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爭得面紅耳赤,下一秒融洽用餐,別覺得奇怪!對猶太人來說,意見不一致是理所當然,激烈爭辯是家常便飯,他們認為「舌尖上有幸福」,鍛鍊大腦、網住幸福就要大膽開口講! 金融、證券和好萊塢業界、IT業界,世界知名企業的創立者一半以上都是猶太人。如Google創立者賴利.佩吉(Larry Page)、Facebook創立者馬克.佐伯格(Mark Zuckerberg)、Dell的麥可.戴爾(Michael Dell)、Microsoft的史蒂夫.巴爾默(Steven Ballmer)、Intel的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等,不可勝數。諾貝爾得獎者中,猶太人也占三到四成。 為什麼猶太人有如此傑出知性生產力? 只要和猶太人吃過一次飯,就能窺探出部分理由:只要猶太人聚在一起,就會突然爭論起來。 猶太人喜歡討論、爭辯,他們在激烈論辯、爭吵後,仍繼續一起用餐,氣氛融洽。 對猶太人來說,意見不一致是理所當然的事,也很歡迎他人提出異議或反駁。猶太人認為討論是一種藝術,爭論、討論正是鍛鍊大腦的智慧泉源。猶太教的本質一言以蔽之,就是「debating」(辯論)。 猶太人吃飯時間爭的可能是以下這樣的事:「神是全知全能的,才能創造出連自己也搬不動的岩石。因此神並非全知全能.」他們會認直(討論這種三段論法為何怪怪的,諸如此類的事。猶太人也很喜歡玩思考遊戲,用邏輯擾亂對手、用邏輯使對手認同自己的想法。 猶太是「議論、思考的民族」。更進一步說,是想盡辦法思考「為什麼」的民族。 腦袋這種東西,是在討論根本問題時運作得最好;不是在慼動時或生氣時,當然更不是在心不在焉或看電視時,也不是聽課、聽演講或想要背誦的時候。 全世界最愛議論的猶太人有強大的思考力,是理所當然的事. 以世界最佳大學自豪的哈佛大學與劍橋大學所開設的著名輔導課程(Tutoring),就是教授和一至兩名學生在教授室討論一個半小時的思考訓練。也就是說,思考力可經由討論訓練來鍛鍊。思考力的提高與討論訓練的量成正比。若想加強思考力,像猶太人一樣討論就可以。 猶太人認為,嘴只有一個,是因為嘴比手、腳等重要多了。有句猶太格言:「舌尖上有幸福。」這是因為經常說話、發言、提出主張,就能把幸福拉到身旁,沉默則會讓幸福溜走。因此,當有兩個人在爭論時,猶太人會滿不在乎地插嘴,立刻開始三個人的爭論。猶太人就像從嘴巴生出來的民族一般,非常喜歡議論、爭論。 「以色列」(Israel) 的語源就是發牢騷的人、爭論的人、頂嘴的人的意思。讀過希伯來聖經的人就會知道,猶太人會直接反抗上位者(摩西),提出不滿。摩西和其上位者(神)爭論、挑釁的場面也非常多。「對上位者提意見」是猶太人的特性,對上司、組織的長官也不放過。 經營組織理論所說的「搞定一百個美國人比搞定一萬個日本人還難,跟統率一百個美國人相比,指揮五個猶太人根本難如登天,」理由即在此。 為何出埃及?摩西花七天跟上帝辯論養成「跟上位者提意見」的習慣聖經中「出埃及記」的時代,猶太人在當埃及人的奴隸,被迫服辛苦的勞役。 某天,神怱然在逃出埃及的摩西眼前現身,說:「你去埃及把所有猶太人都救出來 吧!」 摩西不以為然:「這是不可能的,籍籍無名的我去那裡,對猶太人說要把他們救出來,沒有人會相信的。」神:「我必與你同在,安心吧!是我派你去埃及的。」摩西:「神,你開玩笑讓我很困擾。我到埃及在全體猶太人面前說,你們祖宗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我以神的使者的身分來解救你們,﹄猶太人會怎麼 想呢?他們一定會說:『神?沒聽過。祂叫什麼名字?』我要對他們說什麼呢?」神:「我就是我。」摩西:「這個答案他們不會接受喔!他們會問,你看過神嗎?這樣我該如何回答 呢?」 神:「不要擔心。我會讓他們看見神蹟。」摩西:「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無法說服猶太人。」神:「誰造人的口呢?口、語言是我給予人類的。安心吧!我必與你同在。」神和摩西這樣討論了七天。 猶太人有許多和神談判、爭論或激烈反駁的故事。摩西對神說「即使說你是神,也沒有人會相信喔」,這種說話方式是相當不禮貌、傲慢的。