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私有化失敗
|
|
【本 報訊】股市低殘,私有化蔚然成風。紅籌之父梁伯韜掛帥的投資基金CVC提出低價私有化自然美(157)的建議昨日未能獲得75%投票股數贊成,兼有超過 10%股數(27.46%)反對而告吹。自然美執行董事蘇建誠未有接受記者訪問便離開現場,財務總監陳仁君則稱,私有化建議遭否決後「當無事發生咁囉」, 而集團未有下一步行動,惟不會影響現有營運。自然美申請今日復牌,繼續維持上市地位。CVC約3個月前提出私有化自然美,每股現金作價1.2元,較該股當 時停牌前1.42元,折讓15.5%,證券界直言不明其背後動機。據悉,CVC昨委派財務顧問花旗作代表,有小股東稱,會議上未有人提問,而自然美派息吸 引,所以他投下反對票。 法巴列私有化尋寶名單 另外,法國巴黎銀行亦趁機發表報告,列出二十大潛在私有化目標企業,當中逾半是 上市不足兩年的股份,包括新世界百貨(825)、波司登(3998)、中國動向(3818)等,相信投資者耐心等候,將獲得可觀回報,並建議「大包圍」捕 捉機會。該行指出,全球經濟難望未來12至18個月復蘇,相信即使企業未有財政困難,其估值仍會大幅走低,有可能掀起新一浪私有化熱潮,並估計最大機會被 私有化是淨現金對市值比率高,兼且控股股東持股量高的中小型股份。 法巴貼潛在私有化股份* ‧中國動向(3818)‧長城汽車(2333)‧和記港陸(715)‧特步國際(1368)‧波司登(3998)‧神威藥業(2877)‧慶鈴汽車(1122)‧網龍(777)‧新世界百貨(825)‧味千中國(538)*列舉20大當中10隻最大市值股份 |
專買私有化股票的基金 王雅媛
|
|
近 日港股有點不上不落的感覺,早前內地A股狂升,港股不跟升。現在,美股跟內地都開始跌下來,但是港股卻又不跟跌。這一兩個星期炒港股的短線投資者,我相信 虧錢的主要原因,不太在於股價大跌。而是在於股價一時又像升,一時又像要跌,令很多短線投資者不停重複追貨、沽貨這個行為。這樣一天來回幾次,交易成本非 常重。像昨天的恒生指數,下午開市時,便於短時間內跌穿12700。但于收市前半個鐘頭,卻一口氣地反彈,差不多彈回200點。身邊的經紀同事便馬上買入 一些跌得過分的股票,希望博反彈。誰知道,指數反彈,但是股票卻不太跟。收市前同事也只好在跟買入價相同的價位沽出。同事跟我說,這樣的情況今天已經發生 了好幾次,交易費用都虧了千多元。 于香港上市,全球其中一間最大保險商宏利金融(00945.HK)終於也跌穿了100元,使得港股再 沒有超過100元的股票了。半年前宏利金融股價為200元左右,當時你用200 元只可以買到一手,現在你用相同的錢已經可以買到超過兩手。如果日後,其股價升回200 元,半年前買的投資者沒賺沒虧。相反,現在買入的,則賺了一倍多。同一隻股票,賺錢虧錢全看你怎樣炒。長線投資,有買貴沒有買錯、強調不停損,真是害死 人。 近日港股私有化的新聞越來越多,連我之前認為沒有什麼價值的一些股票都獲大股東提出私有化。身邊的朋友總是喜歡搞不同名堂的基金, 今次又搞了一個專買私有化股票的基金。這個基金的特點是只會出現在大跌市,一般正常的市況,根本沒有那麼多私有化的股票可以投資。朋友拿出了一些錢,專買 這些獲私有化的股票。通常私有化提出後,股票的價格會大升,不過從來都不會高過私有化價。如果再加上市場氣氛不好,有時候股票價格跟私有化價的差異可以大 到20%左右。朋友基金的理論便是,希望通過投資于多只獲私有化股票,分散單一公司私有化失敗的風險。 如果組合中,五只股票有四只最後 成功私有化,而又可以達到20%的回報。即使私有化失敗的虧了一半,組合仍是可有正回報。雖然這是一個挺消極的做法,不過現在大市不穩,對於一個不能夠長 時間觀察大市的人來說,也算是一個可取的做法。投資已獲提出私有化的股票勝在有一個時間框架,于某一段時間內可以知道成功與否。相反,如果你一廂情願地買 入一些自己認為有可能私有化的股票,最後可能只靠一個等字。 |
“种票”案疑云散去 电盈私有化方案再遭否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23/20090423024042470.html
经过长达6天的苦战,电盈私有化上诉聆讯终于暂告结束。4月22日傍晚,香港上诉法庭主审该案的三位法官一致判决香港证监会胜诉,推翻了此前香港高等法院已经批准的电盈私有化方案,意味着电盈的私有化尝试再一次成为泡影。正式判词还没有写出来,不过电盈小股东已经十分雀跃了。当日,一众小股东自动在香港高院门外列队欢送香港证监会代表律师潘松辉,以及小股东代表律师冯华健,甚至有小股东情不自禁引吭高歌《朋友》。多少有些戏剧化的场景背后,充满曲折悲情。胜 诉后,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韦奕礼表示,目前判决已反映公众利益获得适当保护,而针对私有化事件的调查还会继续进行。而香港媒体消息称,电盈主席李泽楷则在 裁决后向个别传媒发短信称,“可能进行上诉”。