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要他們講愛情,經濟動物東尼一味顧左右而言他,頻跟記者說恒指和樓市,還要由一九五○年開始說起,總之一到愛情話題便語塞,太太在旁邊笑邊打氣邊補充,才使硬漢軟化下來。 這是一個老夫少妻的故事。 是股民的,不可能不認識東尼(Tony Measor )。他在證券界三十五年,是股票網絡公司Quam.net 的總編,也是《壹週刊‧天下第一倉》的主持人。 他熱愛大藍籌,討厭那些即買即賣的短線玩家。但,現實生活的他,前半生卻是一名大玩家。五十二歲前的生命,都在烈酒與尼古丁中燃燒。他一天抽一百二十支香煙,喝掉八罐啤酒、四十安士威士忌。「興之所至」就即使臥病醫院也和女朋友在病榻「幹那件事」。 是比他年輕二十六載的她,令他由浪子變成住家男人。 「她改變了我一生。」東尼說。 異族通婚,老夫少妻,東尼、翁笑珍對愛的追尋難免遇見艱難險阻,女方父母極力反對婚事,男方家人認定她來謀家產,卻因為這樣,對情人節的體會更真、更甜。
▲說到感動處,翁笑珍熱淚盈眶,東尼不時緊握她手。 這個月,東尼退休了,他的家,擁來一大群財經記者,連他家樓下的看更,一見人拿筆記簿之類的東西,也懂得問:「你來採訪東尼退休後的生活吧?你是哪一間(報館)的記者?」 看更伯伯對東尼退休一臉羨慕,但東尼的憂慮卻不是他所能理解的。 東尼六十八歲,太太才四十二歲,「假如我死了,妻子怎麼辦?」成為了他每日的晚禱。 正因為「會比太太早死」這個訊息太明確,所以連浪漫都添上了一份淒美。 每年聖誕、結婚紀念日,東尼送給太太的禮物都是:長實、和黃或滙豐等藍籌股。他的股票網絡(Quam.net )賣給別人,賺了千萬元,他送給太太的,也是盈富基金,因為——「我希望太太將來有足夠金錢,我死了她亦無須依賴子女。」 昔日的東尼,輪盤、美女、烈酒、香煙乜都啱,五十一歲那年遇上二十四歲的翁笑珍,生命開始改寫。 十九歲養家 絲蘿遇喬木
▲圖中央的是年輕時的東尼和他在新加坡時的同居女友,翁笑珍說東尼昔日的女友又靚又好身材,她卻什麼都欠奉,所以相信東尼的追求,全出自——愛。 翁笑珍是獨生女,父親賣魚,母親是家庭主婦,一家樂融融,所以她的名字都有個「笑」字。十九歲那年,家逢巨變,母親乳癌末期,一家添上愁容。 「當時母親五十歲,父親六十歲,我才在聖若望中五畢業,好想幫屋企,就去唸商科,同學都搵到工,偏偏我沒有,很徬徨。」 父親照顧母親,得有人幫手撐起頭家,十九歲的翁笑珍,成為家庭經濟支柱,逃不開,躲不了。應徵文員屢次泡湯,新蒲崗大有街請女工包裝橙汁,月薪七百,她二話不說就應徵了。 「唔能夠學以致用,但有七百蚊,當時喺AIA 做文員,才月薪六百,便幹了。」 那間橙汁廠的老闆,正是東尼。 「嗰陣覺得自己英文唔好,好自卑,唔敢同佢傾談。」 那個年代,「文員」總比「女工」好聽,她在東尼的橙汁廠做了半年便辭工,去了一船務公司做文員。那裡全是「鬼佬」,她晚晚在印度人開辦的學校學英文,舊老闆東尼提議每個星期天幫她練習會話。 東尼當年是被她的純真和容易滿足吸引。 「男人在商界打滾,難免被上司或客戶指揮,又要這樣、又要那樣。回到家,自然不希望找個指揮官做太太,直覺她很適合。」 剛巧女的獨力撐起頭家,又有個患重病的母親,期盼有雙壯闊臂彎保護,有個導航員在前方引路,二人一拍即合。 但女方家人並不這樣看。 身邊多美人,貪我什麼好
▲翁笑珍說東尼怕影相,這張兩人含情默默對望婚紗照,是她逼東尼拍下的,「東尼對我的遷就,由此可見一斑。」翁笑珍甜甜地說。 「我爸爸覺得東尼似契爺,後生女同契爺拍拖,佢接受唔到。 「但我感覺到東尼好保護我。好似補習嘅日子,不是在餐廳,就是在他家,但他從來沒有『搞我』,好君子。 「識佢嗰陣我十九歲,佢喺灣仔開酒吧,但佢唔准我去,等我二十一歲,他才帶我去。我常想,我沒學歷、唔靚、又唔性感,無嘢俾到東尼。東尼係會計師,有錢有工作,身邊大把美女,有的我也見過。他好比一座摩天大廈,而我,不過是一間泥屋,要不是愛,何以和我在一起?」 拍拖四年,有次東尼去菲律賓公幹,她沒同行,東尼的同事晚上消遣都找個女人貼身服侍,只有東尼拒絕,翁笑珍從他同事口中知悉此事,二十四歲那年,決定嫁給 當時五十一歲的東尼。翁爸爸翁媽媽反對到不得了,堅決要拿三萬元禮金才肯「放人」。那年是一九八三年,二十萬可買一層樓。美元高企,東尼生意周轉不來,翁 笑珍私下向滙豐借錢,代東尼給母親禮金。 大婚當日,住牛頭角的翁爸爸翁媽媽在九龍灣德福酒樓擺酒,但要求一對新人別出席。 「你可以想像當時我父母對老夫少妻兼異族通婚有多反感。」 堅持嫁,也不是無憂慮。 「當時我諗,如果佢得六十歲命,我嘅婚姻咪得十年?」 但沒人商量,是獨生女,又備受壓力,只能自己安慰自己——「我說服自己,有好嘅十年,總好過無吖!」 我死先過你,絕育由我做 婚後一年,翁笑珍便懷孕,因為東尼很清楚他壽命有限,所以「六年抱四」,育有三女一子。「比太太早離開人世」這警號,一直在腦海盤旋。 即使節育,東尼也有周詳的考慮。 「我生第四個,諗住做結紮,東尼話唔得,佢話第日佢死咗,我要再嫁,絕育會阻礙我再婚,也對我將來丈夫唔公平,要做都係由佢嚟做。」 翁笑珍憶述,感動的淚不由自主滑下,東尼在旁輕擦她手,以示安慰。 一九八九年,東尼中風,九二年,心臟病發,死亡訊息愈來愈濃,儘管經濟處境還可以,東尼卻催促太太工作。 「她現在不找工,到我離開人世才找,太遲了。十幾年做家庭主婦,別人願意聘用你的機會是零;現在做,將來我離開,她也有寄託,有自己的圈子。」 所以心臟病發後不久,東尼便叫太太工作。翁笑珍每個早上,都在觀塘開源道一女裝鞋廠做文職,這份工,已維持了六年。 今日東尼退休了,他一家人在衛理道租住在政府宿舍單位,第一件要做的事是買個居所給太太,理想是清水灣道六百多萬的屋,因為屋有多一點空間,將來他不在人世,太太也有四個仔女相伴,不至太孤單。 他去年把Quam.net 賣給別人,賺了千萬,所以他不會做按揭,不要太太揹債項,情人節的許願是身體健康,能夠陪太太長一點。 他們的戀曲隱藏着絲絲哀怨,但東尼還是覺得很動聽。 「我有點後悔這麼遲才結婚。 「但我很清楚男人年輕,多數是自己尋開心。好像外父當年從半身不遂到離開人世,有三年時間。三年來我車太太進進出出醫院,換了年輕的自己,或顧着工作,或 顧着尋開心,反正路途不遠,住中環,她父親不過在南朗醫院,她自己去也很方便,但人年紀大了,會體貼太太、珍惜關係。」 翁笑珍在旁和議。 「丈夫年紀大,成熟程度和包容能力較大,像我發脾氣,丈夫倘若年齡相若,可能砰門走了,但東尼不會。我無理取鬧,他容忍我,又會回頭問:『點呀!嬲完未呀?你記唔記得你嬲啲乜?係咪好無謂吖?』」
▲東尼說,老夫少妻和老年父親都是不錯的組合,因為人老了,受過社會洗禮,人也較溫和,正如他不介意女兒去rave party ,又接受到三子穿「賴屎褲」。二女珮玲(左)下課,又有閒情陪她捉棋,跟她開玩笑。
▲一月三十一日,是東尼退休前最後一日上班,一家六口出席Quam.net 在外國記者協會搞的送別會。(攝影:劉慈章) 我本楚狂人,遇卿才踏實 採 訪期間,翁笑珍拿東尼在影樓情深款款望着她的結婚相給我們看,說照片是她逼東尼拍下的,東尼在旁微笑不語。我們拍照,翁笑珍嘩啦啦,要我們叫老總回敬她一 頓豐富晚餐,一時提議去麗晶的Plume ,一時說去港島香格里拉的Petrus ,像極小女孩,東尼很依她,什麼也由得她。無他,因為她完美了他的生命,將他的生命納入正軌。 他是孻仔,上有兩個姊姊,前半生都在浪蕩,不用為誰負責,常常轉工,每份工做不過兩年,每次都是因為與老闆鬧意見而離開;做股票行又不call 客,開半日工又「鬆人」;做做吓會計師又學人開酒吧,做生意;四海為家,倫敦、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工作、居所,從不固定。認識翁笑珍,還是一 星期蒲六日,又煙又酒,是她一句:「你死咗我點算,嫁給你有何意思?」令他驚覺享受生命之餘也有一份責任,戒煙戒酒做運動,以便儲點精力為太太、為子女鋪 路。 他的生命忽然有了着力點,搞Quam.net 一天做十二小時,朝七晚七,全情投入,不容有失,生命充實了,人生有意義了。今日,大女十七歲,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預科生;二女十六歲,孻女十二歲,在 聖士堤反女校唸書;三子十四歲,是沙田英基國際學生。生命的砌圖得以完全,東尼不諱言,是翁笑珍改變了他一生。 「我不相信世上有完美組合,但老夫少妻,還是不錯的。」東尼說。
▲年齡的差異,阻隔不到二人相愛,但看他們在京士柏公園拖狗,四十二歲的翁笑珍與四歲的小狗Co Co 邊跑邊跳,六十八歲的東尼遠遠墮後,只能用目光追隨,年齡的差異,有些時候卻阻礙了他們步伐一致。
▲翁笑珍很崇拜丈夫,覺得他學識好、閱歷多,目光也遠大,結婚十八年,仍然用傾慕的眼神望着丈夫。 一生持有
「這些股票,應該一生持有,不要賣。」對於股,像滙豐(005 )、宏利(945 ),東尼常常這樣掛在嘴邊。 東尼買股哲學,數十年來堅持如一,計資產、計利潤,不理市場鬧哄哄,所以,九七時紅籌喧天,去年科網狂潮,都傷不了他分毫。但為何五十歲結婚時,連三萬元禮金也拿不出這麼狼狽? 「年輕時好玩,物慾大,股票賺了點錢,就賣出,買跑車、做生意。 「股票都買對了,但揸唔耐。如果三十歲時買的好股票,一直持有,都唔使再為金錢煩惱啦!」 是翁笑珍令他停止浪蕩下去,所以,東尼近年凡說股票,都勸人:「揸着它,不要隨便賣出,應該一生持有。」 撰文:阮佩儀 攝影:俞意達[email protected]請參考《壹週刊 時事及財經冊》第68頁 |
||||||
|
||||||
