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nfzm.com/content/60941
首都機場高速公路收費問題餘波未了,近日,又有消息稱,全國14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2010年毛利率超過房地產業,高速公路的公益屬性再次成為各方爭論焦點。
高速公路毛利率超房地產 京15條高速去年收費50億
據《新京報》6月30日報導,全國14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2010年年報數據顯示,14家公司的銷售毛利率算術平均值在50%以上,超過房地產行業。
以寧滬高速為例,2010年其銷售毛利率為56.21%,贛粵高速2010年銷售毛利率為48.81%;深高速2010年銷售毛利率為52%,四川成渝高速為58.88%。
北京的高速公路毛利率相對較低。除首創股份旗下京通快速的毛利率超過67%之外,經營京津塘高速的華北高速毛利率只有40.66%。不過,北京三家 上市公司經營的16條收費公路,2010年收取的通行費也已經達到57億元,剔除跨越三地的京津塘高速外,15條高速公路仍收費50億元。
北京控股並未單列出機場高速的毛利水平,但根據3.12億港元對應8500萬港元股東應佔溢利,考慮96%的持股因素和25%的所得稅率,其機場高速業務的毛利率應為38%。
而據瞭解,大型行業中,房地產行業是毛利率較高的行業。但這一行業的毛利率也一般維持在40%以下。壟斷型企業中,中國石油去年的銷售毛利率為33.79%,中國石化為19.66%。
曾起訴首都機場高速公路收費違法的律師李勁松表示,公路建設本來就是帶有公益性質的工程,就像保障房一樣,政府不允許過多盈利。原則上是保本微利,5%-8%的利潤率,最高利潤指標不可能也不應該超過15%。
公路何時回歸公益屬性?
高毛利率不可避免地會牽扯到高速公路的高收費。其實,國務院早前頒佈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明確提出,公路事業的發展應堅持非收費為主。在近日交通運輸部、發改委、財政部等五部委發的通知裡亦強調「公路作為公益性基礎設施的基本屬性」。
然而,據瞭解,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的95%、一級公路的65%都是收費公路。其中很多還是超期收費、超量收費。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利用貸款或者向企業、個人有償集資建設的公路(政府還貸公路),國內外經濟組織投資建設或者依照公路法的規定受讓政府還貸公路收費權的公路(經營性公路),經依法批准後,方可收取車輛通行費。
既為公共事業,為什麼還要收費?
據悉,高速公路包括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還貸公路收費為了還清貸款;經營性公路則不僅要收回投資,還要有收益。
「不管是收費還貸,還是經營性公路,這個模式並非可以無限期使用。在還完貸款或者實現前期回報之後,應該逐漸作為一個准公共產品,為大眾提供便捷服務。」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歐國立稱。
不過,當前各地頻現還貸公路轉為經營性公路,藉機斂財。據《廣州日報》報導,目前風波中的首都機場高速就是從還貸公路轉為經營性公路,並以此為由超期收費。
北大教授王錫鋅王錫鋅在《新民晚報》的採訪中就指出,公路喪失公共屬性因政府投入缺位。
