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8230东江环保的一点看法 岁寒知松柏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005103348438/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同这个公司打过几次交道。像危险废物处理这一块,深圳共8家有资格的公司,我大都有电话联络过,有的甚至去过。这个行业有一定的行政壁垒,东江在业务竞争方面给我的感觉就是收费较灵活,价格中下,业务人员服务也不错。

一般的工业企业,在生产加工时会有工业残渣,其中危险废物是不可以工厂自己处理的,必须给有专业资质的回收公司处理,东江以前就主营这个。

工厂还会产生工业废水,员工生活也会用水,有废水就必须做污水处理设施,并且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设施得分开做。商业和居民生活区域的生活污水,也得统一进行除污处理。另外还有废气、噪音、垃圾等环境影响处理事项。

按照目前的环保要求,只有达到环保局的处理要求了,才能进行工商登记。环保是仅次于自有或租赁场地房屋后的第二关,没有通过环保,公司根本就不可能成立或变更。

好像东江环保,它收了我们公司的残渣,自己处理后能提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再变卖,我们卖给东江,不但他不给钱给我们,还要收我们几块钱一公斤的处理费,东江是两头赚。

关于这个行业的前景,我也有些体会,像07年时,我们公司要变更营业执照,当时国家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title=新 height=25 alt=新 src="http://d2.sina.com.cn/200912/15/202799_2525.gif" width=25 align=absMiddle border=0>成立环保部,政府似乎很重视这一块,所以那时办环保批文,要求很严,必须做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东江以前好像没搞这个业 务)、固废收回等,企业基本没有后门可走。固废收回费用还少一点,做污水处理设施的费用很高,以前我们公司做这个花了几千万,而且这个基本没有回报,日常 运作还要维护成本。但不做不行,因为工商局那边看不到环保批文是不会批准发放或变更营业执照的。

08年金融危机,政府开始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能勉强混过去。今年下半年,经济开始好转,我们公司又有营业执照变更项目,办事的时候感觉政府对环保的要求又回到07年了。所以, 大家在看东江的财报的时候,会发现它在收入和利润方面的变化与我讲的经济形势、政策变化一致。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东江明年的收入和利 润肯定大增无疑,如果管理层没有问题的话,今后的增长潜力还是很大的。

我特别觉得在污水处理方面,业务量会非常大。任何一个 工业企业,哪怕就几十个人,也得做设施,因为你人要用水,你如果说不用,环保局也按人头来算,就算做一个最低级别的设施,也都在二十万以上。目前除了好一 点的工业区和很正规的公司,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做这种设施。由于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设施,投入费用非常高,而且又没有回报,所以一般企业根本不愿意做,大 家也因此常常在电视里看到污染曝光的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title=新 height=25 alt=新 src="http://d2.sina.com.cn/200912/15/202799_2525.gif" width=25 align=absMiddle border=0>闻,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个行业的空间是非常之大的。东江的收入一年才几个亿,中国的小企业数量非常多,做一个就几十万,而做一 个大的企业项目就是几千万。我注意到东江在近期刚变更了经营范围,不知道管理层是不是有这个发展意向,危险废物处理和污水、废气、噪音等环境处理,关联性 是很大的,东江要横向扩展会很方便。

总的来看,环保这个行业的前景是很不错的,东江目前的PB有点高,PE在明年肯定会大幅下降,我相信未来的PEG也会比较低,若是股价能便宜一点就好了。

后续:

bobo老师:请教东江环保的问题
1.您在评论中提到环保行业有行政壁垒,那东江环保的业务除了目前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有昆山外,是否难以向全国来复制现有的模式?
2.你在评论中提到看好未来东江的污水处理业务,但前文提到污水处理没有回报,不大好理解您的意识?
3.看东江三季报,营业额已经复苏了,但是毛利率进一步下跌,财报解释是因为资源品价格下跌,这我有些不明白,感觉废品的价格都在回升了,铜等资源品的现货价格也在涨呀。

我的回复:
我了解的一点东西
BOBO老师,在收到您的信息后,我同东江负责我们公司的业务经理打了半个小时电话,了解了一些具体业 务情况;另外还想问投资者关系部,但东江目前刚将总部从福田迁往南山,电话号码比较乱,我打了很多个咨询电话,想询问一些问题,直到18点才问到投资者关 系部的联系方式,东江的客服要我明天打0755-86676092找王小姐。对您的三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1. 环保行业与政府审批直接相连,存在行政壁垒是可以理解的,像深圳就只有8家有资质的固废回收公司,我担心行业内部市场化不是太透明;对行业外部而言,环保 是带强制性的,工厂等产生污染的单位,必须找这种有资质的公司处理,大公司就算自己做,也得经过他们的审批验收,所以我才说有行政壁垒。我问东江的那个业 务经理,对方回答东江靠的是实力,意思是他们是有技术壁垒的。深圳目前名气最大的应该是深圳市固废中心,我自己就去过那,他们同东江的区别就是收费死板, 服务不够好,有点行政事业单位的架子,所以我们后来转到了东江。我的这个看法,得到了那个业务经理的印证,目前深圳固废中心的客户正不断流失,转投东江, 原因正是我说的两点。而且那个业务经理说,东江业务的发展是被动的,他们不是非常主动去招揽生意,而是靠现有客户的口碑来介绍新的客户。结合来看,东江现 在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可能还有技术优势,所以复制全国还是有希望的,这个明天我再具体问一下投资者关系部。
2.关于污水处理,这里要纠正一下,今 天我问那个业务经理和公司的客户部,他们回答东江曾经是靠污水工程起步的,一直有做,只是没有特别宣传注明。实际上近期我们公司正要做一个小的生活污水处 理工程,我以为东江不能做,正准备找其他公司做,东江的业务员以前没有向我说明宣传过他们有这个业务。我的文中说污水处理没有回报,那是针对工厂来说的, 环保这个东西,对生产企业来说肯定是没有多少直接回报的,所以才得看政策压力,近期政府的环保要求明显提高,所以我才看好东江的污水处理业务发展,而且明 年和未来也看好。我问那个业务经理对东江的看法,他是非常满意的,认为东江管理不错,肯定有发展,明年形势也会很好。做为东江的员工,又不是高层管理,如 果东江很烂,自己在公司做得受气,我想他没有必要骗我。
3.关于你说的毛利率下降问题,我也看到了,问普通的业务人员是回答不了的,明天我打电话去投资者关系部问问,或者您也可以打过去试试看。

原文载于:http://club.finance.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802063&pid=3963263&page=1&extra=page%3D4#pid3963263