「哪個市場大,當然就要往那裡走!」被封為「韓流教父」的李秀滿,一語道出他把韓國文化推向全世界的關鍵。從暫別演藝圈的失意藝人,到改變整個韓國流行產業的關鍵人物,他的成功經驗,值得期望發展文創產業的台灣參考。 撰 文‧莊 芳 研究員‧孫蓉萍 攝影‧陳俊銘七月十六日晚上七點,隸屬韓國SM娛樂公司的男子團體SHINee,首次在台北小巨蛋舉辦演唱會,現場湧進超過一萬名粉絲,跟著台上偶像一起 又唱又跳,整場演唱會票房、周邊商品收入超過三千萬元新台幣,可說是又一次在海外市場表演大獲全勝。 事實上,韓國流行音樂不僅在台灣、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受到歡迎,現在就連歐洲地區都捲入「韓流」之中。 六月中旬,SM娛樂公司帶領旗下多組藝人,遠赴歐洲舉辦大型演唱會,即使多數金髮藍眼的歌迷根本沒學過韓文,照樣聚集上萬人捧場,瘋狂程度不輸亞洲。法國媒體還以頭條新聞介紹韓流入侵歐洲的威力。 這些現象,不只代表了韓流正逐漸滲透全球音樂市場,也是韓國文化邁向國際舞台的重要里程碑。過去能夠攻下國際市場的音樂、戲劇或是動畫等產品,多以歐美國家為主流,如今「韓國製造」卻能打破語言與文化界限,在全球各地大放異彩,讓韓國朝著「文化強國」目標大步邁進。 演藝路中斷 赴美深造 接受流行文化震撼教育 返國創業搞文創一九九五年正式成立的SM娛樂公司,就是韓國民間企業以全新思惟開發文創力的源起。 身 為韓國第一家上市娛樂公司的SM娛樂公司,旗下擁有「東方神起」、「Super Junior」、「少女時代」等知名偶像團體,○九年光是海外市場的收益就高達二百八十億韓元(約七.三億元新台幣),股價跟著唱片、偶像代言、演唱會門 票與周邊商品銷售成績水漲船高,讓創辦人李秀滿贏得了「韓流教父」封號,更坐擁千億韓元身價。 「哪個市場大,當然就要往那裡走!」二○○七 年,李秀滿對著五十位專程從美國遠道而來的哈佛商學院學生發表演說,一語道出他的成功關鍵:就算是韓國人唱韓語歌,也必須把目標放在世界任何一個重要市 場。今年三月,李秀滿又受邀為史丹佛大學研究生演講,分享的就是韓流的全球化戰略。 這樣的國際化開放思惟與企圖心,可說是李秀滿在八○年代留學美國之後所得到的啟發,但,更可追溯至七○年代末期,他對韓國流行文化遭到政府管制的不滿與反動。 事 實上,李秀滿在七○年代中期曾是韓國頗受歡迎的知名藝人,他出道於一九七二年,至七六年才真正走紅,並且獲得主持節目的機會,躍升為一線藝人。不過,一九 八○年,當時新上任的總統全斗煥實行言論管制政策,強力整併媒體,李秀滿的節目被迫中止,對韓國文化環境極度失望的他,毅然退出演藝圈,一九八一年赴美留 學。 從高中到大學都能考上第一志願的李秀滿,出國留學也是「玩真的」,他在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拿到工業管理碩士。只不過,雖然這趟留學讓他成了「工學碩士」,但卻沒有讓他的腦袋離開演藝事業。 從聽音樂變看音樂 推 十多人偶像團體 滿足視覺享受就在李秀滿赴美的同一年,MTV電視台正好在美國紐約開播,開台的第一首歌,叫作「w影像消滅廣播明星(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音樂錄影帶」這玩意兒正準備全面翻攪世界的流行文化主流,而人在美國的李秀滿,則成了接受「震撼教育」的第一群人。 當時, 「流行音樂視覺化才能推向世界」的念頭,已在李秀滿的腦中孳生。一九八五年回到韓國後,他先是以當時韓國仍未普及的電子樂重回演藝圈,累積了一定資金之 後,經過數年的萌芽與醞釀,九五年自行創業,成立SM娛樂公司的前身──SM企畫公司,以顛覆作法直接展現將韓國音樂推向世界的企圖。 受到 美國經驗的啟發,李秀滿認定,接下來韓國的娛樂圈,也將由過去只是「聽音樂」,轉變成「看音樂」的形態。因此在他旗下的藝人組合包含八人、九人,甚至最多 曾達到十三人的偶像團體,人人能說會唱,全體整齊畫一地跟著音樂擺動起舞,大大滿足視覺享受,也成了打進國際音樂市場的重要武器。 其實○五年「Super Junior」剛出道時沒人看好,更招來很多批評:「一次十二個人上台,難道瘋了嗎?」可是李秀滿不以為意,甚至不減反增,再多加入一位專長歌唱的團員,當時總共有十三人一同出場表演。 「以前看不出來這麼多人有何用途?當他們一站上舞台,立刻恍然大悟。」與SM公司合作多年的愛貝克思國際部宣傳經理李幸倫說,過去常看偶像團體加上伴舞的表演,但現在十多人一字排開全為專業藝人,光是氣勢就壓倒其他歌手。 量產全球型藝人 偶像出道前砸重金 長時間培訓採用「人海戰略」成功吸睛,銷售量也扶搖直上,最早在台灣首批銷量僅有數百張,到了第三張專輯「SORRY,SORRY」,首批銷售就突破萬張以上。他們的單曲〈美人啊〉,更在台灣KKBOX音樂榜居冠超過一年以上。 李秀滿同時獨創了一套製程,可以用近乎「標準化生產流程」的作法,來「量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型藝人。他用一個新名詞來解釋這套系統:「文化技術(Cultural Technology)」,這技術包含了發掘演藝人才、集中培養、推向國際等三大目標。 李 秀滿說:「透過試鏡選出潛力人才以後,至少花上三到七年時間,接受音樂、舞蹈及演戲等訓練之後,才能創造出『近乎完美』的明星。」在SM娛樂,尚未出道的 「練習生」平均每年要花二千萬韓元,若平均以訓練五年為期,一個五人的團體就要五億韓元,若加上宿舍、製作CD費、治裝費等,出道前就要先耗費近二十億韓 元。據稱,知名團體「東方神起」耗資八十億韓元才正式出道,但他們的吸金功力也不小,光是○八年度賺進的收益就超越三百億韓元。 用語言加強競爭力 「客製化」打造中文團體 打入華語市場此外,為了符合市場需求,韓國偶像團體中經常可見外國成員,甚至還「客製化」地打造全說中文的團體,貼近龐大的華語市場。像是「Super Junior-M」就是SM公司特別成立,囊括中國與台灣籍藝人,專攻華語的子團體。 「中國歌迷對於團體內中國籍的偶像,一定特別注意、感覺親切。」李幸倫說,正因目標朝向國際舞台,外語學習幾乎是所有SM公司偶像的基本課程。由於韓國市場有限,李秀滿也經常在美加、中國等地區搜尋具有潛力的偶像。就像是「混搭」的策略,要將全球不同國籍的歌迷一網打盡。 提升演藝人員地位 促 成官方強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李秀滿不僅成功打造了SM娛樂,這波韓流的興起,也讓韓國藝人的社會地位大幅提高。去年五月,一家韓國教育企業對小學生進行 「未來理想職業」調查,竟發現有超過兩成受訪者回答想當「藝人」,占所有職業比重第一名。可見韓國藝人的成功,又創造了一項人人夢想的職業。 民間企業主動推廣韓流之外,政府也在九○年末期開始加速建立「文創腦」,擴大韓國的文創火力。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政策研究室室長李晚濟表示,韓國之所以決定發展文化產業,原來和九七年發生的亞洲金融風暴有很大關係。 當 時剛上任的總統金大中,為了找尋有長遠未來的產業,決定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創造出與眾不同的韓國形象。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就是在這樣的目標之下成立的 獨立機構,每年掌握政府撥出的一千七百億韓元(約四十五億元新台幣)預算,專門支援國內出版、遊戲、動漫與音樂等各種內容產業擴大發展。 台灣啟示一: 文 創資源分配要「雪中送炭」振興院的基本功能,是讓許多尚無名氣但具潛力的公司或個人,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必要資源。「我們絕大部分是在補助獨立製作的公 司,培養作家、導演等。」李晚濟表示,「我們的任務是透過評選,發掘有發展潛力、有機會走向國際的作品。」相較於台灣,日前行政院新聞局才公布今年度「旗 艦型流行音樂製作與整合行銷補助」,總計預算七千萬元新台幣,但其中卻由許多知名歌手與樂團獲得資金補助。「基本上,我們不會補助任何大型企業,幾乎全以 獨立製作公司、個人為主要對象。」李晚濟說。 他強調,外界認為政府給予電視台、娛樂公司很多支持,但資金上的支援其實並沒有想像的多,因為韓國主要電視台、唱片公司本身已有雄厚資源,「連想提供些微補助,都會遭到國會強烈反對。」 台灣啟示二: 文創思惟建立要拒絕官僚主義目前,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約有三百名員工,全數非公務員身分。「希望藉此避免舞弊情況發生,完全獨立運作。」李晚濟進一步補充說,文化創意產業絕對需要「創意」存在,假使維持政府機構運作方式,難免感染官僚氣息,影響政策推廣工作。 這 和台灣幾乎都是由公務員來執行政策的作法完全不同,長時間投入文創研究的政大校長吳思華認為,政府並非沒有人才,「但即使有想法、有能力,往往也被官僚系 統、組織惰性給消磨掉。」吳思華以政府補助知名藝人為例,「很明顯地,台灣仍以過去製造業思惟在推動文創產業。」也就是說,看到好賣的產品,就鎖定投資、 生產。 吳思華指出,要讓成熟社會的經濟和生活品質達到同步成長,光有生產力是不夠的;文創產業基本上就是透過精緻產品加上服務,最後才演繹出讓人獲得共鳴、感動的故事。但台灣停留在過去成功的製造業經驗,導致現在只有優良生產技術,卻缺乏說故事的能力。 台灣啟示三: 文創種子深耕得先培養孩童興趣除了文化產業振興院之外,首爾產業通商振興院(SBA),也是韓國許多「文創種子」的養分來源。這個專門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機構,特別鎖定時尚、動畫、遊戲等文創產業提供輔導與資源。 首 爾產業通商振興院動畫中心主管方重爀表示,每年約有一百二十億韓元(約三億元新台幣)預算,透過選拔賽的方式,分別補助最具海外市場「賣相」的中小企業。 近期成功案例是Roi Visual公司,成立初期,首爾動畫中心除了資金補助、出借辦公室供其研發設計,在今年三月推出產品之後,更提供展示場地,和各學校團體合作,藉由校外 教學參觀動畫中心之餘,學童還可認識韓國最新動畫人物,甚至開放空間現場教學製作動畫,從小培養孩子擁有「創意」的腦袋。 在強力「耳濡目染」的宣傳之下,Roi Visual公司新推出的可變形機器人Robocar Poli,四個月內就賣出上百萬個,各大賣場銷售一空,使得行銷團隊還得在官網上貼出產品缺貨的道歉啟事。隨後又吸引一家國際玩具公司,砸下五千萬美元投資,一舉躍上海外市場。 二 ○一○年韓國文創產業的產值已達三百四十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九大,但「賣到世界」,才是韓國上下對於文創產業的共同目標。○九年韓國文化內容產業輸出值共 二十六億美元(約七五○億元新台幣),「占韓國整體輸出比率僅○.七%,可見韓國做得還不夠好,進步空間還很大!」李晚濟含蓄地說。韓流瘋迷全球,但韓國 政府與民間仍雄心勃勃地宣告,這股韓流還將進一步席捲世界。 李秀滿 (Soo-Man Lee) 出生:1952年 現職:SM娛樂公司製作總監 經歷:歌手、節目主持人 學歷: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工業管理碩士 SM娛樂公司 (S.M. Entertainment) 成立:1995年2月 創辦人:李秀滿 資本額:80億韓元 主要業務:藝人經紀、唱片製作 |
