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607/t20160712_774527.htm
人類基因組測序的成本從本世紀初期的30億美金,極大幅度的下降為當下的不到一萬元人民幣,而且時間也由過去的十多年縮短為現在的一天。
10日,在優客工場、標準排名主辦的全球INS大會2016中國眾創空間行業峰會上,華大股份首席產品官彭智宇說,正是由於技術的飛速進步,才讓人類實現了很多過去難以實現的夢想。因為基因測序價格讓普通人可以接受,才讓這一技術給人類帶來福音。
他說,科學家研究發現,基因決定了人類的遺傳和變異,只有ATCG四個字母組成,但是一共有30多億個,如果每秒鐘數一個字母,那麽需要一百年的時間。由於每個人的基因都不同,所以需要大數據、大樣本,需要很多基因組來解讀。
那麽基因檢測能為做什麽?
比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篩查唐氏綜合癥。
唐氏綜合癥往往伴有五官畸形、四肢畸形和智力障礙,目前沒有很好的治療辦法,預防該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產前篩查和診斷。傳統的唐氏綜合征篩查是通過血清學指標進行判斷,但是該方法假陽性率相對比較高,在高風險的人群中,有98%的疑似患者經過下一步診斷都不是唐氏綜合征。而確診的方法是羊水穿刺。這需要使用很長的一根針紮到肚子里面,收集胎兒樣本,然後進行分析。這種檢測方法雖然準確,但是流產的風險大概是1%。
那麽,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保證高準確率,又不會對孕婦和胎兒造成風險呢?
彭智宇說,這種方法就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項檢測2010年啟動臨床試驗,2011年大規模推廣。目前,全球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樣本數在400萬左右,其中200萬在中國,而這200萬中的100萬以上在華大基因。對中國來說,基因科技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還有,小孩在生下來之後,也有一些手段可以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比如“千手觀音”中的18個表演者是藥物性致聾。藥物性致聾可以通過新生兒的耳聾基因篩查提前發現。他說,類似這種可以通過“早發現,早預防”的抗生素禁忌用藥和疾病都有幾十種。
除此以外,基因檢測還可以應用到明確致病基因,治療先天性黑內障;切除乳腺,降低乳腺癌的患病率;基因測序,快速找到感染源。這些例子綜合起來講就是,貫穿整個生命周期,從孕前、新生兒,到老年的過程,腫瘤、病原感染的治療,基因組醫學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而且這些就是老百姓們用得起的基因檢測。
這就使得這些技術具有龐大的市場規模。據報道,以應用得最好的NIPT(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例,2014年中國整個IVD(In vitro diagnostic products,體外診斷產品)市場是260億人民幣,產品品種接近2500種,一個產品的平均銷售額是1000萬。2014年,NIPT單一產品在中國的銷售額是10億人民幣。到2015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了20億,增長速度非常快。整體二代測序分子診斷的市場規模,NIPT在80億到100億,孕前篩查240億到320億,新生兒的篩查百億到千億,腫瘤為百億到千億的規模,微生物也可以達到百億到千億。如果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所有基因組,那麽這將是千億到萬億的市場。
11月3日上午,有消息稱,根據證監會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0月27日,深圳華大基因IPO審核狀態顯示為中止審查。中止情形顯示為申請文件不齊備等導致審核程序無法繼續。但是隨後華大基因方面回應第一財經記者,稱公司已收到恢複審查通知,各項上市工作正常進行。
華大基因方面回應第一財經記者,此次華大基因中介機構經辦人員變動的主要原因是因其個人選擇,我們支持並理解中介機構經辦人員的個人決定,也感謝經辦人員的辛勤工作。近日,經辦人員已更換完畢,公司已收到恢複審查通知,預計近期會公告更新後審核狀況,華大基因IPO正在積極穩步推進過程中。華大基因隨後發了公告。
公開資料顯示,被譽為“國內基因測序龍頭”、“基因測序界的騰訊”的華大基因於2015年12月以2456萬的年利潤入IPO創業板排隊序列。
華大基因成立於1999年,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2013年3月,華大基因成功完成對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購,實現了基因測序上下遊產業鏈的閉環。 2015《自然》全球產業機構合作排名首位,《自然》和《科學》的發表指數排名全國第三。
華大基因公告全文如下:
近日,有媒體報道,本公司因IPO文件不齊遭中止審查。公司在獲悉上述報道內容後,經核實,說明如下:
公司IPO中介機構原經辦人員因職業發展等個人原因,無法再作為經辦人員為公司提供服務,根據相關法規要求,更換中介機構經辦人員需要履行中止審查程序,因而公司IPO中止審查,並非IPO文件不齊。
近日,經辦人員已更換完畢,公司已收到恢複審查通知,預計近期會公告更新後的審核狀況。
公司IPO正在穩步進行中。公司將根據進展情況,依據證監會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嚴格履行相應的決策、審批程序,並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公司所有信息均以公司公告為準。
特此公告。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三日
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以基因測序著稱的華大基因還種植小米,同時生產和銷售小米深加工系列產品。
