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究竟鄧聲興有冇分居?

2008-08-01  AppleDaily

華 華噚日打開財經版一睇,真係成個人跌咗落地。股評人鄧聲興上星期被周刊踢爆佢結咗婚仲周圍識女仔,佢當日透過電話同華華講,已經同太太分開咗,家正式同 一位財經女公關拍拖,華華問清楚佢寫唔寫得先至寫落去,諗住幫佢澄清下。

點知事隔一周,佢噚日喺報紙登個聲明啓事,話自己冇同太太分居,並一直與太太同 住。真係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老實講,如果主人翁當時搞唔清楚自己嘅情況,可以選擇封口唔回應,佢講完之後冇耐,又講另一個版本出嚟,真係令到華華感到 相當無奈。無奈嘅唔單止係華華,上星期同日有另一份報紙都係搵咗鄧聲興之後,寫咗同一個版本出嚟,如果唔係,真係口同鼻拗。老實講,一般人嘅家事,華華同 埋讀者都冇興趣理咁多,但名人就唔同,咁究竟鄧聲興有冇同太太分開咗,華華相信時間可以證明一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

龍生:究竟北控水務(371)能否成為另一隻佳訊(30)(1)?


前幾天,網友龍生寄了一封信給筆者及另一位網友,內容概要是早幾天他和朋友談起股票,該朋友手持北控水務(371,前運亮國際、上華控股)約十年,資金基本上給股價波動折騰得剩下非常少的一部分。

後來,該公司賣殼給有北京控股(392)背景的公司,並注入水務概念,改名至北控水務。他說因公司2008年買殼,因兩年內注入資產上市,則要視作新上市處理,故需要等兩年,即2010年,大股東可以更改公司業務,叫我留意。

他記起筆者也寫過類似的東西,所以他認為會像佳訊(30)一樣會爆升,所以試試做功課看看會否像佳訊一樣變火箭,故此他花了多個小時做研究,分析公司近十年的資料,寄給小弟後,並和他合作寫好這篇東西,而該公司歷史如下:

公司原名運亮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1.1999年2月,以10仙2供1,發行約8,600萬股,集資僅約800萬元,先集中部分貨源,為其後賣殼做準備。


2.1999年5月批股的原因,再為是為1999年7月賣殼做準備。這次是施振寧購入譚大成的股權。他以3,300萬,購入314,598,326股,作價每股10.49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19990802/LTN19990802026_C.HTM

1999年8月,改名IFTA Pacific。

這是過住賣殼的模式,公司先批股/供股給和殼主相關的人,然後新殼主購入原大股東的股權,這樣持股會較為鞏固,有利炒作,但缺點就是因為股票要散貨,並不能回水,成本較為高一點。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214/LTN20000214073_C.HTM


在高峰期時,何厚鏘購入施振寧的之前購入股權,每股20仙,合計6,281萬。施振寧在不足半年間,勁賺約3,000萬。何厚鏘好像和賭王有關係,但是不肯定。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628/LTN20000628016_C.doc


四個月後,鄧虹小姐又購入何厚鏘的2.188億股份,佔股本約33.99%,避過當時35%的持股規定,每股57.3仙,作價1.253億。

未計他所持的1億多股套現的作價,他已經又再賺5,700萬,還多於第一次買殼的施先生。

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411/LTN20020411061_C.HTM

2002年4月,易名上華控股。

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11107/LTN20011107017_C.doc

鄧虹小姐先減持108,000,000股,然後認購128.745,000股,每股15仙,集資1,880萬,鄧小姐出資約300萬。

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031/LTN20021031013_C.pdf


關於大批股,這位 Hu Dianping,認購1.5億股,每股10仙。多次引資,只證明了鄧小姐買了貴貨,並且缺水之故。


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107/LTN20031107001_C.pdf


購入永裕國際,該公司主要從事電腦產品之買賣, 包括無線網卡, 寬頻分享器, 網卡,高速傳輸介面卡, 數碼記憶, 讀卡器與多種不同類型之儲存解決方案。目前,永裕在香港擁有逾200名客戶,包括網絡供應商及電腦解決方案供應商。

作價1,850萬,以10仙發行1.85億股支付,據公告稱營業額約4,700萬,獲利3萬大元。以垃圾股票換垃圾業務,其實都很好。


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616/LTN20040616077_C.pdf


20合1股,股本變成約5,500萬股,真的很小。

9.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707/LTN2005070711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823/LTN20050823057_C.pdf


