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千兆寬帶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官遠星
下載一部2G的電影,所需的時間僅為20秒左右。“簡直不敢想象!”一位千兆寬帶電腦的體驗者向記者感嘆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日(5月16日)從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獲悉,即日起,成都將開啟千兆寬帶體驗點,並接受千兆寬帶入戶的預約辦理服務。
據悉,這是成都在今年一季度全面實現千兆光網覆蓋、具備千兆到戶網絡能力後,率先建成全國首個千兆省會城市的又一舉措。自此,成都作為“寬帶中國”戰略首批示範城市,提前三年完成2020年“發達城市部分家庭實現1G寬帶”的戰略目標,推動信息化建設和通信樞紐能力再次邁上新臺階。
智慧家庭成千兆網絡普及的“第一顆紐扣”
作為成都“千兆寬帶”的辦理方,中國電信成都分公司將首個千兆寬帶體驗點設置在成都成華區雙林北支路473號的中國電信新華營業廳。
使用千兆寬帶網絡是什麽感受?在現場,一位千兆寬帶電腦的體驗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下載一部2G的電影,所需的時間僅為20秒左右。“簡直不敢想象!”他向記者感嘆道。
更多人則聚集在電視屏幕前,率先體驗智能家庭帶來的“便利”。在電視中,一位來自四川大學華西婦女兒童醫院的醫生身著大褂,正在接受現場體驗者的診療咨詢服務。而在電視的上方,包括PM2.5,甲醛等數值提示體驗者所處房間內空氣的質量。
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正是在成都將在今年推出的4項智慧家庭服務中的兩項:“環境監測”與“家庭醫生”。其中,搭載家庭物聯網,“環境監測”功能還將實現智能手機的實時通報,以及在特定數值下自動控制空氣凈化器、新風系統,對家庭環境進行優化。
據她介紹,未能在現場體驗的兩項功能,包括為用戶提供網絡連接的環境勘測、方案設計與設備安裝調測等一站式組網服務的“智能組網”功能,與幫助用戶通過手機、平板實時掌控家中動態的“家庭安防”功能,都將與這兩個功能一同在成都推出。
智慧家庭與“千兆寬帶”有何聯系?“事實上,這些服務在普通光纖網絡的環境下已經可以實現,但它們在千兆網絡的環境下將更穩定、體驗感更好。通過先期的體驗和推廣,智慧家庭將率先走進市民家中,這也與千兆寬帶的後續推廣相得益彰。”上述負責人說到。
值得註意的是,在其規劃中,千兆寬帶正將滿足以高速低時延的優異性能同時滿足家庭多成員的4K、8K、VR、多屏、3D等新興視頻需求,並可以以千兆網絡為基礎構建家庭化的雲計算、雲遊戲及智能家居應用。
基於此,上述負責人也向記者說到,從今日起,成都電信將全面啟動“200M提速”的惠民行動。活動期間,成都130萬現有帶寬為100M的家庭寬帶用戶,均可申請將帶寬免費提速至200M。“這也是千兆網絡先期體驗活動的一部分。”她告訴記者。
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從“泛在寬帶”到“萬物互聯”
值得註意的是,自2016年初起,成都逐步采用最新的對稱10G無源光網絡技術啟動千兆接入網絡改造,采用MS-OTN多業務光傳輸網技術將承載網網絡接口升級為萬兆/十萬兆,並按“千兆到戶、萬兆到樓”原則下沈接入局點、優化網絡布局。
而寬帶建設已成為成都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打造高端產業的有力支撐。此前,成都已先後成為全國八大通信樞紐之一和國家“八縱八橫”光纖骨幹網節點,並獲批國家首批“寬帶中國”示範城市。
截至目前,成都光纖寬帶用戶已突破500萬戶,IPTV用戶超過400萬戶,均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
基於此,成都提出要“增強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加快建設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綠色的信息網絡,打造‘一帶一路’重要信息通信節點、數據中心、物流中心和國際信息港,初步建成國際性區域通信樞紐。”
據成都經信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成都將持續推進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和城域網出口帶寬擴容,擴展國際直達數據專用通道,持續推進核心網絡優化升級,增強網絡承載能力,全面增強通信樞紐功能,為廣大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保障。同時,加快推進電信、移動、聯通、曙光和萬國數據等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運營,打造全國領先的信息服務實力。