|
||||||
嘉義最大建商宏都建設今年董事名單出現新面孔晨譽投資,這個陌生的名字,幕後股東正是在竹北投資興建新竹喜來登大飯店的建商豐邑建設,背後目的為何? 撰文‧梁任瑋 七月十三日,在嘉義經營三十五年的上櫃建商宏都建設,砸三.一四億元買下台中市文心南路上一三一五坪土地,正式宣布進軍台中房市卡位,引起中部建築業者注意。 宏都建設在台中插旗的關鍵,正是今年六月宏都股東會董監改選後,新進入董事會的晨譽投資。 晨譽投資幕後的最大股東,是新竹知名建商豐邑建設。事實上,豐邑早在去年就已透過旗下轉投資公司,悄悄取得宏都三億元可轉換公司債;今年六月,又加碼認購私募,成為宏都建設單一最大股東,目前持有宏都逾三成股權,五席董事中取得三席,在董事會握有主導權。 原本是嘉義營建業資優生的宏都建設,短短一年接連發債、現增引進新股東,背後究竟發生什麼事? 大膽下賭注 卻敗在一場颱風四年前,宏都建設董事長陳弘毅看好陸客來台觀光商機,從小就在阿里山鐵道起點的北門旁邊長大的他,砸下二十二億元,標下阿里山鐵道與飯店經營BOT案,震驚國內觀光業。 二十二億元,在嘉義地方不是一筆小數目,當時陳弘毅這個決定,被當地開發商形容為「大膽的賭注」。 陳弘毅懷抱回饋鄉里的理想,不但想重振阿里山小火車昔日風光,還要在海拔兩千公尺的沼平車站興建兩家飯店。他的大動作,讓宏都在全國建築業的知名度大增。 這項BOT案包括阿里山森林鐵路營運、北門車站一百五十間商務套房,占地兩公頃的森林遊樂區、兩百五十間套房的國際級度假飯店。當時宏都內部估算,若在二○○九年開始營運,每年固定獲利可達一.七億元,以當時股本九.八四億元計算,可貢獻每股稅後純益約一.五元上下。 看 準阿里山每年湧入上百萬名觀光客商機,儘管飯店興建過程,遭遇不少環保團體抗爭,旅館開發案環評也屢被環保署打回票,但宏都仍不放棄。甚至旺旺集團董事長 蔡衍明,也曾想要入主宏都百分之百轉投資的子公司︱︱ 宏都阿里山,開口要求吃下四○%股權,宏都只願意給三三%,最後因未喬攏而作罷。 但陳弘毅算盤打得精,卻人算不如天算。○九年八月八日發生莫拉克颱風,造成阿里山森林鐵路多處落石坍方及路基流失,宏都阿里山公司基於旅客安全考量,暫停阿里山森林鐵路行駛,打碎宏都經營阿里山鐵路的美夢,也壓垮公司財務。 去年三月,林務局以宏都未針對森林鐵路災損提出完整修復計畫,沼平車站旅館開發也未能於期限內完成興建為由,終止合約,並收回飯店經營權,要求宏都歸還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車站用地,並盡速完成地上權塗銷登記。 二○一○年五月,宏都交出阿里山森林鐵路經營權,及鐵道資產給林務局,成為壓垮宏都財務的最後一根稻草,陳弘毅的賭注終究敵不過無情天災。 至於已在○九年完工的阿里山麗星北門大飯店,因土地屬於林務局,產權與地上權登記在宏都阿里山公司,雙方因阿里山BOT案權責仍未釐清,目前飯店無法營運,只能閒置。枉費坐落嘉義市中心最熱鬧的文化中心正對面,但空蕩蕩的建物卻成了地方醒目的蚊子館。 財 務壓力重 給豐邑入主機會宏都建設總經理滕新富表示,當初投資阿里山鐵道,也是想趁勢轉型為觀光休閒產業,但宏都一夕變成八八風災受災戶,與林務局的協調不知何時才 會有結果,「時間一拉長,時間成本也跟著增加。」頭洗了一半的宏都,前前後後投資宏都阿里山公司達十億元資金,為了紓解財務壓力,只好展開一連串籌資與處 分資產計畫。不但向財團法人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貸款二.六億元,也將現有辦公大樓部分樓層出售變現,對於未來一年內到期的借款,也繼續向借款銀行辦理展 延續借,以解決短期營運資金需求。 宏都進退兩難的處境,給了豐邑入主的機會。去年豐邑建設透過券商介紹,認識宏都建設,參與認購三億元可轉換公司債,之後,宏都又辦理私募,因而將資本額由十億元調高至二十億元。 雖然,豐邑目前已成為宏都的大股東,但豐邑機構董事長劉樹居仍將宏都建設董事長讓陳弘毅擔任。外界研判,主要是私募股票要鎖三年,豐邑屆時才會成為真正的大股東,目前並不適合浮上枱面,至於董事長寶座是否換人,還有待觀察。 滕新富表示,豐邑入主宏都是外界的解讀,對於宏都來說,晨譽投資就是單純的策略性投資人。 至 於這幾年竄紅的豐邑建設,在台中起家,近十年大規模在新竹推出三十餘件建案,總銷金額高達六百億元,搭上這波房地產景氣榮景,累積雄厚資本實力,三年前更 投資八十億元興建新竹喜來登大飯店,坐上新竹建商龍頭寶座。如今透過私募方式「借殼」宏都,符合公司一貫積極的企圖心。只是讓外界沒有想到的,一條鐵道, 竟改變了嘉義最大建商的命運。 宏都建設、豐邑建設小檔案公司名稱 宏都建設 豐邑建設成立時間 1976年 1995年 負責人 陳弘毅 黃淑美 資本額 20億元 5億元主要業務 嘉義住宅推案 台中、新竹推案 |
|
||||||
幾年前,一個大型研討會在美國舉 行,雲集全球最有遠見的知識分子,討論多個影響全球的危機,其中一個是醫療。一名醫學界學者率先發言,他講了五分鐘,全場人士心裡一沉,他們告訴自己,這 個研討會開完了……這位學者指,幾十年來醫學不停進步,但醫療危機的根源未改變過,因為危機的根源不是關於科學,而是關於人的行為。我們生病不是因為遺傳 基因,不是因為一些我們控制不到的因素,而是源於我們的生活模式。即是說,生病是因為我們不肯改變。 這位學者說,他五十年代進入醫學院, 當時醫學研究指逾八成醫療開支用於應付五種行為:吸煙、飲酒、暴食、壓力、運動量不足。五十年來,這些行為帶來的影響沒減少過。他舉一個例子,美國每年有 約二百萬人做心臟搭橋和通波仔手術,眾所周知這些手術不會徹底解決心臟問題,病人必須手術後在生活上作出改變,但事實上這些死過翻生的病人會否改變?面對 生與死,我們願意改變嗎?數據顯示,逾九成病人不肯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真的很難。幾年前,我從另一個世界走入工業界,無相關經驗。接受這個挑戰之前,我 當然有恐懼,但恐懼中我找到些少自信,我知道管理是跟「人」有關,具體一點,管理是管理「人」。管理的重點從來不是策略、系統等,是關於改變人的行為。 正 因為改變人這麼困難,我或者不一定做得比其他人好,但我不覺得會比其他人差。即使是從行外空降以至,我不害怕,因為我覺得自己跟別人是差不多同一時間起 步。許多管理專家提出,改變不到其他人不是問題,因為問題核心不應該是改變,我們應該激勵他人去做自己選擇做的事,重點是要令其他人循着認同的目標前進。 死亡應該是有效的激勵工具吧,之前的例子可見,人寧死也不改變,我不相信普通的激勵可改變人的行為。很多時,CEO被視為改變的使者,由一個新的CEO帶 領公司上下去改變,然而大部分CEO自己抗拒改變的能耐比平常人高,信念和固執只差一線,全公司應付壓力最不濟的人可能就是CEO。對於改變人的行為,我 有些少心得,其中有兩個深刻的觀察。第一、要改變的話,不要小改,要大改。循序漸進地改不是不好,但遇到的壓力不一定小於翻天覆地的改。 改變是難事,既然 要做一件難事,一定要全體人員認清目標,由領袖帶頭,領袖要大大聲、清清楚楚講出前路景況。例如減肥目標是唔湯唔水的三兩磅,到頭來弄到自己經常捱餓,又 減不到磅,徹底不開心。第二、相比恐懼,快樂是更有效的激勵工具。改變一個人不可以靠嚇,原本想改都會因為不甘被嚇而拒絕改變,出現反效果。提出快樂的目 標有效得多,不過目標一定要清晰和簡單,因為人很精明,純粹靠氹作用也不大,改變不能持久。 短時間內能見到的勝利,是非常有效的激勵工具。從小朋友的行為 可看到,小朋友最鍾意做的是他們做得好的事情。做完心臟手術之後,病人要長期服藥,但調查指三分二病人一年後停止服藥,原因簡單,這些人覺得自己已痊癒, 因為他們感覺不到服藥的好處,服不服藥好像對痊癒無甚影響。說服一個人食藥,不可靠嚇,人寧死不改變,應道出食藥能改善身體狀況,例如打波成績會進步。病 人發現打波成績真的進步了,姑勿論是否與食藥有關,擔保病人繼續食藥。人寧死不改變這一點套用在管理上,一些人你信不過,不用浪費時間去改變他們的行為, 換人可能是最合適辦法。一些人你想栽培,最有效的激勵,是為這些人製造表現的機會,做得好,大家有目共睹。講來講去,改變始終是一件難事,最好不用改,順 勢而行。記得二十多年前我踏入社會做事,當時麥當勞雄霸快餐業,記者訪問麥當勞香港區負責人,問及新產品策略,他充滿自信地回答:新產品?今年新產品是中 薯條。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 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873
乔布斯迈向辉煌之路与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时间上不谋而合,他的触角通过孜孜不倦的技术革新延伸至这个国家并在不同时期迎合了其发展浪潮,最终催生了独特的中国的苹果文化和现象。
对乔布斯万众顶礼膜拜的中国,也是盛行复制创意和技术的中国。乔布斯“为改变世界而活”,却为何没能改变“山寨中国”?
