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度、搜狗未盡廣告發布法律義務被處罰

9日,上海市工商局公布2017年第1號虛假違法廣告公告。記者獲悉,作為互聯網付費搜索廣告的發布者,未能有效履行法定義務,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上海軟件技術分公司(以下簡稱為“百度平臺”)和北京搜狗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搜狗平臺”)被處罰。

據介紹,作為互聯網付費搜索廣告的發布者,百度平臺未能有效履行法定義務,發布了未經審查的徐浦中醫醫院、安平醫院、川沙天獅門診部等一批醫療機構廣告,並且相關搜索關鍵詞所指向的是上述醫療機構不具備資質的醫療服務內容。當事人被依法處罰款2.8萬元,相關醫療機構亦因違法醫療廣告被依法處罰款共4.6萬元。

而搜狗平臺則是承接某自然人冒用上海海博搬場公司名義發布“海博搬場”廣告(經查證,該公司已在廣告發布的9個月前註銷),後又將搜索關鍵詞和相關廣告內容修改為“大眾搬場”,構成虛假廣告。當事人作為互聯網付費搜索廣告的發布者,未能有效履行法定義務,明知、應知廣告虛假仍然發布,被依法處罰款1.03萬元。

上海工商部門介紹,2016年9月1日施行的《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首次將推銷商品或服務的付費搜索內容確定為互聯網廣告。此次曝光的百度和搜狗平臺付費搜索廣告案例,相關平臺作為廣告發布者,均未有效履行廣告審查的法定義務,致使虛假違法廣告產生。

數據顯示,互聯網廣告已成為廣告執法的主要內容。據統計,2016年上海互聯網(含移動互聯網)廣告案件數和罰沒款分別占總量的63%和54%,同比分別增長64%和126%。上海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目前在查的廣告案件中,互聯網廣告占85%。

上海市工商局廣告處處長應鈞表示,上海廣告市場秩序總體穩定可控,但虛假廣告、違法使用絕對化用語廣告等違法行為仍不同程度存在,部分企業缺少對廣告法律的重視和了解,相關行政處罰記錄可能對企業信用帶來不利影響。監管部門將繼續對包括自媒體在內的互聯網廣告給予高度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21

維基衰落 義務編輯6年流失1/3

1 : GS(14)@2013-10-29 01:13:4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028/18482300

                有287種不同語言的維基百科,以英語版最大,但英語維基人數目在2007年達到5.1萬人的高峰後,就不斷下滑,現時只剩3.1萬人可算是活躍義務編輯。研究這問題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生哈爾法克爾(Aaron Halfaker)說:「我將2007年至今列為維基百科的衰落期,維基百科看來自我扼殺新編輯資源。」

編輯多宅男 愛寫AV題材

                維基百科這幾年發生了甚麼事?維基百科在2000年代中開始爆紅,但惡作劇和惡意抹黑的內容隨之增加,各地維基人在2006年開始覺得情況失控,經過連串討論後,為該網站提供基建的「維基媒體基金會」,決定用程式自動刪除可疑內容,但程式無眼,把很多義工的心血真知灼見也刪走。
哈爾法克爾的研究指出,這六年程式自動刪文的比重越來越高,維基新人的處女作被刪比率同步上升,多數新人碰釘兩個月後,就不再涉足維基百科編務。
維基人90%是男人,多屬宅男型,被指令維基百科對電腦遊戲和AV女星着墨過多,女性文學的條目卻乏善足陳。招攬新血出問題,無助提升維基百科內容的全面性和質素。

                維基百科為鼓勵新血加入,將上載條目內容系統改得像使用一般文字處理程式,不用再以令外人看得頭暈眼花的「維基文」格式編寫。但資深舊維基人認為這同時方便了惡作劇人士出條目,不少義務編輯為此疲於奔命,意興闌珊。一名維基人說:「他們不斷把橫杆降低,要我們跳蓮步舞,到某個階段你就不能在杆下過杆,而是被橫杆絆倒。」

