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霍英東:率先發明賣樓花引爆香港地產狂潮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940.html

導讀:霍英東是香港的傳奇人物,他祖籍廣東番禺,生於香港。7歲喪父。12歲進香港皇仁英文書院,因抗日戰爭爆發而輟學。當過渡輪加煤工、機場苦力、修車學徒、鉚工等。1992年11月至1996年11月任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他在經商上的許多理念直到今天依然值得學習。下面分享的就是關於他當時在地產經營上的一個創意。

那是1953年年底的一天,我找來高露云律師樓的律師和一些職員,一起商量怎樣推銷四方街新樓。在此之前,我剛用分層出售的方法,賣掉了我們投資興建的東安大樓。


我問大家﹕「有無比分層出售樓宇更好的賣樓方法?」

律師說﹕「分層出售已經是一個大突破,這種方法也已證明對投資者和買家都有好處,難道還不滿足?」

我說﹕「我覺得光是分層出售,不能活躍樓市,吸引不了廣大市民買樓,因為能夠一下子拿出一大筆錢出來買樓的人畢竟不多。能不能想個新方法,讓普通的市民也能買樓做業主?我始終覺得,買樓的人多了,物業市場才能旺起來。另外,有沒有辦法讓我們投資不多,就能有高的回報?我想了一個方法,不知行不行?在新樓正式動工興建前,我們公司先收取買家的一部分訂金,餘款分期支付,像交租那樣,到新樓落成時,收齊買家的錢,買家就擁有了自己的物業,做業主。」

律師最後也認為這是好主意,就繼續將這個想法再構思得完善一些。

四方街還沒動土,我就在售樓說明書上向市民推介分期付款的買樓新方法﹕「第一期先交訂金百分之五十,第二期落妥二樓樓面交百分之十……第六期餘款百分之十於領到入夥紙時清繳。」

樓宇開售的第一天,市民就蜂擁而來。立信置業有限公司的賣樓接洽處和高露云律師樓,前來交訂金買樓的市民排成長龍。

這是分期付款方式第一次推出。之後,我們在出售四方街其它樓宇時,又不斷完善這種售樓方法,把第一期的訂金降低到總樓價的百分之十至三十,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前來買樓。

香港人就把正在興建中或還沒有動工興建的樓宇或其中的單元,形象地喻為「樓花」;我提出預售「樓花」,就是「賣樓花」。

「賣樓花」如今已成為全球地產行業都使用的經營手法,而立信公司則是最早推行這一方法的公司。

「賣樓花」是香港地產行業經營手法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於買家而言,此方法減輕了他們一次性支付所有樓款的壓力,使得許許多多的市民也能介入房地產買賣市場,即使是那些略有積蓄的女工,只要先交一筆不算太多的錢,就可以預購新樓的單元,等到樓宇建成時補足餘款,就可擁有自己的房產。

我真的想不到,「賣樓花」方法一公佈,香港地產界瘋狂了起來,普羅大眾捲進了房地產的旋風裡;我們負責發展、興建的樓宇的售樓處,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從港九各地蜂擁而來,隊伍排成長龍,售樓盛況空前。當中,有政府的小職員,有月入兩三百元的教師和打工仔,有普通的家庭婦女,有那些終身不嫁人的「自梳女」……有些人排隊預售到「樓花」後,隨即把「樓花」轉售給別人,一天之間就已經賺了一筆……

對我們來說,「賣樓花」加速了樓宇的銷售,加快資金回收;且收足買樓者預付的訂金後才動工興建樓宇,也避免投資風險,萬無一失。

那段時間我們的樓盤貨如輪轉,新樓盤開售的消息在報紙上一刊登,往往一天內就訂購告罄。

短短一年多時間裡,我們就在四方街地盤建起一百多幢、共六百多層、折合約五十多萬英呎的樓宇,蔚為壯觀。四方街一帶,也因此成為香港最早、最大的屋村之一。以每層樓賺一萬元為計,光是四方街地盤,我們就賺了六百多萬;況且,自己的投資甚少,基本上是靠買家的訂金把樓宇建好的。

「賣樓花」在今天當然已不算是什麼新鮮事,但在四十多年前,當我們第一次提出這個新方法時,地產界和社會的反響可以用「石破天驚」四個字來形容。香港是全世界最先推行「賣樓花」方法的地方,這一方法現在也早已在世界各地推行使用,成為地產商推銷新樓盤的必然方法。

多年來,有不少人問過我「賣樓花」的靈感從何而來。其實很簡單,辦工廠的,不可能自己做好許多現貨放在那裡等買家來買,一般都是接到訂單後才生產。有了訂單和訂金,廠方就可以啟動,銷路也有保障。而搞地產也是一樣,說得好聽一些,我們就是將地產工業化。

以上文章選自江蘇鳳凰出版社出版的《霍英東自傳-時局的生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344

高盛:這輪信貸狂潮後,中國壞賬損失或達19萬億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340

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信貸急劇擴張,成為全球市場的重要關注點。中國高風險和低透明度的影子銀行系統提供的信貸日益增加。

高盛估計,從2008年底到2013年底,中國銀行業的資產將增加14萬億美元。正如惠譽所稱,這相當於美國整個商業銀行部門的規模。也就是在五年時間內,中國將複製整個美國銀行系統。

投資者關注美國的QE政策,但是考慮到中國信貸的巨大規模,惠譽相信,只要中國削減信貸,其產生的影響就如美國削減量化寬鬆政策那樣明顯。

高盛認為,一旦泡沫破裂,中國的壞賬金額將達到驚人的18.6萬億元。

高盛:

中國信貸擴張的速度超過了歷史上其他的信貸危機。這種擴張與經濟增長並不相符,當然,信貸增長中許多來自於「影子銀行",這加劇了對其健康程度的質疑。

當你研究其他危機時,你可以在中國發現許多相同的先兆.....包括大幅增長的信貸與GDP增速不符。其它潛在因素包括:影子銀行信貸的大規模擴張、大規模房地產投資導致一些地區的泡沫、銀行風險管理能力較差、國有控制的金融和企業。在中國,另一個不常被提及但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道德風險。外界對於中國政府救助的能力和意願報以巨大信心,但是隨著銀行系統的擴張,這種可行性愈發受到質疑。

除了這些金融體系的問題,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觸頂。幾年前,中國的名義GDP處於「兩位數增長」的水平。這種情況下,問題很容易會被掩飾過去。但是,經濟增長放緩的時候,問題開始浮出水面。

