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沒有顯赫家世,沒有傲人學歷,張榮華仍憑著信念,一路闖出自己的媒體王國。 他也曾莽撞迷失、遭逢挫敗,但因此更明白,從興趣與熱情下手,有明確的目標,堅持下去,一定可以走到成功的那一天。 撰文‧鄭淳予 你還記得自己踏出校園、走向職場,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嗎?絕望地想著「畢業即失業」,還是充滿幹勁,想要闖出一番成績?萬丈高樓平地起,千萬別輕易忘記年輕時的每個心念、每步軌跡。 在影視產業闖蕩三十年,現在坐擁年營收六十億元的三立電視台,總經理張榮華至今仍深刻記得自己最初的野心。 「想起我以前剛脫離學生身分時的心情,大概也與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張榮華坐在豪華的接待室裡,回憶青澀的往事,表情很靦腆。原來,當年的他,是個空有抱負卻盲目亂撞的青年。 勇闖台北,認清夢想與現實的落差十九歲那年,張榮華從高職畢業,站在就業的起跑線,心情很雀躍,眼前的世界充滿驚歎號:「我終於可以獨立了!終於可以去找工作、賺錢養活自己了!」一種蓄勢待發的衝勁,在他心中盤旋。他立刻離開家鄉到台北,但真正要做什麼、從哪裡開始,卻一無所知,結果,他就在一家瓦楞紙工廠找了份工作。 當時真正的職銜,張榮華早已不復記憶,但是工作的內容,他仍然記得很清楚:「公司就是專門在國內外收購舊紙箱或廢紙,重新再製造成紙漿,我要做的事,就是每天在紙廠與回收站往返,有時要去收集廢紙箱,更多時候就只是看著紙漿再製的過程發呆。」原本懷抱著做生意、賺大錢的理想,就在這日復一日的重複動作中破滅。 找到興趣重新開始,有熱情就懂細心觀察「我做不到一年,就被打敗了。」張榮華說得很坦白,「因為我根本沒有準備好,出社會不是我想得那麼簡單。」二十來歲的張榮華,每個月領著不到三千元的薪水,早餐總是泡奶粉配饅頭,在外頭永遠點不起牛肉麵。他因此覺悟:「原來我輸太多了,整個社會的競爭不是我想得那麼容易!」於是,他毅然決然回到家鄉,「因為這不是我要的,所以我選擇改變這個不上不下的窘境。」回到高雄,張榮華曾短暫地做了一陣子送貨員,然而喜歡流行音樂的他,在這時萌生開唱片行的念頭。「我一邊騎著摩托車送貨,一邊到處看,我要在哪裡開店。」最後,他看準位在藍寶石歌廳對面的同愛街,與姊姊合資約十萬元,租下一間原本賣麵的店面。 一堆小吃店的同愛街,突然出現一名年輕人要開唱片行,所有店家都等著看笑話,隔壁藥房老闆甚至偷偷告訴張榮華:「你房東把前房客的賣麵設備留了下來,他說,你如果做垮了,他就出來賣麵。」不過張榮華也不是省油的燈,愛看秀的他,深知自己賣的唱片一定要跟上秀場最新的節目,他除了賣唱片,也提供代客錄音的服務,瞄準秀場常客,主打「你剛剛在裡面聽的歌,我都能錄成合輯賣給你。」有些看秀的觀眾會把摩托車停在他的店門口,他就趁機攀談,了解市場口味。 不放過任何細節,成功轉型結果唱片行的生意跌破街坊眼鏡,做得有聲有色。三年後,張榮華把唱片行以二百萬元售出,另外開了家錄影帶店,才有了「三立影視」的前身。回想起這段往事,他笑說:「熱情很重要,我是喜歡才去做的。」因為在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所以張榮華不放過一切細節。原先,錄影帶店只提供買賣服務,「當有一位客人走進店裡,問我『你們有沒有出租錄影帶?』我就感覺到有個關鍵的轉折即將在眼前發生!」張榮華說,「當你已經在工作崗位上,每天一定有很多資訊在你身邊,端看你有沒有掌握到,如果我只是一再把來租錄影帶的客人打發走,不就白白把機會留給別人做了?」為了試水溫,張榮華甚至在報上刊登分類廣告,試探錄影帶出租的市場,果然,一周內就接到很多通詢問電話,於是他很滿意地拓展出租業務。 但挫敗還是時常找上他。有一次,店裡遇到警察取締,把錄影帶全當成色情片扣押,現貨頓失,張榮華沮喪不已,但他轉念一想:「我不能只想我失去的東西,也要想我還有什麼啊!」樂觀的他,更仔細地登錄還流通在外的錄影帶,有客人要借影片,他就推薦別的客人即將要還的影片,有效掌握、管理「貨物流」。 初入社會十年內,張榮華就歷經了入錯行、薪水太低、創業被唱衰等磨練,但他憑著一股信念與熱情,扭轉第一階段「輸人太多」的劣勢,在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影視內容產業找到立足點而深耕。 到了第二個階段,張榮華因為掌握趨勢,從賣錄影帶到出租,打了一場漂亮的轉型仗;但其後他也必須更快速地因應趨勢變化,錄影帶的內容不夠出租了,他就自製節目,節目的當紅主持人被挖角了,他就再把節目改組轉型。 目標明確,就會不怕挫折一直做下去儘管一路起起落落,張榮華始終持續朝著唯一的目標前行,終於在節目做出一定口碑和經驗後,創立電視台。回首這一路的「職場生涯」,張榮華由衷地說:「年輕人,一定要把剛進入職場當作很重要的起跑點,而且你一定要努力做跳起來的人,跳上第一階,接著就能跳上第二階、第三階!」現在,他也常常利用假日和兒子談心、聊未來。「有一次,我們開車經過一座豪宅,被豪宅警衛攔下來,那名警衛很筆挺、很帥氣,他一身體面的制服,在我們面前指揮從車庫開出來的名車,看起來很威風。我就跟我兒子說,以後你如果要做這樣的工作,可以,但不要做超過半年!為什麼?因為你一定要想,怎麼讓自己保持進步。」說著,他拿出自己的手機,繼續說道:「有了明確的目標,就一定要寫下來,每天提醒自己,你每天想什麼、講什麼、做什麼,都決定你十年後會是什麼人。」「張總」的手機裡,果真每天提醒自己——「三立第二大樓」、「營收一百億」、「創造華流打造娛樂王國」等。就如同張榮華自己最常重讀的那本書《從A到A+》,唯有不斷提醒自己,才能超越「優秀」,邁向「卓越」。 張榮華 出生:1956年 現職:三立電視台總經理 經歷:三立影視有限公司創辦人 學歷:育德工商 工作年資:約36年 第一份工作:瓦楞紙箱製造買賣 張榮華傳授 職場禁忌與成功法則 1 出社會就是新的起跑點,不管你在學校成績多好或多差,都不是最重要的。不要以為你是第一名畢業的,就了不起,也不必因為在學校沒表現,就對自己沒有信心。 2 身為主管,都會不喜歡看到不聰明的人,如果你不聰明,至少講話不要太慢,動作也不要太慢,這樣讓人感覺不到你的企圖心。 3 有各種個性上的缺點其實都沒有關係,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熱情,如果有熱情,你就會很投入,甚至不在乎自己多做。 4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而且機會永遠在你身邊,就看你有沒有掌握。 5 不要害怕工作與生活不分,主管絕對會提拔連生活都在工作的人。 6 訂一個比自己欲望高一點的明確目標。想住50坪的房子,就訂下買100坪房子的目標,然後努力往高的目標全力衝刺,就算最後沒有達成,也許你已經住得起80坪的房子。 |
