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影市場隨著電影「工業化」日趨成熟,堪稱票房藍海。從全球市場票房市場來看,增量最大的部分也的確來自於亞洲,亞洲市場的增長,貢獻了全球增量部分的60%(圖1)。而美國好萊塢成熟電影市場的特徵,則正好相反,即商業環境成熟,但票房沒有增長。好萊塢有一系列關於電影的機制保障,這些制度保證了電影產業維持在良性的運轉軌道中,保證了大多數項目的價值實現和利益相關者的價值分配。在中國電影產業 「工業化」的過程中,好萊塢的經驗值得借鑑學習。
觀影人口比重高。北美市場觀影人口約佔總人口的68%,即68%的人每年至少看一部電影,13%的經常看電影的人口,貢獻了觀影人次中的57%(圖2)。而反觀中國市場,根據觀影人頻率測算,中國觀影人口的觀影頻率約為7次1年,與北美大體相當,但是中國的觀影人口較少,只佔城鎮人口的10%左右。
「口紅效應」鮮明。眾所周知,美國等成熟市場,其電影消費有「口紅效應」,即經濟環境越差,電影消費越多。近年北美票房增長最多的年份為2009年,由2008年的96億美元增長到106億美元,增幅為近5年最高。這主要由於電影消費在發達國家屬於低檔的休閒需求,其他休閒娛樂需求的支出更大,在經濟不景氣時,其他高檔次的消費需求被擠出,轉向電影消費。如一個四口之家,看一場電影平均消費只要31.84美元,而其他娛樂消費至少在100美元以上(圖3)。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小工作室、大片場。從製片公司來看,既有如六大之類的大型製片公司(華納兄弟、迪士尼、福克斯、索尼、環球和派拉蒙),也有很多小型的獨立工作室。眾多的製片公司能提供類型多樣的電影,滿足不同口味的觀眾需求。
主創團隊按票房和版權收入分成。主創團隊毫無疑問是一個電影項目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美國,除了固定薪酬之外,主創團隊也能參與電影項目的票房及版權分成。這種風險與回報共擔的機制使得主創團隊能有效參與到項目中來。目前,中國也有部分項目開始學習這種模式。
類型片與系列片是票房保證。好萊塢電影的類型特徵明確,如《指環王》的魔幻類型、《碟中諜》的高科技諜戰類型、迪士尼的動畫片等。類型電影是一類電影的標準,由於歷史的沉澱,美國已經培養出固定的類型觀眾,因此,類型化特徵明確的電影,其票房的可預測性較強,盈利也就能有較大的保障。系列電影即是如此,《碟中諜》系列、《蝙蝠俠》多個系列,以及最著名的《007》系列等(附表)。系列電影由於早前項目的成功,可以聚攏原有的觀影群體,降低投資風險,同時也是對原有電影價值的充分挖掘。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完善的投融資體系。好萊塢的電影投資動輒上億美元,之所以能承擔這麼高的成本,主要由於美國電影有強大的全球發行體系,DVD等的版權收入也能提供回收重要來源,且完善的投融資體系也是投資人敢於投資的重要保證。海外的電影項目,資金來源可能有幾個:銀行貸款、政府津貼、現金資本等。海外電影一般都會有完片擔保,正是由於有了銀行的貸款,完片擔保公司才願意擔保,保證最後項目能如期完成。完片擔保方會對電影的拍攝計劃和預算進行評估,嚴格監控制片過程,降低了投資者與製片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保證了投資者的利益。
投資回收不僅依賴票房。與國內90%以上的成本回收依靠票房不同的是,好萊塢電影公司回收渠道更加多樣,除了電影票房之外,還有DVD收入、收費電視等。一般來說,DVD總收入會是院線票房的75-80%,收費電視網絡是在10%左右,另外還包括飛機播映。除了這些,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還有更多的衍生業務開發,以進行電影版權的後向價值實現,如遊戲、玩具、主題公園等等。衍生業務延長了電影項目的生命週期,並為後續的續集項目保持消費預熱。■
如今,他將自己的融資經驗發表在了個人博客上,以供更多人瞭解。
當我開始創建SOOMLA時,並不覺得募集資金是一件難事。因為在2008年,我和別人共同創建了第一家企業,當時我在這個領域還很青澀。而現在的我更有經驗,並且凝聚了一支強大的團隊,我們的商業模式也被認可,人脈資源也不差。所以,我認為,這輪融資肯定能輕鬆搞定。
但是,我錯了。
募集資金從不是一件易事。世事變幻無常。2012年開始,想獲得資金已經變得更難了。我很快意識到,如果想為SOOMLA籌集資本,我必須進行一些調整。
找到天使:抓住每一個機會
天使投資人都很低調,甚至鮮為人知。
原因很簡單:除了作為天使,他們通常還有一份其他的全職工作(比如,其他企業的CEO或是那些出售了初創企業的企業家)。我的一個投資者甚至在Linkedin上都沒有資料。事實上,任何一個大公司的管理者都可以成為天使,只是他們還不知道而已。
我在一些非同尋常的情況中找到了潛在投資者:求職面試時、在游泳裡游泳時、甚至是送女兒去幼兒園的時候。有時候,風投家把我引薦給一位天使時,我發現此前已經見過他,可那時我根本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天使投資人。
與天使接洽:給予充分尊重
找到天使投資人後,我覺得投資洽談會和往常一樣,可我又錯了。
我走進會議室,告訴他 ,希望獲得他的投資(因為他最近剛把自己的公司賣給了eBay,手上應該有資金),可我卻吃了閉門羹。他有錢,而且基於稅務原因,如果他將這筆錢用於投資會更經濟,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呢?