1月10日,作為華大農業集團的子公司之一,華大小米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大小米”)發布小米系列深加工產品,並和國內科研機構、銷售渠道簽約,進行小米產業戰略合作。
華大小米有更大的夢想,那就是鑄造小米生態圈,推動小米走向主糧的產業化之路,改變中國的糧食格局。從山東濟寧市市長位置上來到華大農業集團做董事長的梅永紅動情地說,“如果能圓夢,我此生無悔。”
華大為什麽做小米
谷子,去殼後稱為小米,發源於中國。小米曾是中國北方餐桌的主糧,但慢慢的退到五谷雜糧的位置。
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王瑞元表示,1993年,我國小米種植面積是3000多萬畝,產量400多萬噸,但是隨著稻谷、小麥、玉米產量增加,小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逐步下降,到了2008年,小米種植面積下降到1200多萬畝,產量到了120多萬噸,導致小米在中國糧食中的比重越來越少。
華大基因為何會致力於發展小米產業呢?梅永紅表示,中國農業面臨的壓力和困局,不亞於三十年前。
比如玉米、小麥、動物,水果,和生活相關的農產品都受到來自國外的挑戰。除了資源、環境條件和對農業的重視程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業應該選擇什麽樣的發展模式和格局。但是恰恰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作出自身特色的道路。
梅永紅說,中國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四分之一,在大宗作物的選擇上,小米恰恰具備耐旱的特性,過去受困於小米產量和消費模式,但是今天有了更多技術手段、有更多要素進入這個領域,就能改變這種格局。所以,華大是基於中國國家糧食安全,基於小米本身的屬性和特性,做出了一個不同的選擇,一個在很長時間都不被看好的選擇。“但是走過六七年的路程後,感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道路是寬廣的。”梅永紅說。
華大基因於2009年起對小米基因組學研究,發現小米有很多優點。除了耐旱和耐鹽堿外,在營養價值方面,小米幹基蛋白質含量平均為13.08% ,變幅為8.06-19.21%,高於其它禾谷類作物。在谷子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模式中,賴氨酸為第一限制氨基酸,蘇氨酸為第二限制氨基酸,其它人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於聯合國糧農組織和聯合國衛生組織(FAO/ WHO)模式,略低於雞蛋,其中亮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最為突出。
梅永紅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采訪時表示,華大要做小米,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種子,小米之所以淪為五谷雜糧,很大問題就是產量問題。一畝地的小米產量是三四百斤,和玉米和小麥沒有可比性。華大基因建立分子育種平臺,收集樣本,大大提高小米的產量,如果能提高到跟玉米和小麥接近的水平,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梅永紅說,華大有信心在今年拿出全球最好的小米品種。
小米消費另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消費習慣。國人通常以大米和面粉為主糧。華大小米總經理袁國保介紹,為了讓小米重返餐桌,華大小米推出了一系列精深加工產品。比如,主食類的小米面條、小米面包,代餐類的小米五谷早餐粉,休閑零食類,如小米酥、小米曲奇、小米煎餅以及釀造類,小米黃酒、小米醋等。
同時,華大小米還要解決小米和小米稭稈的飼料化的問題。梅永紅表示,我們正在規劃能不能通過大規模種植,來降低種植成本,同時使得小米稭稈成為飼料,轉化為肉蛋奶進入中國人的食品體系。如果能找到更好的資源配置的形態,讓小米生產成本比玉米更低,那大規模種植就能轉化成飼料。當然,還需要很多科研來解決。
未來指向精準營養
袁國保介紹說,目前,華大在新疆、河南、山東等地大規模種植小米,同時也把目光瞄向澳洲、南北美等農業出口大國,通過與以上國家合作訂單農業,利用這些地區規模化優勢迅速降低小米成本,推動小米成為國家第一主糧 。
華大農業集團於2016年3月成立,旗下業務可謂無所不包,涵蓋動植物新品種培育、農業種植、畜牧養殖、水產品養殖、農產品深加工以及微生態研究與應用,依托華大基因的基因組研究及信息分析能力,引領基因組學在農業產業上的應用。
國家十三五食品發展的主題是人類健康,營養安全,以基因測序和大數據分析為支撐,華大農業的發展也將和國人的精準營養,精準健康直接相關。
除了小米系列產品外,華大農業還有更多動植物產品,比如,通過手工克隆技術培養的青山羊,華大水產養殖的食用魚和觀賞魚,華大循環經濟公司還從南美引進印加果,在老撾實現規模化種植,在華大可以買到印加果系列護膚品。而這些“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產品們,都將逐漸走向規模化、市場化。
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將迎來一件大事——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更宏大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即將啟動,目標是破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因組。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項目吸引了全球科學家的關註。
據央廣網報道,EBP項目組成員由多國科學家組成,作為該項目的發起單位之一,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院士與華大基因張國捷參與其中。華大基因關註生物多樣性研究,通過基因科技已解碼眾多地球物種,發起國際合作深入科學研究,該項目組中其他工作人員也均與華大基因有過深入合作。
