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民自保》高價實施庫藏股、高層異動頻繁、老闆兼職太多須留意 宏達電前車之鑑給投資人的三個啟示

2013-08-12  TWM
 
 

 

曾經位居股王的宏達電,這兩年來股價跌到只剩十分之一,除了國際競爭對手壓力外,內部問題也值得重視;包括高價實施庫藏股、高層人事頻繁更迭、老闆兼職太多,都是投資人在進場前,必須研讀的功課。

撰文‧張弘昌

為了衛護股價,宏達電在八月五日再度祭出庫藏股,預定最多投入四十三.五億元買回一.五萬張股票。從掛牌上市以來,這已經是第十一次實施庫藏股,但有五次在實施期間股價繼續下跌,顯示宣示意義大於實質意義;而且從過去歷史經驗來看,錯用庫藏股還會損害股東權益,甚至造成自有資本比率下降,影響財務結構。

宏達電過去十次實施庫藏股,共花費近四百億元現金,並帳列股東權益項下的減項「庫藏股」科目,也就是買進後就降低整體淨值;公司後來又分四次註銷部分股本,由於進場的股價位置都不低,且遠高於每股淨值,因此按照《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公報》要求,註銷庫藏股時,必須按股權比例借記(沖銷)「資本公積─股票發行溢價」與「股本」;不足時再沖銷過去執行庫藏股所產生的資本公積,再不足則減少保留盈餘。

例如,二○一一年七月,宏達電宣布實施兩次庫藏股各一萬張,平均買進價格為八五○.九三元和七五七.六八元,共計花費一六一億元;同年十二月股價跌到四百多元時,其實帳面已經出現不小的潛在損失。不過公司將其中一萬張股本註銷,並同步沖銷保留盈餘和資本公積|股票發行溢價各八十二.一四億元及一.七三億元。

啟示1 高價實施庫藏股 效果不如現金減資換句話說,就在小股東興高采烈宏達電實施庫藏股政策時,其實自己的股東權益正在逐漸流失。累計過去四次註銷庫藏股,宏達電共沖銷二○一.五一億元的保留盈餘,和五.二一億元的資本公積─股票發行溢價;也就是除了股本、淨值減少外,可供配發股利的保留盈餘和資本公積還少掉逾二百億元,等於現在股本的二.四倍。

此外,淨值降低意味著如果負債金額不變,則自有資本比率會同步降低。觀察宏達電的自有資本比率,在○七年為六二%,但去年底卻減少到四○%,遠低於台積電的七六%、華碩的六○%,雖說不全然是實施庫藏股的原因,但難免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一位會計師表示,雖然庫藏股可以減少在外流通股數,提高每股盈餘和ROE(股東權益報酬率),還可以避免因為股價過低而傷害股東利益;但從宏達電多半買在相對高點來看,股東反而深受其害。因為若買進價格高於每股淨值,每股淨值反而降低,甚至由於沖銷保留盈餘和資本公積,而影響公司未來配股配息的能力,套一句股市的術語形容,錯用庫藏股就是「短多長空」。

再者,有些公司用庫藏股來護盤,不排除私下替大股東的股票解套,造成大股東利用手中的股票將公司現金掏空出來。雖然不見得每家公司都有這樣的情況,但總有道德風險存在,因此會計師認為,公司想去化帳上多餘資金,實施庫藏股只有利於部分股東,不像現金減資可以讓整體股東受惠。

從去年初以來,上市櫃公司實施庫藏股的家數共一八八家,主要目的是維護股東權益和轉讓給員工,按法令規定,前者必須要在六個月內辦理變更登記,並註銷股票;後者則應在買進後三年內轉讓,倘若未轉讓,同樣必須註銷股票。因此如果買進價格遠比每股淨值還高,則可能會減少股東權益,並侵蝕公司未來發放股利的空間。

這些公司裡,買進庫藏股平均股價高於每股淨值十五元以上,且買回股數占公司已發行股份比率累計大於一%的,經統計包括有友輝、F-昂寶、力旺、一零四、朋程、宇峻、晟楠、F-IML、震旦行、南璋、佳凌和上緯,其中一零四和佳凌都實施兩次以上。不過有不少公司是為了激勵員工而買進庫藏股,因此不能斷定會立即影響股東權益;但對於因為維護股東權益買進並註銷股票的公司,則宜留意後續對配發股利能力的衝擊。

宏達電四次註銷庫藏股

公司可配發股利減少206億元

年分 資本公積-

股票發行溢價(億元) 保留盈餘

(億元)

2007 -0.37 -19.19 2009 -1.39 -55.06 2010 -1.72 -45.12 2011 -1.73 -82.14 總計 -5.21 -201.51

近年實施庫藏股公司

代號 公司 董事會

決議日期 預定

買回張數 已買回

張數 買回股數占

公司已發行

股份比率(%) 買進

目的

** 平均每股

買回價格

(元) 每股

淨值

(元)