「經常有人提到,美國的高速公路很少有收費的,這是因為公路建設90%的資金由美國聯邦政府投入,這是公共基礎設施,應當由政府投資建設。我國的情 況是,無論是政府貸款建設然後把它賣掉,還是社會資本的介入,都要由地方出錢。社會資本進來了,憑什麼不讓它掙錢呢?它本身就是營利性的。」王錫鋅說。
王錫鋅說,從高速公路建設的投入可以清楚地看出,一種具有公共屬性的產品,異化為市場的資源,也是因為政府在投入上缺位引起的。過去可以說沒錢,現在財政資金應該夠充足了。政府財政的投入上不發生轉變,收費公路的亂象就不會消除。
有發改委相關人士近日表示,要使普通公路逐步回歸公益屬性。對此,專家指出,應嚴格執行法律上規定收費期,並充分公開財務信息;對一些新建的公路,政府要有建設上的財政投入,不要在源頭上再欠賬了。
有很多朋友,都曾質疑過雨潤食品(HK1068)的高毛利率,其參照物主要是雙匯發展(000895SH)和金鑼在新加坡上市的「大眾食品」,另外還有納斯達克上市的眾品食業(HOGS),那麼,雨潤食品的毛利率到底高不高,合不合理?下邊我們先看4家公司的整體毛利率:
從上圖看,雨潤的毛利率確實較高,另外我們還可以發現,眾品的毛利率也較高,而雙匯和金鑼的毛利率相對較低。
筆者查詢上述4家上市公司的財報發現,雨潤銷售的粗加工肉製品(即冷鮮肉和冷凍肉)的比例最高,接近9成,而眾品也有8成以上。但雙匯發展的鮮凍肉只有4成左右,另外6成是高溫肉和低溫肉等深加工品。金鑼的大眾食品,鮮凍肉(包括雞肉)佔55%,深加工品佔45%。
有人說,粗加工的毛利率,肯定是要低於深加工的,因為附加值低,所以雙匯和金鑼的整體毛利率應該高於雨潤和眾品才對。筆者認為這話對,也不對,我們先看下邊的表。
表1:雙匯&雨潤分品類毛利率對比(2012預計數來源於雙匯公告)
上表是近幾年雙匯和雨潤的分類毛利率對比,雙匯發展在整體上市前,毛利率,特別是屠宰粗加工即鮮凍肉的毛利率顯著低於雨潤。但根據雙匯的整體上市公告,合併後的各項毛利率幾乎是合併前的2倍,並且大幅超過雨潤,這其中的奧妙是什麼呢?
備註:此表的毛利率略高於表1是因為雙匯有5%的其它高毛利產品。
我們看上邊的雙彙整體上市前後利潤對比表,可以發現以下2點:
一、雙匯擬注入資產的毛利率和淨利率遠高於整體上市前雙匯發展的水平;
二、雙彙整體上市後,利潤倍增了,但收入一點都沒有增長,甚至還略小了點(原因可能是整體上市的同時置出了漯河雙匯物流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再得出2個結論:
一是雙匯擬注入資產的銷售基本全部由整體上市前雙匯發展採購了,雙匯發展的財報也披露,關聯交易採購佔到6成多(正好和深加工品佔6成相符)。正是因為關聯交易的相互抵銷,才導致注入非上市資產後,總收入和總成本沒有增加;
二是雙匯將高毛利高淨利的業務放在了非上市的大股東手裡,才導致了上市的雙匯發展看起來比雨潤和眾品利潤率低。
行文至此,大家的疑問應該已經集中到了一點:即雙匯為什麼要這麼做,純粹是想轉移利潤給大股東嗎?
我們知道雙匯發展在A股上市十多年,從未向小股東增發過,而高達三分之二的派息率,表現相當之慷慨。並且,在高派息的同時,雙匯發展仍然保持了2成以上的年均增長,不可謂不是好公司。
但是,既然雙匯大股東那些擬注入資產有這麼高的利潤率,為什麼不直接讓雙匯發展自己來做,而非得要大股東去做呢?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雙匯的高派息恐怕事出有因。
當然,雙匯發展在成長的同時,雙匯發展的大股東自己也做同行業,只要關聯交易時價格公允,也不違法,小股東畢竟只是個純投資者,也不好過多的干涉。但是, 雙匯為什麼不讓上市的雙匯發展毛利率高一點,或者與大股東的非上市資產毛利差不多呢?除了可能有利益輸送外,還有別的苦衷嗎?有!