电盈代表律师John Scott当日离开法院时表示,有可能做出上诉,但要等到书面判词后才决定。而首先揭发电盈私有化“种票”嫌疑的香港独立股评人David Webb当日甚至对香港媒体表示,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并促请香港有关当局尽快修改《公司条例》相关规定,废除“人头票”制度,以免日后再有人试法。今年2月4日,电盈少数股东以约83%的支持率投票赞成总额约170亿港元的私有化方案。4月16日 聆讯第一日当日主要是证监会代表律师潘松辉陈词日。他当庭强调,电盈用什么方法拆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拆票增加了投票人数,并影响了私有化结果,该做法有违法律精神;并引述澳大利亚案例称,这种增加投票人数的方式,容易造成滥权。4月17-18日 聆讯第二、三日主要是听取小股东意见,由于过程十分冗长,上诉法院甚至“罕见”周末加班,耐心听取小股东意见,令其各诉苦衷。香 港证监会的调查指出电盈母公司盈拓副主席袁天凡存在“种票”动机,当天,法官罗杰志表示,注意到富通保险区域总监林孝华曾在短时间内向约500名保险经纪 发放并回收股票授权书,而证监会代表律师潘松辉则指出,林孝华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好授权书,表明是“非常有组织的行为”。4月20日 聆讯第四日当日,电盈代表律师希望法官促请小股东“简短发言”,得到认可。法官罗杰志质疑,通过分拆股票给别人并让其代为投票,跟给对方钱让其代为投票,没有根本分别。当日,罗杰志首次在法庭上针对电盈私有化方案发表其个人意见,感叹很多小股东将毕生积蓄投资在电盈上却落得血本无归。两名法官分别指出,不能理解私有化背后的原因和理由,是否因为大股东希望将资产转移到新加坡?还是希望取回公司的控制权?抑或只是希望挤压股东出售股份?调查显示,有证券公司曾向小股东做出“回购保证”,称即使私有化最终失败,也可以以每股4.5港元回购电盈股份,相关小股东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4月21日 聆讯第五日盈 拓代表律师张健利表示,股份转让自由而且合法,如果不允许私有化建议提出后做出股份转让,那么早前的股份转让也应该允许,但法官鲍晏明表示,在私有化计划 当中,“人头票”有意义,因此要视乎拆票后,投票人是否做出“真诚”投票。而张健利则称,拆票本身不违法,不应该让法庭推翻拆票的合法性,而是应该让监管 机构定断,如果法庭要在该事件中行使酌情权,也不应该干预市场正常运作。但罗杰志法官则表示,如果每个人都将股票分拆到非常分散,再进行投票,会引起市场 混乱,并反问张健利,“可以自由转让股份,是否意味着什么都可以做?”当日,电盈方面在庭上处于“下风”,三位法官连环指责电盈私有化欠缺常理,代表律师一度无言以对。法官林文瀚表示,虽然有研究报告称,目前看4.5港元的私有化价格对小股东是最佳价格,但问题是,还有股东仍然看好电盈前景,却要被迫现在出售股份。“私有化需要符合常理。”林文瀚质疑,为何电盈不通过全面收购而选择私有化的方式来取得公司控制权?此 外,法官罗杰志也提出,也有研究报告并不同意上述私有化价格,比如中银国际和摩根士丹利的报告认为,电盈私有化的合理价格应为5港元和5.5港元。罗杰志 还质疑电盈旗下公司1月份72亿港元高额贷款的正当理由,加上此前电盈曾计划出售旗下45%的资产,虽然未能成功,但认为电盈似乎只是一心想出售手上的投 资。当日,共有4名小股东在法庭发言,控诉电盈以往种种,“血泪史”有如滔滔江水。法官不得不催促小股东发言简短,此外法官也多次质疑电盈私有化真正动机,是否有转移公司资产之嫌。4月22日 聆讯第六日当日,各方代表律师终于完成陈词,主审法官罗杰志更放言,“无论聆讯到何时,都要在今日内完成所有聆讯程序。”证监会代表律师潘松辉在法庭指出,证监会调查发现,盈拓及电盈主席李泽楷曾吩咐盈拓副主席袁天凡,要“好好照顾”电盈的私有化计划,还要求袁向其提交意见,并测试媒体对私有化的反应,因此,袁“有动机”促成私有化方案成功,否则可能影响自己的职位。潘松辉指出,富通保险经纪获派电盈股份后的10天内,即在1月19日,已经填好股票授权书,包括经纪的朋友和家人的授权书,并交给富通保险区域总监林孝华,因此很难不被认定为是“有组织行为”。此前,香港证监会调查显示,袁天凡曾多次通过电话和短信与林孝华频繁联络,并可能寻求他人对投票支持,而林孝华更是在私有化前向旗下保险经纪分配电盈股份作为花红,做法可疑。潘 松辉更将矛头直接对准盈拓,他指出,虽然盈拓曾表示目前并没有法例限制“拆票”,因此证监会不能控制拆票问题,但他强调,“在普通法之下,法官仍可行使权 利,因此此案可能成为厘定拆票是否合法的首宗案例,希望法官在此案上定出界线。”他表示,“拆票”实际上只有大股东可以得益,因为小股东持股量较小,即使 拆票,作用也不大。
