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揭開臉書上市身價三兆的秘密

2012-5-21 TCW


全球眾所期盼的社群網路帝國——臉書(Facebook)預計在今年五月十八日正式掛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臉書上市後,市值將突破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元),稱霸美國史上所有的IPO(首次 公開募股)案,比Google上市時還高出兩倍以上。

你或許知道,臉書的含金量來自全球九億使用者,但你可能不知道,臉書大口吃進的商機,你也賺得到。 只要,你搞懂「海量資料」(big data)。
「這是繼蘋果、Google之後,最新的一波資訊革命!」今年四月的《富比世》(Forbes)雜誌如此形容。

所謂海量資料,指的是隨著網路應用、行動裝置普及下,資料量暴增、新形態的資料大量出現後,透過先進的運 算技術,最終,挖掘出前所未見的價值。

以臉書為例,光是累積的照片就超過四百億張,同時,還以每個月三百億筆訊息的速度累積,朝史上最大的個人 資料庫前進。而讓它點石成金的關鍵,就是海量資料的應用。
「它(臉書)就是史上最大、未開發的金礦!」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說。 傳統上,我們所能運用的資料大多以文字、數字為主,但在海量資料時代,那只占了總資料量的五%。 訊息新革命!你開口它能預測下個問題 我們過去活的世界,「就是冰山一角而已,」研究機構IDC市場分析師馬培治說。 其他的九五%,組成了這波資訊革命帶來的新世界,一次把各行各業都拉了進來。 才剛破全球十億美元票房紀錄的電影《復仇者聯盟》(Avengers)中,一段對白,正好點出了這新世界的面貌
:「全世界連得上衛星的手機、筆電、監視器,都變成我們的眼睛了!」影音、圖片,還有機器資料(編按:machine data,包括智慧型手機、悠遊卡、行車紀錄器等),都是過去無法即時交叉運用的資料,如今,卻都成了籌碼,成為可分析的資料庫。

精誠資訊 Splunk Lab計畫主持人林宗瀛表示,過去網路公司如Google等,靠雲端資料分析,大賺廣告財,當可運 算的資料不再僅限於網路,所有產業都能運用資料,挖出金礦。

海量資料最經典的運用範例,就是蘋果的語音搜尋服務——Siri。

從蘋果iPhone 4s手機開始,使用者只要動嘴,就能對著手機下指令,不只是像通話、設定等基本功能,就連搜尋 都可以。

「附近有沒有麥當勞?」當你對著Siri發問,它不但會回答「有」,還會一併將地址、交通等資訊都給你,因為 它能垂直或水平性尋找過往資料庫,預測你需要的資訊。如果你再問「十美元等於多少新台幣?」它不光只是以最 新的匯率計算出價值,還會將歷史上的匯率變化一起呈現。

要「養出」聰明的Siri,語音辨識不是個難題,重點是在接收到問題後,如何進入資料庫找答案,並且透過「前 人經驗」,預測你的下一個問題,最後再找出相對應的語音回答你。

整個過程,至少包括了地點感知、時間感知、任務感知,比對大量的語意資料庫,再透過雲端的連接,之後再轉 回對話介面,將搜索到的文字資料轉換為意向,語音和文字間的轉化……等。

這些都不是新的技術,但要在簡單的幾秒內完成運算,找到精準的答案,並「說」給你聽,在上兆位元的資料海 中,找出有用的資訊,這就是海量資料的能耐。

就連Google最新的《眼鏡計畫》(Project Glass),已與提供海量資料運算服務商展開合作,未來,像電影《鋼 鐵人》(Iron Man)中,使用者提出問題,透過眼鏡鏡面快速分析周遭環境、找出解決方案的情節,都可能成真。

海量資料應用不僅讓蘋果養出Siri,威脅搜尋霸主Google,海量資料甚至能讓企業擁有一個水晶球,分析、預測 出市場和消費者的動向。

例如,對投資分析師而言,每日推特(Twitter)上對各企業產品的評論,從這些評論中感知大眾心理上對某家企業評價的好壞,可以預測到該企業在投資人心目中的評價,成為股價走勢的領先參考指標之一。
數據新應用!多一成分析營收增六百億 根據研究機構Sybase對《財星》(Fortune)選出的一千家美國中小企業研究,企業主如果對既有資料提高一○%的運用分析,就能因為產能提升,而帶來每年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億元)的營收成長。

於是,不論各行各業,企業主都開始尋找自己的水晶球,海量資料的服務,成為市場上的新熱點。 專營海量資料服務、擁有三千七百家客戶,據傳是Siri幕後推手的Splunk,就是焦點之一。從二○○八年至今營
收成長十二倍,今年四月上市第一天,即使截至今年一月的年度虧損仍擴大至一千一百萬美元,首日收盤股價漲幅仍衝破了一倍,市值達三十二億八千萬美元。

不只以海量資料為訴求的公司上市股價大漲,包括甲骨文、IBM、微軟和思愛普等企業,也都看好市場需求,已砸 下了一百五十億美元投資,Google也剛加入戰場,將自身雲端分析技術做為可銷售的服務。

根據IDC統計,海量資料市場年複合成長率近四成,二○一二年整體市場規模達六十八億美元,到了二○一五年,可望成長到一百六十九億美元。

市場成長也帶動人才荒,《InformationWeek》報導,預估到了二○一八年,海量資料分析專業人才將短缺一百七 十萬人,包括了應用數學、資料分析和資料分析科學家等,都將是搶手職缺。
這一些現象,都在在凸顯著企業正搶著從大海般的資料中,摸透消費者需求。 例如像手機製造商、電信商強推的行動錢包、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應用,就是一例。它們正在將手,伸進你的
消費紀錄。

「以前只有銀行知道的資料,現在互聯網、電信商,甚至App開發商都抓得到了!」研究手機安全的巨虹電子產品 經理黎建君說,「歐洲做過實驗,手機搭載了支付功能之後,因為抓住消費習慣,使用者消費立刻上升!」

技術新進展!能捕捉過去找不到的資訊 新型資料庫正在快速「長大」,目前已有超過三千萬種偵測網絡散布在交通、工業製造、通路業等,隨時隨地蒐
集資訊,每年還以超過三○%的幅度成長。

但就算有了海量資料的分析技術,也握有了更多資料,「最大關鍵是,你要知道能靠它們做什麼?」Splunk亞太 區總裁劉文熙說。

新世界中的資料五花八門,從消費者的婚姻狀況、城市的交通流量到當天天氣與濕度等,但是在一片資料海中,企業主能不能找出關鍵的連結,讓資料產生意義?

「就像面對一座許願池,但你可能根本不知道要許什麼願。」馬培治形容,相較從過去就大賺資料財的軟體、網 路公司,其他產業對海嘯般的新趨勢相較陌生,通常會遇見兩個問題,一、仍以過去資料整理是為了做財報、生產 鏈監測的思維,看待海量資料;二、對有效資料的認定過於保守,很多有用的資料,就這樣被丟棄了。

「長遠來看,對台灣企業整體的轉型和競爭力,有絕對的影響。」馬培治說。 過去,台灣產業重心放在代工為主的硬體製造業,最多是用資料運算來加強產能,但現在不論是要發展自有品牌或者服務業,海量資料的應用,都是擬定策略、挖掘消費者心理、提高品牌價值的利器。

臉書上市,等於宣告一個資訊流爆炸的海量資料時代正式來臨,活在網路時代的個人,將被巨大資料所包圍,這 些九五%你所看不到的網路資料,將成為企業未來生存最重要的新戰場。

【延伸閱讀】1分鐘看懂海量資料 它產生的資料量暴增!
2011年所產生的資料量,是2005年的14倍 它可處理種類更多元!
能處理包括聲音、圖片、影像等資料,而過去以文字、數字為主的資料,只占全世界總資料量5%
它運算的速度變快!

