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他在小區里種菜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105

劉悅來團隊營造的“百草園”里,家長和孩子正在堆土。在社區花園的理念中,市民參與是其重要特征。(劉悅來/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2月2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家門口的都市桃源夢 “占領”城市隙地》)

和郊區認領一塊田地不同,社區花園深入城市,觸手可及。也不同於城市里的屋頂綠化、陽臺種菜,社區花園由居民一起設計、營造和維護,物業、居委會乃至街道辦也會參與進來。

住在上海的劉悅來實現了一個讓人羨慕的“小目標”:他用500元在自家小區里弄了個“苔蘚花園”。

久在樊籠里,很多城市居民都希望在小區里種塊自己的花園或菜園,缺的不是錢,也不是精力,而是權利——自己的花園或菜園常常被取締。

劉悅來是同濟大學景觀設計專業的老師,也是“四葉草堂”自然教育機構的發起人,他想將城市里維護不好的綠化地、邊角料荒地、垃圾堆積點,都改造成社區花園(Community Garden)。

和郊區認領一塊田地不同,社區花園打著“食物森林”“家門口的都市桃源”的旗號,深入城市,觸手可及。也不同於城市里的屋頂綠化、陽臺種菜,社區花園由居民一起設計、營造和維護,物業、居委會乃至街道辦也會參與進來。

不算“苔蘚花園”這些小花園,劉悅來的團隊在上海修建的社區花園已有16個。在上海中心城區綠地接近零增長的存量時代,他們的大目標是改造出一萬個社區花園,讓每個社區都有一個,這相當於50個大公園的面積。

在北京和成都,不謀而合地,類似的概念也在萌芽。因為這些小花園不只是帶來芳香和收獲,還想通過自然教育和公眾參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打破冰冷的水泥隔閡。

同濟大學教師劉悅來,他與團隊的大目標是:改造一萬個社區花園。(孫睿/圖)

反思從“圃”到“園”

在城市小區里,改造前的“苔蘚花園”太常見了,它們被形象地稱為“隙地”。

60平米的邊角地,立著“愛護綠化”的牌子,物業也會象征性地撒點草籽,但一直沒長好,土地裸露。劉悅來和物業說過,物業也覺得這里是要整一下,但經費不足。

2016年10月開始,劉悅來和小區居民一起設計、勞作,在小花園里種上了常見的二月蘭、常春藤、虎耳草,還有不常見的蕨類和苔蘚。

“這個小花園光照很差,適合長苔蘚地衣等耐陰的植物。”劉悅來說。除了科學種植的考慮,他起名“苔蘚花園”還想提醒居民們,苔蘚也是一種花園植物,“應憐屐齒印蒼苔”正是人們對環境的細心感觸。

劉悅來今年45歲,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他成長於山東青島的海邊村莊,閉上眼睛,就會想起小時候雞鴨鵝成群、草地里昆蟲不計其數的景象。吃的菜都是自己種的,還把貝殼敲碎餵雞以補鈣。“這就是社區花園啊,比魯迅的百草園還要豐富。”

可當他在同濟大學任教時,卻意外地發現,在和自然非常密切的景觀設計學科中,學生們對自然非常陌生。劉悅來就拍攝了一百多種上海中心城區的野生植物,帶著學生認校園里的植物,開展自然教育。

不過,劉悅來感覺身邊高大上的綠化難以滿足學生觀察植物生長的需求,他決定從“可食地景”做起。

“可食地景”可以簡單理解為“科學而美觀地種菜、種花”。在1980年代的美國興起,上海世博會上,美國館還播放了案例。在景觀行業學習和工作20年,劉悅來的體會是:“最早的園林,都是和吃有關。”

“囿-圃-園”演替正反映了這個過程:從養動物的“囿”、種果蔬瓜果的“圃”變成了觀賞用的“園”。社區花園正是通過“可食地景”來增強互動,回歸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

一開始就在小區里推“可食地景”,難度很大。2014年底,劉悅來在上海的世紀公園,以科普的名義幫助園方設計建造了上海城市公園中的第一處“可食地景”,種上了番茄、扁豆、玉米、南瓜……也包括景觀植物鼠尾草、洋甘菊和金盞花。

“可食地景”很受歡迎,在校園、商業園區、私人花園甚至地產項目里快速推進。在寶山區中成智谷園區附近,一塊鐵道與公路間堆放垃圾的城市廢棄地上,4000米狹長地塊被改造成了“火車菜園”,通過一期期的自然教育課程,由市民自己逐漸建成。

