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劉細良:公眾對港人治港感憂慮

1 : GS(14)@2012-07-25 10:22:35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3865&d=1804
自言性格外露的劉細良,6年前獲曾蔭權延攬並借調到特首辦,期間一直保持低調並鮮有公開露面,離開政府後即有所動作,包括七一上街、出版《陌生梁振英》,並在社交網站高調論政,予人感覺處處與梁振英對著幹,他笑言有人有這種感覺不足為奇,但強調絕非政治情緒報復,「好似你唔請我就質你,唔係嗰種怨憤式出嚟報復。」他指離開政府與梁振英上台無關,「離開係預計之中,我覺得已夠皮……」,他坦言無與梁振英傾過,笑言自己只是「小薯仔」。

政治觀感令國民教育變敏感
新班子開局即面對連串管治危機,劉細良認為一切因觀感問題,「politics is all about perceptive,依家出現嘅問題,完全係一個perception嘅問題。」他以近期最具爭議的國民教育為例,真正推行國民教育的是曾蔭權年代,「資助國民教育活動、國民小先鋒,都係做咗好耐,點解以前唔覺有問題,依家會變成一個好敏感嘅問題,唔係政策改變,梁振英冇做過嘢,點解突然好似樣樣都唔妥,係人嘅perception改變咗……」至於觀感為何改變,「我覺得係一種憂慮,喺(特首)選舉期一路引發嘅爭論延續到依家,就係對『港人治港』嘅憂慮,以往唔敏感嘅嘢變咗敏感,依家攞個放大鏡去睇,你再有國民教育手冊嘅話,直情逐個字去睇……」
這些微細變化,凸顯「一國兩制」既有合作一面,同時亦有矛盾一面,「『港人治港』係一個buffer(緩衝器),大家覺得呢個buffer好似愈縮愈窄,似乎梁振英代表一種大家覺得個buffer好似冇咗,或者佢代表北京去直接管治香港,所以變咗好多原本唔敏感嘅嘢,都會變成敏感,其實唔係話冇得拆,只要佢demonstrate(證明)到個buffer仍然係咁大,啲人嗰種憂慮或恐懼咪冇囉,但佢依家最痛苦係9月(立法會選舉)之前都冇呢個機會!」不過,他不相信中央有「Plan B」,「如果佢能夠喺政策度表現到『港人治港』個buffer仲喺度,我覺得慢慢會改變,返番去正常。」
長年在傳媒、政黨及政府工作的劉細良認為,管治香港的其實是官僚政治,「政務官先係管治香港嘅核心力量……當年同董生最大衝突唔係民主派,真正對政策影響其實係政務官,佢哋先係真正掌握權力嘅人……」
2 : GS(14)@2012-07-25 10:22:47

又多個對手,煩死

夥蔡東豪搞新聞網站
一向「瓣數多」的劉細良,正與著名專欄作家蔡東豪(圖左)等好友籌辦新聞網站「主場新聞」(House News) ,以「我城‧我觀點‧我主場」為口號,形式類似美國新聞網站Huffington Post,提供新聞及各類資料彙集,但以政治新聞作為吸引網民的賣點。「每日揀選breaking news(即時新聞),然後加入breaking views(即時觀點)睇法,俾網民討論,即係每個人都有潛質成為意見領袖。」蔡東豪形容,「我咁大個仔第一次創業……覺得呢個係成功事業」,蔡明顯流露對「主場新聞」寄以厚望。
蔡東豪又說,他所認識的八十後甚少人看報紙,其家中亦無訂閱報紙,他直言其年幼兒子將來長大後可能不知甚麼是報紙,Huffington Post的例子在美國證實成功,但在香港搞這類網站的時機會否太早?蔡東豪坦言,「唔知係咪,好難講,但我哋覺得始終要踏出一步。」「主場新聞」現時有7至8名全職員工,初期會以低成本運作,網站將於本月底正式開檔。
3 : GS(14)@2012-07-25 10:23:15

