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4張圖看明白現金流量表的原理和作用】 耐力投資

http://xueqiu.com/7096399426/29492697
【4張圖看明白現金流量表的原理和作用】

來點幹貨,供財務菜鳥們享用,耐力出品。

(1)公司的現金是如何流動的(示意圖)
查看原图
(2)現金流量表構成原理

查看原图
(3)淨利潤與現金流的關係

查看原图
(4)淨利潤與現金流的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02

何時才能看明白? xuyk的博客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0vb.html

    老朋友L創業奮鬥十八載,成就不凡,財富頗豐。如今,他看到企業後勁不足,自己又到知天命之年,勁頭銳減,欲想轉型,遂來探討。在討論企業和本人如何轉型時,我們再次談到一個老話題:考慮配置一部分資產到資本市場,比如,現在的A股市場。

    早在2005年和2006年,我們就討論過投資A股之事,每次他都說:“好的!我看看!”但過後便杳無音信了。兩年之後才聽他說,2007年瘋牛時期他捧巨資托專業人士炒股,不料剛抓了一把牛尾巴,股市便狂瀉千里!他幸虧下令逃得快,差點沒虧損!此後,他多次感慨地說:“股票這東西我算知道怎麽做了,等到低迷時進入,到了高漲時出來,這樣包賺大錢!”然而,低迷時期的1664點和1849點那會兒並沒見他進入;至今也都沒見他進入。

    這回時隔6年,我們再次談及這個話題,老朋友L還是這句話:“好的!我看看!”然一個多月過去了,他仍然無動於衷。

    老朋友L這個事例說明,實體企業家向投資家轉型確實不是輕而易舉的。轉型的根本是在於思維方式的轉變,而實體經營者習慣於沿襲做實體生意的思維方式,把“被動式生意”的股票投資也當成一樁主動式的買賣生意,確定穩賺了,才會決定去做,於是乎,非要見到股市賺錢效應顯現,才會下手。“我看看!”就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典型而濃縮的表現。沒辦法!

    “當聽到報春鳥叫的時候,可能春天就要過去了。”而當大多數人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時候,恐怕也都已經晚了。

    “好的!我看看!”那究竟何時才能看好、看明白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66

不明白價值投資實際如何操作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9.html

早前發過一篇文章《你真的在價值投資嗎? 》,講述有blogger可能誤以為自己在價值投資,其實只是在行使技術分析的操作。在文章中有blog友留言指明白價值投資,但不能掌握其實際操作,今天止凡想討論一下。





Milk留言: 
 
那什麼是價值投資呢?我看你很多篇文都有提過,但又沒有詳細說,所以你的理念我是看得懂的,但實際該如何我又不懂了。


野鴿子回應: 
 
價值投資方法很多元,但中心的思想就是評估商品的現有價值,以及評估買進後可能的預期報酬是否滿意。
 
簡單的可以用市盈率、市帳率、股息率,複雜一點可以搭配產業分析、成長性、獨佔性(特許事業)、市佔率,以及自己評估資產重估的價值或者股息折現率,還有就是針對總體經濟的評估,以及各資產之間的價值比較分析。
 
比方說,當美國十年期公債利率2%與4%,也會影響投資公司債、股票、房地產的預期報酬。另外,預期央行走向升息與降息,也會影響資產的評估價值,有時候是絕對,有時候是相對,也可能因為對於商品的了解程度多少有關。
 
說實在的非常複雜,但如果有一定程度後,其實會發現一些簡單的評比就很好用了。


止凡回應: 
 
如果能簡單說兩句,提醒看那幾個數字就懂價值投資,這樣的話就不會絕大部份人都賠錢了。
 
價值投資就是看價值,其實很多地方都有體現,簡單如你去日本旅行,很多人都會心中有個數,去北海道五日大約多少錢,但其價格會因匯率、季節、經濟等改變,所以在不同時期,身邊朋友都會討論一下,「現在去日本很貴」、「現在yen平了,去日本很抵」之類,有否想過為何價格影響不了他們對價值的判斷呢?
 
