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真的不用擔心大眾工廠的機器人殺人事件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703/150142.html
黑馬說:昨天,很多人被發生在德國大眾工廠的機器人殺人事件嚇到了,出現了許多”細思極恐“的推測,辯證人類到底要不要廣泛地把機器人應用到人們的生活。
但是那些焦慮的人們完全是被“機器人殺人”五個字標題黨了。在德國大眾工廠的機器人殺人事件中,兇手是傳統機器人,並非科幻電影里面那些有自主意識的智能機器人。而《金融時報》在刊出的專家觀點稱,這次機器人殺人事件更應該被歸類為一起普通的工業事故,而非機器人掌握了新技能真的可以殺人了。
如果真要較起真來,在傳統的工業制造領域發生的傷人事故甚至都低於在美國的一些酒吧里出現的情況。
所以真正應該擔心的,並不是已有的傳統機器人,而是和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們憂慮的一樣——如果有一天人類造出了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你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會不會被機器人代替?整個人類的社會經濟結構又會發生何種巨變?以及機器人能否超過人類的智力水平?
《創業家》日前與劉芳德博士就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話題有一次對談。劉博士預言:機器人大規模替代人工將在3-5年內發生,而且它們將越來越智能化。至於機器人未來能否像電影中那樣學習人類的感情?劉博士回答得也很坦率:現在還沒人知道。
文 | i黑馬
編輯丨王冀
機器人的人工替代率有望高達60%
《創業家》:很多人認為機器人只存在於科幻作品中。您如何看待機器人這種新生事物?
劉芳德:機器人不是新事物,歐美己經擁有40年應用工業機器人歷史,在日本也擁有30多年。這次投資熱潮的重心就是智能機器人。
《創業家》:究竟什麽是機器人,智能機器人跟傳統機器人的區別是什麽。
劉芳德:在技術上講,機器人是物理-信息處理系統。有三部分:傳感器(將物理世界轉化成信息);控制器(信息處理系統);執行器(負責跟物理世界交互)。
許多我們叫機器人的系統,其實都不是機器人,比如遠程手術機器人並沒有控制器。而許多我們不稱為機器人的系統,如放療設備,實際上是機器人。傳統的機器人技術關註的是執行器,通常是以機電系統開發為重心,代表性產品是工業焊接機器人。智能機器人的特點是具備環境感知能力,具有一定自主性,可以隨機應變地解決問題,重心是傳感器與控制器,代表性技術是無人駕駛。
《創業家》: 如何比較智能機器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的經濟影響力?
劉芳德:智能機器人技術比傳統機器人對經濟影響力大得多。發展機器人替代人並不是新想法。在這過程中,機器人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有限,工業機器人沒有隨機應變能力,只能做一些簡單重複的事,對人工的替代率只有5%。因為絕大多數的工作,即使簡單也需要一定適應性。智能機器人由於具備一定的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人工替代率會高達60%,對經濟貢獻是傳統工業機器人的十幾倍。
《創業家》:智能機器人對各個行業的影響力如何?
劉芳德:智能機器人正在引領新一代的工業革命。主要受其影響的行業是農業、物流、制造、能源、醫療以及國防。在這些行業中,智能機器人技術將產生革命性的效果。背景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現階段,許多行業中的主要成本不是資源成本,而是時間成本。
以農業為例,智能機器人可把農作物產量提高20%。如果我雇一位農業技術專家,只培育一顆苗,選一個最合適的位置播種,根據天氣情況適量澆水,有蟲子就抓。按這種精細農業的種法,產量會是現有農業的幾倍,但是在經濟上這是不劃算的。如果有一部機器人做澆水、抓蟲等工作,精細農業就合理了。
在醫療行業方面。美國一位心血管醫生一年的薪水是50萬美元,一個心血管介入手術的時間是4到6小時,一周只能做3次。每次手術要7到10個人。這樣一次手術人工費用約為10萬人民幣。如果用機器人來做,只要5分鐘,手術費就可以降到幾千元人民幣。
在物流與能源方面,機器人系統的優勢是反應速度快。機器系統之間的交流效率是人與人交流的幾萬倍。比如在電網中,新能源如風電與太陽能都是依靠不可控的自然力,所以當風停止時就要開火電來彌補,這就是電網中的調度問題。目前電網中的電通常都只有設計容量的一半左右,而且發出的電如果沒有人用就浪費掉了。如果由人工來調度,至少要五分種,但是機器人來調度,反應速度是毫秒級的。
更恐怖的是調度機器人聯入各家的電表和用戶的日程表,可以預測電力消費並調整用戶用電時間,有潛力將電能價格降低一半。英國有一家叫Ocado的生鮮電商公司,一般的超市供貨周期是一周,Ocado的周期是40分種,主要的時間都花在人工打包和送貨。目前Ocado在開發能打包和自動送貨的機器人,布署後周期可能會降到20分種內。
在軍事上,美國海軍己經停止開發載人戰鬥機,因為無人機的性能己經遠遠超過最尖端的載人機。例如,獵殺拉登的任務非常依賴無人機進行軍事打擊。無人機成本低,性能好,傷亡更小,政治成本更低,己經改變了現代戰爭的模式。
《創業家》:機器人可以改變經濟格局嗎?
劉芳德:在未來,一臺機器人會重新定義一個行業。傳統經濟中的規模優勢在機器人技術面前蕩然無存。富士康有幾百萬員工,如果機器人可以完成同樣的工作,可以擴展幾倍的富士康規模。目前,5%的替代率不代表工業機器人只能做各項工作中的5%,只是因為工業機器人只是零星布署在幾個工序上,系統優勢還沒有顯示出來。當機器人人工替代率達到60%的時候,產品的成本降到原來的一半,利潤還上升了。
當機器不占主導地位時,機器換人的動力是不足的,當大多數生產由機器完成的時候,人就越來越成為生產的障礙了。假如原來的生產要1小時,10個工序每個6分種。當其中的9個被機器人化,一共只花了1分種,剩下的一個人工花了6分種,那麽資本會不惜一切代價把人工機器人化。
機器的協作效率遠高於人與人的協作效率。機器人一擔協作起來後,任何行業都會形成新的機器人閉環,各行各業都開始加速垂直整合,由產品向服務型轉化。比如谷歌的無人車,像這種無人車非常依賴數據服務,要有傳感器,有地圖數據,有通信網。在它的一個周期內,服務成本會超過車本身,所以無人車的商業模型一定是租車服務,而不是賣產品。如果人人租車,那就沒人買車了,這樣靠賣車為生的汽車制造商就滅亡了。
《創業家》: 你說機器服務化很像O2O,所以機器人也會沖擊互聯網嗎?
劉芳德:其實O2O就是用人來替代機器人。數據由人輸入,最終服務由人來完成,互聯網來完成控制。目前Uber在開發無人車技術,當技術成熟後,打車的對象就是無人車。送外賣的O2O開始是人做飯、人送飯,但以後會進化成機器人做飯、機器人送飯。
互聯網直接影響實體經濟的方式有限,靠人來輸入信息,又要靠人來產生影響。但是如果制造業與物流機器人化,用戶就不需要在電商平臺上找來找去,直接說想要什麽產品就可以了,自動定制、自動生產、自動送貨。社會生產中的主體是物聯網,而與人打交道的互聯網只是系統前端,社會對互聯網的需求其實更低。
物聯網看重傳感器部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看重控制器部分,而機器人看重執行器部分。許多遠程醫療診斷系統,可以理解為分布式的機器人系統。統一起來的技術術語是:機器人及智能運營系統。所有這些技術最終會整合起來,重新定義一個又一個行業。
人工智能會超越人類嗎?
