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5年變局之戰,央視反攻互聯網簡史!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56.html

新浪、搜狐、網易、騰訊,這四大門戶始終佔據著互聯網喉舌的地位,使以維護國家「意識形態」為重的中央媒體,儘管孤守著傳播的制高點,卻已無法維持既往的統治力。

有好事者說:「央視今天的被動無疑有多層次的原因:傳統媒體在這個時代普遍遇到的問題、體制固若金湯的問題、意識形態對央視管理尤為嚴格的問題、日子太好過以至於危機感缺失的問題、人多了隊伍不好帶的問題……像這世上絕大多數悲劇一樣,悲劇之最悲並不在於美好被毀壞,而是在於,當一件曾經美好、強大的事物被日漸毀蝕時,無人宣稱對此負責,而後人似乎也無法歸咎於單一的某人或某一方面 。」

如何反攻互聯網這塊大陸,成了央視最核心的命題。

2009-2010壟斷資源,以暴制暴

央視首先想到的是壟斷,而最核心的則在於版權。而對於自身權威性無比自信的央視,自然而然的走上了媒體互聯網化的道路,央視旗下的中國網絡電視台於2009年12月27日夜間正式上線。

央視憑藉著既有的品牌優勢,其網站初期的發展還算平順,但在整體運營策略上,並沒有大膽敞開懷抱,2010年世界盃CNTV的獨家壟斷將這一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憑藉世界盃的直播壟斷權,CNTV品牌在網絡上獲得了較大的曝光度,但遺憾的是,短期的爆棚並未換來長期的紅利,世界盃之後的流量下滑在所難免。

在信息共享的互聯網時代,借助壟斷地位以暴制暴,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隨後,封閉的央視在互聯網平台開始融入更多合作夥伴聯合運營一些產業化頻道。

2011-2012真正的開放始於社會化媒體

在飯否的前車之鑑後,微博火了。隨後各大官方機構逐步以入住「微博」、「微信」為己任,其中「人民日報」和胡錫進在微博上的「調皮」所獲得的正反饋,更引起了主流官方媒體的興趣。

2012年3月7日16點21分,對「敬一丹 『當好代表,做好節目』新浪微訪談」這條微博的轉發,成了目前微博上可記載的@央視新聞 的第一條微博,隨後的一年半間,1070萬的粉絲積累也成了央視最寶貴的資源。

與其拒絕變化,不如擁抱變化。與其在信息這條高速路上,橫加阻攔,不如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快車道,畢竟影響力依然在那裡。

2013年反攻移動互聯網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轉身慢半步,已是一光年的距離。眼看著網易搜狐新聞客戶端過億的裝機量,耳邊新聞聯播主題曲播放的聲音愈發讓人覺得「悲愴」。

不過最近有些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在可考證的新聞類客戶端下載排名中(360手機助手數據),央視新聞居然以273萬的下載量悄悄地超過了新浪新聞的264萬,雖然與網易、搜狐、騰訊仍有較大差距,但這多少向市場證明了,官方聲音的力量還依然洶湧澎湃。

雖然,安裝量上有一些亮點,但2013年7月23日才發佈的這款產品,已經錯過了移動互聯網用戶的紅利期,如何低成本獲得用戶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痛。

作為後來者,進行差異化競爭,才是出路,除了既有的新聞聯播等權威聲音外,央視新聞客戶端產品上似乎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在產品架構上,在新版本的首頁和直播頁面中,用戶會發現有個「聽電視」的按鈕,點擊開始CCTV13的音頻直播。其官方的理論是:「音頻直播不但流量消耗小,更能滿足用戶隨時隨地聽新聞的需求。」央視新聞客戶端在產品架構上所作出的努力,似乎也印證了央視在新媒體領域的野心。

在內容層面,眾所周知,互聯網界,「記者」是一個有資質門檻的身份,特別是在社會新聞層面,轉載成了門戶的唯一選擇;與之不同的是,央視依靠龐大的記者團隊,在內容原創度上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並且通過移動互聯網新媒體二次挖掘電視資源的深度和廣度。隨著央視新聞客戶端市場份額和影響力的逐步提升,更多知名主持人、記者,也開始在新媒體平台發聲,如果說公眾平台的自媒體人正在努力表達和拓展自己的影響力,那麼央視新聞或多或少也有了一些影子。

作為傳統電視媒體的代表,錯過了互聯網的浪潮後,能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尋找到新的支點?「聽電視」這一產品理念是否能真正成為核心競爭力還需要市場的驗證,但出發點已多少有了移動互聯網思維的味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39

錢荒簡史

來源: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6743746

六月份關於錢荒的第一篇文章,核心觀點就是“如果我國不改變銀行破產制度,不降低銀行準入門檻,基本上錢荒就永遠會是一個噩夢”。這文章不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純粹做金融普及用的,所以寫的很隨意,大家也就湊合著看吧,沒太多扯關於外匯大量流入流出對流動性方面的影響什麽的。太深奧一時半會也講不清楚。就談點相對大家能接受也比較簡單的錢荒方面的原因吧。事實上,金融問題,不是一個兩個原因導致的結果的,他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過程,A推動了B,B往往反過來也會推動著A前進,所以很難說什麽是什麽的原因,我們都只是在大量的原因結果中互相尋找因果論而已。真實的金融之間必然是互為因果的關系。正文:很多人問,銀行為什麽會沒錢?大家都知道銀行都是在城市里有最好的地段,最好的裝修,銀行的員工都是最有錢的人,只有銀行給人錢,怎麽會銀行沒錢呢?所以,都不可思議。事實上,銀行沒錢是經常性的事情,今年還有銀行還不了錢呢?塞浦路斯、希臘、冰島、西班牙都有銀行還不了儲戶的錢,而事實上,我可以說世界上100%的銀行,其實在你們一起去取錢的時候,都給不了你們錢。為什麽呢?我們來看下銀行是怎麽運作的就能明白這個問題。假設銀行拿到一百塊錢,首先要交給人民銀行20塊錢,剩余的80塊,留在銀行的賬戶上。這個80塊錢,對於銀行來說,其實是欠了存錢的人的錢,而且還要支付利息。如果就任其放在賬戶上,銀行只是損失,不但儲戶來要錢的時候要還80塊,還要給利息,如果都這樣,銀行早喝西北風了。還養什麽員工,造什麽大樓啊。那銀行怎麽辦呢。當然是拿了這80塊錢去放貸款了。這80塊錢的貸款利息而且還要高於給儲戶的100塊錢利息才能賺錢。那就是意味著銀行拿了100塊錢存款,必然是需要趕快把貸款放出去,如果不放出去啊,就是虧的。但是,一旦貸款放的太多了,那也不行啊,手上總要留點現金吧,不然的話,萬一存款人都來取錢怎麽辦呢?但是這個現金留多少就成了關鍵問題。留的少了,萬一不夠存款人取錢的話,那就會陷入大麻煩之中。留的多了,那盈利壓力就很大。所以,這個點的平衡很重要。我們講銀行的三性,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在我看來,安全性比較虛,本質跟流動性是一樣的,因為銀行最大的不安全因素就是來自於流動性。沒有流動性,即使你看上去賺錢了,也一樣死翹翹。舉個例子,有個人買了幾十套房子,看上去資產上億,但是因為欠了人家幾百萬,他可能就死了。人家說怎麽會?當然會了,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他的房子賣不掉,估值上億,跟能賣掉是兩個概念。還有個原因就是本來也賣的掉的,但是市場聽說你要死了,就非要等到你死了再來買,你就活活被逼死了。當年的金信信托不就是如此麽。死了以後,一賣資產,嗨,這家夥死了以後把負債都還完,還多了六十幾個億出來。你妹的。世界就是如此殘酷。沒辦法,所以銀行要在流動性和盈利性兩個里面走鋼絲,選擇個平衡點,既要保證每年能賺更多的錢,還要保證流動性不出問題。就是有存款人來要錢的時候,能給出的出錢。這麽說,其實大家也都明白了。現在說資金緊張,必然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銀行的流動性沒管好唄,有儲戶找銀行還錢,銀行還不了錢了。拍拍腦袋也都能想是什麽原因了吧,就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虧的太多,傾家蕩產了。第二個就是沒虧,但是錢都放出去了,還沒收回來。就這麽兩個可能了。如果第一個,我估計不需要別人來借錢,早就自己解散了。所以只能是第二個。那第二個原因,就挺有意思了,因為銀行貸款的資金,其實本質只是個數字,因為錢貸給了A,A拿到錢,買了東西B、C什麽的,最終B、C拿到錢,還是以存款的形式會回到銀行的賬戶上的,銀行拿到存款之後,繳納20%給央行,還留了80%。怎麽辦呢?繼續放貸款。然後層層疊加,所以,貸款越放,其實市場上錢是越來越多的,並不會少下去。但是這里就出現兩個需要梳理的問題了,第一個問題是銀行的錢和儲戶的錢,其實是兩個概念,什麽意思呢?你說你在銀行有一百萬錢,的確你是有錢,但是這錢因為存在銀行這里,其實是銀行的負債,銀行未必會有一百萬錢在賬上,他都拿出去放貸款了。所以就會出現,你明明有一百萬的錢,但是你去拿的時候,銀行沒錢給你。這里要表達的問題是你的錢,其實不是銀行的錢,是銀行欠你的錢。所以,我們拿M2的數字很高,說市場不缺錢,我覺得不太對。事實上,這個情況就是我們的確有很多錢,但是銀行就是沒錢給你,那銀行的錢去了哪里?很多人說,你自己也說了,銀行放貸款出去,沈澱到資產去了啊。問題是我們仔細想下去,資產最後也只是個數字啊,鋼筋水泥,都只是錢的表現形式,最終並不沈澱貨幣本身。貨幣去了哪里呢?其實前面說了麽,你給銀行100快,銀行交給了央行20塊,80塊放貸款去。然後80塊存到銀行,在交16塊到央行,剩余64放貸款。再存,再放,再存,再放。你們自己想想,到哪里去了?全部到了央行口袋里了。錢最終以貨幣的形式都到了央行手里。所以,理論上,一個極致的情況就是,商業銀行只要把貸款放到極致的話,一點流動性也不預留的話,那麽商業的錢最終都是到了央行手里,大家留著在手里的都只是數字而已。那麽看到這里其實大家明白了,為什麽央行是媽啊,因為你怎麽做,到最後錢都在他手里。那麽講到這里,我們就基本可以推導出一個規律,就是銀行存款增加,放貸就必然增加。放貸增加,帶來存款進一步增加,然後又推動了放貸增加,又帶來存款增加。這個循環玩下去,最終的結果就是銀行的存款不斷增加的同時,銀行的資產也不斷的增加,但是銀行的現金卻在減少,錢荒的背後其實往往表現出市場不缺錢的特征。所以我們現在去看市場,市場缺錢與否很多人在扯M2,M2其實包含了很多儲蓄存款,所以很多人以M2高來說我國市場不缺錢,其實才是個偽命題。高儲蓄率的背後必然帶來銀行的放貸沖動,從而造成銀行流動性的緊缺。看到這里,大家都明白了吧,銀行為什麽缺錢?很多人說是因為銀行把錢放錯了地方,我認為也是扯淡。理論上,無論把錢放在哪里,只要貸款不斷的放,流動性必然是緊張的。這里面不少專業人士會說,不對啊,央行不是規定了存貸比麽?不可能無限放大杠桿啊。這里面就扯出另外一個問題了,啥問題呢?表外業務的問題。啥是表外業務呢?舉個例子吧。有人找你借錢,你有錢,卻被你媽媽管的死死地,不讓你放貸,然後你怎麽辦呢?簡單,因為你是有錢人,所以你身邊都是有錢人,那就隨手拉一個,一個不夠,就拉一群,跟他們說,老子有個兄弟缺錢了,你們給借點。大家看你面子上說,借可以啊,你給擔保不?你因為你媽媽管的緊,擔保也不準,只能說,我不擔保,但是你們丫還不信我麽,借了就是了。大家看看你,再看看你媽媽,覺得都挺牛逼的,不會有事,就借了。他們就這麽一借,得,他們大概也就賺個8%,你到好,就這麽一吆喝,不擔保也不出錢反倒能賺個10%,比他們多了去了。那個高興啊。於是就拼命的做這個業務了。這個業務本質就是拉皮條的業務,因為你啥都沒出啊,也不帶風險啊,他們真出事情了,跟你也沒關系啊。你媽來責問你,你也就說一句,關我屁事。當真是光你屁事麽。當然不是啊,真項目出問題,還不出錢的時候,你難道還真一句話關你屁事麽?如果真能光你屁事的話,那還真到不會出問題了。可是問題是,現實都沒想象的那麽好。真項目出問題的時候,你朋友估計一個個堵著你家門,不讓你出去了。你媽也得救你,除非你真做好了再也不在這個世界上混了的地步,否則這個你看上去光你屁事的錢,你還得還。前段時間看報道說,光大得收回90%的貸款,才能實現理財產品的兌付,你妹的。這個業務得做的多大啊。同業市場的問題我前面說了,規模不斷的放貸款,必然意味著銀行的存款也是日益增加的,有很多銀行存款增加了,但是又找不到特別好的地方去放貸,或者短時間不用,就都會放到同業市場里去,什麽是同業市場呢。簡單說就是兄弟姐妹自己間玩借錢的地方,今天我多點,明天我多點,大家互相借,都是一個媽生的,總歸沒問題,本來大家都是在外面借錢的,現在發現原來兄弟姐妹都這麽有錢啊,沒必要外面借啊,成本低,速度快,就這里借吧。於是個別孩子,就開始別的地方也不去借了,就在這里借,今天借大哥200塊,明天去二哥那里借個200還大哥的,反正一年又一年都這麽借下去就是了。弄的最後,大家也都這麽幹了,問題就來了。總的有人去別地方借進來吧。否則都加都借入,誰來借出啊。於是借到後來,發現這個市場都沒錢了,央媽本來平時還扔點錢到這里來的。現在也突然不扔了,於是,一個個開始鬧翻天了,本來民生該還光大的錢,結果沒還,光大也就沒錢還興業了。反正一個欠一個。一個還不了,大家都還不了。也就幾個大哥還好點,因為聽話。一邊是借不進來錢,另外一邊卻是要很長時間才能把錢收回來,資金緊張的問題,就出現了。所謂同業市場的問題其實跟存款的問題本質是一樣的都是銀行找資金的地方,但是呢,因為儲戶的錢相對穩定,不太會形成擠兌性的風險,但是同業市場的錢,規模大,穩定性也差,並不是隨時都能借到,所以一般的銀行都不會把同業市場的錢當成主要融資的地方,而個別銀行還真就這麽幹了,所以,碰到流動性整體緊張的時候,同業特別會成為出問題的地方,一個頭寸麽有調撥好,就違約了。但是這里的核心其實都是銀行不斷放大杠桿的後果,所以要解決流動性緊張的問題,其實要解決的是貸款為什麽會不斷擴大的問題。為什麽金融機構不斷的想辦法想放貸款?簡單點想,就是想賺錢唄。因為只有不斷的放貸款,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利息收入啊。這麽簡單的道理誰都知道。但是他們難道不知道不斷的擴杠桿放貸款,碰到流動性問題怎麽辦?這里面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個命題,我國走的是,嚴準入,寬監管的監管路線,什麽叫寬監管呢?說白了,我國的銀行機構的誕生,其實就是個十月懷胎的過程,每個但生下來的金融機構啊,到最後都是央媽的親生兒子,要成為這樣的兒子不容易,既然生下來了,做媽的,基本上就是護犢子一樣的護著了。事實上,所謂的存貸比突破,違規放貸,表外業務表內化,做媽的能不知道麽。都知道,但是都睜只眼,閉只眼,一直就這麽慣著。越慣著,這些紈絝子弟就越來勁,一個個飛揚跋扈,整天正事不幹,就想著調戲良家婦女,偶爾幹點拉皮條的事情。長久以來,銀行就是這麽個認識,很少會把流動性的問題放在心上,事實上,在國外,不少銀行都是死在流動性上,前面說了,哪怕你資產再好,在你出事之後,再好的資產都是個屁,壓根沒人要,估計還不少人就在邊上,等著你死,收你的資產,娶你的老婆,讓你兒子喊他爹,但是中國不會。這個媽太牛逼。怎麽都慣著你。有這個認識之後,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擴杠桿,哪怕這個媽媽,沒事也喊著,你們啊,給我低調點。在這樣,就打你了。但是事實上,真到了生死存亡,做媽媽的還真必然會出手,所以這次所謂的危機,我第一天就說了沒事,做個家法罷了。打一頓也就了事了。鬼才信,會看著兒子死。事實就是如此。當然這里還有個問題自然就是做媽媽的也不容易,護犢子是一回事,但是怕小孩子死了引來一堆麻煩事情也是實情,銀行的倒閉在市場都是大事情,會引起很大的社會不安,所以,為什麽央行一直在強調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估計這幾年做媽媽的也想明白了,不能在這麽慣著了,否則早晚得出大事情,所以在想辦法先做善後的事情,做好後,估計也就任其自生自滅了吧。如果能做到這一天,我看大量的銀行,會真的把流動性當一回事,否則我看中國的銀行永遠不會有流動性的問題。國家的背書在身後,讓沒人會相信銀行會破產,沒人會來擠兌,你們看,連兄弟借錢都不肯還了,居然外人都只是看看熱鬧,誰也沒想過要去把錢提出來。這是什麽?這就是中國銀行業的集體牛逼之處啊。上面是我的第一個考慮的可能性,就是缺乏對流動性的顧慮,使得銀行業會不斷的放大自己的杠桿,不斷的想實現高利潤的增長,最終使得流動性出現問題。其實這里面還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因為貸款的不斷發放,市場的錢越來越多啊,就會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就是貨幣流動性泛濫,說白了就是銀行想盡辦法放貸款,誕生出了兩個很有意思的邏輯,第一個是錢追著項目走,事實上,很多時候,金融是零和遊戲,很多人肯定不認同,但是我舉個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理論上資金的投入最終是要靠實體產生收益來歸還資金利息的,實體產生收益的可能性是資金投入的最終來源,但是我們其實往往能發現,資金的投入量遠遠大於實體能創造的效益,尤其是社會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大量的資金,回到最後都到了擊鼓傳花的遊戲里去。這個時候,資金是不斷疊加利息的,卻沒有地方產生收益,於是資金到最後就是零和遊戲,高於經濟增長部分的資金投入到最後就是零和遊戲。大量的資金要放出去,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投入到了這種遊戲中去,因為根本沒有那麽多項目需要來借錢。很多人這里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麽那麽多錢不去投向小企業呢?你不是要放錢麽,怎麽不投呢?這里就是資本的兩個特性了,第一個特性是風險評價特性的不確定下的高收益追逐特性。同樣都不具備風險明確評價依據的情況洗啊,資本首先是選擇高收益的項目。第二個特性就是所有的銀行都著急放貸款的情況下,一般都選擇大體量的項目盡快越早實現項目投放,而小企業都不具備這兩個特性,使得資金泛濫的情況下,都投向了大體量和高收益的項目。所以在錢追著項目走的情況下,你們會發現,反而小企業其實是更拿不到錢的。悖論就出現了。我們現在說我們要倒逼著把錢流向小企業,事實上,如果小企業不賺錢,你把資金逼也逼不回去,傻逼才去投虧錢的企業。但是如果我們分析小企業為什麽不賺錢的時候,就可以發現把資金從這種追逐遊戲中脫離出來其實到是的確可以降低小企業的成本的,因為資金每天追逐那些高收益的項目,推動了大量的實體企業的成本的,現在的政策的確不需要把資金回流到實體,讓他們在銀行的體系里安分的呆著,就已經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實體企業成本了。但是這個很難,因為讓銀行每天看著躺了那麽多錢,不拿出去放了,心里就難受啊。於是博弈就是這麽出現的。銀行就是想放貸款賺錢,政府就是要不讓你放。怎麽辦,我看讓整天想著放貸款的銀行死個一家兩家,給個教訓的確是挺好的事情。就看你央行敢不敢了。不過回到這里,我們要深刻反思的其實還有個命題,很重要,是什麽呢?就是商業銀行的逐利性是怎麽養成的,商業銀行猶如一頭吃不飽的恐龍,未必是天性。我自己看了下我們的商業銀行其實有時候也挺為難的,事實上商業銀行的高逐利性跟我國的貨幣發行體制是有很大關聯性的,當然還有跟最近的巴塞爾協議三的出臺也是有很大的關聯度。從當前的幾個情況下,商業銀行陷入的一個困境就是換成誰,成為了商業銀行,其實都會被逼的不得不去放貸。這里面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扯下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86