再次电话询问东江投资者关系部

刚才电话咨询了东江投资关系部的王小姐,态度不错,记下了我的电话和EMAIL,承诺不定时发些资料给我看,电话结果如下:
一、行政壁垒问 题:目前东江在深圳基本与深圳市固废处理中心平分秋色,对方是市环保局下辖事业单位,有明显的行政优势,东江与它更多是合作关系,良性竞争,其它3-8名 业务范围不同,规模也小,不构成竞争。我从王小姐的口气中,还是能感受到这个行业,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的理解,与深圳市固废处理中心建合资 厂之类的合作,应该有从行政资源考虑的因素。东江在整个广东,应该是排第一的,在昆山能排到第二。谈到全国范围复制的问题,王小姐说东江在河北廊坊新建了 一个基地,东江的策略是这样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东江主要以价格和技术优势抢占市场,硬碰硬;内地行政化程序高,东江会从环保局等政府 部门切入,疏通好关系,方式一般是合作、收购等软性方式。

二、经营范围:我的预计是错误的。
东江此次变更经营,只是加了出租这一项,原因是总部从福田迁往南山,公司购置了写字楼,多余部分用来出租。
从 东江的收入构成来看,90%在销售资源化产品及废物处理服务,这一块就是危险废物回收处理,不包括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占比不到10%。东江并没有考虑重点 发展污水处理之一块,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优势在危险废物,但因为这两个业务之间关联紧密,所以基本齐头并进吧。王小姐倒是对我分析发展污水处理的建议很赞 赏,认为确实空间很大。
在危废这一块,东江基本是两头都做,大的客户是500强之类的,小的就是一年回收一两次的普通中小企业。王小姐也再次确认,东江的业务发展主要是靠客户的口碑介绍,不是主动推销。

三、毛利率问题:
由 于公司的主营在危废这一块,收到废物主要是含镍铁铜等金属的废渣、废油、污泥等,这其中含金属浓度较高的废物,需要向产生废物的工厂给钱,这部分占到一半 左右。回收利用价值低或没有价值的给钱很少或者不给、甚至收费。公司收到危废后,进行处理,如有价值,则变卖出售,由于09年和08年对比07年,金属价 格下降得比较多,东江的处理成本和其它固定费用又没有减少,所以对东江的收入下降对整体毛利下拉得比较厉害,但是她认为公司毛利率处于可控范围内,同东江 的业务人员一样,王小姐对东江明年还是很看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8

关于1863思嘉大跌17%的一点看法 岁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0oyu8.html

关于1863的盈利能力问题,我也一直是质疑的。


1863员工平均一年工资才二万不到,一年为企业创造的利润达到44万元,严重不匹配。 
一方面工资实在是低了点,另一方面利润确实高得离谱,两者结合更是不合逻辑,但是这个只能做为疑点,并不能证明1863就做了假。像829神冠,当时我也很质疑它的盈利能力,工业企业50%的净利率高得吓人,但事实证明829就是有这么强的盈利能力。

刚才看了天水碧老兄的博,他再次用sioen公司的毛利率来对比1863,他说sioen公司的毛利率只有20-25%,赵晓引用的50%的毛利,是另一种不同的损益列示方法。事实上,sioen公司损益表中:
services 
and other goods(其他商品和服务)有3735万;
remuneration 
social security and pensions(社会保障和养老金待遇)有5781.5万;
单单社会保障和养老金待遇,就占到收入25191.8万的23%,这一项在中国基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我们把这23%加到第一种计算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40-50%的毛利率。

1863我关注一年,虽然一直抱着怀疑心理,但目前确实没有找到证据证明它有假,所以今天我加仓1863,从1成仓增到2成仓。

关于林生雄和林万鹏减持的问题,我也听到了一些说法,自己分析后觉得合乎逻辑。林生雄的3000万股和林万鹏的4000万股,目前都没有真正注入二级市场的散户手里,有心人可以去中央结算系统查询对比,看哪些券商的持仓在变化,然后自己去分析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88

为什么我总是偏于悲观,关于谭木匠的看法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q8hw.html

我发现,对同一信息,我似乎总是看法偏向悲观,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就拿谭木匠来看,有几个投资博客(大海的唇、启明星价值投资等)得出了较乐观的看法,我却恰恰相反。

启明星价值投资 提到研究结论

谭木匠,次新股,管理层可以信赖,企 业成长稳健,有一定的护城河,未来的发展规划相对比较清晰,尚受一定制约因素影响,能否真正腾飞需要持续关注,目前股价不高,可以买入或增持。但基于其盘子过小,大资金 的投资者宜谨慎操作

 

我的看法是根据现有信息难以支持其中某些论点

1 企业成长稳健吗? 09年才上市,观察期如此之短,难下结论。

2 管理层可以信赖吗?从管理层对该文作者提出单店销售增长、产能扩张、广告问题的回答看,其回答是相互矛盾的,似乎在掩饰某种不妙的信息。另外,以前看过一 篇文献,谭木匠曾向银行贷款,结果将很大一部分挪给了哥哥用,难言诚信。汤才兄对谭木匠的兄弟在某些交易中的行为也有负面评价。

3 产品销售并不乐观。在该文作者问为何不广告,回答是“担心广告后产量跟不上订单”,似乎现 在谭木匠产能紧张,但是,提问“三,谭木匠现有产能能支撑多少加盟店” 时,却回答“现有产能单班生产量能满足现有专卖店需求”,我不明白为什么问加盟店却回答专卖店。但从 回答的语气看似乎想表达的是“单班生产足够满足现有市场需求”,这说明不打广告绝不是怕产能跟不上,而是销售现实使他们对销售缺乏信心。当然,这一点还需 求证他到底如何回答的。(如果真的产能紧张,他的回答应该是:哎呀,现在三班倒都忙不过来。)

另一个矛盾处是公司声称发展策略是“谭木匠的主要经营策略是主要通过增加加盟店,铺开设点,并少许提高一点单店收入来维持长期的收入增速。”, 这说明,单店收入难以扩张,这是产品销售不畅的一个直接证据。由于市场规模还小,他还可以依赖加盟店来扩张,但即使加盟店,扩张速度也不乐观,因为该文后 面又提到“谭木匠一直严格限制加盟店的拓展数量”,理由是怕产能不够,我不认为该理由成立,若市场需 求旺盛,他这种产品产能扩张应该是很容易的,又不是茅台。只能理解为加盟店扩张不乐观。(另一方面,谭并未大力强调产品供不应求,产能紧张,说明产能不是 问题)

 

以上是个人看法,很可能有错,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2

對唐宮(1181)上市的一點看法

(按: 由於私人抽了兩手股票,故對此股看法有下點偏頗,敬請留意。)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17160&page=0#lastpost

(1)今次間公司的財務都幾好,我睇唔出有甚麼特別,是特別是茶葉銷售那方面,照teawater稱,說穿了即是茶錢,是同對手拆帳的,還要是這幾年才建立關係,應該是可以壓榨多一點,才選他們吧。如果扣除此項,再扣特殊收益,上市都是還差一點,德勤真是好幫手。

據招股書稱:

「該等與茶葉供應商訂立的合約一般按一年的年期訂立,我們獲授於該等合約屆滿日期之後續約的優先權。

根據該等合約,銷售茶類產品獲得的收入按照50%至60%的百分比率在供應商與我們之間分配,該等款項由供應商與我們以銀行轉賬的方式按月結付。截至二零零八年、二零零九年及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我們分別約21.8%、20.8%及19.3%的溢利及全面收益總額來自銷售茶類產品。多年來,我們已與該等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業務關係。我們已與該等供應商建立約一至四年的業務關係。預計銷售茶類產品的佣金收入將於未來為我們帶來可觀收入。」

(2) 睇晒D高管,可以睇到個班底是搞富城火鍋的,之後執埋,專心搞呢間。初頭應該是那幾位創辦人加上另外幾人搞,後來這堆人私自去中國其他城市搞,之後差不多搞到一定水平後,又遇上Pepper Lunch,但無錢搞,所以搞上市?

