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基本法教材 「50萬人受誤解上街反23條」 教局資助教聯派發 律師斥偏頗

1 : GS(14)@2017-02-06 07:24:16

■2003年50萬人走上街頭,抗議港府硬推廿三條。資料圖片



【本報訊】教育局強推初中教授15小時《基本法》,然而市面上相關教學資料質素參差。本報發現由教育局資助、左派團體教聯出版並免費派給教師的一國兩制資料冊,把備受非議的國務院一國兩制白皮書內容搬字過紙,灌輸「中央授予香港多少權力,香港就享有多少權力」、2003年50萬人因「誤解」才上街反廿三條等訊息。有人權律師質疑內容錯誤或偏頗;雖然左報形容此資料冊是「免費教材套」,教聯卻辯稱這是供教師參考的「資料」,並非教材。記者:葉偉東


上述資料冊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與2014年國務院《「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名稱相似。資料冊由教聯於2015年出版,獲教局旗下香港教師中心批約7萬元作印刷等費用。當時印1,000份,至今向全港中小學派約600份。去年《大公報》報道形容此為「免費教材套」,又引述資料冊主編胡少偉稱,中小學課程並無「說清」中央與地區關係,令青年《基本法》概念「模糊」。


內容照抄白皮書


該冊附上彩色《基本法》海報及90頁書刊,內容包括照抄白皮書的「中央授予香港多少自治權,特區就有多少自治權」、「高度自治權的限度在於中央授予多少權力,香港特別行政區就享有多少權力,不存在剩餘權力」等。資料冊續指,廿三條立法「受到傳媒和公眾廣泛的批評和誤解」,觸發50萬人遊行,但未佐證闡釋。該冊也提及2012年立法會選舉,形容泛民敗在「各自為戰,甚至內訌」,又稱讚建制「躍進」,民建聯9張名單全部當選「是因民調精準和配票成功」。資料冊主編、教聯副主席胡少偉回應《蘋果》查詢時稱此非教材,「只係資料冊,係一份畀教師參考嘅資料」,如有人認為內容偏頗,「佢大可以剪剪貼貼,自己剪裁嚟用」。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批評,資料冊為內地觀點,照搬白皮書用字,「建制躍進」等為主觀詮釋,未有解釋下難引導學生思考,葉促教師中心審批時適度把關,「唔同立場作品都應該資助,畀學生睇唔同角度」。人權律師莊耀洸指資料冊「事實陳述都出錯」,如混淆人大與中央政府;特區應按《基本法》行使權力,而非書中所指由中央授權;用字亦含糊,「點解呢度寫100條條例,另一邊寫570件法律」。莊擔憂教師須滿足《基本法》課時但教材不足下「用呢份政府認可嘅去教」,卻未必經專業人士修訂,影響教學質素。教局未透露曾否審批內容,僅稱未有參與編寫,並已提醒相關團體確保內容正確中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206/1991932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594

【教你寫字】教局字表玩殘家長老師 專家:應參考主流寫法

1 : GS(14)@2017-02-06 07:28:54

教育局建議字表收錄的部份字形、筆順,都與坊間主流寫法迥異。



「邊個字最多人寫錯?」答案未必再是個「錯」字,因為根據教育局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老」、「告」等常用字,你可能一直寫錯!早前有網民開設「關注香港教育局中文字形與筆順」fb專頁,指《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收錄的部份字形、筆順,都與坊間主流寫法迥異,引來熱烈討論。

三地標準不一筆劃次序備受爭議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系主任林浩昌研究幼兒漢字學習多年,對中文字形及筆順有深入認識,他指中、港、台三地建議的標準不一,同一個字的字形及筆順並無絕對的對錯之分,此類討論一向具爭議性。他舉例指,簡單如樹心邊「?」,已經可以有三種筆順,香港及台灣取「左至右」的「川」字規律,而中國大陸的標準則是「先寫兩點,再寫一棟」的「火」字規律,亦有人採「先寫中間,再寫兩點」的「小」字規律,很視乎寫字者的取態。不過他補充,有某些筆順相信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如將「花」字拆成左右兩邊,先寫「十」、「鼂」,再寫「十」、「匕」,「這樣是連字的拆法都理解錯,老師要學生改正,也無可厚非。」


