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收入超萬億 粵港澳大灣區拓展“一程多站”新市場
作為澳門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旅遊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受到土地、人力資源等方面的限制。而即將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為三地合作帶來重大機遇。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澳門特區政府旅遊部門在多年來與珠三角地區城市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將合作範圍擴展至大灣區城市群,加速旅遊產業融合,進行資源互補。”
區域合作處於良好態勢
近年來,赴澳旅遊的內地遊客持續增長。
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10月1日至8日,澳門共接待近69.7萬人次的內地旅客,占赴澳總旅客的75.7%,前7天,內地旅客同比上升9.6%。2018年春節黃金周,赴澳內地旅客達71萬人次,占訪澳旅客總人數的74.3%,同比升幅為12.3%。
與此同時,作為一個整體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旅遊收入更為可觀。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包括珠三角9城、香港和澳門)接待了總量超過4億的遊客,旅遊收入超過一萬億人民幣(約1530億美元)。當年有1.22億人次的內地出境遊客,其中有58%選擇了香港和澳門為目的地。
2017年9月出臺的《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描繪了澳門旅遊業未來15年的發展藍圖,其中明確提出多項粵港澳三地聯合發展旅遊產品的建議。
主要包括:探討與鄰近城市合作開發島嶼旅遊,通過海上旅遊產品的綜合開發,將澳門發展成為珠江三角洲短途一程多站旅遊的核心城市;加強與內地政府合作,加快遊艇旅遊的發展,擴大“遊艇自由行”覆蓋城市範圍;把現有或未來具潛力的項目開發成為雙城活動,例如各項體育交流活動和主題旅遊活動等。
文綺華說:“我們希望透過創設區域旅遊品牌,推動大灣區聯線旅遊產品,聯合開拓內地及海外客源市場,以吸引更多旅客到訪澳門及鄰近城市,並延長逗留時間。”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旅遊合作由來已久。早在1993年,廣東、香港和澳門就已設立合作機制推廣“粵港澳區域旅遊”品牌,整合三地的優勢旅遊資源,開發精品旅遊項目,構建不同主題、特色、檔次的多元旅遊產品體系。
去年12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遊聯合會成立,隨即通過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旅遊聯合會章程》並簽署協定,以此貫徹落實《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下稱《框架協議》),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既是聯合會發起方之一,也是直接參與者。文綺華表示,聯合會的成立,對內將進一步密切三地的旅遊聯系和往來,對外將有利於進一步樹立共同的國際旅遊形象、打造世界級灣區旅遊新標桿,這對於整個粵港澳區域乃至中國的旅遊業發展都將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文綺華還表示,目前,區域合作處於良好態勢。澳門特區政府旅遊局與內地對口部門目前已經設有專門的交流機制,協調旅遊部門官員來澳進行交流及參觀考察,借此分享澳門在旅遊管理方面的經驗。
“一程多站” 拓展不同客群市場
為方便外國人進入珠三角地區旅遊,廣東省在2000年就宣布實施珠三角“144小時便利簽證”,持有某些國家護照的人士可以從香港和澳門直接進入廣東省。這無疑為之後“一程多站”旅遊產品的推出提供了條件。
2015年,粵港澳五條“一程多站”旅遊新線路發布,分別是“美食休閑遊”、“尋根探祖遊”、“地質公園—世界遺址遊”、“文化歷史遊”、“濱海風光遊”,為三地共同打造國際知名旅遊區註入新的動力。
文綺華介紹:“我們今年還計劃於海外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推介會、進行策略性宣傳、拍攝粵港澳旅遊特輯。三地旅遊局亦將繼續在主要的旅遊展設聯合展臺及組織考察團等,以開發更多粵港澳大灣區‘一程多站’旅遊產品,拓展不同客群市場。”