中國總體槓桿水平已經急劇上升:

影子銀行提供的信貸日​益增加:

影子信貸的擴張意味著融資成本上升,這導致在經濟增長放緩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工程項目不可行:

中國國內企業的槓桿也在上升:

中國對影子銀行沒有正式的定義。但通常的理解就是,在正式銀行系統外提供信貸的金融機構。

中國影子銀行系統概覽如下:

影子銀行與正式銀行系統之間的複雜關係如下:

這意味著,問題會從一個環節迅速傳遞到下一個環節:

可能觸發信貸危機的四個因素:

1.需求疲軟。可能的引發因素主要是出口疲軟,或者國內產能過剩。

2.有意緊縮。降低信貸增速的貨幣、財政和外匯的監管措施可能會導致意外的結果。

3.隱性擔保的崩潰。如果我們開始看到經常信託或理財產品頻繁出現違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它們並沒有受到銀行的擔保。市場對這些產品的需求也可能會急劇下降,這將會導致再融資短缺。地方政府對地方融資平台信貸的隱性擔保則是另一個風險來源。

4.房地產市場崩盤。引發因素可能是,政策制定者有意控制價格預期、房地產稅收蔓延和嚴格的財產公示法律帶來的意外後果。

前三個是緊迫的風險、政策制定者不會迅速實施後者。

中國當局是主動出擊和繼續忍受呢?高盛預計在兩種情況下最大的信貸損失分別是9萬億元(好的情況,佔GDP的10%)與19萬億元(壞的情況,佔GDP的21%)

雖然中國前任領導層傾向於優先考慮經濟增長,但是現任領導已經開始採取更加積極主動性的政策來處理現存的信貸風險,並通過財政、貨幣和其它改革來防範新風險。

近期,中國的改革可能會影響經濟增長、股市和信貸表現。我們相信新領導層將更傾向於積極的方式,但可能會先維持一段時間的忍耐(推遲處理問題但不會加劇問題),這是為了保持經濟增長基本穩定,避免觸發信貸危機。這不僅是個走鋼絲之舉,也是一個必須面對的挑戰,只有這樣才能最小化中期的風險。在短期,改革將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股市和信貸表現。

很難在當下就區分「好」或「壞」的繁榮。但高盛指出了大約半數的「壞」繁榮有著以下三個特點之一:

1.信貸狂潮持續時間超過6年。

2.繁榮時期,信貸站GDP比重的年均增速超過25%。

3.信貸狂潮開始起那,信貸/GDP比率超過60%。

對中國來講,

1.信貸繁榮從2008年底開始,已經持續了5年時間。

2.企業債務規模(包括地方政府平台)佔GDP之比的上升速度金略低於10%(總體債務年均增速大約15%)。

3.信貸/GDP比率的起始點已經遠高於60%。2008年底,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是GDP的1.13倍,總債務規模超過1.5倍。

總結,雖然並非所有指標都亮了「紅燈」,但是許多指標已經超過了警戒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93

比特幣狂潮:悲劇會不會再上演? 悟網不歡

http://xueqiu.com/6562549705/26179158
對許多人來說,第一次知道比特幣這個神秘玩意,是今年的4月份。當時比特幣從最高位的266美元直線下墜,一天之內跌去60%。以此為契機,媒體開始密集報導比特幣,掀起一波比特幣普及與辯論的浪潮。但是5月份之後,比特幣的熱度下降,人們似乎又忘記了這個貨幣幽靈的存在。

而事實上,從5月份到現在半年的時間裡,比特幣的世界一直風起云湧。從美國國土安全局查抄比特幣交易所Mt.Gox在美國的銀行帳號,到Mt.Gox在美國金融監管部門FinCEN註冊;從德國財政部決定將數字貨幣作為投資品對待,到美國聯邦調查局查封絲綢之路;從大量風險投資湧入比特幣創業企業,到BitShare、MasterCoin等基於比特幣協議的新產品出現;從礦機的日新月異到比特幣金融的此起彼伏。比特幣正在持續走向規範化和實用化的道路上。

暗流湧動的結果,就是比特幣的能量破繭而出,其中最令人意外的某過於比特幣成為企業家、經濟學家乃至政府官員熱議的名詞,一般民眾反而在其次。任何對貨幣抱有嚴肅思考的人,都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比特幣的出現對於現有的貨幣系統到底意味著什麼?它到底只是一個「遊戲」,還是一套嚴肅的貨幣思想?由此衍生出來的問題就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金本位的價值何在?貨幣是否應該承當調控經濟的職能?奧派經濟學家的貨幣非國家化是否只是飄渺理想?弗裡德曼提出在美聯儲放台計算機自動計算貨幣發行量是否還是一個笑話?

這些問題大有可資爭論之處,其中還夾雜著龐氏騙局和雞毛論的呼嘯,一時半會估計難有結果。然而,就在一些人猛翻經濟學著作尋找比特幣的理論基礎時,就在一些人孜孜不倦的改進比特幣生態時,就在一些人不遺餘力的宣傳或者痛斥比特幣時,可怕的事情出現了:

中國土豪進場了……

中國土豪的進場,整個改變了比特幣市場的結構,並致使比特幣的交易中心由歐洲和日本向中國轉移。BTCChina在11月4日超過老牌的Mt.Gox和Bitstamp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這固然與其之前取消交易手續費有關,但中國土豪的居功至偉,則無庸置疑。土豪不談理想和信念,土豪只砸現金。大量的現金湧入體量狹小的比特幣市場,幣值的上漲無可阻擋。從Mt.Gox的交易圖可以清晰看出,10月20日到11月18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比特幣的價格由不足200美元上漲到600多美元。對應的,BTCChina的價格由1000元人民幣上升至3000多元。

詭異的是,這一狀況早被精明的老外未卜先知,2013年4月15日,當比特幣世界正處於哀鴻遍野之時,QUARZ網站上的Gwynn Guilford就發文指出:下一波比特幣的牛市就靠中國人了!並一口氣列舉了6條理由。略為遺憾的是Gwynn Guilford的6條理由儘管個個靠譜,卻未能預料到中國土豪的能量。因此,比特幣的狂潮也沒有止步於600-700美元——2013年11月19日或許會是比特幣歷史上的重要一頁。

11月19日凌晨(準確的說,是美國當地時間的11月18日下午),美國參議院召開了主題為「探索虛擬貨幣系統在美國社會的發展前景和風險」的聽證會,這在美國是第一次。聽證會之前,一些出席人的證詞便被零散公佈。而據媒體報告:儘管聽證會上執法部門普遍強調了打擊虛擬貨幣犯罪的重要性,但並未有人公開或嚴厲的否定比特幣。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致參議院的信函中說:「雖然美聯儲通常會對虛擬貨幣和其他支付系統的創新發展進行監測,但目前還沒有必要對它們進行直接干預和監管,我們應該為它們提供相對自由的市場。」美國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代表則稱比特幣是一種合法的金融工具。

消息傳來,舉世歡騰!