做成咁,又要去拼命了
4 : GS(14)@2012-07-25 10:23:50

其實蔡先生是咪唔知邊份是正職?
5 : hh0610(1603)@2012-07-25 14:46:39

我邊有批錯他
6 : GS(14)@2012-07-25 14:47:23

5樓提及
我邊有批錯他


你不如過來點醒下我地啦
7 : GS(14)@2012-07-25 14:48:21

http://thehousenews.com/
出名的野點都好做一些,但是有時野是睇公信力同埋專唔專心
8 : GS(14)@2012-07-25 14:49:12

http://www.facebook.com/thehousenews
都幾多人
9 : hh0610(1603)@2012-07-25 14:49:33

點什麼?我也是小市民。口痕而已
10 : GS(14)@2012-07-25 14:54:07

9樓提及
點什麼?我也是小市民。口痕而已


口痕的野好掂就夠啦
11 : cody9(14279)@2012-07-25 23:00:59

所以我成日都話收返香港十五年以嚟都只係見到特區政府對住北京「粒晒水」,咁點叫啲市民信你會為我哋既利益同中央撐吖?
12 : 雪貓(1200)@2012-07-26 01:39:22

4樓提及
其實蔡先生是咪唔知邊份是正職?

份份都係正職,湯SIR之前都係早上工作,晚上網站啦
能人多工嘛
13 : GS(14)@2012-07-26 14:34:23

12樓提及
4樓提及
其實蔡先生是咪唔知邊份是正職?

份份都係正職,湯SIR之前都係早上工作,晚上網站啦
能人多工嘛


現在就得一份工,呵呵...
14 : GS(14)@2012-07-26 14:34:43

他又老婆又仔又專欄,掂唔掂?
15 : greatsoup38(830)@2012-07-26 19:46:28

又多一個咁的對手,是咁搶客,當我死是咪先

匿名 主場新聞 提到...

  你好!我們很喜歡你的文章!

  在不久將來,我們將會成立《主場新聞》- 一個新類型的新聞觀點媒體。內容主要由我們的新聞資訊Curator,擔當原創報道及新聞聚合的角色,在云云的資訊大海中,收集、組織、策劃、再送到讀者眼前。所以《主場新聞》不是傳統意義下的新聞媒體,我們的目標,是要聚集我城的觀點,成為社會議題的推手。

  網站形式將會接近剛剛拿到普立茲獎的《Huffington Post》,為了保持獨立,我們不涉及外來資金,長遠來說廣告是收入來源之一,但我們不希望受制於廣告商,而是希望能夠吸引相同理念的廣告商和我們合作,建立新的傳媒生態。一如開頭所說,我們很喜歡你的文章,同時感覺到大家的觀點很接近。在未來的日子,我們將會不定期地轉載你發表過的文章、博文。將聲音集結起來,成為公民社會發展的土壤,建立香港這個屬於我們的主場,希望將屬於大家的觀點,聚成一股香港主場的氣勢,揚我正氣。

  如果你真的強烈超級極度反對我們轉載你的文章和觀點(希望不會!),請回覆[email protected],我們會將你從名單剔除,江湖上再聚吧。

  了解我們更多
  http://facebook.com/thehousenews

  祝安好
  《主場新聞》
16 : greatsoup38(830)@2012-07-28 23:44:37

呢個真是強敵壓境...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 ... %E9%96%8B%E6%B3%A2/
主場新聞有2個開始。

因為上書局事宜,劉細良、梁文道和我不時出來見面,不消三數分鐘便處理妥當公司事務,通常是一致同意卸給其他人處理,其餘時間吹水。我記得劉細良第一個提出,應該是3年前,他發現美國有一個很有趣的傳媒模式,領導者叫Huffington Post,這幾年我們吹水都是環繞着這傳媒模式。我們覺得這模式太美妙,Huffington Post勢把傳媒業弄得翻天覆地。

果然Huffington Post超越《紐約時報》成為全球最多人瀏覽的新聞網站,3億美元賣盤予AOL,旗下記者奪得普立茲獎,我們一路緊貼一路在想:可否做一個香港版本?吹水吹了3年,像大部分在酒吧吹水的男人一樣,興高采烈地商討改變世界的大計劃後,拍拍屁股,回到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崗位。這是主場新聞第1個開始。

第2個開始是1年前,我拿着金融中心版的構思,希望組織一個團隊去做這件事。所謂構思,是一堆雜亂概念,沒有前科,沒有參考,整件事虛無至只有自己相信。我想到余家輝,我覺得他很適合跟我一起做這件事。其實這是無甚理據的直覺,因為我只見過他2次,都是有其他人在場。我覺得我們可以合拍,我冒昧約他出來,問:「Mike,不如你放棄大公司的大好前途,辭職加入一間空殼公司,追尋這個叫金融中心的夢想?」

余家輝竟然答應。他憑着甚麼去作出這決定,我不知道,或者當時我根本不想知道,一個女仔深夜答應上你屋企飲嘢,你不需要知道她覺得你外表抑或內涵吸引,又或者她是否儍了,總之快快手.....

