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50308古希臘哲學 1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08/sense%e9%9a%a8%e7%ad%86150308%e5%8f%a4%e5%b8%8c%e8%87%98%e5%93%b2%e5%ad%b8-1/

SENSE隨筆150308
古希臘哲學 1
執筆人:Kan

〈甚麼是哲學〉
如果問什麼是數學,我們可以找到辭典的定義;或者説“數學就是關於數的學問”,這類説法雖然難免非議,卻很容易理解。我們可以同樣就任何一個具體的學科給出定義,卻不能這樣定義哲學。對哲學所下的任何一個定義都會引起爭議,因為它僅僅是一種學問態度的體現。***

當今之世,大多數知識都已進行了妥善的分類。例如蒸汽機的運轉方式屬於力學和熱力學知識,人體結構及其功能是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研究,星球運行屬於天文學範疇。所有此類有明確定義的知識都屬於某種具體的學科。
但是,這些學科同時全都被未知的領域包圍著。如果越過邊界,進入未知的領域,人們就從科學轉向了思考,這種思考活動是一種探索,而這種探索的態度就是“哲學”。可以說科學的各個領域無不發端於哲學探索。一旦某種科學有了較牢固的基礎,就會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而探索則繼續前進,不斷尋找新的研究內容。

人們常常會在心中產生很多問題,但又無法從己知科學領域中找到答案。對於未知的事物一般人有兩種態度:一是相信書本所寫、神話或神靈啟示;二是自己親自走出去看一看,而後者正是以哲學和科學的方法探索這些問題。例如: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世界的存在是否有目的?自然界是否真的被規律支配著?還是因為人們願意看到萬物有一定的秩序,而認為本應如此?

〈蘇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臘哲學〉
大家現在所熟悉的西方哲學和科學都源自希臘人。在世界所有古文明中,希臘文明是後起之秀,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比希臘早幾千年,並為後來的希臘人提供了某些知識基礎,但兩者都沒有發展出哲學和科學。原因或者是缺乏天賦,或者是社會條件所限,但最主要的是,宗教在智力的探險旅程中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其發端始於2500年前米利都的哲學和科學傳統。古希臘哲學的主導概念是“邏各斯”(古希臘哲學術語),含有“言辭”和“量度”的意思,由此可見哲學討論與科學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自然界規律性的變化,如晝夜更替和四季輪換等,在很早以前就被人發現了,這些現象只有被賦予人情味的解釋,才能為當時的人們所理解。所謂天就是神靈,是自然的精神力量,這些都是人根據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的説法。
要想生存,意味著人必須按自己的意願去適應或征服自然。在使用現在稱為「科學」的方法去達到這個目標之前,人們靠的是「巫術」。從基本觀念來看,兩者是相通的。
巫術試圖通過嚴格地執行儀式來獲取某種特定的結果,它基於 「因果關係原則」,認為只要發生同樣的前提條件,就會出現同樣的結果。可以説,巫術是原始的科學。***
而「宗教」則恰恰相反,它企圖得到不符合規則的結果,只有在出現奇跡時才起作用,其中含有對因果關系的摒棄。**** 巫術和宗教兩種思維存著很多差異,儘管人們經常把它們混雜在一起。

各時期的希臘哲學都受到了「二元論」很大的影響,它們一直以不同的形式成為哲學家們爭論的主題。在希臘人的哲學思想中,最根本的問題在於“真”與“假”的區別,與此密切相關的是“善與惡”、“和諧與衝突”二元論。當時熱烈討論的還有“精神與物質”、 “自由與宿命”、“混亂與秩序”、“無限與有限”二元論,甚至還有「宇宙論」的問題。

早期哲學家們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方式有重大意義:一個學派可能採納二元論中的某個觀點;接著另一個學派可能對此提出批評或抨擊,並採納相反的觀點;最後第三個學派也許會更進一步,找到某種妥協的觀點,以取代前面兩種觀點。
黑格爾正是通過觀察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之間對立學説的這種拉鋸戰,才建立了他自己的「辯證法」體系。****