(3) 有少少外業

據董事所知、知悉及所信,控股股東之一兼執行董事古先生之子(已滿18歲)正在中國深圳開設一家越南美食餐廳(「越南餐廳」),預料很快開始營業,主要供應越南麵條。

控股股東之一兼主席葉先生確認,葉先生之兄弟為深圳一家供應杭州美食之中式餐廳(「江南餐廳」)之被動投資者。據董事所知、所悉及所信,(i)葉先生之兄弟擁有江南餐廳之20%權益,為少數股東,江南餐廳餘下股權由四名個人(為獨立第三方)擁有。

(4) 開廚房又要過一手,租物業又要過一手

美高集團為一家在香港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物業投資。美高集團由陳先生、葉先生及古先生分別持有50%、35%及15%。東莞維華為一家在中國成立的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物業租賃。東莞維華由香港維華全資擁有。香港維華為一間於香港註冊成立的有限投資控股公司,其由陳先生、葉先生及古先生分別擁有50%、35%及15%。由於陳先生、葉先生及古先生為控股股東及執行董事,根據上市規則,美高集團、東莞維華及香港維華為本公司的關連人士。

...

「美高集團」指美高集團有限公司,一家於一九九二年七月十四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由陳先生、葉先生及古先生分別擁有50%、35%及15%

...

超群為一家於一九九零年四月在中國註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製造、銷售、安裝及保養廚房設備及提供與廚房設備及廚房佈局有關的諮詢服務。該公司由古先生間接擁有。由於古先生為控股股東兼執行董事,故根據上市規則,超群為本公司的關連人士。

...

「超群」指超群廚具金屬製品(深圳)有限公司,於一九九零年四月四日在中國成立的有限公司,由我們的執董事兼控股股東古先生間接全資擁有

(5) 管理層超級組合,預期會成為公關公司及財演宣傳對象

1. 鄺志強先生,JP(太平紳士),56歲,本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彼於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獲委任為我們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

鄺先生自二零零二年八月至二零零七年十月擔任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耀萊集團有限公司(之前曾分別稱為環球飲食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玉皇朝飲食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及玉皇朝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970)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2. 鄺炳文先生,46歲,本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彼於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獲委任為我們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鄺先生於會計及行政方面擁有逾13年的經驗。彼曾於多間私人公司擔任會計師及財務總監逾8年。彼現任澳柏企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彼曾分別於二零零六年三月至二零零七年七月及二零零八年六月至二零零九年一月擔任百田石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前稱為建星環保紙品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011)及泰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159)的財務總監及公司秘書,這兩間公司均於聯交所主板上市。

彼自二零零四年九月起擔任世紀陽光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509)(前稱為世紀陽光生態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股份號:8276),該公司原為一家於聯交所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於二零零八年八月一日轉至主板上市)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鄺先生自二零零七年七月起及自二零零九年三月起亦分別擔任粵首環保控股有限公司(前稱中富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191)及三丸東傑(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358)的獨立非執行董事,這兩間公司均於聯交所主板上市。彼自二零零九年九月起擔任聯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江晨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305)的公司秘書,自二零一零年三月二日至二零一一年三月二日擔任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天溢果業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756)的公司秘書。

3. 梁偉泉先生,45歲,本公司首席財務官兼公司秘書。

...自二零零一年十二月至二零零四年十二月擔任匯隆控股有限公司(一間於聯交所上市的公司)(股份代號:8021)的財務總監。及後,彼於二零零五年五月至二零零八年八月加入Sinobest Technology Holdings Ltd(一間於新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出任首席財務官。彼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至二零零九年五月任真明麗控股有限公司(一家於聯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股份代號:1868)財務總監,於二零零九年二月至二零零九年五月任公司秘書及於二零零九年六月至二零一零年九月任非執行董事。

另外根據Webb的資料,他於2004年曾任遠大醫藥(512,前太陽神、曼盛生物科技)的非執董,次年辭任但好像遺漏了此項,港交所應該要公司補回。

.陳萍小姐,40歲,為本集團財務總監。彼於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加入本集團。在加入本集團前,彼曾分別於一九九二年六月至一九九五年九月擔任審計工作,一九九五年九月至一九九七年六月及一九九七年六月至二零零零年四月於香港私人公司擔任信貸分析師及會計師。彼亦曾於二零零零年五月至二零零八年五月任華敦集團的財務及會計經理,並於二零零八年七月至二零零九年九月任雅天妮中國有限公司的(一間於聯交所上市的公司,股份代號:789)財務總監。

外傳: 點解有張堅庭?

在招股書赫然發覺張堅庭為該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於是好奇看看, 從下面估計到他經營餐廳不是太順利,但不談這麼多,引錄如下,但他的老婆是誰,大家都知道。

「張先生於香港餐廳業擁有逾八年經驗。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九年,彼與他人在香港共同擁有及經營中式快餐連鎖店表哥茶餐廳。目前,張先生無償將上述商號許可予獨立第三方在中國經營餐廳。

...

張先生為新一程有限公司、詠盈發展有限公司、彩堅有限公司、緯潤有限公司及Superjet (HK) Limited董事,該等公司全部於香港註冊成立,並由香港公司註冊處處長依據公司條例第291條以不營運公司為理由撤銷登記而解散。上述公司於解散前已停止營業,並分別於二零零一年、二零零二年、二零零二年、二零零六年及二零零七年解散。」

但是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她,是因為商標給他搶註了,根據「歷史、重組及公司架構」一節:

「(c) 於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一日,唐宮香港盛唐向神力有限公司認購香港第43類下以其名義註冊的商標,象徵式代價為1.00港元,由各方公平磋商後釐定。神力有限公司由張堅庭先生(獨立非執行董事)及其妻子擁有70%及30%。」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他亦曾搶註現由稻香為大股東的泰昌餅家股權,但後來合作不果,最終捐款了事,唐宮亦成為張先生的搶註成功的案例之一。

「搶註泰昌餅家商標事件

2005年,張堅庭曾與泰昌餅家東主歐陽天閏洽談合作,希望對方供應蛋撻給「表哥茶餐廳」(本身由張所經營),但不果,由於泰昌經營多年來都未有到公司註冊處登記商標,於是張氏便單方面搶註泰昌商標。

