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凯雷作别太保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1-15/100217181.html

太保这笔4.1亿美元的投资出售一半股份即套现26.7亿美元,但凯雷入股农商行的努力功亏一篑
《新世纪》周刊 记者 陈慧颖
单页阅读

历时五载有余,获利超过10倍,美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而今正在逐步退出其在中国最重要的一笔投资。2010年12月底,凯雷开始正式执行从中国太保(02601.HK/601601.SH)退出的跨年度计划。

在2010年12月30日及2011年1月10日,凯雷在两周内连续减持中国太保H股6.31亿股,套现约26.7亿美元。不过,减持行动至此刚刚过半,凯雷已经承诺锁定半年,给市场吃下定心丸。

2005年底,凯雷亚洲基金斥资4.1亿美元入股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助其解决偿付能力危机。这一股权投资几经辗转,先上翻为太保集团的股本,继而在2009年12月23日中国太保H股上市后,全部转化为H股,为海外退出打通了路径。

分析师评价,凯雷减持太保的“上半程”“好于预期”。减持并未令市场人气涣散,德国保险巨头安联(Allianz SE )的增持举动,以及美国知名共同基金Fairholme Capital的加入,令近期太保H股价格不降反升。到2011年1月14日收盘,太保的股价收报33.95港元。

就在绸缪减持太保之际,凯雷与北京市政府合作的人民币基金,也正处在争取投资北京农商行机会的最后关头。北京市对此相当支持,但这次凯雷参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最新尝试,最终重复了2007年在重庆商业银行交易中的碰壁经历,仍未能获得监管机构放行。

外松内紧减持

太保发布公告,将凯雷的两次大规模减持结果公之于众。凯雷于2011年1月10日通过联交所大宗交易平台以33.45港元的价格减持4.152亿股太保H股。其中安联集团和美国共同基金Fairholme Capital分别受让了1.98亿股和1.44亿股。余下部分为一组其他投资者购得。

此前,凯雷于2010年12月30日通过香港联交所出售中国太保H股215832400股。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报告,受让方是美国知名资产管理公司Waddell&Reed牵头的基金团。后者成立于1937年,旗下管理的资产约700亿美元,主业是养老金管理,投资方向主要是蓝筹股。

经过这两次交易,凯雷套现近26.7亿美元。

凯雷目前仍持有6.92亿股太保H股,尚无在未来六个月内增加或继续减持股份的计划。“如果短期内再减持,势必对股价造成实质性压力。我理解凯雷应该是对太保的年报和中报数据都比较有把握,才会半年之后再考虑减持。这让人松了口气。”一位分析师说。

凯雷所持有的太保H股总量高达13.23亿股,相当于太保H股总数的61%,总价值50亿美元,超过太保2009年底H股IPO的融资总额。如此减持压力,贯穿整个2010年12月,挥之不去。

凯雷2005年投资太保所动用的资金来自于凯雷亚洲基金的第一只基金,成立于1999年。以此计算,2011年将是这只基金存续的第12个年头,已经超出普通PE基金的存续期。正因如此,市场预期凯雷的减持退出是顺理成章之事。

此外,由于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任内通过的一揽子税收优惠即将在2010年底到期,如果现任总统奥巴马无法与国会达成新的共识,很多税率将回到更高的水平,这其中就包括与PE投资相关的长期资本利得税。

“我们当时估计,凯雷能卖多少就卖多少。”一位外资PE基金经理说,不过2010年12月8日奥巴马与共和党达成妥协,让税收优惠计划得以延续。

2010年12月15日,太保H股价格盘中录得当月低点28.8港元,仅仅比一年前太保H股的IPO价格超出0.8港元。“当时投行开始向机构投资者询价,问他们愿意在收盘价多少折让的情形下买入太保。”一位分析师说,“我们的建议是,等到太保减持之后再买入,当时预期减持会给股价很大的压力。”

但此后,太保股价转而走高,而且有越减越高之势。

股东增加值

凯雷找来的两大接盘主力机构,一是名号响亮的德国安联,二是尚不为国内投资者熟悉的Fairholme Capital。

市场人士分析,安联与Fairholme Capital将在未来成为太保H股股价的“定海神针”。而太保在公告中提到的其他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寻求一些短期的交易机会。

德国安联是国际知名的保险集团。

2009年底,安联作为基石投资者参加了太保H股的IPO。当时太保和安联就有非约束性的合作意向,涉及资产管理、特别是养老金业务,此外也包括双方未来在其他领域内的合作机会,如保险产品开发、再保险业务和投资等领域。

即便在中国,安联在一些金融领域的发展也可圈可点。除了拥有中德安联和安联财险两家保险公司,安联还与国泰君安合资成立了国联安基金管理公司。本次增持之后,安联共持有太保2.4亿股H股,占太保H股总数10.4%。平安证券预计,安联集团有可能继续增持太保。

而Fairholme Capital则是美国著名共同基金公司、AIG最大私人股东。旗下管理资产超过200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大型企业及金融业。

2005年,凯雷和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共出资4.1亿美元入股太保寿险。与太保携手五年,凯雷的收益就在资本市场的眼前,一览无余。

