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41106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自然狀態 與 社會形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1/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106%E6%94%BF%E6%B2%BB%E7%A7%A9%E5%BA%8F%E7%9A%84%E8%B5%B7%E6%BA%90%E4%B8%80%E8%87%AA%E7%84%B6%E7%8B%80%E6%85%8B-%E8%88%87-%E7%A4%BE%E6%9C%83%E5%BD%A2%E6%88%90/

讀書劄記141106
政治秩序的起源(一)自然狀態 與 社會形成
掌門執筆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這是一部雄心萬丈的著作的上卷,意圖縱攬古今,窮究人類社會之本源,從史前史以迄法國大革命,據說在美國好評如潮。 未出版的下卷會從大革命一直講到現今,特別關註非西方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受到西方制度的牽引,最後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 由是觀之,下卷才是奧義所在。
福山,Hungtinton之高足也,成名甚早, 其著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1992)當年洛陽紙貴,風靡一時。作者自言繼承先師比較政治學餘緒, 而滿懷邁越前賢之壯誌.

1973年世上151個國家之中只有45個(約三成)是自由民主國家, 但是到了世紀末,約有120個國家(約六成)實行民主制, Hungtinton稱之為「第三波民主化」. 可惜好景不長,本世紀頭十年出現了「政治衰退」潮, 約1/5第三波國家走上回頭路,不是回歸威權主義, 就是民主制度遭到嚴重侵蝕. 作者舉

〈楔子〉巴布亞新畿內亞為例.
巴國擁有超過900種互不通用的語言,幾乎佔世界現存語種的1/6. 其社會按分支世系制segmentary lineage”組成部落, 每個部落的成員都系出同一祖先,即都是血緣親屬, 人數少者數十,多者數千. 這些群體在當地稱作一語部落wantok”, 意為操同一種語言的人群.
一語部落接受「大佬」的指揮領導,而與鄰部作生存競爭. 大佬由族人信任的人擔任,但非世襲, 以其人分配資源(豬肉和貝殼貨幣等物) 的能力為推選基準. 大佬不易做,覬覦者眾, 一旦沒法籌集可供分派的資源,就有可能被逐下臺.

上世紀末葉,澳洲許其獨立, 行英式多黨制,選舉議會成員. 惟其國民仍舊自視為部落民,並無國家觀念, 選舉之時,完全不會在意政綱,只看候選人是否屬於同族.更有甚者,當選的議員事必竭盡全力, 將國家資源轉移作所屬部落的福利用途. 這在外國看來是政治腐敗的明証; 但從內部觀點來看,議員們不正在做好“大佬”的份內工作嗎?

新瓶舊酒,醉人者是酒不是瓶, 政治衰退不過是舊酒未能調適新瓶而矣. 所以,欲知政治之虛實,必須從歷史入手. 以下是作者對政治秩序起源諸家學說的梳理和質疑.

〈自然狀態〉
自有人類就有社會衝突,因為他們天生就是既群居又競爭的動物. 社會之所以建立秩序,事必出於生活之需要. 古典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主張人類天生是政治動物;三位早期現代哲學家則反之, 提出社會只是一種手段, 使人類得以實現個人能力無法做到的生活境況. 既然如此,理論上即有需要探討社會出現之前,人類的生活狀況如何?此種設想中的境況稱為「自然狀態」.

霍布斯《利維坦Leviathan》中把自然狀態描述為充滿暴力的“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人類為了脫離險境,同意放棄部分自由,以換取生命保障. 國家,也就是利維坦(傳說中大海怪的名字),以「社會契約」的形式執行此一承諾, 創造和平秩序來保障生命權.***

洛克《政府論次篇》的自然狀態溫和得多, 人類在意的是生產而不是打鬥, 需要保障的主要是財產權.*** 人民交出部分權利以保障財產權和剩餘的權利, 國家是“必要之惡”, 所以“愈小愈好”. 此說的偉大之處是看到了國家與人民的利益衝突,****成為現代自由民主制度之濫觴.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描述的自然狀態又有所不同, 人民膽小而溫馴,為物質欲望所驅動而過活, 因為社會複雜化而遭受有力者的奴役. 這一觀點下開馬克思思想的源頭,十分利害.

自然狀態理論與其說是歷史敘述, 倒不如說是揭示人性和推論政治行為的工具,是一種比喻.**** 三家之論有一共通之處:視自然狀態下的人為獨立隔離的個體, 而社會則是“非自然的”, 衍生出來的.***** 盧梭說得精彩:“性是自然的,但家庭卻不是.” 人類社會隨著歷史進程發展出來,人與人互相妥協,從而放棄自然的自由.這裡隱藏著極深沈的“個人主義”前設, 是西方文化的內核.

作者認為無論三大家的理論何等創意和精妙,卻是錯誤的!他把原始個人主義的前設名之為「霍布斯謬誤」:人類一開始時各行其是, 在發展的較後階段才進入社會. 因為人們作出理性推論,社會合作是達到個人目標的最佳方法.*******
這謬誤卻成為自由主義政治學和古典經濟學的基石, 美國獨立宣言的支柱.

〈社會形成〉
亞里士多德反而是對的, 証諸歷史,逐漸發展出來的是個人主義, 而不是社會性.**** 社會古遠,不知其源,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從沒經歷過隔離時期, 因此, 社會才是“自然的”. 而所謂“社會形成”只能是“社會複雜化和結構化”的意思.

所有社會都曾經歷以親屬關係為基礎組織的階段, 後來才逐漸複雜化,發展出國家制度和非人格化管理方式. 人類學家Elman Service發明了四階段分類法:族團、部落、酋邦和國家,成為學界共識。 族團和部落社會以親屬關係為基礎,成員之間相對平等;酋邦和國家則等級分明,以領土為基礎來行使權力

「族團」是“狩獵採集”生產方式社會的組織形式, 由若幹個流浪家庭集結而成.這種類似靈長目的生活方式,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萬年是主流形態.***
族團社會不存在私人財產, 由於沒有儲存技術,採獵所得必須直接分享, 道德規則不是針對侵吞行為, 而是針對吝嗇行為.*** 社會內部高度平等,沒有永久領袖,沒有等級制度. 差異僅在性別分工, 男人打獵, 女人採集.

族團社會以核心家庭為單位而建立, 按父系中心行外婚制. 族外通婚有減輕族際衝突的作用, 群體之間有關資源和領土的爭執可通過交換婦女獲得解決.***
由於空間廣闊,生活方式習於流動,領土爭執不會激烈, 劣勢者遁走,不會發生持續戰爭. 但這一切,定居生活開始之時便會改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55

工業4.0:建立從觀念到行為的新秩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1/4040198.html

工業4.0首先是世界觀,然後是自證合理的工具。在積極參與過程中,中國企業要明白,這是一個從觀念到行為的新秩序的建立過程。
1

806年,耶拿戰役勝利之後,黑格爾從窗口看到騎在馬背上的拿破侖,立即明白為何德國戰敗:拿破侖代表的觀念已經決定了意誌和意識的新世界。工業4.0首先是世界觀,然後是自證合理的工具。在積極參與過程中,中國企業要明白,這是一個從觀念到行為的新秩序的建立過程。

從觀念到行為的新秩序

以德國為先導的工業4.0遠遠超過智能工廠和數碼技術的範疇。它預示著未來二十年的工業經濟秩序。它的博弈在理想價值觀和設計標準。工廠、物流、數控機床和CPS軟件……因此,中國企業必須有自己的參與策略,包括策略地選擇治理結構,策略地妥協和堅持,這樣才可能在新的經濟秩序中兌現自己的貢獻。

要麽創造一個新系統,要麽被舊系統奴役,這是競爭的第一原則。上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里根鼓吹“星球大戰”計劃,目的是再造一個軍事和政治的競爭遊戲,一個美國制定規則、蘇聯被動反應的新博弈。作為工業技術大國,德國企業20年缺席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盛宴。物聯網終於帶來重新制定遊戲規則的大好機遇。從這個意義上講,工業4.0是德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它發揮德國的工業技術優勢,順應人口老化和人工昂貴的限制條件,創造德國能夠主導的世界工業經濟規則。

使用過ERP軟件的中國企業都了解,它委婉地要求企業從玩“跳棋”改到有章有法的“國際象棋”。ERP從內部庫存整改開始,逐步蔓延到物流、規劃、人事、財務…一旦承諾上馬,企業的管理理念和運營系統必然隨之改變。那些失敗的企業沒有倒在軟件上,而是敗於兩種管理文化的沖突。被ERP電擊過的企業,準備好被工業4.0全身麻醉吧!它不僅要改變企業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還要修改整個供應鏈系統的DNA結構。

