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是坐著你的那架大飛機,走下飛機然後發表一番長篇大論的講話把你所能想到的人都冒犯到,然後又坐著你的大飛機去你在佛羅里達的高爾夫球俱樂部,或是你在紐約的豪華頂層公寓。”希拉里曾這樣批評特朗普的豪華私人飛機和奢侈的生活方式。
可如今,希拉里也添置了一輛大飛機。這架全新的波音737客機比希拉里之前一直租用的私人飛機要大,最重要的是,希拉里競選的隨行記者團也可以同時一起乘坐這架飛機,而以往通常都是記者們要自己安排飛行計劃和航空公司。
希拉里競選團隊表示,這架飛機機身和零件全部為美國制造,組裝和調試也都在美國國內完成。
同所有定制私人飛機的人都會在機身寫上自己的名字類似,希拉里的新飛機選擇用低調的方式在飛機的尾部噴塗上“H”(Hillary)的字樣,而在機身則寫著希拉里的競選口號“團結更強大”(Stronger Together)。
此前,希拉里競選團隊一直租用私人飛機,也因此支付了超過300萬美元的租賃費用。根據希拉里競選團隊公布的記錄,希拉里之前租用的型號為獵鷹900B的公務客機,租賃的費用為每小時5850美元,在那架飛機中有12個座位,勉強能夠容納希拉里競選團隊的高層。
希拉里添購私人飛機的時機大有寓意
一直被媒體和外界批評“從來不開記者會”的希拉里在競選只剩不到60天的時間里突然購置比之前的小型私人飛機大出許多的飛機也被解讀為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因為,一位候選人如果選擇讓媒體同坐一架飛機也就意味著競選已經進入比以往都重要的攻堅階段,以及他(她)希望能同媒體有隨時和更多的接觸。
“我其實等的就是這一刻(和大家開記者會)。”希拉里在登上飛機後來到飛機的後部同記者們見面時打趣說。
在“希拉里空軍一號”上,希拉里和她的高層顧問們坐在飛機的前部,緊隨其後的是幕僚和新聞溝通部門的工作人員,接著是坐在飛機中間部分的特勤人員。記者們則坐在飛機的後部,安排給記者的作為總共52個。
同希拉里的新飛機相比,特朗普的飛機則是徹頭徹尾的“土豪機”。特朗普的波音757的豪華客機的機身為紅白藍三色以及用白色噴塗的巨大的“特朗普”(Trump)的名字做標識。美國媒體報道稱,特朗普2011年用一億美元從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艾倫(Paul Allen)手中購買了這架飛機。根據登上過這架飛機的美國記者的描述,“奢華”的“特朗普空軍一號”飛機如其人,機上能容納乘客43人,並還包括一個鑲了絲質邊角的主臥和設施都為鑲了24K金的衛浴,甚至連安全帶的皮帶口也為金質。
最重要的是,在大選還在初選的階段,在其他所有候選人都從私人客機租賃公司以小時計費租借飛機的時候,特朗普當時是唯一一個乘坐自己私人飛機飛來飛去前往各地競選拉票的候選人,也因此遭到了各界對他“同普通民眾的生活嚴重脫節”的指責。
希拉里和特朗普的飛機哪個更拉風?
那麽,希拉里的藍色737和特朗普的金色757哪個更拉風更高端?