這些公園、園區里的花園是“可食地景”的試驗田。從碼頭運貨的火車經過火車菜園時,駕駛員都會放慢車速,多看幾眼。

四葉草堂上海食物森林地圖。(張平、梁淑怡/圖)

從城市隙地到小區公地

連堆肥桶都有企業願意贊助的“可食地景”不缺乏商業模式,但這些空間需要專人維護。劉悅來堅信城市景觀的管治,一定要有當地居民的參與。他想將社區花園引入真正的社區。

這個想法曾一度不被看好。早在2006年,劉悅來就多次給一個二線城市提過社區花園的設計方案,結果都被當地政府否定了。“他們覺得公園就是公家來弄。為什麽要百姓參與?老百姓會不會以為政府沒錢了?”

錢並不是問題,而是怕麻煩。父親當了20年村支書,處理農村的各種雜事,劉悅來從小耳濡目染,不怕麻煩。他漸漸悟出:“政府不反對就是最大的支持。”

這個願望在十年後終於實現了,其中最成熟的一個案例叫“百草園”,距離同濟大學不遠,位於楊浦區四平街道的鞍山四村。

這是上海很早的工人新村,最老的房子修建於1950年代,兩千多戶人家中,已有一半是外來租客,不寬的道路邊停滿了私家車。配合建設低碳社區的項目,小區中心一片被踩禿掉、散布著狗屎的200平米綠地被改造成了社區花園。

2016年6月,劉悅來的“四葉草堂”團隊和居民一起挖土、刷欄桿、堆肥、種菜……一共舉辦了二十多次活動。起初參與的人不多,主要是社區的花友會,以老年人為主。漸漸的,每次都有四五十人。

即使在冬季,百草園也比種了常青植物的花壇更繽紛。卷心菜樣的羽衣甘藍紫得妖艷,伏在地上的草莓,仔細扒拉扒拉,已經結出了果實。沒有植物的空地也沒有裸露,而是覆蓋了松樹皮以保持水分和養分。

孩子們為百草園輪流澆水,這里成為了他們的集結地,甚至小區房子已出租的業主,還讓孩子回來參加活動。在元宵節里,孩子們自己策劃了猜燈謎、交換零食的活動。

當地居委會衛生主任陳華的孩子也來猜燈謎。陳華觀察到,孩子們在猜燈謎,原本陌生的家長打起了羽毛球,這有點像小時候的上海石庫門弄堂。有了社區花園的基礎,陳華覺得自己的其他社區工作也會好做一些。“大家都很熟的話,就不會斤斤計較,招呼一聲就好。”

包括旁邊兒童遊樂沙地等,百草園持續營造的花費將近十萬元。這筆經費由街道辦創建低碳社區項目支持提供,四平路街道辦事處主任杜娟覺得“超值”。

杜娟記得,百草園所在小區是上海市低碳環保試點,為鼓勵居民少用空調,也曾安裝過噴霧降溫、電動遮陽簾等設備。“基本上都是政府包掉,市民參與的很少,獲得感不強。”杜娟說,“小花園請個施工隊三天就能弄好,但這大家一起做事情的景象,我們很久都沒有看到了。”

從上海到北京

“小區里還有其他花園,都是老人下棋用的,不好玩。百草園有我們小孩子玩的地方。”12歲的男孩海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百草園中被說起最多的故事,就是“海滔和他的雞冠花”。海滔有些內向,在家里話很少。“百草園”號召大家“植物漂流”,交換家里的植物,他搬來了家里的雞冠花,一棵雞冠花很快長成了一叢。雞冠花枯萎後,海滔收集了種子,等來年再種。

媽媽發現海滔更開朗了。他每天整點起床觀察小花園,什麽花開了、什麽果實被摘了,回來都告訴家人。很多媽媽都記不住的植物名字,他都爛熟於心。果實被摘掉他也不難過,“本身就要分給大家,不過最好成熟後再分”。

“小孩子種得不好,甚至失敗了也沒關系,失敗也是種教育。”北京修實公益基金會新公益部部長李松睿說。

修實公益基金也計劃在北京推進社區教學花園。“郊區-公園-社區”,李松睿和劉悅來的推動路徑類似。2016年,在北京郊區建設過農場的李松睿組建了一個“抱樸永續”自然教育團隊,與中國園林博物館合作,建設了公民參與式的農園,開展了22次活動。