具體而言,今年上半年,成都將建成全域覆蓋、全球領先的新一代物聯網(NB-IoT),與千兆光纖寬帶網、4G移動通信網絡一起,形成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綠色的智能化信息網絡,並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驅動下,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從“泛在寬帶”到“萬物互聯”,為城市智慧治理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將全面推動以政務、民生和產業為主的各項“互聯網+城市”智慧應用升級,助推智慧民生、智慧政務、智慧產業發展,推進實施“互聯網+智慧家庭”、“互聯網+社會管理”、“互聯網+食品安全監管”、“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居家養老服務”、“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旅遊”等多個重點項目,全面增強我市在信息網絡經濟環境、招商引資方面的差異化優勢,助推智慧民生、智慧政務、智慧產業發展。
從2016年底到整個2017年,全國各大城市的樓市調控政策一波又一波,目前,很多城市的房價已趨於平穩,有的地方樓市成交量大幅下降,這讓大家真實體會到,房子真的不能炒了。
然而,1月5日晚間,蘭州市的一則取消部分限購通知震驚全國,而在1月3日,合肥市國土資源局、市物價局在回複網友提問時表示,2016年11月份(合肥出臺“限價令”)之前拿的高價地,未來上市時售價全都不受限制。
看了這兩則新聞,很多人認為,樓市調控政策要松綁了。
1月5日,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發布通知,對現行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將進行調整,該調整包括兩個部分,取消限購和限售措施。
取消限購部分:此次取消限購的區域包括西固區、九州開發區、高坪偏遠區域;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範圍內仍實行限購,但是不再提供社保證明和納稅證明。
限售措施部分:個人在部分區域購買的住房,自取得《不動產權證書》登記記簿日期滿3年方可上市交易。
蘭州的限購政策出臺於2017年4月,該版本僅執行了不到8個月的時間。通知提到,此次出臺的政策是為落實住建部提出的有關要求。
那麽到底是什麽要求呢?
2017年底,住建部會議提出,“抓好房地產分類調控”是2018年重點需要做好的工作之一。針對各類需求實行差別化調控政策,同時,庫存仍然較多的部分三四線城市和縣城要繼續做好去庫存工作。
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認為,在蘭州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下,此次的調控政策屬於完善調控,有利於消化一手房庫存。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解讀稱,出臺限購政策時,蘭州房價並未大漲。他認為,西北地區,只有西安樓市熱度需要以限購來調控。
除了蘭州,最近,“樓市新四小龍”之一的合肥,也被傳出樓市調控政策松綁。其原因是,在“合肥12345政府服務直通車”的網站上,合肥市國土資源局和物價局在1月3日回複了一份投訴信。
投訴信的主要內容是:
萬科在廬陽區和萬達在包河區的兩個項目,當初拿地價3000多,備案價卻19000,政府為啥給批了?而一些開發商2017年拿的地,樓面價都到了1萬塊,政府為啥要限制他們的備案價?這不公平,要求給說法。
地方管理部門則回複:
1、根據國家政策規定,商品住宅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即商品房銷售價格由開發企業根據開發建設成本、費用、稅金、利潤和市場供求等多種因素自主定價,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府價格部門不得核定商品房價格。萬科萬達兩個項目的價格是由開發企業根據開發建設成本、費用、稅金等自主制定的,屬於企業自主權。
2、合肥自2016年11月開始,對市轄區和長豐縣、肥西縣、肥東縣範圍內的居住用地(含商住用地)實行“限房價、限地價”的土地拍賣方式,但在2016年11月之前出讓的居住用地(含商住用地)沒有此項規定。
所以此次答複,不代表政策松動,只代表對部分樓盤定價的一個解釋。
關於限購“松綁”,還有一個信息值得註意。1月3日,南京宣布,允許研究生以上學歷及40歲以下的本科學歷人才,以及持高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先落戶再就業。
過去一段時間,很多“新一線”和二線城市展開了人才爭奪戰。據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不完全統計,包括武漢、長沙、蘇州、濟南等城市都出臺類似政策,明確了部分人員的落地政策,一定程度上不受住房限購。
鄭州:本科以上即不受限購約束買首套房
去年11月27日,鄭州市宣布,在鄭州工作並擁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副高級職稱(高級技師)以上的非鄭戶籍人才,可在鄭州購買首套自住商品住宅。
長沙:專科以上學歷購房者首套房不限購