按照中國的稅法規定,從事農產品粗加工的企業(按國家稅務總局頒佈的財稅[2008]149號文,肉 類初加工中,通過對畜禽類動物(包括各類牲畜、家禽和人工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以及其他經濟動物)宰殺、去頭、去蹄、去皮、去內臟、分割、切塊或切片、冷 藏或冷凍、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分割肉、保鮮肉、冷藏肉、冷凍肉、絞肉、肉塊、肉片、肉丁屬於農產品粗加工),有以下稅收優惠:
一是免徵企業所得稅;
二是銷售增值稅按13%計(即不含稅收入*13%)。同時,從農民手中採購的原料,按採購價的13%自提進項增值稅,做為銷售增值稅的抵扣項(即原料採購總支出*13%為進項稅,原料採購總支出*87%為成本)。
也就是說,只要粗加工的毛利率低於13%,基本就不用交增值稅了(由於豬肉粗加工行業,豬肉成本佔9成以上,所以不能取得進項增值稅發票的人工成本等支出這裡暫時忽略),並且有利潤也不用交所得稅。
增值稅還有個問題,就是如果農產品粗加工企業的毛利率一直低於13%,即進項稅額一直大於銷項稅額,那麼稅務局只允許你把這個多出來的部分掛在賬上,稅務局是不會退錢給你的,哪怕你企業註銷不干了,也不能退增值稅,只能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列為成本免予交所得稅,但因為企業所得稅率本來就是0,所以這些多出來的進項增值稅一點用都沒有了。
至於製作火腿腸等深加工品,那不但銷售時要按17%來計銷項增值稅,粗加工原料還只有13%的進項增值稅,所以實際稅負比普通的工業企業還要高。同時,所得稅也沒有優惠,有利潤就得按25%扣繳。這種稅務特徵,正是很多專家為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叫屈的原因所在。
因此,從事農產品粗加工的企業,一方面要和農戶合作,多計些成本,多計提些進項增值稅用來抵扣;另一方面得自己做些深加工品或者與深加工品企業聯手,抬高粗加工品的毛利,打低深加工品的毛利,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筆者對比雙匯發展和雨潤食品的財報,發現雙匯發展過去2年繳納各種稅款為11.6億元和9.9億元,扣除所得稅及附加稅後,簡單估算增值稅繳納額約為7億左右。而雨潤過去2年不但不交增值稅,賬上還分別掛著7.6億和4.1億的進項可抵增值稅額。
兩者差別如此之大,原因是雙匯發展的粗加工屠宰(鮮凍肉銷售)只佔到總收入的4成不到,而雨潤則佔到八九成。所以,儘管雙匯發展的毛利率已經壓得很低,但仍然需要繳納增值稅。並且,筆者注意到,雙匯擬注入的那些公司,都是兼營粗加工和深加工,它們賣給雙匯發展時,基本都按深加工品即17%的銷售增值稅率計算的,以便讓雙匯發展能多抵扣一些進項稅。而擬注入的公司自己則完全抵扣掉從農戶手中購入生豬所產生的進項稅,有可能的是,雙匯擬注入的公司裡邊,還做了一個兩級稅收籌劃,即分開高利潤的粗加工和低利潤的深加工,先倒了一手,再轉給雙匯發展,那樣不但省增值稅,還省所得稅。
從整個雙彙集團來看,由於合併後的總毛利率高於13%,所以整體上是要交增值稅的,只不過這個稅主要由上市的雙匯發展承擔了,擬注入的非上市公司繳稅極少。雙彙集團這樣做稅收籌劃,既可以讓大股東多獲利,也不至於向稅務局多繳增值稅和所得稅,可謂一箭雙鵰。
從稅收籌劃的角度同理推斷,雨潤過去數年毛利率相對雙匯發展較高,是合理的。
|
||||||
賣的是農藥,但卻歸類為生技公 司,毛利率超過四○%,媲美國際醫藥大廠。這家公司叫作龍燈環球,做全世界超過六十個國家的生意,在全球植物保護劑(見小辭典)的學名藥廠市場排名第九, 去年營收為新台幣六十五億元。 龍燈最早成立於香港,工廠設於中國,它的厲害之處就在於,能把所有的生產集中於一個中國工廠,再把低成本的中國製品,提升價值賣到全世界;並用南北半球氣 候相反的互補特性,讓它的營運全年沒有淡季,克服一般農藥工廠淡旺季明顯,效率不高的弱點。 龍燈環球創辦人兼董事長羅昌庚,來自於台南醫藥世家,父親是奇美醫院(當時為逢甲醫院)創辦人之一,家族事業主要經營西藥原料進口,約有國內四分之一市占 率。