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是因為人性從來沒變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uw9f.html

   本人前一篇小文《擺下ETF擂台》剛發出,兩位年輕的股票專業人士朋友看後,就來開玩笑地問:「如果投資ETF真的那麼簡單而有效,又如果股民都買ETF了,那我們還賺什麼呢?恐怕遲早要失業的吧?哈哈!」

   這倒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它讓我想起一位佛界高人朋友——紹興羊山石佛禪寺住持釋理證大和尚與一個凡俗弟子的一段對話。當時,那個弟子逗趣地問大和尚:「修佛這麼好,如果世人都像師傅你一樣出家修佛,人類延續不是要中斷了嗎?」

   「是嗎?」大和尚說,「你有兒女,也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吧?」

    「做父母的總希望這樣啊!」弟子回答。

   「如果所有父母都像你這樣,那還有誰來做工、種地呢?我等還能活得下去嗎?」

    「這……」弟子愣住!

   於是,我反問這兩位年輕朋友:「如果人人都只做ETF,股票都沒交易了,那麼ETF指標的依據從何而來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都豈不變成死人心電圖一根了?」

   「不會吧?」朋友笑道,「不然股市變成『股屍』啦!哈哈!」

   就是!人們當然不會都只做ETF的。這就是人性嘛。

   其實,市場經濟,優勝劣汰,敗多勝少,生生不息,不論是做實體經營,還是做股票投資,無不如此。辦企業、開公司、做生意,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能夠避免犯錯,不會重蹈失敗者覆轍。股市裡的人也一樣,他們大都以為自己能夠勝過大多數人,超越平均水平,跑贏指數,戰勝市場,而很多人對指數都不屑一顧呢。當然,這也是他們孜孜以求、鞭策奮進的目標與動力,儘管最終勝出的人少之又少。

    這就是人性嘛。

   股市中,凡是長期行之有效的方法恰恰都是從來不被大多數人所追求與遵循的,比如,價值投資,注定是少數人的「專利」。關於這項「專利」,我們再來重溫一下巴神大爺在上世紀的一段精彩論述:「你們當中的也許是那些商業頭腦比較發達的人會懷疑我這番(關於價值投資的)高談闊論的動機何在,讓更多的人轉向價值投資必然會使價格與價值的差距更小,這會讓我自己的投資獲得的機會更少。我只能告訴你,早在50年前本·格雷厄姆與多德寫出《證券分析》(註:此書出版於1934年,距今已經80年!)一書時,價值投資策略就公之於眾了,但我實踐價值投資長達35年,卻從沒有發現任何大眾轉向價值投資的趨勢,似乎人類有某種把本來簡單的事情變得更加複雜的頑固本性。船舶將永遠環繞地球航行,但相信地球平面理論的社會組織(theFlat EarthSociety)仍舊繁榮昌盛。在股票市場中,價格與價值之間仍將繼續保持著很大的差距,那些信奉格雷厄姆與多德價值投資策略的投資人仍將繼續取得巨大的成功。」

    這就是人性嘛。

   其實,投資ETF本質上也是一種價值投資,儘管它不能獲取超常收益。現以中證500ETF為例,它是盯蹤中證500的指數基金,而中證500簡單地講就是,其樣本股票是扣除大盤股(滬深300指數樣本股),然後將剩餘股票按照日均總市值由高到低進行排名,選取排名在前500名的股票,並且樣本股票每半年調整一次,存優去劣。因此,由其構成可見,入選中證500的股票基本代表了經營狀況良好的中小企業;雖然它看上去涉及面較廣,個體較大,但具有很強的吐故納新的能力和成長性。所以說,你買入中證500ETF就相當於買入了500家(其中大多數是優秀公司)的部分股份,可與它們共同成長。這難道不就是價值投資嗎?