有PE界人士根据国际惯例估算,凯雷此次从太保投资中净赚近50亿美元,其中有20%作为分红归属凯雷集团,在集团内部,这一笔近10亿美元的业绩分红,又会在集团与管理团队之间平分。

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表示,在太保寿险深受利差损困扰,最欠缺资本金之时,凯雷拍马杀到。此后太保的A股与H股上市,均得到了凯雷的大力帮助,特别是H股IPO能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一举成功,凯雷亦多有贡献。

凯雷与保德信亦向太保董事会派出高管,在业务层面提出不少建议,但这种影响力在向基层渗透的时候逐渐减退,因而改观有限。不过,凯雷在资本和资本运作层面的贡献已经让太保受益良多。几次及时的资本金补充,对太保稳固行业前三的位置意义重大。

徐图金融业机会

凯雷投资太保,不仅财务回报丰厚,亦在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上写下一笔。过去数年的经验显示,在中国金融业受管制的制度条件下,PE参股中资金融机构,无不名利双收。

正因如此,众多外资PE都对投资金融业兴味盎然。凯雷曾经在2007年携香港大新银行一起,入股重庆城市商业银行。但在交易收官之际,凯雷因资质问题被阻隔在交易之外。当时,重庆银监局向本刊记者证实,凯雷未能获批的原因在于,它以“凯雷亚洲基金二号”的名义投资重商行,与中国《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要求相比,“硬条件不达标”。

此后数年,随着国内金融机构改制的阶段性机遇的消失,对外资PE情绪的变化,令众多外资PE未能获得参股金融机构的机会。

2008年之后,人民币基金兴起,金融机构的投资机会也再度显现。公开信息显示,渤海基金2007年11月9亿元入股成都银行,持股比例 10%;2009年中信绵阳产业基金35亿元入股大连银行,持股比例8.54%。一位参与过某城商行引资的律师称:“渤海、绵阳两家基金主要得益于中资、国务院特批的产业基金等因素,获得了放行。”

2010年夏天,凯雷也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人民币基金,目标规模50亿元,首期交割资金24亿元。最大的投资者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是北京市最大的国企,截至2009年底,总资产超过7600亿元,净资产超过2700亿元。

北京国资管理中心希望将凯雷引入北京农商行的重组项目。凯雷曾经准备以人民币基金投资10亿元,在北京农商行持股低于5%。但银监会对PE入股银行持谨慎态度,认为PE不具备投资银行的企业法人资格,所以北京农商行撤回了原来的方案。日前,北京农商行已经完成了134亿元的私募增资。

据接近北京市政府的人士介绍,监管机构主要在两个问题上存疑,一是凯雷北京人民币基金的“身份”归属目前难以判定,二是对PE机构的本质及对金融企业的作用尚存疑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92

大眾銀尋找股價具爆發力的新買主 凱雷精打細算 「換股操作」力求逆轉勝

2012-03-26  TWM


大眾銀行即將易主,進入最後緊鑼密鼓階段,呼聲最高的元大金能不能順利迎娶嬌娘?會不會半路殺出程咬金?

撰文.劉俞青

三月十六日,大眾銀行二十周年的酒會上,久未露面的南台灣大家族陳田錨夫人陳黃淑惠親自出席。但同一時間,外界更關注的出售議題,董事長、也是陳田錨長子陳建平上台致詞時直接宣告:「確實有人上門來談,但大眾銀尚未簽署任何合併意向書。」一句話,等於為大眾銀行的出售,拉開序幕。

這是台灣金融史上第一次私募基金要賣股,私募基金在世界各地向來以狠角色著稱,但這一次,要在台灣真實上演了!

凱雷拖、買方急 誰將勝出?

凱雷私募基金目前是大眾銀行的最大股東,持股大眾銀約三六%,其次第二大股東是陳田錨家族,第三大則是光陽工業柯家。據了解,三大股東都有共識:要賣股,但不同的則是,怎麼賣?賣多少錢?

事實上,這筆交易的關鍵在於,縱橫全球金融市場所向披靡的凱雷私募基金,投資大眾銀四年下來,竟落得「認賠出場」!

也因此,這筆交易有三大特色;首先,凱雷一開始就鎖定「換股」為主,換句話說,私募基金不是要出場,只是「換股操作」,要把上一回合在大眾銀身上賠掉的,在下一回合扳回來。

由此著眼,目前凱雷鎖定的對象,無論是呼聲最高的元大金或富邦金,都是優質、股價有爆發性的公司。

其次,私募基金絕非省油的燈,購併談判節奏掌握分明。根據內部人士透露,目前購併進度,暫時卡在凱雷的聯貸銀行團身上;由於二○○七年入主大眾銀時,凱雷向銀行團借了一筆聯貸,如今若「換股操作」,標的物、屬性全部改變,所有條件必須重談,因此凱雷以此為由,暫時拖慢購併腳步。

但時間一拖,各種變數都可能跑出來,站在買方角度,絕非好事,因此,凱雷祭出拖字訣,顯然讓潛在買方都急了。

潛在買方不只有呼聲最高的元大金,包括富邦金在內多家金控都與凱雷接觸過,而市場更傳言凱雷由於曾在前年將手上凱擘有線電視高價出售給蔡明忠名下大富媒體,雙方合作愉快,因此這次一度也屬意賣給富邦金。

