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模擬和數字(一) M群-官方發言人

http://xueqiu.com/9196968838/25040182
引:屌絲跟高帥富有什麼區別呢?我記得以前是這麼說的,吊死會告訴你這個手機是什麼級別的處理器,是第幾代,什麼工藝,納米級別的,屏幕是什麼樣的,製作工藝是什麼樣的,一個手機和另外一個手機是如此的清晰以至於你會認為是他做的,不過他攢個半年工資說不定能來一台配置不錯的htc,高帥富是什麼樣的呢?"老闆,來三台iphone"

發此文是應很多人要求,比如@sylvieluk 的要求,於是小編決定寫一寫群內最近熱議的一個價值判斷,模擬和數字。

說到這個問題可以說一下想必這裡有很多工科男例如小編當年的樣子,學過模電數電,知道模數轉換,不過因為當年學校儀器的問題小編通常經常用手動的方式來校準高低電平,要不然數電讀數不准。

這裡就要引發一個問題,其實就是說,模擬和數字的定義:模擬我們可以認為可以比較的,但是不能計數,的一切概念,用經濟學的屬於描述就是相對效用,而數字基本上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計數的,絕對效用。

但是這裡面要引申出一個概念,即使模擬的,也是可以分析的,而且可以用高等數學分析的,這不過是不那麼準確。

這破玩意有毛用?
有用,首先來說呢,模擬的來錢,數字的不來錢。因為模擬的他的定價會非常的隨意,蘋果的東西大多是模擬的,因此雖然配置跟其他電腦一樣,比如mac pro 13的配置其實就是i5什麼的,,當然說出來你可能覺得土了,但是mac本身是一個模擬很重的產品,那麼結果就是mac pro 13賣9000,acer i5賣3000。從股價上你們也能看到這是何種表現了。

為毛?
從經濟學的效用角度來解釋呢,因為你的效用本身是不能計數的,你只知道這個比那個效用高,買mac pro 13比acer i5要好,但是並不知道好多少。當然我說了,模擬是可以分析的,說以當年mac價格非常奇葩的時候銷量很少,現在回頭我問你如果iphon4賣2000$一個,還有人買麼?嗯,事實就是如此。

舉例:
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誰是數字誰是模擬?
簡單來說,基本面分析和技術面分析都有數字和模擬的派別。
這個可能@Pune的碎片哥 不認同啊,不過不要緊,我來舉例,基本面分析的財務分析和dcf就是數字的,但是如何呢?好教,因為這個東西有標準,數字的麼,告訴你怎麼弄。然而模擬的就是安全邊際,誰來告訴我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書裡面有沒有準確定義安全邊際多大算大?有人說當然越大越好,巴菲特有無限現金流他才這麼說的哦。所以他們會有一個按照經驗來的安全邊際,時間火候把握甚好。
技術分析很大程度上是數字的,不過為了準確小編夾一點私貨:標準的技術面分析看圖其實有很多感覺的意義,soros手下那位同志就是結合了基本面,看圖,及宏觀經濟三重經濟才把那基金搞得如此風聲水氣,小編接觸過一些市場成功人士,就是幾萬炒到十位數的人,大多得出的結論是看圖是門藝術,不太能說的很準去。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可以看到,模擬比數字來錢,但是呢?數字會摧毀模擬,這是未來的風向,你看現在沒人用膠片了吧。但是數字時代,現在原來賣膠片的利潤已經被削減為0了。當然,即使是數字時代,我們也能明白,大的互聯網公司本身賺錢的地方其實可能大多不數字。。

@葉公好尨 認為數字電器不能靠實體店來銷售,否則毀滅價值,而模擬電器則必須實體店來銷售,否則無法展示。原文為:「所以做digital產品的,就不該把渠道變重;做analog的就不該把渠道變輕。 實體企業,一旦有明星產品,擴張起來很快,copy paste,但就變重了,一旦產品撐不起,就是大包袱」

這個可以用芒格評論巴菲特的一句話來做個小結:沃倫知道什麼技術是可以提高利潤的,什麼技術是會摧毀利潤的。
感謝如下人員給予的貢獻,小編只是摘錄總結,原創為一下人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36

巴菲特與馬里蘭大學MBA學生的交流發言(雪球眾包翻譯) 每天發現一個更好

http://xueqiu.com/9220236682/26622349
很有價值的一篇文章,未翻譯完,正在繼續。

2013年11月15日
(本交流內容為馬里蘭大學羅伯特.史密斯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DavidKass所整理)

2013年11月15日,沃倫.巴菲特會見了包括馬里蘭大學在內8個大學的約20位MBA學生,學生們按順序提出了如下16個問題:

(1)隨著規模越來越大,伯克希爾.哈薩維已經降低了它的預期投資回報率嗎?

巴菲特:伯克希爾沒有1個預期投資回報率。更多的資本會使取得優秀的投資收益率變得更困難。如果我管理1百萬美元,相對於目前管理2100億美元(伯克希爾的淨資產),將會取得更高的投資收益率。規模是投資表現的敵人,但我仍然更喜歡管理2100億美元相較於管理1百萬美元。

(2)過去,你說你是85%的本傑明.格雷厄姆和15%的菲利普.費雪,這個比例如今改變了嗎?

巴菲特:我建立自己的投資策略是基於格雷厄姆,我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並師從於格雷厄姆。持續運用格雷厄姆的方法,你不可能損失金錢。實質上它是一種非常定量的方法,運用它你會做得相當好。在另一方面,當你的公司和資金量越來越大時,這種方法會變得越來越難以適用。以合理價格買入好公司好於以低價買入普通公司。

運用「煙蒂投資法」,你會在地上找到令人厭惡的煙屁股,還剩一口,撿起來,點著你能免費吸一口。你能夠持續這麼幹,並撿到許多免費煙蒂。這是一種方法,這是我曾經做過的。定量的,我尋找到了許多非常便宜的股票。在遇到費雪和查理之後,我開始尋找更好的公司。以前,我兩者都做,現在我們尋找好公司,而不僅僅是便宜的公司。

鐵路非常龐大,他們在10年、100年後仍然會很好。伯靈頓北聖達菲鐵路現在的稅前盈利為60億美元,而在我們買入幾年前稅前盈利為30億美元。目前,我們是更多的費雪和更少的格雷厄姆,因為我們運用的資本更大了。若是較小的資本,我們會尋找更高安全邊際和更便宜的股票。

當我大學畢業後,我逐頁的翻閱穆迪手冊,翻到1433頁發現有好東西在裡面。1951年西部保險公司淨利潤為29.09美元每股,一年之前為21.66美元每股。股票價格在過去12個月處於3到13美元之間。當我看到時,股價為16美元,低於1倍市盈率。

多年前,在2004年,有人告訴我應該看看韓國。我從花旗集團得到一本書,上面每頁有一個股票,描述了韓國市場上公開交易的公司。我翻閱後,找到了約20家公司。這本書提供了淨資產、每股收益和價格,除了價格沒有告訴你股票的其它任何信息。一下午,找到了這樣的20家公司,每個股票買了一些,但是沒有足夠的信息支撐以便於重倉持有。如果你買了20個2倍市盈率的股票,你將會賺錢。

這就是本.格雷厄姆的方法,這樣做你能夠賺錢。如果你有更大的資金,你必須按費雪/查理的方法,買大生意。伯克希爾正在尋找大的、非常強壯的公司。例如1983年收購的內布拉斯加家具超市,至今其利潤大約已經增長了約20倍。查理告訴我——「你從不想不和我觀點一致,因為你很聰明,但我一直是對的」

(3)你每年寫致股東信的流程是怎麼樣的?你怎麼決策去寫什麼內容?

巴菲特:我已經完成了2013年的致股東信,但我將在2月28日發出。我已經知道了我將講什麼,只需要填一些數據並發出。

我試著把我的股東當作合夥人,我在換位思考,如果我處在他們的位置,我希望得到什麼信息?這正是我告訴他們的。我的第一稿,我會發給了我的姐妹們,她們對金融知道的不多。「親愛的姐妹們」-我向她們解釋處在她們的位置想知道的內容。

我也喜歡寫一些常識性投資教育內容,這些和伯克希爾沒有直接關係。今年有2600個詞(共有11500個詞)是關於投資的。我是在和所有熱衷於投資的人對話,告訴他們該如何投資。每年我會選一個主題去寫一章關於如何投資,有人感興趣,有人不感興趣。如果有人準備把他們大部分資金投給我,我會像在一起面對面交談一樣,告訴他們伯克希爾的投資原則,股東們都會知道我們是怎麼做的或在做什麼。

1956年,我花0.49美元買了個賬本,關於合夥關係只用了2頁紙,但我不擔心合夥協議。我只用半頁紙解釋了基本原則:哪些我能做,哪些我不能做,我準備怎麼去做,我如何衡量我的成功。如果你覺著行,就投錢進來。如果你不想投錢,就不投,我們仍然是朋友。這些基本原則至今都放在伯克希爾年報致股東信的末尾,以告知我們的投資者。我們基本原則之一,雖然我們以公司的形式管理,但我們視股東為合夥人。我們把你們當合作夥伴,需要有共同的觀念,就像婚姻一樣。如果在重要問題上有分歧,結婚會是可怕的。

年度報告現在已經準備好了。伯克希爾有非同尋常的股東,許多股東把他們80%的財產放在了伯克希爾,我幾乎把100%的財產放在了伯克希爾。但如果市場下跌50%,我們會重新寫(笑聲)。

(4)你為何把高盛的認股期權轉換成了公司的小比例股份?

巴菲特:高盛和通用電氣,在2008年我們幫助支援他們,這個我做夢都沒想到(想像一下,通用電氣打電話告訴你他們需要你的財務援助)。伯克希爾獲得附有股票認購期權的優先股,期權的期限為5年(2013年9月到期)。股票期權可以購買50億美元的高盛普通股和30億美元的通用電氣股票。如果我們行權,我們將要另外投資80億美元。這兩個公司不希望發行這些新股。今年早些時候,我們決定,既然他們不想發行這些新股,我們也不想花80億美元,我們就做個解決方案,雙方都樂意。我們不想花錢,他們也不想發行新股。

最終,伯克希爾獲得價值約20億美元的高盛集團股票,而不用花現金,而通用電氣僅2億美元。伯克希爾目前只剩一個美國銀行發行的期權。我們擁有的期權可讓我們以7.14美元每股購買7億美元的股票(約50億美元),2021年8月份到期。我們將持有這些期權直到價值提高,或者持有到期。

高盛和通用電氣的交易挺有意思——5年前誰能想到這些。因為雷曼,貨幣市場坍塌了。貨幣市場基金持有大量雷曼票據。形勢一夜之間改變了,雷曼倒閉,3000多萬相信貨幣市場基金是安全的美國人損失慘重。這導致主要的貨幣市場基金「跌破面值」並貶值。貨幣市場進行著一個巨大的無聲電子賽跑,在雷曼倒閉後的三天內,有35萬億美元的貨幣市場基金和1.75萬億美元的基金流出。所有的貨幣市場基金都持有商業票據,像通用電氣等公司也持有大量商業票據。之後,美國工業幾乎停滯。喬治.布什說:「如果貨幣不放鬆,這些混蛋都會完蛋」——我相信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經濟描述。這是為什麼他支持鮑爾森和伯克南,因為公司都依賴商業票據市場。

在2008年9月,我們到達了深淵。如果鮑爾森和伯克南不干預,再過2天,一切都完蛋。伯克希爾一直持有約200億美元的現金,聽起來比較瘋狂,不大可能需要這麼多現金,但若在未來100年的某些天世界又停止運轉了,我們將做好準備。將來會有些危機,也許就在明天,到時你會需要現金,那個時候現金就像氧氣。當你不需要時,你沒有注意到它,當你需要時,它成了你唯一需要的東西。

我們運營的流動性超過其他公司,我們不想依賴銀行。美國財政部沒有權限去給貨幣市場基金提供擔保,他們的權力來源於國會。鮑爾森在2008年9月份建立了一個外匯穩定基金去給貨幣市場基金提供擔保,這個措施阻止了貨幣市場基金的繼續流出,危機結束了。

在你們的一生中,這種情況可能還會發生幾次。當這種情況再次發生時,注意兩點:1.保護你不被傷害,2.如果你有現金和勇氣,你將有機會以不可思議的價格購買東西。恐懼會迅速蔓延,具有傳染性。這和智商無關。信心只會一點點恢復,不會立刻恢復。會有一個投資市場癱瘓的時期,此時你不希望欠別人錢,如果你有錢,就去買入。「別人恐懼時你貪婪,別人貪婪時你恐懼」。