建立優質聯盟

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明日邊緣》(Edge  of Tomorrow)中,外星生物“米米克”(Mimics)入侵地球。米米克打不敗,因為他們能夠讓時光倒流,從自己的失敗中學習,還可以分兵出擊,並且協同作戰。背後控制整個外星生物自我再生系統的神經中樞是“歐米伽”。摧毀“歐米伽”,分布式、網絡狀、自組織的外星生物群便立即崩潰。工業4.0不是外星生物,但它的運行原理卻是同樣的:一個由物聯網、互聯網、雲計算連接起來的網絡狀、分布式智能生產系統。它可以自我預見需求,自我診斷和維修保養,自我溝通協調物流。

未來二十年,工業4.0是符合中國和德國企業的發展趨勢。以中德各自的優勢,二國企業是實現工業4.0最優質的合作夥伴。為實現優質聯盟,雙方必須關註下面的七個問題。

1.技術背後的價值觀。德國要解決勞動力稀缺和昂貴,中國要保障充分就業。以人機一體的“augmented operators”  為例,智能軟件和可視硬件可以像指導外科醫生臨床開刀一樣給操作工發動作指令。它既可以解放勞動力,也可以變成對勞動力的智能奴役;既可以減少專業技術人員,也能夠提高低級技工的工作機會。國情決定價值觀。

2.信息的歸屬和使用權。到工業4.0的階段,簡單信息沒有價值。有核心價值的是流程信息、資產信息(Asset information)和事件信息(event information)。這就像寫《九陰真經》的字符沒有價值,是戰鬥中總結出來的拳法、套路、搏擊應對的選擇最有價值,它們共同組合成最後的經文(軟硬件系統)。中國企業的經驗數據為系統DNA的一部分,具有超凡的價值。因此,系統開發商和應用企業要有等價交換的規則。

3.發展方向、路徑選擇和決策標準。目前,工業4.0只是一個藍圖。具體到廠房設備層次的感應器和執行器(Actuators)、控制程序邏輯(PLC)、流程管理人機界面(HMI)、生產執行系統(MES)和企業資源規劃(ERP),各個層次在未來20年中都可以有多項發展的選擇。關於發展的路線圖和策略目標,中國企業要有話語權。一矣成型,只能路徑依賴。

4.套裝嵌入式生產裝備的主次關系。受法本化學公司(IG Farben)、“羅意威理念”(Loewe Norm)的歷史影響,從生產來複槍的羅意威兄弟公司開始,德國企業就大力推廣可以互換的多用途機械零件,進而形成德國工業標準設計(DIN)和德國電子標準設計(VDE)。它們幫助德國企業設計和制造像變形金剛一樣的組合型工業母機。進入工業4.0,組合的原則是最大的政治,因為套裝嵌入式系統(Embedded systems)設計事關相互依賴和友好套牢。防止單方面依賴是自主靈活的關鍵。

5.接口、界面、平臺標準決定分布式生產網絡的控制權。硬件背後,工業4.0 有四大軟件子系統:智能預測分析、自組織的維修保養、數字生產流程、智能物流。每個子系統內部又包含不同的軟硬件組合。每個環節的連接接口都是戰略要地。它的設計和標準影響系統內部和之間的兼容。因此,接口將是友商競爭的聚焦點,然後是界面和平臺。

6.聯合開發,共同制造的聯盟策略。工業4.0還是一個成長中的有機體。它需要中德之間的高度合作。它不能成為一方向另一方營銷新技術設備的“特洛伊木馬”。太陽能產業的歷史教訓不能忘,不能讓歐洲企業通過標準和技術更新,刻意制造出中國企業對新設備的需求。如果在同一塊石頭上絆倒兩次,那只能怨自己太笨。

7.教育、培訓、後續創新的知識管理系統的合作。管理方法隨生產方式而改變。20世紀初的工業流水線標準化生產激發出泰勒管理方式。工業4.0必然帶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創新機會。掌握第一手信息的先進企業有義務向產業生態環境中的利益相關者開放源代碼,方便兼容創新。一個公平合理的知識與技術轉讓平臺也有利於產業生態的繁榮昌盛。

總的來說,工業4.0涉及到以下要件:理想價值觀,產業與市場的權力分配,工業標準化的話語體系,數字機床等實物符號,歸屬與結盟的儀式,人機互動的日常活動,以及對立面(與之競爭的系統)。套用馬克思的句式表達,工業4.0是未來工業社會關系的總和。

(作者為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複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16

演說1412 政治秩序的起源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06/%e6%bc%94%e8%aa%aa1412-%e6%94%bf%e6%b2%bb%e7%a7%a9%e5%ba%8f%e7%9a%84%e8%b5%b7%e6%ba%90/

“只了解一個國家,即是不了解「國家」。” 福山

演說1412 政治秩序的起源       講者:掌門

《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2011) 福山Francis Fukuyama

 

這是一部雄心萬丈著作的上卷,意圖縱攬古今,窮究人類社會之本源,從史前史以迄法國大革命。 下卷會從大革命一直講到現今,特別關註非西方社會的 “政治衰退” 現象;最後解說當代世界的政治發展。

 

〈現代化理論〉

早期的現代化理論家都相信a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現象,***** 即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層面緊密結合, 同步變動.  b其步伐是不可逆轉的,*** 即現代化進程一經啟動, 便會生出正反饋效應, 各層面相互滲透加強, 形成良性循環.

但二戰後立國的眾多採行民主憲制的亞非拉國家, 其現代化進展卻是腳步蹣跚. 國家政治腐敗, 貪汙盛行; 更甚者軍事獨裁,內戰頻仍. 這就違背了上述理論.

 

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在其名著《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1968)作出解釋: 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 政治、經濟和社會三方面並非一個同步的整體, 而是各有內部邏輯而又互相關聯.*** 當經濟和社會的現代化步伐超越政治發展的時候, 新興的社會群體便會動員起來, 爭取自身的利益, 從而導致政治衰敗.*****

最危險的例子:在最落後的國家,最先現代化的必然是軍事部門.*** 軍隊領袖們無論是出於私心抑或奮發公義, 都有起而奪權的傾向, 於是軍事政變頻繁.

南美的慣例:傳統的寡頭勢力壟斷地方經濟資源, 在現代化過程中成為大財閥. 他們結成網絡,操縱政治,*** 剝削草根階層, 做成極端的貧富懸殊和政治腐敗.

 

究其原因,現代的世界政治格局因為西方殖民主義而一體化.*** 一方面,西方列強在殖民地施行統治, 多引進本國的行政制度; 另一方面,落後國家要擺脫殖民, 也只有師法先進國制度一途. 二戰後全球殖民地紛紛獨立, 建成的所謂 ‘現代化國家’, 幾乎清一色採用西式憲政制度. 但是她們的經濟和社會文化面向完全沒法和政治制度相互調適.***

亨廷頓認為該等國家經已嵌進了全球化商品交易市場, 成為資源和勞力供應國, 沒有可能固守舊日的經濟形態. 而她們也沒有時間在社會內部複製先進國費時數百年的政治實踐經驗, 以適應民主制度. 如此, 強行民主反而造成災難後果.

亨氏認為對該等國家而言政治秩序優先於民主, 主張「威權式過渡」, 即先建立威權國家, 實現經濟現代化, 待得中產階層厚實活躍, 然後翻過頭來開放民主競爭.*** 奉行這種策略的國家以南韓成就最為突出.

 

1973年世上151個國家之中只有45個(約三成)是自由民主國家, 但是到了世紀末,約有120個國家(約六成)實行民主制, 亨廷頓稱之為「第三波民主化」. 可惜好景不長,本世紀頭十年約1/5第三波國家走回頭路,不是回歸威權主義, 就是民主制度遭到嚴重侵蝕. 是為〈政治衰敗〉.

Def. 「政治衰敗political decay」意指社會的制度化愈來愈弱.***

政治衰敗一般有兩種形式: A制度僵化; 和B制度倒退. 歷史上A形式出現較多較明顯; B形式較隱晦, 但時刻存在. ***

 制度的建立最初是為了回應特殊環境的挑戰. 挑戰可以是自然環境的,如天災或氣候改變; 也可以是人文環境的, 如外族入侵或內部叛亂. 這是 湯因比的 “挑戰–回應理論”. 制度一旦形成, 便傾向於保守延續, 那是人類擅長將價值觀註入社會實踐, 使之定型的緣故.*****

Def. 每當環境發生重大變異, 即出現新挑戰的時候, 原有制度無法適應, 就是A制度僵化.*** 每當挑戰壓力減緩的時候, 新建立的制度便會受到舊有價值觀的拖拽而鬆脫或變質, 那就是B制度倒退.**** 歷史上幾乎所有制度都持續受到親族主義復辟的威脅, 皆因人類將利益傳諸子孫的根性極端強固.