   作為年輕的股票專業人士,理應投資個股,以期跑贏指數,成為贏家中的贏家——大贏家。如果理念正確,方法對頭,再加運氣,那麼成為大贏家並非不可能,我一位投資引路人就長期跑贏了中證500呢!巴爺也論證過,價值投資能夠持續戰勝市場。

   投資ETF簡單而有效,但為什麼大多數人不感興趣?價值投資被廣泛知曉,但為什麼信奉者始終甚少?等等,這實在是因為,幾千年以來,什麼都在變,唯有人性從來沒變!「鑑於此因,股市將永遠留給你們無限的空間啊!」我最後鼓勵兩位年輕朋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59

神操盤十八年 讓台灣經濟完全扭曲 匯率真相》國家財富沒變多 人民也沒更有錢

2016-07-18  TWM

「低匯率、高外匯存底、再加上低利率環境,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真的有幫助嗎? 三套圖表,讓你看清台灣匯率政策的真相。

央行神操盤,外匯存底衝高」,這份國內報紙的報導,聽起來多麼令人振奮:「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運籌帷幄下,我國不畏英國脫歐風暴,外匯存底不減反增……,連五月締造歷史新高。」但是,外匯存底不斷衝高,真的值得高興嗎?

真相一:

台灣三個「超」,讓央行無痛賺錢真相,恐怕會讓你大失所望。

「在穩定匯率的政策下,短期內央行的外匯存底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但不應該出現長期持續累積或長期持續減少的現象。」一名學者指出:「大量且長期的外匯存底增加,主要就是因為央行不斷在外匯市場買進外匯所造成的。」「央行買了很多外匯,但是這不代表台灣人很有錢,只不過是央行發行新台幣去買進外匯。」外匯存底固然是央行的資產,但這個資產卻是央行用印鈔票的方式,「發行等額新台幣」從民間銀行換來的,而「發行新台幣」的動作是增加央行負債,因此,「國家財富沒有因此變多!而且,外匯存底通常是拿去買美國公債,等於是台灣印鈔票借給美國政府進行國家建設,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外匯存底既不值得驕傲、更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彭淮南長期以來不斷干預匯率的證據,僅僅證明了央行為了干預匯率,印了非常多鈔票去買外匯。

低匯率、高外匯存底、再加上國內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的組合對台灣經濟發展有無幫助,值得討論;但是,這個「套餐」對央行賺錢獲利,則是絕對有利!

只要看看央行每年高達一千八百億元的盈餘繳庫預算目標,幾乎全達標,就知道央行在這樣的環境多麼如魚得水。

曾任央行副總裁的金融研訓院前董事長許嘉棟解釋,構成央行盈餘的主力為「利息收入」,在二○一五年達到四二八六億元,主要就是來自外匯存底投資國外資產的收益。

而央行的主要成本,則是「利息費用」,來自央行發行定存單的利息支出,也就是央行利用定存單從市場收回資金所須支付的成本。

也就是說,央行一手印新台幣鈔票買外匯來投資賺錢;另一邊則是回收鈔票,免得造成市場游資過剩。過程中,「超高」的外匯存底,讓央行形同擁有大量的「投資本金」,輕鬆賺取利息收入,而央行被動收回游資造成「超鬆」的低利率環境,加上讓台幣匯率維持在「超低」水準,則能讓央行避免利差與匯兌損失。

當這一切都串起來,央行賺錢的速度也「超快」,比較其他國家央行的繳庫占國庫比率,台灣央行更是「超重要」,幾乎每年繳庫金額達一千八百億餘元,占國家歲入預算往往都在一○%以上(見下頁圖)。

真相二:

外匯謀利,拿來補財政的洞「對政府來講,它(央行)對我們中華民國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財務來源。這很可怕耶!」一名學者說:「少了它的繳庫,你看台灣會多慘,所以台灣的貨幣政策,絕對不獨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就是掛鉤了嘛!這明明白白是用貨幣政策去賺錢,去補財政的洞,這在經濟學裡是不正常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也認為,央行的任務,不應該是從外匯來謀利。「央行不應該被賦予繳庫預算的任務,根本之道是應該縮小財政赤字。如果行政院長說有困難,要你挪個幾百億元,那(央行)是很難說No的。」瑞士央行董事會主席喬登(Thomas Jordan)就曾指出,若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掛鉤,當財政出了問題,對貨幣政策就是一件危險的事:「的確,央行可以用獨立性來保護自己,不被貪婪的政客利用,但我們也一次又一次見證,央行在政治壓力下屈服。」「如果貨幣政策被視為財政工具之一,最終會導致人民的購買力喪失。」所指正是如此。