以解碼人類DNA排序為例,起初需要10年運算,現在7天就完成 它創造更多新價值!
2012年整體市場規模達68億美元,到2015年可望成長至169億美元
【延伸閱讀】應用海量資料,教你點石成金 場合舉例:奧斯卡頒獎典禮應用舉例:播映新片片段,分析網友反應新商機:找出潛在影迷和各片的行銷預算 場合舉例:語音搜尋服務Siri應用舉例:即時辨識你的問題並找出答案新商機:預測下一個問題並提供相關資訊 場合舉例:便利超商應用舉例:能記錄各區域消費行為新商機:調整店面商品擺設,提高銷售率 場合舉例:麵包店應用舉例:記錄當地天氣資料與銷售紀錄新商機:預測原料進貨量以控制進貨成本 場合舉例:醫院應用舉例:監控早產兒各類生命跡象並比對病史新商機:提前判斷病症出現,降低死亡率 場合舉例:股市投資應用舉例:透過推特網站掌握所有網友言論新商機:做即時分析,預測當日股票走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8

科技大師凱文.凱利兩個多月前即精準預言 臉書股價直直落 獲利模式是關鍵

2012-6-11  TWM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掛牌,投資人不買單,股價從掛牌價三十八美元一路跌。而《今周刊》四月十一日邀請來台的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早就預料,他直指:「問題出在獲利模式。」

撰文‧賴筱凡

六月第一個交易日,位在美國西岸的矽谷是個大晴天,但東岸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卻宛如烏雲罩頂。以團購聞名的Groupon大跌八.九%,創下掛牌以來的新低,才剛掛牌兩周的臉書(Facebook),從掛牌的三十八美元,直落至二十七.七二美元。

看壞臉書上市

網路創新不等於獲利能力

當臉書投資人看著股價直直落,邊罵邊為投資虧損傷神時,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則和新婚妻子在義大利南部馬爾菲海岸享受蜜月旅行,絲毫不為所動。

許多人不禁想問,網路創業夢破碎了嗎?

就在五月十八日臉書掛牌的前兩個月,初春的舊金山透著微寒空氣,坐在堆滿書籍的工作室裡,捧著三十年前寫的文章。那是第一次,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 (Kevin Kelly)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他緩緩地開了口,「我並不看好臉書,即使至今,它都還沒找到獲利模式。」他曾是最準確預言社群網站誕生的觀察家, 卻也是最不看好臉書公開發行的人,這樣的答案或許令人意外,但凱文.凱利始終沒有改變他對臉書的看法。

分享、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些是凱文.凱利觀察網路社群得出的最真切心得。他很清楚,分享將讓更多人「自願」地在網路上創造內容。

而臉書確實成功運用了這些要素,卻不代表臉書能用這些內容,進一步從中獲利。

看在凱文.凱利眼中,佐克柏與當年一手創辦Google的佩吉(Larry Page)、布林(Sergey Brin)一樣,都想改變世界。佩吉與布林曾經堅持搜尋網站可以靠著廣告獲利,「我們堅信,人與人的分享與連結,將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認同分享、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絕對是社群網路裡重要的一環,但重點是然後呢?如何從中獲利?這應該是資本市場最關心的議題。」凱文.凱利兩個多月前的分析一針見血。

就在臉書掛牌前幾天,巡迴法說也還在進行,摩根士丹利證券分析師Scott Devitt就出手下修臉書的營收預估,理由無他,當越來越多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上臉書,手機版的臉書貢獻獲利卻有限。

幾天後,臉書股價大跌,身為承銷商的摩根士丹利證券成為箭靶,而Scott Devitt則是一炮而紅,被喻為「網路天后」米克(Mary Meeker)離開摩根士丹利證券後,新一代的接班人。

姑且不論Scott Devitt發報告的時間點,試著冷靜一想,他所點出臉書的隱憂,不就是所有網站的共同問題——獲利模式。

不可諱言的,臉書帶起新一波網路創業潮,這是繼二○○○年網路泡沫後,前所未見的榮景。所以Groupon能以每股二十美元之姿掛牌,吸金一二七億美元; 臉書遊戲開發商Zynga用每股十美元掛牌,成功募到十億美元;甚至臉書得以改寫Google紀錄,成為史上最大IPO(首次公開發行)募資案。

資本市場現實

急於擴張不見得是好事

但激情過後,資本市場開始回歸冷靜,投資人要的不再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夢,而是扎扎實實的獲利。於是,Groupon在員工持股閉鎖期結束的六月一日,股 價僅剩九.六九美元,Zynga股價則來到六.○一美元,臉書股價跌破二十八美元,誰又能想見數月前,Groupon、Zynga是何等風光掛牌。

網路創業大浪一來,身為老船長的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不忙著高興,卻把舵抓得更緊,「我們得更小心,Groupon的例子告訴我們,急於擴張不見得是好 事。」他分析,Groupon在美國的商業模式能成功,到了亞洲後卻又是另一回事,成功在資本市場募資,反而讓Groupon更有獲利的壓力。

不論如何,佐克柏確實寫下科技史的一頁傳奇,看盡Google、臉書等網路巨擎起落的米克,格外淡定,「狂熱、失望之後,回歸現實和成長,向來是科技股的正常循環。」或許,在臉書股價大跌,投資人失望情緒湧現後,就等著佐克柏帶領臉書回歸現實與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7

打保護兒童旗幟 臉書搶小孩市場

2012-6-18  TCW




社群之王臉書 (Facebook)飽嘗甫上市股價即直直落的壓力,除了想盡辦法要增加廣告收入之外,近日更是被爆料,它正試圖從十三歲以下的兒童身上撈錢。《華爾街日 報》(Wall Street Journal)引述不具名消息來源指出,臉書近日正積極研發能夠讓父母掌控兒童網上行蹤的相關科技,以期能符合現行的聯邦法律要求,任何涉及蒐集十三歲 以下兒童用戶資料的網站必須取得父母同意這項「認可證」。

與臉書合作的業者透露,這一套技術包括自動將孩童的帳號與父母親連結,讓父母親能一目瞭然小孩和誰「做朋友」,以及下載何種應用程式的決定權。

藉機制約十三歲以下用戶

而知名的科技新聞網Mashable主筆華倫(Christina Warren)則分析:「臉書的用意是希望用戶登錄的年齡越來越早,因為當這一些小用戶漸漸長大,他們越易於被臉書廣告說服,而且越易傾向使用臉書的服務。」

從市場潛力來看,臉書若能正式開啟十三歲以下兒童的用戶使用權,將能夠抓住目前成長快速、被蘋果及谷歌智慧型手機平台掌控的兒童遊戲應用程式市場大餅。二 ○一一年,英國市場調查公司孩童產業(Kids Industries)發布一項研究結果,每對夫妻平均一年花費一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元)為孩子下載二十七個應用程式。

順便回應兒保團體施壓

從策略面來看,臉書這番積極開發父母監控科技的舉動,也可說是乾脆將兒童保護團體施加的壓力化暗為明。二○一一年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指出,臉書近九億名用戶中,有七百五十萬名未滿十三歲,其中超過五百萬的用戶甚至未滿十歲,他們都是「借用」父母身分活動。

因此,臉書即使不是為了推高營收,也得為了避免管理機關的審查,以及處理名譽受損等潛在危機,開始推動監控相關的科技研發。臉書顧問委員之一布肯 (Stephen Balkam)表示:「現實生活中,臉書的確有為數眾多的用戶年齡未滿十三,是應該思考最佳解決之道。」

臉書坦承,目前將研究焦點擺在如何讓未成年兒童「安全」上網,而不是如何「阻止」他們上網。諾頓(Norton)網路安全擁護團成員梅瑞特(Marian Merritt)指出:「這是無法避免的事實,恐怕也是比較好的方式。假如你不能與你的小孩共處一室,你如何能確保他們的安全?」

儘管目前並無任何明確消息顯示,臉書推出服務十三歲以下兒童的計畫及時間表,但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早在去年就公開聲稱,十三歲以下兒童應被允許使用臉書:「這場仗我們遲早要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3

微軟想娶企業版臉書 再吹大.com泡沫


2012-7-2  TCW




六月中,《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爆料,微軟(Microsoft)將出資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六十億元),收購企業版臉書「牢騷網(Yammer)」,而且不具名消息來源強調,雙方已就收購事宜達成共識。

如果消息正確,那麼這樁交易象徵的第一層意義便是,它把四月初臉書出價十億美元,購併照片共享開發商Instagram的門檻又提高了一階;第二層意義就是再度證明,儘管臉書公開上市後的表現不如預期,網路泡沫還是有大吹特吹的空間。

企業社群平台夯擠進十億美元購併俱樂部

顧名思義,牢騷網擔綱「心得交流」的平台,雖然二○○八年九月才首次亮相,但至今已經網羅二十萬家企業註冊,使用戶高達五百萬,而且全球前五百大跨國企業中,八○%是它的客戶!