說服私人投資者不同於說服VC。大多數你面對的天使都很有成就、熱衷於建造基業並樂於助人。但是他們不希望被視為是自己財產的代理人。當與天使們接觸時,尊重他們已有的成就尤為重要。要讓天使們覺得他們是企業前進的動力,並請他們幫助介紹更多機會。
舉例來說,我將一位成功企業家視為SOOMLA的潛在顧問。在他給了我一些很棒的建議之後,我發現他也是一名早期投資者,最終,他成為了我們的第一位投資人。
給天使的講演:更精練
可想而知,公司創始人在天使面前的幻燈片展示與在VC面前的展示是截然不同的。
在一次講演中,我告訴一位天使,我需要25萬美元來建立一個驗證模型,隨後計劃通過3輪VC融資1000萬美元。但這顯然並不是明智之舉:首先,初創企業從VC籌措到1000萬美元的概率為1%-3%。其次,更重要的是,從天使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真的在3輪VC融資中成功了,天使們的重要性將毫無疑問地被稀釋。
在對天使投資人的講演中不僅需要不同風格的幻燈片,整個商業計劃都需要更加精煉。因此,我們草擬了更加簡潔的計劃,將重點放在一件事上:我們的顧客有消費意願,我們可以在10個月內無需其他投資實現收支平衡。我們的PPT展示忽略了天花亂墜的市場預期和進入壁壘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如何獲得收入和實現盈利。我們使用的案例也是那些融資少、銷售快的公司案例。
完成融資的前夜
風投機構通常會先行一步,起草投資協議條款清單(Term Sheet)並向企業家作出初步投資承諾。
而在與天使投資人的合作中,創業者是需要主動的一方。你需要估算出每一位天使給你投資的概率有多大,並預估他會給你投多少錢。兩者相乘之後,是你真正可能從該天使那裡獲得的資金。最後,將所有潛在投資人的資金相加,將成為你最終會獲得的投資額。
最後,有一條重要建議,無論你最初列出的投資人投資可能性有多大,都減掉20%。
在資金到賬之前不要停止尋找下一位投資人的腳步
融資到了這一步,我開始與天使討論這個問題:誰最有可能成為領投者。當一個投資人希望成為主導者時,他會對這個行業有深入瞭解,這樣才能快速做出投資決策。
在沒有主導投資人的情況下,我試圖結束同時和5位不同天使人的洽談。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即使到了這一刻,也存在著整個融資功虧一簣的風險,因此我同樣需要增加與新天使投資人會面的頻率,制定備份計劃,以確保融資的成功。
最終,一位新天使投資人對他看到的東西非常感興趣,並試圖成為此輪融資的主導者。一旦我有了一位領投人,隨後的談判進程快了很多,此輪融資很快就完成了。
在這個行業裡,天使投資人的重要性在投資生態圈中正與日俱增,我希望其他創業者能從我們艱難的經歷中獲取經驗。
中國手機行業連續第七個季度出貨量下滑,工信部剛剛發佈的2014年一季度的手機產業數據顯示,手機出貨量為1.0億部,同比下降24.7%。同時,另一個令人感到擔憂的現象是手機品類的創新,也大幅度下滑,本季度手機上市新品607款,同比下滑9.5%。
4月9日三星稱,由於智能手機銷售額增長放緩持續對營收造成壓力,該公司淨利潤將出現連續第二個季度下滑,預計今年第一季度營業利潤為8.4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495億元),同比下滑4.3%。
4月10日,工信部發佈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手機行業運行狀況》,數據顯示,手機出貨量為1.0億部,同比下降24.7%,銷量下滑程度令人吃驚。而此前IDC發佈的《亞太區手機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13年第四季度中國手機出貨量為9080萬部,與第三季度的9480萬部相比,下滑了4.3%。
從蘋果07年1月發佈iPhone以來,智能手機產業正好過去七個年頭,坐穩山頭沒多久的三星、蘋果和中華酷聯們,又要面對當年功能機前輩們的困境了嗎?
七年之癢,在於產品已經缺乏創新
今年2月MWC大會的時候,儘管各大手機廠商拿出看家產品,但仍被媒體集體吐槽缺乏新意。智能手機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產品升級已經幾乎沿著既有的路線發展,即屏幕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處理器更快、核數更多、機身更薄、鏡頭像素更高等,已經很久沒有看到真正的顛覆式創新。
即便是此輪創新的領頭羊蘋果,創新能力也在下滑,當年諸多人換5S,顏色是關鍵,土豪金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證明,你看,我換機了。而對iPhone6的期待也主要集中在屏幕的大小。而三星最近發佈的S5,外觀相比S4已經難再改變,只是增加了防水、指紋、心率監測等功能,已經越來越難以找到換機的理由。
領先者缺乏創新,跟隨者則直接扯下了價格的遮羞布。
今年中華酷聯都開始學習小米模式,所謂模式其本質就是「專注最好賣的機型+最高效率的生產和銷售」,模式複製之下,智能手機領域更是進入紅海,一方面產品上極度趨同,幾乎都是模仿三星S5和Note3式的大小屏搭配,CPU基本都是8核,做工設計無非都是窄邊、全金屬框之類;另一方麵價格則極度接近成本,產品競爭從產品本身的差異化轉變為產業鏈的競爭,把價格競爭拉到極致。
中低端產品已經足夠好,這直接壓縮了高端智能手機的市場空間,據Gartner稱,去年第四季度,三星的市場份額從上年同期的31.1%下降至29.5%,蘋果的市場分額從上年同期的20.9%下降至17.8%。三星已經不得不開始發力低端市場,蘋果去年試水5C可惜仍定價過高而未能佔到低端的好處。
但中華酷聯小米的增長前景也不樂觀。今年幾大廠商都摩拳擦掌準備擴大出貨量,近期小米稱要達到6000萬,華為之前稱要達到8000萬,酷派、聯想等也計劃出貨量6000萬。廠商狂奔的背後,市場並不是那麼大。數據顯示,美國智能手機的滲透率達到了64.7%,歐盟智能手機市場的滲透率達到了55%,韓國則達到了73%,中國接近40%,要消化產能只能靠新興國家,不過依照目前速度時間也不會太長了,在大部分人擁有了智能手機之後,在手機配置已經足夠高、新機型缺乏吸引力的情況下,換機需求將逐漸減弱。
這和PC、功能機當年快要走到盡頭的情形,非常的相似。
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不變的輪迴
誰將成為智能手機的下一個增長點?今年的焦點在智能硬件,這波智能硬件潮基本指明了未來的方向,可是,智能硬件的興起,是幫助手機重回增長曲線,還是顛覆手機和取代手機?