電腦字採台灣標準港童無所適從


更令家長頭痛的,是部份教師嚴格跟從本屬建議性質的《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令「老」、「告」等常用字變成錯字。以「告」字為例,中國大陸及台灣的「告」字上面均不穿頭,而香港建議標準則為「牛」字,即寫作「吿」。林浩昌解釋,「其實告字本來有禱告的意思,是一隻牛,下面有個口,用個口去禱告,定標準的人,應該是根據這歷史原因,而決定要穿頭。」他笑言:「我林浩昌個浩字都寫錯咗30年。」出現這種落差,全因電腦的繁體中文輸入法,多年來都以台灣字為標準,直至近月才有一套按建議制訂的「自由香港字型」,老師就算想以教育局的建議來製作習作功課,也只能用台灣字,學童自然也會按照台灣標準去寫,結果錯得不明不白,家長也無所適從。


建議字表具價值政府宜整合多方面資料


雖然一個《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令家長、教師、學童頭痕,但林浩昌就坦言這類建議字表是必須的,「出版教材、教師上課示範用甚麼字形,總要有個標準」,但重點是教師如何理解此表,「究竟要當它是金科玉律,全部人只准用一種寫法,還是只當作參考,可接受其他不同寫法。」曾搜集不同港人寫某些字的字形及筆順習慣的林浩昌建議,政府在修訂此類字表時,應參考多方面的資料,「教育局那些專家可能只從文字學的角度考慮,但我認為必須有個平衡,應參考大部份人究竟如何寫字,這樣才能有一個更適合普羅大眾的建議字表。」記者:李煒汯攝影:徐振國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簡單如樹心邊「?」,已經可以有三種筆順規律。

中港台三地對字形及筆順,均有不同建議標準。

林浩昌曾搜集不同港人寫某些字的字形及筆順習慣。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系主任林浩昌

電腦字字形與教育局建議標準不一,學童家長無所適從。 網上圖片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06/199190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694

獲薦掌教局 張宇人婉拒

1 : GS(14)@2017-04-09 10:41:42

■張宇人指無意放棄生意出任問責官員。資料圖片



【本報訊】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正籌組下屆政府,早前有消息稱民建聯已向林鄭提交人才推薦名單,自由黨黨魁鍾國斌昨日稱,他們稍後也會向林鄭推薦合適黨員加入政府班子,又笑稱該黨主席張宇人可做教育局局長,但張之後對傳媒稱無意放棄生意任官員,至於早前宣佈不留任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昨表示不排除日後會重返政府。


譚:不排除5年後返政府


鍾國斌接受now新聞台節目訪問時表示,自由黨會向林鄭推薦合適黨員,但具體人選仍未決定,但他指自由黨主席張宇人適合出任教育局局長,因張宇人在教育方面很熟悉,又指林鄭當選以來表現不錯,有落區接觸市民,亦願意邀請泛民各黨派會面,期望她上任後能重建立法會以至社會互信。不過張宇人接受傳媒查詢時,以不想「誤人子弟」回應,指自己並不適合任教育局長,又說無意放棄生意,加入政府出任問責官員。至於早前公開表明不留任的譚志源,昨於電台節目中澄清他說與林鄭月娥「步伐唔係好同」的言論,他先讚林鄭做事勤力和上心,他與對方也是政務官出身,明白政策釐定前要經過辯論,有決定後才執行,故步伐不一是健康和正常,指官員團隊中可以「有人行得快啲,有人行得慢啲」。譚又稱自己在政府任職了30年,「雖然外表有啲衰老,但尚算年輕」,認為要趁年輕出外見識,因為他在大學畢業後就做政務官,「出去見識吓唔使咁離地,吸收人生閱歷」,認為即使5年後重回政府服務,他只是57歲,到時可以看看是否有機會再服務市民。譚表示,過去10年處理過兩次政改,遇過大型群眾活動,現時身心都比較疲倦,又引用歌詞稱,「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記者莫劍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09/199844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748