文綺華還提到,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對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往來和交流將產生積極作用,並為澳門旅遊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善用港珠澳大橋,以及區內的國際機場和高鐵系統,將有助於吸引國際旅客跨境旅遊。
《框架協議》提出,推進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
文綺華也表示:“我們借舉辦第六屆澳門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的機會,邀請了包括來自葡萄牙等多個國家地區的業界考察團訪澳,並安排部分代表前往廣東省進行‘一程多站’旅遊線路考察,再回到澳門參加旅博會的相關活動。”
她認為,由於旅遊業是澳門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形成旅遊休閑大業態的格局,可以起著拉動經濟增長、助力相關行業發展、促進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的重要作用。從構建旅遊休閑產業出發,深化旅遊業與酒店、餐飲、娛樂、零售、會展、商貿等行業的互動互補,共同發展,不斷豐富旅遊產業形態,提升產業效益,促進產業創新。
開發新市鎮踢走發展商
1 :
GS(14)@2012-06-20 23:16:05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620/News/ec_gga1.htm
發展局昨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交代新界東北規劃第三階段諮詢工作,並建議修訂3個新市鎮的密度和規劃(見表)。文件再無提及「公私營合作」,只表示會採用傳統方式開拓新市鎮,過去發展沙田、粉嶺、上水及將軍澳等亦有先例。文件解釋,採取一個能確保協調有序地開拓土地的方法,對增加土地供應至為重要,並承認過去諮詢時,市民質疑規劃未落實已引發私人業主逼令租戶遷出,令市民無家可歸。因此政府建議以傳統的先收地、後開發的方式發展東北。
政府估計,在新開發模式下,原居民鄉村如河上鄉、燕崗村、坪輋村等不受影響,但非原居民鄉村約1700戶共6500人可能要遷出,包括馬屎埔村、虎地坳村、太平山村及石湖新村等。當局會在古洞北預留3.2公頃土地,安置受影響住戶。
6500非原居民須遷 2017動工
政府由目前至8月進行第三階段諮詢,收集市民意見,以制定詳細發展藍圖,預期最快2017年動工,2022年首批市民遷入,整個計劃可創造5萬多個職位。
住宅增8000 5.38萬伙四成公屋
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3個面積合共逾800公頃的新市鎮,擬建住宅亦由原來4.58萬個增加8000個,至5.38萬個,共容納15萬人口,當中古洞區將建2.87萬個住宅,較原來規劃急增三成。3區整體住宅有43%為公屋,餘下為私宅。
安達臣道建8650住宅 八成私宅
市區土地方面,發展局將於本月下旬至9月下旬,就觀塘安達臣道石礦場土地規劃進行第二階段諮詢,建議該社區可供應8650個單位,容納約2.3萬人口,當中包括6920個私人房屋單位及1730個資助房屋單位。政府表示,有鑑於秀茂坪區及毗連的安達臣道以公屋為主,建議資助房屋用地全用作興建新居屋。
2 :
八旗子弟(15368)@2012-06-20 23:20:59睇黎未來發展重點在新界
3 :
GS(14)@2012-06-20 23:21:57http://www.devb.gov.hk/tc/public ... /index_id_7212.html
立法會十一題:上水石湖墟、粉嶺聯和墟及大埔墟的規劃發展
http://www.legco.gov.hk/yr11-12/ ... 628cb1-2207-3-c.pdf
立 法 會 發 展 事 務 委 員 會
新 界 東 北 新 發 展 區
規 劃 及 工 程 研 究—
建議發展大綱圖和第三階段公眾參與
4 :
GS(14)@2012-06-20 23:22:24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620/News/ec_gga2.htm
失10公頃濕地 塱原建生態公園補償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620/News/ec_gga3.htm