在車聯網領域,Carplay模式曾引發了激烈的爭議,是汽車本身成為一個強大的智能手機,還是成為手機的一個屏幕。但即便存在汽車硬件更換週期長等諸多問題,汽車本身還是需要有智能,不管是行駛層面的智能,還是對司機和乘客的輔助智能,汽車不會只成為手機的附屬。
在智能電視領域,隨著智能電視的升級,將能滿足更多內容互動和遊戲娛樂,多屏應用必然會分散手機的時間份額,減少用戶對手機的投資。
在最威脅手機地位的智能穿戴領域,曾經大多都是圍繞手機來設計的,比如手環之類只是一個傳感器,計算、存儲和展示還是在手機上,但從google所展示的glass和watch的應用場景中,你能明顯感覺到手機的旁落,手機只是充當著類似路由器的角色,隱藏在看不到的角落,人們從掏出手機,變成了舉手看手錶、或者抬眼看眼鏡這類更便捷的操作。
在智能日益泛化到各個硬件的趨勢下,手機更多的是成為一個連接中心、存儲中心和屏幕,從這個角度看,智能硬件還需要手機,還不會顛覆手機,但是,不可避免的分散手機的使用,就如同當前手機和PC的關係,手機不會減少PC,但是會減少PC使用,從而減少PC的更新率。
因此,即便智能手機本身不會像功能機般被顛覆和取代,智能硬件也不會幫助手機回到原來的增長曲線,因為熱點將會轉換,用戶的熱情將會轉換。對於手機廠商來說,必須賭對未來,否則下一個舞台將會轉變主角。
於是,在智能手機誕生七年的時間點上,Google發佈了Android Wear,三星拚命的推Gear死守Tizen操作系統,這都是為了找回安全感。沒有了喬布斯的蘋果,還不知道能否贏得下一個未來。而中華酷聯們,這些還不是該考慮的事情,畢竟,等到局勢明朗了,只要跟隨就又是一片晴天。
作者公眾號「東言東語」 dongyandongyu001,微博 @silverlion,歡迎交流。
SENSE隨筆140505
電鰻比喻:宗教的七種功能
掌門執筆
“電鰻與宗教”這一標題很突兀,原來是人類學家Jared Diamond新書《昨日世界》某章的題目,該章旨在探討宗教的起源和功能。自社會學開山祖師 涂爾幹和韋伯雙雙揭櫫「宗教社會學」爾來,“宗教起源”一直是人類學的核心論題。
然則宗教與電鰻何涉? 電鰻施電起初是用來偵測環境和獵物,主流的“捕獵功能”是後來附加的副產品。同樣的事例甚多,肺是由膘演變出來的,起初的功能是司浮沈,魚遷徙岸上濕地之際才轉司呼吸。鳥翅羽毛起初的功能是保温護體,因要從樹枝躍到地面,才轉作“降落傘”滑翔之用。(請參閱《SENSE隨筆140407電鰻論証:演化sense大混戰》。)
Diamond以電鰻作比喻,認為原始的宗教,其功能較為樸素,現今的主流功能是酋邦和國家興起之後,社會生活複雜化的副產品。****
電鰻放電有六種功能,而宗教更不止此。
〈宗教的七種功能〉前三種很早就有了,後四種卻後來居上。
(一) 解釋因果
對原始的心靈來說,自然界變幻莫測,喜怒無常,令人無所適從。 要解釋其行為,最直觀的想法便是把它擬人化,即是“將心比心”。 想象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祗,其意志主宰自然界的行為, 則世間萬事遂能得到一種解釋.*** 有了這種解釋, 人類便能找到趨吉避凶的生存之道, 至於收效與否, 反正是見仁見智.
根據人類學的見解, 科學、巫術和宗教都是人類解釋自然界變化的方法, 分別在於科學基於觀察與實証, 巫術基於想象, 而宗教則託付神靈. 三者在極早時期已並存於人類的生活習性之中, 直到今日, 依舊如此.
(二) 舒緩焦慮
世事驚濤, 禍福難料, 令人焦慮不安. 如有神靈庇佑, 逢凶化吉, 則善莫大焉.
人類學宗師 馬林諾斯基 在某項太平洋島嶼田野調查記述, 島民在潟湖和外海兩處地方捕魚. 潟湖風平浪靜, 作業安全; 而外海則風高浪急, 時或舟覆人亡. 島民每次出海都舉行宗教儀式; 但在潟湖捕魚卻並無其事.
(編按: 據說 黑白子下棋之前並不占卜, 但買股票則必先祈福, 皆因對他而言, 圍棋是技藝定勝負, 炒股是賭博憑運氣.)