最後,無論富邦或元大誰勝出,買家買進大眾銀的同時,等於也引進私募基金這位大股東,這恐怕將是這筆交易最長期、衝擊也最大的一項特色,因為私募基金致力追求短期績效與股價表現,與台灣家族金控的經營模式可能大不相同,得失折衝之間,考驗買家的經營智慧。

大眾銀行

董事長:陳建平

總經理:蔡榮棟

股本:218億元

市值:270.32億元

每股淨值:11.75元

3/20收盤價:12.65元前三大股東:凱雷持股36%、陳田錨家族24%、光陽工業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58

「滾雪球」25年:巨鱷凱雷是如何煉成的?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5/0NMzE5XzQyODI0NQ.html

5月3日,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下稱「凱雷」)的三位核心人物丹尼爾·達安雷、大衛·魯賓斯坦和威廉·康威或許可以長舒一口氣了。

這一天,凱雷正式登陸納斯達克,上市首日的表現還算好,以22.05美元報收,與22美元的發行價基本持平,市值約61億美金。從1987年初創至今,25年間,凱雷成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其管理的資產規模1470億美元。

去年9月6日,凱雷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了IPO申請,由於市場環境波動等因素,一直延遲至今。 而早在2007年的時候,外界就聽到關於凱雷上市的消息,隨後日益嚴峻的金融危機導致計劃擱淺。但凱雷IPO只募得7.61億美元,和黑石IPO時候76億美元的募資規模相差十倍之多。

在此之前,凱雷的創始人兼聯合CEO大衛·魯賓斯坦幾次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曾公開探討過PE投資機構上市的必要性,儘管他一直未公開表示過凱雷要上市。

1987年成立之初,凱雷還是一個只有一項投資產品並只投資於美國的很小規模的PE投資機構,資產管理規模不過500萬元。

這25年間,凱雷是如何實現「滾雪球」般的急劇膨脹的?

起家:從小PE到多元化資產管理平台PE

凱雷的「滾雪球」路徑中,「多基金、多地區、多行業」的多元化戰略,使凱雷起到了跳躍式發展。

實際上,多元化並非凱雷的獨創。

縱觀歐美的一些大型PE,包括黑石、KKR、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LLC)、3I等,他們已不再是單純的PE

投資機構了,而是同時管理著對沖基金、房地產投資基金或其它業務的多元化資產管理平台。

此前,大衛·魯賓斯坦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大型PE之所以能聚集更多資本開展多元化業務,是因為它們的品牌讓投資者放心。

從凱雷的利潤表來看,儘管分支眾多,但在金融危機中,凱雷還是遭遇到了不小的損失,其在2008年的虧損高達6億美元,但也正是多元化的佈局,讓凱雷快速度過金融危機,2009、2010年進入持續增長階段。

凱雷不僅僅是一家擅長投資企業併購業務的基金管理人,其首先擅長的是在自己的行業內併購。成立以來,凱雷自身完成的大大小小的併購近百個,這些「收購」,讓凱雷快速吸納了全球一流的基金管理人才,使得其可以「替代投資基金的經理」,而不僅僅是PE投資公司。

從投資回報來看,凱雷的表現足可以用「優異」來形容。截至2011年底,凱雷旗下PE部門毛內部收益率達31%;實物資產部門的毛內部收益率為29%;母基金解決方案部門的毛內部收益率為10%。

這得到LP以實際行動的支持。在2003年-2011年間,凱雷資產管理規模的年復合年均增長率保持在32%。其中,由財富基金LP承諾的資金總額增長195%,公共養老金LP承諾資金總額增長134%,高淨值投資者LP承諾資金總額增加64%。

這個成績,與當年凱雷推行的那場戰略轉型不無關係。而事實上,在凱雷的發展史中,如何快速用好政商兩屆的人脈資源,又及時在面臨危機之際,快速拓展新的資源,這種具有政治家視野的戰略敏感性,也是其競爭力之一。

成立之後的最初10多年裡,凱雷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1998-2003年間,凱雷邀請了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出任凱雷亞洲顧問委員會主席;1993-2005年間,前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擔任過凱雷的資深顧問和合夥人;2001-2004年,英國前首相約翰·梅傑也曾擔任凱雷歐洲分公司主席。這些政界要人在凱雷的交易案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凱雷也因此獲得「總統俱樂部」的稱號。

發生在2001年的「9·11」事件成為凱雷的轉折點。那時,本·拉登家族是凱雷的投資人,凱雷投資的防務公司因「9·11事件」獲得訂單,時任總統布什的父親老布什恰恰是凱雷的顧問,這些複雜的關係讓凱雷遭遇空前的危機。