潘永祥表示,表面上看,發展商收購具發展潛力土地,須承擔一定風險,若政府基於公眾利益,收回土地興建大型基建如公路或鐵路,發展商無從追究。「但政府一直表示,考慮以公私營合作方式開拓新界東北新市鎮,發展商收購土地,當然是打算起樓,但政府突然改變發展模式,說要收回土地,理由又是用來起樓,那就對發展商很不公平。」他說,政府於1990年代末期已提出發展新界東北,農地亦變得有價,政府即使以特惠補償向地主賠償,地主亦不一定能夠獲利。
新界東北關注組成員陳劍青則表示,以馬屎埔村為例,有村民的農地被收購呎價約百多元,若政府以「甲區」特惠補償率向發展商賠償,呎價高達900至1000元,認為發展商「有覑數」。對於政府棄用公私營合作發展模式,他認為只是踏出一小步,昨推出的修訂發展藍圖,仍未有保留農地,給予鄉郊農耕活動空間,罔顧村民需要,「政府以為安排村民上樓就當解決問題,這種思維實在太落後」。
陳又表示,政府宣布開拓新界東北新市鎮多年,大量居民被逼遷,單是馬屎埔村,1990年代仍有700多戶,現時只餘約100戶,村內大部分土地已被收購,都是公私營合作帶來的禍害,政府應研究如何補償受影響居民。
5 :
greatsoup38(830)@2012-06-20 23:57:27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620/16441813
新發展區的公私營房屋比例,43%新落成的住宅單位將規劃為公屋,餘下57%則興建私樓,但當局正研究在私營房屋用地物色合適的地點發展新居屋。日後的住宅會集中在擬建的古洞北鐵路站,以及粉嶺北市中心的公共運輸交滙處,方便居民接駁至粉嶺及上水的鐵路站。
同時,新發展區將放棄公私營合作模式,採用如沙田、將軍澳等「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由政府負責收地和清拆所有土地,以及進行土地平整工程等。發展局發言人稱,受影響人士會按照政府的賠償及安置政策,料涉及400億元,而今次收地有大約1,700戶、6,500名非原居民受村落包括馬屎埔村、坪輋新村、河上鄉、天平山村等受影響。
規劃署署長凌嘉勤:2030規劃新市鎮 須促進同區就業
1 :
GS(14)@2016-10-27 05:36:45【明報專訊】港府今日料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以下稱《2030》),為本港勾勒中長期規劃遠景與策略。規劃署署長凌嘉勤上周六出席香港測量師學會主辦的研討會,率先與業界探討本港過去和現在的規劃及發展經驗,前瞻未來的發展方向。他指出,目前本港工作機會集中於維港兩岸,於新界新市鎮居住的市民到市區上班長途跋涉,故未來城市規劃的其中一個方向是新落成的新市鎮內除了設有住宅,區內亦須造就大量工作機會,推動同區就業。
明報記者 葉創成
觀塘延線的兩個新站何文田站及黃埔站於本周日啟用,成為城中熱話,其實作為本港首條地鐵線的觀塘線(觀塘站至石硤尾站),早於1979年於10月1日已通車。據凌嘉勤所述,港英政府早於1948年發表的《香港初步城市規劃報告》已提出興建地鐵此大型集體運輸系統。該報告當時亦建議興建紅磡海底隧道、填海造地、在新界發展新市鎮,以及搬遷火車總站;隨着這些建議陸續落實,本港經濟於上世紀80至90年代亦開始起飛,可見前瞻性的地市規劃十分重要。
即將公布的《2030》會探討本港跨越2030年的整體空間規劃及土地和發展的策略和可行方案,以配合本港最新的需要。此時此刻要為本港未來數十年的發展作規劃,需要注意哪些因素呢?凌嘉勤指出,科技發展迅速,以及財富西向東移,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兩大趨勢,影響所及,中國內地及印度未來將有大量中產階級崛起,而他們均位處香港5個小時的飛機航程內,為本港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
居所及工作地不平衡 影響生活
本港應該如何面對上述挑戰才可轉危為機呢?凌嘉勤指出,他對於本港城市規劃的其中一個倡議(initiative),是解決現有的居所與工作地點不平衡問題(Addressing Home-Job Imbalance Issue),從而提升港人生產力及生活質素。他解釋,目前由填海而成、主要位於維港兩岸約7平方公里的土地,住有約27%本港人口;但這些地區卻提供本港逾70%的寫字樓樓面,以及約50%的商業樓面(零售用途為主):「相信大家會有此經驗,每個早晨繁忙時段大量民眾由北向南移上班,在黃昏放工時段他們轉為南向北移歸家,因為工作集中於維港兩岸,但過去多年落成的新市鎮主要坐落於維港以北的新界區。」
凌嘉勤認為,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港府目前在規劃擴展東涌,發展古洞北及粉嶺北、洪水橋及元朗南等新市鎮時,區內不單設有大量住宅可容納新增人口,而且希望區內能提供數以萬計的職位(見圖);這樣的話,當地居民便不需要承受舟車勞頓才可上班的苦頭,從而提升生產力及生活質素。另外,這些新增職位部分來自科技研發中心,亦符合全球重視科技發展的趨勢。