Mt.Gox的價格一度突破900美元!

BTCChina更曾沖高至接近7000元人民幣!

誰撫弦琵琶輕輕奏

彈盛世繁華調一首

公子王孫坐在明月樓

歌舞太平天下的錦繡

(引自網絡非主流歌曲《繁華調歌詞》)

無人知道比特幣該如何定價,因為它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定價方法根本無從談起。亦無人知道比特幣的價格盡頭在哪裡,因為價格只取決於需求,挖礦成本唯制約比特幣價格下限,而在比特幣的設計機制中,這一成本可以為無窮大,也可以為零,它只賴於礦工的多少和算力的高低。

因此,這或許是一場沒有盡頭的狂歡。如同之前廣為流傳,「騷年們!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因此,這或許是互聯網的第一場全民盛宴,算法成為貨幣的主人,而人人皆可從算法崇拜中,分一杯貨幣的羹。

也因此,這或許是一場不期而遇的悲劇,當「貨幣」被用於炒作,成為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當鼓聲嘎然而止,花落誰家。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那時,無論你是極客、小白還是土豪,悲劇並不因你的身份而厚此薄彼——貨幣是中性的,是平等的,祂沒有味道。

那麼問題在於,比特幣的暴跌悲劇會不會再次上演?在當前一片利好的聲音中,有哪些情況值得我們警惕?

一. 比特幣價格的投機問題;

二. 比特幣的流通性匱乏問題,比特幣何時能夠真正開始流通,而不是在交易所裡空轉,從而夯實實物基礎之錨;

三. 比特幣的衍生品匱乏問題,比特幣協議何時能夠擴展出足夠的衍生品使其能夠自我循環,自我支撐市值;

四. 比特幣的安全問題,比特幣的發行與流通過程暫時可謂無懈可擊,但是交易所、錢包和擴展的支付服務卻未必如此;

五. 「通脹」貨幣的理論分析與現實應用問題。

最後,也是最終極的,是比特幣的競爭對手問題。這裡的競爭對手非指目前各種所謂的「山寨幣」,而是某種尚未面世、真正能夠構成威脅的虛擬貨幣。這種貨幣若能在發行機制、安全性、可信任性、便利性方面任何一個方面顯著超越比特幣,而其餘方面至少與比特幣持平,在貨幣競爭性發行的前提下,比特幣被擠壓乃至被取代、被清場,並非完全不可能。

所幸,這種「超比特幣」尚無出現的痕跡,而我們的狂歡也可以繼續。只是狂歡之餘,勿忘初衷:如果你是為投機而來,那土豪進場對你就很重要,聽證會也很重要,低買高賣,落袋為安;如果你是為嘗鮮而來,買幾個幣體驗體驗,價格對你意義不大;如果你是為比特幣的信念而來,管它甚麼土豪國會、管它甚麼潮起花落,從比特幣中體會出信任與貨幣真諦,乃是正理。

如果,你是為比特幣的未來而來,想想上面的幾個問題,想想比特幣的真正悲劇是什麼,想想如何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想想如果這種悲劇真的發生了,你該怎麼辦?

想想……

誰撫弦琵琶輕輕奏

頌你留名萬世千秋

舉杯煮酒喝一口閒愁

我醉笑你的功德不朽

(同引自網絡非主流歌曲《繁華調歌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257

新股狂潮種殼種出金

2013-12-12  NM
 
 

 

近月大量新股排山倒海登場,趕搭「尾班車」。本週又有十隻新股招股,其中一隻富貴鳥(1819),原來造鞋的;東江控股(2283)亦與東江水無關,是造模具。這一類新股,名不經傳,業務千奇百趣。上市風光,過後石沉大海。本刊翻查這三年近二百隻新股,股價大多已大插水,當中四十多隻發盈警,近二十隻抽水配股,至少七隻已賣殼轉型﹗原來很多新股上市,只為賣殼。近年不少內地民企,來港「相睇」,找出有條件上市的公司做「未來親家」。他們先向「親家」落數百萬元訂,「親家」成功把公司上市,便賣殼予民企,再收三、四億「禮金」作殼價;輕易賺錢,好過做實業!負責把關的港交所,追不上買賣殼的玩家伎倆,任由劣質上市公司炒賣空殼搵水,罔顧投資者利益。

殼,顧名思義,外表最緊要。一間上市公司,只要能繼續維持上市地位,無重債、無官非,讓人可輕易注入資產並轉換控股權,就是「靚殼」。現時主板殼價,由幾年前的幾千萬,已急升至三、四億元,有說來年更會升至五億。雖然創業板的流通量及融資能力,較主板低,但一樣有價有市,成交殼價達一至兩億。這類創業板公司,一旦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便可升呢轉主板,殼價隨之水漲船高。靚殼有價,皆因內地有市。一名專營殼股的中間人指:「好多內地民企,盤數唔乾淨,就會搵殼股注入資產,變相上市。近年內地收緊銀根,民企要搵渠道集資,令殼股更渴市;最近更有民企搵定有條件上市嘅公司,俾定幾百萬上期落訂。」一隻靚殼,亦要股權集中、業務簡單,而「嫩口殼」(新股)少隱形債項,故已有中間人致力從中「種殼」,他說:「其實上市費用都要三千萬啦!好多集資額得嗰一、兩億元嘅新股,唔會真係想要集資嗰筆錢,而係為賣殼鋪路。」

枱底交易

計算殼價,通常是易手總代價減去淨現金;亦即相對資產值所出現的溢價。此為「枱面價」,部分殼還有「枱底價」,「如果『淨殼』就方便啦,溢價係咁多就咁多。但有啲殼,裡面仲有傢俬(即資產或者現金),唔通白白送咗俾新股東。如果有一億現金,新股東要喺枱底搵方法,將呢一億現金俾返舊股東。」這些「資產轉移」,不能明目張膽進行,「件傢俬你搬走咗,即等同吞咗小股東啲錢,梗係要枱底交易啦。」為避過監管機構耳目,很多大股東會選擇在內地開戶口交收:「有啲就會喺澳門交收,你話喺澳門贏咗一億,邊個知真定假呀?」殼股古靈精怪,要找尋「疑似」上市為賣殼的新股,並非易事,要從種種蛛絲馬跡來現形。