《創業家》:人工智能產品好像已有很多,但又有人說人工智能還未實現。究竟什麽是人工智能?
劉芳德:智能是一個生物學概念,雖然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數學家與計算機科學家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理解智能的意義必須要在生物學的角度來理解。霍金其實說的很清楚,智能就是適應性。在生物學上,達爾文講適者生存,智能就是生物調整行為,適應環境,生存下去的能力;而在人工智能上,就是能讓機器人或是計算機系統自適應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技術上講,計算機己經取得了許多成就,但還解決不了兩點:第一,從現實世界中發現規律;第二,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規律來解決問題。這兩個問題研究了許多年,但沒有突破,後來大家又開始研究神經學,人工智能最近的成就是靠生物神經學研究推動的。
《創業家》:您怎麽看待神經學?
劉芳德:神經學研究沒有發現人能解決各種問題,人與動物只是很好地解決了幾個重要問題。我們通常認為一半的植物是沒有什麽智能的,這是因為植物只呆在一個地方,所以用不著發展出特別複雜的行為,也就不用智能。動物通常被認為是有智能的,原因在於動物能跑來跑去,環境變化很大。就此而言,生物發展出智能並不是為了進行複雜的思考,而是控制運動,能讓自己生存下去,所以導航技術是智能的本質功能。實際上,對生命來說,更高的智能如情感、語言並不如我們想的那麽核心。目前,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研究核心是導航與運動控制技術,其中包括三個問題:視覺識別、環境的感知,以及空間定位和運動控制。
《創業家》:為什麽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直到最近才熱起來?
劉芳德:以前的計算機研究主要在於按規則演算,許多系統都類似下象棋,都是基於規則的演算系統,但是對於機器人來說,核心能力不在於按規則演算。機器人研究中有一句格言叫“大象不用會象棋”。機器人為了同物理世界交互,需要有從感知中提取出物理世界模型的核心能力,要從感知數據中發現模式、結構、規律。這一點在計算機研究的歷史上一直不是核心,只是最近幾年才有突破。智能機器人主要是建立在機器視覺與語言識別這一類模式識別技術上的,與己有的信息技術處理的問題不同。
《創業家》:人工智能機器人會超越人類嗎?
劉芳德:這個問題不好說。目前,機器按規則運算的能力遠超出人,人從感知經驗中提煉出模式的能力要強於機器。事實上,學習能力要遠比運算能力重要。人類社會取得今天的成就,更多的原因是我們掌握了越來越多關於世界變化與演進的規律。即使目前機器的深度學習取得了跟人類似的精度,人的學習效率也要比機器的深度學習強。如有一天機器的學習效率與人差不多時,機器就會勝過人了。
按照目前的技術發展水平,加以大量數據訓練之後,機器可以在許多簡單工作中表現出與人差不多的適應能力。機器人應該可以勝任絕大多數藍領工作,或者是人類歷史上曾用動物完成的工作。大規模的機器替代人會在未來3-5年內發生。至於機器人會不會發現世界和人性中的規律,進而成為政治家、科學家與藝術家?沒人知道,因為機器人現在還不會與人溝通。
中國機器人研發現狀如何?
《創業家》: 你對中國機器人產業有什麽看法?
劉芳德:中國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是正確的,但在具體執行中,還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這一輪機器人產業變革的重心是智能化技術,而中國關註的是工業機器人,投資主要都投向了機電系統制造的領域。發展機器人產業不等於只發展工業機器人,更應發展的是智能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
工業機器人存在著技術應用的瓶頸,同時中國的制造業特點對機器人技術也提出了很多挑戰。中國的制造業主要集中在低利潤部分,在這個部分推廣機器人的困難很多。而歐美保留了飛機制造等高利潤的制造業,使其有實力開發性能更好的機器人,也更容易在機器人領域獲得成功。
科技創新最大的敵人是成本,任何新技術都應先推向高利潤市場。舉個例子,同樣的智能技術,智能眼外科手術機器人一臺500萬元,每次手術十幾秒,利潤高達1萬元;給富士康開發的智能組裝機器人,一臺只能賣20萬元,組裝一部手機要1分種,利潤只有一兩百塊錢。所以,智能機器人的發展應是先做人做不了的事,再做人做不好的事,最後才是做人能做得很好的事。
中國發展機器人產業的主要動機是人工成本上升,目前的工業機器人只能維持企業現有的成本,但不會大規模降低己有成本。將機器人產業從低利潤領域向高利潤領域發展,是違背科學發展規律的。更為合理的做法需要將國防、航空、能源、醫療這些高利潤領域開放,允許企業開發軍用與能源機器人,技術成熟後再向低利潤民用領域擴展。
李克強總理說過,個人敵不過團隊,團隊敵不過系統,系統敵不過趨勢。智能機器人對時代沖擊的不僅僅是生產力和經濟,它也對社會制度提出許多挑戰。機器人或許會執行部分政府職能,比如機器人警察、機器人執法、自動架駛的交通事故認定、定制產品的質量檢查等。許多人覺得這些是很遙遠的事,但事實上,目前全球各國都在發展機器人產業,技術上的差距可能只有5-10年,但是在制度上以及社會文化對技術的接受程度上,可能相差百年。社會制度的變革要比技術進步困難得多,技術的優勢最終會被社會制度落後抵消掉。機器人產業勝出的很可能不是目前的技術領導者,而是社會制度準備得更好的國家。
《創業家》: 最後,請總結一下智能機器人。
劉芳德:許多行業丟掉機器人也就丟掉了產業。智能機器人是一場百年來最重要的技術革命,也是任何國家與民族都輸不起的戰爭。
人物介紹:
劉芳德:畢業於哈工大,曾幫助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設計機器人組裝流水線,助力其申報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後在ABB研發中心做過工業機器人軟件開發;現在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做手術機器人的研究,是英國皇家醫學會高級會員、英國電氣工程師協會成員,正在參與編寫《歐盟2020機器人市場分析與戰略報告》,以及參與制定英國國家柔性制造產業戰略規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i黑馬,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殺人1</h2>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0/14/%e6%b3%95%e5%be%8b151014%e5%88%91%e4%ba%8b%e6%b3%95%e4%ba%8c%e5%8d%81%e4%b9%9d-%e6%ae%ba%e4%ba%ba1/ <br /><br />
<p>法律151014</p>
<p>刑事法(二十九) <strong>殺人1</strong></p>
<p>蕭律師執筆</p>
<p><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刑事罪行可分為兩大類:</strong></strong></p>
<p><strong>(A)侵犯人身罪行</strong></p>
<p>這又可細分為</p>
<p>a殺人;</p>
<p>b非致命的侵犯人身;</p>
<p>c性罪行。</p>
<p>(B) <strong><strong>侵犯財產罪行</strong></strong></p>
<p><strong><u><strong> </strong></u></strong></p>