4933 友 輝 2012/11/21 2000 774 1.28 A 119.23 42.66 4947 F-昂寶2012/12/14 1000 855 2.01 A 100.16 41.68 3529 力 旺 2012/12/18 2000 10501.37 A 65.48 20.17 3130 一零四 2012/11/02 3400 1467 4.31 B 74.57 34.37 2013/03/26 1800 93 0.29 81.07 34.37 2013/01/14 1900 47 0.14 79.8534.37 2013/06/28* 3100 8255 朋 程 2012/10/29 2000 1500 2.00 A66.53 32.45 3546 宇 峻 2012/12/27 1000 506 1.47 A 63.22 29.38 3631 晟 楠2012/02/29 4000 4000 5.13 B 49.93 16.43 3638 F-IML 2013/04/12 30003000 3.70 B 83.67 53.56 2373 震旦行 2012/01/12 10000 7000 2.07 A 47.9819.31 4712 南 璋 2012/11/05 4000 2311 3.38 B 38.91 13.35 4976 佳 凌2013/02/08 1000 1000 1.00 A 39.71 17.07 2013/07/25* 3000 4733 上 緯 2012/10/31 1500 1073 1.48 A 42.99 22.71 註:1. *指尚未執行完畢; **A表示轉讓給員工,B表示維護股東權益。

2. 資料條件:買回股數占公司已發行股份比率累計大於1%,且平均買進價格高於每股淨值15元以上。

3. 統計時間為2012/1/1~2013/8/2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啟示2 高層異動頻繁 內部恐有變宏達電帶給投資人的第二個啟示,則是高階人事頻繁異動,宜留意公司內部狀況是否改變。

從去年底至今年上半年,宏達電高層人事異動範圍包括行銷、產品設計、營運與部分區域市場負責經理人,結果股價從六月以來就一路呈現溜滑梯走勢,從近三百元跌至最低一四二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外界對經營穩定性有疑慮。

一般來說,財務長、董事、監察人、獨立董事、稽核主管等頻繁辭職,以及經常更換不同事務所會計師,都是企業內部可能出現變化的徵兆。統計今年以來上市櫃公司,明顯人員異動的情形並不多,僅有偉訓出現董事和獨立董事,以及允強有董事和監察人辭職的情況發生。

今年以來高層人事

出現異動公司

職位 公司

董事 F-廣華、立益、台南、允強、台揚、精英、金像電、圓剛、光群、偉訓、銘異、三星、四維航、偉聯

獨立董事 偉訓

監察人 中華化、允強、裕日車、冠西電、麗嬰房、晶技、銘異、淳安、裕融、東泥、大統益

稽核主管 嘉彰

薪酬委員會 台船、皇翔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啟示3 老闆兼職太多 恐分身乏術至於近一年來上市櫃公司高層人事異動,而鬧得沸沸揚揚的,莫過於大同的前獨立董事呂東英。根據呂東英說法,大同董事長林蔚山與總經理林郭文艷兼任職位太多,無法專注在所有事業;且用人同質性太高,使得董事會喪失監督功能,因此呂東英最後決定辭卸獨立董事。

而呂東英所說的經營階層兼任太多職務,同時也點出宏達電帶給投資人的第三個啟示。

目前王雪紅除了掛名宏達電、威盛、全達的董事長外,同時還是香港TVB和台灣TVBS的非執行董事;而其夫婿陳文琦則是威盛總經理和建達國際董事長。夫婦共管理六家公司營運,其中威盛、全達、建達今年第一季都出現虧損,宏達電則預計第三季轉盈為虧。

其他上市櫃公司,林蔚山身兼大同、華映、綠能、尚志、福華和尚化,可能是因為「分身乏術」,因此經營成績都差強人意;而遠東集團的徐旭東以及裕隆集團的嚴凱泰,同樣擔任六家公司董事長,表現卻相對較佳,股價位置也大不相同,主要原因是,傳統產業不若科技業產品變化快速。因此投資人對於老闆身兼太多職位且公司持續虧損,應多加留意。

兼任五家公司以上董事長的

上市櫃公司老闆

姓 名 任職公司

林蔚山 大同、華映、綠能、尚志、福華、尚化徐旭東 遠東新、亞泥、遠百、裕民、遠傳、東聯嚴凱泰 裕隆、中華、裕日車、嘉裕、裕融、華晶科吳亦圭台聚、亞聚、台達化、華夏、越峰林榮錦 東洋、永昕、智擎、晟德、東生華苗豐強 聯成、聯華、聯強、神達、神通焦佑衡信昌電、華新科、華東、精成科、瀚宇博辜成允 台泥、中橡、信昌化、能元、達和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96

王樹彤:不出國門淘金中國的老外們 你留意了嗎?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0/3049373.html
十年來,充滿想像的中國市場一直在吸引著大量的外國人來中國淘金,與中國人一起投身於創富熱潮中。然而,有一批老外,他們從未來過中國,甚至不會說一句中文,卻無時無刻不在與中國市場一起共同成長,分享財富。我這裡想講幾位依託中國電商平台發家的海外商人。