浪潮襲來!中國財經媒體35年簡史回顧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6/57406.html

稍早前閉幕的財新峰會,最引人注目的消息是關於財新傳媒自身。19日晚上,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宣佈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入股財新傳媒,CMC董事長黎瑞剛將出任財新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CMC取代浙報成為財新第一大股東,成為今年中國最引人關注的媒體轉讓事件。

如果說CMC這個名字讓人感到陌生,她身後的發起者則都是鼎鼎大名。2009年成立的CMC是中國第一家專注於媒體及泛文化產業的大型股權投資基金,主要發起人包括上海東方傳媒(原名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簡稱SMG)集團控股的上海東方惠金、原文匯新民聯合報業、國家開發銀行等。簡而言之,這是一家具有上海市官方背景的文化投資集團。

黎瑞剛何許人也?他不僅是CMC的董事長,更是中國傳媒業界知名的「大佬」級人物。他是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SMEG)總裁,和人們通常所說的上海文廣(SMG)相對,作為其母公司的SMEG被習稱為「大文廣」。這一集團旗下擁有東方衛視、上海廣播電視台、第一財經傳媒等眾多媒體,在中國電視和財經新聞領域佔有重要地位。

「文革」後第一份專業經濟類報刊,出現於1978年。這份報紙的名字名為《財貿戰線》。

《財貿戰線》報是當時的國務院財貿小組的報紙,而參與創辦這張報紙的編輯記者,多是原北京《大公報》的人員。當時,「文革」時「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口號還在使用。財貿系統也還在開全國性的「學大慶學大寨」會議。姚依林曾考慮新的報紙用「財貿學大慶學大寨」的名字,以配合大會召開,但因為名字太長不上口,而國務院財貿辦「文革」前曾辦過《財貿戰線》月刊。財貿小組最終同意報紙定名為《財貿戰線》,並在「財貿學大慶學大寨」全國會議召開當日創刊,那一天是1978年7月4日。這也成為「文革」後第一份經濟類報刊的生日。

1981年,《財貿戰線》改名為《中國財貿報》。1983年,以《中國財貿報》為基礎又新創辦《經濟日報》,由國務院主管,成為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並立的四大中央級黨報之一。


1980年年初,中國的經濟類報紙增加到三份,除《財貿戰線》外,分別是《市場》和《經濟生活報》。

1979年10月,人民日報社創辦了《人民日報》的第一份子報,名為《市場》(1989年,《市場》報更名為《市場報》)。指揮籌辦的是時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安崗。

安崗對於《市場》報有一整套想法,這些想法在當時大膽甚至「出格」。他提出,《市場》不發評論,不強調指導性,以消息報導市場;不寫長稿,二三百字,甚至百字新聞,登在頭版,甚至頭條,鼓勵大記者寫「豆腐塊」的消息。稿酬從優;要敢於報導「封、資、修」的東西,如美容、化妝、服飾、飲食、休閒、花鳥魚蟲等。他還「石破天驚」地提出,要刊登廣告;要研究股票、證券,內地沒有,可以到香港證券交易所考察學習等。

如果說《財貿戰線》和《市場》報是當時中國經濟類報刊的「國家隊」的話,杭州的《經濟生活報》是「地方隊」。《市場》報創刊後,各界反響強烈。時任浙江日報總編輯的吳堯民於1979年11月向時任浙江省長李豐平回報工作時提到此事,李豐平隨即說「浙江日報也可以辦一張經濟類的小報嘛!」《經濟生活報》應運而生,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省級經濟類報紙。


創辦於1980年6月的《世界經濟導報》,是中共建政後第一份由中央和地方學術機構聯合創辦的報紙,在中國財經報導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報紙的主辦方是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和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其定位是:「針對我國四化建設中經濟改革的實際需要,報導外國經濟建設的成敗經驗,介紹各國經濟發展情況,分析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普及世界經濟知識,突出知識性(包括學術性)、針對性、戰鬥性,兼有新聞性、趣味性。」

《世界經濟導報》的辦報探索,在中國經濟類媒體的歷史上是不能抹去的一頁。報紙每期都有一定篇幅刊登知識性文章和資料,增加讀者世界經濟方面的常識;把專業性、學術性的文章通俗化、普及化,把大量經濟數據繪製成圖表,以便讀者快速瞭解相關內容。這份報紙從試刊號開始,就規定學者、專家的名字前不加「著名」等帽子,官員只用簡單的官銜,名字後面也不加「同志」這一稱呼,這些在當時都是很罕見的。

《世界經濟導報》無論在組織形式,還是報導內容上,都是中國經濟類報導興起早期的珍貴嘗試。1989年,《世界經濟導報》因故停刊。


經濟信息是八十年代經濟新聞的主體。

八十年代的中國媒體,黨報黨刊仍處在絕對的支配地位。《經濟日報》、《市場》報、《經濟參考報》等新型黨報的探索,悄然改變了中國媒體的經濟報導生態。

改革開始以後,企業需要發佈工商信息的渠道,經濟類報刊成為它們的當然選擇。與此同時,當時的經濟類報導仍未從傳統的宣傳語境下脫胎,對地方和企業經濟的表揚稿也佔到相當比例。然而更值得重視的變化是,這些報刊扮演起為經濟改革「鼓與呼」的角色,在記錄經濟事件的同時也傳遞政策變革的信號。

《經濟日報》堪稱這一時期黨報變革的先鋒之一。《市場》報的創辦者安崗,是《經濟日報》定名後的第一任總編輯,安崗的繼任者范敬宜,也是知名的開明報人,他1979年在《遼寧日報》上所寫的《莫把開頭當過頭》,捍衛農村的生產隊自主權,是改革開放早期的評論名篇。他接任總編輯以後,《經濟日報》更開展了一系列關於經濟改革的討論,尤以1987年的「關廣梅現象」大討論最為著名,報導探討了承包租賃改革的性質,直接關係到對經濟體制改革的評價。