 

〈福山的理論〉

福山認為現代社會有三大組件: A國家state;  B法治rule of law和C 負責制政府accountable government.*****

他特別指明C點出以「負責制」而不出以「民主制」, 是因為只要有負責制政府就足以使社會現代化. 負責制不一定民主,雖則民主制本身必然負責.

本書分別從ABC三個面向考掘各大文明的歷史淵源, 採用「比較政治學」方法,*** 主要比較分析 中國、印度、西歐和東歐與及中東伊斯蘭 的國家形成、法治和政治發展, 藉此了解何以「現代化」起源於西歐的英國.****

作者對傳統中國在 ‘國家構築’和 ‘政府責任’方面的早熟和成就推崇備至, 而惜乎欠缺法治傳統,導致‘社會建設’ 薄弱. 在歷史進程中, 社會受制於國家, 因而陷入「專制主義」,***** 沒法形成民主法治和自由市場, 也就未能 “現代化”.

 

本講只簡介書中A部分有關 「社會形成」的理論.

人類學家Elman Service發明了四階段分類法:族團、部落、酋邦和國家。 族團和部落以親屬為基礎粘合在一起;而酋邦和國家則以領土為基礎來行使權力

 

「族團」是“狩獵採集”生產方式社會的組織形式, 由若幹個流浪家庭集結而成.這種類似靈長目的生活方式,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十萬年是主流形態.***

族團社會不存在私人財產, 由於沒有儲存技術,採獵所得必須直接分享, 道德規則不是針對侵吞行為, 而是針對吝嗇行為.*** 社會內部高度平等,沒有永久領袖,沒有等級制度. 差異僅在性別分工, 男人打獵, 女人採集.

 

九千至一萬年前世上出現農業. 採獵社會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0.1到1人; 農業社會則為40到60人. 如此緊密的靠近和接觸,自然要求截然不同的社會組織形式.***

「部落社會」的組織特徵有二: A分支形式segmentary;  B共同祖宗原則,合起來稱為「分支世系制」.

A「分支」意指由小型單位自我複製而生成的社會組織. 每個支系都是自給自足的, 每個人只能屬於一個支系.****   B「共同祖宗原則」指各支系由血統親屬所構成,****擁有一名共同祖先, 該祖先可以是父系的, 也可以是母系的. 父系是主流, 因為男人擁有更多後裔,部落更為強大.

部落人口數量遠為龐大,密度也高得多, 人民需要有共同意識形態才能一起生活,那便是「宗教」了. 宗教起源於族團時代的自然崇拜,隨著農業發展而轉換為「祖先崇拜」.**** 宗教的社會功能是凝聚各支系,共同應付外部挑戰, 無論其來自鄰族(ie戰爭,築城), 或是自然界(ie治水, 遷徙).

 

Def. 「國家」 型社會有五項組織特徵, 而「酋邦」可視為其過渡形式.***

A國家享有集中的權力, 在整個社會制訂和執行統一規則. 該權力淩駕領土之內所有其他形式的權力, 成為「主權」.***

B主權的後盾是對合法武力的壟斷, 使其有能力制止所屬部族擅自脫離.

C主權是領土性的, 不以親屬關係為基礎.*****

D社會內部階級分化, 不平等愈來愈甚.

E新型宗教內涵更為精緻化和普世化, 作為跨部落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而賦予 “主權”合法性.**** 換句話說, 宗教成為國家施行統治的工具.

國家的形成就是要超越和克服部落制的侷限, 以施行大範圍多部族的統治.  國家化也就是 “去部落化”.

 

首批國家是怎樣來的? 〈國家起源理論〉

(一) 社會契約說

此說由 “自由主義”哲學家提出, 原意不過作為理論工具. 從初始時段來看, 人民的自由損失(還有勞力和物質)非常巨大, 而回報則在未定之天, 此說很難令人信服….. 除非是眼前有性命之憂, 即異族侵略或大型天災. 如此契約只是手段, 並非終極原因.

 

(二)水利工程說是首個被提出的系統理論, 但已被証實為謬誤.

Karl Wittfogel以兩河為實証案例, 主張農業灌溉平原上面宏偉的水利工程催生了國家, 理由是只有國家才有能力成就此等工程.*** 此說因果倒逆, 後來的實証研究顯示早期國家建設的工程都很小型; 國家強盛之後工程才宏大起來.

 

(三) 人口密集說

人口統計學家William Domhoff認為人口增加和密集是技術革新的主要動力, 使得專業分工; 剩餘糧食則使得階級分化, 兩者促使國家形成.***

學界同意此國家形成的必要條件, 但這理論存在一個罩門, 經濟學上稱為 低盪平衡” : 生態條件容許增加生產, 但採獵族群寧可選擇休閒而非工作, 導致社會和技術發展停滯.**** 看來必有文化因素的作用力, 才能促使國家形成.

人類學家提出人類天性懶惰, 只有在鞭子之下才會努力生產; 奴隸主自已不願意工作, 卻很樂意壓迫奴隸工作. 所以, 生產增加和階級分化起因於政治因素而非經濟因素,**** 人口密集不是國家形成的終極原因, 而是一項中間變數.

 

(四) 暴力壓迫說

從部落到國家涉及自由和平等的巨大損失, 非有喪命之威脅,沒有人民願意接受這種身份變化. 異族征服引起慘烈戰爭, 敗方淪為奴婢, 勝方於是要建立等級制度以施行統治. 被侵略的一方如想捍衛土地, 人民也要接受族中強者的統一指揮, 如此仍可形成階級分化.****

 

戰爭說無疑最有解釋力, 只要補救一個漏洞: 為何有些地方部落戰爭持續數世紀而未有建立國家?(五) 地理規限說

人類學家Robert Carneiro指出戰爭是必要條件, 但仍未充足. 設想四通八達之地, 敗者遠逸, 則勝負雙方仍可不立國家. 又或地形過於破碎, 部落人口和糧產不足夠, 也建立不了國家. 所以, 人口密集, 戰爭壓力之外, 還要加上地理規限, 部族定居的土地要足夠廣大和肥沃, 而四面為自然環境或別的部族所圍困, 內部才會建立等級制度, 形成國家. ***

 

(六) 魅力領袖說

韋伯認為 “魅力型charisma(希臘文, 意為  “上帝碰過的” , 即“天授的”.)領袖”足以建立政教合一國家.*** 這領袖之所以令族群死心塌地, 不是由於他的政治才幹, 而是因為他是 “上帝揀選的人”.

 

〈綜合理論〉

綜合諸家理論, 形成國家首先必須資源豐富, 生產盈餘, 技術進步. 其次, 族群規模要足夠大, 允許專業分工和供養菁英階層. 再次, 族群必須為環境所縛束, 無路可逃,人口密度增大. 最後, 戰爭威脅迫使人民放棄自由, 而偉大的宗教領袖則是其代替品.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36

舊秩序已經瓦解,新秩序何時形成?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moo.html

    奧巴馬先生在幾年前公開表示,中國不能崛起為美國那樣子,因為世界承受不了13億人過歐美人的生活。

    這句話在國內沒有什麽影響,但如果你仔細想想,就能理解美國這數年來一直圍堵遏制中國的策略。

    剛開始,美國政府還多方解釋,並無遏制中國崛起的意思,到了亞投行事件時,解釋已經成了笑話,沒有辦法掩飾了。

    美國的全方位國家安全策略是,為維護美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間,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全方位時刻警惕和遏制美國的競爭對手,無論這個國家是自己的盟友還是敵人。

     所以你會看到美國情報部門監聽盟友領導人的電話,你會看到在烏克蘭挑起戰爭,你會看到對中國的圍追堵截。

     當中東試圖應用歐元結算時,挑釁的國家就全被消滅了,利比亞、伊拉克換了政體,伊朗被壓制很多年。烏克蘭的內亂,引發俄羅斯和歐洲的矛盾,遲遲不能解決。這兩年,美國東南亞與太平洋委員會主席伯尼提起尖閣列島法案,也就是我們的釣魚島,列明態度,要求美國明確防禦日本面對中國時的安全。並訪問緬甸丹瑞大將,之後緬甸開放,開始民主化進程。

     在我們看得到的未來五十年里,美國都仍舊能夠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但不代表舊秩序仍舊存在。

     何解?