要了解一件事情的價值(非價格),需要對事情有很深入的掌握,其實多數人都有這能力,只不過用了在吃喝玩樂之上。
要對投資項目建立價值感覺,不誤會價格就是價值,需要下苦功,慢慢來。但當心中有數之後,就容易得多,像日本旅行的例子,我都想學。


後記:
 
在當天上班途中草草回應了這個問題,一路上還是在思考。blog友說不懂價值投資實際操作,我實在有千言萬語說不通,不可能在這裡講三兩篇章就能令一個對股票價值沒多概念的人變成隨時可以對公司股價估值,但又很希望點出關鍵之處予blog友,好讓大家明白問題所在,亦得知改進方向。

在留言中提到過到日本旅行的例子,記得以前都有說過,舉這個例子應該令更多人有親切感吧。在平日跟朋友討論旅行時,不少人心目中這的確有個「價」,他們會問「你是自己去還是跟團?」「包多少餐?」「有無自由活動?」「有無樂園、主題公園?」「坐什麼航班?」「多少星級酒店?」等等,討論過一輪問題之後,某人話這樣去五日要7000多,其他人可能很快的話「這個時段這個價貴了點呢,雲雲。不少更留意走勢,不時話Yen平了,是時候去日本,但又可能因為Yen平了,太多人也想去日本,因而旅費又會變貴了。

為何旅遊公司定出的價格不會左右他們的思維呢?他們心目中的「價」是來自什麼呢?這都是來自心目中的一個database,可能起初到日本旅行,跟其他地區一樣,大家都要找資料,到旅行社聽介紹,周圍問人意見,貨比三家之類。慢慢地,日本去多了(我這個不常去旅行的都去了兩次),要留意的東西都自動讀了入腦,腦內有不少既定的價值可作參考,隨口說過行程及地方都能預計其價值。

這需要經驗積累的,好像去過某地,按某行程,當時心情如何,豐富不豐富,行程有多充實,感覺有多開心,付出了多少錢,這都可能變成心目中的一把尺。今天blog友的問題,換轉是發問於日本旅行之上,即怎樣衡量去北海道五天團的價值如何?7000多元是否物有所值呢?大家怎樣回答呢?不太可能回答,因為你知道當中影響其價值的因素實在太多了。
 
不過,有一點要先搞清楚,就是價格及價值要分清,在日本旅行的例子中,大家心中的「價」其實是價值,是你的價值觀,來自你腦內的database。而日本團的價格是每天都可能不同的,可能Yen匯率在變,報團人次在變,日本發生災難及排華之類又會變,這會令日本團價格又升又跌。之前的文章中所提出的就是這個問題,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不可能拿過往日本團的最高及最低價格再除二,用這個平均數就說成是日本團的價值,相信這個例子大家會更明白我前一篇文章的意思。

把問題說回股票的價值投資之上,價值投資就是這樣的一個遊戲,你對一家公司的掌握程度如何,其價格跟你覺得的價值有多少出入,這個市場內總有人跟你的看法不同,而大部份都不是從真正價值角度去考慮買賣,所以運用價值操作投資,可能會有不少人以奇怪的價格向你買賣股票,掌握價值投資有一段日子後,慢慢地你會對市場錯價習以為常,不感奇怪,會認為股市只是一位情緒化的「市場先生」。

到底有何因數影響其價值的評估呢?正如上面所言,影響因素非常多,我認為每個影響公司營運的因素都會影響其價值。看某支股票,最少要明白它的business model,說出公司的運作及賺錢模式,知道如何賺取每一元,了解管理層作風,明白公司財務是否穩健,公司是在發展期還是成熟期,大舉借貸還是在減貸,多餘現金又怎運用。怎樣才叫了解足夠,這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投資是一門藝術多於一門科學,你只能盡量了解得多。
 
要了解的問題,就好像有人找你投資開舖做生意,作為投資者,你要了解什麼?當然要知道做什麼生意,能否有錢賺?如何賺?風險在哪?這些問題很正常吧,但今天面對股票,不少人都會偏向只問要投資多少錢?回本期多長?每年可以分多少紅利?這就是只看市盈率、市帳率、股息率這類數字,這些數字當然要知,尤其在買賣時都要知其價格,但不要以為單單考慮這幾個數字就是價值投資,希望大家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514

華興包凡:要想明白,所有公司最大瓶頸就這一點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2/145622.html

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說:“其實公司最大的瓶頸都是人,要想明白這點,沒有其他的東西”。劉強東最近也講,很多人失敗時怪政策、怪管理、怪技術,都是瞎說,最終都是人不行。多樸素!創業者怎麽算行?怎麽算不行?怎麽變得行?