(5)How has your understanding of markets contributed towards your political views?
WB: I wouldn't say knowledge of markets has. My political views were formed bythis process.  Just imagine that it is 24 hours before you are born. Agenie comes and says to you in the womb, 「You look like an extraordinarilyresponsible, intelligent, potential human being. Going to emerge in 24 hoursand it is an enormous responsibility I am going to assign to you –determination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into which you are goingto emerge. You set the rules, any political system, democracy, parliamentary,anything you wish, can set the economic structure, communistic, capitalistic,set anything in motion and I guarantee you that when you emerge this world willexist for you, y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hat's the catch? One catch –just before you emerge you have to go through a huge bucket with 7 billionslips, one for each human. Dip your hand in and that is what you get – youcould be born intelligent or not intelligent, born healthy or disabled, bornblack or white, born in the US or in Bangladesh, etc. You have no idea whichslip you will get. Not knowing which slip you are going to get, how would youdesign the world? Do you want men to push around females? It's a 50/50 chanceyou get female. If you think about the political world, you want a system thatgets what people want. You want more and more output because you'll have morewealth to share around. The US is a great system, turns out $50,000 GDP percapita, 6 times the amount when I was born in just one lifetime. But notknowing what slip you get, you want a system that once it produces output, youdon't want anyone to be left behind. You want to incentivize the topperformers, don't want equality in results, but do want something that thosewho get the bad tickets still have a decent life. You also don't want fear inpeople's minds – fear of lack of money in old age, fear of cost of healthcare.  I call this the 「Ovarian Lottery」. My sisters didn't get the same ticket.Expectations for them were that they would marry well, or if they work, wouldwork as a nurse, teacher, etc. If you are designing the world knowing 50/50male or female, you don't want this type of world for women – you could getfemale. Design your world this way; this should be your philosophy. I look atForbes 400, look at their figures and see how it's gone up in the last 30years. Americans at the bottom are also improving, and that is great, but wedon't want that degree of inequality. Only governments can correct that. Rightway to look at it is the standpoint of how you would view the world if youdidn't know who you would be. If you're not willing to gamble with your slipout of 100 random slips, you are lucky! The top 1% of 7 billion people.Everyone is wired differently. You can't say you do everything yourself. We allhave teachers, and people before us who led us to where we are. We can't letpeople fall too far behind. You all definitely got good slips.

(6) You are one of the few male CEO's whochampions women in the workplace. Can you talk about your reasoning and how wecan contribute our intelligence to the workplace? (from a woman speaker)
WB:  We wrot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in 1776 – 「All men arecreated equal」 etc. In 1789 we wrote a Constitution – on second thoughts…blacks are only 3/5 of a person. They slipped up. They wrote in such a way thatthey didn't have to use gender pronouns. They gave themselves away inpresidency, they said 「He」. Pretty soon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became allmales are created equal. Move forward to the Gettysburg address, Lincolnrepeated the line abou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Slipped over the fact thatwomen couldn't vote, couldn't even inherit money in some states. Finally, in1920, 131 years into this new venture of governance, 「Oh yea, women should havea fair stake in vote.」 After this, many justices were appointed before O'Connorwas. Everyone had expectations of me as a child, but my sisters who were justas smart, were delegated to something different. Here is this country, thinkabout how far we came from using half our talent. Now we are beginning tounleash the potential of the other half. If we only allow people to be CEO's,accountants or lawyers if they are above 5』10〞, and people under 5』10〞 mustbecome nurses, etc. that would be crazy, we could not unleash potential. Samething was the case for women. No one realized it, my dad didn't, and myteachers didn't. Women are obviously just as smart and work just as hard. No one is better at running our annual meetings than Carrie. I think itsnuts for a CEO to pass up the most talented person based on their gender. Butwe are going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e're moving towards the ideals we set,but these ideals set by Jefferson weren't practiced until much later.

(7)當收購一個公司時,你如何評估管理人員

我遞給B夫人(內布拉斯加家具超市)一個大支票,他們(管理層)都不需要再去工作。但是在他們拿到錢,我拿到股票後,他們表現的有所不同嗎?他們工作起來和給自己賺錢一樣努力嗎?

我們四分之三的管理層非常富有,這些人不需要去工作,但是他們仍然全情投入。如果我給他40億美元,下個月會是相同的結果嗎?下一年呢?我不會處理合同,我必須判斷管理人員是否會以相同的方式繼續工作。我的評估表明我是正確的,且我做的越來越好。他們不需要我,我需要他們。

我為什麼工作?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情,然而每天早上起來,我都等不及想去工作。我喜歡週六工作,和學生交談。為什麼我這麼做?我要去畫我自己的畫作,伯克希爾就是我的畫作。人們喜歡創造事物。我認為我是米開朗琪羅,正在給西斯廷禮拜堂作畫,但對於其他人可能看起來像塗鴉。第二,我想獲得喝彩。當人們欣賞我的畫作時,我很高興。如果其他人有他們自己的畫作,作為我會去指導他們怎麼畫嗎?(就像公司管理)我感謝他們所作的一切。我知道遊戲規則,當我稱讚他們時,他們知道正在從他們喜歡的評論家那裡得到認可。我有他們的股票,但這仍然是他們的生意。當管理層真正關心生意時,即是一個好的文化。

(8)現在信息到處都有,如果你今天出生在秘魯,你會以相同的方式崛起嗎?

巴菲特:是的,我能。世界各地正在發生變化。人們可以在各社會經濟階層移動。美國並沒有比其他國家更加努力的工作,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超過其他,因為我們給予平等機會。不是更聰明的工作,而是釋放出更大的潛力。世界是正在給所有人創造機會。

(9)對於今天想進入投資業的人,你會給哪些職業建議

巴菲特:你應該學習所有關於投資的事情。有如此多的東西要學習。學習哪些管用哪些不管用,哪裡價值會存在,哪裡價值不會存在。我11歲時開始涉足投資,以38.25美元買了3股城市服務優先股。同時,我大姐桃瑞絲也買了3股,我爸爸買了4股,所以我們共有10股。我姐姐桃瑞絲在上學校的路上每天抱怨這個股票的價格,所以我以42美元的價格賣了,2年後這個股票價格為200美元。

我會對管理的資產進行審計,以便於做的好時能夠吸引更多人。相對於投資,我更喜歡經營公司,經營生意比調動資金更有樂趣。

Todd Combs 和Ted Weschler每人管理65億美,如果他們自己運營對沖基金,他們會賺的更多,但是他們喜歡在伯克希爾,他們有足夠的錢,他們有我非常稱讚的品質。

(10)請給女性一些建議

巴菲特:建議閱讀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個人傳記。總統都來看她。她克服了她母親和丈夫忽視她的心裡障礙。如今許多女CEO很成功。波仙珠寶的CEO蘇珊.雅克正在離職準備去領導世界寶石協會。

(11)你是第一個使用「護城河」這個詞作為競爭優勢的人,星辰公司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你怎麼評價星辰在護城河上的工作?
巴菲特:我認為他們做了一個偉大的工作。我提到這個詞是在40多年前,因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會有這些經濟城堡,例如蘋果、微軟等。一些公司有比較小的城堡。如果你有一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城堡,人們會試圖奪取它。你需要2件事——1個城堡周圍的護城河,另外你需要1個試圖擴寬護城河的武士。

可口可樂怎麼建立他們的護城河?他們在人們的腦海中深深地印上了可口可樂是快樂所在的認識。這個護城河在你們心裡。鐵路的護城河是進入門檻。GEICO的護城河是低價格。每天我們都試圖擴寬護城河。喜詩糖果在人們心中建立了護城河,在情人節,它是一個比RussellStover更讓人印象深刻的禮物。喜詩糖果已經連續41年在12月26日這天提高價格。伯克希爾在1972年以2500萬美元購買了喜詩糖果公司,現在它的年利潤為8000萬美元。理查德·布蘭森的維珍可樂在十年前已經失敗。士力架巧克力(Snickers)成為糖果棒第一品牌已經40年。

(12)你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你會給年輕的專業人士什麼建議?

巴菲特:你要做的最重要決定是和誰結婚。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思都放在大事情上,而且必須確保你的配偶在同一大事情跟你有同樣的想法。不要與你希望去改變的人結婚。與比你更好的人結婚,與比自己強的人同行。

(13)你是不是有一個每年擊敗道瓊斯工業指數10個點的目標?

巴菲特:多年前,我試圖擊敗道瓊斯指數(目前是標普指數)。目標是每年擊敗道瓊斯指數10個點,如果道瓊斯指數下跌20%,而我們下跌10%,這樣就好。對於具體的業務和債券,我們沒有預期標準。我們儘量做我們認為在當時最好的交易。這是我們能夠做的最聰明的事嗎?在能力圈以內嗎?會讓我們的資源緊張嗎?希望答案是肯定的。通常我認為一個公司的價值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

回到投資,2600年前的表達是「一鳥在手勝於二鳥在林」。但你需要質疑——有多大確定性林子裡有兩個鳥?林子有多遠?利率多少?(笑聲)

在投資中,你現在支付金錢並在之後得到更多的錢。伯克希爾一直在向林子放更多的鳥。

如果你現在管理1百萬美元,你應該能夠在無風險無槓桿的情況下打敗標普500指數10個百分點。

(14)你參與過的最艱難的談判是哪個?你是怎麼提高你的談判策略的?

巴菲特:我僅僅是從我爸爸那學的談判方法。人們擁有不同的談判風格,我不希望參與到那種只能在某些點上達成一致的談判,不希望與他們在一個點上爭吵。要麼我們放棄要麼一方壓倒另一方。我的風格不同於大多數人,我只會說我做什麼,如果你這樣做一輩子並堅持下來。我能夠從任何事情上走開,我會說我會付X美元,通常情況下,這是最好的交易。我不會虛報價格,然後你反擊,然後達成某個價格。你在花時間和金錢做這個事。我只會說我將支付多少,而且一旦有了聲譽,這招很好用。你不會希望參與一個你不敢走開的談判。與你愛的人討價還價是一個可怕的錯誤,破壞性的錯誤。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是無條件的愛。

(15)什麼是你最大的投資失誤,你從中學到什麼?

巴菲特:最好是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即使審視全部各種類型的失敗案例,我也不相信你能夠戰勝自己,你還是會犯錯誤。我最大的錯誤是買了伯克希爾.哈薩維,並試圖使它變好。我們把所有錢投在了一個糟糕的生意裡,把資金浪費在裡面長達20年。你不可能玩這個遊戲不犯錯誤。我們花費4億美元的伯克希爾股票購買了德克斯特鞋業,現在這些股票價值50-60億美元,德克斯特鞋業最終由於國外的競爭而破產。我們在未來能源公司債券上(EnergyFuture Holding bonds)損失了20億美元,KKR參與投資也損失了80億美元。

(16)但管理別人的錢失誤時,你怎麼處理責任和包袱?

巴菲特:我會告訴他們我將來還會失誤,但目標是去做這個和這個和這個。我可能為了做這個而犯錯,但我仍然有可能完成目標。我試圖以一種不會顯著虧損的方式持續操作。這種方式我可能不會賺最多的錢,但我會把永久損失的風險最小化。如果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可能造成他人資金的永久損失,我就不會做這個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802

我眼中的國資改革(國資討論碎片化發言總結) 見薇知築

http://xueqiu.com/4092336327/27876637
我一直很羨慕釋老毛,能寫出那麼悠揚、令人拍案叫絕的文字。我一直也想定期的碼一碼字練習一下寫作水平,但是發現看得越來越透而能寫下去,且不讓自己反感的卻越來越少。所以,整理了一下自己在碎片哥的國資改革群的發言,眾位權且看看吧,輕拍磚頭。

其實國改吧越是央企,越是大,越是眾目睽睽,如果老大想撈名譽比如傅,越是敢動手。因為不涉及個人表面的經濟利益而拍的是上面的馬屁。如果涉及到地方國企,歸根到底,涉及個人利益。等於董事長自己寫方案把多少股權賣給自己,這樣誰都不好意思或者說不知道多少尺寸為好,生怕留了傾吞國有資產的名聲,所以我們都看到,各個集團都狂開改革討論會統一思想,為以免未來出現問題可以賴上群體決策推脫自己的責任。

但是十八屆三中全會討論出的方案,就是土地財政到頭以後,社會轉型的財政從哪裡來的問題。央企基本上都是各家的地盤,而真正通過股權混合制持有,提高管理層持股比例,促進整體效益,一定是地方的國企。這其中又特別複雜,有些國企股權直接賣,劃轉入資本運作公司,然後在二級市場或者戰略投資者直接賣掉,就是兌現了國資價值。而30%上繳財稅,長期來說是需要能對財政產生長期收益的。這樣一定是不賣,給管理層股權混合所有以後的效率提升帶來的長久的現金流。如格力直接賣給戰略投資者,這是一次性收益,但國資整體提高效率,才是長久的標的。基於此,我個人比較看重即使在現有國資體制下,已經表現出管理活力,未來通過國資整合,提供給管理層廣大權限和整合資源的公司。只要管理層的利益和國資一致,釋放出的動力,會造就中國的雀巢、卡夫。因為未來很長時間都是有中國特色的私有化過程。

