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機構暴利:百元成本賣出幾千元高價
來源: http://www.21cbh.com/2014/8-30/3MMDA0OTNfMTI5MTM3Mg.html
21世紀經濟報道 隨著消費升級,近年來整形美容之風越吹越烈,大批愛美女性不斷湧入這個市場。然而,另一方面美容院也逐漸成為“高消費”的代名詞,從你踏進去開始,就大程度上已經開啟了刷信用卡“根本停不下來”的模式。
然而,你可知道,這些動輒開價萬元的美容項目,成本甚至不足千元,而且大多數療效甚微?
連日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暗訪廣州、上海等多家美容機構及供應商、加盟商,采訪多名業內資深人士,試圖從多個角度為消費者揭開這些美容機構的暴利真相。
據中研普華發布研報顯示,截至2013年末,全國美發美容企業單店達180萬家,從業人員1600萬人,營業額高達一萬億元。除去美發營業額約3757億元後,美容行業的年產值超過6200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02年僅為1680億元。
短短十年間,中國的美容行業產值翻了三番,但與此同時,“暴利”也成為了這個行業的代名詞。“美容院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美容項目和銷售我們的產品,美容項目的成本都不到售價20%,部分純手工項目的產品成本幾乎為零。”修身堂(8200.HK)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化妝品利潤倍數計
21消費者報告:專業的投訴維權平臺,傳播您的投訴聲音,維護您的合法權益。每一宗投訴都會有專門的編輯進行核實,及時跟進。歡迎關註微信訂閱號:21消費者報告(ID:tou2su4)。
21世紀經濟報導 隨著消費升級,近年來整形美容之風越吹越烈,大批愛美女性不斷湧入這個市場。然而,另一方面美容院也逐漸成為「高消費」的代名詞,從你踏進去開始,就大程度上已經開啟了刷信用卡「根本停不下來」的模式。
然而,你可知道,這些動輒開價萬元的美容項目,成本甚至不足千元,而且大多數療效甚微?
連日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暗訪廣州、上海等多家美容機構及供應商、加盟商,採訪多名業內資深人士,試圖從多個角度為消費者揭開這些美容機構的暴利真相。
據中研普華發佈研報顯示,截至2013年末,全國美發美容企業單店達180萬家,從業人員1600萬人,營業額高達一萬億元。除去美發營業額約3757億元後,美容行業的年產值超過6200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02年僅為1680億元。
短短十年間,中國的美容行業產值翻了三番,但與此同時,「暴利」也成為了這個行業的代名詞。「美容院的收入主要來自於美容項目和銷售我們的產品,美容項目的成本都不到售價20%,部分純手工項目的產品成本幾乎為零。」修身堂(8200.HK)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化妝品利潤倍數計
事實上,除了以上所說的美容項目暴利以外,美容機構向顧客推銷的美容產品也同樣擁有豐厚利潤。
一般來說,化妝品主要分成大眾渠道和專業渠道,前者是指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這時品牌廠商通常會通過廣告等營銷方式推動銷售,屬於走量型的銷售;而專業渠道指的主要就是美容院,化妝品廠商要麼直接要麼通過代理進入美容院渠道,以較高的價格出售給顧客,這種銷售方式很大程度是依賴前線美容師的推介,以及顧客在做美容項目時的感受,由於節省大量廣告成本,因此利潤較大眾渠道要高。
「對於廠商來說,走大眾渠道大概能有10%-30%的毛利率,視乎各個廠家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但走專業渠道的毛利率就可高達70%。」一位廣州化妝品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對於美容院來說,進貨價是50元的產品,可以賣到200、300元,除卻銷售人員的人工成本後,利潤高達三倍以上。
