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來電子業頻傳無薪假及裁員,暴露台灣電子業競爭力下滑及產能過剩問題,合併又成為必然要走的路。︽今周刊︾專訪晶電董事長李秉傑及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 探討台灣電子業購併問題。 撰文‧林宏文 日前,擁有十餘次成功購併經驗的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在一場演講中說,目前台灣最好的購併模式有二,一是晶電模式,一是大聯大模式。這兩種方式,將是未來企 業選擇合併時最好的參考。 台灣的弱項 品牌及通路的確,晶電除了先前將國聯、元砷等企業直接購併外,近年來則採用投資一個比率的股權方式,將很多磊晶廠如廣鎵、南亞光電等納入泛晶電集團之下, 達到產能、技術、專利及市場的整合;至於大聯大控股則是採用換股方式,讓公司保留獨立性,但又採用同一個平台進行整合發揮綜效。這兩個模式目前都證明可 行,而且相當有成效,是解決電子業共同困境的好方法。 晶電目前是全球LED(發光二極體)磊晶產能最大的公司,擁有磊晶機台三五○部,也是國內技術與專利整合最完整的磊晶廠。晶電董事長李秉傑說,早期晶電與 國聯、聯詮、元砷、連勇等合併,除了擴大經濟規模外,也藉此獲得技術、產能、專利與市場,例如合併國聯是為了技術與專利,合併元砷是因為其已切入中國市 場。 不過,李秉傑說,後來晶電與廣鎵、南亞光電談合作,最後會採取投資入股的方式,則是考量到大陸已逐漸出現幾家大客戶。加上國際大廠如飛利浦、歐斯朗及奇異 在下單時,也會希望不要集中到某一家公司;因為過去很多歐美企業向三星下單,結果學到慘痛教訓──培養出三星這個巨大的競爭者。 雖然晶電透過這些整併成為全球第一,不過,李秉傑認為,隨著南韓及大陸企業的追趕,台灣LED業的領先優勢已快沒有了。而且,由於產業價值又已移到系統 端,也就是品牌及通路越來越重要,這部分則是台灣最弱的。他認為,﹁不只LED,台灣很多電子業合併的最佳時機都已過了,現在誰擁有經濟規模及專利實力, 誰才最具競爭力。﹂至於大聯大的控股模式,更是近年最成功的合併案,如今已併入友尚、世平、品佳等六大集團,並躋身全球前三大電子零組件通路商。大聯大的 模式,是將大家整合在同一個控股公司下,各集團使用共同的後勤平台,但仍維持獨立營運。大聯大董事長黃偉祥說,﹁這個控股模式有點像聯邦政府,中央政府要 提供服務,幫助各州政府創造出價值。﹂企業整合後端平台可以降低成本,減少經營複雜度及風險,如此前端業務人員才能拚命往前衝,黃偉祥說,控股集團的特色 是﹁後端要合才會贏,前端要分才會拚。﹂也因這種設計,讓控股成員既合作又競爭,才能拚出好績效。 政府缺乏遠見 台灣已邊緣化黃偉祥說,其實控股模式適用於所有產業,但為何大家都不願意做?「因為總是會擔心,合併後自己的人馬被換掉。」大家只想到短期利益,事情一定 做不成,若把目標放得更遠大,眼前小事根本都不是問題。﹁二○○五年我看到中國市場有大機會,推動控股公司,那時大聯大在中國營收二十億美元,如今集團營 收將超過百億美元。﹂黃偉祥認為,過去台灣企業很愛做分拆,若分出一個五億美元市值的企業,在台灣就算是中型企業,但若放到全球資本市場來比,根本就是一 隻小魚而已。目前大聯大市值也不過二十億美元,還有很多努力空間。他並預估,未來三、五年,﹁企業市值若無法達到五十億至一百億美元,根本沒有國際性投資 人會注意到你,更何況要吸引別人來投資。﹂事實上,DRAM產業由於錯過合併良機,如今只有準備關門大吉;至於面板產業陷入困境,友達與奇美電也應該慎重 考慮合併。即使像過去不斷開枝散葉的電子五哥,當前也都應該想辦法縮減轉投資規模,盡快進行集團內的整併,把有限的人才、研發及資源進行整合。尤其是近來 宣布裁員三七一人的英業達,就是最該優先進行集團內合併的案例。 過去因業務及客戶很多,英業達不斷讓內部產品及研發部門分割出去,包括英華達、英保達、無敵、英懋達、英穩達等。但有許多重複投資的部分,從工廠、設備、 研發及業務等,如今都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應該到了考慮合併的時刻,只要集團精神領袖葉國一出面號召,企業沒有不整併的理由。 企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李秉傑與黃偉祥兩人都認為,如今電子業已走到要合的時候了,政府卻沒有明確產業政策,也缺乏有遠見與擔當的官員。如今南韓、中國 等國在政策推動下已把台灣邊緣化。面對未來更強烈的競爭,台灣只有積極整併,把企業做大、做強,否則一定很難因應下階段的挑戰。 泛晶電集團合併模式 產業地位: 全球最大藍光LED磊晶供應商 合併公司: 國聯、聯詮、元砷 、連勇 轉投資企業: 廣鎵、泰谷、南亞光電、晶品、晶宇、冠銓 大聯大控股集團模式 產業地位: 亞洲最大、全球前三大電子零件通路商 合併公司: 世平、品佳、富威、凱悌、詮鼎及友尚等六個集團 集團營收: 2010年營業額約81.7億美元,今年預估可突破百億美元 |