在小亞細亞伊奧尼亞海岸的貿易中心米利都產生了第一個哲學學派。被希臘人列為“七賢”之一的泰勒斯宣稱「萬物是水」,哲學和科學由此誕生。
泰勒斯曾預言過一次日食,據天文學家推斷,那次日食發生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85年,這也正符合他在世的時間。雖然當時不大可能瞭解日食原理,但他一定熟悉巴比倫人對日食現象所做的記錄,因而知道何時會再次發生。幸運的是,日食現象能夠在米利都看到,這不僅為編撰年表提供了便利,也使泰勒斯出了名。泰勒斯還據此提出了“幾何原理具有普遍應用範圍”的觀點,後世哲學家認為這是希臘人的首創。

泰勒斯最重要的觀點“萬物皆由水構成”不是匆忙一瞥得出的印象,也不是沒有觀察的純粹臆想。海水在太陽下蒸發,霧氣從海面升騰起來形成雲,然後又形成雨降落到海裡。按照這種觀察,大地就是以濃縮水的形式存在的。

泰勒斯的學說揭示了一種物質能夠在各種不同的聚合狀態中保持不變。*** 現代把生成水的氫定為一種化學元素,其他任何元素都能與它聚合。這種「萬物歸一」的觀點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科學假説。

米利都的第二位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大約出生於公元前610年。和泰勒斯一樣,他既是一位發明家,又是一位註重實踐的人。另外,他還是第一個地圖繪製者和黑海沿岸某個米利都殖民地的首領。

阿那克西曼德批評了前輩泰勒斯的宇宙論。他認為構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不可能以事物本身的某種形式出現,而應該是一種與所有這些形式都不同的東西,即是説它是一種更基本的東西。*** 因為物質的各種形式始終在相互衝突著,如冷與熱,濕與乾,它們總是不斷地此消彼長,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如果其中一種形式就是基本物質的話,那它可能早就戰勝別的形式了。
亞里士多德把起始物質稱為“物質因數”,阿那克西曼德則稱之為“無際”,也就是可以全方位擴展的無限物質,世界生於此,也將終於此。

阿那克西曼德認為地球是一個自由漂浮著的圓柱體,而人類就生活在其中的一個切面上。他還設想人類世界被無數別的世界包圍著,每個世界的內部功能都被漩渦運動左右著,該運動將地球上面的東西向地心吸引。

關於人類的起源,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一個非常現代的觀點。他註意到年幼的人需要父母細心照料,從而得出結論:如果最初的人也像今天這個樣子,人類不可能延續到今天。因此以前的人一定和現在的人不同,即是説人一定是從一種能夠很快做到自我供給的動物進化而來的。
這種論證法就是「歸謬法」,即通過一個給定的假設推斷出一些明顯的錯誤,因而該假設只能被推翻。

他還進一步認為,人是由海洋中的魚類演變而來的,並以化石遺跡和鯊魚餵養幼鯊的觀察來證明這一點。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羅素Russe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05

SENSE隨筆150410古希臘哲學2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4/10/sense%e9%9a%a8%e7%ad%86150410%e5%8f%a4%e5%b8%8c%e8%87%98%e5%93%b2%e5%ad%b82/

SENSE隨筆150410

古希臘哲學2

執筆人:Kan

 

米利都第三位著名的哲學家是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

和 阿那克西曼德一樣,他也相信世界存在著一種基本物質,不過他認為物質的各種形式都是通過聚散過程從「氣」裡產生出來的。「氣」構成了靈魂,賦予人們生命,也使世界得以延續。這種觀點認為一切差異只是量的差異。***

阿那克西美尼是米利都學派最後一位代表人物,他繼承了該學派的所有傳統,正是他的“聚散論”使米利都人的世界觀得到了真正的完善。

 

米利都哲學家的氣質與今天的哲學家不同,他們從事城邦的實際事務,有機會親身感受各種突發事件。該學派和任何宗教活動沒有關係,這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一項顯著特徵。對米利都人來説,哲學是一種緊張的實踐過程,哲學家都是務實而善於行動的人。

 

在薩摩斯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那里,一種對立的觀念出現了,也就是説哲學成為對世界的孤立思索。按照畢達哥拉斯的觀點,靈魂受一系列輪迴的支配,而哲學是唯一可以擺脫輪迴的途徑。