2005年7月,2供1,每股10仙,發行約2,700萬股,集資僅約270萬,唔供就傻,所以超額。

供股後,有位管梅小姐,應以供股購入了1,395.7萬股,佔股本的16.46%。

10.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328/LTN20060328084_C.pdf


鄧虹小姐終於撐不住,在2006年3月出售給兩名中國藉女子Helen Zhang 及 Lucy Du,作價每股16.2仙,代價為3,288,255.75元。

她以1.253億買殼,後來認購放入300萬,其後供股出了約50萬,現在賣殼只套回328萬,他輸的錢就是他最初買殼的款項,即約1.25億。

1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412/LTN2007041221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27/LTN20070727524_C.pdf


2007年4月,公司聲稱搞金融業,於是大舉發行兩批1億的可換股債,Helen Zhang 及 Lucy Du將會認購部分,但認購後持股量不得多於29%。

7月,第1批成功發行。


1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14/LTN2007081438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817/LTN2007081734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17/LTN20070917258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17/LTN2007101716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1/LTN20071101238_C.pdf


如果那時細心的話(其實我那時還沒清楚來龍去脈,如果知道一定買),其實賣殼已在2007年8月開始發動,潛伏期則在2007年4月發行大批可換股債之時。

14日,公司宣佈簽訂意向書,收購一家主要於中國經營污水淨化及處理業務之公司的權益。

15日,洽商賣殼,或會觸發全面收購。

16日,賣殼之事還商量中。

17日,尚未簽訂協議,並將在20日復牌。

9月17日、10月17日仍宣佈未達成協議。

11月1日宣佈終止協議。

13. 10月25日,公司宣佈投資QDII基金。但在11月5日卻宣佈終止。

我相信他們兩個大股東在吃兩家茶禮,先搞金融,覺得金融那個背景不強,水務那個背後是景城勢力,故放棄金融,取水務,所以才有在1月賣殼給北控之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26/LTN2007102604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05/LTN20071105409_C.pdf


14.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28/LTN20080128436_C.pdf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82

大致過程如下所述,不贅。賣殼後股價急升。

15. 2008年多項收購,擴大水業,6月的收購其實是2007年8月購水務業務的延續,那日前報紙大吹,股價急升,一公佈消息後,股價登時暴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13/LTN2008061300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17/LTN2008091713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23/LTN20081123007_C.pdf


關於2008年6月收購,戴兆兄有以下描述: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89

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7/LTN20080527353_C.pdf

舊主買回資產的行為。

17. 這項其實是2008年6月收購的延續,即是上市公司多出一點(由60%-->88.43%),合作方出少一點(30%--->11.57%),但分紅即和之前一樣(上市公司:60%、合作方:40%),目的就是套走上市公司資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30/LTN20090630582_C.pdf

據戴兆兄一文稱,尚未注入的資產包括但不限於: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82
北京控股目前業務已包括兩項水務投資,已在經營中的北京第九水廠的特許經營權,是於1998年以15億元人民幣購得,經營期為二十年,收益率定為14%。去年上半年提供盈利7530萬港元,經營期至2018年11月止,現仍有十年多的經營期。去年8月,北京控股佔50%的共控公司,已與北京市水務局訂立特許權協議,獲得特許權二十三年,以建設、管理及經營北京第十水廠A廠項目,預測投資額15億元人民幣,計劃於2010年落成,每日供水產能為五十萬立方米。換言之,北京控股已有一項經營中水務權益以及另一項發展中水務權益,可作注資用途。

有關環境業務,北京控股原來持有的恒有源股權,是經營地熱能源系統,是屬於環境業務,但已於去年中售出,其餘並無資料,可能是新增而不明顯的業務,日後可能由上華進行收購或另行發展,環境業務的定義甚廣,通報未說明詳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6/LTN20091006369_C.pdf

但是,現時公司尚有兩批69仙的可換股債,是2008年6月的收購業務時的可換股債券尚未兌換,較現時股價相差甚遠,故有潛在的沽壓存在。

故筆者推斷,若無不可預見情況,新一輪的行動約在2010年3月啟動,但這是最後一波,升幅也最多是3倍,但冒的風險也在75-80%,加上一批低換股價的可換股債,造成巨大沽壓,所以我覺得不太值博。

明天,glassfund將股說說對這隻股的感覺,此外,他有一些投資殼股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0

龍生:究竟北控水務(371)能否成為另一隻佳訊(30)(2)?