私有化泡汤+业绩下滑 李泽楷遭当头两棒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23/20090423023926955.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连续开庭审理六天后,昨日3位上诉法官一致判定电讯盈科不得实施私有化方案,一场小股民与大股东的直接利益对决,港证监会及电讯盈科小股东获胜。败诉后李泽楷昨天表示可能上诉至香港终审法庭。
几 经波折后,电讯盈科(00008,HK)私有化案终于峰回路转。在电讯盈科小股东的极力抗争以及香港证监会的据理力争下,“小超人”李泽楷拟私有化电讯盈 科的如意算盘落空。昨天傍晚,香港上诉法庭推翻了此前香港高等法院对于批准电讯盈科私有化的裁决,电讯盈科私有化方案将无法落实。
第一棒:官司输了私有化泡汤
昨天下午5点左右,已经在香港连续开庭审理六天的电讯盈科私有化案终于审结,3位上诉法官一致判定香港证监会胜诉,电讯盈科不得实施私有化方案。
对于证监会胜诉的结果,电讯盈科小股东表示非常欣喜,电盈小股东代表称,“此次小股东能够获得平反,证明香港是有法治的地方,有权有势的人并不能剥削小股东的权益。”
而 昨天法庭判决一出,电讯盈科也立即在其网站上挂出申明,“考虑到高等法院已于2009年4月6日的判决列出了明确的定论及理由,因此本公司对于上诉法庭的 裁决表示失望。”电讯盈科还仍旧强调,其私有化的协议安排是公司应其两名主要股东要求向少数股东提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在目前的经济情况下,通过全现 金的要约将他们的公司股票投资套现。
而事实上,在过去长达六天的案件审理中,对于电讯盈科私有化目的到底是给小股东套现 机会还是逼迫小股东出售股份,法官林文瀚已经表示出质疑。同时,在此轮审理中,证监会代表律师除了坚持上轮的电盈涉嫌在私有化投票中有“买票”行为,更是 提出了对于电盈分拆股份令投票人数增多属不合理,而主审法官罗杰志则质疑电盈私有化的动机,以及交易完成后向大股东派发特别股息的理由。
在此轮审理中,面临证监会律师以及当庭法官的种种质疑,电讯盈科已经失去了在上轮审理中占据的优势,最终不得不输掉官司。
虽然电盈私有化被上诉法庭否决,但有消息称李泽楷昨天在回复个别媒体的询问时表示,电讯盈科还将有可能就该案上诉至香港终审法庭。
第二棒:净利下滑15%前景堪忧
在电讯盈科昨晚发布的申明中,电讯盈科强调“无论本公司是一间上市公司或私人公司,都会致力巩固公司作为香港首屈一指的电讯服务商的地位。”
而事实上的情况并非如电讯盈科所指的那么乐观,电讯盈科前天晚间公布的年报业绩显示,该公司去年的业绩出现高达15%以上的下滑。
业绩显示,去年电讯盈科净利润下降了15.37%,为12.72亿港元,每股盈利18.78港分。由于私有化案件仍在审理过程之中,所以公司将延迟考虑派末期息。2007该公司的净利润为15.03亿港元。
对于业绩下滑,电讯盈科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吸纳客户所需的成本上涨、重估投资物业所导致的亏损以及投资减值拨备而导致的。去年电讯盈科重估投资物业亏损高达3.96亿港元,而投资减值拨备为1.61亿港元。
公 司 核 心 EBITDA(EarningsBeforeInterest,Taxes,DepreciationandAmortization的缩写,即未计利 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上升了3%为67.14亿港元;计入盈大地产的综合EBITDA上升9%至79.82亿港元。而其核心分类业绩及综合分类 业绩则分别下降了14%及12%,为28.37亿港元和35.29亿港元。
基于电讯盈科业绩下滑的表现,昨天大摩及标普等多家评级机构均降低了对电讯盈科的投资评级。
观点:电盈输了官司更输了形象
对于此次电讯盈科私有化案件,投资界各类人士都非常关注,而因为这是香港证券业内的一次小股东直接与大股东的利益对决,其社会影响力较大。
昨天,《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多名在香港业内人士,众多业内人士均表示,电讯盈科输掉的不仅仅是官司,更是输掉了在股民心目中的好形象。
农 银证券分析师郭信麟表示,在私有化事件上,电讯盈科虽然钻了一些法律空隙,但从香港证监会一开始高调的介入便注定了李泽楷等人私有化计划不得人心,在此情 形下,电盈输官司是正常的。郭信麟还指出,由于在此次诉讼当中,几名电讯盈科高管都陷入指控,所以未来电盈还有可能面临一场高层变动,这必然对公司将带来 更多不利影响。
另外,第一上海证券策略分析师叶尚志则对电讯盈科复牌后的股价表示不看好。叶尚志表示,因为私有化方案的 憧憬,电盈股价上涨至4元以上,现在这个憧憬彻底破灭,其股价下跌也将成为必然,他预计复牌后的股价将跌至3.6元左右。叶尚志同时表示,目前香港电讯业 的竞争激烈,电讯盈科未来将面临艰难的挑战。
电讯盈科于4月16日停牌,停牌前报收4.12港元。
事件回放