不過,用連神的存在都懷疑的態度來議論,是猶太人思考的特徵。 「摩西的反駁」的故事教導我們,即使是神的啟示,也不可盲目相信.如果盲目相信,當下思考就停止了。思考若停止,不只不會有新覺察、新發現,也不會注意到認識上與解釋上的錯誤。若忽略了致命的錯誤,就可能發展成類似哥倫比亞號的悲慘事件。 例如,大家都說「奧運是體育運動的盛典」,真的是這樣嗎? 猶太人中,沒有人毫無保留的接受「奧運是體育運動的盛典」這種看法。在猶太教堂開讀書會的猶太人經常展開這樣的論戰:「那原本不是羅馬競技場中奴隸們被迫和獅子搏鬥的節目嗎?參加這種事,神聖經說「神說要有光」,他們問「為何神得出聲」沒論點,是最嚴重的問題 會喜悅嗎?」 學習猶太武思考法的第一步就是「把一切事物都當作議論對象」。不過,即使要把一切事物都當作議論對象,大概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要議論什麼」吧? 沒有論點就無法議論,找不到論點,是最嚴重的問題。 猶太人的論點來自兒童時期開始的教育、習慣的影響。讀希伯來聖經度過每週六的安息日,是虔誠猶太人的習慣。把整本聖經分成五十四次,花一年讀完。事先決定當週閱讀聖經的哪個部分,該讀的地方稱為「Palasya」是世界共通的,全世界的猶太人都讀同一個地方。 如果去猶太教堂,拉比(譯注:Rabbi,猶太合格律法教師的稱呼)就會問:「這禮拜Palasya的論點是什麼?」和猶太友人一起吃飯,很快就會開始討論「對這禮拜Palasya的論點有什麼想法」,也會在網頁、電子郵件上熱烈地交換意見。實際上,猶太各宗教團體向全世界發布的網站,多數都有動畫形式Palasya講義,掌握論點變得容易了。 要訓練掌握論點的能力,閱讀文章時一定要一字一句仔細、批判性的讀下去。猶太人像讀希伯來聖經一樣,一邊問「這是什麼」、「為何能這麼斷定」一邊讀。 最好二篇短文中至少拋出一個問題」。 那個疑問、問題意識就會形成論點。 例如看聖經創世紀第二早第三節:And the God said,Let there be light:and there was bght.(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這一段能想到什麼問題點呢?這一段中,常被猶太人討論的問題是「為什麼在這裡神必須出聲說話?」神應該是全知全能的.如果神全知全能,即使不一句句把話說出來,應該也能讓世界照自己的想法運作。為什麼要特意開口說話呢? 「要有光」是宇宙創造的目的嗎?「要有光」又是什麼意思呢? 也有人認為:「神給我們最初的教導,就是神只賦予人類語言的重要性,所以要特別開口發言。」於是,就會有別的學生拋出問題:「創造天地的時候,為什麼語 言這麼重要?」 如此,又花了整整一天討論語言的重要性,連全知全能的神在創造天地之初都需要語言,何況是在社會上……。 討論一下「美國投下原子彈是對的嗎?」 用人性難題培養領導者 青年走在廣大的沙漠中,他水壺裡的水只有到達下一個城鎮前所需的最小限度。 途中遇到一個因迷路而在沙漠中徘徊的旅人,他懇求青年:「我已經好幾天沒喝水了,喉嚨乾得要死,水壺的水分一半給我吧!」青年該把水壺的水分給他嗎? 如果分給他,青年也許沒辦法活著到下一個城鎮,但如果不分給他,就會造成旅人的生命危險。 猶太人會先這麼想:「神為什麼讓我誕生在這世上?」是為了在沙漠中幫助別人嗎?這裡沒有「對旅人見死不救,旅人很可憐」這種慼情用事的論調介入的餘地。 在美國的高中,上課時會有這樣的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廣島投 下原子彈是對的嗎?」 把對投擲原子彈的立場分為兩組,一組認為是「正確」的,另一組認為是「大量虐殺」,雙方拿出所主張的根據,進行辯論。 以容易陷入情緒化,無法簡單得到答案的爭論、批評為主題進行議論,藉此培養領導者。因為成為領導者,就是會碰到決定是否使用原爆這種大量殺戮的兵器。 實戰演練》一篇小寓言,測測你的猶太思考力某天,狐狸恰巧路過葡萄田旁,看到看起來非常好吃的葡萄垂下來,就想進田裡拿來吃。 不過,葡萄田用密實的柵欄圍起來了,狐狸太胖,沒辦法從柵欄間隙進去。於是狐狸想道:「好,這樣的話,先暫停捕野兔,餓幾天肚子,瘦下來以後一定能通過柵欄的空隙。」狐狸停止狩獵,待在巢中奸幾天不出來,一動不動的忍受飢餓。好不容易瘦到約略可通過柵欄空隙的程度後,終於得到一心盼望的葡萄。因為葡萄太好吃了,狐狸不顧一切吃個不停,竟然把葡萄都吃光了。 狐狸發現,自己的肚子被葡萄撐得鼓起來,沒辦法穿過柵欄,牠想 到兩個方法: A、把吃下的葡萄傘邵吐出來, 讓胃恢復到像原來 一樣扁的程度。 B、藏身在葡萄樹之間,等到像進來時一樣瘦為止。 《問題》 狐狸選擇哪種種万法? 猶太小孩的答案中,最多的是「為了隨時都可以從柵欄間隙出來,不要吃到把胃裝滿的程度」、「花幾天時間每天吃一點。」 撰文者孫秀惠 |
