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849&PHPSESSID=08be387289b471286730fde1a10db9ac
鳳凰網科技訊 9月9日消息,知情人士透露,在月收入達到20億元之際,中國聯通電子渠道將拓展一種新模式,將代理商模式引入到網上銷售中,由聯通省級公司招募網上銷售代理商,類似於「網上的合作營業廳」,這將是聯通銷售渠道的一種新變革。
此前,作為中國聯通電子渠道試驗田的廣東聯通已經開通了聯通首家淘寶網旗艦店(gd10010.tmall.com),截止9月8日,該旗艦店總頁面瀏覽量突破了150萬,訪客人數突破43萬,同類店舖排行榜始終位居第一。
另外,在淘寶網上,「廣東聯通淘寶特約授權店」 http://unigd.taobao.com/已上線,流量排名列同類店舖第七位。據悉,這應該就是聯通電子渠道改革的一個樣板,即聯通在電子渠道中 引入分銷模式,招募C2C賣家一起來銷售聯通3G手機終端以及語音套餐。
目前,聯通自有營業廳、合作營業廳有2萬多個,但3G時代,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大產業背景下,聯通認為,加大力度研究和加快構建互聯網的銷售服務一體化模式。
據悉,聯通內部會議中已提出未來電子渠道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自有電子商務的模式,主要是圍繞中國聯通10010.com官方商城為核心,並將觸角延伸到淘寶商城和騰訊拍拍商城;
另一種則是網絡聯盟合作模式,網絡聯盟主要是聯合大、中、小網站來共同推動聯通3G的發展,目前加盟網絡聯盟體系的合作夥伴包括新浪商城、京東 商城、UCWEB、IT世界網、太平洋IT商城、IT168等國內知名的電子商務企業及門戶網站,以及2000多家中小網站和社會能人。
廣東聯通表示,其淘寶官方旗艦店還將有更多促銷優惠措施推出:如選購廣州3G號碼,預存200最高贈1000元話費+600M本地流量包;選購 東莞3G號碼,存200最高送600元話費+600M本地流量包+50元限量充值卡+4G U盤;選購佛山3G本地極速上網卡套包(含上網費、uism卡、7.2M上網卡終端),前100名最低7折優惠至400元包郵價,含300元上網費、7G 本地流量和2G全國漫遊流量,如果額外再加200元,還送300上網費,本地及全國漫遊流量再翻倍。
據悉,今年聯通電子渠道的發展目標為交易額達到240億元,使用用戶數突破8000萬戶,定製業務量達到2500萬筆。截至今年6月,聯通企業 門戶使用用戶數突破7400萬戶,日均PV訪問量突破1000萬次,月最高營業額突破20億元,日最高營業額突破9855萬。截止今年8月,中國聯通網上 營業廳單月營業額達到20.9億元。(來源:鳳凰網科技 作者:王鵬)
http://www.eeo.com.cn/2011/1110/215414.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丹 11月9日,中央電視台報導稱,國家發改委正在調查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涉嫌寬帶接入領域壟斷問題。
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寬帶接入及網間結算領域,利用自身具備的市場支配地位,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等行為。如果事實成立,上述兩家企業或遭數十億元巨額罰單。
當日晚間,中國聯通發佈公告稱,正在應國家發改委會要求提供2010年度向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出租帶寬業務的價格、數量及營業額等相關信息。中國聯通依據工信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A1.A2-20090003)及有關授權,依法開展互聯網接入業務。