2008 年11月4日,电讯盈科宣布其大股东盈科扩展联合中国网通提出150亿港元将电讯盈科私有化。12月31日,电讯盈科再度宣布将此前的私有化方案提价,由 原来每股4.2港元升至4.5港元。2009年2月4日,电讯盈科私有化方案在法院会议及股东大会上被获通过。不过其后又传来电盈私有化存在“买票”嫌 疑,香港证监会介入调查。
2月24日,香港证监会向高等法院申请准许介入电盈私有化的法律程序,并获批准。2009年4月1日~2日,香港高等法院对电讯盈科私有化案件进行为期两天的聆讯,但未有判决。
4月6日,香港高院宣布,电讯盈科私有化被获通过,香港证监会随即表示将重新上诉至上诉法庭,并于当晚获批。
4月16日~22日,香港上诉法庭对于电讯盈科私有化案进行长达六天的审理。期间案情跌宕起伏,港证监会和电盈律师驳辩激烈,最终法庭裁决香港证监会上诉获胜,电盈私有化不得实施。
南太自願清盤曲線私有化每股最少派$1.52現金
|
|
【本 報訊】未獲證監會批准私有化延期的南太電子(2633)昨突然宣佈,母公司南太集團決定將其自願清盤,變相曲線私有化。南太集團承諾,將向股東每股派發最 少1.52元現金,高於私有化價格1.5元約1.3%;又指自願清盤不受證監條例規管,計劃獲通過機會很大。記者:陳健文 南太電子非執 行主席顧明均表示,自願清盤是目前唯一可將公司短期內私有化的方法。高露雲律師行合夥人馬紹燊補充,由於是次自願清盤僅須依從公司法及破產法,故毋須受證 監會條例規管。證監會發言人指,已知悉南太電子的公告,會密切注視事態發展。有投資銀行界人士指,這個貌似「過硬」的方案仍有一定變數。據南太電子的嶄新 「私有化」建議,公司將就自願清盤召開股東特別大會進行表決,若通過,南太集團將向南太電子股東派發現金每股不少於1.52元。其後南太電子全部資產交由 拍賣官拍賣,南太集團已承諾以相等於每股1.52元的代價競投,若由第三者以高於1.52元投得,溢價亦會悉數派予股東。今次方案涉及資金約3億多元。 證監:密切注視發展 對 於新方案,顧明均說,公司只想保障小股東利益,給他們一個選擇,「上次因只差不足1%贊成票而令私有化失敗,主因有中介人沒有反映部份股東意願,令股東意 願受阻,故今次決定選擇這個最快及有效的辦法。」他又指,私有化失敗後公司一直尋求其他解決方案,包括就被拒絕延長私有化要約期限,提出司法覆核。他重 申,看淡南太電子前景及以高溢價進行「私有化」並不矛盾,因為當南太集團全資擁有南太電子後,母公司可直接運用內部資源幫助南太電子度過難關,成功機會高 於南太電子仍是一家上市公司。 業界:未必一定通過 顧明均沒有評論,對方案獲通過的信心有多大,只表示根據上市規則,是次清盤 建議的投票須獲75%股東贊成,但大股東可參與投票,而目前南太集團約持有74%權益。他亦相信,一年後若再提出私有化方案,按現市況估計將遜於現方案。 早前表態支持私有化的網上股評人David Webb指,由於需時研究,故暫不評論是否支持新方案,但他估計新方案或被視為私有化建議,要有不超過10%股東反對才能通過。有投行界人士指,表面上南 太電子今次的成功門檻低於全購,惟經過電盈(008)一役後,在合法情況下法院仍能以股東利益為由「叫停」私有化,故南太電子股東會很關鍵,若未能取得逾 90%股東支持,監管當局便有藉口叫停。 南太電子私有化事件簿 21/10/05事件:首次提私有化,價格1.8元,較停牌前 溢價47.5%05/12/05事件:在限期前只獲69.81%小股東接納,首次私有化失敗24/02/09事件:重提私有化,出價每股1.5元,較停牌 前溢價163.2%06/04/09事件:私有化獲88.46%小股東贊成,未達最少90%要求,計劃再次失敗08/04/09事件:主席顧明均表示,發 現有證券行未交回股東的贊成票予中央登記處,因此約見證監要求私有化延期15/04/09事件:證監否決延長私有化要約期要求04/05/09事件:德勤 辭任核數師,南太另聘Moore Stephens接任05/05/09事件:Thaddeus Beczak及白英傑辭去獨立非執行董事職務,指南太未能成功私有化後所施策略或與兩人有衝突07/05/09事件:就證監否決延長私有化要約期,大股東 擬提出司法覆核12/05/09事件:大股東提自願清盤,向股東派每股不少於1.52元現金 早有前科財顧禹銘屢出怪招 今次策 劃南太電子(2633)以清盤達致私有化的軍師,是其私有化財務顧問禹銘投資(666)。禹銘過去在市場不時有驚人之舉,往往在監管規例以外鑽空子,令證 監會及後要修例堵塞漏洞。02年4月,禹銘狙擊中華汽車(026),以每股1仙提出全面收購,雖然收購價較停牌前大折讓99.98%,但承諾在成功後向股 東分派公司現金及變賣其資產,連同收購價,估計中巴股東每股可獲90.6元。然而計劃只接獲0.84%股權接納收購,最終功敗垂成。及後證監於05年修 例,規定收購人提出的每股收購價不能較市價折讓逾50%,防止以偏低價提出敵意收購。 迫證監修例堵塞漏洞 流動電訊商 SUNDAY的私有化是另一經典個案。電訊盈科(008)於05年首次提出以每股0.65元私有化SUNDAY,豈料有超過10%小股東反對而觸礁;事隔 不足一年,電盈施展曲線私有化的財技,摸清出售資產僅須逾半小股東同意便可進行的法律罅,提出以19.4億元全購SUNDAY旗下2G及3G等所有資產, 令其變成一間只持有大量現金的空殼上市公司,按例需要停牌,同時提出撤銷上市地位,小股東最後獲派每股0.65元。 |