(三) 提供意義
人既有了自我意識, 則 “生老病死” 自知不免, 尤其大限來時, 賢愚同歸, 至為怵目驚心. 然則朝生暮死, 生存之意義何在? 宗教告以來生, 教之救贖, 使今世具有意義.
還有一事更令人迷惘, 社會擴大縱深之後, 階級形成, 人際不平等現象加劇. 宗教或以神意, 或以輪迴, 為居於弱勢的人們提供解答和慰解, 對 來世/永生 製造美好的預期. 那麼, 今世的苦難變成可以接受.
農業革命之後, 生計更形艱苦, 社群不斷擴大, 衝突日多, 不平等日深.*** 酋邦和國家因具規模效益而興起,社會生活更趨複雜. 此際宗教與時俱進, 發展出後四項功能.
(四) 統一組織
農業社會之初, 宗教便為生產提供技術指導和進行組織.*** 神廟敲定四時, 分發種籽, 祈求神恩, 收集餘糧, 慶祝豐收….. 國王和武士貴族階層從神廟簒奪權力, 形成酋邦和國家, 但並不廢棄宗教(註: 中國周朝是例外.), 而是憑藉其系統和人材治理人民. 宗教雖然喪失了政權, 反而擴大了規模, 完善了組織, 强化了意識形態力量.
(五) 使人民順從
意識形態當然是用來協調社會, 治理人民.**** 從人類學的角度看, 宗教徹頭徹尾是統治工具.**** 馬克思曰: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階級壓迫的工具. 」 當然, 二律背反, 認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救贖和社會和諧之道, 同樣大條道理.
邦國必須建立道德規範才能進行治理. 國王於是以神的使者和代言人自居, 以臨天下, 治萬民. 「君權神授」在人類社會行之已數千年, 而法律出於聖典或神意, 是其 “正當性”的根源.
(六) 建立對陌生人的行為規範
在部落時代, 社會按血緣組織, 日常生活中遇見的都是廣義上認識的人, 有所衝突, 可按部族習慣處理. 偶然遇到真正的異鄉陌生人, 就算殺了他也沒有太大的道德負担.*** 進入大型邦國社會, 跨部落接觸增多, 有需要制訂一套對待陌生人的行為規範, 全體通用, 人民在地域上流通, 才有安全可言.
信奉共同宗教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但前提是該宗教必須氣度恢宏, 普天同仰.氐族神祗只保佑一族(本質上實情是敵害外族), 不可以担當這個角色. 人類學相信幾個大型普世宗教, 如古波斯的祆教, 印度的佛教和耆那教, 和中國的儒教(如勉強算是宗教的話), 同於元前六世紀左右孕育, 乃是大型跨域帝國興起的產物.***** 善待信奉相同宗教的人, “四海之內(教徒)皆兄弟也”, 世界大同, 宗教與有力焉.
(七) 發動對外戰爭的理據
這又衍生出另一個難題: 既然成功教導了人民善待陌生人, 那麼邦國有需要向外擴張, 發動戰爭的時候, 又作何解說呢?
解鈴還需繫鈴人, 只要告訴人民, 戰爭是為了清剿邪惡的異教徒, 和傳播正義的宗教即可, 是為「聖戰」, 確為普世宗教之重大發明.****
<宗教功能的嬗變>
在原始社會之中, 宗教只有 “解釋自然” “舒緩焦慮” 和 “提供意義” 前三項功能。酋邦和國家興起之後, 社會組織較為緊密, 人民的安全感提高, 科技較為進步, 認識物理也較為清楚, 宗教頭兩項功能下降, 第三項則因教義發展而有所提升。
邦國將宗教收編, 成就了“統一組織” “製造順民” “建立規範 “和“發動戰爭” 後四項功能, 宗教才有了今日所見的面容.
現代降臨, 科學興起, 智識啓蒙, 宗教的“解釋自然” 功能跌至無影無踪.*** 現代國家確立憲政, 中央集權, 以法律全面取代宗教, 履行“統一組織” “製造順民” “建立規範 “和“發動戰爭” 後四項功能. 因為國家世俗化, 宗教的主流功能已然喪失殆盡.
那麽宗教消亡了未? 答案是否定的. 當今社會貧富懸殊, 道德淪喪, 人情疏淡而物欲橫流….. 全球化趨勢加深了富國與貧國的差距, 而資訊革命卻提供了透明度, 窮人不但窮, 更且知道自己窮, 那麼 “舒緩焦慮” 和 “提供意義” 這兩項功能反而擴闊了市場. 宗教, 尤其是原教旨那端, 遂有復興之勢頭.