為了讓業務更多元化,修身堂在2005年收購了在上海的寶潔個人護理產業的分銷業務,在華東和華西分銷SK-II和Olay等美容及護膚品。據該公司此前披露的2013財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年內,修身堂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營業額為13.6億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9.4%。其中主要收入來源於分銷銷售化妝品及護膚產品,佔比高達91%。
據修身堂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介紹,修身堂依照加盟費的高低,將加盟店分為四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店舖經營不同的美容項目,等級越高意味著可經營的項目越多。同時,修身堂還為加盟店免費配送價值不等的產品、儀器、配套附屬品,並提供免費的員工技能培訓。而在店舖開業之後,加盟商還能以低於市場約70%的批發價進購所需的美容產品。
正是這種獨特的經營模式讓修身堂更加積極發展加盟業務。截至目前,修身堂共訂立超過150份加盟合作協議,上一財年的加盟合作服務營業額佔總收入比為6%。
「加盟其實也是美容機構圈客賣產品的手段,只要你加盟了一個機構的品牌,那麼你就得持續消費他們生產的產品,成為他們固定的收入來源。」夏娃美業銷售經理司晨向21世紀經濟報導說道。
據介紹,經營美容院的主要成本是店租和員工的工資。一般來說,美容院員工的薪資由底薪、技術提成、業績提成三部分構成,技術提成指的是一天服務了多少個客人,而辦會員卡、項目卡就算是業績提成,業績提成標準一般是項目淨利潤的5%到10%。由此,員工的薪資一般佔據加盟店面總營業額的17%,而店租則要看具體的城市情況,以廣州為例,店租成本就佔據60%左右。
而美容機構除了為加盟商提供品牌、專業指導、開業所需的產品和儀器設備之外,也為加盟商制定一系列產品優惠政策。例如,加盟商可按產品批發價的30%進貨;根據加盟商的進貨金額或銷售業績,可免費配送或低價配送最新研發出的儀器設備;特定節日贈送新研發產品、項目等等。而美容院在低價拿到產品和儀器設備之後,又輔以美容院的服務高價出售,從中牟取暴利。
21消費者報告:專業的投訴維權平台,傳播您的投訴聲音,維護您的合法權益。每一宗投訴都會有專門的編輯進行核實,及時跟進。歡迎關注微信訂閱號:21消費者報告(ID:tou2su4)。
美容項目成本僅20%
據必瘦站(1830.HK)最新發佈的全年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止年度,該公司共錄得收益4.7億港元,同比增長6.1%。其中,存貨及消耗品成本為1057萬港元,僱員福利及人力資源服務開支為1.3億港元,市場推廣開支、折舊費以及營運租賃租金分別為8249萬、2813萬以及5604萬港元,最終營利為1.07億港元,營業利潤率高達22.7%,純利率也維持在18%的高水平。
記者在網上團購了該公司一個88元的纖體體驗套餐,據網站顯示,這個原價為3888元的纖體套餐包括了:健康指數與脂肪分析(10分鐘)、TNT極速排脂塑身或V8深層排脂緊致塑身(二選一、60分鐘)以及線酵素熱毯(30分鐘)。
但體驗後記者發現,所謂的健康指數與脂肪分析實際上就是讓記者站到一台所謂的日本進口測試機器上,輸入年齡、身高,機器就會計算出人體脂肪含量、新陳代謝指數,然後銷售人員隨即展開激烈「科普」轟炸,讓記者進一步購買其他項目。而所謂的線酵素熱毯也只是一張雙面發熱的塑料毯,主要是讓使用者出汗。粗略計算,整個體驗過程包括消耗掉的一次性用品及水、電、人工成本,連同機器折舊費,也遠不到3888元。
「我們是上市公司,而且只做直營,所用的儀器、產品都十分安全,所以價格也比一般美容院貴。」體驗還沒結束,一位現場銷售人員便向記者極力推薦一項售價為5200元的纖體套餐,但當記者表示價格太高無法接受後,該銷售人員馬上改口稱「價格可以商量」,報價也一下子下降近千元。最終記者以2868元的價格購買了8次爆脂纖體項目,平均每次花費358.5元。