“每次都有兩三百家長報名,我們只能篩選出20個家庭。”李松睿說。他們意識到,要滿足自然教育的剛需,建設在園林博物館的“可食地景”還遠遠不夠。2017年初,李松睿和同事們聯系了北京的社區,初步達成了協議。

社區花園的概念在國際上早已盛行。比較有名的是二戰後,美國為了增加農產品產出,城市“勝利花園(Victory Garden)”在鼎盛時期,生產的蔬菜占全國總產量的40%。法國巴黎也在2016年頒布了法規,鼓勵市民成為“公共空間的園藝師”。

社區花園的理論支撐很類似,劉悅來和李松睿都在三年前接觸到這個概念:“樸門永續設計”。

樸門永續譯自英文permaculture,來自permanent(永恒)+agriculture(農業),在1970年代由澳大利亞的生態學專家提出,後傳入臺灣,其核心價值是“照顧人、照顧地球、分享多余”。

“樸門是種倫理和原則,教大家如何正確、聰明地生活。學習‘適切科技’: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比如集水、小溫室、堆肥的小裝置都可以自己弄,不要什麽都去買。”李松睿說。他和劉悅來都希望通過孩子的自然教育帶動大人生活方式的改變。

從外部專家到“社區能人”

劉悅來被問到最多的,是如何維持下去。

作為一個景觀學老師,劉悅來卻勤於參加基層政權管理創新論壇。他接觸了不少市民自治辦公室、社區建設辦,感受到政府對於市民間缺少互動的焦慮。美麗社區、文明街道等創建活動層出不窮,政府也在努力推動。

“花園不在於現在好不好看,有了維護機制,花園才會越來越好看。挖掘到合適的社區能人,就成功了一半。”劉悅來說。

上海浦東新區浦興路街道銀橋社區居委會推動的“種愛心”的項目和社區花園理念非常接近。社工專業畢業的楊旭是浦東新區社區服務中心主任,她就在這個小區里觀察到了這種議事機制的形成。

這個社區包含一個動遷房小區和一個商品房小區,從改造居委會露臺到花草義賣,“種愛心”的活動擴展成了美化家門口的綠地。在有居民反對後,大家一起協商,還發掘了懂設計的能人。改造也不是一次性全部推進,西邊樓道居民同意改造,西邊的花園就開始動工了,而東邊的樓道則先觀望了一陣。

“這些都調動了公眾參與,社區的長效管理、其他的事務比如停車位的規劃,都可以參照這個模式。”楊旭說。

銀橋社區這種自下而上的改造獲得了街道辦的肯定,被納入浦興街道創建園林街道的重點點位,註入了資金。

劉悅來覺得自己不擅長組織居民開會,他希望得到楊旭這樣社區工作者的支持。楊旭也覺得在社區花園最開始設計的階段就應該融入多元化團隊。“居委會既要管低矮矬,也要管高大上,可不容易了。”楊旭說,“百草園的居委會已經發揮了很多作用,他們需要陪伴,哪怕是加個油,點個贊。”

劉悅來也覺得,因為有了類似陳華這樣的人,他們這些外來專家才可能在孵化出社區花園後進行托管。陳華在居委工作了一年多,非常熱心。

陳華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苦惱。百草園是個平臺,他希望社區工作分工更明確,更加專業和高端。針對放學早的孩子只能進入晚托班的現象,他想在百草園開個公益項目,讓孩子們學點知識,一起交流。“這是我個人的想法,實現起來有點難。”

剛興起半年的社區花園還能有多少拓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就像三年級小朋友秦聞悉給社區花園稻草人作的詩:“凡事,看上去很小,但它卻在這個星球上,這個小小的園子里發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85

米歇爾白宮種菜製泡菜

1 : GS(14)@2015-05-18 08:31:11

【風靡全球】伴飯、煲湯、整餅、佐酒,南韓人三餐不離泡菜,以至影相時,口裏都說的「Kimchi」,對南韓人來說,泡菜不光是食物,還是文化和傳統。「韓國泡菜」以白菜、黃瓜和蘿蔔等主料,加入辣椒、水果、魚露、蝦皮做輔料醃製,發酵而成。種類多達過百種,不限於蔬菜,也會有蟹、八爪魚仔等「泡菜」。


