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胡勝正、王健全、連玉蘋、魏啟林開藥方 更開放、更自由 找回台灣吸引外資魅力

2015-07-27  TCW


台灣FDI(外人直接投資)不只是單純的指標數字,在數字背後,凸顯的是台灣從產業到政治各種問題。《今周刊》向產、官、學界權威及專家,尋求解方。

台灣下一步,該怎麼走?

撰文•楊卓翰

權威經濟學者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前所長 胡勝正需要新機會!開放新產業才有新投資

過去十年外人投資不斷下滑,反映一個問題,就是傳統製造業在台灣留不下來。現在帶動製造業成長的,已經不是生產技術,而是跨領域的服務與應用。例如設計, 其實是可以增加製造業的附加價值;或是軟體,例如App應用,或是人機介面等,成為硬體的賣點,蘋果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這些創新產業,台灣都沒 有,政府的態度還是很保守。

就是沒有創新,台灣人只好都跑到國外去創業。例如網路公司像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電子商務像阿里巴巴的蔡崇信,都在國外做得不錯;但是在台灣,資金卡、法令卡,這些人的創意沒辦法變成創業。年輕人既沒有資金、也找不到支持,就像汽車空有引擎,但是沒有汽油。

台灣因為沒有投資機會,所以錢都往國外跑,國外的錢進來,也只會往股市跑。如果要重新點燃外人投資,我們要先想,我們希望他們投資什麼?台灣現在要開放 的,已經不是製造業,而是像教育、醫療、電子金融這樣的新興服務業,或是把IT應用到服務業的新產業。這些新產業不但可以吸引資金、人才,也能帶動製造 業,創造新的價值。

產業專家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王健全不要半吊子!學新加坡的市場化和自由化

台灣如果在自由化和市場化,能夠多點努力,我們現在的外人投資不會那麼慘。

國內自由化喊了很久,但是很多法案都過不了,例如自由經濟示範區。我們的主管機關從財政部到金管會,都是以管制為主,而不是發展為主。

例如金融業。很多金融商品,香港有,台灣不准賣,金融機構在國內找不到投資商品,所以只能去國外找,所以台灣的業者賺不到錢、金融人才也找不到工作。如果台灣開放金融商品,就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國外的投資進來。

市場化方面,雖然租稅法令上,台灣的企業所得稅已經很低,但白領階級不來,就是因為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太高。

而且,租稅法令的行政權,是掌握在租稅官員的手上。很多外國企業看了我們的產創、租稅條例,覺得OK;但來了之後,發現還有一層行政命令與細則,租稅官員都有自己的解釋或內規,透明性和一致性都不及格。

新加坡,就是把人才、租稅環境都先做起來,讓它符合國際市場規格,清清楚楚,企業自然願意投資。所以從金融、生技、醫療觀光到休閒博弈,台灣都比他們先說要做,新加坡卻後發先至,現在都是亞洲獨步。台灣若要吸引外人投資,先像新加坡做好自由化和市場化,才有辦法。

官方意見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 連玉蘋突破小市場!融入區域整合的腳步不能停

國外企業來台灣,第一個問的一定是「商機在哪裡?」但是,台灣市場太小,兩千三百萬人,有多少消費者?所以我們要把餅做大,吸引商機,就是要靠鄰近的大市場,當作跳板。

很多人第一個想到就是中國,這方面的確很敏感;不過,除了對岸,東協也離我們很近,也是一個迅速發展的市場,可是我們卻還被東協的區域整合排除在外。

我們在招商時,接觸到的外商企業,他們最關心的都是我們對外的連結,透過台灣進入其他市場的機會大不大。外商來台灣做生產基地、設計中心也好,看的是我們 與他的主要市場有沒有簽FTA(自由貿易協定),所以中長期,我們還是要融入區域整合的腳步,這是我們能跳脫困境的重要因素。

業界看法 國票金控董事長 魏啟林降「隱性成本」!才能重新啟動投資

就經商的「顯性成本」來看,台灣的確便宜又大碗。但為什麼外人直接投資一直起不來?原因就是台灣政治環境造成的「隱性成本」,讓國外企業不敢來投資。政治的隱性成本,簡單來說就是政治內鬥、政策不連續、民粹化。

舉例來說,台灣的很多審核程序,看的不是法令,而是民意。就算一切合法,遇到輿論攻擊,政府還是不敢放行。像台積電的中科案,搞了五次環評還動不了,就是 最好的例子。這也是為什麼在洛桑管理學院(IMD)台灣競爭力的報告中,和政府相關的政府效能等項目,分數都是吊車尾。

當民意凌駕於既有的法治,企業就會無所適從,特別是一切都照規矩來的外國企業,因為他們看不懂嘛!政府要鼓勵投資,與其拚命招商,不如先把國內的政策環境透明化,讓它更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44