當地時間周二上午,在一眾民主黨人和猶太人領袖要求特朗普對近期美國出現的反猶太主義事件做出回應時,特朗普終於表態說:“反猶太主義太可怕了!”
“我會告訴你說,反猶太主義太可怕了,它將會停止,也必須停止。”特朗普說。
在被問及是否譴責反猶太主義時,特朗普說,“是的,我譴責,一有機會我就譴責。”
特朗普
20日多家媒體報道,美國多地至少有11處猶太社區中心收到炸彈威脅電話,促使民眾進行緊急疏散。這已經是今年第四次出現大範圍針對猶太人聚集地進行電話威脅的事件,而且這種令人不安的行為在全美有明顯增加趨勢,讓當地猶太人感到擔憂及不安。
據紐約警察局報告,最近紐約的反猶太主義運動似有擡頭跡象。而北美猶太社區中心(JCC Association of North America)稱,自1月以來,美國54個猶太社區共報告了69起威脅事件。
白宮周一發布聲明譴責近期美國境內的反猶太主義威脅,稱“任何形式的仇恨暴力在一個建立於個人自由承諾之上的國家中都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白宮發言人Lindsay Walters在聲明中表示,“總統明確表示,這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而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在周一早晨發推說,“美國是建立於宗教寬容原則基礎上的國家。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教堂與宗教中心。”伊萬卡的丈夫是猶太人,她在結婚前皈依了猶太教。
周二早晨,特朗普曾經的競選對手希拉里發推稱,“每個人都應該大聲說出來,從 @POTUS 開始。”(註:@POTUS為美國總統官方賬號)。
但特朗普本人卻一直沒有正面回應。上周,特朗普在兩場新聞發布會上被媒體問及對近期反猶太主義事件的態度,他卻“顧左右而言他”為自己辯護,強調自己是“你所見過的最不反猶太主義的人”。
當有一名猶太記者問特朗普,政府如何計劃應對反猶太主義擡頭時,特朗普斥責了他,反複讓他“坐下”、“安靜”——即便該名記者表明,自己相信特朗普並不反猶太主義。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經對自己的投資團隊說過這樣一段話:不要和自己的項目談戀愛,因為你一戀愛,項目到底值多少錢就不重要了。
多年以後,有人用這句話來暗指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的一次海外投資:2014年4月,複星醫藥敲定了對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美中互利的私有化收購,收購價格為每股24.5美元。這一最終價格,相比較私有化談判末期19.5美元的價格上浮了25%,相比較談判初期12美元的價格更是翻了一番。之所以用這句話來形容這次郭廣昌的海外投資,是因為局外人認為,這場交易跑到最後所付出的成本比預期高了整整一倍,若不是因為“戀愛”了,郭廣昌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此前美中互利作為一家根植於中國市場的美國公司,最出名的就是旗下擁有的中國第一家外資醫院——和睦家。郭廣昌兩年後在央視的《對話》欄目中談起了這次從財務上看怎麽都好像吃了虧的投資,他說:“如果說和睦家有什麽特別的地方,就是它背後三個猶太女孩的故事。1979年,這三個剛剛畢業的美國女孩來中國創業,做了一件連我都覺得很難的事情——醫療,這真的讓我覺得很特別。”