||||||
http://economy.caixin.com/2011-12-31/100344784.html
財新《新世紀》:你剛才提到現在是非常時期,但是不是也是改革的時機呢?畢竟通過這一輪的調整,像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彈性增加、資本項目開放等問題的利弊看得會更清楚一些。
周小川:改革的時機選擇有時候比較複雜。往往是改革難度大、需要下大決心的事情,會在壓力比較大的時候推出。比如1993年設計匯改(1994年1月1日開始實施),當時有人說匯率改革需要三個條件,第一是出口很強大,第二是外匯儲備很充足,第三是宏觀調控很有經驗。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當時外匯儲備捉襟見肘,出口想上上不去,宏觀調控也沒有太多經驗,但改革卻在那時得以推進了。
財新《新世紀》:今年以來,利率市場化的呼聲很高。「影子銀行」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形成了變相的利率市場化,怎麼看待進一步改革的時機和其中的風險?
周小川:利率市場化始終都在推進,思路上沒有太大障礙,具體操作上主要是要考慮順序安排和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從順序上講,首先是通過改革,使得金融機構實現硬約束,這樣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都比較端正了,價格放開問題就不太大。過去有些改革還沒有得以推進,軟約束的金融機構往往在攬儲方面的積極性過高,缺乏自我約束導致非公平競爭,從而對整個銀行業健康發展不利。貸款利率也是這樣,從2003年就開始放寬以至取消上限,下限也有鬆動,特別是銀行間市場所有利率全放開了。從過去的經驗可以看到,軟約束金融機構的競爭方式會走樣,會有問題。應該說隨著2010年的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金融機構的軟約束和公平競爭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利率市場化改革有條件進一步推進。
從國際國內形勢比較的角度看,主要還是這次金融危機以後,內外壓力不同,中國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而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是零利率,在利率缺口太大的情況下推進利率市場化就會出現一些特殊問題。像巴西就很痛苦,因為其國內外利差更大。
財新《新世紀》:有一種看法認為,民間借貸乃至銀行理財的發展上,都體現了利率市場化的衝動,事實上形成了利率雙軌制的現象,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周小川:民間借貸中存在利率高的問題,有兩種情況需要關注,一個是一般的、普遍性的問題,即基於熟人社會的合同關係的民間借貸,它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正規金融不一樣,承擔風險也比較大,利率會高一些,這也正常。另一種是個別情況,有些地方投資過大或投機偏多導致資金需求強烈,甚至有把融資當成賭博工具的情況,但畢竟是個案,不代表總體資金供求關係。從全國來講,不管利率放不放開,這兩種情況都會繼續存在。至於銀行理財問題,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實質上是一種跨業經營,一方面允許跨業,另一方面又有一些政策限制,理財市場就出現了一些政策套利的活動。