他在台灣創立博登藥局,並同時負責家裡西藥原料進口及藥廠的事業。這些經歷讓他有了食品、藥品,以及批發與零售的經驗,為他的事業奠下了基礎。 「這個模式二十五年前就在我腦袋裡定了,」羅昌庚說,家族背景和過去的工作經驗,讓他想出了這種從沒人做過的獨特商業模式。而也因為他早就設定好目標,十 幾年來一步步策畫布局,到如今成為難以被複製的規模與架構。 為何毛利能增加?只設一個廠,賣到全世界 這樣的架構有什麼難?一、龍燈只需要中國一個廠,就可賣到六十國,加上中國生產與人力成本皆低,及各國需求互補,提升生產效率等,成為他高毛利的原因之 一。 二、植物保護劑和可樂一樣,屬於「加重型工業」,從原料到成品的過程中,重量或體積會大量增加。這種產業通常是原料出口,在銷售地再加工,龍燈卻把它集中 在中國生產以降低成本,挑戰不低。 三、一九九二年就成立實驗室開始做數據研究,不斷累積數據。每一種植物保護劑都需要藥證,有藥證才能推出商品銷售,而申請藥證最主要就是需要大量的數據, 證明其功能與毒性安全性等。 龍燈利用中國的低成本,高價賣到歐洲,等於是透過數據研究及申請藥證,為農藥加值,從中賺取價差。然而,做數據研究、申請藥證,不但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還 要時間等待,龍燈為市場先進者,以多種商品捆綁銷售的模式占據市場,後進者即使投入,較難獲得合理回報,形成先驅優勢。 「中國農藥每公斤十一元,歐洲可以賣到五十五元,這中間四十四元的價差就是我的空間。」羅昌庚說,當時他到中國就發現,到處都在做化學合成,成本又低,但 是合成只注重主成分功能,而農作物到了糧食階段,大家關心的是農藥的殘留和副作用,「所以我看到很大的商機在裡面……,最大的商機在於中國人不懂品質,我 懂品質。」 為何售價能提高?砸錢做品檢,口碑傳海外 羅昌庚找到自己的優勢,「用中國做合成的力量,做他們上面的附加價值。」他分析,農藥的觀念是合成,想的是如何降低成本,而做西藥的概念是數據研究,提高 價錢。他舉例,「降低成本頂多降兩毛錢,但是提升品質可以提高到兩塊錢。」錢景看到了,但要怎麼做? 第一步,他在中國設立實驗室,把中國製造的農藥原料做檢驗並分級出口。「中國的品質差,但我有保證,」但是,別人為什麼相信他的保證?因為他在當時就打出 龍燈品牌,會到合作工廠去做化驗,符合品質標準的才賣,針對客戶不滿意的,也可辦理退貨及退費。 羅昌庚用經營西藥的方式來做農藥。透過成分、純度分析,出檢驗報告等,讓向他買過貨的客戶,都知道其化驗精準度,逐步建立起口碑。 但,他的最終目標是要賣成品,而非原料。 為了賣成品,他引進英、美兩國技術,投資人民幣一億元成立可裝危險品的氟化瓶廠,「當時大家都覺得我瘋了,還沒有成品廠,就先去蓋一個廠做瓶子!」但是羅 昌庚說,沒有瓶子根本賣不了成品,而一旦成品能出口,這些投資一定能賺回來。 這個氟化瓶廠卻讓他吃足了苦頭,除了初期鉅額投資外,氟化瓶廠必須要二十四小時運作,因為只要一停工,需要八小時以上才能再恢復運作,他常常半夜跑去工廠 把偷睡的工人叫醒。為了拉大產量以分攤固定成本,「一開始瓶子都用送的,到處去推廣,製造需求。」但這都需要時間醞釀,所以工廠連續虧了七年,「對我來說 這是政策性的,」他說。 終於,龍燈成品製劑廠二○○○年在昆山成立,從○一年開始,產量十年成長十倍,去年約一萬二千多噸,平均毛利率超過四成,遠高於全球市占前十的馬克沁.阿 甘(Makhteshim Agan)、Nufarm等公司平均約兩、三成的毛利率。 今年,龍燈不僅要回台上市,還要在台投資蓋廠,甚至買下父親四十多年前在台灣成立的農藥公司中國農化。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不管前人光環如何強大,只要懂得 利用自己優勢,勇敢嘗試,就能闖出一條新路。 |
「真正能夠讓你投資賺大錢的公司,大部分都有相對偏高的利潤率,通常它們在業內有最高的利潤率。」投資大師菲利普·費雪在其著作《怎樣選擇成長股》中如是說。
縱觀2011年年報,在去年高通脹的背景之下,A股上市公司的毛利率普遍下降,在2278家具有可比數據的上市公司中,去年銷售毛利率同比下降的上市公司達1376家,佔比超過60%。
儘管如此,A 股上市公司中也仍然不乏「暴利」行業。食品飲料、房地產、餐飲旅遊和信息服務四大行業的毛利率仍然高達30%以上。