以上學理出自《昨日世界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2013) Jared Diamond
中國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速正在放緩。不過,省級數據顯示,一些地區比其他地區的表現要好,並且這種趨勢正在加速。
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9月,在中國31個省、直轄市中,19個省或直轄市經濟增速放緩,3個省或直轄市維持增速,9個省增速加快。不過,所有的省、直轄市都沒能達到年初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
中國的工業基地東北正在經歷房地產崩潰,而得益於基礎設施建設,一些內陸省份則維持較快增長。德意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
中國政府過去用橫跨各省的基礎設施建設來提高經濟增速。所以,過去全國的經濟增長都很快。現在,各省表現不再一致,而這種局面很可能持續。
1 未能達到經濟增長目標
31個省、直轄市都在今年年初設定了增長目標。其中,山西省與目標的差距最大。今年前9個月,山西省同比增長5.6%,而年度目標為增長9%。有17個省份與目標增速的差距超過1%。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Chorching Goh表示,
這表示政府正在讓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更低的增長速度意味著官員願意接受放緩的增長,展現出他們調結構的決心。
2 通縮擴張
中國的18個省名義GDP增長低於經物價調整後的實際GDP增長,意味著這些地區正處於通縮之中。受產能過剩以及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內蒙古和河北名義GDP增長分別為3.3%和3.6%,實際GDP增長則分別為7.7%和6.2%。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
通縮風險的存在毫無疑問。發生通縮的省份大多嚴重依賴工業,並正在經歷PPI通縮。
10月,中國的PPI連續32個月下跌。
3 東北老工業區崩潰
雖然房地產崩潰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蔓延,但在東北,房地產開發兩位數的萎縮拖累了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經濟增速。
1-9月,遼寧的經濟增速放緩至6.2%,低於上半年的7.2%以及第一季度的7.4%。今年前9個月,遼寧的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了10.5%。《遼寧日報》表示,經濟形勢嚴重且複雜,下行壓力已經惡化。黑龍江連續三個季度在經濟增長中位列全國倒數第一。同期,黑龍江房地產投資下降14.3%,工業產出增長2.4%,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同期,吉林省房地產投資下降18.3%,工業產出增長6.5%。
4 西部大開發的省份也不能幸免
西部大開發的省份也不能幸免。1-9月,雲南的經濟增速下滑至8%,低於去年同期的12.1%。
雲南統計局在其網站上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雲南省的經濟“總體穩定”,但“下行壓力仍然相對沈重”。
西藏、寧夏、青海是中國最小的三個經濟體,它們的經濟增速都較去年同期下跌1%以上。
5 表現亮眼的省份
一些中西部地區表現亮眼。1-9月,重慶同比增長10.8%,為全國第一。受出口和建設推動,貴州保持10.7%的經濟增速。
6 仍然依賴投資
自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以來,中國省份一直依賴固定資產投資。
重慶、貴州、西藏、天津四個區域錄得兩位數增長,投資增長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16.1%。遼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最慢,為0.7%,其經濟增速已下滑至6.2%。
7 不斷擴大的不平等
從全國範圍來看,今年1-9月,中國平均薪資同比上漲10.2%,高於GDP增長。加薪最快的地區為重慶和上海。
而在河北、內蒙古、甘肅的打工者就沒那麽幸運了。當地的平均薪資約為上海的一半,並且加薪速度僅為全國平均的一半。
蘇格蘭皇家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Louis Kuijs表示,
要降低過剩產能,不斷擴大的不平等就不可避免。這不是世界末日。公眾可能要求一個更好的社會安全網絡,並要求政府采取行動抑制差距擴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中國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增速正在放緩。不過,省級數據顯示,一些地區比其他地區的表現要好,並且這種趨勢正在加速。
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9月,在中國31個省、直轄市中,19個省或直轄市經濟增速放緩,3個省或直轄市維持增速,9個省增速加快。不過,所有的省、直轄市都沒能達到年初制定的經濟增長目標。
中國的工業基地東北正在經歷房地產崩潰,而得益於基礎設施建設,一些內陸省份則維持較快增長。德意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
中國政府過去用橫跨各省的基礎設施建設來提高經濟增速。所以,過去全國的經濟增長都很快。現在,各省表現不再一致,而這種局面很可能持續。
1 未能達到經濟增長目標
31個省、直轄市都在今年年初設定了增長目標。其中,山西省與目標的差距最大。今年前9個月,山西省同比增長5.6%,而年度目標為增長9%。有17個省份與目標增速的差距超過1%。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Chorching Goh表示,
這表示政府正在讓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更低的增長速度意味著官員願意接受放緩的增長,展現出他們調結構的決心。
2 通縮擴張
中國的18個省名義GDP增長低於經物價調整後的實際GDP增長,意味著這些地區正處於通縮之中。受產能過剩以及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內蒙古和河北名義GDP增長分別為3.3%和3.6%,實際GDP增長則分別為7.7%和6.2%。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表示,
通縮風險的存在毫無疑問。發生通縮的省份大多嚴重依賴工業,並正在經歷PPI通縮。
10月,中國的PPI連續32個月下跌。
3 東北老工業區崩潰
雖然房地產崩潰並沒有在全國範圍內蔓延,但在東北,房地產開發兩位數的萎縮拖累了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經濟增速。