     中國盡管崛起的勢頭驚人,但是中國在人類發展史的兩個重要要素中,一是人口紅利,二是制度紅利,都已經耗盡。未來五十年,中國將面臨人口結構的巨大失衡,計劃生育的危害將會越來越嚴重的呈現在未來。其次是,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猛烈增長,是應用科斯產權與合約理論的典範。鄧公的改革激發了人們的創造性,因而生產效率猛增。但中國在私有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上,制度性的保護止步不前,並與世界創新開始隔離。同時歐美重新創立兩大貿易協定,屏蔽中國,其中最重要的壁壘是知識產權壁壘,將嚴重阻礙中國。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沒有受到挑戰。

     美國的優勢是人口繼續增長,其開放國門的方式,能夠在2050年達到10億人口的規模,並保持健康的人口年齡結構;有疑慮的是其種族結構,會影響其政治結構,倒向大政府。這是失敗國家的選擇。

     另一個優勢是其高科技創新,不僅僅是矽谷,從舊金山到西雅圖的高科技創新板塊,仍將全球拋在後面。其對基礎科學的投入也為高科技創新提供理論工具。

     美元鑄幣稅對美國來說是雙刃劍,一方面通過美元漲跌的潮汐作用,掠奪全球財富,彌補美國債務和財政失衡狀態。但同時美國的潮汐也導致美國貧富差距劇增。

     美元的貨幣戰爭,是同時內外作戰,洗劫全球,增加全球貧富差距,也洗劫其中產階級和底層,形成金字塔尖和廣闊貧困的底層,美國社會賴以均衡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早已不存在。

    其國家體內,40%的國民沒有超過500美金的現金儲備;對海外的影響,甚至呈現在香港這樣的發達經濟體,貧困人口在過去十年里增加了一倍,到一百多萬人。

    美元的貨幣戰爭,也導致極端勢力的崛起,伊斯蘭國和博客聖地的興起,並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因素,而且是一種經濟因素,貧困地區的人民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出路,就會尋求天堂和毀滅。

    歐洲對其並不滿意,加入亞投行的行動,也是以腳投票,世界不能容忍一個吸取財富的金字塔尖。中國面臨生存發展的危機,尋求合作共贏、和平崛起的願望,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等都受到美國的壓制。實際上,鄧公希望韜光養晦的願望,在胡溫時代已經行不通了,現時讓習李再繼續裝孫子是自欺欺人。

     打造人民幣經濟圈的路途並不會一帆風順,對人民幣國際化我也心存疑慮,一帶一路遭遇的圍追堵截也絕對不會削弱,即使如此,不作為不努力是不可以的。

     除此外,中國還需要更核心的舉措。在擴大資產負債表,以低成本債券和股市融資解決債務危機後,如何激發企業家精神,增強這個經濟體的創造力,是一個大問題。私有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對創業者的保護,屏蔽酷吏重稅對企業的壓榨,是一個大問題。

     美國人的價值觀主導引領的世界公信力已經開始衰弱,醒悟的人們開始懷疑其意圖,這樣的格局對世界是不利的。就像街頭政治,黑社會的人們需要一個老大出來講道理,不是一直靠壓榨成員和其他團夥為生。秩序的存在,是規則、契約和領導者的公平信念。

     美國在面對中國等新崛起者的驚慌失措和敵對行為,是這個世界舊秩序垮臺的根源。

     即使如此,中國仍舊需要表明態度,只是要維持亞洲利益,不能激化矛盾。

     不僅僅是我們與美國的勢力差距太遠,即使在亞洲,與日本的經濟、科技、軍事實力也相距甚遠。就拿最極端的例子來說:戰爭實力。日本擁有的軍事技術儲備,和快速制造戰爭裝備的系統,遠超過中國。戰爭是一場消耗戰和高科技系統戰爭。日本的自衛隊儲備的是士官以上人員,士兵並不多;而軍工生產領域,儲備的是快速生產技術。在我們花五年建一艘航母時,日本只要想,一年甚至可能半年就能制造一艘航母。早在八十年前,日本就已經擁有了全球首屈一指的航母建造能力。

     所以,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不要過低估計自己的信念,是一個民族應有的態度和選擇。

     中國不需要選擇戰爭,現代世界競爭的是金融、科技、制度、人才儲備和年輕人口,當超越自己的過去,就可以超越對手。

     然而這是我們理想的態度,世界並不會在理想態中存在。

     一切宿命都沒有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01

【“官話”2015】反腐:官場秩序的“破”與“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329

作為新常態下提拔的幹部,更加意識到必須要幹凈,同時,問責愈加嚴格,必須要擔起責任。 (CFP/圖)

編者按:剛剛過去的2015年,在官方話語中被稱為改革“關鍵之年”。改革的深入推進,反腐的力度持續增強,意味著官場秩序的打破與重建。身在官場的公務員群體,無疑體會最為深刻。

猴年新春時節,我們約請幾位《南方周末》的公務員老讀者,寫一寫他們在2015年里,值得記憶的細節和思考。作為官員,他們承受著國家政策變化的直接影響;而作為普通人,他們同樣對薪酬的升降、升職和辭職,以及如何和領導相處等等,有著和其他行業人士一樣的酸甜苦辣。

有網友說,兩個蘋果這事,顯然矯枉過正,但不矯枉過正,如何能打破過去的歪風邪氣?

不少研究反腐敗的學者曾經對“治標”和“治本”爭論得喋喋不休。十八大後,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這個問題上並不糾結,治標和治本是統一的。2013年-2015年中段,應該是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通過治標積累經驗、完善治本的過程。一個比較鮮明的進度標誌,就是黨內兩部重要法規——《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修訂完成。

2015,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轉折意味的年份。王岐山曾經推薦過一本書《舊制度與大革命》,以史為鑒,舊的秩序在打破的同時,新秩序的重塑尤為重要。對許多黨政幹部來說,剛剛過去的2015年比以往任何一年經受的心靈震動都要大一些。

在這一年中,有幾件頗為有意思的事:

第一件事,一位基層紀委幹部在電話中困惑不解,為什麽中央紀委現在通知下發得少了,全國性的會議也少了,

見不到通知,聽不到會議要求,這工作可怎麽幹?

也難怪,長期以來,一些地方開展工作,要麽單純依靠上級推,推一下動一下,不推就不動,要麽以會議落實會議,通知貫徹通知。中央的思路、中央紀委的工作部署早就掛在網上,寫在報紙上,幾個金牌欄目反複解讀,特別是“學思踐悟”,依葫蘆畫瓢,也該知道怎樣跟上節奏。

第二件事,各地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點名道姓、通報曝光,為的是震懾和警示,不過在各地的通報中,也能看出些問題。就拿山東省巨野縣紀委通報的一個案例來說,鎮幹部了解蘋果價格時拿了兩個蘋果就被誡勉談話,不可避免地引發爭議。

中國太大了,十里不同風,兩個蘋果算不算事,可能各地紀委執紀情況也未必一致。過去,標準尺度不一,辦也就辦了,可能互相都不了解。現在的信息傳播速度,足不出戶,天下皆知。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整體的協調和平衡,考驗智慧和水平。有網友說,兩個蘋果這事,顯然矯枉過正,但不矯枉過正,如何能打破過去的歪風邪氣?

路子是對的,在打破過去官場“潛規則”、重塑新秩序的過程中,很難保證全國各地的尺度分寸都拿捏得恰到好處,總會有些粗糙的疏漏,但這並不影響整個秩序重塑進程不斷推進的大勢。

第三個是在反腐輿情上有標誌意義的事件。2015年3月,媒體曾報道被組織調查的南京市建鄴區人民政府原副區長、黨組成員王德寶在女兒婚禮上被帶走,引起輿論熱議,南京市紀委辟謠後,又產生了第二輪輿情。這是一個公眾應該怎麽看待紀委辦案、辟謠的典型案例。一些聲音,不但沒有對南京市紀委不到四小時就作出回應的態度給予肯定,反而指責“沒有公開具體情況”。然而,正在調查的問題,怎能輕易公之於眾?