去年8月23日,長沙市政府門戶網站發布的“長沙人才新政22條”細則顯示,在長沙工作、具有專科以上學歷、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的人才,首套房不受戶籍、社保繳存的限制。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戶口本、身份證、畢業證即可辦理落戶手續。
其中,向在長沙工作的博士生首次購房給予6萬元購房補貼。學歷為碩士的,在長沙工作並首次購房的給予3萬元購房補貼。
昆山:本科即可就業落戶、買房
去年10月18日,江蘇省昆山市宣布兩種不限購住房人才:
1、在昆山市企業工作,申請購房時在崗在職,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才;
2、在昆山市企業工作,申請購房時在崗在職,具有大專學歷,本人專業與所在崗位匹配,且專業符合當年度市人社局發布的《昆山市重點產業緊缺人才需求目錄》。
濟南:本科學歷繳納社保滿半年可享本地購房待遇
去年5月8日,濟南市下發通知,提出全日制大學本科(含本科)以上學歷的購房者,與用人單位簽定正式用工合同,且連續繳納社保滿半年以上,可享有濟南市常住戶口居民同等購房政策。
武漢:博士、碩士畢業生落戶不受年齡限制
去年10月11日,武漢市發布文件,博士、碩士畢業生落戶不受年齡限制,普通高校本科學歷由年齡不滿35周歲放寬至不滿40周歲;普通高校專科學歷、非普通高校本科學歷由年齡不滿30周歲,放寬至年齡不滿40周歲。
西安:放開普通大中專院校畢業生落戶限制
去年3月1日起,西安放開普通大中專院校畢業生落戶限制。6月,陜西省西安進一步放寬部分戶籍準入條件,將政策優惠力度再“加碼”。
這些舉措是否意味著,房地產調控政策有放松的趨勢?
有分析人士認為,多地推出人才引進政策並變相“松綁”樓市的做法,同樣未突破樓市調控的底線,即對炒房行為零容忍。通過降低戶籍門檻留住人才的做法,本身就是制度進步之舉,並能有效鼓勵剛需購房者,並不違反樓市調控的基本原則。
多家機構近期發布報告都認為,短期內,房地產調控政策的總基調不會改變。政策的合理化調整仍將存在,但很難有實質性的松綁做法。
每經編輯 王嘉琦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新聞網、中國經濟網、21世紀經濟報道、華爾街見聞等
轉載請註明
每經記者 舒曼曼 每經編輯 王曉波
彩禮、買房成了皖北小縣城當下結婚流行的兩大元素,也是年輕人見面的必聊話題之一。而“結婚了嗎?什麽時候結?”“買房了嗎?在哪買?”幾乎成了寒暄的高頻詞。
隨著農村人外出務工,再加上收入逐漸增長,在大城市打拼幾年以後,積蓄增加的同時,人們的購房意識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往年輕人結婚會在農村的一畝三分地上新起一棟小洋房,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規模大、經濟增長穩定、教育資源豐富的省會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成為返鄉人群置業首選。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調查問卷顯示,38%的人希望回老家買房,21%的人希望在老家的省會城市買房,且超半數的人計劃在一年內購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身邊置業人群的調查中總結發現,返鄉置業人群中多為剛需首套置業。大部分人購房的首要因素是“方便”,他們大多選擇在工作的城市購房,但也有一部分群體由於一線城市房價壓力過大,選擇強二線城市購置首套房。
“縣城看不上,其他城市沒感情”。家住安徽碭山縣的小吳考上了隔壁縣城蕭縣的公務員,這是他一直以來的想法。小吳慶幸的是,他去年趕在合肥限購之前東湊西借攢夠了在合肥購置一套二手房的首付款,“現在已經升值了,”在與記者的閑聊中無不透露出他“買對了”。
隨著外來人員增加,近年來合肥剛需置業隨之增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合肥的購房人群中,35%為合肥市區人口,60%為安徽省內合肥市外人口,還有5%的來自上海、南京等地的投資客。
“咱們這邊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合肥買房子,”小吳的媽媽也向記者表示,在她看來,作為一個安徽人,到省會城市買房成為“剛需”。
小吳的情況和大多數在合肥購房的年輕人一樣,大學基本上在安徽省內高校,工作地點也安徽省內,“故鄉情懷”較為濃重。除此之外,合肥未來的發展機會、城市活力、教育娛樂等配套設施齊全等都是小吳在合肥購房的動力。
但也有一部分省內人選擇了蘇州、無錫、杭州等城市。安居客2017-2018返鄉置業報告顯示,一線城市返鄉置業人群遷移主要流向周邊省市或省內其他地方,其中合肥市位列上海返鄉置業的第三名,僅次於南通和蘇州。
王女士四年前在安徽某高校畢業後就在江蘇的蘇州找了份工作,目前已經結婚生子,結婚兩年她選擇了租房子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反而能更好享受生活。
相比在縣城置業,她的想法是蘇州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比較好,以後對小孩的教育也有好處。有了孩子以後,她打算在蘇州買一套房子。“要買的話就在蘇州買,因為在那邊上班”。面對記者的追問,王女士坦言,不會去省會城市買,因為對南京感到陌生,而對合肥“沒感覺”。