米蘭站高峰期已過(1150)

一一年五月上市、賣二手名牌手袋的米蘭站,概念獨特,曾引來「巴黎店」、「意大利站」相繼仿效,更曾被戲言「芥蘭站」。當年上市,風頭一時無兩,集資額二點七億,卻凍資五百九十億,風靡萬千股民,榮膺「凍資王」。掛牌首日股價升幅逾六成半,主席姚君達更送了一個手袋形蛋糕,予當時的港交所主席夏佳理。散戶李小姐,當年亦是米蘭站的支持者之一,她坦言不特別看好公司前景,純粹貪公司多人識,有名牌效應,「個個都抽,細細隻炒得起,我咪抽埋一份囉!不過佢得個概念,唔覺有發展空間,冇諗過長揸,賺幾千蚊就走。」李小姐算是醒目的投資者,當時已有分析員撰文指:「米蘭站呢盤生意,門檻低,毛利率唔高,唔信佢二十年後都賺到五千萬,故一定會賣殼。」結果一語成讖。米蘭站上月發通告指,正與第三方接洽,涉及收購公司股權;有意買殼者,傳為內地名牌寄賣網「寺庫」。

需求如何任你講

根據港交所對主板上市的要求,想上市的公司須在過去三年的財政年度,總共有不少於五千萬元盈利。看一看米蘭站的招股書,上市前三年盈利,平均達四、五千萬,即十四間分店,每間分店平均賺三百多萬,吸金力驚人。姚君達還「豪情壯語」,指「內地人對奢侈品極有需求」。不過,米蘭站上市後,就如嫁作人妻的中年師奶,開始走樣。上市兩年來竟發了四次盈警!姚君達在通告中改口指:「奢侈品需求已放緩。」剛公布的中期業績,還轉盈為虧,蝕一千萬。記者週六傍晚到尖沙咀海防道觀察,同一條街已有六間中小型二手手袋鋪頭,但看的多買的少;銅鑼灣波斯富街的米蘭站,亦間中只有零星客人入店,明顯二手店的高峰期已過。米蘭站亦確實是靚殼,持有的只是中港澳十七間「米蘭站」及「法國站」的品牌經營權,業務簡單,翻開年報,所有的鋪位都是租賃,部分由姚君達私人持有,再轉租予公司。唯一物業,是一一年以七千五百萬元購入的尖沙咀南洋中心寫字樓。資產企理易「清理」,負債比率亦只是百分之八點二,新買家可輕易「送舊迎新」。最離譜的是,有傳姚君達見如此好搵,想照辦煮碗,把其經營名牌手袋貸款服務的「發達太太」上市,將此「賺錢方程式」,再運算多一次!

鉅大國際無人計得明(1329)

去年四月上市的鉅大國際,聽其名字,完全不知道做什麼生意,只知道一定十分巨大。翻開招股書,鉅大國際自稱「以簡單業務模式運作」,並主要生產兩種化學物質——苯酐及富馬酸。這兩種化學物質,會再轉售予國內其他工業用化學品生產商,生產聚酯樹脂及增塑劑。不過,其業務及客仔,一樣唔易明﹗上月尾,內房首創置業(2868)宣布,以$3.5億收購鉅大國際。每股作價$2.66,較其每股資產值$0.94,溢價(疑似殼價)高逾兩倍。像鉅大國際這類業務似繁還簡的公司,一向是尋殼者的搶手貨。一名買賣殼股的中間人稱:「呢類公司無人識睇,谷數最容易。有啲咪上市前將條數做到靚一靚,嗰幾年交多啲稅,上市後咪縮囉!一賣殼,乜都賺番晒,除笨有精呀﹗」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副管理合夥人盧華基亦說:「而家有啲新股都唔知咩類,亦唔知可以歸入咩板塊,要用多一半時間去理解!同傳統零售、地產等唔同,客人願意用幾多錢去買件衫、買層樓,好易有根據,但呢類公司嘅客,願意俾幾多錢呢?比較難去chase。」聲稱佔全國百分之二至四市場份額的鉅大,上市目的是為「擴充產能、增加市場滲透率」,目標是「成為中國領先的中間化學品製造商」。聽落有「鬥心」,上市前業績亦標青,一○及一一年分別賺三千多萬及二千多萬;但上市半年多,已「無心戀戰」。主席於去年年報指:「避免原材料價上升,要減慢生產。」剛公布的中期業績亦因銷售成本上升,令純利倒退八成二,只有七十七萬咁大把﹗

種殼過程

現代教育搭程順風車(1082)

前年年中,曾有大批的新股來港上市,例如有現時股價已不見影,賣OTO按摩椅的豪特保健(6880)及來自西藏海拔五千米的雪山水西藏5100(1115)等,原因是○八年金融海嘯後,港交所表示因應個別情況,豁免主板首次公開招股申請人的「盈利測試」。翌年更接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採用內地的會計及審計準則。再加上投行要谷數,有理無理,搵客上市。這類搭正順風車的新股,又撞正近年賣殼潮,真正時來風送滕王閣。當中包括全港首間上市的補習社——現代教育。當年現代教育上得非常匆忙,公司在一一年七月上市,六月才委任非執董。集資淨額一億三千萬,其中近四成,是用於償還因派息而借來的貸款﹗現代教育上市前,香港已轉行三三四學制,少了一批中五會考生,令中學補習服務收入大減,上市業績已見倒退,一○年度純利得四千萬,按年跌三成半,上市後業績繼續「走樣」,一一年度盈利再跌一半,捱至今天,更虧損二千五百多萬。創辦人Ken Sir(吳錦倫)少了補習收入,卻「財來自有方」。集團於去年兩次配股,今年九月再配多一次。Ken Sir持股量由四成,減至最新持股少於百分之五。Ken Sir亦已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剩下的「殼」,無論管理層或業務都變了質。上市時七名董事會成員已更換了六名,上市公司名改為「香港教育國際」。今年三月公司更發通告,指會將上市時的集資,用於非教育業務。