說到市場走勢,未來會怎麼樣,很難說。但是我看到的是,十八屆以後,保險公司請了基金管理人去掌舵投資,保險公司的權益類投資在放開,新農保和城鎮居民保在對接,為了走私有化道路保住整個階級的既得利益財富,上面反腐並且開始支付社會保障對價。而我們能參照學習的道路只有美國,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處於美國70年代養老年金還沒有開始入市的轉折點。反腐和社會保障對價明顯是從本屆開始的。我個人認為,出現這種結果,和個體區別並沒有關係,而是社會各個層面都表現出要崩盤的特徵,導致最高層認識達成了一致——妥協,然後本屆才被賦予了深耕國內民生的使命。!@#$%^&*() ......綜合種種,讓高層打成了一致意見,妥協,深耕國內民生,同時混合所有制提高效率,為后土地財政時代轉型搞錢。

在石化央企改革第一炮之後,地方國企才剛開始,地方國企的管理層的猶豫、試探、徘徊,都很正常。但是混合所有制,私有化率的提高導致效率的提高是必然的。所以在A股下跌那麼多年後,如果有好的還在底部的具有品牌護城河和一定活力的消費品企業,我覺得值博率非常高。預期整個市場的水位會隨著效率的提高而整體提高,也就是所謂牛市。具體品種,由於本人隸屬的投顧公司管理著雪球私募工場的陽光私募基金,不方便討論。但是可以說明的是,統計顯示,牛市最後漲的最多的,一定是市值小、價位低的股票。通過效率提升,資產注入,管理層利用集團的資源,為自己也為國資和我們其他股東的股權謀福利。尤其對於那些管理層沒有利益,導致那麼多年坑蒙拐騙致使上市公司常年利潤很差股價常年下跌、但是並不會折損現金流的本源體的企業,感覺能夠很簡單的確定邏輯,長期就能獲得超平均水平的收益。

最後,青海 新疆 西藏等偏遠地區的老大們都比較懶、比較楞,但是搞起來都比較貪比較猛,喜歡超額收益的朋友不妨關注。

另外,雪球私募工場和我們同期啟動的陽光私募不少,提示下以後的監管越來越嚴格(會裡新成立的三個處都不是吃乾飯的...),合規性要求越來越高,大家必須遵紀守法,才能基業長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731

萬科毛大慶在建策沙龍上的發言(速記版,絕對原創) 萬佑希

http://xueqiu.com/8699384290/29047027
感謝小張的錄音和記錄。上週參加了一個沙龍,比較內部的沙龍,毛總說的比較實在,大多數觀點我都同意。說出了很多在公開場合不能說的話。

  發言速記版:
  今年的市場。和萬科一樣,在座的各位對今年一季度以來的市場,覺得都比較複雜,先坦率的談個人對市場的分析。去年年末的時候,我有過一次訪談,曾經談到,2013-14年間,市場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大的分化,個人曾在多個會上談過,從現在重點關注的50個城市看,已明顯出現分化的特徵,50個城市的背景:(國家從2003年實施政策性調控以來,到去年,整整10年,2014年沒有實施政策性調控,在過去10年強政策性調控下,一共有過43次政策性調控,其中頒佈了179份四部委以上的文件,這179份文件,個人受任志強影響較大,喜歡分析,個人將179份文件全部找到,並拼到一起看過(嘲笑個人有病),發現:179份文件前言不搭後語,各種事情也有很多沒落實;但是這179份文件給我一個啟示:再一次印證了中國房地產有房地產問題的地方,從這個國家有 4部委以上文件開始,他的每個文件都有一段,叫做這個文件的指向:從30多個城市,到70多個城市,最多情況下提到都是50-60個城市,其實,再仔細看,這個50-60個城市標誌了中國房地產比較明顯的各種各樣特徵,萬科長時間以來,我們的研究院和研究機構,自己的研究部門分析的比較多的,其實也就是36—50個城市之間的狀態)。這50個城市從13年底—14年初,出現了兩個情況:一個是以二線城市為代表的,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特徵:由於土地供應過多,帶來了對未來市場去化能力的或銷售能力的透支,這些城市比較明顯的代表,就是瀋陽,有明顯性的代表,一些三線城市就不舉了,比如:營口、鞍山、唐山之類的。像瀋陽這樣的城市大概有30來個(在50個城市裡面),基本由於市場供應過量帶來的影響;二是還有一些城市,以北京為代表,就是市場還在,需求也還挺多,但是他的波動在於土地的價格在過去的一年裡由於上漲的過快,我們以斜率來表示,13年斜率非常的斜,是過去好幾年的斜率總和,帶來了對市場價格上漲空間的透支,所以基本上兩類城市都出現了透支的情況;造就了今年1季度,再加上國家對於銀行的貸款、政策的收緊,這三點(兩個透支加一個收緊),使得今年我們普遍意義的市場出現了比較消極、比較觀望、悲觀的的這樣一個狀態,可能這樣一個情況可以涵蓋大多數的城市。

輔助一個擾動因子,就是反腐敗(星河灣代表下午提出反腐敗對星河灣影響很大),作為我們開發商講,反腐敗對高端樓盤影響,事實上還是很大的。反腐敗對於高端盤的影響,不是少了一批腐敗官員,而是一批跟這個事直接或間接相連的包括產業、人、以及一批人對於持有高端樓盤的疑惑心理。各個城市不一樣,比如山西省,我們也關注了星河灣這個項目,他影響到了煤炭整個行業。我們萬科在北京的高端樓盤,過去的三週,僅接待檢察院、紀檢委,就多大14-15次,我們從一個樓盤配合調查的之密集(售價在4、5萬元每平),其他開發商更貴的樓盤更不敢想想是什麼情況。所以,起碼在近期的一段時間內,反腐敗對房地產還是挺明顯的一個擾動因子。

同時,在北京的二手房交易市場,更加的感受到由於廉政所帶來的影響,比如和我愛我家、鏈家這兩家主流的二手房門店進行溝通後,得到這麼一個數據,尤其以鏈家為主(鏈家基本佔了北京一半以上的市場),他們的單門店的單日掛單量(單日掛單量是二手房市場很重要的一個數據)從原來的5套房子,急劇增長到10-12套房子,而且好多掛單的單主,要求他們盡快銷售,給予大幅優惠,甚至於腰斬售價,可見這房子都不知道怎麼來的,比如:其中以某省某地級市公安局局長在北京銷售的房子(此人已經進去了),在北京市場中介,找了44家門店掛他的房子,他在北京的房子數量,大概在1-2棟樓,幫他掛的人有他的手下、老婆、二奶等,掛的時候不計成本,玩命甩。甩帶來的後果是二手房的銷售嚴重的減緩,這個情況大家可以到門店看看(我本人在13年也在賣一套房子,100平米的房子,就賣不掉,現在是越等越賣不掉,經紀人讓我降價,我告訴經紀人,我是以成本價賣的,都沒計算利息,結局就是我不賣了,收租金);

北京還有一個更複雜的因子:自住商品房,自住商品房的供應,對於一批剛需的買主,給了他們以比較便宜的價格,能買到房子的一種期房,但事實上這種期望也挺虛幻的,他的供應量很有限,北京金隅嘉業,在北京有比較好的兩個地方,大概5000套房子,現在還沒開始銷售,排隊的申請者,剔除重複的,5000套房子,申請的家庭數量在25萬;不剔除重複的,申請的家庭數量在45萬。因此北京的市場是有的,著急買房子的人是大把在,但是這些人已經構不成對於高端樓盤的支撐。這是我想表達的觀點,市場中90%以上還是剛性需求,他們的臨界點特別敏感。前段時間萬科在北京賣的房子(住總萬科聯合開發的萬科橙項目,2.2萬每平),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這個項目是被建委要求價格合理一點,低一點,萬科提出有股東、合作夥伴,是否可以不賣,但建委仍然要求賣,要求我們起帶頭作用。低價賣了以後,記者寫了很多文章,要崩盤了,萬科要帶頭降價了,以至於現任中央某常委的兒子從美國打電話給我,問我是不是北京的房子真的要跌了,我說政府讓我幹的,你還問我。情況就是4小時賣光。賣光的狀態:房價幾乎就和北京的自住商品房一樣。但是我們測試過,如果放在我們另一個樓盤,價格賣到2.8-2.9萬,購房者人數立刻下降,賣到3萬,更明顯;所以可見現在市場的價格承受空間和區間是非常明確的。我們有一個建委批了的3.6萬每平的項目,在北京的亦莊,開盤後賣了40%,後面的量就走得很慢很慢了,大家能看出,2.2萬的項目,4銷售賣光,3.6萬的項目很慢。

目前就是北京和上海的情況好點,包括廣州和深圳以及其他城市,市場都不好。我簡單的以數字說明:我們檢測的24個重點城市成交金額的變化,2013和2014年的1、2、3月份,同比下滑:1月份13%,2月份21%,3月份30%,至於4月,我們認為好不到哪去。24個重點城市的存消比的變化也是相當大,當然銀行的封控、客戶觀望情緒加重了這種變化。

還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數據,我們分為1000億級的城市,分為:北京、天津、瀋陽、青島(北方城市為樣板),1000億級的城市商品房的供應面積,同比下降,北京是23%(好多企業現在是不賣,政府不批還限價);天津上漲環比106%,同比上漲8%;瀋陽上漲205%,同比上漲78%,以上都是上漲;青島也是在上漲;

商品房的成交金額來看,總金額,北京同比下降37%,天津下降35%,青島下降45%,大連下降40%,濟南下降43%,太原下降66%,都有明顯的下降;

批售比,大量的城市都是大於1的,北京是1.2,青島是1.9,煙台1.4,這些數據看來都是在惡化的狀態上。

我們同時也看了商品房的上市,對比土地的成交面積來看,如果小於1,就說明大量成交入地,但還沒入市,像天津、瀋陽、青島、大連等等,全部小於1,就證明了土地淤積在開發商手裡的量還是挺大的,但是這些城市的商品房的批售比是什麼情況呢,大於1的話,說明已上市的部分已經開始積壓,比如天津,商品房上市對比土地成交是0.65,但是商品房的批售比已經到了1.48,說明了地還沒完全上市,但是批售的房子已經開始積壓了;

我們再看溢價房價差,我們判斷,如果小於5000元,就很難有盈利空間,我們列舉了十幾個城市,這裡面只有北京是10824元,天津是8419元,瀋陽4847元(瀋陽現在想賺錢已經很難了),青島7000元,大連8000元,濟南6000元,常春5000元,唐山4800元,鞍山4900元,撫順3500元。

3年新增庫存的存消比,多數城市,僅新增的庫存就已達到足以銷售1年以上,3年庫存的存消比,比較嚴重的,如:天津17,瀋陽7,青島16,煙台38,鞍山20,唐山22等等;唐山是個比較鮮明的例子,萬科和華潤,在唐山是屬於比較大的,好歹很多企業沒進去,進去的都陷進去了,唐山是河北省GDP第一的城市,比石家莊還要高不少,3年多的城市建設導入人口幾乎沒有增長,城市的基本產業結構就是鋼鐵、煤炭、水泥、陶瓷,這些企業絕大多數是政府壟斷和國有,少有的幾個大礦也是和政府勾著,調查唐山的有錢人很多,但是再看,發現有錢人不在唐山買房,基本上都在北京買房。重點中學也沒有,三甲醫院就2個,是一個很傳統的北方城市經濟結構,政府壟斷的經濟體,民營資本和民營企業幾乎都沒有發展起來,再加上搞環保,要推到各種爐子,萬科在唐山已轉不動了,停止狀態。這樣的城市在國內不在少數,加上政府玩命的賣地,基本上只有賣地是政府財政的唯一來源,在此情況下,這些城市的銷售、這半年以來,基本是處於急劇惡化的速度狀態。

現在庫存的問題事實上是挺尖銳的,萬科也做了統計,與往年的3月去化加快不同,27個主要的城市中,多數的存消比在上漲,21個城市超過12個月,9個城市超過24個月,比如:廣深區域、上海區域、北京區域、成都區域來看,深圳存消比29個月,長沙24個月(我們是以平均21個月為一個風險警戒線,但每個公司的看法不同,萬科對自己公司的管理,萬科是按照每個公司資金來源的成本和我們基本對我們股東的收益率進行倒算,我們對於一個城市的存消比到了多少以後可以忍受,高過以後就有危險了),每個公司算法和衡量不同,無錫在上海區域中,57個月,很嚴重,寧波36個月,杭州33個月,上海33個月,天津39個月,唐山28個月(唐山整個城市加起來計算,已超過100個月,28個月是城區裡),瀋陽23個月,西安30個月,鄭州23個月。