首先,從裝載能力來看,特朗普的飛機有43個座位,而希拉里的有96個座位。但是,從座椅的質量看,希拉里飛機的座椅都為普通的皮質,而特朗普的飛機座椅則由鑲嵌特朗普名字的高級皮革制成。
從衛生間來看,特朗普的鑲滿黃金的衛生間肯定高過不止一籌,因為希拉里的客機里沒有給她的私人衛生間。
那麽誰的飛機機身更大?毫無疑問,特朗普的757比希拉里的737更大一些。雖然如此,“特朗普空軍一號”和“希拉里空軍一號”都沒有現任總統奧巴馬的空軍一號大。盡管特朗普此前曾向媒體表示,他的飛機比奧巴馬的空軍一號要大,最後被《華盛頓郵報》證實他的說法不符合事實。
輸贏全看錢堆得有沒有對手高,創業環境和創業者心態就都被扭曲了。
本文由keso怎麽看(微信ID: kesoview)授權i黑馬發布。
2012年,程維創辦滴滴出行的前身北京小桔科技,在一段時間內這是一家隨時有可能死掉的公司,跟同時期其他的數十家打車軟件公司沒有太大的不同,直到騰訊投資了它,並將其作為與阿里入股的快的打車拼線下手機支付的先頭部隊,滴滴似乎就練就了不死金身,並快速成為寡頭。
不少在此後死掉的打車軟件公司慨嘆,程維運氣真好,有金主隨時出錢出槍,自己一邊當著金主的雇傭兵,一邊發展壯大自己。這樣說當然免不了被人認為是給自己的失敗找借口,但這說法本身卻離事實並不太遠。而且我覺得,被別人用錢砸死的,並不比用錢堆大的更丟人。
中國互聯網是在資本的支持下走到今天的,風險投資的歷史功績沒人能夠抹殺。但當風險投資越來越變成一場無聊的堆錢遊戲,輸贏全看錢堆得有沒有對手高,創業環境和創業者心態就都被扭曲了。
一段時間以來,資本不停地制造互聯網“巨嬰”——體量巨大的幼小公司。這些公司三四歲的年齡,卻長著巨頭一般的身體,要命的是,明明只是虛胖,他們卻真的以為自己已經成為身材高大、肌肉發達的巨人,可以傲視群雄,獨霸一方了。
滴滴出行有過6輪融資,共募集資金近百億美元,輕松打破了美團創造的中國互聯網創業公司的融資記錄。在與滴滴合並之前,快的打車有過4輪融資,共募集資金約8億美元。滴滴的另一競爭對手Uber中國在被滴滴並購之前融資超過20億美元。
人常說,對互聯網創業來說,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現在的問題是,錢似乎可以解決幾乎所有問題:排擠對手,清洗市場,搭建團隊,招募人才,完善技術和產品,以及,請更多的記者在更大的場館里發布更華美的PPT……一切都是錢,一切都可以用錢搞定,惟一的變量是,把錢堆給誰。
六七年前,團購發展之初,“百團大戰”驚心動魄,資本聞風而動,重金下註。拉手網以三輪融資1.66億美元的記錄,成為當時融資最多的團購網站。拉手網創始人吳波有言,團隊的分工就是,我負責找錢,其他人負責快跑。
吳波真的很會找錢,但拉手網找錢之外的能力趨近於零,跑得越快,離正確越遠,拿錢越多,越不知道該做什麽。而且VC投給團購網站的錢,大部分變成了分眾和其他廣告與媒介公司的收入,除了創造了一點GDP,一陣風吹過,幾乎什麽都沒留下。
還好拉手網沒能成功上市,一度華麗耀眼的沙塔,最終還是倒掉了,這多少告慰了一下大量的沒槍沒炮兢兢業業的創業者。不過百團大戰之後,資本的膽子越來越大,資本的野心也越來越大。
2016年初,合並後的美團點評宣布融資33億美元,創滴滴之前未上市企業融資之最。在此之前,美團已有過4輪融資,共融資10.6億美元;大眾點評有過6輪融資,共融資14.15億美元。美團外賣的主要競爭對手餓了麽有過7輪融資,共融資約24億美元。所以O2O的競爭,最終都演變成資本的競爭。
騰訊是中國第一代互聯網公司中的佼佼者,也是如今資本主導創業的一個主要推手,它重金押註大眾點評和後來的美團點評,成了;重金押註滴滴,成了;現在開始重金押註摩拜單車,幾乎是慣性使然。
但騰訊自己在創業之初,卻從來都不是靠資本勝出的。2000年4月IDG資本和香港盈科各出110萬美元分別買下騰訊20%的股份,這是騰訊歷史上僅有的一次正式融資。不久後騰訊又向兩家股東發行200萬美元的可轉股債,以解資金之困,這種資金困擾,長期伴隨著騰訊的早期創業過程。
2001年,南非MIH通過收購IDG資本和香港融科的股份,成為騰訊的大股東,同時全體股東向MIH共同供股200萬美元,並得到了後者一旦騰訊缺錢可以繼續投入的承諾。此後騰訊再也沒有其他外部資金的進入,到2004年IPO為止,整個創業過程騰訊只拿到過620萬美元的外部資金。
620萬美元,這在今天融資額動輒億美元計的創業公司看來,是否過於寒酸了?