<p><strong><u><strong>侵犯人身罪行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strong></u></strong></p>
<p><strong><strong>〈</strong>殺人Homicide〉</strong></p>
<p>Def<strong> 「殺人」指一個人殺死另一個人。</strong> 殺人可以是合法或非法的。合法,是指在行使自衛權利和防止罪行的情況下使用合法武力殺人,或者是香港在1993年以前執行死刑的結果。(1993年香港廢除死刑。)</p>
<p> </p>
<p>如果殺人是非法的,就是一種罪行了。在<strong><strong>香港有四種殺人罪行:謀殺</strong>murder和誤殺manslaughter兩種普通法罪行;殺嬰infanticide和 危險駕駛引致死亡dangerous driving causing death是成文法的罪行。</strong></p>
<p> </p>
<p>並非所有非法殺人都構成罪行。 (1)如果無法證明所需的犯罪意圖或犯罪行為,例如殺人出於意外,那就沒有刑責;或是(2)值得全部或部份寬恕,因被告在精神混亂下殺人;(3)被告成功提出一種辯護,如在脅迫下殺人(謀殺除外)。</p>
<p> </p>
<p><strong><strong>謀殺‧誤殺‧殺嬰</strong></strong></p>
<p>謀殺(在香港是最嚴重的罪行)、誤殺和殺嬰都有共通點。</p>
<p> </p>
<p>在某些情況下,謀殺與誤殺可在香港起訴,即使罪行不全在香港境內發生。不論引致受害者死亡的人是任何國籍,就算犯罪行為是在公海或香港境外發生,<strong><strong>只要受害者基於該行為的結果而在香港死亡,即可在香港起訴。</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謀殺的定義</strong></strong>,源出於十八世紀Sir Edward Coke在Institutes of the Laws of England所作的解釋:“謀殺,是當一個<strong><strong>有健全記憶的人,在有責任能力的年齡,預先有惡意,(在英皇普天之下),非法去殺另一有生命的人。</strong></strong>”****</p>
<p> </p>
<p>“有健全記憶的人”,即除去那些精神混亂的人;“在有責任能力的年齡” 即除去那些沒有刑責、不足法定年齡的孩童。“在英皇普天之下”已失時效,起碼在香港如此。以現代語簡單說,謀殺就是「非法殺害一個人」。</p>
<p> </p>
<p><strong><strong>“有生命的人”</strong></strong></p>
<p>被殺害者必須是“有生命的人”。<strong> 殺害未出生嬰兒不是謀殺而是其他罪行,</strong>如非法墮胎或殺胎。 如果傷害加諸一個仍在母胎內的嬰兒,該嬰兒出生,但後來被証實死於產前的傷害,那會是謀殺或誤殺。</p>
<p> </p>
<p>香港Kwok Chak-ming(Nos.1 and 2)(1963)案</p>
<p>被告以刀插進一個懷孕婦人腹部,傷害了胎嬰。胎嬰出生後死於被告的刀傷,被告被控謀殺。 法庭審視一系列歷史性著作(包括Coke的—他認為這是謀殺,及Hale的—他持相反意見),下結論認為Coke的權威性較重,判被告誤殺。在上訴時,合議庭Full Court (1997回歸後改稱終審庭Court of Final Appeal)肯定原審庭的判決。合議庭申明:“當一個嬰兒誕生出來,但出生後死於在母胎內所受的傷,加諸傷害的人,如果其它謀殺和誤殺因素也存在,可被判此等罪名。”此錘定音,後來又護得英國上議院在A-G’s Reference(No.3 of 1994)案中再肯定。但大法官卻懷疑,如果被告本來無意對胎或出生後的嬰兒施加嚴重身體傷害,那又算不算犯了這些罪行?</p>
<p> </p>
<p>如果出生嬰兒因傷極度畸形,不似人形,更且難活長久,也算是“有生命的人”:Range v Mid-Downs Health Authority (1991) 。當嬰兒仍生存時,積極決定結束其生命,或在例外的情況下,不給予養份或治療,可以是謀殺。</p>
<p> </p>
<p><strong><strong>〈</strong>死亡〉</strong></p>
<p>怎樣才算死亡?<strong><strong>在有關殺人法律中,迄無定論。</strong></strong>***</p>
<p>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法律意義上的死亡依據當時的醫學判定,心肺功能停頓就可定義為死亡。*** 但維持生命的機器面世後,這樣的判定就顯得不充份,因為這些機器可以很長時期維持昏迷病者的血液循環和呼吸,並且提供養份。</p>
<p>因此對「死亡」需要一個新的醫學測試,足以告訴醫生甚麼時候他們可以合法地關掉維生機器。這引出一個新的<strong><strong>「腦死亡」測試</strong></strong>。據此,當測試顯示某部分負責基本身體功能(如呼吸和循環系統)的腦已遭不能復元的損害及不再起作用時,就可宣判病者死亡。***</p>
<p> </p>
<p>「腦死亡」在香港多宗謀殺案中曾被提及,但其水平尚未達到上訴庭要求對死亡定下法律意義的權威程度。</p>
<p>舉例說,在Chan Yu-keung(1987)謀殺控罪中,被告關掉維持他的兄弟 “生命”的維生機器,正按察司 羅弼時Roberts CJ在引導陪審團時提到以「腦死亡」去決定死亡的關鍵時刻,但未達到理想及不受質疑的水平,最後陪審團裁決被告無罪。</p>
<p> </p>
<p><strong><strong>受害人的死亡必須是由被告行為所“引致”</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p>
<p><strong><strong>「致死原因」</strong></strong>提出幾個問題。</p>
<p>首先,<strong><strong>「致死」實際上意指使受害人的死亡早於應該發生的時刻</strong></strong>—有時可以說是「加速受害人的死亡」。 換句話說,即使受害人瀕臨死亡的原因並非被告的行為,但如果該行為實質上使受害人早死一點,被告也不能免去謀殺或誤殺的刑責。</p>
<p> </p>
<p>第二,死亡可以是由於一個行為或是一種疏忽,而此種<strong><strong>行為或疏忽起於被告對受害人應承責任的失責。</strong></strong> 這是針對普通法的謀殺與誤殺而言;至於殺嬰,“蓄意行為或疏忽” 則明載於成文法中。</p>
<p> </p>
<p>第三,<strong><strong>致命行為並不一定直接針對身體的本質。</strong></strong>舉例說,它可以包括蓄意的行為引致精神或心理創傷,恐嚇受害人,引導受害人做出某些事(如由高處跳下),因而引致受害人死亡。</p>
<div class=)
卡森:差點成為少年殺人犯的“天才之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481

(梁淑怡/圖)
奧巴馬在臺上7年,美國的種族問題並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有沖突加劇的趨勢。弗格森、巴爾的摩等地方出現的由種族因素引起的大規模騷亂,使得美國的種族關系進入一個新的緊張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出生於黑人貧民窟的卡森成為許多共和黨人心目中希望的象征。
2015年11月底民調:卡森在共和黨內支持率為22.2%。競選口號:“康複、激勵、重生”。
在2015年的金秋到來時,共和黨參選人里面在民調中緊追特朗普的是本·卡森。他們兩人得到的支持率都在百分之二十多,相加起來等於共和黨選民的一半。