據瞭解,當下美容機構主要有兩大收入來源:提供美容纖體服務以及銷售纖體美容產品。而對於中高端美容院來說,主要的利潤來源是服務項目本身。
「像加盟店做一個淡斑的美容項目,售價是5888元,其中的產品成本也就是兩三元,部分使用套盒的成本也就一百元左右。而儀器設備則全部由我們來配送,成本很小。」普麗緹莎美容連鎖機構招商經理胡女士向記者說道。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瞭解到,在修身堂近幾年的熱門美容療程中,包含了「淋巴引流按摩護理」、「Pilates手造塑身療程」等一系列純手工項目。這些項目在操作過程中不需要輔以任何的產品或儀器,僅僅花費少額的人工成本。部分配合儀器設備操作的項目,成本亦不會超過售價的20%。而這樣的低成本項目在美容院售價往往高達幾百甚至幾千。
「經營一家美容院,除去店租、薪資、水電等成本,一般有50%到55%的純利潤空間。」劉女士告訴記者,目前美容院的成本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是經營成本,包括店租、員工薪資和其他。由於員工薪資與業績掛鉤,成本不大,店舖租金為主要開支;其次是加盟成本,或者是前期購買設備和產品的成本,這部分成本一般在三個月到半年就可以收回;第三是廣告支出以及美容院預留的流動資金。
違規涉足醫學美容背後
近年來,除了生活美容服務,部分美容院推出了醫學美容項目,利用一些醫學美容儀器,從而將項目售價提高數十倍。
「一台普通機器要做10次的效果,高端醫學儀器可能兩三次就可以做到了,所以價格要比一般儀器的貴。」上述必瘦站銷售人員稱。
根據我國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從事生活美容的機構不得開展任何醫學美容項目。開展醫學美容項目的機構必須是醫療機構,醫師必須有醫師資格證且執業範圍為整形外科或美容外科。
據記者瞭解,醫學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修復與再塑,像漂唇、割雙眼皮、文唇線、繡眉、去眼袋這些美容項目都屬於醫學美容的範疇。
但事實上,違規涉足醫學美容在美容業內卻是存在已久的現象,而且因為比起普通的生活美容項目,這些醫學美容項目售價可高達數萬元,在巨額暴利的促使下,就連一些大型的知名連鎖美容機構也不惜鋌而走險。此前必瘦站深圳羅湖人民南路分店就被媒體曝光違法給消費者提供俗稱「微針」的醫療美容服務。但在該公司的衛生許可證上卻明確標示,許可項目是「美容店(不含醫學美容)」。
而為了逃避監管,必瘦站羅湖分店在向客人介紹的時候還故意將「微針」服務說成「飛針」,但實際上都是一回事。而對於記者在廣州必瘦站分店所購買的爆脂纖體項目,一位美容醫師認為實際上也屬於醫學美容的範疇:「雖然沒有傷口和直接侵入,但因為已經對體內脂肪結構帶來影響,其實也是醫學美容的一種。」
為此,記者向必瘦站公司諮詢在大陸地區是否具有開展醫學美容資質,但截至本報發稿為止,該公司尚未對此作出回覆。
修身堂加盟事業部華南區加盟經理劉女士更坦承,該公司在醫學美容領域非常專業。「抗衰老以及一些微創項目,可以由你們帶客戶到我們的醫美中心進行服務,然後我們進行利潤分成。」劉女士說。
而對於醫學美容,一些小型美容院則更加猖狂,公然做起了微整容的生意。「我們揚州有個加盟店在做液態無創整形項目,媲美於我們的微整形,只是不用注射開刀。這個項目廠家拿貨的價格是5888,加盟店拿貨就是1740,我們的揚州店在推廣給客戶的時候,售價高達5萬多。」普麗緹莎美容連鎖機構招商經理胡女士告訴記者。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醫學美容儀器的售價雖然高達幾萬甚至幾十萬元,但美容院卻可以零門檻使用。其方式通常是:儀器供應商免費提供給美容院首5位客人使用,若美容院願意繼續使用,美容院只需與儀器供應商進行收入分成,例如300元每次的服務項目,美容院收取其中6成,儀器供應商收取4成,具體比例最終由雙方確定。所以對於美容院來說,不需要花費巨資來購買儀器,違規成本大大降低。(編輯楊顥)
21消費者報告:專業的投訴維權平台,傳播您的投訴聲音,維護您的合法權益。每一宗投訴都會有專門的編輯進行核實,及時跟進。歡迎關注微信訂閱號:21消費者報告(ID:tou2su4)。
