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籌網略:被視為Next Big Thing的玩意卻中國滯銷?為甚麼?
1 :
GS(14)@2017-11-13 03:40:33有迹象顯示智能喇叭近年逐漸成為智能家居時代的「新寵神器」,皆因其真正用途,是為人類將來打造五星級的智能家居——故此筆者更喜歡「智能管家」這個稱呼。蘋果今年4月推出「HomePod」,與亞馬遜的「Echo」、Google的「Google Home」形成鼎足三分局面,這場智能管家市場大戰,可謂一觸即發。從最新形勢來看,暫時由「Echo」遙遙領先。首先掃掃盲,「Echo」由亞馬遜三年前推出,除了提供音樂、有聲讀物等功能,還可以隨時隨地幫用戶Call的士、訂外賣、控制家中電器等,就如《鐵甲奇俠》的智能管家,只需對語音助手Alexa說:「Alexa,請幫我關廚房燈」,它就能馬上完成指令,將你的起居照顧妥當。「Echo」銷售成績有目共睹,單是去年,全球便賣出約650萬部,迄今累售超過1,000萬部,銷售額達10億美元。美國市場諮詢公司eMarketer報告指,今年首季度約有70.6%的用戶,每月至少使用「Echo」一次,遠超第二位佔23.8%的「Google home」!這次亞馬遜在後喬布斯時代搶得頭啖湯,蘋果、Google、微軟等科技巨頭了解到智能喇叭的管家地位後也開始急起直追,但反觀自詡「AI明日之星」的中國,智能管家類別的產品銷量「認真麻麻」,對科技產品最敏感的年輕人不慍不火、大部份平民消費者聞所未聞、甚至BAT都不太看得上這個市場,令人大跌眼鏡。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技術和文化兩大層面。首先,國內智能家電廠商仍停留在春秋戰國的混戰狀態,難以整合一個環境,為AI提供深度學習。在文化層面,國內音樂市場雖大,音樂質量卻被忽視,音響更並非大眾的必需品,反觀外國,音響的普及程度可謂與電視不相伯仲;再者,東西方的語言差異,限制國內語音識別技術的發展,東方人說話轉彎抹角,習慣「話到嘴邊留半句」,分分鐘讓AI語音助手崩潰。國內目前還沒有成熟的AI語音助手產品,如Siri、Google Assistant等,相對英文,中文語法邏輯不緊湊,且口音、方言多樣化,技術研發更為複雜。而且,兩者生活方式差異較大,東方城市人居住環境小,用語音操控家電,還不如自己落手落腳「撳掣」方便。話雖如此,這些文化障礙其實是可以出奇招克服的!只懂山寨美國貨的中國廠家,不妨向日本廠家學習:Vinclu上年底推出全息投影交流機器人「Gatebox」智能管家,利用全息投影技術,投射一個「虛擬女友」,她不但能控制家電,早上說「早安」、傍晚說「歡迎回家」,更化身天氣女郎,貼心提示天氣狀況,即使外出,都能透過APP保持聯絡。Vinclu這招十分厲害,它認定在亞洲真正需要智能管家的,其實是那些「宅到出汁」的毒男,於是把智能管家包裝成為宅男夢寐以求的「虛擬女友」,順利打開早期市場!返回正題,智能喇叭若真的「跑出」,成為智能家居、家居物聯網的超級平台載體,待「Echo」風靡全球,中國新一代消費者一旦開始跟風,極有可能重塑當年iPhone獨霸武林的盛況,讓Amazon利用智能管家硬件,極速打開知名度、硬生生撬開中國市場。站在亞馬遜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中國目前並無廠家能與之一鬥,一旦他朝橫掃千軍,股價應有機會再上。所以站在國內BAT的角度,這匹黑馬不可不防!中國互聯網界不要經常出來吐槽說日本近年沒有創新,說到Vinclu的本土化經驗,對一眾無從入手的中國廠商來說簡直可以封為教材範本。無謂君facebook(微信ID:i-quan)
http://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12/20211671
【專題籽】翻新過滙豐巨型大班桌 修復師30年古玩意
1 :
GS(14)@2018-02-04 23:21:15古董修復師陳大成(TS)預科後到英國West Dean College升讀修復學課程,至今修復過無數古物。
【專題籽:胚芽故事】古董時計、中國明式和歐美木製傢俬、瓷器、留聲機等等,全部在有近30年經驗的古董醫生陳大成(TS)手上起死回生。這位受到國際古董收藏家認同的修復師時不時接到外國工作邀請,他則選擇在太子唐樓開店,跟香港人分享西洋古玩意。
古董醫生TS,指着一部1930年代的放映機說:「買回來試用時不會動,燈泡出煙;拆散後,發現內部沾滿機油,相信是前物主不斷加機油,反而弄壞了。我將油份全部清除,現在多順暢。」另外1923年美國製留聲機,機械部份無問題,反而是櫃身太殘舊。古董修復最重要是原汁原味,TS先把三分一表面精加工磨走,但要保留細小裂紋和花痕(在古董收藏稱為「皮殼」,即舊物老化的痕迹),再做法式拋光和打蠟。