「9·11」後,凱雷開始了一個被稱作「偉大試驗」的戰略轉型:向專業化轉型,向國際化與本土化相結合轉型。

凱雷先是將團隊中的政界人士辭退,轉而引入備受人們尊敬的IBM前董事長兼CEO郭士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前董事長阿瑟·萊維特、通用電氣前副董事長大衛·卡爾霍恩及時代公司前主編諾曼·珀爾斯坦等人;後又將資金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基金中去投資,投資種類也從PE逐步擴寬至房地產、抵押債務憑證等多種業務。

但業績和品牌聲譽突出,就一定得走多元化路線嗎?華平基金就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其聯席總裁Charles R. Kaye解釋說,他們喜歡繼續當(PE)投資者,而不希望邁向多重資產管理的道路及上市。

而大型PE機構向多元化轉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上市的憧憬。

2007年2月,資產管理公司Fortress率先在美國上市,同年6月,黑石在紐交所IPO,2008年,KKR又宣佈將通過與其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上市的投資基金合併,實現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雖然凱雷「從未公開表示過要上市」,但在2010年,大衛·魯賓斯坦就表達過PE機構上市可能享受到的好處。

他認為主要有這樣幾點:其一,通過上市募集資金,可以滿足PE機構對資金的需求;其二,這些資金有助於PE機構留住和招聘員工,尤其是當競爭對手有資金來吸引人才的時候;其三,大型全球性PE的創始人大都到了55~65歲之間的年齡,他們希望將自己創建的企業貨幣化,而IPO是可以實現貨幣化的不錯方式。

而統觀這些已上市的PE機構,他們無一例外都在走多元化路線。

在投資銀行任職的分析師Michael Kim分析,由於私募基金是一個週期性較強的行業,特別是在經濟不穩定的時候,而諸如房地產和對沖基金業務就能為擬上市的私募基金帶來互補作用,因為這些業務可以為公司帶來穩定、可靠的收入,進而給投資者帶來更有確定性的回報。

凱雷最早的發起人是史蒂芬·諾裡斯(Stephen Norris),他在擔任Marriot收購兼併公司的稅務負責人時,發現收購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的公司能夠合理避稅,這讓他決心投身於PE(私人股權投資)業務。

25年來,PE投資一直是凱雷最核心,規模最大,也最有領導地位的領域。目前,其PE投資部門共擁有26只基金,管理資產規模550億美元(新興市場為100億美元),在凱雷管理的所有資產中,規模佔比近四成。

併購基金又是凱雷PE投資業務的核心,早在1990年,凱雷就成立了第一隻美國收購基金(Buyout fund)。而當黑石、KKR還在聚焦大的併購項目時,凱雷已經開始關注增長型企業的股權投資。2000年,凱雷成立了亞洲增長基金,在中國、韓國、印度等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中發掘當地各行業的新興領導者。截至2011年6月30日,凱雷旗下擁有16個併購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約達510億美元;9只增長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為40億美元,分佈在美國、歐洲和亞洲三個地區。

凱雷顯然沒有滿足於PE領域的投資。進入21世紀的凱雷,將產品多元化排上日程。凱雷創始人兼聯合CEO大衛·魯賓斯坦就曾表示,要將凱雷打造成一個類似於高盛的多元化金融服務和高質量的資產管理機構。

在這一思路指導下,在本世紀的頭一個十年裡,凱雷逐漸將產品從PE拓展至實物資產、全球戰略性金融投資兩個新領域。2011年,凱雷又收購了全球最大的PE基金管理公司之一AlpInvest60%的股份,組建了第四大業務部門:母基金解決方案。

至2011年6月30日,凱雷實物資產、全球戰略性金融投資和母基金解決方案部門的資產管理規模分別約達310億美元、220億美元和450億美元,在凱雷總資產管理規模中分別佔比21%、14%和29%。

在產品多元化的過程中,凱雷亦將投資觸角延伸至房地產,科技及商業服務,能源及電力,電信及傳媒,工業,醫療,消費及零售,航空及防務,運輸,金融服務,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

從地域上講,過去的20多年於凱雷而言,也猶如一支不斷國際化,又在國際化進程中不斷本土化的進行曲。

從1997年起,凱雷就開始了地域擴張,先後進入歐洲、亞洲、中東和南美市場,在這些地區設立辦事處和基金。招股書顯示,凱雷目前共在全球六個洲設立了33個辦事處,共管理89個基金和52個FOF。

中國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新興市場,無疑是凱雷極其看重的投資區域,儘管在中國,併購徐工未果之事,讓凱雷一度成為最早在中國「撞牆」的「門口野蠻人」。凱雷最早入華是在2000年。那年,凱雷向攜程注資800萬美元,2003年,攜程上市,凱雷獲得了高達14倍的收益。之後,凱雷又在聚眾、太平洋保險等中國投資案中獲利頗豐。在華的十多年裡,凱雷共投資了近50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25億美元,是在中國投資最活躍、投資額最多的外資PE之一。

而凱雷的「三巨頭」,也曾頻頻來華。其中,被稱為「凱雷的心臟」的大衛·魯賓斯坦幾乎每年來華都接受本報採訪,他認為中國經濟有望在2035年超過美國,希望凱雷加強在中國的投資和佈局,但同時也對中國本地PE的快速擴張表示了難得的「震驚」。

擴張驅動力

「滾雪球」25年: 巨鱷凱雷是如何煉成的?