不到四年時間就取得如此佳績,其中的關鍵是它打出「不想把臉書搞得公、私不分的人都靠過來」策略,只允許使用者輸入公司信箱,然後在呼朋引伴的效應下,自然而然形成一個企業線上社群。正因為牢騷網是企業專用,員工大可理直氣壯的在此打屁聊天,甚至展開跨部門合作。

牢騷網挾著這項優勢,讓《財星》(Fortune)下筆評論時給出「價格合理」的結論。原因之一是微軟的辦公室(Office)作業系統依舊壟斷市場,娶 進牢騷網還算是門當戶對,經過整合後,微軟可以提供客戶更好的社交體驗;再者,不單全球七十億人口才是市場,社群網路企業化也是塊肥肉。

根據市調公司國際數據資訊(IDC),過去兩年來,幾乎所有提供企業社群平台的公司都交出兩位數成長的佳績。以去年底成功公開上市的捷舞(Jive)為例,全年營收七千七百萬美元,較前一年成長六七%;冠軍牢騷網更不用說,激增超過一三○%。

說起牢騷網,創辦人薩克斯(David Sacks)來頭不小,曾任線上交易支付平台龍頭PayPal的營運長。四年前,重量級部落格科技算數(Tech Chrunch)主辦新創企業大賽TC50,他首次發表以「企業版臉書」為服務概念的牢騷網,一舉奪得冠軍。

不過,換個角度看購併會發現,網路應用軟體專屬的十億美元貴賓室越來越擠了,從去年微軟大砸八十五億美元買下線上視訊通話公司Skype後,已經先墊高整 體產業價值;而今年四月臉書出手後,更讓這一行的購併難度好比是從跳馬背變成撐竿跳,稍具知名度、註冊用戶破千萬的網路應用程式開發商,都有機會成為十億 新娘。

初創企業猛做大有些用戶多卻沒獲利模式

而根據調查研究機構道瓊風險創投資源(Dow Jones VentureSource)統計,現在風險創投所撐腰的初創企業中,至少有二十家的價值達到這個門檻,包括蒐集剪貼網路圖片的釘趣 (Pinterest)、雲端保管軟體丟存箱(Dropbox)、雲端筆記本軟體久記(Evernote),以及空房短租網空中民宿(Airbnb)等。

這些初創企業大致可分成兩類,其一是擁有數量可觀的使用者當靠山,但收入卻空空如也的一派,以釘趣為代表。根據數據追蹤公司comScore,截至五月,它的單月獨立訪客數一年間猛增近四十四倍,榮膺「所有被追蹤的網站中,用戶數量成長第一名。」

可是當專業投資方在評估釘趣的價值時,面臨千禧世紀初達康(.com)榮景背後的同樣難題:沒有可供參考的營收、獲利資料。創辦人希伯曼(Ben Silbermann)強調持續優化使用者體驗,這道理念頗似臉書執行長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當初的堅持,顯然風投業者也埋單,給了高達十五億美元價值的標籤。

第二種是已發展出可靠的商業模式,雖然使用者不會天天造訪,但已有固定現金流的績優生,空中民宿算是當中的佼佼者。它顛覆一般認為沒有人願意出租自家空房給陌生人的刻板印象,讓不景氣之下的臨時民宿生意大行其道。

至今空中民宿的業務遍布全球一百七十多個國家、八千個城市,《財星》估算,以這個基礎而言,它平均從租房費中抽取六%至一二%佣金,每年營收至少是千萬美 元,不僅跌破專門孵育初創企業的Y combinator主持人葛萊翰(Paul Graham)眼鏡,「社群世界裡的eBay」更是當之無愧。

這種兩極現象顯示出,舊時代的達康模式在今日照樣可以吸金,因此網路創業還未真正過渡到新階段,重演泡沫破裂的風險可能猶在。

《華爾街日報》就說,十億美元俱樂部會員激增,象徵達康前途充滿了泡沫和黑暗。「雖然公開市場上的價值通常可以反映出投資者的統一意見,但對初創企業來說,這只能反映出,財力最雄厚的一家投資者願意為買下整家公司花費多少錢。」

而縱橫全球資本夥伴(Globespan Capital Partners)公司管理總監蓋那山(Venky Ganesan)比喻,現在矽谷的創業家人人都以為自己身處「沃比岡湖(Wobegon,意指高估自己)」,他們自認聰明,一定做大初創公司,但是他們這 些風投業者只希望,這群豪門候選人真能像臉書一樣飛黃騰達,好讓他們的心血即刻回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55

台灣臉書應用程式總冠軍 打敗開心農場 開心水族箱長紅的祕密

2012-7-2  TWM




去年奪下台灣臉書應用程式總冠軍的社群遊戲,不是〈開心農場〉,而是〈開心水族箱〉。這款遊戲的開發商創業資金只有三萬人民幣,班底六個人,他們有什麼祕密武器,讓玩家牢牢黏住它?

撰文‧翁書婷

「尖嘴魚、小丑魚、絲蝴蝶魚在水族箱裡游來游去,澄澈湛藍的海水、飄悠的綠水草、買魚偷魚、養蝸牛、撿寶物??。」這可不是哪個知名水族館,而是臉書社群遊戲〈開心水族箱〉(my fishbowl)。

〈開心水族箱〉自二○○九年一炮而紅後,至今三十二個月,已是阿嬤級老遊戲,卻締造不少新紀錄。

三萬人民幣創業 快速暴紅市調機構創市際統計,去年〈開心水族箱〉以月平均二四五萬名使用者打敗〈開心農場〉,奪下台灣臉書應用程式總冠軍。目前〈開心水族箱〉全球每天有 一五○萬名玩家,至今仍然在全球前二十五名臉書遊戲榜中。而原本比〈開心水族箱〉熱門的遊戲〈開心農場〉,卻因為玩家流失,早就被剔除在榜外。

研發出〈開心水族箱〉的樂元素公司,繼美國最大創投機構之一的DCM投資五百萬美元,去年底再獲得聯想與DCM共三千萬美元的資金。相形之下,〈開心農場〉研發商五分鐘科技,今年卻傳出融資失敗、裁員、調整組織方向的消息。

「非常幸運,第一款遊戲就紅了,讓我們有些意外。」現年三十三歲的樂元素創辦人王海寧笑得靦腆。

○九年在中國人人網任職高級總監的王海寧,觀察到社交平台的浪潮,想要大展身手的他集資三萬人民幣,辭去總監自行創業,成立樂元素。

樂元素基本班底六個人,大都從my space與人人網出身,對社群遊戲研發運作有豐富經驗,才二個月就推出〈開心水族箱〉,短短三個月就有三四○多萬用戶天天報到。

不過,〈開心水族箱〉的暴紅,對王海寧來說只是考驗的開始。要如何讓產品時時保持新鮮有趣留住玩家,才是難題。

「和耗資金及時間成本的線上遊戲相比,社群遊戲雖然開發成本較低,時間較短,但玩家也比較容易玩膩,生命週期通常僅有三到六個月。」拓墣產業研究所消費性電子中心研究員蔡卓卲指出。

為了滿足玩家喜新厭舊的心態,才兩年半時間,〈開心水族箱〉已經更新二五○次以上,「我們每個月都推出新玩法,每周上市新的魚種,如『林書豪魚』,端午節有龍舟賽,聖誕節辦派對,不停有新點子吸引玩家的眼光。」王海寧說。