我倆不停傾,金融中心版開始有些少輪廓,他向我提出,我們需要多一個人,他心目中有人選,是鍾沛權。見過鍾沛權,我覺得這是一個理想組合,各有長處,互補走位,我心裏想,這2個有這麼豐富傳媒經驗的人,竟然相信我說的東西,或者我的構想不是完全虛無。我最驚自己吹得太叻,呃到人時,連自己都呃埋,齊齊困在謊言中。我們3人反覆傾,愈傾愈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

金融中心版做了一年,我是自戀者,認為成績超乎自己原先定下已很高的要求。我們證明了觀點的重要,聚集一群有料有心人可產生神奇化學效應,創造出傳媒的個性和風格。沒有余家輝和鍾沛權,金融中心版停留於一個構思,沒有金融中心版,主場新聞沒有開拓者自信心的基礎。

我最近鑲起一篇文章,送給劉細良,文章刊登於2006年劉細良在政府上工第1日,文章標題是〈送給劉細良〉。那時候傳出劉細良加入政府的消息,建制派群起攻擊,理據是建制派一貫大聲喧嘩,例如「不夠聽話」、「養唔熟」等。民主派也有反對聲音,包括不少劉細良的朋友,他們認為加入建制等於同流合污。

我贊成劉細良加入政府,並寫了一篇文章去解釋。有機會走進決策核心,近距離觀察及參與,親身體驗自己的經驗是否經得起實戰考驗,是論政者夢寐以求的機會,當時我送給劉細良4個字:「幾時返工?」

離開政府,劉細良選擇跟我們一起實現一直停留在酒吧的吹水題材。擁有在政黨、傳媒、政府工作經驗,有論述根基,有分析思維,有實戰傷痕,有7x24被抦的EQ和體格,我認為劉細良是Best political mind in Hong Kong,對政府政策和對社會時事,有只此一家的立體分析,因此主場新聞主打是政治。梁振英領導政府後,香港變得政治化,主場新聞將會擔任一個角色。甚麼角色?請看主場新聞的Mission Statement。

梁文道這幾年主力在內地發展,他在內地名氣和影響力之大,香港人很難理解。他留在香港的時間愈來愈少,我們吹水機會也不多。當我們向他提出主場新聞的實踐計劃,並邀請他參與,他有大把機會婉拒,或採用「梁文道式say no」,即是不回覆,但他一口答應。可能他是兄弟義氣式支持劉細良和我,可能他又看到主場新聞的價值,可能他想多花一些時間在香港的事情上,無論如何,能夠擁有多少的梁文道也代表我們重要資產。

宋漢生是近年我認識的後生朋友,我從開始便知道主場新聞不是一個純傳媒項目,科技重要性不在傳媒之下,特別是社交媒體作為傳媒的分銷渠道。我有一項優點,對不懂的東西我不逃避,我會警剔自己,必須正視。相反,很多人不期然說服自己,指自己不懂的事物其實不重要,因此不懂不是問題。我唔識科技,但我知道科技重要,我要有人幫手。宋漢生很早便加入構思和討論,長遠而言,主場新聞的營運模式將逐漸成形,然後不斷蛻變,宋漢生的重要性隨着時間將增加。

一個不能接受市場考驗的主意,叫做興趣,或者叫做男人酒吧吹水改變世界大計劃。主場新聞是一盤認真的傳媒生意,膽粗粗地作為香港傳媒開拓者,走進新媒體紀元。

主場新聞團隊有Patrick、Mickey、阿Ger、Bernard、TC、小強、細孖匡,我知道你們都有大把選擇,加入主場新聞是因為你們認同這意念和這班人,你們不會失望,我擔保這將會是一個過癮的旅程 - 只擔保過癮。最後要多謝設計大師劉小康和廣告奇才陳大仁拔刀相助,第日仲有好多事要搵你哋幫手。
17 : hh0610(1603)@2012-07-28 23:49:14

怕什麼, 呢度股票版是殺手鐧. 呢個先係特色.