與林鄭見面談教育 出書建議改革制度 傳陳美齡掌教局

1 : GS(14)@2017-04-29 23:26:59

■陳美齡日前推出新書提出40個建議改革本港教育制度。



【本報訊】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密鑼緊鼓組班,日前傳出61歲旅日歌手陳美齡獲林鄭邀請出任教育局局長,陳美齡拒絕評論事件,但稱「如果大家都希望,我喺任何崗位都願意」。教育界對陳在名單之列大表愕然,指對她不認識,擔心其對教育政策不熟書。有政圈消息稱,陳美齡所以成為教育局局長候選人之一,或與陳的家姐及姐夫與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相熟有關。記者:袁楚雙 周婷


網媒「眾新聞」前日報道,獲悉林鄭邀請及向北京推薦出任教育局局長的人選之一是歌手陳美齡,該網向陳求證,陳不予評論,但記者追問下,她指「如果全部人希望,大家都希望,我喺任何崗位都願意(出任)」。候任特首辦公室指林鄭正密切籌組下屆政府問責團隊,不宜透露詳情及不回應傳聞。陳在專訪中稱今年初透過共同朋友約見和認識林鄭,互談對教育看法。她指林鄭對教育很感興趣,亦曾將近日出版的新書稿件予對方過目。被問61歲才加入「熱廚房」是否很大挑戰,陳指若做到的事比自己重要,便值得搏命;又指不是「好想做呢個job(工作)」,只希望能帶一陣新風進入香港教育。


教育界議員憂未能勝任


其新書提出40個建議改革本港教育制度,陳指局方經常改革,可能政策實施時有問題。她又稱不太熟悉現任教育局長吳克儉。吳克儉將於7月離任,任內遺下全港性系統評估(TSA/BCA)、學生自殺潮等議題急需新局長善後,早前傳過曾掌管教育署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接手,但中途殺出陳美齡,教育界普遍對此人選大感意外,稱不了解其教育背景。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昨於電台節目上直言吃驚,形容人選「好有創意」。他指陳非長期居港,質疑她對本港教育制度是否了解,他稱陳在學校體制和行政管理經驗少,局長處理範圍涵蓋由幼稚園到職業教育,涉及大量辦學團體等持份者,又要處理行政立法關係,擔心她未能勝任。


家姐及姐夫與董建華相熟


政界消息指陳突變局長人選非純粹炒作,因陳美齡家姐陳曦齡及姐夫、「富豪御醫」心臟科權威謝德富均與董建華相熟,而謝更是董的醫生,而董則是林鄭主要支持者,不排除董因此將陳美齡推薦給林鄭。官場消息則估計今次僅試水溫,大眾反應普遍負面,加上陳的丈夫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熟稔,中日關係緊張下,認為政界中人會對陳有保留,相信她最終不會獲任局長。陳美齡1970年代起活躍於娛樂圈,拍攝電影《年輕人》及獲日本歌手邀請灌錄唱片,成為東南亞及日本的人氣偶像。她於1985年下嫁日籍經理人金子力,誕下三子,2007年曾患上乳腺癌,抗癌5年康復。陳美齡四母子都就讀過史丹福大學,去年出新書講育兒心得,亦不時在公開場合談教育,曾指TSA應該以自願性質進行,又對學童輕生現象感到痛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29/200056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887