A股毛利率告急
「對於企業來說,2011年的日子並不比2008年好過。」深圳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財商》,在去年的高通脹背景下,上市公司成本壓力驟升,也直接影響了上市公司的業績。
這一點在毛利率指標上體現無遺。
Wind數據統計顯示,2008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銷售毛利率為18.13%,之後,隨著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的推出,2009年上市公司業績回 暖,當年上市公司毛利率水平上升到20.34%。但好景不長,2010年以來,上市公司毛利率逐年下降,2010年當年就下降到19.76%,而2011 年年報顯示,這一數據已經下降到了18.59%。而2012年一季報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水平更已經下降至18.18%。
從具體情況看,全部具有可比數據的2202家上市公司中,去年銷售毛利率同比出現下滑的上市公司共有1376家,佔比超過60%。
在23個申萬一級行業當中,就有15個行業拉響了毛利率下滑的警報。其中,毛利率下滑最大的行業分別是交通運輸、採掘、農林牧漁和化工,均下滑超過3個百分點。
交通運輸行業2011年的平均毛利率水平為19.55%,較上年同期的25.05%下滑了5.5個百分點,成為A股毛利率水平下滑最大的行業。從細 分行業數據來看,航運、港口和林業三個行業毛利率水平下滑最厲害,分別高達18.96個百分點、9.72個百分點和7.8個百分點。
近10年來,航運、港口行業毛利率持續下滑。申銀萬國在研究報告中就指出,港口行業的公共品屬性及交通運輸部指導下的定價模式,使得行業在下游需求疲弱、上游原材料和人力成本、財務成本上升的環境中較難以獲得毛利率提升的機會。
去年,通信設備行業也面臨了行業毛利率拐點。2007年至2010年,通信設備行業毛利率持續上升,2010年行業平均毛利率水平達到29.84%。但在去年,行業毛利率大幅下滑至22.90%。結束了2007年以來毛利率上升的趨勢,行業拐點畢現。
德邦證券分析師李項峰就指出,受行業內的大量擴產和運營商集中採購的影響,通信設備行業毛利率拐點已經到來。「由於擴產具有一定的建設週期,2012年通信行業的產能依然會進一步擴張,供過於求的狀況進一步加劇。」李項峰稱。
八大行業毛利率回升
「伴隨通脹回落,成本壓力會逐步緩解,原來毛利受壓制的行業盈利能力將出現恢復,但由於需求還在回落,所以目前只能堅持需求穩定而毛利率將回升的行業配置。」招商證券分析師陳文招說。
經濟困境之下,哪些行業會脫穎而出呢?
陳文招指出,在2004年和2008年兩輪通脹下行週期中,毛利改善、需求穩定的行業主要有食品飲料、紡織服裝、輕工製造、醫藥生物、公用事業、商業貿易和餐飲旅遊等。
從2011年年報的情況看,這些行業的毛利率情況同樣不俗。
在A股上市公司整體毛利率下滑的背景下,Wind數據統計顯示,23個申萬一級行業當中,仍然有8大行業去年毛利率水平獲得上升,分別是房地產、綜合、食品飲料、建築建材、有色金屬、家用電器、紡織服裝和金融服務。
細分行業裡面,毛利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園區開發行業,行業平均毛利率水平從上年同期的35.95%上升到48.82%,毛利率水平大幅上升了12.87個百分點。
網絡服務行業毛利率則連年上升,2008年,該行業的平均毛利率水平只有29.11%,而到了去年,行業平均毛利率水平就上升到了38.22%。其 中,百視通(600637.SH)毛利率顯著提高,與2010年相比,百視通的毛利率同比上升10.9個百分點至58.1%,主要原因在於高毛利的 IPTV業務收入佔比提升(2011年公司綜合毛利率為49.7%,IPTV業務毛利率為62.7%)。
餐飲旅遊、飲料製造和高速公路晉「暴利」前三
儘管去年不少上市公司面臨困難的經營環境,但是,仍然有一些行業朝氣蓬勃,令人咋舌的高毛利率水平之下,這些行業是否正處於最好的時光?