| ||||||
戴勝益被今年即將進入職場的八年級生,選為心目中成功典範,《今周刊》邀請全台大學生,對戴勝益提出他們最想了解的問題,透過採訪進行精采的紙上對談。 撰文‧許瓊文 編按:王品集團創立二十年,推升台灣餐飲服務業整體形象功不可沒,並因獨特的企業文化與良好的福利待遇,受到青年及大學生青睞。戴勝益還因此獲選台灣八年級生心目中最成功典範之一,同在榜上的還有五月天主唱阿信及知名導演李安。 因此,《今周刊》邀集台灣北、中、南、東各地的大學生,透過學生會組織,邀約學生對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提問,從收到的超過六十個問題中,篩選出十二個問題,由《今周刊》直接向戴勝益提問,進行一場「八年級生偶像戴勝益與大學生」的紙上對談。 由於戴勝益行程忙碌,在台北往台中的高鐵上,不到一小時,戴勝益受訪回答問題,就連引起熱烈討論的「月入五萬元不要儲蓄」,戴勝益也不厭其煩地說明原委。 全文摘錄全台六所大學、十二個問題,戴勝益的精采回答。 談把握青春 ﹁年輕人不該在最關鍵時刻宅在家﹂1.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董事長在中興大學畢業典禮上,提及月入不到五萬元就別存錢,應多花錢和朋友交際,您有怎樣的看法是要對家長說的? 戴勝益答(以下簡稱答):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對剛出社會的人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要求他們儲蓄,又要寄錢回家,試想,只有兩萬八千元,光付房租、三餐、生活費,在台北就要一萬多元,如果還要儲蓄、寄錢回家,就只能節省與朋友出去聚餐、交友的費用,只會讓自己愈來愈退縮,走不出去。一個月五千元,十年六十萬元,只有存下六十萬元,但是消逝的青春卻永遠追不回來。 如果這十年你認真地與人互動,也許有朋友說,我老闆缺一位特助,你可能有機會,薪水馬上多六千、八千元;當家人有醫療需求,如果你平日不與朋友往來,他們會告訴你哪裡有好醫生嗎?我很勇敢地這麼說,因為覺得年輕人不應該在人生最關鍵的時刻,把自己封閉變成宅男宅女。 2.淡江大學統計系四年級王郁綺問:如果自己大學四年所學與興趣落差很大,該如何選擇? 答:這樣很好啊!恭喜他!因為這表示他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很多人大學畢業,連自己喜歡什麼都搞不清楚。通常所學與工作興趣都會不一樣,我們公司的高階主管中,沒有一位是念餐飲管理或是連鎖店管理的。在大學時期應該是拓展人脈關係,累積生活經驗,找到自己的興趣,如果大學畢業都茫茫然,不知道要做什麼,才是打擊,這位同學找到自己的興趣,值得恭喜! 談職場建議 ﹁先在台灣磨兩年、 學好英文,較易成功﹂3.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國外打工旅遊是一個滿夯的話題,也是很多人畢業就想去做的事,對於剛畢業的我們,適合馬上去國外打工旅遊嗎? 答:我認為國外打工之前,先在國內打工吧。若沒經過工作壓力的試煉,年輕人到國外會受不了,所以先在國內打工兩年以上,再出國比較合適,否則一下子就出國,加上思鄉的情緒,會更辛苦。 4.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二許欣媛問:鼓勵台灣剛畢業的年輕人前往海外工作嗎?現在去大陸工作是時機嗎? 答:中國市場大,競爭也很激烈,今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約六百萬人,是創新高的一年,當地人環境熟悉,又有人脈,你怎麼拚得過?我建議先在台灣磨練,經過兩年的養成期,扎實地學習,累積人脈後,再去海外工作。而且,前提是在台灣做得很好再去,若是在台灣被淘汰,到大陸「必定被淘汰」,淪為台流,沒有工作又不敢回來更慘。試想,如果在自己熟悉的場合,你都不能成功,在海外不熟悉的場合,怎麼可能會成功? 5.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二許欣媛問:關於台灣薪資結構,對於剛要入社會的畢業生,該如何合理要求理想待遇? 答:我認為先把英文弄好,這是關鍵,在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因為台灣正在走向國際化,不論什麼產業,英文好,就比較可以和雇主談到好的薪資條件,這可以讓你很快地提升待遇。 6.交通大學電機系四年級林東岳問:對於非餐飲本科系的同學想從事餐飲服務業,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答:其實這一行很辛苦,但這是有機會從小而大、自己獨立的一個行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能吃苦,每天八小時拿盤子、洗碗的磨練,要一萬小時,剛好五年,才有出人頭地的基礎。 我認為你如果對餐飲業有憧憬,那就來吧,年輕的時候來嘗試看看,一輩子不會遺憾,說不定因此喜歡服務業的種子萌芽。 但是,至少要待超過一年,因為到新場合,前半年都是磨合期,一定要經歷過這段時間,才能論定自己適不適合。 談王品經營 ﹁好吃永遠存在,關鍵在新的服務感受﹂7.台灣大學園藝所碩一吳宗憲問:當顧客已習慣王品的餐飲模式,漸漸有喜新厭舊之感時,該如何因應? 答:關鍵就在於讓顧客隨時有新的服務感受,不會喜新厭舊。 在美國紐約,有一家超過一百二十五年的牛排館叫作「Peter Luger」,天天客滿,生意好到只收現金,不能刷卡,在美國是非常少見的,那證明好吃的東西會永遠存在,就像你的故鄉若在彰化,每次都會去吃的肉圓,就不會有喜新厭舊的問題,因為這就是經典。 8.台北科技大學材料及資源工程系五年級辛曜宇問:現在的科技管理很盛行,王品集團有沒有什麼祕訣? 答:如果要做連鎖店,IT是很重要的基礎,一開始王品就用電腦記錄,慢慢地隨著品牌擴張,愈來愈成熟。現任的資訊部主管,很厲害,部門不到二十人,可以承攬公司所有的系統,別人ERP系統花一億元,我們只花五百萬元,很厲害吧!外面的人來參訪,以為我們IT部門至少要五十到一百人,結果我們不到二十人,他們的貢獻非常大。 談個人生涯 ﹁若人生重來,我仍會選擇餐飲業﹂9.