“两步走”私有化新加坡石油 中石油“向下向外”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26/HTML_9D0R8JLUI4UC.html
通过迈出了私有化新加坡石油的第一步,中石油将在亚洲最大的成品油交易中心新加坡获得属于自己的炼化基地。5月24日,中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和吉宝油气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将以14.7亿新加坡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持有的新加坡石油公司全部45.51%股份。此次收购若能成功完成,新加坡石油其余54.49%将成为中石油第二步的目标。5月25日下午,此次并购的财务顾问方德意志银行一位董事总经理向记者指出,“根据新加坡方面的要求,中石油所收购的新加坡石油股份一旦超过30%,就触发了强制性收购要约。未来如果一切顺利,新加坡石油将在被中石油全面收购后退市。”“这是一起聪明的交易。”这位董事总经理认为,“新加坡是世界三大成品油贸易中心之一。获得新加坡石油这个海外业务平台后,中石油的海外业务将因此更加灵活。”首次下游收购这起收购的主角之一中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系中石油股份(601857.SH)旗下的全资子公司。而收购协议的另一方吉宝油气服务有限公司则是吉宝集团的下属全资子公司。该公司现时持有新加坡石油766.6万股。资 料显示,新加坡石油公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是新加坡三大炼油公司之一,其主要资产包括300万桶/年的油气产量,以及拥有日处理量为28.5万桶的 Singapore Refining Company PrivateLimited炼厂50%股权,总资产约为33.8 亿新加坡元,净资产约为17 亿新加坡元。2008 年财年,新加坡石油收入约为111 亿新加坡元,净利润约为2.3 亿新加坡元。上游利润占比年为40%。从PB角度估算,本次收购PB为1.9倍左右。“能收购这个企业非常好。”中石油勘探开发总院一位专家说,“中石油此前的收购都集中在上游领域,但其实在下游领域比较薄弱,收购下游公司能够完善产业链。”在这位专家看来,“在雪佛龙上一轮收购的时候(1992-1996)也是这么做的——收购资产补充薄弱环节,让上下游产业链更加流畅。”但究竟是何种原因让双方最终走到了一起?新加坡炼厂的技术并非中石油所看重的方面。“ 我们希望通过收购下游资源来获得技术、管理经验甚至管理人员。中石油的下游收购目标地主要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中石油一位总工程师说,“新加坡炼油 技术不见得比中国的更好,要看建设的年代,如果是10年以前的炼厂,那么技术不高过我们,不过新加坡的管理还是比中国有优势。”接近交易的人士称,“新加坡石油公司是一块相对清晰的资产,目前看不存在太大的运营风险和政治风险,所以此次(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选择直接出手(收购)。”“按照之前的惯例,考虑到目标资产可能存在较大的勘探风险、政治风险等因素,股份公司是不会直接出手进行海外并购的。过去几年,收购行动都是由中石油集团公司执行,待条件成熟后,再注入上市公司。此次行动,应该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上述人士称。从估值角度看,本次交易的现金对价为每股6.25新元,共计约14.7亿新元(折合约10.2亿美元)。每股6.25元的售价,比新加坡石油上周五5.04元的闭市价,高出1.21元,溢价比为约24%。对于收购的价格,上述中石油国际事业部高层表示,“新加坡是一个石油、成品油交易中心,在这里拥有属于自己的炼厂,是中石油海外战略的重要一步。从整个业务板块的角度来考虑,一定溢价也是合理的。”上述中石油专家也特别指出,“现在的上市油气公司普遍损耗了5折的市值,有一些溢价也是很值的。”国际业务平台但即使存在溢价,相对于中石油庞大的净资产,这起并购所需资金也并不惊人。按照招商证券石油化工行业研究员裘孝峰的计算,“即使考虑未来中石油将最终收购新加坡石油的全部股权,所花资金也就在152个亿左右,而公司的净资产在8100 亿元,占比不到2个点。”“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在于股份公司的第一次收购。如果中石油要加快收购进程,股份公司去收购可能是一个趋势。”裘孝峰说。