而台灣的購買力,也是央行不斷灌輸民眾的觀念之一。對於台灣的名目GDP被韓國超越,央行總是以經過物價調整後的實質GDP(PPP GDP)為理由,告訴我們「台灣民眾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央行因此告訴民眾,台灣較日本、瑞士等國,「民眾的國內實質購買力相對較高」。

「經過PPP調整後的GDP,的確有反映生活水準,但這樣的回答有點自我安慰。」朱敬一評論:「台灣的經濟,有問題就是有問題,不是用另外一個數據看,就沒有問題。」

真相三:

低物價、低薪資形成購買力幻覺從《今周刊》在今年六月間進行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大部分民眾都認為,台灣雖然經PPP後的人均GDP很高,但無法反映真實的生活水準。央行苦口婆心,也喚不回台灣人對經濟的樂觀。

而低薪資、低物價,讓大陸遊客來台觀光時驚呼「好便宜」;除了商品便宜,也讓台灣的人才變成「好便宜」,進一步加劇台灣的人才外流。

「央行的說法,等於在告訴民眾:要嘛,你就永遠龜縮在台灣,不要出國;要嘛,你就不要留在台灣工作。」一名智庫主管也指出:「低物價政策,讓台灣變成『低邊際利潤國』(low margin country)。物價低,但廠商利潤也非常低,造成薪水也非常低。這也是央行阻升不阻貶,讓產業過分依賴低匯率的下場。」一名大學教授說:「我們每次去日本或瑞士旅行,都會覺得當地的東西很貴、物價很高。如果要你選的話,你會選像台灣這樣低物價、低薪資;還是像瑞士那樣高物價、高薪資的國家?」而瑞士這個高物價、高幣值的國家,看法就和台灣央行相反。

「的確,瑞士的高物價、高幣值,讓我們的某些東西顯得比其他國家貴,特別是在一些勞動密集的產業,例如剪頭髮。」瑞士央行首席經濟學家科力(Ulrich Kohli)曾在一篇名為「瑞士的成長赤字」(Switzerland's Growth Deficit)文章裡指出。

「但是我們不會每次剪頭髮,都飛去希臘或是馬來西亞。」也就是,內需產業不會受影響;相反地,瑞士購買其他國家進口的東西,因為高幣值,成本較低。「因此我們的高薪資,換來的是貨真價實的高購買力,這絕不是幻覺。」相較起來,央行口中「台灣的實質購買力較高」,不就是幻覺嗎?

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國內、國外差距,也就是「購買力幻覺」,用PPP後的GDP與名目GDP的比率來比較。在各國比較中可以看到,有貨真價實購買力的瑞士,在光譜的最左端(見右圖),而台灣則落在與中、低所得國家同列的右端。

瑞士央行在二○一五年《放棄瑞郎兌歐元匯率上限》的報告中就表示:「因為歐元大幅貶值,造成瑞郎兌美元過分貶值。因此,過去的匯率政策已經不適用。」有學者就指出,讓瑞郎放手大幅升值,就是為了維護瑞郎的對外購買力。

反觀台灣,自一九九八年彭淮南上任以來,我們的「購買力幻覺」越來越強。近幾年研究台灣匯率政策的前立委沈富雄就指出,原本台灣還在先進國家之列,但九八年之後,便一路向開發中國家靠近,和我們外匯存底增加的速度,幾乎一致,也讓我們的名目GDP占全球比重逐年下滑。

在位十八年,從一手掌控的理事會、強力壓制輿論、到不可或缺的繳庫大戶,彭淮南創造了一個央行體制:一個只有彭淮南自己能維持的體制。

這一切,都可能只是幻覺,當彭淮南卸任時,幻覺就將破滅。

特別是,當台灣被美國點名干預匯率後,日後與美國的TPP談判必然會要求台灣減少干預。當央行「無痛賺錢」獲利模式被破解,台灣恐會少了這龐大的繳庫支柱,這正是蔡英文政府不容忽視的危機。

癥結:

好的領導人,不應一肩扛「我們現在找不出第二個可以幹總裁的。怎麼可能每年再搞一千八百億元出來?恐怕誰上來都罩不住。」一名卸任的財經官員說。「誰敢當下一任央行總裁?我們不能等到彭淮南卸任後,才討論這件事。」另一名學者說。