\雲蒙 : 【來個簡單的】分分鐘明白什麽是期權【來個簡單的】分分鐘明白什麽是期權 來源:東方財富網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1月9日表示,證監會批準上交所開展股票期權交易所試點,試點範圍為上證50ETF期權,正式上市時間為2015年2月9日。在A股處在多空激烈搏殺的今天,3400點剛得而複失,雙向對沖工具就在高位推出,作為投資人的你,立刻了解股...【來個簡單的】分分鐘明白什麽是期權    來源:東方財富網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1月9日表示,證監會批準上交所開展股票期權交易所試點,試點範圍為上證50ETF期權,正式上市時間為2015年2月9日。在A股處在多空激烈搏殺的今天,3400點剛得而複失,雙向對沖工具就在高位推出,作為投資人的你,立刻了解股票期權怎麽玩是當務之急!

        




        期權的推出將明顯利好A股市場,將進一步拓寬證券公司的業務範圍,收入渠道將更趨多元化,同時進一步打破券商和期貨公司的業務屏障,金融機構在混業時代背景下的競爭將更激烈。股票期權推出以後,有助於期權合約標的交易的活躍和風險對沖,對券商板塊、期貨概念類、交易軟件類和期權標的類股票構成利好。

      首先,券商板塊。股票期權若推出無疑是利好券商股,平安證券認為未來一年券商行業仍將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重點關註有國企改革預期的,如山西證券、國元證券、西南證券、東吳證券、中紡投資等;有提升杠桿、募集資本預期的,如$中信證券(SH600030)$ 、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光大證券、興業證券等;互聯網券商,如錦龍股份、國金證券等;以及參股券商的泛海控股、中山公用等。

       其次,期貨公司或者參股期貨類個股。股票期權屬於金融衍生品,期貨公司在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專業優勢。相關個股如中國中期、廈門國貿。

       第三,交易系統維護商和開發交易軟件類個股。相關個股如:恒生電子、大智慧、金證股份、同花順、東方財富等。

      第四,被選為股票期權標的證券的個股。從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來看,股票期權合約推出後,標的證券的交投通常會趨於活躍,大藍籌有望受更多資金關註,相關個股如: $上證50(SH000016)$    $中國平安(SH601318)$   $招商銀行(SH600036)$   $興業銀行(SH601166)$   $民生銀行(SH600016)$   $浦發銀行(SH600000)$   $中國石油(SH601857)$   $工商銀行(SH601398)$   等

姜還是老的辣 百年瑞士央行讓你明白什麽叫“出大招”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25

本文來源微信號“外匯有聊”。

昨天發生了什麽大家都已經聽膩了,我就不再一一累述了。我想還是談談SNB此舉意如何吧。昨天SNB的原話是這樣的:我們之前盯著歐元,只是因為怕瑞郎升值太快,經濟無法承受啦。現在已經不需要擔心升值問題了,所以我們就把cap去了吧。多麽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市場完全被打蒙了,交易員們真是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就被從餐廳里直接拉到斷頭臺,哢嚓哢嚓,血流漂櫓啊。據說有交易員成交在0.0015附近,這不僅要掉腦袋,連手也得全部剁掉啊~~~SNB肯定是要青史留名了,交易員終結者的美名必將永流傳~~這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瑞士要跟廢柴歐元區決裂了。讓塵歸塵,土歸土吧,我們要走自己的道路去了。雖然大家領土還是挨在一起,低頭不見擡頭見,不過你們歐元區還是自己下深淵吧。


瑞郎資產算是這個世界上最優質的資產了吧。出門就是景區,又是著名的中立國,跟那些村莊可以1000歐元就拿下的西班牙什麽的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但是它又地處歐洲,在歐洲經濟整體不行的情況下,歐洲的壕們肯定會優先轉移資產到瑞士。這就造成了瑞士房地產的繁榮,還有股市也是一路高歌,跟美國差不多,但是註意,瑞士的CPI是在0附近波動的,說明什麽?說明出了asset之外,其它全部不景氣。這讓SNB非常憂慮,整個世界都還在經濟低谷掙紮,我這邊要有金融泡沫了?叔可忍,嬸也不能忍啊。而且歐元區馬上要推出新一輪的QE,那麽資產肯定會更多的湧進瑞士,國民生活水平被拉低,引發金融危機怎麽辦?不行,必須想辦法阻止這些發生。於是SNB決定必須要讓瑞郎貴族化,讓你高~攀~不~起~~~(老子本來就是貴族,你們這些土人,見過老子參與過你們的瞎比比麽。)