總的狀況,商品房的環比供應在大幅上漲,但成交的反彈乏力,庫存總量增加,絕大部分城市的存消比在上升,沒有真正感受到小陽春的味道。一線城市的土地成交,除了北京、上海少有的幾個地方之外,其他城市土地成交已經進入到一個下行通道里了,是比較明顯的。只有讓人非常難以理解的是北京,有市場的保險性,但事實上,昨天下午(指恆大地產(03333.HK)子公司北京正浩置業有限公司以41.6億元總價,配建3.68萬平方米自住房和1.57萬平方米限價房的條件拿下大興區黃村DX00-0101-0201地塊,溢價率高達179.95%。,同日出讓的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DX00-0101-0801 等地塊C2商業金融用地,並沒有進行現場競價,被萬科(000002.SZ/200002.SZ)和首開聯合體以7.63億元的網上最高報價拿下,溢價率僅為0.53%。樓麵價為8048.85元/平方米,遠低於恆大獲得的黃村地塊。),兩塊地一街之隔,不知道恆大如何賣;但由於每一快地出來,都有一個這樣的企業出來挑頭,使得北京市場勾勒出的狀態就是:價格還在飛快上漲。但是看現在拍賣土地的結構,參與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原來是上市公司、大公司和央企以及一群名企在一起競爭,競爭力很實,都在舉牌。但現在情況不同,現在基本報名企業數量已經急劇衰減,但是總有這樣的企業,別人都不舉了,他們還在舉,一直爭到最後,每次都能冒出這樣的一對冤家,到最後,甭管這兩個企業怎麼舉的,但是價格就很高,所以總體看起來,從投標、報名到拿地,事實上有這嚴重的衰減,像北京市比較成熟的一些長時間在北京開發的企業,比方最早的首創、城建、住總、萬科等等,目前基本處於相對來講比較溫和的狀態。

目前可以說除了這些城市外,整個都在下行當中,政策的強調現在在轉型,從強行政干預轉向向分類調控管理,弱化行政管理,回歸市場,在回歸市場的途中,信貸持續收緊,加上宏觀經濟的下行風險,導致了市場的信心不足,是現在比較明顯的現象。

今年的銀行特別有意思,我在一季度密集度擺放了20多個行長,和他們聊,到底銀行怎麼著,發現今年的銀行基本上沒任務,一季度房貸沒任務,以前都是有任務的,但今年沒有,今年是上面給銀行簽一塊份額,銀行能放則放,不能放則不放,放不出也沒人怪你,這是今年比較怪的現象;第二,像大家都有不知道的時候有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這些銀行裡面都成立了一個部門,這個部門裡面的人是從市場上找過來的並且做過房地產開發的人,到這以後,他們開始分析,比如:北京的中信銀行就開始分析:最近拿了20塊地,他們要追蹤哪些項目去房貸,他們的目標要瞄準哪些項目去房貸,以前像以前北京銀行的一個分行,直接放就沒錯,但現在是一塊一塊的分析,比如為什麼這塊地他3萬,你8千(暗指萬科和恆大的項目一路之隔),然後說這個項目列入黑名單風險,就是他們在銀行裡的人去分析房貸,說明第一:銀行在用市場化的眼光開始審視項目了,但是現在他在分析,思想有點像信託;第二個說明他們放貸沒有任務,沒有任務之後,他們想放點好的,他都挑。

關於負債率,萬科最近也在研究,據東方證券分析,2012年開發類的房地產企業淨負債率是65%,龍頭企業的平均負債率是43%,那麼現金比例普遍都偏低;負債率,從過去1年來看,大城市的開發商,尤其土地價格高的城市的開發商,負債率有非常嚴重的上漲現象。比如像北京拿地比較猛的,像泰和,負債率很高了;另外這些企業拿地還有一個打法,就是拿到貴的地以後,去找金主去借錢,這些錢借來,用股權制抵押,有若干個項目已經到了實際拿地開發企業的真實股權已經降到了只佔幾的地步,大量的股權已經在金主的手裡了。但金主的錢好多都很貴、很高,因此這些項目能不能經得住銷售緩慢的考驗是未來一個很大的問題。

因此,有一個結論,宏觀大調控,2014年對房地產市場,確實有較大的變化,政府2014年以來,想法也很多,穩增長壓力很大,貸款偏緊、融資成本上升,整個中國經濟在艱難中復甦,實際上也帶有不確定性,那麼另外一個,過去1年多,土地的放量,尤其像北京、上海自住商品房用地的上市,引發客戶短期對市場的觀望,形成了一種虛擬供應的形象。使得短期內剛性需求都爬在自住房商品上了,不動了,也是一個特徵,但是從北京、上海目前來看,供需矛盾仍然沒有馬上得到緩解,剛性需求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在此也說下萬科對北京市場到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的一個判斷:因為我也參與了市政府的一些會,大致到2014年年底、2015年年初,也就是2013年拿地的這些都比較貴的土地,都會要上市的時候,北京大概會出現42個樓面地價5萬-12萬之間的樓盤,這40多個樓盤分佈的位置,那裡都有,但是有一個現象,基本上沒一個在5環路里邊的,套數依據容積率估算,大致在4萬-5萬套數之間,但這裡面還不包括商改住,如果恆大最近拿的這塊地要商改住的話,還有一大批房子要入市,因為北京在2013年賣的地,已經有一半以上不是住宅用地了,是商業用地,但這些拿了商業地塊的企業,基本上沒什麼想做商業,都在想商改住,如果這樣,就要再加上一批住宅入市,而且這些商改住的樓麵價不比住宅低,所以,在2014年年底,北京,將會有一批以4-5萬元的房子,非常有代表行,是否是主流,還不敢說。這些價格區間的房子,將成為一個相當大的一批量出現在市場上。我對這批房子,我本人是持一個相對悲觀的態度,因為我覺得,北京取消限購,幾乎無望,繼習大來了以後,親自制定了北京未來的發展方向,基本上對北京是一個嚴厲的限制政策,我不認為在未來的3-5年內,北京有可能取消限購;如果不能夠取消限購,再加上這麼多房子湧向市場,再加上反腐敗,我作為一個從業人士,是非常看重的。現在北京市年情好的時候,一年7-8萬套,加上二手房,13-14萬套,大約就是20萬套,這樣的一個穩定數字。因此,如果突然間在這個市場中跑進來5萬多套都是5萬元左右的房子,我不知道這個剛需是什麼人,剛到樓面地價都是5萬的人,我覺得我自己都不剛(指毛大慶本人),不知道誰還那麼剛,在做的有多少人覺得5萬元的價格很容易(會場有很多人都笑),我個人認為萬科的職工,在房地產圈裡,收入還算可以,我看也沒有什麼人能買得起這樣的房子,以上是市場目前的分析。

下面是我的另一個觀點,對於中國房地產未來,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們小心的地方(個人在萬科內部,一直都是分析劣勢和風險),觀點之一:住房供應是不是還嚴重不足,過去一年多,我們一直在研究,對於這個問題,發達國家有一個數字,穩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在戶均1.1套,人均1.1間,就說明這個市場比較穩定。這個戶均和人均,不是指城市人口的人均,是指常住人口的人均。以這樣的均法來看,北京顯然還是不足的,但很多城市,把現在的庫存都算上,事實上已經很足了,這是一個值得觀察的數據。那麼這個數據用什麼尺子來量呢,我們現在有一個尺子,叫城市的年千人套數,它代表住宅水平和推斷市場供應容量,它是國際上用來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會場沒有一家企業用此尺子衡量)。在此給大家分下:中國千人建設套數,按照竣工口徑來看,2009-2011年,我們全社會住房竣工面積,年均18.5億平方,折合每年平均建設1627萬套,千人的建設套數為12.1套;同期住房人均面積均值為9.05億平方米,折合套數801萬套,千人的套數為12,按照竣工口徑來看,近幾年中國的千人套數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峰值水平,已經觸頂,但尚可接受,這個結論忽略兩個未考慮因素:一個我國目前的竣工遠遠低於開工,大量的違章建房、單位建房、小產權房、私人建房並沒有統計在數據之內,我們看了主要國家的經歷,美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英國、日本、韓國、瑞典,即使在城市化的高度進程之中或者全球房地產最高景氣年代,除了韓國、日本以外,一般沒有超過12的,所有國家都沒有超過14;按照商品房開工口徑來看,中國千人建設套數本世紀以來,其實在不斷攀升,從世紀初的5(2000年的5)到2011年已經突破20,近年來的保障房,如果加在一起計算,年開工均在千萬套左右,仍然不考慮在建的違章建房、單位建房、小產權房、私人建房等等,2011年中國的千人建設套數,已經達到了35套,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高端,說明我們的建設量和未來的再投資源從量上講,是相當不少的。

從分城市類型來看,一線城市相對來講還比較合理,在10-15相對較合理的水平;三、四線城市的趨勢和全國的均速比較類似,問題最大的,其實是在二線城市,到了2011年,僅僅商品住房的千人開工套數,已經達到了30,是比較嚴峻的局面。我們將城市做了一個列表,比較嚴重的有呼和浩特,近3年的平均數已經達到了70,瀋陽為49,西安為38,貴陽為37等都是名列前茅的城市,二線城市排前10為的合肥、貴陽、重慶、長春、大連、昆明;商品住房千人開工套數26個三、四線城市中2006年只有一半高於15,到了2012年和近3年平均,幾乎全部高於15,除了佛山、泉州、溫州沒超過15以外,其他全部高過15,其中最恐怖的一個城市叫營口,千人開工套數瘋狂增長,近3年平均平均高達93.3,已經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所以從自主的角度看,如果房子不炒,不以炒房子、倒騰房子為目的的話,全國住房供應不足的情況,其實從2009年內已經開始出現拐點,那麼過去3年,中國住房已經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高位。對於能夠吸引新投資移民和外來移民的城市,商品住房千人年開工套數在20----25仍然是安全的,一線城市在本世紀初普遍處於這個水平,個別二線城市長期超過30乃至40,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二線城市的透支程度是最值得關注的,可能會超過三、四線城市,但是三、四線城市的吸引能力和投資能力不足,導向能力不如二線城市,以上是幾個要點。

總的來說,中國商品房新開工已經達到極限,未來仍然能保持增長的城市主要是東部城市帶中的一些三、四線城市,我們認為他的增長性還有潛力。至於住房的價格是否還有上漲的空間,對於庫存比例很高、積壓很高的城市來說,近幾年根本看不到有上漲的可能性,除非國家再出台幾萬億。從一線城市來看,全世界的房價,城市中心房價中位數排在前10位的香港、新加坡、倫敦、台北、悉尼、紐約、東京、北京、慕尼黑、首爾、上海、莫斯科,北京和上海已經進入了世界前茅,甚至於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房價已經超越了東京和紐約。我們這次在美國看,實際上美國的房子還是挺合算的,東京的房子均價大概在6-7萬人民幣。

再看土地總價值,是監測不動產泡沫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地價的大幅上漲,我們看日本在房地產泡沫以前,其實他的土地總價值佔GDP的一個比例關係,我們進了分析,1990年,東京土地的價值是4.1萬億美元(土地價值計算有公式),與美國全國的土地價值相當,大約佔美國同期GDP的63.3%;1997年香港的土地價值在5.7萬億美元,約佔美國同期GDP的66.3%;2012年北京土地的價值約為10萬億美元,佔美國同期GDP的61.6%,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

至於房價的收入比,都不用說,中國都不屬於低的。所以從很多角度上看,中國房價在短時間內存在大幅上漲空間的理由是不充分的,相反有很多數據表明,2013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和日本、香港泡沫化類似的特徵;那麼從房價收入比、房價租金比的數據來看,北京、上海的攀升速度已經達到或接近日東京、香港泡沫化時期的水平。因為房地產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週期性行業,發達經濟體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很可能在中國的未來重現,有必要瞭解他們在發生泡沫化時期數據之間的邏輯關係,便於我們來規避我們可能出現的情況。

最後我想說經濟大背景和房地產行業的關係、以及和人口結構化值得關注的觀點,一個習和李,現在採取的經濟解決方案的態度,我個人認為從政治改革和經濟措施兩點上講,他們使出來的手段和前10年甚至更前些年的手段相比,可能有一個根本的告別,或者根本的切斷。這很明顯的,無論從腐敗問題的態度,到對於經濟措施手法的變化,基本上都是一個告別的態度,不能說決裂,但起碼是切斷關係的態度,這個態度是明顯的,或者說已經明確的表達出來。意思就是說過去的10多年或者再長一點時間,經濟手段基本上以M2或貨幣刺激為主導的手段,這個手段加上我們沒有在創新領域或者投資引導上加以正確的引導,使得大量的貨幣都回到了土地和房地產中,當然包括基礎建設投資和固定資產投資,但是這些等等的東西都是不為未來創造價值的行業,都是一時快樂的行業,這個狀態,我想我們所有房地產行業從業者,我們享受了過去這樣的快樂,但是不代表對國家就是健康的,個人是這麼考慮問題的。這樣的一個狀態下的中國,大家都是迷迷糊糊的,像吃了這個毒品之後的狀態,當然都是吃上了癮戒不掉了,所以就不斷刺激,就不斷弄錢,不斷弄錢,就不斷弄土地財政。這有一個特別怪異的現象,這樣的一個情況,銀行還高利潤,這實際上經濟有很多很多潛在的泡沫在裡面,要和這個事情告別,採取一個紀律性的、有制約的金融手段,還是一個放縱的金融措施,對此,我們有大量的經濟學家,說國家還有很大的基礎建設投資,以這個來告訴大家GDP還有強大的動力,但實際上毛病就出在國家一直對固定資產和基礎設施大力度的投資,但事實上遠遠沒有支撐創造性企業、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於社會投資的效率來說,這種投資的效率是最差的;對於國有企業、壟斷企業,對於這種固定資產投資的投資,是最產生不了對未來的創收作用,如果你對民營企業、自主創新企業進行投資的話,那完全是另外一個局面,這些行業會自己找到他未來的生存空間,它的創造力很強,所以,是不是這一代人要在這一點上採取堅決果斷的措施,今天只能看見他在收緊,在擠泡沫,但還看不出來他在什麼上面去鼓勵和發展,所以,這個還是一個尾號。