挑戰:後IPO時代利弊共存

但PE管理公司在二級市場否是一支受歡迎的股票?目前來看,似乎並不樂觀。

黑石IPO曾是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IPO之一,發行價高達31美元。但截至5月4日截稿,其股價已跌去大半。資產管理公司Fortress的股價也從上市初的30多美金降至目前的3.62美金。

凱雷上市雖然沒有其它公司諸如破發,甚至中概股流血上市的遭遇,但其發行價也較之前擬定的23-25美元的發行區間做了下調。從上市首日看,凱雷的股票在二級市場表現平淡。

澳大利亞投資公司Solaris合夥人兼首席投資官Timothy Ghriskey就表示,私募行業的股票並不是一類表現良好的股票。華平投資聯席總裁Joseph P·Landy也認為,「這些公司走向了一個它們不具備傳統基礎的方向。」凱雷未來的股價表現能否讓其高管團隊如期實現目標?還不好說。

而在具體的投資業務上,凱雷也仍有改善空間。以中國為例,凱雷投資的中國森林(China Forestry)與艾瑞泰克(China Agritech)都因被控欺詐,股票已分別被香港和紐交所停牌。

凱雷投資的另一家公司江蘇聖奧也傳出逃稅醜聞,並且,凱雷委任的新管理層與聖奧老員工之間也爆出矛盾。前不久,凱雷投資的安信地板也被捲入「毒地板」風波。

對於凱雷這樣一個具有國際聲望的投資機構來說,投資水準可能毋庸置疑,但在其急劇擴張的過程中,有必要思考的是,如何實現更細緻化的投資和管理?畢竟,它是要向LP負責的。

另一個現實情況是,PE管理公司IPO之後,面對股價波動的壓力增大,對短期投資回報的壓力可能會表現得更為迫切,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對長線投資的耐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00

凱雷再出牌:我們為什麼要投資美年大健康?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17/zNNDEzXzUwMDQzNw.html

8月15日剛公佈的這場融資中,無論資本方凱雷還是企業方美年大健康,都不是體檢行業內最初的領跑者。不過,這並不妨礙雙方互相選擇。與上月入主橘子酒店的動作一脈相承,凱雷似乎又要在行業略顯僵局之時,激起一股暗湧。

比起當下的融資局面,健康體檢行業在三年之前要火熱很多,多家民營體檢機構得到VC注資。其中,愛康國賓最早於2004年獲得何伯權幾千萬投資,佔股80%;2006年,IDG向瑞慈投入3000萬人民幣,美國中經合、DJ Ventures、Shanghai Bio-chip等聯合投資愛康網300萬美元;僅僅過了一年,美林證券、中經合等6家向愛康國賓加注2500萬美元戰略投資。

慈銘則在2005年由鼎暉投資980萬;2008年B輪融資中,平安創新和天津寶鼎分別出資7785.28萬元和1557.06萬元;僅僅過了一年,天津保銀注資和武漢慈銘總經理王再可各注資4166.67萬元和833.33萬元,深圳天圖、鼎暉投資等合計增資額達7000萬元。

號稱專攻「高端市場」的慈銘更是一馬當先,今年2月已經出現在證監會公佈的IPO申報名錄,目前是體檢行業唯一一家進入A股IPO序列的。但不斷曝出的質疑聲,使慈銘上市道路不甚明朗。投資機構們則按兵不動,最近這兩年中,鮮見體檢行業的大額融資項目。

2012年是投資比較低迷的時期,當然,在PE、VC機構眼中,也可以是一個「低谷買入」的好時機。從行業選擇上來看,那些可以隨著宏觀經濟的好轉而穩定增長的行業,是機構們願意低谷買入的首選。

那麼,凱雷為什麼選擇此時投資美年大健康?董事總經理馮軍元給出了兩條解釋:第一是體檢行業本身的發展勢頭,第二是涉及對健康的關注,使美年今後的市場範疇可以超越行業本身。

馮軍元表示,此輪凱雷的資金主要用於美年大健康中長期的業務發展。與其他衣食住行業的本質類似,醫療健康同樣是由內需驅動的消費行業。對凱雷來說,把美年帶上健康消費業的長跑道才是真正的目標。

與醫療行業內的傳統板塊相比,健康體檢這一細分領域的演進,更加反映出人們健康觀念的改變。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合夥人黃海龍告訴記者,人們長時間內提到的「醫療」,其實是「醫」與「療」綁定,有病才會去看。而根據統計數據,人均年收入超過3000美元之後,個人對健康的消費會進入「大躍進」的時期,從治療已發生的到預防沒有發生的疾病,健康投資整體前移。

「體驗」的概念,也從就業、入學前的規定動作和企業派發的福利,逐漸轉向個人自主選擇的預防和保健。雖然民間資本對醫療業只能有限滲入,但已撕開的口子已經為企業和個人創造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此外,醫療體驗技術的標準化和完備化為體檢類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與此同時,如黃海龍所指出的,從產品的角度來說,這意味著單個企業少有特殊化的東西。凱鵬華盈(KPCB)中國基金主管合夥人黃瑞晉認為,在醫療行業中,健康體檢的門檻較低,使企業容易參與,成為目前競爭趨於白熱化的重要原因。