當然這些情況與宏觀供求環境有一定關係,這就是說,市場有相應的需求,供給上不能充分滿足。也要看到,即使在通貨供給充足時,也照樣有人高息攬存,我們曾處理過一些經營失敗的金融企業,在倒閉之前發高息櫃檯債,那是不顧一切要找錢來救命。為此,要關注個別非正當行為對整個市場秩序的影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1wgx.html
為什麼以前保增長那麼重要呢?因為報增長的目的是為了保就業率,每年新增勞動力人口那麼多,如果不增長就不能新增就業機會,失業率如果上升就會導致社會的 不穩定。所以國家以前若干年的主要經濟目標就是保增長。但是目前,人口結構開始發生巨大變化了,勞動力人口從開始上升開始變成下降了,而且每年還下降不 少,這從全國各地的用工荒可見一斑。既然勞動力人口下降了,就業壓力自然就大幅度下降了,這樣增長就沒有那麼迫切了。如果不需要去保GDP的增長,那麼國家就可以做以前沒法做的很多事情了,比如調經濟結構,保護環境等等。
其實在經濟方面,國家能夠做的事情其實真的很少。如果不是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就算國家再喊多少年口號,估計也很難不去保增長,就算經濟學家或者持反對意見的人再怎麼對經濟增長方式有異議,可能也無濟於事。但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很多問題自 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不是說民工收入低嗎,現在你招不到民工了,還不提高工資嗎?哈哈,工資低的問題解決了!不是說內需拉動不了嗎,現在民工一個月都拿 2-3000,花得比以前豪爽多了,哈哈,內需也拉動了!不是說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走到了盡頭嗎,現在民工也招不到,乾脆少幹點算了,也不保增長了, 有空還能幹點別的。也許中國真的遇到了好時機,也許不過是發展過程中必然的規律!
抓住最重要的東西:
1、會不會倒閉。2、預期中最壞情況什麼時候大部分兌現。
其他細節基本可以忽略了。
補充一點:利率市場化,金融改革創新,金融脫媒,中國經濟轉型,未來銀行的產業環境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投資機會大部分主要來自於估值修復,不能再期望其如前十年那樣業績突飛猛進。當然遠期零售和其他業務範圍的拓展會成為銀行的另一增長動力。
梁軍儒20120614
梁軍儒:週期跟非週期 行業的投資策略有區別,非週期只要認為估值低就可以買,因為沒有判斷其股價反轉的明顯依據,且其長期上漲具連續性。週期性行業景氣度高峰期不會是買入的好 時機,盈利能力即將見底,行業回暖預期開始產生時,基本就是股價開始反轉的時點。在回升前「磨」的時間可以是數年,時間成本較高。6月14日12:48 來自新浪微博
梁軍儒:銀行盈利很明 顯還處於高峰期,市場預期和實際都向下走。現階段比較特殊,四萬億後遺症,利率市場化,地產十年繁榮後下行週期,中國經濟轉型,這些因素都是歷史性大轉 折,銀行也處於十年來的高峰期,這些都加劇了投資者對銀行盈利能力的下行預期。什麼時候對銀行業績產生向上預期,銀行可能就會大漲。6月15日10:53來自新浪微博
一年前那些對小米模式滿嘴不屑的手機界人士,如今正急匆匆地變身小米的「門徒」。
「業界對小米的看法經歷了三個階段,起初是看不起,後來是看不懂,到現在是趕不上。」不久前,小米手機的創始人兼副總裁黎萬強向記者這樣形容道。
就在一年前,小米1999的低價模式還被眾多手機界人士批判為業界的「毒瘤」,小米被批判為一家靠低價破壞行業遊戲規則的企業,讓大家都賺不到錢的 企業。一年之後,當小米爆出一台手機有幾百塊錢利潤的時候,包括手機設計公司、山寨手機公司、互聯網公司、新興創業公司紛紛湧入互聯網手機領域,原本崎嶇 的羊腸小道迅速被踏成了坦途大道。
在很短的時間內,除了TCL、海爾、夏新這些老牌手機廠商,一些聞所未聞的新公司如青橙手機、小辣椒手機、優米手機、蘑菇云手機、卓普、THL都爭先恐後成為小米的忠實門徒,小米模式開始成為香餑餑。
對手機渠道業頗為熟悉的手機設計公司龍旗副總裁劉渝龍告訴記者,今年國內通過互聯網銷售的手機將達到5000萬台,而去年只要2000萬台,其增速非常明顯,將佔到國內手機總銷量的10%到15%。
如此大的互聯網市場,能否再養活另一家小米這樣的互聯網手機公司嗎?小米的模仿者們,如今活得如何?