從很多方面說,卡森與特朗普無論從經歷還是個性上都冰炭不同爐——特朗普是來自富裕家庭的白人,卡森是來自貧窮家庭的黑人;特朗普粗聲大氣地誰都要冒犯,卡森慢聲細語地令人感到親切;特朗普行事張揚,卡森為人低調。但是,無論是黨內大佬還是基本選民,卡森對共和黨人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從拿彈簧刀到持手術刀
在第一次電視辯論中,主持人讓每個候選人都談談各自的特長。輪到卡森時,他笑著說:他是在辯論中唯一沒有說過自己過去做過什麽其他候選人沒做過的事情的,所以他要談一下。“我是唯一用手術分開過連體嬰兒的人,唯一給母腹中的胎兒動過手術的人,唯一切除過半個大腦的人。不過你要是去華盛頓的話,你就會知道有人在我之前就做過了。”後面這句拿首都政界的腦殘現象開涮的話贏得了滿場觀眾的捧腹大笑。
這位曾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兒童腦神經外科醫生有著極為傳奇的人生經歷。今年64歲的卡森,出生於汽車城底特律市一個貧窮的黑人家庭。他母親與他那個當汽車工人的父親結婚時只有13歲,連字都不認得幾個,根本不知道如何閱讀。在卡森8歲的時候,母親發現父親原來另外還有妻子兒女,於是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了丈夫。為了撫養卡森和他的哥哥,當母親的在外給人家做清潔,同時打幾份工。雖然窮得叮當響,可是這位單身母親卻非常有誌氣,每天監督她的孩子讀書,同時自己也在當傭人的地方讓主人教她認字,最後竟然也能看書了。
在卡森14歲的時候,他差點就成了少年殺人犯。那次他與同學爭吵,一氣之下拿起一把彈簧刀向對方的肚子捅過去。一瞬間,所有人都驚呆了。不幸之中的萬幸,刀子捅到了皮帶的鋼扣上折斷了。被自己的行為嚇得六神無主的卡森顫抖著跑回家,發誓從此要控制情緒。在這以後,原本脾氣暴躁的卡森換了個人,直到成長為一個能夠做世界上最複雜手術的外科醫生,在醫療史上創造了多個奇跡。2008年,布什總統授予卡森以平民能夠獲得的最高榮譽之一:總統自由勛章。
1992年,卡森出版了他的自傳《天才之手》(Gifted Hands)。2009年,好萊塢將其拍成電影。扮演卡森的是著名演員小古博·古丁。
本來與政治沒有多少關系的卡森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卷入了政治的中心。2013年,奧巴馬總統按照慣例,舉行每年一次的國家早餐祈禱會。卡森被邀請到會進行主講。他站在講臺上沒有看講稿說了25分鐘。他在講話中嚴厲地批評了美國社會中“政治正確”的傾向以及奧巴馬政府提高福利的政策。“我們國家的債務已經達到了16500億美元。看看我們的稅法,複雜成那個樣子,沒人有辦法遵守。”卡森批評道。他甚至以醫生的身份批評奧巴馬的醫療改革政策。卡森警告說,美國的道德和價值標準正在下滑,如果繼續下去,這個國家就會步古羅馬的後塵。
當時,離卡森只有大約三米的奧巴馬總統看上去好不尷尬,而共和黨人卻像是聽到了福音。對於共和黨人來說,卡森是傳統的美國夢的化身,更是共和黨價值觀念理想的代言人。
在這次講話之後,共和黨許多基層選民自發推動起“卡森當總統”的運動。根據卡森自己的說法,他是被這個由成千上萬的選民參加的運動所推動才投入競選的。
醫人者能否醫國?
腦神經外科醫生卡森的政治立場並不比特朗普溫和,但是在說話方式上卻完全是特朗普的反面。民調專家查爾斯·庫克說,卡森的支持者中婦女比較多,經濟狀況也要好一些。筆者近日到弗吉尼亞州北部的勞頓縣去參加卡森的一次集會,到場的幾千人中有許多帶著孩子的中產階級婦女。
筆者還註意到,雖然卡森本人是黑人,可是到會支持者中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的人數並不多,仍然是以白人為主。在筆者身旁的一位拉美裔移民,手中捧著卡森的自傳《天才之手》,在卡森出場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一問之下才知道,十多年前卡森用手術刀挽救了他兒子的生命。
相對特朗普來說,卡森的演講給聽眾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特朗普說到哪里就算哪里,一味煽動臺下的情感;卡森同樣沒有講稿,說話慢聲細氣,在大講臺上幾乎是喃喃私語。但他講得有條有理,記錄下來就是一篇漂亮的文章。他著重訴諸支持者的理性而不是感性。
對於共和黨人來說,卡森的吸引力是很明顯的。自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以來,共和黨在種族問題上被民主黨打得擡不起頭。在貧窮的黑人社區中,政府發放的福利越來越高,卻使得那些社區陷入了永久性的依賴。同時,福利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貧窮社區中家庭結構的解體,因為婚姻與穩定的家庭有可能導致福利的喪失與收入的下降。而家庭結構的解體卻又直接促成了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納稅人的負擔不斷增加,可是那些社區卻日益陷入貧困與犯罪的惡性循環中。
共和黨歷來主張削減政府、減少社會福利。但是這些年來,任何改革社會福利制度的企圖都被貼上了“種族主義”標簽,讓共和黨在公眾輿論上經常處於下風。少數族裔特別是黑人選民一面倒地傾向於民主黨。在2008年總統大選中,黑人的選票93%投給了奧巴馬。甚至許多共和黨的上層和知識分子也倒戈。筆者曾經問過在里根政府中擔任過顧問的一位共和黨外交問題專家,為什麽會捐款、投票給奧巴馬。他回答說,盡管他不贊同奧巴馬的意識形態,但是他希望美國能選出一位黑人總統,以緩解歷史上積累下來的種族問題。
奧巴馬在臺上7年,美國的種族問題並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有沖突加劇的趨勢。弗格森、巴爾的摩等地方出現的由種族因素引起的大規模騷亂,使得美國的種族關系進入一個新的緊張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出生於黑人貧民窟的卡森成為許多共和黨人心目中希望的象征。
在勞頓縣的演講中,卡森說的一番話最受歡迎:“窮人也有自尊。他們並不需要別人可憐,不需要別人為他們提供一切。他們只需要機會。”他提到他那貧窮但教給孩子們自尊自愛、努力讀書的母親,“我母親要計算每一分錢,都要用到恰當的地方。如果她是財政部長的話,美國的財政狀況絕對不會這麽糟糕!”
他說的另外一番話也使全場掌聲雷動:“政府不應該向人民大量征稅。大家工作都是為了給自己掙錢,沒有人專門想要去養政府!”卡森批評美國政府大量印鈔票,用這種方式來變相剝奪人民。他還指責奧巴馬全民醫保法案在坑害消費者。
顯然,哪怕是在共和黨的保守派中,卡森也是保守的。一位曾經競選過當地學區董事的共和黨中年婦女對筆者說,卡森並不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人,“但是他讓我感到共和黨有希望。”這大概能代表多數卡森支持者的看法。
特朗普與卡森這兩位非正常候選人如今是共和黨2016年總統大選提名競爭中的領跑者。但是他們在這場持久戰中能堅持到最後嗎?參照往年的情況,在這期間領先的候選人——比如2008年的前紐約市長朱利安尼,2012年比薩餅連鎖店老板赫爾曼·凱恩——都沒有後勁。共和黨選民這次是否也會像以往那樣,先去和卡森、特朗普“談談戀愛”,到了投票時卻“轉嫁他人”呢?面對今年的情況,連最有經驗的競選分析家現在也不敢隨意公開作預測。
糾正冤假錯案又一例?福建莆田殺人案21年後將再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391.html
糾正冤假錯案又一例?福建莆田殺人案21年後將再審
一財網 秦夕雅 2015-12-16 13:49:00
福建省莆田市,一樁21年前發生的入室搶劫殺人案的“兇手”和家屬們終於盼來了立案再審的通知。目前,四名被告中一人已經刑滿釋放,其他三人已經服刑第21個年頭了。