呢版的話, 我認為思路還不夠廣. 點樣勾起CD ROM留言, 要諗下.
18 : GS(14)@2012-08-01 23:36:07

17樓提及
怕什麼, 呢度股票版是殺手鐧. 呢個先係特色.
呢版的話, 我認為思路還不夠廣. 點樣勾起CD ROM留言, 要諗下.


開番D娛樂呀,你搞政治同埋古惑野囉
19 : greatsoup38(830)@2013-03-12 23:03:24

真是無野講,假以時日,我一定超過主場新聞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ports/art/20130311/18191245


晨早9時,公司的白領返回座位,左手舉起咖啡杯,右手在鍵盤上翻騰,目不轉睛查閱足球賽果、NBA的即時比分。近年,海外體育網站由小眾走向主流,但香港賭波者眾,留意本地體壇新聞卻不多。兩位前報館體育記者偏向虎山行,自資開獨立體育新聞網站「體路」,希望像「主場新聞」般有立足之地。
[■「體路」第一篇專訪,就是訪問當時剛退役的黃金寶(圖)。資料圖片] ■「體路」第一篇專訪,就是訪問當時剛退役的黃金寶(圖)。資料圖片
兩80後體記闖新天地

分別從事體記6年和3年的Faye和Carrie離開報館,去年決定自立門戶,所帶走的不僅一本寫滿運動員和教練的電話簿,而是真正的人際網絡,「同好多商店一樣,我們都想為『體路』打響頭炮,結果膽粗粗找黃金寶做訪問,想不到他一口應承,還叫我們將來一定要出手機apps;他說這個是大趨勢,他不知道當天黃昏訪問完畢後,我們立刻衝回辦公室動筆。」
那篇寫足一晚通宵的黃金寶專訪,累積逾5,000點擊率,近期的一篇香港隊門神葉鴻輝訪問,點擊率突破6,000,更有運動員和記者同行在facebook分享。千禧年前的科網熱盛極一時,這股熱潮十多年後捲土重來,影響力跟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不相伯仲,「獨立媒體」、「主場新聞」等民辦網站由最初的小眾;經過編採人員努力發掘新聞題材,發揚光大,記者行內現有不成文習慣,上班前先上該兩個網站收料,「體路」會不會成為第3個?
「碌卡」搵運動員寫網誌

「繼續『碌人情卡』,請了歐鎧淳、陳浩鈴等十多位現役和退役運動員寫網誌,有部份是不出名的運動員,其實想他們用第一身角度寫自己,讓外界知道甚麼是本地體育。」Faye和Carrie每日平均輪流花數小時整理網站,坦言荷包有出無入,只靠心中的一團火,某程度上是一場賭博,注碼就是自己的心態,希望有知音人認同。
09年,Faye赴山東採訪全運會,認識當時仍是寂寂無聞的李慧詩,Sarah的一番話令她一生難忘:「為甚麼你想訪問我呀?!我不出名,無人識我。」家傳戶曉的「牛下女車神」喚醒港人,這塊彈丸之地原來不只得金融地產。「體路」到能否殺出一片天,與香港體壇成績直接掛勾,Faye和Carrie對本地體壇的前景投下信心一票,勝負未分,已值得欽佩。記者:林湛穎
20 : greatsoup38(830)@2013-03-12 23:03:56

仲要蝕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ports/art/20130311/18191248


獨立新聞網站「主場新聞」,主攻社會和政治新聞,並邀請多位學者和專業人士寫網誌,網站內容和佈局新鮮,創辦不足1年即打響名堂。該網總編輯余家輝直言香港市場不及歐美,當日開辦網站出於熱誠,純粹「博一博」。
過去1年,梁振英出任特首、國教風波、立法會選舉,每一幕都震撼人心。「主場新聞」去年7月由著名專欄作家蔡東豪(圖)開辦,即「有幸」撞正上述幾單重大新聞,網站透過專題報道和分析,在坊間以至新聞界漸見口碑,曾在報館工作多年、現為「主場新聞」總編輯的余家輝坦言是時勢造英雄。
「蝕半年沒大不了」