另一方面,畢達哥拉斯學派又產生了一種科學傳統,即是數學傳統。畢達哥拉斯發現了被稱為「音程」的數的關係。一根調和琴弦按其長度平分,可以獲得八度音;同理,如果長度減為四分之三,則會發出四度音;如果減為三分之二,則發出五度音;四度音和五度音合在一起又可得到八度音,即4/3×3/2=2/1。因此,這些音程與調和級數的比值2:4/3:1相一致。

 

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數”觀點的產生,與他在音樂中的發現有關。根據這一觀點,如果我們想認識身邊的世界,就必須找出事物中的數;一旦了解了數的結構,我們就能控制整個世界。

這種意義在古希臘人文主義時代之後遭到了埋沒,但是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對古代學理產生興趣,它就得到了更多的認同,並且形塑了近代科學觀念的主要特徵。畢達哥拉斯對數學的興趣最初並不是出於實踐的需要。 埃及人掌握了數學知識,但只是用來建造金字塔或丈量土地;希臘人則是為了探索世界而展開數學研究。用希羅多德的話説,畢達哥拉斯是他們當中最重要的研究者。

 

幾何學研究中,畢達哥拉斯發現了著名的「畢氏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弦的平方等於另外兩邊的平方之和。 但是,這個定理的發現卻給學派出了一道極大的難題,因為它的推論是正方形對角線的平方等於邊長平方的2倍,但卻沒有任何一個正方形數能夠被分解為兩個相等的正方形數;因此,這個問題無法用我們現在稱為“有理數”的方法來解決。對角線是不可能用邊來實際測量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用到後期畢達哥拉斯學派所提出的“無理數”。***

 

關於世界觀,畢達哥拉斯在米利都學派的基礎上,加進了自己的“數的理論”。他認為,無限的氣將各種基本單元分隔開,而單元又為「無限」提供了量度,進一步説,「無限」相當於黑暗,而「有限」相當於火,這種觀念顯然來自對天空和星辰的觀察。他在阿那克西曼德的觀點之上進一步提出,地球是一個球體,從而摒棄了米利都人的「漩渦理論」。但是這還不夠完善,後來的薩摩斯人又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太陽中心説」。

 

醉心於數學的畢達哥拉斯提出了「理念論」或「共相論」:數學家在證明一個三角形命題時,它所涉及的並不是任何正在談論的畫在某個地方的圖形,而是只在他心目中才有的東西。於是,可知事物與可感事物的區別就產生了。只有可知事物才是真實、完美和永恆的;而可感事物只是表象,是有缺陷和暫時的。*** 這些都是畢達哥拉斯學説的直接推論,這些觀點一直支配著哲學和神學思想。

 

哲學傳統的下一個代表人物是愛菲斯的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從畢達哥拉斯的和諧概念出發,發展出一個新的理論。他的觀點是,真實世界在平衡調節中包含了對立的傾向。根據不同的量度,在對立雙方的衝突的背後,世界存在著一種潛在的和諧。****

通常,這種普遍性概念不輕易顯露出來,因為“自然喜歡隱藏自己”。他認為和諧的東西肯定不是引人註目的,“潛在的和諧優於公開的和諧”。人們往往忽視和諧的存在,不知道事物是怎樣實現「對立統一」的。這是一種對立的、緊張的和諧,就像弓與七弦豎琴一樣。因此,衝突就是使得世界保持生機的原動力。

 

赫拉克利特還認為萬物皆可比做火,火亦能比做萬物;猶如貨物可以換黃金,黃金也可以換貨物一樣。一盞油燈的火苗看上去是固定不變的,但在整個過程中,油不斷地被吸取,然後轉換為火焰,油煙隨著燃燒而落下,因此,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轉換的過程,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永久保持原來的樣貌。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在你面前流動的總是新的河水。”正是由於這種解釋,後世的作家們才把“萬物流變”的名言歸於 赫拉克利特。

在此有必要把赫拉克利特的這一名言與其另一名言進行對比,後者是:“我們既踏入又沒有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們既存在又不存在。”意指我們的存在既是穩定的,又時刻在變化著。