新規劃須重視氣候變化
本港以自由經濟聞名於世,凌嘉勤笑說,自己與外界介紹上述新市鎮的規劃工作時,經常會被人質疑:「政府怎會有能力決定私人機構於哪些地區提供新增工作機會呢?」他的回答是,政府希望具備願景(vision),並且與私人機構合作創造就業機會:「如果我們不具備願景,20、30年後工作機會仍集中在維港兩岸,不會分散至其他地區;當然,要達至此一願景需要政府與私人機構合作」。
另外,凌嘉勤指出,本港上周出現罕有的「10月颱風」,可見氣候變化的問題亦值得重視;因此,該署在規劃新市鎮時,除了重視同區就業外,亦有其它三大倡議,當中包括,(一)城鄉共融和城市耕種,例如建議保存古洞北新發展區內塱原37公頃的自然生態公園及45公頃農業地帶;(二)適宜居住及可持續發展,把人口集中在鐵路站附近步行可達的範圍內,以減少車程,並建立日常生活所需齊全的社區;(三)重視環保,在水和固體廢物處理、節約能源及通訊方面,採用環保的基礎設施。
[名人樓市論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955&issue=20161027
香港建築師學會吳永順:新市鎮建公屋 解決青年住屋問題
1 :
GS(14)@2016-12-01 07:52:37【明報專訊】本港土地及房屋供不應求,造成樓價及租金不斷上升,有關升幅拋離青年人的收入增長,結果對有意脫離家庭經濟依賴、展開獨立生活的青年人,帶來顯著困難。香港建築師學會會長吳永順建議,港府應該加快發展洪水橋、古洞、元朗南、東涌等新市鎮,同時積極填海造地增加土地儲備,並且在這些新增土地供應上優先發展公營房屋,解決青年人的住屋問題。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房屋問題是香港社會其中一項最受關注的民生議題。樓價高企、租金上升、居住面積狹窄等情况,一直困擾不少本港青年及家庭。由香港建築師學會、 香港房屋協會及香港青年協會三方合作,於7月6日至8月16日期間進行「香港青年對住屋的期望」調查(下稱《研究》),以電話成功訪問800名年齡18至34歲青年,61.1%同意擁有獨立居住空間是人生目標之一,只有15.3%表示不同意,反映不少青年對追求獨立居住空間的重視;惟在樓價高企下,要實現買樓這人生目標並不容易,故僅26.6%受訪者指有考慮置業,較2006年同類調查的55.1%,下跌28.5個百分點(見圖)。
《研究》的主要觀察包括:(一)面對樓價高、租金貴,加上缺乏經濟能力下,要擁有個人的居住單位實非易事;不少青年人選擇與家人同住,延長對家庭經濟的依賴;(二)隨着年齡增長,青年傾向有個人自主的生活空間,對房屋需求大;但因收入追不上樓價升幅,青年住房的期望與現實出現落差;(三)隨着香港樓價不斷攀升,實現置業並不容易,部分青年對「置業」的期望出現變化,不願將自己人生局限於追逐一層樓,認為人生還有更多可能性;(四)香港青年既重視獨立空間,亦同時關注單位面積,然而,樓價高,單位小,生活空間愈住愈窄。
解決房屋問題 不能靠私人住宅
吳永順接受訪問時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港府需要改善青年人的居住生活空間。面對青年人上樓難的社會問題,他建議政府應該落實長遠房屋策略的總建屋目標,在未來10年提供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讓不夠錢買私樓的青年人可入住公營房屋,從而有個人自主的生活空間,「目前本港私人住宅樓價之高,大部分年輕人根本難以負擔,而私樓發展商希望滿足最多人的購買力,亦被迫將貨就價,把單位起得愈來愈細。若政府希望解決《研究》所顯示的青年人住屋問題,須大幅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而不能靠私人發展商,因為後者目的只是製造商品賺錢而已」。
根據《研究》的數據,截至2020/21的未來5個港府財政年度,公營房屋總建屋量僅9.45萬個單位,即每年平均供應不足1.9萬個,遠低於上述長遠房屋策略的每年平均2.8萬個單位的建屋目標;另一方面,公屋所有配額及計分制最新申請者達14.07萬人,當中52.5%未滿30歲,47.5%則30歲或以上,而公屋輪候冊已由3年增加至4年,反映公營房屋嚴重供不應求。
啟德屬維港貴重地皮 應售予發展商
相信大部人港人也同意,港府應該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照顧青年人,但問題是地從何來呢?啟德屬港府現有最大的土地儲備來源,惟吳永順分析,該新發展區屬維港旁邊的貴重土地,若出售予私人發展商作興建住宅或寫字樓,可望為庫房帶來龐大收入;若把有關土地用於興建公營房屋,未必可以最有效運用資源:「雖然解決青年人的住屋問題十分重要,但不能因此一概而論將所有土地用於興建公屋,要視乎該地皮的位置」。