不得不說,在中央強力反腐下,紀委遭遇到的“對抗組織調查”和“特殊輿情”並不少見。面對嘈雜多變的輿論環境,面對媒體對反腐新聞居高不下的報道熱度,面對反腐敗“嚴峻、複雜”的形勢、鬥爭的“膠著狀態”,處於聚光燈下的紀委更要“有定力、有靜氣”。對失實的報道、紛雜的質疑,既要給予及時的澄清和回應,又要堅守可以公開的“底線”。這便是打破了以往“神秘莫測”的舊秩序,重塑起來的開放、理性的新秩序。

在過去的一年,還應該放眼關註官場中那些“勇敢”的人。不僅僅是“世界那麽大,我想去看看”,還有那些率性的“辭職微博”和“詩一般的辭職信”。湖北恩施州紀委研究法規室主任孫湧的辭職報告一度非常吸引眼球。

有人離開,也有人堅守。在嚴懲貪官汙吏的當下,官場的另一種生態,也需要被關註。有多少公務員,憑著自己的執著和責任而默默忙碌著。他們並沒有高官厚祿,錦衣玉食,更不會魚肉鄉里,恣意橫行,而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一顆顆螺絲釘,維持著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

可有些群眾依然覺得“蒼蠅撲面”,身邊的腐敗問題和不正之風似乎還沒有整治到位,獲得感不夠。但被破壞的政治生態的修複,就像自然生態的修複一樣,需要一個過程,中國的事情,往往自上而下推動更順暢,解決了“老虎”的問題,上面的風氣和生態好了,才能解決選人用人的問題,選拔的幹部好了,政治生態才得以修複。

2015,就是這樣一個開始重塑官場新秩序的年份。2016年1月12日,十八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召開,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部署新一年的任務。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講話中要求,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立“明規矩”、破“潛規則”,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促進政治生態不斷改善。

立“明規矩”、破“潛規則”,這應該是新的官場秩序,也是新年更艱巨的任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57

讀書劄記160527世界秩序(一)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5/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527%e4%b8%96%e7%95%8c%e7%a7%a9%e5%ba%8f%e4%b8%80-%e5%a8%81%e6%96%af%e7%89%b9%e4%bc%90%e5%88%a9%e4%ba%9e%e5%92%8c%e7%b4%84/

讀書劄記160527

世界秩序(一)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掌門執筆

 

《世界秩序World Order》(2014) Henry Kissinger

沒錯,這位 基辛格正是那位基辛格,上世紀下半葉美國最著名的外交家, 其強項「旋風外交」的奇招是在國際機場祕密(ie鬼祟)轉機走訪敵國, 達成石破天驚的外交任務,而使盟國們手忙腳亂,面色發青. 但他的本業卻是 政治學國際關係學門學者,哈佛學人, 其名著《大外交》在行內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由於 基大師外號“中國人民的朋友”, 所以本書極速發行中文版, 重量級出版人“中信出版集團”.

 

當代的世界秩序,體現為「聯合國精神」, 其核心內容包括:

A壓倒一切的是「主權國家」理念, 國家是參與世界秩序的主體單元, 不論大小強弱,彼此地位平等. 並由此引伸出「不得幹預他國內政」的 自主原則;*****

B多元價值共存,兼容妥協,而非定於一尊, 故此原則上是「反霸權」的; 及

C提供外交論壇和操作平臺,由國際監督外交進程和落實協議, 從而最大程度上抑止戰爭發生的頻率和規模.*** 此為 反戰原則.

 

所有這些框架原則起源於 四百年前歐洲一場異常慘烈的戰爭的終戰和約.

〈現代世界秩序的起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三十年戰爭1618-48以「宗教戰爭」名著後世, 起源於 波希米亞貴族抗拒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大公 斐迪南, 另迎北德意誌新教君侯入主大位. 帝國發兵平亂,尋且 教廷名義,趁勢鎮壓各路新教諸侯.*** 新興強權瑞典在名君 卡爾九世率領下南渡爭霸神州,組成「新教聯盟」. 信奉舊教的法國為了削弱神聖羅馬帝國, 權相紅衣主教 黎塞留訂立外交策略,轉向支持新教聯盟. 同屬哈布斯堡王室的西班牙正與屬地 (新教)荷蘭開打「八十年獨立戰爭」,正好各自加入一方….. 奉宗教正義之名,這場戰爭幾乎把所有中西歐國家都捲了進去.

 

由於武器和戰術的進步,兩邊叠出名將, 往來拉鋸,漫天戰火延綿三十年. 中歐廣泛地區因戰亂、疫疾和饑饉極度殘破,人口削減四份之一. 最後雙方在筋疲力盡之下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這是參戰各方在徹底厭戰的心態下, 放棄宗教熱情和權力訴求而謀求妥協的產物.

 

這條約獨特之處在於揚棄傳統「封建主義」等級觀念, 確立國際關係的「平等原則」.**** 和會費煞苦心,甚至連進場時間和席位次序上面都作出妥善安排, 以保証弱小國家的代表不致受辱. 條約具體內容方面,最大突破為確立 「邦國宗教信仰自主權」, 實質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和教廷永久性放棄政治和宗教上的「普世宗主權」主張, 歐洲從而獲得了(基督教內部) “宗教自由”. 同一時間,條約也對每個邦國內部的少數教派保留信仰自由權作出了保証, 因而極具現代意義.****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和約開啟了歐洲未來的國際政治秩序, 一言以蔽之曰「均勢外交」, 主要精神為盡力抑制或破壞任何一個強權獨力制霸歐陸的意圖和行動.***

 

歐陸自從 查理大帝於AD800年聖誕節在羅馬加冕為 “羅馬人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在理論上藉 “君權神授” 而為天下共主, 確立了遍及整個歐洲的封建主義秩序. 教廷則拋出 “兩把寶劍論”, 主張上帝賜予普世教會兩把寶劍, 教會將 “殺人劍” 外判承包予帝國; 而把至尊無上的 “活人劍” 捧於手上….. 所以教權才是天下共主之主人. J (當然帝國絕不承認教廷是其主人, 認為俗世權力直接得自上帝, 與神聖權力是平行結構,無分尊卑.)

帝國與教廷於是互為表裡, 共同建立起 “共時空”的,精密細緻的「等級社會系統」(就連教廷內部亦然), 築成世界的基礎及結構.*** 八百年間兩者雖則不斷地鈎心鬥角, 但面對下綫眾多邦國和普羅萬民,則極力維持這種提攜關係.

 

靜態的權力結構到了十六世紀 哈布斯堡王朝 查理五世和腓利浦二世父子手上而登峰造極. 查理五世身兼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與 低地國君主, 坐擁(比整個歐洲面積更大的)美洲殖民地,權勢與財富前所未見. 查理五世藉此制霸歐陸, 在意大利戰場上生擒法國國王 法蘭西斯一世,鋒頭一時無兩. 但是君臨天下美夢難圓, 法國英國和荷蘭聯手抗抵他, 沈重的戰爭負擔使他疲於奔命,兩度破產.

 

在這局勢中感到壓力最大的是法國, 原本國力最強的法國夾在西班牙和帝國之間,有旦夕不保之危機感. 法國於是制訂出 “合縱制秦” 的外交策略, 冒(舊教)天下之大不韙參與新教聯盟, 促成了三十年戰爭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所以和約秩序體系乃是出於 黎塞留 一手擘劃的「均勢外交」政策.

 

均勢外交的先決條件是多元且獨立的參與主體群, 各自為本身的利益和生存而盤算奮鬥. 後世名相 巴麥尊的金句最能反映這種精神: “英國沒有永恒的朋友, 也沒有永恒的敵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正是這種 “現實主義”精神使得舊日世仇的國家們輕易地捐棄前嫌, 聯手對抗當前的霸主,那怕他正好是昨天的盟友.

也正是這種現實主義精神使得各國不會 “誤於仁義”, 或囿於意識形態, 包括宗教和社會主義理想, 從而 “合縱連橫”, 一切以利本國之存續與利益是尚. 所以, 均勢外交的維持是出於兼容共存的妥協精神; 而非方向一致的道德洞察力.*** 這與宗教寬容共出一轍,不同的宗教在教義上永遠是排斥的, 兼容無非務實與妥協,與道德內容不相幹.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和約體系的威力〉

由那時起,和約秩序體系構成了一張彈力充盈,柔韌無匹的外交網絡, 四百年來多少梟雄英主的野心氣力被這張網綑縛銷磨,落得慘淡收場.***

 

諷刺地第一個挑戰這張網的英主正是法國 “太陽王” 路易十四, 時間不過簽約後三四十年. 歐陸諸國攜手以戰爭消耗盡法國的國力,夕陽難免黃昏.

第二個是普魯士的 腓特烈大帝, 普魯士區區小國,縱使紀律嚴明,全民皆兵, 欲與舉世為敵,乃是螳臂當車,最終僅免亡國,已屬萬幸.