用柏拉圖後來創造的話來説就是,我們的存在是一種不斷的形成。 還是以河流為例,如果我今天踏入泰晤士河,明天再踏入一次,雖然我踏入的都是泰晤士河,但第二次的河水已經與第一次不同了。

 

另一種説法也論述了這種觀點,即“上坡路與下坡路是同一條路,沒有什麼區別”。一條坡路既向上又向下,是上坡路還是下坡路,取決於你怎麼走,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理論提醒人們,那些表面上看來有衝突的因素,實際上卻代表了事物的本質部分。關於這一點,最鮮明的一個表述就是“善惡一體”。就像一個人不可能設想一條沒有下坡的上坡路一樣,人們也不可能在不理解惡的情況下去理解善的概念。如果將坡鏟平,在消除了上坡路的同時,也就消除了下坡路;對人來説,善惡也是如此。

 

赫拉克利特藐視當時的奧林匹亞教和俄耳浦斯教。 儀式和獻祭並不能使人變得善良,他清楚地看到了宗教儀式活動膚淺而原始的特性。他指出:“為了凈化靈魂,他們徒勞地往自己身上塗抹鮮血;就像一個跳進泥坑的人企圖用汙泥洗凈雙腳一樣。“善”是不可能以這種方式得到的。”

但是,智慧卻可以通過掌握事物的基本規律來獲取。 這個規律就是對立雙方的和諧,雖然它無所不在,人們卻未能認識它。“學習了很多事物並不等於學會理解那些事物”。這種觀點可以在黑格爾的著作中看到,而赫拉克利特則是最早提出的人。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B. Russe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66

SENSE隨筆150429古希臘哲學3 :三師徒(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4/29/sense%e9%9a%a8%e7%ad%86150429%e5%8f%a4%e5%b8%8c%e8%87%98%e5%93%b2%e5%ad%b83-%ef%bc%9a%e4%b8%89%e5%b8%ab%e5%be%92%ef%bc%88%e4%b8%8a%ef%bc%89/

SENSE隨筆150429

古希臘哲學3 :三師徒(上)

執筆人:Kan

 

希臘哲學史上最偉大的三個哲學家是雅典的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三師徒。

蘇格拉底是位人盡皆知的哲學家,但從未寫過任何東西,其哲學思想主要是通過學生著作,尤其是 柏拉圖的「對話錄」流傳下來的。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哲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他們是前蘇格拉底各學派的繼承者和系統整理者,把許多未能被早期思想家充分揭示的問題明晰化。 另外,他們在後世各個時期都對人類的想象力產生巨大的影響,西方的思辨論證在多方面背後都有兩人的影子。他們幾乎在所有哲學問題上都發表過有價值的言論,可說比任何思想家都做出了更多實質性貢獻。

 

蘇格拉底Socrates大約出生於公元前470年,是雅典公民,幾乎一貧如洗,也不想賺錢。他是位具幽默感、尖刻和機智的人。使他出名、並且令人畏懼的就是他的「反諷」。他最大的消遣就是和別人討論問題,並為雅典年輕人講授哲學,不過他不像 “詭辯家”那樣收取學費。

 

從蘇格拉底身上,可以發現晚期希臘哲學中「斯多葛學派」和「犬儒學派」的特徵。和他一樣,犬儒學派不關心世俗利益;而斯多葛學派則喜歡把德行作為眾善之首。除了年輕時代,蘇格拉底並不過多地作科學思考,而主要思辨「善」的問題。在柏拉圖早期的對話錄中,蘇格拉底在這方面的論述尤為突出,並且致力於倫理學術語的定義。《卡密德篇》提問什麼是 “適度”,《露西思篇》提問什麼是 “友誼”,《拉黑斯篇》則提問什麼是 “勇氣”。雖然他沒有提供最終答案,但卻向人們表明了提出那些問題的重要性。

 

蘇格拉底試圖通過討論來澄清這些倫理學問題。這種以問答的方式來發現事理的方法被稱為「辯證法」,蘇格拉底很擅長辯證法,盡管他不是最早使用這一方法的人。

蘇格拉底總是說自己無知,但並不認為知識是不能獲得的東西。人們恰恰應該努力尋求知識,因為一個人犯錯誤或犯罪的原因正是 “無知”。 無知是罪惡的首要根源,換句話說, 「善」也就即是「知識」。*** 善與知識的聯繫成了整個希臘思想的標誌。基督教的倫理觀正好與此相反,它認為重要的是有一顆純凈的心,而無知的人心靈更純凈。