■裴勇俊曾代言泡菜。


筆者英國留學時,見南韓同學每年收到媽媽越洋空運寄來大箱泡菜,問道運費豈不很貴,她說:「這是南韓的傳統,家的味道,買不到的。」南韓主婦每年秋季都會醃製泡菜供家人一年食用,每個家庭的配料和方法都各有秘訣,代代相傳。據說女子嫁人前一定要學會整泡菜。除了南韓政府不遺餘力的向世界推廣「泡菜文化」,泡菜近年也隨「韓流」瘋魔世界,韓星裴勇俊都曾代言泡菜。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曾將白宮菜園裏種的菜做成泡菜,還在推特上分享做法,邀大家一起試。泡菜除了含有有益的乳酸菌,還有豐富維他命、鈣、磷等礦物質和氨基酸,開胃助消化、又能降低膽固醇與脂肪。不過其中的亞硝酸鹽卻也被認為可能致癌。《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518/191512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13

米歇爾白宮種菜製泡菜

1 : GS(14)@2015-05-19 01:09:17

【風靡全球】伴飯、煲湯、整餅、佐酒,南韓人三餐不離泡菜,以至影相時,口裏都說的「Kimchi」,對南韓人來說,泡菜不光是食物,還是文化和傳統。「韓國泡菜」以白菜、黃瓜和蘿蔔等主料,加入辣椒、水果、魚露、蝦皮做輔料醃製,發酵而成。種類多達過百種,不限於蔬菜,也會有蟹、八爪魚仔等「泡菜」。


■裴勇俊曾代言泡菜。


筆者英國留學時,見南韓同學每年收到媽媽越洋空運寄來大箱泡菜,問道運費豈不很貴,她說:「這是南韓的傳統,家的味道,買不到的。」南韓主婦每年秋季都會醃製泡菜供家人一年食用,每個家庭的配料和方法都各有秘訣,代代相傳。據說女子嫁人前一定要學會整泡菜。除了南韓政府不遺餘力的向世界推廣「泡菜文化」,泡菜近年也隨「韓流」瘋魔世界,韓星裴勇俊都曾代言泡菜。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曾將白宮菜園裏種的菜做成泡菜,還在推特上分享做法,邀大家一起試。泡菜除了含有有益的乳酸菌,還有豐富維他命、鈣、磷等礦物質和氨基酸,開胃助消化、又能降低膽固醇與脂肪。不過其中的亞硝酸鹽卻也被認為可能致癌。《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518/191512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54

【旅遊籽】城市農夫倡自給自足 學校商場建花園種菜

1 : GS(14)@2017-09-17 17:49:04

劉悅曾在英國研讀農耕,後來決定回到新加坡當城市農夫。



【旅遊籽:浪迹遊蹤】新加坡與香港一樣,高樓大廈林立,寸金尺土,那有空間容納農田?這個城市農夫卻決意用盡每寸空間,為城市中未被充份利用的土地賦予生命力。36歲的劉悅(Bjorn)曾在廣告界打滾七年,從新加坡搬到倫敦。「日復日的工作中,我開始想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人,農耕會是一個好的方式。」他開始在倫敦研究農耕,又曾到十個小型有機農場工作。「這是一個深刻的體驗,從一個城市人轉變成農夫其實不難。我決定回到新加坡,看看可以為城市農耕做甚麼。」新加坡只有一成食物由本地農莊生產,其餘全部依賴進口。他希望推動「自己食物自己種」的行動(grow-your-own-food movement),「很多地方的農業系統及模式都很中心化,如果遇上天災,生產食物的區域便會被破壞。城市農耕的模式可以去中心化,當有事發生,每人都可協助解決糧食問題,維持食物生產」。