人類基因組計劃耗時13年,花費約30億美元測序一個人的基因組。據EBP項目組成員介紹,該項目尚未獲得資金支持,初步預計完成整個項目大約需要40億美元的投入,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投入相當。項目組的科學家們表示,如果獲得這樣的資金支持,該計劃有望在10年內完成。
EBP項目將首先集中完成約9330個真核生物科級別代表性物種(eukaryotic family)的基因組,從而獲得與人類參考基因組相當或比人類參考基因組更好的參考基因組。接著,在14萬~20萬個真核生物屬(eukaryotic genera)中,對來自每個屬的一個物種進行基因組草圖繪制。最後,對剩下的150萬個已知的真核生物物種(eukaryotic species)的基因組進行低覆蓋測序。這些精細度不同的基因組之間還能通過比較分析或進一步測序,幫助人們獲知更多的信息。
EBP工作組成員表示,EBP計劃的意義重大。這是第一個真正的全球大型基因組測序項目,能讓世界上數千名科學家和數百萬民眾參與,所產出的超大數據超過1EB(相當於1億部高清電影,播放2.3萬年),將推動全新計算算法、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創立,革新人們對生物學的理解,有望極大改善物種保護工作,並為農業、醫藥和生態系統服務創造新的基因資源。
研究者們完成該項目的信心來源之一,是不斷下降的的測序成本與不斷進步的測序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個人全基因組測序成本不斷降低,由最初的30億美元下降到現在的1000美元,甚至可能更低。作為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中心,華大基因已於2015-2016年相繼推出了多款自主研發的測序系統,目前已具備量產測序儀的實力,也將運用這一優勢,助力EBP項目的實施。
EBP項目的提出,有助於整合世界各地的地球生物基因組研究,使之形成更有價值的科研體系,促進物種研究工作有序而高效地進行,幫助人們全面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奧秘,推動物種保護工作的開展。
合成生物學領域又有重大突破。由、中、美、英、法等多國共同協作承擔的“重新設計並化學合成真核生物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的項目,目前已完成五條染色體的重新設計與合成,這預示著未來人類可以合成新的或者滅絕的物種。
“再造生命”新紀元
上周六淩晨,華大基因董事長、創始人汪建突然在微信群里宣布了一個重大消息:“第一個人工再造真核生命體已經在華大基因及其合作夥伴的實驗室里實現了。這次是真核細胞,下回是動植物,再以後就是真人細胞了,上帝也要羨慕了。”
“合成生物學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又一次突破。實現了基因組‘讀與寫’的貫穿。”汪建說,“此次合成的真核生物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共有1400萬個堿基,大小約為人基因組的5%。”
該成果以封面的形式刊登在3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合成了一條,這項研究將開啟“再造生命”的新紀元。
“這一系列最新研究對於創造首個全合成真核細胞基因組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加州拉霍亞Synthetic Genomics公司的Daniel Gibson在寫給《科學》雜誌的郵件中這樣評價這系列突破性研究,也就是他創造了首條人工合成細菌基因組及首個人工合成細胞。他為這系列研究寫了一篇編輯評論文章,但是並沒有參與相關工作。
複旦大學醫學院教授陳力看到雜誌發表的文章後激動不已,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繼合成原核生物染色體之後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未來可以對生命解構、重構和組裝。真核的難度比起原核是指數級的,可以認為是合成生物學的2.0版本,這個過程的建立,會產生新的解決方案和新的需求。”
陳力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酵母的,對酵母有著深厚的感情。“酵母是單細胞真菌,它的細胞有兩種生長形態,單倍體和二倍體。相比原核生物只有一套基因而言,真核生物擁有兩套基因和核細胞,因此真核生物的合成更為複雜。”
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科學家們還突破了生物合成方面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汪建表示:“開發系列核心技術成為整個項目的關鍵基礎。”這些關鍵技術包括,突破了合成型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設計構建染色體成環疾病模型,開發長染色體分級組裝策略,證明人工設計合成的基因組具有可增加、可刪減的靈活性等。
這些技術將幫助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學研究和相關實際應用中大顯身手。汪建說:“當合成基因成功導入酵母細胞後,人工菌株展現出與野生型高度相似的生命活性,這預示著人工合成在生物制造,包括醫藥、能源、環境、農業、工業等領域的無限前景,也為生命再造帶來無限可能,也使得國家基因庫的存、讀、寫功能得到完美體現。”
2014年,紐約大學蘭貢醫學中心酵母遺傳學家Jef Boeke及另一個研究小組的科研人員一起合成了首條真核細胞染色體:釀酒酵母染色體Ⅲ的精簡版本。此後,為了合成他們的“合成酵母2.0(Sc2.0)”計劃中設計的含有1130萬對堿基對的酵母基因組,這個任務也是“基因組計劃-Write”中的首要任務。