見招拆招

的而且確,殼股的股價,通常可以大炒一輪。如米蘭站受賣殼消息刺激,股價至今累升七成;疑似變身「內房股」的鉅大,股價亦累升兩倍。但始終股價波動極大,若上市只為賣殼,更有騙人入局之嫌。而且港交所規定,在賣殼後兩年內,不能進行大規模注資。要等到該股有新業務注入,須再坐一會。股價炒風,只屬曇花一現。港交所為打擊借殼上市活動,○四年曾重訂部分《上市規則》。所有涉及控股權轉變,及收購或注入的資產淨值,高於殼股本身淨值,又或注入的資產,盈利貢獻大於殼股一倍或以上,會視作新上市看待。新股六個月內,亦不得配發新股,一年內控股權不可易手。然而,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港交所有責

「有啲買家根本唔心急注入資產,咪慢慢等囉!有啲入股嘅,亦會發Convertible bond(CB,可換股債券),慢慢入。」比較心急的新殼主,亦可使出一招「移形換影」,先把部分業務注入,才慢慢現身買殼。一一年上市,名不見經傳的的豐臨集團(1152),上市時經營紡織業務,今年開始「不務正業」,包括以一點五億人民幣,購入山西焦煤機械電氣百分之八股權,並以配股所得款項支付。而舊股東把手頭部分股份出售予新股東。新舊股東共冶一爐,估計一段時間後舊股東便功成身退。這一年不少內房明目張膽在港借殼上市,眼見借殼潮升溫,月初證監會亦撰寫報告,質疑借殼行動的「兩年注資期限」,會否衍生法規漏洞,建議港交所檢討。港交所回應本刊指:「近年有對處理反收購行動的相關規定,作出多次檢討,務求此等規則能更為完善,亦會繼續這方面的工作。」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認為,當局可以做得更好,「不能只監察新股上市時的資產質素,連上市公司注入的資產,都應該嚴謹審查。要定期check吓啲半新股表現,睇吓佢哋集資用途,係咪真係上市時講咁樣。而家證監會都開始關注賣殼活動,我相信港交所做生意之餘,都要平衡上市公司嘅質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524

新股狂潮種殼種出金

2013-12-12  NM
 
 

 

近月大量新股排山倒海登場,趕搭「尾班車」。本週又有十隻新股招股,其中一隻富貴鳥(1819),原來造鞋的;東江控股(2283)亦與東江水無關,是造模具。這一類新股,名不經傳,業務千奇百趣。上市風光,過後石沉大海。本刊翻查這三年近二百隻新股,股價大多已大插水,當中四十多隻發盈警,近二十隻抽水配股,至少七隻已賣殼轉型﹗原來很多新股上市,只為賣殼。近年不少內地民企,來港「相睇」,找出有條件上市的公司做「未來親家」。他們先向「親家」落數百萬元訂,「親家」成功把公司上市,便賣殼予民企,再收三、四億「禮金」作殼價;輕易賺錢,好過做實業!負責把關的港交所,追不上買賣殼的玩家伎倆,任由劣質上市公司炒賣空殼搵水,罔顧投資者利益。

殼,顧名思義,外表最緊要。一間上市公司,只要能繼續維持上市地位,無重債、無官非,讓人可輕易注入資產並轉換控股權,就是「靚殼」。現時主板殼價,由幾年前的幾千萬,已急升至三、四億元,有說來年更會升至五億。雖然創業板的流通量及融資能力,較主板低,但一樣有價有市,成交殼價達一至兩億。這類創業板公司,一旦符合主板上市要求,便可升呢轉主板,殼價隨之水漲船高。靚殼有價,皆因內地有市。一名專營殼股的中間人指:「好多內地民企,盤數唔乾淨,就會搵殼股注入資產,變相上市。近年內地收緊銀根,民企要搵渠道集資,令殼股更渴市;最近更有民企搵定有條件上市嘅公司,俾定幾百萬上期落訂。」一隻靚殼,亦要股權集中、業務簡單,而「嫩口殼」(新股)少隱形債項,故已有中間人致力從中「種殼」,他說:「其實上市費用都要三千萬啦!好多集資額得嗰一、兩億元嘅新股,唔會真係想要集資嗰筆錢,而係為賣殼鋪路。」

枱底交易

計算殼價,通常是易手總代價減去淨現金;亦即相對資產值所出現的溢價。此為「枱面價」,部分殼還有「枱底價」,「如果『淨殼』就方便啦,溢價係咁多就咁多。但有啲殼,裡面仲有傢俬(即資產或者現金),唔通白白送咗俾新股東。如果有一億現金,新股東要喺枱底搵方法,將呢一億現金俾返舊股東。」這些「資產轉移」,不能明目張膽進行,「件傢俬你搬走咗,即等同吞咗小股東啲錢,梗係要枱底交易啦。」為避過監管機構耳目,很多大股東會選擇在內地開戶口交收:「有啲就會喺澳門交收,你話喺澳門贏咗一億,邊個知真定假呀?」殼股古靈精怪,要找尋「疑似」上市為賣殼的新股,並非易事,要從種種蛛絲馬跡來現形。

米蘭站高峰期已過(1150)

一一年五月上市、賣二手名牌手袋的米蘭站,概念獨特,曾引來「巴黎店」、「意大利站」相繼仿效,更曾被戲言「芥蘭站」。當年上市,風頭一時無兩,集資額二點七億,卻凍資五百九十億,風靡萬千股民,榮膺「凍資王」。掛牌首日股價升幅逾六成半,主席姚君達更送了一個手袋形蛋糕,予當時的港交所主席夏佳理。散戶李小姐,當年亦是米蘭站的支持者之一,她坦言不特別看好公司前景,純粹貪公司多人識,有名牌效應,「個個都抽,細細隻炒得起,我咪抽埋一份囉!不過佢得個概念,唔覺有發展空間,冇諗過長揸,賺幾千蚊就走。」李小姐算是醒目的投資者,當時已有分析員撰文指:「米蘭站呢盤生意,門檻低,毛利率唔高,唔信佢二十年後都賺到五千萬,故一定會賣殼。」結果一語成讖。米蘭站上月發通告指,正與第三方接洽,涉及收購公司股權;有意買殼者,傳為內地名牌寄賣網「寺庫」。