與小吳不同的是,在北京已工作六年計劃今年結婚的小李卻有些措手不及。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一線城市中從北京流出的返鄉置業人群占比最高,而新一線城市中蘇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返鄉置業人群占比位居前列。小李就是其中一位。
小李去年10月份從北京一家單位辭職來到杭州工作。讓他做出選擇的直接原因是隨著各地劍指投資客限購政策的出臺,即便在北京工作了六年的小李發現,自己工資的上漲速度依然趕不上北京房價的上漲速度,面對北京高企的房價,自己處在了“北京的房子買不起,縣城的房子瞧不上”的尷尬境地。
不僅是小李,在杭州工作了兩年的小夏也堅持不在縣城買房,他認為“買了不住也沒用”,有了兩年社保,他計劃今年買一套80平米左右的小戶型。
和小夏比,小李算是入杭的遲到者。反複思考了之後,北京生活成本太高,房貸月供成為“北漂”們無法承受之重,小李最終鎖定了新一線城市杭州,相對北京不至於有太大的心理落差,而與北京高企的房價相比,杭州32000元/平方米的均價讓他覺得至少“可以接受”。
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指出,相比在大城市,“漂一族”返鄉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後積累買房資本的難度也降低不少。根據58集團招聘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白領平均薪資,2017年北上廣深白領平均月工資在6800-7500元之間不等,新一線城市中杭州、蘇州、成都等地的白領平均月工資也達到了5500元-6700元不等。
有了“買房資本”作為支撐,為了能盡快滿足資格買房,小李毅然決定結束“北漂”選擇新一線城市。在他看來,杭州發展潛力巨大,就業機會與北京均等,其次,相對於北京來說,杭州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優惠政策也對小李有很大的吸引力。
今年過年回家,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記者透露道,“今年2月份,我在杭州的社保剛好交滿三個月,離買房又近了一步。”
文中圖片來自攝圖網
每經記者 舒曼曼 每經編輯 王曉波
彩禮、買房成了皖北小縣城當下結婚流行的兩大元素,也是年輕人見面的必聊話題之一。而“結婚了嗎?什麽時候結?”“買房了嗎?在哪買?”幾乎成了寒暄的高頻詞。
隨著農村人外出務工,再加上收入逐漸增長,在大城市打拼幾年以後,積蓄增加的同時,人們的購房意識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往年輕人結婚會在農村的一畝三分地上新起一棟小洋房,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規模大、經濟增長穩定、教育資源豐富的省會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成為返鄉人群置業首選。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調查問卷顯示,38%的人希望回老家買房,21%的人希望在老家的省會城市買房,且超半數的人計劃在一年內購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身邊置業人群的調查中總結發現,返鄉置業人群中多為剛需首套置業。大部分人購房的首要因素是“方便”,他們大多選擇在工作的城市購房,但也有一部分群體由於一線城市房價壓力過大,選擇強二線城市購置首套房。
“縣城看不上,其他城市沒感情”。家住安徽碭山縣的小吳考上了隔壁縣城蕭縣的公務員,這是他一直以來的想法。小吳慶幸的是,他去年趕在合肥限購之前東湊西借攢夠了在合肥購置一套二手房的首付款,“現在已經升值了,”在與記者的閑聊中無不透露出他“買對了”。
隨著外來人員增加,近年來合肥剛需置業隨之增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合肥的購房人群中,35%為合肥市區人口,60%為安徽省內合肥市外人口,還有5%的來自上海、南京等地的投資客。
“咱們這邊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合肥買房子,”小吳的媽媽也向記者表示,在她看來,作為一個安徽人,到省會城市買房成為“剛需”。
小吳的情況和大多數在合肥購房的年輕人一樣,大學基本上在安徽省內高校,工作地點也安徽省內,“故鄉情懷”較為濃重。除此之外,合肥未來的發展機會、城市活力、教育娛樂等配套設施齊全等都是小吳在合肥購房的動力。
但也有一部分省內人選擇了蘇州、無錫、杭州等城市。安居客2017-2018返鄉置業報告顯示,一線城市返鄉置業人群遷移主要流向周邊省市或省內其他地方,其中合肥市位列上海返鄉置業的第三名,僅次於南通和蘇州。
王女士四年前在安徽某高校畢業後就在江蘇的蘇州找了份工作,目前已經結婚生子,結婚兩年她選擇了租房子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反而能更好享受生活。
相比在縣城置業,她的想法是蘇州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比較好,以後對小孩的教育也有好處。有了孩子以後,她打算在蘇州買一套房子。“要買的話就在蘇州買,因為在那邊上班”。面對記者的追問,王女士坦言,不會去省會城市買,因為對南京感到陌生,而對合肥“沒感覺”。