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董事長是一位喜歡旅行的人,想請您分享在旅途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答:到目前為止,我去了一○七個國家,印象最深刻的是非洲肯亞,因為有很多野生動物保護區,每個幾乎有半個台灣這麼大。特別是在馬賽瑪拉部落保護區,可以看到馬賽族牧羊,另一邊看到獅子老虎,卻不會跑來亂咬人,人與動物協調地生活,大家彼此相安無事。這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發,凶猛動物不是我們的敵人,只要用合理的方法對待牠們,彼此就能相安無事。人與動物可以結合得這麼好,這是一個很棒的典範。 10.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在旅途過程中帶給您的啟發是什麼? 答:每次旅遊,我都會寫超過五十則小故事,很多是我對餐飲的啟發,然後回來集結成書。例如前年,我去了印度洋的賽西爾群島,入住一家飯店,隔天電話morning call竟是一位中國女生,飯店因為知道是台灣人入住,特地找會說中文的人morning call,這樣細微的貼心,讓我很吃驚。 同一次旅行,我記得入住一家很差的旅館,清晨六點的飛機要離開,必須四點起床,沒想到飯店已經為我們準備很完整豐盛的早餐,我真的很感動,表示他們大概凌晨兩、三點就開始準備。當一個人很努力地表現出一個優點,其他缺點就不太重要;但是如果連一個優點都沒有,缺點就會被放大。 11.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董事長面對壓力,會如何處理? 答:我相信透過運動紓壓。運動的時候,腦內會釋放出一種腦內啡,可以讓你感到舒服。平時不能天天登山,所以我日行萬步,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每天會走很快,讓自己流汗,這樣的規律性運動,不但可以紓壓,還可以讓你平常想不通的事情想通。 規律運動很重要,同樣走路,我都喜歡繞學校或國父紀念館,因為沒有紅綠燈,就可以不中斷一直走,這樣腦袋想的事情才不會中斷。很多時候走路會產生靈感,稍縱即逝,所以要趕快用手機、紙筆立刻寫下來。 12.高雄餐旅大學學生會問:如果人生可以重來,董事長還是會選擇餐飲業嗎? 答:絕對會!因為這是快樂的行業。 我向同仁說,下輩子我們還是選擇餐飲業,只是你們當董事長,我來當員工,這樣比較公平啦!(笑)餐飲業是面對人,比起面對死板板的機器、數字有趣;餐飲業可以磨練心志、鍛鍊意志力。第二個原因是,餐飲人都很快樂,因為每個人來用餐,都是抱著快樂而來,沒有人不開心。 王品不可思議 作者:陳芳毓 政大新聞系、英國史特林大學媒體管理研究所畢業。2004年加入《經理人月刊》,曾專訪60位領導品牌及上市櫃公司CEO,現任《經理人月刊》主編。 出版:巨思文化(2013年6月27日) |
但它又不僅僅是一家網店,掌櫃同時在線下開設咖啡烘焙、手沖等課程,將專業的咖啡知識和技術教給感興趣的人。自2011年5月上線以來,歐焙客吸引了越來越多咖啡愛好者和線下賣家。
江承哲和張晉銘,是歐焙客的創始人,這兩位熱愛咖啡的台灣青年掌握了豐富的咖啡專業知識和嫻熟的技能。烘焙咖啡是興趣,但淘寶店更是一項生意,抑或事業,好在他們做得足夠用心。從店舖精緻的設計到專業的介紹,從原料挑選到精心的烘焙,再到挑揀包裝,每一個細節都在印證一件事——歐焙客做的是精品咖啡。
專業本色
在歐焙客的店舖首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位合夥人的資質和履歷介紹:江承哲曾獲得2013 WCE世界盃咖啡烘焙大賽台灣選拔賽的TCRC冠軍和世界賽亞軍,張晉銘曾獲得2012 WCE世界盃杯品師大賽台灣選拔賽亞軍,而且他們都是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認證的咖啡杯測師。「我們不僅熱愛咖啡,我們更鑽研咖啡」。這是兩位創始人想要傳達給消費者的印象。
歐焙客的工作室位於上海近郊,幾張小圓桌,各式咖啡器具,舒緩的音樂和空氣裡瀰漫的濃郁咖啡香味,讓人誤以為來到了一個小咖啡館。靠牆放置的一排圖示展板上,都是關於咖啡知識的介紹,這是上課少不了的道具。
作為總經理的江承哲是個斯文有禮的年輕人,在助理為大家沖調咖啡的時候,他就站在一邊為客人詳盡介紹這支咖啡的品性和手沖法的好處。
江承哲今年30歲,畢業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專業,讀書期間就喜歡在宿舍烘焙咖啡、鑽研咖啡,同時他還選修了電子商務。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後,他來到浙江嘉興的一家台資企業做項目管理,兩年半後離職,又考得美國項目管理師PMP認證。在他看來,這些經歷其實都是為現在做的準備,為創業做的積澱。
幾年前,江承哲在嘉興街頭發現一家咖啡器具店,靈機一動就去找店老闆談合作,由他來提供優質咖啡豆,租用這個場地搞活動,還寫了企劃書。「等了很久也沒得到回應,我便打算自己來做。其實一開始就沒想過開咖啡館,只是想將一些比較獨特的精品咖啡帶進來。」 江承哲說。
「大部分人所說的『精品咖啡』是籠統的,不那麼精準。我們去美國精品咖啡協會諮詢,以比較精準的定義來看的話,首先要符合SCA的標準。」江承哲邊說邊把一張「生豆熟豆瑕疵分類表」放在桌上。咖啡的瑕疵有很多類,如黴菌感染、蟲咬等。按照記點的方式,350克生豆裡瑕疵豆不超過5個的才算精品咖啡。
這是針對咖啡種植戶的要求,精品咖啡的樣品必須達到這個標準。由於從市面上採購的咖啡生豆是不可能沒有瑕疵豆的,為了達到精品咖啡的標準,歐焙客的工作人員要在烘焙前先把生豆挑一遍,烘焙之後再挑一遍。除了極少瑕疵外,精品咖啡還要經過杯測鑑定,評分要達到80分以上。
「當你喝到一杯咖啡的時候,前面已經發生了很多很多的事,只有把控好每一步,才能做出好喝的咖啡,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江承哲對《天下網商》記者說。作為一個好的咖啡師,既要嚴格把控原材料,又要悉心專研烘焙技術。對江承哲和搭檔來說,咖啡是他們每天必喝的東西,對高品位的追求更不在話下。
開店之初,江承哲只在一些咖啡論壇上發帖介紹歐焙客,從未在推廣上花過錢。「淘寶也蠻厲害,我只是把東西放在上面,就有人有興趣來購買,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一開始我們就展現了專業的部分,讓大家有信服的感覺吧。」 他說。
精品態度