“我們正在進入的真正的基因組學革命是染色體尺度的讀和寫的交融。”哈佛大學的George Church表示,“這些新工作正是在這個尺度操作的,與改變單個堿基對或者是移植整個基因組相比,一次檢測5萬對堿基對的作用更合理且更靈活。不久我們就會知道這項技術如何應用於農業和醫學領域。”Church參與了“基因組計劃-Write”項目,但是並未參與這項最新研究。
從解構到重構
“對於生命很多人類無法理解的東西,現在可以像拼裝航模一樣,先通過解構,把功能部件分開,根據不同需求,再次進行零件的批量生產和組裝。”陳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相當於是在現有的藍本上做加減法,以前只能夠篩選,不能設計,但現在就能通過生命工程進行重構。”
陳力介紹道,以酵母在藥物生產方面為例,未來可以把人工合成的有特定功能的基因設計到合成酵母中,或者將有副作用的基因去除,用於疫苗的生產等。“這比人類的自由度要大很多。”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在未來合成食物或者藥物等方面都會有重大意義,將影響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轉基因食物的時代即將過去,未來就是生物合成食物了,根據人對食物的需求,可以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食物。”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椰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合成生物學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合成染色體就能合成整個基因組,那麽以後可以合成新的物種或者已經滅絕的物種就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了。侏羅紀公園也不再是夢想。”陳椰林還表示,在一些特殊領域正在加大對合成生物學的投入,比如改造釀酒酵母等。
“這項研究發現是中國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進一步奠定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地位。”中科院院士、華大基因學院院長楊煥明表示,“不難看出我們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巨大進步。在釀酒酵母設計與合成研究中,我們已由‘跟跑’轉為‘並跑’,今後還有可能‘領跑’。”
此前,基因修飾的酵母已經用來制作疫苗、藥物和特定的化合物,這些新成果的發表意味著化學物質設計定制酵母生命體成為可能,產物範圍也將被拓展。隨著人工合成酵母的推廣應用,必將顯著提高其在工業生產、藥物制造等方面的效率與質量。
汪建向第一財經記者等表示:“深圳國家基因庫已建成世界級的基因合成平臺。這必將引領該領域的發展。我們建議宣布更加重大的生物合成計劃,進行包括萬種噬菌體、百個生物信號通路、十種真核多細胞生物及人類基因組關鍵染色體區段的全人工合成,建立更加完善的技術平臺,奠定領域領先優勢。”
“合成生物學是一個機會,但也是挑戰。因為它的發生可能比我們的想象速度要更快,未來10年或者20年,人們的生活可能就完全被改變了。”陳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是編輯,但是合成生物是創造。你給它無生命的原料和基因圖譜,它就能給你創造出生命,這難道不是很神奇的事情?”
陳力相信,雖然現在人類還處於模仿階段,但不久的將來,就創造出新的生物。“汪建等科學家正在影響著年輕一代,下一代人才是推動未來醫學模式發展的主力軍。”
美國研究機構BCC Research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場規模接近40億美元,到2021年,這一規模將增加近兩倍,達到114億美元,五年內每年增速約24%。英國合成生物學領導理事會(SBLC)去年曾發布戰略計劃,稱到2030年,英國合成生物學規模將達到100億歐元的市場。
是否有一天,人類可以通過人工合成生命,讓猛獁象複活?實現這一幕從技術上來講並非沒有可能。
近日,科學家讓人工合成生命又前進了一步。3月10日,國際頂尖權威雜誌Science(《科學》)以封面、專刊形式同時發表7篇有關“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 Project)”的論文,在國內外生物學界引起廣泛關註。
本期《科學》雜誌封面
通過這組論文,國際協作組宣布完成真核生物釀酒酵母2號、5號、6號、10號和12號這5條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全合成,中國科學家完成其中的4條 ,未來將獲得與普通酵母菌高度一致的人工合成酵母菌。
合成生物學一直是生物學界的前沿科學,這一領域已經吸引了國內外投資者的關註。但是,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發現,生物合成從科學研究到產業化、商業化中間要走的路還很長。
2020年基因合成將有4大突破
釀酒酵母作為真核生物,有16條染色體(長約14MB——MB, 兆堿基,DNA片段長度單位,相當於100萬個核苷),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Sc2.0 Project)的目標是,實現這16條染色體全部人工合成(1400萬個堿基,大小約為人基因組的0.5%),到時酵母的生命源代碼可以達到完全由人工編寫。
Sc2.0項目由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多個研究機構參與合作。其中,來自華大基因、天津大學、清華大學的中國科學家團隊完成了已經合成染色體中的4條,占完成數量的66.7%。
Sc2.0項目的牽頭人傑夫·波克(Jef D. Boeke) 教授表示,中國團隊的加入對Sc2.0項目來說是變革性的,因為他們為這項龐雜的計劃帶來了高通量的平臺和極具創造性的科研團隊。
華大基因作為中國的代表團隊之一,主導了2號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全合成,含有該染色體的人工酵母菌株展現出了與普通酵母菌高度相似的特性。