只是,現在誰敢討論?中經院院長吳中書雖然對央行政策讚譽有加,也敬重彭淮南,但他也指出:「假設是用更開放的態度,讓大家來討論,不是央行一肩扛。民主社會,也不用反應得這麼敏感,社會自然有公道。」的確,台灣未來會面對的經濟結果,得從現在開始討論。貨幣政策中的許多制度,也得從現在開始改變。

撰文 /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15

發改委“降息降準”建議被刪 央行:貨幣政策沒變

“堅定不移降低各種企業成本。擇機進一步實施降息、降準政策。”這是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3日上午發布的《更好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一文中的建議。但到了3日下午,上述字句已被刪除。此舉引發強烈關註。

一些觀點認為,刪文舉動可能隱含了一個信息:到目前為止,降準、降息不在政府和央行的考慮範圍。

不過,一名接近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並非是一份已經正式出臺、生效的文件,只是發改委政研室一份儲備性的、前瞻性的研究報告,這種研究報告在發改委政研室有很多,要根據經濟形勢擇機出臺或不出臺。通常情況下,這類文件就算是能夠正式發布,也要經過多重程序,或許還要進行修改。

財政部一位官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單純的貨幣政策效應已經甚微,“大家更寄希望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來提振經濟,或者說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刪文可能是由於媒體的過度解讀或市場的敏感反應。”

央行網站3日傍晚的最新文章顯示,2016年央行分支行行長座談會稱,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

是否有必要降息、降準

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一些專家表示,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是一個發改委內部的研究機構,其研究視角和其他市場研究並沒有什麽不同,也是以經濟的走勢為出發點,因此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但並不意味著未來政策一定會這樣做。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就是篇政策研究性質的報告,並不具有市場所猜度的那樣是釋放某種政策信號,刪改是為了避免市場過度解讀。”

也有觀點認為,降息、降準的政策決策權在央行,甚至是國務院,發改委政策研究室此次發文建議擇機降息、降準可能會誤導市場,這或許是上述建議被刪的主要原因。

那麽當前階段究竟是否有必要降息、降準?

央行2015年進行了5次降息,目前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至4.35%,五年以上的商業貸款基準利率降至4.9%。

上述接近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人士表示,目前經濟形勢發展的趨勢還不是非常清晰,作為儲備政策,提出降息、降準還是可以研究的。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經濟增速情況來看,企業融資成本要下降還是有必要、有空間的,這種情況下還是要降息。

但他同時強調,降息還是要考慮另外一方面,就是對人民幣匯率會不會帶來一定壓力。眼下,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如果此時降息,人民幣貶值壓力會更大。這會帶來兩方面效果:一方面,對出口可能有效果,但不見得很大;另一方面,貶值或許會加速資本流出,導致中國投資增速的下降。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民間融資的真實成本被高估,對企業而言現有的利率水平其實並不高。

根據他的研究測算,目前民營企業的融資利率在6.6%~6.7%,距離最高位的9.6%已經大幅下跌。尤其是融資利率和企業息稅前利潤率比較,現在的息差幾乎與2012年在同一水平。

是否繼續降準,要根據流動性情況判斷,這要看外匯占款是否繼續減少。今年6月外匯占款較5月減少了977.27億元。據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解讀,減少主要與英國“脫歐”公投導致的金融市場波動有關。在此之前,5月外匯占款環比減少337億元,降幅連續5個月收窄。

連平表示,除了降準,目前央行有很多可替代的調控工具未滿足短期、中期的流動性安排。而降準對多各方面的影響可能會比較大。

魯政委表示,從整個國家大的政策導向來看,進一步降準的可能性也不大。

今年5月9日,權威人士在《人民日報》的撰文中,首次提出了“房地產泡沫”,並且警示了風險。7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抑制資產泡沫”,業內人士解讀這主要指向房地產行業。

“這樣的政策背景下,一旦繼續降準,很容易造成市場的誤讀,尤其是在房地產上。”魯政委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上述財政部官員也表示,近期來看,降息、降準的空間都不大,即使真的降息、降準了,政策的邊際效應也在遞減。

貨幣政策如何助力去產能

雖然如今提振經濟更需要財政政策及結構性改革的發力,但穩健貨幣政策的重要性依然不可替代。

魯政委的一種說法很有趣:“2010年、2011年經濟過熱,2012年是一個往下轉的時間節點,宏觀經濟和微觀企業的狀況還不算差,由此表明,現在的利率回到了一個比較不錯的水平。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還存活不下去,那是不是‘僵屍企業’呢,或者還有其他什麽方面存在問題?”