1-9月,遼寧的經濟增速放緩至6.2%,低於上半年的7.2%以及第一季度的7.4%。今年前9個月,遼寧的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了10.5%。《遼寧日報》表示,經濟形勢嚴重且複雜,下行壓力已經惡化。黑龍江連續三個季度在經濟增長中位列全國倒數第一。同期,黑龍江房地產投資下降14.3%,工業產出增長2.4%,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同期,吉林省房地產投資下降18.3%,工業產出增長6.5%。
4 西部大開發的省份也不能幸免
西部大開發的省份也不能幸免。1-9月,雲南的經濟增速下滑至8%,低於去年同期的12.1%。
雲南統計局在其網站上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雲南省的經濟“總體穩定”,但“下行壓力仍然相對沈重”。
西藏、寧夏、青海是中國最小的三個經濟體,它們的經濟增速都較去年同期下跌1%以上。
5 表現亮眼的省份
一些中西部地區表現亮眼。1-9月,重慶同比增長10.8%,為全國第一。受出口和建設推動,貴州保持10.7%的經濟增速。
6 仍然依賴投資
自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以來,中國省份一直依賴固定資產投資。
重慶、貴州、西藏、天津四個區域錄得兩位數增長,投資增長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16.1%。遼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最慢,為0.7%,其經濟增速已下滑至6.2%。
7 不斷擴大的不平等
從全國範圍來看,今年1-9月,中國平均薪資同比上漲10.2%,高於GDP增長。加薪最快的地區為重慶和上海。
而在河北、內蒙古、甘肅的打工者就沒那麽幸運了。當地的平均薪資約為上海的一半,並且加薪速度僅為全國平均的一半。
蘇格蘭皇家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Louis Kuijs表示,
要降低過剩產能,不斷擴大的不平等就不可避免。這不是世界末日。公眾可能要求一個更好的社會安全網絡,並要求政府采取行動抑制差距擴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被譽為管理學的大師中的大師的彼得德魯克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就指出過,工作溝通的根本就是目標溝通。在我最初看到這個原則的時候,我不懂理解它的根本。
在我前面提到的公司高管與項目負責人目標不一致的時候,這個原則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那個案例里,公司的高管的目標是,通過項目早期要快速積累用戶;而項目主管的目標是,我需要通過項目快速盈利。
一個公司一定存在不同利益的人,不同知識結構的人,不同方法的人,不同性格的人,不同喜好的人,甚至個人關系相互獨立的人。然而我們正是要讓這樣一個群體,去協同並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因此所謂目標溝通就是要讓大家對於工作的結果達成一致,對共同的利益達成一致,至於各個分立的小團隊,方法並不是最關鍵的東西。
我總結過一個道理,因為每一位管理者都是因為自己在自己的技術性的工作崗位上表現突出而被提拔的,因此每個人被從這樣的崗位提拔的時候都對自己的專業技能擁有一種崇拜,而這種崇拜帶到管理里面來是毫無意義的。在管理溝通中,往往矛盾是由於大家對於方法的認識不同而產生的。糾結於方法的對錯對於工作的完成其實毫無意義,工作溝通最根本的是我們要達到什麽結果而不是我們要采取什麽樣的方法。
2,溝通的方式有三個——用態度溝通,用方法溝通,用工具溝通。
溝通有一個前提就是雙方互相認可,離開這種雙方互相認可的態度,所有溝通都是無濟於事的,因此態度是溝通的前提。
溝通方法的第二個層面,是彼得德魯克指出的一個溝通原理,就是所有溝通憑借的是語言,但是溝通的根本,需要傳遞一種體驗,而體驗是語言難以表達的,因此在溝通中就需要一定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我們常講的,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用對方可以理解的場景,去傳遞信息,例如打比方,講故事等等。
在管理溝通中的第三個方式也就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東西——溝通工具。為什麽一個管理良好的公司,會有各式各樣的表單,為什麽管理良好的公司會采用ERP系統,那麽這些表單流程,就是我們所說的管理工具,這些工具將我們的溝通行為抽象化、規範化,最終達到管理溝通的結果。管理工具也正是一些被管理者在身處低級職位的時候十分排斥的東西。當你由低級職位晉升為管理崗位以後,你將會理解到我們的表單,我們的系統,我們的會議,都是我們可以憑借的管理工具,所以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位會善於發明並采用管理工具的管理者。
3,上下級溝通原則最小化、可執行。
作為管理者,你是否遇到勤快的屬下拖延工作的情形?
作為銷售主管,你是否遇到屬下拖延不敢出門的情形?
必須指出,這些問題的根本未必就是屬下的態度、能力問題,很可能是你的指令發生了問題。我們可以暫時拋開這些下屬的能力問題,拋開管理者對團隊的培訓問題,我們僅從在一個水準情況下管理者應該如何發布指令來探討上下級之間的溝通。
上級對下級傳遞命令是需要技巧的,本段所述的這種技巧將解決初任管理崗位者對於下發命令方法。
向下傳遞指令有兩個前提,第一個前提是下發指令者對於工作任務的分解能力,第二個前提來自於傳遞命令者對於被命令者能力與背景的具體了解。下發指令的技巧只有一個就是我所述的“最小化可執行”,其意思就是“你的下屬究竟有什麽樣的能力,能做到什麽樣的工作?”,要確保你下發命令的每一條細節都是你的下屬力所能及的。當你發現你的下屬在你所發布的命令中,有部分細節他無法達到,你就必須學會將這個環節進行細節分解,一直分解到他力所能及。當你的下屬能力提升的時候,你布置任務不必再分解到如此細節。
我們用網站運營管理來描述:當你新招聘一名編輯,他上崗的第一天,你將教會他如何發布一條資訊,必須細化到資訊的題目是什麽,圖片應該如何處理,標點符號的規範是什麽。當這位編輯工作一到兩年以後,他的能力已經足以策劃一些專業內容,這個時候你只需要告訴他,你最近工作的目標是什麽就可以。
就像一個大型的公司,董事會只需要告訴他的總經理,“你下一季的任務指標是什麽,收入水準是什麽”。
當你嫻熟利用最小化可執行原則去發布指令的時候,你將能夠切實保障指令的完整執行,同時也不會被屬下笑話成婆婆媽媽。
4,會議溝通的核心原則——一切圍繞中心展開。
我見過無數位任職超過三年以上的中層管理者在主持會議的時候,讓屬下把已經寫在文本上的工作匯報再念一遍。還有許多的會議的形式大於實質,儀式感大於解決問題。
不得不指出,會議就是用來協調工作解決問題的!
例如在互聯網網站領域,銷售工作會議就是要切實解決客戶服務的問題,編輯工作會議就是要解決如何做內容的問題,離開了這些會議的應有目標,會議將成為浪費團隊時間的巨大黑洞。
因此,學會開會,就是首先要問自己“我要通過會議解決什麽問題?達到什麽結果?”問自己如何通過會議解決團隊的協調問題,解決團隊的摩擦問題,解決團隊的利益分配問題,最終,將團隊的目標統一,細節到位,責任到人。
5,不同崗位間的溝通原則——找準接口。
在互聯網公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溝通方式,一位程序員會問提出需求的產品經理,我的數據庫將采用A方案或者B方案,你認為應該應如何選擇?