寶潔大瘦身 120億美元美容資產花落科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053.html
寶潔大瘦身 120億美元美容資產花落科蒂
一財網 劉瓊 2015-06-18 15:21:00
經過上周的最後一輪競標,全球最大消費品制造商寶潔(P&G )待出售的三項美容資產歸屬或已清晰。
外媒引述消息稱,美國香水及化妝品集團科蒂(COTY)在競價中勝出,但交易需至少兩周時間才能確定,若順利推進,將成為近十年來全球美容市場最大的交易,科蒂將因此成為全球香水與護發用品領軍企業。
寶潔出售的三項資產估值最高達到120億美元,分別是其美發業務,包括威娜(Wella)和伊卡璐(Clairol)等品牌,香水部門和化妝品業務,包括封面女郎(CoverGirl)和蜜絲佛陀(Max Factor)彩妝品牌,以及Dolce & Gabbana、Gucci、Hugo Boss和Escada等奢侈品牌香水產品代理業務。
若交易順利完成後,Euromonitor 預計,已經是Marc Jacobs和Chloe等暢銷香水品牌代理商的科蒂集團將超越歐萊雅集團成為全球最大香水制造商。美妝市場方面其排名亦會從全球第5躍升至第2大美妝公司,僅次於歐萊雅集團,其美妝品牌組合將包括OPI、Rimmel、Covergirl和Max Factor等。
出於避免巨額稅項的考慮,交易擬通過“Reverse Morris Trust”(逆向莫里斯信托)進行,具體措施是寶潔將要出售的資產剝離成為新的獨立公司,再由科蒂集團與新公司合並,合並後的新科蒂集團須向寶潔股東派發股份。交易後,現在持有科蒂集團75%股權的Reimann 家族控股公司JAB Holding 將擁有新公司約1/3的股權和47%~48%的投票權。
科蒂的野心
“過去幾年一直通過並購尋求發展的科蒂集團,已顯露出在化妝品市場上的野心,雖然不見的每次都很成功。”一位化妝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本次收購是其進一步謀求其在全球美容市場的份額與地位。富國銀行(Wells Fargo)分析師Chris Ferrara稱,該交易將給科蒂帶來巨大規模變化,估計將使其營收從45億美元左右增至近110億美元。
2014年初,科蒂就收購了一直是其主打品牌的OPI專業美甲及零售美容渠道的英國分銷商Lena White Ltd.,當年10月又就收購法國香奈兒旗下彩妝品牌Bourjois。
此前,2012年,科蒂集團還曾向美國化妝品直銷公司雅芳提交了價值10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不過該要約後來被雅芳拒絕。2011年,其收購了中國化妝品牌丁家宜,但此後幾年該品牌嚴重拖累科蒂業績,因此被停售。
更早之前,它還100%收購俄羅斯領先的化妝品公司Kalina Group所有的Dr.Scheller CosmeticsAG及其附屬公司,並且還向全球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凱雷集團收購護膚及化妝品公司Philosophy,進一步增強了其的化妝品產品組合。
科蒂的業績近年來一直不盡如人意。在截止2014年6月30日的財年,科蒂集團收入為45.52億美元,比上一財年46.49億美元下降2.1%,並出現凈虧損9740萬美元,而全年錄得凈利潤1.68億美元,每股收益從上一財年的0.81億美元下降至0.26美元。
面對業績困境,去年7月,科蒂宣布新的組織結構,旨在鞏固該公司的增長路徑,增強其作為美容行業全球領導者的地位。其組織設計將從兩個獨立運營的部門Coty Prestige和Coty Beauty演變成一個按類別和地區劃分的更加統一的模式,同時保持了聲望和大眾差異化,以及品牌建立、產品開發與代表關鍵成功因素的銷售執行方面的獨特處理方法。
與此同時,科蒂集團原CEO Michele Scannavini於去年9月離職,今年4月,科蒂任命Elio Leoni Sceti為其新任CEO。但對於這位曾在冰凍食品公司擔任CEO的高管能否重振科蒂,不少分析師都感到擔憂。
寶潔的瘦身計劃
對於寶潔來說,出售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品類資產是其正在進行的瘦身計劃的一部分。寶潔2014年8月發布2014財年四季度財報時表示,計劃通過出售、停產及自然淘汰等形式,放棄旗下約100個品牌,希望通過簡化來加速銷售的增長。