李碧菁,就是讓郭廣昌覺得欽佩的三個猶太女孩之一。作為和睦家的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她在中國已經待了整整37年。她和另一位叱咤中國商場的女性領袖董明珠一樣出生於1954年,不過不同的是,她並不是一位強勢的領導者,在她的工作同事以及生活助理中很多人跟隨她超過了十幾二十年,但她卻有能力讓來自25個國家超過500位的醫學專家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為她“打工”。從和睦家走出去的醫院管理者,如今也可以說撐起了中國私立中高端醫療的半邊天。
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來華創業的外國人,她對於中國的醫療事業,有著特殊的意義。
歷史的機會
提起這位美國的猶太女孩與中國的緣分,需要把時間倒回到1972年。對於中美關系來說,那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他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訪華的美國總統。那一年,遠在大洋彼岸的李碧菁開始上大學,在別人都在學習法律、金融的時候,她出於對中國的好奇,選修了“東亞歷史課”。
李碧菁長大的地方在美國紐約的郊區,在那里,幾乎所有的小孩都出生於相似的家庭——他們都是東歐第二代、第三代的猶太人後代。直到上大學後,李碧菁才開始接觸到其他背景的同齡人,在那時,她的宿舍“對門”是一位第三代的華裔美國人,李碧菁與這位同樣也是“第三代”的同學常常一起交流,東歐與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土地上開始碰撞。
課堂知識的學習,再加上兩位“第三代”之間長期的交流,促成了李碧菁決定來華發展的初衷。“我不願意僅僅學習中國的過去,我願意去看中國的未來,就這樣,我畢業後決定了來中國發展。”李碧菁這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但在當時的美國,獲取一個來華工作的名額並不容易,李碧菁只能一邊工作,一邊尋找這樣的機會。一年多後,她在美國供職的制藥公司決定開設一個駐北京的辦事處,實際上這也是第一批在中國開設辦事處的美國公司,就這樣,李碧菁以“公司代表”的身份來到了中國,兩年後,她開辦了屬於自己的公司。
“我記得我到達北京的那個晚上從機場到北京飯店,一共見了沒超過10輛汽車,路上都是驢車和馬車,當時的北京完全不像現在的樣子。”初到北京的夜晚,李碧菁至今記憶猶新,“那時中國剛剛打開國門,無論是中國人看外國,還是外國人看中國,都覺得非常新鮮和有意思。”
但在那時,對中國有興趣的外國人很多,真正留下來的卻寥寥無幾。在外人看來,或許是美國人的“冒險精神”以及猶太人“勤奮”的雙重屬性,讓李碧菁最終在這片土地上收獲了屬於自己的成功。
當時國際上新的醫療技術幾乎都沒能引進來中國,哪怕在首都北京最好的協和醫院、部隊醫院,診斷病情依賴的也都只是很老舊的X光機。
李碧菁看到了這中間的機會,她想把當時美國的先進醫療設備引入中國,她至今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將國際上先進的B超設備帶進中國醫院時的情形:“醫生們的眼睛都亮了,產科醫生可以通過這個看到孕婦肚子里的胎兒、心臟科醫生可以通過這個聽到病人的心跳,在這之前,所有的診斷都是只依靠問詢、把脈來進行的。”李碧菁回憶說,“能給醫生帶來‘救命’的工具,這就是值得花時間去做的事情。”在這樣的初心之下,美中互利在成立初期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當時的中國醫療行業帶來了第一臺B超、第一臺磁共振、第一臺床前監護設備……
在那十年的時間里,這個勤奮的猶太女孩幾乎每天工作20個小時,在他們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廠家參與進來,經過十年的時間,改革開放後中國的醫療事業首次完成了硬件上的升級轉變,李碧菁也收獲了自己在事業上的第一桶金。