易觀國際通信分析師黃萌認為,此次的壟斷調查不會有實質性進展,電信本身就是壟斷行業,很難從根本解決,況且其中還牽扯政府部門的博弈。
此次涉及到的寬帶接入及網間結算領域即電信運營商的固網業務,目前固網業務已經形成了北聯通南電信的市場格局,在行業裡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普通用戶層面也接受了該現狀,而此時國家發改委調查寬帶接入領域的壟斷問題,著實出乎意料。
固網的核心就是實體網絡,不管是光纜還是其他電纜承載,目前在中國這個實體網絡市場已經飽和了。電信行業是開放的,但就算拿到牌照進入這個市場,新進入者也沒辦法去鋪設網絡。目前。中國移動只能租用電信和聯通的網絡來開展這塊業務。
行業的特殊性導致了固網市場的早期進入者優勢無可替代,在發達國家,硬件的飽和更早,但是在有可能形成壟斷或者已經形成壟斷的時候,相應的政府部門就會幹預,把線纜資源重新再分配或者要求已經處於壟斷地位的公司拆分業務,政府干預出門造成競爭。
黃萌告訴記者,發達國家虛擬運營商很成熟,就是說在既有的實體電纜的控制者已經成為寡頭的情況下,有很多虛擬的運營商來租賃這些線纜,在此基礎上提供內容和增值服務,政府相關部門也要求這些資源控制的寡頭分享這些資源。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未實現充分互聯互通,用戶通過一個ISP服務商接入網絡,是不可能再去接其他網絡,那麼就需要把兩張大網都接起來。光這一點接入成本就是雙份的。此外上網速度也受影響。
另外,據有關部門的初步估算,如果能夠推動市場上形成有效競爭,未來5年可以促使上網價格降低27%-38%,至少為消費者節約上網費用100億-150億元。
此次調查是否也將帶領國內的固網市場走向充分競爭,分析人士認為,由於中國對通信運營都有非常嚴格的控制,沒有壓力和自身改良動力的情況下,不會有很大的改變發生。但是如果在巨額罰單的壓力下,固網市場形成有效的競爭,將有可能改變目前北聯通南電信的壟斷局面。
而對於數十億元巨額罰單,黃萌表示,聯通今年三季報報告顯示,其在百名央企中在已排在倒數幾名,現金流和財務狀況都很差,巨額罰款對聯通來說將不堪重負。
http://www.eeo.com.cn/2011/1110/215423.shtml
經濟觀察網 信海光/文 國家發改委昨日證實,已就寬帶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展開反壟斷調查。如果事實成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分別被處以數億至數十億元的巨額罰款。而據資料顯示,這也是自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後,反壟斷執法部門首度對央企展開的反壟斷調查。
消息傳出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股價大跌,在不到兩小時的時間內,分別從當日最高的5.01和16.72跌至4.78和16.10元。股價暴跌使重 倉中國聯通的幾家機構深陷其中,據說一日市值蒸發23億元,而像網宿科技、三五互聯等潛在互聯網個股則飆漲。鮮明的股市冷暖反映出市場對這場調查的集體判 斷與期待,而令人意外的,則是兩大電信巨頭被調查的消息居然沒有提前走漏風聲,相關股價直到央視新聞播出一刻才掉頭直下(或直上)。