如何讓瑞郎高攀不起呢,去歐元化勢在必行。因為歐元是一個長期看跌的貨幣,跟這種不上進的人在一起如何彰顯我的不羈~ 但是瑞士央行不僅把瑞郎跟歐元掛鉤的底線去掉,同時它還降息了。降息只有一個目的,阻止歐洲資產進入瑞士。我利率永遠比你低!你進來就得虧。瑞士央行此舉已經等於拿著大喇叭滿市場喊:註意了!!註意了!!歐元區肯定是要QE的!他們馬上就要QE了!!


我看了一下瑞士對歐洲和除去歐洲其它地區的進出口數據,可以明顯看出,瑞士對歐洲的進出口都大幅下跌。相反,對除去歐洲的其它地區卻不斷增長。貿易上瑞士對歐洲得依賴也弱化了不少。這就給瑞士法郎不再盯緊歐洲也創造了條件。

瑞士央行為了自己國家也算是玩狠的了,這種已經存在了100多年的機構,什麽沒見過啊,讓你們知道什麽叫做一口老辣的姜。其它央行都小心翼翼的不想在市場上掀起風波,你看fed,每次說話都含糊其辭,哼哼即即。生怕自己說錯了話。每次fed開會,市場動200點就屬於市場巨浪了。SNB可好,一上來就開大 招,市場簡直就是被彗星撞擊了一般,百年不遇的。以後SNB再開會,估計比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令市場戰栗不止。

瑞士央行所為是否能達到目的,讓我們拭目以待。但是,像匈牙利和波蘭這種發行了很多瑞郎債券的國家,估計現在已經連哭也哭不出來了吧。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北京PM2.5 的圖跟瑞郎的圖。。。。神重合^^ 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有聯系的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央行降息該如何理解?你需要明白的四個問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77

央行今日宣布對一年期存款和貸款利率雙雙下調0.25百分點,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基準的1.2倍上調到1.3倍。加上這次降息,央行自去年年底以來已累計實施了兩次降息、一次全面降準,在此期間各種定向寬松工具也不斷向金融系統註入各種流動性。那麽,為何央行要再度降息呢?又該如何判斷市場反應呢?各方分析師對此觀點各異,華爾街見聞為你匯總如下:

為何要降息?

對於央行降息,分析師們的意見非常統一,顯然中國經濟的現狀使得進一步寬松非常必要。主要的理由是:經濟下行壓力、通縮風險加劇與利率仍然高企。

是否會有進一步行動?

市場顯然認為本次降息只是開始。新財富最佳宏觀與債券分析師、海通證券姜超判斷未來貨幣寬松仍將延續。民生證券管清友也認為本輪降息不是貨幣寬松的終點。

關於下一步行動的方式,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剛兌不破銀行負債無法下降,由此導致貸款利率難以明顯下行。剛兌不破,降息效果鈍化。降息之後,存準率未來也將繼續持續下調,匯率也會繼續走弱。

而方正證券則預計進一步降準可期,其報告稱只有增加貨幣供給市場利率才能降低,降準是最有效的手段。

進一步行動的時點?

齊魯證券樂觀預計二季度中期仍有一次降準的機會。中信證券諸建芳稱,通縮情況仍在惡化,經濟下行壓力也在進一步加大,急需國家及時進行政策調整。按照目前的經濟運行情況,後續仍將出臺更多的寬松貨幣政策。下一次的時間窗口或將在“兩會”前後出現。

持續寬松對人民幣意味著什麽?