對咖啡發燒友來說,咖啡王國是一個豐富多彩、探之不盡的世界。
「對我來說,咖啡就是一種很『化學的』東西,從種植到處理,再到烘焙,這個過程有很多化學反應發生,用化學的眼光去理解它,能帶來很多靈感。」江承哲覺得這是他們的優勢,針對不同器具、不同咖啡豆做調整,以求達到更好更特別的風味。
歐焙客的訴求是讓咖啡較甜,這並不容易。咖啡烘得太久容易苦,烘太淺又會很酸。江承哲對烘焙的理解是希望咖啡風味表現得完整順口,不會有雜澀感,活潑,有律動性,有在口腔中跳動的感覺。
說到張晉銘,江承哲會笑著說「也是一個咖啡的瘋子」。正因為如此,兩人在咖啡的鑽研上願意花心思。
「很多人以為咖啡豆要烘得均勻漂亮才好喝,這是一個誤區。對我們來說,咖啡要有層次感,比如較深層的風味和明亮的香氣,有種漸近的感覺才好。」他們獨創了一種自稱為Coreshell的烘焙法,豆子經一次烘焙後做快速處理,使其產生內外烘焙度的差異,形成風味上的變化。江承哲覺得這樣做很有趣,咖啡在調性上有了轉變,增加了甜度和厚實感,香氣變得更有風味。
每週一、四是歐焙客的烘焙日,這一天要處理當天上午10點前包括前幾天的熟豆訂單。
我們到訪的當天,恰好趕上烘焙日,江承哲形容樓上正在「打仗」。在頂樓的烘焙間裡,一大一小兩台烘焙機發出隆隆聲,張晉銘正忙得不亦樂乎。雖已是秋天,烘焙室的溫度還是比室外高,而在盛夏,這房間裡的溫度常有四五十攝氏度,因此烘豆子也是一件體力活。
在隔壁的生豆儲藏間裡,架子上擺滿了大大小小包裝好的青綠色咖啡豆。午後溫度高,江承哲順手打開了空調,為這些咖啡豆降溫。一般而言,生咖啡豆的最佳儲藏溫度要保持在25攝氏度以下。另一個房間裡,工作人員正在細心挑揀熟豆,用勺子去掉瑕疵豆,保證送到客戶手中的咖啡是優質品。
歐焙客一個月大概會烘焙500磅咖啡豆,由於每週的烘焙日只有兩天,品類太多會導致時間來不及。因此江承哲在計劃縮減他們的咖啡豆庫存種類,畢竟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保證質量是前提。
兩個年輕人像神農嚐百草一般,在兩年時間裡試遍了上百種咖啡豆,對不同咖啡豆的風味和表現風格都很清楚,以便篩選出性價比最高的豆子。江承哲舉了個例子:「云南的咖啡很有潛力,但是你平常喝到的云南咖啡可能不怎麼樣,所以要去找,找到很用心種植和處理的咖啡,現在我們手頭上的一支云南咖啡是試過60支樣品後決定的。」
在歐焙客的店裡,半磅新鮮烘焙的咖啡以70~90元最為常見,便宜的也有49元,貴的有289元,不過價格親民的產品還是主角。
「不管怎樣,我希望咖啡是大眾喝得起的,所以價格不會定得很高,但是品質也不會比藍山差。」江承哲說。
授人以漁
歐焙客不僅生產咖啡豆,還提供專業知識。從今年10月開始,線下課程就正式開授了。
隨著歐焙客的名氣漸長,慕名來拜訪、取經的人越來越多。儘管歐焙客的客戶大部分是散客,但也有一部分固定客戶,比如線下咖啡店的店主。
目前歐焙客已經與50多家咖啡館達成合作關係,成為上游咖啡豆提供商。
「有一些是朋友介紹過來的,在跟我們採購咖啡的過程中學習咖啡知識。」江承哲說。做咖啡時間久了,他發現大陸的咖啡培訓市場很空白,越來越多的人在線或登門向他們詢問專業知識,「學習機會少,他們找不到信任的適合的商家或老師來學習這些東西。其實烘焙很難學,因為其中的商業機密太多了,一般人不可能去教」。
《精品咖啡學》的作者韓懷宗是江承哲的師長兼朋友,他被譽為台灣咖啡界的老頑童,一直致力於當地的咖啡教學工作。受他啟發,江承哲和搭檔也開始在大陸開設教學課程。
傳播咖啡知識,這是一件好玩又有意義的事。
江承哲看到這幾年人們身邊的咖啡館多了起來,咖啡業的發展正呈現向上走的勢頭,用「火爆」來形容開課狀況並不為過。他們通過微博、淘寶發佈課程訊息後,很快就招滿了學員,有人甚至從黑龍江趕來上課。歐焙客開設的課程包括烘焙、杯測、手沖等,偏重技術性和實操,一般都是短期班,幾天就結束。「我們也上過國外的課程,知道進度可以抓到哪裡,很多東西還是要靠時間去累積的,修行在個人。」江承哲說。
做咖啡教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江承哲發現,咖啡界有很多流言誤區,導致一些不科學的說法大行其道,讓很多人以為必須這樣或那樣。比如手沖咖啡,有人堅信悶蒸30秒才是正確的,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視豆子的實際情況決定。江承哲相信實證,他購買了很多專業儀器,用數據來告訴大家背後的原理。
這兩年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補學專業知識,去國外學習、瞭解行業資訊,自創的烘焙法也經常讓國外同行感覺好奇。至於教會一批專業的咖啡從業者,江承哲一點都不擔心競爭,相反他希望大家共同把這個市場做大。
「很多人來談合作,這要篩選,現在有可能做的是跟設計界的一些大前輩合作開一家咖啡店,我們只負責技術的一面,不參與經營。」江承哲告訴《天下網商》記者。他曾多次受邀去云南,認識了很多咖啡從業者。每年,當地的農友都會寄咖啡樣品過來讓他們幫忙品鑑。他設想過辦一個專業網站,開拓新的業務。
2014年5月31日,在北京龍潭湖公園中心島劇場,燈光變幻處,身著盛裝的潘美辰出現在舞台上,現場各個年齡段的幾千名歌迷立刻瘋狂大喊她的名字。
這是潘美辰2014全球巡迴演唱會的北京首站的現場,《投資與理財》雜誌記者受邀前往,見證了這一盛況。提起潘美辰,大家都會想到那首家喻戶曉的《我想有個家》。而提起這首歌,潘美辰說,在求學的那段時間,曾經有過半年之內搬了3次家的經歷,甚至窮到連著幾天窩在租來的陰冷潮濕的小屋裡吃泡麵。《我想有個家》這首歌恰如其分地寫出了她當時的心境。
為理想打工賺學費 26年發行19張專輯
「當我自己想清楚了,我就會毫不猶豫地往前走,哪怕遇到各種挫折,我也不會後悔,因為我清楚,那是我想要的。」——潘美辰
潘美辰祖籍福建,出生在台北縣的板橋市,從小家境貧寒,爸爸賣過水果、冰激凌,媽媽曾是有錢人家的幫傭。她對音樂的愛好,就是從跟著媽媽去幫傭的人家,看到別人家小孩彈鋼琴開始的。
家境的貧困,使得潘美辰沒有機會擁有自己的鋼琴,她就每次等媽媽幫傭家的小孩彈完後再去練琴,可是因為這個,媽媽被解僱了。讓潘美辰沒有想到的是,為了支持她學音樂,媽媽省吃儉用,給她買了一架風琴。
14歲那年,因為父母到花蓮做大理石生意,一家人就搬到了花蓮。為了能夠儘早去台北發展,潘美辰在花蓮一家舞蹈學校裡半工半讀,賺取學費。因為舞蹈學校會招收很多年齡小的學員,潘美辰就負責做這些小學員們的保姆,陪他們練舞,送他們回家。
1985年,不滿16歲的潘美辰,為了尋找她個人的理想,在父母面前跪了三天三夜之後,說服了他們,離開花蓮的家,先後到台北南強國中、南強中學影視科音樂班讀書。17歲的時候,潘美辰就到餐廳裡唱歌掙錢。