基於標準化的特徵,美年大健康、愛康國賓、慈銘、九華等健康體檢機構都採用了連鎖經營的模式,這與其他行業連鎖面臨的優勢和挑戰並無根本區別。黃瑞晉表示,美年等公司採用收購式成長,在規模做大後,能不能維持成長是關鍵問題。

即便價格戰持續,行業利益曲線已呈現遞減趨勢,黃海龍認為規範化擴張仍是健康體檢企業的必由之路。「只有通過好的體檢點的設立,逐漸實現的規模化效應,才有可能談產業鏈的延伸,從體檢走向別的健康增值服務,實現利潤增長點的變化」。

因此,資本支持成為美年大健康全國擴張和佈局的核心要素。「錢多的時候好辦事」,對於凱雷的投資,黃瑞晉評價得直白。

不過,美年大健康需要凱雷資本幫助的方面,絕不止規模擴張那麼簡單。這個年輕而分散的行業,更多地依賴於企業進行市場營銷的能力,而核心競爭力則需要特色產品、良好的品牌效益和與之而來的用戶黏度——實際上,行業內佔據主導的公立醫院也無法避免這條養成路徑。

馮軍元明確指出,凱雷會幫助美年在業務發展、產品提升、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齊頭並舉。但民營體檢行業內並沒有一套完善的資質認定和監督機制,這也是資本方凱雷無法解決的一個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40

凱雷大舉收購對沖基金公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245

David Rubenstein是凱雷的創始人及聯席CEO,他正引導公司致力於向投資者提供更多定製服務。

據《紐約時報》報導  ,凱雷集團於週二表示將收購一家獨立的對沖基金企業——多元化全球資產管理公司(Diversified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

此舉使凱雷的業務擴展至槓桿收購(核心業務)之外的領域。 根據公司和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協議顯示,凱雷將預付3千萬美元,另外7千萬美元將根據經營狀況於未來七年內付清。         

週二發佈的聲明稱,多元化全球資產管理公司處理著高達67億美元資產,同時將成為凱雷處理對沖基金業務的新平台。 

該項交易將於2014年2月完成  

在凱雷宣佈收購的第二天,它已經在美國籌集到了針對槓槓收購業務的130億美元基金。該公司仍然在向傳統私募股權之外的領域進軍。

在DealBook最近的投資大會上,Rubenstein表示,目前15%的員工位於中國,同時公司正在嘗試新型的商業模式。  

在所有已上市的私募股權公司當中,凱雷發展態勢迅猛,通過收購措施將其他資金管理公司的資產併入。本月,凱雷收購了一家全球房地產投資公司Metropolitan Real Estate。在2011年,凱雷還收購了一家位於阿姆斯特丹私募股權公司AlpInvest Partner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26

華爾街實習生累倒弱爆!凱雷老大聖誕夜無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067

去年投行紛紛鼓勵新員工減少加班時間成了華爾街的大事件之一。初級員工通宵加班是投行文化之一。但去年夏天美銀21歲實習生Moritz Erhardt猝死讓它看上去顯得有點殘酷:有報道稱Erhardt死亡前連續三天通宵加班。自此以後,高盛、美國銀行、摩根大通和瑞信均開始鼓勵初級員工享受周日或者去休假。然而到底每周上班100+個小時會對人產生什麽影響呢?不少新人能獲得幾分鐘的休閑時間,發明了廁所打盹大法。據WSJ:幾名巴克萊香港的實習生說,為了在持續高壓工作之間尋找幾分鐘休息,他們會溜進廁所輪流打盹兒,為此把特意電話轉到手機並設置了鬧鐘。一些實習生還把這稱為投行的“廁所午睡”(toilet nap)文化。巴克萊發言人拒絕對此作出回應,稱“我們通常會評估分析師的工作,並確保工作挑戰和回報之間的平衡。”好吧,也許更高層的員工才會告訴你為什麽會有“廁所午睡”文化。下面是私募巨頭凱雷創始人之一David Rubenstein去年發推特解釋自己的加班:“如果你愛你所幹的事情,那就不是工作。”Rubensten發推的時候是在聖誕夜晚上10點,他正在為公司的交易準備一個模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82