Christie是位工作15年的美國老白領,2010年失業在家,幹起了網商。她專門賣各種手機配件。她從小額生意開始,專門到中國的一些跨境電商平台上批貨,轉賣給美國消費者,如今業務已上正軌,每月的銷售額能有十來萬美金。我們不久前在Facebook上認識了,她對我說,去中國淘金,是近年來不少美國人喜歡談論的話題,特別是很多年輕人付諸行動,學起了漢語,背起行囊來到這個印象中遍地黃金的國度。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在有了一段中國經驗之後確實有了很好的陞遷機會。不過,她說特別是近一兩年,或因為空氣、食品的原因,或因為文化差異,很多老外放棄了在中國的發展,開始返回自己的國家。而這位50歲的美國女性,很慶幸當初的選擇,她這樣的年齡在失業之後沒有經歷離鄉背井的折騰,卻同樣分享著來自中國的成長。

Christie只是我偶然在Facebook上認識並做過交流的小網商,我和她的交談中發現,像這樣在家裡辦公、做點小買賣的海外網商可謂數不勝數,僅在美國就有上千萬的規模,而且由於電商市場的發展,這種類型的網商已經是全球性的現象。

上半年在深圳,我跟我們平台上創業的一位年輕外貿網商小常聊天,他在跟我分享自己的跨境電商經驗時,偶然說起某一天他的一個主要客戶——兩位在創業中的德國青年。這兩位目前還是在校的大學生,現在在學校裡已經小有名氣了。起初,他們在eBay上註冊了一個賬號,做點小生意賺點零花錢。後來就開始和小常合作,主要是做3C產品,生意從上千美金的小單起步,逐漸發展成七八千美金的大單。他們的業務就是向周圍的大學生銷售深圳產的手機、平板電腦等。後來,生意越來越好,兩人就合夥註冊了公司,僅僅一年半時間,他們都換成了奔馳車。同學們都羨慕他們不出遠門就發掘了「中國金礦」。而如今這兩位從未來過中國的德國年輕人,迫切地希望早日能來中國旅行,把生意做到線下。

這使我想起我們平台上曾經給我寫過一封郵件的一位金牌買家,英國人羅伯特-肖,18歲時他一樣是把中國網站上手機轉賣給周圍的朋友。他一直有做大生意的夢想,最初的本錢是100英鎊。6個月後,他發現買賣手機的市場不僅侷限於親戚朋友,更可以通過跨境的網上交易上找到更廣闊的銷售空間。於是他把最初賺到的6000英鎊投資到其它產品,比如高爾夫器材配件。之後銷售額與日俱增,現在他的經營範圍已經涵蓋了800多種不同類型的產品,一天可以收到1000多個訂單。

他的生意如今已從自己在南港的臥室擴展到富勒姆,有了一個佔地面積達5000多英呎的大倉庫,還僱傭了一些工人。他自己也從最初向親戚朋友銷售手機的小網商,經過3年時間成長為頗有規模的國際貿易商。

無論是Christie,兩位德國青年,或者羅伯特-肖,這是一群非常有活力的海外草根生意群體。近年來,中國外貿企業一直在抱怨生意差了,這是因為他們總是在尋找那些衣著光鮮的大型採購商。大公司范兒的那種,只有在會展上才能見到,但大家都知道這些大商人在全球電子商務的衝擊下,日子並不好過。中國的供應商,能否越過這些大客戶,把生意做到這一批小微商人群體呢?

也許有人會問,這批人規模有多大?大到驚人的程度,美國每年的經濟增長中,30%就是由小微企業所創造,美國經濟的活力由這批人延續,而不再只是那些大公司。在大訂單減少、大客戶變少的當下,將產品直供給海外的小商人,這裡可以說潛藏著中國外貿新競爭力的一個源泉。

中國的外貿人,你有沒有將海外數量龐大的網上小商人視為一個重要的目標客戶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368

留意你的交易對手 止凡

http://www.findcpa.com.tw/1/post/2013/10/83.html
當進行交易時,請注意你的交易對手,因為這將影響你的回報。

一買一賣,買方應該覺得價錢便宜或合理,否則不會買入。相反,賣方則應該覺得價錢足夠高,所以買方及賣方都因不同的因素同時對交易價錢感到滿意,交易才會成功。到底買方買到好價,還是賣方賣到好價呢?

一支股票,你用$10買回來,應該是你很滿意的價錢吧,你認為$10很合理,但你有否想過為何賣方會以$10將這支股票賣給你呢?賣方所考慮的因素是否跟你相類似,然而,到底誰對誰錯呢?

