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三大專家 論旺市中買樓風險

1 : GS(14)@2016-10-13 07:45:22

【明報專訊】英國6月下旬公投脫歐後資金湧港購買實物資產,住宅樓市再次熾熱起來,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最新報141.04,按周上升2.49 %,逼近去年9月的歷史高位146.92。有自住需要的用家目前應否追價上車?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早前主辦「財務策劃會議2016」,邀請本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世紀21中華物業董事楊官華及安泓投資首席投資總監楊書健,分享樓市觀點,詳細闡述當中利好利淡因素,助置業者作出入市決定。

明報記者 葉創成

陸振球引述瑞銀早前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18個金融中心住宅樓價,以加拿大溫哥華成為泡沫風險最高,而英國倫敦、瑞典斯德哥爾摩、澳洲悉尼、德國慕尼黑及本港均處於樓市泡沫邊緣。他分析,除了利息低及供應少外,內地資金湧入亦是當地樓價升至脫離當地人購買水平的重要因素。

楊官華早前從北京舉辦樓盤展銷會回港,對於內地人置業的強勁購買力有深切體會。他指出,內地樓市近年很流行一句說話:「市區一張牀好過郊區一間房」,意味物業的地理位置對其投資價值十分重要。他分析,由於北京是首都,地位獨特,故全國每名富豪都希望在當地置業;正因如此,即使北京霧霾嚴重,當地住宅外貌「像鹹菜一樣污糟邋遢」,樓價仍有強大剛性需求支持。更重要是,這些內地富豪的置業目標城市不只限於北京,「他們在上海及香港肯定也要各買一套(房)」。

辣稅效力減 內地富豪已適應

隨着港府於2010年至2013年連番推出稅務辣招,目前內地人來港置業,須繳付最多23.5%的印花稅,交易成本高昂。惟楊官華認為,經過逾3年的時間,內地人現已逐漸接受有關稅項,視此為置業成本之一,「計啱數後都會買」;而阿里巴巴執行主席馬雲去年8月以近15億元購入山頂超級豪宅白加道22號,實用呎價高達15萬元,便是當中表表者。此外,他分析,內地發展商近年積極來港高價搶地,亦是推升樓價另一重要因素,「我們經常說從土地到樓宇是麵粉與麵包的關係,但目前想買香港地皮的商家已不止香港發展商,國內大型發展商亦爭相來港買地,而且成交價屢創同區新高」。

對於上述內地因素對本港樓市所造成的影響,楊官華生動地比喻說:「本港樓價創新高背後的原因是『阿爺頂住』,阿爺在背後頂住你背脊,這樣當然無咁易冧啦!但樓價是否仍可上升呢?當新界區新盤兩房單位售價也達500萬元,你說是否無泡沫呢?另外,最近市場熱賣開放式單位,但以前我們最細的單位都是一廳一房,幾十年前美孚新邨最細單位也有500呎,新盤單位面積愈來愈細,到底樓市是否健康呢?」

物業買賣銀碼大 業主無情客無義

陸振球指出,新盤單位面積愈來愈細並非香港獨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南山區一個新盤部分單位只有約6平方米,亦即60多方呎。雖然後來深圳市政府指該樓盤涉嫌違法改建銷售,責令整改,並將已出售的4個單位的買賣合約解除,但從中可見當地居民「蝸居」的困境。楊書健則補充說,在1980至1990年日本樓市泡沫的高峰期,當地出現外號「鞋盒」(shoe box)、面積不足50方呎的超細新盤單位,並且再劃分為樓下基座及樓上閣樓兩層,香港及深圳的細單位則暫未出現上述情况。

雖然港樓現時「蝸居」的泡沫情况未追得上當年的日本,惟楊官華作為地產代理行高層,感受到近日家追價的熾熱氣氛,認為此情况亦值得警惕,「我聽前線同事說,九龍區某樓盤業主放盤一日,便有30多台客睇樓,業主本來叫價700萬元,但由於很多睇樓客爭着落訂,結果業主亦被迫反價。我們地產代理行業有一名句:『業主無情客無義』,即是說,有時候業主亦是被迫的,因為客戶一個電話打來就加價10萬至20萬元,業主提價賣樓比炒股票賺錢更快,今時今日市况便是如此」。

強美元若持續 北水難再撐港樓

陸振球提醒說,他在1997年亦曾目睹本港樓市出現類似情况,惟不久泡沫即爆破,樓價從高位下跌七成。楊官華亦同意,指北京樓市目前流行一句順口溜「北京一套房,東京一幢樓」,提醒投資物業最重要是時機,最好便是低買高賣,避免在高位追貨,例如若投資者在30多年前於東京樓市高位入貨,至今恐怕仍未返家鄉。他指出,北京樓價遠比東京高,而其實本港樓價較北京更高,而美元近月再有轉強迹象,若趨勢持續,亦不利本港樓價後市表現:「雖然目前樓價有北水撐,但強美元亦是主宰環球投資市場的重大因素,不可忽略。我不懂得預測後市,只可以列出向好及向淡關鍵因素予大家參考」。

[名人樓市論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157&issue=201610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756

企業績優 美股早段漲百點 受惠脫歐後旺市 美金融股跑出

1 : GS(14)@2016-10-19 06:06:50

【明報專訊】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刺激市場購買國債避險,華爾街大行上季的核心固定收益證券、貨幣及商品(FICC)交易部門表現亮麗。高盛昨公布第三季盈利按年增長近60%至21億美元,每股盈利4.88美元,遠高於分析師預期的3.74美元,並遠超去年同期的2.9美元。高盛昨早段股價曾升逾2%。受高盛、Netflix、強生等業績向好帶動,美股昨早段上揚,道指曾升逾百點。