張表示因為自己是基督徒,做不到以註冊跟歐陽先生「講數」,於是開出條件要歐陽天閏捐款給展望會,張便會 「物歸原主」,最終歐陽天閏捐款出五萬港元犢回商標使用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8

fatlone’s view: 關於現時太陽能市場的小小看法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1/05/07/%E9%97%9C%E6%96%BC%E7%8F%BE%E6%99%82%E5%A4%AA%E9%99%BD%E8%83%BD%E5%B8%82%E5%A0%B4%E7%9A%84%E5%B0%8F%E5%B0%8F%E7%9C%8B%E6%B3%95/

從報價網(pv.energytrend.com)和google得來的太陽能消息, 基本上大部份都是短期看淡

消息大致上圍繞著削補貼, 意大利最新傳出的消息可以參考這個連結:
義大利砍45%補助 太陽能廠臉綠

意大利是第二大市場, 如果它今年的補助情況是這樣發展的話, 基本上2011年的太陽能市場增長幅度會放緩, 同時也沒有見得有其他國家可以接意大利的棒; 而最大市場德國也準備新一輪的削減補貼計劃, 目前還沒有任何風聲, 所以市場也在觀望態度

所有資訊都是叫人看淡, 整體市場的增長預期是放緩, 不要說太遠, 就說Q2, 既然業者也在觀望態度, 出貨量必然會降低, 這正正是以下報道所說的:
EnergyTrend 5月4日最新太陽能現貨價格調查: 市況持續低迷,廠商減產因應

所以, 我降低了卡姆丹克的倉位, 最近一兩個月, 每星期的現貨價跌幅其實頗急的, 現在還傳出廠商減產, 有價量齊跌的潛在風險, Q2的業績有可能會很難看

結論: 太陽能股中期見頂

看見那麼多網友也買進保利協鑫, 我的看法是5月12日的業績會很好, 如果未來數個交易日有好價位, 我可能會買一些炒業績, 如果買得到, 這一注會在業績後沽出一半, 甚至全部, 因為我只是炒業績, 但看法不會被這份Q1業績改變想法, 所以一定會沽, 賺蝕都會, 問題只是沽多少

我重溫了3800的2010全年業績, 入面提到2011年的硅片產量目標是5.5GW(產能目標是6.5GW), 去年銷量是1.4GW, 如果3800真的可以在2011年賣出比去年多4.1GW的硅片, 我個人會給予目標價10元, 不過, 我對5.5GW的數字非常有保留, 就把這個目標打個8折, 賣4.4GW硅片也是極之進取

可能有人說已經有消息指出3800已經與各大廠商合共簽了50GW長約, 怎麼計5.5GW銷量也不算進取吧. 我覺得, 今年的市場不會如2010年般大幅成長, 而印象中2010年的太陽能新增機組容量大約在18至19GW左右, 而今年2011年的預測在我過往做的調研中, 沒有印象有人把目標提高超過2成, 主流看法是1成多的增長. 我不是叫你們盲目的相信分析師的看法, 因為2010年的結果就是出人意表. 不過, 最大最成熟的市場今年都是繼續玩削補貼, 而同時到現在還沒有新興市場接力, 你叫我怎能相信今年整體市場會有好增長?

我就假設增長2成, 即是今年新裝機容量會比往年多3.6至3.8GW, 單單是保利協鑫的新增產量已經是4.1GW, 如果3800要達成此產量的話, 可以是1)整體市場的成長力度超乎預期; 2)有大量同業倒下騰出空間由3800填補. 前者暫時沒有資訊可以令我相信今年有超乎預期的表現, 後者如果成立的話, 將會由一場慘烈的價格戰帶動, 毛利率將會急降, 我不知道市場會對此有甚麼反應, 長遠是利好的, 因為幹掉了對手, 競爭小了.

3800能否繼續升勢, 此刻我是不太看好, 直至半年績告訴我們在充滿懸念的市況下, 3800同樣保持佳績, 那麼10元大關指日可待

順道談談卡姆丹克, 712情況比較特殊, 因為它是專攻單晶硅片, 目前上市的大陸廠商全部都以多晶硅作主力. 兩者的分別在哪? 我認為兩者面向的市場是不同的, 而且712可能因此成為太陽能的”奇兵”

我沒有確實資料, 只是個人推測. 搞電廠的應該不會用單晶, 應該是較廉價的多晶或者薄膜, 雖然我不排除有電廠真的會用單晶模組,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 最能夠發揮單晶模組所長的地方就是屋頂

屋頂用模組, 最關鍵的是發電效率, 貴一些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因為架設數量有限, 付出的溢價不會高到那裡, 但是面積更有限, 所以理應追求更高發電量, 而不是以最快的回本時間去選擇 (可能有人會這樣想吧…多數算死草的人都會得不償失, 錢是慳了, 但實際卻沒有節省多少)

在削減補貼計劃之中, 對家用模組的削幅是遠低於電廠市場的, 就以這篇報道(内外夹击 中国光伏企业生存谋变) 為例, 曾經被市場寄予厚望但因財政實力不足而大削補貼的西班牙, 「即将实施的补贴额下调政策中,计划将20KW以下的屋顶系统补贴率下调至0.29欧元,降幅为8%。」只是8%, 其實我在別處看過今年意大利對屋頂系統的補貼降幅都不是太大, 但我又找不到那個連結, 總之, 我對屋頂市場比較樂觀, 而我預期卡姆丹克的單晶硅片, 有相當部份是用於針對屋頂市場的模組, 降價壓力有機會較想像中小

差點漏了, 還有一個利淡因素, 就是油價大跌, 太陽能股會被牽連, 我個人是希望油價跌的, 因為油價處於高位通漲就會加劇, 全球經濟最大的困難就是應付通漲, 油價當中的重要部份, 聽說(應該是看陶冬先生的專欄得知), 油價在120美元水平會對經濟有負面影響, 100-110已達臨界點, 所以油價跌對經濟是利好, 亦因此增強了三江精細化工的信心, 未來可能會再加大注碼(其實現時已買了不少)

我的看法隨時會因應市場消息改變, 以上看法是以目前手上的資訊作分析出來的結果, 全是主觀看法, 歡迎留言賜教

希望大家可以繼續多些留言討論交流, 謝謝


.....