「主場新聞」現有約10名全職員工,包括編採和資訊科技人員,多位作家都是不收分毫寫網誌。常言道單靠熱誠不能開飯飽肚,但余直言辦網站,這「一團火」正正就是網站的生命線,「如果求穩陣,報紙、雜誌一定好得多,至少收入固定,辦網站是『一腳踢』。現在我們仍在投資階段,蝕半年沒有甚麼大不了。」
「體路」專攻體育迷和運動愛好者,讀者群較「主場新聞」狹窄,亦正是Faye和Carrie的憂慮;余則認為「體路」可加以凸顯其獨特性,再尋求商業合作,「本地體育網站未必全無前景,正因為它沒有太大競爭,只先做好內容,確立好市場定位,特別是社交網站的宣傳,才會吸引廣告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64

由群眾壓力治港 好心可做壞事 施慧雅

1 : GS(14)@2013-02-04 22:51:4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k2_ek2a1.htm
【明報專訊】上周慧雅談到本港的樓市,並提到好些本港樓市要處理的問題。基本上,樓市是一個困擾香港社會已很久很久的問題,它今天的狀是很多不同的樓市參與者多年來不斷的互動和適應的綜合結果。一般常識告訴我們,要將有關情改變過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幸的是,在近年來香港似乎變得有點由群眾壓力治港,但有些事情是急不來的,亦沒有即時解決的方法。硬要去做些事情以滿足群眾的主觀願望,以及表示有做過些事情,可能會令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以及增加了要事情的解決難度。但願這只是慧雅的過慮吧?
出招太密 打亂市場
無論如何,有關政府又快將有打壓樓市的措施的傳聞,近日在市場上不脛而走。值得留意的,是政府去年10月的措施出手已頗重,在此際,政府又已有各樣的措施,早前的施政報告又提出了不少增加土推地供應的方法。這些措施加起來,不會對樓市沒有影響,但我們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可看清它們會對樓市帶來什麼變化。另一方面,市場亦不是一個只會站在一旁,什麼都不做的物體。剛剛相反,市場的參與者會不斷摸索和評估政府政策的變化,以及其他人會怎樣回應,從而作出理性的「見步行步」決定。但有關過程亦需要時間。從這角度看,若政府出招太多和太頻繁,有可能造成一個情,就是當政策A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現時,政策B又已出台。若是如此,市場很難適應過來的。更壞的是,這可能會打亂和延遲了市場適應力量的出現,以及扭曲早前政策的效力。好心做壞事的風險是不能不防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65

《別讓李嘉誠跑了》 揭治港新思路 陳茂峰

1 : GS(14)@2015-09-23 00:59:4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922/news/ec_ecq1.htm

【明報專訊】新華社屬下的瞭望智庫在9月12日發表署名羅天昊的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引起多方討論。文章洋洋5000字,觸及多個問題。文章在大陸網站已經被刪,但已在民間流傳開去。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這挑裏看到這篇文章:https://www.ifund.com.hk/ifund/?content=Blogs&blog_id=7&id=4473

文章的主線是怪責華人首富在中國經濟面臨困境時撤資,不念過去20多年國家給了的「覑數」(忘恩負義?)。這類政治文章,都是主題先行,以似是而非的邏輯來支援預設定論,論據並不充分。這種主觀唯心的詭辯,近期也在香港官場興起。例如旅客量下跌、零售業銷售放緩,是因為佔中、反自由行,反而中國經濟放慢、反貪、港元強勢、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等因素不重要。而諸多社會問題都可歸咎土地問題,簡直反智。

這篇文章透露中國政府治港的理念,承認出了問題。所謂港人治港,就是中央政府向香港華人富豪招安,關照他們生意。(這還不是官商勾結、利益輸送?)至於中央如何關照香港的華人富豪,盡在不言中。

這些華人富豪,今天已經發展成為香港的豪族,與大陸的紅二代相媲美。而中央政府這種重商的政策傾斜,經過30年變化,導致香港「社會領域失衡,經濟結構不平衡」。一來房地產主導香港經濟,別的產業缺乏生機;二來財富高度集中(「四十大家族佔據全港三分之二的財富」),貧富差距擴大;三來中產階級日益弱小,社會結構不平衡;四來豪族成形,不單財富世襲,連社會地位也世襲。