我國上半年去產能成績單日前相繼“出爐”。上半年鋼鐵、煤炭產業去產能任務僅完成全年目標的30%和29%。要實現全年任務目標,意味著下半年將要完成全年任務的70%左右,去產能壓力加大。

國資委黨委近日在《求是》雜誌刊發署名文章《堅決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中提到,結合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加快處置“僵屍企業”,對石油石化、火電、汽車、煤炭等創效壓力較大的企業開展專項督導。

那麽,貨幣政策能在去產能中扮演何種角色?

連平表示,貨幣政策對於去產能的直接作用不大,“去產能更多是一個結構的問題,還是要通過信貸的方式,比如對產能過剩的行業信貸投放嚴格控制,或者通過結構性工具讓資金流向政策支持的行業等。”

魯政委表示,從債券市場的表現可以看出,目前鋼鐵、煤炭、有色、化工等行業的信用利差比較大,融資成本比較高,但是醫藥、城投債等融資成本都比較低,利率甚至可以說達到歷史最低位。這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現象,應該樂觀其成。只有差異化的融資成本,才能促使落後產能、僵屍企業退出市場。

當然,去產能絕不只是清退、整合那麽簡單。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去產能確實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和阻力。地方政府有對地方GDP、稅收和社會穩定的考量,企業的債務問題、人員安置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都制約了去產能的速度。此外,價格的反彈使產能過剩的企業對市場仍抱有期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去產能下一步的工作重點,一是中央財政已設立了千億級的鋼鐵煤炭行業去產能獎補資金,要發揮好其化解過剩產能、員工安置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要積極穩妥推進寶鋼、武鋼兩大鋼鐵央企的重組整合;三是發揮新成立的央企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公司(國源)在去產能和促發展方面的作用。

胡遲表示,上半年已經制定好去產能的目標任務和完成路徑,下半年的進度一般會快於上半年,再加上國資委督導力度加大會倒逼去產能加速,全年去產能的目標是很有希望達成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71

非執董黃天祐:證監角色沒變 不是「奪權」

1 : GS(14)@2016-08-06 00:31:12

【明報專訊】證監會非執行董事黃天祐昨天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即使按現行的架構,證監在雙重存檔下,對上市審批早已操「生殺大權」,因此諮詢文件不存在奪權問題。「證監一直在做龍門,他只是願意走到中場防守,根本沒有改變。」

只是由龍門走到中場防守

黃天祐說最近聽到有強烈的意見反對諮詢文件,「但我聽不到他們講出甚麼道理,他們的說法亦欠缺邏輯。」黃天祐由2012年起出任證監非執董,在2007至2012年則曾擔任上市委員會成員。他認為諮詢文件的改革,只是證監會更早介入討論,令存在疑問的上市個案,可以更快達到共識,縮短申請上市公司等候的時間。「沿用舊制度,上市公司隨時要做多一次核帳才能完成上市審批。」

新制可涵蓋更廣泛意見

諮詢文件提到日後關於上市政策的改動,將會交由8人組成的上市政策委員會討論,黃說這是一個更理想的安排,「以我當上市委員時的經驗,每季要開一次政策會議,一口氣商討20多項議程,根本討論不來。而且日後的上市政策委員會,將包括負責監管的專業人員,意見會更廣泛。」建議中的上市政策委員會,將包括證監會3名代表、上市委員會正副主席、港交所行政總裁及收購合併委員會主席。

黃天祐又說聯交所上市部的工作表現,日後交由上市政策委員會評核亦是一項改進,「莫非大家覺得現時上市部的評核制度理想嗎?」現時上市部員工的表現由上市委員會負責,多年來港交所(0388)一直被批評既負責審批上市又收取上市費,存在利益衝突。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557&issue=201608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3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