但這才是互聯網創業,不是嗎?研究用戶,鉆研技術,打磨產品,把握這個行業帶給你的機會,不斷創造奇跡,而不是融資,融資,融資,然後跟另一個資本恐龍合並,終結競爭。
前幾天刷爆朋友圈的《共享單車,真是一面國民照妖鏡》,不知大家看了那些花樣損壞的共享單車作何感想,除了國民素質的老生常談,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不在意。
經營公司不在意,反正錢是VC給的,單車被投放到市場上,就不再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是新聞稿上的單車投放數和市占率,以及未來成為並購對象時,投放數對估值的影響。VC也不在意,一輛單車幾百塊錢,就算100萬輛全部損壞了,也不過才損失幾個億,還是人民幣,小意思啦,連損失都談不上,將來被並購,至少10億美元起。
這就是資本主導的互聯網創業,不但乏味,而且醜陋,令人厭惡。
這兩年,所有的行業“大”新聞,從新一輪的巨額融資,到寡頭合並,到賣身巨頭,其實都是極其乏味的新聞,我很難相信這就是中國互聯網創業現在的樣子。而曾經的創業楷模,如今的巨頭,不去關註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技術前沿,不去支持有潛力的新技術、新創意,卻把錢大把地撒到快速制造寡頭這種事情上,也實在讓人大失所望。
次新股市場炒作正酣。自次新銀行股點燃了市場對次新股板塊的做多熱情,近期次新股板塊表現紅紅火火,龍頭股吉比特的股價已經“逼近”貴州茅臺。
不過,次新股的市場炒作風格正在逐漸發生變化,以前市場上最受追捧的往往是價格低、流通市值小的個股,而在這一波的行情中,受資金追捧的反而是那些流通股本較大、業績過硬的個股。
對於一些小市值、高估值的次新股,開板後沒多久,資金就選擇了“激流勇通”。這背後顯示出了在監管高壓之下,市場在炒作次新股方面的偏好已經有所變化。
業績好的比盤子小的更有吸引力
去年10月份以來,市場開始熱炒次新股板塊,不少次新股的股價大幅度上揚,到去年12月份的時候,在新股發行加速度等利空的打壓之下,該板塊“由盛轉衰”,從去年12月份到今年1月份,次新股行情進入到了低迷的狀態。
不過從今年2月份開始,在次新銀行股的帶領下,次新股板塊又開始了大幅度的上漲。在這一輪上漲中,次新股的市場炒作風格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在以往的印象中,次新股炒作的理由往往是一些市場特色,如海天精工憑借30個漲停成為2016年最牛次新股的重要原因只是發行價足夠低,只有1.5元,但海天精工的業績並不好。
目前來看,在1月份以來的這輪新股炒作中,業績似乎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作為次新股的領頭羊,吉比特的價格達到了325.94元。吉比特之所以被資金所追捧,主要還是由於其業績快速增長。公司預計2016年凈利將同比增加195%到235%。預增的主要原因為《問道手遊》自2016年4月上線運營後市場表現良好,規模及充值金額增長較快。
2月20日,一共有有8只次新股開板,分別為華凱創意、吉大通信、誠邁科技、瑞特股份、江山歐派、鎮海股份、安正時尚和百傲化學。從開板後的市場表現來看,表現最好的就是百傲化學,而表現最差的則是吉大通信,上漲幅度分別為28.5%和-8.43%。
從業績來看,百傲化學的表現也要明顯優於吉大通信。百傲化學預計去年一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增長18.73%和62.74%。主要原因為產品銷售增長以及成本的下降。吉大通信則預計去年一年的凈利潤為5482.97萬元至6076.51萬元,下降幅度為-5.04%至5.24%。
和以前市場熱炒小市值次新股的情況不同,目前一些大市值次新股也得到了市場的青睞。如近期的熱門新股張家港行的總市值就有454.41億元,流通市值為45.44億元,市值要比大部分次新股大很多。另外,自2月8日開板以來,上漲幅度達到53.04%的視源股份市值也比較大的,公司的總市值為363.35億元,公司的流通市值為36.47億元。視源股份的主營為液晶顯示主板卡等,公司近期的業績表現不錯,公業績快報顯示,去年一年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37.39%,凈利潤同比增長109.32%。
在2月份以來開板的次新股中,有3家公司的流通市值大於30億元,這幾家公司開板後的平均漲幅高達75.42%。而流通市值在20—30億元的這一批次新股開板後的平均漲幅則只有12.95%,10—20億元這批次新股在開板後的漲幅則只有9.22%。由此可見,小市值次新股開板後的吸引力反而比不上大市值的次新股。
資金“恐高追低”
在好業績、大市值次新股受到追捧的同時,一批開板後市盈率高企的次新股也出現了被市場“恐高”的情況。如上文中提到的吉大通信和百傲化學,在開板當天,百傲化學的市盈率為53倍,而吉大通信的市盈率則為112.28倍。隨後的走勢證明,仍然有資金追逐百傲化學,而吉大通信則受到了資金的冷落。同興達在2月16日開板,開板當天,公司的市盈率就高達111.69倍,隨後,公司的股價在開板後就出現了下跌,自開板以後,股價下跌了4.25%。