港走出困局 須再造大眾社會

文章其實提了一些治港新思路,但為坊間忽視,鮮見評論談及。文章認為:「為爭取香港民心,推動改革,以繼續平穩政權,提高執政合法性,獲取大眾對於未來改革的支持,中央政府應權衡利弊,果斷拋棄不再有利用價值的香港豪族,平抑豪族,扶持農工,在政治上,推動社會階層的扁平化,在經濟上,發展多元產業,防止一業獨大。」文章認為,香港要走出困局,必須再造大眾社會(pluralistic society?),重塑平民精神(獅子山精神?)。

這篇文章對香港的分析頗有意思,只是大家焦點放在責瘗李嘉誠撤資。其實文章提出的治港新思路,需要中央放權,放棄重商主義,落實港人治港。但近年北京與特區政府的政策,是強調一國、堅持中央看法、排除異己,經濟依然偏袒大財閥。治港新思路云乎哉,只是紙上談兵。

[email protected]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陳茂峰博士 峰哥EQ]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446

陳景祥﹕未開跑先談治港思路

1 : GS(14)@2016-07-08 07:59:31

【明報專訊】4名盛傳有意角逐行政長官的人選,最近都紛紛借演講、網誌、專訪、發表研究報告等機會,宣示他們的治港理念和願景。到底誰人有機,誰人陪跑,現在都不是時候「落注」,但從他們的公開發言,卻可窺見幾種不同的治港思路,如果他們都參選,不同治港思路中哪一個會得到市民支持,也許會影響到特首選舉的最終賽果,因為坊間有消息傳出,北京認為民意支持度是當下任特首的條件之一。

先說林鄭月娥。在上周六,林鄭月娥借出席民主思路主辦的「香港想像」論壇,提出七大「香港願景」,包括了法治自由、經濟發展、培育青年等,但媒體的報道焦點都集中在她熱切希望下屆政府能重啟政改,令特首有更大認受性。現實上,是否重啓政改並非香港單方面可以決定,如果選特首,以重啓政改作政綱主打顯然不切實際,林鄭月娥負責主持去年的政改諮詢,應該明白難度極高,而且要得到中央配合方能成事。

林鄭月娥「傳承」港英施政作風

要窺探林鄭月娥的「執政風格」,應該以早前她力主的「除三害」論,即領展(0823)、港鐵(0066)票價和強積金對冲,這三件實事,都是圍繞民生和社會議題,雖不是重大政策,但高調處理卻符合當前港情兼可贏得民心。港英年代的布政司(即今之政務司長)大多傾向社會主義式的管治,重平等輕發展,姬達、鍾逸傑都是典型例子,林鄭月娥雖是特區政府問責官員,卻有「傳承」這種「社會主義傾向」的作風。

以香港目前這種仇富、社會流動停滯、貧富懸殊惡化的情况,「除三害」不但得民心,更迎合了香港由過去自力更生不求人,到現在政府必須事事關懷人民的強大訴求。林鄭月娥是公務員出身,熟悉政務、擅長細節,給人一種實幹不浮誇、但又可以制訂出不少惠民措施的印象。在北京眼中,這種辦實事的能吏有利緩和社會矛盾,對中央政府來說,應是合適的特首人選。

梁錦松只提教改 令人相信不選特首

梁錦松又如何?他剛在周一宣布成立「教育2.1」小組,提出多項教育建議,媒體很自然就聯想到他積極從公,是否準備參選特首?正如梁錦松回答記者,如果他提出的建議是政綱,但政綱又怎會只得(教育)一方面?梁錦松是當年教改的旗手,推動了多項教育改革,但現在港事千頭萬緒,教改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加上政府民望低沉,要推動引起爭議的教改,觸動一大批家長和教師,絕非謀特首之位應做的事。梁錦松專注教育,令人相信他真的不會考慮去馬參選。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788&issue=201607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771