Wind數據統計顯示,在申萬二級行業當中,行業平均銷售毛利率水平最高的行業分別是酒店、餐飲、飲料製造、高速公路和景點,毛利率水平均超過50%,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暴利」行業。
「餐飲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國民經濟收入的提高,是受大勢推動所致。」群益證券在研究報告中指出。
根據Wind數據統計,餐飲旅遊行業2011年平均毛利率水平為36.07%,細分行業中,酒店行業毛利率達到68.08%,餐飲行業為60.89%,景點行業為50.64%,均進入申萬二級行業中毛利率前5名的行列當中。
「在原材料上漲的背景之下,餐飲旅遊行業受傷最小,因為行業轉嫁成本的能力較強,高毛利率的狀況還將繼續。」國泰君安一位分析師指出,但是,傳統旅遊業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雖然毛利率高,但是也應該注意看到其淨利潤率較低。
而對於行業的前景,東北證券分析師周思立指出,在業績驅動、政策利好和假日效應三駕馬車的拉動之下,餐飲旅遊行業景氣度上升,行業基本面良好。
飲料製造行業2011年平均毛利率水平達到58.24%,其中,葡萄酒和白酒行業的毛利率水平最高,分別達到72.38%和71.89%,從 2008年以來,在提價效應之下,這兩個細分行業的毛利率水平也是連年穩步上升。其中,白酒第一品牌貴州茅台(600519.SH)就以91.57%的毛 利率水平笑傲A股上市公司,躋身A股十大最「暴利」上市公司的行業。
高速公路行業的「暴利」也不容忽視,其2011年的平均毛利率水平達到55.05%,其中,最高的重慶路橋(600106.SH)毛利率甚至達到了91.14%。
營業利潤=毛利潤-銷售費用-一般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淨收益+投資淨收益
| ||||||
十一月,台灣嘉義,一件件成衣代工王聚陽實業旗下生產的春夏服飾正在趕工,這,正是聚陽明年三月將推出自有網購品牌fisso的全新男女裝。 今年,是台灣紡織業品牌元年!聚陽、遠東、力麗與積極籌畫的新光等,品牌,成了這批紡織上中下游製造大軍搶進的新顯學。 其中,專門替GAP、A&F、Lativ等知名品牌代工,今年前三季合併營收近一百二十一億元、每股盈餘(EPS)五.九三元的紡織股每股獲利王聚陽,正是現階段代工轉品牌紡織族群中的指標企業。「別人不見得有成衣設計、製造能力,聚陽卻擁有最大產能,可以自己供應是它最大優勢,」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組長洪輝嵩觀察。 六年前,聚陽曾推實體通路服飾品牌,卻因虧損逾兩億元收場,沒想到現又打算進軍網購品牌。它的盤算何在? 先看來自熱火般的商機拉力。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今年台灣線上購物市場規模突破三千億元,網購市場中,服飾精品二○一○年到二○一五年,年均複合成長率更達二五%稱冠。 「品牌才是最終主導者,」聚陽董事長周理平認為。另外,代工毛利率逐年下降,則是推力。翻開聚陽年報,二○○九年毛利率一七.八%,近兩年卻至少都各下滑一個百分點。「國際不景氣,買家不只縮短交期,且轉嫁設計、資金等成本,造成毛利一直降低,」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產業服務及資訊處主任尹承達透露,布局品牌成了代工廠圖長遠之計。 挑戰一:商品力賣易穿搭的「輕流行」服飾 但,轉入品牌絕非簡單之事。