上述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认为,这是中石油首次在海外收购下游资产。虽然被收购标的并不算太大,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将有利于中石油下游业务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中石油勘探开发总院一位专家也表示,“此桩收购重要的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技术反而没那么重要。”“ 新加坡所在的地方是马六甲海峡最窄的地方,只有2.4公里。在这样一个地方布棋,不仅是说有利于国际贸易,而且新加坡是亚太油品市场的核心城市,能够增强 中石油的反应能力。”上述中石油专家解释说,“曾有外方建议中石油要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以及休斯敦等对国际油品交易有重要意义的城市布棋,新加坡也是其中 之一。”对于中石油在新加坡的现有业务而言,这起收购将成为整合的导火索。据中石油国际事业部一位高层介绍,该公司主要是以油品贸易业务为主,目前的年贸易量“至少也有几千万吨”。这位中石油国际事业部高层指出,“收购完成后,炼厂资产和中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现有的油品贸易业务肯定会进行整合,来产生协同效用。”而 除了所持有的炼厂权益外,新加坡石油在中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和澳大利亚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和生产资产中拥有10个区块的权益,2008年油气产量 为3.11百万桶油,上游收入为3.3 亿新加坡元。同时,该公司在新加坡有38 个加油站和22万立方米的库存设施,并拥有原油和成品油贸易资质。同时,中石油还因此获得了盘活海外资源的平台。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毛加祥认为,这桩收购非常有利于中石油的国际化经营。有了新加坡这个平台,中石油能够更好地在国门之外优化配置资源,“比如把海外的原油在新加坡炼制然后就地销售,新加坡是一活棋,发挥的余地很大。”但中石油的业绩而言,这起收购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收购对今年中国石油的业绩估计不会有增厚影响。但是从发展方向来看,应该具有重大意义,股份公司直接通过收购走向国际业务,应该是个里程碑事件,预计中国石化随后也可能有类似动作。”裘孝锋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中国石油的公告,负责此次收购的这个公司将作为国际业务的平台。裘孝峰认为,这意味着“之后如果有类似新加坡石油这样的资产,相信,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是会考虑的”。
传媒巨头马氏家族拟私有化东方报业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03/20090603031024853.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朱玲 发自广州
广东置地,这家2007年2月才成立的房产投资公司,连办公地点都低调得不知在哪里;在伦敦上市也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消失”的高管近日又跃入大家视野。
王璟,从去年8月就开始 “消失”的广东置地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置地)前任董事会主席,近日又跃入大家的视野。有消息人士称,王璟目前或已被广东警方控制。
广东置地公司网站公告称,今年3月1日,公司换任新主席,由担任香港高宝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的韩世灏出任,同时公司已于今年3月12日在伦敦证交所下市。
三项目只有一个在营业
2007年8月,名不见经传的广东置地在英国伦敦证交所另类投资市场(AIM)高调挂牌,以每股0.9美元的价格发行5500万新股,拟 筹集4950万美元资金。然而上市仅一年,2008年10月,广东置地突然宣布停牌,原因是董事会主席王璟已失踪两个月,“无法取得联系”。
随着王璟的消失,该公司旗下在广州三个相当具有影响力的地产项目,目前仅有位于广州公园前站的动漫星城尚处于营业中。另外两个地产项目,一个在去年底停工,一个至今还是光秃秃的一片空地。