全民學小米
在上海郊區的張江高科園區,有一家公司的牆上全部被裝飾成鮮亮的青橙摸樣,牆上到處貼著「我不是蘋果,我是青橙」這樣的俏皮招貼畫,偌大的辦公室內,眾員工忙著在電腦上通過微博及論壇和網友們互動。
青橙手機被視為目前業內小米的模仿者中走得最快的一家之一,而業界在盛傳,青橙手機馬上將成為繼華為、TCL、海爾、夏新之後的又一家360特供機廠商。
「我們希望,今年爭取能做到100萬的出貨量,明年做到1000萬。」青橙手機CEO蔡曉農告訴記者。這是一個多麼瘋狂的數字,小米手機到明年的預期銷量也不過為1000萬-1500萬台。
此前,蔡曉農曾經在摩托羅拉工作多年,有著豐富的手機行業從業經驗。青橙手機的母公司是上海的手機設計公司銳嘉科,這是一家年收入幾十億元的手機設計公司,有著較強的手機研發能力及深厚的供應鏈資源。
今年初,蔡曉農的團隊推出了青橙手機,這款手機從面世到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打上了濃厚的小米痕跡。當時,青橙的Mars1和Mars2分別只售價599和799元,按照其手機的配置來說,價格已經降到冰點。
蔡曉農表示,和小米依舊定位在中高端市場不同,青橙手機將主要定位在中低端市場,目前主要用戶集中在二、三、四線城市,以年輕人居多。
蔡曉農告訴記者,之所以能夠賣得這麼便宜,是因為使用了青橙手機母公司銳嘉科自己的工廠、自己的平台,因此能夠保證快速上市。
和青橙手機一樣在互聯網上掀起風波的是小辣椒手機,記者在北斗小辣椒手機的官網上看到,「9月1日第二輪10萬台北斗小辣椒手機預售已售罄」的字樣赫然在列。
而在山寨手機的大本營深圳,有更多的中小手機廠商在摩拳擦掌,準備學小米模式。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都認定電子商務渠道是未來的趨勢,因此都開始小心翼翼的嘗試。
不久前剛剛從360回購股份的刷機精靈CEO文博表示,深圳有一大批想要模仿小米模式的中小手機廠商自己沒有能力在網上賣手機,這些手機廠商的手機 質量已經相當穩定。看重這塊市場,刷機精靈推出了一個「力薦機」的業務,其模式和360特供機十分相似,即通過自己的互聯網流量幫助手機廠商在網上賣手 機。
小米模式的核心
小米的成功,給手機行業帶來的最大的衝擊是觀念上的衝擊,尤其是利用互聯網渠道做品牌,利用互聯網渠道賣手機。
在傳統的零售領域,300塊錢的手機通常被賣到500塊,1000塊錢的手機通常被賣到1500塊,由於渠道層層加價,使得手機銷售的中間環節成本非常高昂。
今年以來,蘇寧、國美、迪信通等實體渠道的手機賣場受到了較大的衝擊。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深圳愛施德巨虧了2.68億,成為國內十大A股虧損上市公司之一,傳統手機銷售商的日子難過可見一斑。
正是由於傳統渠道銷售手機的成本過高,逼迫一些手機廠商開始尋找新的渠道,小米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流行的。
龍旗副總裁劉渝龍預估,今年國內通過互聯網售出的手機預計將會達到5000萬台,而去年僅為2000萬台,其增長速度非常驚人,通過互聯網銷售的手機已經能夠佔到國內手機總銷量的10%到15%,這已經是一個不可小視的市場。
目前國內互聯網上銷量最大的是蘋果的iPhone(包含大量水貨手機),然後是三星的Galaxy系列,然後才排得上專走互聯網渠道的小米。
那些主要依靠互聯網渠道的「淘品牌」類手機,大都活得很艱難。因為網絡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一旦停止購買廣告和流量,銷量馬上就快速下降。
「我們前一段時間去算過在網上銷售一部手機的成本,居然高達二三百塊錢。」深圳innos手機的總經理老王告訴記者。