第三個挑戰者最有力量,挾著法國大革命的意識形態威望, 身為軍事史上最高段數的戰術天才,拿破崙打遍歐陸無敵手,真正做到與舉世匹敵的地步. 百戰百勝的天才收場只有慘敗一途.

第四個有意問鼎中原的是東歐的俄國 羅曼諾夫王朝數代君主, 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大敗於英法奧土諸國聯軍,霸業頓成泡影.

 

真正利害的是德國 “鐵血宰相” 俾斯麥, 他的做法是絕不與天網為敵,見好即收, 反過來操控這張巨網鞏固他的有限收益. 他的功業來源於深謀遠略與自我約束, 從而成就了 “溫和的”霸權.

德國得以獨大於歐陸, 但是到了 威亷二世希特拉之手, 其才情遠不及拿破崙而野心相當之, 挑起了兩次大戰,亡國殉身,天下齒冷.

 

經過六次重大挑戰,和約秩序體系卻屹立不移, 更且精神愈益煥發,推陳出新. 一戰後的「威爾遜原則」和「國際聯盟」的創制雖則並未竟功, 卻具有劃時代意義. 二戰後的「聯合國憲章」終於得成正果, 今日戰後七十年歲月承平,「聯合國」由柔弱而堅韌, 大規模戰爭受到抑止,此皆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因緣與成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27

演說1606世界秩序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6/05/%e6%bc%94%e8%aa%aa1606%e4%b8%96%e7%95%8c%e7%a7%a9%e5%ba%8f/

演說1606世界秩序

講者:掌門

 

《世界秩序World Order》(2014) Henry Kissinger

基辛格,上世紀下半葉美國最著名外交家, 政治學國際關係學門學者,哈佛學人, 其名著《大外交》在行內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代的世界秩序,體現為「聯合國精神」, 其核心內容包括:

A「主權國家」理念, 國家是參與世界秩序的主體單元, 不論大小強弱,彼此地位平等. 並由此引伸出「不得幹預他國內政」的 自主原則;*****

B多元價值共存,兼容妥協,而非定於一尊, 故此原則上是「反霸權」的; 及

C提供外交論壇和操作平臺,由國際監督外交進程和落實協議, 從而最大程度上抑止戰爭發生的頻率和規模.*** 此為 反戰原則.

 

所有這些框架原則起源於 四百年前歐洲一場異常慘烈的戰爭的終戰和約.

〈現代世界秩序的起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三十年戰爭1618-48以「宗教戰爭」名著後世, 起源於信奉舊教的「神聖羅馬帝國」與「新教聯盟」的武力鬥爭. (舊教)法國為了削弱神聖羅馬帝國, 權相紅衣主教 黎塞留訂策支持新教聯盟. 同屬哈布斯堡王室的西班牙正與屬地 (新教)荷蘭開打「八十年獨立戰爭」,正好各入一方….. 奉宗教正義之名,這場戰爭幾乎把所有中西歐國家都捲了進去.

由於武器和戰術的進步,兩邊叠出名將, 往來拉鋸,戰火延綿三十年. 中歐廣泛地區因戰亂、疫疾和饑饉極度殘破,人口削減四份之一. 最後雙方筋疲力盡,徹底厭戰, 放棄宗教熱情和權力訴求謀求妥協,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這條約獨特之處在於揚棄傳統「封建主義」等級觀念, 確立國際關係的「平等原則」.**** 和會費煞苦心,甚至連進場時間和席位次序上面都作出妥善安排, 以保証弱小國家的代表不致受辱. 條約具體內容方面,最大突破為確立 「邦國宗教信仰自主權」, 實質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和教廷永久性放棄政治和宗教上的「普世宗主權」主張, 歐洲從而獲得了(基督教內部) “宗教自由”. 同一時間,條約也對每個邦國內部的少數教派保留信仰自由權作出了保証, 因而極具現代意義.****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和約開啟了歐洲未來的國際政治秩序, 一言以蔽之曰「均勢外交」, 主要精神為盡力抑制或破壞任何一個強權獨力制霸歐陸的意圖和行動.***

 

歐陸自從 查理大帝於AD800年聖誕節在羅馬加冕為 “羅馬人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在理論上藉 “君權神授” 而為天下共主, 確立了遍及整個歐洲的封建主義秩序. 從這時起,帝國與教廷互為表裡, 共同建立起跨時空的「等級社會系統」, 築成世界的基礎及結構.*** 八百年間兩者雖則不斷鈎心鬥角, 表面上卻極力維持這種提攜關係.

靜態的權力結構到了十六世紀中葉 哈布斯堡王朝 查理五世手上登峰造極. 查理五世身兼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與 低地國君主, 坐擁面積比整個歐洲更大的美洲殖民地, 藉著這權勢與財富制霸歐陸. 在這局勢中感到壓力最大的是夾在西班牙和帝國之間的法國,有旦夕不保之危機感. 這是法國訂策參與新教聯盟, 促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遠因. 和約秩序體系出於 黎塞留 一手擘劃的「均勢外交」政策.

 

均勢外交的先決條件是多元且獨立的參與主體群, 各自為本身的利益和生存而盤算奮鬥. 後世名相 巴麥尊的金句最能反映這種精神: “英國沒有永恆的朋友, 也沒有永恆的敵人; 只有永恆的利益.”*** 正是這種 “現實主義”精神使得舊日世仇的國家們輕易地捐棄前嫌, 聯手對抗當前的霸主,那怕他正好是昨天的盟友.

也正是這種現實主義精神使得各國不會囿於意識形態, 從而 “合縱連橫”, 一切以本國之存續與利益是尚. 所以, 均勢外交的維持是出於兼容共存的妥協精神; 而非方向一致的道德洞察力.***

 

四百年間經過六次重大挑戰,和約秩序體系屹立不移, 更且精神煥發,推陳出新. 一戰後「威爾遜原則」和「國際聯盟」的創制雖則並未竟功, 卻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二戰後的「聯合國憲章」終於得成正果,此皆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因緣與成就.

 

〈當今天下大勢〉

結論先說:當今天下的均勢吊詭地維繫於 美國國力(尤其是軍力)獨大的事實, 與及美國制霸全球卻力有不逮.***

 

這種情勢起始於戰後歐洲重建內部均勢的安排, 並且迅速推廣為在全球範圍內對蘇聯集團國的「遏制政策」布局. (即所謂「冷戰格局」.)**** 起初這主要依靠美國的核子打擊力量,後來則以美國瘋狂發展軍備來加以保証. 1948年北約NATO的建立標誌著美國霸權的大成, 同時也是其頂點.***

 

國際關係的定格則是1949通過的「聯合國憲章」,核心內容有兩點:

A “一國一票” 參與框架終於達成了 “威爾遜原則” 三十年來的懸念, 使聯合國成為普世接受的外交論壇和執行平臺.

B執行機構「安全理事會」中, 五個 “常任理事國” 擁有對等否決權, 另加九個輪任國,組成國際事務仲裁框架. 此一操作框架以五強國的戰略利益為先決條件,先天上易於癱瘓和僵化,**** 但在國際上仍可起到削減戰爭的作用.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體系是「多極霸權」的平衡術, 但是戰後世界形成雙極. 根據國際關係理論, 「雙極霸權」本身不易產生大型戰爭, 而(防禦性)戰略核武又進一步抑止兩強輕啓戰釁,於是四十年和平歲月在核噩夢中得以繫而不墜.

美國的霸業成於冷戰,作為民主陣營的領袖一言九鼎,下綫群國迫於共產陣營壓力, 對老大的頤指氣使敢怒而不敢言. 1990年蘇聯解體,冷戰終結, NATO的重要性喪失, 西方聯盟內部分歧擡頭,美國的全球影響力隨之下降.*** 後冷戰的人類歷史並未終結, 「單極霸權」的形成意料外並未進一步增加美國的權力, 近程事態則因中國崛興而更形複雜緊張.

 

在國際舞臺上面,

〈美國的傲慢與底氣不足〉

非今日始,原因在於她是個民主國家, 但這民族卻很年青天真,且內部價值分歧甚大, 因而無法持久地一致行動.***

 

美國的相對國力在戰後初期達到峰值,生產力領先天下,GDP佔全球六成, 「馬歇爾計劃」施惠整個西歐,手執NATO牛耳, 亞洲的非共產國家皆在其卵翼之下.

