包括為國際搖滾樂隊Bon Jovi創作CD封套,「靠商業養活工作室、創造更好作品是無可厚非的」。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0/198400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354

難捱貴租 藝術家慳錢住「幽靈船」

1 : GS(14)@2016-12-06 03:56:04

發生奪命大火的倉庫,位於奧克蘭市內拉美裔、藍領聚居的Fruitvale區,被當地人稱為「幽靈船」,由多名藝術家、樂手等合租作為工作室。由於奧克蘭租金高昂,有人以倉庫為家,據說幽靈船就住了十多人,官員指做法違規。有藝術家指出,在奧克蘭就算數人合租小單位,每人動輒仍要上千美元,但倉庫月租只要約700美元(5,460港元),因此當地有不少同類的倉庫藝術村,而且租客會不時辦音樂會和派對,賺錢補貼租金。入過「幽靈船」的人說,裏面間隔混亂,以簡陋板子分隔,閣樓顯然是僭建;上下四周堆滿各式雜物,由鋼琴樂器到古董家具,以至雕塑和人體模型都有。鄰居對「幽靈船」非常不滿,過去兩年當局至少三次接到垃圾堆積投訴,上月更接報指倉庫有僭建,官員登門調查,惟「無法進入」作罷。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5/198556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320

同一中文姓氏美國多種串法?港藝術家:反映當年鄉音

1 : GS(14)@2017-02-03 03:10:21

為慶回歸20周年,香港政府連遠至美國三藩市都有搞作。今次更邀請香港藝術家,趁新春期間,以華人的姓氏為主題在市政廳(City Hall)前創作大型裝置藝術品。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是每個人的身份象徵,而對於移居海外的華人和後裔來說,即使生活習慣有多洋化,自己的中文姓氏還是時刻提醒家族和根源何在,別具意義。起碼很多「竹升仔」、「竹升女」就算中文字不識多個,也被上一輩要求要牢記自己中文名的寫法。除了牢記寫法,對於中文姓氏,香港藝術家劉小康(Freeman Lau)特別留意到很多華人移居美國後,同一個姓氏的中文字被人翻譯成多個有趣版本,成為他今次在三藩市市政廳前空地展出6個大型花樽型竹藝燈籠裝置《歲歲平安》的創作靈感。劉小康在每個16至20呎高的燈籠上,挑選了一些常見的姓氏並印上他們的百變英文翻譯。好像代表劉小康的「劉」字,在美國亦常被翻譯作「Lau」、「Leo」、「Lew」、「Lewis」、「Liu」、「Lou」、「Low」、「Lowe」和「Lue」等。他對《蘋果》說:「我看書時得知,當時移民來的華人因為操鄉音,故被移民官將他們原本的姓氏翻譯成花樣百出的英文字。這些都很反映出華人與美國社會的關係。」至於為何用花樽?「適逢農曆新年,花『瓶』(取諧音)又代表『平安』,也經常見於年畫上,是個很吉祥的圖案,希望不同姓氏的家家戶戶都平安!」值得一提,這些用傳統紮作而成的竹藝品,更是在港紮製好才運到三藩市,由師傅專程來美包裹防水纖維布料和裝上LED燈,香港手作揚威海外,絕不馬虎。劉小康寄語,香港能出現更多像這個有4.6萬平方呎的市政中心廣場(Civic Center Plaza)的公共空間,讓本土藝術家創作。《歲歲平安》展覽是由香港駐三藩市經濟貿易辦市處和三藩市藝術委員會等贊助,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展出期由1月30日至3月10日。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2/1991567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14

【文化籽】塗鴉小店故事 藝術家噴靚鐵閘

1 : GS(14)@2017-03-04 00:35:45

Smilemaker由Tim和Mabel組成,當初曾在街頭噴牆練習,現在則集中參與社區藝術活動。



【文化籽:藝文沙龍】塗鴉在香港人眼中不算是很流行的街頭藝術,給人印象多半帶有負面及破壞成份,可是本地藝術團隊「Smilemaker」卻拿起噴漆罐將塗鴉融入社區,希望藉街頭藝術改變大家的看法。