其後glassfund看過龍生的文後,他不相北控水務(371,前稱運亮、IFTA Pacific、上華控股)會有佳信(30)的升幅,理由如下:

(1) 因為佳訊大升至約4元後,市值僅十餘億,雖然北控水務經注入大量水務資產及配股後,資產劇增,但是經發行大量新股及可換股債券集資及收購後,市值已接近80億,絕對超越了價值。

(2) 經派發特別股息及售出資產後,佳訊是一隻無負債,並只有少量業務的殼股,但北控水務在未注入資產之前,負債纍纍,若非動大手術,該公司其實已資不抵債。

(3) 佳訊在全購後,其實股權非常集中,但是北控水務經大量發行新股、可換股債後,股權集中度較佳訊為差。

(4) 佳訊在舊股東主政下,往績其實不差,財力也不錯。但是北控水務的舊股東屢屢缺水,導致股權大為分散,住績較差,故此他不太看好。

筆者也大致認同以上的觀點。

至於glassfund兄對於選股,亦不厭其煩再重申一次,找爆升股的要點在於以下各端:
(1) 市值
(2) 股權集中度
(3) 大股東往績
(4) 資產負債情況 : 有足夠流動現金及資產,加上負債少,足夠維持長期營運。
(5) 業務可有可無,亦不太複雜: 最好只剩下少量維持上市,少量虧損,目的只是維持上市地位,避免除牌的業務。
(6)運用自已挑選股票的能力
(7) 善用味皇兄的網站及周顯的書
(8) 對宏觀的經濟有一定的認識:
-因為像去年大市一樣,市場情況不好,甚麼股都會大跌。
-若沒有概念,股價會牛皮。
-若概念建立,又符合市況,甚麼股票都會大升。
(9)融匯貫通,加以思考。

希望大家記得以下各點,加上自己的觀點,就能得出自己的投資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5

會計究竟搞乜鬼 Bittermelon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_31.html


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以為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必需精於算術及數學。可是,我們會計日常的工作中最常用的卻只是「加減乘除」,其中以「加」最多,「減乘除」較 少。如果有留意坊間的會計用計算機的話,會發現「+」的那個按鈕會特別大。除了把一大堆數字加起來以外,坦白講,會計的要旨是將這堆數字搬來搬去,將簡單 的數字「複雜化」。

為什麼要這樣做?其實是和會計方法的天生缺憾有關,這就是歷史成本(Historical Cost)的問題。什麼是歷史成本?例如一年前用了1萬元買了一手股票,一年後的今天,如果股票仍未出售,以歷史成本方法入賬,那麼這手股票的賬面仍然是 1萬元。可是看看今年股票的牌價,原來已經升值了5千元,為了反映這手股票的「現在」價值,我們就將這未有真實賺到的5千元「得益」入賬。可是故事還未 完,這5千元的得益要當做收益放入盈虧賬(Profit & Loss Account),還是當成資本增值(Capital Gain)放入資產負債表呢?那又要回看當時買股票的動機是什麼了。

為了統一不同企業的做法,會計準則就應運而生。但商業世界不停在變, 舊有的會計準則隨著時間可能就變得不合時宜需要重新修訂,或者需要有新的準則。以香港為例,
會 計準則(Accounting Standard)和財務報告標準(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合共就有三十幾 份,而相關的解釋(Interpretation)又有三十幾份。當中有些只有7-8頁,有些則超過200-300頁,所以會計師其中的一個工作就是需要 鑽研這一大堆準則和解釋。

有人覺得會計/財務報告沒有真實作用,特別是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未能及時反映企業的真正價值。例如09年 12月31日的財務報告通常要在1-2個月後才能完成,在這期間,企業的財務狀況就可能完全與報告內的有很太分別。即使是這樣,但目前還沒有比財務報告更 可靠的東西來代替,所以大家還是需要以它來做評定企業表現的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46

究竟何時發公告出售物業?-資本策略地產(0497)

(1)

公司至今日現時市值約1,836,858,842元,最近該公司聲稱已經出售部分國衛中心樓面,報紙也有報導:

(1)在11月5日,的am730報導稱「資本策略(497)公布,本周初拆售灣仔國衛中心9層樓面,全數售罄,平均呎價約1.1萬元,涉資近14億元,買家主要為用家及資深投資者。區內代理指,售出樓面分布於5至10樓、12至14樓,面積共逾13萬方呎。」

(2)在11月16日,經濟日報更說出全個故事「早年資本策略分階段購入國衞中心近9成業權,直至今年市況好,資策決定把業權暗標放售,叫價約28億元。

  上月中,一個內地財團與資策達成初部協議,購入價為26億元,原先料可在月內完成交易,但消息人士指,由於雙方最後就條件問題上難達共識,故內地財團打消念頭,而資策亦即兩手準備,拆售項目。

....