我們還會看到一位銷售員見到客戶的時候,反複強調他手上擁有一個什麽樣的產品,循循善誘地向客戶傾註這些新的知識,新的理念。
處理這些問題其實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學會換位思考用對方能聽得懂的語言去描述,用對方所關心的利益去誘導,對方很容易理解我們所表達的意思。
例如我前面所說的例子中產品經理只需要告訴程序員,我需要的技術結果和技術指標是什麽。我所舉的另一個例子中,我們的銷售員只需要告訴客戶,我們為您提供的產品能給你帶來什麽好處就可以了。
6,部門間的溝通原則——均衡利益。
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摩擦,不同的團隊擁有自己不同的團隊利益。遺憾的是,在我們身處一個環境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忽略配合部門的感受,甚至將其他部門的不配合舉動歸納到人品問題。
一般而言,高層管理者更容易深受其害,當一個部門很激烈地抨擊另一個部門的行為並進行私下投訴的時候,他一旦立即沖動地采取措施,就將會毀滅這兩個部門之間的關系。
因此,部門之間的溝通,仍然是目標溝通,溝通的方式,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大家的付出與收益是什麽?說白了就是利益的均衡!
正確的做法就是當面說,開會說,不要背後說。高管的方式應當是,對於沖突保持沈默,在公開的情況下,對雙方進行裁決。
7,合夥人間的溝通原則——相互理解、相互約束、相互幫助。
你的合夥人會不會對你充滿熱情的一項提議不聞不問,或者保持沈默?
這種隔閡來自於什麽?——知識層面,體驗層面,責任層面,分工層面。
可是,一旦當你的合夥人擁有類似的知識背景,在每一項決策面前都高度保持一致的時候,你必須承擔公司的另一個風險,也就是有馬達無剎車,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會非常危險!
另一種情況更令合夥人痛苦,就是明明看著合夥人往火坑里跳,你卻無能為力。
因此我們必須知道合夥人,必須是性格互補,知識互補,能力互補。
同時,合夥人必須學會相互對於對方的工作予以關註與體驗,當你不具備對對方工作的體驗的時候你無法理解對方提議的重要性,出現雞對鴨講的局面。
當合夥人往火坑里跳的時候,你只好做好最壞的打算,以及彌補的準備。
七個原則,全部來自於“血淚”的教訓。我們不得不用重複的幾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溝通傳遞的是一種體驗而溝通憑借的是文字和語言,因此溝通存在巨大的困難。
管理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
管理溝通的唯一原則,就是目標溝通!(文/寧哲網絡 周寧)
========================================
首先先回答一下這世界上還有沒有高效融資這回事了?答案是:有。但前提是,需要運氣和願意通讀以下全文的耐性。
融資是門技術活,有的時候它還是一門藝術。你需要掌握一些方法論、技術要點、人脈以及在不斷的實踐中得以建立起來的節奏感——這種節奏感往往意味著你在掌控全局。
我們采訪了幾個在融資上各有特色的創業者:他們中有的屬於絕對的好運氣,好到一個產品規劃出來就有下一輪的投資人上門;有的是經歷過被資金追捧也經歷過低谷,最終完成了一輪中規中矩的融資;還有的則幹脆就是運氣沒那麽好,跌跌撞撞也沒有把事情做到自己原本設想的樣子。因為可以理解的原因,我們不公開他們的姓名。
格雷厄姆說過,最好和人類最基本的兩項本能——貪婪和恐懼背道而馳,才能做出正確的投資決定。融資其實也大致如此:比起感性,需要更多的是理性。
以下是七條關於高效融資的建議,但願你可以理性地開啟你的融資之旅:
1. 應該怎麽選擇投資人?
如果面前有選擇,那麽挑最懂你的那個。這個懂包括對你所在行業的懂,也包括對你將來想要做的事情的“懂”。投資機構是有自己的風格偏向的,有些投資機構比如經緯,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大行業背景下,也會更為細分,比如移動社交、交易平臺、O2O、互聯網金融、垂直社區、遊戲、智能硬件等等;花點時間對已經對你表示出興趣的投資人做個方向調查,找到那個對的人。
在基於對你所做的事情了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幫助你。你拿到的一筆好的融資,應該不止包括錢,還有其他的附加值。這些附加值包括了在你需要的時候,可以給你包括招聘、處理突發危機、下一輪融資建議等各個維度的“雪中送炭”。今天這個時點任何一家優秀的基金其實都會在和創業者的溝通中強調自己基金在錢之外的所謂資源,但對於創業者而言,你需要分清楚這些資源哪些是你能用到的,什麽時候用到,什麽頻率用到,可能的成本會是怎麽樣的。
當然如果沒有特別多的選擇,那麽就選一個條款最不折騰的,以天使和A輪為代表的早期融資過程中,對賭往往是最容易出現分歧的地方,能不要最好不要。此外,受訪者給出的一個建議是,如果有一個有錢的“土豪”朋友,技能和你互補又不會對你公司的業務指手畫腳,那他其實就是一個很不錯的天使人選。
無論如何記住,好的投資人能給你的最重要的東西,其實是信心。
2.估值重要嗎?