美国苹果公司创办者乔布斯再也无法享受明媚的加州阳光。北京时间2011年10月6日,苹果公司官网发布讣闻,宣告这个传奇而富争议的硅谷之子,在和胰腺癌抗争了8年后终于停止了思考。
在Twitter上,乔布斯的死讯以每秒约1万条传播,相当于本·拉丹死时的两倍;在美国,人们涌向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的乔布斯住所,用鲜花、涂鸦和 咬掉一口的苹果祭奠这个“伟大的朋友”;在欧洲和日本,年轻人成为哀伤的主角,他们举着显示乔布斯遗像的iPad走上街头;就连宿敌微软和Google, 也历史性地降下半旗和推迟新品发布来向这个最让人头疼的对手致敬。
在遥远的中国——一块乔布斯终生没有涉足的土地——类似的情景也正在上演。在北京等大城市,人们被莫名的忧伤笼罩,“果粉”们不顾长假里糟糕的交 通,涌到市中心的苹果店献上鲜花、诗句、香烛,甚至眼泪;哀悼的微博被海量转发,媒体头版则清一色变成了乔布斯专号,当晚的北京三里屯广场烛光摇曳,途经 的人们驻足静默。
“他是个好人。”北京市民陈建荣感到有些难过,“我不需要懂电脑就能和孙子一起玩iPad,他带给我们最简单的快乐。”
中国人第一次变得不那么容易接受一个外国人的离去。一直以来,乔布斯和中国的距离既远又近——他终其一生都没有来过这里,是本世纪商业巨星中对中国价值认识最迟钝的一个;但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苹果公司全球最大的消费地和代工厂,乔布斯更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商业偶像之一。
“乔布斯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北京三里屯,一位祭奠者这样评价这个一生从未到过中国的美国人。
从1976年苹果创立开始,乔布斯迈向辉煌之路与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时间上不谋而合,他的触角通过孜孜不倦的技术革新延伸至这个国家并在不同时期迎合 了其发展浪潮,最终催生了独特的中国的苹果文化和现象。而一生特立独行、锐意创新、以think different为标志的乔布斯,却在被称为“山寨大国”的中国受到万众顶礼膜拜,其中意味不乏反讽。这个“为改变世界而活”的人,能够改变中国?
AppleII与“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在中国,拥有苹果产品是一种时尚,这很容易从一些城市街头获得验证,例如上海。10月8日,乔布斯离世后的第3天,南京路上人流如织,享用着苹果产 品的年轻人沉浸在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乐趣中,他们可以自由便捷地聊天、阅读、视听和网络购物,世界在指尖的移划中变得越来越近,想象则延伸得越来越远。
只有一个人的思绪时常陷入时光隧道,他是上海计算机教师王颂赞,这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27年前,王颂赞在这里迎接了邓小平。
时值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停留上海,王颂赞和他的两个小学生作为科技成果的一项进行计算机操作演示。当时除了师徒三人,还有另一 位主角——一台“AppleⅡ”计算机,这是乔布斯于1970年代末的一个天才之作,它结束了计算机的零件时代,以卓越的设计和功能成为全世界第一款真正 意义上的个人电脑。
这开启了乔布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他的“AppleⅡ”销量惊人,他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富翁,买了一座山上的房子和奔驰双人小汽车,时常兜风和裸泳。 随后美国高中学校的计算机普及运动又帮了他的大忙,仅仅用了5年时间,苹果公司就从一个车库作坊变成收入规模达十亿美元的革命性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而此时中国的计算机领域一片沉寂。“文革”中动员式发展让中国的计算机沦为没有任何应用价值的拼凑品,还有著名高校研制出“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计算机的笑话。
1980年代初,乔布斯的一个雇员来上海,随身带了一台“AppleⅡ”,结果他发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失望中将其留在了中福会少年宫。
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乔布斯曾关心过这台电脑的下落和即将产生的深远影响。像无意中抛出的一条纽带,这个米黄色的方盒子为刚刚经历了拨乱反正、开始“科学春天”的中国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李劲幸运地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接触计算机的孩子。
当天上午10点多,邓小平来了,他微笑着看着13岁的李劲熟练地敲着键盘。屏幕上先后出现了欢迎字幅、会跳舞的机器人和呼啸升空的火箭。现场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这台神奇的机器,离场的时间一拖再拖。
邓小平拒绝了工作人员递来的椅子,饶有兴致地看李劲进行人机对弈。最后李劲输了,邓摸着他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这句话改变了李劲的命运,也把更多的中国孩子送进神秘的计算机世界。一场延续了近10年的轰轰烈烈的计算机普及浪潮由此涌动。“真正的探索开始了。”王颂赞说。
苹果电脑随着浩大的宣传运动在中国出尽风头,成为教研单位争相引进的对象。福州一中在那一年购买了第一台苹果电脑,“将近2万元,还专门为其配备房间和空调。”该校第一位计算机教师刘永柱说,“后来有学生竞赛获奖,还受到央视的采访。”
北京景山学校的毛桂芬老师则清晰地记得当年和同事抢着看一本快翻烂的苹果计算机中文说明书的情景。“那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年代,经常整宿整宿地研究。”而放学后跑到父母单位的电脑上玩一个叫“小蜜蜂”的游戏,则成为了整整一代儿童的集体记忆。
1984年变得越来越汹涌澎湃。计算机热潮方兴未艾,全民经商潮又因邓小平的南巡而涌动,联想、科海、四通、华海、信通等大批电脑公司在这一年诞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初具雏形,苹果公司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1984年因而被称作中国计算机业的“元年”。
这一年,乔布斯则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他的年销售计划已经直指50万台。他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封面,拥有4.5亿美元财产,是富豪榜的常客,更重要的是,他才29岁。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4778.html
Siri絕不僅僅是一種精確的語音輸入方式,它將是一次人機互動新革命的序章。
在10月2日的蘋果產品發佈會上,iPhone 4S的技術升級幅度可謂令業界失望。然而,被蘋果定義為「私人語音助理」來做壓軸功能發佈的Siri應用,仍然是抓足了人們的眼球。在很多「果粉」眼中,它被認為是替換掉iPhone 4的唯一理由。
在發佈會上,蘋果宣稱Siri可以支持自然語言輸入與識別,用戶可「命令」手機讀短信、詢問天氣、設置鬧鐘等,並且可以搜尋餐廳、電影院等生活信 息,甚至是直接訂位、訂票;另外其與LBS結合服務的能力也相當強悍,能夠依據用戶默認的居家地址或是所在位置來判斷、過濾搜尋的結果。
Siri目前仍然是beta測試版,並且只支持英語、法語和德語。雖然互聯網上一系列折磨Siri的視頻端子曾出不窮,但被蘋果這樣的企業推出進行 商用,已經意味著「語音識別」——這一已經不算新鮮的科技,進一步實現了人工智能化進而向「語義識別」又邁出了一大步,同時意味著第一款基於它的改變大眾 生活的消費級產品已經誕生。
語義識別是人機交互的再一次里程碑,雖然數十年間它的研究進展僅限於對自然語義識別的精確度的提升,但它一直被視為是人類實現非接觸式控制機器的第一步。
巧合的是,進入信息時代以來,鍵盤(命令行)到鼠標(快捷鍵),鼠標到多點觸控——這兩次人機交互的里程碑式的革命都是由蘋果公司所引爆。如果此次 Siri真的能夠如蘋果所說,在精確識別自然語義的基礎上,其智能化程度能夠達到替用戶精確分析、選擇而真正成為助手的地步,那麼蘋果公司將再次激發人機 交互的偉大革命。
使機器識別語言是人類早已有之的科技幻想,並且早有實踐足跡。早在1920年,美國一家公司所出品的名為「Radio Rex」玩具狗便可以「聽從」主人的話而執行走或者停的任務。
不過在這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這項科技的進展僅限於如何更多、更精確地識別各種口音,進而執行諸如文字顯示等十分簡單的任務。
1952年,貝爾實驗室的Davis等人成功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能識別10個英文數字發音的實驗系統。大規模的語音識別研究是在進入了上個世紀70年代以後,在孤立詞和小詞彙量句子的識別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進入80年代以後,研究的重點逐漸轉向大詞彙量、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此時語音識別的研究思路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由傳統的基於標準模板匹配的技 術思路開始轉向基於統計模型 (HMM)的技術思路。此外,再次提出了將神經網絡技術引入語音識別問題的技術思路,亦即開始了跨學科的人工智能研究道路。