新雷能在2月13日開板,開板之後,公司的股價僅僅上漲了4.81%,而這和公司的市盈率在開板之日就已經高達127.41倍有一定關系。新雷能的主營業務為通用模塊電源等,屬於電氣設備行業,這個行業的特點是估值比較低,行業的平均估值在30倍左右,雖然次新股可以享受溢價,但公司的這一估值水平仍然明顯過高。相比之下,開板時估值較低的次新股的股價走勢更加強勢。如安正時尚2月20日開板時的市盈率為40倍左右,隨後公司股價在開板後還上漲了28.02%。
2016年以來,發行的新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新股發行市盈率不高於23倍,低市盈率也是新股上市後連續一字板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來看,市盈率效應在次新股開板後仍然適用。
“影響次新股走勢的因素很多,如IPO提速、次新股業績披露、高送轉預期等等,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次新股板塊走出一波春季行情。”上海市某私募人士表示。該人士認為,目前市場整體上是一個存量市場,存量資金在選股方面是越來越偏價值。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漲幅較大的板塊包括白酒和家電等,都是估值較低的板塊或預期盈利有所改善的板塊。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已經有250家次新股公司公布業績預告,若以凈利潤增長下限計,有157家公司2016年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預喜比例超過六成。在市場仍相對偏弱的背景下,次新板塊績優股紮堆,自然受到市場的熱捧。
美國開始討論縮減資產負債表,準備溫和地退出QE;其實中國已經在做了,只是不講而已。在筆者看來,中國的貨幣環境正常化始於去年晚秋,”房子是用來住的“一語,開啟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資金成本正常化的程序,銀行間利率以及債券利率節節上升。
4月25日的政治局會議,則啟動了流動性量化收縮的過程,貨幣環境正常化進入了第二階段,對經濟、市場的影響可能十分深遠。政治局會議後的聲明只有短短數段,但是提到金融75次、風險22次,執政黨將防範金融風險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背後的政治決心毋庸置疑。
量化收縮(或曰縮表),其實在第一季度已經悄然展開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在此期間收縮了1.1萬億元,超出了農歷新年後的季節性調整。央行縮表多少有些無奈,外匯儲備大幅下降導致被動式的流動性收縮,但是這次不同了。
目前出現的是商業銀行大幅收縮自身的資產負債表。政府要求金融去杠桿去風險,反腐敗浪潮席卷金融行業,金融監管雷厲風行,這一切帶來了一場信用收縮。這場銀行業主導的信用縮表,尤其體現在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快速削減。最新數據顯示,商業銀行的委托、信托、未貼現承兌匯票業務大幅萎縮。由於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的信用擴張基本上靠表外擴張完成的,這次突如其來的表外收縮的沖擊比數字上可以看到的更兇猛。信用斷流對經濟和房地產業所構成的風險,可能比資金成本上漲更大。
銀行縮表的第二個影響,是信用債成本的飆升和集資能力的下降。過去兩年,中國經濟的整體杠桿水平還在上升,不過將集資平臺從理財產品移向信用債使得資金成本大幅下降,集資也更規範。信用債市場環境突變,可能令嚴重依靠借新債還舊債的部分企業的違約風險大幅上升。同時,儲蓄增長明顯放緩,銀行爭奪存款之戰一觸即發,貨幣環境正常化正在由貨幣市場的“假加息”,傳導向實體經濟的真加息。
據筆者觀察,近期中國經濟正在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流動性短缺,主要涉及銀行的表外業務收縮,其烈度可能比數據所表現出來的更高,債市股市的表現折射出信用環境的改變。為了舒緩壓力,央行重啟了公開市場操作,不過相信貨幣環境正常化還將繼續,金融強勢監管還將繼續。
貨幣環境正常化、防範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力度、肅清金融腐敗,長遠看都是好事,乃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所必需。不過各部門紛紛推出的措施,卻在制造一個疊加共振效應,有可能導致信用環境的矯枉過正。防範風險反而成為制造新風險的源頭,就事與願違了。這是需要警惕的。(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