Tim及Mabel於2013年成立Smilemaker,當初自發替店舖創作噴畫,發現塗鴉在香港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其後自薦為NGO創作壁畫,為了推廣香港塗鴉,他們曾去過美國和巴塞隆那與當地藝術家交流街頭藝術,將塗鴉帶到世界各地,「外國人會主動在網上尋找藝術家作品,甚至會發電郵稱讚,這無疑對藝術家來說是很大的支持和鼓勵。」Mabel續說,即使在香港也不忘塗鴉,早前替土瓜灣的小店噴閘畫;後來參加「塗出薄扶林村」計劃,與學生一起進行指示牌及壁畫創作,「街坊對我們的作品很好奇,見我們噴很久更會問我們要不要去他們家吃飯休息,很有人情味。」因為與街坊互動,令他們重拾小時候的鄰里關係。
Smilemaker這次參加了「城市閘誌」的社區藝術活動,與其他五位藝術家一起替20間中上環小店鐵閘大翻新,將冷冰冰的鐵閘變成藝術品。


花七小時完成 店主:最緊要靚

為「九記牛腩」噴閘,事前要同老闆潘國興傾偈交流,定下主題修稿,由起稿勾線、上色到背景,總共花了六、七個鐘才完成。那噴鐵閘與噴牆有何分別?「鐵閘太多凹凸位,做漸變效果需要更多技巧。之前替其他老闆噴閘,他們說最緊要噴得靚,否則很沒面子。」Tim說其實也有壓力,所以他噴完會不停修改至滿意為止。修讀插畫設計的Tim擅長噴像真度高的寫實畫,單是面部結構和肌肉比例,便花了很多時間練習才能掌握。「塗鴉是自己生活的一部份,希望有更多人接納塗鴉,多些正面角度去欣賞。」兩人說組合原本叫Troublemaker,不過讓人感覺太負面,才改名叫Smilemaker。他們接下來會繼續將塗鴉融入社區,只要細心留意,不難發現他們的作品。



參與「塗出薄扶林村」計劃,完成這幅很引人注目的壁畫。豬仔和雞仔經常出現於Smilemaker畫作,原來豬仔代表Mabel,雞仔代表每天的雞啼聲,提醒他們每天要做喜歡的事。

Mabel前年曾往東非坦桑尼亞做義工,將Smilemaker的正面訊息帶給當地人。



Tim習慣獨自完成噴畫,採訪當天很多人圍觀,所以一邊噴一邊聽歌集中精神。

每次出動,他們都帶上幾十罐噴漆,行李重得即使兩人一起拉也感吃力。



「九記牛腩」老闆潘國興(右圖):「他們很專業,所以放心讓他們噴閘。希望年輕人和藝術家有機會發揮,作品讓大家看得見也能拍照留念,當作景點也好。」

為九記牛腩創作閘畫,事前先和老闆多次傾偈交流,第一稿老闆拿着刀的造型,怕可能會嚇到街坊,第二稿拿着牛腩麵又不夠突出,最後修改成老闆戴上牛造型手套在落單。


兩人最記得為蔡太的雜貨排檔噴畫,完成後有街坊覺得蔡太沒笑容不像她,於是Tim找天回去修改,為蔡太添上微笑。

有一次為排檔老闆噴閘,老闆擔凳仔陪他們齊齊噴至凌晨,完成後老闆很滿意作品,每逢晚上更會開長明燈照亮鐵閘。

facebook:SmileMaker.HK
facebook:hkyaf



記者:畢慧婷攝影︰鄧鴻欣編輯︰謝慧珊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03/199452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644

藝術家孭空椅「求救」

1 : GS(14)@2017-07-02 14:17:42

【本報訊】39歲的藝術家歐陽東,每年都以遊行方式度過7.1。這天,在軒尼詩道,他背着空的椅子,中間寫着「救治」兩個字。「劉曉波與香港人,同樣需要救治」。7年前,頒獎台上的空椅子,代表劉曉波,物換星移,7年後,一直被關押在錦州監獄的和平獎得主獲保外就醫,卻已是肝癌末期病人。一張在軒尼詩道上的空椅子,無限蒼涼。


紀念獲諾貝爾和平獎


「好想同劉曉波同佢太太劉霞講:我們一直都在」。熱愛行為藝術的歐陽東,每年7.1都會以不同造型上街。今年,他背着空椅子走了3小時,烈日當空,滿頭大汗的他說,空椅子為紀念劉曉波於201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做IT行業的Don也手持自製紙牌,一邊寫上「今日殺曉波,明日滅香港」。他說:「我覺得今日劉曉波就係香港人寫照,佢嘅入獄同患癌症都係因為堅持講真話,堅持一啲理想。」他指回歸20年是浩劫,《基本法》和一國兩制名存實亡,「香港人嘅悲哀係97時太過信中國,信國家畀我哋嘅承諾,嗰時大部份人支持回歸,我哋唔知中國唔可以信賴,鑄成大錯」。■記者呂麗嬋、潘柏林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702/200761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6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