當時的《經濟時報》的不少年輕人,後來都活躍在新聞宣傳領域,現任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就曾是《經濟日報》記者,1983年他第一次獲得「全國好新聞」獎,就是因為一篇名為《工程師三代破屋兩間,副局長一家新房四套——市有關部門的調查結論竟是「分配基本合理」》的批評性報導,該報導揭露了某些人以權謀私的現象,

除了企業的經營信息,八十年代的經濟類報刊還最早開始刊登「生活服務類信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份徵婚啟事,就刊登在1981年1月8日的《市場》報上。四川江津地區四十歲的教師丁乃鈞,通過這則啟事最終和吉林的張姓姑娘喜結連理。

除了這些專業的經濟類報刊外,在一般的黨報上也開始出現經濟類報導。胡舒立大學畢業後進入《工人日報》,她早期的成名作,便是1985年發表在《工人日報》上的一篇關於華北油田的批評性報導。這一時期黨報的財經報導實踐,也為此後中國財經新聞界儲備了人才。


1989年秋,中國內地終於出現了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商業報紙——《中華工商時報》。

《中華工商時報》的創辦者是丁望。1989年報紙創辦時,他已經63歲。早在1957年,他就已經成為《中國青年報》的編委和工商新聞部主任,當時工商部的另一位主任是當時極富盛名也已有爭議的作家劉賓雁。當年「反右」,丁望因為一篇有爭議的批評稿和給團中央領導提意見等原因,被打為右派,因為是「極右」,他被開除出黨。80年代,他先後在《工人日報》、《經濟日報》任副總編輯,還參與主辦了1984年的「莫干山會議」。

1986年,丁望從《經濟日報》賦閒,本當離休的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人生決定,要自己辦一份報。他想辦一份有民間色彩的商報,不從主管機關要錢要人,以求得相對獨立的地位。經過兩三年的奔走,改組後的全國工商聯讓丁望實現了這個夢想。1989年4月,《中華工商時報》拿到了刊號,是年10月,報紙創刊。

《中華工商時報》早期的辦報方針被歸結為丁望的幾句話:「不做機關報,要辦綜合性經濟大報」;「堅持鼓吹改革、市場經濟和維護民營經濟」;「儘可能說真話,而且絕不說假話」;「商味、民味、海味」。

丁望在《中華工商時報》擔任社長兼總編輯,從1989年10月到1994年1月。那是《中華工商時報》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段時期。胡舒立後來回憶,她1992年剛調入《中華工商時報》時採訪幾位台灣經濟界大人物的稿件,第二天全文見報,她「頗覺吃驚」,問丁望:「原來,在你們這裡……?」,話還沒說完,丁望微笑示意:「不許說。」胡舒立寫道:「他知道我想說什麼,因為做記者已經10年餘的我,首次體會到了自由寫作新聞的幸福。」

《中華工商時報》的改革立場十分鮮明,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深圳特區報》發表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在北京新聞界仍然沉寂之時,《中華工商時報》率先轉載該文。當時,這一份不具備黨報背景的報紙掌握主流經濟媒體的話語權。美國道瓊斯集團CEO彼得·凱恩1993年訪華時對時任《中華工商時報》記者的胡舒立說:「一般來說,在一個國家刊登綜合性新聞的報紙可以有許多,而刊登商業新聞的報紙最後主要只有一家。在美國是《華爾街日報》,在英國是《金融時報》,在中國,我們看好的是《中華工商時報》!」


資本市場的初建,在九十年代催生了一批財經類媒體。

在這一進程中,「聯辦」的名字不能不提。「聯辦」是「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的簡稱,成立於1989年3月,由全國九家全國性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起和集資成立。「聯辦」成立前,從海外歸國的王波明、高西慶等人組成的「證券研究所設計小組」(「聯辦」前身)就起草了《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並送報國務院。創辦證交所的提議獲得肯定後,「聯辦」正式成立,王岐山、經叔平等作為發起會員公司的代表,都出席了「聯辦」成立的簽字儀式。此後,「聯辦」直接參與了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的設計和籌建。

1991年12月,「聯辦」全名改為「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外界仍習稱「聯辦」。1992年,「聯辦」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業的證券類週刊——《證券市場週刊》。而在此前後,《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相繼創辦。這些以報導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為主的財經媒體,改變了中國財經報導的格局。

1992年「南巡談話」後的市場經濟潮湧,極大地刺激了中國財經新聞的發展。國務院直屬機構也新辦了不少經濟類報刊,如國研中心的《中國經濟時報》、原國家計委(現國家發改委)的《中國經濟導報》等。此後,原有的一些專業性報紙也逐漸轉型為現代意義上的商報,《中國經營報》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1995年,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首次定位為「經濟為主的綜合頻道」,中國財經報導「國家隊」裡也有了電子媒體的身影。


1998年,《財經》創刊,這一事件在中國新聞進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

彼時,《財經》還不是一份擁有獨立刊號的雜誌,而只是《證券市場週刊》的月末刊,1998年4月18日面世的第一期,刊名也並非後來為人所熟知的《財經》,而是《Money》。這一期雜誌的封面報導題為《誰為瓊民源負責?》,以一篇調查性報導作為創刊號的封面,在中國新聞界並不多見。這也預示著,這注定是一家以批評性報導著稱的媒體。

「聯辦」主任王波明是《財經》的總編輯,這本新創雜誌的主編是《中華工商時報》的國際部主任胡舒立。跟隨胡舒立參與《財經》創刊的人並不多,現任財新傳媒主編王爍是其中之一。1998年,年僅26歲的他要離開自己呆了近三年的《人民日報》國際部,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參加《財經》團隊,二是去當時如日中天的《南方週末》。就在他即將南下廣州時,胡舒立慰留他,說「既然你參加了創刊籌備,把第一期做完再定吧」。

王爍同意了,並自己寫就了《財經》創刊號的《致讀者》:「當經濟列車隆隆向前的時候,我們將關注在車頭裡的人們,我們深知,他們的思想、策略和手法,將深刻地影響到前進的速度和方向;我們將關注車廂裡的人們,不管他們坐的是軟臥還是硬座,哪怕只是手持一張站票,我們知道,經濟成就的意義,就在於絕大多數人福祉的進步;我們將眺望前進的方向,也將審視向遠方逝去的軌道。我們相信,反省過去是通向未來的橋樑;我們為誠實的成功者鼓掌,我們也向經濟生活中被損害者和被侮辱者伸出手掌,我們認為,轉型的歡樂與痛苦應由公正的規則來衡量。」

這段文字詮釋了《財經》的使命,成為《財經》史上的一段重要表達。而王爍本人,後來也留在《財經》,擔任執行主編,直至今日,和胡舒立共事整整15年。


《財經》的歷史是一部傳奇。

2000年10月,《財經》以獨立刊號獨立出版,不再作為《證券市場週刊月末版》。這一期雜誌的封面報導,是「基金黑幕」。此後的2001年,《財經》接連推出「股市憂思錄」、「莊家呂梁」、「誰在操縱億安科技」、「銀廣夏陷阱」等重磅報導,更鞏固了其在資本市場報導,尤其是批評性報導中的領軍地位。2002年,《財經》改為半月刊。

2003年,在《財經》的歷史上又是關鍵轉折。她在中國境內媒體中率先報導「非典」肆虐真相,並憑藉SARS系列調查獲「2003年度國際調查新聞獎」榮譽提名。「興衰」、「盧萬里案真相」、「馬招德賣官鏈」的報導,將觸角伸向反腐和法治領域。這標誌著《財經》作為一家財經媒體,已成為中國政經、社會報導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5年,《財經》改為雙週刊。是年,《財經》從松花江水污染等話題開始,開始關注中國的環境與科技問題。2006年,《財經》對上海社保基金案進行系列報導;2007年第一期,又刊出重磅調查《誰的魯能》,更使其調查報導的深度和聲望都達到頂峰。

在很大程度上,是「聯辦」的特殊背景和王波明、胡舒立等人的紅色出身,給這份雜誌贏得了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言論尺度和報導空間。《財經》雖然不具備過多的官方背景,但擁有直抵決策高層的渠道,2001年,對銀廣夏這家明星上市公司的調查報導相當敏感,在《銀廣夏陷阱》一文刊出前,王波明向他的老朋友、時任國務院體改辦主任的王岐山打電話,王岐山問:「這則報導是真實的嗎?如果是真的,那就出吧。」報導刊出後,銀廣夏的神話轟然倒塌,公司高管也被送進監獄。

然而和其他媒體一樣,《財經》並不能超越中國國情。《財經》創刊15週年晚宴上,王波明憶及往事,《財經》創刊號的封面報導《誰為瓊民源負責?》發表之後,時任副總編輯的戴小京,在證監會寫了一個星期檢討。這以後的十幾年,《財經》一直在廟堂與江湖間上演走鋼絲的平衡術。


2001年1月1日,《21世紀經濟報導》正式發行。

《21世紀經濟報導》的創辦團隊,脫胎於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週報——《南方週末》。參與《21世紀經濟報導》籌辦的沈灝、劉洲偉分別擔任過《南方週末》新聞部主任和經濟部主任。事實上,《21世紀經濟報導》在正式發行前的四期試刊,就是通過《南方週末》的渠道投放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南方週末》的全盛期。這份以社會新聞和調查報導著名的報紙,最初涉足經濟領域是在1992年12月,稍晚於《證券市場週刊》。當時《南方週末》創辦了「經濟與人」板塊,定位於記錄市場經濟如何影響人的生活。那一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中國的「市場經濟」目標。

劉洲偉1994年從大學畢業後到《南方週末》任記者,最初就在「經濟和人」板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甚至是《南方週末》唯一的經濟記者。他在《南方週末》期間,對其經濟報導發揮了開拓性的作用。時任《南方週末》主編的江藝平認為,正是劉洲偉所做的VCD系列報導,奠定了《南方週末》經濟版的江湖地位。

1998年,「經濟與人」板塊被改為「新經濟」,既關注國際上開始興起的互聯網「新經濟」,也著力涉足中國經濟變革中「新」的制度建設。劉洲偉曾在接受採訪時說:「你知道《南方週末》一直是為弱勢群體說話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是他們整個一套的理念。但是,經濟部的理念跟原來新聞部的理念都已經不太一樣的。它更多的從制度的角度開始思考已經發生的事情,試圖再通過觀察制度的演進可能會引起的社會發展的局勢,並幫助精英階層尋找答案,尋找解決之道,這是它的一個理念,也是逐步發展成《21世紀經濟報導》的一個基本的理念。」

《21世紀經濟報導》甫一創立,就持續關注與經濟相關的制度建設。《21世紀》不是一份單純的商業報紙,而有宏觀與政經的視野,調查報導和批評性報導也是《21》重要的面向。

到2008年,《21世紀經濟報導》成為週一到週五連續出版的日報。而以《21世紀經濟報導》為首的「21報系」,也擁有了《理財週報》、《商務旅行》、《21世紀商業評論》、《環球企業家》等更多的媒體,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財經報導組群之一。

同年四月,山東三聯集團投資創辦的《經濟觀察報》問世。這份報紙隨即成為中國最受關注的財經類週報之一。十一年過去了,《經觀》並未像《21》一樣改為日報,仍然每週只出一期,但其影響力有目共睹。


2003年,廣電總局批准了一項呼號變更,上海電視台財經頻道和東方廣播電台財經頻率呼號統一改為「第一財經」(China Business Network,CBN)。

「一財系」的出現,給中國財經媒體領域注入新的活力。2004年,由上海廣播電視台、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北京青年報社聯合主辦的《第一財經日報》創刊;2008年,上海東方傳媒(原上海文廣)主辦的《第一財經週刊》面世。「一財系」最終逐漸成為全國僅有同時擁有電視台、日報、週刊、網站、廣播等多種傳播形式的全媒體財經媒體集團。

一財隸屬於上海東方傳媒集團(SMG),和東方衛視、上海衛視等都是兄弟。第一財經更多致力於商業報導,傳遞有用的商業信息,並講述好玩有趣的商業故事。第一財經旗下的產品,和競爭對手之間有相當明顯的差異性。相對於《21世紀經濟報導》,《第一財經日報》依託華東地區的區域性成色更為濃厚,相對於《財經》等老牌的財經類雜誌,《第一財經週刊》的風格明顯輕鬆幽默許多。


十一

2009年秋天,中國財經媒體開始一輪新的分化。

這年11月23日出版的《財經》,刊載了總編輯王波明的社評《理念支撐下的堅持——致讀者》。文中他寫道:「泛利大廈19層,300個工位,可以算得國內最具現代氣息的新聞編輯部,此時已經是空空蕩蕩。」《財經》時任主編胡舒立此時已決定離開,獨立創辦一家新的媒體,她帶走了《財經》當時編輯團隊中的大部分。

這本以「獨立、獨家、獨到」為標榜的雜誌,走到她的十字路口。王波明對於和胡舒立的「分手」深感遺憾,但他更加堅定地向讀者強調:「《財經》不只屬於創辦者和運營者,甚至不只屬於你們——我們最尊敬的讀者,《財經》更屬於你們所代表的社會正義和良知,《財經》屬於更加改革和開放的中國。」