“如果在美國,100%我沒有這樣的機會,誰會需要我去做這樣的事情?”當我們嘗試將李碧菁的成功歸功於個人的努力時,李碧菁毫不猶豫地說,在她眼中,自己的成功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有著絕對的關系”。
“造一條道路”
不過,讓中國的醫療機構、醫生、患者註意到李碧菁的,卻是在其後30年,李碧菁參與創立並運營至今的私立醫院連鎖——和睦家。 “美中互利做了10年以後,當時中國的醫療硬件已經完成了升級。但是我們發現醫院軟件的管理,尤其是醫院的服務意識還有很多可以加強的地方。所以我們就有了開一家外資醫院的想法。”李碧菁坦言。
不過在上世紀90年代初,大家對於一個外國人想在中國開醫院的想法大多覺得不切實際:作為外資公司,比起中國的民營醫院,它的要求、限制更多,而且由於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要想做成這件事就得靠這個外國人自己去“造一條道路”。
整整四年的時間,項目的推進都可以說毫無進展。直到1994年,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北京,國家衛計委相關部門的人也開始考慮:或許設立一家服務於外國人群體的外資醫院也是不錯的主意,這會對當時中國的投資環境起到比較好的推動作用。
正是這個決定改變了和睦家,哪怕在當時李碧菁根本還不能看清這個市場會有多大,她只知道在北京的老外們看病或許不用再跑回自己的國家,或者去香港了。
抱著這樣的決定,當時剛剛在美國生完第二個孩子的李碧菁沒有直接回到中國,而是去華爾街尋找和她有一樣想法的投資者,將這個夢想坐實。最終,美中互利以貿易公司的身份得以在納斯達克IPO,初始融資1000萬美元,哪怕在當時,這個數字其實也是一個特別小的融資額,如果是一家美國的醫院上市融資,規模要比這個1000萬美元大上十倍。
不過對於李碧菁而言,有了錢好歹算是走出了第一步,緊接其後IFC(國際金融公司)也給美中互利撥出了貸款,IFC決定貸款的理由是:他們認為這家民營公司可以給國家和社會帶來改變。最終,伴隨著180多個公章陸續敲定,1997年,第一家和睦家醫院終於在北京開業。
發展到現在,李碧菁和她的和睦家已經在中國走過了20年,目前和睦家已經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島等地興建了4家綜合醫院,衛星診所15家,專科醫院1家,另有4家綜合醫院正處於興建中。
私有化抉擇
不過事實上,相比較這20年來其他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和睦家的發展並不算快——這個目前國內最受認可的外資醫院品牌依托的是數十年如一日一點點的打磨,因為哪怕是一場醫療事故就有可能摧毀一個品牌辛苦建立了十多年的美譽度,更何況,做醫院難以快速複制,它考驗的是團隊和專家的軟實力,不是僅僅依賴資金杠桿就能快速擴張的。
但是李碧菁也知道,要想做成一個連鎖品牌,尤其是醫院,想要把規模擴大離不開團隊,也離不開資金。也正是在那幾年,和睦家開始走進中國醫療資本圈的視野。2009年開始,郭廣昌所率領的複星醫藥對和睦家發起了持續5年的強勢“追求”。
從談判初期的12美元/股,到最後敲定私有化的24.5美元/股,這一過程中和睦家的母公司美中互利股價翻了一番不止。2014年2月17日,複星醫藥正式對外宣布,旗下全資子公司複星實業(香港)有限公司所投資的美中互利擬通過合並進行私有化並從納斯達克退市。除複星醫藥外,此次交易的買方財團還包括國際知名私募股權基金TPG(德太投資集團)以及美中互利創始人之一、首席執行官(CEO)李碧菁。
“其實當時很多公司找到我們希望來投資,最後我們選擇了一個外國的基金以及一個了解中國的公司——複星醫藥。”李碧菁說,最終複星醫藥從眾多“追求者”中脫穎而出打動她的其實是因為一句承諾:他們了解這是長遠行為,而不是短期投資。“至少我會比較放心,他們不會推著我們做不好的決定。”