進入90年代以後,語音識別的研究並沒有什麼重大突破。但是,在語音識別技術的應用及產品化方面出現了很大的進展,諸如聽寫機等基於語音的信息輸入設備此時大量出現。
由僅限於定義為輸入法功能的語音識別,向包含後台數據分析的語義識別轉型的關鍵推動力量,是美國的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計劃。
顯然,語義識別技術蘊含著著人機互動的遠大前景,也因此擁有各方足夠高的評價和期許。但它幾十年來卻缺乏足夠的表現。而正是蘋果公司往日給社會帶來巨大變革的一系列消費級產品,使得當語義識別技術和蘋果公司聯繫到一塊的時候,人們不得不重新給予其重大期盼。
實際上,蘋果公司對類似工作的開展也不可謂不早。早在1987年,蘋果就展開了類似的研究工作。如果你曾經讀過李開復的自傳《世界因你不同》,就可能會對在《今日美國》節目中,蘋果出品的實驗性語音識別設備Casper「調戲」女主持的情節記憶猶新。
Siri是從斯坦福大學的SRI國際人工智能中心(Inter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enter)剝離的一個項目,該研究中心隸屬於DARPA 的CALO子項目。實際上,Siri的聯合創始人兼工程副總裁Adam Cheyer正是CALO項目的首席架構師,而CTO Tom Gruber也是出身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語義網專家。同樣孵化於斯坦福SRI的還有知名的語音識別開發公司Nuance。
2010年初,蘋果收購Siri,收購價據稱是2億美元。
當蘋果剛剛收購Siri之時,人們評價它只是一個更好的語音識別工具。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多年以來,大眾所能接觸到的語音識別技術,每年都以緩慢的步伐進步著,不過這種進步的含義僅限於識別準確率,換句話說,它們僅是一種不斷提高準確率的輸入法。
實際上,在多年以前,IBM 的語音識別軟件在 PC 上就有不錯的識別率了,而微軟名為Tellme的項目也持續了多年。騰訊最新推出的QQ2011版開始支持語音輸入,而中國科大訊飛出品的「訊飛語音輸入法」更是Android設備用戶所追捧的熱門工具應用之一。
然而,即使達到100%的準確率,僅限於輸入法功用的語音識別也無人機互動的意義,它並不是革命性的。
而Siri所展示出的在準確語音識別的基礎之上,進行語義的智能分析判斷,並且實現系統功能和後代數據(包括個人偏好和歷史記錄)的調用,實現所答即所問與服務即所想——真正實現助理的功能,從識別,執行,再到互動之間的飛躍,這些才是Siri的革命性所在。
與谷歌的Voice Actions等相似應用不同,Siri使用戶可以拋棄繁瑣的語法結構,甚至思維模式也可以混亂,它會結合上下文結構去分析判斷,它甚至能理解許多含義模糊或者引申的語義。
要做到這一點,搜狗CEO王小川認為需要五個方面的配合:一是對自然語言理解,歸納為「懂」;二是在人機交互的過程中,需要反問確認來降低誤差,這 個過程稱為「問」;三是人機交互還需要根據上下文進行判斷和推測,這可以理解為「猜」;除此之外,整個軟件系統還需要具備持續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擴展能 力。
雖然蘋果沒有公開Siri更多的技術細節,但是一些實用的例子已經體現出了Siri不僅僅是個語音識別的軟件。比如在一段Siri被蘋果併購前的演 示視頻顯示,當用戶說「 I like a romantic place for Italian food near my office」(我想在辦公室附近找一個浪漫的意大利菜餐廳)。
Siri則回答:「I am looking for a Italian restaurants which reviews say are romantic near your wok in San Jose(從大家評論的結果來看,在你公司附近最浪漫的餐廳在聖何塞)…」
這個回答說明 Siri 聽懂了 romantic 是個形容詞,知道 near my office 是個地方。並且,找到了以前存儲的用戶的工作地點。更關鍵的是,他知道怎麼判斷一個餐館是否 romantic!——通過Yelp.com的食客評論。
Siri的這種革命將會改變諸多既有格局,並且進一步解放科技力量。首先,從產品的科技屬性上說,Siri將肩負起蘋果公司引爆第三次人機互動革命的重任。我們完全有理由想像:在鍵盤、軌跡球相繼在移動終端上消失之後,虛擬鍵盤也即將消失,甚至菜單功能項也一併會消失了。
其次,從產業格局上說,Siri將會成為使蘋果公司繼續保持優勢的利器。目前,從Android 4.0和Windows Phone 7(WP7)的芒果系統來看,谷歌和微軟在移動終端領域正在縮小與蘋果的距離,而蘋果的iPad 2和iPhone 4S卻相繼使「果粉」失望。這其實也是不可避免的,畢竟硬件的持續創新是有一定極限存在的。
此時,Siri被蘋果所適時地祭出,有望再次提高Android和WP7設備和iOS設備進行競爭的門檻。谷歌的Voice Actions也是具有後台功能調用的類似應用,然而,當硅谷編輯們打開 Voice Actions時會說 「send a text to Mike」,而拿到 iPhone4S時他們則會用「 I Love You」在測試Siri的強大功能。在這一點上來看,被用戶開心「調戲」的Siri,其實已經領先其他的產品進入智能的階段。
Siri的威力還將從谷歌的核心業務——搜索中搶奪地盤。比如,你可以通過吩咐Siri來打開 Yelp 的 Reviews 與進行OpenTable 的預定,那還要 Google 搜索幹什麼?從這個意義上說,Siri 並不是社會化搜索引擎(比如Google收購的aardvark),卻勝似社會化搜索引擎。
更為重要的是,Siri將為蘋果帶來巨量的用戶數據。而這些數據是其他競爭對手所無法得到的。也正是基於此,對於蘋果公司來說,Siri有望強化它的三個弱項——云計算、社交、家庭娛樂設備。
如果蘋果的10萬名開發人員在Android開發人員之前得到這些數據,Android和iOS競爭的結局便可想而知。可以肯定的是,Siri將不 僅僅是一個應用程序,它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用戶界面系統,它使得服務器端可以整合來自大量開放API的數據。甚至,由於佔據用戶與數字設備和互聯網的第一觸 點,一個「應用導航」甚至「Siri App Store」 也不是不可能出現——當你說:「我要看關於奧巴馬的新聞」,Siri調用出的會是誰的新聞網站或者是新聞應用?這將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蘋果發佈Siri之前,Siri的聯合創始人Norman Winarsky在接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預言Siri的未來圖景:
「毫無疑問,蘋果的虛擬個人助理是開創性的,這是一個改變世界的事件。在技術方面,Siri至少領先競爭對手2年,因為這不是個語音識別軟件,而是真正的、可商用的人工智能技術。」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131.html
材料改變著世界,而轉型之後的陶氏化學正在不斷創造新材料。
當你在洗衣店洗衣物時,可能會奇怪何為乾洗?當你在夜間行車時,可能會奇怪為什麼路標看起來仍然清晰?當你用淨水機時,可能很想搞清楚淨水的原理,甚至連滿大街流行的Crocs鞋,你有時也會奇怪這鞋怎麼這麼經久耐穿?
沒錯!你懂,或者不懂,新材料就在這裡,無處不在。這些看起來不起眼但又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新材料正在「肆無忌憚」地融入到生活中每個角落,改變甚 至顛覆每個人的生活。「新材料在人類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陶氏化學亞太區首席技術官姚維廣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時表示,「毫無疑 問,材料改變世界,而不斷創造新材料則是陶氏化學的責任。」
確實如此,在2011年12月1日的「2011年陶氏創新日」上,陶氏化學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新材料的應用,比如飲料軟包裝、服裝面料、洗髮產品、營養健康的食用油等等——很多看起來遠離生活的新材料是如此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自1897年成立以來,陶氏化學一直都是以產品為導向的化學公司,憑藉強大的技術實力研發出各種化工原材料,然後出售給客戶,再由客戶將這些材料應 用到日常所看到的各種終端產品。但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陶氏化學也意識到必須由上游基礎化學領域轉向功能產品業務及應用市場業務,不僅需要埋頭研發,更需 要瞭解終端客戶的需求並為之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
「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研發出更多新產品以滿足不同客戶對不同材料的需求,這是陶氏化學未來發展的重心。」姚維廣表示。
北京朝陽區的惠新西街小區12號樓,在2011年完成了節能改造。改造前,屋頂的平均熱傳導係數實測為1.26W/(m2·K),用60mm厚的舒 泰龍隔熱保溫板改造後,傳熱係數為0.49w/(m2·K),傳熱係數低於按65%節能要求不大於 0.60W/(m2·K)的國家標準,而所用的費用均攤到每平米建築面積僅為3.63元。如果北京市的老舊小區都能按12號樓進行節能改造,那麼一年即可 節能折合標準煤約63.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76.73萬噸。
在12號樓節能改造中所用的舒泰龍隔熱保溫板就是陶氏化學的產品,這是一種看似普通的藍色泡沫塑料板,卻在建築節能中發揮不可想像的作用。除了保溫 以外,還具有極佳的尺寸穩定性以保證不變形、優質的防水性以保證建築的滲水漏水、高熱阻值以及超強的抗壓強度。事實上,舒泰龍新材料最早誕生於1941 年,最初發明的目的是應用在海軍衝鋒艇上,這很大程度上是源於舒泰龍材料的輕、不吸水、不變形等特點。可以說,對於建築節能來說,舒泰龍是非常理想的材 料,已在全球2100萬棟建築中應用,每年節約能耗約100億美元,減少上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通常1~5年便能收回成本。