「台灣急診之父」退而不休 堅守看診第一線 胡勝川:急診室醫師的基因就是 哪裡有意外,人就往那裡去


2015-09-07  TWM

胡勝川,是台灣急診醫學成為醫療專科的關鍵人物,四十年的努力,為他贏得了「台灣急診之父」的美譽,卻也占據了人生絕大多數的精華歲月。退休之後,胡勝川試著用不同心態剖析事業與生命間的關係,在享受人生與自我成就之間找到平衡點。

撰文•鄭閔聲

編按:銀髮長者如何以正面尊嚴姿態迎接退休人生,是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必須正視的議題。適逢重陽敬老節,「台灣急診之父」胡勝川醫師退休後,努力在貢獻社會與享受人生間取得平衡的故事告訴我們,放下,是一門深奧的生命哲學。

現在的我,不適合再衝鋒陷陣了,但還是希望把一生累積的專業傳承下去,想貢獻最後一點剩餘價值。」在宜蘭羅東博愛醫院急診部略嫌窄仄的辦公室一角,被譽為 「台灣急診之父」的胡勝川,正訴說著退休人生;他的語氣雖然很平淡,說話速度卻快得嚇人,彷彿正在生死交關的急診室交代醫囑,不容許一絲猶豫停頓。

今年六十七歲的胡勝川,二○一三年卸下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職務,正式與每周至少值班四十小時的職涯告別。相較於許多人退休後完全拋下原有事業,胡勝川相信「循序漸進」讓他更容易適應人生階段轉變,因此過去兩年,他每周依舊工作四天。

眼看退休後第三個重陽節即將到來,他也開始嘗試「周休四日」,用更多時間,尋找工作之外的生命價值。

憑熱血勤奔走

催生出急診醫療體制

如果你曾看過美國影集《急診室裡的春天》,片中喬治.克隆尼憑著果決的判斷與精湛的醫術,從死神手中搶回一條條珍貴的性命,你一定會同意,總是面臨各式各樣突發狀況的急診醫療,是值得尊敬與重視的專業。

但在二十多年前的台灣,情況卻剛好相反。在第一線搶救性命的急診室,因為發生醫療糾紛的機率高,常被醫院認為「有功無賞,弄破要賠」,不願投入太多資源,僅由各專科輪流指派醫師支援。而胡勝川,就是那位讓台灣急診醫學從無到有,逐漸受到重視的關鍵人物。

一九八八年,結束美國進修返回台北榮總服務的胡勝川,深感任務編組式的急診醫療團隊,容易讓支援的醫師有「這是額外工作」的疏離感,因而積極倡議效法美 國,將急診室擴編為獨立單位,由專任主治醫師為病患服務。原本就相當重視急救醫學的北榮,也因此成為全國第一所成立急診部的大型醫院。

當年,胡勝川與台北榮總的同仁一起編寫出︽急診醫療部評鑑辦法︾,讓急診室成為衛生署定期評鑑的對象,各級醫院再也不能對這項業務掉以輕心。

接著,在他的大力推動下,急診醫學於九八年成為衛生署認證的醫療專科,從此醫學系畢業生得以急診部接受住院醫師訓練;也讓有志於急診的學生,就讀醫學院期間即可學習基礎課程。

除了建立制度,胡勝川更深耕急救技術。他從美國引進的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目前已成為緊急救護人員的必備認證;將病患視重症程度送往適當醫療單位的緊急醫療救護網(EMS)觀念,以及《緊急醫療救護法》草案,也是胡勝川率先提出。

快速翻閱胡勝川的生命歷程,幾乎就等於讀完半部台灣急診醫學發展史;也正因為這段對急診醫學篳路藍縷的貢獻,為他贏得了「台灣急診之父」的美名。

談起陳年往事,胡勝川像是一頭陷進了回憶裡,罕見地停頓了幾秒才開口:「我的一生幾乎都在做Pioneer(先驅者)。」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卻道盡了他對醫學成就的自信與自負。

胡勝川過去四十多年的人生,幾乎完全獻給了急診醫療;但總是堅守工作崗位的他,為何會在六十五歲那年、身心條件一切良好的情況下毅然退休?退休後又是否曾因失去生活重心而感到徬徨無措?