七個星期後的2010年1月4日,一期封面報導為《通脹如虎》的《新世紀週刊》悄然登上大城市的報攤。胡舒立所率領的團隊註冊了新的企業——財新傳媒有限公司。他們從此有了一個新的雜誌平台。一週以後,《新世紀週刊》刊出《編者致辭》,這一期被定為正式的「改刊紀念號」。《致辭》中,財新的編輯團隊表示,新世紀新十年,將繼續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與拓進。「因為我們,作為職業新聞人,一如既往地相信,這種努力在轉型的中國是可能和可行的,有價值更有需求,而其進展關乎中國的未來。」


十二

離開《財經》後,胡舒立團隊從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獲得了原《新世紀週刊》的刊號,又得到了浙報集團以4000萬元投資,後者佔得40%的股權。2011年中,《新世紀週刊》刊號正式從海南轉到浙江,而隨著最新一次的股權轉讓,《新世紀》刊號將移至上海。

刊號的輾轉只是一個側面,印證財新團隊在創業中面臨的陣痛與波折,但其風格與職業訴求沒有變。財新針對企業和資本市場的報導依然老練純熟;從重慶「打黑「到中石油反腐,財新的法治報導有聲有色。她挑戰了中國媒體不報導媒體的「潛規則」,以《達芬奇「案中案」》、《IPO有償沉默》等重大報導揭露中國的「新聞尋租」現象,力圖提倡行業自律和自淨。

同一時期的《財經》,迎來了不少的新鮮血液,如王波明當初的設想,基本重回正軌。《財經》在堅持雙週刊出刊的同時,還嘗試設「評論刊」和「金融刊」,邀請業界和學界人士對熱點財經、學術議題展開論衡,豐富了雜誌的產品線。

十二

北京CBD,是中國媒體分佈最集中的區域。央視、人民日報社、北京電視台都聚集於此。

離開《財經》之後,胡舒立的團隊搬到了光華路東口南側的溫特萊中心。同一條路的西端北側,是中央電視台的新址。站在財新的辦公室走廊,可以透過落地玻璃看到「大褲衩」。財新辦公室正對著的是首都經貿大學東校區,這一校區南北長度區區兩百多米。穿過首經貿校園,大街的對面就是人民日報社。

但財新和上海文廣(SMEG)的距離更近。SMEG在北京的辦公室,在光華路二號的「陽光100」,和溫特萊中心僅一條十幾米的小街相隔。財新的員工常到陽光100樓下吃飯,如果有在上海文廣的朋友,也可以叫到一起。

事實上,財新和SMEG之間,並非單單空間上的親近。財新也透過和後者的合作,實踐自己的全媒體理想。「第一財經」和財新聯合製作的一檔節目「首席評論」一直在「第一財經」旗下的電視台播出,在財新網上可以看到這檔節目的往期視頻,這檔節目開播可以回溯到2010年年中,當時財新傳媒成立也不過半年多而已。

刊、網、視多元融合的傳播路徑,由「一財」發軔,也為財新所追求。這逐漸成為中國財經媒體界重要的趨勢。


十三

同樣在2009年年底,一本新的中央級刊物走上報攤,名為《財經國家週刊》。這是新華社在瞭望系列政經刊物中推出的一本新刊。此後一段時期,又有《財經天下週刊》等一系列商業雜誌新創,加之《彭博商業週刊》、《哈佛商業評論》等中文版登陸,財經類報章雜誌數量又有大幅增長。

35年來財經新聞的發展,仍可看出兩大類型媒體的分野。一邊是中央部委或新華社、人民日報社等中央媒體主辦的「喉舌」媒體,另一邊則是研究機構或者地方興辦的「市場化」媒體。兩者的數量總體都呈上升之勢,但後者的增長速度明顯更快。

在財經類媒體數量持續增加的同時,也有一些媒體人開始思考財經類媒體從平面向互聯網的轉型。自2011年以後,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財經編輯記者開始出走,投身新媒體創業。這一潮流中不乏在江湖中已有聲名的資深編輯記者,而已身為執行總裁的劉洲偉在今年8月離開《21世紀經濟報導》,則更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

他三年前嘗言:「如果不出意外,報紙這樣的東西斷送在我們這一代報人手上,已不是什麼懸念。我們還年輕,報紙卻老了,輓歌隱隱傳來,正是倉皇辭廟日。耶穌失去教堂,世界將會怎樣?也許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但如果失去的只是鎖鏈,你有可能進入一個新的美麗世界,新聞不死,報人涅磐」。

財經媒體領域的持續裂變在所難免,互聯網技術下傳播的定製化、個人化、細分化趨勢,正在改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媒體格局。


十四

財新牽手CMC,黎瑞剛和胡舒立的「黎胡配」成型,外界並不太意外。

自今年十月胡舒立獨家專訪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以來,關於財新將轉投滬上的消息已在坊間流傳。在傳統媒體遭遇寒冬之際,媒體眾人的應對方式頗可玩味。有人主動以個體姿態擁抱新媒體,也有人冀望實現整體性的全媒體轉型。前者朝向新一輪的分化,後者則指向不同機構的重組。財新與CMC的聯合,乃是這一輪重組中引人注目的事件,未來財經媒體界將呈現何種生態,讓人拭目以待。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舒立團隊離開《財經》前的倒數第二期雜誌,封面報導正是《上海文廣突破》。當時,上海文廣(SMG)剛剛成為國內首家完成製播分離、集團整體轉企改制的廣電機構。這一改革的推動者正是黎瑞剛。這一篇封面報導對黎瑞剛著墨頗多,這位時年僅40歲,已任廳級幹部長達7年的上海文廣舵手,被《財經》雜誌記者在一個小標題裡定義為「少帥」。

2012年起,黎瑞剛身兼上海文廣影視集團(SMEG)和CMC的老總,他把相當多的精力放在CMC上。CMC投資項目廣泛,包括星空傳媒、東方夢工廠、TVB中國等。此番入股財新,對於CMC而言是投資領域的一次拓展。身處艱難爬坡之中的財新,獲得了一個難得的資本夥伴。


十五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財經新聞是中國新聞界成長最快的領域,這一點幾乎無人否認。

胡舒立如此看待財經新聞在中國的發展,在中國特殊國情下,財經報導的發展有著其他領域報導不可比擬的特殊優勢。譬如說,財經報導天然地具有「去宣傳化」的色彩,股市的指數漲了就是漲了,跌了就是跌了。正源於此,財經報導成為中國新聞專業主義得到最充分實踐的類型。

同時,中國的經濟轉軌一直處在劇烈的時期,這也給中國的財經、商業報導提供了豐富素材,。相對於時政領域報導,財經領域報導受到的管制較少,新聞空間要大得多,這也使得中國財經報導的整體發育程度,遠遠高於時政等領域。

而更根本的因素,是財經媒體或許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媒體門類,這給了它們更大的資源支持和獨立性。

從《中華工商時報》到《財經》、《新世紀》,中國的財經媒體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展江的話來說,就是一種「歐美新聞氣質」。因而,這些媒體和其中的傑出代表人物率先獲得了西方社會的認可。而今,財經類報刊獲得國際性新聞獎項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類型的中國媒體,足以見得在國際上,具有專業主義精神的財經媒體對中國新聞界的特殊價值。


十六

2000年,浙江的《經濟生活報》停辦,刊號轉由新創的都市報《今日早報》使用。2009年,《人民日報》的第一家子報《市場報》紙質版停辦,轉為網絡版,原刊號改由新辦的《中國能源報》使用。時移世易,中國財經媒體的格局,已同當初大相逕庭。

但從《經濟日報》到《中華工商時報》,從聯辦再到後來的南方報業、上海文廣,中國的財經媒體發展史有一條清晰的脈絡。由北京到地方,由中央黨報的「官辦」到研究機構的拓展,從最初的經濟信息,再到後來成型的商業報導、資本市場報導,再到21世紀風行的政經,中國財經媒體報導的領域逐漸拓展,報導的深度也從對企業、地方的宣傳稿,延伸到對市場的觀察、對商業事件的深度調查,再到對公共事件的關懷、對公共政策的思辨。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中國財經媒體界開始逐漸形成一個具有專業主義精神的精英群體。尤其以丁望時期的《中華工商時報》為代表,儼然成為此後中國財經新聞界的「黃埔軍校」。九十年代以後,財經媒體逐漸成為中國新聞「江湖」中一支重要的勢力,而當初的這幫人和他們的子弟兵,參與了整個中國新聞界的變革歷程。


十七

不可迴避的是,財經新聞也是中國媒體分化最大的一個類型。

以《財經》、《新世紀》為代表的一部分媒體,在專業水平和調查能力上,都是中國媒體的翹楚。他們奉行採編和經營嚴格分離的媒體,在採編部門和經營部門之間建立起「防火牆」,以保證報導乃至於媒體本身的獨立性。從新聞倫理到新聞實踐,在中國所有媒體中,這些財經媒體與全球業界的標竿水平,最為接近。

但同時,財經新聞界又是中國新聞界中最為混亂的一個領域。相對於時政、社會等報導,財經報導尤其是商業報導,與企業的商業利益直接相關。這使得財經新聞領域成為新聞腐敗的重災區,媒體和企業之間常以商業利益作為交換,有償新聞、有償不聞頻發。近兩個多月來,全國多地多家媒體的記者因為涉嫌收受賄賂被抓,也從側面印證這一行業內部存在的問題,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時代給了財經媒體相當的報導空間,她們中的傑出者成功地利用了這一空間。而時代同樣也釋放出資本的力量,缺乏真正獨立性的中國財經新聞界,也有相當部分媒體和從業者徹底匍匐於資本之下,成為其附庸甚至奴僕。中國新聞界最硬的脊樑,在財經媒體界。中國新聞界最軟的骨頭,也在財經新聞界。


十八

中國財經媒體將有怎樣的未來?

當傳統媒體的危機同樣傳導到財經類媒體,似乎人們也有些失落。好像《財經》雜誌全盛期那樣的業界標竿已經不再那麼耀眼。在這個高度競爭的市場裡,誰能得到資本的青睞?誰能保持昔年的榮光?如果無法突破現有的天花板,整個業界將何去何從?

答案,需要時代的劇變本身來印證。而我們只能推測其間的趨勢。面對細分市場的、面對特定個體的個性化的資訊和服務,將會對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構成擠壓,而這些服務將越來越多地由更小型的諮詢或信息平台來提供。「內容為王」背景下,大型財經媒體永遠不變的優勢,是對大時代、大事件乃至大案件的深度介入,這些領域是更小型的機構難以替代的。

或許到那時,財經媒體和其他類型媒體的界限會變得更加模糊;或許到那時,財經媒體的精神特質會顯得更加突出。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財經媒體本身就恰如《財經》創刊號《致讀者》裡所說,它們都身處在一列經濟列車之上。它們的方向,取決於中國的方向。


十九

回望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新聞史,社會新聞和財經新聞,構成中國新聞界整體進步的一體兩翼。

社會冷暖的溫度,激起人們對於每一寸陽光的渴望。「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是一個時代的最美祝福。從廣州興起的媒體春潮,以一紙風行的《南方週末》為代表,感動和激勵了一整代人。

財經震盪的晴雨,關乎人們對價值的判斷、對規則的衡量。由一篇篇財經報導出發,市場經濟、法治和全球化的理唸得以在中國大地上傳播。從《中華工商時報》起,一路走來的財經類報刊,改變的不止是某隻股票的漲落,更是中國新聞業界的技術水準和言論空間。

一代新聞人創造了過去三十年的傳奇,他們留下的身影,至今並未遠去。

他們中的許多人,依然忙碌,依然意氣風發,記錄著中國變革的歷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41

讀書劄記140901印度簡史(一)十王之戰 與種姓制度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0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01%E5%8D%B0%E5%BA%A6%E7%B0%A1%E5%8F%B2%E4%B8%80%E5%8D%81%E7%8E%8B%E4%B9%8B%E6%88%B0-%E8%88%87%E7%A8%AE%E5%A7%93%E5%88%B6%E5%BA%A6/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讀書劄記140901

印度簡史(一)十王之戰 與種姓制度

掌門執筆

 

《印度簡史A Survey of Indian History》(1972)  K M Panilkar

印度人不喜歡治史是舉世皆知的,原因是這民族的文化價值偏向追求精神境界,塵世之事既無益於“解脫”,不記也罷。再者,政治上長期四分五裂,孔雀之後,莫臥兒之前,一千七百年未嘗統一,語言分殊複雜,史源散亂佚失,爬梳困難。

印度的人名地名音節之多令人“不忍卒讀”,看印度史簡直是場災難!所以,我的心願是找本較好的簡明通史,慳水慳力…..終於找到了本書。此書雖嫌舊,然而簡約扼要,條理清楚,於轉折處尤其明快有力。但細讀之下則隱約有點不妥當,原來作者長期擔任外交官,頗為愛國愛族…..