向粉絲請益 提高玩家黏度不過,新玩法也得玩家買單才行,為此,王海寧向魚友們(遊戲迷)請益,「公司裡有粉絲關愛部門,專門處理粉絲的意見和回饋,前一陣子有個小女 孩寫信來說希望多一種魚叫『太陽魚』。」王海寧採納群眾智慧,提高玩家參與感,有五分之一的更新都是來自於粉絲需求,讓老玩家願意黏在〈開心水族箱〉中, 「現在有七○%的玩家,自○九年就開始在玩了。」除了快速更新,「在同樣是魚類養殖的遊戲中,〈開心水族箱〉定價較便宜。」除了免費的魚外,每條魚十美分 到一美元的價格,讓花錢的玩家不會有強烈罪惡感。此外,王海寧還設計「時間換取金錢」的策略,如魚飼料就分低檔貨和高檔貨,玩家若買較便宜的飼料,就要一 直按滑鼠餵魚餵到手痠,提供不想花大錢的玩家另一種選擇。

而完全不花錢的玩家也有升級的機會,「讓不想花錢的玩家能有玩樂空間,想花錢的玩家多花一點,兩年多來樂元素賣掉一千萬條魚、二百萬條海馬,我們是全世界賣最多海馬的公司了。」王海寧開玩笑說。

「〈開心農場〉雖然也想不斷更新改版,但受限本身故事架構,農場變化有限,很難讓玩家有新鮮感。」業界觀察,而且「社群遊戲玩家玩遊戲,只是想放鬆與朋友 交誼,忠誠度不高;如果要收很多錢,玩家除了會放棄外,遊戲公司還會被冠上黑心汙錢的惡名,廠商收益和玩家忠誠度很難拿捏。」像〈開心農場2〉就被網友吐 槽,「若不花錢就很難升級,任務大多要農民幣,連農地的開發都受限,怎麼會是開心農人?只有六格的佃農,彷彿仍在三七五減租的困苦時代。」一○年九月,當 許多開發商只注重臉書遊戲,〈開心水族箱〉也正紅火的時候,為了長期營運與未來發展著想,王海寧堅持不只專攻臉書市場,更要跨其他社群平台。

「就像好萊塢電影不會只在美國上映,在中國、韓國、台灣甚至南非都可以上映,大家也都看得懂,」既然要跨平台,樂元素研發出一個對接工具,就像小叮噹的任 意門,所有的新遊戲只要利用這個工具,即可直接轉換到別的社交網上。王海寧說,「現在樂元素的營收,超過一半來自非臉書的社交網站。」不過,樂元素也面臨 不少挑戰。能否產出接棒〈開心水族箱〉的遊戲是重點,像樂元素第二款遊戲〈我的王國〉,人氣就落後前者許多。

此外,隨著大眾把時間轉移到手機上,樂元素也要和成千上萬的手機APP開發商競爭。「近年來,社群遊戲產業的確因為行動裝置及平台的多元化而產生變化,但無論如何改變,遊戲只要有趣,就有可能成功。」遊戲橘子行銷副理陳韻茹為樂元素下了最佳注解。

樂元素

成立時間:2009年

執行長:王海寧

成立地點:中國北京

主要業務:社群遊戲開發

營收:2011年3000萬美元(道具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4

一支App 竟敢向臉書、雅虎宣戰

2012-7-16  TWM




挑戰臉書、發行電子貨幣,這對於才進入市場一年且單一的App來說,算是不小的口氣。七月三日,日本東京澀谷最新地標Hikarie大樓,擠進了上百位來自亞洲各國的媒體,大家,都在探索LINE有小巨人身價的背後秘密。

現場近七百個座位,幾乎全滿,五種語言的即席翻譯從沒停過;當晚,日、韓電視台甚至立即推出專題報導。每天發送訊息達十億條

LINE的成績單,才是讓媒體蜂擁而至的真正魅力。除了衝破兩千萬使用者的時間不到臉書的四分之一,破了紀錄。自去年六月上線,一年內,已累積來自全球超過二百三十個國家、四千五百萬用戶下載,每天發送的訊息高達十億條!

在日本,全國四四%智慧型手機用戶,是它的用戶,其中有一半以上每天都會使用。而在台灣,根據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調查,LINE的使用者,占所有智慧型手機用戶的七成五!

「我們的目標是超越臉書(Facebook),我們能做的,更多!」NHN Japan社長森川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記者會上,宣布LINE將從一支通訊App,走向行動應用平台,有如行動版的入口網站,通往不同服務, 甚至將發行電子貨幣,已與台、日、星、馬、印尼電信商合作,要大玩橫跨虛實通路的行動電子商務。

從一支App出發,LINE的熱度燒向不同產業,引來各國媒體的注目焦點,原因,來自於它抓住了兩波趨勢的黃金交會:社交和行動應用。

LINE的母公司NHN集團,旗下擁有搜尋、線上遊戲、入口網站等服務,為了趕上社交加上行動裝置的風潮,去年一月NHN組成六十人全職團隊做為核心,加 上全公司上千人輪番支援,「這是我們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計畫!」NHN Japan執行主管舛田淳說。總管全公司所有計畫的他,有八成時間都在LINE計畫內。

每天超過六小時的討論,將所有人際關係列出,以商務類為例,又細分為同事、長官、合作夥伴、對手等。再根據每種關係,找出全世界已存在的服務,從中了解市場,並找出自己能切入的空缺。

但當時已有臉書在社交領域稱王,行動應用又如紅海般激烈,NHN還有機會嗎?

經過一個多月,他們有兩個發現。一,過去桌上電腦的時代,網路只能是取得訊息的管道,但手機還能分享,或在實體、虛擬進行任何形式的消費,更不用說還有拍 照、打卡等功能。二,手機中的通訊錄,是經常在打電話的一群人,讓網路與真實生活圈拉得更近,更因為比臉書更真實,讓LINE的擴散力更能聚焦在好友身 上。

在虛擬中找到真實的價值,這是LINE勝出的關鍵。而「在所有關鍵中,最重要的是情感。」NHN Japan網路服務部門董事出澤剛說。

他解釋,建立一個緊密、真實、不公開的社交圈,才能抓住由通訊錄為本的人際關係,其中,情感的成分和通訊需求,也抓住了每次使用者滑開手機後的眼睛。新的 科技、新的技術可能一陣子就被淘汰,但你通訊錄內的朋友,卻無法替代。團隊立刻以此推出二十幾個不同的服務提案,通訊服務,成為了第一步。

可愛貼圖創造上億營收

確立了戰場,LINE要勝出,靠得是可愛貼圖。

讓LINE竄起的貼圖,有如MSN中的表情符號,讓使用者不用打字,卻能讓情緒在螢幕上不言而喻。一度被認為幼稚的貼圖功能,卻成功的滿足了消費者,並產生忠誠度和情感連結。

兩個月前開始推出收費的新圖案,至今,竟創造了超過新台幣一億三千一百萬元的營收,破紀錄的將軟體服務中的圖案化為金礦。圖案收到錢,實體娃娃也收到 錢,LINE創下了兩項紀錄,根據其做出來的實體娃娃,一個售價超過新台幣一千三百元,連日本都賣到缺貨,全球都在補貨中。

滿足了封閉社交圈中的需求,廣告主也來淘金礦。

以日本的零售商羅森(Lawson)為例,它透過LINE在使用者的朋友圈間發出折價券,在通訊軟體間創造了新的模式,效果上也高於其他行銷活動三倍的客流量,七○%的消費者還買了優惠商品之外的品項。

不論是社交還是App的通訊功能,LINE都不是先行者,但當WhatsApp停留在通訊功能,LINE卻成為消費者滑開手機後,最常到訪的去處之一,加 上未來各種應用,LINE的發展和含金量還有潛在的爆發力。也因此,一支App才能換來電信商的青睞。LINE的免費通訊功能等於是搶了電信商大餅,但為 布局未來消費者的服務營收,電信商只能壓寶LINE,用帳單金流系統和LINE共同發行虛擬貨幣,期待在內容消費上分一杯羹。