當年,周理平就敗在低估實體通路品牌投入資金,以當時北市忠孝東路店面月租金一百萬元計算,加總裝潢、人事等營運成本,一間店一年投資上看兩千萬元,「做這種投入燒錢燒很快,」又遇上金融風暴,跨品牌三年後喊卡。 現在從頭再來,他選擇「成本較低」的網購品牌。「網購模式,你賠也賠不到哪去!」周理平不諱言,以第一年自有品牌生產三十萬件、營收約六千萬元推估,「各種支出了不起八千萬元,每年大概要虧超過五千萬元也不是那麼容易。」 想用小投入孵大效益品牌金雞,他跟其他台灣紡織業者,必須先超越三大挑戰。 首先是商品力。「台灣網購起點,就像夜市擺地攤一樣,去買一堆貨就在網路上賣,」近期以個人身分入股網購服飾品牌天母嚴選的周理平發現,除Lativ外,台灣多數網購服飾品牌都採到韓國或中國虎門等地批貨模式,沒有差異化,「要做品牌,如果批貨就失去意義。」 為求商品獨特性,周理平決定多花成本,從材質研發、款式設計等一手掌控。fisso總經理顏聖育透露,市面上網購品牌以基本款與流行款為大宗,聚陽自有品牌選擇易穿搭的各尺寸「輕流行」服飾搶市,平均價格則在四百到六百元之間。 台灣紡織大廠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觀察,品牌形象未建立前,消費者一般忠誠度不高,如何提升「輕流行商品」品牌黏度是挑戰。 挑戰二:經營力多樣少量,避免庫存太多 其次,庫存管理也考驗聚陽的經營力。「每筆代工單都是有人買才生產,品牌卻是做出來假設會有人買,品牌最大敵人正是庫存,」黃冠華直言。 原本,品牌團隊規畫首年度推出四百款網購服飾,約是代工客戶Lativ兩倍(編按:同款有不同尺寸與顏色),每款約生產一千五百到兩千件,則約只有Lativ的百分之一。 周理平也正小心翼翼看待庫存風險。看到今年網購品牌競價生態,讓他決定把每款件數砍半,「不希望萬一有些款式賣不太好時,為了出清存貨把價格殺得太厲害。」 挑戰三:行銷力首年砸兩千萬,打知名度 但,接下來另一個難關,則是行銷力。看過上千家網路新創事業的創投業者王仁中坦言,現階段網購品牌有太多選擇,「消費者不知道聚陽,更不知道為何要買,」先要衝流量與品牌知名度,「問題是它願意砸多少錢來行銷?」 香港易寶電子商務業務總裁劉彥婷觀察,降低成本等賺代工財思維,根本上和投入資源的品牌行銷相衝突,「傳產每一分錢都是辛苦賺來,要它一個月花上百萬美元,連砸六個月,會得心臟病!」 「如果能循序漸進建立營收規模,帶出的周邊效益可能更大於品牌本身虧損,」直到訪問時,周理平仍在盤算得失……。 第一年,他打算投入約兩千萬元品牌行銷預算,根據推估,他的對手之一——Lativ,一年已至少砸下上億元搏品牌曝光。 在專家眼中,網路成衣的戰爭,不會比較好打。「網路只是平台,還是要回歸品牌本身,」王仁中指出。品牌,是場比氣長的持久戰,哪怕是網購品牌,想成為市場一軍,就要有須投入資源未必比實體少的決心。 周理平與台灣其他紡織業者有品牌夢是好事,但,對品牌長期戰爭代價的越早正確認知,贏的機率才能越高。 【延伸閱讀】台灣紡織大廠,年餘孵7個服飾品牌——台灣紡織業投入品牌表 年/月:2011/10業者:宏遠興業(遠東集團)自創品牌概況:推出MIT機能環保服飾品牌EverSmile價位:平價 年/月:2012/01業者:聚紡自創品牌概況:推出機能性戶外運動品牌G-Fun價位:中價 年/月:2012/03業者:潤泰全(潤泰集團)自創品牌概況:透過自家網購平台Fashion Cookie,推出全台首家線上訂製襯衫品牌Corpo價位:平價 年/月:2012/09業者:力麗、力鷗(力麗集團)自創品牌概況:繼購併戶外通路品牌GoHiking後,自創設計師品牌FN.ICE,在台北東區開幕價位:中高價 年/月:2012/10業者:台元紡織(裕隆集團)自創品牌概況:自創台灣設計師品牌InDesign,台北東區概念店開幕價位:中高價 年/月:2012/10業者:聚陽自創品牌概況:宣告推出自創網購服飾品牌fisso價位:平價 年/月:2013業者:新光紡織(新光集團)自創品牌概況:未上市品牌將在既有的ARTIFACTS時尚複合店通路銷售價位:中高價 註:上表僅列入近1年來上市櫃紡織公司投入服飾品牌情形資料來源:各媒體 |