成立社企農莊 聘請囚友長者

他在5年前成立了社企Edible Garden City,意思就是可食用的花園城市。「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綠化規劃做得很好。然而在市中心,很多綠色空間純粹用作裝飾,而沒有生產力。」於是他開始承辦興建及管理農田的項目,過去五年建成了55個花園,位於學校、餐廳、住宅、辦公室大樓,甚至商場。「城市農耕五年前仍是很新的意念,起初很難說服地產商。農田容易令人聯想負面事情,大部份人覺得臭和污糟。我們從朋友的餐廳開始試驗,發現種食物的農莊也可以很美、生物更多樣,這樣慢慢的發展起來,所以在向主流地產商傾談前花了兩三年。」這天來到市中心烏節路上一個商場花園,放眼四周盡是高樓大廈,商場的玻璃尖頂就是花園的背景。劉悅走上園圃,把一朵嫣紅的花摘下給我試味,原來這是可食用花朵。「我們在各個花園種植的大多是獨特的、價值較高的食物,例如可食用花朵、食用蔬菜苗、高價值蔬菜如瑞士甜菜,然後出售給40家餐廳。」由於本地農莊、附近區域的農莊並不種植這些貴價蔬菜,平時依賴入口。他希望藉此收窄從歐洲入口量,而本土種植亦比入口平均便宜5到10%。作為一間社企,他推動城市農耕同時連繫社區,兩年前建成了大型農莊Citizen Farm。他希望這裏成為城市農夫社區,連繫對農業有想法的人,去測試不同科技系統,提供農業生產力。同時藉這個空間聘請及訓練弱能成年人,讓他們成為工作團隊的一員。「我們未來會在監獄及低收入住宅區建農莊,為囚友、長者及邊緣分子提供就業機會,並為社區種食物。我們想以這個模式,在城市的不同空間實踐。」



他承辦興建農莊的項目,把城市中未被充份利用的土地,轉化成具生產力。

Citizen Farm是一個讓城市農夫聚集的社區,並作為社企聘請及訓練弱勢人士。

他們種植高價值蔬菜及可食用花朵,希望長遠下去減少依賴歐洲入口。

Travel Memo機票:乘Jetstar直航新加坡,機票來回連稅及附加費約1,236港元,網址:http://www.jetstar.com住宿:M Social Singapore(經Booking.com訂房,房價約1,020港元起,網址:http://booki.ng/2wp5cSs)匯率:1新加坡元約兌5.8港元鳴謝:Jetstar、Booking.com



記者:洪慧冰攝影:王國輝編輯:施明慧
facebook:Edible Garden City場地提供:Wheelock Plac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17/201540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271

【旅遊籽】150人自我殖民 留守災區種菜養雞過活

1 : GS(14)@2017-10-22 17:23:13

Saviour Cardinine是居住在隔離區內的「自我殖民者」。



【旅遊籽:心導遊】提起烏克蘭,很自然會聯想到史上最大規模的核電廠爆炸。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剎那,時間如頃刻靜止,前蘇聯烏克蘭核電廠爆炸後釋出相等於廣島原子彈400倍的輻射,31年來導致逾十萬人患癌喪命;35萬人流離失所;7,000人失去工作。今日回看,歷史被整理成一堆無情的數字,惟獨踏足事發現場,才能切身感受到核劫帶來的哀鳴。



今年72歲的Saviour Cardinine,目前住在距離核電廠30公里內的隔離區,當年緊急疏散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我們被通知要短暫疏散三日,兩小時內收拾好細軟便匆忙離開。」政府當局隱瞞爆炸的嚴重性,只稱輻射水平暫時對健康構成影響。「我們心裏有數,知道要離開一段更長的時間。」只是沒預想過,這一走就是永遠。「政府遷置我們到一座新建的大廈,但根本不足以容納五條村的人數,五至六個家庭擠在一間屋。」


每周聚會上教堂

核電廠曾經代表着一片光明的前景,寄載無數人的夢想,誰知一夜間變成頹垣敗瓦,村民們失去工作和家園,淪為一無所有的難民。很多人接受不到現實,患上抑鬱、酗酒,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直至翌年春天,政府允許他們回家,條件是不能帶小孩。「官員指輻射水平已回復正常,沒有受到高度感染,所以我選擇回來,差不多所有村民都如此決定。」自願返回隔離區的1,200人,平均年齡介乎40至50歲,隨着年邁離世,如今僅剩150人,他們被稱為「自我殖民者」。甫見面,Saviour便熱情地遞水招呼,導遊眼梢着意我婉拒,因為外來人是禁止食用及接觸本地的農作和飲用水。「我有耕種和養雞,後院有很棒的農作,實驗室人員每逢秋天來抽取樣本,檢測輻射水平。」她急不及待邀請我們參觀屋外的農田,番茄、葡萄剛好收成,家貓也跳出來歡迎。其他日用品購自從首都基輔駛來的電單車,形式類似流動超市,價錢相宜。「子女每月都來探我,有時也會順便帶東西。現在制度很好,每個自我殖民者的探訪清單可填上十個親友,每年更新,抵達檢查站登記,就可取得許可證進入隔離區。」獨居生活的主要娛樂是看電視,不過打理農務已佔用她大部份時間。她周末就會相約其餘的17名村民聚會,唱歌、喫茶,志在一起打發時間。區內還有一座運作的教堂,不少教徒星期日都會前去團拜。「教堂本應會受到輻射感染,但卻因為災後風向突變,令它能夠逃過一劫。」當年福島核電廠事故,他們特地寄出心意卡打氣,上面寫着「我們能倖存,你都可以!」切爾諾貝爾是Saviour最自在的家,甚麼也不缺,除了偶爾有點寂寥,終究仍是快樂。