由擘劃偉業的 杜魯門,堅定執行的 艾森豪威爾,到風華耀眼的 甘乃廼, 美國形成了一種類似大革命法國的天真世界觀和行動熱情: “以天下為己任”, 欲將「自由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直銷全球,以普渡眾生.*** (當然兼夾開闢市場,花花銀子大把抓.)

“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擁有這樣的理想主義和資源去應付那麼多的挑戰.”(原文) 美國以 “世界警察” 自居,不惜盡傾舉國之力, 在全球四出 “滅罪救火, 扶病濟貧”. 然而落後國家之貧病自有其歷史 “天數”,不因美國人的意誌和美金而轉移, 當救世主的代價是這個英雄自詡之國最終滿懷失落.

 

美國在五場戰爭(韓、越、海灣、伊拉克 和阿富汗)中, 銷磨盡幹雲豪氣,看到了民心和國力的界限.**** 每戰之初,天真的國民都以極大的熱情擁抱正義的征討; 每戰之末(海灣戰爭除外),國內抗議之聲四起, 傷疲的國民力數領導層道德和才幹低落. J

尤以越戰創深痛鉅,社會為之撕裂, 國家陷身一場「理想主義」vs「現實主義」意識形態內戰.*** 阿富汗戰爭則以國會明拆總統臺,與及在野黨候選人明確否定現行外交國策, 使美國在國際上威信掃地.

時至今日,美國國民對領導層信心大不如前, 這反過來連帶領導層自信心減弱, 無法制訂穩定有力的長期外交政策. 另一方面,四戰為德不卒,也輸掉了盟友的信心. 諸戰未敗於戰場,而敗於國內政局, 外交國策搖擺不定是美國覇業中衰的內部政治因素.***

 

在大右派 基大師看來,民氣荏弱,大業衰頹, 內心實有無窮之惆憾!他的

〈結論1:美國是正義的, 但她的能力有所限制.

不管受益者求請與否,美國的軍事實力為全球提供了安全盾牌. 全球經濟得以發展, 美國提供了 融資、市場和 大量創新. 世界秩序的顯現既體現了美國的理想主義, 又融合了傳統的均勢概念. 」(原文)

 

但是美國苦心未遂,壯誌不酬. 關鍵問題涉及西方和非西方對待秩序的方式截然不同. 近代西方堅信:現實世界是行動者的外部因素, 知識呈現為數據化,外交政策的成功取決於準確評估現實和各種趨勢.*** 其他文明則按傳統認為:現實世界是行動者內在認識的反映, 為心理、哲學或宗教信念所界定.****

 

基於認識論和價值觀的巨大反差, 美國的「西方普世準則」, 主要論述為自由市場、民主制度和人權, 在非西方經常遭到否定排斥. 非西方國家參與世界秩序體系的時候, 會以本身的理念重新解讀 “秩序”的意義, 凸顯秩序的不同面向.*** 例如西方國家基於人道主義和促進民主制度而武力入侵內亂之國; 非西方國家則斥之為幹涉內政.

有時基於博弈論式的戰略考量,西方與非西方逆向而行動. 最明顯的是發達國家一致限制核武器擴散, 但伊朗和北韓會怎樣想怎樣做?

 

美國雖然軍力所向無敵,國力無可匹敵, 但要脅天下以從,或者導天下於一同,經已証實是癡心妄想.

 

〈結論2:當今世界秩序的危機〉

源於三種趨勢:

A「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單元, 其性質正從內部遭到蓄意攻擊和拆解.*** 西方集團國的內部社會或多或少遭到撕裂; 政黨政治為了乞求選票而公關化, 導致各國政府日益矮化. 歐洲欲超脫國家範疇,但基層國民在利益受損的前提下離心離德. 在國際外交層面,歐盟欲以 “軟實力” 和普世價值號召天下,卻無異緣木求魚. 許多中東和非洲國家為宗教和族裔爭端所分割. 只有亞洲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精神奉為圭臬, 但其現代解讀卻與西方集團大相逕庭.

 

B這個世界的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不同步. 國際經濟體系已經全球一體化; 但國際政治體系仍以民族國家為基礎.**** 全球經濟動力運作旨在消除不利於貨物和資本流通的各種阻障; 但國際政治體系運作卻旨在調和不同文化國家的利益觀; 兩者經常背道而馳,甚或迎頭相撞.

 

C尚未形成一個有效的機制, 使大國能在重大議題上達成磋商合作. 現存的各種多邊論壇(從聯合國安理會到各種峰會.) 都缺乏效率,易於陷入僵局; 或者各自施展戰術手段; 又或流於領導人作政治秀.

 

〈結論3:美國的戰略思考框架〉

由於世界秩序非美國領袖而不行, 美國應該深刻地思考以下問題:

a無論以任何方式,那怕是獨自行動,*** 美國要防止甚麼事態的發生? 這界定了社會生存的最低條件.

b即使得不到任何盟國的支持, 美國也要實現甚麼目標? 這界定了美國國家戰略利益的底綫. (a & b構成了危險的「單邊主義」.)

c那些是, 只有在盟國的支持下, 美國才會去實現的目標, 或去抑止的事態? 這界定了美國國家戰略利益的外沿. d那些是, 即使所有盟國一起敦促,美國也不應該參與的事情? 這界定了美國參與世界秩序的限制條件.

 

最重要的是e美國的價值觀其本質為何? 推行這些價值觀需要甚麼具體情況或條件?

 

基大師的書末感言: 「多年前我年輕自負, 妄想就 “歷史的意義” 建言立說. 我現在明白到, 歷史的意義” 需要不斷探索發現, 而不應定論斷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67

讀書劄記160604世界秩序(二) 當今天下大勢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6/04/%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60604%e4%b8%96%e7%95%8c%e7%a7%a9%e5%ba%8f%e4%ba%8c-%e7%95%b6%e4%bb%8a%e5%a4%a9%e4%b8%8b%e5%a4%a7%e5%8b%a2/

讀書劄記160604

世界秩序(二) 當今天下大勢

掌門執筆

 

結論先說:當今天下的均勢吊詭地維繫於 美國國力(尤其是軍力)獨大的事實, 與及美國制霸全球卻力有不逮.***

 

冷戰初期的國際秩序實質上只有兩極,*** 西方聯盟基本上唯盟主美國馬首是瞻. 在美國眼中,聯盟不是一夥為了維護均勢而協調行動的國家, 而是一家由美國出任CEO的聯合企業. 」J (原文)

〈天下大勢的構成〉

起始於戰後歐洲重建內部均勢的安排, 並且迅速推廣為在全球範圍內對蘇聯集團國的「遏制政策」布局. (即所謂「冷戰格局」.)**** 起初這主要依靠美國的核子打擊力量,後來則以美國瘋狂發展軍備來加以保証. 1948年北約NATO的建立標誌著美國霸權的大成, 同時也是其頂點.***

 

國際關係的定格則是1949通過的「聯合國憲章」,核心內容有兩點:

A “一國一票” 參與框架終於達成了 “威爾遜原則” 三十年來的懸念, 使聯合國成為普世接受的外交論壇和執行平臺.

B執行機構「安全理事會」中, 五個 “常任理事國” 擁有對等否決權, 另加九個輪任國,組成國際事務仲裁框架. 此一操作框架以五強國的戰略利益為先決條件,先天上易於癱瘓和僵化,**** 但在國際上仍可起到削減戰爭頻率和規模的作用.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體系是「多極霸權」的平衡術, 但是戰後世界形成雙極. 聯合國精神雖出於威約,體質卻大不相同. 根據國際關係理論, 「雙極霸權」本身不易產生大型戰爭, 而(防禦性)戰略核武又進一步抑止兩強輕啓戰釁,於是四十年和平歲月在核噩夢中得以繫而不墜.

 

美國的霸業成於冷戰,四十年間作為民主陣營的領袖一言九鼎,下綫群國迫於共產陣營壓力, 對老大的頤指氣使敢怒而不敢言….. 這就是美國領袖群倫的真相.

1990年蘇聯解體,冷戰終結, NATO的重要性喪失, 西方聯盟內部分歧擡頭,美國的全球影響力隨之下降.*** 後冷戰的人類歷史並未終結, 「單極霸權」的形成意料外並未進一步增加美國的權力, 近程事態則因中國崛興而更形複雜緊張.

在15宗單極霸權遭受挑戰的歷史案例之中,10宗導入戰爭.*** 中美難免一戰的說法近年甚囂塵上, 但諷刺的是,迄今為止, 兩國牌面上的外交關係竟然是 “太平洋地區戰略合作夥伴” (雖則未有任何具體安排), 更且從未發生過任何正面衝突. 畢竟大家都是現實主義者嘛…..