3月11日,深圳市政府就華大基因等科研團隊做出的成就舉行新聞發布會。在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院士、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發言表示,這一重大成果的發布在生命科學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首先,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上的重要突破,從認識自然到根據自然的規律重新設計自然,從基因組的閱讀、解讀到重新設計,即在基因組的編寫上。其次,盡管酵母只是單細胞生物,但是目前生物產業最重要的是發酵產業,重新設計整個酵母將對整個發酵工業,包括遺傳工程、藥物、食物的生產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楊煥明表示,怎麽定位中國的科學,不是簡單的領跑還是跟跑,而是弘揚全人類利益,中國科學家在該項目中的突出貢獻,再次彰顯了中國科學家為科學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2號染色體的文章第一作者、深圳國家基因庫合成與編輯平臺負責人沈玥介紹,在設計中,華大基因團隊簡化了原有的基因組,設計了許多特殊的“元件”,增加了人工設計的“開關”,簡化了編碼,充分展現人類對於基因組編寫能力已接近於計算機語言的可用性。
沈玥表示,酵母基因組項目的實施使得我們在快速掌握基因組合成相關技術的同時,也搭建了完善的大規模高通量的合成生物學平臺。作為國家基因庫的公共平臺,對整個產業和技術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深圳國家基因庫執行主任徐訊在發布會現場宣布“基因組合成2020計劃”:將在2020年前完成四大突破,包括第一個人造動物—線蟲、第一種人造植物--擬蘭芥、第一條人源21號染色體、萬種人工噬菌體的合成。
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虎表示,深圳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早在2008年就瞄準了“大科學、大數據、大產業、大健康”的定位,出臺了專項規劃和政策,加快培育生物產業、生命健康產業,大力發展基因測序、幹細胞組織工程等。當前,深圳正著力推動創新經濟的再升級,創新能力的再突破,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深圳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推動生物技術和產業發展,更好地造福民眾。
中國合成生物商業轉化還較少
中國團隊參與該項目得到了科技部國家863計劃“合成生物技術”重大項目的大力支持,華大基因的項目也獲得了深圳發改委、科創委的經費支持。
那麽,人造酵母新生命的誕生,對於變革生物制造、醫藥、能源、環境、農業等領域起到什麽樣的作用?楊煥明表示,所有遺傳工程的藥品都是用酵母來生產的,很多認識生命的里程碑都是酵母作為材料來實現的,以後幹細胞改造都可以直接用這個技術。在制藥領域,比如傳統的青蒿素是青蒿草里提取,現在青蒿素用酵母在發酵罐生產,達到產量更高,比天然青蒿草的提取成本都要低。未來,隨著人工合成酵母的成本降低,就可以用於青蒿素的生產。
合成生物學一直是生物學界的前沿科學,這一領域已經吸引了國內外投資者的關註。就在2016年10月12日,美國合成生物科技初創公司Zymergen日前宣布獲得1.3億美元B輪融資。這輪融資由軟銀領投,參投者包括現有投資者 DCVC、True Ventures、 AME Cloud Ventures等。
據CB insights統計,在過去5年中,合成生物創業公司累計額獲得近40億美元風險投資。2016年投資交易額13億美元,首次超過了10億美元;與2012年相比,該年度交易額增長了2.45倍。交易數量達到40起,比2012年增長1.85倍。
但在中國,對於合成生物的商業轉化的公司還比較少。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商務官王洪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公司很多,中國沒有的原因是我們資本的眼光和急於求成的思路,中國的資本一般投資了之後希望一兩年或者5年內有回報,希望中國資本未來能投一些更長遠長效的公司。未來,華大合成生物學方面會有一個很大的動作,會做一個最大的合成平臺,也會為這個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好支撐。
“現在已經沒有人能擋得住我們的發展,我們在自己的平臺上打了一場絕地反擊戰。”不久前,在第一財經獨家專訪上,華大基因CEO尹燁對記者說道。
3月14日晚間,因為更換中介機構經辦人員而一度中止審查的華大基因重新提交了招股說明書,在文件中更新了2015年以及2016年全年業績。
對比之前提交的招股書,華大基因近兩年業績明顯增長,2016年全年營收達到17.1億元,對比2014年2812.07萬元的凈利潤,2015年與2016年凈利潤分別為2.6億元與3.3億元。
業績增長主要得益於無創產前業務發展以及自主研發基因檢測設備帶來成本的下降。
無創產前業績突出
從招股書來看,目前華大基因主營業務包括生育健康服務、基礎科研服務、複雜疾病服務以及藥物研發服務。其中,生育健康類服務從2014年位列第二主要收入來源,成功躍居到最主要收入來源,收入占總收入比重超過50%。
2015 年和 2016 年中國區營業收入占比增長主要源於生育健康類業務中無創產前檢測業務等臨床檢測服務的增長。
截至2016年12月,華大無創產前已經超過160萬例。目前華大無創產前主要通過直銷、代理以及政府合作方式進行銷售。
據研究機構BCC Research 統計,2015 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是59億美元,預計以年複合增長率18.7%或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於行業正處在成長期,目前無創產前主要滲透一線城市,隨著單次檢測價格下降,滲透率將會逐步提升,根據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數據,2020年中國NNIPT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5億元。