「其實,最後就是回到人際之間的根本,」森川亮說,當行動、社交應用滲透我們的生活,企業往往將關鍵寄望於新技術、新科技,但在日本市場有兩度失敗經驗的NHN集團,開發過程中由企畫主導,回到了人性本身,在不斷汰換的科技浪潮中找到不變的金礦。

【延伸閱讀】LINE跨足新平台,搶攻金流服務生意——LINE未來布局規畫

項目:金流服務未來發展:LINE coins服務:發行跨虛實世界的虛擬貨幣,並從中拆帳獲利威脅業者:信用卡、電信業者

項目:社交平台未來發展:timeline home服務:提供與臉書相同的社交頁面,且有通訊、照相等功能威脅業者:臉書

項目:平台服務未來發展:Line Channel 服務:提供各式服務上架平台(例如電子書、遊戲),也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威脅業者:入口網站(例如雅虎)、電子商務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50

本夢比退燒 臉書、團購網站市值腰斬 美國網路泡沫 專業投資人相互砍殺

2012-9-3   TWM



﹁都說好了,這次的網路公司創造的奇蹟會不一樣,為何才一年就變了?」這是美國投資人最想問的話。只是這句話以前是菜籃族問的,現在卻是高盛證券、摩根士丹利等專業投資機構的疑問,美國網路公司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

撰文‧乾隆來

中國傳統的七夕情人節,位在加州的臉書總部將近兩千位臉書︵Facebook︶的員工,卻是百味雜陳、憂喜參半。喜的是,世界級的頂尖建築師蓋瑞 ︵Frank Gehry︶,要將臉書總部徹底改頭換面,設計成最先進、充滿綠意與未來感的總部辦公室,帶給員工無限的希望。

悲傷的是,已在那斯達克上市的臉書股票卻不領情,超過二.七億股的臉書股票解除禁售令高掛賣單,當天臉書股價大跌六%,只剩下新上市價格的一半,所有員工荷包在短短三個月內腰斬。而且不只臉書落難,其他網路公司股價也一起崩跌,美國網路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臉書股價重跌並不孤單,與臉書並稱「美國三大網路明星公司」的團購網︵Groupon︶、以及社群遊戲網︵Zynga︶股價先後暴跌,只是臉書規模最大、 災情最慘重。曾經被讚譽為「網路行銷革命」的團購網Groupon跌幅更深,三十歲的執行長梅森發明了「揪團買半價折價券」的網路行銷模式,短短兩年內累 積了五千萬用戶。

投資銀行把身家都押上臉書意氣風發的Groupon在去年十一月三日以每股二十美元上市,換算公司總市值高達一三○億美元,股價最高曾經來到三十一.一四 美元。不料,上市之後的Groupon卻像洩氣的皮球,業績成長停滯,股價不斷下挫,原始股東一路賣股,最新的股價剩下四.四四美元,上市九個月,股價跌 幅高達七七.八%,總市值剩下二十九億美元。革命性的團購網,成了教科書網路泡沫的又一個鮮明案例。

社群網路遊戲Zynga在去年十二月十五日,緊接著Groupon股票上市,這家依附在臉書快速發展的遊戲公司,上市時股價總市值一度高達一五○億美元, 甚至超過團購網;但是股價也像放煙火那樣只發出短暫燦爛的光芒,八月二十四日股價只剩下三.二七美元,比IPO︵首次公開發行︶時下跌六七%、剩下高檔十 五.九一美元的五分之一。

華爾街投資銀行爭搶臉書上市案,拉高了臉書的IPO價格,卻也是今天臉書股價「宿醉」的因素之一。華爾街兩家最大的投資銀行|| 摩根士丹利與高盛,過去幾年將臉書上市視為生死存亡的戰爭,兩家投資銀行投入無限制的資源爭搶。最後由摩根士丹利勝出,領銜承銷臉書上市,從承銷費以及自 營獲利超過兩億美元,但是旗下基金買入臉書股票的金額遠遠超過承銷收入。

雖然承銷與基金操作有嚴格的「防火牆」,但是摩根旗下基金有許多都是在IPO之前就入股,而且金額遠遠超過高盛與他們的客戶當初投入的四億五千萬美元︵高 盛與客戶在IPO已經落袋十一億美元︶。投資銀行為了搶案子,把自己、客戶的身家財產都押寶在臉書,隨著臉書股價大跌,投資人浮動、急著想要獲利或停損的 心情,壓力著實難以紓解。

專業投資機構自己坑殺自己老股東套現成為臉書上市過程特別的焦點,由於是投資界最熱門的標的、華爾街投資銀行死命爭搶的對象,人心浮動的情緒特別難以掌 控。八月股價重挫的原因之一,就是有高達二.七一億股、相當於一三%的上市流動籌碼脫離「禁售期」。根據花旗集團分析師的報告,還有高達十三億股的禁售股 票,將在年底前脫離禁售期,屆時臉書的流動籌碼將會暴增二八○%,有大量的長期籌碼等著解套或者套現,潛在賣壓龐大,股價易跌難漲。

早年投資Groupon的股東,跑得比臉書更快、更徹底。例如創投基金安德森霍洛維茨,以每股七.九美元買入五一○萬股,最近公布第二季持股明細,外界赫然發現他已經賣得一股都不剩了;基金巨人富達資產管理,原本持有二千萬股,也在今年第二季出脫三分之一。

臉書、Groupon、Zynga淪為泡沫股,其實反映了整個投資界的保守心態。二○○○年網路泡沫破滅,許多網路公司的股東與創始人被洗得傾家蕩產;但 是,金融海嘯之後釋放出的巨額熱錢還是要尋找出路,加上「中國崛起」的熱潮,終究在去年吹出了一個規模相對較小的網路泡沫。這波金融海嘯後的科技股泡沫, 從二○一○年底中國的優酷網︵中國版的YouTube︶與當當網︵中國版的Amazon︶領軍,優酷由高盛證券主辦承銷,上市當天股價暴漲一六 一%,IPO上市價十二.八美元,最高來到七十美元,高盛證券與投資人賺得缽滿盆滿。

網路公司難逃泡沫宿命

熱潮逐漸加溫到去年年中,摩根士丹利承銷專業人士社群網站LinkedIn,成功集資新台幣一百億元,上市當天股價暴漲一倍。隔了一個月,總部在加州奧克 蘭的網路廣播公司Pandora原本預定以七到九美元上市,但是投資人一路追進,最後價格倍增至十六美元、集資近新台幣七十億元。這些新上市網路公司,都 有持續虧損、無法以本益比計算、擁有大量客戶的特性,如果這些邊緣、規模較小的網路公司都有不錯的成績,那麼Groupon、Zynga、臉書、以及 Twitter這幾家主流明星企業,應該前景看好。

不幸的是,今年臉書股價崩跌,證明了沒有獲利的網路公司,終究還是難逃泡沫的宿命。更重要的是,一二年的網路泡沫已經沒有「菜籃族」的身影,菜籃族要不是 在二○○○年被洗劫一空、就是在○八年金融海嘯沒頂。臉書、Groupon的投資人,幾乎都是投資銀行自己,以及它們周圍的私募基金、創投等專業投資機 構,專業投資人自己殺自己,血流成河的慘狀,比坑殺散戶更令人欷歔。

根據佛羅里達大學金融系教授Jay Ritter的統計,從○一年至今,新股上市半年內股價就遭到腰斬的公司,共有五十家,平均跌幅六八%;但是第二個半年的平均跌幅只剩下二.九%,股價一上市就腰斬的五十家公司中,有一路崩跌到底的,也有重新找到動能回穩的。