  集團上月推出大廈共9層樓面,全部獲承接,平均呎價約1.1萬元,買家以用家為主。包括上市公司亞倫國際(00684),以1.5億元購入9樓全層及3樓303及304號車位。據悉,資策暫不打算出售15樓以上樓層。」

其指的亞倫國際(0684)的交易是這個,其物業位於9樓,作價1.537億。

(3) 另外,和之有緊密關係的石庫門,其控制的高誠資本(8088,前亞科網、亞科資本)購入國衛中心5樓的502室,作價7,400萬,根據資本策略的公司的年報(pdf p.113),其原持有該物業,即證明賣方是資本策略。

(2)

根據上市第14章《須予披露交易》:

「14.11 如上市發行人為物業公司、船務公司或空運公司,而它們分別購入或出售物業、船隻或飛機,則將予購入或出售的物業、船隻或飛機(視屬何情況而定)的合計總值(以沒有產權負擔為基礎計算),會與上市發行人的資產總值作出比較。上市發行人的資產總值須根據《上市規則》第14.16、14.18及14.19條作出調整;或者,如屬適當,若有關物業、船隻或飛機(視屬何情況而定)最近期刊發的估值(以沒有產權負擔為基礎計算)是於上市發行人刊發帳目後才公布,則須根據該估值作出調整。

14.16 上市發行人須以其帳目或最近期公布的中期報告所載的資產總值(以較近期者作準)為本,並按下述項目作出調整:
(1) 上市發行人於此等帳目內建議的任何股息金額,以及上市發行人於此等帳目或中期報告發表後宣派的任何股息;及

(2) 如屬適當,上市發行人最近期刊發的資產估值(不包括業務及無形資產估值),若該等估值是於帳目刊發後才公布。

14.22 除按《上市規則》第14.06(6)(b)條所述將收購事項以合併計算方式處理外,如一連串交易全部均於12 個月內完成或屬彼此相關者,本交易所或也會要求上市發行人,將該等交易合併計算,作為一項交易處理。在這些情況下,上市發行人須遵守該項合計後的交易所屬類別之有關規定,而用以釐訂有關百分比率的數字為上市發行人帳目內或最近期公布的中期報告內(以較近期者為準)的數字;有關數字須按《上市規則》第14.16、14.18 及14.19條的條款作出調整或修訂。

14.23 本交易所決定應否將交易合併計算時,會考慮的因素包括有關交易是否:
(1) 為上市發行人與同一方所進行者,或上市發行人與互相有關連或其他聯繫的人士所進行者;
(2) 涉及收購或出售某一特定公司或集團公司的證券或權益;
(3) 涉及收購或出售一項資產的組成部分;或
(4) 共同導致上市發行人大量參與一項業務,而該業務以往並不屬於上市發行人主要業務的一部分。」

而其分類方式和創業板類似,其比率如此圖:

根據資本策略的資料,2009年其資產總值為77.90億,售出的物業應屬於「一連串交易全部均於12 個月內完成或屬彼此相關者」,套現約14億,應屬於須予披露的交易,所以應該予以披露,但規則亦稱「如屬適當,上市發行人最近期刊發的資產估值(不包括業務及無形資產估值),若該等估值是於帳目刊發後才公布」,故此該交易或會在11月26日業績公佈日同時宣佈。如他們不公佈,則屬於違反上市規則。

以下,是筆者對此股的評價,並作為總結:

總之搞財技的人和我們投資的人,兩者的取向不同。

前者是為了從股民手上取得資金投資,後者是要在股票賺大錢,前者要賺大錢可以狂印股票,壓低股價,如果沒人理才會把股價推上,沒有錢就把公司派息或賣殼,套取精華部分。

在後者來說,只要是印股票,就導致供應增加,供應增加則代表股價下跌,如果股價好低都要配股,即是隻股好乾,瘋狂打上去,然後引人上去,賺晒大家D錢,然後方便公司再次融資。

這就是此股雖然便宜,但筆者不會沾手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0

地产股究竟有多么便宜?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oijf.html

谢谢大家邀请我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只代表个人,不代表我的雇主。请先让我给出结论,再给论据: 在香港上市的42家中国的地产公司的股票大都很便宜, 但是不象有些人所说的那么便宜, 而且也有一些股票是价值陷阱(即,看起来便宜但实际上不便宜)。如果你能避开价值陷阱,分散持有多个地产股票长达4-5年,你的回报率会很不错的。

    分析地产股的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投资者要多看几个指标,多用几种方法。另外,大家不要死板和固执。除了定量的指标之外,也要看定性的指标(比如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土地储备的位置和价格,以及项目质量的好坏)。

(1)  NAV,即净资产值的估算方法。这种方法历史悠久,也最广为接受。把所有的项目按合理的销售价格,建造成本,和税收做一个估算。然后把未来的现金收入用一个贴现率折回到今天,减掉净的债务,算出来一个总数。这个数就是公司的净资产值 (NAV)。这个方法在我看来是最被滥用的一个方法。我感到多数人算出来的NAV都太高,不切实际,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他们假定的售价太高, 或者成本太低(包括利息和营销)。当然,人们低估了监管部门折腾企业的能力和花招, 以及企业攻关费用的巨大。第二, 人们一般高估企业管理层控制项目进度的能力。今年的1亿元销售收入与明年的1亿元含金量不同。这会直接影响NAV。第三, 有些地块在可预见的未来根本不能动工, 因为没有需求。