但同時,行業也面臨巨大競爭。越來越多的新進入者湧入無創產前,國內形成了以華大基因、貝瑞和康為主的基因檢測機構。“目前基因產業該走的跑道已經被塞滿了,很難再去找一條新的跑道。二級市場不好的時候,上市公司已經沒有興趣買這些不良資產了,很多公司只有故事,沒有任何現金流,更不要說利潤了。”尹燁說道。
而隨著產前檢測的格局已經基本確定,華大對於基因檢測在複雜疾病方面也做了不少布局。根據招股書,2016年,包括腫瘤檢測等複雜疾病服務營收已經達到3.8億元。“腫瘤賽道上至少有兩百家公司。當所有人都開始關註這個子領域的時候,這個細分市場已經不那麽性感了。”尹燁說道。
打通上遊產業
由於國家政策層面短暫叫停基因測序服務、市場份額受擠壓,以及上遊供應商Illumina擡高試劑價格導致成本上升,華大業績在2014年到達低谷。當年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只有2000多萬。
“2014年的核心點是內外交困,當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被叫停半年,從叫停中恢複需要一段時間。”尹燁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對照之前公開的2015年上半年凈利潤,2015年下半年凈利潤就達到了1.896億元。利潤反彈主要原因在於自主生產測序儀降低測序成本後帶來的巨大利潤空間。
基因檢測主要成本在於測序儀以及測序試劑,而華大戰略在於降低設備以及試劑帶來的成本。“成本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不是一比一的關系,是一比十的關系。”尹燁對記者說道。公司最近三年直接材料費用占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分別為 50.47%、54.13% 和 51.93%,其中主要物料支出為測序試劑。
全球目前只有三家公司可以造測序儀,作為基因產業的“軍火商”,具有極大定價權,比如Illumina毛利的接近70%。
在2014年,華大用於購買Illumina測序儀以及試劑耗材的價格就達到了1.96億元人民幣,占總采購成本的40.46%。
2013年,華大收購美國基因設備開發制造商CG(Complete Genetics),隨後開始基因檢測設備自主研發和生產。
2014年6月,華大自主研發的BGISEQ-1000和BGISEQ-100測序儀通過CFDA審批,2016年,BGISEQ-500 桌面型測序儀也獲得CFDA審批。目前,這些測序儀通過華大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進行銷售,華大也完成了從中下遊服務行業向上遊制造的逆襲。
在2016年,用戶購買Illumina測序設備的占比已經下降到25.93%。
“華大一直想做的是引領時代而不是迎合市場的事,我們也有生存壓力,也想盈利,只能把自己的技術,知識產權,產業鏈全部打通,這是倒逼我的戰略轉型。所以,你就能明白,為什麽華大在2013年去買CG,我可以從質量到成本跟美國公司PK,這就是我們最想做的事。”尹燁說道。“所有質疑,聲音都會越來越小。”
中國神華(601088.SH)發布高額分紅方案大派“紅包”之後,不少資深市場人士預計,A股市場風格將會轉向股息率較高的國企股,投資者或變得更加“好息”。
3月18日,中國神華發布了2016年年報,實現營業收入1831.27億元,實現利潤總額388.96億元,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7.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17.6%、40.7%,基本每股收益為1.142元。董事會建議派發2016年度末期股息現金0.46元/股(含稅),共計90.49億元(含稅);派發特別股息現金2.51元/股(含稅),共計499.23億元(含稅)。二者合計股息達到2.97元/股,累計派發590.72億元。
中國神華表示,公司目前資產負債率處於行業較低水平,近幾年資本開支規模較過往若幹年度相對降低,且未來一個時期經營現金流入較好。在保證公司健康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公司董事會提出上述派息建議,加大對投資者的回報。公司存量及經營流入資金可保障本次現金派息,本次現金派息不會對本公司財務狀況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本次現金派息後,預計集團未來仍將產生穩定現金流,能夠保障本集團正常運營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神華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流動資產一共有1334.63億元,其中貨幣資金507.57億元,也就是說分紅金額比現有貨幣資金存量更大。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神華在當前時點大規模分紅,現金減少肯定減少了公司未來新的投資,這對煤炭行業在整體壓縮產能背景下,還是比較合適的,這種分紅額度未來難以持續;不過,這對市場來說有刺激作用,其實當前政策都是比較鼓勵上市公司分紅,擺脫過去“鐵公雞”的形象,而作為央企的神華,去年受惠於供給側改革而業績不錯,這樣分紅也說得過去。另一方面,現金儲備較高的公司,尤其是國企絕對控股的上市公司,都會受到投資者追捧。
年報顯示,神華集團持股中國神華73.06%,是絕對的第一大股東。
也有某位券商策略分析師認為,去產能調結構是國企改革的核心任務,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資金,國資委旗下企業內部募集資金是一種解決的方式,神華高分紅其實或許有一定行政命令要求,國資委收到相關分紅資金後,可以投資其他更需要資金發展的新興行業;未來可能其他國企都會有類似情況,市場也可以按照這種邏輯尋找其他個股的機會。
東北證券策略分析師陳亞龍認為,上市公司2016年年報披露密集期來臨,公司的利潤分配預案也會隨之而來,分紅類型可以分為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兩種。與股票股利相比,較高的現金股利有著減少公司凈資產、長期潛移默化影響股價以及作為現金牛型公司標簽的作用。