 

在國際舞臺上面,

〈美國的傲慢與底氣不足〉

非今日始,原因在於她是個民主國家, 但這民族卻很年青天真,且內部價值分歧甚大, 因而無法持久地一致行動.***

 

美國的相對國力在戰後初期達到峰值, 國土未受戰火波及,工業生產力毫髮不損,GDP佔全球六成, 「馬歇爾計劃」施惠整個西歐,手執NATO牛耳, 亞洲的非共產國家皆在其卵翼之下.

由擘劃偉業的 杜魯門,堅定執行的 艾森豪威爾,到風華耀眼的 甘乃廼, 美國形成了一種類似大革命法國的天真世界觀和行動熱情: “以天下為己任”, 欲將「自由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直銷全球,以普渡眾生.*** (當然兼夾開闢市場,花花銀子大把抓.) 祖國以偉大夢想(外加 徵兵令)號召子民, 不惜灑熱血於異域遠疆,以酬其壯心偉業.

“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擁有這樣的理想主義和資源去應付那麼多的挑戰.”(原文) 這就是美國人的傲氣!美國以 “世界警察” 自居,不惜盡傾舉國之力, 在全球四出 “滅罪救火, 扶病濟貧”. 戰後世界六十年的秩序就靠美國這種天真自大的 “反共濟世,捨我其誰?” 精神艱苦而混亂地維持著. 然而落後國家之貧病自有其歷史 “天數”,不因美國人的意誌和美金而轉移, 當救世主的代價是這個英雄自詡之國最終滿懷失落.

 

美國在五場戰爭(韓、越、海灣、伊拉克 和阿富汗)之中, 銷磨盡了幹雲豪氣,看到了民心和國力的界限.**** 每戰之初,天真的國民都以極大的熱情擁抱正義的征討; 每戰之末(海灣戰爭除外),國內抗議之聲四起, 傷疲的國民力數領導層(主要針對共和黨, 基大師為此憤憤不平,溢於言詞. J)道德和才幹低落. J

尤以越戰創深痛鉅,社會為之撕裂, 國家陷身一場「理想主義」vs「現實主義」意識形態內戰,*** 持續至今,愈演愈烈. 阿富汗戰爭則以國會明拆(共和黨小布殊)總統臺,與及在野黨候選人(民主黨奧巴馬)明確否定現行外交國策, 使美國在國際上威信掃地.

時至今日,美國國民對領導層信心大不如前, 這反過來連帶領導層自信心減弱, 無法制訂穩定有力的長期外交政策. 另一方面,四戰為德不卒,也輸掉了盟友的信心. 諸戰未敗於戰場,而敗於國內政局, 外交國策搖擺不定是美國覇業中衰的內部政治因素.***

 

在大右派 基大師看來,民氣荏弱,大業衰頹, 內心實有無窮之惆憾!他的

〈結論:美國是正義的, 但她的能力有所限制.

不管受益者求請與否, 美國的軍事實力為全球提供了安全盾牌. 在基本上由美國單方面提供的保護傘下,發達國家結成聯盟, 而發展中國家則免於遭受她們有時沒有認識到的,更不要說願意承認的某些威脅.*** 全球經濟得以發展, 美國提供了 融資、市場和 大量創新. 世界秩序的顯現既體現了美國的理想主義, 又融合了傳統的均勢概念. 」(原文) (精彩, 簡直是 荷里活“美國隊長”精神 的學術版.)

 

正是由於這一事業的成功, 它必然最終會受到挑戰, 而且挑戰有時打著世界秩序的旗號. 」 關鍵問題涉及西方和非西方對待秩序的方式截然不同. 近代西方堅信:現實世界是行動者的外部因素, 知識呈現為數據化,外交政策的成功取決於準確評估現實和各種趨勢.*** 其他文明則按傳統認為:現實世界是行動者內在認識的反映, 為心理、哲學或宗教信念所界定.**** (基大師作為一流學者, 畢竟比劇作家有識見得多.)

 

基於認識論和價值觀的巨大反差, 美國的「西方普世準則」, 主要論述為自由市場、民主制度和人權, 在非西方經常遭到否定排斥. 非西方國家參與世界秩序體系的時候, 會以本身的理念重新解讀 “秩序”的意義, 凸顯秩序的不同面向.*** 例如西方國家基於人道主義和促進民主制度而武力入侵內亂之國; 非西方國家則斥之為幹涉內政.

有時基於博弈論式的戰略考量,西方與非西方逆向而行動. 最明顯的是發達國家一致限制核武器擴散, 你認為伊朗和北韓會怎樣想怎樣做?

 

美國雖然軍力所向無敵,國力無可匹敵, 但要脅天下以從,或者導天下而一同,經已証實是癡心妄想. 基大師對未來世界秩序的推移,倒是相當之…..謙卑.

 

 

《世界秩序World Order》(2014) Henry Kissinger

上文內容主要出自第八章〈美國:心情矛盾的超級大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78

人民日報再談南海仲裁案:濫用國際法就是沖擊國際秩序

中國堅定捍衛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國際法治,這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美國、菲律賓和所謂南海問題仲裁案仲裁庭聯手破壞國際法治的舉動,在國際社會招致廣泛批評並且引起警惕。一段時間以來,國際社會對仲裁案實質的認識越來越清楚。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70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公開發聲,近130個外國政黨和政治組織積極表態,支持中國正當立場、批評美菲和仲裁庭濫用國際法的聲音越來越響亮。

操縱仲裁案的政治勢力想必有些始料未及。美國所代表的西方勢力長期在國際舞臺上拿著大喇叭,對其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翻雲覆雨、顛倒黑白的能力也頗為自負。它們明知所謂仲裁案在法理上站不住腳,卻一意孤行強行推動。殊不知,黑白自有界限,是非自有公論。國際正義的能量從來都是不容低估的。

當然,那些西方勢力尚未甘於挫敗。它們還在拿中國對仲裁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的立場進行糾纏,對中國為堅決捍衛國際法而做針鋒相對鬥爭進行攻擊。但是,它們的算盤從一開始就打錯了。

面對南海仲裁案,中國為什麽不接受、不參與、不承認?道理很簡單,講理要找對地方。菲律賓南海仲裁案本是一出政治鬧劇,仲裁庭本身就是違背國際法而建的草臺班子,中國豈會把自己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交付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合法性的仲裁庭品頭論足?仲裁庭渾水摸魚的企圖是徒勞的。聯合國官員現在都忍無可忍地站出來,鄭重申明仲裁庭根本不是聯合國機構。

南海仲裁案撼動不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但其造成的影響卻是惡劣的。這樁惡訴關乎中國的民族情感和國際形象,也關乎國際法治和公理正義。在如此關鍵的問題上,中國又豈能任由他人潑臟水?中國堅定捍衛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維護國際法治,這展現了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理越辯越明,國際正義力量聲勢浩大。我們不能不奉勸那些濫用國際法的國家和政治勢力清醒清醒。

中國獲得廣泛支持,原因在於中國立場合乎國際法、合乎國際正義。連美國《時代》周刊也在文章中談道:不遵從國際原則的國家並非中國;相反,長久以來美國才是那個離群異類。

如此多國家、地區組織、政黨、政治組織站在正義一方積極表態,是出於對當前國際體系所面臨的現實威脅的一種警惕。美國屢屢憑借自身霸權地位,以種種宏大口號,行謀取私利、為禍他人之實,早已惡名遠揚。“凡是有國外勢力幹涉的情況,總會帶來災難。我們認為,如果南海地區有問題,應該由當事國直接協商解決,而不應受外部勢力幹涉。” 南非非國大全國執委會兼中央外事分委會委員易蔔拉欣·伊斯梅爾此前就南海問題所作聲明,反映了國際社會對美國胡亂作為的普遍擔憂。

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背信棄義,仲裁庭擴權、越權、濫權,美國極力施以霸道,這三方綁架國際法的行為無論做得多麽帶勁,都掩蓋不了損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權威性和完整性、破壞國際法治的真相,都蒙蔽不了國際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眼睛。

法理公義昭彰,人心公道自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515

深交所:落實從嚴監管 全力維護市場秩序

深交所微博最新發布落實從嚴監管,全力維護市場秩序——深交所貫徹依法從嚴全面監管之二。深交所表示,落實從嚴監管,著力遏制違規減持行為,全力維護市場秩序;加大異常交易行為監管力度,圍繞“重點賬戶、重點行為、重點股票、重點時段”四個關鍵重點,強化對市場交易和系統性風險的實時盯盤和預警監測。

詳見附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