需求如何任你講

根據港交所對主板上市的要求,想上市的公司須在過去三年的財政年度,總共有不少於五千萬元盈利。看一看米蘭站的招股書,上市前三年盈利,平均達四、五千萬,即十四間分店,每間分店平均賺三百多萬,吸金力驚人。姚君達還「豪情壯語」,指「內地人對奢侈品極有需求」。不過,米蘭站上市後,就如嫁作人妻的中年師奶,開始走樣。上市兩年來竟發了四次盈警!姚君達在通告中改口指:「奢侈品需求已放緩。」剛公布的中期業績,還轉盈為虧,蝕一千萬。記者週六傍晚到尖沙咀海防道觀察,同一條街已有六間中小型二手手袋鋪頭,但看的多買的少;銅鑼灣波斯富街的米蘭站,亦間中只有零星客人入店,明顯二手店的高峰期已過。米蘭站亦確實是靚殼,持有的只是中港澳十七間「米蘭站」及「法國站」的品牌經營權,業務簡單,翻開年報,所有的鋪位都是租賃,部分由姚君達私人持有,再轉租予公司。唯一物業,是一一年以七千五百萬元購入的尖沙咀南洋中心寫字樓。資產企理易「清理」,負債比率亦只是百分之八點二,新買家可輕易「送舊迎新」。最離譜的是,有傳姚君達見如此好搵,想照辦煮碗,把其經營名牌手袋貸款服務的「發達太太」上市,將此「賺錢方程式」,再運算多一次!

鉅大國際無人計得明(1329)

去年四月上市的鉅大國際,聽其名字,完全不知道做什麼生意,只知道一定十分巨大。翻開招股書,鉅大國際自稱「以簡單業務模式運作」,並主要生產兩種化學物質——苯酐及富馬酸。這兩種化學物質,會再轉售予國內其他工業用化學品生產商,生產聚酯樹脂及增塑劑。不過,其業務及客仔,一樣唔易明﹗上月尾,內房首創置業(2868)宣布,以$3.5億收購鉅大國際。每股作價$2.66,較其每股資產值$0.94,溢價(疑似殼價)高逾兩倍。像鉅大國際這類業務似繁還簡的公司,一向是尋殼者的搶手貨。一名買賣殼股的中間人稱:「呢類公司無人識睇,谷數最容易。有啲咪上市前將條數做到靚一靚,嗰幾年交多啲稅,上市後咪縮囉!一賣殼,乜都賺番晒,除笨有精呀﹗」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副管理合夥人盧華基亦說:「而家有啲新股都唔知咩類,亦唔知可以歸入咩板塊,要用多一半時間去理解!同傳統零售、地產等唔同,客人願意用幾多錢去買件衫、買層樓,好易有根據,但呢類公司嘅客,願意俾幾多錢呢?比較難去chase。」聲稱佔全國百分之二至四市場份額的鉅大,上市目的是為「擴充產能、增加市場滲透率」,目標是「成為中國領先的中間化學品製造商」。聽落有「鬥心」,上市前業績亦標青,一○及一一年分別賺三千多萬及二千多萬;但上市半年多,已「無心戀戰」。主席於去年年報指:「避免原材料價上升,要減慢生產。」剛公布的中期業績亦因銷售成本上升,令純利倒退八成二,只有七十七萬咁大把﹗

種殼過程

現代教育搭程順風車(1082)

前年年中,曾有大批的新股來港上市,例如有現時股價已不見影,賣OTO按摩椅的豪特保健(6880)及來自西藏海拔五千米的雪山水西藏5100(1115)等,原因是○八年金融海嘯後,港交所表示因應個別情況,豁免主板首次公開招股申請人的「盈利測試」。翌年更接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採用內地的會計及審計準則。再加上投行要谷數,有理無理,搵客上市。這類搭正順風車的新股,又撞正近年賣殼潮,真正時來風送滕王閣。當中包括全港首間上市的補習社——現代教育。當年現代教育上得非常匆忙,公司在一一年七月上市,六月才委任非執董。集資淨額一億三千萬,其中近四成,是用於償還因派息而借來的貸款﹗現代教育上市前,香港已轉行三三四學制,少了一批中五會考生,令中學補習服務收入大減,上市業績已見倒退,一○年度純利得四千萬,按年跌三成半,上市後業績繼續「走樣」,一一年度盈利再跌一半,捱至今天,更虧損二千五百多萬。創辦人Ken Sir(吳錦倫)少了補習收入,卻「財來自有方」。集團於去年兩次配股,今年九月再配多一次。Ken Sir持股量由四成,減至最新持股少於百分之五。Ken Sir亦已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剩下的「殼」,無論管理層或業務都變了質。上市時七名董事會成員已更換了六名,上市公司名改為「香港教育國際」。今年三月公司更發通告,指會將上市時的集資,用於非教育業務。

見招拆招

的而且確,殼股的股價,通常可以大炒一輪。如米蘭站受賣殼消息刺激,股價至今累升七成;疑似變身「內房股」的鉅大,股價亦累升兩倍。但始終股價波動極大,若上市只為賣殼,更有騙人入局之嫌。而且港交所規定,在賣殼後兩年內,不能進行大規模注資。要等到該股有新業務注入,須再坐一會。股價炒風,只屬曇花一現。港交所為打擊借殼上市活動,○四年曾重訂部分《上市規則》。所有涉及控股權轉變,及收購或注入的資產淨值,高於殼股本身淨值,又或注入的資產,盈利貢獻大於殼股一倍或以上,會視作新上市看待。新股六個月內,亦不得配發新股,一年內控股權不可易手。然而,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

港交所有責

「有啲買家根本唔心急注入資產,咪慢慢等囉!有啲入股嘅,亦會發Convertible bond(CB,可換股債券),慢慢入。」比較心急的新殼主,亦可使出一招「移形換影」,先把部分業務注入,才慢慢現身買殼。一一年上市,名不見經傳的的豐臨集團(1152),上市時經營紡織業務,今年開始「不務正業」,包括以一點五億人民幣,購入山西焦煤機械電氣百分之八股權,並以配股所得款項支付。而舊股東把手頭部分股份出售予新股東。新舊股東共冶一爐,估計一段時間後舊股東便功成身退。這一年不少內房明目張膽在港借殼上市,眼見借殼潮升溫,月初證監會亦撰寫報告,質疑借殼行動的「兩年注資期限」,會否衍生法規漏洞,建議港交所檢討。港交所回應本刊指:「近年有對處理反收購行動的相關規定,作出多次檢討,務求此等規則能更為完善,亦會繼續這方面的工作。」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認為,當局可以做得更好,「不能只監察新股上市時的資產質素,連上市公司注入的資產,都應該嚴謹審查。要定期check吓啲半新股表現,睇吓佢哋集資用途,係咪真係上市時講咁樣。而家證監會都開始關注賣殼活動,我相信港交所做生意之餘,都要平衡上市公司嘅質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530