這次發改委向兩大電信巨頭開火看似突然,其實是有跡可循。早在九月份市場就曾傳出消息,中國電信因寬帶接入問題正在被發改委進行反壟斷調查。據業內 人士透露,兩大巨頭在寬帶接入方面一直對處於競爭地位的同行企業實行價格上的差別對待,以高於其他客戶的價格進行網間結算,以提高對手的帶寬接入成本。在 此情況下,一些享受均價的企業在購買電信寬帶後,並不自己使用,而是倒賣給與電信競爭的企業賺取差價,這種行為被稱為「穿透流量」。去年,電信採取措施清 理了所有其他運營商和互聯單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使聯通、鐵通、中移動、長城寬帶乃至地方廣電機構等互聯網接入廠商蒙受重大損失,受波及的用戶估計超 過1000萬,比如僅廣東鐵通一個月之內,就有數萬用戶投訴、拒絕繳費或者退網。
目前,相關各方對兩巨頭被調查事件細節仍保持沉默,但一些片段信息已可與上述內容互相印證,如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在央視的採訪 中曾透露三個信息:其一,是電信和聯通利用市場支配地位給競爭對手出高價;其二,有人「舉報」;其三,調查在上半年就已經展開。按這些信息判斷,中國電信 很容易因「穿透流量」事件而對號入座。至於後來調查中為何多出一個聯通,大概被電信反舉報而牽扯進來,因為聯通的屁股也不乾淨。
不少媒體對此次兩大巨頭被反壟斷調查寄予厚望,很有發改委為民請命,多年鬱積之氣洩於一時的快感,但真相或許遠沒這麼痛快,很可能只是一場起於業界 巨頭之間內訌的突發事件,是兩大巨頭之間、大巨頭與小巨頭之間、老巨頭與新巨頭、電信巨頭與廣電巨頭之間的一場內訌而已,巨頭們的矛盾無法調節,於是舉報 到家長那裡,要家長涉入調查,但無論怎樣調查,這些巨頭都是發改委手心手背之肉的事實總沒法改變。
自2007年8月《反壟斷法》推出後,中國反壟斷事業中一直存在著「內外有別、行業有別、國民有別」、「行政壟斷和經濟壟斷有別」的現象,作為《反 壟斷法》推出後執法部門首度對央企展開的行動,電信聯通被調查雖說頗具「第一次試刀」的象徵意義,但卻並沒有改變幾個「有別」的現狀,因為這次調查起於 「舉報」這樣的偶然事件,主要調節的又是國企之間的矛盾,這使其積極意義有所折扣。要真正使壟斷行業匍匐於《反壟斷法》之下,破除壟斷行業的驕縱,還有待 於政府拿出更大的決心。
儘管此次調查意義有限,但其實也傳遞出一個信號,即政府在為推動建設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努力。在這個信號之下,雖尚不能寄望於兩桶油等國有壟 斷企業之後也接受調查,但對於其他領域內壟斷事件的調查卻具有積極意義。在中國擁有反壟斷執法權的國家機構中,除了偏重國企的發改委,還有偏重外資的商務 部,偏重民營經濟的工商總局,它們的行動自由度遠比發改委要大,在未來其亮劍行為可期。
這次發改委調查電信聯通,雖然涉及的罰款金額可能高達幾十億元,但由於都屬於國企,左手倒右手之下老百姓其實很難從中直接受益。對於這種「神仙打 架」,普通民眾更關心的是中國那較之國際水平「慢三倍貴三倍」的上網速度和上網資費是否能從此改觀,最怕的則是兩大壟斷巨頭在被罰款以後老百姓不但沒受 益,反而被「堤內損失堤外補」、「羊毛出在羊身上」,豈不慘哉。而這絕非杞人憂天,只要巨頭壟斷沒有真正破除,就算因為運營商因為反壟斷調查把寬帶方面的 資費降下來,也很容易從其它方面漲價中補回來,因為在大部分地方,消費者終歸還是沒有其他選擇。
中國聯通淘寶旗艦店、京東商城店、騰訊QQ商城店自今年「五一」長假以來陸續開張。5月底,聯通還舉辦了首屆網購節,推出沃3g預付費20元卡,這些廉價的電話卡通過電子渠道短短一個月即銷售超過40萬張。
去年,聯通電子渠道銷售額已達230億元。聯通電子渠道總經理宗新華對媒體稱,今年以來,聯通電子渠道銷售保持了每天1億元的勢頭,全年目標是確保365億元,力爭達到400億元。
中國聯通官方日前向財新記者確認,中國聯通已將原有的電子渠道部更名為電子商務部,並已發文要求在省地市各級公司均成立電商部,專注電子化銷售服務和電子商務平台運營。這份官方回應對坊間關於聯通「投入3億元用於建設電子商務部」的說法未予否認。