福建省莆田市,一樁21年前發生的入室搶劫殺人案的“兇手”和家屬們終於盼來了立案再審的通知。目前,四名被告中一人已經刑滿釋放,其他三人已經服刑第21個年頭了。
12月16日,記者獲悉,福建高級人民法院(下稱“福建高院”)對許玉森、許金龍、張美來、蔡金森搶劫一案啟動再審程序。被告人家屬已經收到了《再審決定書》,代理律師也接到了福建高院的通知。
“按照刑訴法規定,此案再審將在三個月內完結,樂觀估計,三人春節有望回家團圓了。”此案代理律師之一、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殿學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家屬這麽多年不斷申訴很不容易,同時也感謝福建高院和福建省檢察院認真辦案的態度。”
福建高院發布的《再審決定書》稱:福建省人民檢察院2014年2月24日作出閩檢再建(2014)1號再審檢察建議書,認為“原判認定蔡金森、許玉森、許金龍、張美來共同搶劫犯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建議福建高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予以再審。
福建高院認為,再審檢察建議及申訴人許金森、許金龍、張美來、蔡金森的申訴理由,符合重新審判的條件。決定本案由本院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再審,再審期間不停止原判決的執行。
此案要追溯到1994年1月,當時福建莆田的一位66歲老者在家中被殺,隨後,許金龍、張美來、許玉森、蔡金森等4人涉嫌作案被捕。
1995年6月5日,莆田中院做出一審判決,以搶劫罪判處許金龍、許玉森、張美來死刑,而蔡金森因為在案中所起危害較小(帶路、望風及按住被害人腳),且坦白交待,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許金龍、許玉森、張美來不服判決,提起上訴。福建高院於1999年4月4日作出二審判決,將許金龍、許玉森和張美來改判為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改判理由語焉不詳:“考慮到案子的具體情況,四人尚不屬於死刑立即執行之犯罪分子”。
雖然兩級法院均作出有罪重判,但許金龍等四名嫌疑人始終聲稱遭到刑訊逼供,並從此與家人走上了申訴之路。
2014年3月,“兇手”和家人們的多年申訴迎來一絲轉機: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向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
2015年6月12日,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殿學、吳迎成、張雪峰在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下稱“福建高院”)順利閱卷。福建高院向代理律師提供了本案之前全部的案卷材料,並提供了福建省檢察院為複查此案收集調查的對被告人有利的證據。
21年前福建莆田殺人案或再審 “兇手”無作案時間 >>>
編輯:姚君青
刷爆韓國朋友圈的“殺人加濕器”咋回事?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3/1000290.html
最近,韓國人被一則五年前發生的公共安全事件刷爆朋友圈——“加濕器殺菌劑致死事件”。韓國檢方等部門傳喚涉事人員並展開正式調查,相關涉事企業相繼對韓國公眾道歉並提出賠償計劃,媒體議員專家市民團體等各界人士提出要嚴厲問責追查到底……
這場當年驚動韓國甚至引發社會群體性恐慌的重大安全懸案會在五年之後水落石出?到底是怎樣一場公眾危機,至今仍讓數以百計的受害者及家屬為獲得真相和賠償而四處奔走,讓風靡多年的產業徹底沒落,讓深沈的痛感綿延韓國民眾心頭五年以致更漫長的時間?
新華國際為您揭開層層迷霧。
【加濕器“殺人”始末:殺菌劑惹的禍】

據韓國媒體報道,加濕器殺菌劑致死事件至今已過去五年,這一事件導致韓國眾多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最近韓國檢察機關正式對這一事件展開特別調查,備受輿論關註。
2011年,首爾一家醫院以肺纖維化癥狀住院的病人出現接連死亡的疑案,這些病人有同樣的死亡原因:不明原因的急性肺病。因為死者都是孕產婦,給韓國社會帶來巨大沖擊。
隨調查深入,又發現2011年之前也有嬰幼兒和產婦因為相同的原因死亡。不明原因的死亡不斷發生,一度在韓國社會引發流行性恐慌。
韓國保健福祉部疾病管理本部開展了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後排除了流行病毒引發的可能,並在隨後的調查和實驗中初步認定,“加濕器殺菌劑”是導致孕產婦等罹患不明肺病致死的元兇。
當時的調查發現,患者近幾年平均每年使用加濕器4個月左右,每次加水時都添加殺菌劑,平均每月使用一瓶殺菌劑。

2011年,韓國保健福祉部召開記者會表示,通過保健福祉部疾病管理本部的動物吸入毒性實驗和專家的研究結果,證實了加濕器殺菌劑的危害性。
保健福祉部對產生問題的兩種殺菌劑、和問題產品含有相同成分的3種產品以及含有類似成分的1種產品共計6個型號的加濕器殺菌劑產品,根據韓國產品安全基本法的有關規定,要求相關企業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回收這些產品。
韓國環境部門把這一問題定性為環境保健法意義上的環境性疾病。經過兩次調查的結果顯示,因加濕器殺菌劑導致不同程度的受害者總數達到530人,其中死亡140人。而韓國市民團體推測出的死亡人數約220人。
韓國環境部門開展的新一波調查正在進行中。韓聯社表示,截止目前,政府正式統計的因加濕器殺菌劑事件死亡者總數為239人。
【“遲來”的道歉】

雖然受害者家屬在2012年將相關企業告上法庭,但檢方以難以確認因果關系為由,決定“附加時限終止起訴”。此舉也讓該事件陷入被害者俯拾皆是而找不到加害者的迷霧之中。
此後受害人家屬不斷堅持要求重新調查。2015年10月,檢方終於決定對相關企業進行調查處理。涉事企業相關人員最近相繼被傳喚。
調查爭論的焦點在於各生產廠家是否早就知曉產品里的成分對人體有毒。如果證明廠商存在故意為之,知法犯法,那麽企業相關人員可能會受到過失致死的處罰。而部分受害者家屬則主張對他們適用於殺人罪,他們的理由是部分事件的已經過了過失致死的公訴時效。
據韓聯社21日報道,韓國Reckitt Benckiser(利潔時)利潔時就加濕器殺菌劑事件向韓國民眾正式道歉。

利潔時公司代表曾於2013年出席韓國國會一個委員會會議並表達歉意,並且提出要拿出50億韓元規模的支援基金幫助受害者,但通過媒體發布正式道歉聲明尚屬首次。該企業表示,將在以往承諾的50億韓元的支援金以外再拿出50億韓元。
此外,樂天瑪特和home plus兩家生產銷售加濕器殺菌劑的企業已在韓國檢方加快調查後迅速召開記者會,發布公司致歉聲明及賠償方案。
此前,被韓媒認為“造成最多死亡者”的韓國利潔時公司不僅沒有正式對公眾道歉,而且一直對此事件保持沈默,回避韓國媒體,加上因為被懷疑存在對加濕器殺菌劑有害性調查相關文件的偽造、隱瞞以及銷毀證據等嫌疑,深陷韓國輿論批評的漩渦。
據韓國媒體報道,相關受害者家屬等組成的市民團體對涉事企業的“遲到”的道歉並不領情。韓國不少民眾還在網上發起掀起抵制相關涉事企業產品的運動。

有韓國網友表示,“我認識的人里有加濕器殺菌劑事件的受害者。那個孩子為此差點沒活過來,雖然最後勉強恢複,但至今還飽受支氣管炎癥和免疫力底下之苦。”不少韓國網友認為,涉事企業趁著檢方調查之際才集體出來道歉,明顯誠意不足,道歉聲明的具體表述也有回避責任之嫌。
根據韓國檢方最新消息,被移送到警方接受調查的韓國利潔時有關人員後,該人士供述稱,“雖然知道對人體有害,但並沒有做安全性檢驗”。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服從殺人也有罪!