 

柏拉圖在數篇對話錄中提出了蘇格拉底的「理念論」。在希臘語中,理念就是“圖畫”或“樣式”的意思。理念論既有邏輯學的一面,又有形而上學的一面。

在邏輯學方面,我們可以將某一類個體對象和這一類的共同名稱區分開來。因此,“馬”作為共同名稱,指的就不是這匹馬或那匹馬,而是任何一匹馬。在形而上學方面,理念論意味著某個地方存在著一匹 “理想的馬”,這匹馬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永恒不變的,這就是共同名稱“馬”的含義。個體的馬之所以是馬,是由於它們歸屬於或部分歸屬於“理想”的馬。理念是真實和完全的,而個體則是一種表象,是有缺陷的。

 

蘇格拉底形式論的主要難點就是怎樣才能把「形式」與「個體事物」聯繫起來,畢竟形式只有一個,而個體事物卻很多。*** 他認為人們通過感知所了解的一切個體事物,都具有相反的特性。 一尊單獨的美麗雕像包含著某些醜的方面。人們並不能通過感知把握 “美”和 “大”,作為知識的對象,它們是永恒不變的。

 

在政治理論方面,可以把蘇格拉底式的理論與柏拉圖後來發展的理論區分開。不過仍有一些特徵為兩人所共有,比如對「教育」本質的看法。

科學和哲學研究都是在師生之間能夠密切合作的學校或社團裏進行的,但是學習並不是一個傳遞知識的過程。 當然有些東西確實是必須傳播的,但教師既不是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現今任何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可以從圖書館收集信息,和過去相比,教師更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了。這種觀念要歸功於古希臘的哲學家,他們早就明白了真正的教育就是引導學生自己領悟知識。

 

學校應該達到這樣的主要效果: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和不帶偏見的探索精神。如果一所大學不能完成這項任務,那麼就說明它降到了只會灌輸的水平。無論是因為缺乏勇氣,還是缺乏訓練,在獨立思考消失的地方,盲從權威甚至獨裁的惡習就會肆無忌憚地擴散開來。

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人通往知識的過程,因此也是引人向善的過程。這樣,無知就可以被看做自由之路上的某個階段,生活的自由正是通過知識與洞察力來實現的。

 

在柏拉圖早期的幾篇對話錄裏,許多人在給術語下定義時,都犯了一個根本的錯誤:他們不是在下定義,只是在舉例子。

《尤塞弗洛篇》對 “定義”的討論提出了這樣一個趣味性問題:什麼是「神聖」?尤塞弗洛試圖給神聖下一些定義,比如指神聖就是揭發褻瀆宗教的人。但實際上這根本不是定義,只是說明了揭發褻瀆者是一種神聖的行為,但神聖的行為也可以是別的。至於神聖到底是什麼,人們仍然不知道。

蘇格拉底圓滿地解釋了邏輯上所需要的東西。當探尋神聖的“形式”時,應該先理解是什麼使神聖的事物成為神聖的,也即是要運用 必要條件”和 “充分條件”來論述這個問題。在此可以用兩個相交圓的圖解方法來說明:人(被定義的術語)就是兩個相交圓的共同部分,而這兩個圓涵蓋的分別是 “理性的”和 “動物的”範圍。因此,只有當某種動物具有理性時,它才是人。 定義的方法就是提出其中一個術語如“動物”,然後用第二個術語“理性的”對它加以限定。第一個術語叫做“種”,第二個就是“屬差”,也就是從動物中挑選出人來。人就是「具有理性屬差的動物種」。

 

蘇格拉底告誡人們不要厭惡討論,不要總是懷疑和拒絕論證。 他先從假設或假說開始。“假設” 或“假說”有在某種前提下提出的意思,關鍵是必須為即將建立的論證打好基礎。 從假說中演繹出必然的結論,然後看它是否與事實相一致,這就是顧全現象最初的含義:一個假設的結論與事實相似,那就是顧全了現象(出現在我們周圍的事物)。 如果事實和假設的結論不一致,那麼假設就是失敗的,我們就不得不另外提出假說。***