不幸淪為泡沫股的臉書以及所有的網路明星公司,都必須「回歸基本面」,與幾百年來所有的經營者一樣,設法拉高營收、創造盈餘、在高成長的行動通訊領域爭搶 市占率,並且向它的老大哥們亞馬遜、蘋果電腦、谷歌虛心學習;也惟有如此,才能帶給股東真正穩定的回報,達到上市的最終目的。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2012年第二次網路泡沫上市公司 上市日 上市股價

(股╱美元) 最高股價

(股╱美元) 8月24日

收盤

(股╱美元) IPO至今

漲跌

(%) 總市值

(億美元) 股價/營收

(倍) 本益比

(倍)

優酷網* 2010/12/07 12.8 69.8 18.24 43 21 12.5 虧損當當網 2010/12/07 16.0 36.4 5.01 -69 4 0.3 虧損人人網 2011/05/03 14.0 24.0 3.92 -72 26 8.5 320 LinkedIn** 2011/05/18 45.0 122.7 105.11 134 110 9.3 895 Pandora媒體 2011/06/14 16.0 26.0 9.97 -38 17 5.1 虧損土豆網 2011/08/16 29.0 44.9 28.36 -2 下市 下市 無Groupon 2011/11/03 20.0 31.1 4.44 -78 29 4.6 虧損Zynga 2011/12/15 10.0 15.9 3.27 -67 32 2.4 虧損Facebook 2012/05/17 38.0 45.0 19.41 -49 416 28.0 66 註:*優酷網在8/23正式合併土豆網,優酷上市當日股價上漲161.3%,土豆上市當天跌12%,下市前收28.36美元。

**LinkedIn是唯一上市後股價翻倍的公司,但是公司獲利1400萬美元,總市值卻高達110億美元,本益比接近900倍。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56

深入臉書總部 探索股價腰斬病灶

2012-9-17  TCW




這是臉書(Facebook)上市後一百天,蒸發掉的市值。比九月初的鴻海集團鴻海、鴻準、奇美電等九家公司的市值總和還多。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三大的上市案。五月十八日,成立八年的臉書,以每股三十八美元上市,市值創下一千零四十億美元高峰,比今年成立滿兩百年的花旗銀行還高。

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網路公司上市案。上市第一天,賣出的股票就替臉書募集了一百六十億美元的資金,比Google上市時首日募集的資金,還高出八.五倍。

上去快,下來更快。上市後第一百零一天,臉書的股價已經腰斬,剩下十九美元,一百天內,超過五百億美元市值(約合新台幣一兆五千億元)因此蒸發。

臉書能得到超高市值,是因為這家公司是第一家成功把社群網站從概念變成現實的公司,連高傲的蘋果創辦人賈伯斯( Steve Jobs)生前接受採訪時,也提到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是他在矽谷最欣賞的人。

力保員工隱私 連停車場都有保鑣巡邏

原本投資人以為,臉書會變成超越Google的網路廣告霸主,因為臉書能比Google更了解用戶,你是哪個學校畢業,有幾個小孩,朋友是誰,臉書都一清二楚,他們打造出「超級廣告機器」,有這些資訊,臉書能比Google更精確替每個廣告找到客戶。

但為何它的股價,只剩Google的三十七分之一?為何投資人熱捧Google,卻不愛臉書?為了尋找答案,本刊記者來到矽谷。

臉書總部門口,豎立著全球知名的大拇指Logo,每天都有來自全世界的觀光客,來這裡按著臉書招牌拍照,替臉書另類「按讚」。

臉書雖然靠別人的隱私賺錢,卻對自己的隱私極為保護,不但規定員工不得透露其他員工的個人資料,連停車場裡都站有保鑣,隨時有巡邏車巡視是否有陌生人接近。

鼓勵駭客文化 沒固定座位,可隨時塗鴉

走進臉書位於第十六號樓的大廳,迎面而來就是佐伯格聘請專業畫家創作的塗鴉畫作,在臉書對外的會客系統輸入朋友的名字,系統馬上問你,「要開會 (Meeting)、面試(Interview),還是訪友(Social)?」即使是上班時間,看朋友也被當成是拜訪公司的正式理由。

臉書的工作環境很明顯是為工程師打造。臉書辦公室裡,到處可看到牆上貼滿「HACK」(駭客)字樣,臉書鼓勵員工創作,工程師甚至隨時可以在牆上塗鴉。

臉書辦公室裡,每個人都沒有固定位置,這個星期參加哪一個專案,位置就在哪裡,專案結束,再換位置,以至於臉書內部有一種觸控螢幕,搭載專用的內部程式,幫員工搜尋同事的位置。

臉書強調扁平化組織,連佐伯格自己都沒有辦公室,和其他人一樣窩在普通辦公桌旁。佐伯格叫得出所有工程師的名字,隨時有可能晃到工程師旁,討論程式開發的最新進度。

這裡是工程師的天堂,要換位置,甚至有專人幫你搬桌子;餓了,公司總部裡有七到八座餐廳,中式、泰式各種餐點都有,完全免費。

總部裡還有一條「商店街」,舊金山最熱門的咖啡店,這裡找得到。想玩,公司裡有專用的電動玩具室和桌上遊戲(board game)的空間,最酷的是,臉書裡還有員工專用的自動販賣機,擺著各種iPad配件,不用付錢,按按販賣機,就能免費拿到這些高科技玩具。

獨寵工程師創意 從開發流程管制產品進度

在這裡,工程師才是開發服務的核心,「在這裡,產品經理一點用也沒有。」一位矽谷部落客在採訪臉書後,提出這個結論。

在一般公司,工程師只是把點子變成程式碼的工具,工程師要聽產品經理、市場人員的建議,不能任意變更開發流程或改變產品功能。

在Google,情況略有不同,工程師有兩成時間,可以開發自己認為很棒的新功能,再提給公司其他團隊審查,但是一旦進入審查流程,工程師仍然要接受市場和行銷人員的建議,仍有許多點子因此被放棄。

臉書卻是最極端的例子,在這裡,工程師決定自己對誰的點子有興趣,要先做哪件事,連工程師的主管,多半也只是提醒部屬,「哪些計畫要先完成,」「產品經理 要遊說(lobby)工程師,採納行銷人員的建議,」工程師可以隨時改變產品開發流程,增加新功能,在跨部門會議時,是工程師負責報告產品進度,如果產品 部門發表太多意見,工程師還會公開批評「其他部門干預太多。」

臉書員工詹姆士(James)表示,臉書非常要求速度,「我們不會等六個月,才讓服務上市,」他們每月審查進度,詹姆士表示,任何點子,都會放上網路平 台,用網友的反應決定下一步,他同意臉書很強調駭客文化,要求員工不斷思考。對外界的觀察,詹姆士並不承認也不否認,「我們的產品開發流程,分成很多不同 的計畫,每個計畫,情況都不一樣。」

這間公司強調「做自己愛用的服務」,這些「酷」服務有沒有辦法賺錢,公司能不能滿足華爾街的期待,反而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詹姆士表示,「我們有太多工作要完成,沒空關心股價。」

一位雅虎(Yahoo)主管觀察,臉書專用高薪挖年輕工程師,但缺乏管理經驗,做出來的服務品質不見得穩定。就在臉書上市前,通用汽車(GM)才撤掉一年一千萬美元的廣告預算。

長期觀察社群網路的春樹科技總監陳暉鈞認為,臉書問題在於,上網站的人只為看朋友留下的訊息,不是為了特定的共同興趣,不管廣告商登什麼廣告,都不像 Google那樣,能把廣告和用戶搜尋的內容緊密結合。比起來,「像Yelp(一個新興評比社群網站),讓用戶討論對餐廳的評價,比臉書更容易拉到廣 告。」

現在,臉書正在全球找人才、找點子,希望靠新點子提升獲利。九月十一日,臉書總部就派人來台辦駭客大賽,目標鎖定手機應用和遊戲平台,希望建立自己的App大軍,幫公司重返榮耀。

「臉書是坐在金礦上,還不知道怎麼挖。」美國媒體如此評論臉書的處境。現在的臉書,像是Google早期的狀況,就像當年Google找Novell前總裁施密特(Eric Schmidt)來當執行長,臉書現在也需要更有組織的管理方式。