傳陳美齡掌教局 林鄭拒評論

1 : GS(14)@2017-04-30 15:12:20

■陳美齡日前在新書發佈會上對出任局長問題不置可否。



【本報訊】藝人陳美齡有機會出任下屆政府教育局局長的傳聞甚囂塵上,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昨被問到有關傳聞時,拒絕正面評論,「我唔會喺未完成組班嘅工作前透露任何情況,亦唔會就坊間一啲揣測性嘅情況作出評論」。港大前校委文灼非昨於社文網發文,引述陳美齡對出任局長傳聞「嚇了一跳」,陳又形容她只是不置可否回應有關出任局長問題,沒想到「馬上就成了候任局長」。日前有網媒報道,近日再推新書提出40個改善本港教育制度建議的陳美齡,今年初曾與林鄭見面,交流對教育的看法,而且陳的家人與力挺林鄭做特首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關係不淺,因而有傳陳可能出任教局局長,加上陳受訪時未有否認稱,「如果全部人希望,大家都希望,我喺任何崗位都願意(出任)」。


陳被指「嚇了一跳」

林鄭昨出席一活動後未有斷言否認傳聞,她表示籌組「有心有力、有承擔的問責團隊」是她的首要工作,不過在完成組班前不會透露任何情況,亦不會評論傳聞,「因為喺《基本法》下,主要官員都係由行政長官提名、由中央任命」,希望外界給予耐性和空間讓她繼續組班。另一邊廂,文灼非昨在社交網站貼出與陳美齡的訪問合照稱,他說訪問後曾就出任局長傳聞向陳求證,「她(陳美齡)說嚇了一跳,沒想到香港的新聞可以這樣」,又指陳在新書發佈會上「只是不置可否回應一下記者的有關問題,馬上就成了候任局長」。■記者呂浩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430/200064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988

麥明詩抽水 薦阿媽掌教局

1 : GS(14)@2017-04-30 15:22:14

■麥明詩昨貼出全家福,狂推家人個個都掂。互聯網圖片



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一直被批離地,最近盛傳她準備邀請已在日本定居超過30年的陳美齡做教育局局長。網民熱烈討論,就連南區區議員羅健熙都抽水:「陳美齡有幾個仔入史丹福?咁不如唔爭在叫麥明詩阿媽嚟做……」



■麥明詩笑言父母有高薪厚職,自己可以在家好好享受。資料圖片

實戰教育經驗

麥明詩亦不放過抽水機會,昨午貼文:「其實我阿媽真OK㗎,後一屆諗諗佢啦!佢雖然冇PhD,不過都有個外國大學嘅Master of Education,同埋有一本賣得唔太差嘅著作。仔女都係讀政府津貼中學,個仔考香港AL入中大,個女考完會考之後去咗英國考高考,同時熟悉本地同埋外地嘅教育和考試制度。「佢自己仲要係職業治療師,治療有學習障礙、自閉症、過度活躍、讀寫障礙等兒童,所以佢掌握唔同背景、能力嘅兒童嘅教育方法。最最最正係佢老公(即係我阿爸啦)麥卓生喺津貼中學做咗副校長多年,有實戰經驗,搵埋佢做副局長就冇得頂喇!咁我就可以喺屋企un un腳唔使做喇。」麥太回覆:「阿女唔好發夢,諗住唔使畀家用~」昨日問麥明詩會否推薦媽媽做教育局局長?她回覆:「我父母有實戰教育經驗,唔等於鍾意做行政。」採訪:嵐山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30/2000613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050

傳京原欽點蔡若蓮掌教局

1 : GS(14)@2017-06-25 09:00:33

【本報訊】近日盛傳教聯會副主席蔡若蓮將出任教育局副局長,教育界迅速發起網上聯署反對,至昨晚已有逾5,100人簽署。昨日更有媒體報道,指蔡原獲北京「欽點」出任局長,統領教育局教育青少年「我是中國人」概念,惟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擔心外界反彈太大才力拒「建議」,將她「降一級」任副局長。蔡在前日播出的中央台訪問中亦指,培養學生有中國心為其使命。網媒香港01引述建制派消息指,北京原本屬意蔡若蓮出任教育局局長,原因是教育政策將為下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特別是近年港獨崛起,教育青少年「我是中國人」概念,以及將中國歷史納入初中必修科,為最迫切任務,中央需要信得過的人任「大旗手」。