(2)市盈率。我以前一直很反对用这种方法, 但近来我开始悟出了它的道理。如果一家公司的管理层是进取的,它就应该经常有利润和现金流,如果它老是告诉股民,他有5栋非常值钱的楼,19块待开发的土 地,你想股东们会耐心地等它多久?资金周转慢是五种疾病的表现:要么管理层是懒汉,或者无能,或者没有动力,或者很优秀但是犯了一些决策错误,或者行业出 了大问题。市盈率的方法就逼着管理层不断在高速公路上加油。

(3)市帐率。股票价格除以公司的每股账面价值。问题在于,有的公司的账面价值作了很大的调整(物业重估),而有些没有,或者重估的程度不一样。有些评估 师十分慷慨,有些比较保守。有些地产公司有收租物业,评估得很频繁,有些公司反之。而土地和在建项目不能重估,这就影响了跨公司之间的比较。

   市帐率的最大缺陷是, 它只能反映静态,不能放映动态。此话怎讲? 市帐率只能反映地产公司今天的贵贱, 但不能放映它未来的贵贱。如果这家公司未来5年一直坐在那几块地上晒太阳, 那么五年以后它的股票会更加便宜。另外, 我们不要假定土地价格永远往上涨,不要认为政府不会用税收和行政的办法改变游戏规则。如果一家公司长期无所作为, 它的土地增值和物业增值跟小股东有何关系呢? 相比较, NAV和市盈率的方法就可以抓住动态。

    我们还要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资金快速周转的公司永远处于战争状态, 内部系统运转有序, 员工勤奋且训练有素, 大量土地和房屋常年处于正在出售和即将出售的状态, 这样的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好过慢腾腾的公司。我们经常听到某地产公司的老板说,最近资金紧张,要借高利贷,或者要发盈利警告,或者要改变业务策略,或者要低价出售心爱的办公楼,原因是某个大项目本来准备五月份开盘销售的, 结果形势突然变了(比如, 银行加息了, 政府政策变了, 附近的楼盘打折扣, 附近修高速公路, 或者老天爷下连阴雨, 等等)。你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好公司。他们今天有这个借口,明天还会有一个你完全想不到的另外的借口。我认为, 最好的防御是进攻,最好的风险防范是高速的资金周转。

    另外,我想谈谈两个有意思的观点:一是投资物业在地产公司的估值里面要大打折扣,二是所有开发型的地产公司也都应该有很大的估值折扣。

    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地产公司的市值严重低于它们所拥有的几幢办公楼或者购物中心的价值。除了他们在项目层面有负债以外, 他们已经把很多营业面积用很低的租金长期租给了大客户(沃尔玛或者微软), 所以未来的租金收益率成问题。有些物业虽然没有这样的暗伤, 但是租金回报率也不高。在正常情况下, 这些物业的帐面价值(重估过的价值)只是自我安慰而已, 别人不会用那个价格购买它的(当然,除了少量不理性的国有企业以外)。你也许会说, 物业在未来可以升值啊! 但是, 它也可能贬值。而且很多物业实际上是不能出售的: 首先是要交高昂的土地增值税, 然后是营业税, 还有企业所得税。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来说, 分红的汇出还要再交5%的预提税。所以, 这些物业看着好, 闻着香, 但是不好吃。当然, 它们的NAV要有折扣。

    我们再看看开发型的地产公司吧, 人们计算NAV时,一般假定所有的建筑面积都会出售, 但是公用面积(会所,车库,等等)并非都可以出售, 另外,如果有20%的房子卖不掉(楼层,朝向,设计或者质量有问题或者需求不足), 而这家地产公司的净利润率也是20%(这个数字已经不低), 那么这个公司的全部利润就是无人要的存货! 也难怪他们总是缺钱。

    说完了坏话, 再说点好话。我认为, 现在多数中国地产公司的股票很便宜, 充分反映了我讲的几个风险。很多中型的地产公司的成长性也很不错。如果未来4-5年,股票市场对这个行业依然如此看淡, 也就是说,估值的折扣依然如此大, 而它们的利润(或者NAV)可能翻一番以上,那么,这样的回报是相当不错的。当然,股市气氛的好转就是你的额外利润。如何选取投资对象? 我建议大家特别关注资金周转快,销售额有成长的公司。窃以为几十个中型公司都符合这个标准。未来几年,这个板块很可能跑赢其它板块

 

地产公司成为“价值陷阱”的故事

    下面两个故事是从我的小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中摘录下来的, 供参考。 2001年,有一个化妆品公司在香港上市。当然,不论IPO发行定价,还是后市的表现,都取决于公司的利润(和现金流),而与公司究竟有多少固定资产或者 物业没有太大关系(当然,扣除那一点小小的租金收入)。但董事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了让初次上市的资产价值大一些,好看一些,他就把价值十亿元的办公楼也 放在上市公司里面。显然,他的投资银行没跟他讲清这个道理,或者他拒绝弄懂。