降低流量成本的方式是做社會化營銷或者事件營銷,在這一點上小米給業界帶來的觀念衝擊同樣是巨大的。
「半年前我們曾經想去新浪做廣告,那時我們居然以為在新浪投放一個banner廣告的成本只有幾百塊錢,結果問下來,一天要幾十萬。」深圳一家手機廠商總經理給記者講的這個笑話代表了大多數手機廠商對互聯網銷售一竅不通。
「小米給我們最大的借鑑價值就是通過互聯網來推廣,直接和用戶互動。」青橙手機CEO蔡曉農說,小米通過維護自己的粉絲論壇,對產品的持續改進有很大的幫助。
「小米在和用戶互動上做的特別好,值得傳統的手機廠商借鑑。」蔡曉農指出。小米有專人在微博、論壇上和用戶互動,聽取用戶的意見,在服務商直接和用戶溝通,這極大地提升了和用戶之間的聯繫,因此青橙這樣的廠商也在學習小米,在微博上和用戶互動,並建立自己的論壇。
蔡曉農回憶起自己過去在摩托羅拉時期的經歷,那時候手機品牌的營銷都是單向的傳播,摩托羅拉每年在電視、平面媒體上投放了大量的廣告,就像廣播一樣。但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商業模式的效果逐漸開始下降。
但在龍旗副總劉渝龍看來,國內具備在網絡上營銷能力的廠商屈指可數。「小米最難複製的就是其營銷能力。」劉渝龍指出,「並不是所有人都具備在互聯網上呼風喚雨的能力。」
此言不虛,不久前記者前往小米北京總部參觀時,深切感受到那種網絡營銷的氛圍。小米的1500名員工都是早上10點上班,晚上10點下班,一週工作 六天。小米的微博營銷人員有多達30多人,這些員工大都是產品經理出身,每天在微博上和粉絲互動。小米的400多名售後服務電話接線員和公司的研發團隊在 一起工作,而不是選擇外包,這樣做的好處是保證那些棘手的問題能夠得到有效的回答。
小米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和粉絲互動的機制,包括微博、論壇的線上溝通和各種線下粉絲活動。相比之下,大部分手機公司的網絡營銷還處於很初級的階段, 微博營銷就是簡單的「送手機」活動。一家手機公司的老闆告訴記者,自己在網上送出了很多部手機,但是實際換來的效果很差,獎品都被網上那些抽獎專業戶領走 了。
網絡營銷能力的缺失是此後360特供機受到手機廠商追捧的重要原因。儘管TCL、海爾的首批特供機銷售不佳,但是360強大的網絡營銷能力,還是讓眾多手機廠商願意和360合作。
而首批360特供機之所以銷售不佳,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手機廠商在營銷上對360過於依賴,自身缺乏強大的網絡營銷能力,最終並沒有讓手機廠商真正形成一個強勢的網上手機品牌。
不過從市場區隔上來說,小米依舊為其它互聯網手機品牌留下了空間。
蔡曉農認為,小米目前依舊定位在中高端,不斷去追求最新、最高的配置,而青橙這樣的廠商則可以在更低的配置基礎上把價格拉的更低。在小米的1999 售價以下,還有大量的價格區間段存在機會。從今年開始,中國的智能手機換機潮開始深入到三線以下城市,這會帶來一波新的機遇。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三線 以下城市在網上買手機的習慣還沒有形成。
相比之下,小米之所以在網上賣得好,和其地域分佈有很大關係。小米手機副總裁黎萬強告訴記者,小米的用戶分佈和中國互聯網的用戶分佈非常接近,其中 有80%左右用戶是男性,20%是女性,在地域上絕大多數小米用戶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的網購習慣已經很成熟,因此帶動了小米的銷量。