97前北京考慮法官治港

1 : GS(14)@2016-10-27 05:51:16

【本報訊】胡國興宣佈參選特首,令政界人士想起回歸之前,北京除考慮「商人治港」,「法官治港」也曾在考慮之列,更曾有兩名資深華人法官李福善、楊鐵樑參加首屆特首選舉。


楊鐵樑曾是「真命天子」


早在香港回歸前,北京曾考慮不同特首人選方案,除了「商人治港」、據知北京亦曾考慮過「公務員治港」及「法官治港」等可能性,所以當年曾傳出,後來的首任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曾是北京其中一名考慮過的首屆特首人選。到1996年首屆特首選舉,當年港澳辦支持董建華出選,而新華社香港分社支持當時的高院首席大法官楊鐵樑出選、香港左派及土共支持當時的前最高法院上訴庭副庭長李福善,雖然李福善因只取得43個提名,低於提名門檻的50個提名,在特首選舉中提早出局,但楊鐵樑仍成功入閘成為候選人。楊曾被視為足以威脅董建華的人選,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前副秘書長黃文放在報章撰文,稱楊是「真命天子」,一度被視為獲北京支持的訊號,但中英原來早有秘密協議,同意用「商人治港」方案,由董建華做首屆香港特首,楊鐵樑只是北京安排的陪跑分子,之後也再無法官參選特首。■記者莫劍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27/198137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594

強硬治港利「醜人」連任

1 : GS(14)@2016-11-08 05:37:01

【拆局】人大常委會主動就宣誓問題釋法,嚴正禁止港獨分子參加立法會選舉,政界關注此舉會否影響特首選戰。有建制派指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周日接見人大及政協委員時,明言港獨若蔓延,中央會加強行使應有權力,未來治港方向更強硬,由此預料願在此問題上為中央做「醜人」的梁振英連任機會增。但有時事評論員指若梁追打港獨太着迹惹反效果,不排除會被中央犧牲。


劉銳紹:恐再添磚加瓦


有建制中人指,中央不惜主動釋法遏港獨,可見北京治港政策會越趨收緊,以後會多提倡一國重於兩制,而梁願執行中央指令,料獲中央支持連任。他指不少愛國政團亦支持梁就梁頌恆及游蕙禎的議員資格入稟覆核,除非中央表明不讓梁連任,否則能獲足夠提名入閘。評論員劉銳紹認為,人大釋法與特首選舉基本上是兩套遊戲規則,影響並不直接,反而值得注意的是特區政府於釋法後會否添磚加瓦,如會否繼續出擊,追究某些議員的宣誓效力,屆時或惹社會反彈,因為即使不滿青政表現的人都會覺得北京及港府藉勢剝削兩制,形成磨擦衝突,料北京認為強悍的特首方可處理,或對梁連任有利。但他亦指梁若窮追猛打太着迹,或有反效果;雖是向北京表現的機會,但若衝突反彈超乎正常,屆時要北京再出手,按國情,中共不會介意犧牲梁以解決事件。■記者陳雪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08/198265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363

王振民:釋法是依法治港

1 : GS(14)@2016-12-25 12:28:43

【本報訊】中聯辦法律部部長王振民(圖)昨日在北京出席一個論壇時,指可用「法治」、「民主」、「福祉」和「團結」,形容中央對香港近20年的治理,指中央按照法治方式處理香港問題,過去人大5次釋法是「重要依法治理的表現」。


胡志偉:逆向團結香港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批評,北京過去曾經多次釋法,都對香港的普通法系統造成嚴重衝擊,同時批評北京對民主的理解,與港人南轅北轍,認為中央只在香港做到「逆向團結」,「令香港人對中央欽點嘅特首,越嚟越不滿」。香港電台報道,王振民昨日出席清華大學論壇時稱,去年的政改期間,中央提出普選行政長官後,立法會未有通過政改方案是非常遺憾,但已經體現中央「推進民主的信心」。王振民又指出,「福祉」方面是指中央在經濟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在2003年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又指過去中央已經促進內地和香港,以及香港各階層的「團結」。王振民又稱,有些人認為香港很亂,但他認為這些形容並不準確,指沒有一個地方比香港好。胡志偉認為,中央過去為港提供不少經濟政策支援,但背後往往帶來巨大後遺症,包括自由行過量、水貨客等問題。胡志偉又指,北京欽點的特首如梁振英,過去不但未能團結香港社會,更將社會撕裂至前所未有的程度認,為中央只在香港做到「逆向團結」。■記者林俊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225/198765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43