我數月前追蹤3800而發現這裡,而後果就是入貨了少量712。對博主的細緻分析非常欣賞,借此發表一些對3800的看法。

我覺得保利協鑫有一點讓人印象很深的,就是對計劃的執行力,這在2010年展示得淋漓盡致。它去年中才收購高佳硅片廠,半年時間硅片產能就超過賽維 LDK做成行業龍頭。而且它多晶硅成本的下降速度也堪稱驚人,在短短一年里就達到23美元,和國際大廠持平(特別考慮到國際大廠的低成本有折舊到期的因 素,就更難得),這些不是光靠錢就可以做到的,它更體現管理層的雄心和效率。如果沒有這點,那麼2011年的計劃訂得再漂亮也沒有意義。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我們相信協鑫的擴產計劃能全部到位,那麼決定其最終利潤的因素就是毛利率。協鑫的主力訂單基本都是長單,很特別的是,它的長單價 都定得非常低,如果參看2010年3季報,在當時現貨多晶硅接近100美元/kg的時候,它的長單價大概是50美元。今年初集團總裁唐成還對這個問題發表 過一個演講,大意是有錢故意不賺,為的是長期鎖定下游大客戶,並且壓低整個產業鏈的成本。這個做法的回報是很明顯的,就在2010年底和2011年初幾個 月里,保利協鑫集中簽下晶澳、天合、海潤、中電、阿特斯、林洋(現改名韓華),鎖定未來5-6年50G的訂單,加上德國最大電池廠Q-CELL總裁今年2 月說將把主力硅片商從LDK全面轉向協鑫(待證實)。如果不是特別的價格優惠,又憑什麼在短期內如此搶客。特別要強調的是,以上這些電池和組件大廠在 2010年前差不多都是賽維LDK的大客戶,而賽維給我的感覺一直是賺快錢毫不手軟,在金融危機期間也不肯降價。現在它的大客戶集中倒向協鑫后,其客戶中 小廠比重上升,短單比重也增加,加上它的高成本、過分的擴張模式和糟糕的負債率,一旦市場惡化,它會很不掂。而賽維目前是全球硅片第二大廠,一年大概有 3G的硅片產能和2G的產量,堪稱協鑫在硅片上的主要競爭者,一旦能把它擠垮了,硅料市場的供需環境會大大利好協鑫。

回到毛利率的問題,由於保利協鑫的長單價基數已經比較低了,甚至是讓利價,所以未來一般規模的市場跌價風浪應該不太會傷得到它(具體的結論要參考下 周的1季報數據)。何況它的產品集中在上中游,而供過於求集中在中下游的電池和組件,我相信至少今年上半年,它的毛利率都可以維持。那麼到下半年呢?我想 硅片的售價是直接取決於硅片廠的產能,和下游電池廠的需求(而非終端安裝需求),而我預期到3Q, 太陽能的下游就會有非常血腥和慘烈的景象出現,但可能不是共同損手爛腳,而是兩極分化。而由於太陽能產業鏈簽長單的這個特點,我其實最最關心的問題是,保 利協鑫的客戶是否能在血雨腥風中戰勝和淘汰OCI以及賽維LDK的客戶,如果可以,那它就能有機會整個霸佔國內產業鏈的上游實現近乎壟斷的地位,直至進入 GRID PARITY的廣闊藍海。

在此有必要先談談對電池行業的看法。如果要給電池和組件廠分類,我想可以分成幾大陣營。首先是決心走垂直整合路線的,其代表就是河北英利,然後就是 開始涉足下游的賽維LDK。對垂直整合,我個人很同意卡姆丹克張屹的看法,我甚至認為用這種方法來提高毛利率數據根本是一種自欺欺人的方式。因為任何一家 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你把資源分攤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全部自給自足,最後拿出的產品卻和別人只生產終端產品的公司去比毛利率,你的毛利率當然看上去比 較高,但那是依靠你上游和中游的投入都不計利潤得到的。和集中投入卻相互分工的一組企業比,你每個環節的競爭力都會因分兵作戰而下降。所以這一類公司我是 不太看好的,尤其像LDK,涉足電池后直接和自己的下游客戶搶生意,我認為LDK可能會走向衰亡(如果擔心太陽能市場中期動盪的,甚至可以同時做空LDK 來對沖風險)。

第二類就是集中資源專攻電池和組件的大廠。我認為中國最優秀的電池和組件廠都集中在江蘇,要排序的話,我首選天合光能,其次是阿特斯,第三是晶澳。 而這幾家目前已經全部被協鑫攬為長單大客,協鑫為他們提供比市場價更優惠的硅料,而它們則集中資源擴產降成本。現在許多小廠按70-80美元市價拿多晶 硅,最後出來的產品還有利可圖。而大廠的多晶硅成本假如只有50美元,再加上規模效益,加上品牌,加上技術帶來的成本優勢,我敢說當二三線電池組件廠血流 成河的時候,它們照樣還有不小的利潤空間,也就是說協鑫還是有條件在總體惡劣的市場環境中穩得住上游價格,只要它自己的長單客戶情況不壞。而看看江蘇大廠 的對手,即使是臺系電池大廠(許多都是OCI的客戶)這周也傳來昱晶与茂迪這樣的龍頭企業因為市場降價過快而要減產的消息。一旦減產,意味著它們產品的單 位成本會更加上升,因而變得更沒價格競爭力,由此進入惡性循環。如果連昱晶与茂迪都逼近成本線而被迫減產,那麼其它的二三線廠就更沒有大幅擴產的可能,所 以未來下游的蛋糕會更加呈現馬太效應的分配局面。所以,雖然保利協鑫和OCI都在用同等速度擴產(歐美大廠擴張速度遠比不上這兩家),但只要協鑫能幫助它 的客戶全面獲勝,它自己的勝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那麼回到博主前面的一個問題,就是協鑫50G的訂單是否超出市場未來承受力。我想50G的訂單在未來5年付運,必然是基於兩大假設。第一是電網平 價,第二是美國和中國的市場全面放開。其實第一個假設又是促成第二個假設實現的基礎,也就是只要達到GRID PARITY, 多少G瓦其實都不是問題。而要達到這個目標,血腥的價格戰就是必要的。而我現在唯一擔心的,也就是博主前面提到的,在這樣一場降價大戰中,媒體對行業描述 肯定是負面新聞不斷,各個大廠無論優劣,每季報告的毛利率肯定下降,上市公司間股價相互影響并打壓市場心理,這樣會對3800的股價構成波動風險。從 3800公佈合約和新聞發佈的時機看,我相信它的董事會是在意股價并希望它上漲的,這也許是因為中投的關係,因為中投定期要向公眾公佈投資業績,有輿論壓 力,他們會在意帳面數字的好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5

一些對福記(1175)的看法

福記倒了也快2年了,就是金融危機的時候倒的,現在新一波又來了,可能又可能有公司倒下。上個月,有人問我福記的東西,所以現在再翻出來略略整理一下,方便讓人回顧一下這件事,也作為未來的借鑒。

1.當時福記申請清盤的原因? 據您瞭解,是公司經營問題還是資不抵債?
個人認為其實兩樣都有,不過應該都是管理問題較重,因為財務管理應該屬於管理的部分。

其實大部分公司都是這樣的。本身可能發展得太快了,其實一直都有些問題,只不過這些問題在當時只是小事,沒有人理會。

通常這些公司都很需要錢,因為擴張需要,向銀行在高峰期借了錢,誰不知經濟變化得太快,公司經營轉差,就可能使經營及財務轉弱,使銀行因各種原因斷了公司的信貸,於是在發展中的公司突然要收縮,引起連鎖效應,當時的小問題被曝成大問題,這就導致信心危機,逐步變成難以解決的問題,財務及營運逐步陷於混亂,總於導致失敗。