民生證券認為:

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劇,趨勢略貶。降息後經濟不會立即企穩,貨幣寬松預期,人民幣貶值預期仍存。但問題不大:歐元區負利率,熱錢有進有出,不會有不可控的風險發生。此外,實際有效匯率太強,壓抑出口輸入通縮,人民幣匯率貶值也不是壞事。

而華爾街見聞讀者LoneSchicksal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

太平洋與大西洋兩岸的貨幣政策同時背離,上次還是里根當總統的時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終於搞明白了樂視的商業模式 502的牛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cee43000102vn9r.html

    樂視的商業模式說白了很簡單,不論樂TV還是超級手機為啥性價比那麽高,因 為樂視從來就沒想過從賣它們賺錢,它們賣越多反倒會給樂視網帶來越多的流量,對樂視網本部的業務是有幫助的,樂TV和超級手機都是虧錢補貼消費者的只為了追求一個炫耀的增長速度和規模。2014年樂視網的利潤總額0.72億,同比下滑70%,但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是3.64億,為啥因為少數股東給樂視網分攤了-2.35億,其中賣樂TV的樂視致新電子科技就虧掉了3.8億,相應的少數股東就分攤了虧損1.87億,少數股東為啥願意虧呢。因為少數股東的大老板還是賈躍亭,他虧得再多,只有把本部樂視網的業績搞上去了,概念搞上去了,股價搞上去了就沒事。2015年一季度,樂視網利潤總額0.2億,同比下滑50%,但是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卻為0.95億,增長11%,少數股東又虧了0.74億。經營上,賈躍亭自己個人虧損1塊錢,沒錢虧還可以把股票質押借錢虧,把樂視網本部搞漂亮,股票上賺回10塊、100塊,所以股價是樂視網的命脈!
    因此,樂視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它壓根不想從經營中賺錢,它從股票市場上賺。
    我突然想起了莊家1.0版本模式,莊家讓上市公司自己炒自己公司的股票,賺到了錢,再把錢偽裝成主營業務賺的,市場一看公司有利潤增長,股價繼續漲,莊家還可以繼續玩這個遊戲。

政策規畫》如何解決大學過剩 教育部長說明白 吳思華:辦學若不佳 公立大學也要帶頭減招

2015-12-14  TWM

在少子化浪潮下,台灣過剩的大專校院何去何從?轉型或退場要如何規畫?更重要的是,台灣的高等教育,要如何提高競爭力?教育部長吳思華接受《今周刊》專訪,提出他的政策主張。

教育部長吳思華去年就任後,提出台灣只需一百所大學的主張。他接受《今周刊》專訪時再次預測,未來半年將會有撐不下去的學校有所動作;他也認為,大學整併不該僅限於私校,辦學不佳的公立大學也應帶頭減招。

談經費資源〉

高中升大學比率 應降至六成《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曾說,按照全球人力結構,高中畢業生就讀大學比率約六○%,台灣最適合的大學數量是一百所,這結論從何而來?

吳思華答(以下簡稱答):一百所不是絕對的數字,只是一個概念,卻是學界相當程度的共識;觀察國際趨勢,外國升大學的人,差不多是人口六成。

問:台灣高中職畢業升大學的比率是九成,會不會稀釋教育資源?台灣高教學生每年分配到的經費低於其他先進國家,是否和大學太多有關?

答:接受高等教育的合理比例跟工作需求相對應,不是所有工作都要高知識,所以六成是合理估計;但我來教育部後發現,這件事得務實處理,很難一次到位。念大 學是大家所期待的,不可能強迫誰去念書、誰不念書,重點是怎麼透過學習讓自己覺得有用、對社會有幫助、也不要因念書造成財務負擔。

學生分配經費的關鍵在經濟,我們的教育經費經過「購買力平價」(即考量各國物價因素)計算後,並沒有太低;當然,OECD國家念大學的比率沒有那麼多,相 對資源集中在前端學生,我們學生人數多,資源就分散掉了。美國、新加坡是靠高學費補足平均投資不足,但我們要照顧很多人,學費又不是太高,加上物價水準 低,才會看起來有很大差距。

問:教育部的「務實」退場機制,是讓學生自由選擇,招生不足的學校自然會被淘汰,這樣會不會緩不濟急,造成學校死撐?是否考慮公布學校財務、學生畢業流向等資訊,幫助考生判斷?