1987年,台灣舉辦青年創作歌謠比賽,參賽者有數千人,潘美辰以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一舉拿下演唱組桂冠和創作組優勝獎,並獲得台灣藍白唱片公司的青睞,立即與她簽約。第二年,潘美辰出版第一張個人專輯《不要走,不要走》,正式進入歌壇。第三年,出道不久的潘美辰憑藉歌曲《我想有個家》,奠定了自己在歌壇的地位。她那獨特的嗓音以及歌聲中所散發出的真摯情感,影響了整整一代人,成為華語歌壇一位不可或缺的歌手。1991年,潘美辰就站在了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上。從《愛情這條路歹走》、《不懂愛的人》、《不要走不要走》、《當我離開你》、《拒絕融化的冰》、《你冷不冷》、《傻小孩》,一直到《真實的潘美辰》、《最冷的夏天》、《我怎麼可以》,潘美辰在自己出道26年的時間裡,發行了19張專輯,演唱了數百首歌曲。
在多地投資房產 不唱歌想當分析師
「投資首先要有興趣,只有有興趣,你才會用心去打理,才肯花時間經營下去。」——潘美辰
與其他歌手不同,潘美辰自己投資演唱會,也由此成為國內第一個自己投資創造全新演唱會模式的藝人。
潘美辰有著多年投資樓市的經驗,目光精準。她說:「買樓不要專注一線城市這些市場很火,但價格卻很高的地方。基本上,我都是選擇相對偏門的地方,比如海口、昆明的一些地方,房產增值速度會很快。」潘美辰還笑言,如果哪天不唱歌了,她可以憑藉自己多年的投資經驗去當分析師。
愛戴墨鏡的她,投資了眼鏡工廠,還想開咖啡店。2002年前後,潘美辰開設了「潘美辰音樂藝術學院」,包括個人專業歌唱班、巨星養成教育班、成人素描班等多項課程,學校的老師則是柯以敏、林志炫等歌手。費用方面相對低廉,比如倍受關注的巨星養成班收費是4000台幣一個月,也就是500元人民幣左右。如果學員表現優秀,不排除出唱片、直接做歌手的可能。
潘美辰說,她想投資一間商舖。台灣很多人投資商舖,主要是增值快、零風險,因為在台灣,大家覺得購買股票的風險很大,做生意又需要太多時間和成本,所以投資固定資產已經成為台灣眼下的投資模式。
在出道2 5年的時候,潘美辰完成了新歌,開始拍MV。後來發現短短幾分鐘的MV已經無法完整表達她的想法,索性就投資百萬,花費數月拍了一部微電影《京•愛》,講述了一段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
她做投資的原則是,只投資自己有興趣的產品,不玩高風險的股票和基金。她說:「投資首先要有興趣,只有有興趣,你才會用心去打理,才肯花時間經營下去。」 談及自己的消費觀念,潘美辰說要簡單得多。從小受父母教育的影響,潘美辰習慣了簡單的生活,她不會去買一堆不實用的名牌用品,每次吃飯也都十分簡單。
管理員工要寬容 女人要有錢
「精采的人生要靠自己不斷的努力、再努力。轟轟烈烈的生命要靠鬥志,才能譜出旋律!」——潘美辰
閒暇之時,潘美辰喜歡游泳、打球、看電影。她直言,自己喜歡按照自己的個性,自由自在地裝飾自己。她對記者表示:「在做第一張專輯時,我就明白外形與唱腔必須形象鮮明的重要性。我一直偏愛寶藍、黑、白等顏色,又從小習慣褲裝,加上我的個性天生就比較獨立、冷漠,因此在造型上,我希望把自己最真實、最自然的一面呈現出來。」後來,由藍、黑、白色調搭配的服裝造型配上冷冷的表情,以及低沉悲愴的唱腔,果然成為了潘美辰的舞台標誌。
潘美辰有著獨特的運動天賦,她說健康才是永遠的財富。她自己不僅喜歡多項運動,還去做過射擊選手。在管理自己的員工時,潘美辰抱著一種寬容的心態:「有很多事情就讓它自然發展,你說了,也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如果我自己的學生或者員工做錯一件事情,我會假裝沒有看到。」
雖然寫過也唱過很多情歌,但潘美辰卻很少談及自己的戀情,她只在博客裡寫過,自己有過一段異國戀。然而,她有一首歌的名字是《女人要有錢》,則表明了她對戀愛中女人應有態度的一些想法。她也對記者表示:「一個女孩子如果一生裡都靠一個男人,就會習慣性依賴他,他叫你在家裡燒飯洗衣服,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你不知道。所以我覺得,不管今天有沒有另外的一半,獨立的女性都要擁有自己的一片天,自己要會存一些錢。」
潘美辰這樣感慨:「在我的生活裡,煩惱與憂愁當然會有,但我卻不能容許自己有隔夜愁,再怎麼煩心的事,也要當天解決掉。在我的人生中,有句話一直警醒著我:煩惱大慾望就大,慾望小煩惱就小。」
| ||||||
在陽明大學新生入學典禮上,知名經濟學家、中研院院士朱敬一與學子分享生命經驗,他打破一般人看重「提早計畫」、「專業養成」的迷思,認為最重要的是廣泛探索各種領域的知識,在天馬行空的想法中,找到自己的優勢。 撰文‧賴若函 陽光炙熱的周四上午,陽明大學的禮堂傳出陣陣笑聲。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在今年的新生入學典禮中,以﹁四十年前,我懂個屁」為題,分享他人生的心境與轉變,透過三個實際故事,鼓勵年輕人要打破框架、創新思考,短短一小時的演講,發人深省。 首先,朱敬一談到,量子力學之父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在丹麥哥本哈根讀大學時,面對物理考題「如何用氣壓計測量學校大樓的高度」,提出一個答案:「若真有這樣準確、誤差無限小的氣壓計,就應該拿去賄賂校長,問他大樓的高度。」面對這個出人意料的答案,教授給了零分,尼爾斯抗議後才允許他重考。重考時,尼爾斯在白紙前沉思許久,教授正要安慰他,卻被尼爾斯反駁,他不是不會寫,而是腦袋中有太多答案,不知道寫哪一個好。 例如可以把氣壓計放在地上,看它的影子長度,再量大樓的影子高度,用等比概念算出來;也可以把氣壓計綁在繩子上,像鐘擺一樣擺動,透過重力在樓頂和樓底的差別,來計算大樓的高度;更甚者,帶著氣壓計爬樓梯,一邊爬一邊用氣壓計做標記,用走到頂樓時的標記數乘以氣壓計高度,就是答案。 不受框架限制 保持好奇心教授聽到這些答案傻眼,問他難道真不知道標準答案是「測量樓頂和地面的氣壓差,套入公式換算」嗎?尼爾斯說,他當然知道,只是對考試限定每個人的思考框架感到厭煩。 「要對許多事保持狐疑、好奇的心!」朱敬一認為,像尼爾斯這樣的學生,應該很難在台灣生存,但他覺得這樣的叛逆是好的。學生時期,解放自己的好奇心探索知識,也許你也可能是下一位諾貝爾獎得主。 接著,朱敬一以自己為例,笑言雖然智商可能只有尼爾斯的開根號,卻也是不折不扣的頑皮分子。 他舉例,國中時造句題目是「大吃一驚」,他答「當警察發現案子是國文老師犯下的,就大吃一驚。」