「維基文」格式妨礙新血加入

                                      在一眾舊維基人抗議後,「維基文」格式重新成為輸入預設,新人要找一輪才找到新輸入系統的設定,鼓勵新人參與差不多原地踏步。
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理事加德納否認維基百科正衰落,指維基人數目是少了,文章的數目和長度卻都在增加,但承認維基人欠缺新血的問題有需要解決。
英國《每日郵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
2 : GS(14)@2013-10-29 01:14:0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028/18482301


維基百科「人人都可以編輯」的理想說得動聽,多年實踐卻進入一個瓶頸,以男性為主的維基人自成小圈子,形成刀光劍影的討論氣氛,建立了一大套官僚規章,弄到新人勿近。
熱議「管理員欺凌」

維基人為了個別條目內容和整個網站的運作,經常在網上開火罵戰,令新人怕怕。去年中部份維基人成立「維基計劃挽留編輯」討論區專頁,原本想集思廣益,收集協助新人和建構較友善環境的建議,但現時討論區最熱議的話題,變成數「管理員的欺凌事件」,爭辯「維基百科是否已變成惡人橫行的瘋人院」,指控「你今日開新戶口是否就是想對付我?」。
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理事加德納,指資深維基人就像「報社裏對寫作風格指南倒背如流的老行尊」,但網站健康發展是需要「熱血新人」。愛爾蘭資深維基管理員莫蘭否認老手反對新輸入系統,是為排擠新人,而是不滿基金會在諮詢義工不足下單方面硬推新系統。
莫蘭反指維基百科的真正問題,是維基人多年來建立了一大套官僚指引,單是解釋該網站「觀點中立」的英文文章,就洋洋灑灑寫了5,000字,討論往往變成鬥拋規章而不觸及實質問題,也妨礙新人參與。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
3 : GS(14)@2013-10-29 01:14: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1028/18482303
「自由的百科全書」──這是維基百科的口號與宗旨,希望所有網民均能閱讀、編寫條目,內容能涵蓋全地球甚至全宇宙的萬事萬物。立意雖良好,可惜優點也是致命弱點,維基百科迅速壯大後,不斷出現惡搞或錯誤條目,準確度受到質疑,但它仍是最多人瀏覽與參考的十大網站之一。
維基百科2001年由威爾斯(Jimmy Wales)及桑格(Larry Sanger)共同創建,首年已經有逾2萬篇條目、涉及18種語言;網站大受歡迎,發展神速,全球合共287種語言版本,單單英語版已有440萬篇條目,美國每月有2.7億人次瀏覽。
據統計,維基約有10萬名用戶長期積極參與編輯工作,「江湖地位」日深,學生根據維基寫功課,傳媒也不時引用維基的資料。但由於內容可輕易刪改,導致錯漏百出,有人惡搞、有人賣廣告、有人寫入主觀評論。例如上月台灣行政院長江宜樺就在維基被「撤換」,由大熊貓「圓仔」繼任,這些一眼看穿是惡搞的條目為害不廣,但2009年法國著名作典家雅爾(Maurice Jarre)逝世,有學生在維基杜撰他的生前說話,世界各地傳媒「中招」照用如儀。
《蘋果》資料室
4 : ironforge(21491)@2013-10-29 14:06:32

的確,之前試過開個acc , 加左成粒鐘加d內容..結果被人刪左..
正常新人都無mode 再edit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029

【親子籽】消滅跨代貧窮 廢青搞義務補習

1 : GS(14)@2016-03-19 22:17:50

三年來,義補導師Terrence每逢星期六都會為兩名小學生義補,由小二補到現時小五,最開心見到她們變得不再抗拒英文。



【親子籽:教養之道】廢青一定一無是處、不關心社會?非也!一個學歷不高、成長過程迷失,可能曾被很多人標籤為廢青的八十後,深信知識可改變命運,四年前膽粗粗在社交網站發起義補計劃,招募義工為基層孩子免費補習,竟然一呼百應,吸引大學生、主婦等一群素未謀面的有心人蒲頭,更有爸爸級人馬願意每周抽出親子時間做義補導師,只希望幫助一群輸在起跑線的孩子,他日也能成為知識分子和領袖。