隨著經濟環境等不斷地發生變化,舒泰龍的應用領域也不斷拓展,比如汽車、機場、橋樑、工業保溫、風能以及家電等新領域。「舒泰龍是陶氏化學『老樹開新花』的典範。」姚維廣表示,「誰能想到當年軍用的材料,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發揮如此大的作用呢?」
正如人體需要不同的營養,合理的套餐解決方案才是人類健康的真正需求。對於建築節能領域來說,道理亦然。為此,陶氏化學研發出了防水保溫一體化 TPO屋面系統,該系統除了包括舒泰龍,還囊括了已在業界頗具好評的熱塑性聚烯烴(TPO)單層防水卷材等新材料。這套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將為客戶帶來包 括防水、隔熱保溫、抗風揭、耐化學腐蝕、提高抗撕裂強度機械性能和減少滲漏率等在內的諸多益處。與傳統的輕鋼屋面相比,陶氏TPO屋面系統卷材之間採用熱 風銲接,整體密閉,柔性TPO防水卷材覆蓋屋脊部位,避免雨水倒灌,白色防水卷材能夠反射熱量、減少屋面熱負荷及熱島效應,節能建築降溫能耗達25%;出 色的銲接性能確保了產品的耐久性。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這套解決方案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增塑劑或氯化物,可以100%回收,真正做到了綠色環保。
「不斷地挖掘原有材料的價值,再輔以配套材料形成整體的解決方案,這是陶氏化學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姚維廣表示,「陶氏化學計劃將舒泰龍的保溫係數再提高一倍。」
在很長一段時間,陶氏化學雖然創造了百年輝煌的歷史,但隨著外部環境變化,陶氏化學逐漸顯現出增長乏力甚至虧損的境地,這源於陶氏化學的重心主要集 中在上游的基礎化學領域,嚴重受制於上游石油價格的影響,週期性變化明顯,成本居高不下。與此同時,下游功能性材料附加值日益得到體現,向下游集中則成為 提升效益的關鍵。顯然,陶氏化學並沒有像柯達等企業一樣,沉醉於原有的輝煌,其中2009年以188億美元成功併購羅門哈斯是陶氏自我改變的標誌。
相比較外部的併購,對於陶氏化學來說,自我的內部改造也是這次變革的核心和重點。「重新梳理和塑造陶氏化學的研發體系成為決定變革的焦點。」姚維廣坦言,「從以產品為導向轉向以市場為導向是最大的變革。」
確實如此,陶氏一貫堅持以產品為核心,追求高精尖的新材料從來是不遺餘力,並不太關注研發出的新材料的用途和市場價值。比如風靡世界的醜鞋,其材料就是陶氏化學研發出來的,但很可惜,陶氏並沒有發現其巨大的市場價值,而被別人做成世界級的產品。
因此,陶氏改變了以前以技術驅動研發的方式,變為與客戶一起研發,傾聽客戶的需求,發現市場的空白,並以此作為研發的驅動力。在陶氏,通常的研發模 式是在美國總部開發平台技術,然後在中國等發展中市場開發出適應當地客戶要求的產品,而現在要反過來。比如,中國消費者對室內甲醛污染要比歐洲、北美等地 方更敏感,針對中國消費者特別需求,陶氏研發出「去除甲醛」塗料技術。這完全是適應中國本土的需求,但在北美、歐洲同樣收到了良好的效益,這也是「反向創 新」的一個成功案例。
這場「讓大象跳舞」似的變革,看著簡單,對於有著百年傳統的陶氏卻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除了常規的部門合併重組以外,對於陶氏研發部門最明顯的變化還包括成立了客戶創新中心和引入了全新的創新評價體系。
所謂客戶創新中心,就是陶氏會創造一個平台,與下遊客戶共同發現對新材料的需求,並開發新產品滿足這一需求。在與客戶的討論中,碰撞出新的創意並最 終形成可執行的方案,同時還能瞭解行業發展趨勢和技術發展趨勢,為陶氏未來長遠的發展規劃提供支撐;不僅如此,這還是陶氏化學內部高管、技術研發團隊、市 場銷售與客服等相互交融的場所,不同部門的人員相互激發,也會形成更好的產品「套餐」,從不同的角度滿足下游對一體化解決方案的需求。
「陶氏就是要打破原有的實驗室圍牆,形成開放的創新體系。」姚維廣表示。
此外,為了鼓勵研發人員創新,科研人員可以就一些研究項目設想向總部申請企業創新基金支持。陶氏專家委員會會對其申請項目進行綜合評估,如果是比較 短期的項目,基金可以提供半個項目週期的資金支持,然後做一次潛力評估,以決定是否繼續投資;如果是比較重大和長期的項目,則會認真統籌資金和人手,分階 段地推進。陶氏每年為創新基金預留1億美元資金,所有使用資金的相關項目進度都公佈在內部網上,接受員工監督和意見反饋。
自然,這樣變革的連鎖反應就是要創建一種全新的評價體系,以評估每個人的績效。這也是非常符合實際情況的一種必然選擇,畢竟不同材料所需的研發週 期、產業用途等都不相同。很多企業的創新評價體系一般考察三個指標:研發投入在公司銷售額中所佔比例;公司的專利數量;新產品銷售在總銷售額中所佔比例。 但陶氏並不認為這三個指標能夠真正反映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為此,陶氏引入了新的創新評價體系,也是三個指標:第一看研發產值,也就是新產品的銷售額與研 發投入的比值,這能代表創新的效率;第二看新產品的利潤率;第三看專利,不是看數量,而是看這個專利是不是保護了你的新產品,也就是專利保護下的新產品銷 售額在整個銷售額中的比例。「這三個指標更能夠清晰地反映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係。」姚維廣認為。
而這種變革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10年,陶氏化學銷售額的1/3來自於最近5年內推出的新產品。陶氏擁有一支全球化的研發精英隊伍,目前正集中於500多個大型研發項目。
「目前只能說陶氏化學的變革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姚維廣表示,「這條路很難,但陶氏化學變革的方向是正確的。」
縱觀人類的發展史,實際上也是一部發現、使用和革新材料的歷史。目前,材料科技是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一起構成21世紀世界最重要和最具發展潛力的 三大領域,尤其是新材料技術,在發展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低碳環保等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世界各國也將發展新材料作為其科技發展戰略的重 要組成部分,列為21世紀優先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可以說,新材料技術是其他一切技術發展的基石。
數據顯示,近10年來國內新材料產業年均增速高達22.5%,而以納米材料、稀土新材料、電池新材料和光電新材料作為統計口徑計算,2010年新材 料產業規模超過1300億元,但由於新材料產業具有乘數效應,2010年中國新材料產業市場規模超過6500億元。如果按照新材料「十二五」規劃,到 2015年新材料產業規模將達2萬億元總產值,年均增長率將超過25%。非常明顯,新材料產業是一個值得深度挖掘的巨大潛力市場。
尤其是中國的化工產業實現產值9600億美元,已經超過了美國的6700億美元產值,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化工行業市場。2010年陶氏化學大中 華區實現銷售收入40億美元,佔公司全球537億美元銷售收入的7.5%。顯然,對於陶氏化學來說,中國市場在其戰略中的地位不容忽視。
為此,陶氏加快了中國市場的戰略佈局。
在研發層面,陶氏在上海建設了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研發中心,採取了一體化研發模式,也就是說在這裡集中了陶氏的研發、市場和實驗室等所有部門的工作人員,這也是美國市場以外最大的一個一體化研發基地,同時也是陶氏大中華區和陶氏亞太區的業務和創新中心。
在下游的產業佈局上,陶氏在中國積極佈局,比如在張家港建設年產能力12萬噸的世界級醇醚工廠,該工廠主要生產丙二醇系列醇醚產品,應用於電子、油 漆塗料以及清潔產品領域;計劃在成都開設辦事處,對中國西部市場進行輻射。陶氏目前在中國已有3600名員工、6個業務中心和18個生產基地。
「陶氏希望中國的銷售收入在2015年將達到70~80億美元。」姚維廣表示,「這意味著與2010年相比,到2015年,銷售收入將翻一番。」
http://news.imeigu.com/a/1326360670024.html
Groupon CEO安德魯·梅森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2日午間消息,Groupon CEO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近期接受了美國CBS電視台《60分》節目的專訪。梅森表示,他與其他CEO不同的一點是他不會為了迎合外界期望去改變自己。
這期《60分》節目將於美國當地時間本週日晚間播出。這是自Groupon去年11月上市以來,梅森首次接受重要的採訪。一年之前,梅森曾參加了PBS的《查理·羅斯秀》和NBC的《Today Show》。
CBS表示,梅森在這次採訪中談到了他本人作為一名31歲的CEO的情況,以及在上市之後Groupon遭到的質疑。
梅森表示:「我認為,如果說我和傳統的CEO有何不同,那麼就是我不願意改變自己,或是為了迎合外界期望來調整自己的個性。我是否可以像其他CEO一樣有經驗、成熟或睿智?完全有可能。不過我認為,作為一名創始人出身的CEO,有一些東西很有用。」
Groupon股價週三收於19美元,較發行價低1美元。(張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ule.html
|
||||||