在小米的模仿者中,比較有特色的是卓普和THL手機,這些廠商採用了線下直營店加線上直銷的模式。線下直營店的毛利通常很高,往往是深圳普通手機批發商毛利的5到6倍,這種新的模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廠商的青睞。
小米模式的門檻
那麼,互聯網上還有機會產生下一個小米手機嗎?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大部分手機界人士都認為,這已經很難了。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小米模式成功的特定歷史時機已經過去,換句話說,就算讓雷軍在當今這個時點做過去同樣的事情,也照樣很難成功。
究其原因,小米的成功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點,即在國內率先推將雙核1.5G的手機賣到了2000塊以下。小米的低價策略直接搶奪了HTC、摩托羅拉這樣的原高端品牌的市場。
龍旗副總裁劉渝龍向記者分析道,小米這種模式要成功,必須趕上技術的迭代,比如單核升到雙核,雙核升到四核。當時小米的雙核1.5G足足領先了業內半年之久,而在今年米2升四核時,小米已經喪失了這種領先優勢,因此米2的市場熱度已經遠遠不能和第一代小米相提並論。
此外,小米和用戶互動的「粉絲經濟」,是擺在其「門徒」面前的另一道門檻。
黎萬強告訴記者,許多模仿小米的廠商僅僅學到小米模式的皮毛,這是因為和用戶互動是件非常有學問的事情。
他舉例談到,小米剛剛發佈的米2手機,在發佈會結束之後收到用戶在論壇及微博上熱烈的討論,發燒友們七嘴八舌地向小米提出改進建議。結果小米在產品正式發佈後居然又加入了幾項新的功能,例如增加32G的版本。
在大批手機廠商快速殺進這塊市場後,小米手機的利潤將可以預見地出現下滑。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小米近期開始投放樓宇廣告,並且增加線下銷售的力度與此有關。
青橙手機CEO蔡曉農向記者分析,智能手機靠硬件賺錢的時代總有一天會結束。因此公司首先要把手機銷量做上去,然後通過這個入口帶動其它互聯網業務賺錢。
和其它手機廠商不同的是,小米擁有自己的MIUI系統,小米正試圖模仿蘋果走軟硬件垂直整合的道路,而小米給投資者講的故事也是「中國的蘋果」。
不過黎萬強承認,依靠互聯網賺錢是個漫長的過程,沒有兩到三年很難培養起來。黎萬強強調,小米和用戶直接有效的互動是其最大的資本,他表示小米用戶的活躍度很高,「其它廠商賣出100萬台手機,可能只知道5%的用戶是誰,但是小米的用戶活躍度高達百分之六七十。」
相比之下,純粹依靠價格在網上賣手機的模式很難長遠。「如果要拼價格,沒有人能夠拚得過深圳華強北的廠商。」深圳innos手機的總經理老王表示, 最近深圳華強北已經出現了200元的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售價下降的速度非常驚人。在深圳,許多手機廠商都是輕資產、注重短期利益。如果純粹拼價格,很少有 廠商能夠出頭。
「這個市場很大,我們歡迎大家一起進來,用互聯網的方式讓國產品牌一起做大做強。」黎萬強表示。
|
||||||
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問(以下簡 稱問):杜邦(DuPont)是當前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化學製造集團,在美國道瓊三十支成分股之中,歷史達二百一十年的杜邦,可能是活得最久的。然而,企業 要突破生命周期的限制,不能夠不轉型,但轉型並不容易,文獻顯示至少五○%以上企業轉型都以失敗告終。過去IBM成功了、日本富士集團成功了,但柯達 (Kodak)失敗了,摩托羅拉(Motorola)也不被看好。 