於央視大談「中國心」


惟林鄭希望修補社會撕裂,與泛民以至教育界建立良好溝通氣氛,擔心由「紅底」的蔡做教育局局長,引起民情反彈,故壓下建議。此外,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前日播出的受訪片段。本身為福建中學(小西灣)校長的她,在節目中大談每周舉行升國旗儀式,指回歸之後,福建中學在全港成立第一支升旗隊,每個星期上學的第一天均會舉行升旗儀式,希望培養學生更有中國心,「讓我們的孩子不光對香港有情,有寬廣的世界觀,更加有中國心。我想這是我的使命」。■記者嚴敏慧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24/200671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17

恐教局染紅 萬人聯署反蔡若蓮教協擬發動9.6萬會員阻任命

1 : GS(14)@2017-07-09 12:11:04

■多名教育界代表昨午召開記者會,展示收集到過萬人簽名,反對蔡若蓮任教育局副局長。馬泉崇攝



【本報訊】特首林鄭月娥早前力撐蔡若蓮的言論,觸發社會及教育界怒火越演越烈,多名教育界代表昨午召開記者會,宣佈反對蔡若蓮任教育局副局長聯署行動,至今已有逾萬名市民及教育工作者簽名,而教育界發起「一人一信」運動,亦有逾千人參加,教協會長馮偉華更警告,稍後會發動教協逾9.6萬會員,反對蔡若蓮的任命,有教師代表要求林鄭回應訴求,另覓教育局副局長人選。記者:林俊謙



■教育界批評蔡若蓮能力不足,並有深紅政治背景。資料圖片

來自教育界及家長團體13名代表,昨於立法會召開「萬人聯署,不要撕裂,拒絕染紅,反對蔡若蓮出任副局長」記者會,當中包括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教協會長馮偉華,以及多名中學教師、家長、學生代表,他們更在記者會以展示收集到過萬名市民及教育工作者反對蔡若蓮任教育局副局長的簽名。


教協會長斥蔡能力不足

發起聯署的中學老師饒戈批評,林鄭早前指參與聯署人數「太少」是「搞亂咗資料」,指出林鄭發表有關言論當日,聯署人數已逾5,000人,至昨午網上聯署人數已達10,339人,當中教育工作者佔3,338人,對於林鄭稱不要用「有色眼鏡」看待副局人選,饒反駁林鄭從未有交代蔡有何能力適合當副局長,饒又稱正計劃約見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及林鄭月娥,希望政府盡快另覓教育局副局長人選。一周前發起「一人一信」反對蔡若蓮任命的中學老師郭志傑稱,至今有逾千人參與,斥蔡在教育界的認受性不足,在兩次立法會選舉和選委選舉都低票落選,家長聯盟代表指蔡背景「深紅」,令人難以信任她出任副局長,又指若邀請泛民背景人士出任副局長,聯盟亦不贊成,因不想教育牽涉太多政治。馮偉華亦批評蔡若蓮能力不足,不見有特別教育見解,並有深紅政治背景,「如果只因中央喜好而任命佢,係好大問題」,又指教協想同政府有善意合作關係,過去多月一直協助政府推動新增50億元撥款的制訂,若林鄭堅持委任蔡若蓮,「(林鄭)係一手摧毀呢個脆弱的合作關係同基礎」,表明稍後將發動教協逾9萬會員反對蔡的任命。「教育實驗學社」代表黃子悅則指,教聯會過去對國教立場十分偏頗,擔心蔡若蓮的政治立場會影響教育專業,包括推行赤化教育,並在中小學推動國民教育,希望林鄭可以慎重回應學生和家長擔憂。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709/200835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6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