2016-05-30 TWM
|
|
希特勒是策畫納粹屠殺的大魔頭,那下面小兵小將的人呢?一樣有罪!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法蘭克福大審判」改變對納粹罪犯的認知,全國走向面對與反省。 真相,所以被掩蓋,不是因為事實埋得太深,往往,因為事實太殘酷,人們自己會閉上眼睛,假裝看不見。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日,「法蘭克福大審判」正式展開。這一天,德國人自己審判納粹的罪犯;這一天,是德國向自己的同胞揭開罪行;這一天,改變了德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納粹的認知;這一天,德國走向面對和反省;這一天,改變了德國的歷史! 位於波蘭的「奧許維茲集中營」(Auschwitz-Birkenau Concentration Camp)是二戰納粹建立的最大屠殺場。一批一批的猶太人,包括兒童,被送到這裡做「最後處理」。一九四五年的「紐倫堡大審」,同盟國的法官判處三名「奧許維茲」納粹黨衛軍頭絞刑。 良心醫師 拒絕執行任務 一九四七年波蘭在克拉科夫,再度審判奧許維茲的人員。四十名被告,包括集中營的負責軍官、守衛、司機。其中三十九名有罪,二十一名被判死刑。唯一無罪的是穆克(Hans Münch),他是集中營的醫師。集中營的醫師任務是負責在猶太人下火車時,挑選體弱者立刻送進毒氣室,身強者暫時留下來做苦工。穆克醫師拒絕執行「甄別」的任務,而且他還給了一個倖存者一把手槍,幫助他逃命。他被判定是良心醫師,因此無罪。 接著,國際局勢轉變,冷戰開始,美國雖然掌握戰前納粹黨員的龐大資料,但只顧眼前對付蘇聯,懶得再追究。德國人,有罪的意圖掩蓋罪行;無罪的,想要逃避恥辱,所以德國戰後的「新生代」,都不知道「大屠殺」的歷史真相。 鮑爾(Fritz Bauer)是眾人皆醉下,極少數的獨醒者。 他有猶太的血統,戰前被迫逃出德國,戰後他被德國聘請回來當總檢察長。他堅持納粹屠殺罪行應該追查,但明的暗的阻力巨大,所以當他知道「納粹處理方案」的策畫兼執行者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藏匿在阿根廷時,他立刻把情報轉給以色列,讓他們抓艾希曼回耶路撒冷受審,因為明白德國做不到。 四面封閉的高牆下,出現一把鑰匙。有人向西德司法機關和國際奧許維茲委員會檢舉,有個參與大屠殺的納粹軍官柏格(Wilhelm Boger)逍遙法外。柏格是負責拷問任務,許多人被他刑求折磨到死。檢舉的資料鐵證如山,但西德的執法單位顯然有意忽略,在國際奧許維茲委員會的壓力下,才在一九五八年十月逮捕柏格。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柏格被抓,其他參與奧許維茲屠殺的人也要追查。鮑爾抓住柏格這把鑰匙,打開奧許維茲的黑洞。他指揮手下從幾十萬的檔案中,挖出四千多種資料證據,從十九個國家裡面,找到三百五十九個證人,其中有兩百一十一人是奧許維茲的倖存者。最後追查到二十二位被告,他們都是奧許維茲的中下級軍官。 審判開始,被告都以「服從上級命令」作為脫罪的藉口,有的被告還是趾高氣揚的權貴,根本不把審判當回事。當證據一一展現,證人指證歷歷,他們不只是積極參與,更是直接指揮。法庭排除奉命行事的理由,認定「服從上級命令而犯罪,一樣有罪」,如果沒有親手殺人,也是謀殺共犯。最後,判處十九名被告有罪,因為德國在一九四九年廢除死刑,所以六人判最高刑期,終身監禁,其他各判十四年到三年三個月,有兩名因病不關,三名無罪釋放。 追訴無限期 實現轉型正義法蘭克福大審判前,德國一般都認為納粹罪行是希特勒等上面幾個魔頭幹的,下面的人只是「螺絲釘」。真相呢?「良心醫師穆克」就是反證!加入納粹、參與屠殺的人,心裡是贊成希特勒的主張,認為應該殺光低等的人種。所以他們的行動是有自覺的,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個審判不只是要彰顯正義,更主要的是教育了德國的下一代,大屠殺的悲劇不是少數人興風作浪就幹得了的,它需要龐大的幫凶!沒有一個德國人可以置身事外,要一代一代深刻反省,才能縫補歷史的傷口。 法蘭克福審判後,德國持續追查納粹,更在一九七九年特別修法通過,「特別手段的謀殺,追訴時效無限」。就是因為種族因素殺人、連環殺人、滿足特殊性癖好殺人,採取無限期追訴。 在二戰結束後七十年,二○一五年審判了九十三歲的葛洛寧(Oskar Groning),他曾在奧許維茲擔任會計,媒體稱這是「最後的納粹審判」。不,這不是最後,一六年起訴了九十五歲的胡伯特(Hubert Z.),他曾在奧許維茲擔任醫務員。 有人說,事情要搞得這麼徹底嗎?是的,轉型是為了正義,不是為了逃避!這不單純是為了法律,而是為了教育!這不只是教育德國人,而是普世價值的教育! 我們在台灣,拿什麼教育孩子呢?是害死江國慶的陳肇敏上將們,罪證雖然確鑿,卻因為檢察官以輕罪起訴,追訴時效已過,而成功逃避罪責嗎?江國慶案如此,就會有洪仲丘案!洪仲丘案如此,一定還有下一個江國慶,下一個洪仲丘。我們不怕會是我們的孩子嗎? 撰文 / 郝廣才 |
福建高院昨夜舉行聽證會 蒙冤22年,4“殺人犯”提出3300萬國家賠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269
7月7曰晚上,福建高院就許金龍等4人“搶劫殺人”冤案國家賠償申請舉行聽證會。此前,蒙冤入獄22年的4人共提起總額超3300萬元的國家賠償。
1994年1月,福建莆田一66歲老者在家中被殺,當地的許金龍等4名年輕人被認定為兇手,蒙冤入獄,後被判處死緩。經過4人的不懈申訴,今年2月4日,福建省高院再審此案,4人被宣告無罪。
今年6月初,4人相繼向福建省高院提出國家賠償申請,此前福建省高院提出,讓4人在申請賠償階段解聘申訴階段聘請的北京律師,改請福建當地律師。但許金龍和另一位蒙冤者許玉森堅持己見,仍聘請了北京律師,分別提出了900多萬元賠償申請;另兩位蒙冤者張美來、蔡金森則聘請了福建律師,各自提出了700多萬賠償申請。4人提出的賠償總額超過3300萬。
福建高院原定今天(7月8日)上午對他們的賠償申請進行聽證,但由於未來幾天當地有超強臺風,遂臨時將時間改成昨晚。
聽證會分兩場召開,聘請北京律師的許金龍、許玉森2人被分成一組,對他們的國家賠償申請聽證從晚上6:30開始,持續到晚上9點。他們離開法院後,聘請福建當地律師的張美來、蔡金森走進法院,進行下一場聽證。
昨天的聽證會,4名當事人聘請的律師悉數到場。 據律師介紹,福建省高院的兩位法官稱,將在法定框架之內積極協調,同時會盡力爭取額外補償。按照《國家賠償法》規定,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是否賠償的決定。
限制“殺人機器人”首次政府會議終將召開 霍金曾警告
8月22日,據日本共同社報道,討論限制“殺人機器人武器”措施的首次政府專家會議預計於明年在日內瓦召開。這意味著為制定相關條約的討論將啟動。
報道稱,這種武器可以探知攻擊目標並自動挑選敵人進行殺傷。與急速發展的人工智能(AI)形成對比的是,關於對限制“殺人機器人”的討論一直沒有取得進展,非政府組織(NGO)之間要求禁止開發的運動在擴散。

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投資開發的四足步行機器人“LS3”,圖片由Boston Dynamics提供。(來源:共同社)
國際人權組織:或許數十年後“殺人機器人”就將被開發出來
日媒指出,現階段殺人機器人被認為尚不存在,沒有國家在公開場合表示對該類機器人的開發有興趣。但是如果投入實戰之中,可以期望減少本國士兵的犧牲。還有觀點認為“如果安裝有基於國際法的系統程序,將不會進行非人道的殺傷。”