臉書雖靠工程師的創意登上高峰,但成為上市公司後,須用更有系統的管理,才能符合投資人的期待,這個問題一天不解決,臉書就難再看到千億市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49

臉書12國獵才 台灣七年級生突圍

2012-10-29  TCW  
 

 

走進忠孝東路三段的小巷弄,一間公寓的地下室裡,掛著幾袋垃圾的白板旁坐著兩位穿著短褲的七年級生,他們,是臉書(Facebook)世界駭客大賽(Hackathon)三位首獎得主之一:ROCO創辦人鄭伊廷及Buyble國際代購網站開發工程師張登皓。

三百多件作品參賽超過兩千個開發者較勁

臉書世界駭客大賽在全球十二國舉辦,有超過兩千個開發者、三百三十個作品參加選拔,鄭伊廷和張登皓開發的應用程式「Paperclip.io」,打敗了墨西哥、德國、印尼、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工程師,脫穎而出。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臉書這次除了推廣服務外,比賽優勝者,可能成為臉書正式員工。

「我的目標,就是要登上國際舞台!」兩年前,以宏達電最年輕資深經理身分接受本刊訪問的鄭伊廷,就已立下此目標,沒想到,目標達成,卻是在離開了曾列為世界百大品牌的前公司,自立門戶之後。

沒有企業庇蔭,台灣軟體人才能在一夕間躍上國際舞台,背後原因,正是臉書等網路公司的全球「尋寶」所帶起的機會,他們找的寶,不只商機,更包括人才。臉書內負責人才招募的米朗奇(Matt Millunchick)受訪時表示,在各城市、大學內舉辦駭客大賽,就是臉書招募人才的方法之一。

所謂的駭客大賽,通常由軟體公司舉辦,參加的軟體開發者須在時間內,依指定主題、程式語言,開發出新的應用。時間雖然從一到三天不等,但開發者通常徹夜未眠,才能在比賽結束前發表成果。一旦獲優勝,可能得到包括工作機會等各式獎勵。

對臉書而言,駭客大賽更被視為企業文化中的一環,二○○四年的第一場駭客大賽,就在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哈佛大學宿舍中登場,找到了臉書史上第一名實習生。

從創立至今,光是臉書內部,已舉辦逾三十場駭客大賽。比賽當天,公司逾半數、高達數千位工程師,在二十四小時內,絞盡腦汁、大玩特玩的提出新服務。包括按讚、時間軸(Timeline),還有現在每天逾二億五千張照片上傳的照片管理工具,都是駭客大賽的成果。

最近一場在總部的駭客大賽便以「下一個十億」為主題,要為剛突破十億使用者的臉書,找到新一代的成長動力。

臉書難得來台灣找殺手級應用,也在找人

而世界駭客大賽大費周章走遍十二國,找人、找應用,其實,也是為了解決相同問題。

八個小時的活動中,介紹了最新的程式開發工具,同樣的,開發者也必須提出新應用。也在台灣競賽現場的台灣最大食譜網站愛料理共同創辦人蕭上農表示,臉書在台灣沒有辦公室,應用部門主管難得來到現場,開發者無不藉此機會,讓自己的網站、程式與臉書的應用結合,希望能被看到。

而且臉書除藉此找新殺手級應用,也在找人,「透過這種方式,能看到開發者的工作方法、態度,就知道他是不是我們要的人,」米朗奇說。對網路公司而言,潛在的使用者需求還有太多,員工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決定了企業超越競爭者的機會。

臉書跨國尋寶,給了台灣好手機會,但要在各國好手中勝出,鄭伊廷和張登皓有何能耐?

雖然一般人對他們感到陌生,但其實剛退伍的張登皓,從在學時就接案,九月中,因諷刺電視新聞抄襲風而大紅的「Youtube新聞製造機」,就是由他獨立開發。而鄭伊廷,更曾揭露包括Xuite、無名小站等知名網站安全漏洞,並在八八水災以一小時時間,獨力完成「莫拉克颱風災情資源網」而聲名大譟,甚至引來CNN注意。

得獎者勝出關鍵抓到企業端的服務需求

「我們都一樣,看到哪裡不對,就會手癢,莫名其妙,」鄭伊廷笑說,兩人都喜歡「不務正業」,開發新的應用程式,「新的東西,會讓你對你在做的事(寫程式)一直保有熱情!」張登皓說。

同時,因為大量接案,兩人都善於找到使用者需求、釐清業主問題。以得獎的Paperclip.io為例,它讓你在臉書上按過讚的訊息自動分類保存,這對經營粉絲團的企業客戶來說,訊息有了被保留更久的可能。現階段的臉書,急著拓展企業端服務,也想要延長使用者的停留時間,「他們的東西抓到了臉書的需求,」蕭上農觀察。

熱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聽起來不太特別,但鄭伊廷卻提醒,「很可怕的是,如果你是員工,很多台灣老闆只會要你做機器人,」鄭伊廷嘆道,只執行命令,會讓軟體開發者失去熱情,也沒了發現問題的嗅覺,更別說解決問題了。

不只是臉書,除了Google、微軟(Microsoft)、雅虎(Yahoo)在台定期舉辦外,被視為下一個最可能首次公開募股(IPO)的App公司Evernote,也來台辦駭客大賽。國際巨擘們急著尋找新應用、好人才,帶來了更多登上世界舞台的機會,但若無法擺脫代工思維和體制桎梏,台灣軟體人才要藉此得到更多目光,恐怕是一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87

群眾募資網「敲門磚」為你的創業圓夢 三十五歲華裔陳佩里打造臉書第二?

2012-11-05  TWM
 
 

 

全球最大的群眾募資網敲門磚(Kickstarter),被譽為「繼臉書之後,下一個極具上市潛力的公司。」創辦人陳佩里為圓音樂夢,向貝多芬借點子,因而發想出這個神奇網站。

撰文‧翁書婷

「沒想到這部片大受歡迎,連Google、Microsoft、Twitter 等國際企業都找我們去播放。」台北市仁愛路一個五坪大小獨立影像工作室裡,導演蔡牧民與創意總監賴佩芸看著自己拍攝的電影「Design & Thinking」臉上散發著興奮。

兩年前,當時剛從美國研究所畢業的蔡牧民和賴佩芸,想要拍攝全世界第一個講述設計思考的電影,但是「我們身上沒有一毛錢,只有腦中的idea,和兩台簡單的Cannon攝影機。」蔡牧民說。於是二○一○年他們把電影的預告片先拍好貼在一個網站上,神奇的事發生了,「短短兩個月我們就從全球三百多位網友身上,募到一萬八千美元(約五十三萬新台幣),成功籌到拍片資金。」蔡牧民說。

網站集資逾三億美元

台灣年輕人靠這個美國網站圓夢不是個案,在他們之前,一位台灣留學生Sam,也是透過這個網站,向一千七百名網友募集十六萬美元,成功創立一家觸控筆電公司Cregle。

這個神奇網站叫做敲門磚(Kickstarter),不僅台灣年輕人靠它圓夢,全世界更有三萬人成功靠它募集資金達成夢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網站?創立者又是誰?

「一開始這個平台是為了幫獨立電影人、音樂家與缺乏資金的藝術工作者成立的網站。」敲門磚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陳佩里●(英譯或本名?)(Perry Chen)說。

這些富有創意與想法的創作者,只要把自己的提案貼在網站上秀給網友看,就有機會從廣大的網友那兒獲得創作資金,「這是一種向群眾募資(crowding sourcing)的概念。」蔡牧民解釋。

創立自二○○九年的敲門磚,是全球最大的群眾募資網,會員數飆破兩百萬人,已經有三萬一千多件提案成功募集到資金,總金額超過三億四千萬美元,超過十個提案募集到百萬美元以上的資金。提案五花八門,從美食、音樂、電影、三C、生活用品,舞蹈、運動類型都有。

《時代雜誌》讚美敲門磚是一○年度最好的發明,是一一年度最佳網站;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與Flickr創辦人Caterina Fake都是敲門磚的股東。而每個成功募資的提案,敲門磚會從中抽取五%費用,因此估計敲門磚已累積●?賺一千七百萬美元。也就是說,敲門磚的金達成夢想,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網站?創立者又是誰?