 

〈古印度文明〉

遠在雅利安人到來之前,印度河流域已發展出璀璨的農業城市文明。***以摩亨佐. 達羅哈拉巴為首的諸城邦經濟和工藝發達,創制了文字(註:尚未破譯。),種植棉花,崇拜男性生殖器(ie林加,濕婆神的象徵。)。

從前的觀點認為是雅利安人的戰車毀滅了諸城,現今的考古証據則顯示古文明在大入侵前經已衰退崩解,原因無非是生態超出負荷和社會內部失衡, “羅馬永遠是被自身的體重壓垮的”!無論如何,如此宏厚的古文明煙銷雲散,竟至不留片痕,仍屬罕見。

 

元前十三四世紀風雲突變,

〈雅利安征服〉

雅利安人肯定是從伊朗進來的,這從比較兩地的古代神祗足以取証,主神皆是雷電之神因陀羅及其一系。***他們是遊牧民族,因為人口過剩而越境遷徙,來到西北印度。

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硝煙四起。經書《梨俱吠陀》稱呼因陀羅為“城市震撼者”,雅利安人在其引領下對原住民發動戰爭,攻克“100個有柱子的堡壘”。

蕩平城邦群的雅利安人開始定居務農,施行統治,發展出古印度教(ie婆羅門教)文化。這文化建立在極少數雅利安人淩駕大多數原住民的基礎上面,遂以保持族群認同為無上原則。****

新文化純然是雅利安色調的,表面看來與古文明截然不同。*** 但作者不作如是觀,雖然遭到嚴密的掩埋,只要比較最早期和成熟期“吠陀經典”的內容,仍可看出明顯的「同化作用」。****古文明某些宗教因子已被吸收進婆羅門教之中,仿如借屍還魂。極有趣的証據是:雅利安人從排斥到擁抱男根崇拜,原住民的神祇濕婆和毘濕奴上升到至尊位置,而原初的因陀羅系列神祗則貶值為從屬性質。

 

〈十王之戰〉

雅利安人盤據整個印度河—恒河平原之後,分裂為兩種政治形態。其一方維持著較為純粹和古舊的部族酋長制;另一方則建立起新興的混合型王權國家。***

《梨俱吠陀》記載了新型國家之首,由蘇達斯王統領的婆羅多王國與十個部族王者大聯盟展開的爭霸戰「十王之戰」,**** 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大事件。戰爭以婆羅多王國取得勝利告終,宇內始定於一尊。

十王之戰不單是雅利安族群的內戰,原住民部族也有參戰,且多加盟勝方。戰後婆羅多國王成為大君主,萬邦臣伏,向其納貢。 而多元國家和多元種姓則成為定制,形塑出後世政治的永久特徵。***

此戰的影響十分深遠,奠定了諸邦林立割據的大格局,吞併別人的國家被認為違反了「法(ie達磨)」。***  “法”的意思是正義、教儀和行為準繩

 

更重要的是多元種族社會內部結構的設定,雅利安人為了維持其血緣、文化和特權不被稀釋,訂立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嚴苛的種族隔離政策,**** 此即

〈種姓制度〉

雅利安人自認皮膚“潔白”,歧視有色人種, 病態地害怕血緣受到“汙染” (編按:此與希特拉如出一轍。),這是種姓制度深沈的心理基礎。

起初他們把人分為兩種:皮膚潔白,因而有資格承傳聖法的雅利安人稱為「再生者」;其餘深膚色的非雅利安人稱為「凡人」。兩類人在生活上的隔閡沒有後來那麼嚴厲。

 

吠陀後期族群區隔深化,虛擬的膚色核實為四階種姓:婆羅門,傳承聖法者;剎帝利,武士貴族;吠舍,從事產業者;首陀羅,平民,從事耕種。**** (編按:一般認為吠舍才是平民,首陀羅是奴隸。)

恐怖之處是世間竟有“沒有膚色的人”旃陀羅,他們被視為不可接觸者”,排擠出四姓之外,世操賤業。

 

種姓制度殘暴不仁,元前六世紀社會矛盾激化,人心苦悶思變,佛教和耆那教應運而生。

〈佛教和耆那教〉

元前623年釋迦牟尼降生,前543年入滅。佛陀為了求道,捨棄王子身份出家,終於菩提樹下悟得緣起性空”至理,在婆羅奈城鹿野苑初轉法輪。(編按:此義理超出婆羅門教義,作者堅稱佛教為印度教的一個支派,*** 只是大印度主義作祟。但佛教的基本思想則確實出自婆羅門教。)

原始佛教義理簡樸,傾向實踐,主張奉行“正道”生活,破除“煩惱”,臻於“涅槃”。佛教追求超脫欲望,是苦行主義的昇華版本,回應並撫慰了痛苦的時代心靈。又,既然諸性皆空,則眾生無異,自應平等。*** 這兩點使得這波宗教改革大行其道,未幾摩揭陀國華氏城名王阿闍世皈依,宣教形勢更加舒張。

(註:恒河華氏城為阿闍世所建,是其後一千年印度及其周邊最重要的城市,有如中國之長安城。***)

 

耆那教原非新創,己存在了幾百年,此時在“最後的先知”伐彈摩那大雄引領下成為獨立教派。教祖大雄比佛陀年紀稍長,其義理與佛諸多相似,信徒多為富裕的商業階層。

 

時人所不能預見的是由區區流動教團宣揚的「佛教」,二三百年間竟然動搖了主流意識形態「婆羅門教」。***

時代仍處於諸邦林立大格局,摩揭陀制霸北印度一百五十年,難陀王朝繼起。一切要到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來臨才產生大變化,希臘人覆滅了難陀

 

附記:後續篇章會以“說史”名義寫作,歸類在“國別史”欄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07

讀書劄記140901印度簡史(一)十王之戰 與種姓制度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0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01%E5%8D%B0%E5%BA%A6%E7%B0%A1%E5%8F%B2%E4%B8%80%E5%8D%81%E7%8E%8B%E4%B9%8B%E6%88%B0-%E8%88%87%E7%A8%AE%E5%A7%93%E5%88%B6%E5%BA%A6/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讀書劄記140901

印度簡史(一)十王之戰 與種姓制度

掌門執筆

 

《印度簡史A Survey of Indian History》(1972)  K M Panilkar

印度人不喜歡治史是舉世皆知的,原因是這民族的文化價值偏向追求精神境界,塵世之事既無益於“解脫”,不記也罷。再者,政治上長期四分五裂,孔雀之後,莫臥兒之前,一千七百年未嘗統一,語言分殊複雜,史源散亂佚失,爬梳困難。

印度的人名地名音節之多令人“不忍卒讀”,看印度史簡直是場災難!所以,我的心願是找本較好的簡明通史,慳水慳力…..終於找到了本書。此書雖嫌舊,然而簡約扼要,條理清楚,於轉折處尤其明快有力。但細讀之下則隱約有點不妥當,原來作者長期擔任外交官,頗為愛國愛族…..

 

〈古印度文明〉

遠在雅利安人到來之前,印度河流域已發展出璀璨的農業城市文明。***以摩亨佐. 達羅哈拉巴為首的諸城邦經濟和工藝發達,創制了文字(註:尚未破譯。),種植棉花,崇拜男性生殖器(ie林加,濕婆神的象徵。)。

從前的觀點認為是雅利安人的戰車毀滅了諸城,現今的考古証據則顯示古文明在大入侵前經已衰退崩解,原因無非是生態超出負荷和社會內部失衡, “羅馬永遠是被自身的體重壓垮的”!無論如何,如此宏厚的古文明煙銷雲散,竟至不留片痕,仍屬罕見。

 

元前十三四世紀風雲突變,

〈雅利安征服〉

雅利安人肯定是從伊朗進來的,這從比較兩地的古代神祗足以取証,主神皆是雷電之神因陀羅及其一系。***他們是遊牧民族,因為人口過剩而越境遷徙,來到西北印度。

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硝煙四起。經書《梨俱吠陀》稱呼因陀羅為“城市震撼者”,雅利安人在其引領下對原住民發動戰爭,攻克“100個有柱子的堡壘”。

蕩平城邦群的雅利安人開始定居務農,施行統治,發展出古印度教(ie婆羅門教)文化。這文化建立在極少數雅利安人淩駕大多數原住民的基礎上面,遂以保持族群認同為無上原則。****

新文化純然是雅利安色調的,表面看來與古文明截然不同。*** 但作者不作如是觀,雖然遭到嚴密的掩埋,只要比較最早期和成熟期“吠陀經典”的內容,仍可看出明顯的「同化作用」。****古文明某些宗教因子已被吸收進婆羅門教之中,仿如借屍還魂。極有趣的証據是:雅利安人從排斥到擁抱男根崇拜,原住民的神祇濕婆和毘濕奴上升到至尊位置,而原初的因陀羅系列神祗則貶值為從屬性質。

 

〈十王之戰〉

雅利安人盤據整個印度河—恒河平原之後,分裂為兩種政治形態。其一方維持著較為純粹和古舊的部族酋長制;另一方則建立起新興的混合型王權國家。***

《梨俱吠陀》記載了新型國家之首,由蘇達斯王統領的婆羅多王國與十個部族王者大聯盟展開的爭霸戰「十王之戰」,**** 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大事件。戰爭以婆羅多王國取得勝利告終,宇內始定於一尊。

十王之戰不單是雅利安族群的內戰,原住民部族也有參戰,且多加盟勝方。戰後婆羅多國王成為大君主,萬邦臣伏,向其納貢。 而多元國家和多元種姓則成為定制,形塑出後世政治的永久特徵。***

此戰的影響十分深遠,奠定了諸邦林立割據的大格局,吞併別人的國家被認為違反了「法(ie達磨)」。***  “法”的意思是正義、教儀和行為準繩

 

更重要的是多元種族社會內部結構的設定,雅利安人為了維持其血緣、文化和特權不被稀釋,訂立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嚴苛的種族隔離政策,**** 此即

〈種姓制度〉

雅利安人自認皮膚“潔白”,歧視有色人種, 病態地害怕血緣受到“汙染” (編按:此與希特拉如出一轍。),這是種姓制度深沈的心理基礎。

起初他們把人分為兩種:皮膚潔白,因而有資格承傳聖法的雅利安人稱為「再生者」;其餘深膚色的非雅利安人稱為「凡人」。兩類人在生活上的隔閡沒有後來那麼嚴厲。

 

吠陀後期族群區隔深化,虛擬的膚色核實為四階種姓:婆羅門,傳承聖法者;剎帝利,武士貴族;吠舍,從事產業者;首陀羅,平民,從事耕種。**** (編按:一般認為吠舍才是平民,首陀羅是奴隸。)

恐怖之處是世間竟有“沒有膚色的人”旃陀羅,他們被視為不可接觸者”,排擠出四姓之外,世操賤業。

 

種姓制度殘暴不仁,元前六世紀社會矛盾激化,人心苦悶思變,佛教和耆那教應運而生。

〈佛教和耆那教〉

元前623年釋迦牟尼降生,前543年入滅。佛陀為了求道,捨棄王子身份出家,終於菩提樹下悟得緣起性空”至理,在婆羅奈城鹿野苑初轉法輪。(編按:此義理超出婆羅門教義,作者堅稱佛教為印度教的一個支派,*** 只是大印度主義作祟。但佛教的基本思想則確實出自婆羅門教。)

原始佛教義理簡樸,傾向實踐,主張奉行“正道”生活,破除“煩惱”,臻於“涅槃”。佛教追求超脫欲望,是苦行主義的昇華版本,回應並撫慰了痛苦的時代心靈。又,既然諸性皆空,則眾生無異,自應平等。*** 這兩點使得這波宗教改革大行其道,未幾摩揭陀國華氏城名王阿闍世皈依,宣教形勢更加舒張。

(註:恒河華氏城為阿闍世所建,是其後一千年印度及其周邊最重要的城市,有如中國之長安城。***)

 

耆那教原非新創,己存在了幾百年,此時在“最後的先知”伐彈摩那大雄引領下成為獨立教派。教祖大雄比佛陀年紀稍長,其義理與佛諸多相似,信徒多為富裕的商業階層。

 

時人所不能預見的是由區區流動教團宣揚的「佛教」,二三百年間竟然動搖了主流意識形態「婆羅門教」。***

時代仍處於諸邦林立大格局,摩揭陀制霸北印度一百五十年,難陀王朝繼起。一切要到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來臨才產生大變化,希臘人覆滅了難陀

 

附記:後續篇章會以“說史”名義寫作,歸類在“國別史”欄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70

說史140904印度簡史(二) 孔雀王朝 與 笈多王朝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04/%E8%AA%AA%E5%8F%B2140904%E5%8D%B0%E5%BA%A6%E7%B0%A1%E5%8F%B2%E4%BA%8C-%E5%AD%94%E9%9B%80%E7%8E%8B%E6%9C%9D-%E8%88%87-%E7%AC%88%E5%A4%9A%E7%8E%8B%E6%9C%9D/

說史140904
印度簡史(二) 孔雀王朝 與 笈多王朝
掌門執筆

〈亞歷山大東征〉
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大帝滅了波斯阿黑門尼德王朝,揮軍東指,兵侵北印,顛覆了難陀王朝。*** 但他從未越過印度河,便士疲師老,撒軍西歸。 未幾大帝駕崩,馬其頓帝國一裂為四,塞琉古王朝得其東翼,仍對印度虎視眈眈。