中國聯通試圖從電商中尋求突破與轉型,這是在電信業競爭對手和互聯網雙重擠壓下的一次押寶,也是收權和解決內部派系糾紛的又一次努力。合併網通後的聯通,至今都在艱難地消化著那一場來自外來壓力下的改革。
移動電子商務的重要性,早在幾年前就已被電信業者充分認知。中國三大運營商都在不同場合表達過要做大電商的意願,但各家仍處於摸索階段。多位接 近中國聯通的人士對財新記者稱,目前聯通內部各級管理部門和業務的調整都還未理順,局面比較混亂,電子渠道也只是其實體渠道過於薄弱的被動選擇。不過,對 中國聯通來說,向電商的主動出擊,至少是一條最接近市場的競爭之路。
電商部升級
過去數年間,電信運營商一直在傳統電信服務提供商與電子商務平台之間搖擺不定。
財新記者瞭解到,早在2001年,麥肯錫就受託為聯通設計過一個互聯網電子商務業務計劃。在那份計劃中,電子商務的未來趨勢受到肯定,但直至2008年,聯通才真正啟動電商計劃。
據一份聯通內部電子渠道培訓材料顯示,在過去數年,在所有網絡應用中,商務交易類應用的用戶規模增長速度最快,最顯著的表現是網絡支付用戶年均 增幅超過80%。電子渠道分流電信業務的趨勢也非常明顯,國際上一些大的電信運營商電子渠道業務承載量(主要指充值、繳費、開卡、查詢等業務)已超過 90%。
運營商最先看到的是電子渠道的成本優勢。中國移動的電子渠道建設始於2007年。根據北京移動截至2007年12月的比較,電子渠道平均單筆業務成本為0.19元,實體渠道的平均單筆業務成本為6.53元。但奇怪的是中國移動的電子渠道發展至今波瀾不驚。
中國移動的電子渠道建設一直由業務支撐部門負責,直到去年上半年,總部才新組建了一個處室,專門負責電子渠道建設、維護工作,但在整個業務支撐部門中,這個處室的地位並不突出,目前員工也不過20多人。
三大運營商中,中國聯通在電子渠道上投入的精力最多,組織架構、運作模式也相對較優。2008年,中國聯通和中國網通重組,大聯通成立。對於未 來如何發展、戰略如何佈局,聯通總部遲遲難以定奪。直到2008年底,聯通總部和省分公司派出十幾個人去歐洲調研,發現歐洲運營商都在做電子商務,網絡銷 售渠道十分強大,而實體營業廳規模漸小。「當時就定下來要做電子渠道,先把網上營業廳做好,然後慢慢向電商轉型。」一位聯通總部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
2009年年初,聯通集團總經理常小兵在內部會議上表示,要在三年之內爭取將中國聯通的電子渠道做到電信行業第一,再用三年時間做到電子商務行 業的前幾名。業界對此的解讀是,聯通想在中國移動尚未完全發力的電子渠道營銷上尋找突破口。據聯通年報,2011年中國聯通電子渠道完成交易額231億 元,同比增長86%。使用聯通電子渠道的用戶達到1.1億戶,同比翻番。2012年,中國聯通在年度工作規劃中,首次提出「將電子渠道打造成銷售服務的主 渠道」的口號。
上述聯通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原中國聯通總部電子渠道中心內設有七個處室,員工約為100多人,隨著此次組織架構升級,更名為電子商務部之後,該部門的人員規模也將擴大至400多人。
收權防腐意外之效
2008年2月,中國聯通最初組建的電子渠道中心採用一級架構、三級運營模式。一級架構指由專業團隊部署建設統一的核心IT系統設施,各省區分 公司僅部署本地化接入、適配等輕量級系統。三級運營則是集團、省級公司、地市級分公司負責電子渠道的運營、服務、推廣等工作。這種模式的特點是IT系統集 中管理,建立全國性的數據庫,聯通總部可以通過後台掌握各省市產品銷售、服務推廣、用戶消費等具體情況,實現統一調配。
據財新記者瞭解,目前中國聯通的一級架構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面向消費者的系統,包括www.10010.com、手機營業廳、短信營業廳、 自助終端。另一個是面向實體渠道營業員、代理商的系統。2009年,三大運營商發力3G業務,中國聯通以3G業務為切入點,實現3G業務「六統一」政策, 開始對電子渠道進行改造,面向實體渠道代理商建立了3G電子化銷售管理系統(ESS)。