現年34歲、在教會任職青少年幹事的梁啟業(阿O),是義補計劃「一團火」的發起人。他只得中五學歷,會考得幾分,成長環境惡劣,爸爸忙搵食,媽媽有精神問題,沒有能力照顧兒子,所以阿O小時候讀書、生活自理都無人教導,直至小學時和哥哥同被送到兒童之家,才感受到被照顧和愛錫的滋味。自身成長背景,令他明白基層孩子的需要,眼見跨代貧窮問題嚴重,雖然很多人關心,卻甚少人有行動,「基層可能有得食同着,但基層孩子的讀書情況也應被關注,中產或知識分子幫他們補習,是讓他們能互相了解的最佳途徑。」2012年3月,他嘗試在facebook發帖,表明自己想搞義補計劃,呼籲朋友幫忙招募義工、介紹學生及提供場地,瞬即有數十人表示有興趣擔任導師,大學生、在職人士、家庭主婦等都有,一個月後便舉行簡介會,同年9月正式在多區開補習班。計劃最難能可貴的,是完全不涉及金錢,全靠義工的奉獻和心中一團火來成就。現時他們主要招募領取書簿津貼的基層小學生,經家訪後挑選最有需要的學生參與。每年9月至翌年6月為一學期,每星期進行一次兩小時的課堂,每區會安排兩位導師分別上堂,每次為最多七名小學生補英文和數學,現時全港已有超過20個補習點。四年來,先後有逾200名義工報名當導師,場地靠教會或區議員免費借出,而安排場地、編班及聯絡等工作,則靠幾個有正職的義工處理。計劃吸引到退休校長及大學教授支持,指導義工教學技巧及提供教學資源,亦有印刷公司免費為他們印刷宣傳海報。另外,計劃每年為數百名受惠學生舉行聖誕聯歡及結業禮,每次開支達數萬元,都是靠阿O逐次籌回來。截稿時,他開始在facebook為今年6月的結業禮籌錢,目標是五萬元,不消幾日已籌得近四萬元。



「一團火」每年都會為數百名學生及其家庭,舉辦聖誕聯歡會和結業禮。

梁啟業可能曾是別人眼中的廢青,卻透過創辦義補計劃,改變了很多基層孩子的命運。



短期義工 傷害大於幫助

不過在香港,抽空做一次半次義工的人很多,願意持續做的人很少,阿O覺得短期義工對受惠者幫助不大,甚至帶來傷害,「好似消費完就算,試想像一個小朋友本身考試得40分,你幫佢補到60分就離開,小朋友要再孤單去面對,成績可能又跌回40分,下年有其他義工幫,又再經歷由40分去到60分的階段,不斷循環。」阿O昔日的讀書生活不算愉快,中學階段記憶模糊,像缺了一塊的拼圖,只記得當時無人關心,「成長過程有人幫是很重要,如果自己以前有人理,會好好多。」他要求義工承諾要持續擔任導師一年或以上,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希望改變多數港人只做短期義工的文化。「每個人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別人賦予的,好像你識寫字是因為有人教你,有自由都是別人給你,我覺得一代幫一代是理所當然。」補習一星期得一次,對學生成績未必有很大幫助,但阿O希望透過小小的行動,讓這群孩子知道,家人以外,還有人陪伴他們走過成長道路。



Terrence會抽時間跟學生玩英文拼字遊戲,希望增加他們對英文的興趣。

街市是基層家庭必去的地方,所以阿O在街市檔口貼上宣傳海報招攬目標學生。




爸爸級導師:想孩子唔怕讀書

正職是數據及分析部門主管的蔣天驎(Terrence,圖),已擔任義補導師三年多,當初加入,除了為幫助基層孩子,在澳洲長大的他不熟悉香港教育制度,希望透過計劃了解香港課程,為教導即將升讀小學的女兒作準備。
Terrence工作繁忙,放工後要陪伴妻女,只能靠午飯時間準備教材,逢星期六早上在鰂魚涌一間教會為兩名小學生補習,那不是犧牲了親子時間嗎?「都會,好在太太明白,加上女兒這段時間要上興趣班,我就趁機去補習,視乎自己怎樣安排時間。」令他堅持補下去的原因,是看見學生由最初怕英文,變到不再抗拒,「兩小時並非想教到他們很叻,而是想改變學生心態,不會覺得讀書可怕。」



facebook:一團火



記者:黃子配攝影:鄧鴻欣編輯:李寶筠美術:利英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319/195354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533