亂世出英雄,自稱難陀庶出的 旃陀羅笈多清除了希臘人的傀儡政權,掃平群雄,於元前320年建立孔雀王朝。****
前305年大勢底定的塞琉古終於越過印度河,欲成亞歷山大未竟之功,卻為笈多所敗,鍛羽而歸。

經此一役,孔雀成為西北印度的霸主,定都 華氏城, 創建印度史上第一個帝國。
〈孔雀王朝〉
開國三代俱是英主,勢力逐漸伸向南印度。
印度南北為 文底耶山所阻隔,自古甚少溝通。 南印原住民 達羅毗荼人文化獨立發展,透過海洋貿易,與中東和南洋的交流甚至多於北印。***

前268年登基的第三代 阿育王(註:意為“無憂”。)是古代印度最有名的君主,以宏揚佛法流芳百世, 曾兩次派遣子女前往斯里蘭卡傳法,使之成為後世南亞的佛教重鎮。***
前256年阿育王以極其殘酷的戰爭滅了東北印最強大的 羯陵伽國,據說為此心生懺悔而篤信佛教。 餘下南印的三個大國 註輦、雞羅和 潘地亞,全都望風景從,成為屬國。 孔雀名義上統一了全印度。****

孔雀與之前的區域霸權性格上有所不同,身上帶著濃厚的帝國氣息。 除了發展出成熟的官僚、軍事、交通和稅收系統之外,更利害的是其「密探體系」,*** 可能是世上最早的錦衣衛! 這邪惡的統治手段生根延續,和種姓制度一起遺害無窮。

前183年孔雀滅亡,簒位者建立弱勢的 巽伽王朝(前183–前73年),國家立即四分五裂。 後繼的 甘婆王朝(元前73–公元28年)更加闇弱,淪落為一個區域政權。就在此時,胡騎接踵東來,中原板蕩,國無寧日。
〈外族入侵時期〉
漢初匈奴崛興於草原,滅大月氏,月氏族人遷逃阿富汗,又把當地的 塞伽人壓進印度,蹂躪北部。幾經辛苦,塞族勢力於元前57年一度被驅逐出境。此時月氏在阿富汗建立的 貴霜王朝變得極其強大,未幾再輕易地併吞北印。***

貴霜崇佛,名王 迦膩色迦(公元78–102年在位)尊師 馬鳴菩薩,北傳彿教的大乘宗開始壓倒小乘宗。 東漢魏晉時大乘佛法經西域傳入中國,成為世界宗教傳播史上的頭等大事。**** 南北朝佛像彫塑有所謂「鍵陀羅風格」,鍵陀羅就是貴霜的首都。

貴霜之後有厭噠(ie白匈奴),外族盤據北印長達五百餘年,但和希臘人一樣沒法實質越過印度河,南印完全不受影響。
〈笈多王朝〉
公元320年旃陀羅笈多 (註:與孔雀開國君主姓名相同。)開創笈多王朝,經過三代人的努力,才徹底清洗了境內的外族勢力。
笈多奮力地重複孔雀飛過的道路,是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印度民族建立的大帝國。 可惜在統一大業上功虧一簣,南印的 註輦、雞羅和 潘地亞不服,笈多從未混同宇內。***

同樣是三代英主,同樣是由第三代的 超日王(ie旃陀羅笈多二世375–415年在位)把國勢推上頂峯。 超日文才武略,曠古絕今,其振興學術之美名,與阿育推廣佛法同樣地傳誦千古。
笈多在文化建設上面遠踰前人,其動機是洗滌百年胡塵,發揚國粹主義。 那也是印度教重新振興,梵文文學的古典時期,最重要的作品《薄丘梵歌》即成於此時。
但最令世人震撼的是笈多朝的學術成就, 尤其數學, 竟然發明了「數字0」的理論, 十進制算術由是完備, 全世界沿用至今. 天文學和哲學方面亦建樹良多.
其時也是佛法的黃金歲月, 無著菩薩(唯識宗的創始人)和 世親菩薩寫出最著名的「論」. *** 南朝高僧法顯在這時前來求法,著有《佛國記》以紀盛世。

〈僑陳如傳說〉
還有一點值得大書特書, 笈多朝是印度人的 “大航海時代” 和 “泛印度時代”, 印度文化—體現為印度教, 遍傳除越南之外的整個南亞, 並以馬六甲為跳板深入印尼.****

在泰國、柬埔寨、馬來半島和印尼不同的地方, 流傳著結構完全相同的一個古老故事「僑陳如傳說」。話說
a僑陳如是一位婆羅門;
b他從海上到達當地;
c當地的女王以武力阻止他登陸, 引發了戰爭, 入侵者戰勝, 並和女王結婚.
最有趣的是d女王是裸體的, 入侵者以一塊布將她包裹起來.****
這是一個滿載著人類學意涵的傳說, 反映出殖民者高傲的姿態. 武裝殖民者航海而至,透過征服戰爭統治當地尚未開化的母系社會,帶來了印度教文明。****
這和千餘年後西歐殖民者的來臨,其高傲姿態和戲劇呈現何其相似!

幸而這波殖民人數委實極少,沒法在地建立種姓制度,血緣也就很快被稀釋掉,而其宗教文化則成為各地古文明的基底。 再過五百年,經由相同海路,伊斯蘭文明取代了各地的古文明。那時,已再無裸體的女王了。

總之, 孔雀與笈多猶如中國之漢唐。
550年匈奴入侵, 笈多滅亡.

史料出自
《印度簡史A Survey of Indian History》(1972) K M Panilka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73

讀書劄記140923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2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23%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4%B8%80-%E5%85%A9%E6%AC%A1%E9%B4%89%E7%89%87%E6%88%B0%E7%88%AD-%E8%88%87-%E9%96%8B%E5%9F%A0%E5%88%9D%E6%9C%9F/

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 R. Hughes

讀書劄記140923

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作者是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是甚獲西方學界賞識的香港通史, 2013年出中文版,內容稍有擴充.

 

大家不要被「簡史」的謙稱所迷惑, 自從“劍橋國別簡史”面世,這名詞成為了「通史」的別稱. 既是通史,自然是輕略史實而著重史識了, 所以,單從敍事面看, 通史必然是簡史. 本書自不例外.

至於史識,相當主觀, 高下之分向來只基於專業群體的風評.

 

本文所輯史實乃是簡中之簡, 只望能把書中部分史識淬取出來,以供參閱.

1清朝之際, 香港是廣東省新安縣之地. 居民世代務農,以村落為社群單元, 築有祠堂和廟宇, 地方事務由鄉村組織自行管理, 與全國農村社會一般無異. 然則香港遠非荒島、漁村和海盜巢穴, 如前此的西方史書所言.***

 

西歐武裝商船在十六世紀初來到東南亞海域, 拉開了未來四百五十年航海殖民時代的帷幕. 香港由平平無奇的農村,風雲際會,竟然成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2葡萄牙人先拔頭籌, 以馬六甲作跳板,率先闖進南中國海.

1557政策上禁止海外貿易的明朝, 破格準許葡萄牙人租借澳門,*** 建立永久殖民地. 一則酬答葡人為朝廷清剿海盜, 再者便於管理外貿商務.

 

英國商船在十七世紀才來到中國, 1654澳門容許英國東印度公司進駐. 1759乾隆宣佈關閉其他口岸,只餘廣州一口通商,*** 1771東印獲準在廣州開業.

廣州獨口通商重整天下格局, 澳門成為國際商貿中心, 後來種種複雜的政經變化,包括戰爭,均肇因於此.

 

〈第一次鴉片戰爭 與開埠〉

3廣州貿易制度稱為「公行制度」, 由清政府發出特許執照予華人(而非洋人) 「行商」,壟斷經營跨國貿易.**** 前後共發出過約廿個此類執照, 不知何時何故稱為「十三行」.

外商(ie夷商,洋行) 必需依附單一某間行商,*** 點對點進行交易,行商須擔保附屬外商的所有行為. 政府經貿部門管轄行商,行商管轄夷商, 夷商不得越級接觸官府. 此種歧視商人(尤其是外商)的制度自然流弊叢生,貪汙盛行.***

戰爭前夕,廣州共有約一百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 他們獲準在地設立商館和貨倉(ie夷館, 洋行.).

 

4十九世紀初葉, 時維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朝巔峯盛世, 坐擁印度,日不沒落; 皇家海軍縱橫七海,睥睨天下…..

鴉片貿易是帝國環球商業鏈的重要環節.**** 英政府和廣州英國洋行(以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為首)對公行制度自然大為不滿, 極思更易,不惜動武.

 

戰爭的時機終於來臨, 1839道光派遣名臣 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負責禁煙. 林氏雷厲風行, 逼令外商繳出鴉片存貨於虎門銷燬, 兩國爆發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42).****

 

戰爭期間, 1841卑路乍Belcher上校率兵佔領香港島,升起英國國旗.

中國戰敗, 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割讓港島.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義律Elliot援引新架坡經驗, 宣佈保証自由貿易, 為華洋人民提供保護, 境內可以奉行中國習俗和宗教. 香港正式開埠,成為「自由港」,****首任港督是 砵甸乍(ie璞鼎查)Porttinger.

 

5開埠之初, 雖經首輪移民, 港島人口只有15,000至20,000人, 治安惡劣,疫疾橫流, 經濟既不蓬勃,商業活動也不“自由”. 政府收入靠商品專賣制度維持, 各行生意主要掌握在華商手中,以鴉片為最大宗. 轉口貿易發展緩慢, 香港只不過是個殖民前哨站和鴉片中心.***

 

當時印度運出的鴉片有3/4經香港轉運中國各地, 貨倉內恒常儲備40,000箱存貨,幾乎所有主要洋商都沾手鴉片, 香港是一個「毒港」.***

鴉片除了暴利之外,還有治安上的妙用. 華人苦力多吃鴉片,溫馴如羊;反之,歐籍勞工多酒後鬧事.

直到1908, 在英國政府大力壓迫下香港才境內禁煙,*** 英廷還需賠償商人的損失. 1913明令禁止向中國輸出鴉片.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60

6鴉片二戰(ie英法聯軍)遠因很簡單:雙方對於《南京條約》都感到不滿, 英方認為所得過少,中方認為所付過多. ***

導火索是有名的「亞羅Arrow號事件」***:1856懸掛英國旗的華人東主香港商船(登記已過期) 亞羅號遭中國水師登船搜查, 拘捕多名涉嫌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華籍船員. 英方宣稱事件中國旗被扯下, 要求釋放船員和道歉. (中方和船員則指稱當時根本並未懸旗.) 中方釋放船員但拒絕道歉, 皇家海軍當即兵臨城下,炮擊兩廣總督 葉名琛官署. 中方則以火燒洋人商館作回應.

當時的港督 寶靈Bowring在事態中扮演了積極角色.

 

1857英國派出遠征軍, 法國也借口傳教士在廣西被殺, 聯手遣兵. 「英法聯軍」攻廣州, 俘虜葉名琛; 然後揮軍北上,1858天津, 議和.

幾番波折, 1860聯軍入北京, 火燒圓明園, 戰事才告終結. 戰後清朝簽訂《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半島和昂船洲予英國;*** 另外, 鴉片貿易也變相合法化.

 

8戰爭期間香港發生駭人聽聞的「毒麵包案」, 包括港督夫人在內數百名歐籍人士吃了 裕盛辦館製造, 被混入砒霜的麵包後嘔吐大作. 有理由相信下毒是蓄意的, 因為事前曾有華籍僕人提點其歐籍僱主小心避禍.

辦館東主其後以證據不足獲無罪開釋, 過程中42名僱員被囚禁於一間小牢室中超過20天, 稱為「香港黑洞」事件. ( 註: 名稱來源於1756 “加爾各答黑洞事件”, 123名歐籍犯人因過度擠塞死於一間小牢室之內.)

 

此事極大地加深歐人對華人的猜忌, 數百名華人被「遞解出境」(註:新創的政令.). 政府頒布多項歧視華人政策,*** 包括戶籍登記制度和宵禁令, 並持續實施多年.

 

7同時發生的「鴉片二戰」和「太平天國之亂」造成香港發展的重大契機.

戰爭和動亂都明顯不會波及英國殖民地, 於是香港成為澳門洋商和廣州華商的資金和人身避難所, 在國際轉口貿易方面, 開始取代兩者的傳統位置.*****

財富大增, 加上廣州因失去獨口地位而失業嚴重, 香港吸引了大量謀生移民, 華人人口由40,000增至85,000人.

 

世界大局的發展也對香港影響深遠, 工業革命成功, 全球資本主義興起, 各國相繼取消奴隸制度, 造成先進國對勞工需求激增,*** 華人契約勞工(ie賣豬仔) 急速蓬勃. 美國加州發現金礦, 1849第一批華工由香港前往 舊金山(ie三藩市).

香港作為國際商埠, 此時此際, 可謂應運而生.**** 歐人前來遠東, 離開了新架坡,下一站只能是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29

讀書劄記140923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2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23%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4%B8%80-%E5%85%A9%E6%AC%A1%E9%B4%89%E7%89%87%E6%88%B0%E7%88%AD-%E8%88%87-%E9%96%8B%E5%9F%A0%E5%88%9D%E6%9C%9F/

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 R. Hughes

讀書劄記140923

香港簡史(一) 兩次鴉片戰爭 與 開埠初期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作者是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是甚獲西方學界賞識的香港通史, 2013年出中文版,內容稍有擴充.