一位聯通合作企業的負責人向財新記者透露,未來,中國聯通計劃統一2G、固話、寬帶、增值業務等系統,以支撐電子商務系統,並率先在北京、山 東、遼寧、黑龍江、河南、河北六省市進行試點。目前,山東、遼寧、黑龍江已經交割完畢,北京地區正在對ESS系統進行全面的割接升級。至於完成全國割接升 級的時間點則並不確定。
目前,中國聯通正在廣東試點建立移動電子商務平台,試圖在手機上再造一個類似淘寶的平台,通過大流量吸引各類店舖入駐。聯通廣東分公司還成立了 移動支付公司,以支撐移動電子商務。今年年初,廣東聯通率先成立互聯網事業部,下設電子商務部、互聯網服務部、產品運營部等三個一級部門。一位廣東聯通內 部人士對財新記者稱,如果廣東試點成功,總部可能會將移動電子商務基地設在廣東。
一位熟悉中國聯通業務的人士評價稱,一級架構的模式將地方權力收歸總部,強化了總部對全國產品、服務的銷售控制力,同時,還能起到規範市場、預 防腐敗的作用。在2G業務領域,各地有權制定銷售、補貼政策,代理商為了獲得較好政策往往會對各省市負責人進行公關,由此產生巨大尋租空間。3G業務從一 開始就實行一級架構,總部制定政策之後,通過電子渠道ESS系統設定規則、參數,省市很難更改,佣金、補貼更加透明,減少了尋租空間。
雖然聯通電子商務的一級架構增強了總部對地方的控制力,但電子渠道並非萬能,同樣有人為操縱的空間。比如有些地區完不成KPI(關鍵績效指標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考核任務時就會出現竄貨現象。
上述熟悉聯通的人士透露,各省市電子渠道負責人會將手機代理商、卡販子叫到一起開會,讓他們在辦卡時從10010網站上購貨,這樣可完成電子渠道的交易額指標,然後卡販子再通過開卡獲得補貼。
但上述聯通總部內部人士則對財新記者直言,建立電子渠道起到了一定的內部「反腐」作用,但其意義絕不僅僅止於此。
不被看好的轉型
就目前而言,聯通的電商分銷模式還只是對一些比較成熟的電子商務網站提供接口,在它們的店上賣聯通的產品;或者對充值繳費給予一定返利,但開卡和合約機的網上銷售規模肯定都小於傳統的實體渠道。
上述聯通總部人士說,「我們已經意識到,在移動互聯網上,能夠獲利的第一是移動支付,第二是電子商務,20元3G卡才剛剛開始,我們的電商還有 很多事情要做。但因為理念不一樣,實現集團和淘寶的整體合作現在還有困難。現在只是省分公司在做試點,未來怎麼走,目前看不太清楚。」
一位聯通省級分公司電子渠道中心負責人認為,聯通向電商轉型的說法並不恰當,電子渠道只是銷售服務的渠道之一。運營商能否做好電商,自己人都擔 心,遑論業外。美銀美林證券發表報告稱,聯通推出低門檻3G卡,是以優惠價格取代補貼等消極銷售方式,有助其持續發展,但將影響收入。
一位互聯網評論人士則指出,「運營商既缺乏做電商的人才,又缺乏做電商的經驗。他們並不是想把電商這塊做得多麼好,只是試水,抱著別人有我也要有的心態。」
一位投資公司分析師則尖銳指出,「聯通只賣手機的話,終端公司開一個網站或者去淘寶開一個商城就可以了,電商要的是規模效應,沒有必要分省建 設。這也說明他們沒想明白,不懂電商。從訂單處理、物流、產品供應來看,聯通從網絡銷售根本賺不到錢,所以其目的還是發展用戶。」
聯通合作方天音通信產品經理劉雨龍則對財新記者坦言,聯通的電子商務並不能給聯通帶去新用戶的增長。通過電商銷售的產品一般都是更新換代較快 的,而卡號、合約機不一樣,誰也不會經常去更換手機號碼。運營商真正比拚的是服務、品牌、網絡覆蓋率以及個性化產品,用戶對於聯通長期以來形成的印象很難 更改,如果聯通不在品牌、服務上下功夫,僅僅依靠電商,很難為其帶來用戶增長。
「個人覺得聯通向電商轉型轉不了,第一,聯通沒有互聯網基因,在傳統體制下,員工都是穿著襯衫西裝的機器人,像螺絲釘一樣中規中矩的運轉,缺乏 互聯網的創意。第二,我覺得聯通在網上做繳費、充值,這個市場前景很好,但要在互聯網上賣合約機、卡號,用戶目前還沒有形成習慣,現在的用戶更願意去京 東、淘寶購買裸機,去實體店購買卡號。」