如果買方跟賣方的買賣賺錢目的及模式都是一樣的話,止凡認為在考慮自身條件外,買賣相方應該要瞭解一下對方的計算,總有一方是錯誤的,可能是買方買貴了,或賣方賣平了。這個時候,如果你的交易對手是大戶或大財團,你的贏面將會相對比較低。

好像買新物業,如果你買入的是長實(香港最大地產發展商)的新樓盤,自然你的交易對手將會是長實,因為他們把樓盤在這個價格賣到你手上。如果你又是投資性質,預期樓價會繼續上升,而這個預測是對的話,長實在現在以這個價錢賣樓盤給你證明他們計錯數了,除非他們給「水位」你賺吧,長實是否開辦慈善堂呢?如果長實沒有計錯數,即他所定立的物業價錢應該計及日後升值的折算,那就變成買家的計算及市場預測出問題了。

當然,情況可以雙贏的,當你買賣的目的跟賣家不同。按之前的例子,長實賣樓盤可能為了公司套現,不想長時間持有現貨,相反,你買入樓盤的目的是為了自住及長線投資,想要長時間持有現貨,大家目的不同。在這個交易情況下,不一定出現一方對時另一方必錯的。

買股票亦然,很多人都不敢接「基金老大」及「大戶」沽售出來的股票。身邊朋友都常掛咀邊的道理,例如:「大戶都在沽售中,你還買入?難道你認為自己的眼光比大戶還要厲害嗎?」。我都不以為然。事實證明,大戶沽售有他們的哲學及計算,而他們的計算方式跟我的完全是兩回事,我不認為他們錯,又不認為自己錯,我買他們的「貨」也是雙贏。

在此忠告一些「上車」人士(初次購房的人),如果真的要「上車」,可以考慮二手市場,有現樓(讓買家親身到物業單位內考察)選擇、過往樓價成交紀錄、賣樓現場氣氛不太熱騰騰,對初初入市者應該比較有利。緊記,如果從發展商處買入新樓盤,你的交易對手將會是地產發展商,香港潮流時興討論「地產霸權」,地產發展商財雄勢大,龐大精英及銷售團隊,「上車」人士一定會在不平等情況下買入樓盤,在這種情況下,你能勝過你的交易對手嗎?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955

三大事件要留意 上哲

http://shangzhe2.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31.html
投資界傳奇人物PeterLynch曾經說過,一年裡花多於3分鐘去預測宏觀經濟,就已經是浪費時間。本欄向來甚少討論宏觀經濟,雖然未到Peter Lynch的程度,但筆者向來認為,公司營運和行業的經營環境,比起宏觀經濟或環球事件往往對股票價格有更大影響。

近日杜瓊斯和標準普爾500指數都創歷史新高,但觀乎近日發展,今年9月和10月,本港甚至全球股市很有可能會因幾件宏觀事件而出現暗湧甚至衝擊。這幾件市場期待已久,而又不約而同在9,10月實現的事情就是:1. 美國買債正式結束; 2. 阿里巴巴上市; 3. iPhone 6 開售。

宏觀方面,美國買債將會結束。美國聯邦儲備局6月份議息會議紀錄顯示,聯儲局的官員普遍同意,若美國經濟進展符合預期,他們將在10月份會議,宣布最後縮減買債150億,結束整個買債計劃。美國的超寬鬆貨幣政策,造就了過去5年的股債大升市。今年上半年,股,債及商品這幾種資產類別甚至全線報升,如此情況,廿年未見。各位讀者還記得未有量化寬鬆「干擾」下的投資環境嗎?

最受注目的科技股方面,彭博資訊指出,阿里巴巴將於93日開始全球IPO路演,集資約200億美元,並在916日上市。根據阿里巴巴7月向美國監管機構提交的文件,該集團的估值又再提高至1330億美元。極有可能成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IPO。阿里巴巴懸而未決的估值,支撐了市場對科技股的無限憧憬,令人不禁想起2012FACEBOOK上市的情況。還記得臉書上市後的情況嗎? 臉書上市日竟就是「神話」的終結,股價一路向下,直至1年多後才重返上市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02

港A股概念升溫 CW GROUP(1322)可留意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86

港A股概念升溫  CW GROUP(1322)可留意
作者:岑智勇

自從中國證監會於3月底公布,容許公募基金投資港股通股份;以及中國保監容許保險資金投資在包括香港創業板在內的股份後,為香港股市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港股成交金額,由之前每日大約1000億元,突然暴增至2000億以上水平;其次是資金質量也出現變化,在50大成交榜中,除了出現大藍籌和ETF的蹤影外,二、三線的中資股也變成了常客。

由於新政策容許公募基金及保險資金投資港股,意味著內地的機構投資者將會投資港股。因此,自從上述政策出臺後,旋即在內地投資界掀起話題,甚至出現了“港A股”的概念。此概念是由內地港股研究平臺格隆匯所提出,要乎合“港A股”,需要乎合以下條件:1)有故事性,有概念;2、在A股有能作比較之標的;3)流通盤適中; 4) 滬港通標的,或大概率會成為深港通標的; 5) 有業績則最好,沒業績也無傷大雅;6) 非老千股。及後,該平臺推出“港A股40指數”,以40只分布在資訊技術、醫療保健,工業,公用事業、消費和金融行業的企業,以追蹤及反映有關概念和板塊之表現。