    上市了一年以后,当他明白了股市奥妙时,他问我他可不可以把那个办公楼拿出上市公司。我告诉他,当然可以,但是相当麻烦:这是一项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必须 聘请独立的财务顾问做估值,报请小股东批准,而且他还要拿出真金白银来从上市公司买回这项资产。所以,这个办公楼在上市公司里,其实几乎是沉淀的资产,在 上市公司的整个估值中是零蛋,也就是免费的。有没有这项资产,几乎不影响股票的价格或估值。有些股民甚至基金经理会说,你看,这个股票好便宜,它的市值低 于这栋楼的价值,而它的化妆品业务是免费的。他们正好搞颠倒了:资本市场给化妆品业务有正确的估值,但那栋楼是免费的。

    还有一个故事。韩国有一个上市的百货公司有大量的超值物业(大多是30年前或者20年前用非常低的价钱购置的)。公司的股票的估值当然是有一个市盈率(大约13倍),或者企业价值除以现金流的一个倍数,enterprise value/EBITDA,大约7-9倍。虽然它的市净率很低,但大多数人不太重视这个指标,因为大家认为物业重估的水份太多,没有太多意义。另外,如果你长期持有这些物业,又不变卖,对于小股东来讲,它的实际意义就只是租金收入 。自用物业就是租给自己,也可以算出回报率。如果回报率低,如果公司总的利润近些年没有明显增长,未来的前景一般,那就很可能出现一种情况,公司的估值很可能低于物业处置的净收入。或者它的物业价值被市场完全忘掉。这好像很不公平,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小股东很自然地问,你的物业即使很值钱,跟我有何相干?最近,某基金经理谈起这家韩国公司时,抱怨股票分析员水平太差。“某某大银行负责研究这个股票的分 析员甚至不知道这家百货公司拥有大片值钱的物业,包括那些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我安慰她,“你的牢骚有一点点道理,但是,这个分析员知道不知道这家百货 公司的持有物业,对于他的分析和评估没有太多的影响。这家公司用很低的租金把物业租给自己用,这已经转化成了他自己的商场的毛利,它的物业又不想变现,和 分红,反复强调公司和家族的“五代人的眼光”,股民为什么要陪你玩呢?在我的眼里,这家韩国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价值陷阱”。

    在美国,这样的公司比较少,因为在那里,家族公司越来越少,而专业化(外人)管理的股权分散的公司一定会尽量把价值挖掘出来。如何挖?很简单:把物业快速 变现,加大分红,借债来做生意以提高净资产回报率。这已经成了标准动作,所以一旦有公司的业务往西边走(夕阳,或者现金流强壮但增长有限),市场马上就明 白管理层大概会如何做。(所有的观点只代表个人,不代表我的雇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16

作為股民, 我究竟想賺誰的錢?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ts02.html

我最近老是在想一個問題: 作為股民, 我究竟想賺誰的錢? 如果我想賺上市公司的錢, 那麼我就必須選擇那些從長遠來看有成長潛力的好公司, 耐心等待它們成長(畢竟,草長出來也是要花時間的)。如果我想賺其他股民的錢, 那麼,我就必須學點心理學, 或者學會打聽消息, 試圖先人一步, 著重分析短期的經濟數據, 和公司的財務數據, 以及猜測其他人對這些短期數據的反應 (求二階導數)。

從短期來看, 股市基本上是一個零和遊戲。 如果你做短期, 那就只能依靠比別人聰明或者幸運, 賺其他股民的錢, 因為公司的業務不能在短期有明顯變化。但是, 股市在中長期並非零和遊戲。

 

有幾個道理, 我們也許可以串起來(它們實際上是同一個道理的幾種說法):

 (1) 短期投資就是想賺其他股民的錢; 長期投資就是想分享上市公司在生意中賺的錢;

 (2) 短期投資只需要研究股民, 研究股票; 而長期投資者才需要研究上市公司;

 (3) 我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比大多數人聰明, 而實際上, 我們就是大多數人。

 (4) 短期投資者需要關注價值窪地, 而長期投資者關注幾年甚至幾十年以後的結果, 不需要太看中間的過程。

 (5) 上市公司的董事們經常被迫賺錢, 因為他們的買賣受到限制。

 (6) IPO是一場熱鬧, 虧錢容易賺錢難。

 (7) 總的來說, 做PE股權投資的人們比做二級市場的人們好像聰明一些。對不起, 我說這句話, 會得罪太多人。請允許我收回這句話。做PE股權投資的人們跟做二級市場的人們相比,贏在了起跑線上。他們投資的企業也許能夠上市, 也許終究不能, 所以他們一般被迫留足了空間, 而二級市場的人們總是指望"見勢不妙,撒腿便跑", 可是我們總是在還沒有來得及跑掉之前, 資金就不見了一大半。這時候, 於心不甘, 繼續持有, 於是我們就虧了更多。