這個答案,換來兩個大過的處分。又有一次,高中國文課考試,要評論清朝詩人蔣士銓的散文《鳴機夜課圖記》,文中描述母親為督促兒子學習,夜裡將孩子抱在懷中,一起朗讀古文,待孩子睡著,便搖醒他繼續讀,天亮方休。 「我覺得這個媽媽腦袋有問題,為什麼白天不念書晚上念,逼小孩讀這麼多書要幹嘛,結果又被老師叫去罵。」朱敬一說,不想按牌理出牌就是他的個性,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這樣的叛逆,也體現在他的人生觀上;朱敬一不相信生涯規畫,最討厭的一句話,就是「不要輸在起跑點」。十九歲以前,他從來沒拿過第一名,他不要做只會寫標準答案的學生,如同上大學後的第一次期中考,會計學和經濟學他都考不及格,當年的成績,對照他現在的成就,沒有什麼是在計畫內得來的。 亂看書,也是朱敬一的特質。他形容自己在吸收知識時,是雜亂地學習,很少為特定目的讀書,也反對「培養讀書習慣」或「書一定要讀完」的迷思,因為唯有「發自興趣地閱讀」,才可能持久。 「一九八五年念博士前,我的知識量只有現在的百分之五。」朱敬一建議,不要只是在某個領域鑽研精深,要廣闊吸取不同領域的知識,因為在大量閱讀下,久而久之,知識厚度就從點而圓,跳過線,貫穿各種領域,都能侃侃而談。 有三件發生在朱敬一念大學的事,影響他人生甚深。大一時,有位助教很喜歡他,在選課上一路給予指引,幫助他打下不錯的專業基礎;大三時,他接觸太極拳,一打就是四十年,培養了強健的體魄;最後是趁著大學畢業、當兵前,他聽取旁人建議,一次參加了公費留學、高考和研究所的考試,沒想到考取公費留學,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深造。這些事情的發生,都不在他的計畫裡。 人生可設目標 但別太計較「對於人生,可以有目標,但不要太計較。」朱敬一回想他博士畢業,返台到中研院工作後,一路順遂,但是在升等時,卻遇到當時的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刁難,刻意把他的升等文章拿給經濟學界的大老審查,想要提高通過難度,沒想到文章卻讓師長愛不釋手,不但升等順利,也從此建立良好的學界人脈。 因為這樣的經歷,讓朱敬一對於「人生計畫」從無強求,因為他認為,投入在喜歡的事情中,自然而然會發現你的相對優勢,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材」。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該擁有「叛逆」、「找興趣」、「認命」、「傻勁」這四種態度。 最後,朱敬一透過曾聽過的一場演講,鼓勵學生看重人文素養。十一年前,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士邢義田提到,自己會走訪中研院四周,發現有許多寺廟、天主堂等暗藏其中,其中有一間廟依附老樹而建,其建築設計圍繞著樹的生長方向,讓人嘖嘖稱奇。「所有的文化都在民間」,邢義田以此作結,在這塊土地發生的故事,滋養了歷史、文學的發展。 這場演講影響朱敬一甚深,因此他鼓勵大學生,要重視通識課程,養成對其他專業的欣賞、包容、評價的能力,以及對社會的人文關懷,因為「先學做人,才夠格做專業人。」 朱敬一 出生:1955年 現職:中研院院士、台大經濟系教授經歷:國科會主委(現科技部)、行政院政務委員、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學歷: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及碩士、台灣大學商學系工管組學士 |
移動時代 回歸價值閱讀
伴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來臨,用戶的信息接受渠道逐漸由PC端向移動端遷移。這一過程中,信息的大爆炸和碎片化,強行“綁架”人們每天去面對海量信息,然而對每一個個體來說,“有價值”的信息往往是美人如花隔雲端,淹沒在數據洪流中。因此,移動互聯網時代,需要一種全新的連接人與信息的產品與服務,以便幫助人們減少尋找、篩選信息的時間成本,更便捷地獲取價值信息。在這種背景下,回歸價值閱讀成為資訊行業的必然選擇。
那麽,何為價值閱讀?興趣門戶一點資訊的CEO鄭朝暉認為,有價值的閱讀,應該是讓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獲得對“我”有用的或者跟“我”興趣相關的內容,這其中的核心便是對用戶興趣的深入挖掘。
當前的移動資訊類客戶端市場產品繁多,新聞閱讀行業的產品主要包括傳統媒體的新聞客戶端、RSS訂閱器以及個性化的新聞閱讀器,但是這些產品推薦的新聞往往是“大眾化”的,不能完全滿足個體用戶的閱讀興趣。然而對每一個用戶來說,自己有興趣的,才是有價值的。因此未來的資訊應用,應該是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興趣門戶,從而幫助人們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完成資訊的價值回歸。
興趣引擎 延伸話題長尾
著名學者尼葛洛龐帝在《數字化生存》中寫到:“我對(計算機)界面的夢想是,電腦變得更像人。計算機應該像老道的英國管家那樣了解他的主人,並替他打理一些繁雜事務,以及過濾不必要的信息,能在每天早上為主人提供豐富的訊息早餐。”這其實是為我們提出了信息定制和智能推送的雙重需求。
受互聯網自由化開放平臺的影響,以及80後的成長尤其是90後的崛起,用戶對個性和自我的追求進一步被放大,對傳統的信息平臺和信息的提供方式提出新的挑戰。我們知道,傳統資訊模式下,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基於搜索引擎的主動查找,一是被動接受內容端的推薦。二者在把握用戶需求,提供精準內容方面各有優勢也各有欠缺,但很難實現個性和精準的完美結合。因此,當前業界紛紛發力,試圖開創新的資訊模式。
據筆者觀察,相較多數需手動尋找訂閱源的產品,或者僅僅在個別領域實現定制的產品如zite,一點資訊提出的“興趣門戶”理念相對來說更具創新性。
與其他所不同的是,一點資訊基於“興趣訂閱+價值閱讀”的核心理念,通過搜索訂閱+個性推薦的模式,根據用戶興趣方向,在全網範圍內匹配推薦相應的話題和內容,既保證了在了解興趣基礎上的精準,也能實現規模化的個性推送,可以看作是搜索引擎和推薦引擎的二合一升級版。同時,這種模式也有助於追蹤用戶的長尾興趣需求,通過交互行為深化了解用戶興趣,從而進行推送優化,為其提供更多更感興趣的高質量內容,且這一過程中不需要進行複雜或者繁瑣的操作。同時,一點資訊為用戶提供了上萬個頻道選擇,為用戶主動表達興趣提供了一個入口,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如果沒有長期的數據積累和內容運營是沒有辦法實現的。