當死神來敲門,你能有什麼選擇? 這是一個面臨死亡威脅的兩位癌症病患,一群台灣新藥研發人員,與八種新藥開發的故事。 它將讓台灣人有選擇的機會,它可望改變150萬台灣病患的命運,它更可以讓台灣新藥有朝一日得以站上世界舞台,成了全世界病友的救贖。 一場台灣新藥革命,隱然發動! 撰文‧林宏文、賴筱凡 研究員‧陳兆芬醫院長廊上燈光蒼白,看似無盡頭的空間裡,一個人坐在長凳上,肩頭微微顫抖,那刻彷彿全世界轉動都已靜止,眼前一片黑暗,不甘願、為什麼? 這些字眼在她的腦中迴盪,「為什麼是我?」這個答案,沒人能回答她! 想起醫生宣判她罹患乳癌的那一幕,她忍不住皺起了眉頭,那已經是三年多前的事了,縱使再怎麼不願回首,當她又重回那個場景時,痛苦的情緒像潮水又湧了回 來。 郭美珠,一位出身戲劇世家的歌仔戲演員,她與楊麗花、小鳳仙、許秀年、林美照等,都是當年家喻戶曉的歌仔戲演員;「演技精湛」的榮譽獎牌,還高高擺在家裡 的壁櫃裡,主持過的節目也還在電視上重播著;但她已在戲劇之外,經歷另一段人生。 甫過完農曆春節,郭美珠家裡擺著行政院前祕書長林中森、中選會主委張博雅致贈的花籃,賀卡上寫著「早日康復」,因為年前一個小跌跤的意外,卻讓她跌斷左手 臂。「我吃的治癌藥物有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骨質疏鬆。」她講得輕描淡寫,卻是罹癌伴隨而來的痛苦。 「醫生說我得了癌症,必須做九次化療,頭髮會掉光、骨瘦如柴、皮膚會焦得就像被火燒過一樣,這根本與世界末日沒什麼不同!」抓著受傷的左手,郭美珠的情緒 顯然起了波瀾,「我這麼愛漂亮的人,又怕痛、也怕醜,我怎麼可能做得完九次(化療)?」當時的郭美珠,只想躲起來,「我都想好了,找一間公寓、帶個傭人, 躲起來,不見任何人,更不用對家裡的人多說。」與多數初罹癌的病人一樣,她拒絕接受事實,更不願讓親朋好友知道。 台灣獨家開發輔助用藥 助癌友安度化療更殘酷的是,當時醫生告訴她,為避免癌細胞擴散,必須立即切除全部的乳房,這對身為女性的郭美珠而言,實在難以接受。「所以,我要求同步重 建。」所謂同步重建,就是在切除乳房的同時,移植一塊腹部的肌肉到原本的位置,這個複雜的手術由兩組醫療團隊接力操刀,這台刀一開,就是十四個小時。 捱過十四小時的大手術,郭美珠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那是二○○八年的聖誕節,在醫院等待做化療的焦急心情,至今仍在她腦海中迴盪,看著化療藥物,一針接著一針注射進入她的體內,打完藥,痛苦接著降臨。 化療藥開始在體內破壞,她全身癱軟無力,連開口要杯水都困難,雙手指甲甚至發黑,「每次化療結束,從醫院離開後的那一個禮拜,我就像到地獄走了一遭;化療 做到第三回時,會覺得自己已經做不下去了。」化療的痛苦經歷,非一般健康人可以想像,即使是陪在她身邊的丈夫,也只能給她心靈上的支持。 有一回,郭美珠想洗頭髮,這頭一洗卻是滿地髮絲,她嚇到尖叫,這些化療期間的經歷,深深刻在腦海。當時她怎麼也沒想到,就在她住家不到十公里遠的實驗室 裡,改變她罹癌人生的藥物,已經在等著她。 在朋友介紹下,郭美珠開始飲用了一款台灣藥廠自行開發的保健品——田中寶養生液化療漾(young)。化療漾雖然不是什麼萬靈丹,也無法殺死癌細胞,卻能 讓她在每個化療程序結束後,恢復食慾、有體力,不再那麼疲勞,有力氣再與癌細胞對戰。走過十四年的開發路程,化療漾在去年底完成三期臨床試驗,順利取得台 灣第一張口服癌症治療新藥的藥證,更是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發出的第三張藥證。 化療過程裡,必須保持好體力,否則「地獄」這遭沒走完,自己就先被癌症細胞給擊潰。「醫生是不會去take care(照顧)你做完化療有多疼痛、多不舒服,因為在醫生的認知裡,那些都是化療的必經路途。」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話講得直白,卻也點出癌友 的生活品質,從來就不在療程的考量中。所以,癌友只能咬牙苦撐。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現代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台灣有逾四十萬名癌症病患都正在過著這樣的日子,他們別無選擇,即使是歐美大藥廠,也從未有人投入輔助用藥領 域。 直到化療漾的出現,「它真的不是什麼特效藥,但若病人難忍化療過程的痛苦,我會適時給他們建議,還有這個台灣新藥可選擇。」季匡華為了驗證化療漾的效果, 他一一檢視每位病患的化驗數據,尤其是淋巴球數,「淋巴球數增加,就代表體內的抵抗力轉強,就算病人喊得再痛苦,都象徵身體正逐漸好轉。」在這項新藥的幫 助下,郭美珠九次化療,順利在一年內完成,目前她不只恢復健康,甚至繼續主持節目,就連總統大選,也四處替候選人站台,也因為她的抗癌成功故事,演講邀約 不斷。 場景拉到台南,時空倒回至○六年,癌症病魔這次找上了一位藥房的老闆娘鄭太太。「醫生告訴我,得的是一種罕見的黑色素細胞癌(又稱為波文氏症),即使在成 大醫院,類似的案例經過治療,通常可以活一到五年,復發率達四五%。」醫生的話一落下,鄭太太雙腿一軟,只覺五雷轟頂。 「做完切除手術、化療,也最多只能再活五年,我乾脆死掉算了。」鄭太太一度哽咽,死神來敲門的感受,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箇中滋味。她還有兩個小孩,老母 親也還健在,更捨不得當藥劑師的丈夫,連六十歲都不到,她真的不甘心! 破解皮膚癌「存活率」魔咒為了求生存,鄭太太開刀後六次化療的循環,煎熬了七、八個月,尤其是最後兩次療程。「那實在太痛苦了,覺得身體的傷害已達到極 限。」可是,鄭太太腦中只有一個念頭,她想活下去。 她控制飲食、改善生活習慣,每天早晚固定運動兩小時,念佛經追求心靈平靜,她遍尋各種治療方法,讀遍相關論文與書籍,就為了一件事:活下去! 「五年大限」成為她揮之不去的陰影,她不停地打探成大其他案例,希望能出現奇蹟,但病友相繼辭世,一再潑了她滿身冷水。 直到她遇見了另一個進入臨床三期的台灣新藥——德英「蓿健一○○」,又重新燃起了希望。那是一場藥師公會舉辦的論壇,當時已從高雄醫學大學辭職、投入新藥 研發工作的德英生技董事長郭國華,他那場以植物萃取技術治病的演講,打動了鄭太太的藥劑師先生。 「我在高醫看過太多癌症病人,他們的處境與心情,我真的能理解。」郭國華說,目前癌症治癒率僅兩至三成,每每看著醫院裡焦急找尋「各類偏方」的病人,身為 醫生的他卻無計可施,因此他十年前下定決心辭掉高醫教職,著手創業,一頭鑽進用植物萃取技術,開發皮膚癌藥物的領域。 幸運的是,在鄭太太服用德英「蓿健一○○」後,安度了「五年大限」。 不論是郭美珠、鄭太太,她們只是台灣四十萬癌友裡,巧遇台灣新藥的兩個故事。在十年前,很難想像,有一天病人服用的,會是台灣人自己開發的新藥,上頭的說 明文字不再是難懂的英文,藥廠不再是遠在幾千里之外的外商,而是一個來自於住家不出十公里外的藥廠。 生技起飛元年 多種新藥進入臨床三期其實不只她們二人受惠於台灣新藥研發成果,經過十年的競爭、淘汰,台灣的製藥公司均已達世界級水準,目前還有七種針對台灣人好發疾病 的新藥開發,也已進行到第三期的臨床試驗最後階段,距離上市只差最後一哩路,甚至化療漾都已率先拿到藥證。 一直以來,歐美藥廠都將研發資源投注在西方人好發的像是心血管、腦血管等疾病。反觀亞洲人常得的肝病、胃病,「在歐美藥廠開發新藥的priority(優 先順序)中,都排在後頭,亞洲人好發的病,還是得靠亞洲人自己來開發新藥。」一位曾在美國藥廠工作過數十年的生技科學家這麼說。 經過十年的奮鬥,今年對台灣生技業將是值得紀念的一年,所有的淚水、汗水都將獲得應有的報償,掌聲將取代噓聲,也是台灣新藥發展起飛的元年。 攤開一系列藥廠,今年進入三期臨床試驗,且可望在年底前拿到藥證的新藥多達七種,有的是期望開發利基市場,專攻胰臟癌二線治療的用藥;有的是搶進歐美大廠 較少布局的領域,解決糖尿病患最頭痛的足部潰瘍問題;有的則是治療肝癌術後復發的藥物。 今年台灣生技業的生氣蓬勃,可說是前所未見。因為以往台灣藥廠常在二期臨床試驗便將研發成果授權給國外藥廠,無法熬到三期臨床試驗。一來成本耗資龐大是主 要原因,二來台灣生技業投入新藥研發並成功者,實在寥寥無幾。有的科學家在實驗室一待,十年青春就這麼過去,若是養小孩都上小學了,開發新藥卻還不一定有 結果。 儘管如此,這都不影響他們追逐開發新藥的夢想,他們有的曾面對公司資金燒完、發不出薪水的窘境;有的把研發案子一個個停掉,只為將營運成本降到最低,讓公 司存活下去。 「我們選這個藥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全世界能治癒胰臟癌的藥,實在太少。」梳著俐落髮型,東洋集團旗下的新藥公司智擎生技製藥執行長葉常菁,輕柔地談起他 們的理想,去年五月,智擎成功找來美國Merrimack藥廠合作,將歐美等市場的開發權利授權,簽約金及授權金高達二.二億美元(約六十七億新台幣), 刷新台灣生技業海外授權金的紀錄。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智擎不過是一家僅十六名員工的公司,若用智擎創立九年計算,等於每位員工平均創造了超過四億元的產值。聽來驚人的天文數字,葉常菁露出 了微笑,「我們等這一刻等了快十年,誰會想到三年前,智擎一度連員工薪水都發不出來。」但他們的方向很清楚,就是搶攻胰臟癌這塊高難度的市場。胰臟癌之所 以難癒,存活率低,主要是移轉速度快,因為胰臟只有十二公分,檢查不易,等到發現疼痛時,癌細胞多數已移轉到胃、肝、腸等,已故蘋果執行長賈伯斯 (Steve Jobs)就是這個病的受害者。 葉常菁的想法很簡單,她要走的是一條新捷徑,他們將一款老的癌症藥物Irinotecan,拿來用新技術開發。而這個老癌症藥,就像是一棟老房子進行都市 更新,他們須證明「都更」過後的老癌症藥,有新的功能,殺死癌細胞的效力要比老藥來得好。 捨棄大藥廠高薪 兩研發女傑回台創業這麼一來,智擎可以省去新藥開發的早期工作,因為他們已經確認這個老癌症藥是無毒的,所以你可以說它是一條捷徑。然而,現行法規要求所 有老藥新劑型的藥物,都必須重新做臨床試驗,所以,它又稱不上是抄小路。 不過,這些想法若沒有人持續推動研發,它始終是實驗室裡的理論,「我們很清楚,智擎要做的就是新藥開發,靠一個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我們必須要有強大的後 盾。」葉常菁常繞著地球找最頂尖的人才,有一次為了找研究胰臟癌權威的法國教授替智擎當顧問,她不斷寫信、打電話到法國去,還一度被教授祕書誤認是病人, 最後才與對方接上線。 「做新藥開發是很苦的,我剛從國外回來當智擎執行長時,以為智擎的資金都已經到位。」葉常菁笑著說,誰知她人剛坐進辦公室,就被老闆林榮錦吆喝著,去向創 投簡報募資。