第二個就是中國現在面臨一個很著急的問題,就是我們人口結構迅速的迅速變化,過去1年多,我們做了一個和萬科以及房地產行業貌似沒什麼關係的研究,我們接了一個課題,我們7個博士,接了一個課題,給中央某個機關,在十八界三中全會前面快1年的時候,研究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問題,這個7個人是7個行業的,分別作了7個報告,最後彙總在一起,最後讓我得到了挺一個驚心動魄的數字,在此分享幾個數,一個是在2028—2033年間,我們國家60歲以上的人口會達到3.9---4.4億,我們取大數4億,60歲以上人口,大約會在2033年左右會出現,加上2.7億被撫養的人口,也就是大數6.7億被撫養的人口,這個時候的中國,將真正接近撫養比1:1的狀態,其中2.7億的人口中,有4000萬的殘疾人和2.3億的未成年人;然後我們接著研究剩餘的7億多人口,意味著我們有7億的撫養人群要對6.7億的被撫養人口進行撫養,這7億多人,我們又做了一個更詳細的人口分類,再取一個係數0.6(即一個人能撫養一個及多個能力的人),也就是說未來將面臨5億多人口撫養9億多人的局面,今天的中國大概是9億人撫養5億人的局面,所以,在18年間,這個數字將有一個明確的倒轉,這個倒轉之後,會帶來什麼嚴峻的問題,所有撫養比接近或超過1:1的國家,大約都有幾個特徵:經濟發展迅速減緩,就業崗位縮減,國家負擔加重,用延長退休年齡來延緩對國家社會福利造成的壓力,進一步帶來了企業裡論資排輩,年輕人沒有上升通道等等現象,創新能力大幅度減弱。和中國最貼切的可能就是日本,日本的幾千萬人養幾千萬人,日本在1997年開始進入撫養比這個狀態之後,經濟開始迅速的減緩,到今天都沒有解脫出來,但日本在20多年經濟不增長,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並有下降,他的原因在於1991年他老化的時候,日本的經濟結構比今天的中國合理很多,日本在91年時候,GDP增長拉動力的十大因素中,60%是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所帶來的GDP增長,因此,基本上日本在90年代進入老齡化設計、經濟減緩之後,日本的經濟結構是遠遠優於今天的中國。我們做了一個模型,幾乎不敢想像到2030年GDP的增長是由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產生的,如果不是的,這個國家將比較麻煩。因此,中國房地產的天花板實際上在這18年間,一定是達到的,不要幻想持續發展到2030年,房價可以永遠上漲。

最後說一句,我感受到了一絲涼意,對於有些城市來說,這一輪房地產非政策性調控的蕭條,有可能會帶來這個城市房地產長時間處在難以反彈的局面,有可能長時間就會這樣一直下去,如果這個城市長時間沒有人口的導入,經濟結構沒有明顯的變化,幾乎看不見這個城市憑什麼房價在貴,但這不是北京,北京另當別論,北京這個城市太蹊蹺,我也搞不太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25

周鴻禕閉關3個月之後發言:我沒老,我要做互聯網圈鯊魚!

http://www.iheima.com/thread-5182-1-1.html
三大巨頭都有帝國夢,我沒有

現在大家都盲目的把360也看成一個巨頭,但實際上360並不是巨頭,我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到底是什麼?我們看BAT,最忌諱的是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如果我在海裡做一個鯊魚,我就應該把這個鯊魚做得最好,我不一定羨慕陸地上的獅子。如果鯊魚非要說跟獅子拼一下,這個可能是基因不對。所以,馬化騰為什麼不做搜索、不做電商,也是這個原因。

第二,我問自己,你有這樣的體量嗎?我們的歷史比別人短一半,公司收入規模至少差十倍。巨頭因為焦慮而一擲千金。但360手裡只有十億美金現金。好比在一個藝術拍賣上,馬云可以頻頻舉牌,每每都能落槌。我們偶爾也能舉舉牌,但只是抬抬價而已,因為你買了一個,你兜裡就什麼都沒有了。
第三,我思考了一個價值觀問題——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這個企業要成為什麼樣的企業?在中國的企業實際上有兩類,一類企業叫帝國。中國互聯網企業很可惜,三大巨頭都有帝國夢。但我不是一個有能力構造一個帝國的人。我的理想就是中型公司,能夠在一個領域做到最強。

巨頭已醒,不能死扛

大家覺得360不行了,其實只是因為我們突然安靜了。一個企業不可能永遠高歌猛進,發展一段會有一個沉澱期,就跟柳傳志講的,撒一層土要夯實了,然後再往前走。我不想多說是因為第一暴露你的戰略意義,第二個可能會驚動太多的人。
我其實恰恰覺得,過去在巨頭都很安靜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做了一些事情,我們確實挑戰了巨頭,但是現在巨頭都被驚醒了之後,巨頭也在發力。我還是講這個話,打仗是要講戰法的。你非要去跟巨頭死扛,你必定體量不一樣,所有的戰爭都是國力的消耗。最近巨頭在互相打起來,我們覺得蠻好,讓子彈先飛一會兒,這個情況下,360要把自己的策略定好,把自己的事做堅實了。

談百度、騰訊和小米

我比較喜歡騰訊的風格,騰訊是咬人的狗不叫,他蔫兒,悶聲發大財,他把東西做得很強,但是他從來不說,他不誇自己,也不貶低對手。

但是百度的競爭手法讓我特別不能理解,百度什麼事沒做呢,先高聲宣佈,我們成功了!我們過億了,好像是給李廠長看的,第二個宣佈對手已經失敗了,360過氣了,360不行了,周鴻禕老了!我不會因為敵人說什麼,比如敵人說我老了,說360無線out了,如果靠這樣,我們只辦公關公司就好了。

李彥宏跟我不一樣,他不走訪用戶,也不上微博,他就聽下面做報告。百度手下的人就把艾瑞的報告做好了,證明我們革命在快速地進展,敵人在一天天衰敗下去,我們在一天天好起來,他挺高興的。但事實上,你記得嗎?前兩天狂吹91的時候,突然間91的團隊都走人了,合併了。你覺得從整合來說,是成功嗎?

過兩天會出來一篇文章,證明百度的社會主義列車,正在高速地行駛在通向共產主義的道路上,這是百度的風格。

有人還說,360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敢邁出一步。但我不是做硬件了嗎?

你們老是在問:周總,能不能介紹一下第七個饅頭吃了是啥感覺,為啥你一吃就飽了呢?看你吃了好多個饅頭,都沒有第七個饅頭的感覺。我就告訴你,小米看起來發佈手機發佈了三年,前面低調做了兩年,有人意識到嗎?沒有人意識到,有人看好嗎?沒人看好。今天我給他做馬後砲似的總結,那兩年的積累對小米很重要。

今天小米手機硬件做的,實話說一般,你同意嗎?米3硬件上還有一些亮點,米1、米2硬件就是及格,談不上設計,除了營銷做得好,我覺得軟件是核心競爭力,軟件的體驗確實做得好。這是其他所有的對手都不具備的。這是他的核心競爭力,這需要積累的。

所以,今天我覺得我在無線互聯網上,在2.0上剛開始吃第一個饅頭,還沒有飽的感覺,說也不是忽悠,我也沒有那個忽悠能力。

坦率地講,你說我焦慮不焦慮,微信讓馬云都那麼狂躁,微信對所有人都是壓力。實際上我給你個答案,今天小米能成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選對對手了。如果今天小米選互聯網業務,選百度,選騰訊,選360作對手,那不一定怎麼樣。但是他選的都是不懂互聯網的人。就像當年我們做免費殺毒,選的都是傳統軟件。這個當時是如切菜剖瓜一樣,勢如破竹。

360永遠是一個安全企業,我骨子裡是個宅男

所以,我思考了很久,我要克制住很多的誘惑,很多事我要不要跟著插一槓子,很多領域我要不要四處出擊。我認為,我沒有這樣的基因。因為周鴻禕不是一個商人,我是一位工程師出身的,我曾經是產品經理。有時候為了競爭壓力,我不得不跳出來跟對手罵口水,所以也練就了一個好嘴皮子。

但是我骨子裡本質是個宅男。還有一個價值觀的問題,我不想去壟斷什麼,也不想去控制什麼。你們做你們的帝國,我就把安全這件事做好,因為它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和用戶價值。今天所有的安全公司,學著360的模式起來了,牴觸這個模式的都失敗了。但是你要記住,這個模式是360開創的。

所以,對我來說,我回答自己的永遠是——360是什麼?360首先是一個安全企業。

我06年進軍免費安全,推免費殺毒的時候,當時沒有人相信我能維持。當時大家覺得我是一個攪局者,我是一個搗亂者。我這麼多年也一直在講安全,就是安全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安全會變得越來越基礎。

你說我做手機助手是淪為渠道,別人給我貼什麼都可以,當年也有很多人質疑360,說我的瀏覽器是渠道,說我的安全軟件也是渠道,但我們一樣成功了。我覺得你可能是被百度洗腦了。

未來一定是移動互聯網2.0

我重新定義了無線互聯網。手機只是移動上的1.0,而未來一定是無線2.0——車聯網、物聯網、可穿戴,所有的智能家電和硬件都會通過Wi-Fi相連。這就給了360一個機會——從線上到線下,跟每個人、每個設備、每個家庭發生關係,安全會變成一個基礎的功能和重要的入口。

所以,360未來要做的幾件事:一是將手機安全做到極致。我們已經可以攔截惡意網址和騷擾短信,但是你的支付、銀行賬號、手機中的個人隱私都需要安全保障,包括偽基站,用假WIFI吸引你從而劫持用戶數據。你會發現,當兩大巨頭在為了支付打架的時候,大家經常指責對方不安全。事實上當你用微信紅包跟你銀行卡綁結的時候,你確實在想,這安全嗎?

第二件事,是基於安全拓展更多的業務。比如企業安全。你會發現,安全已經變成了國家戰略,國與國之間的安全攻防。同時,多數傳統企業的信息系統以及ERP財務系統,都正在從封閉走向聯網,而這必然會帶來很多安全問題。比如攜程信用卡隱私洩露事件、華為被NASA監控事件等。最近我們參加了好幾次評測,國內的對手基本是一分鐘,甚至是十分鐘就被別人攻破了,而360堅持了24小時。最近在國外評測裡面,我們跟諾盾,跟卡巴斯基一起並列第一,已經跟國際廠商一個水平。

另外一個重點,是通過硬件控制終端。現在BAT並沒有在硬件上發力,大家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所以這裡會有很多機會。但是就像我當年做免費殺毒的時候,所有的殺毒廠商也都異口同聲恥笑我,也覺得沒有價值。你記住,在創新的事,在中國這個語境下,永遠不會是待在聚光燈下的。

360的戰略重點之一——硬件

做特供機失敗,我意識到從一個大而全的產品切入硬件對我們來說無論是團隊還是供應鏈等,都很難,所以我開始試著從小的硬件產品切入。

做硬件和做軟件差別很大。做軟件差不多就可以扔出去讓用戶用。但是硬件沒有改的機會,硬件哪怕改一塊電路板,或者模具,週期都是兩個月決定的,所以為什麼有很多硬件都跳票你知道嗎?我原來也看不上人家跳票,比如土曼手錶,老跳票。後來我們自己做的時候,發現跳票是正常的,小米為什麼賣期貨?後來我理解,很多手機如期發佈也很難。在生產線上碰到任何問題,都可能導致delay,這不是說通過我們程序員加班熬夜就解決了。

我們兒童手環第一版,坦率地說,我們選擇的廠商在生產、設計上有一些缺陷,所以第一版我乾脆沒有賣,大概生產了一萬支我全送掉了,送給用戶,去聽你反饋。我們馬上第二版要出來了,做了很多的改進。

你會發現,360選擇的硬件品類是有豐富的產品核心的,這個核心就是安全,這也是我們要從兒童手環切入的原因,因為只有把安全植入到手環的概念中,手環才變得是必不可缺的。這是我們跟巨頭企業的不一樣,巨頭是希望你生活在我這兒,工作在我這兒,消費在我這兒,什麼都在我這兒。而我們是安全第一,360保護你。