切爾諾貝爾的河水被高度感染,曾有三名潛水員嘗試清理水底的放射物質,結果兩星期後死亡。

幼稚園哭鬧聲不再,只剩下洋娃娃獨守空床。

學校的一桌一物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31年。


St. Elijah Church是隔離區內唯一繼續運作的教堂,背景輻射水平比基輔還要低。

Travel Memo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均免簽證網上報名:核電廠一日團每位79美元,包括來回基輔交通及午餐,詳情請參考https://www.tourkiev.com機票:卡塔爾航空9月新開通來往多哈與基輔的航線,乘坐香港至基輔的經濟客位,來回票價連稅約6,513港元,包30公斤託運行李,本月22日前預訂,推廣價為3,905港元。滙率︰1港元約兌3.4烏克蘭格里夫納查詢︰https://www.qatarairways.com



記者、攝影:陳海利編輯︰黃世恩鳴謝:卡塔爾航空、Soloeast Travel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1022/201893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074

【旅遊籽】500蚊有找海景秋田民宿 貼地體驗種菜收割

1 : GS(14)@2017-12-05 01:04:43

日沼先生及太太於7年開辦這所民宿,可算是八峰町第一家辦民宿的旅館。

【旅遊籽:浪迹遊蹤】搭乘Resort白神號遊東北,如不想入住溫泉旅館的話,不妨考慮現在非常流行的農家民宿體驗。在農家的民宿住兩日一夜,品嚐主人家親自炮製的地道美食,親身體驗種菜或收割,貼地式感受當地生活。秋田縣農家民宿眾多,甚至有專屬的網站詳細介紹當地民宿,一泊兩食大約440港元。這次選了鄰近五能線上的八峰町「觀海莊」,一切源於一個「海」。


甫提起農家民宿,自然會聯想起那些舊式木做鄉村小屋,但到埗後恍然大悟。中午時分來到由日沼幸隆和太太經營的農家民宿「觀海莊」,親切的二人已到家門來迎接。這間民宿位於秋田縣的JR八森駅附近,背對住白神山地高聳入雲的山,面向廣闊無邊的日本海,景色非常壯觀。其裝潢也與一般民宿不同,甚至可媲美溫泉酒店,兩層高的建築以木做主題,沒有華麗裝潢,卻簡約舒服,每間客房也乾淨企理,設有電視機,是民宿少見的設備。


民宿最大賣點是客廳可眺望日本海,天氣好時還可看日落。

91歲的日沼老先生和太太(右及左)負責教我收割蘿蔔。


食農家菜 晚上與主人共酌聊天

晚餐及早餐兩食,全由日沼太太操刀,簡單一尾時令鮮魚及以自家蘿蔔做的煮物,甚有地道風味,忍不住要多添兩碗飯呢!晚上還可以和日沼夫婦共酌聊天。較特別的務農體驗,就由日沼先生的爸爸負責,別少看已有91歲的日沼老先生,他還精力充沛,收割、鋤鬆泥土對他來說完全沒難度。這次農家體驗雖然只有短短兩天,摘蘿蔔摘菜等工作也是手板眼見工夫,卻能感受到主人家的親切,讓我賓至如歸,比起留在城市瘋狂購物是更深刻的體驗。


民宿的晚餐是簡單的一尾鮮魚,以及自家製的蔬菜做的天婦羅。

民宿的房間非常精緻,設有電視機,可媲美溫泉旅館。



農家民宿觀海莊地址︰秋田縣山本郡八峰町八森字下嘉治助台4-1消費︰1泊2食每人約440港元


Travel Memo︰簽證:有效特區護照或BNO毋須簽證機票:香港來回東京,機票連稅約2,824港元起;東京轉乘新幹線往秋田,車費約1,226港元起匯率:100日圓約兌7港元,文中價錢已折算成港元鳴謝:JNTO日本國家旅遊局,http://www.welcome2japan.hk記者︰黃依情攝影︰潘志恆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30/202294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9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