與小吳不同的是,在北京已工作六年計劃今年結婚的小李卻有些措手不及。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一線城市中從北京流出的返鄉置業人群占比最高,而新一線城市中蘇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返鄉置業人群占比位居前列。小李就是其中一位。
小李去年10月份從北京一家單位辭職來到杭州工作。讓他做出選擇的直接原因是隨著各地劍指投資客限購政策的出臺,即便在北京工作了六年的小李發現,自己工資的上漲速度依然趕不上北京房價的上漲速度,面對北京高企的房價,自己處在了“北京的房子買不起,縣城的房子瞧不上”的尷尬境地。
不僅是小李,在杭州工作了兩年的小夏也堅持不在縣城買房,他認為“買了不住也沒用”,有了兩年社保,他計劃今年買一套80平米左右的小戶型。
和小夏比,小李算是入杭的遲到者。反複思考了之後,北京生活成本太高,房貸月供成為“北漂”們無法承受之重,小李最終鎖定了新一線城市杭州,相對北京不至於有太大的心理落差,而與北京高企的房價相比,杭州32000元/平方米的均價讓他覺得至少“可以接受”。
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指出,相比在大城市,“漂一族”返鄉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後積累買房資本的難度也降低不少。根據58集團招聘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白領平均薪資,2017年北上廣深白領平均月工資在6800-7500元之間不等,新一線城市中杭州、蘇州、成都等地的白領平均月工資也達到了5500元-6700元不等。
有了“買房資本”作為支撐,為了能盡快滿足資格買房,小李毅然決定結束“北漂”選擇新一線城市。在他看來,杭州發展潛力巨大,就業機會與北京均等,其次,相對於北京來說,杭州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優惠政策也對小李有很大的吸引力。
今年過年回家,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記者透露道,“今年2月份,我在杭州的社保剛好交滿三個月,離買房又近了一步。”
文中圖片來自攝圖網
隨著我國航空市場規模的不斷壯大,臨空經濟區也隨之蓬勃發展。一些城市通過建設臨空經濟示範區,打造成為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近日,寧波臨空經濟示範區和西安臨空經濟示範區獲國家發改委、民航局正式批複。我國的臨空經濟示範區增至12個。
寧波、西安臨空經濟示範區獲批
根據批複,按照集約緊湊、產城融合、區域協同的發展理念,寧波臨空經濟示範區規劃範圍西至橫鄞線、南至鄞城大道、東至奉化江、北至聯豐路區域,管理面積82.5平方公里。
國家發改委對寧波臨空經濟示範區提出了“五個著力”建設要求,即:著力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和服務能力;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著力促成港產城融合發展;著力加快構建以臨空經濟指向性產業為核心,以航空貿易物流、臨空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現代臨空產業體系;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其中,促進港產城融合發展、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和服務能力是一大亮點。在海港方面,去年12月,寧波舟山港成為全球首個年貨物吞吐量超10億噸大港,且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港口與城市自身產業發展、與城市後方經濟腹地並沒有很好地聯動起來。
曾長期在寧波工作的暨南大學教授、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寧波港口貨物吞吐量很大,但對寧波經濟的帶動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港口與當地經濟聯系不夠緊密,帶動作用不夠突出。
因此,寧波如何加快產城融合,提高集聚資源要素能力,更好的服務於自身經濟的發展十分關鍵。在空港發展方面,下一步,寧波將利用全球資源建設好示範區,並充分發揮臨空經濟示範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西安是聯通歐亞、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樞紐,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是中國北方第二大門戶樞紐機場,2小時航程可覆蓋全國70%的領土和85%的經濟資源,區位交通條件極為優越。而已初具規模的臨空經濟,更是西安臨空經濟示範區設立的重要基礎,目前空港已聚集了國內外物流企業66家,先後引進法國賽峰起落架維修、梅里眾誠生物制藥等大項目落地;航企CBD已吸引13家航空公司落戶。