| ||||||
稅務局公布上個財政年度稅收,總額再創新高,合共2,422億元。其中利得稅較前一個年度增加6%,達到1,256億元。若以有限公司稅率為16.5%推算,即代表交稅的公司合共賺取7,612億元利潤(7,612億×16.5%=1,256億)。 去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突破20,000億元,達到20,419億元。若以此粗略推算,本地企業的毛利率(profit margin),高達37.3%(7,612億÷20,419億=37.3%)。若考慮到政府寬減利得稅十多億元,以及獨資及合夥企業的稅率較低(15%),保守估計本地企業的利潤高達8,000億元,毛利率接近四成,遠高於美國的兩成多。 筆者一直有興趣知道香港的收入分配情況,四類主要收入,包括薪酬、利潤、租金和利息,佔GDP的百分比。可惜政府統計處估算GDP,只採用開支法和生產法,並沒有採用收入法,以致無法知道這四類收入的比重。 筆者嘗試根據統計處及稅務局的資料,去估算一下這四類收入佔GDP的百分比。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當時共有350多萬工作人口,當中包括僱員、僱主和自僱人士。人口普查報告列出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不包括年終花紅及雙糧),分為十二個等級,由每月少於2,000元至每月多於60,000元,並列出每個等級的工作人口數字。 筆者以每個等級的平均數,再乘以該等級的工作人口。最高收入的一個等級(即每月多於60,000元),就以100,000元作為平均數推算。按照這個方法,推算出總薪酬約8,000億元。再考慮到2012年工作人口增加,薪酬上升,以及年終花紅及雙糧等因素,估計總薪酬約8,500億元,約佔2012年GDP的42%,數字遠低於美國接近六成的比重。 至於房地產帶來的租金收入,可以參考計算GDP的開支法和生產法的數字。若以開支法計算GDP,便需要計算四方面的開支,包括私人消費開支、政府消費開支、投資總額和出口淨值(出口總值減進口總值)。當中私人消費開支,是包括自住和出租物業的租值,合共約2,000億元。 若以生產法計算GDP,便需要計算各類經濟活動帶來的增加價值(value-added)。例如農業和漁業,增加價值不到10億元,佔GDP不足0.05%。至於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所佔的比重,則接近三成。由此可見,現時選委會的組成,完全未能廣泛代表香港經濟實況。各項經濟活動中,有一項稱為樓宇業權,反映物業租值,2012年的估算是1,957億元,與開支法大約佔GDP 10%的數字相若。生產法亦列出產品稅,2012年的估算是622億元。 採用開支法計算出2012年的GDP是20,419億元,扣除薪酬、利潤、租值和產品稅,餘下的便屬於折舊開支和利息收入,約1,300億元。若以2012年投資總額為5,000多億元,以及本地銀行存款共80,000多億元推算,約1,000億元的投資用作更換資產(即折舊),數百億元是利息收入,在低息環境下尚算合理。 由於香港稅率較低,故此相信不少跨國(或跨境)公司會選擇在香港報稅,以會計方法調高在香港境內所賺取的利潤。但即使如此,以本地企業繳付接近1,300億元利得稅來計算,政府若能夠有效動用其中的10%,即百多億元,來改善香港收入不均,基層工人收入偏低的情況,必能大大紓解市民的怨氣。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