精準推送 算法是核心
要完成用戶的興趣解析匹配和個性化的精準推送,需要創新的技術支持,而算法無疑是其中的核心。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行為可以被數據化,進而通過大數據進行感知和解析,最後通過人工和機器算法,為用戶匹配合適的內容。可以說,產品的操作對用戶來說越是簡單方便,其背後的技術越是複雜。
目前國內外資訊領域推薦模式風行,但真正能實現個性化智能化的並不多。一點資訊CEO鄭朝暉表示,真正的個性化推薦,不僅是定制內容的聚合,還應該包括幫用戶挖掘其潛在的興趣領域,滿足用戶的長尾價值閱讀,這就需要根據用戶興趣和行為模式、交互反饋等進一步展開深入的分析。比如一位用戶喜歡看金融、法律方面的資訊,一點資訊會先通過綁定社區帳號初步建立興趣模型;再根據用戶對推薦內容的點擊、閱讀時長、反饋等行為,進一步了解用戶的閱讀偏好;同時,還用機器算法找到有類似閱讀興趣的人群,這些人除了金融、法律之外還喜歡看什麽,就可以能推薦給他,再根據後續的閱讀反饋,讓後續的推送更個性更精準。
移動時代已經到來,而新的資訊平臺的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不論是用戶需求的捕捉,還是產品和技術的創新,都還有很大的可提升的空間,要徹底改變信息的傳播方式,實現價值閱讀,還需要時間和努力。當前市場上的一些新聞應用產品如一點資訊,基於個性新聞理念,通過創新算法為用戶推送有用的內容。可以看出,一點資訊“野心”不僅是打造一個全新的資訊平臺,更是試圖改寫用戶獲取信息的形態。這個以工程師為主體的技術型團隊低調務實,潛心產品和技術創新,很少進入公眾視野,但良好的產品體驗使其很快獲得用戶的青睞,目前裝機量已達千萬以上,日活躍用戶近300萬,且用戶的留存率非常高。其所代表的興趣門戶發展模式,或將成為後搜索引擎時代及後門戶時代資訊平臺的發展方向。
i黑馬:路透社近日發表文章稱,包括開發者和用戶在內的部分早期信徒對谷歌眼鏡失去信心,消費者版尚未確定推出時間,該產品的未來因而蒙上了陰影。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兩年來,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一直都會戴著谷歌眼鏡出席各種活動場合。而上周日參加矽谷的一個活動時,他卻沒有戴上谷歌眼鏡。
他告訴記者,他那副谷歌眼鏡漏在車子上了。該谷歌秘密實驗室領導者並沒有放棄該產品——他最近戴了一副去沙灘。
不過,目前有不少的開發者和早期谷歌眼鏡用戶正對該產品的1500美元測試版本失去興趣。谷歌本身也推遲了將谷歌眼鏡推向大眾市場的時間。
盡管谷歌眼鏡在企業市場有一些專業化的、甚至很有利可圖的用途,但在許多開發者看來,該產品短期成為熱門消費產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路透社聯系的16位谷歌眼鏡應用開發者當中,有9位稱已暫停或者放棄他們的項目,主要是因為消費者興趣不濃,該設備本身也存在種種限制。還有另外3位開發者轉戰企業應用開發市場,摒棄原來的消費項目。
當然,有不少大型開發商依然支持谷歌眼鏡。該產品的官方網站上有接近100款應用,其中包括Facebook和OpenTable,盡管最近有一家大公司撤出了該平臺:Twitter。
“要是谷歌眼鏡銷量有2億,那會是全然不同的境況。但目前它並沒有市場。”Little Guy Games的CEO湯姆·福倫塞爾(Tom Frencel)指出。Little Guy Games今年暫停開發谷歌眼鏡遊戲,轉而關註其它的平臺,包括Facebook旗下的虛擬現實頭盔公司Oculus。
在過去的6個月里,谷歌眼鏡項目背後的數位關鍵人物已經離開谷歌,包括首席開發者巴巴克·帕維茲(Babak Parviz)、電機工程主管艾德里安·王(Adrian Wong)和開發者關系主管奧薩馬·阿拉米(Ossama Alami)。
谷歌風投(Google Ventures)和矽谷最大的兩家風投公司KPCB和Andreessen Horowitz共同成立的谷歌眼鏡資助聯盟也已悄然下線了它的網站,將訪問者轉往谷歌眼鏡的主網站。
谷歌方面堅稱它會繼續開發谷歌眼鏡項目,有數百名的工程師和高管在從事該項目,他們的團隊也迎來了新主管:前Calvin Klein高管艾維·羅斯(Ivy Ross)。有數萬人在參與消費者測試項目。
谷歌眼鏡業務運作主管克里斯·奧尼爾(Chris O'Neill)表示,“我們很有動力,對於可穿戴領域的機遇一如既往的激動,尤其是對於谷歌眼鏡。”
谷歌眼鏡是Google X秘密實驗室的首個項目。它和常見的可穿戴設備都屬於新技術,就像當初的智能手機那樣,可能會需要花點時間才能變成廣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
“對於推出消費者版本,我們一如既往地投入。這需要些時間,我們不會在做好準備之前匆忙將該產品推出去。”
布林曾預計該版本會在今年問世,但據知情人士稱,它很可能要到2015年才會推出。
eBay上五折轉手
谷歌眼鏡面世之初引發了巨大的關註,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消費者對它已慢慢失去興趣。
谷歌將最早期的幾千位谷歌眼鏡用戶稱作“探索者”。然而,走在街上,探索者們卻因谷歌眼鏡而惹上麻煩,或者招致嘲諷。有的人認為該支持按照攝像的設備會侵犯隱私,讓人很不爽。他們將曾以佩戴谷歌眼鏡為豪的探索者譏諷為“Glasshole”。
來自華盛頓DC的顧問舍維坦克·沙哈(Shevetank Shah)稱,“谷歌眼鏡看起來很怪異。”他的那副谷歌眼鏡已經被他扔在一邊積塵了。
在eBay上,谷歌眼鏡的售價僅為原價的一半。
部分開發者最近也覺得自己不受投資者甚至谷歌的支持。知情人士透露,截至今年年初,谷歌風投聯合創辦的資助聯盟Glass Collective僅投資了三四家小型創業公司。
谷歌風投發言人拒絕就投資數量發表評論,並稱Glass Collective網站關閉是為了簡化運作。“我們只是覺得這麽做更加方便創業者直接找到我們。”她說道。
消費者版的推出時間尚未公布,令部分開發者覺得谷歌仍然將谷歌眼鏡視作試驗項目。