林鄭上京前邀民主派會面 李柱銘籲確保非西環治港

1 : GS(14)@2017-04-08 19:47:19

■李柱銘促林鄭上任後重啟政改。



【777票當選】【本報訊】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明啟程往北京領取委任狀。林鄭上京前透過候任辦約見多個泛民政黨,似想為訪京前營造和諧氣氛,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指,林鄭應趁今次上京,向中央表明要確立真正港人治港及高度自治,包括讓林鄭重啟政改、自行挑選其候任班子,顯示香港並非由「西環治港」。記者:呂浩然



林鄭明午啟程上京領委任狀,預料其間有機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的國家領導人會面。而林鄭上京前,包括民主黨、公民黨、專業議政等立法會政黨陸續收到候任辦秘書長丁葉燕薇代表林鄭約見的邀請,然而捲入宣誓案的社民連梁國雄、香港眾志羅冠聰及無政黨劉小麗未有獲邀。公民黨黨魁楊岳橋稱,候任辦邀請未有日期、地點、討論事項等詳情,故料要到林鄭上京領委任狀後才成事。民主黨林卓廷指,該黨暫未決定會否應邀出席,需先在黨內討論。


羅致光加入政府須退黨


政界相信林鄭上京前邀約民主派政黨見面,相信是想營造和諧氣氛,爭取民主派及對她不信任的市民支持,以示她願意與不同政見人士合作和溝通,不過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認為,林鄭在北京欽點下當選特首,她現時最重要工作,就是重新確立一國兩制下,可以有真正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地位,至於北京、林鄭可以做甚麼事達到這個目標,李覺得最理想的莫過於重啟政改,特別是根據政改五部曲中,特首正是啟動政改的第一步。此外,李柱銘認為北京要讓林鄭可以親自挑選她的管治班子,顯示香港並非「西環治港」。對於民主派與林鄭合作關係,特別是對於盛傳民主黨成員羅致光會加入林鄭的問責班子。李認為在當下政治環境,羅加入政府前須退黨,因林鄭政府仍受北京在背後操控,一旦她硬推不受港人歡迎政策,羅可能要為林鄭背書,不過若林鄭上任後,能將香港帶回真正港人治港的軌道上,到時的政治局面便有所不同,屆時民主黨與港府的合作關係就可作調整。楊岳橋亦同意,林鄭要修補社會撕裂,就必須向特首選舉中的輸家曾俊華學習。楊續指,林鄭除了在組班過程中拒絕「西環名單」,趁上京領取委任狀時,向中央反映港人反對人大8.31決定的訴求外,亦要向中央表明中聯辦的角色止於聯絡工作,這樣才能令香港重回真正的港人治港。民主黨立會議員林卓廷也指,現時港人和民主派對港人治港的理解,與北京和建制派有着「十萬八千里」的差異,若她願意在組班時撤換民望低或屬政治酬庸官員,在委任政府諮詢組織時包含不同政治光譜人士,相信可令社會和諧一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08/199836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625

回歸百科:【西環治港】

1 : GS(14)@2017-06-10 13:04:26

究竟香港的政治核心,位於中環抑或西環?這些年來,「西環治港」的說法深入民心,而現任特首梁振英及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當選後,均有前往西環,拜會中聯辦官員,被譏為向暗中幫二人拉票的中央駐港機構謝票。中聯辦全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前身為新華社香港分社,成立於1947年5月。隨着中共在大陸建政,並於1997年後接管香港,新華社在港的角色,由起初的中共宣傳機器,變成北京駐港的最高代表機構。新華社的歷任最高主管官員,下場各異。1983年出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的許家屯,在1990年卸任;據說是因為他在1989年北京爆發學運期間,默許中央駐港機構支持學運。六四後中共秋後算賬,許1990年經《文匯報》總編輯金堯如安排出走美國,1991年被開除黨籍。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08/200486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898

為港發聲:「金仔」撐港人治港

1 : GS(14)@2017-07-02 14:17:46

7.1遊行連「金正恩」也參加為香港發聲。扮演金正恩的市民Howard其實是首次參加7.1遊行,聲稱「我好鍾意嚟香港,北韓乜嘢都冇,我唔想香港變咗共產國家」。他戲稱習近平訪港沒約他飲茶,又寄語習近平「唔好騷擾香港,香港人係應該in charge(管理)香港」,希望香港要有更多人上街,才能制止共產黨干預香港事務。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702/200761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6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