港A股選股名單

筆者認為,“港A股”概念的出現,有助香港及海外投資了解內地投資者的偏好,並了解她們的選股邏輯,為日後發掘更多投資機會作好準備。“港A股40指數”的名單包括安捷利實業(1639)、中國電子(0085)、中國軟件國際(0354)、天下圖控股(0402)、中國民航信息網絡(0696)、網龍(0777)、高陽科技(0818)、中國擎天軟件(1297)、上海複旦(1385)、天鴿互動(1980)、金山軟件(3888)、ICG(8002)、酷派集團(2369)、中國動物保健品(0940)、BBI生命科學(1035)、阿里健康(0241)、華熙生物科技(0963)、合生元(1112)、國美電器(0493)、阿里影業(1060)、華彩控股(1371)、智美集團(1661)、銀泰商業(1833)、時富金融服務(0510)、華南城(1668)、彩生活(1778)、中國信貸(8207)、複星國際(0656)、京能清潔能源(0579)、中廣核電力(1816)、康達環保(6136)、中國中鐵(0390)、神州租車(0699)、CW GROUP(1322)、綠色動力環保(1330)、中國南車(1766)、中航科工(2357)、上海電氣(2727)、廈門港務(3378)及中集安瑞科(3899)。

在上述股份名單中,不難發現內地投資者對科技及政策股的鐘愛。可是,股份的質素就有點良莠不齊,個別在最新年度更錄得虧損,屬於炒作概念的一類。若以股東回報率(ROE)去衡量,上述股份共有7間公司的ROE高於20%,分別是上海複旦、IGC、華熙生物科技、合生元、智美集團、彩生活及CW GROUP,她們的ROE分別為 24.1%、39.3%、24.6%、30.1%、24.2%、23.1%及22.6%,都是質素不錯的股份。可是,高ROE的代價就是估值偏高,除了CW GROUP外,其余股份的市賬率(PB)都在5.9倍之上,其中彩生活的PB更高達8.2倍,絕不便宜。

以ROE及PB選股

從值搏角度去看,以PB為2.6倍,行業較冷門的CW GROUP較值得留意。該公司主要從事提供精密工程解決方案、機床制造及分銷,以及水泥生產設備及組件制造及分銷業務,並具有工業4.0概念。要是其股價能守在4元以上,料有機會出現反彈,值得留意一下。

(作者供職於匯業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96

民生孖寶值得留意 渾水摸魚


2015-06-18  NM

《壹週刊》上期的報導中,最能引起熱話的相信是有關格隆滙的拆局,揭開格隆滙與高振順有着千絲萬縷 的關係。高振順這名字一般人較少接觸,因他最活躍的「地頭」是股票界。若然是股票界人士說不認識此號人物,可真的是「好打有限」。始終,經高氏之手一沾, 股價向上颷是常識吧。

近期我們不停推薦民生系股票,原來亦有高氏「腳毛」。當初推介,皆因聞到民生國際(938)的「賣殼味」。果不然,民生國際於上週四(六月十一日)颷一成 半後宣布停牌,但由於當時民生珠寶(1466)未有跟隨停牌。摸魚心知是次操作並非直接賣殼,否則民生珠寶作為子公司也有跟隨停牌的必要。

當天晚上,民生國際公布向一間Twin Success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公司配股,這一刻摸魚竟發現高振順的影子。上市公司進行配股,為免披露承配人的身份,降低散戶的資訊優勢,所以承配人均會多於六人。

但民生國際今次的配股事有蹺蹊,僅配售予一名承配人,故引起摸魚的興趣,所以沿着Twin Success的方向進行調查。發現Twin Success的持有人李雄偉、張國偉及張國勳,公司於英屬處女群島註冊,而Twin Success以及其三位持有人同時為永恒策略(764)的主要股東。

到此,摸魚開始摸索到高振順的影子,永恒策略過去一直從事投資業務,現時或曾經持有多間上市公司股份,其中曾經是21控股(1003)、中國星文化產業 (8172)及EDS WELLNESS(8176)的主要股東。無獨有偶,上述三間曾經由永恒持有的上市公司,均不約而同於一年內賣殼予與高振順有關係的財團,最終股價當然是 大漲,21控股一年前股價僅有0.7元,現時已經炒至4元水平,更曾高見6元,可見高振順這名字的威力。

由此,摸魚推測民生國際今次雖配股予永恒策略的主要股東,但假以時日很有可能落入高振順手上,假若「強者」最終接手,似乎民生國際的股價可再創高峰。而以 殼股而言,民生國際亦的確一絕,包括分拆子公司民生珠寶上市在內,似乎民生國際內裡的業務已賣得七七八八,剩下的只有部分物業發展及投資物業,對新主而言 可謂乾乾淨淨。根據民生國際一五年的年報顯示,公司的資產淨值接近9億元,加上是地產殼,摸魚相信民生國際市值應該要有15億元才算合理。所以現時18億 元的市值,在某程度而言,還未算太高,即使股價要向下插,相信1.1元位置會是支持位。更吸引的是,民生系兩隻股票於上週跌市中相對企得穩,甚至股價有向 上情況出現,足證這兩股正處於強盛期。至於由民生國際分拆出來的民生珠寶,雖然摸魚相信此股最終也會走上賣殼之路,但由於民生珠寶上市才剛半年,禁售期剛 過,即使有動作,亦不會較民生國際為大。不過,基於民生珠寶的市值在大升浪中仍然偏低,所以摸魚認為此股亦要密切觀察。