 (8) 最好不要做預測; 如果你一定要做預測, 那就只做長期的, 模糊的和方向性的預測。預測幾個月以後的物價, 金價, 銅價, 匯價或者股價, 實在是不明智的。

   去年9月, 我出版了<<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一書。但是, 醒悟需要一個過程, 特別是對於我這種在股市泡了17年, 中毒很深的人尤其如此。 最近, 我把今年繼續思考的結果放到了書中, 把過時的內容剔除了。這個更新本將於10月份擺在你面前, 我自己很滿意。謝謝編輯沈家樂和卓巧麗; 也謝謝讀者給初版所提的很多意見。是為修訂本之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43

天行國際(993)究竟和多少家上市公司有關? (1)

我相信大家對這隻股非常有興趣,但應該過氣了,不過為了保留一些紀錄,寫這篇文都是有其必要性的。

在講講這上市公司的關係之前,可以先談談他是如何跟這些上市公司有關的。

(1) 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是母公司

彭曉東及李江南全資持有的StepFast Company Limited分別持有60%及40%的佳元投資有限公司在2009年12月購入張氏家族及蔡朝暉持有該公司的控股權,其後他們經過陸續減持,該公司的股權已散佈在不同的股東手上,其中有上市公司,甚至他們的股票亦作為抵押品散佈在上市公司手上。

這家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為財務融資,並接受股您抵押,他們交易對手和大股東也和上市公司不脫關係。

(2) 旗下財務公司借款予其他上市公司

該公司旗下的天行財務融資有限公司借款予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東或者是一些將出售予上市公司的資產的持有人,所以這部分亦和上市公司有關。

(3) 其他相關的資產買賣方

例如在2009年8月以1.3億購入,並以2010年8月以930萬出售的太陽國際財務有限公司,其買賣方也和上市公司有關,這家財務公司亦把從事借款業務,接受股份抵押借予上市公司,所以也和很多上市公司有關。

稍後,我們就開始談談他們的關係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55

[股票掌故]天行國際(993)究竟和多少家上市公司有關? (2,加入紀曉波資料)

今天首先說說,天行國際的主要股東相關的的資料:

(1) 背景資料:

a. 2009年12月,彭曉東及李江南全資持有的StepFast Company Limited分別持有60%及40%的佳元投資有限公司(Super Century Investments Limited)購入張氏家族及蔡朝暉持有該公司的控股權,同時以3,600萬購回張氏證券及張氏金業的資產。

當年公告稱,「收購建議將從新鴻基投資服務有限公司向佳元提供之信貸融通撥付」,可見其財力有可能不太足夠,由是埋下財困的誘因。

b.  2010年3月,收購正式完成,因股權多於全購觸發比率30%,故需提出全購。次月,全購完成,再取得6,000股。

c.  2010年8月,公司以930萬出售的太陽國際財務有限公司予「獨立第三方」Checkmate Advisors Limited。該資產是在2009年8月以1.3億購入,而公司在補充公告獲利亦不大,從淨資產看來公司也沒有派發股息,但為甚麼作價相差這樣大呢?

究其原因,當時收購是包括股東貸款價值約為120,337,164.50港元,但出售則不包括以上的股東貸款,故此作價相差較遠的原因在此,亦因而將交易變成一般的須予披露交易,只需披露而不需股東批准的交易。

該公告只披露賣方是一家獨立第三方的BVI公司,但實際上,從另一張駿科網絡訊息(8081)的在2011年9月12日的收購公告看出,Checkmate Advisors Limited實由該公司主要股東及董事徐秉辰所擁有。

當次收購的標的除了一家稱Checkmate Finance Limited的財務公司外,亦收購一個位於香港電氣街2-14號星輝苑20樓G室的單位,並從其收購目的是作為「本集團之員工宿舍」,估計該物芋業應為徐秉辰的原居所,所以這交易可能算是一偷錢遊戲。