如果看這十五年杜邦的事業組合變化,傳統的石化與紡織纖維事業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農業、食物、生物科學與先進材料(見八十頁圖),已全然變身。杜邦這次轉型,如何重新定位能耐? 掌握新變局內部危機感深,給我們改革時機 杜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柯愛倫(Ellen Kullman)答(以下簡稱答):不同在於,過去我們視「化學」為(競爭優勢)基礎﹐然而現在,我們視「科學」為基礎。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 杜邦以三個大趨勢重定事業組合。全球人口持續增加,到了二○五○年會有九十一億人,這給全球帶來全新議題。首先,我們必須餵飽新增的人口,這不只意味著生 產力,還要從營養端去思考商品價值;另一個與人口成長連結在一起的議題就是能源,我們認為,未來石油開採的成本仍將不斷增加,不管是改善現有能源效率或是 在新能源開發,都至關重要;第三個我們聚焦的領域是安全與防護,不管是對人還是對環境的。 我們先看到人口大趨勢,然後我們檢視杜邦在其中的利基,同時檢視我們的科學研究成果可否做出貢獻。上述這三個領域就是我們認為我們可以同時創造「價值」與「成長」的方向。 問:問題在於,進入一個新領域,意味著你可能沒有在新領域競爭所需要的優勢,你怎麼去帶領杜邦轉化既有的核心能耐? 答:進入新市場當然是困難的,你必須擁有並建立強而有力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你可以運用新的科技,轉化既有的競爭優勢到新的領域,創造一個比較廣的產品線供客戶選擇。 問:你在進入新事業時也要賣掉舊事業,你如何處理諸如組織抗拒的問題? 答:你必須從產品生命週期來看,你能夠讓這些既有的事業重生嗎?如果不能,你必須為企業的未來做思考,你的事業組合怎麼樣才是對股東最好,然後因應環境變化而演化,這並不容易,但這不可避免。 金融海嘯最好的一面就是,由於那是最壞的時機,內部危機感很深,那正給了我們改革的時機。我們利用金融海嘯來重組企業,因為在這個最壞的時候,人們渴望被告知,怎麼做才能存活下去,活得更好。 問:最壞的時候正是改革最好的時候? 答:是的。我們資深經理人團隊在二○○九年四月訂完改革計畫,八月宣布,十月就做了。我邀請團隊領導人進來談,你們的計畫如何可以讓未來更好?我花時間與團隊談,什麼行得通?什麼不行? 啟動新改革景氣轉換,會學到企業強弱在哪 不到一年,我們將事業數從二十三個降為十三個,重整跨部門資源,簡化地區組織,讓亞洲與拉丁美洲的人可以與科學家在同一張桌上討論未來研發方向。 問:你將危機轉為機會? 答:我在金融海嘯這段時間,回頭去讀在一九二○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杜邦在當時做了什麼變革。我學到的是,第一,你必須完全聚焦在「我們可以控制的事情 上」﹐金融海嘯當下,如果你將焦點放在外在變化,那真令人沮喪,但你也可以聚焦在內部,聚焦在你可以控制的事情之上:貼近價值鏈每個環節,貼近你的客戶, 他們在關注什麼?他們如何計畫接下來的每一步?這是每天的功課。第二,即使是在一九二○年代經濟大衰退﹐我們仍然大量投注科技研發,隨後四○年代、五○年 代才有杜邦眾多發明(編按:杜邦集團發明了尼龍、不沾鍋塗料鐵氟龍,並且參與核彈以及登月太空計畫),這些研究的確影響了世界。 經濟危機同時考驗同一產業的所有玩家,每次景氣轉換,你都會在其中學到你的企業強在哪?又弱在哪?你同時得到機會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競爭力。 