劉雨龍稱他在美國考察時瞭解到,目前手機、數據卡、合約等網上銷售佔美國運營商整體銷售額也就在10%左右,主要營銷渠道仍是實體店,很難想像國內運營商能做得多好。
熟悉聯通業務的人士也透露,聯通最初建立電子渠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有實體渠道力量薄弱。中國電信的實體渠道是最多的,大約為中國移動的 1.5倍,聯通的3倍-4倍。2008年聯通與網通合併重組,中國聯通將精力放在兩者的整合上,沒有實力去大規模發展實體渠道,在這種情況下,重點發展電 子渠道無疑是一條出路。
東方證券分析師孟瑋評價稱,現在電子商務的門檻已經很高,要全面進入電子商務領域至少需要10億元資本。運營商的電子商務轉型最重要的是聚焦,即經營自有業務的相關產品,如若全面鋪開去投資,對整體戰略並無好處。
孟瑋認為,聯通向電商轉型之後,可能與實體渠道形成競爭關係,譬如網上營業廳出售的終端、服務往往比實體店便宜,這樣會帶走實體店的客戶。在這 種情況下,如果集團考核的KPI不變,實體渠道與電子渠道的競爭可能會導致聯通電商轉型遭遇瓶頸,用戶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遭遇天花板。
艾瑞電子商務諮詢中心總經理傅志勇也認為,聯通做電商只是線下渠道的補充,產品品類單一,只是賣3G終端、套餐,賣的終端主要還是自己的定製 機,並不能給電商行業帶來衝擊。如果聯通的重點是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做電子商務,那也許還有機會,因為傳統PC端的電商對移動互聯網還來不及佈局,處於諸侯 混戰的局面。█
不過,以手機捆綁上台的計劃,涉及的成本高企。今年首九個月,銷售通信產品的成本337.66億元,上半年的金額為229.55億元,即是說一季之內增加了108.11億元,投入金額不少。
當然,聯通的收入亦因為提供手機補貼計劃而有所增長,今年首三季的整體收入為1851.92億元,上半年收入為1216.9億元,即第三季收入635億元,但增幅能否持續,成為大家所關心的問題。而且,整體ARPU有下跌之勢,該股的吸引力變得一般。
圖一:中國聯通位於南京分店(Wikimedia Commons, Vmenkov)
圖二:中國聯通第三季業績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5-2-13 15:22 編輯 聯通電信合並:謠言,還是遙遙領先的預言? 作者:格隆匯 天成
臨近年關,投資者都刀槍入庫,市場上不要說帶頭鬧事的人沒有,小偷小摸都少了很多。在市場要死不活都快淡出鳥的時候,平地驚雷,冒出了一個像光大烏龍指一樣的事件:某某微博來源傳聞,聯通電信合並! ![]() 絕對超級大動作!要知道這兩個都是4000億級資產規模的超級大個央企。市場也毫不含糊,A股聯通直接漲停,港股中國電信一度上漲超8%。 A股中國聯通(600050)走勢 ![]() 港股中國聯通(0762)走勢 ![]() 港股中國電信(0728)走勢 ![]() 港股中國移動(0941)走勢 ![]() 很快,相關各方都出來辟謠,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雙雙否認合並傳言:中國聯通表示沒有從政府官方和公司內部聽到上述說法,不予置評;中國移動則表示從未聽過此事,對於成都的廣電網絡營業廳基本改成了“愛家”營業廳,這只是移動與廣電在業務層面的正常合作,各地都有,並不涉及合並。此外,工信部也緊急辟謠:該消息不實,目前沒有電信體制改革的計劃。 ![]() 事已至此,貌似一個謠言引發的鬧劇就這樣結束了,反正這種事資本市場經常發生,見怪不怪了,但事情真的這麽簡單嗎?就是個謠言而已?