更別提○八年金融海嘯一來,沖垮全球經濟,也差點讓智擎滅頂。 回想過去,餘悸猶存,葉常菁搖了搖頭,大嘆:「股東增資計畫出問題,那時我們幾乎要連薪水都發不出來了。」但她堅持,智擎的胰臟癌新藥開發不能停,長達七 年的研發成果不能毀於一旦。 「以現行被核准的胰臟癌用藥有兩種,一種是優先使用的一線治療藥物Gemcitabine,另一種則是○五年核准的標靶藥物Erlotinib,如果把兩 種合併使用,病人能多活兩個禮拜,能存活到一年之久的機率,只有四%。」可用藥物的稀少,在在都增加了胰臟癌的可怕性。「但智擎的新藥,二期臨床試驗結 束,顯示四位胰臟癌的病人,就有一位能多存活一年。」光是台灣,每年就有七百人因為胰臟癌而死亡,一旦智擎的新藥能順利完成,台灣人能有更好的藥物選擇。 與葉常菁有同等堅持與韌性的,還有太景董事長許明珠,她們幾乎在同樣的時間,捨棄國外大藥廠的高薪,回台趕搭這股生技創業潮。 許明珠看似溫和,但你絕對難以想像,她曾是美國羅氏藥廠第一位投入愛滋病研發的專家,進公司沒幾個月,就被羅氏藥廠總裁找去報告研究計畫,可惜的是,羅氏 藥廠作風保守,沒能積極投入愛滋病研發,最後不得志的許明珠,才毅然離開。 於是,許明珠創辦太景生技之初,目標就很清楚:她要在台灣創立具有美國一流水準的生技製藥公司,過去在羅氏藥廠沒做到的事,都要在太景完成。 兩岸藥物相互認證 台灣占盡地利之便懷著遠大抱負,許明珠回到了台灣。為何是台灣?答案很簡單,台灣有地利之便,不僅可以參與快速崛起的亞洲市場,臨床試驗、營運成本遠比歐 美低,更重要是,台灣人才優秀、熱心又有效率。 為了厚實太景的研發實力,許明珠親身說服世界各地人才加入;另一方面,為了降低太景的營運風險,許明珠仔細挑選每個新藥開發案,過去她就曾親手停掉四個開 發案,把損失降到最低。太景手上的三個新藥開發案,用來治療社區型肺炎的奈諾沙星、骨髓幹細胞驅動劑與C型肝炎的新藥,都是如此精挑細選出來。 選擇C型肝炎新藥的原因無它,「當然還是著眼於亞洲有許多肝炎病患,尤其C型肝炎全球患者人數更高達一.八億人,市場龐大。」許明珠更坦言,台灣投入B 型、C型肝炎的研究能量,居全球第一,相關人才也最多,對太景自然是一大優勢。 太景投入三期臨床試驗的社區型肺炎新藥奈諾沙星,更是有機會給病人更好的治療。「抗藥性的細菌越來越多,讓社區型肺炎擴散更迅速,如果我們的奈諾沙星能成 功,就能為肺炎帶來更高的治癒率。」許明珠說。 確實,近年來隨著亞洲人財富累積,花錢買更好、更貴的藥意願大增,所以,歐美大廠無一不積極開拓亞洲市場,大舉將總部搬到北京、上海的所在多有。但台灣新 藥廠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投入亞洲人好發疾病,已經好些年,也做出一些成果,這不是歐美藥廠想趕上,就一蹴可幾的。」葉常菁說。 另一方面,兩岸關係轉好,ECFA(兩岸經濟協議)帶給台灣生技業的最大利多,無非是讓兩岸藥物可以相互認證,可以直攻亞洲最大的中國市場。在台灣完成臨 床試驗的廠商,進口大陸市場不須再重新做臨床試驗,像是搭上這班快車的基亞生技、太景生技就被列為觀察指標,同步在台灣與大陸展開三期臨床試驗。 亞洲生技時代來臨 影響全世界不管是葉常菁或許明珠,她們都只是台灣新藥開發裡的縮影。她們是劃時代的代表性人物,也象徵了過去十年,台灣新藥公司如何堅忍、跑完十年馬拉 松。正因新藥開發需要的時間動輒十年、二十年,風險高得驚人,「因此,比較好的方式,像太景就走創新路線,冒險性不能太高,但成功率盡可能提高。」許明珠 說。 同樣橫跨產官學的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也頗有心得:「生技公司不能用傳統電子股的EPS來看本益比,要從企業擁有多少價值來計算。而所謂的價值,在於企 業是否有不斷創新的能力、對產業有多少貢獻,以及會不會很快被取代等三個條件來決定。」不論如何,這群台灣生技尖兵,埋頭十年研發,終於在今年進入收割 期,嘗到成功果實。能立即受惠於這八種新藥的人,不只有逾四十萬的癌症病患,還有為糖尿病足潰瘍問題所苦的一百多萬糖尿病患者,就連二十世紀末最可怕的 「瘟疫」愛滋病,都有治癒可能。在台灣新藥革命走上世界舞台的這一刻,八種新藥將改變的不只是台灣這一五○萬人的命運,甚至可能是整個世界。 8種新藥,可望在今年解救150萬台灣人! 新藥名稱 ON101 藥物治療用途 糖尿病足部潰瘍癒合新藥 研發進度 TFDA三期臨床(目前全球僅嬌生Regranex一款藥物) 藥廠 合一 新藥名稱 TMB-355 藥物治療用途 愛滋病抗體藥物 研發進度 美國三期臨床 藥廠 中裕 新藥名稱 PEPO2 藥物治療用途 胰臟癌二線治療藥物,老癌症藥新劑型,增加殺癌功效研發進度 TFDA三期臨床(目前胰臟癌藥物有限,多為一線治療藥物,2005年新增標靶藥物Erlotinib) 藥廠 智擎 新藥名稱 化療漾 藥物治療用途 癌症病患於化療過程中,提升食慾研發進度 TFDA通過發予藥證,為全球第一款化療輔助藥 藥廠 中天 新藥名稱 PI-88 藥物治療用途 治療肝癌術後復發 研發進度 兩岸三期臨床(拜耳也有肝癌術後用藥在做三期臨床) 藥廠 基亞 新藥名稱 OPT-822 藥物治療用途 移轉性乳癌新藥 研發進度 美國三期臨床、TFDA通過發予藥證 藥廠 浩鼎 新藥名稱 SR-T100 藥物治療用途 抑制皮膚鱗狀細胞原位癌(波文氏症) 癌細胞研發進度 TFDA三期臨床 藥廠 德英 新藥名稱 奈諾沙星 藥物治療用途 肺炎抗生素 研發進度 兩岸三期臨床 藥廠 太景 註:TFDA為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 資料來源:各藥廠 整理:賴筱凡華人專家投入亞洲人好發疾病研究攤開華人前十大死因與歐美前十大死因,你會發現,其實東、西方人易得疾病大不同。舉例而言,西方人罹患皮膚癌 的機率遠比東方人高,主要原因即為白種人體內較缺乏黑色素,但西方人又多喜愛曬太陽,致使西方人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比黃皮膚的華人高出許多。 若要說出東、西方人易得疾病不同的理由,不外乎飲食習慣、生活行為及基因等。像是胃癌是台灣第六大癌症,在美國卻是在十名之外,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 匡華醫師解釋,東方人工作時數長,壓力大、生活緊張,加上喜愛吃辛辣食物,所以亞洲人罹患胃癌的機率明顯比歐美人高出許多。 其他如肝癌,東方人長期濫服藥物,以及飲酒習慣、生活方式,在在都讓亞洲人成為所有族群中,肝癌發病率最高,台灣由於B型肝炎感染率高,長期帶原易導致肝 癌,肝癌更是國人癌症第二大死因,幾乎每年有超過八千人死於肝癌。 過去歐美大藥廠多將資源集中於西方人好發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亞洲人致死於較高的肝癌、胃癌等,相對著墨較少。隨著亞洲新藥開發公司投入,才讓亞洲人常 見疾病受到更好的治療,甚至台灣旅外的多位華人生技專家,不論是中研院院長翁啟惠、中研院院士陳良博或是艾朗戴蒙愛滋研究中心主任何大一,都相繼投入對亞 洲人疾病的研發,希望提供亞洲病人更好的藥物,對自己的出生地能有些許貢獻。 台灣投入全球新藥市場 研究亞洲人好發疾病的台灣生技專家 職稱 姓名 專攻 中研院院長 翁啟惠 肺炎、肝炎、心臟病、中風等中研院院士 陳良博 癌症的機轉與治療、腺體癌艾朗戴蒙愛滋研究中心主任 何大一 愛滋病Shire生技公司總裁 蘇懷仁 自體免疫疾病、肝炎、HIV新藥開發Tanox生技創辦人 唐南珊 B型與C型肝炎、氣喘藥浩鼎生技創辦人 張念慈 癌症、乳癌IVAX公司創辦人 許照惠 肺癌 整理:陳兆芬 台灣正在開發中的各類新藥疾病 開發中新藥 治療用途 研發進度肝癌 基亞OPT-301 肝癌中期治療 美國二期臨床、 台灣三期臨床 台微體 LipotecanTM 原發性肝癌 美國二期臨床、 台灣二期臨床 胰臟癌 智擎PEP02 治療胰臟癌 美國二期臨床 阿茲海默症 杏輝 STA1 緩解病情 美國二期臨床 彥臣 PPLs 緩解病情,便於照顧 美國二期臨床 大腸直腸癌 中天 MB-6 輔助直腸癌治療 美國二期臨床 骨質疏鬆 懷特 PHN031 促進骨質生成及幹細胞活化 美國二期臨床 癌症化療相關用藥 健亞 GranPatch 化療止吐貼片 台灣三期臨床 類風溼性關節炎 永昕 TuNEX 抗自體免疫性 疾病 美國三期臨床 糖尿病 太景 Nemonoxacin 足部感染細菌新藥 中國三期臨床、 台灣二期臨床 糖尿病預防腎病變 懷特 PHN033 避免血管併發症 美國二期臨床 間歇性跛行 健亞 PMR 抗血栓(預防中風) 台灣二期臨床骨髓幹細胞移植 太景Burixafor 幹細胞驅動劑 美國二期臨床資料來源:各藥廠 整理:陳兆芬半導體產業的接班人? 政府政策將讓生技產業大放異彩 政策 內容簡述 投資與研究支出可扣抵營利事業所得稅* 生技新藥公司得在投資於研究與發展及人才培訓支出金額的35%限度內,扣減各年度之營利事業所得稅額。 技術人員可分得股票* 高階專業人員及技術投資人可分享營運成果(股票),且免計入當年度綜合所得額及營利事業所得額課稅。 兩岸新藥可免於重複認證(ECFA) 台灣臨床實驗可以在大陸進行,或是台灣GMP認證藥品可直接在大陸通行,不須重新開始認證,可縮短臨床試驗時程,加速藥品上市時間。 註:*為《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之內容。 《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ECFA讓台灣新藥起飛! 「台灣新藥能有進展,《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過關,蔡英文真的幫了不少忙!」一位生技業背後大老如是說。儘管蔡英文之於生技業,一度成為總統大選的焦 點,但她大力推動《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過關,讓研發人員的技術研發,得以股份做價,成了驅使生技人才更積極投入的關鍵。 另外,兩岸關係轉好,ECFA的簽訂,也讓兩岸新藥相互認證,有了長足進展。過去台灣新藥欲開拓大陸市場,縱使在台灣已拿到藥證,想進大陸銷售,就得從頭 開始做臨床試驗。然而,在ECFA效益下,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認可的臨床試驗,同樣也能獲得大陸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認可,如此一來,大大縮短開發時程,讓台 灣新藥廠商更具競爭優勢。 |