渾水摸魚

一個是錯生紙醉金迷時代的偽文青,一個是混沌中的迷途小股童。兩個本來專門投資細股、拆解財技布局的炒家,最近踩過界在各財經傳媒撰文和辦報。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545

矽品啟示 留意董監持股偏低績優股



2015-09-14  TWM

面對紅色供應鏈 整併案將持續上演日月光冷不防出手,公開收購矽品二五%股權,逼得董事長林文伯引進鴻海救援,整個事件同時也凸顯,董監持股偏低的好公司,未來得更加留意競爭者購併攻勢,這也指引了新的投資方向。

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二三一一)在股災期間宣布以三五二億元天價公開收購矽品(二三二五)二五%股票,為了抵制和鞏固經營權,矽品也引進「白衣騎士」鴻海進行交叉持股,一時之間,小股東看得眼花撩亂,但明眼人卻發現,矽品大股東持股比率偏低,才是整場戰役的導火線。

按照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矽品董監事持股僅四.八一%,其中董事長林文伯個人只有二.二%,整個家族成員估計僅約一成,日月光出手狙擊並不意外。林文伯家 族早期從事國外精密儀器進口,但隨著代理權被中止,於是和菱生精密(二三六九)前生產部廠長蔡祺文(現任矽品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合作,共同進軍封測產業。

不只是矽品

電子業大股東普遍持股低

換句話說,林家和蔡家是創辦股東,不是單純專業經理人,一開始持股應該不低,尤其後來林文伯以擅長下圍棋的布局方式,陸續投資矽格、京元電、全懋、南茂、 泰林等封測廠,採用虛擬集團策略,讓矽品躍居為全球第三大封測廠。如今連蔡祺文名下持股也只剩一.三七%,外界不得不懷疑,大股東是不是「賣過頭」!?

其實不只是矽品,台灣電子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加上不斷增資、員工分紅、合併,很多公司董監事持股都不高,像晶電(二四四八)董監持股才四.二%,董事長李 秉傑只有○.一四%;億光(二三九三)董監持股七.九%,董事長葉寅夫只有四.三三%;中美晶(五四八三)董監持股六.六%,董事長盧明光一.八九%。

日前頻傳可能遭敵意購併、公司對外喊話「放馬過來」的宏碁(二三五三),董監持股僅有五.九四%,創辦人施振榮持股二.六%;泛集團其他成員友達(二四○ 九)董監持股七.一%,前董事長李焜耀持股○.一%;佳世達(二三五二)雖然董監持股達一八.四%,但扣除友達持有的九.五%、開發金(二八八三)持有的 七.六%,幾乎所剩無幾。

這樣的「空手道」經營方式,小股東看在眼裡不知作何感想?

因此,未來台股再發生敵意購併的機會仍然存在,尤其在紅色供應鏈威脅下,合併同業擴大經營規模,成為求生存的管道之一。

但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被購併價值,這次股災,上市櫃公司一度多達七百多家跌破淨值,很多是屬於夕陽產業或中低階產業鏈,購併者反而興趣缺缺。

未來,小股東應該留意董監持股偏低但經營績效不錯的公司,如股東權益報酬率高於一○%、毛利率較高,且負債比率不高(低於五○%);另外,外資持股也是重 要觀察指標,像這次日月光有意購併矽品,因出價較高(四十五元),不少外資「樂觀其成」,在研究報告上偏向日月光,表決投票時自然具有一定影響力。

股權結構已洗牌

聯發科外資持股占六成

在選股名單中(如附表),聯發科(二四五四)董監持股僅二.九%,董事長蔡明介就占了二.六%,即使妻子李翠馨持有近三%,在前十大股東排行第一,但兩人 合計不過五.六%;另外已退休的前副董事長卓志哲為一.九%、現任總經理謝清江○.二五%,仍不算太高;聯發科原為聯電(二三○三)重要轉投資,○三年時 還持有高達一三%,隨著多次申報轉讓,○九年已全數賣光,如今外資持有六成,成為左右經營權的最重要勢力。

近年來中國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展訊緊追在後,面對紅色供應鏈,蔡明介以這種擔憂「太沒志氣」回應,近期更公開收購立錡(六二八六),但聯發科董監持股不高,反而是蔡董應該留意的地方。

其他半導體相關公司如頎邦(六一四七)、聯詠(三○三四)、京元電(二四四九)、力成(六二三九)、晶豪科(三○○六)、矽格(六二五七)等,董監持股比率只有個位數。

頎邦過去五年,平均稅後EPS(每股盈餘)都在三至四元水準,上半年則有一.五元,但董事長吳非艱持股只有一.一%,重要大股東仁寶(二三二四)持股三.四%,目前公司市值約三百億元,只要花三十億元,就可以占一成股權,對購併者而言相當划算。