看診熱情未減

仍站在第一線指導新進

「我認為年紀大的人,不適合做行政主管。因為人一旦失去年輕時的衝勁,就不會有開創性,對組織不是好事。」胡勝川解釋,自己的體力雖然因年齡而退化,但並非無法勝任工作,讓他下定決心離開的關鍵,其實是老化的心境。

「我以前是火爆浪子,想做什麼一定力爭到底。現在遇到阻力卻常覺得『算了吧』,這種心態沒辦法追求進步,當然該交棒給年輕人了。」雖然卸下急診部主任,胡勝川卻無法以同樣瀟灑的態度,脫下穿了四十多年的白袍。

退休後,他還是每周固定在花蓮慈濟急診部值班兩天;每周另外花兩天到羅東博愛醫院擔任顧問,協助博愛醫院成為衛福部認證的重症急救責任醫院,未來還計畫至少花一年時間,親自指導新進的住院醫師。

胡勝川熱愛看診是出了名的,一般醫學中心主任常為了處理行政業務減少看診時間,但他在花蓮慈濟擔任急診部主任的十多年,每個月值班時數,甚至比一般主治醫師還多,值班時也一定親手參與診療工作。

放下輝煌成就

轉化為協助成長的力量

退休後,胡勝川對看診的熱情依舊不減。花蓮慈濟急診醫學部主任賴佩芳就說,「很少有急診醫師到了這個年紀,還像他堅持留在第一線,他的意志力真的非常堅 強。」「雖然年紀大了,我還是很有工作的意願和體力。現在可以不受行政工作羈絆,完全專注在醫療上,感覺很自在。」儘管言談間不斷將「年紀大了」掛在嘴 邊,胡勝川談起手邊工作的神采,一點也看不出服老退休的消極,反而像是達到了孔子口中「從心所欲」的境界,開始懂得在有限的時間裡,挑選最有意義的幾件 事。

採訪過程中,一位呼吸困難的老人家被輪椅推進了急診室,雖然值班的醫護人員已經用極快速度做好初步處置,胡勝川還是本能似地拿起聽診器,湊到病床前觀察患者狀況。

「不管在什麼樣的場合,急診醫師看到有人倒下,第一個反射動作,一定是衝上去救人。這種本能一輩子都不會改變,因為所有急診醫師身體裡,都流著同樣的血 液。」胡勝川解釋,為什麼自己無論如何都堅持繼續值班看診,「急診醫師的基因,就是哪裡有災變意外,人就往哪裡去,差別只是年紀大了,會多把插管、心肺急 救這些事交給年輕人;我就看一些比較不緊急,或不那麼需要力氣的病患。」放下過去的成就,是一般人面對退休時最困難的一門課題,但胡勝川似乎已經輕巧地跨 過了門檻。

「現在的我,就是找到這個年紀適合的角色。不衝鋒陷陣、不當主管,用顧問身分協助區域醫院,對我來說,也是全新的經驗。」胡勝川似笑非笑地說:「反正我就 是出意見,老闆不聽就算了。」儘管說得輕鬆,但是他對急診運作的堅持卻始終沒有鬆懈。一位醫護人員就透露,胡勝川一向堅持斷層掃描與放射線儀器應該設在急 診室旁,以加快檢傷救治速率;但博愛醫院的配置並非如此。為此,胡勝川拿出年輕時的磨功,不斷地向管理階層提議,反覆陳述它的重要性,始終不肯放棄。

「胡P雖然只是顧問,但對每件事要求都很嚴格,剛開始讓人感到壓力很大。」羅東博愛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許智翔表示,自己面對這位「從教科書裡走出來的人物」,總是戰戰兢兢。賴佩芳也說,退休之後的胡勝川,對於教學的細心與堅持,完全沒有改變。

雖然身體裡流著與年輕時相同的熱血,但隨著年歲漸長,胡勝川同樣理解完整豐富的人生,不可能只有醫療工作這項元素。家庭,則是他在人生下半場最想充實的一門課題。

退休人生登場

回歸家庭首重盡孝

「我的父母親都超過九十歲了,以前在花蓮全職工作時,我一整年只能回家一、兩趟,就連過年也常常要在醫院值班;雖然常常打電話,但總覺得沒有盡到兒子的孝 心。」退休後,胡勝川每個月至少會回台南老家一趟,好好地陪著年邁的父母吃吃飯、聊聊天;最近,他每周只到博愛醫院一天,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又更多 了。

「我終究還是要好好享受不一樣的人生,像是在庭院好好種些花草,或是出國到處遊山玩水。所以我自己定下每周工作不超過四天的原則。」胡勝川微笑著說,「退 休人生就是一個平衡,既不想太忙碌,又還想對社會有些貢獻,所以只要有人需要,我隨時願意分享;沒人找你的時候,也就證明真的該退休了。」顯然,對這位早 已習慣隨時應付突發狀況的急診醫師而言,「退休」兩個字並沒有理所當然的定義;它或許代表某個階段的結束,但更像是另一場探索旅程的開始。

胡勝川小檔案

出生:1948年

現職:花蓮慈濟急診部兼任主治醫師

羅東博愛醫院高級顧問

經歷:台北榮總急診內科主任

花蓮慈濟急診部主任

急診醫學會創會理事長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退休人生就是一個平衡,既不想太忙,又還想對社會有些貢獻,只要有人需要,我隨時願意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