凱雷旗下商品對沖基金折戟沙場,一半以上資產被贖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917

據路透報道,全球最大的私人股權投資基金之一,有著“總統俱樂部”之稱的凱雷投資集團表示,其旗下的大宗商品對沖基金公司Vermillion管理的資產在去年的九個月里減少了一半以上,原因是該基金的投資表現不好,客戶贖回了他們的資產。凱雷在遞交給美國證監會的監管文件中表示,位於紐約的Vermillion資產管理公司在2013年3月的時候管理著20億美元的資產,而到了2013年12月的時候管理的資產只剩下9億美元,9個月的時間里資產縮水了一半以上。凱雷在2012年10月將Vermillion攬入懷中,凱雷在本周早些時候發布的季報中並沒有就Vermillion的資產短期內大幅縮水的事實作出解釋說明。凱雷的發言人Randy Whitestone也拒絕就此事發表置評。期貨經紀商Newedge的發布了一份名叫“Nelson報告”,該報告顯示,Vermillion的兩支商品基金在2013年出現虧損,另一支商品基金收益勉強為正。Vermillion的實物商品基金Crimson在2013年回報為負7%,Celadon商品基金回報為負4%,另一支基金Viridian獲得了0.7%的正回報。Crimson和Celadon屬於單方向長期做多商品基金,看漲大宗商品的未來價格。而Viridian則采用長短期和做多做空相結合的投資策略。根據Nelson報告,Crimson, Celadon 和Viridian在2013年12月底的總資產為5330萬美元。另據業內人士透露,Vermillion還管理著一支名叫Seaborne的海運基金,該基金的資產規模為2000萬美元。大宗商品市場在去年12月的前9個月里簡直是“熊到家”了,而同期的美國股市卻牛氣沖天,投資者紮堆給股市投錢。有分析師表示,回報對投資者沒有吸引力甚至回報為負的基金被贖回完全在情理之中。涵蓋能源、金屬和農產品等19種大宗商品的路透核心商品指數在2013年下跌了5%。花旗集團表示,大宗商品市場在去年出現了創紀錄的500億美元凈流出。Sica Wealth的首席投資官Jeffrey Sica表示,“市場對中國經濟減速的恐懼造成了大宗商品市場的‘大潰敗’,商品基金出現大量贖回也就不足為奇了”。Sica Wealth是一家位於新澤西州的投資公司,管理著10億美元的資產。Sica說:“基金客戶紮堆贖回,並將資金投入美國股市,進一步推動了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凱雷去年12月發布的一份 文件中顯示,他們準備推出一個公開募集的投資於大宗商品的共同基金給散戶投資者。此外,這份文件還顯示,凱雷的“增強型實際回報商品基金”也會交給Vermillion來打理。俗話說:“風水輪流轉”,今年的大宗商品表現卻很搶眼。路透的核心商品價格指數在今年上漲了10個百分點,原因就是美國異常寒冷的天氣帶來的能源價格的上漲,以及巴西罕見幹旱帶來的咖啡價格的上漲。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咖啡期貨在從年初至今暴漲了81%,成了今年表現最優異的金融資產。Vermillion是一家專註於大宗商品投資的基金,投資標的包括:農產品、金屬、能源和主要食品(如:咖啡、糖和可可豆等)。由Drew Gilbert和Chris Nygaard於2005年創建。2012年凱雷收購Vermillion之後,兩位創始人出任公司的聯席首席投資官,管理公司的日常運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723

銀行退出大宗商品交易,凱雷收購大宗商品經紀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902

(上圖為明星交易員Louis Bacon)凱雷集團和明顯交易員Louis Bacon決定收購大宗商品交易公司Traxys集團並取得控股地位,這次收購表明銀行退出大宗商品交易業務之後,大宗商品交易經紀商成為了金融行業的香餑餑。總部設在盧森堡的Traxys是一家專註於金屬和礦產的金融服務公司,該公司為礦產商提供項目融資到構建物流體系等一整套的服務。Traxys在秘魯、巴黎、科羅拉多州和中國等20多個國家設有分公司和辦公室,年收入超過60億美元。大宗商品業務一直是銀行的高利潤業務板塊,但風險也非常高。2008金融危機之後,新出臺的監管規則要求銀行退出該項業務以避免給金融體系帶來系統性風險。銀行的退出為像Traxys這樣的公司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市場。該項收購交易的具體交易條款還沒有披露,但外界普遍猜測,給予Traxys的高管更多股份將會是該項交易的一部分。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到,摩根大通與瑞士能源巨頭摩科瑞(Mercuria Energy )於本月初就旗下現貨商品業務收購接近達成一致協議。業內預計,摩科瑞或將近乎全盤買下摩根大通現貨資產業務。該業務包括金屬倉儲、原油和天然氣供應。凱雷表示,他們成立了一支11億美元的基金來開展小規模的並購業務,該基金將為這次並購交易提供資金,該基金單筆投資規模一般在7500萬美元至1.5億美元之間。Traxys公司是由兩家金屬市場公司於2003年合並而成,之後三家投資公司一起收購了Traxys的全部業務,這三家投資公司分別是:Pegasus Capital Advisors LP, Kelso & Co. 和Resource Capital Funds。明星交易員Bacon擅長投資全球貨幣、大宗商品和期貨等產品,他能夠迅速捕捉市場預期轉變時出現的稍縱即逝的投資機會。他創建的對沖基金公司Moore Capital Management LP在過去的20年里獲得了平均20%的年收益率,且該基金歷史上極少出現過虧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97

拗到元大金下聘 解密凱雷脫身術

2015-08-24   TCW


八月十三日傍晚,證交所重大訊息發言台上,元大金控發言人陳修偉與大眾銀行發言人張寒青,宣布兩家公司將結親的喜訊,但他們一臉尷尬,因為整場記者會上就是不斷被拷問:又是換股、又是現金、又是公司債,交易太複雜了,看不懂啊!