因此,吳永順建議,港府有必要積極開發洪水橋、古洞、元朗南及東涌等新市鎮,並且將當中至少一半住宅用地撥作公營房屋用途,長遠來說更要考慮在維港以外填海,增加土地儲備作為未來潛在供應;過程中若面對環保人士的反對聲音,應該以理據去說服他們,致力達至雙贏的方案,「目前港府要發展新市鎮,無疑會比以往面對更多反對聲音。但社會的共識是增加土地供應及住宅供應,這其實沒有甚麼方法,一是搵新土地,二是把在現有土地的物業拆卸重建。要搵新土地的話,若不改變郊野公園用途,基本上只有填海、開發棕地、地底岩洞等方法,而後者的開發成本相當高,所以我覺得在維港以外填海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過程中要與環保人士充分溝通如何減低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環保問題重要,但我們香港真的很需要土地儲備,這樣才不會出現目前在住宅供應上捉襟見肘的情况」。
[名人樓市論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968&issue=20161201
刺激新需求 創造新市場
1 :
GS(14)@2017-10-29 22:26:07【明報專訊】告別短缺,遭受產能過剩困擾之時,為中國經濟政策提供指南的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內地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着時隔30、40年之後,內地經濟政策或將進行重大調整。
增加供給 造就港商崛起
從上世紀80年代直至中共十九大召開之前,中共認為,內地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在經濟領域,通俗地說就是,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為了增加供給,保護環境、智慧財產權等其有約束因素,都要為之讓路,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唯GDP論英雄」。短缺的供給,不僅包括農產品、工業品,也包括會計、銀行、保險等專業服務。
內地努力增加供給、經濟突飛猛進的這段歷史,港商並不陌生。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內地改革開放剛剛開始,香港製造業的小老闆提着當時流行的紅色、白色、藍色間條袋子,帶着材料、半成品到深圳去加工。借助在內地的成功,不少小老闆的加工廠蛻變成日後在港交所上市的大公司。晉身上流社會的他們,身家不知翻了多少番。
後來,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地製造業興起,香港製造商大舉進軍內地的時代基本結束。隨後,尤其是隨着內地加入世貿、開放服務業市場,大批香港的專業人才北上,前往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宣介香港以及西方尤其是英國的專業制度、概念、技術和商業模式。其中的佼佼者在內地不斷做大的經濟蛋糕中也分到了一杯羹。短缺時代,只要有供給能力,就能盈利。
過剩時代 傳統模式走到盡頭
但今時已與往日大相徑庭。過剩時代,不僅鋼鐵、煤炭等工業品供應過剩,甚至流動性過剩(內地資金充足已成為資本淨輸出國)。從商品到商業模式,只要能獲利,就會立即引來無數效仿競爭者。
面對過剩,不能只盯着傳統的製造、服務等行業,從香港到珠江三角洲再到廣西、湖南、重慶等中西部地區的生產線複製搬遷之路行不通了。隨着環保壓力加大,西部地區也不斷提高引資門檻。面對內地每天新增的1.5萬多個競爭對手以及不斷攀升的科研經費,甚至也不能照搬內地創新且已成功的商業模式。
昔時之路已到盡頭,港商如果想在內地市場繼續獲得成功,就要和內地同行一樣,不斷刺激新需求、創造新市場。這一點在內地已有明證。
長實主席李嘉誠先生在香港、內地乃至歐洲市場大顯身手之時,馬雲等人還在求學更遑論創業。但借助電子商務這種商業模式的成功創新,阿里巴巴如今已成為全球明星企業,馬雲的身家也隨之陡增。
數年前,傳統零售商為一線城市的百貨、超市飽和而苦惱時,誰又能想到電子商務會率先在內地城市甚至農村興旺發達?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81&issue=2017102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