根據批複,西安臨空經濟示範區位於西鹹新區空港新城,面積144.1平方公里。西安市人民政府作為臨空經濟示範區規劃建設管理主體。西安臨空經濟示範區將加快構建國際航空樞紐,主動服務和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為陜西省乃至西北內陸地區開放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典型示範。
西安臨空經濟示範區還將重點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探索臨空經濟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推進綠色發展,培育壯大臨空特色產業體系;推進軍民融合,深化示範區與周邊地區的合作互動和協同發展。
其中,推進“軍民融合”是西安臨空經濟區的一大亮點。以創新驅動發展、軍民融合發展為動力,也正是西安以及關中平原城市群要重點著力的方向。
武嶽峰資本創始合夥人武平去年8月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過去,西安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軍工企業;另一方面是傳統的制造業。未來,西安能否針對高端新興產業這方面做些布局將會顯得十分重要。
根據《西安日報》報道,西鹹新區空港新城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艾晨分析,設立西安臨空經濟示範區將加快區域航空產業要素整合,推進軍民融合,示範區的設立有助於進一步推進匯集了國內航空近四分之一的科研、生產力量向空港新城集聚,推進空港航空產業集群化發展。
示範區增至12個 內陸省會成對外開放新高地
臨空經濟區是依托航空樞紐和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供高時效、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集聚發展航空運輸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而形成的特殊經濟區域,是民航業與區域經濟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重要載體。
為了推動臨空經濟區有序發展,2015年7月,國家發改委、民航局發布關於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選擇若幹條件成熟的臨空經濟區開展試點示範,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挖掘內需增長潛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對於促進民航業發展、優化我國經濟發展格局、全方位深化對外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此次寧波和西安臨空經濟示範區獲批後,我國的臨空經濟示範區已增至12個,除了西安和寧波外,此前獲批的還有10座城市。從獲批時間看,分別是鄭州、北京、青島、重慶、廣州、上海、成都、長沙、貴陽和杭州。
其中,浙江成為全國唯一擁有兩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杭州和寧波)的省份。從大的區域分布來看,12個城市中,有6個在沿海地區,6個在中西部。
對一些內陸省會城市、直轄市而言,臨空經濟區的建設使得這些城市由內陸變成了對外開放的高地,推動很多相關產業迅速做大做強。
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認為,臨空經濟正成為中西部內陸城市跨越式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動力模式。通過依托機場打造的產業集群,能夠不斷拉近與世界的距離,促使信息、技術、資本、項目等要素加快流動,帶動相關產業鏈條快速發展,推動地方積極地參與到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去,從內陸城市轉身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例如,鄭州空港經濟區剛好抓住了產業梯度轉移的時機,給富士康做配套,富士康主要做手機,手機的時效性很強,飛機運輸很有優勢。在富士康的帶動下,很多著名智能手機品牌往鄭州航空區集聚,鄭州空港區已經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手機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
西安也同樣如此。艾晨認為,西安臨空經濟示範區的設立還將推動陜西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從而加快陜西對外開放高地建設。示範區的設立將進一步吸引臨空指向型高端要素聚集,推動臨空型現代服務業和臨空型先進制造業發展壯大,助力西鹹新區加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地區和大西安萬億級經濟中心建設。