据了解,广东置地的三个商业项目,都是在令人羡慕的地铁边上,其升值潜力是无疑的。昨日,记者来到广东置地的都汇 168(MallofCanton)项目地。这个处于北京路繁华地段的工程,招商处大门紧闭。尽管大厦外边打着招商的字体,但大厦招商处的工作人员说,这 里早已经没有招商了。
在大厦旁的施工单位介绍中,记者发现这个大楼的开发商有两个:广州金东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东源)和广州金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其中,金东源是广东置地旗下的子公司。
附近中原地产代理物业顾问柴成国说,“这栋大楼早已经是烂尾楼啦,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已经停工了。”
广东置地另一项投资是珠江新城B1-1地皮,号称投资了25亿元,如今这块空地仍静静地躺在那里。
毋庸置疑,广东置地的三大项目均为地铁上盖的好项目。能够取得如此的好地块实属不易,广东置地也曾在上市信息中披露,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与广州地铁总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记者在广州国土房屋管理局的网站上查询,动漫星城开发商是广州市地下铁道公司与天源投资联合开发(有消息称天源投资也是广东置地的子公司);珠江新城B1-1地皮是广东三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商服用地,2007年就已缴清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伦敦金融城前市长也被骗?
一直对外以KengWong自称的王璟,在业界也是神秘莫测,处事低调,其公司也未发现有中文网站。
广东置地在伦敦上市的AIM招股文件中显示,王璟43岁,拥有南京大学学士学位,主修英国文学,1987~2001年任职广东省政府部 门,任期内参与广东省地产相关政策的制定;随后在广东恒升(HengSheng)房地产开发公司担任助理总裁,主导开发广东省内数个高端住宅项目。
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下属子公司的天源投资与金东源的公司员工均表示,并不知道公司有王璟这位高管。
2007年2月,王璟在英属维尔京群岛(下称BVI)成立广东置地作为控股总公司。为了促进其在伦敦成功上市,其上市的文件中解释,在广 东除三家实体公司外,还拥有10个壳公司,其中6个为BVI公司,4个为香港公司,以BVI控股香港公司、香港公司控股内地公司的形式搭建资本结构。
不过,促成广东置地成功上市的关键人物是伦敦金融城前市长DavidBrewer。2005~2006年,DavidBrewer担任金 融城市长。一直以来,DavidBrewer对中国市场兴趣颇浓,并认为广东置地旗下的项目资产非常不错。因此,在广东置地伦敦AIM上市 后,DavidBrewer也出面担任其非执行董事。就在王璟消失2个月后,DavidBrewe也随即宣布辞去其非执行董事一职。
或与25亿关联交易有关
有知情人士称,王璟原名叫王胜。他的“消失”应该与去年8月广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调查广东置地有关。
去年10月底,广东置地公告称,广东置地在广州的三个项目 (除动漫星城一地下单元外)全部查封登记,这意味着在调查结束前这些地产项目均不能转让、抵押,或做其他物权变更。
2007年11月,广东置地公告称,王璟与一位叶女士达成协议,将购入广州CBD珠江新城B1-1地块项目45%的股份。该地块上将开发一个金融中心,总面积达24.4万平方米,包含写字楼、商铺、酒店式公寓和一座五星级酒店。
然而,此次购地是一宗关联方交易,广东置地及其全资子公司Nords-ley以人民币24.9亿元的价格,向两家分别代表王璟和叶女士的 公司For-tuneFoundation和RailCommercial买断其持有的珠江新城B1-1地皮权益,交易由现金和公司新发的股票支付。正是 通过这次“左手倒右手”的关联交易,王璟从中获益约10亿元,之后就“消失”了。
传媒巨头马氏家族拟私有化东方报业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603/20090603030925708.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在香港传媒业极具影响力的报业巨头马氏家族提出,拟以总计8.78亿港元,将旗下拥有《东方日报》、《太阳报》等多家在香港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的上市公司东方报业集团(00018,HK)私有化。