 

《申辯篇》是蘇格拉底行為的最佳記錄,它展示了審判蘇格拉底的情形。蘇格拉底被指控為不信國教的異端,而且還以授課方式毒害青年。這完全是個誣告。幕後控告者到處宣稱蘇格拉底是位智者,通曉天文地理,能把壞的說成好的。因為 德爾菲的神諭曾經說過,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智慧。 蘇格拉底也曾設法證明神諭是錯誤的,於是他找到那些公認的聰明人,向他們提出問題,卻發現沒有一個人堪稱聰明。在指出別人無知的同時,他也給自己大量樹敵。

蘇格拉底還被指控樹立了自己的新神,但邁雷托斯同時又嚴厲地指責他不信神靈,這種說法顯然是自相矛盾的。蘇格拉底告訴法庭,說他的使命就是執行神的旨意,研究自己和別人,即便是冒著與國家沖突的危險。當法庭做出有罪判決時,蘇格拉底發表了一番措辭尖刻的演說,並被判處服毒自盡的死刑。

奇怪的是,蘇格拉底對雅典法律的態度是:「盡管法律是不公正的,但也必須遵守,以免敗壞法律的聲望。」蘇格拉底覺得人們應該對國家提出倫理上的質疑,但他本人竟然又承認這問題是個政治慣例,拒絕越獄逃走,最終成了自由思想的殉道者。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Russe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00

古希臘哲人教你渡過希臘危機(和A股股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890.html

古希臘哲人教你渡過希臘危機(和A股股災)

一財網 馬俊 2015-07-05 17:27:00

古希臘哲人說,如果我們為那些超出我們掌控範圍的事情操心,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很痛苦。把時間和精力用來考慮我們能改變的事情要好得多。《沈思錄》的作者、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就說過:“無意義的事情不值得一做”。

不管希臘債務公投結果如何,希臘必然要經歷一段動蕩和痛苦的時期。遠在中國的股民們也正處於煎熬之中。哲學教授William Irvine在BBC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向痛苦中的人們介紹了一個最善於面對痛苦的古希臘哲學學派及其應對危機的智慧。

希臘人應該重溫一下斯多阿哲學

William Irvine/文

希臘人創造了西方語言里的“crisis”(危機)這個詞。它的詞源是古希臘語動詞krinein,意思是“做決定”。希臘政府眼下真的需要做很多重大決定,來解決多年來從過度熱心的借款人那里借債無度的後果。

希臘民眾也得做一些重要決定,比如說怎麽度過未來一段困難時期。還好,古希臘人除了傳下危機這個詞,還留下了一種應對危機的明智策略——斯多阿哲學。

流行的看法說得不對,斯多阿主義並不宣揚“遭遇厄運,逆來順受,面無表情,心如死灰”那一套。它教導的是一些策略,通過練習,可以讓我們的日子更好過一些,不論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里。

斯多阿策略中的一條是,要區分我們能掌控的事情和我們無能為力的事情。斯多阿哲人說,如果我們為那些超出我們掌控範圍的事情操心,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很痛苦。把時間和精力用來考慮我們能改變的事情要好得多。《沈思錄》的作者、斯多阿哲學家、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就說過:“無意義的事情不值得一做”。

古羅馬皇帝、《沈思錄》作者奧勒留

我們不能控制的一件事就是過去。我們不能改變過去。因此我們需要決定,是要把余生用來為過去的選擇後悔呢,還是放下過去,專註於接下來需要我們做的抉擇?看上去這個決定並不難做,但可悲的是,我們很多人做不到。

斯多阿哲人還有一個讓日子變得好過的簡單辦法:想一想本來可能會更糟。註意,他們並不是要人們整天靠這個麻醉自己,那樣只會變成可憐蟲。我們可以偶爾讓“失去珍貴之物”的念頭在腦海里過一下——想象一下我們失去了友誼、金錢、愛情、工作和健康。

這樣,一旦我們真的失去了上述這些珍貴之物,平時的這些訓練就會讓我們有所準備,減輕不幸對我們的打擊。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我們已經預見了不幸。而如果我們有幸避免了這種損失,我們就會對那些事物倍加珍惜。

有很多人和事可以珍惜的人生是比較好過的。斯多阿哲人智慧地發現,如果在頭腦里練習過遭遇不幸,我們就能培養起樂對人生的能力。

像很多古代哲人一樣,斯多阿學派還推崇自制。如果我們擁有自制力,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沒有自制力,那別的人或別的事物就會主宰我們。我們真的想被異己者主宰著過一生嗎?