我覺得我們需要招大批懂硬件的人,我們硬件返工比較多。比如缺少一個功能,再比如說兒童戴起來覺得不好看,時鐘太小等等,很多小問題。只能算及格,稱不上完美。

360戰略重點之二——移動搜索

市場越亂,我們越有機會。未來無線搜索會怎麼做?我覺得現在沒有一家找到方向,都還是傳統搜索的延展。今天我是第一次談我們的移動搜索策略。我一直沒有宣佈,我的移動搜索量已經很大了,就嵌在我們的手機市場裡。

我們的搜索,要比豌豆夾應用內搜索豐富很多。可以搜應用,可以搜各種網上資料,也可以搜音樂,搜視頻、圖片。我認為我們市場(手機助手)現在做得不夠好,但是市場還有非常大的潛力,它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入口。

360的無線搜索要怎麼做? 我就說三點,第一個,今天手機取代了電腦,你查資料,查資訊的時候,要搜到和PC一樣完整的內容,這是第一個基礎,也是百度的優勢。第二個,用戶在用手機搜索,輸入同樣的關健詞,訴求是不一樣的。所以,360移動搜索會和定位有關,比如你搜餐飲的時候,你不需要加北京,我知道你在北京,我就給你出北京的結果。第三個,手機不是一個工作的東西,手機是一個娛樂的東西。所以在手機裡搜遊戲,搜應用,搜視頻,搜娛樂化的東西,你要把手機本地搜索和網上搜索結合起來,更精準的推送給用戶,而不是讓他一頁一頁翻。

我們做應用搜索有優勢,因為所有的應用都願意跟我合作,願意被我搜到,因為搜到越多,分發能力也越強。我們不炒概念。

再回來說,為什麼百度無法做好移動搜索?比如你用百度搜索憤怒的小鳥,百度不是給你下憤怒的小鳥,強制你先要下一個百度助手,這是一種流氓行為。所有做搜索的人,都是希望別人離不開自己,永遠作為入口。但是做應用分發,我們要有一個非常開放的思想,這種開放會延續到搜索中。比如你搜索天氣,我們會給你列出當天當地的天氣,也會把墨跡天氣的app放在旁邊,兩種都有,這就是開放,也是移動搜索應該做的。

你會發現,每個企業做到最後都是一個宿命。 360有一段時間也很狂熱地做各種App,但是後來我突然發現,這不是我核心競爭力,我也做不好,因為你做十件正確的事,不如你把兩件正確的事一件一件做得最大。

所以,不要把你的產品鏈過度延長,不要透支你的品牌和粉絲。今天微信可以幹掉所有人,但微信也會不堪重負。我巴不得微信乾脆把電商、把O2O都加上,每天有人在裡面賣東西,最好,每天有人在裡面彈窗推銷東西,那樣最好。

所以,不要分散你的力量。巴菲特說過一句話,叫大家恐懼的時候你貪婪,大家貪婪的時候你恐懼。你懂嗎?

你問什麼時候大家能看到爆發,能看到它真正可以帶來我們利潤的增長?這個問題是我最不愛回答的,我也從來不關心這個問題。

不喜歡大公司的管理,希望繼續保持小團隊

上次我跟雷軍爭論,不是他們對外吹小米只有三層嗎?合夥人,leader和員工。我說我做不到,只要員工膨脹了,你最終就不可能太扁平。雷軍說他會控制人數。我說你要能把人數控制在2000人之內就可以了,過了2000就不行。

我其實在管理上沒啥方法,我不喜歡大公司的管理。所以,公司現在五六千人,我希望公司能繼續保持小團隊。所以,我希望事業部相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我也不想搞什麼KPI。

最近我們提拔了兩個高級副總裁,這兩個在公司被證明是業務能力最強,也是領導力比較強的。有點像騰訊那樣,變成業務線,業務線下面是事業部。我希望培養他們成為小CEO吧。這樣的話,他們下面可以放副總裁、事業部總經理,給下面的人的提升有個空間。

我們調架構很快,很經常,環境變了就調,調得不好再調回來。我們現在也很缺人,缺懂硬件的團隊和人才。我還想專門設立一個品牌部,好好經營下我和公司的品牌,你想來嗎?

5月20日,這是一個奇特的日子,曾傳言劉強東為了愛,要在這一天IPO,當然傳言錯了。老周卻選擇了這一天公開內部信,是否說明他對360愛的深沉?字裡行間帶有反思和理性,但也多有挑釁與批判,本性固然是難移的。

以下是周鴻禕最新內部信全文:

世界上最缺的是看得遠的人,是干實事的人,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評論家。現在互聯網裡面就有不少評論家,說360在移動互聯網上落後了,因為360沒有像BAT一樣大舉進軍O2O,進軍互聯網金融,也沒有像他們一樣一擲千金大規模收購。有的甚至寫文章說,周鴻禕老了。

不管這些文章出自什麼目的,但我在這裡需要提醒360的諸位同事,我們不要像這些評論家一樣,盲目地把360看成一個互聯網巨頭。從時間上講,我們的歷史比人家短一半,我們做了八年,他們已經做了16年。從體量上講,阿里和騰訊都是市值過千億美元的公司,是我們的十倍以上。從收入來講,我們與互聯網巨頭也差著十倍。所以,雖然外界和投資者對我們的未來看好,希望我們能成為跟BAT一樣規模的公司,但我們需要有自知之明,因為在激烈複雜的競爭環境中,只有有自知之明,我們才能制定出適合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競爭策略。

所以,我們在做任何動作的時候,都要去問自己幾個問題:第一,我們有這樣的核心競爭力嗎?第二,我們有這樣的體量、有這樣的資源嗎?第三,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嗎?

什麼是核心競爭力?舉個例子,騰訊做了這麼多年的互聯網,它在搜索、電商和安全上都非常得不成功。它幹了十年搜索,賠了很多錢,但是搜索份額一點沒增長,最後拋給了搜狗。在電商上,騰訊做了易訊、拍拍,最後打包拋給了劉強東。在安全上,它花費了巨資打造的騰訊電腦管家在XP挑戰賽上不到42秒即被黑客攻破,而360安全衛士保持不破。在國外的評測中騰訊電腦管家只擋住了18.25%的漏洞攻擊,360安全衛士是100%攔截。

做電商不行,做搜索不行,做安全不行,但是騰訊在即時通信、SNS在全球都做得最大、最強,因為這是騰訊的基因。所以,我們幹任何事,都要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不是自己的基因。如果我是海裡的一條鯊魚,那我就應該把這個鯊魚做得最好,不一定非要羨慕陸地上的獅子。如果鯊魚非要到陸地上跟獅子拼一下,那鯊魚肯定就要完蛋。

那360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安全。在大數據時代來臨的時候,安全作為大數據的基礎設施,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現在是移動互聯網1.0階段,標誌是接入設備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1.0階段,大家已經看到安全的重要性。兩大巨頭為了支付打架,一個巨頭推動製造輿論說另一巨頭的支付不安全。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黑色產業,你換手機的時候,把舊手機恢復到出廠默認,甚至把手機格式化了,以為把資料刪除乾淨了。但這些不法分子可以把你丟棄的舊手機裡所有的短信、通信錄、APP,甚至你的瀏覽記錄、照片都恢復出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會成為非常個人化的設備,每個人的隱私會與手機緊密相關。在1.0的時代,安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下一代的移動互聯網,即2.0時代,互聯網設備不僅是手機,也不再是電腦和平板,而是無處不在,任何設備,隨時隨地地聯網,前提條件是它們會把你產生的數據傳到云端,這就面臨著數據安全的問題。誰敢說在未來,黑客不會通過控制云端來控制你的設備?誰敢說黑客不會通過軟件漏洞來控制你的自動駕駛汽車?所以,網絡和現實的界限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隨著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的發展,會變得越來越含糊。在這樣的情況下,安全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前一段時間,中國一家著名的大型企業的系統被外國政府機構入侵,CEO的電子郵件都被暗中監控。未來,國家之間的戰爭可能主要以網絡戰的形式存在,全世界跨國公司的競爭可能會發展到使用入侵網絡的方式獲取商業情報。大數據時代,企業的安全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美國一個叫Target的大零售商,服務器被攻破,導致很多用戶信用卡資料洩漏。中國的電商暴露出來的安全問題更多,數據傳輸、存儲沒有統一的安全規範,甚至記錄了不該記錄的消費者信用卡信息。你會發現,這還是被暴露出來的問題。很多企業被黑客入侵了,自己還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敢對外聲張。

我前段時間「閉關」思考,結論就是我們要把安全這件事,做得更深、更透,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我們擅長的安全做到極致。在大數據時代,我們不僅要解決消費者的安全問題,還要解決企業的安全問題。

我們不追逐最熱門的東西,因為中國互聯網從來不缺熱點,每年都有在風頭浪尖上的弄潮兒。比如前一段時間,互聯網金融喧囂了一陣子,大家都在賣基金。但我們沒有跟進,因為我覺得那個無非是利用流量掙點錢,但是能給360的核心競爭力帶來什麼好處嗎?我沒看到。

很多人說360跟其他互聯網公司不一樣。是的,因為360有不一樣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決定著360要成為什麼樣的企業。中國的三大互聯網公司都可以叫做企業帝國,所謂帝國夢想就是希望做成全產品、全系列、全業務,說白了,就是多元化。中國互聯網就這麼多用戶,空間就這麼大,每個企業都追求全產業鏈,於是衝突越來越多,火拚越來越激烈。

互聯網巨頭的購併,在資金規模上已經趕上硅谷,但是你會發現,除了追求全產業鏈,它們更多地是對已有的、業已被證明的商業模式的收購,是一個站在現在看過去的思路。它們評估這些項目,更多的是看這些項目已經有什麼樣的地盤。我覺得,360要想做的事情,跟它們有點不太一樣。我希望能多做一些屬於未來的事。

我認為,在任何社會的產業形態中,都是有分工的,不應該是由一家企業全包攬。而我們要做的是,第一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保持做到No1,做到最好。第二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能夠不斷地去做出一些創新的東西,甚至是一些看起來不一定有什麼商業價值,但是很好玩、很酷的東西。簡單地說,安全是互聯網時代每個人、每個企業都需要的,那360要把安全問題真正解決好,要克制住很多誘惑,很多熱鬧的事不要跟著插一槓子,不要做到四處出擊,那樣什麼都收穫不到。

有人懷疑說,在大數據時代追究極致的安全,360到底能創造多大的商業價值?這樣的話以前也有人說過。360查殺流氓軟件,被同行打得抬不起頭來;360做免費殺毒,被別人天天說是騙局,必將失敗。360之所以能夠活到現在,是因為給用戶解決了問題,創造了用戶價值。


先有用戶價值,才會有商業價值。今天360百億美元的市值就是建立在巨大的用戶價值基礎上,大數據時代的安全能創造多大的商業價值?

我相信它只會更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744

誰是公司的最佳發言人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407/t20140728_617739.htm

  墨博/文 

  發言人的選擇關係著公司傳遞信息的成敗,中國高管是中國公司的真實性代表。中國公司在宣傳自己或為自己辯護時,應優先選擇中國籍發言人。

  當準備一個重大發佈會或面對危機時,選對發言人對公司至關重要。發言人需要代表公司,面對密切關注著它的核心受眾和利益相關者,其選擇關係著公司傳遞信息的成敗。合適的發言人可確保新聞報導聚焦於公司意欲傳遞的信息;而選錯發言人則會導致發言人本身成為報導重點。

  BP的發言人危機

  當公司選擇了合適的發言人時,很少有人會關注到這一點,但錯誤選擇從而引發災難性後果的例子卻不勝枚舉。一個知名的反例來自於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英國石油公司下屬的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的鑽油平台發生爆炸,導致了這場事故。大概是深知危機之嚴重,英國石油公司任命了當時的CEO 唐熙華(Tony Hayward)出任官方發言人,認為只有CEO出面才能表明公司解決問題的決心。

  誰知唐熙華不但沒有平息外界對英國石油公司的指責,反而使之愈演愈烈。漏油事件正在風口浪尖上時,他卻又被爆出席遊艇大賽。在為漏油事件道歉時,唐熙華說:「沒人比我更希望讓這一切盡快結束。我想讓我的生活回歸正常。」此番言論激怒了受難者的家屬—11人在爆炸中喪生,他們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

  唐熙華成為了所有溝通者處理危機的反面教材。他最終被解僱,他的接替者來自飽受漏油事件摧殘的路易斯安那州。這位新發言人成功的最好證據就在於,我不記得此人的名字,但對英國石油公司通過他所傳達的重建墨西哥灣海岸線並彌補漏油造成損失的信息印象深刻。

  發言人種族影響信息傳遞效率

  進行海外投資的中國公司應該從中吸取什麼教訓呢?其中一課大概是:當國外子公司遇到危機時,最好的發言人通常是來自事件發生國的當地人。雖然這一經驗是從一家在美國運營的英國公司得出的,但是調查和經驗指向另一個結論,此結論至少和在美國運營的中國公司有關。