不良貸款違規蔓延煤炭等關聯產業 四大行繼續開年信貸狂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655

中國銀監會近日會議透露,國內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正從長三角地區向其他東部省市和中西部地區多點擴散,從鋼鐵、光伏、船舶等困難行業向上下遊行業和關聯產業鏈蔓延。而今年1月初,中國銀行業繼續集中大量投放信貸,四大行在存款流失7000億元的情況下1月前20天內仍放貸4400億元,遠超去年同期的3000多億元。

知情者向21世紀經濟報導透露

銀監會最近已向地方銀監部門以及商業銀行警示,2012年來暴露的鋼貿貸款領域重複抵質押等違規業務模式,隱現被覆制到煤炭、木材、水產貿易等領域的跡象。

河南省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

隨著鋼貿不良的大規模暴露,去年開始傳導至鋼鐵生產企業,並進一步蔓延至煤炭、礦產等行業,風險傳染明顯。

該業內人士稱,煤炭貿易商往往也組建多個煤炭市場,煤炭貿易商之間、煤炭商與煤炭市場之間互聯。行業繁榮時,貸款容易膨脹且不良極低,但掩蓋了不少虛假、多重質押等問題。

對此,銀監會近期已提醒商業銀行關注,鋼貿領域此前出現的種種違規情況有被覆制到煤炭行業的跡象。

除了煤炭等資源類面臨不良問題,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還在近日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指出,房地產結構性風險加大,部分城市和地區的風險正在加快暴露。

21世紀經濟報導獲悉,截至2013年9月末,中國20家主要銀行機構房地產貸款及以房地產為抵押的貸款佔各項貸款比重高達37.9%,抵押品風險較大。

另據21世紀經濟報導,來自權威渠道的消息,面對存款大規模流失7000億元的形勢,今年1月前20天,工農中建四大行新增人民幣貸款投放仍然高達4400億元。

一國有大行中層人士分析,按照廣義貨幣M2新增13%的預期目標測算,2014年新增貸款規模將與2013年不相上下,這意味著今年信貸額度總盤子也可能在9萬億上下。

工行預計今年人民幣新增貸款規模在9000億左右,和2013年持平,其他三大行大體採取了相似策略。

2013年,工農建中信貸投放目標分別為9000億、7000億、8400億和5000億。

本月17日,中國央行的2014年貨幣信貸工作會議也指出:

1月份以來,在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應較為寬裕和商業銀行追求『早投放、早收益』等影響下,貸款增長較快。春節臨近,現金需求將顯著增加。貨幣信貸部門要及時提示風險,引導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合理安排貸款投放節奏,防止資產過快擴張。

除了「早投放、早收益」,中國銀行業年初信貸衝刺還源於信貸管控的時點,上年年末被壓制的一批信貸需求必然要轉移到來年年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銀行業為推動國內經濟增長大量增發貸款,五年來賬面貸款規模約增加一倍。

雖然許多人都擔心中國政府2009年推出的「4萬億」刺激可能產生債務惡化問題,但中國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率(NPL)依然較低。

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控制在1%左右,資產質量並沒有像一些人預計的那樣極大地惡化。但分析師認為,銀行保持著貸款高速增長的勢頭不能說明提供的是優質貸款。

問題在於,對中國而言,以貸款帶來的投資推動經濟增長已是不可持續的增長模式。

獨立分析師James Gruber本月分析指出,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倡導的改革很有裨益,應該會有助於經濟再平衡。但中國近期的解決方法有限——

如果貸款刺激的這類投資減少,GDP就會大幅下降。但如果保持這類投資的規模,在不遠的將來就有受到更大衝擊的風險。

而且,實行結構改革短期內會給增長帶來負面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88

北水淹來大狂潮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986710

港交所(388)日前發表《現貨市場交易研究調查2012/13》,研究發現過去十年來自內地投資者的交易額,複合年增長率達27%,是所有香港以外單一來源地最高,反映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的興趣持續上升。這又回到我們舊文「內地莊家大時代」的重點觀察——「港股A股化」。

根據調查,單純計算海外投資者的參與情況,按交易金額計,最大比例的美國和英國分別佔28%26%(美國投資者一年前為32%)。亞洲投資者佔海外投資者的比例由20052006年的20%,三年後上升至超過25%,過往新加坡是亞洲投資者當中的市場,20062007年起被內地取代。

但更重要的是,按交易金額計,內地投資者參與比例為11.5%,高於一年前的8.5%,若一併計算本地和海外投資者,內地的比例為5.1%。這批參與港股的內地投資者當中,以交易量計算,39.3%來自散戶,26.9%來自機構投資者,相對來說,幾乎所有外來投資地區,包括美國、英國、歐洲及澳洲等,超過90%的交易額都是來自機構投資者。這除了反映「內地人買港股愈來愈多」之外,同時顯示出,來買港股的內地資金以「散戶」為大多數。

上述數字指出,我們應進一步研究A股「散戶」投資者的喜好,例如他們「喜小厭大」及着重故事、比較願意押注於未有業績的公司等,再據此發掘一些相對遭低估的股份。這讓港股市場內被絕大部分機構投資者,即俗稱的「大戶」遺忘的股仔有重生的機會,而過去一年,最佳例子來自「香港創業板」。

回顧舊文「內地莊家大時代」是寫於去年6月,「香港創業板」每天成交額則由4月的1.6億元逐步攀升,至12月達到6億元;雖然未及當年科網狂潮的15億元紀錄,也算是近年新高。而且跟同期主板成交呈相反走勢,箇中除了因為出現新一輪科網熱潮,包括IGG8002)、神州數字(8255)及亞博科技(8279)等科網股相繼在創業板掛牌,帶動交投增加之外,創業板內很多「非科網股」的成交也激增。

據聯交所統計,去年12月,十大活躍創業板股份之中,超過一半並非科網股,包括譽滿國際(8212,酒樓股)、中國聯盛(8270,燃氣股)、新銳醫藥(8180,醫藥股)、中國信貸(8207,信貸股)及同仁堂(8138,中藥股)等;可見除了受科網熱帶動,創業板「復活」還有其他原因。

信報專欄作家高天佑的一篇文章提供了一個可作參考的「故事」。『……筆者一位居港的內地朋友分享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因為他正是去年開始參與買賣香港創業板股份的散戶之一。他說,內地一直有很多富人跟他一樣,即使沒有辦投資移民落戶香港,亦會把部分資產轉移來港以分散投資。然而,他們南下投資的選擇其實很狹窄,從前多數會買樓,但「樓市辣招」變相封殺了這條資金出路,只剩下選擇放在銀行收息或買股票。