《星際迷航》中的史波克艦長也頗有斯多阿哲人風範

當前的希臘危機可以歸咎於缺乏自制:希臘政府借的錢超過里它能安全償還的量。不幸的是,借錢就像吸毒:一開始感覺極好,後來就感覺極壞。這會誘使借債者及時行樂,有道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因為明日怎麽樣都是愁。

斯多阿哲人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讓自己吃苦來訓練自制力。他們並不提倡極端的苦行:他們的哲學對手犬儒學派才建議大冬天的去擁抱大理石像。斯多阿學派建議我們,每過一段時間,離開安逸的常軌,去做一些讓自己感到不太安逸的事情。如果不這樣做,我們會喪失對辛苦的忍耐力,也就意味著,只要一丁點不便就能毀掉我們一整天。斯多阿哲人發現,用一些辛苦磨練自己的人,幾乎總是比嬌生慣養的人過得更幸福。

當前的希臘危機無疑會讓人嘗到很多艱辛。很多希臘人會怨天尤人,就像其他地方的人也會做的一樣。但是如果斯多阿哲人活在今天的希臘,他們會把經濟瘦身時期看作一種鍛煉。一旦生活把人置於逆境,斯多阿哲人會盡力把它化為己用,甚至從中受益。

季蒂昂的芝諾(Zeno of Citium)是一名商人,有一次他遭遇海難,漂流到雅典。在那里,他對哲學發生了興趣,最後建立了自己的學派。因為他經常在雅典廣場的斯多阿柱廊講學,他的學派就被稱作斯多阿學派。

季蒂昂的芝諾:海難是精彩人生的開始

在回顧人生的時候,芝諾說:“當我遭遇海難之時,我也就開始了一段精彩的旅程。”

羅馬哲人穆索尼烏斯(Gaius Musonius Rufus)是從不幸中受益的另一位斯多阿哲人。他惹惱了暴君尼祿,被流放到愛琴海上的Gyaros島。這個島荒涼偏遠,幾乎沒有淡水,是個很苦的流放地。甚至到了20世紀,希臘政府還把那個島用來流放左派政敵。

穆索尼烏斯卻沒有被嚴酷的環境壓垮,反而對這個島和島上居住的貧苦漁民發生了興趣。他發現了一條不為人知的溪流,從而改善了島上的生存條件。拜訪他的人說,從沒聽他抱怨過或灰心喪氣過。他把本來的一個人生悲劇變成了一個人生成就。

未來的數月甚至是數年,當希臘民眾節衣縮食的時候,他們應該想想穆索尼烏斯。他們的處境是糟糕,但比起流放Gyaros,畢竟好得多。

編輯:馬俊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51

【奇聞】古希臘雕塑男 冇巨根有得解?

1 : GS(14)@2016-05-21 13:15:03

男人最忌子孫根微軟,視粗硬為雄糾糾象徵。可是大家有否發現到藝術館看古希臘雕塑,那些美男子有胸肌有人魚線,偏偏只得短小陽具?藝術史學家Ellen Oredsson早前指出昔日男人值得被欣賞的地方不是龐然大根,而是智慧與邏輯,反而巨根會被視作是愚蠢、色慾及醜陋的象徵,所以有勃起巨根的古希臘雕塑都是代表淫邪放蕩、歡愉,或與生殖有關。反之小陽具被視為理性、聰慧,短小陽具也無阻他們的性行為頻率。由於古希臘雕塑深遠影響歐洲藝術風格,所以迷你根就成為了雕塑的主流。記者:葉青霞資料來源:How to talk about art history



希臘神話中的satyr有巨根,皆因他是森林之神,性嗜嬉戲,而且好色。

米高安哲奴的經典大衛像也一樣只有迷你根。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18/19616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5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