其目標是在2015年7月完成100個品牌拆分,留下10個品類中65個核心品牌,而目前已處理約40個品牌,包括向競爭對手聯合利華出售香皂及沐浴露品牌Camay卡玫爾的全球業務及Zest激爽除北美及加勒比地區外的業務等。
據悉,數據顯示,2014財年寶潔的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銷售總計195.1億美元,在五大業務中排名第三(占比24%),已經連續兩個財年同比下降2%。知情人士透露美發業務年核心盈利EBITDA約5億美元,彩妝業務年EBITDA為3.5億美元,香水業務年EBITDA為2.5億美元。
而寶潔最近發布的2015財年三季度財報顯示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業務連續9個季度出現倒退,有機銷售同比減少3%,拖累集團整體有機銷售僅實現1%的增長,為過去6年最低。按實際匯率計算,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業務銷售大幅倒退11%至41.72億美元,售價2%的提升難以抵消銷量同比下降5%。除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產品業務外,其他4個業務部門均錄得有機銷售增長(或持平於去年同期)。
日化行業人士白雲虎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寶潔過去幾年雖然在美容領域不斷嘗試,但是結果不盡如人意,美容、頭發和個人護理業務已經成為其業績的拖累,扔掉這部分業務也能更好地專註其傳統日化的專業強項。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揭秘銀行不良資產“美容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434.html
揭秘銀行不良資產“美容術”
第一財經日報 張菲菲 2015-12-09 23:07:00
銀行從分支行上至總行采取多種迂回戰術騰挪和掩蓋不良貸款,將已發生的逾期貸款納入到關註類貸款;將已產生的不良資產轉移到表外;通過展期、修改規則、借新還舊等方式設法捂住不良資產。
12月7日,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最新報告稱,2016年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將達到2.0%左右的水平,撥備覆蓋率逼近150%的監管紅線。
多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銀行人士均表示,銀行業真實不良貸款率要遠高於披露水平,銀行不良資產被低估。受制於嚴格的監管要求,現行一系列制度性因素扭曲了信貸資產質量的準確性。
商業銀行通過美化財務報表和隱藏不良貸款數據,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銀行從分支行上至總行采取多種迂回戰術騰挪和掩蓋不良貸款,將已發生的逾期貸款納入到關註類貸款;將已產生的不良資產轉移到表外;通過展期、修改規則、借新還舊等方式設法捂住不良資產。
“美容術”一:將不良納入關註
不良資產的持續飆升已經是銀行業資產質量不能承受之重。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9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18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194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59%,較上年同期上升0.43個百分點。
盡管業內一致認為銀行報表披露的數據遠不足反映真實資產狀況,但銀行業不良貸款規模究竟有多大、不良率究竟多少,無從得知。
按照慣行的做法,為了守住報表的不良數字不至於過快攀升,銀行往往將事實已發生的逾期貸款納入到關註類貸款。