據他了解,自從樓市辣招出台後,不少內地人增加了投進香港股市的資金(楓按:這一點林少陽早前已講過,樓市資金會流向股市),但他們的喜好跟港股原有的投資者(包括本地及海外機構)不大相同,最明顯分別是內地客「喜小厭大」,不吼大藍籌,反而專攻小型股、話題股及故事股等。

這其實就等於A股市況跟港股的分別,很多人都說去年A股慘淡,其實只是就主板而言,但A股創業板指數去年勁升83%,因為A股股民熱愛小型股份。內地的「土豪」南下香港的同時,亦把這種投資喜好帶進港股,喜歡在小型股份尋寶。他們的人數和資金規模仍然不大,若投放在港股主板可能像滄海一粟,不會掀起波瀾;但在原本每天只有幾千萬元成交的創業板,就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足以帶動成交激增,讓創業板重現起色,甚至進而吸引其他「非土豪」投資者。……

上述「故事」在2007年已經形成更大的趨勢,因為部分本港投資者亦已加入在創業板「尋寶」,參與本潮內地莊家大時代,期望股價進一步水漲船高。事實上,大家明白這個大趨勢是一個只有前進沒有後退的發展。因為港交所過去數年所做的,正是積極改善市場結構,為日後資本賬開放、內地投資者可自由來港投資作準備;例如在上海籌備已久的市場數據樞紐近日投入服務,目的當然是要讓內地投資者更快、更方便獲得港股訊息,增加他們參與港股的興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33

港股跟上全球股市狂潮 中國股票終獲投資者青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248

在經歷了大半年的跌勢之後,香港恒生指數昨日創三年新高。      Macquarie Investment Management資深基金經理Sam Le Cornu表示, 這是中國照到太陽的時候了。絕對和相對估值都已在三月觸底。 中國政府推出刺激政策並放松房地產限購,使得大量資金湧入香港股市。 港股是目前全球最便宜的股市之一,美股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使得更多的投資者轉向港股尋找廉價股票。 恒生指數目前的預期市盈率為9.8,遠低於標普500的16.7和日經指數的17.8。 而追蹤在港上市大陸公司的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的預期市盈率僅為7。 受到經濟放緩以及房地產疲軟的影響,港股今年一直籠罩在下跌的陰影之中。3月,其今年累計下跌9%。然而,好消息很快到來。 周四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制造業活動達到十八個月新高。而二季度中國GDP反彈至7.5%,中國早前設定的年度目標有望達成。   周四港股收盤上漲0.7%,至24141.50點,為2011年4月來新高。 港股是目前為數不多尚未在金融危機後經歷牛市的市場,投資者想在牛市到來前湧入港股,分一杯羹。 預計3月至5月,有1510億港元的資金流入香港股市,為2013年早期以來最高,並且逆轉了今年前兩個月資本外流的趨勢。 中國基金公司Greenwoods Asset Management合夥人Joseph Zeng表示, 我們相信中國經濟已經觸底,而投資者對經濟放緩以及信貸緊張的擔憂已經逐漸消退。 除了港股之外,A股似乎也已經觸底。下圖顯示,上證綜指和中國ETF指數FXI都再次試圖突破多年阻力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85

1973年股市狂潮之香港電腦招股廣告



香港電腦在1973年2月股票狂潮招股上市,當年發行300萬股,每股招股價1元,由東方財務包銷,創辦人之一樂秀章亦曾創辦香港天線,並在陳普芬的九龍交易所掛牌上市,上市當日,股價最高上升至10元,但其後隨著股市狂潮爆破,過了數個月已跌回不足1元水平,在沒多久後,公司已被除牌。

可見在股市狂潮期間,無論多垃圾,都是會被當珍珠,但潮退時,別人都是看到你在裸冰,但有實力的股票都是會還是會升回原來高位,大家真是要把經驗記存。

延伸閱讀:
香港天線樂秀章 第一代IT人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524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13

德國企業開啟全球收購狂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21

LIFE-tmagArticle

(德國默克制藥實驗室)

盡管歐元區經濟狀況不佳,但德國公司卻揮舞支票大舉收購,而美國企業成為德國人最親睞的目標。

周日,德國機械制造巨頭西門子宣布以76億美元收購美國能源產品和服務公司Dresser-Rand Group。

周一,德國化工和制藥巨頭默克支付170億美元,購買美國生命科學公司Sigma-Aldrich。

據湯森路透的數據,加上兩筆重磅交易今年德國並購總額超過了1050億美元,為過去15年來第三高。

數據供應商Dealogic統計顯示,今年迄今德國公司對美國的投資已經比過去二十年中任何一個整年都要高。

摩根大通德國兼並部門主管Dirk Albersmeier告訴《紐約時報》

“現在正是展開大規模收購的良好時機。所以CEO們會問‘為什麽不在現在動手?’”。

《華爾街日報》認為德企對美國公司購買熱潮彰顯出兩國經濟趨勢的對比。一方面美國經濟正在擴張,並且經濟學家們預計增速還將加快。分析師們表示,另一方面歐洲仍未能從金融危機中複蘇,並且現在對俄烏緊張局勢的擔憂可能會進一步拖累歐洲經濟。

此外利差也是促成德企收購的原因。美聯儲在考慮何時上調美國利率,而歐洲央行則在尋求下調已然處於紀錄低位的利率來刺激經濟。德國生產商們(以出口企業為主)試圖利用這種形勢。    

德國默克制藥支付每股140美元價格收購Sigma-Aldrich,這筆後者周五收盤價溢價37%。該收購交易將令默克集團順應研發和藥品生產日益全球化的趨勢。

對於西門子來說,收購Dresser-Rand交易推進了公司首席執行官Joe Kaeser拓展美國能源市場業務,並擁抱頁巖能源熱潮的目標。

他周一稱,該收購交易將令休斯頓地區的人們看見、知道並了解西門子。休斯頓是Dresser的總部所在地也是美國的石油工業中心。西門子一直在擴張其能源業務並出售其他資產。

西門子的出價表面上看依然很高,尤其是考慮到去年Dresser-Rand對油氣產品和鉆探服務的需求滑坡。但是西門子壓住在長期Dresser-Rand提供水力壓裂法技術能夠獲利。

收購Dresser-Rand還意味著西門子在和老對手通用電氣的較量中扳回一城。此前通用擊敗西門子收購了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的能源資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