何況,應該這老闆在這10年左右發展過程也沒遇上甚麼著大挫折,一個這麼大的衝擊,這家企業人才未有足夠的積累,當幾個人一起不行的時候,自然難於應付。

其實
新財富那方面寫了不少文章談了這些東西,我就不多談了:

引用公司事例:

(a)    其實問題估計在
財務總監辭職時已經出現,估計他已經難於應付情況。

(b) 不久
停止公佈業績,已經很明顯地,公司在財務管理上已經較難控制旗下所有公司了。

(c) 公司出現財務問題,
2009年4月2009年8月逐步售出收購的金漢斯連鎖店,以解決財務危機,當時是金融危機前後,價格一定不會好,但他也要賣,可見需財之急。

(d) 但是因為財務管理混亂,業績遲了出來,導致這公司
技術違約,於是就出現連鎖效應了。

2.為何當時福記以簽很多對賭協議作為融資擴張的方法?

在供應方面,他要快速發展,自然需要資金,但他是民營企業,融資本質上自然較難,借錢也利息較高。當時人民幣升值,用美元掛勾的港元借錢,以第一批利息5.75%計,如果人民幣每年升值5%,本金自然以這個速度縮減,實際上利息只是大約0.75%。如果你有這樣大的資金給你,你又不用付太多息,而你認為這行業很火,你也要選擇一博吧。

在需求方面,當時這公司上了市,財務情況較為透明,何況外國當時對於這種中國高速增長的故事很受落,自然很受歡迎,當然很易有人借錢給它。

這種債券的唯一問題,就是換股價有溢價。以其財務情況需財來說,根本不想還錢,就算到期,可能都是借新還舊,所以當然就是想別人換股,但換股價較現價有這樣大的相差,當然股價要上升。在香港這個國際性市場來講,股價必需要有業績支持,那要做好業績,快速增長更好,因為估值可以高些,股價可快些到位,那他就不用還錢,這樣他一借了錢,就造成他要快速地發展,博取表現不然就很難還錢了及吸引新錢了。

在第一次賭對了,當然會再來一次,何況賭得更大,在條款上,第二次除了金額大了之外,它亦是是以人民幣作單位,升值也是要上市公司負責,不像上一次由債權人負責,第三,兌換價溢價更高,但是市況不就,雖然交出業績,但估值大跌,自然沒人換股,又有信心危機,所以很難借新還舊,就這樣,這公司賣掉資產也不夠還,就這樣倒了。


3.您認為當時這家公司的致命弱點是什麼?
 其實他致命弱點當然就是老闆上,他那十年根本沒有試過很大的失敗,處理危機人才也積累不夠,加上部分核心人物突然不在,應對危機能力大大削弱。何況2008年上半年財務快倒下的時候,市場還算是不錯,當時也沒想著放棄部分股權,引入股權資本或基金去入股,加強財務情況,應對危機。如果當然有錢贖回債券,情況應不致如此,最多虧蝕三年,就可以恢復元氣。

這個情況,可以用康師傅作一個對比,同一個魏先生,又是搞食品,又是上市後快速擴張,當時他還私人借了在台灣搞了股票,搞多元化,結果又是亞洲金融風暴,買的股票大跌,蝕得他快死。因為他們在發展早期已在中國輸過,所以立刻找解決方法,當時曾又求著對手統一幫他,最後日本三洋在略看財務下,就買下他手上一半股權,並供股集資捱過了危機,真是很大相差。


4 .您覺得福記重組後是否還有復牌的可能?為什麼?
這些案例要視乎重組方的想法,但現在香港主機板上市地位都值3.5億港元,任誰也應該保住上市地位的。何況在
債務重組後,債務大減,做回主業,又算是國企重組,各項因素有應該能通過港交所的批准的。

5.記得在您博客裡曾經提到老千股一說,福記是嗎?原因是?
看牌面也不像是老千股,因為背景也算是國企,倒還是有人想借炒股票賺一把的,未來也許由虛變實。

雖然很多香港財技人士很喜歡和破產方接觸,正如剛剛重組的金志尊(870,前恆豐金業)和剛復牌的德發集團(928),就已經被同一堆超級老千正在重組了,後者更已經復牌,前者是別人搞不到,後者是大股東把股票按了給一班超級老千,那超級老千為拿回損失,叫自己媽媽做白武士,現在賺翻了。


關於這班超級老千,之前有對福記興趣的真功夫,背後都是天行國際(993)協助的,也是和那堆老千一夥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36

我對常見各行業的總體看法和投資建議 盈杉投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5ee3fe0100us8p.html

我覺得討論這個話題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分歧會很大,對行業的宏觀判斷是我買入一隻股票的基礎,也是最難得,只有宏觀角度判斷對了後,才是具體的選股,然後才是估值。

1,房地產

這是很多價值投資者很喜歡買入的行業,因為他們覺得很便宜,常見買入的有萬科A,萬科B和新城B。他們買入的理由是覺得公司足夠便宜,他們會根據2010 年和2011年截至目前的銷售數據推算到2012年甚至2013年上半年的業績,算出目前股價對應2012年的pe可能只有3-4,對應2012年的pb 只有1,這就是他們買入的理由.但我不是這麼看的。我自從04年開始就和房地產打交道,這麼多年來全國範圍內看過的樓盤不下500個,買賣過的房子有20 套,經歷不過不少房地產行業短期的牛熊,經常和房產中介打交道,這還是自己最有感觸的行業。我的判斷是,2012年的結算利潤將是大部分地產公司業績的頂 峰。而2012年的銷售數據將會急劇變差,而且2012年只是最差銷售數據的開始。對於大部分投資地產公司的資金顯然不是奔分紅去的(地產公司不可能有高 分紅),那必然是奔著預期去的。而地產公司的預期看的就是當期銷售數據,而不是當期的結算利潤。這次的宏觀調控注定是個長期的過程,而今年下半年就是地產 行業大周期的拐點,之前05年的調控(加2手交易稅費),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只是小周期回調,當時也就低迷1年多。而這次不同,是大周期的拐點,我預見 未來5年內房價將長期處於下跌趨勢,並且成交持續低迷,即使政策放鬆也只能造成短暫的反彈,房地產長期走熊。未來地產公司銷售業績持續下降,虧損的虧損, 倒閉的倒閉,能盈利的公司很少,即使盈利也是業績持續下滑,甚至要考慮過冬或者轉型。我這麼判斷的理由就是,基本面角度目前房產毫無投資價值,市中心2% 出租收益率,郊區房子晚上形同鬼城,以及我認可牛刀提出的全國起碼有5000萬套空置房數據,這些2手拋盤會逐漸壓垮整個市場。技術面角度就是房地產價格 持續上漲足足有10年,該有長達數年的大周期級別回調了。目前大部分民眾還是認為房產是可以保值的,長期是可以看漲的,只有到了大部分民眾都感受到了誰買 房子誰就是吃套的,誰都不看好房價會長期上漲時候,才是真正的房價跌到底。這個過程起碼要5年以上,看看日本,看看現在的美國就明白了。股市下跌已經成交 量很小了,房產下跌更沒成交,畢竟房產流通性更差,而且各種稅費這麼高。沒有成交,就是房產公司沒飯吃,甚至虧損。所以我的觀點,地產股可以做超跌反彈, 但是只是反彈,長期趨勢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如果越跌越買的手法,長期被套3-5年是大概率事件。不排除最後跌的只有零點幾的pb估值水平,估值水平不如 鋼鐵股,航運股,市值低於公司現金。投資建議:遠離地產股,便宜不是買入理由。