「一開始這個平台是為了幫獨立電影人、音樂家與缺乏資金的藝術工作者成立的網站。」敲門磚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陳佩里(Perry chen)說。

這些富有創意與想法的創作者,只要把自己的提案貼在網站上秀給網友看,就有機會從廣大的網友那兒獲得創作資金,「這是一種向群眾募資(crowd-funding)的概念。」蔡牧民解釋。

創立於○九年的敲門磚,是全球最大的群眾募資網,會員數飆破兩百萬人,已經有三萬一千多件提案成功募集到資金,總金額超過三億四千萬美元,超過十個提案募集到百萬美元以上的資金。提案五花八門,從美食、音樂、電影、3C、生活用品、舞蹈、運動類型都有。

《時代》雜誌讚美敲門磚是一○年度最好的發明,是一一年度最佳網站。Twitter創辦人Jack Dorsey與Flickr創辦人Caterina Fake都是敲門磚的股東。

每個成功募資的提案,敲門磚會從中抽取五%費用,因此估計敲門磚已累積一千七百萬美元營收。也就是說,創辦人陳佩里,早就從窮苦藝術工作者變成口袋滿滿的千萬大富翁。

向貝多芬借點子

今年三十五歲的陳佩里,出生於紐約羅斯福島(Roosevelt Island)的華裔中產階級家庭,雖然大學念的是紐奧良市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商學院,但其實他對財務金融沒有太大興趣,反而醉心於紐奧良的爵士音樂底蘊。因此高大帥氣、留著一頭長髮,有著藝術家性格的他,畢業後沒有固定工作,組團比賽四處表演,曾在餐廳當服務生,也當過學前教育老師,偶爾買賣幾張股票,嬉遊度日。

十年前,陳佩里本來要在紐奧良爵士音樂節舉辦音樂秀,展現他的爵士才華,但因資金不足作罷。「這個挫折成為我創辦敲門磚的源頭。」陳佩里說。

學琴多年的他想到,莫札特與貝多芬未成名前,也曾為資金不足所苦,他們採用預購方式,先去找對他們作品有興趣的人士募集資金,當作品完成之後,這些提供資金者就會獲得一本寫上他們名字的樂譜。於是陳佩里向音樂巨擘莫札特與貝多芬借了一個二百年前的老點子:向群眾募資。

但這樣的好點子卻蟄伏在陳佩里心底長達十年。「當時我只想去外蒙古舉辦一場音樂會,對於創立網站一點動力也沒有。」他在部落格寫道。

充滿藝術家性格的陳佩里,滿腦子只有音樂,網路創業賺大錢這件事引不起他的興趣。

但九年後,想要穩定下來的他認真想,「現在是需要好好考量人生規畫的時候了,依目前的工作資歷來看,應該沒有人會雇用我,那為何不創業呢?」就這樣,○九年陳佩里和其他兩位創辦人,共同創辦了敲門磚。

剛開始, 敲門磚還沒沒無聞,為了試驗網站的運行,陳佩里自己也參與募資計畫。計畫內容是他在布魯克林飛到洛杉磯的旅途中,用飛機專用WiFi和別人聊天,「我認為在三萬五千英尺高空上和別人聊天是一件很酷的事!」搞笑的是,最後有六個人贊助他的計畫,並且募集到十九美元,超過設定的十二美元。這個無厘頭募資成功,讓他更加肯定這個網站的可行性。

不過,陳佩里並不是第一個做募資網站的人,早在敲門磚之前,市面上就已出現眾多雷同的群眾募資網,如專為教師設計的教案提案募資網DonorsChoose、專為電影工作者設計的IndieGoGo,為什麼敲門磚能脫穎而出?

無名小站創辦人、現在也是台灣募資平台flyingV創辦人林弘全觀察,「網站規範相當重要,太嚴格怕擠壓創作空間,太鬆散又怕提案人不當成一回事。」敲門磚拿捏得恰到好處,在BBC NEWS訪談中,陳佩里就強調,「這絕對不是一種慈善或博愛的行為,這是一種商業行為。」在敲門磚裡頭,提案者最後一定要以某種商品或服務回饋給資金提供者,如回贈T恤、感謝卡、手工禮物或是產品交換。

「陳佩里的概念就像買賣預售屋,提案者像是建商,先向想買屋的人收集資金,在房子蓋好後,才交給買屋者。」林弘全說,「早在產品賣出前,就已經有了買主,直接免除沒人要買的風險,這比做產品市場問卷更有效率。」而且募資還有時間限制,一般要在兩個月內募資完成,如果時間內未達到設定的資金,就是募資失敗,提案者一毛錢都拿不到,林弘全觀察到,「這樣的作法讓創作者卯起來做,向支持者負責,是贏過同業的重要關鍵。」

空頭支票風險高

台灣募資平台嘖嘖專業經理林能為指出,「提案被敲門磚拒絕的比率也很高,有四成以上的提案並不會過關。在高淘汰率下,去蕪存菁保持網站內提案的高品質形象,讓創作者認為在裡頭的提案都很酷!」在嚴格把關下開站兩年後,一支電子紙手錶引爆敲門磚的名聲。這由Pebble研發的手錶,強調運用電子紙技術,利用藍牙傳輸可以讓手錶介面變成智慧型手機的介面;創新設計引發六萬八千位網友共鳴,表示願意預購這支手錶,結果Pebble公司募到一千萬美元的資金。在Pebble之後,百萬美元以上的巨型募資案陸續出現,更打響了敲門磚的名號。

不過,暴紅的敲門磚卻也引來負面爭議。「Kickstarter正在變成一個空頭支票滿天飛的地方!」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向敲門磚提出這個尖銳問題。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研究敲門磚上的提案後就發現,只有四分之一的專案能如期完成,而且越受歡迎的專案,越可能因為爆炸性的訂單而無法如期交出產品。高居排行榜第一名的電子紙錶(Pebble)就是個例子,本來只想生產一千支錶,卻來了八萬五千支錶的巨量訂單,對這些經驗不多的創業者來說,也只能無限期延宕出貨日了。

敲門磚目前還拿不出完善的解決辦法,只能在平台呼籲創作者自律,「你們有義務告知網友自己的原創產品有哪些風險和挑戰,以及會如何克服這些挑戰。」而拿不出完善辦法的敲門磚,也只能加強審查機制,卻無法做出任何擔保。

敲門磚下一步是不是要進攻資本市場,在那斯達克上市?目前創辦團隊還未透露最新消息,但華爾街投資專家已經給了它一塊敲門磚,「繼臉書之後,下一個極具上市潛力的公司。」它的下一步備受市場關注。

陳佩里

(Perry Chen)

出生:1976年

學歷: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商學院經歷:餐廳服務生、畫廊創辦人、音樂家現職:敲門磚共同創辦人與執行長

Kickstarter

成立:2009年

地點:美國

主要業務:募資平台

創辦團隊: Perry Chen、Yancey Strickler、Charles Adler

員工數量:46人

資本額:約1千萬美元(根據美國CrunchBase網站)累計營收:約1700萬美元網友集氣圓夢!敲門磚五大成功募資案

名 募資總金額(美元) 提案名稱 創作者 類別 支持者

人數

1 10,266,845 電子紙錶(Pebble) Pebble Technology 設計 68,928 2 8,596,475遊戲主機(Ouya) Ouya 遊戲 63,416 3 3,986,929 遊戲軟體(Project Eternity) Obsidian Entertainment 遊戲 73,986 4 3,429,236 遊戲軟體(Reaper Miniatures Bones: An Evolution Of Gaming Miniatures) Reaper Miniatures 遊戲 17,744 5 3,336,371遊戲軟體(Double Fine Adventure) Double Fine and 2 Player Productions 遊戲87,142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