在中國做投資,你一定要學會分辨哪些真的是謠言,哪些是遙遙領先的預言。聯通電信合並這事,應該遠不只是一個謠言那麽簡單,個中值得玩味的東西很多。 首先,這謠言信息只是來自一個名為“移動信息”的,市場很少人知道的雜誌的微博,而這個雜誌並不是什麽權威媒體,而是重慶雲錦廣告傳媒旗下的一本以通訊、數碼產品為主的大眾性導購刊物。這麽個小信息能第一時間撬動聯動這頭大象,怎麽看怎麽覺得有點匪夷所思。這批資金如果沒什麽底,會如此沖動?這不是健身房推啞鈴玩玩,是推聯通,一個市值(A+H)接近4000億的超級大象。 其次,這事怎麽看怎麽覺得面似曾相識。有沒有一種“似是故人來”的感覺?還記不記得南北車合並信息是怎樣由謠言到最後坐實的?去年9月份市場傳出“南北車”即將合並的消息,兩家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沒有更多信息提供,但是隨後兩家公司均因此事項停牌。還有滬港通開通也是如此,都是起於謠言,最後卻都又落實了。
筆者之所以說這事不只是謠言那麽簡單,不單是“面熟”而已。最關鍵,聯通這個時候出現,某種程度上符合行業利益,符合公司利益,符合國家利益,更符合證券市場利益——基本四個代表。如果一件事代表了多數人的利益需要,那這事就算從來沒有過,也會順勢而生。 首先,國家行業層面,政府避免內耗,充分整合、利用與合並央企資源的決心和導向是非常清晰的。前有南北車,最近有中電投與中核電。我國電訊行業資源過剩,惡性競爭是不爭的事實,制式的選擇尷尬加重了這種無效競爭與浪費。靠集中幾家聯合做做鐵塔公司,根本無法改變這種行業重複投資,惡性競爭的死結。既然如此,怎麽整合?當然不會讓中移動這個大河馬去收編,“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兩極對峙,這是壟斷和競爭的完美統一啊! 其次,市場層面急需新的催化因素和“起義領袖”。A股指數幾次攻擊3400點未果,退居關前徘徊,市場要死不活,“天下苦秦久矣”,人心思漲,但苦於無陳勝吳廣。前期幾個領頭羊,金融股內功真氣消耗太多,一時半會緩不過勁來。兩桶油一度替代金融股,但基本面根基太差,兼有油價暴跌的硬傷,只能有心殺賊,無力回天。至於有基本面的機車,鐵路,核電之類,畢竟個頭太小,屬於“中層幹部”而已,號召力與電訊運營商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聯通這個時候冒出了,乃時也,運也,命也。絕不是一個謠言那麽簡單。聯通對指數的影響力也許沒想象那麽大(中國聯通漲停對大盤貢獻也就+1.14個點),但如前所言,由於它具有的廣泛代表性(屬於央企整合概念,屬於大象股,指標股),所以足以以點帶面,一石激活一春水。
最後,我們回歸到投資上。中移動終於熬過了3G的苦逼陰暗日子,開始享受4G的陽光雨露。今年後,移動4G的投入高峰也過去了,現金流,利潤數據都會好起來。移動的甜美日子才剛開始而已。但對於聯通和電信,如果不合並,在4G時代,誰也討不到太多好。聯通這個活寶,那麽好的3G制式,但硬是活生生把移動基本被廢武功的幾年浪費了。電信在4G時代更尷尬:制式向下兼容會讓電信徹底偷大。 好在,可以合並。這事,從兩個公司商業角度來看,肯定都是好事,可以避免重複建設,節約人力資源(但官位少了,動人了,也是問題。中國國企很多時候不能只從商業利益角度考慮問題),然後一起發力4G。 2月5日,在中國電信終端產業鏈年會上,中國電信集團總經理楊傑宣布2015年發展目標,移動用戶新增1.2億,4G用戶數達1億,天翼銷售終端1億部——相對於電信去年寥寥無幾的4G用戶,新增1億高ARPU值4G用戶,是什麽概念?且不說中國電信在去年下半年才開始發力4G業務,和中移動4G業務比起來明顯滯後,要迅速打開市場、新增1億4G用戶,顯然並不容易。就算是對於2014年向4G全力投入資源和人力的中移動而言,2014年也僅新增9000多萬用戶,而且其中大量用戶是由存量3G用戶轉化。所以,單憑中國電信自身實力,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似乎不太靠譜,而如果加入中國聯通,一起發力4G,完成目標就相對容易的多了。 不過,還是那句話:這世上需要改革的行業到處都是。難點不在於技術層面,而在於平衡各方利益團體。 |
工信部今天宣布,向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發放FDD-LTE牌照,自此中國通信業全面進入4G時代。今日,中國聯通A股收盤上漲5.61%。聯通港股收盤漲1.7%。