近期,正在上市風口上的華大基因,因為更新了招股書而點燃了外界關註的熱情。值得註意的是,華大基因的利潤從2014年的5852.98萬元躍升至2016年的35001.75萬元。
從其主營業務看,在2014年以前,科研服務是其盈利的主要貢獻版塊,而從2015年開始,生育健康業務超過科研服務成為華大基因主要的盈利版塊。
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商業化逐漸成熟,加上二胎放開,高齡產婦對無創產前檢測需求增強,基因檢測在生育健康方面的應用成為目前基因檢測行業的最大一塊“金礦”。
這塊“金礦”的開發潛力有多大,競爭者格局目前又是如何,未來將發生哪些變化,值得投資者持續關註。
生育健康市場潛力巨大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這項廣泛應用於孕媽身上,對於唐氏綜合征相關染色體的無創檢測方式,在近三年來迎來高速發展期。
“2016年,華大基因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一年就完成100萬例,過去一年相當於過去6年的檢測量,占全球總檢測量的四分之一還多。”這是華大股份CEO尹燁在近期召開的國際基因組大會(2017ICG-RH)上發布的一組數據。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量的飛躍,和華大基因的利潤業績增長保持了一致性。
其招股書顯示,2016年四類服務帶來的營收分別為,92906.91 萬元(生育健康類),32913.85 萬元,38327.38 萬元和5940.36 萬元。尤其生育健康類增長迅猛,2014 年至 2016 年,生育健康類服務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61.43%。 2014 年至 2016 年公司生育健康類業務檢測樣本總量分別為 42.51 萬例、73.10 萬例 和 146.73 萬例。
2014年,可以說是華大基因業績遭遇重創的一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被叫停半年,上遊供應商 Illumina擡高試劑價格導致成本上升。2015年華大基因又經歷了一次高管離職創業的震蕩。
但從報表上看,2015年和2016年華大基因利潤實現飛躍式增長,尹燁在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說,華大在自己的平臺上打了一場絕地反擊戰,因為自己的測序儀上來了,就能重新引領。現在已經沒有人能擋得華大基因的發展。
毫無疑問,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為主的生育健康類服務成為目前各基因檢測公司的主打產品。
除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外,生育健康類產品還包括,孕前夫婦遺傳病攜帶者篩查、孕中流產查因、胎兒宮內異常查因、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單基因病診斷等領域,這些產品可以說貫穿婚前、孕前、產前、新生兒等整個生育過程。
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按照每年1700萬新生兒數量來說,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僅占覆蓋了不到20%的市場,隨著檢測成本的降低,如果每年每個孕婦都能接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以最低500元每人(目前價格各地從855元到2500元不等)的價格來計算,這一市場規模將達到85億元。再加上不孕不育,流產以及出生缺陷的增加,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市場將超過百億元。
但這一市場目前仍處於教育醫生,獲取各級醫院合作的階段。中華胎兒醫學基金會主席劉子建在2017ICG-RH上表示,過去五年,產科領域最重要的進展就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雖然它還是一個篩查而非診斷,但是作為一種篩查手段,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比過去任何方法都好。往後三到五年,當每個人都能承擔這項檢測的時候,它就會替代超聲和血清篩查,這個時間會來得非常快。同時,隨著技術發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還會篩查性染色體,大片段染色體缺失、重複,以及一些單基因疾病,當然其中的倫理考慮也非常重要。
一位來自福建的三甲醫院的婦產科主任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目前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普及率還不高,很多三四線城市的醫生並不知道這項檢測,未來普及率會更高。
除了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這項熟知的檢測外,更多生育健康類產品需要在教育醫生以及科普的進程中提高市場占有率。尤其在新生兒階段的新生兒耳聾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單基因病診斷等以篩查、診斷疾病為目的基因檢測,很多家長以及醫生並不知道其重要性。
一些家長更願意為孩子花錢做所謂的“天賦基因檢測”,這項產品迎合了很多父母“因材施教”的功利心態,但已經被諸多業內人士評為“騙子”或“不靠譜”產品。
基因啟示錄CEO高瑞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精準養育”的概念需要普及,如果孩子一出生就做新生兒基因檢測,相當於獲得一份生命說明書。比如,新生兒基因檢測可以測出新生兒患罕見病的風險,7000多種罕見病中80%為基因缺陷導致的遺傳性疾病,約50%罕見病在出生時或兒童期發病,雖然患病幾率很低,但是一旦患上,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百分之百的。一些罕見病孩子被父母帶著到處求醫,可能被誤診為腦癱、發育遲緩等,延誤救治,後悔莫及。同時,新生兒基因檢測還可以提供孩子一生的個體化用藥信息,避免不良用藥反應。