 

大家不要被「簡史」的謙稱所迷惑, 自從“劍橋國別簡史”面世,這名詞成為了「通史」的別稱. 既是通史,自然是輕略史實而著重史識了, 所以,單從敍事面看, 通史必然是簡史. 本書自不例外.

至於史識,相當主觀, 高下之分向來只基於專業群體的風評.

 

本文所輯史實乃是簡中之簡, 只望能把書中部分史識淬取出來,以供參閱.

1清朝之際, 香港是廣東省新安縣之地. 居民世代務農,以村落為社群單元, 築有祠堂和廟宇, 地方事務由鄉村組織自行管理, 與全國農村社會一般無異. 然則香港遠非荒島、漁村和海盜巢穴, 如前此的西方史書所言.***

 

西歐武裝商船在十六世紀初來到東南亞海域, 拉開了未來四百五十年航海殖民時代的帷幕. 香港由平平無奇的農村,風雲際會,竟然成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2葡萄牙人先拔頭籌, 以馬六甲作跳板,率先闖進南中國海.

1557政策上禁止海外貿易的明朝, 破格準許葡萄牙人租借澳門,*** 建立永久殖民地. 一則酬答葡人為朝廷清剿海盜, 再者便於管理外貿商務.

 

英國商船在十七世紀才來到中國, 1654澳門容許英國東印度公司進駐. 1759乾隆宣佈關閉其他口岸,只餘廣州一口通商,*** 1771東印獲準在廣州開業.

廣州獨口通商重整天下格局, 澳門成為國際商貿中心, 後來種種複雜的政經變化,包括戰爭,均肇因於此.

 

〈第一次鴉片戰爭 與開埠〉

3廣州貿易制度稱為「公行制度」, 由清政府發出特許執照予華人(而非洋人) 「行商」,壟斷經營跨國貿易.**** 前後共發出過約廿個此類執照, 不知何時何故稱為「十三行」.

外商(ie夷商,洋行) 必需依附單一某間行商,*** 點對點進行交易,行商須擔保附屬外商的所有行為. 政府經貿部門管轄行商,行商管轄夷商, 夷商不得越級接觸官府. 此種歧視商人(尤其是外商)的制度自然流弊叢生,貪汙盛行.***

戰爭前夕,廣州共有約一百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 他們獲準在地設立商館和貨倉(ie夷館, 洋行.).

 

4十九世紀初葉, 時維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朝巔峯盛世, 坐擁印度,日不沒落; 皇家海軍縱橫七海,睥睨天下…..

鴉片貿易是帝國環球商業鏈的重要環節.**** 英政府和廣州英國洋行(以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為首)對公行制度自然大為不滿, 極思更易,不惜動武.

 

戰爭的時機終於來臨, 1839道光派遣名臣 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負責禁煙. 林氏雷厲風行, 逼令外商繳出鴉片存貨於虎門銷燬, 兩國爆發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42).****

 

戰爭期間, 1841卑路乍Belcher上校率兵佔領香港島,升起英國國旗.

中國戰敗, 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割讓港島.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義律Elliot援引新架坡經驗, 宣佈保証自由貿易, 為華洋人民提供保護, 境內可以奉行中國習俗和宗教. 香港正式開埠,成為「自由港」,****首任港督是 砵甸乍(ie璞鼎查)Porttinger.

 

5開埠之初, 雖經首輪移民, 港島人口只有15,000至20,000人, 治安惡劣,疫疾橫流, 經濟既不蓬勃,商業活動也不“自由”. 政府收入靠商品專賣制度維持, 各行生意主要掌握在華商手中,以鴉片為最大宗. 轉口貿易發展緩慢, 香港只不過是個殖民前哨站和鴉片中心.***

 

當時印度運出的鴉片有3/4經香港轉運中國各地, 貨倉內恒常儲備40,000箱存貨,幾乎所有主要洋商都沾手鴉片, 香港是一個「毒港」.***

鴉片除了暴利之外,還有治安上的妙用. 華人苦力多吃鴉片,溫馴如羊;反之,歐籍勞工多酒後鬧事.

直到1908, 在英國政府大力壓迫下香港才境內禁煙,*** 英廷還需賠償商人的損失. 1913明令禁止向中國輸出鴉片.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60

6鴉片二戰(ie英法聯軍)遠因很簡單:雙方對於《南京條約》都感到不滿, 英方認為所得過少,中方認為所付過多. ***

導火索是有名的「亞羅Arrow號事件」***:1856懸掛英國旗的華人東主香港商船(登記已過期) 亞羅號遭中國水師登船搜查, 拘捕多名涉嫌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華籍船員. 英方宣稱事件中國旗被扯下, 要求釋放船員和道歉. (中方和船員則指稱當時根本並未懸旗.) 中方釋放船員但拒絕道歉, 皇家海軍當即兵臨城下,炮擊兩廣總督 葉名琛官署. 中方則以火燒洋人商館作回應.

當時的港督 寶靈Bowring在事態中扮演了積極角色.

 

1857英國派出遠征軍, 法國也借口傳教士在廣西被殺, 聯手遣兵. 「英法聯軍」攻廣州, 俘虜葉名琛; 然後揮軍北上,1858天津, 議和.

幾番波折, 1860聯軍入北京, 火燒圓明園, 戰事才告終結. 戰後清朝簽訂《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半島和昂船洲予英國;*** 另外, 鴉片貿易也變相合法化.

 

8戰爭期間香港發生駭人聽聞的「毒麵包案」, 包括港督夫人在內數百名歐籍人士吃了 裕盛辦館製造, 被混入砒霜的麵包後嘔吐大作. 有理由相信下毒是蓄意的, 因為事前曾有華籍僕人提點其歐籍僱主小心避禍.

辦館東主其後以證據不足獲無罪開釋, 過程中42名僱員被囚禁於一間小牢室中超過20天, 稱為「香港黑洞」事件. ( 註: 名稱來源於1756 “加爾各答黑洞事件”, 123名歐籍犯人因過度擠塞死於一間小牢室之內.)

 

此事極大地加深歐人對華人的猜忌, 數百名華人被「遞解出境」(註:新創的政令.). 政府頒布多項歧視華人政策,*** 包括戶籍登記制度和宵禁令, 並持續實施多年.

 

7同時發生的「鴉片二戰」和「太平天國之亂」造成香港發展的重大契機.

戰爭和動亂都明顯不會波及英國殖民地, 於是香港成為澳門洋商和廣州華商的資金和人身避難所, 在國際轉口貿易方面, 開始取代兩者的傳統位置.*****

財富大增, 加上廣州因失去獨口地位而失業嚴重, 香港吸引了大量謀生移民, 華人人口由40,000增至85,000人.

 

世界大局的發展也對香港影響深遠, 工業革命成功, 全球資本主義興起, 各國相繼取消奴隸制度, 造成先進國對勞工需求激增,*** 華人契約勞工(ie賣豬仔) 急速蓬勃. 美國加州發現金礦, 1849第一批華工由香港前往 舊金山(ie三藩市).

香港作為國際商埠, 此時此際, 可謂應運而生.**** 歐人前來遠東, 離開了新架坡,下一站只能是香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29

讀書劄記140930香港簡史(二) 娼妓、婢女 和 種族歧視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9/3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0930%E9%A6%99%E6%B8%AF%E7%B0%A1%E5%8F%B2%E4%BA%8C-%E5%A8%BC%E5%A6%93%E3%80%81%E5%A9%A2%E5%A5%B3-%E5%92%8C-%E7%A8%AE%E6%97%8F%E6%AD%A7%E8%A6%96/

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 R. Hughes

讀書劄記140930

香港簡史(二) 早期社會:娼妓、婢女 和 種族歧視

掌門執筆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開埠初期, 香港(未納入新界) 的社會與今日全然不同. 如上篇所述, 鴉片貿易是立港的根基, 經濟活動的核心.*** 跟隨英國軍艦來港的首先是

8〈洋行〉.

怡和洋行是鴉片戰爭的推手, 率先登岸, 獲取土地. 同是英資的 顛地洋行Dent (ie寶順洋行)太古洋行Butterfield & Swire接踵而至. 還有美資的 旗昌洋行Russell, 德資的 禪臣洋行Siemssen和 葡資的 利美打士洋行Remedio, 這些大洋行主要涉足貿易、航運和煉糖業.***

早期企業當中近1/4為印度人所有, 最著名的是 律敦治洋行Ruttonjee和 鴨都剌利洋行Abdoolally Ebrahim. 猶太人的 沙遜洋行Sassoon是鴉片貿易的王者. 他們大多從廣州和澳門搬遷而來.

至於廣州的華資大行商, 受阻於清政府, 並沒有前來正式開業.*** 如前述,這種情況要到鴉片二戰才有所改變.

 

9〈基層社會〉

隨著洋行的臨駐, 大量華人勞工湧進香港謀生, 構成人口的大多數.***

倫敦對香港的態度是盡可能節省成本,*** 因此香港政府欠缺人力和財力提供全面的社會服務. 警隊主要由印度人和被解僱的歐籍水手所組成,*** 貪汙無能, 可想而知.

基層社會由華人自治, 以廟宇和結社  (註:當中的 “秘密結社” 便稱為 “黑社會” 了.) 為建構物, 施行仲裁、救濟、治安、教育…..等社會功能.*****

當時的華人富戶和社會領袖多出身寒微, 其中不少是蜑家人, 靠走私鴉片發跡.  By definition, 社會領袖必然是鴉片富商、黑社會大佬和大慈善家!慈善事業履行“再分配機能”, 當然由大佬主持, 此所謂 “作威作福” 也.

 

最早的正規社會組織是1847由 盧亞貴和譚亞財 創立的 文武廟. 1866成立 更練; 1868成立的 南北行公所(華人貿易商), 竟然兼營 “水車館”(ie消防局).

最為重要的無過於1869由 何亞錫 牽頭創立的 東華醫院(一間中醫醫院) 了, 其成立彰顯華人社會組織力的成熟 .*** 當時的華人既不信任西醫, 也不信任普通法, 民事糾紛會交由東華董事局仲裁.

 

〈娼妓和婢女〉

10勞工絕大多數單身到來, 那就必然導致 兩性人口比例失調.*** 1872首次人口普查顯示, 華人男女比例是7:1; 洋人5:1.

如此, 又必然導致娼妓蓬勃. 1876人口普查則顯示, 全港25,000名華人女性, 當中5/6是妓女!其餘 1/6已婚或為妾. “不婚則妓” 通則 反映洋人對華人的歧視心態, 多於反映社會現實.

娼妓發達進一步導致 買賣和誘拐婦女猖獗.*** 最惡劣的情況下, 廣州的女童要扮男裝才好上街.

 

那時代(1857-90)香港以發牌制度規管娼業, 按接待的是洋人抑或華人嫖客, 於指定區域, 隔離經營. (這算是 “種族隔離政策” 嗎 ?) 1857通過《傳染病條例》, 強制妓女每週接受體檢, 處罰傳播性病的妓女和持牌人, 扣留染病妓女於性病醫院.政府宣稱政策目的是保護娼妓, 但實踐上只施行於洋妓院, 故其真正目的是保護洋人嫖客.***

洋人的華人侍妾, 俗稱“鹹水妹”, 多數是從妓院買回來的蜑家女. 洋人回國時每把她們遺棄在港, 她們及其子女備受華洋社會雙重歧視.

 

11婢女俗稱 妹仔”, 是傳統中國社會盛行的人身販賣制度, 一般並不視為奴隸.*** 婢女是貧家女子, 經中介人 “荷包老母” 賣身富有人家為婢. ( 註:明清上流社會習俗纏足, 貴家女子沒有婢女服待摻扶, 簡直是“寸步難行”, 所以對婢女的需求極大.)

 

1844香港通過的第一條法例便是禁止奴隸制度. *** 但華人菁英階層為了本身的利益,( 註:妹仔除了做家務之外, 還可以…..) 一直不將蓄婢解釋為溫和形式的奴隸制度. 如是者, 良久相安無事, 為了滿足香港市場的龐大需求, 廣東省東莞縣更出現了專門拐帶女童的地下組織.***

1869蘇彜士運河通航, 香港成為歐洲人的旅遊熱點. 遊客知悉買賣婢女事態後甚為震駭, 大加撻伐, 引起英國改革派團體關註. 1878四名東莞籍商紳聯名具廩港督 軒尼詩Hennessy, 請準設立公局, 杜絕拐賣女童.

1879正按察司 司馬理Smale指蓄婢抵觸英國和香港禁止奴隸制度法律, 並且估計當時全港共有妹仔一至兩萬人. 廢婢運動遭到華人菁英大力反對, 案件上訴至英國上議院. 上議院裁決:對於根深柢固的華人風俗, 殖民地政府不應加以幹涉.****

1882保良局設立, 但其作用僅止於阻止逼良為娼, 並未能抑制蓄婢陋習. 蓄婢行為要到一戰後才逐漸消失, 二戰後才立法禁止.

 

據說當時有些洋人乘坐人力車(ie黃包車) 時 , 不把車資直接交到華人車夫手中, 而是擲在地上…..