李碧菁之所以擔心資本會推動管理層做不好的決定,是因為和睦家並非順風順水,醫院在創立多年以後才實現盈利。早前,作為和睦家的控股方,上市公司美中互利一直備受資本市場投資者財務指標的壓力:一方面,醫院的投資回收周期長,而另一方面為了布局高端醫療市場,和睦家的大力擴張投資導致利潤被巨額投入所掩蓋,財務報表短期內不是很好看。數字最難看的2013年前9個月,美中互利的營收為 1.3億美元,虧損401萬美元,負債總額達到了8243萬美元。
“以病人為中心在很多其他的醫院不過是一個口號,不過在和睦家是一個被我們實現了的行為。因為和睦家不是醫院,而是一個醫療體系,一個由社區診所 、專科醫院、 綜合醫院、 康複醫院等構成的醫療體系。它最核心的概念是給患者一個連續性的預防保健健康的服務。”李碧菁說,她希望借由和睦家倡導的是帶有美式“家庭醫生”概念的連續醫療。
“以前中國人習慣了等生病再去尋找醫生救助,但是在和睦家我們鼓勵客人每年做一次體檢,鼓勵與私人醫生保持長期的醫患關系。我們希望提供的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來讓你不生病,如果你有了嚴重一點的問題我們再趕緊組織專家隊伍來策劃治療和恢複。在全國所有的和睦家我們提供的都是一樣的服務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循證醫學,而不是按照不同醫生的經驗來看病。”李碧菁介紹說,為了達到這種“私人醫生”的效果,他們給每一個和睦家的會員建立了一個永久的電子病歷,無論病人在全國哪里的和睦家,這個電子病歷都會跟著他。
李碧菁坦言,最終選擇接受複星的繡球並將美中互利私有化,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希望在最好的時間里盡量大地拓展中國市場,不要被上市公司的財務指標束縛了手腳。但當時的中國資本市場卻不這麽看,對於這件有著重要的標誌性意義的私有化事件,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外資個人投資者在中國醫療市場上的冒險結束了,強大的資本玩家將越來越多地強勢登場。更有人寫下預言:和睦家的李碧菁時代,或許從此結束了。
但這個預言並沒有成真,時至今日,在和睦家的各項重大決策上李碧菁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盡管目前和睦家在股權分配上TPG和複星仍是大股東,各占40%,但和睦家管理層所擁有的5%的股權卻擁有三分之一的重要決策權。
有人問,一個精明的猶太商人,怎麽會那麽戀戀不舍一個投資回報那麽慢的生意,而且一直兢兢業業地做了20年?
我們嘗試去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到采訪的最後一天,北京和睦家醫院的一位澳籍華人醫師陸繼科找到了我們,這位原本只計劃在和睦家待一年的國際專家告訴了我們一個秘密,北京和睦家醫院所在的將臺路可能是全北京唯一一條幾乎沒有兒童乞討者出現的道路:那一年,李碧菁從雨中救助了一個殘疾的小孩兒,並且委托陸繼科醫生對她進行全面的醫療救護。在和睦家,這樣的一次大病就診前後花費可能需要超過50萬元。在震驚之余,陸醫生才知道,這個小孩只是李碧菁救助的上千個乞討的殘疾兒童之一,在將臺路,李碧菁只要看到乞討的殘疾小孩就會把他們抱進和睦家進行救治。正是這個原因讓這位澳籍華人醫生在一年後決定繼續留在和睦家。
“很多中國人沒有做的事情,這位外國人做了,而且一做就是30多年,無怨無悔。”陸繼科說。
》》》相關鏈接:
第一財經創新頒獎禮之20位傑出在華國際創業者評選
簡介:我們尋找在中國創業的優秀外國創業者,因為中國不僅吸引全世界的風險投資,也在吸引全世界的創業者。他們在中國建立起初創公司,找到中國合夥人,開展經營,服務中國當地市場和用戶,有的服務全球市場和用戶。我們為他們建立了如下標準:領導力(Leadership)、創新(Innovation)、成長(Growth)等,榜單將在5月下旬舉辦的2017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第一財經創新頒獎禮”上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