TS做得最多的是木傢俬修復,除了補殘缺部份,常要復修的就是精加工(Finishing,即拋光和打蠟)。在過程中,法式拋光是修復歐洲木傢俬的必修課,整個拋光共有240個工序。打橫、打圈、打八字再打圈各一次為一組,四個步驟間不可以停,整個過程為60組。記者中途插話,只見TS搖頭,完成後才告知:「過程要專注,要控制化學物質從棉球滲出的份量和速度。」做法式拋光也考修復師的體力,TS每做完一組都需要休息,他笑說:「體力消耗大,每天只可以十組,而且這張八人餐桌面積算少了。」他和團隊有時要修復大型桌子,「我們幾年前為香港匯豐銀行的Director's Table(大班辦公桌)打蠟,是36呎長乘20呎闊,無可能運回工場做,而且要蹲在桌面上工作,來來回回都花了一個星期。」法式拋光需要的技巧比較多,不容易學,越來越少人做,TS說東南亞沒多少人會做,「不過有一位J.P. Morgan(摩根大通)前高層說我是one of the best。」對於修復,TS非常有信心而不囂張。專業又高質素的古董醫生也因為有要求的客人,TS分享:「香港回歸前,很多有錢的英國人居港,家裏的傢俬都是歐洲運來。他們未必知道修復技巧名稱,但他們看慣歐洲木製傢俬,一開口便會說不要中國漆器的打漆方法。」做了近30年,TS說歐洲木製傢俬用法式拋光是有道理的,「歐洲多用桃花心木(Mahogany)、胡桃木(Walnut Wood)和烏木(Ebony)等木紋粗的木材,熱脹冷縮程度較大,如用打漆,中國漆會扯破歐洲木,或者調轉。」
父開傢俬店 19歲初試拋光獲讚賞
TS父親以前在中環有間傢俬舖,有師傅做傢俬,也不時幫客人做翻新和維修。TS初中已開始在店幫忙,因多洋人光顧,他亦充當繙譯。記者問及為甚麼對修復有興趣,「當有人稱讚你,你便會覺得好玩。」稱讚他的是一名居港外籍女士,「她拿了一批家具來做拋光,一班師傅忙個不停,我拿了其中一件來試做。」那時他第一次做法式拋光,只有19歲,「我見過師傅做非常多次,加上我亦聽過不同客人說師傅做得不好的案例,所以從中學習,我用自己的方法做一次,當時我是完全不會,手法也跟現在不一樣。」那位女士更請TS把整批家具重新做一次拋光,一次賞識便令這位受到國際認可的香港古董醫生開始他近30年的修復事業。
文武兼備 歷史化學物理通通識
預科後,TS決定到英國West Dean College攻讀修復課程,「那兩年就是不停做project,在當地很容易買到古董舊物,隨便去跳蚤市場買件回來自己試。」西方修復跟我們的師徒制很不一樣,課程由淺入深、很有系統地教授。要做一個全面的修復師要十八般武藝,你不知道下次要修復的是機械時計,還是歐洲畫作;亦要文武兼備,讀歷史文化,學習不同時間的風格,又要懂化學、物理。採訪當日,TS示範法式拋光,事前把幾支化學劑左溝右溝,一邊解釋這個是透明,這個有點咖啡色,而這個則有少許黃色,沒有量杯只憑豐富經驗。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TS下了不少苦功,不過他說這個年代比以前容易多了,「歐美修復師會在網上即時示範,觀看者也可以即時發問或請老師重複每個步驟。」TS亦不時報讀這些網上課程進修,「時差問題,上課時間通常是大家正在睡覺的時間。不過沒辦法,有傳統課程一星期一節課,我不可能飛過歐洲一個月。」除接修復定單,TS數月前更在太子花墟唐樓開設古玩店,佈置得像客飯廳,四、五十件古董舊物都是他親手翻新修理。有次到店內做資料搜集,剛有兩個中年女士好奇上來看看,TS便滔滔不絕地介紹:「這個是1930年代的留聲機啊!」跟手拿出黑膠碟出來播放。他坦言:「其實間舖沒錢賺,只是覺得香港人應該不多機會看這些西洋古玩意,所以公諸同好。」他更計劃請社區中心的小朋友來參觀,「有錢子弟一年去幾次歐洲,他們都見過這些古董啦,我想讓其他學生都有機會認識這些古玩。」唔買都過嚟睇吓,必定大開眼界。
現存完好的矮腳留聲機已不多,TS花了不少時間心思翻新櫃身。1923年美國製留聲機售價四十六萬港元。
1895年德國音樂盒最特別的地方是有兩個音梳,令音色圓渾。售價三十二萬六千港元。
TS把店舖佈置得似家中客飯廳,給人親切感覺。
法式拋光用的棉球內要用木棉花,貪其柔滑。
修復師傅要非常熟悉不同化學劑的功能和特色。
部份歐美桌子大型,團隊有時要上門修復和站到桌面上做拋光。
古玩意太子道西202號一樓記者:列淑華攝影:許先煜(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彭錦明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30/2028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