高瑞曾在華大基因擔任研發總監,後離職創立了專註於嬰幼兒基因檢測的基因啟示錄。
根據衛計委數據,預計到 2024年,中國兒童人口有望達到 2.65 億。未來,“精準養育”的概念一旦被更多人接受,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的市場的確蘊藏著更大的空間。
“掘金者”競爭激烈
如果說生育健康類基因檢測市場是一座“金礦”的話,掘金者也逐漸增多,尤其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方面,且競爭版圖已經基本確立。
以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領域為代表,目前,世界範圍內的主要參與者是華大基因、貝瑞和康、博奧生物、安諾優達、 凡迪生物、達安基因、Sequenom(已被LabCorp收購)、Verinata Health(已 被 Illumina, Inc.收購)、Ariosa(已被瑞士羅氏公司收購)、LifeCodexx、Natera。
其中,華大基因、貝瑞和康、博奧生物、安諾優達、凡迪生物、達安基因主要分布在中國和南亞市場;Sequenom、Natera、Verinata Health、Ariosa 主要分布 在北美市場,而 LifeCodeXX 專註於歐洲市場,僅有 Sequenom 公司涉足大洋洲市場,在澳大利亞設有分部。
市場競爭加劇風險,成為華大基因招股書所列的21項風險因素中的首位。
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的成熟,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基因檢測服務提供商,這些機構多來自於“華大系”,雖然華大基因成為行業的黃埔軍校,但也為自己培養了一些競爭者。還有一些曾醫療機構資源的檢驗中心也轉向基因檢測服務,比如金域檢驗、迪安診斷等,一些實力強的醫療機構也自建實驗室,自行開展基因檢測服務。
雖然,華大基因在技術、資質,實驗室規模和布局、基因組數據庫方面有優勢,但其招股書中也稱,市場開發能力有待加強。
在生育健康領域,華大基因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貝瑞和康,2016年12月,貝瑞和康借殼天興儀表登陸資本市場。根據財報,貝瑞和康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的凈利潤分別為3607萬元、3687萬元、14220萬元。但在借殼交易中,貝瑞和康承諾 2017 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度的凈利潤(特指貝瑞和康相關年度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 22840萬元、30920萬元、40450萬元。從這一承諾看出未來市場競爭的激烈。
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著檢測成本的下降,生育健康類產品業務模式也將變得多樣化,未來O2O、代理、專 利授權的業務模式將逐步出現,當然行業整合也將逐步加強。
力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醫保
從銷售方式看,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成本的降低,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醫保,通過和政府合作的方式進行推廣將逐漸成為可能。
目前,各大公司和政府合作進行的銷售雖然不多,但已經開始嘗試。以華大基因為例,河南長垣、重慶渝北、貴州黔西南、安徽太和等地政府都通過和華大基因合作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等健康篩查列為民生項目。
華大基因招股書顯示,2016年政府合作的方式銷售額達到14944.28萬元 ,2014年這一數據為8622.14萬元。
河南長垣縣委書記武勝軍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自2015年6月開始,長垣縣連續兩年,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檢測和新生兒遺傳性耳聾檢測、婦女宮頸癌基因篩查等健康篩查項目列為民生實事,覆蓋全縣婦女兒童,檢測費用和保險費用全部由縣財政負擔。
長垣縣向第一財經提供的數據顯示,長垣華大醫學檢驗所成立以來,歷時10個月,已為全縣9537個產婦、8709個新生兒和35181名婦女開展了相應的檢測,避免了15個唐氏兒出生,讓461名宮頸癌病變婦女及時發現病情,及早就醫,避免了因病返貧。
武勝軍表示,政府是否願意采取這樣的方式,取決於如何認識問題和看待問題,政府每年花費1000多萬,從財力上完全可以接受,同時做到了提前預防。
按照華大基因的規劃,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下一步發展的核心點是立足華大國產測序儀,實現降價全覆蓋。
尹燁表示,納入醫保的前提是成本必須要讓國家接受,傳統唐篩平均價格300元,無創終端價如果控制在100美元左右,預計就具備了納入醫保的條件。
深圳目前已經納入醫保,定價855元,其中政府醫保補貼455元,但是在國內其他地方沒有社保補貼,價格在1500--2000元左右不等。
尹燁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只要價格降下去,在專家層面、政策層面達成共識,就能推動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在全國的發展。對於把這一項目納入醫保需要有一個基本判斷——這個技術是一個商業項目還是民生項目? 尹燁說,這應該是全民覆蓋的民生項目,應該像當年消滅血吸蟲、天花一樣,讓每一個孕婦,以合理的成本價享受這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