這麼複雜的結構,正是買家、賣家、大股東三方角力,彼此各退一步的結果,為的是讓私募基金凱雷(Carlyle Group)順利出場、讓大眾銀的台灣大股東仍有經營舞台,讓元大金可不須開出購併天價。

這一切的布局,早在去年上半年就開始了。

時間拉回二○○七年,凱雷因看好台灣金融市場,出資二百一十五億元,以每股十七元高價,透過可轉換金融債、特別股、普通股等三種工具,取得大眾銀行三七%股份。

但人算不如天算,受到台新金併彰銀失利影響,銀行整併瞬間冷卻,加上政府開始對外國私募基金投資金融業設限,金融股開始走下坡。這段期間大眾銀雖曾經歷減資,股價卻仍在九、十元附近浮動,讓凱雷不只高價轉手的企圖落空,還可能須認賠。

台灣購併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分析,私募基金存續期間通常為七年,時間一到就要連本帶利將資金還給股東,凱雷與眾家在二○○七年投資台灣金融業的私募基金,都面臨到期壓力。

賣家凱雷換股操作用三招終換來打平出場

二○一二年凱雷就曾積極找買家,但當時富邦金、元大金最高只願出價每股約十五元,無法達到凱雷每股十七元不賠本的目標,談判告吹。非出場不可的凱雷捲土重來,這回,他們對價格退讓,並透過複雜程序讓自己成功脫身。

第一招,拿投票權換特別股好價格。去年五月,大眾銀行舉行股東臨時會修改章程,讓特別股十年期滿由公司原價買回時,價格可不因減資而打折,但條件是特別股不得參與董監改選。直到七月凱雷將所有特別股賣給中華汽車、遠雄人壽、中信人壽、三商美邦人壽,業界恍然大悟,是為了讓特別股原價出場,也避免賣出時讓大眾銀經營權生變。

第二招,期滿贖回金融債套現。去年八月,凱雷終於等到可轉換金融債到期,不換股了,而以原始買價出場,不賺不賠拿回資金。

第三招,靠低價ECB(海外可轉換公司債)攤低成本。到了十二月,凱雷將賣出特別股、可轉換金融債取得的資金,用於認購三億五千萬美元大眾銀新發行的ECB,換股價位不再是當年的十七元天價,而是十.七七元,一舉把平均投資成本拉低。

所以,當元大金宣布以八.一五元現金加上約八.一五元股票,合計每股約十六.三元入股大眾銀,換算凱雷當年投入的二百一十五億元,最後以近二百四十五億元出場,扣除過去七年來向銀行借款的利息成本,凱雷終於拗到「沒賠錢」脫身。而且大眾銀賣出股價淨值比一.二六倍價位,與開發金併萬泰銀的水準相當,保住了顏面,也不必像投資萬泰銀行的私募基金SAC認賠出場。

能說服凱雷在價格上折衷,大眾銀另外兩派大股東──高雄陳家、光陽柯家積極想賣的態度相當關鍵。

合併案宣布後,陳家主要操盤手大眾銀行董事長陳建平發信呼籲員工支持合併案,強調自己「會留下來與大家一起打拚。」據了解,元大金已承諾禮讓,讓陳建平擔任銀行副董事長,也安排柯家出任董事,滿足兩家繼續有舞台的心聲。

找來四家業者比價用激將法逼元大金出價

只是,原本每股只出價十五元的元大金,為何願加碼至十六.三元?投資銀行人士透露,凱雷為抬高價格,至少找了四家業者比價,除富邦金,還找了與元大金在寶來證、台証證、復華銀購併案都交手過的宿敵開發金,製造競爭刺激元大金出價。

其實,元大金早有準備。資料顯示,元大證自營部去年第四季大買十九萬張大眾銀持股,以當時股價約十元計算,成本一攤,入股價格只剩十五.三元,與三年前出價差距不大。

三贏的結果,對投資人也是贏,凱基投顧金融股分析師施志鴻分析,元大金購併大眾銀後,分行家數一躍成為民營銀行第二大,資產規模躍升第七大,過去元大證南部股票交割款只能與其他銀行合作,有了南部為營運主體的大眾銀,正好互補。

在大眾銀確定花落元大金後,如今安泰銀行的大股東隆力(Longreach),也面臨私募基金到期時刻,正委託投行摩根士丹利尋覓對象。

銀行圈皆認為,有意願、能力出價的開發金,將是安泰銀最好歸宿。至於價位能否比大眾銀的股價淨值比一.二六倍還高,考驗隆力賣股智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24

中信或與凱雷聯手收購麥當勞中國資產

英國《金融時報》12月1日報道,以中信集團與美國私募股權巨頭凱雷為首的一個財團已接近達成收購麥當勞中國業務的交易,雙方最早可能在聖誕節之前達成協議。

據知情人士稱,中信與凱雷為首的財團可能支付20億到30億美元,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的近3000家門店。

參與競購的還有美國私募股權巨頭TPG Capital與貝恩資本(Bain Capital),TPG與物美合作,貝恩資本的合作夥伴是格林豪泰酒店集團(GreenTree Hospitality),但他們現在已經退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