問:如果以杜邦在二○一○年購併丹尼斯克(Danisco,丹麥食品原料暨配方製造商)為例,購併金額達七十億美元,被購併標的的員工數達到約八千人,已 經是杜邦年營收五分之一、員工數的十分之一,而且進入的是全新的生物科學領域。我們都知道以購併進入新事業,難度比起內部成長更高。 答:其實丹尼斯克所在的領域對我們並不陌生,在購併之前,我們已經建立了營收以數十億美元計的黃豆事業(soy ingredient business),我們在食物營養研發投入有五、六年的時間了,丹尼斯克進入我們的購併掃描雷達,是因為他們手上有的研發成果是我們想要的。然而,原先 我們的投入,已經幫助我們建立了這個產業的知識。 問:你是延伸既有的能耐,而非創造一個全然新的核心能耐? 答:對,我們先有一個小的能耐,然後以此為基礎,我們讓它變大。杜邦早已根據本身核心能耐投資數十個小能耐。 問:那在成長策略選擇上,你以內部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為優先,還是購併等外部成長優先? 答:你一定先要有內部的成長策略,那是基本,然而,有機成長可能太耗時,如果外在環境根本不能等你,購併就是必要選擇;但你得非常小心,真正瞭解(購併標 的)所在的新領域。想透過購併贏得優勢並不容易。我並不是指丹尼斯克這個例子,它是我們一○○%想要的購併標的,然而一般而論,購併的事業,經常只有四分 之三是你要的,但有四分之一你不需要的。 打造新團隊有人喜歡冒險,這是我選人標準 問:你的策略說來簡單,實則複雜精巧,企業先要有自己的核心能耐做為基礎,即使規模不大,也可以先測試市場,然後才能站在既有的基礎上去擴張。 答:對,然後你可以去購併,做其他事。 問:轉型同時,重組高層團隊有必要嗎? 答:我想你必須確定在轉型同時,沒有任何的阻礙者(blocker)。 問:另一個問題是,好的人才可能不願意進入不確定因素極高的新事業。 答:新事業總是會充滿不確定性,然而,有一種人喜歡去接受新的變動與冒險,這也是我選人的標準。關鍵在於你有多瞭解你的人的能耐。如果有一個領導人才,正 在成長起跑點上,把他放在一個成熟有效率的事業部門不見得是最好的,我們用才的原則是把人放在他可以發揮強項的地方。 問:聽起來與你個人在組織的經歷相關。你在擔任CEO之前也負責新事業發展;同時,我們在外電報導上看到,你在三十歲出頭,剛進杜邦六年就被視為未來潛在的企業領導人選? 答:那對我也是新聞,當時可沒有人告訴我這點(眾笑)。然而,你在每個職務上的努力,都會為你建立信用資歷。 我經常被杜邦資淺的同仁問到,「怎麼樣才會(在組織內)成功?」 我總是回答,你要建立信用資歷,達成任務,在過程之中建立信賴度,公司才會給你更重大的責任,給你創造改變的機會。 回顧過去讓我學得最多的,不是成功經驗,而是那些行不通的事。每當完成一個任務,回頭重新檢視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樣學習與發展的過程對培養領導力非常重 要。因為最終,領導並不是下指令,如果人們不能夠相信你帶領的方向正確,並在最終對他們有益,他們不會與你一起前行。 【延伸閱讀】賣掉不賺錢的石化,進軍高利潤新事業——杜邦各事業銷售額占比變化 杜邦在十五年間,事業組合全然翻轉。不合乎企業轉型目標、年營收成長率低於七%、淨利率低於一○%事業,例如尼龍等紡織纖維製品,早就消失。相對的,高利潤、高風險的生物科學與農糧比重翻了四倍。 1996年營收438億美元石化事業46%紡織纖維14%先進材料18%化學製品11%汽車塗料5%農業、食物與生物科學6% 2011年營收379億美元先進材料36%農業、食物與生物科學33%化學製品20%汽車塗料11% 已消失事業:石化事業0%紡織纖維0% 資料來源:杜邦整理:李郁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