至於近期飽受營收衰退之苦的義隆電(二四五八),董監和外資持股都不高,董事長葉儀皓持股一.二七%,從前十大股東名單來看,葉家控制的投資公司約占一 成,一千張以上股東只占三六.四%,持股二十張以下的小股東合計達三五%,顯示籌碼相當分散,目前市值也萎縮至一四○億元,值得大股東警覺。

撰文 / 張弘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39

投資前要留意數字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0/07/blog-post.html'早前(指2010年)止凡在工作的地方遇到一位多面無見的舊同學,當晚立刻相約食晚 飯,出來工作多年,都會討論工作及投資的話題,他問我對港鐵(0066)的意見,因為他有意買入港鐵股票,他認為港鐵的公司很有進攻及防守性,有地產賺錢 的能力,當地產低迷時又有鐵路作固定收入,是一間很穩固的公司。



但我卻不太認同,反問他對港鐵的數字有多了解,如果即將買入該公司股票作長線投資,至少對該公司年報上的一些數字有所了解,可是他只能說出一些市盈率之類的東西。

如果有研究港鐵公司年報的,應該都知道她的鐵路收入增長有限,早年一大增幅都是因為合 併後有前九鐵的鐵路收入所致,這些一早在股價上反映了,全世界的鐵路都是賠錢或很微利的,港鐵已佔香港交通網大約五成佔有率,政府是最大股東,加車費會影 響民生所以又很多限制,鐵路收入增長實在有限。

港鐵的地產項目的確收入不非,最近一年賺九十多億中有大部份都是地產項目的收入,可是 地產股要做到增長型的話就要好像一般地產商一樣不停買地建屋再賣,重複又重複,經濟好地價升,地產公司就能做到增長勢頭,但港鐵的地是之前建鐵路時政府付 送的條約,用一塊少一塊,往後又會否有這樣建鐵路送地的優惠也不得而知。

增長有限,現有港鐵公司是否有價值投資?股息多少?市帳率多少?預計公司內各部份的收入又多少?建議買入股票前最少都要研究三、五年的年報,有確切買入原因才下決定。

此文章首次在《取之有道》發表於2010-7-29


後記:

找來這篇文章重貼一下,主要因為近年有關港鐵不絕於耳,尤其有關一些工程的管理問題。昨晚港鐵與政府宣佈了高鐵的資金安排方案,有位blog友寫了一篇文章分析,頗詳盡,值得一看:
http://hkconsumer.blogspot.hk/2015/11/blog-post_30.html

當年跟朋友的討論,我不知道他當年有否買入港鐵,這些年間港鐵的盈利也不錯吧。無論如 何,我想討論的不是其結果,而是其買入的理據。當日朋友對港鐵有意思時,其實只是基於一個概念,大約知道港鐵又有物業又有鐵路,好似有攻有守,今天我們聽 到不少「專家」的表述都有類似的內容。

電視電台有很大量的資訊,但很多時都是這類「願景」,例如未來國策有機會如何、什麼企業有這業務那業務等,把很多特性「炒作一盤」,自然能作出似樣的推介。實際上,有多少散戶會真的看看盤數,這業務那業務佔多少呢?

今天港鐵與政府這個有關高鐵的宣佈,大玩財技替基建埋單,當中又是很好的機會看看管理層的好壞,在危難當前,小股東與大股東的利益如何得到平衡,這對作出投資決定很重要的。同時,又會有很多有心人士拆解分析港鐵盤數,希望當年那位朋友也能參考一下。



《分子金融》連結:
http://www.moleculez.co/#!投資前要留意數字/cojo/565d6d0d0cf211cbf010bfe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90

投資前要留意數字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0/07/blog-post.html'早前(指2010年)止凡在工作的地方遇到一位多面無見的舊同學,當晚立刻相約食晚 飯,出來工作多年,都會討論工作及投資的話題,他問我對港鐵(0066)的意見,因為他有意買入港鐵股票,他認為港鐵的公司很有進攻及防守性,有地產賺錢 的能力,當地產低迷時又有鐵路作固定收入,是一間很穩固的公司。



但我卻不太認同,反問他對港鐵的數字有多了解,如果即將買入該公司股票作長線投資,至少對該公司年報上的一些數字有所了解,可是他只能說出一些市盈率之類的東西。

如果有研究港鐵公司年報的,應該都知道她的鐵路收入增長有限,早年一大增幅都是因為合 併後有前九鐵的鐵路收入所致,這些一早在股價上反映了,全世界的鐵路都是賠錢或很微利的,港鐵已佔香港交通網大約五成佔有率,政府是最大股東,加車費會影 響民生所以又很多限制,鐵路收入增長實在有限。

港鐵的地產項目的確收入不非,最近一年賺九十多億中有大部份都是地產項目的收入,可是 地產股要做到增長型的話就要好像一般地產商一樣不停買地建屋再賣,重複又重複,經濟好地價升,地產公司就能做到增長勢頭,但港鐵的地是之前建鐵路時政府付 送的條約,用一塊少一塊,往後又會否有這樣建鐵路送地的優惠也不得而知。