省會城市是省域發展的關鍵引擎,近幾年各個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不斷凸顯。
根據《江西日報》報道,8月6日上午,中共南昌市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消息,南昌提出今後要1小時通達都市圈內所有縣城,打造“半天工作生活圈”。 為實現這一目標,南昌正在完成或即將開工建設一批交通要道,明年實現城市一環全面打通、二環初見維形。
大南昌都市圈是以南昌為核心,以贛江新區為引擎,以九江、撫州為支撐,以一小時交通時空距離為半徑,聯動豐樟高、鄱余萬等周邊縣市而打造的。
南昌打造大都市圈
根據《江西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年)》,南昌大都市區包括南昌市轄區、撫州市轄區、南昌縣、新建區、安義縣、奉新縣、高安市、豐城市、樟樹市、靖安縣、進賢縣、東鄉區、余幹縣、永修縣等,總面積約2.3萬平方公里。
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江田祥是江西人,他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由於歷史因素,在長江中遊幾個省份中,江西的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城鎮化水平較低,經濟體量也較小。作為江西的省會,南昌的經濟總量、城市競爭力比同為中部的武漢、長沙、鄭州、合肥都遜色不少,對江西的帶動作用也比較弱。
數據顯示,2017年南昌GDP總量首次突破5000億大關,達到了5003.19億元,但僅為長沙的47.5%,武漢的37.3%,合肥的69.4%,鄭州的54.8%,與兄弟城市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
不過,近年來南昌正不斷發力做大中心城市,帶動整個江西經濟的發展。2016年6月,國家級新區——江西贛江新區獲批,贛江新區範圍包括南昌市青山湖區、新建區和共青城市、永修縣的部分區域,規劃面積465平方公里。
贛江新區的獲批,可以發揮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進而帶動整個江西發展。江西財經大學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院長吳誌軍認為,贛江新區的設立,將進一步聚集政策、資金、人才等各種資源,改變南昌目前經濟輻射帶動力不強的尷尬局面,對南昌市做大經濟體量、提升競爭力是一個契機。
未來,南昌將按照“城市功能互補、人口分布優化、產業配置密切”的定位,加強與周邊市縣在空間規劃、交通物流、產業發展、城鎮體系、體制機制、公共服務等方面一體化銜接,推動都市圈在更大空間、更廣範圍、更高平臺聚集更多的資源,加速都市圈一體融合、抱團發展步伐。
強化省會引領作用
省會是一個省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也是一個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除了南昌,其他省會城市也在加快做強做大,突出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強化省會意識,突出產業集群,正成為省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在同處中部的太原,上半年,太原地區生產總值 1729.82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4%,這3項指標增速在中部省會城市中均居第一位。
對太原未來的發展方向,今年1月份的山西“兩會”上,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指出,“太原市要進一步強化省會意識,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率先發展、奮力趕超,通過五年努力,實現太原市在全省的首位度和在全國省會城市的綜合排名‘雙提升’。”
在貴陽,此前7月16日,《貴陽日報》刊登的中共貴陽市委黨校寫作組的文章指出,省會不僅是一個省的“窗口”和“形象”,更是引領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作為省會城市,貴陽在貴州發展中起著引領作用。文章指出,要切實強化省會意識,勇於擔當省會使命,積極發揮省會作用。
作為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的省會,濟南對人口吸引的力度相較周邊省會城市明顯偏弱。數據顯示,去年濟南GDP占全省比重僅為9.9%,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首位度排名中是倒數第一。而同期中西部的西安和武漢這一比重分別達到了34%和37%左右。
濟南市市長孫述濤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濟南作為省會城市,其應有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落伍不要緊,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落伍了,知道自己在什麽地方落伍了,知道自己為什麽落伍了,知恥而後勇。”