 

2,高端白酒

這是很多成長流派投資者的心頭好。很可惜的是,長期角度,我非常不看好,包括茅台在內。很多人以為高端酒就是消費類公司,有持續提價能力,可以大幅度跑贏 通脹,業績可以持續增長。但我完全不認同。其實高端白酒是個很週期性的行業,就在10年前,這個行業還是產能大幅度過剩,產品降價都還是滯銷。到了現在, 所有人竟然以為銷量和價格是可以持續上漲的了。這已經是這個行業的高峰了,可能短期內還能保持1年左右的好業績。但是再接下去就是這些公司的滑鐵盧。對於 高端白酒,我認為有四大風險,1是政治風險,被歸為腐敗消費品的東西隨時隨地都會有政治風險的。2,投資風險,貌似產品很暢銷,供不應求可以持續提價,實 際上呢?經銷商在囤貨,很多終端客戶覺得可以增值在收藏。但是到了某個臨界點的時候,發現突然大量的產品沒需求了,客戶和經銷商手裡擠壓了大量茅台等產品 的時候,酒廠的產品就會銷售大幅度下滑。幾年前的李寧是何等風光,何等高估值的消費股啊,現在呢,股價跌去7-8成,還在為如何去經銷商庫存傷腦筋呢。不 要以為這麼多高端白酒都是被終端消費了,很多都是被人為的儲藏起來了,當儲藏到某個時候就是擠壓庫存了,爆發時候就是滯銷和降價。更何況現在的售價就是離 譜兩個字,我不認為任何商品只會上漲不會下跌的,這幾年提價提得凶,過幾年也許就是降價降的凶了。3,經濟風險,被作為高端奢侈消費品與整體宏觀經濟是息 息相關的,當整體經濟不景氣,比如企業效益不佳,比如政府財政緊張時候,高端白酒的消費必然大幅度受影響。 4,替代風險,我不認為高端白酒可以持續保持目前的景氣度,每代人也不是所有消費觀念一定相同的,數年以後被其他酒類的替代可能性也是隨時存在的。 如果非要買消費酒類,我會選擇青啤這樣的普通消費品,而不會選擇高端白酒。投資建議:茅台上萬億市值只是個笑話,一個只有招行四分之一利潤的公司何德何能可以擁有招行類似的市值。遠離高端白酒,這並不是長期成長股。

 

3,銀行股

和地產股一樣,這也是無數價值投資者的愛好。但是事實上銀行和房地產區別很大。你可以不買房子,但是你不可能不存錢不貸款。房地產不行了,銀行短期會受影 響,但是長期來看,銀行不做房地產生意,照樣可以貸給其他各行各業。銀行業是萬業之母,長期肯定看好。地產公司再便宜我也不會買,好的銀行標的夠便宜了當 然可以買入。當然作為一個高槓桿行業,銀行業還是有風險的。所以投資標的肯定是要選擇能活得更久,有自己獨立競爭優勢的公司。對於銀行我不會選擇最便宜的 買,也不會選擇增長最快的公司買。我只會選擇最有獨特競爭優勢,也有長期發展潛力的公司,我選擇招行,招行擁有最低的資金成本,擁有最高端的客戶群,業內 最超前的盈利意識,和可以持續擴張的營業網點。我不認為今後的數年所有銀行還能像過去一樣你好我好大家好,經營模式和業績分化是大概率事件。其實我很期盼 早日利潤市場化,這樣招行更能再眾多銀行中脫穎而出。投資建議:中短期有下跌和不漲的風險,但是如果是優秀標的,買入長期持有必然有不菲回報。

 

4,機械股,水泥股

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類的機械股過去的高增長完全是依靠過去幾年數萬億的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高鐵建設,房地產投資所產生的。在目前經濟結構轉型,房地產低 迷。大量機械設備已經過剩,開工數極具下降,而老設備過剩,新設備還會有多少需求呢?千萬不要被他們過去的盈利能力,目前的低pe所迷惑,和地產股相同, 遠離機械股,目前是行業的拐點,你要買也是短期做反彈,長期角度,牛了多少年就要熊多少年。同樣類似的還有水泥股,千萬不要認為什麼保障房建設能夠維持過 去一樣水泥的高需求,那是騙人的,和機械股地產股一樣,大多水泥股也是做做反彈,長期持續看跌。也許有人認為水泥股地域性比較強,某些區域有開發概念,覺 得可以做一做。但是我還是那句話,做做反彈可以,別太天真的以為有什麼長期價值。投資建議:遠離機械股,水泥股。不要以為跌個30%就可以介入。

 

5,汽車股,家電股

這兩類屬於耐用品消費,過去的刺激政策造就了汽車和家電的快速消費,短期透支了某些消費能力,刺激政策退去後,短期內消費下降是正常的。所以短期內股價也 會比較低迷,但是汽車和家電長期角度目前國內的需求還是遠遠沒有滿足的,汽車和家電的前途遠比地產機械水泥光明很多。所以如果汽車股和家電股夠便宜的情況 下,可以買入的,等到下一個繁榮期到來就是你收穫的季節。我的初判,最晚到2013年汽車和家電肯定會迎來再次消費繁榮。

 

6,新能源汽車

這個細分行業是我目前研究的重點。我不看好的昂貴的鋰電池,我不認為所謂先進的技術就能代表市場的消費需求。消費市場很現實,最適合的,最有性價比的才是 賣的最好的。從我目前所瞭解到終端的需求來看,我最看好的是鉛酸電池以及鉛酸電池的某些改進技術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初期應用主要是公交系統,出租車 系統和中低端家用小車型。所以我不看好比亞迪,我看好的就是天能動力,超威動力這類鉛酸電池龍頭。如果我的判斷對了,這將起碼是5倍股。

 