送給露宿者一副眼鏡視光師揸遠途車義務驗眼

1 : GS(14)@2016-08-19 06:55:44

一副眼鏡,可以讓露宿者看清前方的路嗎?美國的露宿者問題嚴峻,各地政府都從房屋政策着手,如興建更多補助房屋(supportive housing)等。但露宿者等待「有瓦遮頭」的日子十分漫長,三藩市有志願機構就認為,有些服務能立即解決他們貼身的需求,因此提供免費剪髮、配眼鏡等服務。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來自紐約的澤維爾(Xavier),連自己也記不清這是第幾個年頭流落於三藩市街頭。他向《蘋果》透露,已在申請補助房屋的名單上,但除了心急「上樓」外,目前更令他困擾的就是他鼻樑上的金屬眼鏡:「這副眼鏡根本不是我的。我的舊眼鏡很久前爛掉,有人送了現在這副給我,但不是我的度數,看得不太清楚。」澤維爾的朋友得知「連結露宿者計劃」(Project Homeless Connect)周三的外展活動,免費為露宿者提供驗眼、剪髮、量血壓,甚至檢驗丙型肝炎(Hepatitis C)及愛滋病毒(HIV)等服務,地點好就在澤維爾時常流連的Shutter街,便與他一起前來,希望配到一副合適的眼鏡。與該計劃合作的蔡司公司(Zeiss)的義工驗光師貝利(Bruce Bailey),特意從斯托克頓市(Stockton)駕車2.5小時前來。他對記者表示:「在這工作了一整天,我由衷感到很滿足,可以幫到這些有需要的朋友。」他指露宿者經常忽略眼睛護理,「他們通常缺乏老花鏡和遠、近視眼鏡,我們驗出他們的度數後,會聯絡廠商捐贈適當鏡片給他們;如發現他們患上眼疾,會轉介他們見醫生」。而除了這些護理所需,主辦機構「連結露宿者計劃」亦呼籲大眾關注露宿者被忽略的心理輔導,如性取向等需要。他們表示,三藩市約有三成的露宿者屬LGBTQ(性小眾)社群,尤其一些因性取向被「逐出家門」的年輕露宿者,更加需要社會接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9/197426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500

【重修舊好】義務維修家具送弱勢 裝修工:做番能力做到嘅嘢

1 : GS(14)@2017-01-26 18:09:02

為免打擾老人家,林師傅先於家具接收人家外裝嵌茶几。



「我覺得一係你幫人,一係你俾人幫,始終都會有循環,呢個都係大家互相幫助嘅宗旨嚟。呢個地球都係圓嘅,行得番轉頭架嘛。」臨近新年,個個忙着去舊迎新,偏偏有人卻愛把舊物轉贈新主人。訪問當日,林師傅(林偉德)一手拿枱,一手拿迷你雪櫃,步履輕盈走進屋邨,送貨至一戶朋友家。朋友因母親患腦退化症,多年前辭工全職照料她,平日家中水喉漏水、電器失靈等小維修,都由林師傅義務相助,「其實香港有啲待業人士,每個家庭都有一個故事,點解佢地會待業,要大家幫手幫呢班人。」