談市場淘汰〉

制定特別條例 授權公開校務資訊答:我比你樂觀,教育部對公立學校有較高的主導性,可以要求公立學校合併;公立學校如果辦學不理想,例如沒有申請到教學卓越方案就該檢討,經過一、兩年如果還是無法證明辦學績效,就要適度減招。

私立學校是現實問題,明年學生人數減兩萬一,後年再減一萬二,學校沒學生,能怎麼死撐?

教育部已公布學校註冊率,也希望透過制定「高等教育創新轉型特別條例」取得法源,被授權公開校務資訊,但要有個合理範圍。

畢業流向與薪資,教育部已經透過政府資訊連線整理,但因個資問題,得進一步考量能不能公開。因為不同校系畢業後工作類型不一樣,如果公布畢業受僱薪水,對這些學校不公平。

問:明年的招生懸崖,教育部會強制不適合的學校退場?

答:教育部今年重點輔導十所學校,問題不在強制,而是這十所學校過得了明年這關嗎?所以我們要嚴格監控,把財務卡很緊,定期抽查教學品質。明年確實會有學校不容易過關,我相信未來半年,應該會有學校有動作。

問:大學退場,很可能是先私立後公立、先技職後一般、先偏鄉後都會的現象。會不會破壞一般大學跟科技大學培育人才比例,教育部有無標準?

談人才培育〉

推技職再造 從高中開始學手藝答:教育部最重要的原則,是保障學生跟教師權益,所以我們開始管控可能面臨退場的學校。這幾年教育部非常積極投入技職再造,目前國中生升 高中時,選技職做第一志願的已超過六成,這代表學生親身感受到,如果沒有強烈學術傾向,在高中學技藝,對人生有更大保障。而且我們現在輔導的學校名單,其 實一般大學和科大差不多。

問:教育部對於大學退場轉型提供什麼條件?計畫多久完成?

答:教育部從去年開始已收到一百七十多個創新轉型計畫,通過了四十多個,可見很多學校已經認真想何去何從。

教育部對這些計畫的支持分階段:第一階段提出想法,通過了就給一百萬元經費;半年後如果計畫成熟,就可以提第二階段;通過之後再給經費。

撰文 / 鄭閔聲、洪依婷

 



不被明白感壓力?

由於聖誕與新年假期,暫停了分享工作坊參與者的紙條,要加把勁,否則止凡可能真的一年也寫不完。今次這條問題涉及一些思想上的平衡的問題,討論一下。




Kwong的問題:

當全世界都不明白你為財務自由所做的一切,你怎樣抗衡這種壓力?


止凡回應:

你這個問題很「大」,但其實我又不太感受到這種壓力的。的確,平日與身邊朋友討論投資理財理念時,會遇上「搭錯線」的情況,但這又未必是一種壓力,大家不咬弦,微笑收口甚至走開就是了,無需要太用勁去多作解釋。

明白自己這些年來「灌入」了不少財務知識,亦明白對方並未有這樣做,自己找到了「道」,自然感到安寧,能否改變別人,或者別人是否接受這一套,總要講一點緣份的。

與人對罵,代表你對自己一套信心不足,如果有人與巴菲特辯論話他的投資一套不知所謂,你估他會否上心?會否感到壓力?會否因為別人不明白自己而不快?


後記:

以電郵作回應時,看見這問題第一個感覺是指對財務自由的概念、自己的行為,如不被身邊朋友明白的話,有否感到壓力。相信這個問題也是Kwong本身所擔心的問題吧。

設立目標,開源節流,增進財務知識,慢慢令你生活上的每一個銅板都發揮價值。路一直走,可能會與身邊朋友越走越遠也說不定,驀然回首,會發現自己的理念與身邊朋友大相逕庭,不被身邊朋友認同,有機會產生一種壓力。

壓力有時來自自己本身的,我相信自信很重要,你要活在別人的框架下,還是按自己的理想進行呢?很多時我們不用太在意別人的說話,合理的、有價值的,思考過後,不妨採納、改進。然而,如果毫無建設性,隨波逐流的思維,不用太上心。

越是年長,就越不在乎,生活已經夠多事情了,家庭、工作、朋友,很多範疇需要照顧,還要關心別人明白不明白自己的理念,實在太累了吧。這世上不同領域的叻人有很多,學會欣賞其他人值得欣賞的地方,同時堅持自己的目標吧。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