  來自北京、現在華盛頓的美國大學學習的研究生Maggie Hao撰寫的一篇論文正與此相關。她在論文中指出,危機襲來時,發言人的種族背景會影響信息傳遞的效率。通過聚焦中美兩國人對中美發言人的反應,她所得出的結論與人們預期的結果以及從英國石油公司案例中得出的教訓完全不同,卻與我從實踐經驗中的所學不謀而合。

  這篇論文的設計頗為獨特。她編造了一個假新聞,新聞中提到一家位於洛杉磯的中餐館衛生狀況堪憂。這個假新聞有兩個版本,餐館的發言人分別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兩個版本中都配有發言人的照片,除了發言人不同,兩個版本的故事完全相同,發言人傳遞了同樣的信息,也說了同樣的話。然後,她將這個假新聞發給了大量在美國學習的中美學生,並收到了約100份回覆。

  結果發現,中國發言人對美國「民眾」產生了更加積極的影響,而中國「民眾」則對美國發言人反應更好。分析這一結果的原因不在論文的討論範圍之內,但關於美國人的反應,我有這樣的推測。儘管美國人會對美國發言人感到更親切,但他們會覺得中國人代表中國餐館發言更具真實性。並且我相信,這種反應對任何在美發展的中國公司都有可能出現。

  我協助中國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的經驗也同樣能契合論文的這一發現。在一個案例中,一家深陷泥潭的中國公司引起了美國頂級電視新聞調查欄目《60分鐘》的注意,欄目記者要求採訪一名主管。我所在的媒體溝通小組,建議由一位來自中國的高管出面接受採訪。但該公司拒絕了這個要求,認為美國人對美國觀眾會更有說服力。不幸的是,這是個不明智的決定。記者問這個美國發言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為什麼不是一名中國高管接收採訪呢?」記者的意思是公司不願直面危機,所以派出這個美國發言人做擋箭牌。

  另一個例子是大連萬達收購美國的AMC影院。這雖然並不是一場危機,但卻是當時中國公司對美國公司併購案中規模最大的一樁。不僅美國政府會評估這場交易,許多美國政治家也對中方收購美國公司頗為擔心。此時,一場好的交流活動對贏得美國政界和商界領袖的支持十分重要。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出任了公司的發言人,儘管需要借助翻譯,但他的發言在極大程度上促成了此樁交易。美國政府以破紀錄的速度批准了此交易,這也成為了一場非常成功的併購。王健林身為發言人的可信度是這場成功併購的關鍵因素。

  企業交流活動十分複雜,每個發言人都有各自的長短板,公司必須評估他們面對的具體情況和擁有的資源。很少有公司具有這樣的優勢—有一位像王健林這樣獨具個人魅力的主席。據我觀察,正如第一個例子中發生的一樣,中國的大部分商業領袖傾向於迴避媒體的聚光燈。誠實地說,這損害了公司利益。當公司與大眾交流時,真實性十分重要。中國高管是中國公司的真實性代表。因此,不論中國公司在宣傳自己或是為自己辯護時,應優先選擇中國籍發言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30

烏克蘭總統發言人:波羅申科將最快於本周日解散國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961

路透社報道,烏克蘭總統發言人稱,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將最快於周日簽署法令,解散烏克蘭國會。

波羅申科的發言人Svyatoslav Tseholko表示,

到有憲法依據的那一刻,我們就將做出這個決定(解散國會)。而這一刻將從獨立日開始(8月24日)。

7月24日,烏克蘭的執政聯盟解散。而如果國會因此解散,新的國會選舉將在10月底進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71

我的發言博客及戶口

最近發現有人利用本人身份在其他網站發佈不實言論,但筆者除以下身份外,沒有在其他地方註冊過任何戶口,請大家留意,謝謝。

我的真實博客只有3個,
(1) realblog.zkiz.com/greatsoup 
(2) 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
(3)greatsoupinvest.blogspot.com

代表我真實投資心得留言的戶口包括
(1) zkiz.com的greatsoup及greatsoup38
(2) discuss的greatsoup(已少用及停用)
(3) uwants(已少用及停用)
(4)雪球的greatsoup
(5)inv168.com的greatsoup

在此以外的戶口,我概不承認是我個人發出的,希望大家了解及明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05

散戶投資者如何戰勝市場——在北京2014金融博覽會雪球專場的發言 田教授

來源: http://xueqiu.com/3261272869/32752364

各位朋友,各位雪球的球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跟大家一起交流。

    我是一個個人投資者,或者說是散戶,我的演講題目是“散戶投資者如何戰勝市場”。前面幾位嘉賓都是機構。我們散戶投資者怎麽樣戰勝市場呢?我主要想談一談B股和港股的投資心得。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念。散戶投資者的理念是第一位的。我歸納了兩句話。第一句是巴菲特說的,別人貪婪的時候你要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要貪婪。這是最有價值的一句話,體現了博弈的意味在里面。

    第二句話是我總結的,你要想取得超過別人的業績,或者說要戰勝市場,一定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散戶最大的問題是什麽呢?就是想戰勝市場,但成天做的事情和大眾是一樣的,哪有熱點就追哪兒、哪個漲得高就追哪兒。你和大多數人是一樣的,那你不可能戰勝大多數人,因為你就是大多數人的一分子,從邏輯上就不通。

第二,如何超越別人,怎麽戰勝市場?我認為主要是從幾個方面來著手:

一是選擇合適的資產類別。合適的資產類別主要是大類資產,房產、股票、藝術品等等。

    二是選擇合適的交易市場,即在哪兒交易,A股、B股、美股、港股如何選擇。

    三是選擇正確的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

    怎麽樣選擇合適的資產類別。這個非常簡單。我舉一個例子。前兩天,我有一次碰到一個賣樓的給我一張廣告,上面寫了一句話,作為股民,看了以後感覺非常悲哀,那句話寫的是:投資股市的都賠了,投資房產的都賺了。實際上前十年,房市就是大牛市,房價漲了10倍。股市是大熊市,多數股民虧損累累。選擇什麽樣的大類資產,選擇股票、還是房產、還是收藏品?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的投資,不是說在任何時點上都要在股市里進行投資。我們是散戶投資者,優勢是可以隨時離場。機構是不可以的,像公募基金,必須得有一定的倉位。私募基金也不可能隨便解散了。作為散戶,明天就可以清倉。2007年,漲到5、6千點,非要投資股市,本身就是不合適的。

    談一下我自己的體會。2008年初,我自己感覺股票漲得非常多了,而且市盈率非常高,是非常明顯的頂部跡象,我自己就把所有的股票都賣掉了。然後去通州買了一套小產權房。因為當時有市場傳言說,小產權房可能要被拆掉,二手小產權房價格跌了非常多,我把高的賣掉,去買低的,這也是一種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貪婪。當時市場傳言說要拆掉,你分析一下是不可能的,通州的小產權房,住十幾萬人,怎麽可能拆掉呢,而股市又在高位。這個時候,很顯然,投資股市並不是合適的選擇。

    舉另一個例子。我的朋友今年年初賣掉了北京的房子,去投資股市。結果房價到現在跌了30%,股價上漲了30%。這位朋友把握得非常好,就是房市和股市之間的轉換。當然,不是提倡把住的房子賣掉,而是投資的房子可以考慮買。在什麽時候投資什麽大類的投資品種,這個時點是非常有學問的。上海的法人股大王劉益謙就做得非常好,法人股賺了大錢,在股市的高位套現,投資藝術品。藝術品又賺了大錢。現在股市跌到了低谷,人家又回來了。他的做法是值得學習的。

四是選擇合適的交易市場。交易市場非常多,A股、B股、港股、新三板、美股、新加坡股市。現在中國證券市場的開放已經不可逆轉了,我們不光要看A股,還應該關註B股、港股以及馬上要推出的新三板。

    我自己是比較喜歡B股和港股。我認為這兩個市場更適合散戶。投資B股和港股,獲勝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尤其是B股。我認為大家可以認真研究一下。基本上我的方針是哪兒低估就投哪兒,而不是永遠持有高估的股票,還想上漲10倍,要持有10年、20年。它已經高估了,市盈率都70倍了,你為什麽要投資呢?另一邊有很低的東西,為什麽非要買高不買低呢?我們又不是機構,機構是不可以投資B股的,而我們是個人,完全可以買B股。

我覺得B股市場值得大家重點關註。前兩天,我的朋友受我的影響去開了B股。客戶經理勸他:不要開B股賬戶了,因為沒有人做B股,還是A股好。我一聽這個消息,感覺非常高興,這說明B股更有價值。證券市場里最簡單的一句話就是:人多的地方不要去。B股沒有人關註,所以才有機會。人人關註,人人熱追的東西,往往機會很少,做不好就是陷阱。

    B股的基本邏輯:它的價格是A股的5-7折,甚至3折都不到。巴菲特說了,價值1塊錢的東西4毛錢買,這就是價值投資。B股打了這麽大的折扣,不就是明顯的機會嗎?國務院的國八條已經明確提出要研究解決B股的問題。解決B股問題的預期是非常強的,不管怎麽解決,B股都是上漲,只有一條道。那麽大的差價放在那個地方,提供了非常大的安全邊際。我認為B股是中國財經領域內最後一個制度性機會。上一個機會就是史玉柱他們投資的法人股。史總買民生銀行,大大有名。實際上從收益來看,他買民生銀行的收益並不高,收益真正高的是買華夏銀行的法人股,賺了巨額的利潤。法人股當時是不能流通的,所以有很大的折扣。跟現在的B股是一個道理,2005年開始股改,法人股突然能流通了,史總他們獲得了暴利。實際上這就是制度性的機會。國家給你一個制度性機會,明顯的一家公司兩個價格,你買低的,未來一並軌,就是暴利,法人股就是這樣的。B股值得大家高度關註,它的投資邏輯非常簡單。

有的人說B股和A股一樣,A股不行,B股怎麽好呢?我現在打開一個K線圖,這是深圳B股指數。


從2009年到現在一直上漲,這明顯是一只大牛股的走勢。處於這樣的市場上,指數都走成這樣,創了10年的新高,說明什麽問題呢?說明平均而言,最近10年,所有投資B股的人(包括2007年高位買入的)都是贏家,因為指數就是這樣的。A股指數就不用我說了,現在還在2000多點爬著。從概率上說,多數做A股的都是虧損的,指數就虧那麽多,你怎麽盈利呢?少數人盈利,多數人虧損,這是必然的。機構是不可以買B股的,B股投資者全是散戶或者是外資,其實外資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步減小,B股投資者主要是國內的個人投資者。在沒有機構的情況下,或者機構力量不強的情況下,走出這麽強的行情,主要的原因就是低估,低估的東西必然是上漲的。從指數上看,B股早就進入牛市了。隨著未來B股問題的解決,還會走得很牛,這是必然趨勢。

    我說一下另外一個市場,大家可以關註新三板。基本邏輯非常簡單,關註新三板的人非常少,它有一個門檻:資金額要大於50萬,很多散戶被擋住了。很多人也不感興趣。我非常推崇一句話:股市里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少的地方有黃金。這是我的理念。現在新三板關註的人非常少,估值也比較低,我認為有機會。

    看好新三板的第二個邏輯是非常簡單的:由於中國的創業板上市公司有明確的盈利規模及營收規模的門檻要求,虧損公司是不能上市的。而真正的創業型公司有很多是不盈利的,像美國上市的很多網絡股,包括香港上市的一些高科技企業虧損階段就上市了,而這些企業在中國創業板是沒有辦法上市的。也就是說中國創業板的很多公司已經過了成長期,到了成熟期才上市,所以上市以後的成長性就明顯不足。

中國真正的創業板,我認為是中國的新三板,它的上市要求低,大家認真研究,我認為會出現很多的牛股。新三板有一個優勢,優秀企業可以很方便的轉到主板。新股這麽火爆,一旦轉主板,潛力是非常大的。新三板非常有價值,人少機會多。A股就喜歡炒小市值的東西,新三板的市值是最小的,而且很多股票都是科技型企業。大家喜歡的因素新三板公司都有:市值小、高科技行業、成長性好。當然,不是每家公司都是這樣,認真挑選我相信里面會出現很多牛股。

    港股的基本邏輯是便宜。有了滬港通,大量內地投資者必然會關註港股。同仁堂是大家特別喜歡的北京企業,A股估值明顯比港股的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國藥高,而且A股同仁堂市值大,成長性不如港股同仁堂科技和同仁堂國藥,所以滬港通後估計會有很多A股同仁堂的投資者轉投香港。因為那邊是窪地,水往低處流。原來A股、港股互相隔絕,現在既然滬港通開了,這個效應一定會出現。我建議大家研究一下港股。當然,港股的問題是水比較深,很多人覺得風險大。確實,港股有風險。但是,我認為把握一些原則,投資港股完全可以做好。