在天使甚至A輪,估值並沒有迅速拿到錢,開始讓事情運轉起來重要。如果一個好的基金,你預測到對你的業務發展幫助更大,並且可以迅速決策的話,那麽估值真的沒那麽重要。在融資之前想好自己公司下一個階段的里程碑可能是什麽,為了這個里程碑需要的資金投入大概是多少,進而心里有一個“底”。特別是對於天使輪來說,重要的是把事情先做起來,而好的機構則會幫助你把事情做得更好,彼時更高的估值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如果一個公司業務清晰,產品有剛需,很容易遇到的情景是當你已經和一個投資人談得很深入的時候,又有新的投資人謀求以更高的估值進入。這個時候時間節點很重要,如果前一個投資人已經完成了DD(盡職調查),那麽後一個承諾給你更高估值的VC其實未必就會比前面的VC更有吸引力。
這里面需要找一個平衡。不一定要永遠把估值放在第一位,綜合考慮。投資機構和投資人的特點、條款、時間點,這些有的時候可能比估值更值得你花時間思考。
3.什麽是融資最好的節奏感?
首先做一個融資計劃表,找身邊的創業朋友或者你上輪的投資人聊聊,感覺下市面上可能對你們有興趣的機構/投資人,把你要見的投資人做一個排期。你需要學會判斷投資人對你的項目是不是感興趣,是不是對你的行業以及團隊感興趣。如果對方只是禮節性的,對項目沒有真正的興趣,那麽在這上面不值得你花時間。我們曾經遇到過一個團隊在找我們融資的時候先和我們說為什麽要首先找我們,比如經緯系其他兄弟公司可能的合作空間、競爭對手的融資情況等等;對於這樣的團隊我們自然會更加重視。
其次要有心理準備,從你有投資意向到投資敲定的時間最快是三個月,半年都不算長。如果涉及第一次做美金,需要做VIE結構,這個時間會更長。算好公司的現金流,留出富余量,不要等到現金流捉襟見肘了再出去融資,那會非常被動。
成功的受訪者認為最好的節奏感是你想清楚你的產品或者是公司將來的業務發展,你知道這個錢進來能把公司帶到怎樣的階段,而並不是在你最缺錢的時候出去融資。
此外數據增長過猛的時候去融資是有一定風險的。事實上,不要為了融資去沖數據,穩健和良性的數據增長更為重要,完全沒有必要暴漲。
即便融資沒有很順利,出去融資的時候也最好不要一口氣見十幾家VC。應該先見2-4家,然後停下來總結,收集反饋,分析他們的態度,綜合顧慮,再去見3-5家,如果還不行就再往外擴。最後還是一樣,選這里面能最快做決策的、最懂你的。
4.要介意一個機構投過你的競爭對手嗎?
按照現在的投資機構,因為量很大,每一家基金,或多或少,都有可能投到兩家競爭的公司,也有可能是很多公司在起初並不是直接競爭,但做著做著就會做到一起。這里面你要判斷這個機構是不是可以處理好細節。首先你做好對機構的調查,看看他們是不是投過類似的競品。
其次,如果一個機構可以開誠布公地在你介紹BP之前就告訴你,投過你的競爭對手,那麽你們其實是可以繼續下去的。成熟的機構會建立內部的防火墻機制,也會盡量保證不讓你的信息被競爭對手的公司提前知曉。與此同時你也可以問問當初基金投資那家競爭對手的決策流程、現在的發展狀況以及他們對那個項目的未來預期是怎麽樣的。
當然作為創業者,你真的還是需要對這點提高警惕,做好嚴謹的調查。也確實發生過一些機構把你的信息全部透露給競爭對手的情況。所以還是那句話,在投資人看你的時候,你也需要看機構,看人。
此外,有些公司會遇到一個情況,就是知道競爭對手在融資然後很著急,在想自己是不是也需要去融一輪。但這其實並不是特別好的方式,不要被競爭對手拖著走,還是要掌握好自己的節奏感。打敗你的其實不算競爭對手,而是你在不停地犯錯。
5.當合適的投資人還不少的時候,該如何處理,需要拿很多機構的錢嗎?
這個情況對一個好的公司來說,其實挺常見的。在我們的采訪中,有些成功的創業者認為能拿一家就最好一家,不要把事情弄得太複雜,導致將來要協調和分散的精力過多。
總體而言,股東最好稍微少一點,集中一點,尤其在早期的天使和A輪融資,甚至B輪融資的時候。當然如果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有名的VC向你靠攏,你如果願意犧牲一點處理複雜關系的時間,換取知名機構不去投競爭對手,有時候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策略。
6.什麽是合理的股份占比?
最核心的原則是誰幹活誰拿大頭,我們今天看到很多公司有所謂的資源方(可能是土豪老板、可能是行業相關公司等)占股超過30%,這樣的結構其實並不是太好。我們覺得創始人兼CEO最好拿到30%-50%,最好不要讓任何一個投資人占股超過創始人。如果投資人對你有信心,他們不會要求超越你的,因為一家創業公司最後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創始人和團隊的。
7.除了找機構,還有什麽創新的融資方式嗎?
我們的受訪者中,有一家現狀還不錯的公司提出過一個方案,那便是他們曾經在發展過程中,向主管以上的核心團隊做過一次內部融資。內部融資一定程度上,對於團隊的凝聚力也確實有幫助。但是需要註意,做內部融資的先決條件是你擁有一個非常成熟的創業團隊。不會因為團隊成員頭腦一熱,拿錢進來。當公司遭遇瓶頸的時候,就會非常被動。創新的融資方式需要依團隊的自身情況去設定。
希望以上“七誡”對你有用。最後說一句,即便你遭遇了非常失敗的融資,也不要輕易否定自己。谷歌、蘋果都遭遇過融資窘境,但這絲毫不妨礙它們得以有機會成為偉大的公司。巴菲特說過,成功的人往往都有“內部記分卡”,他們更看重自我評價,而非外界的贊美和批評。即便你得到了一次茍且的融資,也不代表你就一定沒有遠方。
最後,祝所有創業者好運。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