從數據來看,近幾年,不少省會城市的經濟增速都在所在省內名列前茅,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不斷凸顯。
比如,南京過去長期居於蘇州和無錫之後,位列江蘇省內第三。數據顯示,2006年,南京GDP只相當於無錫的82.6%。不過近年來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後,兩者的差距不斷縮小。南京至2014年更是首度超越了無錫,上升至江蘇地市經濟總量第二位,近年來不斷拉大同無錫的差距,縮小與榜首蘇州的距離。
省會引領作用不斷凸顯,一大原因在於,在近幾年的基建大潮中,直轄市、省會城市具有天然的優勢,比如高鐵,一般都是以省會城市為中心展開的,很多重大投資項目也都會選擇在省會投資。
在這個過程中,高鐵、城際軌道加速推動人口、經濟要素從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尤其是二線省會城市集聚,加速推進人口、要素向大都市圈集聚。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說,高鐵虹吸效應導致作為二線城市的省會集聚優勢明顯,首位度不斷加強。
尤其是中西部的強省會城市,作為所在省的單極核心城市,集聚了全省最好的教育、醫療文化資源,在加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大量人口向這些省會城市集聚。
以鄭州為例,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耿明齋對第一財經分析,與沿海省份大多擁有雙中心乃至多中心的格局相比,河南是一個單中心的區域結構。在省會鄭州之外,河南其他地級市與鄭州的差距太大,無法形成於鄭州相競爭的格局,這也使得河南的產業要素、資源等優先向鄭州集聚。再加上河南人口規模很大,城鎮化水平又相對滯後,目前河南處在高速城鎮化的階段,使得各種要素不斷向鄭州集聚。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進入到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階段,對科教、人才的需求和依賴也越來越大。在這個過程中,省會城市所擁有的科教文化和高端生產要素的優勢要比普通地級市要突出很多,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也更進一步凸顯。
培育副中心城市
不過,對於一些中西部人口大省來說,僅僅靠一個省會城市帶動顯然不夠,也不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近年來,包括四川、河南、湖北、安徽等中西部人口大省,都在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
6月29日,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指出,做為四川這樣一個人口和經濟大省,沒有一定規模的經濟副中心是不行的,一個還不夠,二三個也不多。但誰能擔此重任,要靠實力說話。目前四川候選的7個區域中心城市,即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這些城市經濟總量目前在全省都是排在前列的。“(四川)省委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區域中心城市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
在戶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去年年中,河南出臺的《河南省建設中原城市群實施方案》增加了“一副”的布局。一副,即洛陽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市域面積1.52萬平方公里,2015年底總人口700.3萬人,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230萬人。
在湖北,近幾年來,湖北把宜昌、襄陽作為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與武漢相互呼應,形成“一主兩副”的鼎足發展格局。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從沿海擁有“雙子星”、“多子星”的省份來看,省會之外的其他城市之所以成為該省的中心城市,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還具有區位優勢,以及不弱於省會的行政資源優勢。比如需要所在省加大傾斜力度,加快交通樞紐的打造。
實際上,即便在沿海發達省份,打造更多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也十分重要。例如,廣東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和常住人口第一大省,已不滿足只擁有廣州和深圳兩大中心城市,未來還將把珠海、汕頭、湛江這三座城市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