對網絡股比較偏好的人可以去美股。

美國的中概醫藥股,估值是很低的。有家企業是惠普森醫藥,它的交易價格是不到凈資產的十分之一,在國內是不可思議的。原因是這家公司是虧損的。但作為醫藥企業來說,一兩年內肯定能扭虧,這麽低的交易價格在A股、港股是不可思議的。只有在美國是這樣,因為美國人不喜歡中國的醫藥公司,喜歡中國的網絡股。美國的中概醫藥股往往波段性行情,漲得時候很猛,跌起來也很兇,適合波段性操作。

    新加坡市場估值很低,舉個很簡單的例子,A股上市公司中新藥業,同時在新加坡上市,那邊的市盈率是10倍,大概是A股價格的一半。新加坡的估值非常低。今後也許有機會,也值得關註。

    相比機構,散戶的優勢沒有倉位自限制、沒有業績的考核、沒有時間成本。我們要發揮這些優勢。我給大家提供一些投資的方法。

    第一個是長周期的狙擊法。長周期是指非常長的時間,以年計。這種方法是:平時總是持幣不動,大跌、暴跌後才進場狙擊。你要戰勝市場,你的做法一定要跟別人不一樣。平時耐心等待,直等到大跌、暴跌的時候進場。中國的股市,我總結了規律:不跌沒機會,小跌小機會,大跌大機會。跌就是機會。很多人永不退場,永遠在股市里耗著,不分時間,不分點位。對於普通的散戶來說,長周期狙擊法是非常適合的。原則就是:平時不進場,什麽時候暴跌,什麽時候進場。

    我在入市的前十年也不懂這個道理,總是在交易,業績也不好。後來我想通了這個道理,在股市高的時候,我就出來。2008年11月份,跌到1千多點,我又回來了。這樣還躲過了痛苦的煎熬。別人都非常難受,你從容入場,基本是踏著別人的鮮血入場,這是非常好的辦法。當然,這對人的耐性要求很高,一般人都拿不住錢。股民是上癮的,只要進來,不願意出來。

    第二是醫藥行業致勝法。醫藥行業是非常好的行業,它的特點是業績穩定,確定性非常強。

    第三是守株待兔法。看幾只股票,哪個跌了買哪個,不跌就不買。漲高了賣掉,再等。

第四是極度悲觀法,就是別人極度悲觀的時候,你買入。我舉個例子:港股的匯源果汁,最近從6塊錢跌到了3塊,月K線已經跌到了底位。




       最近它公布的中報非常差,CEO辭職,短期內大量的利空釋放,大家非常悲觀,沒有人看好,這個時候股價是低點。你在別人悲觀的時候入市,贏的概率比較大。當然,前提是:1、要處於好的行業。最好是醫藥行業或者大消費行業的公司,匯源果汁是飲料行業;2、不能是致命的利空,是暫時的利空。

下面談一下B股的投資心得。

1、選行業。

比如選擇醫藥行業,好行業加好市場,必然是牛股。這是一致B的月K線,走勢非常牛。






在B股的醫藥行業,出現30%以上的跌幅,一般就是比較好的買點。當然,前提是大盤的點位不是特別高。例如,一致B前幾個月跌到30港幣,這個價格正好是大股東的增發增持價格。所以30港幣就跌不下去了,然後又走出了一波30%的上漲行情。

2、A、B股差價選股。

就是根據A、B股差價進行選股,差價越大越好,比如有的B股只有A股價格的三分之一,這也是一種選股的方法。

3、定向增發選股。

大股東定向增發,如果大股東以及機構的增發入股價格遠超過B股的價格,那麽就有機會。這是錦江B的月K線。








錦江B前幾個月增發,大股東和機構增發入股的價格就遠超過當時錦江B股的價格。所以增發消息發布後,錦江B發生了明顯的上升行情。就是漲到現在,錦江B的價格,也仍然低於大股東的增發價格,仍然是比較安全的。你比大股東買的低,你只要耗著,肯定耗贏他。

4、關註跌破凈資產的B股。

A股跌破凈資產的很少,B股有不少。

5、關註純B股。

去年東電B轉A股就出現了大牛的行情。未來很多的純B股會出現批量的轉A股的情況。

下面談談港股的投資心得。

港股的投資盡量選擇內地的細分行業的上市公司。因為內地公司我們了解,中小市值在香港的估值是低的。香港是盤子越大估值越高,盤子越小估值越低。另外,在港股一定要避開老千股和問題股,有財務問題就可能直接停牌,一停就是幾年。

另外國企改革的機會,我認為主要機會在港股。國企改革的核心是高管的股權,內地在這方面是有障礙的。因為香港是海外市場,按照國際慣例,就應該給高管發股權。在香港,國企改革更值得大家關註。關註的核心點是:高管期權加低估值(主要看PE和PB)加大股東強。有些公司PB非常低,0.4~0.7之間,本身就低估:另外就是大股東強,可以扶持上市公司。

例如,同方泰德,這是同方泰德的月K線圖。





高管的期權價格是3塊,清華同方是同方泰德的第一大股東,董事長持有大量期權,這只股票在幾個月前跌到了3元,出現了很好的買入機會。當時它的市盈率大概在10倍左右。

另一個例子,上海集優,這是上海集優的月K線圖。






上海集優近期走得也非常強,這個公司在二級市場給高管買了股票。上海電器是第一大股東,非常強,而上海集優PB只有0.6~0.7,這樣的股票是國企改革的重點關註對象。

第三個例子,天津發展,這是天津發展的月K線圖。






天津發展,PB只有0.6~0.7,高管發了大量期權,天津醫藥也有可能註入。幾個方面的疊加,這樣的股票值得我們重點研究。

港股醫藥股低市盈率選股法。

例如朗生醫藥,這是朗生醫藥的月K線圖。






朗生醫藥前期跌到15倍市盈率左右,醫藥股跌到15倍市盈率是非常好的買點,因為醫藥一級市場的並購價格就是15倍的市盈率。

港股醫藥股低市凈率選股法。

例如新華制藥,這是新華制藥的月K線圖。






新華制藥,PB一度非常低。它的凈資產是4.9港幣,前期在2塊多錢徘徊很長時間。作為醫藥股,二分之一的凈資產太低了。碧生源是港股的大牛股,每股凈資產是5毛4,前期在4、5毛錢徘徊。聯邦制藥,在0.5、.06PB的時候,機會是非常明顯的,現在很快回到凈資產上了,它是醫藥股,不容易死掉,很容易困境反轉。

港股長周期底部反轉選股法。

長期下跌以後,基本面改善,容易出現牛股,聯邦制藥就是這樣。前期因為原料藥不好,大幅度下跌,從17跌到1塊多錢,現在大幅度反轉。

琥珀能源是這樣的。這是琥珀能源的月K線圖。






該公司是清潔能源行業的公司,是萬向集團的子公司,只有3個多億市值。本身就是清潔能源行業,PB只有0.7,市場的說法,萬向集團要把資產註入到該公司里面。因為萬象集團海外有很多清潔能源資產。這個公司可以進一步研究。

港股大題材選股法。

軍工、環保行業。

港股的中航科工,是哈飛股份、洪都航空的大股東,其擁有的A股股份的市值比該公司港股的市值高得多,值得關註。






提到的股票只供大家研究,切不可作為投資依據。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61

批德國、談打房 柏老卸任後最新發言

2015-04-20  TCW
 
 

 

面對外界對聯準會政策諸多的誤解和指責,柏南奇(Ben Bernanke)在卸職一年多後,於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在著名的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網站中開設部落格,為自己的見解辯護!

他在「發刊詞」中客氣的說:「聯準會的工作是九八%的嘴上工夫,二%的實際行動,」用言論影響市場,本來就是聯準會重要的武器,代價是被誤解的可能也很高,「離開聯準會後……言論不會再被放大……我希望利用部落格,進行一些教育,同時也向大家學一些東西……」不過,似乎要說的東西不少,部落格上線才十天,他就發表了四篇文章。

細看其內容,較之前的溫合持重,多了三分辛辣,不僅叫陣美國前財長桑默斯,還直批德國不該以鄰為壑。部落格文章涉及不少總體經濟概念,為助讀者快速理解,茲將柏南奇引發的批判與其部落格回應整理如下。

批判一:你任內把利率壓這麼低,是故意犧牲定存族嗎?

柏南奇回應(以下簡稱柏):從我當主席時,就有幾位國會議員以此批評我和聯準會同僚,說我們刻意壓低利率,就像是把公車上老人都丟下車!這實在是莫須有的罪名!

我當然在意退休人士的利息收入,但如果只是為了讓定存者利息高一點就過早升息,可能因小失大,這是錯誤的政策,到後來可能變成經濟衰退,結果投資報酬率更低,對退休人士更不好。

大家要了解到,低利率並不是短期狀況,也不是聯準會刻意壓低利率,它已經是一種長期經濟趨勢,聯準會只是根據當下經濟的供需,來設定一個符合市場的短期利率,但對於長期利率,影響因素並不是只有聯準會的決策。

點評》歐元區升息失準是最佳證據

乍看這套說詞似乎很老套,但對比歐洲情況,頗有幾分道理。歐洲央行在景氣未回溫前,於二○一一年啟動兩次升息,結果不但沒有幫助歐洲退休族領到更高利息,現在回過頭看,更導致歐債風暴越演越烈,歐元區陷入通縮,失業率至今維持在兩位數。

批判二:這幾年,低利率導致房價股市泡沫,為什麼聯準會不升息控制?

柏:資產泡沫會危及金融體系穩定,所以當然要處理,但要用適當的工具,貨幣政策就不符合這樣要求,因為,利率影響範圍太廣,不夠精準。想要藉此來戳破資產泡沫,可能會產生異想不到的反效果。

再者,如果貨幣政策只是為了要維持金融體系穩定,那麼聯準會另外兩個目標,通膨穩定和最大化就業人口恐怕就無法達到。

點評》處置資產泡沫與彭淮南所見略同

柏南奇提到,他在聯準會任職十幾年來,始終認為,相較升息,透過行政監管方式處理資產泡沫,是更準確的方法。以房地產為例,景氣好時,政府可透過降低銀行可放款成數,或要求銀行提列較高準備金。這種緊縮方式,一方面降低對整體房市資金供應,錢少了,自然銀行就沒法違規放貸,等於降低供給,間接提高資金成本,產生類似升息效果,又不致影響其他產業。

這論調,與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想法差不多。去年十二月,他在貨幣會議後記者會拿出「國際間重蹈政策失誤的例子一再上演」的報告,強調升息無助對抗資產泡沫,因應資產泡沫,貨幣政策「大而不當」,宜採具針對性的總體審慎政策。沒想到當時彭淮南舉的例子瑞典,也在其文章被引用。

批判三:照你說,聯準會不是低利率禍首,那幫兇還有誰?

柏:我的看法是,全球儲蓄過剩超過投資需求,特別是來自包含中國在內新興亞洲國家的外匯存底,以及中東石油國的油元資金,是導致全球包括美國在內,利率走低的主因;特別是在二○○四年中,當聯準會開始升息時,長期利率依舊低迷;這種趨勢跟特定國家的政策有關,特別是經歷過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機的新興亞洲國家,開始以出口來累積外匯存底為訴求,而這些賺來的外匯又以美元和美債回流美國,壓低了資金成本,形成眼前低利率現況。

歐元區國家的經常帳順差,從二○○六年之後,已經增加了三千億美元,其中四分之一來自德國,而德國的這些順差,又多來自歐元區周邊國家,如希臘、愛爾蘭、義大利及西班牙的貢獻,德國製的東西好,絕對沒錯,但歐元價格,沒辦法反映德國出口競爭力,也是個問題。

去年七月國際貨幣基金表示,以德國強勁出口水準來看,其匯率被低估了五%至一五%,在那之後,歐元又貶了二○%,如果德國現在用的是以前的「馬克」,其匯價應該已比歐元高多了,但因歐元區單一貨幣的關係,無法透過匯率調整,重新達到均衡狀態。這種歐元區內部的不均衡,對經濟發展非常不健康。

理論上來說,因經濟不佳,歐元區其他國家薪資水準也會降低,將帶動出口競爭力,但因為目前歐元區的通膨水準,離歐洲央行的目標二%還遠,所以歐元區的高失業率,恐怕還會經歷一段不算短的期間。

點評》直接反駁桑默斯論點

柏南奇這段談話,除了解釋為什麼利率偏低外,主要是回應美國前財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與他的論戰。桑默斯認為,美國長期需求動能不足,民間企業沒人願意投資和借錢,利率就會走低,他稱這是長期停滯。

但柏南奇認為,如果在美國,國內資金沒有去處,自然就會往外投資,這一來會導致美元走貶,促進美國出口,又會回過頭來帶動美國內需,沒有所謂真正停滯,只是成長幅度較小;這些新興亞洲國家,應該把外匯拿來做基礎建設或促進內需,那麼外流到美國資金就會減少,利率將會逐步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7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