增長有限,現有港鐵公司是否有價值投資?股息多少?市帳率多少?預計公司內各部份的收入又多少?建議買入股票前最少都要研究三、五年的年報,有確切買入原因才下決定。

此文章首次在《取之有道》發表於2010-7-29


後記:

找來這篇文章重貼一下,主要因為近年有關港鐵不絕於耳,尤其有關一些工程的管理問題。昨晚港鐵與政府宣佈了高鐵的資金安排方案,有位blog友寫了一篇文章分析,頗詳盡,值得一看:
http://hkconsumer.blogspot.hk/2015/11/blog-post_30.html

當年跟朋友的討論,我不知道他當年有否買入港鐵,這些年間港鐵的盈利也不錯吧。無論如 何,我想討論的不是其結果,而是其買入的理據。當日朋友對港鐵有意思時,其實只是基於一個概念,大約知道港鐵又有物業又有鐵路,好似有攻有守,今天我們聽 到不少「專家」的表述都有類似的內容。

電視電台有很大量的資訊,但很多時都是這類「願景」,例如未來國策有機會如何、什麼企業有這業務那業務等,把很多特性「炒作一盤」,自然能作出似樣的推介。實際上,有多少散戶會真的看看盤數,這業務那業務佔多少呢?

今天港鐵與政府這個有關高鐵的宣佈,大玩財技替基建埋單,當中又是很好的機會看看管理層的好壞,在危難當前,小股東與大股東的利益如何得到平衡,這對作出投資決定很重要的。同時,又會有很多有心人士拆解分析港鐵盤數,希望當年那位朋友也能參考一下。



《分子金融》連結:
http://www.moleculez.co/#!投資前要留意數字/cojo/565d6d0d0cf211cbf010bfe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03

投資前要留意數字

早前(指2010年)止凡在工作的地方遇到一位多面無見的舊同學,當晚立刻相約食晚飯,出來工作多年,都會討論工作及投資的話題,他問我對港鐵(0066)的意見,因為他有意買入港鐵股票,他認為港鐵的公司很有進攻及防守性,有地產賺錢的能力,當地產低迷時又有鐵路作固定收入,是一間很穩固的公司。



但我卻不太認同,反問他對港鐵的數字有多了解,如果即將買入該公司股票作長線投資,至少對該公司年報上的一些數字有所了解,可是他只能說出一些市盈率之類的東西。

如果有研究港鐵公司年報的,應該都知道她的鐵路收入增長有限,早年一大增幅都是因為合併後有前九鐵的鐵路收入所致,這些一早在股價上反映了,全世界的鐵路都是賠錢或很微利的,港鐵已佔香港交通網大約五成佔有率,政府是最大股東,加車費會影響民生所以又很多限制,鐵路收入增長實在有限。

港鐵的地產項目的確收入不非,最近一年賺九十多億中有大部份都是地產項目的收入,可是地產股要做到增長型的話就要好像一般地產商一樣不停買地建屋再賣,重複又重複,經濟好地價升,地產公司就能做到增長勢頭,但港鐵的地是之前建鐵路時政府付送的條約,用一塊少一塊,往後又會否有這樣建鐵路送地的優惠也不得而知。

增長有限,現有港鐵公司是否有價值投資?股息多少?市帳率多少?預計公司內各部份的收入又多少?建議買入股票前最少都要研究三、五年的年報,有確切買入原因才下決定。

此文章首次在《取之有道》發表於2010-7-29


後記:

找來這篇文章重貼一下,主要因為近年有關港鐵不絕於耳,尤其有關一些工程的管理問題。昨晚港鐵與政府宣佈了高鐵的資金安排方案,有位blog友寫了一篇文章分析,頗詳盡,值得一看:
http://hkconsumer.blogspot.hk/2015/11/blog-post_30.html

當年跟朋友的討論,我不知道他當年有否買入港鐵,這些年間港鐵的盈利也不錯吧。無論如何,我想討論的不是其結果,而是其買入的理據。當日朋友對港鐵有意思時,其實只是基於一個概念,大約知道港鐵又有物業又有鐵路,好似有攻有守,今天我們聽到不少「專家」的表述都有類似的內容。

電視電台有很大量的資訊,但很多時都是這類「願景」,例如未來國策有機會如何、什麼企業有這業務那業務等,把很多特性「炒作一盤」,自然能作出似樣的推介。實際上,有多少散戶會真的看看盤數,這業務那業務佔多少呢?

今天港鐵與政府這個有關高鐵的宣佈,大玩財技替基建埋單,當中又是很好的機會看看管理層的好壞,在危難當前,小股東與大股東的利益如何得到平衡,這對作出投資決定很重要的。同時,又會有很多有心人士拆解分析港鐵盤數,希望當年那位朋友也能參考一下。



《分子金融》連結:
http://www.moleculez.co/#!投資前要留意數字/cojo/565d6d0d0cf211cbf010bfe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2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