不過,實際問題錯綜複雜。比如機器是會發生故障的。如果被恐怖分子獲得的話,其危險性不可估量。而且因為無需顧及士兵的性命,開戰的門檻降低。誰來負責法律上的責任。此外還面臨將人類的生死問題委托給機器是否合適等倫理問題。
國際人權組織人權觀察(HRW)分析認為包括美國在內至少有6個國家具備開發能力。HRW警告稱:“並非數十年後,而是數年後就有可能被開發出來。”
關於殺人機器人,特定常規武器公約(CCW)締約國會議從2013年起舉行了數次非正式專家會議。今年12月份舉辦的會議將正式決定召開各國政府專家出席的官方會議。
不過CCW相關人士指出,因在如何定義“殺人機器人”等眾多問題存在爭議,限制條約的草案不可能短時間內制訂出來。認為“期待討論取得進展是過急的想法。”
據悉,HRW和日本的“幫助難民會議”等超過20個國家的NGO和市民團體合作的“反對殺人機器人運動”,認為一旦被開發出來則難以限制,所以要求“先行禁止”。
霍金等千名專家曾聯名抵制“殺人機器人”
去年,也有來自全球各國1000多位科學家和機器人專家發表公開信,警告稱這種致命性全自動化武器將於數年內成為現實,而不是幾十年後。
這些科學家和專家包括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馬斯克和蘋果聯合創始人斯蒂芬-沃茲尼克等。在公開信中,他們聲稱 ,如果任何軍事大國或組織致力於研發全自動化武器,那麽全球性武器軍備競賽將不可避免。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的發展,全自動化武器將可能成為明天的AK-47。
該公開信警告說,繼火藥與核武器的發明之後,可以獨立確定和襲擊目標且不需人類進行任何幹預的武器系統的開發,將會帶來“第三次戰爭革命”。
它描繪了未來沖突的可怕情形,類似於系列電影《終結者》中的場景。

電影《終結者》中的殺人機器人
該信還說:“對於執行暗殺、破壞國家穩定、征服民眾或選擇性殺死特定民族等任務,自主式武器是理想選擇”。“因此,我們認為,人工智能軍備競賽對人類而言是無益的。人工智能可以讓戰場變得對人類——尤其平民——而言更安全的方式有許多種,不用創造新的殺人工具。”
DNA追蹤連環殺人兇手 淺談Y染色體檢測技術的應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508
2016年8月26日,涉嫌於1988年到2002年在白銀等地作案9起,逍遙法外28年的連環殺人兇手高承勇終於落網。而偵破“白銀案”的關鍵,正是Y染色體檢測技術。兇手的遠房堂叔因行賄罪被監視居住,警方發現其Y染色體與“白銀案”兇案現場發現的兇手Y染色體同源,說明此人與案犯來自同一家族,據此確定了兇手的身份。
人體細胞核內含有23對染色體,包括22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其中性染色體與性別有關,男性的性染色體組成為XY,女性為XX。Y染色體只從父親傳給兒子,同一父系內的男性通常有一致的或者非常接近的Y染色體。Y染色體檢測技術正是根據這個原理,檢測不同的男性個體是否來自同一個父系祖先。
Y染色體檢測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用於刑偵,還可用於親子鑒定,研究人類起源和進化研究等等。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因被懷疑與女僕有染並生下私生子,此事多年沒有定論。美國現代科學家利用Y染色體檢測技術,對女僕兒子的後代和傑弗遜家族的男性進行基因檢測,證明了傑弗遜總統確實有私生子。
不少科幻作品也肯定了基因檢測技術在刑偵中的應用。在日本科幻電影《白金數據》中,未來政府秘密建立基因數據庫,搜集了全國人民的DNA數據,通過對犯罪分子留在現場的DNA進行比對,警方可以快速、準確地確定真兇或者受害者的身份。
為了探討基因檢測技術在現實中的應用,南方周末對目前正在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學系從事博士後工作的王傳超進行了專訪。王傳超畢業於複旦大學,也曾在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工作,研究領域包括利用Y染色體調查曹操世系,從Y染色體解析東亞人群歷史等,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過《反駁“語音多樣性支持語言從非洲擴張的系列奠基者效應”》等論文。
南方周末:不少人對Y染色體檢測技術還相當陌生,你能不能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項技術?
王傳超:Y染色體僅存在於男性體內。男性體內的性染色體包括一條來自母親的X染色體和一條來自父親的Y染色體,也就是說男性的Y染色體只能來源於父親,所以人類性染色體的遺傳方式決定了Y染色體遵從嚴格的父系遺傳。
Y染色體在遺傳過程中,染色體主幹有95%以上的部分不會發生基因重組,保證了子代能完整地繼承父代的Y染色體主幹,所以Y染色體主幹是嚴格父系遺傳的。
人類染色體上有很多STR位點(DNA中的一種短串聯重複序列,不同個體的STR序列有很強的特異性),來自同一父系家族的男性,他們Y染色體的STR位點相似度也比較高。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對比男性Y染色體主幹的STR位點,便可判斷這些男性是否來自同一個父系後代。
南方周末:傳說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曾和女僕生下私生子,美國現代科學家為了判斷流言的真偽,也是用這項技術,對女僕兒子的後代和傑弗遜家族的男性進行基因檢測,證實了兩者來自同一個父系家族。請問你認為就目前來說,這項技術足夠成熟,足夠可信了嗎?這項技術還能運用在什麽方面呢?
王傳超:1802年,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弗遜因被懷疑與女僕莎莉·海明斯生育孩子而遭到起訴。此後,人們一直對此事爭論不休,而科學家福斯特用Y染色體回答了這個問題。福斯特比較了傑弗遜的叔叔、莎莉的大兒子和最小兒子的男性後代的Y染色體,得出結論傑弗遜是莎莉的最小兒子的生父。
Y染色體鑒定父系親緣關系這項技術已經足夠成熟,足夠可信,但鑒定的結果解讀與檢測的位點數目有關,比如說A檢測了Y染色體上的5個STR位點,結果發現和B的一樣,但這並不能說A和B就一定有父系親緣關系,因為再多檢測幾個位點或許就能發現A和B不同。所以檢測的STR位點要足夠多,結果才會可信。
這項技術還能運用在群體遺傳學的比較分析、父系尋根溯源等。
南方周末:你讀博時的研究包括利用Y染色體調查曹操世系,還有從Y染色體解析東亞人群歷史等等。這算不算Y染色體檢測技術的另一個用途?這些研究有什麽意義?
王傳超:這是Y染色體檢測的另一用途。我們應用Y染色體遺傳標記,把遺傳結構分析與地方誌和族譜的研究結合起來,文理交叉,探明中華姓氏的源流,並更精細地構建出中華民族的父系遺傳結構圖譜,為徹底理清中華民族的起源、遷徙和融合歷史,提供最全面翔實的參考資料,提升人們對自身血脈、家族、民族及國家的認同性。
南方周末:你在國內讀博的時候就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文章《反駁“語音多樣性支持語言從非洲擴張的系列奠基者效應”》,現在又在國外做博後,對國外的技術也很了解。你認為中國的Y-DNA染色體檢測技術在世界處於什麽水平?
王傳超:目前中國的法醫Y-STR檢測還大多使用國外Applied Biosystems的儀器和試劑盒,國內也有機構自己研發試劑盒,但應用範圍不大。總體來說,這項技術對國外技術仍有依賴性。
南方周末:Y染色體檢測的方法只適用於男性,如果是女性的話,應該用什麽方法確定血緣關系呢?