對此,標普評級公司金融機構評級資深董事廖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謹慎分類,銀行業不良貸款率要比披露的不良率高得多,現行一系列制度因素扭曲信貸資產質量的準確性,銀行主要辦法是把一些潛在問題資產分類為關註類貸款,評估銀行業資產質量要將披露的關註類貸款和不良貸款的質量合並在一起。
按照廖強提供的思路,本報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止到2015年6月末,16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總計8493.82億元,關註類貸款19003.33億元,兩者合計27497.15億元,相當於同時期不良貸款的三倍之多。
“美容術”二:表內資產騰挪出表
據本報記者了解,不良資產從表內騰挪至表外,有兩處著手點對資產“大動幹戈”。一種是針對客戶即將產生逾期的不良貸款,銀行在表外對其放貸,資金用於償還表內的資產,堵住即將產生的“不良窟窿”;一種是針對已經產生的不良貸款,銀行將不良資產通過信托渠道出表,再對這類資產回購。
一名國有銀行南方分行業務部門負責人高新(化名)表示,銀行與信托公司合作將表內資產轉移到表外,實際上企業獲得表外融資來源於銀行的理財資金,以此實現表內資產的出表。
“這類業務掩蓋了很多銀行的不良資產,而且是表內資產與表外資產互相掩護。”高新舉例稱,假設某客戶通過銀行正常渠道獲得表內貸款1億,出現不良問題,銀行通過借助信托公司通道,在理財資金池通過表外向該客戶發放貸款3億元,表外貸款利率一般在10%以上,該客戶將獲得的表外3億中的1億償還表內貸款,剩下2億元資金自用。
通過上述渠道,銀行將所發放的表外貸款接回表內,用於償還表內的不良資產,實現了表內不良貸款騰挪出表的目的。
“這塊資產是巨大的。”高新告訴記者,以他所在分行為例,表內貸款與表外貸款的占比約為4∶1,據他了解,在全國落後地區比例更高,表內資產與表外資產占比甚至達到1∶1,而且這種做法在小銀行更瘋狂。
近日,中誠信集團創始人毛振華在“中誠信國際信用風險年會”上就揭露了另一種銀行將不良貸款騰挪出表的做法。他表示,銀行不良資產的上升是被掩蓋的,信托在幫銀行倒騰報表,銀行把自己的不良資產打包,通過信托公司發行資產管理計劃,再由銀行的資產池進行回購這筆資產。
對於騰挪不良資產的具體操作模式,一名國有銀行資產管理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把不良資產出售給由信托或基金子公司發起成立的一個資產管理計劃或理財計劃,信托計劃產品或理財計劃對接的資產便是銀行的資金池。
一位大型信托公司向記者證實了上述銀行不良資產騰挪的做法,他所在公司與多家銀行有這類業務合作。“誰做誰出錢,我們只是通道。”他表示,信托從中賺取少量通道費用,對於一筆1億元資產規模,信托公司賺取10萬元左右的通道費。
“美容術”三:調整不良計算標準
“銀行的不良資產確實太大了,真實情況可能會很驚人。”上述國有銀行資產管理部人士表示,現在銀行都在努力增加貸款投放,通過做大分母拉低不良率,同時,對於已經產生的不良貸款通過展期或發放新貸款來掩蓋。
一位南方股份制小企業部副總則向本報記者揭露了在江湖上廣泛使用的“擊鼓傳花”模式放貸手法:假如A客戶在銀行產生1000萬不良貸款,那麽銀行為新客戶貸款時額外多貸1000萬,多出的這1000萬資金讓其用於轉交A客戶償還貸款。如果B客戶出現問題,再由C客戶繼續解盤。
高新表示,銀行的各種花式掩蓋不良貸款也是迫不得已。“每年總行給分行下達不良貸款要求,是指令性計劃,必須完成控制在數額之內,至於如何處置不良的具體手段總行不管。”
銀行面對嚴格的監管,也不惜修改不良貸款的計算規則。高新所在的是一家經營穩健的國有大行,他告訴記者,目前總行已經不斷調整劃分不良的標準,通過放寬標準,以減少計入不良貸款項下的數額。
“監管規定貸款三個月到期無法還款必須計入不良,狀態好的時候,行里要求到期一個月不還就計入不良,後來調整為到期兩個月計入,現在放寬到期三個月才計入不良貸款;對於關註類貸款的計算也是,之前是到期未還利息就計入關註類貸款,後來改成欠利息兩次未還計入關註類貸款,現在只要貸款到期欠不欠利息都不放到關註類貸款。”高新說。
編輯:李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