截至2014年底,中國4G用戶已達9728萬戶,其中90%以上是中國移動的TD-LTE用戶;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突破200M。目前,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網絡。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發放4G牌照,移動、電信、聯通均獲得TDD牌照,中國4G時代正式開啟。不過,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因為網絡升級的問題更願意獲得LTE-FDD牌照,所以獲得牌照後並沒有進行大規模網絡建設。
中國目前的4G制式包括TD-LTE和FDD-LTE兩種,FDD-LTE為歐美大多數國家的主流標準,TD-LTE是我國主導的標準。
從速率來看,理論上FDD-LTE要高於TD-LTE,但從部署上講,TD-LTE又具備更好利用頻譜資源的優勢,適合密集區域的部署,所以兩種制式各有優缺、不分伯仲。中國移動是TD-LTE的主要推動者,去年可謂搶先一步發展。截止2014年年底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的4G用戶已經突破9000萬戶,4G基站數超過70萬個,覆蓋到縣級,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網。
相比之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雖也獲得TD-LTE牌照,但從技術演進來看,FDD-LTE更符合其未來發展方向。據騰訊科技了解,過去的一年,這兩家運營商向工信部申請發放FDD-LTE牌照工作從未停止過。
在支持國家主導的TD-LTE同時,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也在積極部署混合組網,FDD/TDD融合組網成為未來趨勢已是業界共識。目前,全球範圍支持FDD-LTE的運營商超過300家,而支持TD-LTE的只有30家。
對於用戶而言,多一種制式的4G網絡,就是多一種4G服務,多樣化的4G服務帶來的競爭會使得資費更趨於平民化,從而推動4G更快速的普及。
按照三大運營商的整體規劃,2015年我國4G用戶有望達到4.5億戶,占到全國移動用戶的三分之一。中移動計劃,2015年4G用戶數將達到2.5億,而中國聯通表示今年將全力打造3G、4G一體化網絡。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月27日,工信部正式對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發放FDD制式的4G牌照,連同一年前已經發給中國移動的TD制式4G牌照,中國三大運營商全面進入4G運營時代。而截至2014年底,中國4G用戶近1億,達到9728萬戶,其中超過90%是中國移動的TD-LTE用戶。
從技術上講,FDD制式和TD制式的LTE還是有很大差異,前者是頻分雙工模式,後者是時分雙工模式。普通用戶搞不懂這種差異,穩定性、接通率及機型選擇等指標,兩個制式網絡差異極小;對用戶而言,兩者最大差異體現在網速上,FDD制式4G理論下行速度為150Mbps,中國移動的TD-LTE理論下行速度為100Mbps,會慢50Mbps,看上去是個明顯的差距。這一體驗差異,會不會成為聯通和電信追趕移動的法寶?讓我們看看問卷網發起的關於“三家4G來了,你會用哪家”快速調查。問卷網的調查隨機覆蓋了1550名網民,主要覆蓋國內一、二、三線城市。
分析目前中國移動4G深入人心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本來移動的龐大用戶群,形成了品牌優勢和使用習慣;二是4G先發一年的優勢,不但讓本來的部分移動用戶搶先體驗網速快感,也搶了不少聯通和電信的那些願意嘗鮮的用戶。
中國移動自移動通信時代到來後就迅速建立了市場優勢,即使在使用體驗極差的TDS-CDMA的3G時代,也只是被中國聯通和電信縮小差距而從未被超越。現在憑借先發一年的契機,中國移動已經積累近1億的4G用戶並且形成了先發品牌優勢。聯通和電信苦苦期盼的FDD制式4G牌照也終於發放,如何再次對中國移動發起進攻,如果不能真正體現網絡速度快人一籌,而且資費便宜合理的優勢,只怕追趕就是一場夢。4G時代全面來臨,讓我們在享受競爭紅利的同時,拭目以待,看到底誰能勝出。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