林師傅8年前開始維修棄置家具電器,再轉贈給有需要人士,甚至幫人義務維修家居,因任職裝修工人的他,見盡人們浪費之事,「最早期時做裝修,見到傢俬好新淨,見有人要就將佢轉贈,唔會掉去垃圾房、堆田區,盡量用到就用,睇有冇人要。」他曾目睹有員工宿舍,明明家具為全新,卻因款式不合心意要全套掉棄再換,製造大量廢物之餘更浪費金錢,「我諗啲人都冇諗過係咪有需要就買,應該停一停諗一諗,有啲嘢買番黎都冇用,用唔到,或用嘅次數唔多,買嚟做咩呢?」棄置家具之中要數冷氣、電腦、電視機、影印機等最多,但並非樣樣可以修理重用。大型家具如床、衣櫃、鞋櫃等因空間問題,最難找到人接收。最常維修又最多人接收的是枱凳,電腦凳和大班椅,一般只需到五金舖配轆,或修理油壓,便可重新使用;木凳更是容易維修又深受老人家喜愛之選。需要維修轉贈的家具如此之多,當然非憑林師傅一人之力足以應付。除他以外,其實還有約十名義工,由裝修師傅到文員,與他組成義工團,四出幫人做義務維修,轉贈家品電器給有困難的人,「有時佢哋搵到就話俾我聽,整好再轉贈,我收到咪搵渠道送俾人。佢哋主要做裝修電器,每個渠道嘅人都有。我知道佢哋能力喺邊度,自己能力做到咩咪照做番能力做到嘅野。」他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老人家、傷殘人士、單親家庭及待業人士等經濟上有困難的人,「我哋義工團嘅宗旨係資源回收,盡量幫到人就幫,希望感染到其他人,多啲人出一分力。」這一份仗義之心來自兒時回憶。在林師傅眼中,80年代的香港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以前街坊隔離左右互相幫助,宜家關埋門都唔知隔離邊個打邊個,老實講招呼都冇咩點打過。」為了重拾舊時香港那一份人情味,他希望召集各區師傅參與義務維修,實行自己嗰區自己幫,「我哋想幫番香港本地人嘅生活,唔好香港人都唔幫自己人。香港人以前係大家熱心幫助架嘛,盡量想發掦番呢種精神。」如有意接收棄置家具或參與義務維修團,可透過WhatsApp與「高建互助團隊」聯絡。高建互助團隊
WhatsApp查詢:94377631記者:封愷瑜攝影: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林師傅說這迷你雪櫃拿回去時有塵堆積在風扇,轉不動,電線也不見了。要去鴨寮街配條電線,再清塵,基本上就可重新運作。

除了維修及轉贈家具予有需要人士,林師傅還會做義務家居小維修,如為老人家修理水龍頭。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5/199075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186

【專題籽】戥興民邨長者辛苦 「儍仔」義務送貨上山

1 : GS(14)@2018-01-22 06:26:33

David在網上看到興民邨的情況,自發提出「送貨義工」這方法。

【專題籽:一周突襲】油麻地街市三代都賣菜的陳峻偉(David),跟在柴灣開茶餐廳的張呈佳(Michael),看到facebook及新聞講及柴灣興民邨居民因屋邨商場出售後,生活上諸多不便的情況,覺得可以做點事。David提議港島東區區議員徐子見召集有心人,送食物與必需品上山賣,「集齊他們需要的東西送上去就好。柴灣食環署的街市生意應該不是很好,找他們做聯盟,他們有生意,居民又有餸買。我做義工幫忙送都沒所謂,反正總得有個儍仔做起。」

港島東區區議員徐子見(右)小時候在這邨長大,想替邨民出力。


Michael想利用自家廚房的空餘時間製作餸菜包,「反正舖頭6點就收,可以請街坊或居民幫忙,青紅蘿蔔湯、菜遠肉片、切好醃好送上去,以成本價出售。」但周街賣就變無牌小販;考慮做一周菜單團購,再送貨上門,「但如何讓不用WhatsApp、不懂上網的長者收到菜單,識字又識訂呢?」他們不能入邨派傳單,若得到房署協助,就事半功倍!David回想,好多問題都是香港人自己造成,「雖然我也覺得,舊時市政局街市租金便宜,蝕錢都是正常,因為那是為市民服務嘛。十年前的超級市場,哪有菜肉魚賣?大家都愛去乾淨的超級市場,幫襯的沒珍惜,做的也不珍惜,是很可惜的事。」在興民邨住了18年的陳佩霞(Angel)說:「開心的是社區上有好多NGO、議員和街坊小店幫忙想辦法解決問題。一個市民生活的社區不應該是這樣的。如果你不發聲,他們就當你接受,我們的社區不應該是這樣的。自私點說,我覺得這邨很適合養老。我不想保存愉快回憶的地方,變成商場或廢墟。」


興民邨:柴灣柴灣峽大潭道188號


記者:陳慧敏攝影:傅詩涌、Leo@BBFilmmaker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22/202797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2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