王傳超:女性可以通過線粒體DNA。線粒體是細胞里面的一種細胞器,里面也含有少量DNA,跟細胞核里的DNA不一樣。線粒體僅存在於卵子中,精子里就不含線粒體,所以線粒體僅能從母親傳遞給兒女,可以根據線粒體中的DNA追溯你的母系祖先。
南方周末:一些殺人犯在犯案後為了不讓警方發現死者身份,會用極端方式毀屍滅跡。就生物學角度來看,你覺得這些行為能幹擾警方破案嗎?
王傳超:這並不能完全銷毀體內的DNA,仍可以通過DNA對比來一步步找尋死者親屬。
南方周末:在日本科幻電影《白金數據》里,政府秘密建立基因數據庫,搜集了全國人民的DNA數據,通過對犯罪分子留在現場的DNA進行比對,警方可以快速、準確地確定真兇或者受害者的身份。你認為將來我們政府有沒有可能建一個基因數據庫一類的東西,每個人都儲存一份基因數據在里面,方便破案?這個設想現實嗎?
王傳超:很多人認同建立法醫DNA數據庫,主要是針對犯罪分子,不擴大到全民。如果我們政府能建立一個涵蓋全民的基因數據庫,那當然會方便辦案,但如果這麽做了,同時又會引發遺傳資源如何使用等倫理學問題。
IS將無人機變成了殺人武器?
上周,在伊拉克北部與“伊斯蘭國”(IS)開戰的庫爾德武裝擊落了一架航模大小的小型無人機。他們認為這與該恐怖組織在該地區用於偵察的幾十架無人機相仿,並將其運回前哨檢查。但在進行拆解時,這架無人機發生了爆炸,造成兩名庫爾德士兵當場身亡。
外界認為這是IS在戰場上首次利用裝有爆炸物的無人機成功襲擊部隊。上個月,IS就曾至少兩次試圖利用小型無人機發起襲擊,迫使美軍駐伊拉克指揮官警告與該恐怖組織作戰的部隊,要求將所有類型的小型飛機都當作潛在的爆炸裝置來看待。
雖然IS在戰場上使用偵察無人機已有時日,但最近的這幾起襲擊表明,它已成功將易於獲取的技術轉化為有效的新式武器。
“不斷學習的敵人”
IS最初使用無人機拍攝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激進分子把這些視頻發布到網上。但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和伊拉克的指揮官表示,IS在戰場上也在借助無人機。
3月,麥克法蘭中將(Sean MacFarland)和駐巴格達的美軍指揮官收到一份情報,稱IS已將小型無人機拍攝的偵察視頻發到網上。這段視頻展示了美國和伊拉克部隊駐紮的伊拉克北部地區新建立的一系列基地。就在這段視頻發布幾天後,一枚卡秋莎火箭落在一個美軍哨站的中部,造成一名士兵死亡。這次的打擊相當精準,有人猜測鎖定目標時使用了無人機。
麥克法蘭中將中將表示,他不認為這段視頻對激進分子有所幫助。這段視頻不包含GPS定位等位置數據。他在最近回複的郵件中表示:“它無法用於精確鎖定目標,它的價值只限於宣傳。”
但無疑,如麥克法蘭中將所說:“這是一個在過程中不斷學習的敵人。”
上周,IS使用一架綁有爆炸物的無人機襲擊了一個檢查站。該裝置未造成人員死亡,但摧毀了幾座建築物。10月1日,伊拉克部隊擊落了一架無人機,雖然長寬只有一英尺,但在其頂部裝有一個小型爆炸裝置。
在伊拉克發生的已知三起無人機襲擊中,只有庫爾德士兵遭遇的那起造成了人員傷亡。一位美國高級官員表示:“無人機內部的爆炸裝置被偽裝成電池,只含有非常少量的炸藥,但足以爆炸並使人喪命。”
美國軍方使用的無人機跟小型客機一樣大,需要在跑道上起降,而IS使用的是更為簡單、可在市場上買到的無人機,從亞馬遜就可購買。IS在無人機上裝載小型爆炸裝置,把它們變成了可遙控操作的炸彈。
整個夏季,駐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美國部隊不斷報告說,他們看到多架小型無人機在其基地附近和伊拉克北部的前線周邊盤旋。8月,IS還號召其追隨者將從商店買來的小型無人機綁上手雷或其它爆炸物,在奧運會上發動襲擊。所幸此類襲擊最終並未發生。
五角大樓反應遲鈍
美國的一些軍事分析人士和無人機專家認為,這幾起襲擊證實了他們的看法,即五角大樓反應遲鈍,未能盡早預見激進分子可將無人機轉化為武器。對於如何挫敗無人機發起的襲擊,五角大樓仍在苦尋良策。
華盛頓New America智庫的機器人武器專家辛格(P.W. Singer)說:“我們本應該為此做好準備,但我們沒有。”
軍方官員稱,五角大樓投入了大量資源阻止無人機襲擊。這些官員表示,他們已命令五角大樓負責處理爆炸裝置的機構研究出方法,挫敗使用無人機發起的襲擊。
最近幾個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防情報局都在抓緊時間完成對IS無人機用途的分類評估。陸軍部長範寧(Eric Fanning)最近指派由他創建的一個特別辦公室對新出現的威脅做出響應,並研究阻止無人機襲擊的方法。
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戰場上,美國調動專用資源消滅IS擁有的無人機。據美國駐巴格達軍事指揮部發布的一份新聞稿,過去18個月,美國至少發動了8次空襲,摧毀了地面上的IS無人機。
雖然采取了這些努力,但軍事分析人士認為,在伊拉克、敘利亞和其它地區,無人機仍將是一個棘手問題。西點軍校打擊恐怖主義中心發布的一份最新報告表示,未來恐怖組織使用的現成無人機將能夠攜帶更重的有效載荷,飛行距離更遠,並使用保密的通信線路。
該中心戰略計劃主管拉斯勒(Don Rassler)表示:“IS所使用的無人機的數量和複雜性很可能會擴大威脅的範圍並提高威脅的嚴重程度。”
國防安全新議題
在開發與應用無人機這件事上,美國一直是排頭兵。美國邊境巡邏隊早在十年前就開始使用無人機監控邊境。此後,無人機在美國國內的使用範圍擴大,聯邦調查局在2013年承認“在少數情況下”因非軍事目的在美國境內使用無人機。在美國國內,無人機現在被廣泛用於維護治安、監視犯罪分子、監控潛在恐怖活動,不少人擔心裝有攝像頭的無人機行動便捷,已成為個人隱私的一大威脅。
2008年奧巴馬上臺之後,積極推動無人機空襲作為打擊恐怖和極端組織的主要方式。反對者則稱無人機為“殺人利器”,只能殺人,不能抓捕恐怖分子收集情報,還會誤傷平民。而且如果指揮人員把人誤認為恐怖分子,使用無人機直接發動致命打擊,不會留下任何糾錯余地。有文件顯示,盡管奧巴馬政府直到2013年才承認無人機空襲計劃,實際上可早能在2011年之前就開始利用無人機襲擊位於索馬里、利比亞、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目標。
隨著無人機技術普及,購買民用無人機也已不是什麽難事。IS就是改裝民用無人機,安裝爆炸裝置,用於恐怖襲擊。美國國內激進分子也可能效仿這一做法,發動襲擊。美國五角大樓既是無人機技術的使用者,現在也反過來需要保護民眾與己方部隊免受無人機攻擊的威脅。盡管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已經出臺相關規定,要求私人無人機都進行登記,並對可飛行範圍與距離做出限制,但是無人機的監控與防範將成為美國國防安全的新議題。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