多倫多軟件公司Normative Design創始人馬修·米蘭(Matthew Milan)說,“該平臺不夠大,不值得大舉投入。”該公司已經擱置其面向谷歌眼鏡的鍛煉與騎車記錄應用項目。
移動遊戲公司Glu Mobile是首批推出谷歌眼鏡遊戲的公司之一。該公司的發言人稱,一年前推出的益智遊戲《Spellista》還存在,但它的開發已經停止。
另一位開發者西恩·麥克拉肯(Sean McCracken)去年憑借一款以外星人為主題的谷歌眼鏡遊戲在一次比賽中勝出,贏得1萬美元獎金。但谷歌卻從沒有將該遊戲放在官方的谷歌眼鏡應用中心,致使它難以被發現。他已經停止進行更新。
不過,還有的開發者表現出很大的熱情。騎車與跑步應用Strava的商業開發副總裁大衛·洛爾施(David Lorsch)表示,公司覺得谷歌眼鏡很適合它的用戶使用,因為他們想要在鍛煉的時候獲得實時的數據。創業者傑克·斯坦內爾曼(Jake Steinerman)也稱,他的公司DriveSafe也適合進駐谷歌眼鏡平臺,它的技術可檢測駕駛者在駕駛過程中是否打盹。
轉戰企業市場
今年4月,谷歌推出了Glass at Work項目,意在使得該設備可以應用於特定的行業,如醫療保健和制造業。該項目已經產生了一些獲得波音、Taco Bell等大公司測試或采用的應用。
谷歌在向部分企業批量銷售谷歌眼鏡,提供買一送一的優惠。
CrowdOptic借谷歌眼鏡打造面向外科醫生和其他辦公人員的便攜式計算機,據它的CEO喬恩·費舍爾(Jon Fisher)稱,CrowdOptic目前已經應用於19家美國醫院,預計到明年年初該數字將增長至100家。
由於谷歌眼鏡要獲得消費者的廣泛青睞似乎遙遙無期,一家風投公司今年早些時候不再為阿萊克斯·福斯特(Alex Foster)的面向消費者的谷歌眼鏡健身應用公司。之後,他開始展開面向企業的谷歌眼鏡廣告分析項目。
“這讓人覺得很受打擊,”他說道,“所有的消費類谷歌眼鏡創業公司要麽倒閉,要麽轉而開發企業類產品或者可穿戴設備。”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12 13:45 編輯 深港通的相同與不同:海外投資者對中國成長股感興趣嗎 作者:張憶東,翁湉 ★ 上周港股市場表現回顧:Risk Off/On模式切換 ——2015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經歷Risk Off/On的模式快速切換。上周恒指在前兩個交易日大跌近400點後,後半周隨著外圍市場的強勢反彈而逆轉上行,周收盤23920點,上漲0.3%。恒生國企指數下跌1.3%。紅籌指數上漲1.5%。原油價格和美國經濟數據將成為短期市場繼續保持RiskOn模式及高beta資產上行的重要因素。 ——行業方面,騰訊受成立互聯網銀行消息提振上周上漲12.8%,帶動資訊科技業上漲10.2%,遙遙領先於其他行業。 ——風格特征,恒生小型股有相對收益,上周上漲1.0%。 ——恒指波動加大,恒指波幅指數上漲3.7%,收於18.2。 ——美元兌港幣收於7.7525,港幣升值0.0032。 ![]() ★ 深港通開啟或指日可待 上周深交所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深交所與港交所正在開展對深港通的研究,待方案成熟時將報請兩地監管部門審批。此前李克強總理在深圳考察時也提出滬港通後應有深港通。深港通開啟或指日可待。 ——與滬港通相似的地方:(1)戰略上,符合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大趨勢,將進一步吸引全球財富直接配置A股。同時,更多的互聯互通加大了A股今年加入MSCI指數的可能性。(2)隨著海外投資者占比的提升,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將更加多元化,價值股投資和成長股投資都將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未來A股和港股作為“中國故事”的代表,將不再割裂,而成為全球資金投資中國的“一體化配置”。 ——與滬港通不同的地方:深交所有更多的成長股標的。僅以深證300為例,創業板和中小企業板掛牌的股票數目占比高達55%,在信息技術和醫療保健等“新經濟”行業中的可選標的顯著多於滬港通目前開放的投資標的。相較於上證主要集中於銀行、保險等大型國企,海外投資者將有機會直接參與中國最有活力的一批民營企業龍頭。 ![]() ——海外投資者對中國的成長股感興趣嗎?我們在此前的滬港通系列報告中指出,海外機構投資中國,旨在分享中國成長,更願意投資於景氣高又符合國家戰略投入的領域,尤其是 A股市場上一些富於中國特色且離岸市場稀缺標的。我們選取了25家海外最具代表性的大中華區基金(China region fund) 為樣本,包括了富達中國地區基金、馬修斯中國基金、怡富中國基金等,目前以投資港股為主,輔以部分臺股和一些美國掛牌的中概ADR。從他們的持倉情況來看,前兩大重倉股為騰訊和臺積電。與港股市場的權重分布對比,海外中國基金超配信息技術、可選消費和醫藥,低配金融、電信服務和材料。我們認為,在各行業上的配置比例差異體現了海外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和對中國不同行業的認可度。在投資風格不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這種偏向性也將延續到A股投資中來。而深港通啟動後,全球投資者將能夠更有效率地在A 股中捕捉中國的成長機會。受益於“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轉型、行業增速快、行業空間大且離岸相對稀少的中國成長股,例如傳媒、軟件、電子、醫藥等,將受到更多的關註。 ![]() ——阻礙更多海外投資者參與滬港通/深港通的重要因素:滬港通11月啟動以來,未激起海外投資者的極大參與熱情。迄今滬股通配額僅使用了27%,港股通僅使用了6%。許多海外投資者對於兩地互通項目的技術環節方面有所顧慮,尤其是托管平臺。歐洲主要監管機構盧森堡金融監管委員會對托管行的投資者利益保障持保留態度,導致全球基金總規模近10%的資金被擋門外。另外一個障礙來自於賣出股票時的“前端檢查”政策。目前監管當局要求滬港通的國際投資者在計劃拋售A股的當日必須在當地時間上午7:45分之前將擬出售的股票從托管行轉到券商賬戶。但是,許多基金公司有合規規定,不能在出售之前轉移這些股票。深港通能否在這兩點上有所改進值得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