說回太陽國際財務交易,該交易的原賣方楊素梅,是鄭丁港的配偶。而在2007年,當是仍由徐秉辰所擁有的嘉利福控股(8029,前豐裕興業、嘉利盈、現太陽國際)收購由鄭丁港及太陽國際財務的另一位股東周焯華以及黎丁港(譯音)分別持有45%、45%及10%,並從事網上賭場業務的Loyal King Investments Limited,以發行新股及現金支付,藉此成為該公司的主要股東,其後徐秉辰陸續退出,而鄭及周等人逐漸成為大股東,公司亦因而易名為太陽國際,所以這交易的「獨立第三方」是否獨立,確實成謎。

d. 2010年11月,距收購接近1年,估計大股東國財困問題,將股票押予新鴻基證券,並將股票存放至此。

e. 2011年1月,佳元投資有限公司(Super Century Investments Limited)以28仙出售8,500萬股。

f.  2011年2月22日,主要股東之一彭曉東辭任執行董事,估計是他出現了財務問題,故出售其權益,導致要售出股票告急。

g. 2011年2月28日,佳元投資有限公司(Super Century Investments Limited)以25仙出售1.3億股,股權降至40.25%。

h. 2011年3月,出售觀塘協和街物業,作價6,977.7萬,套現作一般營運用途。

i. 2011年5月6日,配售2.16億股,每股18.5仙,代理為旗下之天行證券。

j. 2011年5月20日,因新股東認購股份,出售其證券及融資附屬10%股權。

k. 2011年5月22日,太平洋實業(767,前太平洋合板)收購佳元投資有限公司(Super Century Investments Limited)以20仙收購天行國際1億股,股權降至25.86%,並以其餘股票仍抵押借取3,700萬。關於該公司之資料,可參考三文魚財記之文章

l. 2011年6月3日,該公司以20仙配售1億新股,然後再宣佈1供20,再供5股送1紅利認股權證,並發售可換股票據,供股價、紅利認股權證及可換股票據行使價全為3仙,供股包銷商為財技界無人不曉、新鴻基公司(86)主要股東CVC Asia Pacific之大中華區主席梁伯韜、金利豐(1031)旗下的金利豐證券及旗下之天行聯合證券。供股詳請請參考三文魚財記之文章

m. 2011年6月23日,太平洋實業再借予佳元投資有限公司(Super Century Investments Limited)2.03億元,以作為其按等額接納天行國際供股之資金來源。

n. 2011年6月27日佳元投資有限公司(Super Century Investments Limited)之持股轉移至天行聯合證券。

n. 2011年11月12日李江南全資持有的StepFast Company Limited佳元投資有限公司(Super Century Investments Limited)40%,可能因財困關係,以承債方式轉予紀曉波,紀曉波成為公司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

據公告稱,紀曉波32歲,是一位企業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數間企業集團出任董事長及董事,並積極參與私募股權投資。彼亦擁有尋找具有巨大潛力企業之豐富經驗,尤其是於房地產行業、能源工業、採礦業、農業、醫藥行業、與環境保護相關行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

據股權披露資料,紀曉波是當年嘉輝化工(582)的LED業務的賣方之一,持有標的95%股權,後來因發行可換股債券超過一般授權,故條款後來更改,但最後仍獲股東通過,另外,此交易實搭配另一交易形成賣殼,但最終失敗壞,詳情請參看三文魚財記的文章。據股權披露及公告推測,其後並曾經把換得之可換股債券抵押予太平洋實業贖回。但大股東之一劉佳把其嘉輝化工持份亦按予天行國際,至今尚未贖回。這兩人是否共同和這兩公司有關係,不得而知,如兩者有關係,嘉輝化工就是一單走灰色地帶的買殼事件。

另外,他在亨鑫科技上市當日以2.25元購入2,000萬股,持股增至5.15%,成為除崔根香及張鍾外第三大股東,另外因為部分亨鑫科技持有人拆夥後成立俊知集團,董事成員亦暗中和亨鑫科技有一定關連,這是否巧合?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32

天行國際(993)究竟和多少家上市公司有關? (3,正更新中)

(2) 太平洋實業故事

a. 背景資料詳參見三文魚財記的文章。

b. 2011年3月,該公司宣佈:

(i) 1供30,每股8仙,發行2,774,183,310 股供股股份,集資約2.21億

(ii) 發行1億可換股票據,暫行換股價58仙,但供股後會調整為8.2仙。

配售代理為金利豐,其用作擴大借貸業務及收購在2010年7月開始洽談,並在2011年3月更新資料之哈薩克斯坦油田,當時估值為5.4億美元及其他潛在商機用途。

c. 2011年4月,因批准供股,田畹善小姐因此前售出財務公司換得之可換股債券行使價則由4元(25合1前16仙),調整為27.4仙。

d. 2011年5月6日,其已向聯交所提交諮詢,以就根據該建議投資之初步交易條款在上市規則下如何處理之事宜向聯交所尋求指引,但概無簽訂任何有關該建議投資之正式協議。

e. 2011年5月16日,可換股票據配售完成,根據港交所股構披露資料,認購人如下。除吳超外,均不能找到資料,可能均為人頭。


f. 2011年5月18日,其聲稱「本公司正協商對香港一家上市股份之可能性收購」,會構成須予披露交易,但未正式簽署合同。

g. 2011年5月20日,供股完成,計及超額供股權,超額約52%。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