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在港股市场上,“私有化”这个话题十分热门,先后有多家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建议。尽管电讯盈科 (00008,HK)、鳄鱼恤(00122,HK)等公司私有化建议因诸多原因最终而未能成功,但这并未能阻挡其他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私有化意愿。
继上周主营保健品的四通控股(00409,HK)宣布,其大股东人称“中关村村长”段永基提出以总计5.53亿港元的代价私有化四通控股 后,时隔数日,又一家公司提出私有化计划。在香港传媒业极具影响力的报业巨头马氏家族提出,拟以总计8.78亿港元,将旗下拥有 《东方日报》、《太阳 报》等多家在香港颇具影响力的报纸的上市公司东方报业集团(00018,HK)私有化。
高溢价收购 总涉资8.78亿
东方报业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其控股股东马氏家族旗下的信托基金Ma蒺sFamilyTrust提出自愿性有条件全面收购,将以每股0.95港元的现金作价私有化东方报业集团。
据悉,马氏家族信托及其一致行动人目前共持有东方报业集团14.7亿股股份,占该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61.45%。如果此次提出私有化建议被获得通过,那么马氏家族将共需为此支付8.78亿港元。
据了解,此次马氏家族提出的收购代价较东方报业的股价存在较大的溢价。其中,较东方报业集团停牌前收市价0.82港元溢价了15.9%; 较股份截至最后交易日的10个交易日平均收市价每股0.81港元溢价了17.3%;而较股份截至最后交易日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0.77港元则溢价高 达23.4%。
某香港证券业分析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事实上目前市场整体气氛转暖,大股东提出的私有化需要一个较大的溢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小股东的反对。
不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东方报业集团的大股东来说,每股0.95港元的收购价,实际上应该算比较便宜的了。截至2009年3月31日为止,该公司每股资产净值为1.16港元,而上述收购价较其每股资产净值折让了约18.1%。
目的是节省管理成本
尽管提出了私有化建议,但马氏家族明确表示,将继续东方报业集团的现有业务,同时称不会对集团现有运作及管理层以及员工安排等方面做出任何重大改变。
对于私有化的理由,马氏家族提出,东方报业集团此前6个月的每日平均成交量为2500835股,相当于该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的0.1%, 其在市场上的流通量偏低。而过去6个月股价最高时为0.83港元,长期低于集团的综合资产净值。马氏家族认为,上述私有化建议可为公司的小股东提供套现的 机会。
与此同时,东方报业集团表示,在计算维持上市公司地位所涉及的成本及管理资源后,董事会认为公司维持上市地位并不划算,私有化可省却上述成本及管理资源。
另外,为了促使小股东同意私有化建议,东方报业集团在其公告中还强调,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各行各业纷纷削减开支,东方报业集团的报刊及 网站广告收入将继续受到不利影响,加上须应付收费报刊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来自免费报刊、户外媒体及互联网的其它媒体的威胁亦日益加深。
虽然鉴于出版行业扩展空间有限,东方已将焦点转移至网上业务,但公告透露由于仍处于发展阶段,即使广告收入有所增加,但仍未达到收支平衡。
新闻背景
东方报业集团为香港最重要的报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东方日报》、《太阳报》以及门户网站on.cc等多家香港主要媒体。其中《东方日 报》于1969年创刊,至1977年开始成为香港销量最大和读者人数最多的报纸。《太阳报》于1999年创刊,以年轻读者为主要对象,其销量和读者人数紧 贴《东方日报》。
东方报业集团的创始人为马惜如、马惜珍兄弟,据此前媒体报道称,马氏兄弟是香港有名的大毒枭,目前仍在被通缉之中。现在,掌管东方报业集团的仍为马氏家族成员,其家族成员共持有东方报业集团14.7亿股股份,占该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约61.4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