近期公布業績的摩通、花旗、富國及美銀,盈利都比預期好。《金融時報》表示,業績反映華爾街大行的「強者堅持到最後」的策略奏效。當瑞銀、瑞信、德銀等歐洲大行在逆境向投資銀行業務開刀,精簡投行的業務,美國大行卻咬緊牙關盡量保留人手和資產,如今終獲回報。

高盛董事長兼行政總裁Lloyd Blankfein稱,業務表現穩健抵消了季節疲軟的影響,高盛將繼續謹慎地管理資產負債表,並從旗下提供給客戶的廣泛產品中受惠。這是高盛連續第二次實現季度盈利增長,之前曾連續4季下滑。

高盛連續兩季盈利增長

高盛上季收入按年增長近兩成至81.68億美元,其中來自固定收益證券、貨幣及商品交易的收入增長34%至19.6億美元。高盛的股本回報率11.2%,較上年同期的7%顯著提升,也是去年首季以來首次突破10%。股本回報率是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其股本回報率去年第四季觸底,由於不良銷售抵押支持證券(MBS)被徵收51億美元巨額罰款,令其股本回報率跌至不到1%。

貝萊德季績超預期 大摩料不俗

華爾街大行之前都在沉着應對,例如花旗堅守投資銀行業務,分拆部分零售銀行業務,退出日本、巴西和阿根廷市場。摩通上季FICC收入按年增長48%至43億美元,花旗和美銀的FICC收入按年至少也有三分之一的增長。全球最大資本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第三季業績也超出預期,每股盈利達5.14美元。預計今天公布業績的摩根士丹利也會表現不俗。

低息仍擠壓銀行零售業務

JMP證券稱,FICC廣泛向好,投資銀行業務穩固。不過麥格理的分析認為,這良好勢頭未必可以持續。第三季交易量大增主要是受英國「脫歐」公投後的一次性效應提振,客戶紛紛調整倉位導致交投上升,加上去年第三季的對比基數低,令大行上季表現向好。花旗財務總監John Gerspach稱,第四季交易可能會出現正常的季節性下降,但為企業提供的收購和募資諮詢業務應該穩定。

不過低利率環境仍在擠壓銀行業的零售業務,在華爾街大行中以零售部門龐大的美銀影響較大。當前監管機構對零售銀行業務的規管亦有所收緊,例如富國最近亦被揭擅自為客戶開立帳戶,行政總裁John Stumpf辭職。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476&issue=201610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750

太古城相連戶4280萬 9個月最大宗 新春後旺市持續 本月價量齊升

1 : GS(14)@2019-02-24 09:47:4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665&issue=20190223
【明報專訊】新春後樓市逐漸回復旺勢,藍籌屋苑本月除價量齊升外,更重現大額成交。鰂魚涌太古城有實用近2000方呎的相連單位以4280萬元易手,屬屋苑約9個月以來最大額成交。區內代理表示,近期買家以用家及換樓客為主,本月已暫錄18宗成交,預期有望突破上月全月約21宗成交,成交量屆時有機會創屋苑約9個月新高。

明報記者 謝穎怡

中原高級區域營業董事張光耀表示,其中美菊閣高層F室及G室,實用面積分別897方呎及1015方呎,兩伙可打通,單位由同一業主持有,並由同一組買家斥資4280萬元承接,實呎22,385元,原業主於2006年534萬元購入F室,並於2011年斥資1399萬元購入G室,共涉資1933萬元,是次帳面獲利2347萬元或逾1.2倍。

據悉,新買家已睇樓3至4個月,鍾情大單位及屋苑配套;至於原業主購入上述單位後一直自住,於去年第3季以4680萬元放售,其後由於樓市調整,單位曾一度封盤,至本月以相同叫價放售。

全月有望破21宗 創9個月新高

屋苑對上的一宗大額成交於去年5月錄得,當時太古城海棠閣高層A及B室相連單位,實用面積共2129方呎,合共以5500萬元易手,上述成交價仍屬屋苑目前最高紀錄,實呎25,834元;是次新成交單位呎價雖較高位低13%,不過仍為屋苑約9個月以來最大額成交。

此外,太古城本月暫錄約18宗成交,其中約6宗屬於海景花園成交個案,令平均實呎由上月1.82萬元升至1.94萬元,屋苑目前有約300個放盤,上述單位沽出後,暫未有同類單位放盤。

愉景新城凶宅同層戶830萬易手

此外,即使現時仍是「正月」之際,另類盤於過去一周亦錄約5宗成交,為近月罕見,其中荃灣愉景新城5座高層F室,實用648方呎(建築811方呎),屬三房間隔,新近以830萬元易手,實呎12,809元(建呎10,234元),原業主2010年以390萬元買入,持貨約9年,帳面獲利440萬元或1.1倍。據悉上址屬凶宅同層戶,中銀對上址網上估值936萬元,今次成交低估值106萬元或11%,匯豐及恒生銀行則未能對上址提供估值。

嘉悅一房600萬沽 20個月新低

另一方面,部分屋苑仍有低價成交,將軍澳嘉悅1座中層D室,實用357方呎,屬一房間隔,去年6月開價738萬元,累減138萬元或19%後,以600萬元易手,實呎16,807元,成交價創屋苑2017年6月後新低,原業主2015年4月485.8萬元購入,帳面獲利114.2萬元或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1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