7,這不是行業,這是對A股小盤股和港股小盤三線股的判斷。目前A股小盤股是港股小盤 股估值水平的6-7倍。從合理估值角度,我的判斷是A股小盤股可以再次被腰斬,才能回到合理的估值水平。而港股小盤股可以有2-3倍的上漲空間到合理估值 水平。這些價值回歸我預計可能需要2年左右時間。A股的中小板和創業板不可能長期維持目前如此高的平均市盈率的。

 

8,港股和B股的未來。我很確信港股的未來肯定是全國人民共同炒,也許是直通車方式, 也許是人民幣和港股自由兌換來實現。所以有遠見的同學們應該找優質便宜的港股標的未雨綢繆,尤其是目前的三線股,買入基本面好的標的等5年都值得。世界上 不是有這麼多讓你賺大錢機會的。尤其推薦香港券商股和惠理之類的基金管理公司。 B股的未來肯定是合併成A股或者合併到港股。在行業總體判斷對的情況下,估值水平真的是投資獲利的真諦,A股市場除了某些標的還不錯,但是太少了。我的建 議,要高收益,能遠離A股就遠離,B股和港股有太多好標的了。你的眼界其實可以更開闊。

 

累了,先寫這些吧,以後想到了有什麼其他行業想說的,在做補充。很多觀點只是一家之言。

 

梁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87

我對期權的看法 股海無涯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U5ESNT0PL4145585&id=197131&catID=&keyword=&searchtype=

呢兩日有人辨論期權, 我去錯左地方, 原來主角係金曹, anyway, 我好少認真寫野, 怕太認真會害左d過路人, 以下兩個回應係我在twohitsix blog寫的, 基本上我是反對好人好者走去炒衍生工具的人, 股海已是無涯, 衍生市埸更是萬丈深淵..

 

(回應一)

你的道理很對, 有人做covered call當收租又,有人沽put可以低價接貨, 但現實中好少咁完美

假設上月你沽hsbc put, 俾你賺到權金但比起直買正股我怕要賺少幾倍, 低價接貨亦未必係好事, 好似hsbc年初咁free fall, 唔係話唔斬得, 但一心低價接貨多數都坐係度硬食, 因為free fall時溢價好多時令人斬唔落手, 到期日已是高價接貨.

期權本身係高風險玩意 (covered call 除外), 本身設計冇可能令人咁易賺到甜頭. 好多人賺10次唔夠1次意外, 更多人做來做去也只有微利. 我唔知點解要收錢教人做期權, 呢家野好易學, 我教人唔洗半個鐘講完, 但要臝大錢就必須靠程式, 投行一套交易程式隨時用過千萬美元做, 全憑計數, 散戶冇可能操作得咁完美亦冇咁多數劇係手, 所以期權市埸根本係投行天下, 上兩年許xx也以為自已發明一套必賺期權交易程式, 點知俾人一鋪k.o. 佢, 咁既例子仲有好多.

我睇法係,對散戶而言, 期貨期權只可以當係遊戲, 玩下無妨, 但絕不可以當係主要投資工具, 想靠炒發達不如炒期指或垃圾股, 想投資不如直買正股安安份份坐係度 , 期權係夾係兩者中間的產品, 細細注冇乜肉食, 大大注又怕輸身家

 

(回應二)

半個鐘講完係對d完全唔識股票既人而言, 識既我怕10分鐘都多.... 你試下免除9成人識左都冇用既計價模式, 再除埋識左9成人做左會精神分裂既期權花式, 再省下多餘的估市理論, 只剩下四樣要講, 有貨short call,想買平貨short put, 冇咁多錢買貨long call,睇淡long put, 簡單又唔會害死人.....真正既炒家唔洗教, 普通人識得多過呢四樣都9成會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24

對價值投資的看法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574400/index

上年的投資傷得最重,就是隻682。

我的事後檢討是,對價值投資的看法不是為別人而設,即無論對方同意、不同意,也不應影響你。
我在682上的錯誤,不是看錯,而是看錯了加碼,加碼是因為對別人不認同的一種衝動回應。

即第一注是蠢(看錯),第二注是白痴(和別人賭氣)。很多人總愛給錯誤一個漂亮理由,我的只有兩個

難怪股神說,暴露自已要買要賣什麼是很危險的做法。

想想自已辛苦經營另外幾支升了30+%的股,被這支蝕了我80%的682一筆起清,真不是味兒。
蝕的已經知道原因,並清清楚楚知道以後點做避免,只要不透露有沒有買賣那支股票、不看自己不懂的投資/機方法文章,堅持別人賺蝕是別人之事,就可避免賭氣的影響。
幸運是看到幾支選得很正路又賺大錢的股票,又增加自已對價值投資法的信心。



我的總結是:

1.一間數字不好,蝕錢、高借貸的公司、總反映管理層有問題,千萬不要買,想也不要想,你就肯定不會犯大錯;
2.一些好數字的公司,假如現金流不正常,無論點增長,你無見過管理層,並相過度過佢,否則不要買。
3.好數字的公司,5年好的不夠10年的,10年的不夠15年的。
4.經1-3選後餘下來的公司,你是很難買到爛野,最後就是你用幾多錢去買,
貴貨留給別人,耐心是唯一的出路。




這些條件很簡單,但和其它投資以外的簡單真理一樣,只有最聰明的人才能執著和堅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71

我對國產汽車行業的簡單看法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mv.html
老毛說沒有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關於汽車行業我本來應該是沒有發言權的。可惜呀!今天我人在香港,我有的是言論自由。我对国产汽车行业的简单看法

關於國產汽車股,我不太懂得從報表裡面看到企業未來發展前景如何如何,產能規劃這些很多都是馬後砲的東西。

個人的看法是中國大部分的消費者這幾年都是首次購車,根本就沒有太關心品牌和質量,款式好看就買了就像男人首次談戀愛,注重女方外觀而不重內涵。等他受夠了,下一次他就知道該如何選擇了。

有博友問長城汽車如何?我個人認為長城汽車應該是屬於押寶型的股票。它去年推出了幾款新車型,都受到了消費者歡迎,業績不賴。但你可以確定它今年推出的新車型能夠同樣受歡迎麼?我不相信消費者是衝著長城汽車的品牌和質量去買它的。

消費者其實只是衝著款式去買它的汽車,而不是因為它的品牌因此,我認為它的可持續性成疑。情況有點象賣時裝款衣服的小店舖,靠進貨的眼光而不是靠品牌。

你想一下奇瑞的QQ、江淮的瑞風、比亞迪的F3,就明白我的意思了。今年比亞迪又有熱銷的新車款S6和G6了,估計業績又能夠好轉了,但,明年又如何呢?

從長運看,中國汽車行業出一兩千億市值的股票機會真的很大,但過程中肯定會有倒下的,我不知道誰會是勝利者。

中國汽車業有一個優勢就是政府沒有讓工會坐大,有利於行業在不景氣時整頓。現在這個行業講究款式喜好,估計最適合愛車之人投資了。估計等到換車潮到來時,就會有一番整合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