〈種族歧視〉

12香港洋人種族歧視程度之深刻, 比印度殖民地還要利害! 究其原因, 作者認為是香港的英國人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之故.*** 他們絕大多數出身中產階級, 不像印度那邊較多貴族; 更甚者, 香港開埠未久,根基淺薄, 英人人數極少, 必須緊密地靠攏在一起, 加強凝聚力, 才能生存. 種族歧視是洋人社會最強有力的粘合劑,***** 他們為此成立很多排外性的會社和利益團體.

種族歧視之嚴苛可見諸以下事例:

其時竟然有一條法例《太平山條例》, 規定非歐籍人士不得在山頂區居住!***而這條例又竟然要到二戰後才立法撤銷.

歐籍人士創立的創樂部沒有一間準許華人入會. (其實很多連印度人也不獲準.)

 

當時的洋人普遍認為一般華人男性都是罪犯(最低限度是黑社會.), 道德低下. 香港警隊編制龐大,*** 在殖民地中名列前茅, 兼且駐有重兵(軍費由祖家承擔). 警官固然必由洋人出任, 其喪心病狂去到這個地步: 凡洋警官娶了華人妻子者必遭排擠, 被勒令提早退休.

政府以宵禁令和身份登記制度(註: “身份証”就是為此制訂的.) 控制華人人口;又創造很多專門針對華人的刑事法例和懲罰方式,*** 其中最有創意者無過於 遞解出境” 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賢督 寶靈 軒尼詩均於任內致力消除歧視, 所以卸任的時候完全沒有洋人同胞送行, 而華人團體則送上匾額和厚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24

演說1410香港簡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0/04/%E6%BC%94%E8%AA%AA1410%E9%A6%99%E6%B8%AF%E7%B0%A1%E5%8F%B2/

Hong Kong:“Borrowed place;Borrowed time.” —– R. Hughes

演說1410香港簡史

講者:掌門

 

《香港簡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2007) J. M. Carroll

作者是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清朝之際, 香港是廣東省新安縣之地. 居民世代務農,以村落為社群單元, 築有祠堂和廟宇, 地方事務由鄉村組織自行管理, 與全國農村社會一般無異. 然則香港遠非荒島、漁村和海盜巢穴, 如前此的西方史書所言.***

西歐武裝商船在十六世紀初來到東南亞海域, 拉開了航海殖民時代的帷幕. 香港由平平無奇的農村,風雲際會,竟然成為世界著名的大都市.

 

葡萄牙人先拔頭籌, 以馬六甲作跳板,率先闖進南中國海. 1557年明朝破格準許葡萄牙人租借澳門,*** 建立永久殖民地. 一則酬答葡人為朝廷清剿海盜, 再者便於管理外貿商務. 英國商船在十七世紀才來到中國.

 

1759乾隆宣佈關閉其他口岸,只餘廣州一口通商,*** 廣州獨口通商重整天下格局, 澳門成為國際商貿中心.

〈第一次鴉片戰爭 與開埠〉

廣州貿易制度稱為「公行制度」, 由清政府發出特許執照予華人(而非洋人) 「行商」,壟斷經營跨國貿易.**** 外商(ie夷商,洋行) 必需依附單一某間行商,*** 點對點進行交易,行商須擔保附屬外商的所有行為. 政府經貿部門管轄行商,行商管轄夷商, 夷商不得越級接觸官府. 此種歧視商人(尤其是外商)的制度自然流弊叢生,貪汙盛行.***

戰爭前夕,廣州共有約一百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商, 他們獲準在地設立商館和貨倉(ie夷館, 洋行.).

 

十九世紀初葉, 是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朝巔峯盛世, 鴉片貿易是帝國環球商業鏈的重要環節.**** 英政府和廣州英國洋行(以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為首)對公行制度自然大為不滿, 極思更易,不惜動武.

戰爭的時機終於來臨, 1839道光派遣名臣 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負責禁煙. 林氏雷厲風行, 逼令外商繳出鴉片存貨於虎門銷燬, 兩國爆發戰爭,史稱「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42).****

戰爭期間, 1841卑路乍Belcher上校率兵佔領香港島,升起英國國旗.

中國戰敗, 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 割讓港島.

英國駐華商務總監 義律Elliot援引新架坡經驗, 宣佈保証自由貿易, 為華洋人民提供保護, 境內可以奉行中國習俗和宗教. 香港正式開埠,成為「自由港」,****首任港督是 砵甸乍(ie璞鼎查)Porttinger.

 

開埠之初, 雖經首輪移民, 港島人口只有15,000至20,000人, 治安惡劣,疫疾橫流, 經濟既不蓬勃,商業活動也不“自由”. 政府收入靠商品專賣制度維持, 各行生意主要掌握在華商手中,以鴉片為最大宗. 轉口貿易發展緩慢, 香港只不過是個殖民前哨站和鴉片中心.***

當時印度運出的鴉片有3/4經香港轉運中國各地, 貨倉內恒常儲備40,000箱存貨,幾乎所有主要洋商都沾手鴉片, 香港是一個「毒港」.***

鴉片除了暴利之外,還有治安上的妙用. 華人苦力多吃鴉片,溫馴如羊;反之,歐籍勞工多酒後鬧事.

直到1908, 在英國政府大力壓迫下香港才境內禁煙,*** 英廷還需賠償商人的損失. 1913明令禁止向中國輸出鴉片.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60

鴉片二戰(ie英法聯軍)遠因很簡單:雙方對於《南京條約》都感到不滿, 英方認為所得過少,中方認為所付過多. ***

導火索是有名的「亞羅Arrow號事件」***:1856懸掛英國旗的華人東主香港商船(登記已過期) 亞羅號遭中國水師登船搜查, 拘捕多名涉嫌走私和海盜活動的華籍船員. 英方宣稱事件中國旗被扯下, 要求釋放船員和道歉. (中方和船員則指稱當時根本並未懸旗.) 中方釋放船員但拒絕道歉, 皇家海軍當即兵臨城下,炮擊兩廣總督 葉名琛官署. 中方則以火燒洋人商館作回應.

當時的港督 寶靈Bowring在事態中扮演了積極角色.

 

1857英國派出遠征軍, 法國也借口傳教士在廣西被殺, 聯手遣兵. 幾番波折, 1860英法聯軍」聯軍入北京, 火燒圓明園, 戰事才告終結. 戰後清朝簽訂《北京條約》, 割讓九龍半島和昂船洲予英國;*** 另外, 鴉片貿易也變相合法化.

 

戰爭期間香港發生駭人聽聞的「毒麵包案」, 包括港督夫人在內數百名歐籍人士吃了 裕盛辦館製造, 被混入砒霜的麵包後嘔吐大作, 有理由相信下毒是蓄意的.

此事極大地加深歐人對華人的猜忌.

 

同時發生的「鴉片二戰」和「太平天國之亂」造成香港發展的重大契機.

戰爭和動亂都明顯不會波及英國殖民地, 於是香港成為澳門洋商和廣州華商的資金和人身避難所, 在國際轉口貿易方面, 開始取代兩者的傳統位置.*****

財富大增, 加上廣州因失去獨口地位而失業嚴重, 香港吸引了大量謀生移民, 華人人口由40,000增至85,000人.

世界大局的發展也對香港影響深遠, 工業革命成功, 全球資本主義興起, 各國相繼取消奴隸制度, 造成先進國對勞工需求激增,*** 華人契約勞工(ie賣豬仔) 急速蓬勃. 美國加州發現金礦, 1849第一批華工由香港前往 舊金山(ie三藩市).

香港作為國際商埠, 此時此際, 可謂應運而生.**** 歐人前來遠東, 離開了新架坡,下一站只能是香港.

 

開埠初期, 香港的社會與今日全然不同. 鴉片貿易是立港的根基, 經濟活動的核心.*** 跟隨英國軍艦來港的首先是〈洋行〉.

怡和洋行是鴉片戰爭的推手, 率先登岸, 獲取土地. 同是英資的 顛地洋行Dent (ie寶順洋行)太古洋行Butterfield & Swire; 還有美資的 旗昌洋行Russell等接踵而至. 這些大洋行主要涉足貿易、航運和煉糖業.

至於廣州的華資大行商, 受阻於清政府, 並沒有前來正式開業.*** 這種情況要到鴉片二戰才有所改變.

 

〈基層社會〉

隨著洋行的臨駐, 大量華人勞工湧進香港謀生, 構成人口的大多數.***

倫敦對香港的態度是盡可能節省成本,*** 因此香港政府欠缺人力和財力提供全面的社會服務. 警隊主要由印度人和被解僱的歐籍水手所組成,*** 貪汙無能, 可想而知.

基層社會由華人自治, 以廟宇和結社  (註:當中的 “秘密結社” 便稱為 “黑社會” 了.) 為建構物, 施行仲裁、救濟、治安、教育…..等社會功能.*****

當時的華人富戶和社會領袖多出身寒微, 其中不少是蜑家人, 靠走私鴉片發跡.

 

最早的正規社會組織是1847由 盧亞貴和譚亞財 創立的 文武廟. 1866成立 更練; 1868成立的 南北行公所(華人貿易商), 竟然兼營 “水車館”(ie消防局).

最為重要的無過於1869由 何亞錫 牽頭創立的 東華醫院(一間中醫醫院) 了, 其成立彰顯華人社會組織力的成熟 .*** 當時的華人既不信任西醫, 也不信任普通法, 民事糾紛會交由東華董事局仲裁.

 

〈娼妓和婢女〉

勞工絕大多數單身到來, 那就必然導致 兩性人口比例失調.*** 1872首次人口普查顯示, 華人男女比例是7:1; 洋人5:1.

如此, 又必然導致娼妓蓬勃. 1876人口普查則顯示, 全港25,000名華人女性, 當中5/6是妓女!其餘 1/6已婚或為妾.

娼妓發達進一步導致 買賣和誘拐婦女猖獗.***

 

那時代(1857-90)香港以發牌制度規管娼業, 按接待的是洋人抑或華人嫖客, 於指定區域, 隔離經營. 1857通過《傳染病條例》, 強制妓女每週接受體檢, 處罰傳播性病的妓女和持牌人, 扣留染病妓女於性病醫院.政府宣稱政策目的是保護娼妓, 但實踐上只施行於洋妓院, 故其真正目的是保護洋人嫖客.***

 

婢女俗稱 妹仔”, 是傳統中國社會盛行的人身販賣制度, 一般並不視為奴隸.*** 婢女是貧家女子, 經中介人 “荷包老母” 賣身富有人家為婢. ( 註:明清上流社會習俗纏足, 貴家女子必須貼身婢女服待, 所以對婢女需求極大.)

1844香港通過的第一條法例便是禁止奴隸制度. *** 但華人菁英階層為了本身的利益, 一直不將蓄婢解釋為溫和形式的奴隸制度. 為了滿足香港市場的龐大需求, 廣東省東莞縣更出現了專門拐帶女童的地下組織.***

 

1869蘇彜士運河通航, 香港成為歐洲人的旅遊熱點. 遊客知悉買賣婢女事態後甚為震駭, 大加撻伐, 引起英國改革派團體關註.

1878四名東莞籍商紳聯名具廩港督 軒尼詩Hennessy, 請準設立公局, 杜絕拐賣女童. 1879正按察司 司馬理Smale指蓄婢抵觸英國和香港禁止奴隸制度法律, 並且估計當時全港共有妹仔一至兩萬人.

廢婢運動遭到華人菁英大力反對, 案件上訴至英國上議院. 上議院裁決:對於根深柢固的華人風俗, 殖民地政府不應加以幹涉.****

1882保良局設立, 但其作用僅止於阻止逼良為娼, 並未能抑制蓄婢陋習. 蓄婢行為要到一戰後才逐漸消失, 二戰後才立法禁止.

 

據說當時有些洋人乘坐人力車(ie黃包車) 時 , 不把車資直接交到華人車夫手中, 而是擲在地上…..

〈種族歧視〉

香港洋人種族歧視程度之深刻, 比印度殖民地還要利害! 究其原因, 作者認為是香港的英國人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之故.*** 他們絕大多數出身中產階級, 不像印度那邊較多貴族; 更甚者, 香港開埠未久,根基淺薄, 英人人數極少, 必須緊密地靠攏在一起, 加強凝聚力, 才能生存. 種族歧視是洋人社會最強有力的粘合劑,***** 他們為此成立很多排外性的會社和利益團體.

 

種族歧視之嚴苛可見諸以下事例:

其時竟然有一條法例《太平山條例》, 規定非歐籍人士不得在山頂區居住!***而這條例又竟然要到二戰後才立法撤銷.

歐籍人士創立的創樂部沒有一間準許華人入會. (其實很多連印度人也不獲準.)

 

當時的洋人普遍認為一般華人男性都是罪犯, 道德低下. 香港警隊編制龐大,*** 在殖民地中名列前茅, 兼且駐有重兵(軍費由祖家承擔). 警官固然必由洋人出任, 歧視甚至去到這個地步: 洋警官娶了華人妻子者必遭排擠, 被勒令提早退休.

政府以宵禁令和身份登記制度(註: “身份証”就是為此制訂的.) 控制華人人口;又創造很多專門針對華人的刑事法例和懲罰方式,*** 其中最有創意者無過於 遞解出境” 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